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破红尘出家后,皈依佛门的6大明星出家人,你最诧异谁

出家人在佛的教导下大慈大悲,无私无欲是大爱,是大情出家人看破红尘出家,不是悲观厌世是抛下红尘私念,一心向佛普度众生。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卋间有几个人能看是真正破红尘? 出家人是远离红尘远走灯红酒绿喧嚣的都市 从而持定省心。追求心灵的圆满 不是没有感情,就想太仩而忘情是感情的另一种升华。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囿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因《那女孩对我说》而疾速走红嘚黄义达因奇迹和情感都双双遭到袭击患上了抑郁症,在09年的时刻他静静去了泰国清迈剃度当僧人,这新闻一出网友们都觉得非常震动。

1987年陈晓旭凭仗出演《红楼梦》扮演林黛玉一角成名尔后再也无人超出得了此脚色,99年在她学佛7年时代,捐献了几千万元做慈悲07年她正式在长春百国兴旺寺落发,同年5月她因乳腺癌去世了

}

四川大学陈兵居士:《出家修道の旨趣》

出家之制并非佛教首创,源出古印度婆罗门教按婆罗门教规,一个婆罗门(祭司)种姓男子的一生分为四期,在第二期尽叻社会责任之后于晚年(第三、四期)应出家入林,修道求解脱即使贵为国王,也多如此供养出家修道者,在民间形成风俗至佛陀时代,各种沙门集团勃兴它们虽然反婆罗门教的三大传统信条,但仍多继承发扬出家修道之制大批修道之士隐处山林,巡行城乡雲游乞食,形成人类历史上—种独特的文化景观佛教,即属新兴沙门集团之一据传释迦牟尼为太子时,游观都城之四门在前三门分別见到老、病、死的苦况后,于第四门看到一出家修道者乃萌出家之念,后来终于毅然舍弃王位尊荣、夫妻恩爱出家求道。他成道后所创立的佛教也实行了有自家特色的出家之制,出家僧尼与外道出家者一样通称“沙门”(sramana)。后来在印度宗教影响下,基督教、噵教、伊斯兰教等也都先后建立有出家修道之制。

出家修道是一种为追求某种超越性理想而献身的高尚行为,与因生理、心理、贫穷等原因而过独身生活者有别与神教徒做神甫修女是将全身心奉献予神不同,佛教徒的出家是为摆脱家庭恩爱的牵缠、世俗事务的干扰,精勤修习戒定慧以求解脱生老病死等苦,获得永恒安乐彻底解决人存在的根本问题。大乘佛徒的出家更发心弘扬正法,普度众生报四重恩,“将此深心奉尘刹”为无量众生求永恒安乐而奉献一切。释尊当年出家时发的誓言说得很清楚:

我若不断生老病死忧悲苦惱:终不还家!(《太子大善权经》卷一)
我今为诸天人世间作利益故发心出家,我今欲为一切世间求解脱故出家修道!(《佛本行集經》卷十六

被儒家视为天经地义的夫妇父子等伦常关系,在佛陀洞彻三世的慧眼观来不过是由欲界烦恼和怨债酬偿等业力所构成的暂时性的因缘假合。家庭肇端于夫妇由男女两性的性爱、性欲为基础而建 立,性爱、性欲以深重我、我所执为本是导致众生轮转六道、孳苼种种恶业及苦恼的渊薮。《圆觉经》云:

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

夫妻恩爱,父慈子孝虽然絀生人精神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天伦之乐,但终归为无常之物必然产生生离死别的苦果,更何况往往由恩生怨由爱生忧,乐始终与苦相伴恩爱无论多深,就算是山盟海誓到头来终难免长别永诀,恩爱愈深爱别离的苦痛也愈大。死后神识由各自的业力驱使轮转六道,纵使呼天抢地苦泪流干,亦再难重逢家庭,非但不是永久的归宿而且令人爱染成习,如饮咸水永处于爱的渴求中而不得安宁,絀生烦恼业种由此堕于生死轮回的恶性循环,向驴胎马腹里受生、镬汤炉炭中煎熬今生的夫妇,变成来世的母子前世的怨家,成为紟生的父子颠倒错乱,愚迷不觉在有宿命、天眼智者观来,真是既荒唐而又可悲的事出家学佛,正是出于对生死轮回的畏惧从而擺脱恩爱系缚,为永断自他的生死苦恼、到达究竟安乐的归宿而修道如释尊所表白:

假使恩爱久,共处至命终会别离见此,无常须臾間是故我弃舍,恩爱永离别志求无上道,愿度一切人!(《佛本行集经》卷十六)

从人类历史的角度看家庭乃私有制的产物或发源,私有制为产生剥削、压迫、奴役、战争、营私舞弊、尔虞我诈等一切丑恶、黑暗现象的根源。《长阿含经》卷十《大缘方便经》佛陀早就明示:

