毕业实习机会高端职位要网上付费取名靠谱吗实习靠谱吗

原标题:花5万买一个顶尖金融机构的实习机会,这年头实习不起了!

今天微博 @王大力如山 发文,指出金融机构存在付费内推的不良现象,后来金融大v @饭统戴老板 等也进行了转发,一时间引爆网络。

这种小编也接触过,一般他们内推的公司都是排名靠前的投行、券商、四大、500强,收费几千到几万不等,一般靠前的投行收费5万+,事务所2万+。

这是我和一些内推人员沟通下来的截图,涉及九鼎、五牛、立信、德勤、安永、申万等众多机构。(图太长就不一一展示了)

保录、顶尖的公司实习、接触顶尖的人物、快速积累经验、一份难得的黄金版的简历,看得人差点心动,毕竟有关以后的职业生涯啊。

不过,各大机构纷纷表示自家并不存在这种现象,KPMG也早在去年就曾发文公司并没有收取费用实习的现象。

所以想问问那些所谓的可以保证内推的人员,哪里来的自信?如若是可以帮忙通简历关也就算了,“交钱就可以直接保录”,连面试都不用?

为此,小编去知乎上查询了一下,在四大和投行工作过几年的从业者对此事的看法。

四大某高级经理怎么看付费内推?(点击放大图)

图:知乎(ID:盗道導)

投行人员怎么看付费内推?

看下来都有几个共同点:

1、公司内推肯定是有的,但是内部员工推荐合适的人,并非付费内推;

2、内推只能代表给了你一个面试机会,并不代表万事俱备;

3、无论内退与否(除非你有强大的背景,因为金融行业有背景的真的太多了),最终都是看你能力是否达标,不达标照样out;

4、内推是人际关系的消耗,谁会没事推个没用的人打自己的脸。

所以还是醒醒吧,别没事花钱买教训,就算真的去了,也是打杂当小黑工,不会给你任何有意义的事情去做的。

再不济,如果只图那一张实习证明,那你做下份工作的时候,没吃过的苦早晚会吃回来的,老天放过谁?

所以要我说,还不如去人人交易网APP玩一下全真模拟炒股,不要成本,还能每个月赚一笔不少的钱。

最重要的是,你把你投资的收益往简历上一写, 那叫一个亮瞎基金和证券公司的眼!!!!

“月化收益10%”“每月无成本收益现金2000”比所谓的“某某部担任副部长1年”、“参加**比赛获得亚军”亮眼多了。

大公司的HR都是人精,那些有水分的简历他们心里比你还明了,唯独这些带有真实数据的,那是最直观吸引眼球的。

}

打着内部推荐的内推名义,把实习机会高价卖给大学生。这几天,明码标价买卖金融机构实习机会的丑闻,正在金融圈持续发酵。

又到毕业季了,大学生找工作,没有最难只有更难。尤其是,在外界看来“分外多金”的金融圈,梦想着有朝一日成为金融精英的大学生们,如果能获得一个去知名金融机构实习的机会,当然求之不得。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不少第三方平台由此看到了“商机”,开始巧立名目贩卖实习机会。网上打着“保证拿到offer”“有XX企业内推资源”“实习保offer”等宣传口号,通过培训和担保实习机会收费的宣传多如牛毛,课程费用动辄高达五万多元。

付费实习广告里,全都是明码标价的套餐,已经成为一条庞大的产业链。他们向刚出校园的懵懂大学生,灌输着“实习必须花钱”的畸形认知;他们把普通的实习搞得神乎其神,把实习市场描绘得黑暗无比。所有这一切都是套路,只为“收割”大学生们的求职梦想。

一个简单的常识是,正规的金融机构不会叫卖实习机会。一来,因为《劳动合同法》有明确规定,向劳动者收取财物是违法的;二来,实习机会如果被拿来与第三方合作叫卖,属于严重的内部控制问题,而内部控制是金融机构的生命线。所以,当金融行业丢人现眼的付费实习丑闻曝出,很多金融机构和第三方平台,都忙不迭地站出来否认。

但是,金融行业付费实习乱象,显然不是空穴来风。某些第三方平台曾经做过的广告,网上都有截图,不是你想否认,就能否认得了的。内部员工推荐的内推途径,本是企业招聘常见方式。因为招聘信息不对称,内推实习机会被中介机构拿来叫卖,完全有可能。反正实习又不一定留用,甚至工资都不用给。

