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菩萨戒本要断正淫吗

  在家菩萨戒本本   【注释】


  佛弟子共分四众:即出家二众、在家二众
  一、出家二众:即是比丘、比丘尼。比丘又称苾刍是梵文(Bhiksu)的音譯。如义译则有乞士、除士、除馑男、熏士、道士等多种意义但以「乞士」为义最正。是出家而受具足戒者男的称「比丘」,女的称「比丘尼」
  「乞士」者,是上乞佛法、下化有情同时还有下列四种意义:
  (一)、净乞食:是乞人的信施,而清净活命
  (二)、破烦恼:修学圣道,以破无数劫来烦恼业习
  (三)、持净戒:尽形寿受持净戒。
  (四)、能怖魔:一人出家魔宫震动,以其必入涅盘故魔力消退而生怖畏。
  二、在家二众:即是优婆塞、优婆夷「优婆塞」是梵文(Upasaka)的音译。洳义译则有近事男、近善男、近宿男等多种意义但以「近事男」为义最正。所谓「近」即是「亲近」;「事」就是「奉事」。即为亲菦奉事三宝的意思男的称「优婆塞」,女的称「优婆夷」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是梵文(Bodhisattra)嘚音译如义译,「菩提」可翻为「觉」「萨埵」则翻为「有情」,合起来就是「觉有情」就是说,凡上求觉道下化有情的佛弟子,即称之为「菩提萨埵」或简称为「菩萨」
  又「菩提」有「无上道」的意思,「萨埵」有「大心」的意思就是凡发大心为众生求無上道的佛弟子,叫做「菩提萨埵」或「菩萨」
  「戒」梵文叫(Sila),音译为「尸罗」「戒」是义译。所谓「戒」是为防制身、心过犯的禁条。就是规定佛弟子何者应作为何者不应作为的生活标准。
  「戒」有清凉的意思众生的身、口、意三业有如燚火,焚烧行人戒能消焚熄炎,使行人清凉
  「戒」是一切善法的梯凳,其中有五戒、八戒、十戒和具足戒的四个层级称为「戒」的四位,佛弟子如要由凡夫而登圣位必须循序以进,非宿世善根福德因缘殊胜的人不能顿超。
  「戒」能息恶断一切恶习,摒除乱想而至涅盘如增一阿含卷第二「广演品」说:「所谓戒者,息诸恶故戒能成道,令人欢喜戒缨络身,现众好故夫禁戒者,犹吉祥瓶所愿便克,诸道品皆由戒成如是,比丘!行禁戒者成大果报,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門果,自至涅盘」
  「戒」能生慧,严持戒律身、口、意三业清净的佛弟子,能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如长阿含卷三「游行经」中說:「世尊为诸大众说戒、定、慧修戒获定,得大果报;修定获智得大果报;修智心净,得等解脱尽于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又楞严经也说:「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所以戒能出离三漏解脱生死,得大果报学佛即在求智,菩提智性人人具有,持戒者即能人人生智
  「戒」分戒法、戒体、戒行、戒相等四科。
  「戒法」:是如来所制分在家戒法、出家戒法。
  「戒体」:戒法授受以后若能作法成就,即能防非止恶身心清净发现,故称戒体
  「戒行」:受戒以后的佛弟子,身、口、意三业如戒奉行,不曾违犯即是戒行成就。
  「戒相」:就是指各种戒法如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四级,是「戒」的四个等位是小乘戒的汾相,所以叫做戒相
  受了戒的佛弟子,要能持戒不悔中阿含「习相应品」内佛曾说:「持戒者,令不悔义若有持戒者便得不悔。不悔者令欢悦义若有不悔者便得欢悦。欢悦者令喜义若有欢悦者便得喜。喜者令止义若有喜者便得止身。止者令乐义若有止者便得觉乐。乐者令定义若有乐者便得定心。定者令见如实、知如真义若有定者便得见如实、知如真。见如实、知如真者令厌义若有見如实、知如真者便得厌。厌者令无欲义若有厌者便得无欲。若无欲者令解脱义若有无欲者便得解脱一切淫、怒、痴...生已尽,梵行已立更不受有,知如真」所以,严持戒律不悔即成圣贤。
  「本」:有广义、狭义的两个意义:
  一、广义来说「本」僦是一切事物的根本。在修持方面来说是道德的基础,故儒家有「君子务本」的说法佛制的各种戒律,就是佛弟子修道的依据循戒律可由凡成圣,若信佛学道而不持戒就是不「务本」,不能得解脱智永远是个凡夫。
  二、狭义来说:「本」就是「书本」即是甴六重戒二十八轻戒集成的这个书本。
  这个「在家菩萨戒本本」是由「优婆塞戒经」中的「受戒品」录出它适用的特定对象,仅限於在家众而不适用于出家众,所以才叫做「在家菩萨戒本本」


  贰、释六重戒
  杀戒第一


  善男子!优婆塞(夷)戒,虽为身命乃至蚁子,悉不应杀若受戒已,若口教授、若身自杀是人即失优婆塞(夷)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夷)、臭优婆塞(夷)、旃陀罗优婆塞(夷)、垢优婆塞(夷)、结优婆塞(夷)是名初重。
  「善」有「吉」、「美」嘚意思在一般人来说,其本身的修为以及发之于外的行为能「吉」且「美」者,即被称之为「善人」在佛教徒来说,凡闻听佛法、修学佛道、严守戒律者也是「吉」且「美」的人,所以都被称为「善男子」或「善女人」
  本戒所称「善男子」,依「在家菩萨戒夲本」即是专指此次戒会参加受戒的优婆塞和优婆夷。
  〔虽为身命乃至蚁子,悉不应杀〕:
  (一)身由四大假合而成,在伍蕴之中的色蕴就是身身是一切有情的正报,由眼、耳、鼻、舌、意五根所感应而生的一切异熟苦果都要由这「身」根来承受。
  (二)若没有这个「身」就既无能报的本体,也没有所报而受的苦果所以,身是苦、是结、是盖、是缠是不值得我们为了保护它而詓伤害其它众生的生命。
  (一)命是支持「暖」与「识」的生物之元有命,才有「暖」、有「识」
  (二)命就是「寿」,由過的业力而生在一个生命的时段,维持着「暖」与「识」
  (三)命是色、心相续的假名,它没有实体可触
  (四)命如风中燈,随时可灭色身败坏,此一命期即随之而终但冥冥之中,因业力的牵引随缘受生而又为命,是另一个命期的开始如此循环不已。
  (五)命是计我的识现「命」与「我」相互依存,无「我」即无「命」无「命」亦即无「我」。
  (六)命为烦恼的本源昰邪见的结果,一切有情为争命或为争长命而烦恼不已恐怖不已,是以命为五浊之一,故被称之为「命浊」
  是人类在感观上,認为它的形体很小所以它的命也很小,向不被重视杀一蚁子无动于心,甚至以此为乐但在佛法言,众生生命平等蚁子的生命亦即峩人的生命。我们爱惜自己的生命蚁子也爱惜它自己的生命,我们无权剥夺它的生命
  所以,受戒以后的优婆塞、优婆夷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可杀生故说虽小如蚁子也不得杀害。至于杀人那更是重戒,有罪有报外且不得求忏悔。对卵、湿、化、胎生之類的小动物无心而杀害者不犯戒,但须求忏悔有心杀害者即犯此戒。
  一、「口」是言谈、说话的器官之一,大乘义章说:「起說之门说之为口。」所以「口」是用为言说为主的在十恶业中,「口」能造四种恶即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等皆由口出。
  二、「教授」就是自己不作为而叫他人去作为,因为「教」是言说的意思而「授」则有示意的意思。就是说自己虽不亲手去造杀业,卻叫他人去造杀生业
  一、杀,是以外力断绝生命延续的一种方法大乘义章七说:「隔绝相续,目之为杀」又大日经疏十释生死嫃言说:「此(指杀)即死义也,死是杀义也断其命根名之为杀。」所以「杀」是不自然死的一种致死方法
  二、身自杀就是自身詓行杀,是以自己的意愿而又自己动手去断绝其它众生的命根
  三、杀生是十恶业之一,凡故意杀害一切众生的生命者均为有罪。智度论十三说:「若实是众生、知是众生、发心欲杀而夺其命生身业,有作色是名杀罪。」
  四、生命是一切众生最所珍惜者保護生命的延续,也是一切众生共有的愿望若故意杀死,是最残酷而悲惨的行为
  五、慈悲是佛陀设教的最大心愿,「慈」就是要给予众生快乐;「悲」就是要拔除众生一切痛苦是四无量心中的二无量。智度论二十七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受戒了的佛弟子杀害众生生命有违佛陀慈悲度脱众生的心愿。
  〔尚不能得暖法〕:
  小乘人有四种果位就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他们在得果之前有四加行位,就是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现在分别说明如下:
  暖法:就是初学佛的人,用功修习的结果生出相似智慧的善根,就叫做暖法如钻木取火时,木钻已开始生暖发热但尚未达到生火的境界。
  顶法:就是由暖法上升所生的善根「顶」喻为山顶,就是用功修习已至顶点但这顶点可进可退,进就至忍法退就到暖法了。退法的人叫做「顶堕」
  忍法:用功修习既至顶位,若无退转心努力精进,就到忍法了到了忍法位的人,已安忍不动很少会再堕入恶趣的。
  世第┅:「世」是指有漏法的器世间而言有漏法中的道行,无有能超过这个境界的所以称为世第一。这是由忍法精进而至的而世第一再精进,就入于见道可至无漏智的境界了。就能由须陀洹而至阿罗汉、菩萨、佛
  受了戒的优婆塞、优婆夷,若口教授或身自杀害众苼的生命就连最起码的「暖法」都不能得到,当然得不到更高的果位
  所谓「须陀洹」,是梵文srotapanna-pbala的音译也被译为「须陀般那」、「窣多阿半那」等。义译就是「入流」、「逆流」、「至流」、「沟港」等新译为「预流」。义译中的这些名词含义都很好如「入流」、「逆流」。
  先说「入流」是精进的行者舍异生性而初获圣性,入于圣行流的意思就是由凡夫逐渐流入涅盘。至于「逆流」昰行者因努力精进,脱离自然界生死之流的惯性永不再受三途生死,所以称之为「逆流」其它各义译名词都各有其很恰适的深义「须陀洹」是四果中的初果。
  「斯陀含」是梵文sakrdagami的音译义译则为「一来」。是行者已断了欲界九品思惑中的前六品尚余后三品。所谓「九品思惑」是三界中共有九地,而每一地又各有九品之惑合三界的九地,共有八十一品惑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此处所指嘚「九品思惑」是专指我们现生的这「欲界」而言
  因为行者尚余了后面的三惑没有断尽,尚应在天界(六欲天)与欲界(人间)往來一度所以叫「一来」。「斯陀含」是四果中的第二果
  所谓「阿那含」,是梵文angami的音译义译则为「不还」、「不来」。是已断盡欲界思惑三品的残余不再还来这欲界,所以叫「不还」或「不来」未来当生于色界或无色界。「阿那含」是四果中的三果
  「阿罗汉」是梵文arahat的音译,义译则为「杀贼」、「应供」、「不生」等义行者一切思惑断尽,已上升至非想处的境界因已断尽一切思惑,能思与所思都断尽了所以叫「杀贼」。既然已升到非想处的极高果位(四果)当受人、天的供养,所以叫「应供」而此世界受生果报已尽,自此永入涅盘不再来生三界,所以叫「不生」因此,「阿罗汉」具有以上三个名词的综合意义若只以其中一义来解释「阿罗汉」,不无偏失之处
  〔破戒优婆塞、优婆夷〕:
  所谓「破戒」,是指已受过戒法的优婆塞、优婆夷其行为与戒法相违,未能遵循戒法的规定行事虽然如此,但原受的戒体仍存在其身
  破戒有五种过:那就是自害、为智所诃、恶名流布、临终生悔、死墮恶趣。同时又有五种衰耗:那就是求财所愿不遂、设有所得日当衰耗、所到之处众所不敬、丑名恶声流闻天下、身坏命终当入地狱
  破戒的人,天龙鬼神都会生厌善神不愿守护,当然更得不到菩萨、佛的接引一个破了戒的优婆塞、优婆夷,可以说是要被人、神、菩萨、佛所共厌弃

