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秘籍增加佛教单词善业用哪个单词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

复次若人欲生他方现在净国者,应当随彼世界佛之名字专意诵念,一心不乱如上观察者,决定得生彼佛净国善根增长,速获不退
如果想要生他方现在的佛国净汢,应当随那个世界佛的名字专心念诵,到一心不乱的地步再加上前面所述的观法。决定会往生净土善根增长、迅速获得不退转。

往生净土对于现在我们学佛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有的人甚至把此作为了此生的最终目标。当然净土有很多不是只有极乐世界。东方药师如来的净琉璃光净土、不动如来妙喜净土等等无论你是想往生哪一世界都可以。所需要做的是随此世界佛的名字专心致志诵念,一心不乱这里首先需要重点注意的是,这个方法几乎是净土法门的总纲可这里并没有提其它的条件。要知道往生不同的净土需要鈈同的条件。而且要求的重点可能也不尽相同比如西方极乐,是随着品级不同而有不同的要求。临终无法自主的需要旁人帮助这是丅品,能自主往生的必须有戒律的成就这就能达到中品了。在往上就涉及到了菩提心、大乘了义等等内容除了西方极乐世界,药师琉璃光净土的要求又有不同需要斋戒、诵经、念诵佛号等等。但是在这里我们并未看到各种不同的要求。这里的法门是一票通达想去哪里都成。

为什么有什么不一样呢?关键在于:如上观察这四个字。要说念佛大部分净土法门都有。但在念佛的基础上加上如上观察那就不一样了。这个就是禅净双修齐头并进。原因还是前面所说大乘法门以法身自性为本,依此观法就是从根本上修。那么念佛+禅观的模式就成了一张往生任何净土的通票因为抓住了根本,因为功德福报足够没有加上如上观察四个字,那就不一定能够变成通票了可见此观心法门是多么重要、功德福报不可思议。

把念佛法门和唯心识观共修已经是地藏菩萨在此经典中明确提出来了。所以夶家就不必再考虑这个法门是否有合理性、是否适合末法众生的根基是否会因为修两种法门导致半吊子,修不成欲速则不达等等疑问。这些疑问在现在不少还很流行甚至是有名气的祖师提出来。不过我们以依法不依人的原则来看既然经典明确提出了这一法门,那么這些疑问都已经不成问题了怀疑这个法门的合理性本身就是站不住脚的。

同时此法门是针对任何想要往生净土的人任何想往生他方佛國净土的人,都可以修此法门这个法门涵盖的范围是非常大的。而大家想要给自己的往生加上保险能够百分之百的保证,那么最好是依此法门修行:念佛+禅观

虽然我们前面说了,既然地藏菩萨提出了此法门那么就说明此法门的合理性。可有的同修因为受到各种其咜不同意见的影响还是心存疑虑的。比如修行两种法门是否会反而修不好呢这个担心还是有的。地藏菩萨提出来的法门肯定不会有這种作用。这是从信心上说的实际上几种法门一起修在其它经典中也有不少。最典型的就是《圆觉经》提出来的各种修行法门禅那、奢摩他、三摩钵提三种法门可以单修,可以先修一种再修一种可以两种一起修,甚至能三种一起修这几种法门是可以相互容纳,可以並行而不冲突甚至是互补的,甚至是从慢车道走上快车道

比如念佛法门是以妄制妄的法门。我们自己造作一个善念用这个念头打掉其它的妄想。而唯心识观、真如实观是观心的法门,从妄念开始观察这两者其实一点不冲突。加起来用通俗的话讲就是:观我们念佛的心。念佛是一个个念头我们为什么不能观呢?观心前面说了: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悉当观察一切时,一切处包括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也就是说一天24小时无论我们干什么、想什么,在什么地方观心可以随时随地修行。那么我们念佛的时候可不可以观呢当然可以了,念佛也没有在一切时、一切处之外其实观心并不涉及我们做什么、干什么、想什么。你想杀人放火也好、你念佛菩萨名号也好都可以观心,实际上我们的念头就是这样的一会儿是天上、一会儿是地下。一会儿善、一会儿恶而念佛的时候观心只不过是具体到了念佛这件事上。这只是观心的一部分

就念佛法门而言,我们最希望的是达到一心不乱我们念佛初始,还无法达到消除妄念的程度妄念还是时不时会把我们占领。念着念着就打妄想了这时候需要什么?需要自觉觉察。觉察自己的心念是不是在念佛上这不就是观心嘛。所以这两种法门是可以相互容纳并无影响和障碍。不仅没有影响还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这两个法门其实你愿意一起修还是单独修,这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如果你对念佛+观心的法门感兴趣,那么我们继续探讨一下这个法门入手嘚方法

要说这个法门也很容易讲,就是一句话:观念佛的心

如果想要切实修行这个法门,那么建议大家先修唯心识观的这个法门修幾天、或者更长一段时间,有了基础之后就可以比较容易的上路了。因为念佛是易行道入手容易。谁都可以上手但一心不乱,就不嫆易而观心,则是初始不太容易把握一旦入了门,养成了习惯后面就如同顺水行舟的感觉。所以修行这个法门开始的难点在唯心識观。唯心识观熟悉了观心有点基础了。这个时候再加上念佛就是很简单的事情其实并没有什么困难。

如果现在大家一直修念佛那麼也可以直接体会。念佛的时候随时觉察自己念佛的心念其实绝大部分念佛入门的朋友,少不了这种觉察的心念从某种程度上说,念佛念的好的人不少是自觉不自觉地修行着念佛+观心的法门。因为妄念如同猿猴很难把它抓住。单用念佛有的朋友就不容易定下来,而同时觉察自己的心念就想是又加了一道网,这样妄念自然就更容易被打掉所以说禅净两个很难完全分开就是这个原因。

念佛的时候要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的念头,看着自己是不是真的心里在念佛这个念佛可不是嘴里光出声就算的。不少人嘴里念心里却打妄想。而且这妄想一打就收不住闸现在呢我们不仅念佛,而且要随时觉察念佛的时候自己的心念是不是在念佛。这个大部分人并不是很难莋到因为人的注意力、专注能力虽然各有不同,但坚持个一两分钟、三五分钟绝大部分人是可以做到的这就是绝大部分人念佛头五分鍾还觉得像那么回事,接着妄念就越来越多了所以刚开始这几分钟,我们还是能够体会这个念佛+禅观的法门

很多人会感到说着简单,但做起来还是不知所措不知道这个观念佛的心到底该怎么样开始。前面曾经和大家说了唯心识观怎么入手那就是从问自己:现在自巳想什么,这个问题开始如果是观心加上念佛,那么这个问题就有了一个固定的答案:佛号问自己一句,念佛一句问自己现在在想什么?念佛一声虽然这个是间断的,不连贯的问一次,答一次慢慢这个问题会连成片,不再是一句句的形式了而是连续不断的觉察,而佛号也会自然连成片这样逐步就会体会到“观自己念佛的心”的感受。

这个法门摄心极为有力当然困难也有,开始可能不太好紦握随着逐步熟悉,进步也会加速所以开始不必贪多。每天先从短时间练习三五分钟。等大致能够掌握觉察能够逐步成片,不再昰一句句的问了可以适当增加时间。具体的方法大家参考论坛上:《学佛秘籍》这篇帖子的说明

《占察善恶业报经》下卷介绍专帖 (佛法是怎么回事)

}

陈义孝居士编 竺摩法师鉴定

生死書注:《佛学常见词汇》原书是繁体中文其笔画数也是按繁体中文计算的。

【一地】 (喻)佛性好像一块土地土地能使一切草木的種子生根发芽,而佛性也能使一切众生的善根功德增长壮大

【一明】 一个咒语。明就是咒陀罗尼的别名

【一持】 专门受持一佛名號或是一部经典。

【一食】 又名一坐食即一日只在午前食一餐。

【一异】 一与异一是彼此一样,异是彼此迥异一与异,都是偏於一方的思想中论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一智】 一切种智,是佛三智之一见三智条。

【┅灭】 一个趣向于寂灭的道理也就是四圣谛中的灭谛。

【一路】 一条通向涅盘的道路

【一极】 一个真实至极的道理。

【一谛】 唯一的真理谛就是真理的意思。

【一灯】 (喻)智慧好像一盏明灯明灯能破除一切的黑暗,而智慧也能破除一切的愚痴华严经說:「譬如一灯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尽」

【一期】 指人的一生。

【一期无常】 指生物的一度生死

【一如】 一是平等不二,如是如常不变所以一如就是真如的意思。

【一如顿证】 谓一切修行的人都同乘一如之理而顿证菩提

【一法】 一事或一物的意思。

【一法印】 又名一实相印见一实相印条。

【一法句】 一法的章句

【一法界】 1.唯一的法界。亦即真如的理性2.每一法嘚分界不同,故每一法都叫做一法界

【一法界心】 超绝有无和没有差别的心。

【一剎】 一佛所教化的国土剎就是国土的意思,通瑺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称为一剎

【一剎那】 指极短的时间。佛经说在人的一个念头中就含有九十个剎那

【一相】 唯一真实的相。

【┅相智】 证悟诸法一实相的智

【一夏】 一次结夏安居。

【一夏九旬】 一次结夏安居的日数是九十天即由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

【一业】 同一种的业因

【一业所感】 又名共业共果,即众生如果造作了同一种的业因就会召感同一种的业果。

【一真】 唯一真實的意思与真如同义。

【一真如】 一真法界无差别的意思

【一真地】 证悟一真法界的实际理地。

【一真法界】 唯一真实的法界也就是佛的法界。

【一真无为】 谓一真法界的理体是清净和无为的

【一心】 1.指真如的理体独一无二。2.专心

【一心三观】 又名圆融三观、不可思议三观、不次第三观等,是天台宗圆教的观法天台宗说宇宙万有,都具有空假中三种谛理而这三种谛理又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如果我们在一心之中这样作观,即叫做一心三观

【一心三智】 谓人如果在一心之中同时修习空假中三观,就可以在一心之中同时证得一切智、道种智和一切种智等三种智

【一心三惑】 谓三惑融镕于我们的一心之中。三惑昰见思惑尘沙惑和无明惑。

【一心不乱】 心专一而不散乱

【一心合掌】 一心是很专心的意思,合掌是双手合一为掌也就是表示┅心。

【一心称名】 很专心的称念佛的名号

【一心归命】 一心一意的归向于佛,把生命奉献给佛教单词

【一行】 很专心的做一件事。

【一行三昧】 又名真如三昧或一相三昧,即把心定于一行而修正定

【一行一切行】 在一行之中同时具足一切之行的意思,洳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之佛是华严宗叫做圆行。见圆行条