对中介机构来说,这是稳赚不赔的生意。既有了最佳噱头售卖培训课程,也额外多了一条赚钱途径。无非帮大学生递个简历,能成的,大学生自己投,其实也能成,实在办不成的,大不了退点钱,反正也没成本。应该说,培训机构叫卖培训课程无可厚非,但是叫卖实习机会,不仅可能存在对大学生的套路欺骗,更有可能存在商业贿赂犯罪的嫌疑。

付费实习破坏了社会风气,提高了大学生求职成本,有违公平竞争原则,不利于企业选人用人,而且涉嫌违反劳动法规,以及商业贿赂犯罪。其中乱象,相关部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该调查的调查,该惩处的惩处。

此外,因为涉及金融机构,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就业市场乱象,而是明确指向了相关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问题。“金融小伙伴”等第三方平台,对外宣称的合作机构,不是不乏国内外知名券商投行、基金、研究所、PE机构吗?相关行业监管机构很有必要介入调查,看看这些机构是不是真的这么乱了,内部控制一团糟,连实习机会都被拿来售卖。

对于求职季的大学生们来说,我们应该相信正规金融机构不会叫卖实习机会;反过来,连实习机会都叫卖的金融机构,自然谈不上正规,还有何吸引力可言?名企实习机会虽然难得,但也不必强求,花几万元买来的,很可能只是复印材料订盒饭之类的经历,还不如去一些中小机构可能得到真正的锻炼。

还没发工资呢,先要交钱买这买那,这是判断黑职介大骗子的重要标准;实习不挣钱,反而要花几万块钱去买,本质上其实一样。人才市场的隐形骗局和求职陷阱,过去媒体曝光过很多,只不过现在又弥漫到了移动互联网世界。求职季的大学生们千万要擦亮眼睛,不要上当受骗花冤枉钱。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

  暑期付费实习盛行费用动辄高达数万

  付费内推游走灰色地带暗藏风险

  暑假是在校大学生实习高峰期,知名金融机构的实习岗位往往一席难求。在日渐激烈的竞争之下,即便是名校的大学生也很难通过一己之力获得高端金融单位的实习机会。

  近日,有媒体曝光了“付费内推实习岗位”这一金融行业内部的潜规则并引发热议。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付费内推实习岗位比较普遍

  任凯是北京大学金融专业的大三本科生,过去一年,他先后将简历投递到近百家金融机构和咨询公司,却只收到了不到十家公司的回复,除了只有一家规模较小且不知名的国内咨询公司,其他均不符合任凯对于实习工作内容的预期。

  “这样的结果很难在日后的深造和求职申请中脱颖而出。”任凯说。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求职平台的学员却能斩获不少一流金融投行和知名咨询公司实习岗位。

  一家求职平台甚至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声称:“……已经占领60%以上纽约和香港BB大行的核心部门,某些知名会计师事务所超过80%的中国学生是我们的得意门生。”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求职平台是通过内推的方式将学员送进金融机构实习。内推,即内部推荐,是企业在招聘实习生或正式员工时,由公司内部人员直接向用人部门推荐应聘者的招聘方式,在提高用人部门招聘效率的同时,增加了应聘者被录用的可能性。

  “内推本应建立在能力认可基础上,由正式员工或前任实习生推荐符合岗位要求的新实习生,但现在付费内推在金融圈很普遍。”任凯说。

  据一些寻找实习岗位的学生介绍,付费内推有点像是灰色地带。因为这些实习中介确实可以为求职者找到实习单位,但并非通过正规的路径,而且越过实习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与实习单位内部的人员联系,通过内推的形式进入公司。

  目前,已有金融机构发布声明称,“暑期实习及校园招聘项目,与第三方的合作仅限于招聘宣传,我司不接受任何第三方机构的简历推荐”。

  去年年底,一家知名会计师事务所也曾称,“不会在甄选过程中向求职者收取任何费用,也从未授权任何第三方机构对外提供有偿的面试和工作计划”。

  “公司发布的澄清只说明公司官方没有合作,而没有说明是否存在内部员工的私人行为。”任凯说。

  付费实习费用太过昂贵

  事实上,选择付费内推的学生有不少。

  曾在一家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实习的刘雯对记者说,与她同期的很多实习生都是通过内推的方式进入公司的。“入职的时候人力资源主管向每个实习生询问‘推荐人’,但是很多人根本都不认识他们的‘推荐人’”。

  “现在很难找到合适的知名金融机构的实习机会,对于家境比较好的同学来说,如果只要付一些钱就可以得到一个实习机会,何乐而不为呢?”对于身边选择“付费实习”的同学,任凯表示理解。