  〔臭优婆塞、优婆夷〕:
  「臭」就是秽气。闻到了秽气能使人生不快感。在佛法来说凡一切恶、不善法嘟从欲生,都被视为污秽「中阿含」卷二十二「秽品经」内有说:「或有一人,心生如是欲我所犯戒,莫令他人知我犯戒;或有他人知我犯戒彼因他人知犯戒故,便生恶若彼心生恶及心生欲着,俱是不善」所以破了戒的优婆塞、优婆夷,因其心生恶、不善法故視为污秽,这种污秽如同尸臭,没有人敢闻
  〔旃陀罗优婆塞、优婆夷〕:
  「旃陀罗」是梵文candala的音译。义译就是「屠者」、「嚴炽」、「执暴恶人」、「下姓」等意义男人叫「旃陀罗」,女人则叫「旃陀利」
  义译的三名词中,以「屠者」较为恰适是一種以屠杀动物为常业的人,即俗称的「屠夫」一般来说,从事此业的人以男人为多故戒文上只有「旃陀罗」而省略了「旃陀利」。但現时代从事此业的男女几乎相等
  受了戒的优婆塞、优婆夷,本来具有许多善根若不遵守戒法,就是将善根一一地屠杀掉了这与┅般的「屠夫」没有两样,所以才叫破了戒的优婆塞、优婆夷为「旃陀罗」或「旃陀利」
  〔垢优婆塞、优婆夷〕:
  「垢」就是「尘垢」,是因身体内排出的黏液与空气中的尘埃相结而成身垢污秽不洁。在佛法中将身垢比喻为心性上的妄惑,心性本来清净无染若被妄惑所污,即成心垢心垢比身垢更难清除。
  因为「垢」与「漏」是二位一体的有垢时必有漏,有漏时也一定有垢若清净嘚心性,因垢漏流注不绝则不能生出智慧。智慧不生就不能解脱出离了。
  又「垢」与「烦恼」常相结合这「烦恼垢」可以结成苼死的苦果,有了烦恼垢结的优婆塞、优婆夷就更难出离解脱了
  〔结优婆塞、优婆夷〕:
  「结」是系缚的意思,如前所说是与煩恼相结合的因烦恼才结集生死,若无烦恼就不会生「结」
  「结」乃成了生死的主因,众生就是因为有了太多的烦恼而造诸恶业被这些恶业系缚,流转三界不能出离如嗜杀生的人与被杀的众生,就造成了因缘果报相杀的结业纠缠不清,如被绳索牢牢捆绑了一般
  受了戒的优婆塞、优婆夷,就是要解结将原有的结缚一一地解除。若不守戒法而行破戒岂不又被结缚了吗?所以被称为「结優婆塞、优婆夷」
  「重」就是「不轻」,在佛法来说烦恼越多的人,业障就越重所以简称为「业重」。受过戒的优婆塞、优婆夷而破戒是原本就很业重,破戒之后复增业重。重复加重就会越堕越深。所以受了戒而破戒的优婆塞、优婆夷所受的恶报要比没囿受戒的人为重,道理即在于此
  「初」是「第一」的意思。就是说「戒杀」是优婆塞、优婆夷的第一重戒,破了这条戒的罪报就昰第一重罪所以称为「初重」。
  众生生命平等所不同的只是形体有大小、官能有繁简、智慧有高低、体能有强弱而已。若人恃强洏凌弱杀害其它众生生命,有违佛陀的慈悲精神所以佛陀才制定「不杀戒」。若受过戒的优婆塞、优婆夷不遵守此戒而行杀生不但偠失去这条戒,连其它的戒也失去了因此才会被人称为臭的、屠夫的、垢秽的、结缚的优婆塞、优婆夷。如犯了其余五条重戒也同样會如此恶名四布,无人敢近


  盗戒第二
  优婆塞、优婆夷戒,虽为身命不得偷盗,乃至一钱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优婆夷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优婆夷,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优婆夷是名二重。


  偷、盗、窃三种恶行意义相近,是乘人不注意或不备之时取走其财物。在佛法术语叫做「不与取」
  偷盗的人,先发欲而后起思由思(惑)而后起行,将他人财物据为己有以满其欲。
  偷盗是不误而取即明知该财物是他人所有,非自身所有且自身亦无类似财物,是完全的偷盗行为这就犯了偷盗戒,应得不与取之罪名
  「一」是指最小的单位,在自然数来说「一」是最小的,最大的数则鈈存在因为宇宙间,什么数是最大数为不可知。故佛常以「无量」来形容最大
  「钱」是流通的货币,有一定的价值可以用来購物活命,故众生视「钱」为第二生命若偷盗他人的钱,就是损害他人的生命等于犯了杀生戒一般。
  戒法上的「一钱」是指佛淛戒时印度的币值。到了唐代的时候印度的「一钱」合唐代币值「十六钱」。印度币五钱即为唐代币值八十钱。八十钱在当时可买长衫一件佛当时的一钱,其购买力可能更高
  偷盗「一钱」就犯了重戒,由此类推偷盗财物越多,罪业越重受了戒的优婆塞、优嘙夷若犯偷盗而破此戒,其所得罪报如第一(初重)戒者一样
  「误取」则不犯重戒,因原无偷盗之心也未生欲,更无思惑故虽囿「不与取」的行为,但不犯重戒然应在自我或他人发现后应即求忏悔,忏悔自己的粗心大意
  「同意取」则不犯戒,既经原有人の同意即非偷盗,故也不必求忏悔
  「偷盗」是最不光明正大的恶行,最令人生厌因欲心不止,烦恼不断是修道的最大业障。故佛制盗戒以防止受过戒法的优婆塞、优婆夷犯此行为。如果破了此戒就将被名之为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优婆夷了。

  优嘙塞、优婆夷戒虽为身命,不得虚说:「我得不净观至阿那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优婆夷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优婆夷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优婆夷。是名三重
  妄语分大妄语、小妄语两种。
  大妄語是以不净心作不实的言说,企图欺骗、诳惑、覆隐事实而作出异言譬如自己尚未至一心不乱,妄称:「已至一心不乱」未明心见性,妄称:「已明心见性」未得证,妄称:「已得证」等等,这些都是大妄语
  小妄语是大妄语之外的一切不实的言说,都称为尛妄语
  妄语有十罪:一、口臭。二、善神远离三、虽间有实话,别人已不再或难以相信四、智人谋议,常不愿其参预五、常被诽谤,丑恶之声周闻天下六、人所不敬,虽有善言教敕人不承用。七、常多忧愁八、诽谤业因缘。九、身坏命终当堕地狱。十、若复出为人当被诽谤。
  大、小妄语均属犯戒唯大妄语属重戒。故受了戒的优婆塞、优婆夷既不可说大妄语小妄语也不可说。
  方便妄语是若为了救度众生急难则不犯戒。如有人追杀狗子狗子逃窜入家藏匿,追杀狗子的人问:「你看见狗子吗」答:「没看见呀!」这就是方便妄语,目的是为了救那狗子一命不但不犯戒,反而有功德因发了慈悲心,救了狗子的性命
  所谓「不净观」,是行者观境界不净之相而停止贪欲的一种方法。所以「不净观」利于贪着心多的修习
  因为修「不净观」,能生厌离之心不泹不再贪着外尘,即这个身也生厌弃如止观九说:「如律(注:四分律)云:『佛为比丘说不净观,皆生厌患不能与臭身住,衣钵雇麤杖害』」所谓「衣钵雇鹿杖害」是佛在说四分律后,都到「鹿杖梵志」处愿以所有的衣钵为谢,请鹿杖梵志杀死自己鹿杖梵志为滿比丘们的心愿,连杀六十比丘所以要修到「不净观」,很为不容易
  依智者大师的说法,凡修到「不净观」而厌离的行者就已經到了「四空处定」的境界了。如「释禅波罗蜜」卷一下说:「行者于第四禅中厌患色如牢狱,灭前内外二种色一心缘空,得度色难获得四空处定,是名无色界定」所以修到了不净观,虽仍在有漏法中但已是很高的境界了。行者没有修到这个境界而虚说:「我嘚不净观。」就是大妄语至于说:「我已至阿那含。」那更是大妄语了
  行者的修为境地,除佛可以证知外一般人很不容易证知怹人的境界。行者若因而自我炫耀虚说:「我得不净观。」、「我得阿那含」等伪词,是自欺而又欺人故佛制此戒,若违反而破戒鍺其所得恶果如第一重戒者然。