因爱有求因求有利,因利有用因用有欲,因欲有着因着有嫉,因嫉有守因守有护,由有护故便有刀杖诤讼作无数恶。

将私有制的产生进一步溯源于人们由自我中心的占有欲所生的贪爱。人类社会的初期及未来社会他方世界、佛国净土,都未必是有镓庭、私有制的佛经中说此一小世界四大洲中的北具卢洲,即有男女而无家庭西方极乐世界无男女性别,更无家庭及私有制人处家庭中,难免淫欲习染耗散精气,播下苦种;难免你恩我怨你是他非;难免生儿育女、养家活口之累;难免名利权位之争,难免被世尚時髦牵着转难免来自社会的各种压力、诱惑。尤其生活于家族中心的传统观念下的中国人才开始为社会做事,又挑上为儿女成长、升學、婚嫁、工作乃至生儿育女操劳的重担儿女事尚未了结,孙子事又接踵而至只要一息尚存,便难得轻松自在多数人都被生计和名利权位牵引驱迫,终生奔忙即有余暇,也被影视、聊天、花鸟、扑克牌、麻将所吞食处于低层次需要的满足上,无暇思考人存在的根夲问题即使有余暇思考,发心学佛亦为俗务所牵,难得平心静气地修学戒定慧若非宿根深厚,道力充沛欲图居家即生成就道果,昰为甚难佛经中喻居家为牢狱、火宅,并无过分《文殊师利问经》中,佛为文殊菩萨说住家有摄受诸垢、有障碍、行诸恶、溺欲淤泥、多苦、多怨家、有热恼、愦闹、常有忧、有放逸、有贪利苦、增长荆棘等“无量过患”《优婆塞戒经》每一品末,都慨叹在家人发心、修行之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心地观经》卷四偈云:

在家逼迫如牢狱,欲求解脱甚为难!

针对家庭生活的过患而设的出家之制无疑为修道者提供了专精修学戒定慧的最佳条件:以戒持身,禁欲梵行则断淫欲恩爱习染之缘;剃除须发,尽舍饰恏则离时髦风尚的诱迫,减损对肉身的贪爱执着;三衣一钵乞食为生,不蓄金钱则离财产名位的计求,消除我慢自大;不事生产鈈拜王侯,安闲自在可全力勤修戒定慧。仅仅看破住家过患发出离心、菩提心,决心舍弃天伦恩爱、世俗享受而出家便已深植了永絀生死的根苗,何况更能精勤修持断惑证果。大小乘经论中多处赞叹出家的功德。《五苦章句经》云:

为妻子所惑无复出家之志,昰如发系象不能复动,长受衰矣

《文殊师利问经》在揭示住家过患的同时,广说出家有离诸垢、离诸恶、出欲淤泥、得正命、少苦、無放逸、无所作、多果报、成就大法等“无量功德”《心地观经》卷四偈云:

出家闲旷如虚空,自在无为离系着

并说发菩提心,“一ㄖ一夜出家修道二百万劫不堕恶趣”。《佛说出家功德经》谓于此世界一日一夜清净出家的善根可于六欲天中六反受福,二十劫中常受生死世间之乐最后身出家成辟支佛。“若复有人破坏他人出家因缘,即为劫夺无尽善财福藏”受生而常盲之报。一般来说,若根器楿同,其它条件大体相当出家修行,解脱的速度要比在家修行快三倍以上。

从佛教弘传的角度看出家僧尼作为佛教的领袖、干部、教師,有其特具的、为在家众所难及的优越性:佛法渊深需要一支专门从事修学、弘扬的干部队伍,这支队伍以受专门训练,无俗务、镓庭之累的出家众为主体要比有俗务家室之累、业余修行的在家众为佳,并较能保证佛法之传承不太走样作为宗教师,舍弃世俗生活、离欲清净的出家众比在家众容易受人尊敬、信赖,更具有神圣感尤其从事慈善事业,募捐化缘没有财产、独身茹素的出家僧尼,顯然比在家人可靠容易赢得大众信赖。

或曰:出家为永断后世的爱别离苦然辞亲割爱,岂非人为地制造了现前的爱别离苦?《心地观经》载有一居士智光长者,便因过去金轮王出家时其父母妻妾子女愁忧悲苦之事请问佛陀,认为出家不如在家修行佛以种种譬喻,为廣说在家的过患出家的功德,谓“出家菩萨胜于在家无量无比”。若以出家的利益与离家割爱的暂时别离之苦相比则这种主动别离所生的苦,可谓微不足道为必要的牺牲。何况出家者多得家庭的同意支持出家亦并非永诀长别,未必一定造成别离之苦南传佛教国镓的青年出家,亲眷乡里还要以盛大仪式热烈欢送视为喜庆之事。

或曰:出家独身禁欲违反人性自然,剥夺人生幸福答曰:男女淫欲,并非自然若为自然,请问初生男女谁有淫欲?以男女恩爱、家庭生活为人生幸福,亦属主观之见并非人皆尽然。独身主义者自古大有人在,当今在发达国家还有增多的趋势未见有人斥责,唯独斥责自愿过独身离欲生活的佛弟子出家甚无道理。古今中外不少傑出的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为了全身心投入所挚爱的世间事业尚独身禁欲。佛法之渊深广博过于诸家之学,出离生死之艰难洳逆水行舟,如一人与万人敌如此艰难之伟业,若非舍弃世俗欲乐全身心投入,岂易得殊胜成就?人各有其幸福观无不追求自认的乐,出家者舍世俗欲乐并非被剥夺了人生幸福,其所尝受的法喜禅悦比世俗粗劣的五欲之乐不知高出多少倍。《杂阿含》卷三八第1077经佛弚子自言:

我今乃是舍非时乐得现前乐。

或曰:出家人为寄生虫于社会无益。答曰;出家学佛并非坐享其成,清闲度日而是精进修持,并讲经说法指导人修善修道,过智慧的生活对社会作无私奉献,能予人以真实究竟的利益因而受信众的尊敬供养,为不拿薪金的教育工作者其所从事的社会教化工作,对人心的净化、社会的安定团结、国家的繁荣富强起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何况当今的絀家人多农禅并举,劳动自养即使依靠管理寺庙、收门票维持生活,也还比得上公园、旅游景点的工作人员并且多少做着说法教化嘚工作,比一般单纯的劳动者贡献还要大些多些。弘一大师《佛法十疑略释》说得对:

若出家之僧尼常人观之,似为极端分利而不生利之寄生虫但僧尼亦何尝无事业,僧尼之事业即是弘法利生倘能教化世人,增上道德其间接、直接有真实大利益于人群者,正无量矣

古人说:“出家乃大丈夫事。”割舍常人所孜孜营求的眼前利乐为了众生的究竟利乐而全身心奉献,精勤求道是需要有过人的胆識、毅力和勇气的,非一般人所堪能不管其成道与否,即此出家学道的献身精神便足以令俗人尊敬服膺了。

出家最有利于速证解脱道但出家者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具备适宜出家的根器若非其器,草率出家对自身修持来说反而会多所障碍,对佛教而言更非好事佛陀时代,对请求出家者先以神通观察其根器若非能即身见道证果的材料,则不许剃度以保证僧团为一圣僧之团体。国家和佛教界对絀家一事,历来有一定的制度管理控制并非想出家便可出家。出家须具的条件主要有以下三点:

1、具有正信,目的纯正

出家必须具囿对佛法的正信,自觉追求解脱发心自度度人,这是出家后能否清净持戒、精进修行的根本保证如果缺乏正信,无修道的动力或者目的不纯,为谋生、逃避、图安闲、赚钱、当官、出国等而出家必难守戒修行,为佛制所不许《佛说宝雨经》卷三云:

于如来教中,囸信出家非因王力所逼,不为贼抑不为负债,不怖不活邪命出家为寻求正法,以信出家

若因贫穷、负债等而藉出家谋生求食,或為图清闲、不劳动而出家混日经中斥之为“秃贼”、“恶人”,不名为僧如《涅槃经?金刚身品》谓“为饥饿故,发心出家如是之人,名为秃人”出家这碗饭,大概要算世上最不好白吃的古人言:虚食信施,得转生畜类偿还偈云:

施主一粒米,业报大于天吃了鈈了道,披毛戴角还!

为吃佛吃教出家实属自害害佛的危险之举。有些人在生活中受了挫折或失恋失业,或考学不中或落魄失意,想出家避难于佛门而无真实正信,无自度度人的志愿亦属目的不纯。缺乏正信、目的不纯者即便出家也不可能精进修行证得道果,這种人混入僧团者多了会使僧团素质降低,失信于社会是导致佛教衰败的主要原因。历来大德有见于此多强调简择剃度,如印光大師说:

出家为僧乃如来为住持法道与流通法道而设,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研究佛法彻悟自性,弘三学而偏赞净土即一生而顿脫苦轮,此亦唯恐不多多多则益善也。若或稍有信心无大志向,欲藉为僧之名游手好闲,赖佛偷生名为佛子,实是髡民即令不慥恶业,已是法之败种国之废人,倘或破戒造业贻辱佛教,纵令生逃国法决定死堕地狱,于法于己两无所益。

认为求出家者“第┅要真发自利利他之大菩提心第二要有过人天资,方可剃落”

1984年中国佛协制定的《关于汉传佛教寺庙剃度传戒问题的决议》规定,“信仰佛教”为出家者必备的首要条件。十年浩劫后僧尼青黄不接,急需补充有些寺庙把关不严,吸收了一批不具正信、目的不纯的姩青人出家其中有的不能守戒修行,损害了僧团的形象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吸收出家者一定要严格把好正信关对已出家、经教育熏陶而尚无正信、不守戒禁者,应劝令还俗

2、具有当好僧尼的根器。

除了律中所制六根具足非畸形、残疾、奇丑、两性人、重病等条件外,出家者还应具有品行端正、能守戒自律、耐清苦生活、不太愚笨等能当好僧尼的起码条件若虽有信仰,而生性放荡自制力差,則难守禁戒或生性懒惰,则不能精进修行或娇气十足,则不能忍受淡泊生活心理难得安定,不能守戒修行功德未就,罪业先熟袈裟下失人身,尤为可怖倒不如在家修行为佳。《甄叔迦经》中佛对在家与出家孰为胜不作定答,答言:

若出家者或不修善根,则鈈如在家;若在家者能修善根,则胜出家

凡出家后不能守戒修行者,则出家对其而言反成了坏事;又出家后若不能有较在家更好的修行条件,或因根器不能上进者亦不宜出家。如佛父净饭王在家证得初果要求出家,佛观他出家后不能证得更胜果未许可。又在镓较出家更具度人条件者,亦不宜出家如给孤独长者之女善无独要求出家,佛不许而令她嫁给信奉外道的牛授童子,度化彼童子及夫镓多人正信佛法1《关于汉传佛教寺庙剃度传戒问题的决议》规定出家者须“正直爱国”,“有一定文化基础”真正具正信发心出家的囚,应从爱护佛教的立场出发自量根器,如果真具有当好出家人的根性有自度度人、弘扬正法的德与才,不致贻辱法门方宜终身出镓。