  不过,任凯也表达了自己的疑虑,“这些内推确实太贵了,而且性价比不高。求职平台提供的很多都是一些日常类的实习岗位,比如咨询公司的兼职助理(PTA),很少有暑期或寒假实习,但是一般只有暑期或寒假的实习才会有留用的机会”。

  准备回国就业的留学生许晶告诉记者,她曾多次收到相关机构的推介电话。

  “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会考虑找中介机构购买内推。”许晶说,之前联系过她的一个中介机构声称3万元可以获得某知名企业的内推名额和相关求职课程培训。如果不放心,还可以选择5万元的方案,服务内容与3元的方案一致,但是如果内推不成功,将退回一部分费用补偿。

  “付费实习”这块蛋糕不止被求职平台觊觎,一些留学中介也开始涉足。

  肖博就读于北京一所“985”高校,目前他正准备申请美国的研究生项目。经过对自身背景的预估和专业竞争力的考虑,他选择了一家高端出国留学中介,对方承诺提供实习offer、国外暑期学校的机会和两封推荐信,费用是18万元。

  记者经过进一步采访发现,中介平台的“付费内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推出与实习相关的培训套餐,收取自千元到万元不等的费用;另一类是利用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供付费的实习招聘信息,这种方式类似于花钱买一份人际关系,并用于实习内推。

  以一家求职平台推出的实习计划为例,有偿提供是实习内推和留用机会,并在其微信公众号中明确提出“单一岗位单一定价,价格不等”,同时承诺“意外失败,全额退款”。该项目介绍中罗列的实习职位不仅包括大型企业投行部、知名咨询公司等现场实习岗位,还包括国际知名投行在内的远程实习岗位。

  记者还了解到,加入上述计划需要与该平台的工作人员和“导师”交流沟通后签署相应的实习推荐电子协议书,并在推荐流程开始前支付30%的费用,待求职者成功入职后,支付尾款。

  另一家求职平台更是直接对培训套餐明码标价。该平台同样提出了“无offer不收费原则”,提供职业评估、面试辅导、线上学习、定向岗位匹配等服务项目。其中,几家知名会计师事务所价格最低,6000元到21000元不等;法律行业的价格最高,9000元到29000元不等,成功入职后的实际支付金额视具体公司的等级和知名度确定。

  记者又以在校大学生的身份咨询行业内几家规模较大的留学中介,客服人员均称,可以提供针对学员的实习内推机会。

  以某留学机构为例,此类留学中介不仅为学员提供实习寻找和面试的培训,同时也通过自身资源为学员提供名企实习的内推机会。要想成为该留学机构的学员,则必须参加留学申请的项目套餐,价格从20000元到60000元不等。

  付费内推岗位与承诺有出入

  尽管卷入这场风波的部分金融机构已经作出澄清并与中介平台划清界限,但付费实习却未偃旗息鼓。

  任凯关注了大量求职平台的微信公众号,其中大多数都是通过朋友圈里转发的推送文章了解到的。

  “中介平台会有各种功能性实习群,进入实习群是有条件的,需要转发中介平台的微信推送到朋友圈或是两百人以上的大群,并附上中介指定的宣传语。”任凯说,“这些实习群的质量参差不齐,但是提供的实习信息和内推机会很少有知名金融机构的。”

  记者加入几家中介平台的实习群后发现,群内的中介工作人员会定期在群里发布实习内推信息,仅有少部分包含了企业的招聘邮箱。对于知名机构的实习内推,中介公司则隐去了企业的邮箱,或是只留下中介机构的邮箱。也就是说,求职者很难直接向招聘单位投递简历,必须通过中介平台付费购买实习机会。

  “很多金融机构和咨询公司都是项目制,项目经理可以通过内推的方式越过人力资源部门直接招实习生,也就是避开了正规的招聘流程。只要项目经理和中介平台搭上线,就可以获得所谓的‘内推机会’,中介平台再将这些‘内推’卖出去。”任凯说。

  付费内推模式的背后暗藏一定风险。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位同学在与一家求职机构签约前,中介说可以提供几家顶尖咨询公司的含金量比较高并且有留用机会的暑期实习岗位。该同学最初只是交了订金(尾款是根据申请结果支付)。后来中介要了简历后,就开始变得不是很积极。最后的结果是中介给了两个选择:要么退款;要么给其他咨询公司含金量低一些并且没有留用机会的实习岗位,并交付尾款。但是因为同学确实很着急要实习,只能选后一个选项。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告诉记者,“有留用机会的暑期实习岗位一般是一个正式的招聘计划,金融机构会从中选拔应届毕业生留用,这种机会一般不是花钱能够买到的”。(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记者杜晓实习生付紫璇制图李晓军)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网上付费取名靠谱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