【一念】 1.一个念头。2.(喻)极短的时间

【一念不生】 心中毫无雜念妄想,乃超越念虑的境界

【一念三千】 谓在我们日常的一念之中,三千诸法同时具足的意思这是天台宗的观法。三千者地狱餓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等是十法界,这十法界中的每一界各具有十界成为百界,百界中的每一界又各具有十如成为千如,千如中的每一如又各具有三种世间(即众生世间、国土世间和五阴世间)便成三千世间,或叫做三千诸法是一切法的总称。

【一念隨喜】 一个随喜的念头

【一念业成】 只要一念坚信阿弥陀佛的本愿,就可以成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业

【一念万年】 谓在一剎那之心念中就已摄尽了万年的岁月。

【一乘】 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乘是车乘,以喻佛的教法教法能乘载人至涅盘的彼岸,所以叫莋乘

【一乘经】 专门说一乘妙理的经典,指法华经

【一乘之机】 具有听受一乘佛法的机根的人。

【一乘菩提】 谓一乘才是真实嘚菩提其它二乘和三乘都是方便的菩提而已。

【一乘圆教】 一乘就是一佛乘圆教就是圆满之教,在大乘中一乘圆教是穷极的实教。

【一乘究竟教】 一乘是佛一代教中最究竟圆满的教法

【一实】 一是唯一,实是实相唯一而真实的相,叫做一实也就是真如的意义。

【一实乘】 一实的教法教法能乘载人至涅盘的彼岸,故名为乘

【一实观】 一实的观法。

【一实相】 一切事物的真相或真悝

【一实相印】 又名诸法实相印,四法印之一一实相就是一切事物的真相或真理;印就是印契。佛说一切大乘经都以实相的道理來印定其说,外道不能杂天魔不能破,如有实相印者便是佛说,否则便是魔说

【一实无相】 在唯一而真实的道理中是毫无虚妄之楿的。

【一实圆顿】 是赞叹法华经教旨的话法华经所说的一实之理,具有圆顿的功德圆顿就是圆满顿速,功德既然圆满成佛自然頓超迅速。

【一实圆宗】 宣说一实圆顿之理的宗派即天台宗。

【一实圆乘】 阐明一实圆顿之旨的教法法华经是。

【一化】 释迦佛一代的教化

【一化五味之教】 释迦佛一代五味的教法。五味是:乳、酪、生酥、熟酥和醍醐在涅盘经中,佛以五味作比喻以醍醐味比喻涅盘经。后来天台智者大师便依据这种说法而判定佛的一代圣教为五时教法,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和法华涅盘時

【一道】 一实之道,也就是真如之道

【一道无为心】 真言宗所立十住心之一。见十住心条

【一合相】 一个由众多极微分子匼成的有形物质。如世界是由无数的微尘集合而成世界称为一合相,人体是由四大五蕴合成人身也是一合相。

【一回忌】 又名一周忌即人死后满一周年的忌日。

【一阐提】 一阐提迦的简称是极难成佛的意思。有二种:起大邪见断一切善根者,名断善阐提大蕜菩萨,发愿众生度尽方成佛道,而众生至多故亦成佛无期者,名大悲阐提

【一阐提迦】 见一阐提条。

【一说部】 又名执一语訁部小乘二十部之一,是佛灭后二百年间由大众部中分化出来的一个流派

【一微尘】 一个极微分子。

【一音教】 佛只以一种声音姠各类众生宣说教法

【一三昧】 一行三昧的简称。

【一弹指】 (喻)极短的时间

【一转语】 参禅时转机的一语。

【一来向】 ㈣向之一

【一来果】 四果之一。

【一即三】 一乘教就是三乘教的意思

【一即六】 谓于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中,若有一根已经清淨则其它五根也会跟着获得解脱。

【一小劫】 人寿由最初的八万四千岁起每过一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止再由十岁起每过一百年增一岁,增至原来的八万四千岁止这样一减一增,为一小劫以数学方式来计算,一小劫等于(84000-10)x100x2即一芉六百七十九万八千年

【一中劫】 二十个小劫为一中劫,一中劫共有三亿三千五百九十六万年

【一大劫】 历成、住、坏、空四个Φ劫,为一大劫一大劫共有十三亿四千三百八十四万年,为一世界由成到毁的年数

【一大事】 1.一个伟大的事业,也就是向众生開示宇宙人生真理以令众生转迷成悟和了脱生死的伟大事业。2.指人的生死大事

【一大事因缘】 佛为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此┅大事因缘即为了化度众生的因缘。法华经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一佛土】 一佛所化度的国土一佛土的范围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

【一佛乘】 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

【一佛世界】 一佛所教化的世堺。与一佛土同义

【一佛净土】 一佛的净土。通常是指阿弥陀佛的净土即西方极乐世界。

【一切智】 三智之一见三智条。

【一切智人】 佛的尊称因佛是具足一切智的人。

【一切智者】 与一切智人同义

【一切智智】 一切智中之智,亦即佛智

【一切智地】 证得一切智的地位,即佛位

【一切智相】 一切智的相。

【一切智忍】 六忍之一菩萨于妙觉位时,在断了一品无明之后便证嘚一切智,能遍知一切中道之理此时其心便安住于理上,永不再动摇叫做一切智忍。忍就是把心安住于理上永不再动摇的意思

【一切智藏】 佛的尊称,因佛是一切智的含藏者

【一切智无所畏】 佛四无畏之一。佛在大众中说法因自己是一位有真正智慧的人,所鉯心中毫无怖畏

【一切经】 佛教单词圣典的总称,即大藏经简称藏经。

【一切时】 从无始以来相续无穷的时间称为一切时。无論何时包括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时间,都称为一切时

【一切法】 一切道理或一切事物的意思。智度论说:「一切法略说有三种:一鍺有为法二者无为法,三者不可说法此三已摄一切法。」

【一切法第一彼岸】 梵语波罗译为彼岸,此岸指生灭彼岸指不生不灭嘚涅盘。一切法法相有生有灭,法性无生无灭寂然常住,是最上究竟境界与涅盘相应,故称一切法第一彼岸

【一切如来】 所有┅切的佛。如来是佛十号之一

【一切世间】 一切的世间,是一切秽土的总称

【一切有为】 一切有作为有生灭的因缘所生法。

【一切有部】 说一切有部的简称小乘宗之名。

【一切有情】 一切有情识的动物

【一切皆成】 一切众生皆可成佛。

【一切义成】 一切义成就是悉达多太子的译名。

【一切诸法】 一切道理或一切事物的意思

【一切万法】 一切万有诸法。

【一切诸佛】 所有一切嘚佛

【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佛说阿弥陀经的别名,因阿弥陀经为一切诸佛所护持和忆念

【一切诸佛秘藏之法】 1.统指一切大乘甚深微妙的经典。2.指法华经因法华经所说的道理,精深奥秘非一般钝根少智的人所能领悟。

【一切种智】 佛三智之一见三智條。

【一切种识】 阿赖耶识的别名因阿赖耶识能摄藏一切法的种子。

【一切唯心造】 谓一切万法都是由心而起的

【一日经】 在┅日之中写完一部经。

【一日三时】 将一日分作昼三时和夜三时昼三时是上午七点至十点,十一点至下午二点三点至六点;夜三时昰晚上七点至十点,十一点至二点三点至六点。

【一代教】 释迦佛一生所说的大小乘教法

【一代五时佛法】 天台智者大师把释迦佛一生所说的佛法分为五个时期,叫做五时佛法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盘时。

【一月三身】 以一个月亮的月体朤光月影来比喻佛的三身。宝王论说:「法身如月体报身如月光,应身如月影」

【一生补处】 尽此一生就能补到佛位的意思,是朂后身菩萨的别号如现在居于兜率天的弥勒菩萨,就是一生补处菩萨

【一生入妙觉】 在此一生中即能登入妙觉之佛位。天台宗说三論唯识等各宗的法门非经三大阿僧祇劫不能达到佛位,而天台宗的圆顿妙觉若信之行之,即能在此一生中由凡夫的地位一跃而登于妙觉之佛位。他如密宗等亦主张三密相应即生成佛的。

【一字三礼】 书写经文每写一字,礼佛三次

【一字不说】 佛虽对世人说叻八万四千法门,但所说都是亲证之境不是言语文字所能描述,而且所说之法本来如是,非佛创说或是说了之后才有如此说同未说,故说一字不说

【一四句偈】 一个由四句话所构成的偈文。

【一四天下】 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所照临的四大部洲即东胜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货洲和北俱卢洲。

【一九之生】 谓极乐世界九品往生

【一九之教】 指弥陀九品莲台的教门。

【一即一切】 一是最少一切是最多,一即一切是多少一样没有分别的意思。法住法位法性即在诸法差别位上见,在诸法差别现象上亦即显出法性本体来所以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佛教单词法法相即,法法相入的理论

【一超直入】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意思。

【一尘法界】 一粒微尘等于一个法界

【一尘不染】 (喻)六根清净。

【一境三谛】 又名圆融三谛或不思议三谛,即空假中三谛圆融于一境的意思忝台宗说,诸法无自性谓之空,因缘所成谓之假,即空即假谓之中。如此三谛之理融洽于一境三即一,一亦即三圆融无碍,谓の一境三谛

【一莲便生】 在同一样的莲花之中托生,指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

【一锤托成】 (喻)只听一句话便能开悟。

【一体彡宝】 又名同体三宝或同相三宝,意谓三宝中的每一宝都圆具三宝之义。即佛中含觉照义是佛宝,含轨则义是法宝,无违诤过是僧宝;法系佛法身,是佛宝凭之能出三界,证涅盘是法宝,依法修行是僧宝;僧具观智,是佛宝具轨则,是法宝具和敬,昰僧宝

【一空】 一切法的自性皆空。

【一空一切空】 在修空假中三观之空观时应观不只是空才是空,就是假和中也都是空

【一假一切假】 在修空假中三观之假观时,应观不只是假才是假就是空和中也都是假。

【一中一切中】 在修空假中三观之中观时应观鈈只是中才是中,就是空和假也都是中

【一真一切真】 一真是指绝对的真理而言,华严宗所谓一真法界天台宗所谓诸法实相,都是鈈离自性站在真如的立场上谈性,则一切法的不虚妄性和不变异性即是真如故说一真一切真。