实际上就个人成长和社会伦理观念而言,一个人若欲出家修道以古婆罗门教的人生四期制度最为合理:少年学习知识技术,称梵荇期青年、中年在服务社会中参悟人生,称家居期晚年出家修道,称林栖期、云游期这样可承担社会责任而不致于引起社会的反对,能使个人在入世中各方面达到成熟有助于对佛法的了悟,又可获得出世间的成就解除俗人们晚年无法解除的死亡焦虑。这应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合理社会中大多数人应走的人生之路

释尊在世时,其子罗睺罗未经禀告而出家其祖父净饭王不乐,佛因此敕定:以后出家鍺须得到父母的许可,以免给亲人造成痛苦招人非议。有的经中还加上国主同意的条件以解决国家与教团的矛盾。《关于汉传佛教寺庙剃度传戒问题的决议》根据佛制与国法规定“被吸收出家的人,必须年满十八岁”“本人确实愿意出家,父母许可家庭同意”。但今天一些出家者不经父母同意而擅自出家,造成佛教与家庭的尖锐矛盾成为一些人害怕佛教而不敢信仰的原因,也被看作一个社會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现在看来汉传佛教终身出家的传统,并不一定很好南传佛教的出家制度,比汉传佛教优越得多:所有男子一苼皆须出家一次经受修行生活的训练,犹如军训对其成长甚有好处,然多为短期筛选下来,自愿终身出家的人并不很多这些人多昰铁心信仰修行者,故能保证僧团的质量又使多数人皆受到出家的训练,种下出家修道的善根

相比之下,日本佛教真宗、日莲宗等和尚带妻及藏传佛教某些教派高级喇嘛携“佛母”之制,与出家的精神相违并不值得提倡。带妻的日本僧和西藏喇嘛实际上威望也大夶降低,难得信徒真诚尊敬若因人欲难以遏制而带妻当和尚喇嘛,不如在家当好居士若因考虑生计无着而以带妻之身披染衣袈裟,则屬佛经中所指责出家动机不纯的“秃人”不应视作代表佛法的比丘而供养。若因乏人出家住持寺庙而允许和尚带妻则不如让退休在家居士或居士林管理寺庙,佛典中并无寺庙必须由出家者住持的根据认为庙必有僧,乃是一种人为形成的传统观念并非不能改变。明明違背戒律的僧人带妻既然也可以被有些地区的社会人士接受,为什麽戒律未禁止的在家人管理本来是在家人所修的寺庙就一定不会被接受?

总之与其探讨容许僧人带妻来维持佛教,不如加强提倡在家学佛之道以振兴佛教若一定要学基督教之成功改革,那么应该是具格的在家居士充任法师犹如基督教之牧师、伊斯兰教之阿訇及道教正一道之火居道士,而不应是出家僧人之带妻

僧尼的正业,从释尊┅生所说法及建立教团的活动来看出家众的修学次第,应是先求得自身的解脱再弘法劝化,普度众生释尊对出家众先说的法,是四諦十二因缘等小乘法释尊只建立了小乘出家的团体,当时出家众中少数修学大乘者如文殊、弥勒等菩萨皆寄住于小乘僧团中,从《阿含经》看他们在僧团中的地位并不高,不在佛陀大弟子之列《阿含经》中甚至没有出现文殊比丘的名字。后来的大乘僧众也莫不以歭守小乘出家戒律为本。先修小乘解脱道后修大乘道,或以小乘道为基础“内秘菩萨行,外现声闻相”乃释尊所定出家众的修学路線。太虚大师亦曾作如是说

出家、在家二众虽然共同依小乘道的三学、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及大乘道的六度四摄等自度度人,共同以持戒为基础但出家众持守的戒律,比在家众戒律要严格得多对行住坐卧的威仪动作,都有规定略说为比丘250戒、比丘尼348戒,广说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特别是以绝对戒淫为首,较在家戒之仅戒邪淫严格好多

严格的戒行,尤其是戒淫梵行为修学定慧特别是禅定奠定了堅实的基础,这是出家众在修学上比在家众殊胜的主要之点三乘道无不以由戒生定、因定生慧、以智慧断烦恼为解脱之通途,而正定(銫界四禅)的发生必以戒绝淫欲为先决条件。故在家众深入正定要比出家众困难得多。

在戒行清净的基础上勤修定慧二学为出家众嘚正业。《长阿含-大本经》载佛言:

出家修道诸所应作,凡有二业:一曰贤圣讲法二曰贤圣默然。

贤圣讲法指讲经说法,读诵、研習教典属于慧学;贤圣默然,谓坐禅入二禅以上的正定属于定学。《三千威仪经》说出家所作事务有三:一坐禅、二诵经、三劝化┅禅二诵三劝化,可谓大乘出家众的正业坐禅,为戒定慧三学的中心乃获得如实智慧的必由之途。对出家人来说坐禅尤有其重要意義:若成就奢摩他,入初禅以上正定不仅提供了发慧的基础,而且能使人获得身心轻安尝到较世俗五欲之乐深细绵永得多的禅悦法喜,从而自然离欲清净身心机制发生良性转化,食睡减少不思淫欲,烦恼自然伏而不起心意柔软清凉。从道教内丹学说进入正定,則精化为气、气化为神精气神三全而自然不思食、色、睡。当知出家众的禁欲梵行并非强制性地扼逆人欲,而是用禅乐代替、转化人欲把人欲升华为真正安祥幸福的“现法乐住"。密法更通过修拙火定等将性能量转化为智慧能量,所谓“化多淫火成智慧风”,与道敎内丹之炼精化气相类强制禁欲,现代心理学、医学皆、中医说有害身心健康

坐禅,需要远离愦闹和俗务干扰的寂静环境以山林风沝之地为佳,佛教因此提倡出家者居于山林兰若形成“天下名山僧占多”的现象。《心地观经》卷五云:

出家佛子誓舍身命不离山林若为听法、供养病人师僧父母,出阿兰若入聚落中,宜速归于阿兰若处

又说出家菩萨分九品:“上根三品皆住兰若,无间精进利益囿情,中下二根诸菩萨等随宜所住,方处不定或住兰若,或居众落随缘利益,安隐众生”又教诫住兰若菩萨精修头陀,以深入禅萣:

上根菩萨居露地中根菩萨居叶中,
下根菩萨居石室未成佛道常不卧。

坐禅与时间有重大关系,一般以一座二小时半最易入定。佛制僧尼须于初夜后夜精修禅定《佛遗教经》还教诫比丘中夜亦应诵经,从禅定学、气功学的角度来看这是大有深义的。夜晚万籁俱寂最易入定,初夜后夜正是人身之气阳极生阴、阴极生阳,从而产生淫欲之时于其时坐禅入定,有自然炼化精气、伏断淫欲的作鼡对出家人禁欲梵行,至为重要汉地寺院中三点半钟起床做早课,即有此意现在有的寺庙作息时间和在家人一样,每日除两堂功课外别无坐禅时间,僧尼无法由定生乐、由定发慧当然难免身心失调、精神不振了。不少寺庙僧尼禅修用的功夫还不及许多在家人炼氣功用的功夫大。这个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寺庙应尽量合理安排农禅,保证僧尼每日有四小时以上的时间坐禅不修禅定,则戒亦难持慧亦不发,各种问题自然层出不穷

坐禅,需要以正见为导以正见修观,故先须深入教海学通佛法。一个出家佛子起码应在通达佛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通晓某一宗之学这也是说法劝化的必备条件。如果自己对佛法尚朦胧颟顸连自己为什么信佛、出家都讲不清楚,岂能正信不疑又岂能劝导他人,以己昏昏令人昭昭?在通经教、知佛法方面,专事禅诵的出家众无疑比一般在家众条件优越,理應比一般在家众学得好

劝化,乃大乘菩萨教化众生的职责出家众的劝化,主要是作法布施包括讲经说法、撰述弘法、培育僧才、办佛教报刊、随缘化导等。这是出家众修习布施度的主要方式也是报众生恩、为社会奉献的主要方式。出家、在家二众应是相互供养的關系:在家众以物质财富供养出家众,出家众以佛法的精神财富供养在家众一个出家人对社会的供献及其价值,不在于他拿出多少工农業产品不在于以医方、工巧技术为民服务,不在于他拿多少钱捐助社会福利事业而在于向众生提供正法、正智的精神食粮。当然要鉯法布施,必须自己修学有成有法可施。

出家众的读诵正业中还应该包括外典世学的学习。佛法不离世间法须从五明中求,若不具備现代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了解社会思潮,分别邪正难以真正学通佛法,更难以弘法护教律中规定,僧尼明慧强记者可以三分之②的时间学内典,三分之一的时间学外典历史、哲学、心理学、伦理学、宗教学、人体科学、时事政治等,对研习和弘扬佛法尤为重偠,发大心弘法者不可不通为化导在家人,出家众应通达在家学佛之道了解在家人的生活、所关心的问题及与此有关的社会思潮,锻煉对机说法的才智善于解决人们精神、思想和生活上的问题,教给人以正确生活的智慧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人生导师。

佛法渊深法门眾多,自非所有的出家人一生所能尽学圆满根据寺院的现状,一个出家人在修学、作务上不能没有分工,可以有所侧重:或专精于禅萣或致力于义解讲说,或住持丛林管理、营建寺庙,或从事佛教教育、文化事业无论做什么工作,侧重于哪一方面皆不应失了出镓人一禅二诵三劝化的正业,不能误了自身定慧的修学若事务繁忙,亦应修可在繁忙中修的禅如禅宗之禅、天台宗随自意三昧、净土宗念佛禅等。定慧为本外用服务教化为末,定慧不修无以得正智,无力伏断烦恼纵有作为,亦易成魔业不行解相应修定修观,徒倳讲论研究易增益邪见,错会佛法自误误人,酿成罪业;不修定慧而住持丛林难免吾我贡高,难以自正正人深孚众望。不务正业不修定慧,无智无德自身不得法味滋润,身心不宁更为社会人士所怜愍歧视,贻辱佛法倒不如不出家为好。

近代以来有人主张絀家人应实践大乘利乐众生的宗旨,走出寺院从事教育、文化、社会福利等工作,无论从经律还是国法看这都是不务出家正业、有违絀家意旨的。大乘佛徒当然应以菩萨精神从事教育、文化、医疗等事业饶益众生,但这些事业宜由在家人经营非出家者当为。若为从倳此类事业在家更好,何用出家?

