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飞船失败是成功之母例子或成功的例子

进军宇宙不易 盘点多国火箭发射失败案例(组图)-中新网
进军宇宙不易 盘点多国火箭发射失败案例(组图)
  6月29日电 从人类涉足太空探索以来,已有半个多世纪了。但进军太空的标志物――火箭发射的案例时有发生。这些发射的失败令人感叹,事实证明,进军宇宙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即使是像美国和俄罗斯这样的“老牌航天大国”,也难逃发射失败的意外。
  美国猎鹰9号火箭三度发射失败 当空解体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6月28日发射一枚猎鹰9号火箭执行国际空间站货运补给任务,火箭升空2分半钟后突然爆炸解体,携带约2500公斤补给的货舱也被炸毁。原本计划的火箭回收着陆试验也未能进行。
  这是8个月内,Space X空间站补给任务第3次失败。今年1月,因火箭降落角度问题在甲板上发生爆炸;时隔2月,火箭又因推进器气压阀失灵而引发爆炸。
  此外,本次也是SpaceX自2012年以来8次执行空间站补给物资运送任务的首次失败。目前,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表示,还不清楚此次发射失败的原因。
  俄罗斯“质子-M”火箭因“结构性事故”发射失败
俄质子-M运载火箭(资料图)
  日,俄罗斯“质子-M”运载火箭在运送墨西哥通讯卫星MexSat-1进入轨道时发生事故坠毁。
  随后在俄罗斯公布的事故调查报告中显示,运载火箭‘质子-M’发射事故的原因,是涡轮泵机组的转子材料在高温下疲劳,加上平衡仪系统不够完善,这造成了转子失衡加剧,引起过高的震动负荷,从而导致第三级舵机失灵。这是结构性事故。
  “质子”号运载火箭在苏联时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可靠的火箭之一。但在过去5年中,该型号火箭共发生了7次事故。
  4月28日,“联盟-2.1a”火箭搭载“进步M-27M”货运飞船发射升空,飞船原定于6小时后与国际空间站对接。但发射后不久,俄地面飞行控制中心无法收到飞船传送的遥测信息,发射失败。飞船绕地球飞行160圈后脱离轨道,于5月8日坠入大气层烧毁。
  此外,在2011年8月因运载火箭第三级动力设备故障而导致一艘“进步”货运飞船升空后爆炸。2012年7月和2013年4月,另外两艘“进步”飞船分别遇到自动对接系统技术故障和导航天线未展开等困难,但最终均顺利与国际空间站对接。
  印度新型卫星发射失败 原因系火箭第一级出现严重技术故障
  日下午4点04分,在印度“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搭载GSAT-5P卫星的GSLV-F06运载火箭顺利发射升空。但是,在发射大约两分钟后,火箭便突然偏离了轨道。再约19秒后,火箭在空中猛烈爆炸,卫星也随之成碎片。
  初步调查显示,爆炸原因是火箭第一级出现严重技术故障。据悉,GSLV-F06是三级火箭。第一级包括固体火箭发动机及围绕在其周围的4个捆绑式液体燃料助推器。
  据悉,GSAT-5P卫星重约2310公斤,是印度研制的重量最大通讯卫星。也因为它重量太大,科学家还专门将运载火箭做了一定的修改,以便能适应卫星的体重。
  日本运载火箭发射失败 多次偏离轨道
日本最新型的运载火箭Epsilon。
  日,日本H2A运载火箭携带两颗间谍卫星发射出现故障,在发射后仅仅数分钟便被指令自毁。据悉,这种H2型火箭,在此前也数次出现发射后偏离轨道的问题。
  1998年2月,一枚H2型火箭升空,但是,尽管卫星成功与火箭分离,但是由于卫星在错误的高度被释放并被送入椭圆形轨道,一颗价值3600万美元的卫星在太空失踪。
  日,一枚H2型火箭发射升空后严重偏离轨道,在无法挽救的情况下,地面控制中心通过遥控将其引爆。这次失败是由于第一级发动机内部的配管破裂,导致气体泄漏,使发动机停止工作的。
  随后,日,日本又在鹿儿岛发射一种新型火箭Epsilon。但在发射前,由于不明原因,指挥员在倒数结束后,火箭并没有点火成功,发射以失败告终。
  韩国罗老号运载火箭命运多舛 发射成功但未进入预定轨道
  日,韩国首枚运载火箭“罗老”号从该国南部的罗老发射基地发射升空。数分钟后,发射中心宣布“罗老”号火箭发射初步成功。但距离火箭发射约70分钟后,韩国当局宣布“罗老”号未能进入目标轨道,出现“部分失败”。
  罗老宇航中心后来发现,“罗老”号本应在离地9分钟后的306公里高空分离科学技术卫星二号,但却在340公里高空分离,导致其未能进入预定轨道。
【编辑:葛雨帆】
>相关新闻:
>国际新闻精选: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1999-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的航天事迹_百度知道
中国的航天事迹
近几年的飞天事迹 人
我有更好的答案
日6时30分,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顺利升空。日凌晨,神舟二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发射成功,飞船在轨飞行近7天后返回地面。日,神舟三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发射升空,于4月1日返回地面。2002年12月,神舟四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发射升空。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杨利伟)日,我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费俊龙、聂海胜)日,我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此外:日18时05分左右,嫦娥一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你是要我这样的吧!我都给你列出来了,你不用自己挑了!给我分啊