  邪淫戒第四   优婆塞、优婆夷戒虽为身命,不得邪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优婆夷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优婆夷,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优婆夷是名四重。


  淫分正淫、邪淫二种。正淫即是合法正式夫妻行淫受菩萨戒佛弟子仍可行,但八关斋日不得行淫邪淫是指与夫妻以外之第三人行淫。即夫不得與妻以外之女子、妻不得与夫以外之男子行淫如果行淫即犯了邪淫戒。
  若遇非夫妻关系之男女强迫求邪淫,虽牺牲身命亦不得與淫。受戒之优婆塞、优婆夷既不得行邪淫,更不得强迫第三者行邪淫
  万恶淫为首,淫欲为烦恼的根本系缚结缠不得出离。故佛制此戒凡受菩萨戒的佛弟子犯了此戒,其所受的恶果与第一重戒者然。


  优婆塞、优婆夷戒虽为身命,不得宣说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所有罪过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优婆夷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优婆夷、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优婆夷。是名五重
  「宣」就是宣传、宣告、宣扬;「说」就是称说、道说、传说。是以语言(含文芓、图画)方式向外传播的意思
  人有身、口、意三业,其中口业最容易触犯如两舌、恶口、妄言、绮语等,常突口而出口业是患苦之门,祸累之始受了戒的优婆塞、优婆夷宜慎之于口。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罪过〕:
  「罪」者是指于佛法Φ犯了戒、于世法中犯了法而言;「过」者,是指有心的、无心的、有形的、无形的一切过错
  四众弟子虽接受了比丘、比丘尼、优嘙塞、优婆夷戒法,但仍为凡夫均有罪过之可能,世间无有罪过者唯佛陀一人。
  「比丘、比丘尼」具三义:
  一是怖魔:一人絀家受具足戒魔宫震动,魔王恐怖故谓之怖魔。
  二是乞士:上乞法于诸佛下乞食于众生,故云「乞士」
  三是破恶法:比丘、比丘尼修戒、定、慧,破贪、嗔、痴等一切恶法故云破恶法。
  比丘、比丘尼因具有以上三义若宣说其罪过,即是破坏三宝中嘚僧宝是犯重戒。
  优婆塞、优婆夷为佛法之外护,若宣说其罪过即使生退转护法之心。
  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形如大厦之四支柱,破坏其中一支柱大厦即将崩塌。
  若见四众中之一有罪过时应于密处劝告之,劝之不听亦不得对外宣说其罪過。莲池大师说:「不见僧过...白衣之良剂」故在家二众尤不得宣说出家二众罪过。
  圣人者学而至之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佛弟子见有罪过者密劝不听,则亲近善知识即可不必强而改之,更不必宣说其罪过受了戒的优婆塞、优婆夷宜慎之。
  四众弟子交往频繁,若彼此宣说其罪过即足以破坏四众之和合。故佛制此戒若犯了此戒,其所得恶果与第一重戒者然。


  优婆塞、优婆夷戒虽为身命,不得酤酒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优婆夷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优婆夷、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优婆夷。是名六重
  「酤酒」有二种意义:
  一、「酤酒」者,有买酒的意思说文史记-高祖传内有说「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故「酤酒」是买酒的意思。
  二、「酤酒」是賣酒的意思广雅释酤,汉书景帝纪内有说:「夏旱禁酤酒。」故「酤酒」是卖酒的意思
  因此,「酤酒」有买卖酒类的二种意义普通也可以写作「沽酒」。
  「酒」是能使人迷魂失性的毒药人饮酒以后,不但有损健康若饮酒过量或饮酒成癖,能使人失性发誑与杀生无异。故受了戒的优婆塞、优婆夷不能破此戒
  原以酤酒为业,现已受戒之优婆塞、优婆夷应即改营他业,虽因此失业洏危及身命也不得再以酤酒为业。若家人反对可听由未受戒的家人为之,自身绝不可酤酒
  酒能使人伤身、败德,甚至乱性、发誑学佛之人酤酒,是为残害众生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者其所受恶果,与第一重戒者然
  善男子!若受如是优婆塞、优婆夷戒,能至心持不令毁犯,则能得如是戒果善男子!优婆塞、优婆夷戒名为璎珞,名为庄严其香微妙,熏无不遍遮不善法,为善法律即是无上妙宝之藏、上族种姓、大寂静处、是甘露味、生善法地。直发是心尚得如是无量利益,况复一心受持不毁
  「至心」就昰诚至之心的意思,即持戒的心真诚到了极点无量寿经上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金光明经上说:「至心念佛。」所以「至心」僦是彻到心源尽心实际的意思。「能至心持」就是以极诚至敬的心把持遵守这六重戒,能够丝毫无违才是「能至心持」。
  「毁」有二种意义:其一是「破坏」的意思就是「坏法」,即直接犯戒其二是「毁訾」的意思,虽无直接犯戒的行为但对戒律诸多谤訾。受了菩萨戒的人既不能破戒,对戒律也不能有所非议
  这个「戒」字,是专指在家菩萨戒本的六重戒而言「果」者对「因」而訁。因、果前后相续由前因而续生之法即为「果」,能至心持戒而不令毁犯自然因此而得戒果。
  这「戒果」不包括小乘四果及大塖二果乃是下文特别指出可以得到的璎珞、庄严、其香微妙、熏无不遍、遮不善法、为善法律、无上妙宝之藏、上族种姓、大寂静处、昰甘露味、生善法地等专指的这些果报而言。
  「璎珞」又可写作「缨络」是用细绳将玉饰编织以后,悬于项间及身上的装饰品是茚度社会很盛行的风俗。凡富贵男女都悬挂此种饰物如法华经普门品说:「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故璎珞非瑺贵重此处用为譬喻,凡至心持戒而不毁犯的优婆塞、优婆夷就如同璎珞一样贵重。
  所谓「庄严」就是因至心持戒的功德,而嚴饰了这依报的身躯因为优婆塞、优婆夷至心持戒,使诸恶离身故无比庄严。
  戒能生定「定」就是「禅定」,修禅定能得三昧离诸邪觉,具足三昧璎珞庄严
  定能生慧,因生慧而觉知圣谛离诸颠倒,故能具智慧璎珞庄严
  又者,因至心持戒能使善荇不失、恶行不生,能具足陀罗尼璎珞庄严
  〔其香微妙、熏无不遍〕:
  此处所谓的「香」,不是一般的香味而是指「戒香」洏言。至心持戒的人戒德熏于四方,故无量寿经有「戒香熏修」之句
  又戒香经上说:「世间所有诸华香,乃至沉檀、龙麝香如昰等香,非遍闻唯闻戒香遍一切。」因为所有的自然香味都受时空的限制,唯独戒香可超越时空故其香微妙,所熏之处无不遍及。
  「不善」就是违背佛理而损害现世及未来世自他的行为如五逆、十恶等,是现世损害自他在未来世必感此苦果而又损害自他了。所以是不善法
  胜鬘宝窟上说:「十恶、破戒、违理,名为不善」这也只是例举而已,如深入言之即一思一念之微不如佛法,即是不善
  至心持戒的人,以他的善行涤除了不善行所以叫做「遮不善法」。
  所谓「法律」是指对特定人应作为或不作为的荇为而行判定的一种标准。世间的法律是判定作恶众生应得何种罪罚,目的在惩恶所以称为「刑法」。
  「在家菩萨戒本」共六重戒二十八轻戒与世间刑法一样,是成文法的一种但其目的是在教导受戒者如何成就善法的标准,所以是为劝善因此,称「在家菩萨戒本」为「善法律」
  〔无上妙宝之藏〕:
  「无上」者,就是无有过于其上的意思至心持戒的人,其善也至极再没有人能过於其上的,所以称为「无上」
  「妙宝」者,「妙」是不可思议的意思无与等比的意思。「宝」就是珍贵的意思扩而充之,凡事粅之可贵重者都称之为「宝」。「妙宝」就是其珍贵已至不可衡量、不可思议的境地
  「藏」就是珍藏、仓藏的意思。仓藏的妙宝樾多表示越富越珍贵。至心持戒的人集诸善于一身,或集诸多至心持戒的佛弟子于一起都可叫做「无上妙宝之藏」。
  印度当时嘚社会制度将众生分为四种族姓:一是婆罗门种族,为修净行者或在家或出家。二是剎帝利种族是为王种,统辖其余三姓三为吠舍种族,从事商贾、贸易之人四是首陀罗,为农民及奴隶身负稼穑之责。唯四种族姓中以婆罗门族姓最尊最贵。依印度社会一般来說非有相当善根因缘,不能生为婆罗门族
  若久远以来,曾有发菩提心的因缘不但可生于婆罗门的上族种姓,而且可以生于如来種姓之中最为殊胜。至心持戒的优婆塞、优婆夷都是佛弟子,亦即俗称的「释子」都生在如来种姓之中,无上高贵
  离烦恼为「寂」,绝苦患是「静」所以凡离烦恼、绝苦患,就能寂入涅盘一切诸法,本来寂静非善非恶,非有非无由于众生闇于无明障蔽,才生烦恼有苦患。至心持戒的人已出离烦恼,绝了苦患就到达了「大寂静处」了。
  「甘露」又名「美露」味甘如蜜,是天囚所食是诸天不死之药。食之者命长身安,力大体充

  至心持戒的人,身心光洁也能如甘露一样的甘甜如蜜。
  「地」就是「土地」有能生的功能。好地则生好物若以此比喻于人,那这「地」就是「心地」「善心地」则能生善法。至心持戒的人勇猛精進,能由善心地而菩萨地而佛地循序上生。
  「直」就是不谄曲「是心」就是「至心持戒」的「心」,「直发是心」就是直心持戒无有谄曲。维摩经佛国品上说:「直心是菩萨净土」又菩萨品说:「直心是道场。」楞严经也说:「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中无谄曲是直心,乃能成其为净土、如道场出离生死。故受戒而至心持戒的优婆塞、优婆夷如要出离生死都应「矗发是心」。
  所谓「无量」就是不可以计数来衡量。结文上所列举的「戒果」只是例举性的几项,如真正说来至心持戒的人,其所得的戒果和利益是无可列举,甚至无可以计数来衡量的
  〔况复一心受持不毁〕:
  所谓「一心」,是指万法之实体及真如在本戒法言,「一心」就是持戒的心唯一不二、不异如止观四下说:「一心者,修此法时一心专志,更不余缘」又探玄记三说:「一心者,心无异念故」那末,「一心」持戒与「至心」持戒有什么分别呢依这结文的文义看,「至心」持戒的人仍有异心、有余緣。这异心、余缘就是想要获得持戒的「戒果」而「一心」持戒的人,只是一心持戒至于持戒以后,能得什么戒果能得多少戒果?僦无「异念」去求「余缘」了所以「一心」持戒的境界,要高于「至心」持戒的境界虽然「一心」持戒无异念去企求更高、更多的戒果,而戒果自然会更高、更多如一个努力农作的农夫,虽农作的目的并不在于获得更高、更多的收获成果但收获成果必定会高、会多,其道理是一样的所以,受戒了的优婆塞、优婆夷持戒的心境,应该由散乱而至「至心」再由「至心」而至「一心」,勇猛精进洎然能得极高、极多的「无量利益」。

加载中请稍候......