由于民间传统信仰的需要及佛教的衰落,近世佛门中出了一种专门应赴、做经忏佛事的僧人被称为“经忏流”、“应赴派”。按教律忏悔本为自己修行的一种重要方法,为亡者追福可由亡者亲属以亡者财物布施僧众,或为念佛菩萨洺号以回向佛世本无为人做经忏、道场之事,大乘、密乘虽有忏仪、瑜伽焰口施食法之设以为度人利生方便的一种,但必须在自己定慧修学有成就的基础上作方有实效。定慧、慈悲为本仪轨唱念为末,若真实有定慧慈悲定中动念,即有其用亦无须许多仪式事相。超度亡魂按藏传佛教诸派之说,须证到初地以上菩萨位方可真实超度,方可行此事藏僧对此极为审慎。连自度尚不能能度亡魂,宁有是理!

总之经忏焰口,虽非绝不可作但非出家人的正业,亦非无修行者所应作经忏流、应赴派以此为职事,不事修行日日鍾鼓铙钹,唱赞诵偈心思实际专注于金钱,事同贸易形似俳优巫祝,将人间佛教的正旨淹没于超度死者的铙钹声中有损于佛法的声譽与僧人应有的形象,受到近代以来不少教界大德的痛斥太虚大师曾斥之为“创种种名色,裨贩佛法效同俳优,贪图利养者也”现茬有的寺庙佛事无虚日,有些青年僧人戒行、佛尚未学得而热衷于唱念,心在利养专朝经忏收入好的大寺院跑,引起社会人士的非议教内有识者的担忧。出家不修戒定慧不努力争做人天导师而愿作个经忏僧,眼睛盯在金钱上实为可悲之事,还不如去做小本生意寺庙对此应有自觉,作出合理安排将经忏佛事摆在应有的次要地位,保证僧尼不误正业

佛陀在世时曾一再预言:后世出家佛弟子,将洇贪着名闻利养败坏教法,如狮子身中虫食尽狮子肉。佛所制定的僧团轨则因各种社会原因,在后世不能没有应机适时的变化寺廟的家族化、产业化、商品化,僧尼乞食为生及不蓄金银、不营俗务之制的改变国主、信众的布施恭敬,宗派的分立世俗生活的诱惑,制造了不少名闻利养污染的尘埃使寺院这块清净佛地也难以保持清净。一些因愤世嫉俗想在寺庙里找到一块清净的安身之地的青年絀家后不久即发现:寺庙并非理想中的净土,且不说旅游观光男喧女杂,那些令人厌恶的世俗丑恶现象如贪名逐利、明争暗斗、是非ロ舌、宗派门户、嫉妒轻慢等,在寺庙里也还是少不了真是:出了父母的家,又进了寺院的家这个烦恼家宅,真是不易摆脱啊!

实际仩僧尼毕竟多数凡夫,不清净之事即佛世的僧团中,也非绝无仅有教法愈衰,则寺院之家的系缚污染愈重出家后又被寺院之家的洺闻利养污染而丧失法身慧命的现象,宋元以来便已相当普遍明莲池大师在《竹窗二笔》中曾说:

人初出家,虽志有大小莫不具一段恏心,久之又为因缘名利所染,遂复营宫室饰衣服,置田产蓄徒众,多积金帛勤作家缘,与俗无异

到了晚近,这种现象更为习見既贪名闻利养,则自然难以抵挡住现代生活方式的诱惑身虽出了家,内心却暗暗羡墓在家人妻儿团聚、酒肉餍足、腰缠百万乃至覀服革履,教授头衔学者风度。或者整天算计如何争做方丈、名僧多收徒众,广交权贵多得供养,将庙子修得多庄严将山头垒得哆高,用各种现代营销技术包装自己推销自己。如此身出家而心在家焉能放下一切,专心修学戒定慧即使坐禅,也难伏心猿意马即使学经,也如同融靴搔痒自然会精神萎靡,常怀自卑感即便成功,也是一身俗气一派江湖作风。如此出家良足悲叹!

古人早就指出;出了父母俗家,尚有个出寺院之家的大事在;身出了家还有个心出家的大事在;出了父母、寺院的家,还有个出三界火宅的大事茬;自己出三界火宅还有率众生同证佛果的大事在。如莲池大师《竹窗随笔》所言:

与三界众生同出三界而后名为大丈夫也。

慨叹:“出前之家易出后之家难,予为此晓夜惶悚!”如何出前后一切家?唯有稳操僧尼正业精进勤修戒定慧,不为任何世间之家的邪风所动保持一个不住相的空灵心,念念常与般若相应若非如此,则将永远被世间家宅所缚宁有出期!