采纳率:35%
你还是看二楼的哇
去百度查,还不用悬赏,还可以了解更多
引用gfdgfgdfgf的回答:日6时30分,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顺利升空。日凌晨,神舟二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发射成功,飞船在轨飞行近7天后返回地面。日,神舟三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发射升空,于4月1日返回地面。2002年12月,神舟四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发射升空。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杨利伟)日,我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费俊龙、聂海胜)日,我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此外:日18时05分左右,嫦娥一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你是要我这样的吧!我都给你列出来了,你不用自己挑了!给我分啊
傻逼儿子 爸爸爱你
中国进行载人航天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日,“东方红一号”发射后不久,科学家就上报了关于发展载人航天的报告。1971年4月,代号为“714工程”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启动。当时的人们,给中国规划中的宇宙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因素,1972年,“714工程”被迫暂停。
2条折叠回答
其他3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中国航天:成功是差一点点失败
中国航天:成功是差一点点失败
http://www.sinovision.net/index.php?module=news&act=details&col_id=3&news_id=187344
彻底查清问题及其机理,彻底解决问题及其相关可能存在的所有问题&&正是这个「归零」原则以及其所体现的科学求实精神,让失误和失败不仅没有成为阻挡中国航天人前行的拦路石,反而成为中国航天崛起的另一种动力。...
天宫一号发射成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迈出了空间交会对接的第一步。接下来,中国还将在11月初发射神舟八号飞船并与天宫一号实施空间交会对接。
从神舟一号飞天到天宫一号/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几乎是以一步一个乃至数个跨越的速度在前进。
整个中国的航天事业何尝不是如此。当年老一代航天人白手起家,成就了「两弹一星」伟业;改革开放新时期,新一代航天人继往开来,连续完成了三次载人航天飞行,走到了进行空间交会对接的今天。中国航天的辉煌成就举世赞叹。
一步一跨越,一步一辉煌。但少有人知道,每一个跨越和辉煌的背后,却是那数不清面对风险的坚定抉择,是凝聚着无数克服困难的不懈努力,是一次次挫折之后的坚决奋起&&回眸过去的辉煌成就,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总装备部部长常万全在发射现场感慨地说──成功是差一点点失败,失败是差一点点成功。
这一语,道尽了航天人辉煌背后的沉重努力──成败之间,常常是毫厘之差。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句话放在航天探索事业中,是一点也不夸张的事实。
对于极具风险的航天事业来说,困难、挫折,甚至是失败,是时刻都要准备面对的。从明代的万户飞天到美国航天飞机的悲壮失事,人类在探索太空的历程中,付出了无数的艰辛努力,遭遇过数不清的挫折和重大的牺牲。然而,人类必然要走向太空,探索我们所处的宇宙,我们不怕风险,也不怕挫折。
「我们随时准备面对困难和挫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曾对记者说,「但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科学的措施来降低风险,防范失败。」
对方案严谨的设计、对计划科学的论证、对质量「苛刻」的标准、对管理精细的追求&&正是这些,撑起了中国航天事业一步一跨越的辉煌,使得那「一点点」始终站在了成功的一边。
即便如此,在中国载人航天迄今为止的历程中,失误乃至失败也并非没有发生。8月18日,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实践十一号04星」失利。
如何对待工程中出现的失误?中国航天人在实践中发明了「归零」──