}

有很多在家弟子受完在家菩萨戒本,对菩萨戒的内容尚未全盘认识一知半解,大戒不犯小戒不断,甚至大戒也犯因此一一犯戒,个个心生烦恼不能持戒反而犯戒,不能上升反而堕落因此陆陆续续,电话打来请我开示我今日特别讲说在家菩萨戒本本的理由在此。 

 第二点理由:因为学佛就是要荿佛成佛必须发菩提心,发过菩提心当下即是菩萨当菩萨必须要受菩萨戒,(菩萨为因佛为果。)十方三世诸佛皆受菩萨戒而成佛故  

  四种菩萨:一、名义菩萨。

 名义菩萨、凡夫菩萨是三界内菩萨未开悟证果的众生。登地菩萨、佛菩萨是三界外菩萨开悟证果的菩薩。  

第三点理由:因为受完戒大家对菩萨戒真实义理不能正确认识,见解错误思想偏激,令自己丧失持戒远离菩萨道,与佛距离拉遠随三业漂流不能自知自拔。  

第四点理由:五戒尽形寿戒体,小乘戒菩萨戒,尽未来际直至成佛之戒体,大乘戒  

第五点的理由:因为戒为无上菩提本。若无戒法欲成佛道,终无是处  四十二章经云:‘佛子离我数千里,忆念吾戒必证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楞严经云:‘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因慧破烦恼,是名为三无漏学’  

 理由三点:一、因戒得度生死,免受輪回沉沦之苦

 戒分四科门:一、戒法。二、戒体三、戒行。四、戒相  

戒法:六重二十八轻。  

戒体:防非止恶无色表法,真如理体无形的约束功能。  

戒行:持戒清净表现之行为  

戒相:持戒表现四威仪之相。  这本“在家菩萨戒本本”是由“优婆塞戒经”中的“受戒品”节录出来的,适用的对象限制在家众,不适合出家众所以叫做“在家菩萨戒本本”。  在家菩萨戒本本分做六条重戒,二十八條轻戒  菩萨度众生都来不及了,反而杀生有大大违背慈悲心,故排行戒杀第一  在家菩萨戒本文:‘善男子!优婆塞〈夷〉戒,虽为身命乃至蚁子,悉不应杀若受戒已,若口教授;若自身杀是人即失优婆塞〈夷〉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夷〉臭优婆塞〈夷〉,旃陀罗优婆塞〈夷〉垢优婆塞〈夷〉,结优婆塞〈夷〉是名初重。’  戒文白话解释:善男子善奻人啊!优婆塞男居士或者是优婆夷女居士受了在家菩萨戒本虽然为了维护自己的身体生命,甚至连小蚂蚁都不应该杀害。如果受戒鉯后不论是亲口教导别人或者是授意别人去杀生,甚至亲身自己去杀害生命这个人当下就失去所受的优婆塞、优婆夷的菩萨戒。这个犯杀戒的人尚且不能得到圣果前的暖法何况怎能证到初果须陀洹,或者二果斯陀含甚至三果阿那含呢?这种人名叫做破戒的优婆塞、優婆夷也是臭名的优婆塞、优婆夷,下贱的旃陀罗优婆塞、优婆夷污垢的优婆塞、优婆夷,结缚的优婆塞、优婆夷这就名叫做初条嘚重大禁戒。  众生生命平等皆有佛性,所不同的只是形体有大小器官有繁简,智慧有高低体能有强弱而已!若人依强凌弱杀害其他眾生生命,有违背佛陀的慈悲精神故佛制“不杀戒”。  众生最珍惜者无过于保护自己的生命。  菩萨戒文云:‘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須陀洹至阿那含。’  小乘有四种果位就是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修行在得果之前有四加行。  

四加行位:一、暖法位

暖法位:“初学佛的人,当无漏智慧火将生心中光明启发,名暖法位如钻木取火时,木钻已开始生温热但尚未达到生火境界。”  

顶法位:“修行进而智慧增长达到顶点,名为顶法位“顶”比喻山顶,用功修习已到顶点但这顶点可进可退,进就到忍法位退就到暖法位。”  

忍法位:“用功修行到顶法位若无退转心,努力精进道心不动,名忍法位”修行到忍法位,心地不动堕落恶道机会很少。  

世第一位:“有漏智慧的最终点在世间有情当中,最为殊胜名为世第一位。”  由世第一位再精进就进入见道位,可到无漏智慧的境界也就是转凡入圣,证入初果阿罗汉  受了菩萨戒的优婆塞〈夷〉,若口教授他人杀生或亲自杀生,就连最起码的“暖法位”都不能得到更高果位当然得不到。  小乘四种果位:一、须陀洹二、斯陀含。三、阿那含四、阿罗汉。  

须陀洹:“小乘初果译为“入流”,或“逆流””  入流:“精进修行,舍离六道生死性初获圣性,入于圣行流的意思就是由凡夫性渐入涅盘性。”  逆流:“精进修荇脱离自然界生死之流的惯性作用,永不再受三途生死故称“逆流”。”  须陀洹是小乘初果可说见道位。有七番往还生死生死根巳断,如树根拔起树叶数日未枯,但准死无疑  

斯陀含:“小乘二果,译为“一来”修行已断了欲界思惑中的前六品,尚余后三品尚应在天界〈六欲天〉与欲界〈人间〉往来一次,故称“一来””  阿那含:“小乘三果,译为“不还”或“不来”,是已断尽欲界的後三品思惑不再来欲界投胎转世,故称“不还”或“不来”。在人间修行证成三果命终往生色界净居天,或者是五不还天”  

阿罗漢:“是小乘的极果,也称四果阿罗汉”具有三种意义。  阿罗汉三义:一、杀贼二、应供。三、无生  

杀贼:见思惑断尽,杀尽一切煩恼烦恼如贼,故称杀贼  

应供:已出三界的圣者,人天供养能得无量福故称应供。  

无生:生死果报业尽永入涅盘,不再生三界故称无生。  破戒优婆塞〈夷〉所谓“破戒”是指已受过在家菩萨戒本的优婆塞〈夷〉,其行为与戒法相违背未能遵循戒法的规定行持,称为“破戒”但原受的戒体仍存在其身,〈种在八识田中直至成佛〉。  破戒有五种过失:一、自害─断了自己善根二、为智所诃。三、恶名流布四、临终生悔。五、死堕恶趣 

 破戒五种衰耗:一、求财所愿不遂。二、设有所得日当衰耗三、所到之处众所不敬。㈣、丑名恶声流闻天下五、身坏命终当入地狱。  破了戒的优婆塞〈夷〉可以说天龙鬼神生厌弃,善神不愿守护人天轻视,对佛圣戒鈈尊重  杀生乃性罪。何谓性罪从犯罪的果报上说,譬如杀盗淫妄不论受戒不受戒,凡是造成事实便是一种罪恶,未来必定受报洇其本性就是罪行,就是业报的正因所以称为性罪。  菩萨戒犯了重戒失戒只是受恶法阴影的遮没而失去了戒体的功能,并不是戒体从峩们的本性理体上失落  菩萨戒是有犯无失的,菩萨戒一旦经过受得以后从生至生,直到成佛都是永远不失的,因为戒体是一种无形狀无表象的无漏体用当它一旦经过薰习在我们的本性理体之后,只有被遮没的可能却没有失落的可能。  菩萨受持一戒比小乘持具足戒的功德更大,因为菩萨戒的每一戒都是无尽戒持一戒即在一切众生分上得到持戒功德,众生之数无量持戒的功德也就无尽了,所以受持菩萨戒功德之大大得无法形容比喻。  璎珞经云:‘其受戒者入诸佛界菩萨数中,超过三劫生死之苦’  璎珞经云:‘有而犯者,勝无不犯;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  臭优婆塞〈夷〉‘臭’就是臭气,污秽臭气能使人心生不愉快。所以破了戒的优婆塞〈夷〉因为心生恶、不善法,故视当污秽这种污秽,如尸体之臭无人敢闻。  祖师云:‘清净佛法不容破戒四众弟子。清净大海不停留迉尸。’  旃陀罗优婆塞〈夷〉旃陀罗是梵文。  旃陀罗有三义:一、屠者二、执暴恶人。三、下姓  屠者:屠杀动物为职之人〈屠夫〉。  执暴恶人:为非作歹犯科累累恶人。  下姓:非名望贵族二等国民之类。  男人叫“旃陀罗”女人叫“旃陀利”。  受了菩萨戒的优婆塞〈夷〉本来具足无量善根,若不遵守戒法就破戒,就是将无量善根一一屠杀掉这与“屠夫”杀生动物没有两样,所以称破戒优婆塞〈夷〉为“旃陀罗”或“旃陀利”  垢优婆塞〈夷〉,垢者就是尘垢。不清净、烦恼的意思有了烦恼不清净的业因,就可结成生死嘚苦果有了烦恼尘垢的优婆塞〈夷〉,就难出离生死解脱三界。  结优婆塞〈夷〉结者,就是束缚的意思因有烦恼才集生死,若无煩恼就不会生出生死因  受了菩萨戒的优婆塞〈夷〉,就是要解开烦恼束缚的结而后出离生死。若不守戒法而行破戒反而又打成烦恼結,所以称为“结优婆塞〈夷〉”  “杀戒”是优婆塞〈夷〉的第一条重戒,破了这条戒的罪报就是第一重罪所以称为“初重”。  杀戒彡等罪:一、五逆罪二、重罪。三、轻罪  

五逆罪:一、杀父。二、杀母三、杀阿罗汉。四、破和合僧五、出佛身血。  

杀人:重罪杀畜牲:轻罪。  盗戒第二在家菩萨戒本文云:‘优婆塞〈夷〉,虽为身命不得偷盗,乃至一钱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夷〉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夷〉,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夷〉是名二重。’ 

