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陀知道蘑菇有毒吗为何毒死佛陀

佛祖是被毒蘑菇毒死的【圣哥传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348贴子:
佛祖是被毒蘑菇毒死的
佛陀80岁时,带领弟子到吠舍离城宣教,在南未罗国波伐城,佛陀一行住在锻工(铁匠)之子纯陀的庵罗林。因误食铁匠钝陀施舍的饮食“树菌茸”,导致食物中毒而不幸离世。(原文叙述):“世尊受锻工子纯陀食,时发重病,赤血迸出,剧痛濒死……”从铁匠家出来,释迦牟尼开始猛烈地肚疼,紧接着就窜稀,他一遍遍地去厕所,把血都拉出来了。学生们很恐慌,嚷着去城里找大夫。释迦牟尼摆摆手,对说:“,你把我身上这件袈裟脱下来,叠成四叠,铺在这棵树旁边。我太累了,想靠着树坐一会儿。”依言去做,释迦牟尼靠坐在树旁,喘得很厉害,样子非常痛苦。休息了一会儿,释迦牟尼口渴,让去给他打水喝。由于附近没有人家,阿难就去河里舀了一碗水。释迦牟尼接过碗,咕嘟咕嘟喝完,挣扎着站起来,和学生们继续向前走。等大伙走到醯连尼耶瓦提河的岸边,释迦牟尼就再也走不动了,他躺倒在两棵娑罗双树的中间沉沉睡去,从此一眠不醒。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除了市场出售的,野外看到的其他蘑菇不要吃。
不能这么说……QVQ
这个东西究竟是什么现在学界并没有定论,一说是菌,一说是木耳,一说是一种非常稀有的只供给大人物的特制的野猪肉。
无论怎样,要走也不想拉着肚子走。。。
其实这是在说佛祖读了ddd后被坑死
查了一下,LZ贴的内容有误,1. 佛陀在圆寂前,就已经明确告知他在3个月后即将涅盘。2. 佛陀在圆寂前示现的疾病,有痢疾和背痛两种说法。关於前者的说法,佛陀吃了菌类(木耳)之后,有再恢复健康,显示跟涅盘并无直接关系。但LZ转贴的文章写法固意将两者写在一块儿,让人误以为佛陀是被毒死的。3. 佛陀在吃之前,就明确告知这菌类有毒,剩下的应该埋藏起来:〔尔时世尊言铁匠子准陀曰:“准陀所剩余之菌茸,应埋藏于洞穴。准陀!我于天界、魔界、梵天界,或沙门、婆罗门及天、人之间。除如来之外,不见有人食此茸物能消化者。”〕但因为佛陀为了让铁匠子获得供养佛陀的功德,所以还是将这毒木耳给吃下肚,并且后来还安慰弟子说:〔尔后,佛在脚俱多河里洗了澡,在河边的庵罗林休息。佛叮嘱阿难:如果有人责怪纯陀,说佛就是吃了他供奉的食物而得病去世的,纯陀一定会悔恨万分。那时,你一定要安慰纯陀:如来亲自对我说:“此事于汝,为有利益,为有功德。”(第196页)而且较其它供食,“果报尤大,利益尤大”。〕--------------------基本上圣人或高僧圆寂前,都会自知时至(会事先告知哪一天要走,或像耶稣那样会说有人要害他),最后都是以打坐的姿态(为多,也有用站的),说走就走,但在日子接近之前都会多少示现一些病痛,但不可能会像LZ说的那种在痛苦中过世的。以下转载自wiki百科:八十岁时,佛陀在毗舍离城坐雨安居,宣布将在三个月后般涅盘,偕弟子向西北行走,后食用铁匠纯陀(周那)奉献的世间奇珍栴檀树耳(Sukara-maddava),重病发作(南传记载为痢疾,北传记载为背痛)。释迦牟尼口渴,让阿难去给他打水喝。释迦牟尼佛喝完,同弟子们继续向前走。走到拘尸那醯连尼耶跋提河的岸边,佛告知弟子们将入涅盘,命阿难在两棵娑罗树中间铺下卧具(《杂阿含经》记载为「绳床」),头部向北,佛陀躺下,向右侧偃卧,左足置右足上,弟子们都守候在身边,聆听佛陀的最后教诲。夜里须跋陀罗(Subhadra)去求佛开示,成为佛陀的最后弟子,佛於此拘尸那罗城附近的娑罗双树下入灭。火化后的舍利由摩揭陀国王阿闍世和释迦族等八王带回建塔(即舍利塔)供养。
转载上述网址的重点部分:第一,北传佛经明确提到佛陀是吃野生栴檀树菌茸(一种木耳)而患病。佛陀事先宣布要入涅磐,各地居士争最后获得无上福田的机会供奉佛陀。一位居士周那(准陀)得到佛陀的应允,去准备珍贵饭食,其中包括一种珍贵的野生树耳。第二,南传佛经现代汉译南传佛经,和北传佛经的栴檀树菌茸说相一致,并在经后注中专门附以说明:认为北传原译是可靠的(请参见后面的经文对照和说明)。第二,佛陀患痢疾后并没有因此死亡,而是逐渐身体恢复,还游行于其他地方去讲法,过了一段时间后才入涅磐,此痢疾并没有证明和涅磐有直接联系,说患痢疾而亡只是一种猜测。第三,南北传佛经中一致记载:佛陀预先知道树耳有毒,嘱咐不要给其他人吃。佛陀看到树耳后,预先嘱咐这位居士不要把树耳给在场别人吃,只给自己吃。这说明佛陀预先就知道这次树耳有毒。自己为了给居士种福田而吃毒物,但在场的其他僧众都避免了中毒。佛陀预知毒物的事情不止这一次(可参见律藏记载)。
好高级,天主教徒看不懂。。。
漫画里提过这个
既然供养佛祖毒物,为什么还能得到供养佛祖的功德,而不是得到毒害佛祖下地狱的果报呢?难道是没有害心,不知者不罪吗?
我个人人认为,佛陀知道这是他的定业,干脆用自己的生命最后为弟子们上了一课,就算是佛陀的色身,也无法避免经历成住坏空,悲壮地诠释了四圣谛。
我个人人认为,佛陀知道这是他的定业,干脆用自己的生命最后为弟子们上了一课,就算是佛陀的色身,也无法避免经历成住坏空,悲壮地诠释了四圣谛。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视频-《佛陀》:纯陀供养的食物竟是佛陀涅槃最后一餐
&gt花絮片段释迦牟尼_百度百科
声明:词条人人可编辑,创建、修改和认证均免费
正在收听 :
从未到过中国的释迦摩尼,它的佛顶舍利怎么会出现在中国呢?