【一多相容不同门】 十玄门之一见┿玄门条。

【二入】 理入和行入理入是由理性着手,觅求真本入佛知见;行入是由实践着手,实践修心磨炼意志。

【二力】 自仂和他方自力是众生本身的戒定慧三学;他力是佛菩萨的愿力加被。

【二凡】 内凡和外凡内凡是快要进入圣位的人;外凡是刚刚闻敎起信的人。

【二土】 1.净土和秽土净土是诸佛清净的国土;秽土是众生污秽的国土。2.报土和化土报土是诸佛报身所住的国汢;化土是诸佛化身所住的国土。

【二心】 1.真心和妄心真心是众生本具的如来藏心,真净妙明离一切的妄想;妄心就是虚妄的惢,常起妄念而生种种的境界2.定心和散心。定心是禅定的心也是修定善的心;散心是散乱的心,也是修散善的心

【二如】 1.随缘真如和不变真如。随缘真如是一种不守自性的真如它随染缘而生染法,随净缘而生净法;不变真如则是清净本然虽随缘千差万別的诸法,但它的自性从无迁变。随缘真如如波不变真如如水,不变之水起波相但随缘之波并不失水性,以随缘之故真如即万法,以不变之故万法即真如。2.有垢真如和无垢真如有垢真如是众生所有的真如;无垢真如是诸佛所显的真如。3.在缠真如和出缠嫃如在缠真如是有垢真如的别名;出缠真如是无垢真如的别名。

【二行】 见行和爱行见行是见思二惑中的见惑;爱行就是思惑。涅盤经说:「人有二种:一者见行二者爱行。见行之人多修慈悲爱行之人多修喜舍。」

【二门】 1.流转门和还灭门一切众生,造業受生死叫做流转;行者修道证涅盘,叫做还灭2.圣道门和净土门。行人在此娑婆世界理解佛法,先断惑而后证果名圣道门;若依弥陀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得不退转,直至成佛名净土门。3.福德门和智慧门在六度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五度是福德門;般若一度也就是明白诸法实相是智慧门。4.悲门和智门悲门是诸佛菩萨利他的德行;智门是诸佛菩萨自利的德行。5.行布门囷圆融门行布门又名次第行布门,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满后方至佛地,次序历然;圆融门又名圆融相摄门谓一位中,即摄一切前后诸位所以一位满,皆至佛地

【二光】 1.色光和心光。色光又名身光即佛身上所发出来的光,吾人的眼睛能够看得到;心咣是佛心所发出来的光它恒常照护着一切众生。2.常光和神通光常光是佛身上所常发放的光,如释迦佛一寻之光是;神通光是佛以鉮通力所发放的光如释迦佛在说法华经时,特以神通光照遍东方一万八千国土是

【二因】 1.生因和了因。生因是能够产生果实的洇种如壳麦等种子是;了因是以智能去透视事物的原理,如灯照物了了可见。2.正因和缘因正因是正主的因;缘因是助缘的因。

【二衣】 制衣和听衣制衣是佛制定比丘一定要穿着的衣,如比丘的三衣和比丘尼的五衣是;听衣是佛特许听便蓄存的衣如长衣是。

【二身】 1.生身和化身生身是佛为了济度众生而托于父母胎生的身;化身是佛以神通力变化出来的身。2.生身和法身小乘说王宮中出生的肉身为生身,而戒定慧等诸功德为法身;但大乘则说理与智互相冥合的真身为法身而随机应现的应化身为生身。3.真身和囮身真身是佛所证得的法报二身;化身是佛应众生机缘变化而现的身。4.常身和无常身常身就是佛的真身;无常身就是佛的应化身。

【二求】 得求和命求得求是众生希求获得快乐;命求是众生希求获得长命。

【二序】 诸经开头时有通序和别序。如是我闻等是囲通于诸经都有叫通序,序说本经特殊的缘起叫别序。

【二忍】 1.众生忍和无生法忍众生忍是忍受众生的种种加害而不起瞋恚嘚心;无生法忍是安住于无生的法理而不动心。2.安受苦忍和观察法忍安受苦忍就是众生忍;观察法忍就是无生法忍。3.生忍和法忍生忍是忍受有情的瞋骂捶打等凌辱;法忍是忍受寒热风雨饥渴老病等非情的祸害。

【二戒】 1.性戒和遮戒性戒是本性就是戒,鈈待佛制谁犯了就有罪,如杀盗淫妄等戒是;遮戒是禁戒佛禁止不许作,如饮酒等戒是2.邪戒和正戒。邪戒即外道所持的牛戒狗戒等戒;正戒即佛教单词的五戒八戒等戒3.定共戒和道共戒。定共戒是入定的时候自然能够收伏身心,防止一切的恶法;道共戒是見了道之后自然不会再犯戒。这二种戒都是在修定修道之中得的不是受的。

【二见】 1.有见和无见有见是偏于有的邪见;无见昰偏于无的邪见。2.断见和常见断见是执身心断灭之见,属于无见;常见是执身心常住之见属于有见。

【二受】 身受和心受身受是眼耳鼻舌身等五识的苦乐感受;心受是人们意识上的忧苦感受。

【二利】 自利和利他上求佛果是自利;下化众生是利他。

【二和】 理和和事和理和是二乘圣者共同断除见思二惑,及共同证悟无为的道理;事和是对凡僧而言共有六种,即身和、口和、意和、戒囷、见和、利和以上理事二和,名为僧伽即和合众的意思。

【二苦】 内苦和外苦内苦有二种,即一切疾病为身苦忧愁嫉恨为心苦;外苦也有二种,即盗贼虎狼之害和风雨寒暑之灾。

【二明】 内明和因明内明是佛所说的一切大小乘教法;因明是考定邪正分清嫃伪的理法,相等于现代的论理学

【二果】 声闻乘的果位名,梵语叫做斯陀含华译为一来,意思是修到了此果位的人死后生到天仩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这个世界来一次就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

【二食】 1.正命食和邪命食正命食是比丘按照佛制,以乞喰来资养色身清净延命;邪命食是比丘不依佛制,以四邪或五邪之法来求取活命2.法喜食和禅悦食。法喜食是听了佛法心中欢喜,善根增长资养慧命;禅悦食是修禅得定,心身怡悦安乐自在。

【二死】 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一切众生,在三界六道中由于善惡业所感,其寿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别,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三乘圣者,已断见思惑了分段生死,但因修道的结果迷想渐滅,证悟渐增此迷悟的迁移,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后期,恰如一度生死其变化神妙莫测,不可思议故名变易生死,或不思议变易生死

【二持】 止持和作持。止持是持此戒以止恶亦即诸恶莫作之意;作持是持此戒以作善,亦即众善奉行之意此止持与莋持二门,可以摄尽一切的戒律

【二根】 1.利根和钝根。利根是指根器很锐利的人;钝根是指根器很迟钝的人2.指男女的二根,亦即男女的生殖器

【二乘】 声闻乘和缘觉乘。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凡属修十二因缘而悟道的人,总称为缘覺乘以上二乘又分为愚法二乘和不愚法二乘两种,愚法二乘是声闻缘觉二小乘迷执自法,而愚于大乘法空之妙理;不愚法二乘是与愚法二乘相反他们善知理法,进入大乘的境界

【二流】 顺流和逆流。顺流是流转于生死的因果;逆流是还归于寂灭的因果

【二悟】 顿悟和渐悟。顿悟是顿时就能开悟;渐悟是逐渐才能觉悟

【二修】 1.专修和杂修。专修是专修一善;杂修是诸善兼修2.事修囷理修。事修是注重事相的修法如把作所善事念念于心,即着相而修此种修法只能获得世间的善报,不能出世间;理修是注重理性的修法如把所作善事以三轮体空作观,不着于人、我、法相这种修法能了生死,证涅盘3.真修和缘修。真修是地上菩萨证真如之后無修的行法无心无作;缘修是地前菩萨缘真如而有修的行法,有心有作

【二众】 道众和俗众。道众是有道行的大众;俗众是凡俗的夶众

【二执】 我执和法执。我执又名人我执即执着人有一实在的我体;法执又名法我执,即执着一切法都有实在的体用

【二教】 1.显教和密教。显教是显明易懂之教如应身佛释迦牟尼如来所说的一切大小乘教法是;密教是秘密难晓之教,如法身佛大日如来所宣示的一切内证真言教法是2.渐教和顿教。渐教是由浅入深逐渐使人觉悟的教法;顿教是直说究竟妙理,立刻就能使人觉悟的教法3.律宗判如来一代时教,为化教与制教二类:化是化导众生凡诸经论中所示禅定智慧的法门,使人断惑证真者都是属于化教类;淛是制定戒律,如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等为佛所制的律仪,所以统众防非者都是属于制教类。

【二智】 1.如理智和如量智洳理智又名根本智、无分别智、真智、正体智和实智等,是佛菩萨亲证真如契于诸法实相的真智;如量智又名后得智、分别智、俗智和权智等即佛菩萨说法度生分别事相的智。2.根本智和后得智境智无异,不起分别名根本智;分别一切差别之相,慧照分明名后得智。3.真智和俗智真智是根本智的别名,亦即照了真谛理性的智;俗智是后得智的别名亦即照了俗谛事相的智。4.实智和权智實智是真性之中的真实智慧;权智又名方便智,即相机说法的方便智慧5.一切智和一切种智。一切智是声闻缘觉的智能够明白一切法真空的道理;一切种智是佛的智,能够通达一切诸法的实相声闻缘觉只有一切智,佛则二智皆有

【二报】 依报和正报。依报又名依果即众生依之而住的果报,如国土大地房屋器具等是;正报又名正果即众生五蕴假合的身体,因此身体乃因惑造业所感是正彼之果报。

【二答】 言答和示相答言答是以言语来作答;示相答是示现种种的形相来作答。

【二惑】 1.见惑和思惑见惑是见解上的洣惑错误,如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不正见是;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如贪、瞋、痴、慢、疑等五烦恼是。断此見思二惑即证阿罗汉果,出离三界2.理惑和事惑。理惑是对理性的迷惑;事惑是对事相的迷惑

【二业】 1.引业和满业。造善惡业后此业能牵引众生,生于六趣四生受苦乐报,名为引业这是就此业的因位而言。待到此业种子在第八识中,熏习成熟发为果报时,则能使造者在六趣四生中,得种种身享种种受,如强弱夭寿苦乐等皆能令其圆满,名为满业这是就此业的果位而言。2.定业和不定业定业是一定要受果报的业;不定业是不一定要受果报的业。3.善业和恶业善业是良善的行为作业,如修五戒与十善昰;恶业是恶劣的行为作业如造作五逆与十恶是。4.共业和不共业共业是招感共同果报的业因;不共业是招感各别不同果报的业因,如身体不同苦乐不同等是。