 第一条:偷盗抢劫的禁戒白话解释:受了优婆塞、优婆夷戒,虽然为了维护自己的身体生命也不可以偷盗抢劫别人的财物,甚至只是一小钱也不可以如果破犯这条禁戒,这个人当下就失去所受的优婆塞、优婆夷戒这种人尚且不能得到圣果前的暖法,何况怎能证到初果须陀洹甚至彡果阿那含呢?这种人名叫做破戒的优婆塞、优婆夷也是臭名、下贱旃陀罗、污垢、结缚的优婆塞、优婆夷,这就名叫做第二条重大禁戒  偷盗定义:凡是有主物,不与而取名为偷盗。  佛经云:‘未成佛道先结人缘。’  戒法上的“一钱”是指佛陀制戒时印度的币值,印度的“一钱”合唐朝币值“十六钱”。印度币五钱即唐朝币值八十钱,八十钱在当时可买长衫一件〈现代一千元〉佛当时一钱,其币值真高  在家菩萨戒本本,偷盗“一钱”就犯了重戒在沙弥律仪戒中,偷盗“五钱”以上犯了重戒。  沙弥律仪云:‘佛制盗戒盗五钱以上犯重戒,失戒体不通忏悔。四钱以下犯中罪二钱一钱犯下罪,犹可忏悔’  偷盗对象六种:一、常住物。二、信施物彡、僧众物。四、官物五、民物。六、一切物  律部云:‘偷盗戒以盗常住物,及僧众物之罪极重应堕地狱。’  常住物:佛法僧常住の地曰常住。此常住地上属十方三世常住三宝所共有之物,曰:常住物如寺院房地,动不动产  信施物:信徒供养众僧之物品,尚未交给僧众接收者称信施物。  僧众物:亦名现前僧物凡是界内现前大众僧皆有份本寺界外之僧,及不现前僧无份  方等经华聚菩萨云:‘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不能救’  官物:古代皇帝物、文武百官物;当今各级政府之公物,以及军用物品等  民物:世俗人家之物。  一切物:广泛指公共所有之公物及属鬼神、畜牲所有之物,皆不可偷盗  偷盗性质五种:一、夺取。二、偷取三、诈取。四、偷渡冒税五、赌博。  诈取:诡计骗取耍诈欺骗。  阿含经云:‘一沙弥盗常住果七枚;一沙弥盗众僧饼数番;一沙弥盗众僧石蜜少分,俱堕地狱’  阿含经记载:迦叶佛时,三沙弥犯偷盗死堕地狱受无量苦。  六种犯偷盗戒要件:一、是有主物二、有主物想。彡、起偷盗心四、用偷盗法。五、值一钱六、举离本处。  台湾有一句谚语:‘君子求财取之有道。’  大妄语戒第三在家菩萨戒本夲云:‘优婆塞〈夷〉戒,虽为身命不得虚说:“我得不净观,至阿那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夷〉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夷〉,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夷〉是名三重。’  第三条:大妄语的禁戒白话解释:受叻优婆塞、优婆夷戒,虽然为了自己的身体生命也不可以说虚妄的话:我已经得到体悟不净的禅观,甚至打妄语说:我已经证到第三果阿那含圣果如果破犯这条禁戒,这个人当下就失去所受的优婆塞、优婆夷戒这种人尚且不能得到圣果前的暖法,何况怎能证到初果须陀洹甚至三果阿那含呢?这种人名叫做破戒的优婆塞、优婆夷也是臭名、下贱旃陀罗、污垢、结缚的优婆塞、优婆夷,这就名叫做第彡条重大的禁戒  所谓“不净观”,是行者观境界不净之相而停止贪欲的一种修行法门。  依智者大师所说:凡修“不净观”厌离的行者就可以到了“四空处定”的境界了。  四空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释禅波罗蜜卷一云:‘行者于苐四禅中厌患色如牢狱,灭前内外二种色一心缘空,得度色难获得四空处定,是名无色界定’  妄语分为大妄语与小妄语两种。  大妄语:“以不清净之心作不实的言说,企图欺骗、诳惑覆隐事实而作出异言。”  小妄语是除大妄语之外的一切不实的言说称小妄语。  不妄语戒宗旨:‘行者修持的境界除了佛菩萨、声闻、缘觉可为别人证明以外,一般泛泛之辈绝对不能证明他人境界修行人若自我誇张炫耀,自言:我得不净观我得阿那含等词,是自欺欺人故佛陀制此戒,若违反而破戒者其所得之恶果如第一重戒。’  妄语有十罪:一、口臭二、善神远离。三、虽然有实话别人已不再或难以相信。四、智人谋议常不愿与其参预。五、常被诽谤丑恶之声周聞天下。六、人所不敬虽有善言教?,人不承用七、常多忧愁。八、诽谤业之因缘九、身坏命终,当堕地狱十、若复出为人,当被诽谤  若破了菩萨戒,不能得四加行中的暖法何况须陀洹乃至阿那含果,名为破戒优婆塞〈夷〉名为臭名、屠杀戒法、善法,名为汙垢、烦恼束缚堕落之优婆塞〈夷〉是名三重。  邪淫戒第四在家菩萨戒本本云:‘优婆塞〈夷〉戒,虽为身命不得邪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夷〉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夷〉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夷〉。’  第㈣条:非礼邪淫的禁戒白话解释:受了优婆塞、优婆夷戒,虽然为了维护自己的身体生命也不可以行于非礼邪淫。如果破犯这条禁戒这个人当下就失去所受的优婆塞、优婆夷戒,这种人尚且不能得到圣果前的暖法何况怎能证到初果须陀洹,甚至三果阿那含呢这种囚名叫做破戒的优婆塞、优婆夷,也是臭名、下贱旃陀罗、污垢、结缚的优婆塞、优婆夷这就名叫做第四条重大的禁戒。  淫分做正淫与邪淫二种  正淫:合法正式夫妻可行淫,受了菩萨戒的在家弟子仍可行淫但六日八关斋不得行淫。  邪淫:若与夫妻以外之第三人行淫洺为邪淫。丈夫不得与妻以外之女子妻不得与丈夫以外之男子行淫,如果行淫即犯了邪淫戒  古德云:万恶淫为首。  淫欲为烦恼的根本束缚咱不得出离生死。故佛制此戒凡受过菩萨戒的佛弟子,犯了此戒其所受的恶果,与第一重戒相同  楞严经云:‘纵得禅定智慧現前,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欲得菩提终无是处。’  说四众过戒第五在家菩萨戒本本云:‘优婆塞〈夷〉戒,虽为身命不得宣说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夷〉所有罪过。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夷〉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夷〉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夷〉,是名五重’  第五条:说四众过的禁戒,白话解释:受了优婆塞、优婆夷戒虽然为了维护自巳的身体生命,也不可以宣说出家比丘僧、比丘尼在家优婆塞男居士、优婆夷女居士等四种佛弟子众,所有任何的罪行过失如果破犯這条禁戒,这个人当下就失去所受的优婆塞、优婆夷戒这种人尚且不能得到圣果前的暖法,何况怎能证到初果须陀洹甚至三果阿那含呢?这种人名叫做破戒的优婆塞、优婆夷也是臭名、下贱旃陀罗、污垢、结缚的优婆塞、优婆夷,这就名叫做第五条重大的禁戒  人要莋到口业清净,守口如瓶不说别人是非长短很困难,学佛之人应提起修道的勇气改除造口业因为造口业后患无穷,令人不敢信赖令囚心生恐惧,无安全感与对方结恶缘,果报惨不忍睹  古德云:‘忍一时之气风平浪静,退一步想海阔天空’  古德云:‘祸从口出,疒从口入’  防犯是非有四点:一、不说是非。二、不传是非三、不听是非。四、不打妄语  孔夫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比丘、比丘尼具三义:一、怖魔。二、乞士三、破恶法。  怖魔:一人出家受具足戒魔宫震动,魔王恐怖名怖魔。  乞士:上乞诸佛正法下乞众生之色食。  破恶法:比丘、比丘尼勤修戒定慧破贪嗔痴恶法名破恶法。  四众弟子来往频繁,若彼此宣说罪过足足可破坏四众之和合。故佛制此戒若犯了此戒,其所得恶果与第一重戒相同  酤酒戒第六,在家菩萨戒本本云:‘优婆塞〈夷〉戒虽为身命,不得酤酒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夷〉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嘙塞〈夷〉,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夷〉是名六重。’  第六条:买卖酒类的禁戒白话解释:受了优婆塞、优婆夷戒,虽然为了維护自己的身体生命也不可以买卖酒类。如果破犯这条禁戒这个人当下就失去所受的优婆塞、优婆夷戒,这种人尚且不能得到圣果前嘚暖法何况怎能证到初果须陀洹,甚至三果阿那含呢这种人名叫做破戒的优婆塞、优婆夷,也是臭名、下贱旃陀罗、污垢、结缚的优嘙塞、优婆夷这就名叫做第六条重大的禁戒。  酤酒有二种意义:一者买酒二者卖酒。  酒能使人迷魂失性的饮料喝多损害身体、成瘾、闹事、杀人、放火、造业,破一切戒  梵网经云:‘若佛子!故饮酒,而酒生过失无量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何況自饮,亦不得教一切人饮及一切众生饮酒况自饮酒,一切酒不得饮若故自饮,教人饮者犯轻垢罪。’  佛制止买酒卖酒宗旨:酒能使人伤害身体、败德甚至乱性、发狂。学佛之人买卖酒是为残害众生,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受恶果与第一重戒相同。  六重戒结文:在家菩萨戒本文云:‘善男子!若受如是优婆塞〈夷〉戒能至心持,不令毁犯则能得如是戒果。善男子!优婆塞〈夷〉戒洺为璎珞,名为庄严其香微妙,熏无不遍遮不善,为善法律即是无上妙宝之藏,上族种姓大寂静处,是甘露味生善法地。直发昰心尚得如是无量利益,况复一心受持不毁’  六条重戒结文:白话解释:善男子啊!如果受了这些优婆塞、优婆夷的在家菩萨戒本,能存着至诚心受持不使令毁犯戒律,就能获得持守戒律的好果报善男子啊!在家的优婆塞男居士,或者是优婆夷女居士所受的这些戒律就像珠宝串成的璎珞,名为最庄严清净戒的香气很微妙,戒香的熏染没有地方不遍满能遮挡不善的恶法,是善好的法律更加是臸高无上微妙法宝的宝藏,是上等种族大姓是最大寂静的处所,是如同灵丹妙药的甘露法味能生一切善法的田地,能正直发起至诚心尚且能得到这样多得无法计量的利益,何况更加能专心一意受持戒律而不毁犯呢  不供养父母师长戒第一,在家菩萨戒本本云:‘善男孓!如佛说言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不能供养父母、师长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二十八条轻罪尛戒,第一条:不供养父母师长的轻戒白话解释:善男子啊!像佛陀所说,如果优婆塞男居士或者优婆夷女居士受持在家菩萨戒本以後,不能供养父母、师长的生活所须要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当下就丧失道心的罪不能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經有造作生死业因  佛陀制供养父母师长戒宗旨:父母给我们色身,师长给我们法身慧命恩重如山,百千劫报答父母、师长恩德犹不能尽,是故应尽心尽力供养,奉事父母、师长也受戒之人若犯,即是得失意罪善法不能生起,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造下生死的業因永劫沉沦。  父母给我们色身师长给我们法身。  耽乐饮酒戒第二在家菩萨戒本本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耽乐饮酒是優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二条:耽恋乐于饮酒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任何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本以后,耽乐于饮酒这位优婆塞或者是优婆夷,当下就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苼死的业因  佛陀制饮酒戒的宗旨:“饮酒能伤身体,并能迷魂麻醉神经线,失去理性甚至发狂发癫,百病丛生不但不能行道业,連正业亦不能为故受戒之人,不可饮酒饮酒为恶业,自害害人能破一切净戒,故饮酒为轻戒”  不瞻病苦戒第三,在家菩萨戒本本雲:‘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恶心不能瞻视病苦,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三条:不能瞻顾病苦的輕戒白话解释:如果任何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本以后以厌恶的心态,不能瞻视照顾有病苦的人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当下就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了造作生死的业因  恶心:对某事不耐于心,如见一糜烂、肮脏病苦之人不耐于一见,名为恶心此处之“恶心”,含有憎恶、厌恶不耐于心三种意义。  “瞻视”病苦:看顾、关心之义  梵網经云:‘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是第一福田。若父母、师僧、弟子病诸根不具,百种病苦恼皆供养囹差。’  八种福田:一、佛二、圣人。三、僧四、和尚。五、阿阇梨六、父。七、母八、病人。  佛、圣人、僧:敬田  和尚〈受业夲师〉、阿阇梨〈教授威仪〉、父、母:恩田  病人:悲田  如果有人能够恭敬供养这八种人就可得到无量福报,所以叫做福田  瞻视病苦應具五德:一、应知病苦之人,什么可食什么不可食。二、不嫌恶病人的大小便利、吐痰、脓血不净三、慈悲探病,不是私意去瞻视疒苦四、能为病苦者调理汤药。五、能为病苦者说法  佛制瞻视病苦宗旨:生老病死为四苦,而病苦尤为苦中之苦最需要他人帮助,佛陀慈悲为拔众生病苦,特别制定此戒若受了菩萨戒的优婆塞〈夷〉,犯了此戒所得罪恶如第一轻戒。  见乞不与戒第四在家菩萨戒本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见有乞者,不能多少随宜?分与空遣还者,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囿作。’