佛祖释迦牟尼的一生。
[shì jiā mù ní]
的创立者释迦牟尼(),是古代中印度的人,他存在于西元前第一个千年的中期。此时商品贸易的繁荣促使了阶层的崛起,构成阻碍的传统权威地位被削弱,思想界活跃着包括佛教在内的。
释迦牟尼的生平,没有引起早期编者的重视,他们只是尽量详细记录导师的言词;更详尽的叙述和更传奇的故事在后来才被精心编造出来。关于佛陀的形象,相对可靠的是一个基本轮廓。他成长于富裕的环境,娶妻生子后,大概29岁时出家;所学的和都无法解决问题;约35岁时得到佛陀的自觉。余生的岁月,他的足迹遍布,向各阶层说法教化。他对外道思想所做的扬弃,纠正了时代文明的某些偏失,也维护了的阶级利益,使他被尊称为释迦族的圣人。
佛灭后,圣典先是口口传诵,较晚才陆续出现文字经典;原始经典后来又经各部派的重新编纂。这一系列的过程,佛陀的原说一直被加工。所以在全部藏经中,某些法义以略不相同的面目出现。最多只能在一定程度体现佛陀教说的,是巴利五部尼柯耶和汉译四部阿含所代言的“”[1],其内容结构多为、、、、等。佛陀的根本原理,是成立于、的,例如皈依佛陀前,只需告诉他:“世尊所说,诸法是因缘的生灭”。(概述图片:[2])
释迦牟尼(?ākyamuni)不是其本名,是后人对他的尊称,意义是“圣者”。“释迦”是他所属部落的名字,有“能”、“勇”之意;“”是当时对出家修行成就者的称谓,译作“文”、“寂静”等,是圣者之德,“释迦牟尼”汉译又作“能仁寂默”。一般也称为“释尊”或“”。[3]
释迦牟尼 犍陀罗
乔达摩(Gotama;Gautama)又译“瞿昙”,义为“纯淑”、“地最胜”。[4][5][6]传统上认为这是他的族姓;也有认为是其母族姓,其姨母是拘利族瞿昙姓之女,此外、满慈子、迦旃延子等都以母之姓来称呼,[7][8][9][10]说明当时有名字包含母亲姓名的习俗。佛的堂弟也曾自称和佛都是“母族成就”;[11]认为“乔达摩”不是姓氏,而是古印度贵族依照习惯从氏族借用来的。[12]
悉达多(Siddhāttha;Siddhārtha)又作“悉达”、“悉陀”、“悉多頞他”等,义译有“财吉”、“成利”、“一切义成”等。[13]一般认为这是释迦牟尼在俗家时的本名;也有认为是后人的假托。《》说,其父发愿“一切达成,国富力强”,因此给他取了这个名字。[14]
佛陀时代,印度北部有十六国,基本上都是。此外还有若干独立或半独立的小国,统治的就是其中之一。它臣属于,[15]位于今天境内,接近边界。释迦族从事以稻作为主的农业。[16]当时释迦族的政治体制,有学者认为是,即由少数统治者协商进行统治;另有学者认为释迦族实行的是专制的少数。
释迦牟尼的父亲是释迦族的首长之一;母亲是,她欲返回故乡天臂城待产,在产下佛陀。相对晚期的佛典编者对此添加戏剧性描写:摩耶夫人怀孕前梦见白象入胎;[17]她在蓝毗尼园的下,是站着生下佛陀的;[18]更说佛是从摩耶右胁生出的;相士听闻太子出生,进宫预言太子将会成佛,而他等不到这一天,所以悲喜交加。
[1]&&.原始佛教会
[2]&&.Quizlet
[3]&&《翻译名义集》:释迦牟尼“摭华云:此云能仁寂默。寂默故不住生死;能仁故不住涅槃。悲智兼运,立此嘉称。发轸云:本起经翻释迦为能仁。本行经译牟尼为寂默。能仁是姓,寂默是字……能仁是姓者,长阿含云:昔有轮王,姓甘蔗氏。听次妃之谮,摈四太子,至雪山北,自立城居,以德归人。不数年间,郁为强国。父王悔忆,遣使往召。四子辞过不还,父王三叹:我子释迦,因此命氏。又云:住直树林,又号释迦,既于林立国,即以林为姓。此以释迦翻为直林。寂默是字者,本行经云:又诸释种,立性憍慢多言,及见太子,悉皆默然,王云宜字牟尼……”
[4]&&《翻译名义集》卷一:“瞿昙,或憍昙弥,或俱谭。西域记云:乔达摩,旧云瞿昙,讹略也。古翻甘蔗、泥土等。南山曰:非也。瞿昙,星名,从星立称。至于后代,改姓释迦。慈恩云:释迦之群望也。文句曰:瞿昙,此云纯淑,应法师翻为‘地最胜’,谓除天外,人类中此族最胜。”
[5]&&丁福保《佛学大辞典》:瞿昙(杂名)Gautama,旧称瞿昙,俱谭具谭等。新称乔答摩。释种之姓,古来佛姓,称瞿昙甘蔗,日种,释迦,舍夷之五种。论其异同有诸说。十二游经举瞿昙与舍夷二名之因缘,梵志瞿昙之弟子曰瞿昙,世人称为小瞿昙。为贼所杀(在甘蔗园或甘蔗果园),师知之以尸和泥为两团,咒十月,成一男一女,以瞿昙为姓,又名舍夷。佛本行集经谓净饭六代之祖被射杀,从血块生二茎之甘蔗,次生一男一女,姓为甘蔗,别称为日种,四子移于北,倡释迦姓,其别称日舍夷,佛为甘蔗王?k?vāku之末,瞿昙乃姓。日种Sūryava?sa中之释迦族?ākya,故有此称。舍夷宜为Sāki(释迦之女性名词),又瞿昙之意味,天台以为纯淑。见文句一下。慧苑以为最胜。慈恩以为日炙种,泥土种(二十唯识述记下同上)。法华玄赞九曰:“若毁之曰泥土种牛粪种。”此以Gautama,误为Gomati之名也。
[6]&&据说源自释迦族祖先乔达摩仙人的名字,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尔时,变金色仙人于明旦时来看乔答摩。见其命过。复见地上卵破。寻童子迹至甘蔗园中。见其童子。尔时仙人入定观察。此二童子从何而来。是谁之子。即知是彼乔答摩体胤。便生爱念。将二童子还其住处。每日抚养渐渐长大。即为立名。号曰暖生。因此称为日种。复缘乔答摩体胤故。亦名乔答摩。从本身生故。名身生。复于甘蔗园中得故。亦名甘蔗种。由此四缘故。有此四号。”
[7]&&《玄义音义》:“舍利子,梵言奢利富多罗,或言舍利弗多罗,此梵音转耳。舍利母名,眼之青睛名舍利,又母眼似鹆眼,因以名焉。经中或言鹙鹭子者,一义也。”
[8]&&《法华玄赞》:“梵云舍利弗呾罗。言舍利弗者,讹也。舍利云鹙,即百舌鸟,亦曰春 。弗呾罗,言子。以母才辩喻如鹙鸟,此是彼子,以母显之,故云鹙子。复名优婆提舍,以能论议故,兼得彼名。”
[9]&&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富楼那,又作富剌拏,译曰满,是其名也。弥多罗尼,又作梅呾丽衍尼,译曰慈,是其母姓也。富多罗。又作弗呾罗,译曰子。此名满者,为慈氏之子,故举译语而云子,举梵语而云弗呾罗。从母姓而为名,乃印度之风习。因而翻总名曰满慈子,满愿子,满祝子,满见子等。”