有关单位迅即成立了火箭故障调查委员会和故障审查委员会,研制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所有专家,夜以继日地开展了数据分析、计算仿真和试验验证工作&&按照「定位准确、机理清楚、故障复现、措施有效、举一反三」的「归零」五原则,查明了故障原因,制订了改进措施,对包括天宫一号发射任务在内的同系列火箭进行了举一反三和改进。&
9月19日,经过改进的长征三号乙火箭成功将「中星1A」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再次证明了这次改进措施有效。
彻底查清问题及其机理,彻底解决问题及其相关可能存在的所有问题&&正是这个「归零」原则以及其所体现的科学求实精神,让失误和失败不仅没有成为阻挡中国航天人前行的拦路石,反而成为中国航天崛起的另一种动力。
因为有过失误和挫折,中国航天人发明了「归零」,战胜了征途中的一次次坎坷,创造了一次次的腾飞奇迹;因为有过失误和挫折,中国的航天事业形成了日趋完善的从质量管理体系到工作评测体系、人员定岗定位体系&&
「我们开会很少有表扬,总是不断地在提问题,问题、问题、问题,还是问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载人航天总体部李杰说,这使得大家的工作越来越细,越来越规范,整支队伍养成了非常认真的作风。
面对越积越高的辉煌,中国航天人拿出的是越来越强的责任意识和越来越严格细致的工作作风。
与美、俄等航天强国相比,中国是航天领域的后来者,中国航天人清楚,跨越,常常意味着更多的风险和努力。
「勇于探索,不畏风险,但同时采取措施科学地化解风险,控制风险。」周建平说,这,就是中国航天人面对困难和风险的态度。
天宫一号的发射成功,辉煌的腾飞再次成为过往。中国航天人眺望未来的目光,依然是一如既往的冷静与平和。& &&&
随着天宫一号于29日21时16分发射升空,中国向空间站时代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47次飞行,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的第8次发射。
秋夜的酒泉卫星发射场上星光闪耀,全新改进的长征二号FT1火箭点火升空,明亮的尾焰映红了大漠长空。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宣布发射成功。
从1999年第一艘飞船飞上太空到这次天宫一号发射,12年间,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以坚实的步伐迈向建造空间站这一19年前启动载人航天工程时便确定的目标。
距发射架1.5公里的厂房里,神舟八号与长征二号F火箭已在测试。11月初,神舟八号将在同一发射架上升空,在太空中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这将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28日下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说,2012年底前,中国还将陆续发射神舟九号、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
全长10.4米的天宫一号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舱体最大直径3.35米,比神舟飞船大了不少。
&如果说飞船是&蜗居&,天宫一号则达到了&小康&水平。&空间实验室系统副总设计师白明生说,实验舱有效活动空间约15立方米,可满足2至3名航天员在舱内工作和生活需要。
&天宫一号是按载人状态升空的。&白明生说,&神八不上人,但最晚到神舟十号,将试验有人的交会对接。&
与美、俄最初采用两艘飞船开展交会对接试验不同,中国全新研制了天宫一号作为交会对接的目标飞行器。&它的在轨寿命为两年,期间可以与飞船多次交会对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这可以减少发射次数,更经济。&
周建平说,天宫一号按中国后续的空间实验室要求设计,因此,它还肩负着验证空间站部分关键技术的使命。
&航天员已在为登天宫做准备。&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王宪民说,再生式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技术等空间站关键技术也将在天宫一号上试验验证。
中国将在2016年前研制并发射空间实验室。2020年前后建造空间站。
空间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张善从说,天宫一号上安排有实验项目。后续的神舟八号上,中德将首次联合开展空间生命科学实验。
&我们要建一个开放的国家级空间实验平台。&周建平说,过去,中国曾为世界贡献四大发明。未来,在开发太空造福人类方面,我们期望能做出更多的贡献。
从神舟到天宫:中国一大步
耀眼红光点亮夜色中的茫茫戈壁。
29日21时16分,长征二号FT1运载火箭托举着天宫一号直冲太空。
从神舟一号无人试验飞船的横空出世,到神舟五号、六号、七号载人飞船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再到天宫一号顺利升空,中国人的问天之旅不断开启新的征程。
从神舟到天宫,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究竟实现了怎样的进步?