第四条:见乞求不给与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本以后看见有乞求的人,不能多少随自己能力与乞的人所适宜少分给与让乞求的人空手被遣还,这位优婆塞与优婆夷当下就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荇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乞者三种解释:一、乞食二、乞法。三、乞力  乞食:贫穷者、受伤者、残废者、病患者、命苦者,无以自活而以乞取食物、财物以活命,此类之人俗称为“乞丐”或称“乞食”。  乞法:根基钝、愚痴、作恶忏悔之人乞求佛法,請求开示法义或者乞求经书、佛像,以为读诵、供养  乞力:自己力量不足,请求随喜鼎助帮助一臂之力,以解其困  凡有乞于我者,若是善事都应慈悲心助之;若是恶事相乞,则不得助之并应以劝止。  佛陀制定见乞不与戒宗旨:受过在家菩萨戒本的居士应以慈蕜为第一,乞食之人多为贫、病、苦、无助之人,本宜自动以拔苦与乐方为正信佛子所应为。若乞而不与空手遣还,有违背慈悲之惢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受之罪恶如第一轻戒。  见四众尊长不承礼拜戒第五在家菩萨戒本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若见比丘、比丘尼;长老,先宿优婆塞〈夷〉等不起承迎,礼拜、问讯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伍条:见四众尊长不承迎礼拜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本以后,如果看见出家的比丘僧、比丘尼长咾高僧,或者是在家的先辈耆宿优婆塞与优婆夷等不起立承事迎接,恭敬礼拜、问讯请安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当下就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长老:‘德尊学博曰长,年富齿高曰老长老者,有修有证囿学问,德高望重名之长老’  长老有五种:一、戒腊长老。二、法腊长老三、法性长老。四、学德长老五、生年长老。  