[10]&&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俱舍论光记一曰:迦多衍尼子者。迦多,名剪剃。衍,名为种。尼,是女声。此人是剪剃种女生,从母姓为名,故名迦多衍尼子,是婆罗门十姓中一姓也。此剪剃种,西方贵族,(中略)若言迦多衍那。迦多衍,如前释。那,是男声,从父为名也。”
[11]&&《毗奈耶》卷五:“调达……语诸比丘:此亦释种瞿昙,我亦释种瞿昙。此亦母族成就,我亦母族成就。此亦生释家,我亦生释家。此族姓与我无殊。”
[12]&&季羡林《论释迦牟尼》:“……另外还有一个名字叫“乔达磨”或“瞿昙”……有人说这是他的氏族名称,连一些百科全书,比如《大英百科全书》也这样说,但这是不对的。氏族一般都是外婚制,释迦牟尼的姨母名叫Gautamī瞿昙弥,可见他们不是外婚。此外,瞿昙还是一个婆罗门氏族名称,而释迦牟尼属于刹帝利种姓。瞿昙这个名字是按照当时印度贵族的一般习惯从古代《梨俱吠陀》赞歌的作者仙人家族中借用来的……”
[13]&&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人名)Siddhārtha,又作悉达、悉多、悉陀、悉多頞他,正音萨婆曷剌他悉陀Sarvārtha?iddha,译曰一切义成。释迦佛为净饭王太子时之名也。修行本起经上曰:“悉达,汉言财吉。”本行集经二十四曰:“悉达,隋言成利,太子名也。”智度论二曰:“父母名字悉达多,秦言成利。得道时知一切诸法,是名为佛。”西域记七曰:“萨婆曷剌他悉陀,唐言一切义成。旧曰悉达多,讹略也。”慧苑音义下曰:“悉达,具云萨缚頞他悉地。地字应平声呼。言萨缚者,此云一切也。頞他,事也。悉地,成也。言其于一切所应作事皆已成就也。”梵网述记上曰:“悉达者,梵音具。名悉多頞他。悉多,此云成。是成就义。西方人言,诵经纯熟,名为悉多。頞他,此云办,即是事究竟义。”
[14]&&《佛所行赞》:“过去摩冕王,生日光太子。举国蒙吉祥,众恶一时息。今王生太子,其德亦复尔。以备众德义,名悉达罗他。”
[15]&&根据上座部经典,未来的佛陀初次谒见频毗婆罗王时,自称拘萨罗国人,暗示释迦族当时臣属于北印度另一个强盛王国。巴利语《经集》原文:“国王啊!就在喜马拉雅山山麓,有个乡村部族,繁荣富强,属于拘萨罗国。部族名为太阳,我出身的家族名释迦。我离开这个家族出家,不再贪恋爱欲。”
[16]&&玄奘《大唐西域记》中记载,释迦国气候温和,土地较为肥沃。在有关典籍中还经常出现稻米的话题,表明那里的人们大概过着一种以农耕为主的生活。
[17]&&《八十诵律》等记载,菩萨入胎时摩诃摩耶夫人做了四种梦:
“一者、见六牙白象来处胎中。二者、见其自身飞腾虚空。三者、见上高山。四者、见多人众顶礼围绕。”
[18]&&《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尔时夫人其念便息。又复思惟。……欲于父王园苑中居止。便告王曰。王闻是语。即令使者往善悟王处报云。今摩耶夫人。意欲就彼父王蓝毗尼园中居止。王闻是语。便即差人。敷设扫洒。令摩耶夫人及诸侍从婇女。诣蓝毗尼园。而为游观。乃见一无忧树。花叶滋茂。夫人欲生太子。便手攀其树枝。时天帝释。知菩萨母心怀惭耻。多人众中不能即诞其子。便作方便。发大风雨。令诸人众各自分散。是时帝释。化作老奶立夫人前。夫人即生。……从胎出时。无诸浓血及余秽恶。其菩萨母欲产之时。不坐不卧攀树而立。无诸苦恼后有。菩萨常法。”
[19]&&《中阿含经·心品·瞿昙弥经》:“尔时,摩诃簸逻阇钵提瞿昙弥,持新金缕黄色衣,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曰:世尊!此新金缕黄色衣,我自为世尊作,慈愍我故,愿垂纳受。世尊告曰:瞿昙弥!持此衣施比丘众,施比丘众已,便供养我,亦供养众。大生主瞿昙弥至再三白曰:世尊!此新金缕黄色衣,我自为世尊作,慈愍我故,愿垂纳受。世尊亦至再三告曰:瞿昙弥!持此衣施比丘众,施比丘众已,便供养我,亦供养众。尔时,尊者阿难立世尊后执拂侍佛,于是,尊者阿难白曰:世尊!此大生主瞿昙弥,于世尊多所饶益,世尊母命终后,乳养世尊。世尊告曰:如是,阿难!如是,阿难!大生主瞿昙弥,实于我多所饶益,我母命终,后乳养于我。”
[20]&&《中阿含经·林品·瞿昙弥经》:“尊者阿难复白曰:世尊!瞿昙弥大爱,为世尊多所饶益,所以者何?世尊母亡后,瞿昙弥大爱,鞠养世尊。世尊告曰:如是,阿难!如是,阿难!瞿昙弥大爱,多饶益我,谓母亡后,鞠养于我。”
[21]&&《佛所行赞》:“时摩耶夫人,见其所生子,端正如天童,众美悉备足,过喜不自胜,命终生天上。大爱瞿昙弥,见太子天童,德貌世奇挺,既生母命终,爱育如其子,子敬亦如母。”
[22]&&《普曜经》:“又今太子转当长大,谁能养育令长大乎?皆和共议:唯大爱道能育慈心,推燥居湿饮食乳哺使长大耳。大爱道者,太子姨母,清净无夫,是能堪任常不远离。时白净王,与诸释种和同共往,诣大爱道说是意故:太子母终,尔时姨母乳哺令长。时大爱道则然可之。”
[23]&&《方广大庄严经》:“诸释耆旧咸作是言。汝等年少色盛心举。不堪依时养育太子。摩诃波阇波提。亲则姨母有慈有惠。唯此一人堪能养育。是诸释种皆共和合。请摩诃波阇波提。为养育主。时输檀王躬抱菩萨。付于姨母而告之言。善来夫人当为其母。摩诃波阇波提奉王敕已。命三十二养育之母。”
[24]&&《佛本行集经》:“时迦毗罗。相去不远。复有一城。名曰天臂。彼天臂城。有一释种。豪贵长者。名为善觉……生于八女。一名为意……八名摩诃波阇波提……时净饭王。闻是语已。作如是言。我今当索是女作妃。令我苷蔗转轮圣王苗裔不绝。时净饭王。即遣使人。往诣善觉大长者家。求索大慧。为我作于波阇波提……一时迎取八女向宫。至于宫已。即纳二女。自用为妃。其二女者。第一名为意。及以第八名大慧者。自余六女。分与三弟。”“时释种族。语彼妇言。汝等一切。年少盛壮。意耽色欲。汝等不能依时养育。亦复不能依法慈怜。唯此摩诃波阇波提。亲是童子真正姨母。是故堪能将息养育童子之身。亦复堪能奉事大王。彼诸释种。一切和合。劝彼摩诃波阇波提。为母养育。”
[25]&&《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时彼大王即将太子还于本宫,令宫乳母依时养育。彼乳母等甚大欢喜,即以双手于父王边捧受太子,在宫阁内勤加养育……其菩萨母产菩萨已,七日命终生三十三天。菩萨常法……尔时菩萨坐于奶母膝上,于金盘中食香稻饭,极多不息。奶母见多遂夺食器,菩萨以手捻其金盘,其奶母不能夺此食器,乃至八奶母夺此食器,亦皆不得。”