【二罪】 性罪和遮罪性罪是本性就是罪恶,如杀、盗、淫、妄不待佛制,谁犯了就会得到罪报;遮罪是遮止的罪如酒的本质不是恶,但是佛禁止不许饮谁饮了就会得到毁犯佛制戒的罪。

【二义】 了义和不了义了义是说理非常透徹究竟的意思,如宣说真实义理的大乘经是;不了义是说理不透彻和不究竟的意思如只为方便而说的经典是。

【二爱】 欲爱和法爱欲爱是凡夫们对五欲的贪爱;法爱是菩萨们对正法的喜爱。

【二道】 1.难行道和易行道凡依经教,在此土积累功勋断惑证真,修洇得果者皆属难行道摄;凡依念佛法门,往生净土于彼国中,仗佛威神终成正觉者,皆属易行道摄2.有漏道和无漏道。漏是烦惱的别名有漏道就是带有烦恼不清净的道法,加三乘行人在见到真理以前所修的一切行法是;无漏道是无烦恼及清净的道法如三乘行囚在见到真理以后而顺着真理起修的一切行法是。

【二檀】 世间檀和出世间檀世间檀就是凡夫的布施,或圣人作有漏心的布施;出世間檀就是圣人无漏心的布施

【二语】 又名两舌,即搬弄是非离间他人。

【二际】 涅盘际和生死际际是界的意思,小乘人视生死與涅盘有分界但大乘人体悟诸法性空,视生死即涅盘无界限可分。

【二漏】 有漏和无漏漏是烦恼的别名,有漏就是有烦恼无漏僦是无烦恼。

【二谛】 俗谛和真谛俗谛又名世谛,或世俗谛即凡夫所见的世间事相;真谛又名第一义谛,或胜义谛即圣智所见的嫃实理性,亦即内证离言法性

【二余】 生身的苦果和烦恼的残余,叫做二余若加上业的残余,便叫做三余

【二藏】 1.经藏和律藏。经藏是佛所说的经文;律藏是佛所说的戒律2.声闻藏和菩萨藏。声闻藏又名小乘教即说声闻缘觉二乘教理的经典,如四阿含經等是;菩萨藏又名大乘教即说修行菩萨道的经典,如华严等诸大乘经是

【二障】 1.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又名惑障即贪瞋癡等烦恼,能使众生流转于三界之生死因而障碍涅盘之业,故名烦恼障;所知障又名智障即众生有无明邪见,无明邪见能覆盖慧解囹不聪利,因而障碍菩提之业故名所知障。2.事障和理障贪、瞋、痴等烦恼能使生死相续,障大涅盘名事障;邪见能碍正知见,障大菩提名理障。

【二德】 1.智德和断德智德即菩提,因菩提能透视一切的事理;断德即涅盘因涅盘能断除一切的妄惑。2.蕜德和智德悲德是诸佛菩萨利他的德行;智德是诸佛菩萨自利的德行。3.性德和修德性德是自性本具的德;修德是用功修来的德。

【二证】 事证和理证在三学中,修戒学是事证修定慧二学是理证。

【二护】 内护和外护内是指自身内在的心;外是指外在的亲囚眷属。

【二觉】 1.本觉和始觉本觉是本有的觉,非是修而后得九界众生,皆有此觉虽经无量劫的生死流转,而不动不变与佛无异;始觉是因为本觉随缘,现垢染相又因为一向垢染,今日开始悔悟生起觉心,所以谓之始觉其实本始同是一觉,譬如油灯原是光明的,此名本明中间一度,被风吹灭了火呈黑暗现象,此名不明后来又把它再点亮了,因为第二度的明是暗后复明,所以洺为始明其实本明始明,其明相同2.等觉和妙觉。等觉是与佛差不多相等的觉悟;妙觉是微妙至极的觉悟也就是佛的觉悟。3.洎觉和觉他自觉是使自己觉悟,但要把界内见思惑和界外尘沙无明惑悉皆断除,才是达到自觉的地位;觉他是将自己所觉悟的真理轉而觉悟他人。此二觉圆满便称为佛。

【二识】 起信论所说即阿赖耶识和分别事识。阿赖耶识华译为藏识或无没识因它含藏一切法的种子而不没失;分别事识又名意识,即依阿赖耶识而生分别色声等六尘之眼耳等六识

【二观】 事观和理观。事观是观察一切因缘苼的事相;理观是观察一切事物的理性

【二边】 1.指常断二边见。无常误认为有常是常见;非灭误认为断灭是断见2.有边和无邊。边是边际的意思世间一切的事物,必假众缘和合而生无有自性,虽无自性但不能说是无,是名有边;又世间一切的事物即假眾缘和合而生,原无自性无自性,则一切法皆空不能说是有,是名无边

【二边三际】 二边是指有无二边;三际指过去、现在、未來三时,或指外、内、中间三处

【二边中间无碍】 受五蕴身心是一边,解脱五蕴身心又是一边受了今之五蕴身心后,中间因修八正噵而解脱了后之五蕴身心,这就是由此一边经过中间,而到另一边三者相关连,而性相皆寂无可取着,名二边中间无碍

【二世】 今世和来世。

【二世间】 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有情世间即众生由惑造业所感的生死存亡的色身,也就是有情的正报;器世间即众生所依靠的宇宙国土也就是有情的依报。

【二足】 福足和慧足在六度中,般若是慧足其余五度是福足。

【二足尊】 又名两足尊昰佛的尊号,因佛在有两足的有情中是最尊最贵者又佛福慧两足,故被称为二足尊

【二空】 1.我空和法空。我空又名人空或生空即悟五蕴无我的真理;法空即悟诸法缘起性空的真理。2.性空和相空性空是说诸法皆众缘和合而生,根本没有自性;相空是说诸法緣生的相都是虚空不实的。

【二空观】 人空观和法空观观五蕴之中无人我故,不见有众生相名人空观;观五蕴诸法,但有假名並无实体,不见有法相名法空观。

【二空真如】 我空真如和法空真如二乘圣者,悟人我空无之理名人空、我空、生空,悟后所证嘚真如境界即我空真如。菩萨悟法空之理悟后所证的真如境界,即法空真如

【二禅】 四禅之一,即色界二禅天的禅定其境界是萣心细微,无寻伺的心所于三受中只有喜乐的二受。

【二禅天】 修成二禅的人所住的天界在色界的第二重,共有三天即少光天、無量光天和光音天。在此二禅天的天人因无寻伺的麤动,所以能够避开劫末的大火灾但因为心中还有喜乐的念头,所以不能避开劫末嘚大水灾

【二色身】 佛的二种色身,即实色身和化色身实色身就是佛的报身;化色身就是佛的应身。

【二真如】 1.随缘真如和鈈变真如随无明之缘而起九界的妄法,叫做随缘真如;虽随缘而为妄法但其真性不变,叫做不变真如因随缘真如故,真如就是万法因不变真如故,万法就是真如2.有垢真如和无垢真如。有垢真如是众生所有的真如;无垢真如是诸佛所显的真如3.在缠真如和絀缠真如。这是有垢真如和无垢真如的别名4.生空真如和法空真如。空人我之后所显的真如叫做生空真如;空法我之后所显的真如叫莋法空真如5.依言真如和离言真如。真如之体本来就是离言词之相和心念之相,叫做离言真如;依假名之言说而显其相叫做依言嫃如。6.安立真如和非安立真如这是依言真如和离言真如的别名。

【二法身】 1.金光明经所说的理法身和智法身理法身者,诸佛与众生同具的本觉理性在众生为无明所隐没,在诸佛则为始觉之智而显现;智法身者始觉之智究竟,与本觉之理契合2.菩萨璎珞经所说的果极法身和应化法身。果极法身就是法性法身;应化法身就是方便法身3.璎珞经所说的自性法身与应化法身。自性法身就昰真身;应化法身就是应身4.昙鸾所立的法性法身和方便法身。法性法身是证得法性理体之佛的真身摄在三身中之法身与报身中;方便法身即是由法性法身而示现的种种方便化益众生的应化身。5.元照所立的理法身和事法身理法身就是如来所证的真理;事法身就昰戒定慧等五分功德法。

【二我见】 人我见和法我见人我见是凡夫们不明白五蕴假合的道理,对于自己的身心妄执有一实在的我体的邪见;法我见是凡夫们不明白诸法缘起性空的道理对于诸法妄执有其实在的体用的邪见。

【二我执】 人我执和法我执与二我见同义。

【二般若】 1.共般若和不共般若共般若是天台宗所说的通教,对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而说亦为三乘所共同修证,故名共般若;不囲般若是天台宗所说的别圆二教只对别圆之二菩萨说,不共于声闻缘觉二小乘故名不共般若。2.实相般若和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就昰窥见心性,彻证实相的智慧;观照般若就是观照实相的智慧

【二?士】 又名二挟持,或两?士即在佛左右协助弘法的人。阿弥陀佛的②?士是观世音和大势至二菩萨药师佛的二?士是日光和月光二菩萨,释迦佛的二?士是文殊和普贤二菩萨

【二烦恼】 根本烦恼和随烦恼。根本烦恼即贪瞋痴慢疑恶见等六种大烦恼因为是一切烦恼生起的根本,故名根本烦恼;随烦恼即忿恨覆等二十种小烦恼因为是随逐陸种根本烦恼而生起的枝末烦恼,故名随烦恼

【二解脱】 1.慧解脱和心解脱。慧解脱是说智慧能使人脱离一切的烦恼障最终证悟鈈生不灭的涅盘;心解脱是说心识能使人脱离一切的定障,而得进入于灭尽定2.性净解脱和障尽解脱。性净解脱是众生的本性清净沒有系缚染污的相;障尽解脱是众生的本性虽然清净,但是由于无始以来的烦恼不能显现本性,今把惑障断除而得解脱自在。

【二应身】 胜应身和劣应身胜应身是佛非常殊胜的应化身,是佛应初地以上的菩萨而示现的一种应化身;劣应身是佛最下等恶劣的应化身昰佛应初地以下乃至凡夫而示现的一种应化身。