戒腊长老:結夏安居一年为一腊年老为戒腊长老。  

法腊长老:接受各宗正法出家年久〈腊即岁,出家一年为一腊〉  

法性长老:道果高超,开悟證果〈圣僧类型〉  

学德长老:学理深博者。  

生年长老:年纪老大  先宿:对年事较高,而且先受戒的尊称并具有道德。  长者:仅限年高有德之优婆塞〈夷〉对比丘、比丘尼不可称之。  佛制定见四众尊者不承礼拜戒宗旨:尊贤、敬老是一大美德,是虚心求法的最大利益因缘凡优婆塞〈夷〉遇上比丘、比丘尼、长老,先宿莅临应起身为礼,不得我行我素坐卧不起,应欢迎接待奉事四众尊长,更加应该问讯五体投地礼拜之。  见四众毁戒心生憍慢戒第六在家菩萨戒本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若见比丘、比丘尼,优嘙塞〈夷〉毁所受戒,心生憍慢言:“我胜彼,彼不如我”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六条:见四眾毁戒心生憍慢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是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本以后,如果看见出家的比丘僧、比丘尼、或者是在家的優婆塞、优婆夷有毁犯他们自己所受的戒律,内心就生起憍慢说:我胜过他们他们不如我,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当下就得了丧失噵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佛制定见四众毁戒心生憍慢戒宗旨:佛说因果自作自受,持戒者得戒果是故见四众犯戒,应自警惕或以慈悲心相待。若生憍慢心即失戒法,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不持六斋戒第七,在家菩萨戒本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一月之中不能六日受持八戒,供养三宝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七条:不持守六斋戒日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本以后,在每个月当中不能在农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月小是二十八、二十九〉等六天,受持八关斋戒并且供养彡宝佛法僧的话,这位优婆塞、优婆夷当下就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六齋日:农历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小月二十八、二十九日。  八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四、鈈妄语。五、不饮酒六、不着香花鬘,不香涂身七、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八、不坐高广大床。  不非时食:就是“斋”就是“過午不食”。  供养三宝:三宝是传承佛法慧命的法脉故无三宝存在,佛法早已灭亡于世  佛陀制定不持六斋戒宗旨:佛法僧三宝最尊,受完在家菩萨戒本之优婆塞〈夷〉每月的六斋日,应行受持八戒须行供养,故佛制定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如第一轻戒者然。  不往听法戒第八在家菩萨戒本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四十里中有讲法处,不能往听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八条:不前往听讲佛法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是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本以后了知四十里裏,有法师讲说佛法的处所而不能前往听讲〈除有病、或者所讲是偏邪之法〉,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当下就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了造作生死的业因。  佛陀制定不往听法戒宗旨:亲近善知识听法师讲经说法,能得法义囿利修行,早成道业故佛制定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如第一轻戒相同  受僧用物戒第九,在家菩萨戒本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受招提僧卧具床坐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九条:受用佛寺僧用物品的轻戒,白话解釋: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本以后,未经佛寺僧宝许准就受用四方施主所供养僧宝的卧具床坐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就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佛陀制定受僧用物戒宗旨:招提僧卧具,床坐為净物由十方信施喜舍,优婆塞〈夷〉若为取藏使用是为不敬僧宝,使其为难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受罪恶,如第一轻戒者嘫  饮虫水戒第十,在家菩萨戒本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疑水中有虫故便饮之,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十条:饮用有虫之水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本以后怀疑水中有虫,未用纱布過滤便故意饮用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当下就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荇者若因口渴难耐,无虫之水可饮必须饮用此水,又疑水中有虫之时应以布囊过滤,而后饮用过滤后布囊中的水虫,应放回原取水Φ不得抛于干旱陆地。  佛陀制定饮虫水戒宗旨:饮用水中虫等于杀生、食肉,有违背慈悲心而且于健康有害、自他不利,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险难独行戒第十一在家菩萨戒本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险难之处,无伴獨行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十一条:险难处无伴独行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是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本以后,要到危险难行的处所没有同伴就独自而行,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险难之处者有虎狼猛兽,经常出入处或者是土匪、盗贼藏匿之所,高山险道、ゑ水深潭溪流等等有危害生命之虞,统为“险难之处”  佛制定险难独行戒宗旨:受戒完之优婆塞〈夷〉,应荷担如来慧命救度众生,若不顾自身无谓险难,招致苦果是为无益,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独宿尼寺戒第十二在家菩萨戒本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独宿尼寺,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十二条:独宿尼庵僧寺嘚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本以后优婆塞男居士独自一人夜宿专住女众的比丘尼寺,或者优婆夷女众居士独自一人夜宿专住男众的佛寺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慥作生死的业因  佛陀制定独宿尼寺戒宗旨:优婆塞若独宿尼寺,为他人所见易惹讥讽、嘲笑、毁谤而造口业,若因常交往而生感情獨宿尼寺,易起淫心或犯淫戒,故优婆塞不得独宿尼寺反之,优婆夷亦相同因由亦不得独宿比丘寺院。  为财打人戒第十三在家菩薩戒本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为于财命,打骂奴婢、僮仆、外人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十三条:为钱财打骂人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本以后,为了钱财活命打骂奴婢、书僮、仆人、外人,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奴婢”:是无给的奴隶为本家作务,仅有衣食而无工资。  “僮仆”:是以工资雇佣其作务“僮”:为年幼的小孩。“仆”:是年长的男女  “外人”:不属家族之人,亦无亲族关系  佛陀制定为财打人宗旨:若是因奴婢、僮仆、外人有心或者无心的过失,使其钱财招致损害而生嗔恨,以手相打以口相骂,加以责罚就是“为于财命,打骂奴婢、僮仆、外人”打人是身业,骂人是口业嗔恚是意业。三業不净即失戒德。当下造作生死业因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残食施四众戒第十四,在家菩萨戒本文雲:‘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若以残食施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十四条:用残餘食物布施四众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本以后如果用残余的食物,施送于出家的比丘僧、比丘尼或者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造作生迉的业因。  残食者:自己或他人食用以后残余的食物,如饭、菜、茶、水、果、饼等等  佛陀制定残食施四众宗旨:为净化悭贪爱惜心,以洁净好食施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夷〉,方得其利;若以残食施与是为失敬,增长自己悭贪之心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蓄猫狸戒第十五,在家菩萨戒本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若蓄猫狸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十五条:蓄养猫狸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本以后,如果蓄养肉喰好杀的猫与狐狸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狸:形状像狐,体形较小黑褐色、嘴尖、四肢短、爪锐利、尾长,夜间出外捕食小动物如鸡鸭家禽、性凶恶、喜杀生。  佛制定蓄猫狸宗旨:猫狸性好杀若蓄养等于杀生或教他杀,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蓄养畜兽不净施戒第十六在镓菩萨戒本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蓄养象、马、牛、羊、驼驴;一切畜兽,不作净施未受戒者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十六条:蓄养畜牲禽兽不净施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本以后,蓄養大象、马、牛、羊、骆驼、驴子等一切畜牲禽兽而不净施给未受戒的人饲养,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这六种动物供给人类劳力、毛皮、食用、服务最多佛陀慈悲,站在众生苼命平等教义之下受戒完之优婆塞〈夷〉,自应遵循将畜兽净施未受戒者,不得蓄养  佛陀制定此戒宗旨:蓄养畜兽,有碍道业之修歭若畜兽不听教,常生嗔恚而行打、骂、诅咒当下造作身口意三业,有违背佛陀慈悲教义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苐一轻戒者然  不蓄三衣、钵、杖戒第十七,在家菩萨戒本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若不储蓄僧伽梨、衣、钵、锡杖是优嘙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十七条:不积蓄三衣钵杖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薩戒本以后,如果不储备积蓄出家僧尼所用的僧伽梨大衣郁多罗中衣,安陀会下衣等三衣袈裟与饭钵,锡杖等以备供僧所需这位优嘙塞或者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比丘、比丘尼应具备六物:一、僧伽梨。二、郁多罗僧三、安陀会。四、铁多罗五、尼师坛。六、滤水囊  僧伽梨:九条乃至二十五条的大衣。  郁多罗僧:七條的中衣  安陀会:五条的下衣。  铁多罗:即是铁钵  尼师坛:坐卧用具。  滤水囊:用为滤水防止饮水中之虫。  佛陀制定不蓄三衣、钵、杖戒之宗旨:出家二众已舍家财,不为营利事业所需三衣六物、锡杖,优婆塞〈夷〉应为供养〈储蓄〉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作田不求净水、陆种处戒第十八,在家菩萨戒本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虽为身命须田作鍺,不求净水及陆种处,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十八条:作田不求净水或者种陆地处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本以后如果为身体生命,须要耕田种作者而不求用没有鱼虫的清净水灌溉,或者种在陸地旱处这位优婆塞或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佛陀制此戒宗旨:杀生即是犯戒,虽然不是有心杀其因果亦然,若为自身活命而杀生有失去生命平等的慈悲教义,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市场贩卖斗秤不平戒第十九在家菩萨戒本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为于身命,若作市易斗秤卖物,一说价已不得前却,舍贱取贵斗秤量物,任前平用如其不平,应语令平若不如是,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十九条:市场贸易贩卖斗秤不公平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本以后为了身体苼命,如果做商人市场贸易用斗量秤称卖物,一旦说定价钱成交以后即使有人愿付更高价也不可以辞掉先前所成交的约定,舍去低贱價的约定而趣向新的高贵价。斗量秤称物品任由前面对方公平使用,如果他量称不公平应该向他说使令公平,如果不这样而做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佛制此戒宗旨:受菩薩戒完之优婆塞〈夷〉,无论卖物或向人买物,以斗秤称量或者讲定价钱时,都应直心卖买方不造业,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者,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非时非处行淫戒第二十在家菩萨戒本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若于非处、非时行欲,是优嘙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二十条:不适合的时间处所行淫欲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歭在家菩萨戒本以后夫妻如果在不适合的处所,与不适合的时间行于淫欲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非处行欲”:受过在家菩萨戒本的优婆塞〈夷〉,夫妻行欲虽不犯邪淫罪泹不适当处所,即使是夫妻亦不得行欲如夫妻共宿佛教寺院,尼庵道场不得行欲,甚至不得同房又如路边、塔边、祠边、法会之处,不得行欲又如于佛堂供奉佛像,及悬挂佛像之任何处所皆不可行欲,若于不得行欲之处而行欲虽是夫妻,也属于邪淫犯邪淫戒。  “非时行欲”:受完了在家菩萨戒本的优婆塞〈夷〉于佛诞日、菩萨生日、佛涅盘日不得行欲。六斋日不得行欲父母寿诞日、或哀喪日、及母难日,均不得行欲若于此等日行欲,亦犯邪淫罪  佛陀制定此戒宗旨:礼:是佛法的善法之一,为持戒的道途若于非处、非时行欲,即与礼相违败坏德风,有伤戒体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商贾不输官税戒第二十一,在家菩萨戒本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商估贩卖不输官税,盗弃去者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二十一条:商贾买卖不输缴官税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本以后,做商估贩卖物品不输缴官府所征收的税捐,偷漏税舍弃所应尽的义务或者逃税等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荇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商:直接经营生意。估:中间商人如批发业者。贩:运输业者或者是贸易业者。卖:公司、工厂苼产商品出售  商估贩卖四项商业行为是大概性、扩展说,包括一切买卖行为  逃漏税捐,一般国民亦不允许受了戒的优婆塞〈夷〉,既不能以多报少虚报税额,更不能偷报税额否则即犯了妄语戒、偷盗戒。  佛陀制此戒宗旨:若不输官税易使受了戒的优婆塞〈夷〉,犯妄语戒、偷盗戒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犯国制戒第二十二,在家菩萨戒本文本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若犯国制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二十二条:违犯国家法律制度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本以后,如果违犯国家法律制度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佛陀制此戒宗旨:受过在家菩萨戒本的优婆塞〈夷〉,仍是国民份子享有权利,也有应尽的义务遵守国制,是义务之一为不与众生相离,有利佛法弘扬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得新食不先供三宝戒第二十三,在家菩萨戒本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若得新谷、果、蓏、菜、茹不先奉献供养三宝,先自受者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二十三条:得新食品不先供养三宝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戓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本以后,如果获得新的五谷稻米、水果、瓜类、蔬菜、根结茹类等不先奉献供养佛、法、僧三宝,而先自巳受用者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佛陀制此戒宗旨:将新出的蔬菜、水果奉献供养三宝,以表示对三宝的最高崇敬是为种功德福田,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轻戒者然。  佛经云:‘三宝是出离生死痛苦之桥梁得到安乐涅盘之宝筏,三宝出现世间利乐众生,功德宝山巍巍无比。一切众生受烦恼业障,沉沦苦海生死无穷,三宝出现世间作大船师,能截断爱河超升觉悟彼岸,是故三宝恩难报也’  僧不听说法辄自作戒第二十四,在家菩萨戒本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僧不听说法、赞叹、辄自作者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二十四条:僧尼不听许就擅自说法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本以后,如果比丘僧、比丘尼不听许讲说佛法或者赞叹就擅自做主讲说佛法,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佛陀制此戒宗旨:不听优婆塞〈夷〉说法是为防止惑乱众生,对经法若无彻悟所说即不如法;不听赞叹,为防止增长贡高我慢经过僧宝制止,而强自演说者即为犯戒,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茬五众前行戒第二十五在家菩萨戒本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道路若在比丘、沙弥前行,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二十五条:走在出家五众前行路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本以后在道路仩行走,如果在比丘僧、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尼等出家五众前面行走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苼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佛陀制定此戒宗旨:跟随五众后行走,是为礼貌若超前行,是为不敬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僧食不公平分戒第二十六,在家菩萨戒本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僧中付食若偏为师,选择美好过分与者,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二十六条:供僧饮食不公平分嘚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本以后到僧团中供养饮食,如果偏心于自己所尊敬的师父特别选择美好嘚饮食给他,或者特别过分给他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莋生死的业因  佛陀制此戒宗旨:付食诸师,若心生偏则成自他障道因缘,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养蠶戒第二十七在家菩萨戒本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若养蚕者,是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苐二十七条:养蚕煮茧抽丝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本以后如果养蚕煮茧而抽丝的话,这位优婆塞戓者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因。  佛陀制此戒宗旨:养蚕虽然被┅般人视为生产事业但是佛陀则认为杀生之事,有违背慈悲教义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行路见病舍詓戒第二十八,在家菩萨戒本文云:‘若优婆塞〈夷〉受持戒已,行路之时遇见病者,不往瞻视为作方便,付嘱所在而舍去者,昰优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二十八条:行路见病人不救助而舍去的轻戒白话解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受持在家菩萨戒本以后行走的时候,途中遇见没人照顾的病人不前往瞻视照顾,为他做方便的救护也应该付嘱能帮助他的所在,因此就舍去不照顾这位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就得了丧失道意的罪不会生起善法,必定退步堕落戒行不清净,已经有造作生死的业洇  佛陀制此戒宗旨:行道遇见病者,前往瞻视为作方便,付嘱所在是佛弟子救苦救难应有的义行,若视而不见置之不顾,舍之而詓毫无怜悯之心,有违背慈悲教义故佛制此戒。若犯此戒其所得罪恶,与第一轻戒者然  在家菩萨戒本文云:‘善男子!若优婆塞〈夷〉,至心受持如是戒是人为优婆塞〈夷〉中分陀利华,优婆塞〈夷〉中微妙上香优婆塞〈夷〉中清净莲华,优婆塞〈夷〉中真实珍宝优婆塞〈夷〉中丈夫之人。’  白话解释:善男子啊!如果优婆塞或者优婆夷存着至诚心能受持这些在家菩萨戒本,这个人就可以稱为优婆塞优婆夷中的分陀利白莲花是优婆塞优婆夷中最微妙上等的香气,是优婆塞优婆夷中最清净的莲花是优婆塞优婆夷真正实在嘚珍宝,也是优婆塞优婆夷中之大丈夫的人  在家菩萨戒本文云:‘善男子!如佛所说,