[26]&&《佛本行经》:“乳母收养,如育婴孩。请诸旧德,晓事母人;围卫拥护,不离左右。”
[27]&&《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时执仗释种有一童女名耶输陀罗,容色端正世所希有……群臣诸人递相谓曰,此耶输陀罗族姓尊贵颜容具足,于诸女中最为殊胜,堪为太子宫中侍卫。群臣诸人同议斯已,向净饭王具陈此事。时王即遣二婇女围绕耶输陀罗。入太子宫内……彼时菩萨有三夫人:一名鹿王,二名乔比迦,三名耶输陀罗。其耶输陀罗最为上首,其三夫人各有二万婇女,前后围绕在于宫内。”
[28]&&《佛说众许摩诃帝经》:“太子见是童女福相殊胜身有光明,心大欢喜下师子座,依古仪礼,互相设拜,拜已复坐合掌恭肃。时僚等俱白王言:如是童女诸相具足,福德深厚,堪与太子为其夫人。王即诏命二万童女,围绕耶输陀罗同入宫室……尔时太子有三夫人:耶输陀罗、虞闭迦、蜜里誐惹;及六万宫人朝夕供侍。”
[29]&&《佛说十二游经》:“瞿夷者,是太子第一夫人,其父名水光长者;太子第二夫人,生罗云者,名耶惟檀,其父名移施长者;第三夫人名鹿野,其父名释长者。以有三妇故,太子父王为立三时殿。殿有二万婇女,三殿凡有六万婇女,以太子当作遮迦越王故,置有六万婇女。”
[30]&&《佛本行集经》:“……尔时太子占良善日及吉宿时,称自家资而办具度。持大王势,将大王威,而用迎纳耶输陀罗……时净饭王为其太子立三等宫……其第一宫,耶输陀罗最为上首……第二宫中,摩奴陀罗而为上首……第三宫内,即瞿多弥而为上首。……”
[31]&&《修行本起经》:“有小国王名须波佛,有女名裘夷,端正皎洁天下少双……于是善觉,严办送女,诣太子宫,众伎侍从,凡二万人,昼夜娱乐,绝世之音……即复为娉妙女,一名众称味,二名常乐意。其一夫人者,二万婇女,三夫人者,凡有六万婇女,端正妙好,天女无异。”
[32]&&《长阿含经·大本经》:“今我有子,名曰罗睺罗。”
[33]&&《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尔时菩萨在于宫内嬉戏之处私自念言,我今有三夫人及六万婇女,若不与其为俗乐者,恐诸外人云我不是丈夫。我今当与耶输陀罗共为娱乐,其耶输陀罗因即有娠……释迦牟尼今不舍命,见证无上正智。时净饭王及诸眷属并劫比罗城人众,闻此语已不胜欢跃。时耶输陀罗闻世尊菩萨证无上智,生憙悦曰:诞一息,斛饭王亦生一息。于时月蚀,净饭王见此盛事,甚大欢喜庆悦充满……会诸群臣,为耶输陀罗所生之息而立其名。内宫侍女前白王曰:此子生时罗怙障月,因此应以为名罗怙罗。”
[34]&&《中阿含经·柔软经》:“世尊告诸比丘,自我昔日出家学道,为从优游,从容闲乐,极柔软来。我在父王悦头檀家时,为我造作种种宫殿,春殿、夏殿及以冬殿。”
[35]&&巴利文《中部》:“雨季四月,吾于雨殿,足不下廊,享尽人间奇妙音乐。尔后有悟,如其自性,识欢乐之生起、寂灭、享受、及其不利之处。如是放弃欲望,摒除渴求,乃得生而无欲,内心安宁。但见营营众生,纵情欢乐,为欲望所腐蚀,为爱欲而烦恼,如溺如焚,不能自拔。我则有异于是,置身其中,不复知其乐趣。然则,其故何在?目健尼延(游行沙门之名),如我之喜悦,今所具有者,非感官声色之乐,非有漏法,甚且超越天上幸福。我今享有此乐,于一切世间欢乐,全无所慕。”
[36]&&巴利文《中部》:“诸比丘众,我成道前尚无正觉,乃一迷途众生,既具生法,我所求者即为生法;既具老法,我所求者即为老法;既具病法……(经文继续讲死、苦、染等法,都是他所追求的)……若我有生法,已睹生之无益,我所求者即为无生,脱乐欲之缠缚,入无上之寂灭。(经文继叙无老,入无老之寂灭。以及无病、无死、无苦、无染等无上寂灭)……尔时,诸比丘众,吾尚孩提,黑发覆额,当生命之初阶,年华正茂。父母啼泣,泪流满颊,我竟辞家,不顾而去,雉除须发,身着缁衣,从此遂为出家之人。”
[37]&&巴利《中部》《圣求经》(第26经):“诸比丘,于是而后,予于少壮有漆黑之发充满蓬勃朝气与活力青年之青春人生,于父母不乐,啼泪痛哭之中,剃除须发,着袈裟衣,从在家成为出家之行者。彼予如是为修行者,不论如何以求所有之最善,以求无上寂静最上道……”
[38]&&巴利语《经集》:频婆娑罗王说:“你年轻娇嫩,正值青春初期,具有漂亮肤色和魁梧身材,像是刹帝利出身。我将装备一支精良的军队,站在象队前赐给你财富,请享用吧!”释迦牟尼回答:“看到爱欲的危险,我视出家为安全。我将精进努力,我乐于此道。”
[39]&&托钵被当作是极为重要的修行。出家的“比丘”本身便是“乞食者”之意。在古代印度,当大体完成修行的出家人在游历各地时,人们便以尊敬的眼光,欣喜地施给他们食物。在当时的印度社会,种姓制度对于日常生活琰事也都作了极其严格的规定,不同阶级的人甚至连吃饭也不能在一起。而托钵行为无疑是对婆罗门身份等级制度的一种挑战。
[40]&&巴利文《中阿含经》:“此道不能致余于无念、无受、离执、离缚、清净、圆智、证道、解脱之境,不过转生无所有处天。”
[41]&&尼连禅河是恒河的支流,释迦牟尼后来获得“觉悟”的地点菩提伽耶,也在这条河的沿岸。
[42]&&巴利文《中部》:“诸比丘众,我所求者,乃至善之道,可达无上无比清净妙境。遂向摩揭陀进发,及时到达优卢频婆驻于城镇不远之处,见一胜地,河水澄澈,林木幽深,沙岸平铺,近有牧村。余以其景物宜人,堪作苦行之地……”
[43]&&巴利三藏汉译原文:“在一切沙门或婆罗门中,即使过去有能够承受极端痛苦的人,但也决没有像我这样尝试过晟为彻底的苦行的人,而且在一切沙门或婆罗门中,即使在未来也决不会有像我这样进行严格苦行的人;而在一切沙门或婆罗门中,即使在现在也决没有像我这样实施极端苦行的人。但是,即使我继续作这样的彻底苦行,也还是不能达到最高的觉悟。”
[44]&&《经集》:魔说:“我亦步亦趋跟随世尊七年,在这个富有思想的佛陀身上找不到任何机会。就像乌鸦盘旋在色如肥肉的石头附近,心想:我们在这里找到软食,或许是美味。乌鸦没有得到美味的肥肉,只能从那里飞走,正像乌鸦飞近石头又失望地离去,我们也将离开乔达摩。”于是,满怀悲哀,琵琶从腋下失落,这邪恶的夜叉从那里消失。(见郭良蓥译文)
[45]&&字井伯寿《印度哲学研究》
[46]&&《中部》:“我欲讲解其中妙理,恐闻者不能领会,岂非扰攘徒劳!”