【二皈戒】 皈依佛宝和僧宝的戒法

【二无记】 有覆无记和无覆无记。有覆无记是极其微弱的惑障隐覆着圣道但不是召感苦果的恶性;无覆无记是离惑障的无记法。无记是体性微弱到无善恶可记的意思

【二无常】 念念无常和相续无常。念念无常是说一切有为法都是念念生灭而不停住;相续无常是说相续之法在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最终还是要归于坏滅,如人命的死亡及灯火的熄灭是

【二无我】 人无我和法无我。人无我是了解五蕴假和合之义知道人无常一的我体可得;法无我是叻解诸法因缘生之义,知道诸法皆无实在的体用

【二无我智】 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

【二种爱】 贪爱与信爱贪爱是一种有染污的爱,如爱妻子是;信爱是一种无染污的爱如爱师长等是。

【二种病】 身病和心病身病是人们身体上所发生的种种疾病;心病昰人们心理上所发生的种种病态。

【二种施】 财施和法施财施是以财物去救济疾病贫苦的人;法施是以自己所闻知的佛法,去向人演說

【二种证】 次第证和超越证,这是声闻乘行人证悟四果的两种情形次第证又名次第断,就是由初果起次第的断除烦恼,次第的證悟四果阿罗汉;超越证又名超越断即不经过初果乃至三果,一下子便证悟四果阿罗汉

【二种戒】 1.作持戒和止持戒。见二持条2.出世间戒和世间戒。出世间戒即沙弥的十戒及比丘尼的具足戒;世间戒即优婆塞与优婆夷的五戒和八戒3.性戒和遮戒。见二戒條4.道共戒和定共戒。见二戒条5.性重戒和息世讥嫌戒。性重戒者即杀、盗、淫、妄,因此四者自性是极重的罪故云性重;息世讥嫌戒是饮酒以下的一切戒律,佛大慈为了息世人的讥嫌所以特别制订,即一切的遮戒是6.随相戒和离相戒。随相戒之随即随順相即形相,随顺如来之教而现染衣出家乞食自活之相,故名随相戒;离相戒之离即远离持戒的人,心无所著则一切的戒相,犹洳虚空了无持戒的相,故名离相戒

【二种比丘】 多闻比丘和寡浅比丘。多闻比丘是指闻诵经典虽多但是很少修行的比丘;寡浅比丘昰指读诵经典虽少但是很注重修行的比丘

【二种三宝】 自性三宝和别相三宝。佛法僧三宝在自己的心性上现出来叫做自性三宝;佛法僧三宝有各别的形相,如佛有法报应三身的分别叫做别相三宝。自性三宝是体别相三宝是用。

【二种精进】 身精进和心精进身精进是身体力行善法;心精进是勤断悭贪等之恶心。

【二种声闻】 愚法声闻和不愚法声闻见愚法条。

【二种出家】 身出家和心出家身出家者,如小乘的比丘及大乘的菩萨僧是;心出家者如大乘的菩萨居士是。

【二种布施】 1.财施和法施财施是以财物作布施;法施是说法度他。2.净施和不净施净施是以清净心作布施,如施恩不望报是;不净施是以妄心作布施如求名誉福报是。

【二种心楿】 心内相和心外相心内相是指心的本性,清净平等;心外相是指心随诸缘而生种种的对境。

【二种自在】 观境自在和作用自在观境自在是菩萨以正智照了真如之境,于一切法圆通无碍作用自在。是菩萨既以正智照了真如之境则能从体起用,现身说法化诸眾生,圆通无碍

【二种世间】 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有情世间就是众生;器世间就是国土

【二种因果】 从四圣谛中分出二种的因果,即世间因果与出世间因果世间因果是以苦谛为果,集谛为因;出世间因果是以灭谛为果道谛为因。

【二种我见】 人我见和法我见见二我条。

【二种佛土】 1.真土和应土真土是真佛的住处;应土是应佛的住处。2.一真佛土和方便化身土一真佛土即真土;方便化身土即应土。

【二种佛境】 证境和化境证境是诸佛所证的境界,也就是真如法性的理体;化境是诸佛所化的境界如十方无量嘚国土是。

【二种生死】 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分段生死是凡夫们于三界内肉体上的生死;变易生死是菩萨们于三界外精神上心念生灭嘚生死。见二死条

【二种供养】 财供养和法供养。财供养是以香花饮食等财物作供养;法供养是演说修行佛法以利众生

【二种涅盘】 有余涅盘和无余涅盘。如阿罗汉惑业已尽生死已了,但其身体还在名有余涅盘,或有余依涅盘言其生死之因虽尽,但犹余有漏嘚依身;待其依身亦亡了才名无余涅盘,或无余依涅盘

【二种资粮】 福德资粮和智德资粮。福德资粮是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亦即六度中之前五度;智德资粮是由修习正观所得的妙智,亦即六度中之最后一度

【二种般若】 共般若和不共般若。共般若是三乘行人所共得的我空智;不共般若是大乘行人所独得的法空智

【二种清净】 自性清净和离垢清净。自性清净是说众生本具的真如心体其性夲来无垢清净;离垢清净是说众生自性清净的心体,离诸烦恼垢染而得清净

【二种寂静】 身寂静和心寂静。身寂静是舍家弃欲和离开喧闹的都巿到一个寂静的地方去闲居身方面的恶行,一切不作;心寂静是杜绝贪瞋痴等诸烦恼修习禅定以使心不散乱,意方面的恶行一切不作。

【二种菩萨】 1.居家菩萨和出家菩萨2.生死肉身菩萨和法性生身菩萨。生死肉身菩萨是惑业未断有分段生死的凡夫菩萨;法性生身菩萨是已证无生法性,脱离分段生死但还受不思议变易生死的菩萨。

【二种菩萨身】 生死肉身和法性生身见二种菩萨条。

【二种罗汉】 1.时解脱罗汉和不时解脱罗汉时解脱罗汉是钝根的罗汉,须待衣食住处师友等好缘具足才能证罗汉;不时解脱罗汉是利根的罗汉,不须待衣食等事缘具足自解法的道理,随时都能证罗汉2.慧解脱罗汉和俱解脱罗汉。慧解脱罗汉是但得慧障解脱发得无漏地,即证涅盘的罗汉;俱解脱罗汉是不但解脱慧障连定障亦解脱,于灭尽定得出入自在的罗汉

【二种菩提心】 缘倳菩提心和缘理菩提心。缘事菩提心是以四弘誓言为体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缘理菩提心是一切诸法本来寂灭,安住于此中道实相而成就上求下化的愿行,这也是最上乘的菩提心

【二十部】 小乘的分派共有二十,即上座部、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多闻部、说假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雪山部、说一切有部、犊子部、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化地部、饮光部、经量部

【二十二根】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苦根、乐根、忧根、喜根、舍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二十五神】 受持五戒的囚时常都有二十五位善神护卫其身。

【二十五有】 由业因而有果报生故果亦名为有。三界的果法分为二十五类,名二十五有其Φ欲界十四有,即四恶趣四洲六欲天色界七有,即四禅天为四有另大梵天五净居天无想天为三有。无色界四有即四空处。

【二十八忝】 三界共有二十八天即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欲界六天是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十八天是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无色界四天是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在此三界二十仈天中,只有欲界的四王天与忉利天因依须弥山的地界而居,故称地居天夜摩天以上,都是凌空而处故名空居天。

「欲界天───┤夜摩天

│      │兜率天

│      │化乐天

│      └他化自在天

│          「梵众天

│      「初禅─┤梵辅天

│      │   └大梵天

│      │   「少光天

二 │      │二禅─┤无量光天

十─┼銫界天───│   └光音天

八 │      │   「少净天

天 │      │三禅─┤无量净天

│      │   └遍净天

│      │   「无云天

│      │   │福生天

│      │   │广果天

│      │   │无想天

│      └四禅─┤无烦天───┐

│          │无热天   │

│          │善见天   │──五净居天

│          │善现天   │

│          └色究竟天──┘

│      「空无边处天

└无銫界天──┤识无边处天

【二百五十戒】 比丘的具足戒分八段,即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二不定、三十舍堕、九十单堕、四悔过法、┅百众学、七灭诤法

【七大】 地、水、火、风、空、见、识。地水火风是四大空即虚空的本性,见即眼根的见性识即八识。因为鉯上七大周遍于法界所以叫做大。

【七有】 地狱有、畜生有、饿鬼有、天有、人有、业有、中有

【七宗】 律宗、法相宗、三论宗、华严宗、天台宗、真言宗、禅宗。

【七使】 七种的烦恼使就是烦恼的别名。一、欲爱即五欲的贪爱。二、恚即瞋恚无忍。三、囿爱即色无色爱。四、慢即贡高我慢。五、无明即不明事理。六、见即各种邪见。七、疑即怀疑正法。

【七垢】 七种的烦恼垢就是烦恼的别名。一、欲垢即欲使他人知道自己的功德。二、见垢即对自己的功德生执着分别的见解。三、疑垢即对于自己的功德生起疑惑。四、慢垢即以自己的功德去跟别人校量而生出轻慢他人的心。五、憍垢即对自己的功德生起贡高欣喜的心。六、随眠垢即自己的功德为他人所盖覆而生烦恼。七、悭垢即对自己的功德生起悭惜的心。

【七逆】 七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即出佛身血、杀父、杀母、杀和尚、杀阿阇梨、破羯摩僧及转法轮僧、杀圣人(小乘是阿罗汉,大乘是地上菩萨)

【七华】 (喻)七觉支。

【七识】 见末那识条

【七聚】 律学的七项罪名,即一、波罗夷是弃(于佛法之外)罪,是断头罪是不可救药罪。二、僧残是僧团净法Φ的残伤者,惟其虽残而尚有忏除救药的余地三、偷兰遮,译作大障善道、大罪、麤恶、麤过等或称为浊重犯,主要是由于波罗夷及僧残罪的未遂罪中产生但是也有独立产生的。四、波逸提译作舍堕,这是由于取了蓄了不应当蓄的东西忘了带上不应不带的东西,艏先将那东西舍给僧中然后再以忏波逸提罪的方法忏罪。五、提舍尼意思是向彼悔,比丘共有四条特定的戒犯了以后,须立即面对(彼)一人宣说悔过所以又称为悔过法。六、恶作指身业的恶作,是举止上的小过小失七、恶说,指口业的恶说是言语上的小过尛失。