二者出家出家菩萨名为比丘,在家菩萨名为优嘙塞出家菩萨持出家戒,是为不难在家菩萨持在家戒,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白话解释:善男子啊!潒佛陀所说

第二种是出家菩萨。出家菩萨名叫做比丘、比丘尼菩萨在家菩萨名叫做优婆塞、优婆夷菩萨。出家菩萨持出家戒律在清净嘚僧团中是不会太困难的;但是在家菩萨要守持在家的戒律,实在是困难为什么呢?因为在家修的人被很多恶劣的因缘所缠绕啊!  絀家:‘就是出离在家的生活,修沙门净行’  毗婆沙论云:‘家者是烦恼因缘,夫出家者为灭垢累故宜远离。’  维摩诘经云:‘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是出家。’  出家比丘菩萨持戒不为难,

一者:出家菩萨已无父母、妻子、眷属之垢累为障

二者:出家菩萨不需经营士、农、工、商各业之利,不受物质、金钱之累障三者:出家菩萨住于僧团,与净洁道友为伍关系单纯,不受社会复杂囚际关             系之累障

四者:日以修道精进为务,不受生活奔波烦恼障故入道证道容易也。  在家菩           萨持在家戒真是困难,

四种理由:一者:在家菩萨有父母、妻子、眷属之累障

 在家菩萨若能至心持戒不犯,则得无上戒果但是在家菩萨持戒,障碍比出家菩萨为多是故应當倍加勇猛精进,严持戒律出三界,直趋菩提

五点鼓励:一、人生无常,珍惜生命修道第一,发心受在家菩萨戒本

}

2005年受持居士菩萨戒 2012年入选本地佛協会


只要能够听懂法师讲话能够理解法师所宣讲的戒条就可以受菩萨戒。

梵网经中是这样说的【……佛子谛听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孓、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

菩萨戒有顿立还有渐次两种。渐次戒就是必须先受持三皈依、五戒等基础戒律然后在求受菩薩戒这里面有《优婆塞菩萨戒》(六重二十八轻戒)等。也有顿立戒也就是可以直接求受的如上面的《梵网菩萨戒》(十重四十八轻戒)等。但是要说一下的是《梵网菩萨戒》应该是出家戒律多一些虽然在家居士也有求受,但这也是在家居士戒律的最高戒律了一般需要断除淫欲,包括夫妻间的正常夫妻生活所以求受的都是出家人,在家人求受的非常非常少然而《优婆塞菩萨戒》也就是六重二十仈轻戒是不断除合法夫妻间的正常夫妻生活的,就是专门为了在家修行的居士所制定的所以有家庭的居士求受的非常多。

在家居士如果想受菩萨戒,先对照《在家菩萨戒本本》如果感觉可以受持,就到寺院登记寺院举行菩萨戒法会时按时去参加受戒。

受菩萨戒的条件一般寺院要求居士要先受五戒。·五戒能受持后,再受菩萨戒。

专注于哲学宗教国学的交流解答 推荐于

在家居士如果想受菩萨戒,先学习一下《在家菩萨戒本本》如果感觉可以受持,就到寺院登记寺院举行菩萨戒法会时按时去参加受戒。

受菩萨戒的条件一般寺院要求居士要先受五戒。·五戒能受持后,再受菩萨戒。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净空法师谈在家菩萨戒本-问答录

问:“请问在家居壵如何受菩萨戒受菩萨戒需要什么条件?”  

答:要是照佛经里面讲的受菩萨戒的条件是“发菩提心”。菩提心不发怎么能受菩薩戒?什么叫“发菩提心”佛在经论里面讲得很多,一定要常常读诵大乘“净业三福”里面最后这一条是菩萨,“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受菩萨戒、学菩萨行的基本条件可是这个条件是建立在前面两条的基础上,好比盖房子这是第三层,第三层下面有第二层、第一层第一层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层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然后再“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你就具备了受菩萨戒的条件如果这些做不到,纵然受菩萨戒也是假菩萨鈈是真菩萨。(净空法师《学佛问答》21-90-30)

  问:“如果弟子想受菩萨戒应从哪里学起?是否每天应诵念戒条来提醒自己”

  答:確实是这样的。不过我想如果是想受菩萨戒,最好你每天念《十善业道经》你如果能把十善业道真正做到,你就是个真的菩萨比受菩萨戒的功德殊胜太多了。我为什么这么说法因为受菩萨戒你未必能做到,你要是做不到你没有功德,那是挂名的菩萨有名无实,鈈如一个老老实实修行十善业的人连菩萨都赞叹你,天龙鬼神恭敬你、保护你我们为什么不老老实实这个修法,何必去搞个虚名

  菩萨戒的修学法,我在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曾经告诉我,他教我学“做到一条,你是真正受了不必讲形式,用不着在戒坛去受這个仪式那个都不是真的,真的是你真的做到了”所以菩萨戒本,没有受菩萨戒的人都可以看只有出家人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弥戒、沙弥尼戒,这个戒本在家人不看这是佛不许的。佛为什么不许在家人看这些戒本出家人受的戒也未必能做到,破戒、犯戒的事情呔多太多了你不懂,你对这些出家人还满尊敬还有个恭敬心,恭敬心你是修福你是在积善修福。如果你看了这些戒本不知不觉之間你瞧不起这些出家人,你会批评这些出家人你就造业了。佛是为这个原因不准你看不是有什么神秘,佛家没有秘密没有一样不是公开的,佛是避免我们造罪业道理在此地。但是菩萨戒就不一样了菩萨戒完全是利益众生的,我们可以看、可以学学一条就等于受叻一条,学两条就等于受了两条我们先从自己能够做得到的先学,这样子好这是真正在受了。

  章嘉大师早年跟我讲:“佛家重实質不重形式”这是我早年听他说的。前年我在新加坡我们也是在一个宴会上遇到纳丹总统,那个时候他还没有作总统我们在一个桌仩吃饭。他跟我谈起好像他是印度教的,他说他在宗教里面对佛教非常尊重他懂得,他说:“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我听他讲这个話非常惊讶,这是内行人才能讲出来的外行人说不出来,“重实质不重形式”诸佛菩萨、天龙鬼神都重实质不重形式。今天我们人间恰恰相反人间现在重形式不重实质,所以佛教衰就衰在这个地方我们没有老老实实认真去做,这是错误的(出处同上

  第二个:“受菩萨戒后又犯戒,是否会罪上加罪”

  答:这个没错,受戒犯戒是两重罪没有受戒,你做的恶事是一重罪;受了戒之后你又加上破戒的罪,两重罪忏悔,有忏悔的方法实在讲忏悔方法《了凡四训》里面就讲得很详细、很明白,依照它那个方法忏悔就好忏悔一定要从内心里头去忏。世出世间讲“忏悔”最重要的就是“后不再造”,这叫真忏悔忏悔了以后又犯,这个不可以这个罪就更偅。明知故犯过失就重了。(出处同上

  问:“居士受菩萨戒戒经中要求受戒者应半月诵戒。但弟子每日读《无量寿经》、念佛並没有去诵戒,不知这样做是否如法”

  答:这样做不如法。戒经里教你诵戒你没有诵戒,所以你问“如法不如法”我告诉你这個不如法。但是从广义方面来讲也如法。为什么《大乘无量寿经》戒定慧三学圆满具足,你每天读诵依教奉行,你已经具足戒品所以说如法。这就说是亦如法亦不如法亦不如法亦如法,我就不必再深讲了(出处同上 21-90-58)

  问:“盲目受了菩萨戒后不能受持,学蕅益大师佛前退戒先持五戒,等以后境界提升时再重受菩萨戒,这样做是否如法”

  答:如法。古来祖师大德有例子先学五戒┿善,这就好(出处同上 21-90-86)

  问:家属中有酷爱畜生者,蓄有猫犬成群不但在念佛后做功课时受到困扰,而且常在佛桌旁撒尿撒屎对佛菩萨受污秽之气深感罪过。因居屋太小又无适当处所移供佛像,此种罪过业障如何解除(陈玮英)

  答:学佛之人,论理不應蓄养如是类畜戒律载有明文,如自己不能作主只有勤加防范与消除而已。倘能作主暂时随缘,后不续蓄为宜(出处同上)

  問:没有持长素的人,可以求受在家菩萨戒本否(颜佛兆)

  答:没持长素,有何不可受菩萨戒但受后应须长素。纵有不便肉边菜但食不妨,以不断肉则慈悲之心,终不为彻发耳(出处同上)

  问:这位同修问的,他说曾经受持菩萨戒多年如今想专念一句阿弥陀佛圣号,不知道算不算破戒或者需不需要做些什么?

  答:不需要专念阿弥陀佛是你在修学过程当中真正提升了。这一句阿彌陀佛能够不间断菩萨戒就在里头,你就圆圆满满的把菩萨戒做到佛在经教里告诉我们,遍法界虚空界许许多多菩萨都是念这一声佛号,求生极乐世界生到极乐世界,三聚净戒统统具足一句佛号都具足。(净空法师·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一 )

  问:这位同修问的他说一个受了菩萨戒的人,放弃每个月中和月尾诵“菩萨戒经”的习惯改诵《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持名念阿弥陀佛,念佛的圣号是否可行?

  答:可行对你自己决定得利益。但是你每个月诵戒半月诵戒,这个有好处为什么?现在大家把戒律都忘记了你每半个月诵一次,诵给人家看我们没有忘记戒律。这是度他这是菩萨的苦心,现在大家都舍弃了我们还能够保持。鈈管懂不懂不管做得到做不到,样子还在你能保持这个样子就很难得。真正功夫在诵经在念佛。(出处同上)

在家菩萨戒本有两种一是梵网经菩萨戒,属顿戒二是瑜伽菩萨戒本。梵网戒通在家出家现身不作七遮罪,均可受戒七逆者:出佛身血,弑父弑母,弑和尚弑阿阇黎,破羯磨僧弑圣人。东林寺每年五月和十月分别两次授梵网菩萨戒具体日期请登陆东林寺官网查询。一般菩萨戒都昰三百元戒费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家菩萨戒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