[47]&&《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我所得法,甚深微妙,难解难见,寂寞无为,智者所知,非愚所及。众生乐着三界窟宅;集此诸业,何缘能悟十二因缘甚深微妙难见之法!又复息一切行,截断诸流,尽恩爱源,无余泥洹,益复甚难!若我说者,徒自疲劳。”
[48]&&《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辛勤我所证,显说为徒劳。”“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
[49]&&有说21天,或37天、57天、77天等。
[50]&&相当于现在火车行驶4个小时的路程。如果徒步行走约10天时间。
[51]&&《相应部》:“世尊于此,告五比丘:我等出家,若彼二端,不应追求。二端云何?一者处情欲中,终朝享乐,粗俗凡庸,无益于幸福。一者,虽曰虔诚,而实自虐,痛苦粗野,无益于幸福。诸比丘众,此二极端,绝勿趋求。有中道焉,如来所阐,可致正知,可获妙悟,导人于清净圆照,平等正觉,涅槃寂灭之境。诸比丘众,此乃中道,如来所教……如斯无上妙法,即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
[52]&&上座部和说出世部的记载:“诸比丘众,于意云何?色法是常,抑是无常?”“大德长者,是无常。”“若属无常,是苦是乐?”“长者,是苦。”“若色法无常,是苦,为有漏法,变化不居,则视之为我,为我所有,我即是色,其有当否?”“长者,确为无当。”“是故,诸比丘众,一切色法,无论过现未者,无论内外,粗细优劣,远者近者,应以正见正思,作如是观:色法非我所有,我非此法,此法无我。”这段对话继续讲其它几蕴,从受到识,替换色法,回答都相同。
[53]&&关于释迦访问释迦族的时间,不太明确。根据佛传,有说是在成道后2年的,也有说是在成道后6年或12年的。但即使他是在成道两年之后访问释迦国的,至少他也已经离开故乡8年时间(以29岁出家来计算)。
[54]&&富楼那是一位富商,他的出生地在西印度的一个海港城市,据说是在现在孟买以北,距离当时佛教传播区域十分遥远。由于他在航海贸易时接触了释迦的在俗信徒,后来便去舍卫城随佛出家。
[55]&&大迦旃延出生于阿檠提国的乌惹侨;他在那里担任国王秘书官的职务。该地在申印度的西部,我们看不到释迦到过瓣里的迹象。当时,释迦的名声已经传到了阿药提,国王便派遣大迦旃延去舍卫城.大迦旃延在祗园精舍听了释迦的说法,深受感动,当场下了出家的决心。
[56]&&池田大作《我的释尊观》:提婆达多叛逆活动的表面化,据说是在释迦游历西方,也就是访问过侨赏弥之后不久开始的。释迦虽然多次访问过侨赏弥,但是提婆迭多的叛逆活动趋于明显时的那次访问,则当推断为在他成道后30多年时。
[57]&&《十诵律》:“尽形寿受着衲衣,尽形寿受乞食法,尽形寿受一食法,尽形寿受露地坐法,尽形寿受断肉法。”
[58]&&《五分律》:“一不食盐;二不食酥乳;三不食鱼肉,若食善法不生;四乞食,若受他请善法不生;五春夏八月日露坐,冬四月日住于草庵,若受人屋舍善法不生。”
[59]&&《四分律》:“尽形寿乞食,尽形寿着粪扫衣,尽形寿露坐,尽形寿不食酥盐,尽形寿不食鱼及肉。”
[60]&&《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尔等应知,沙门乔答摩及诸徒众咸食奶酪,我等从今更不应食。何缘由此?令彼犊儿镇婴饥苦。又沙门乔答摩听食鱼肉,我等从今更不应食。何缘由此?于诸众生为断命事。又沙门乔答摩听食其盐,我等从今更不应食。何缘由此,于其盐内多尘土故。又沙门乔答摩受用衣时截其缕绩,我等从今受用衣时留长缕绩。何缘由此?坏彼织师作功劳故。又沙门乔答摩住阿兰若处,我等从今住村舍内。何缘由此?弃捐施主所施物故。”
[61]&&《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晡刺拿曰:“我常谓诸舍迦种内唯汝一个解了聪明。岂谓汝今亦成愚蠢。岂有后世,令汝见忧?若有后世,汝造斯业者,我亦为斯愁思而住。”彼为开解天授情故,便于对面扑破己瓶而告曰:“纵天世间不能令此更为和会。更无后世,谁往受之?作者受者并成虚说。然而可往劫毕罗伐窣睹城,自称天子为王而住。我当作汝第一声闻。”于时提婆达多便谤无圣,邪见遂兴,能令一切善根断绝。
[62]&&《长阿含经》卷十七《沙门果经》说:“不兰迦叶报我言:王若自作若教人作,研伐残害煮灸切割,恼乱众生,愁忧啼哭,杀生偷盗,淫逸妄语,逾墙劫夺,放火焚烧,断道为恶,大王!行如此事非为恶也。大王!若以利剑脔割一切众生,以为肉聚,弥满世间,此非为恶,亦无罪报。于恒水南脔割众生,亦无有恶报。于恒水北岸为大施会,施一切众,利人等利,亦无福报。”
[63]&&季羡林《提婆达多问题——佛教开创时期的一场被歪曲被遗忘了的“路线斗争”》:我在前面曾引过晡剌拿的话:“岂有后世,令汝见忧?”总起来看,晡剌拿的学说的中心就是否认善恶果报和今世后世。在这一点上提婆达多是同他完全一致的。国外学者谈论这个问题的很多,我在这里介绍几家。巴沙姆在他的著作A.L.Basham,HistoryandDoctrinesofthe?jīvikas《邪命外道之历史与学说》,MotilalBanarsidas,Delhi,Varanasi,Patna,1981,p.80~90。巴沙姆指出,晡刺拿的学说和实践同末伽梨拘舍梨相差无几,巴利文佛典的作者常常把二者混淆起来,两人都是定命(determinism)论者。印度学者恰托巴底亚耶在他的名著《顺世外道》DebiprasadChattopadhyaya,Lok?yata(顺世外道),People’sPublishingHouse,NewDelhi,1959..中也介绍了晡刺拿的学说。他说,哺刺拿认为,想区分善与恶,神圣与不神圣,是完全无用的。他把晡刺拿归入无行为论(akriyav?da)这个范畴,认为人无意志自由,行为无责任,没有善恶果报。此外,讨论晡刺拿学说的学者们还多得很,用不着过多地介绍了。
[64]&&《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于是提婆达多谤毁圣说,决生邪见,定断善根。‘但有此生,更无后世。’作是知已,于其徒众别立五法。”这里清清楚楚指明了提婆达多思想和“五法”的关系。
[65]&&.宝莲禅寺佛教数据库
[66]&&.印顺法师《华雨集》第三册
[67]&&他设计引起太子阿闍世信任;图谋篡夺僧团领导权;怂恿阿闍世杀父篡位,而他则谋杀佛陀。阿阇世登位即被要求派刺客杀佛;失败后提婆决定亲自动手,放醉象,使狂人,投大石,但屡屡失败。后阿阇世日渐疏远,他又打死莲华色尼。提婆达多与佛宿世结怨,世世坏佛,最后堕下地狱。
[68]&&梵文《说一切有部律》汉译《十诵律》。梵文原文中有几句话,在汉译佛典中被删掉了。这几句话是:“大德!从前我曾赞叹过提婆达多的品质,说:提婆达多是善良的、英俊的、有德的。现在人们将会讥笑我前后矛盾。”薄迦梵说:“谁要对你说这样的话,你就对他说:过去他确实是这样,现在不是了。”
[69]&&季羡林《提婆达多问题——佛教开创时期的一场被歪曲被遗忘了的“路线斗争”》一文中,列举了提婆达多在僧团内拥有拥护者的证据:《四分律》卷四:“提婆达多心欲为恶而生念言:我欲畜徒众。”《五分律》卷三:“舍利弗!汝往调达众中,作是唱言。”《五分律》卷三:“尔时助调达比丘语诸比丘言。”《十诵律》卷四十:“尔时助提婆达多比丘尼着细襵衣”《鼻奈耶》卷四:“时瞿婆离比丘调达弟子见舍利弗目犍连出。”《破僧事》卷十八:“时提婆达多便即持咽珠价值千金而与巧工,令造此车,复与一千人以为驱使。”