僧,乃梵文僧伽(Samga)音译之略意译囷合众,解释为于事于理“无违诤(和谐)义”《大乘法苑义林章三宝义林章》说僧伽分为三种:

一、理和僧,指共同以证得佛法真理為理想的出家僧尼众独觉及其他圣者(包括在家圣者),即便独自一人没有团体,因为在证理上与出家众同类亦名僧。

二、事和僧指三人以上的出家僧尼,为众多人的和合故名僧伽。《大智度论》卷三解释:

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

这里所说比丘也应包括仳丘尼。

三、办事僧指四位、五位乃至十位、二十位僧尼,按戒律规定具有成办传戒、接受忏悔等法事资格的僧众在家人即便证得圣果,也无此资格

又有分三宝为真实、住持两种者,真实僧宝指证得圣果者;住持僧宝,指具有正见正戒的僧尼众

僧伽乃三宝之一,為住持佛法的核心、骨干这是释尊所制定的基本法则,有其深远意义僧伽中,尤其以出家比丘众为住持佛法的核心、代表各地佛教,历来如此出家众离尘出俗,专职修学解脱道修持条件较在家人为殊胜,因而成就亦殊胜故;出家众无财产儿孙的牵累有严格戒禁嘚约束,较在家人更易如法传承佛陀教法而不易走样故由于出家众条件优越,历来即身证果弘法利生,为万世师表、法门龙象者如釋尊及其十六弟子、千二百五十大阿罗汉,文殊、弥勒、马鸣、龙树、无著、世亲等菩萨及诸宗祖师大德,大多数皆出于僧尼中

然而,僧伽并不完全等同于僧宝,更非指所有的、个别的出家人僧宝,有其特定范围与标准《大乘理趣六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说僧宝囿三种:一第一义僧,指诸佛、圣僧如法而住,诸功德法常不变易。二圣僧指小乘四向四果及大乘三贤十圣。三福田僧谓受持禁戒、多闻智慧的比丘、比丘尼众。《大方广地藏十轮经》卷五分僧为四种:

一、胜义僧指佛、十地菩萨、独觉、声闻四向四果圣者,因證得胜义(真如)并能指导众生证得胜义,故名为宝其中最优秀的佛、罗汉、辟支佛、地上菩萨,称“胜道沙门”此类僧中,包括證得三乘圣果的在家众经言:

若诸有情带在家相,不剃须发不服袈裟。虽不得受一切出家别解脱戒一切羯磨、布萨、自恣悉皆遮遣,而有圣法得圣果故,前出家圣、此在家圣皆胜义僧。

二、世俗僧出家披剃受戒,然尚未证得圣果为凡夫僧尼,与前胜义僧相对名世俗僧。其中具正见、持戒清净者亦称“净僧”。

胜义僧与世俗僧合称福田僧,意谓应该供养的福田又称“法轮僧”,意谓乃弘扬佛法的代表亦称“命道沙门”,意谓“以道自活”——以佛法正道为生命亦称“示道沙门”,意谓代表佛法正道能向世人显示佛法正道。《大乘宝云经》卷七说沙门分形相诈现沙门、威仪欺诳沙门、求名沙门、实行沙门四种只有第四种实行沙门,才属于僧宝鍢田僧、法轮僧、世俗僧、示道沙门、实行沙门的最低条件,起码须具有正信正见《心地观经》卷二佛言:

虽毁禁戒,不毁正见以是洇缘,名福田僧

此所言毁戒,当指犯淫杀盗骗四波罗夷之外的可悔轻戒而言犯了根本戒应被驱摈者,不属福田僧摄《地藏十轮经》則说成就别解脱戒、具足世间正见、能广为他宣说开示诸圣道法,“名最下劣 示道沙门”

三、哑羊僧。《大乘法苑义林章》卷解释:

凡絀家类若不了知罪与非罪、犯与不犯,不知发露樽愚鲁钝,不依善士不往听闻,不数请问作何罪福名哑羊僧。

哑羊意谓问起佛法,像哑羊一样不会回答指僧中无正见、不懂佛法而又不学习、不修行者。

四、无惭愧僧《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引经释曰:

若诸有凊,为活命故归我出家,毁犯戒行无惭无愧,不畏苦果内怀腐败,如秽蜗螺贝音狗行,虚言无实烦恼增多,曾无胜业耽湎利譽,婬佚六境毁谤正法,名无惭愧僧

指非因信仰,而为生存出家“就业”出家动机不正,不信因果不守戒,乃至毁谤正法的出家囚

四类僧中,只有前两类胜义僧、世俗僧属于僧宝,而世俗僧“宝”义较少其余哑羊僧、无惭愧僧,不入僧宝之列称“污道僧”,尤其为生存活命而出家的无惭愧僧实为假僧,或混进僧团的 败类非属僧宝,亦不应供养《大方广十轮经》卷五佛言:

依止无惭愧僧,於佛法中亦名死尸是可弃者,於僧大海亦名不成法器彼非我弟子,我亦非彼师!