指路天宫:站在神舟肩膀上开始新探索
天宫一号发射后,不仅将与神舟八号进行交会对接,此后还会相继与神舟九号、十号完成交会对接。
&意义重大。&对于浩淼天际中浪漫而精准的一吻,天宫一号的技术负责人杨宏这样评价,&首次交会对接任务的成功,将意味着继美、俄之后,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这将为我国今后开展更大规模的空间探索、建造中国载人空间站奠定扎实的技术基础。&
1992年,中国确立了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杨宏介绍说,此前的10多年间,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为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实现了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的发展战略;神舟七号实现了航天员出舱活动的技术突破,拉开了第二步&空间实验室阶段& 的序幕。
如今的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任务,是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
站在神舟宽阔的肩膀之上,天宫开始了中华民族叩问天际的新探索。
飞往天宫:华丽&变身&助推天宫飞天
与神舟七号一样,托举天宫一号一飞冲天的,依旧是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然而,与3年前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相比,这次发射天宫一号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在外形、技术状态、相关参数、内部结构上都有变化。
&针对天宫与神舟的不同状态,火箭进行了170多项变化。&运载火箭系统副总设计师张智说,&这样规模的变化,相当于研制一枚全新火箭。&
因此,这枚火箭被称为长征二号FT1。
据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荆木春介绍,为了适应天宫飞行器较大的容积,火箭采用了新的整流罩,此前发射神舟七号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整流罩长10.7米,最大直径为3.8米,而长征二号FT1运载火箭整流罩的长度为12.7米,最大直径为4.2米。火箭整流罩还采用了技术上更先进的冯&卡门曲线头椎。&这种曲线设计可以减少空气中的阻力,适应火箭在大气中的飞行,外形看起来也更漂亮。&荆木春说。
除此之外,火箭的运载能力也进一步增加。为了能够承载更多推进剂,火箭助推器的形状由椭球型改成锥形。&这样做使火箭的运载能力提高了100多公斤。&张智表示,运载能力的增加对载人航天工程有着不小的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改进后的长征二号FT1火箭入轨精度比过去有很大提高。&我们在控制上采取了很多措施,采用了惯性测量组合,有效提高了入轨精度。&荆木春说。
运载火箭的技术状态更改,也对发射场提出了50余项新增的技术需求。&我们在原有发射载人飞船火箭的基础上,适应发射天宫一号的要求,进行了100多项技术状态更改。&发射场系统总指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崔吉俊说。
享受天宫:太空生活从&温饱&到&小康&
&与神舟飞船相比,天宫一号实验舱里的空间要大许多,达到了15立方米。&空间实验室系统副总设计师白明生说,作为中国目前研制的最大的载人航天器,天宫一号为航天员提供了更为宽敞的工作生活空间。
&如果说神舟飞船里面的空间是温饱水平的话,那么天宫一号里面的空间就达到了小康水平。&白明生用形象的比喻说明这种变化。
天宫一号采取了多项人性化设计,为航天员提供舒适的载人环境。杨宏介绍,实验舱内的照明、睡眠区、空气成分都有良好的控制。舱内设立了两个相对独立的睡眠区,拉上帘后,两个区域相对封闭,为航天员提供了隐私环境。航天员可以在里面睡觉,也可以看书听音乐。
此外,舱内还设置了健身器材,用于锻炼航天员的下肢机能。针对失重状态中血液上涌给身体带来的不适,舱内特别增加了&下体负压桶&,人站进抽出气体的这种桶里后,可以引导血液下行。
&载人航天的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天宫一号的每一处设计,都考虑到航天员的需求。&白明生说。为了给航天员的太空之旅增加乐趣,天宫一号内还设置了人性化的个人娱乐设施,航天员可以使用笔记本电脑收发邮件,利用可视电话与亲友同事进行交流,可以实现天地间多种形式的沟通。
决策天宫:测控覆盖率扩展到70%
中继卫星的正式投入使用,令天宫一号的美丽身姿能更长时间地停留在人们的视线中。
2008年,中国首颗数据中继卫星成功发射升空。中继卫星的加入,使天宫一号的测控覆盖率提升至70%左右。
&直观地说,就是我们能看到的天宫一号的转播时间更长,天宫一号绕地球一圈的时间是1个半小时,我们可以观测到它的时间是1个小时左右。&测控通信系统副总设计师麻永平介绍。
测控覆盖率的提升,对降低飞行器运行风险、提高地面测控指挥决策效率,尤其是在飞行器出现异常情况下及时实施故障分析和太空抢救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70%的覆盖率,并不是中国航天人的最终目标。
&在不断完善陆基和海基测控网的情况下,我们未来还要继续发射中继卫星,实现通过中继卫星进行全部覆盖。&
拓展天宫:太空实验与百姓生活相连
从神舟一号开始,中国已经在太空开展了百余项太空科学试验。