[70]&&《高僧法显传》记载,法显到印度,在拘萨罗国舍卫城见到提婆达多派的僧人:“调达亦有众在,常供养过去三佛,唯不供养释迦文佛。”
[71]&&玄奘《大唐西域记》中,在羯罗拿苏伐剌那国(卷十),他写到:“天祠五十余所,异道实多。别有三伽蓝,不食奶酪,遵提婆达多遗训也。”
[72]&&义净在自己翻译的《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九写了一条这样的的夹注:“此言随党者,谓是随顺提婆达多所有伴属。言非随党者,即是佛弟子。此乃由其住处,则令物随处判处中。既非两处,故遣两众均分。现今西方在处皆有天授种族出家之流。所有轨仪,多同佛法。”
[73]&&《杂阿含经》:“我观大众,见已虚空,以舍利弗、大目犍连般涅槃故。我声闻唯此二人善能说法,教诫教授。”
[74]&&佛陀告诉禹舍,他在吠舍离时曾教导拔耆国人民七项法则,可使国家繁荣发达。现在既已富强,不可能指望它衰落。这位大臣赞成佛的说法,他认为阿阇世不可能战胜拔耆国,除非利用宣传战,使其国人发生对立。于是告辞而去。
[75]&&上座部《大般涅槃经》:“诸比丘,只要诸比丘修思念意觉(念觉支)、修择法觉意(择法觉支)、修精进觉意(精觉支)、修喜悦觉意(喜觉支)、修静安觉意(轻安觉支)、修三昧觉意(定觉支)、修舍觉意(舍觉支),诸比丘,则应预期诸比丘之兴盛而非衰亡。诸比丘,只要此七不退法存在于诸比丘中,依此七不退法谆谆相教训,诸比丘,则可预期诸比丘之兴盛而非衰亡。”
[76]&&上座部《大般涅槃经》:“戒中之定可获硕果,是大利益,定中之慧可获硕果,是大利益(一切有部经文无此附加语);智慧思维,离一切漏(一切有部代之以离爱欲烦恼,颠倒虚妄;上座部加上:是即烦恼、有生之欲、无明知见等漏)。”(渥德尔《印度佛教史》)
[77]&&各种经本关于每次说法的地点,所载各异。但都提到相同的地名和同样的说法内容。
[78]&&渥德尔《印度佛教史》:【佛陀及时到达拔耆国首都吠舍离城。他在这里有很多门徒,其中有一著名女艺人庵摩罗女(?mrapàli)。此时期她很富有而且年高,因为她在频毗娑罗时代已经很出名了,如果相信毗奈耶中吉婆伽的故事,她出名还是在吉婆伽(频婆娑罗和阿阇世两代的宫廷医师)出生之前。据上座部的传说,她后来当了佛门的比丘尼。上座部三藏中还保存有她创作的一首诗。她听说佛陀到达吠舍离,居住在她的庵罗(芒果类)林,即驱车谒见。他象平常接待居士信徒一样,同她谈论佛法,教诲告诫,激扬鼓励她,然后她恳请佛陀和僧众次日惠临宴会。】【吠舍离城的力车人(Licchavis,联合组成拔耆共和国的部落之一,而且是最重要的部落,吠舍离城是他们建立的),听说佛陀来临,他们分为蓝黄红白四族驱车策马乘象出来观看迎接。(车辆、衣服、装饰、武器各按自己的颜色。)当他们在远处出现时,佛陀向比丘们说,你们没有看见过三十三天众神(吠陀众神),可以看看力车人的集会,看了力车人的集会就可以想象到三十三天的集会。到达之后,力车人接受了照常的教导,当他们想宴请佛陀时,大为失望,因为庵摩罗女抢先预约了。他们劈拍地捻手指:阿呀,我们被庵罗女打败了!阿唷,我们被庵罗女欺骗了!次日庵罗女亲自招待佛陀与僧众,照上座部经文,她当场赠送庵罗园与僧伽团,而一切有部经文未说及此事,只称赞此次斋僧盛况。】
[79]&&照一切有部经文,这次分散为了适应当时发生的严重饥馑,但上座部传本并无此说,其注释只说佛陀所居村庄不能供给那么多僧众的食宿。(渥德尔《印度佛教史》)
[80]&&上座部《大般涅架经》:“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汝等各自行往毗舍离近处,于朋友、知识或知己之处雨安居。我亦当在此竹林村入雨安居。诸比丘应诺世尊:唯然,世尊。而往毗舍离之近处,于朋友、知识或知己之处入雨安居。世尊亦于竹林村入雨安居。”
[81]&&上座部《大般涅架经》:世尊于此入雨安居时,忽患激痛之痢病,几乎近于绝命。时世尊注心正念、正知,忍受而无诉苦之言。尔时世尊如是思惟:“若我不告弟子,不教示诸比丘而入灭者,与我不相应。我今依坚强之精进,忍耐此病,以留住彼寿命。”尔时世尊依坚强精进,忍耐此病,以留彼寿命,于是,世尊病愈。
[82]&&上座部《大般涅架经》:尔时世尊之疾完全痊愈,痊愈已则由住室出,坐于荫凉处所设之座。时尊者阿难诣近世尊,诣已,敬礼世尊,却坐一面,坐于一面之尊者阿难,如是白世尊言:“世尊,我曾见世尊于健泰时,及见世尊如何忍受苦。世尊,当我见世尊之病、身体衰弱,我神志昏迷不明法、不辨四方,但唯念:‘世尊若任何遗教比丘众,世尊应不入灭。’以聊慰我心。”
[83]&&上座部《大般涅架经》:诸比丘众,我所证悟之法,我生平讲说之法,为慈悲故,为众生故,汝等当精研深通,勤修不懈,且培养滋殖,发扬光大之。庶此道不没,清修净行,长存久盛,则天人六道,可获利益,可获福乐,可获正觉。其法如何,可概言之: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84]&&上座部《大般涅架经》:“然后,世尊入初禅;由初禅出定,而入第二禅;由第二禅出定,而入第三禅;由第三禅出定,而入第四禅;由第四禅出定,而入空无边处定;由空无边处定出定,而入识无边处定;由识无边处定出定,而入无所有处定;由无所有处定出定,而入非想非非想处定;由非想非非想处定出定,而入灭受想定。阿难尊者于是对阿奴卢塔尊者说:“尊者,世尊已入般涅槃。”“不,朋友,世尊尚未入般涅槃,他入于灭受想定中。”然后,世尊由灭受想定出定,而入非想非非想处定;由非想非非想处定出定,而入无所有处定;由无所有处定出定,而入识无边处定;由识无边处定出定,而入空无边处定;由空无边处定出定,而入第四禅;由第四禅出定,而入第三禅;由第三禅出定,而入第二禅;由第二禅出定而入初禅;由初禅出定而入第二禅;由第二禅出定,而入第三禅;由第三禅出定,而入第四禅;由第四禅出定后,安祥而逝。从容入灭。”
[85]&&释迦牟尼生命的最后一年,即最后的游行到入灭,这部分主要从早期的律藏中增补而集为《长阿含经》的《游行经》(上座部《大般涅槃经》)
[86]&&.南传经藏
[87]&&.汉译阿含经
[88]&&释迦牟尼禁止奴隶入教。在佛典的律藏中,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规定。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三:“从今已往,汝等苾刍不应与奴出家。若有求者,当可问之,汝是奴不?若与奴出家,得越法罪。”
[89]&&.大正藏之十一·律部
[90]&&上座部毗奈耶书中,有一段引言谈到舍利弗要求佛陀制定纪律法规,使圣洁的修行生活可以持久不衰。此事发生在一次缺粮的场合,由于僧众挨饿,佛法前途似乎濒临绝境,大家讨论:舍利弗认为需要一部法典约束僧众,他们的教团才可长久享受世俗社会的支持,困难时期也一样。
[91]&&.mLook
[92]&&.宝莲禅寺资料库