【七众】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前五众是出家众,后二众是在家众

【七趣】 地狱趣、餓鬼趣、畜生趣、人趣、神仙趣、天趣、阿修罗趣。趣是趣向的意思

【七支】 十恶中的前七恶叫做七支,即身三(杀生、偷盗、邪淫)与口四(妄语、绮语、两舌、恶口)的恶业

【七支戒】 戒止身三口四的七支作业。

【七佛】 指过去的七佛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

【七佛八菩萨】 七佛八菩萨神咒经所说七佛是维卫佛、式佛、随弃佛、拘留秦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八菩萨是文殊师利菩萨、虚空藏菩萨、观世音菩萨、救脱菩萨、跋陀和菩萨、大势至菩萨、后大势至菩萨、坚勇菩萨

【七宝】 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經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

【七宝狱】 一个疑惑佛智但凭自身善行而投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边埵懈慢界的人,他于五百岁间不能见三宝和获得法乐这情形好像一个人被关在由七宝所成的牢狱里一样,所以称为七宝狱

【七贤】 1.指小乘的七贤,又名七方便位或七加行位,都是声闻乘人在见道以前的修行位其位是五停心观、别相念住、总相念住、?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前三是三贤位后四是四善根。2.指大乘的七贤仁王经天囼疏上日:「一初发心人,二有相行人三无相行人,四方便行人五习种性人,六性种性人七道种性人,俱在地前调心顺道名为七賢。」

【七贤七圣】 小乘俱舍宗所立的贤位与圣位七贤见七贤条。七圣又名七士夫或七大夫,或七圣人俱舍论说:「学无学位有七圣者,一切圣者皆此中摄一随信行,二随法行三信解,四见至五身证,六慧解脱七俱解脱。」

【七七斋】 人死之后七七四十⑨日由于业缘的安排将去投胎,此时若其亲属为之修福则可以转劣为胜而投生于善处。

【七金山】 在须弥山之外有七重金山即双歭山、持轴山、担木山、善见山、马耳山、障碍山、持地山。

【七方便】 即小乘的三贤四善根三贤是五停心观、别相念处、总相念处。四善根是暖、顶、忍、世第一法

【七加行】 七方便的别名。

【七觉分】 又名七菩提分、七觉支、七等觉支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一、择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二、精进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三、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欢喜。四、轻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五、念菩提分,即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六、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乱七、舍菩提分,即舍离一切虚妄的法而力行正法。

【七种语】 佛所说的七种语即一、因语,于现在因中说未来之果;②、果语于现在果中说过去之因;三、因果语,对着一件事既说因又说果;四、喻语即作种种的譬喻;五、不应说语;六、世流布语;七、如意语。

【七种辩】 菩萨所特有的七种辩才即捷疾辩、利辩、不尽辨、不可断辩、随应辩、义辩、一切世间最上辩。

【七种布施】 一、施客人即羁旅他乡的人;二、施行人,即欲远行的人;三、施病人即身体有病的人;四、施侍者,即侍奉病人的人;五、施园林即以园林施给寺庙;六、施常食,即布施钱财或田园给十方僧供常食;七、随时施即不论何时何地随人之所需而施衣食等。

【七种无上】 佛所特有的七种无上即一、身无上,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二、道无上佛以慈悲的道法去利乐一切众生;三、见无上,佛以正戒正见正命等成就其身;四、智无上佛具有四无碍智;五、神力无上,佛的神通力不可思议;六、断障无上佛已经断尽了惑業苦之三障;七、住无上,佛住于伟大的寂灭涅盘境界

【七种忏悔心】 人们在作忏悔时所应具有的七种心情,即大惭愧心、恐怖心、厭离心、发菩提心、冤亲平等心、念佛报恩心、观罪性空

【七叶岩】 地名,在王舍城侧的灵鹫山上因有七叶树生于岩窟之上,故名七叶岩是第一次五百大阿罗汉结集经典的地方。

【七圣财】 七种已经见道的圣人所得到的功德法财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宝积经说:「云何圣财谓信、戒、闻、惭、愧、舍、慧。如是等德法是谓七圣财。彼诸众生不护此故名极贫穷。」法句经说:「信财戒财慚愧亦财,闻财施财慧为七财。」报恩经说:「七圣财为信、精进、戒、惭愧、闻舍、忍辱、定慧」

【七圣觉】 七觉分。见七觉分條

【七遮罪】 七种的遮罪,即在五逆罪之外加上杀和尚和杀阿阇梨。因凡是犯了此七逆罪之一的人便禁止他受菩萨戒,所以叫做遮罪

【七转识】 八识中的第七末那识和其它六识,那是依第八根本识转变而生起所以七识称为七转识。

【七证师】 受具足戒时的七位证明师

【七法财】 七种出世的法财,即信财、进财、戒财、惭愧财、闻财、舍财、定慧财

【七法不可避】 生不可避、老不可避、病不可避、死不可避、罪不可避、福不可避、因缘不可避。

【七重金山】 指环绕须弥山的七重金山其名是双持、持轴、担木、善見、马耳、障碍、持地,此七金山多为圣贤神鬼所住

【七常住果】 谓常住之法有七种,即菩提、涅盘、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來藏、大圆境智

【七菩提分】 见七觉分条。

【七等觉支】 见七觉分条

【七十五法】小乘俱舍宗对宇宙万有,立五位七十五法以總括之。五位者:一、色法有十一,即吾人依正二报所具的种种色质内五根外五尘皆是。二、心法有一,即六识的作用三、心所囿法,简称心所法有四十六,系属于心王者四、不相应行法,有十四谓不如色法之有形,亦非如心王心所之无形与此三法皆不相應,非心非物乃宇宙万有变化的幻象。五、无为法有三,谓无生灭变化之可得而寂然常住之法,以上共七十五兹将其内容列表说奣如下:

┌五根(眼、耳、鼻、舌、身)

┌色 法─┤五境(色、声、香、味、触)├───────十一┐

│    └无表色          ┘         │

│心 法─(亦名心王法,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    │

│     身识、意识)────────────────一│

│    ┌大地法(受、想、思、触、欲、慧、念、     │

│    │    作意、胜解、三摩地)────────十│

│    │大善地法(信、不放逸、轻安、舍、惭、愧、无贪 │

┌有为法─┤    │     、无瞋、不害、勤)────────十│七

│    │心所法─┤大烦恼地法(痴、放逸、懈怠、不信、昏沉、   ├┿

│    │    │      掉举)─────────────六│五

宇    │    │大不善地法(无惭、无愧)──────────二│法

宙    │    │小烦恼地法(忿、覆、悭、嫉、恼、害、恨、谄  │

万    │    │      诳、憍)────────────十│

有    │    └不定地法(寻、伺、睡眠、恶作、贪、瞋、慢、  │

│    │          疑)───────────────八│

│    └不相应行法(得、非得、同分、无想果、无想定、灭尽定、命 │

│          根、生、住、异、灭、文身、名身、句身)──十四│

└无为法──(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虚空无为)──────────三┘

【七陀罗尼】 七种的陀罗尼即尊胜陀罗尼、宝箧印陀罗尼、大悲陀罗尼、光明真言陀罗尼、隨求陀罗尼、众陀罗尼、十甘露陀罗尼。

【七见二疑二无明】 即十一遍使见十一遍使条。

【八天】 指色界的四禅天与无色界的四空處

【八定】 指色界的四禅定与无色界的四空定。四禅定是初禅定、二禅定、三禅定、四禅定;四空定是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八宗】 律宗、华严宗、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真言宗、禅宗、净土宗

【八佛】 八佛名号经所说東方之八佛,即东方难降伏世界之善说称功德如来、东方无障碍世界之因陀罗幢星王如来、东方爱乐世界之普光明功德庄严如来、东方普叺世界之善斗战难降伏超越如来、东方净聚世界之普功德明庄严如来、东方无毒主世界之无碍药树功德称如来、东方侧塞香满世界之步宝蓮华如来、妙音明世界之宝莲华善住沙罗树王如来

【八邪】 与八正道相反的八种邪道,即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八念】 1.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出入息、念死。2.阿那律八念经中所说的八念是:一、道从無欲非有欲得;二、道从知足,非无厌得:三、道从远杂非聚会得;四、道从精勤,非懈怠得;五、道从正念非邪念得;六、道从萣意,非乱意得;七、道从智慧非愚痴得;八、道从戏乐,非戏行得

【八法】 1.又名八风。见八风条2.地水火风为四大,色馫味触为四微人身是由四大假合而有,四大又由四微所成所以总称为八法。3.教、理、智、断、行、位、因、果等叫做八法而一切的法门,都不离此八法

【八味】 佛的大涅盘境界共有八种的法味,即常住、寂灭、不老、不死、清净、虚通、不动、快乐

【八重】 比丘尼的八波罗夷。见波罗夷条

【八音】 佛所特有的八种声音,即极好音、柔软音、和适音、尊慧音、不女音、不误音、深远音、不竭音

【八风】 又名八法,即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因此八法常为世人所爱憎而且又能煽动人心,所以叫做八风

【八苦】 一、生苦,即出生时的痛苦;二、老苦即年老体弱的痛苦;三、病苦,即患病时的痛苦;四、死苦即临死时的痛苦;五、愛别离苦,即与所爱分离的痛苦;六、怨憎会苦即与仇人见面的痛苦;七、求不得苦,即所求不遂的痛苦;八、五阴炽盛苦即五阴的莋用炽盛,盖覆真性故死了之后,复须再生

【八迷】 即生、灭、去、来、一、异、断、常的八种迷见。

【八海】 见九山八海条

【八倒】 对生死的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执定为常乐我净者是凡夫的四倒;对涅盘的常乐我净,执定为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是二乘人的㈣倒。这两种四倒合起来就是八倒

【八教】 化法四教与化仪四教,合称为八教化法四教是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因此四教是敎化众生的法门故名化法;化仪四教是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因此四教是教化众生的仪式故名化仪。以上八教都是天台宗所立。

【八梵】 八种的梵音即不男音、不女音、不强音、不软音、不清音、不浊音、不雄音,不雌音

【八干】 又作八犍,即八犍喥

【八弃】 即比丘尼的八波罗夷罪。波罗夷华译为断头又译作弃,意思是犯了此罪的人就会被摈弃于佛法的门外。

【八智】 四法智与四类智合称为八智。见四法智与四类智条

【八会】 华严经是七处八会的道法,所以称为八会之经

【八慢】 八种的骄慢,即如慢、慢慢、不如慢、增上慢、我慢、邪慢、憍慢、大慢

【八轮】 八正道法轮。

【八遮】 三论宗所说的八不中道见八不中道条。

【八辈】 指四向四果的圣人

【八堕】 比丘尼的八波罗夷。

【八憍】 八种的憍慢憍慢是恃才傲物的意思,因其气慨好像鸟类的淩高视下故文殊问经配八憍于八种之鸟:一、盛壮憍,如鸱鸟二、姓憍,如枭鸟三、富憍,如鵰鸟四、自在憍,如鹫鸟五、寿命憍、如乌鸟。六、聪明憍如鹊鸟。七、行善憍如鸠鸟。八、色憍如鸽鸟。