利用太空的独特微重力、真实环境和有利的高度,开展地面无法进行的空间试验研究,从而为人类造福,已成为人类目前载人航天活动的主要目的。
天宫一号的建成,真正将科学实验室&搬&到天上。
&以前在神舟飞船上进行的太空科学试验是短期的、探索性的,因为飞船在天上的时间很短,加上飞船空间有限,很难开展长期的、有很强应用价值的试验。&空间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张善从说。
张善从介绍说,在轨寿命长达两年的天宫一号安排了地球环境监测、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环境探测3个方面的空间科学试验,试验过程贯穿天宫运行始终,所得数据将提供给各个科研单位开展应用研究。
这一次,中国探索太空的脚步,走得更远、更深入。
看起来遥不可及的太空科学试验,实际上与百姓生活紧密相连。张善从说:&天宫一号上安置了高光谱成像仪,如果试验成功,以后我们再去看哪个地方有污染,就不需要通过抽样检查或者跑到市场里面去检查了,而是通过遥感手段就能探测到。&
&合理利用太空,必将不断改变人类生活。&张善从说,这也是探索太空的魅力所在。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m4.cn/temp/1126144.shtml
文章来源:四月网 | 责任编辑:张亚西这位航天员从没上过天 但其故事值得全中国人知道|吴杰|航天员|杨利伟_新浪新闻
这位航天员从没上过天 但其故事值得全中国人知道
这位航天员从没上过天 但其故事值得全中国人知道
  原标题:这位从没上过天的航天员, 他的故事值得全中国人知道
  您愿意为一个念想
  等待多久
  是一件很难熬的事
  着急赶路时
  等一个红灯都让人急躁
  思念倍甚时
  多一分一秒都心烦意乱
  心愿越急切
  等待越煎熬
  然而有一个人
  为了他这辈子最大的梦想
  守了整整20年
  付出了无数的努力
  而这个梦想
  最终也没能实现
  即便如此
  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却说
  他是个英雄
  他的故事值得全中国人知道
  日09时00分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神舟五号发射)
  那一天
  中国成为
  世界上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
  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中华民族千年飞天的梦想
  终于实现
  那一天
  全中国人都记住了
  第一位登上太空的中国人
  杨利伟
  杨利伟成功返回地球后
  一个人拉着杨利伟的手说
  “杨利伟,好样的”
  说这句话的人叫
  是神舟五号的备份航天员
  他也是中国首批
  参与航天训练的航天员
△(吴杰)
  1996年
  吴杰远赴俄罗斯接受航天员培训
  因为梦想急切
  仅仅花了一年时间
  就完成了四年的训练科目
  并把航天员训练技术
  带回中国
△(杨利伟讲述吴杰赴俄罗斯的培训故事)
  训练结束
  吴杰被授予
  联盟号飞船指令长最高证书
  那是俄罗斯第一次
  将这个荣誉授予外国人
  他成了中国最接近太空的人
△(吴杰被授予联盟号飞船指令长最高证书)
  回国后
  吴杰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兼教练员
  并将训练科目进行梳理总结
  与队友们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练兵五年
  时刻准备着
△(吴杰航天训练画面)
  2003年
  中国终于迎来了载人航天飞行计划
  然而在综合考核中
  吴杰以微弱差距落选航天员梯队
  执行这次任务的航天员
  是他的战友 他的邻居 他的学生
  杨利伟
△(杨利伟执行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吴杰没有气馁
  他将目光瞄准了两年后的
  神舟六号
  2005年
  神舟六号计划搭载两名航天员升空
  吴杰和另一位航天员搭档
  和另外两组航天员
  一起进入了飞行任务梯队
  但最后他只是看着
  运载神舟六号航天飞船的长征二号火箭
  冲破天际
△(神舟六号发射)
  吴杰执笔默默写下
  遥看神六巡天走
  梦想神七伴我游
△(“神六”飞天 吴杰寄语)
  一次航天任务的圆满结束
  意味着下一个任务的开始
  他必须继续认真学习
  刻苦训练
  为接下来可能的任务
  时刻准备着
  神舟七号成功发射
△(神舟七号发射)
  这次驾驶神舟七号的航天员
  要执行出舱活动任务
  而吴杰是最早学习这项技术的中国航天员
  但航天员任务选拔
  有一套科学的选拔方式
  每一次
  都必须要选择
  最适合执行这次任务的航天员
  吴杰再一次落选了
△(神舟七号出舱画面)
  落选“神七”航天员
  一路坚强的吴杰
  忍不住哭了
  △(吴杰落选“神七”宇航员,母亲的话令他受到鼓舞)
  尽管一次又一次
  错失进入太空的机会
  但吴杰丝毫不曾松懈
  他永远
  时刻准备着
  直到2013年
  神舟十号即将飞天
  然而这时的吴杰
  已经50岁了
  达到航天员服役的最高年龄
△(神舟十号发射升空)
  20年的等待
  吴杰虽然离自己的飞天梦
  越来越远
  但中国离实现航天强国的梦想
  越来越近
  来源 |&CCTV欢乐中国人
责任编辑:张玉
新媒体实验室
Copyright (C)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名人失败后成功的例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