[93]&&《长阿含经》(二六)《三明经》:“尔时,世尊定其语已,告婆悉咤曰:云何三明婆罗门中,颇有一人得见梵天者不?答曰:无有见者。云何?婆悉咤!三明婆罗门先师,颇有得见梵天者不?答曰:无有见者。云何?婆悉咤!乃往三明仙人旧婆罗门,讽诵通利,能为人说旧诸赞诵,歌咏诗书,其名阿咤摩婆罗门、婆摩提婆婆罗门、毘婆审婆罗门、伊尼罗斯婆罗门、蛇婆提伽婆罗门、婆婆悉婆罗门、迦叶婆罗门、阿楼那婆罗门、瞿昙摩婆罗门、首脂婆罗门、婆罗损陀婆罗门,彼亦得见梵天不耶?答曰:无有见者。佛言:若彼三明婆罗门无有一见梵天者,若三明婆罗门先师无有见梵天者,又诸旧大仙三明婆罗门阿咤摩等亦不见梵天者,当知三明婆罗门所说非实。
[94]&&.汉译阿含经
[95]&&.《杂阿含经》卷四
[96]&&.汉译阿含经
[97]&&.《长阿含经》卷十六
[98]&&《中阿含经》(一八一)《多界经》:“阿难!若见谛人生极苦甚重苦,不可爱、不可乐、不可思、不可念乃至断命,舍离此内,更从外求:或有沙门、梵志{或?}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令脱我苦,是求苦、{习}[集]苦、趣苦、苦尽者,终无是处。若凡夫人舍离此内,更从外求:或有沙门、梵志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令脱我苦,是求苦、{习}[集]苦、趣苦、苦尽者,必有是处。阿难!若见谛人受八有者,终无是处;若凡夫人受八有者,必有是处。”
[99]&&《中阿含经》(一八一)《多界经》:“阿难,若见谛人信卜问吉凶者,终无是处;若凡夫人信卜问吉凶者,必有是处。阿难!若见谛人从余沙门、梵志卜问吉凶相应,见有苦有烦,见是真者,终无是处;若凡夫人从余沙门、梵志卜问吉凶相应,见有苦有烦,见是真者,必有是处。”
[100]&&《杂阿含经》卷四0:“时,有一诈伪阿修罗,语毘摩质多罗阿修罗:其彼天帝释,质直好信,不虚伪,但语彼言:天王!此阿修罗幻法若学者令人堕地狱,受罪无量百千岁。彼天帝释必当息意,不复求学,当言:汝去!令汝病差,可得安隐。”
[101]&&《长阿含·梵动经》:“【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召唤鬼神。或复驱遣。种种[袖-由+厌]祷。无数方道。恐热于人。能聚能散。能苦能乐。又能为人安胎出衣。亦能咒人使作驴马。亦能使人聋盲瘖哑。现诸技术。叉手向日月。作诸苦行以求利养。沙门瞿昙无如是事。】【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或为人咒病。或诵恶咒。或诵善咒。或为医方.针炙.药石。疗治众病。沙门瞿昙无如此事。】【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或咒水火。或为鬼咒。或诵刹利咒。或诵象咒。或支节咒。或安宅符咒。或火烧.鼠啮能为解咒。或诵知死生书。或诵梦书。或相手面。或诵天文书。或诵一切音书。沙门瞿昙无如此事。】【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瞻相天时。言雨不雨。谷贵谷贱。多病少病。恐怖安隐。或说地动.彗星.月食.日食。或言星食。或言不食。方面所在。皆能记之。沙门瞿昙无如此事。】【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或言此国当胜。彼国不如。或言彼国当胜。此国不如。瞻相吉凶。说其盛衰。沙门瞿昙无如是事。】诸比丘。此是持戒小小因缘。彼寡闻凡夫以此叹佛。”
[102]&&.汉译阿含经
[103]&&.杂阿含经卷四0
[104]&&.汉译阿含经
[105]&&《小部.经集.八品》第14经《迅速经》:“比库……不参与咒术、占梦、看相和占星,我的信奉者不得从事占声(是指以鹿、羊、牛等动物、鸟兽的声音,来占卜、预测等)、怀孕术和医疗……”
[106]&&.《杂阿含经》卷四
[107]&&.汉译阿含经
[108]&&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
[109]&&.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
[110]&&.斯里兰卡 那烂陀长老《觉悟之路》
[111]&&.巴利经藏
[112]&&.巴利经藏
[113]&&.汉译阿含经
[114]&&小部《本生》第六卷。
[115]&&《赤铜鍱部律》(大品)(南传三.一八──一九)
[116]&&《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一五(大正二二.一0四中)等
[117]&&.汉译阿含经
[118]&&.汉译阿含经
[119]&&.汉译阿含经
[120]&&.印顺法师《妙云集》
[121]&&.汉译阿含经
[122]&&杂阿含经第736 (473 )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有异比丘,独一静处禅思,念言:世尊说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又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义?是比丘作是念已,从禅起,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于静处禅思念言:世尊说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又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义?”佛告比丘:“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诸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
[123]&&杂阿含经第737 (474 )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阿难独一静处禅思,念言:世尊说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又复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义?作是念已,从禅起,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独一静处禅思,念言:如世尊说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又说一切诸受悉皆是苦,此有何义?”佛告阿难:“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又复阿难!我以诸行渐次寂灭故说;以诸行渐次止息故说,一切诸受悉皆是苦”……
[124]&&.汉译阿含经
[125]&&.南传经藏
[126]&&.汉译阿含经
[127]&&.《佛陀的启示》作者:WalpolaRahula
[128]&&.巴利经藏
[129]&&.汉译阿含经
[130]&&.汉译阿含经
[131]&&.南传经藏
[132]&&.汉译阿含经
[133]&&.南传经藏
[134]&&.汉译阿含经
[135]&&.汉译阿含经
[136]&&.汉译阿含经
[137]&&.南传经藏
[138]&&.汉译阿含经
[139]&&.汉译阿含经,南传经藏
[140]&&.南传经藏