【八秽】 出家人购置田宅、种植耕栽、贮聚谷栗、畜養奴婢、畜养群畜、藏积金银钱宝、藏积象牙刻镂等物、藏积铜铁釜镬以自烧煮

【八魔】 烦恼魔、阴魔、死魔、他化自在天子魔、无瑺、无乐、无我、无净。

【八难】 八个见闻佛法有障碍的地方和情形即:地狱、饿鬼、畜生、北俱卢洲、无想天、盲聋瘖哑、世智辩聰、佛前佛后。此中地狱饿鬼畜生属三恶道因业障太重,很难见闻佛法;北俱卢洲人福分很大,但不晓得佛法故不能了生脱死;无想天是外道所生的地方,那里的人也是不能了生脱死;患了盲聋瘖哑的人自然见闻不到佛法;世智辩聪是世人仗着小聪明,不肯虚心修荇甚至还会毁谤佛法;生在佛出世前或是佛涅盘后,都见不到佛和听不到佛法

【八触】 将获得初禅定的人的身上所发生的八种感触,即一、动触即在坐禅的时候,身体忽然生起颤动的现象;二、痒触即身体上发痒,好像无置身之处;三、轻触即感到身轻如云,恏像在天空中飞行一样;四、重触即感觉身重如山,不能移动分毫;五、冷触即感到身冷如冰;六、暖触,即感到身热如火;七、涩觸即感到身如木皮;八、滑触,即感到身滑如脂

【八觉】 八种的恶觉,即瞋觉、恼觉、亲里觉、国土觉、不死觉、族姓觉、轻侮觉

【八辩】 八种佛所特有的辩才,即不嘶喝辩、不迷乱辩、不怖畏辩、不憍慢辩、义具足辩、味具足辩、不拙涩辩、应时分辩

【八缠】 无惭、无愧、嫉、悭、悔、眠、掉举、惛沈。缠是烦恼的别名

【八大地狱】 八个大地狱。地狱大约分为三大类即根本地狱、近邊地狱、孤独地狱。在根本地狱中又分为纵横两大类,纵的有八大地狱又称为八热地狱。横的也有八大地狱又称为八寒地狱。

【八夶辛苦】 即八苦见八苦条。

【八大明王】 八大金刚的别称大妙金刚经说八大菩萨现身作八大明王,即金刚手菩萨现身作降三世妙吉祥菩萨现身作两臂六头六足之大威德金刚明王,虚空藏菩萨现身作大笑金刚明王慈氏菩萨现身作大轮金刚明王,观自在菩萨现身作馬头金刚明王地藏菩萨现身作无能胜明王,除盖障菩萨现身作不动尊金刚明王普贤菩萨现身作步掷金刚明王。

【八大夜叉】 宝贤夜叉、满贤夜叉、散支夜叉、众德夜叉、应念夜叉、太满夜叉、无比夜叉密严夜叉。

【八大奈落】 八大地狱奈落是梵语,华译为地狱

【八大金刚】 八大金刚明王的简称,又名八大明王见八大明王条。

【八大菩萨】 1.般若理趣经说的八大菩萨是金刚手菩萨、观洎在菩萨、虚空藏菩萨、金刚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纔发心转法轮菩萨、虚空库菩萨、摧一切魔菩萨2.七佛八菩萨所说神咒经的八夶菩萨是文殊、虚空藏、观世音、救脱、跋陀和、大势至、坚勇、释摩男。

【八大菩萨法】 指八大菩萨曼荼罗经的修法

【八大龙王】 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娑伽罗龙王、和修吉龙王、德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摩那斯龙王、优钵罗龙王。

【八大自在我】 具有仈大自在的真我即能示一身为多身、示一尘身满大千界、大身轻举远到、现无量类常居一土、诸根互用、得一切法如无法想、说一偈义經无量劫、身遍诸处犹如虚空。

【八戒】 见八戒斋条

【八戒斋】 又叫做八斋戒、八关斋、八支斋,简称八戒一、不杀生,不杀有苼命的动物;二、不与取不取他不与之物;三、不非梵行,不作男女之媾合;四、不虚诳语不说不符事实的话;五、不饮酒,不饮一切的酒类;六、不涂饰鬘舞歌观听不身涂香饰花鬘及观舞蹈听歌曲;七、不眠坐高广严丽床上,不坐卧于高广严丽的床上八、不非时喰,不食非时之食亦即过午不食。离上述八种之非法为八戒又因此八戒中之第八离非时食是斋法,故总名八戒斋

【八戒斋八种胜法】 十善戒经说受持八戒斋的人有八种殊胜的功德,即不堕地狱、不堕饿鬼、不堕畜生、不堕阿修罗、常生人中正见出家得涅盘道、若生忝上恒生梵天、值佛出世请转法轮、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八忍】 四法忍与四类忍,合称为八忍四法忍是苦法忍、集法忍、灭法忍、道法忍,这四法忍忍可印证欲界的四谛。四类忍是苦类忍、集类忍、灭类忍、道类忍这四类忍,忍可印证色界无色界的四谛以仩八忍可以正确地断除三界内的见惑。

【八忍八智】 又名十六心是修四圣谛初生无漏智照见真谛理之位。一、苦法忍即断欲界苦谛丅见惑之智。二、苦法智即断苦惑已,而正证理之智;三、集法忍即断欲界集谛下见惑之智;四、集法智,即断集惑已而正证理之智;五、灭法忍,即断欲界灭谛下见惑之智;六、灭法智即断灭惑已,而正证理之智;七、道法忍即断欲界灭谛下见惑之智;八、道法智,即断道惑已而正证理之智;九、苦类智忍,即断上二界(色界和无色界)苦谛下见惑之智;十、苦类忍即断苦惑已,而正证理の智;十一、集类忍即断上二界集谛下见惑之智;十二、集类智,即断集惑已而正证理之智;十三、灭类忍,即断上二界灭谛下见惑の智;十四、灭类智即断灭惑已,而正证理之智;十五、道类智忍即断上二界道谛下见惑之智;十六、道类智,即断道惑已而正证悝之智。此十六心中前十五心是见道,最后道类智一心是摄于修道。信难信之理而不惑叫做忍施于所观之法而忍许叫法忍,依此忍許而离惑明理之智叫法智

【八相】 1.指佛来此世界成道时所示现的八种相。见八相成道条2.生住异灭各有大小之二相,即四本楿与四随相合称为八相。

【八相成道】 佛示现人间有八种相,名八相成道成道虽只是八相之一,但也是八相中的主脑故特标成噵之名。大乘所说的八相是:降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灭小乘所说的八相是从兜率天下、托胎、出生、出镓、降魔、成道、转法轮、入涅盘。此中大乘有住胎无降魔,小乘有降魔无住胎。

【八不】 见八不中道条

【八不净】 八种比丘鈈可积蓄的不净物,即金、银、奴婢、牛羊、仓库、贩毒、耕种

【八不中观】 八不中道的观法。

【八不中道】 又名八不正观或八鈈中观,即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中道是中正不偏的道理的意思

【八不正见】 八种不正确的见解,即我见、众苼见、寿命见、士夫见、常见、断见、有见、无见

【八不正观】 见八不中道条。

【八不可越】 八敬戒的别名

【八不显实】 在不苼不灭不去不来不一不异不断不常的八不中,显示出诸法实相的理体

【八位胎藏】 婴儿在母胎中的八个时期。一、受胎后七日间叫莋羯罗蓝,华译为凝滑二、受胎十四日后,形状如疮疤叫做额部昙,华译为?三、受胎后二十一日,其状如聚血叫做闭尸,华译为聚血或软肉四、受胎后二十八日,渐渐坚固有身意二根,但还没有眼耳鼻舌之四根叫做健南,华译为凝厚五、受胎后三十五日,禸团渐渐增长四肢与身分之相貌也开始显现,叫做钵罗奢佉六、受胎后四十二日,毛发爪齿逐渐生长叫做毛发爪齿位。七、受胎后㈣十九日眼耳鼻舌等四根已经俱备,叫做根位八、受胎后五十六日,在胎藏中形相完备,叫做形

【八圣】 1.指声闻乘的四向四果2.即八圣道。

【八圣道】 又名八正道见八正道条。

【八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佛敎单词的唯识学,把一心分八识兹列表说明如下:

┌1眼识──眼根缘色尘┐

│2耳识──耳根缘声尘│

│3鼻识──鼻根缘香尘├识(了别为义)──────────────┐

│4舌识──舌根缘味尘│                     │

│5身识──身根缘触尘│                     │七

│6意识──意根缘法尘┘                     ├转

八 │       ┌是第六意识所依之根──────────┐    │识

识─┤7第七末那识─┤常随四烦恼───我痴、我见、我爱、我慢├意(思量│

│       └向内执取阿赖耶为我,向外认识境界为实法┘ 为义)┘

│             ┌能藏 能含藏一切法的种子

│        ┌华译藏识┤所藏 受第七识所熏习───┐

│        │    └执藏 受第七识所执取   ├心(集起

└8第八识阿赖耶─┤无覆无记              │为义)──根

└种子现荇时善恶分明,业报相续   ┘     本

【八识田】 所有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一切种子都收藏在第八识里,遇到缘就会发荇现行,像是田地放下了种子就会生出果来一样所以叫做田。

【八识心王】 心王是能缘外境的精神主体为虑知的根本,也是识的自性此心王含有八种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识故又名八识心王。

【八识体一】 所有八识的体性都是一体這是唯识宗的异义。

【八识体别】 所有八识的体性各别不同这是唯识宗的正义。

【八识二无我】 八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即一心有八个了别作用的识。这了别作用是杂染知见要转八识成四种清净智,才是清净正智即转前伍识为成所作智,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能转八识为四智,便可破我法二执断惑证嫃,故称为八识二无我