[141]&&.汉译阿含经
[142]&&如南传《即兴自说第八波吒尼村人品·涅槃经》:那里无地、无水、无火、无风;无空无边处,无识无边处,无无所有处,无非想非非想处;无此世,无彼世;无日月。诸比丘,那里无来,无去,无住,无死,无生;无依,无存;无缘,无求,是苦之终结,涅槃之法确有,它不生、不现、不作、不造。诸比丘,此不生、不现、不作、不造之涅槃,不可睹见。但以不生、不住、不道乃至不作,而仍是有。以是之故,弃不生、不住、不造乃至不作,诸种种法乃出现于世。
[143]&&.罗侯罗.化普乐《佛陀的启示》
[144]&&参考陈兵编《佛陀的智慧》
[145]&&.巴利经藏
[146]&&.佛门春秋资料库
[147]&&.mLook
[148]&&.mLook
[149]&&印顺法师《以佛法研究佛法》
[150]&&渥德尔《印度佛教史》
[151]&&.汉译阿含
[152]&&.巴利经藏
[153]&&.巴利经藏
[154]&&.汉译阿含经
[155]&&《五分律》卷16(大正22?110中):“但以施僧 ,我在僧中。”
[156]&&《赤铜鍱律》《大品》(南传3?71):“以竹园施佛为上首比丘僧。”
[157]&&《四分律》卷33(大正22?798中):“汝今持此竹园,施佛及四方僧”
[158]&&南传律藏
[159]&&印度秣菟罗考古博物馆藏笈多时期佛头像 来自公元六世纪的印度瓦拉纳西郊区的佛教圣地鹿野苑
[160]&&.《杂阿含经》卷第十六
[161]&&.《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四
[162]&&.《中阿含经》卷第六十
[163]&&参考:吕澂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第一讲 原始佛学;第二节 原始佛学的构成
[164]&&公元四世纪笈多王朝的佛像,现藏于鹿野苑博物馆
[165]&&参考:季羡林《论释迦牟尼》
[166]&&《佛祖统记》卷二:“《周书异记》: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八日,有五色光,入贯太微,遍于西方。太史苏由曰:有大圣人生于西方。穆王五十二年壬申岁,二月十五日旦,白虹十二道,南北通贯。太史扈多曰:西方有大圣人,终亡之相”。
[167]&&随佛法师《原始佛法与佛教之流变》:据汉代司马迁《史记》的记载,周昭王于即位后第十九年(B.C.977),南征时溺死于汉水,何来昭王二十四年?若据近代中国史学界的断代史研究来推算,《周书异记》的“周昭王二十四年”当是公元前972年,“周穆王五十二年”当是公元前925年。然而,《周书异记》原是元魏的昙无最,在正光元年(公元后520 年)为了驳斥道教伪造的《老子化胡成佛经》,争论“佛陀当先于老子”才提到的传说。……这是王浮为了“尊道抑释”而编的伪史,后世佛教的昙无最才编造《周书异记》的传说,提出“佛先于老子”而予以驳斥……
[168]&&.原始佛教会
[169]&&《善见律毘婆沙》:“佛涅槃后,优波离既结集律藏讫,即于其年七月十五日受自恣竟,以香华供养律藏,便下一点置律藏前,年年如是。优波离欲涅槃持付弟子陀写俱,陀写俱欲涅槃付弟子须俱,须俱欲涅槃付弟子悉伽婆,悉伽婆欲涅槃付弟子目揵连子帝须,目揵连子帝须欲涅槃付弟子旃陀跋阇。如是师师相付至今三藏法师,三藏法师将律藏至广州临上,舶反还去,以律藏付弟子僧伽跋陀罗。”
[170]&&印顺法师《印度佛教思想史》:部分学者,以赤铜鍱部说为可信;有的以《众圣点记》为证。在每年自恣、诵戒後,在《戒经》加上一点,年年如此,有几点就是佛灭几年:说得似乎信而有据。其实,印度早期,并没有书写“戒本”(西元五世纪,手写的戒本还不多),自恣诵戒後,在那裏去下这一点!
[171]&&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
[172]&&.FOX NEWS.
[173]&&.环球网.
[174]&&马克斯·韦伯《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部落原有的祭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婆罗门,他们负责仪式的执行,并借此说服这些部落的领导人,顺便提供证据,让他们相信自己原本具有刹帝利阶级的血统,只是暂时遗忘罢了。有时候,如果情况允许的话,部落的祭司也会宣称他们自己也是某个特殊的吠陀学派的婆罗门,他们乃是出身一个古代著名的婆罗门氏族,而这个氏族又可溯源至某某个仙人。”“有关这些氏族的系谱、起源的神话,有些还可以追溯到史诗或前史诗的时代,从某处抄来或根本就是伪造的,被记录下来,并找到证据支持,使这些系族可以提出拉吉普(Rajput)-这个词汇目前被用来称呼刹帝利,意指王室亲属-身份的要求。”
[175]&&传说释族是东方山岳游牧民族,与跋耆族等是大同族;释族以孔武有力称,其东邻拘尸那也称力士生地;释迦牟尼堂弟阿难被称为鞞提诃牟尼,说明释迦族与鞞提诃族或有亲缘关系;吠舍离贵族为离车,释迦族也有离车。
[176]&&憍萨罗国波斯匿王(雅利安人)想和释迦族通婚,释种并不愿意,这两族彼此视为非我族类;玄奘传尼泊尔为离车子,吠舍离的离车即与摩竭陀国通婚。
[177]&&《杂阿含经》102经(卷四):“尔时,世尊入王舍城乞食。次第乞食,至婆罗豆婆遮婆罗门舍。时婆罗门手执木杓,盛诸饮食供养火具,住於门边。遥见佛来,作是言:住!住!领群特!慎勿近我门!……佛为说偈言:……不以所生故,名为领群特;不以所生故,名为婆罗门。业故领群特,业故婆罗门。”
[178]&&《中阿含》(卷39)《婆罗婆堂经》:有两位婆罗门族而从佛出家的比丘,被他的同族痛责:“汝等舍胜从不如,舍白从黑。……汝等所作大恶!极犯大过!”
[179]&&.印顺文教基金会
[180]&&参考:池田大作《我的释尊观》
[181]&&.汉译阿含经
[182]&&.汉译阿含经
[183]&&.南传经藏
[184]&&罗侯罗.化普乐《佛陀的启示》
[185]&&印顺法师《佛在人间》
[186]&&印顺法师《印度之佛教》
[187]&&《法显传》说:“高四十余丈,众宝校错。凡所经见塔庙,壮丽无与此比“。
[188]&&《大唐西域记》说:”复于其上更起二十五层金铜相轮,即以如来舍利一斛而置其中,式修供养”。
[189]&&.《法音》2005年第1期
[190]&&.《法音》2007年第02期
[191]&&.中台世界
[192]&&.United Nations
[193]&&.United Nations.
[194]&&.Best Films
[195]&&.Glamsham
[196]&&.官方网站
[197]&&.官方网站
您对本词条内容满意吗?
内容少,不完整
内容太多,不精简
内容不专业
内容有错误
缺少最新信息
图片或视频质量差
感谢您的用心反馈
百科编辑志愿者将参考您的意见完善词条~比心~
以上商家均已加入百度信誉V保障计划
觅道的经过
前期的教化
舍卫城教化
组织与举措
教法与学说
对存在的解释
对流转的解释
对涅槃的解释
经济与社会
宗教与哲学
世间之解脱
世间之净化
相关影视作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纯陀为什么供养毒蘑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