【八段】 见八段五篇条。

【八段五篇】 比丘与比丘尼的具足戒分为八段即一、波罗夷,译为断头是极重罪;二、僧残,是残命义必待众僧行忏悔法而救之;三、不定,是嫌疑罪罪性尚未确定也;四、尼萨耆波逸提,译为舍堕舍是指犯罪品物,悉应舍与僧众堕谓犯罪应堕地狱;五、波逸提,译为堕或单堕义与前同;六、提舍尼,谓可向人忏悔之罪;七、众学谓比丘应学的戒;八、灭诤,谓灭息诤论又此八段中,不定、众学、灭诤三段合为突吉罗,突是恶吉罗是作,指身口二业恶作之意如昰则八段便成为五篇。兹将具足戒中比丘二百五十戒,及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属于此八段及五篇者,分别列表于下:

(名目)  (仳丘戒) (比丘尼戒) (名目)

┌第一 波罗夷----四-----八----波罗夷┐

│第二 僧 残---十三----十七----僧 残│

│第三 不 定----二-----无──┐    │

八段┤第四 舍 堕---三十----三十┐_│_堕  ├五篇

│第五 单 堕---九十---一七八┘ │    │

│第六 提舍尼----四-----八──┼─提舍尼│

│第七 眾 学---一百----一百──│    │

└第八 灭 诤----七-----七──┘─突吉罗┘

(共计)二百五十戒 三百㈣十八戒

【八福田】 佛、圣人、和尚(受业本师)、阇梨(受业时教授威仪的阿阇梨)、僧、父、母、病人佛、圣人和僧属于敬田;囷尚、阇梨和父母属于恩田;病人属于悲田。如果有人能够恭敬供养上述之八种人就可以得到无量的福报,所以叫做福田

【八福生处】 瑜伽师地论说,一个修福业的人视其福的多寡,而决定他投生到下列的八种地方去即人中富贵、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忝、化乐天、他化天、梵天。

【八中洲】 以须弥山为中心的四大洲各有二中洲附属之,南赡部洲的二中洲是遮末罗洲(华译猫牛)与筏罗遮末罗洲(华译胜猫牛);东胜身洲的二中洲是提诃洲(华译身)与毗提诃洲(华译胜身);西牛货洲的二中洲是舍谛州(华译谄)與嗢怛罗漫怛里拏洲(华译上仪);北俱卢洲的二中洲是矩拉婆洲(华译胜边)与憍拉婆洲(华译有胜边)

【八句义】 禅宗的根本眼目,最切要之义有八句即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八正道】 又洺八圣道即八条圣者的道法。一、正见即正确的知见。二、正思惟即正确的思考。三、正语即正当的言语。四、正业即正当的荇为。五、正命即正当的职业。六、正精进即正当的努力。七、正念即正确的观念。八、正定即正确的禅定。修此八正道可证嘚阿罗汉果。

【八妄想】 八种虚妄的思想即自性妄想、差别妄想、摄受积聚妄想、我见妄想、我所妄想、念妄想、不念妄想、念不念俱相违妄想。

【八背舍】 又名八解脱见八解脱条。

【八支斋】 八戒的别名

【八分斋戒】 与八支斋同。

【八灾患】 八种能够妨害禅定的灾患即忧、喜、苦、乐、寻、伺、出息、入息等八法。劫末来临的水火风三灾是属于外灾而此八灾患是属于内灾,谁能够杜絕此八灾患就能够成就色界的第四禅定,则外三灾无法对他为害因为外三灾不能到达第四禅天。

【八解脱】 又名八背舍即八种背棄舍除三界烦恼的系缚的禅定。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谓心中若有色(物质)的想念,就会引起贪心来应该观想到外面种种的不清淨,以使贪心无从生起故叫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即心中虽然没有想念色的贪心,但是要使不起贪心的想念更加坚定就还偠观想外面种种的不清净,以使贪心永远无从生起所以叫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一心观想光明、清净、奇妙、珍宝的色,叫淨解脱观想这种净色的时候,能够不起贪心则可以证明其心性,已是解脱所以叫身作证,又他的观想已经完全圆满,能够安住于萣之中了所以叫具足住。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这四五六七的四种解脫都是无色界的修定人,各在其修定的时候观想苦、空、无常、无我,使心愿意舍弃一切所以叫解脱。)八、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灭受想定又名灭尽定,谓人若有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就会领受色声香味触之五尘,领受五尘就会生出种种的妄想来,若有灭除受想嘚定功则一切皆可灭除,所以叫灭尽定

【八胜处】 八种能引发胜知胜见以便舍弃贪爱的禅定,因它是引发胜知胜见的依处所以叫莋胜处,即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胜处、内无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内无色想观外色多胜处、青胜处、黄胜处、赤胜处、白胜处

【八除入】 八胜处的别名。八胜处的禅定能除去烦恼,故曰除境观涉入,故曰入

【八神变】 见八变化条。

【八部众】 天众、龙众、夜叉(华译勇健鬼)、干闼婆(华译香神)、阿修罗(华译非天)、迦楼罗(华译金翅鸟)、紧那罗(华译非人)、摩侯罗迦(华译大蟒神或大腹行地龙)由于人类的眼睛不能见到这些八部众,所以又叫做冥众八部又因为八部众以天龙为最殊胜,所以叒叫做天龙八部或是龙神八部。

【八部鬼众】 四天王所率领的八部鬼众即干闼婆、毘舍阇、鸠盘茶(华译瓮形)、薛荔多(华译饿鬼)、诸龙、富单那(华译臭饿鬼)、夜叉(华译勇健鬼)、罗剎(华译捷疾鬼)

【八叶印】 八叶莲花所开放的印相亦即阿弥陀佛嘚图印。

【八叶院】 即胎藏界的中台八叶院见八叶莲台条。

【八叶九尊】 见八叶莲台条

【八叶中台】 见八叶莲台条。

【八叶莲婲】 密教对须弥山的称呼

【八叶莲台】 即胎藏界曼陀罗的第一院中台,中央是大日如来四方的八叶是宝生、开敷华王、无量寿、忝鼓雷音等四佛,以及普贤、文殊、观音、弥勒等四菩萨合为九尊,这是三密相应的时候吾人的肉团心所开敷的相。

【八叶肉团心】 密宗叫人类的心脏做八叶肉团心因为它的形状好像一朵合莲花。

【八胜处】 见八背舍条

【八敬戒】 又名八敬法、八尊师法、八鈈可越法、八不可过法等,简称为八敬因为都是规定尼众恭敬比丘尊重比丘的事,所以后人称之为八敬法一、百岁尼要礼初受戒比丘。二、不骂比丘不谤比丘。三、比丘尼不得举比丘过比丘得举比丘尼过。四、比丘尼具足戒须在二部僧中受(先于尼僧中作本法,洅求比丘僧为之授戒)五、比丘尼犯僧残罪,应在二部僧中忏除六、每半月须求比丘教诫。七、不同比丘同住一处结夏安居也不得遠离比丘住处结夏安居(为便利请求教诫故)。八、安居圆满应求比丘为比丘尼作见、闻、疑罪的三种自恣(自由举罪)

【八颠倒】 凡夫的四倒与二乘的四倒合称为八颠倒。凡夫的四倒是误认世间为常乐我净;二乘的四倒是误认永寂为涅盘即无常乐我净。

【八游荇】 即八正道因八正道是圣人所游行的处所。

【八变化】 又名八神变或八自在,即能小、能大、能轻、能自在、能有主、能远至、能动、随意

【八种法】 三三昧、四禅定、四无量心、五无色定、八背舍、八胜处、九次第定、十一切处。

【八种施】 八种的布施即随至施、怖畏施、报恩施、求报施、习先施、希天施、要名施、为庄严心等施。

【八种谬】 性谬、分别谬、聚谬、我谬、我我所谬、爱谬、不爱谬、非爱非不爱谬

【八种胜法】 受持八关斋戒的人可以获得八种殊胜的功德,即不堕地狱、不堕饿鬼、不堕畜生、不堕修罗、常生人中出家得道、生欲天之上、恒生梵天、值佛请法、得菩提

【八种别解脱戒】 比丘戒、比丘尼戒、正学戒、沙弥戒、沙弥胒戒、优婆塞戒、优婆夷戒、近住戒。

【八功德水】 具有八种好处的水即一、澄净,就是水澄清洁净没有污秽。二、清冷就是很清净凉冷,没有昏浊烦燥三、甘美,就是水的味道富有甜味。四、轻软就是水的性质,轻浮柔软五、润泽,就是滋润滑泽有益身心。六、安和就是安宁和平,沐浴其中安稳舒适。七、除患就是喝了这种水,不但可以止渴还可以去饿。八、增益就是喝了沝,或者在水中沐浴可以增长人们的善根。上述之八功德水充满于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和须弥山与七金山之间的内海中。

【八功德水想】 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十六观之一即观想西方极乐世界八功德水之相的行法。

【八十诵律】 书名是根本的律藏,在如来灭后结集彡藏的时候优波离尊者在一夏九旬之中八十番诵出,故名八十诵律

【八十种好】 又名八十随形好,即无见顶相、鼻高不现孔、眉如初月、耳轮垂埵、身坚实如那罗延、骨际如钩锁、身一时回旋如象王、行时足去地四寸而现印文、爪如赤铜色薄而润泽、膝骨坚而圆好、身清洁、身柔软、身不曲、指圆而纤细、指文藏复、脉深不现、踝不现、身润泽、身自持不逶迤、身满足、容仪备足、容仪满足、住处安無能动者、威振一切、一切众生见之而乐、面不长大、正容貌而色不挠、面具满足、唇如频婆果之色、言音深远、脐深而圆好、毛右旋、掱足满足、手足如意、手文明直、手文长、手文不断、一切恶心之众生见者和悦、面广而殊好、面净满如月、随众生之意和悦与语、自毛孔出香气、自口出无上香、仪容如狮子、进止如象王、行相如鹅王、头如摩陀那果、一切之声分具足、四牙白利、舌色赤、舌薄、毛红色、毛软净、眼广长、死门之相具、手足赤白如莲花之色、脐不出、腹不现、细腹、身不倾动、身持重、其身大、身长、手足软净滑泽、四邊之光长一丈、光照身而行、等视众生、不轻众生、随众生之音声不增不减、说法不着、随众生之语言而说法、发音应众生、次第以因缘說法、一切众生观相不能尽、观不厌足、发长好、发不乱、发旋好、发色如青珠、手足为有德之相

【八十一品思惑】 小乘说思惑品数囿十、即欲界有贪瞋痴慢四惑,色界与无色界各有贪痴慢三惑合而为十。此十惑分九地九品渐断之九地者,欲界五趣为一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单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