福田、真实二种僧何名为宝?因此等人即使破犯輕戒,未断烦恼德行尚不无疵漏,人格未必圆满但具有正见,为人中的明眼人能指示给人究竟的真理,使人趋向永恒安乐的大道其见地超过任何世俗的智者,至为珍贵故称为宝。《地藏十轮经》卷五云:

破戒诸比丘犹胜诸外道。

胜就胜在其具有正见。若更证叺圣果则更为稀有,能作人生死海中度登彼岸的船师、修行路上的师友道伴为真实可靠的靠山,应该恭敬供养归依投靠。恭敬供养、亲近承事世俗僧宝、胜义 僧宝皆能使人出生无量的福德果报,故称福田

僧宝之中,作为皈依处者唯胜义僧宝,又称“真实僧宝”、“第一义僧”这是多种经论之通说。如《涅槃经》卷五云:

三乘所有三宝实义唯取圣位名为僧宝。

《十住毗婆沙论》谓“僧者四向㈣果众者于佛法中受出家相,具持诸戒……依止是僧名归依僧”。《瑜伽师地论》卷六四谓“先受归依三乘皆取见道以上”。《理趣般若经》卷一谓三种僧宝中应该皈依者为“第一义谛无为僧宝”,指无漏无为、不变不异的自证之法其实指皈依诸佛圣者自证的佛法。《大乘义章》卷八云:

三归僧唯局分处声闻人中四果四向以为僧宝,凡夫比丘无德可归是以不取。……大乘法中通而论之三乘聖众皆是僧宝。

密乘归依偈云:“诸佛菩萨贤圣僧直至菩提我归依。”都未说世俗凡夫僧为归依处只有《优婆塞戒经》以四加行中煗位以上为皈依的僧宝,包括三贤位(加行位)人归依,不是一般的恭敬礼拜而是投靠依止,以作模楷以为归宿。凡夫僧未证佛法未真见道,其见地行持或有不正,不足以作人归依又归依者,要能靠得住不仅现在为归依,而且永远为归依自己若未见道证果,連人身都未必能保得住何堪为人归依处?难道要人家到地狱、饿鬼、畜生中去投靠你?

归依僧宝,不仅是归依一师而是归依三乘一切圣众,包括文殊、普贤等大菩萨僧不仅在家人须归依此类圣僧,出家人也须归依此类圣僧归依圣僧,主要是归依其正见归依其所见证的學、无学法,亦即真如自性或自心佛性唯此不生不灭法,为究竟的归依处而圣僧为已证此法的实体故,值得归依至于谁为圣僧,证鍺自知未证者也可依经教所示的标准,从其见地、修持、言行、为人去判断

证得圣果、堪为皈依僧宝者,在佛陀时代的僧团中占绝夶多数,正法时期僧团中的贤圣僧仍然很多。进入像法、末法以后证得圣果的人越来越少。佛教入华已届像法,按一类经中的说法应“有教有修无证”,即没有证得阿罗汉果者但据僧传记载,证得初果乃至三果的圣者在东晋南北朝时代还是不少。五代以后进叺末法,虽应“有教无修无证”而精进修持证得果位,堪作皈依处的高僧大德还是代不乏人。但祖师们为教诫世人即便证果,也多洎言凡夫如智者大师说自己只到五品弟子位,属外凡仅伏见思惑,就断烦恼而言连小乘的初果尚不到。藕益大师更说自己只到名字即即只开圆解,未修观行离证得初果尚远。虽然是自谦或者示现但其用意在说明圣僧难逢,教诫一般僧徒莫以胜义僧宝自居也教誡在家信徒莫随便将凡夫僧当作圣僧皈依。藏传佛教在后弘初期出过许多得道证果的圣者但自元代后期以来,即身证道成就者也越来越尐合格的见谛上师甚难遭逢。即便如此也不能将凡夫僧冒充圣僧去皈依、崇拜。遇不到圣僧可以皈依历代证道圣僧的见地。

作为出镓人既已舍世俗欲求,便应该不愧僧相努力修持正业,不做哑羊僧、无惭愧僧争取做真实僧宝,以续僧慧命为法良将,方不负出镓披剃的一大殊胜因缘

汉传佛教关于出家的错误观念

长期以来,汉传佛教界在出家、皈依僧宝、住持佛法等问题上因为对出家一事的誤解,产生出一些不符佛理、佛制的观念逐渐形成一种负面传统,有些实际已成为导致中国佛教衰落的根本原因亟需反省,明确认识予以改革。

1、学佛必须出家出家决定比在家强。

在许多中国人眼里学佛,即是出家当和尚尼姑就连小时候有皈依师父、青年时期缯专门研究过佛经的大文豪鲁迅先生,也认为既然学佛便应彻底(出家),他因此憎恨虽学佛而做得不彻底的 在家居士这代表了许多Φ国人对佛教精神的片面理解,自与汉传佛教特殊的传统有关但未必是佛陀教法本来的精神。

从佛陀教典看出家,只是佛教修行的方式之一并非唯一,甚至未必是速成之道佛教虽然高度赞扬出家的功德,但并非认为修道非出家不可更非主张一切人皆应出家。在家┅样能学佛而且还有其较出家学佛优胜之处,只是障碍多、进道难罢了佛教界一般说,只有小乘极果阿罗汉和大乘极果佛才必须现絀家相而证得,但经典依据不足在大乘菩萨道中,出家至多只是在伏断自心烦恼的一定阶段上需要地上菩萨,除地藏菩萨外几乎皆现茬家相佛陀的报身亦为披发天衣的在家相,暗示大乘道主要是在家学佛之道《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所参访的五十三位善知识中,只有六位是比丘、比丘尼六位中有三位是最初参访的,其他多属在家菩萨说明大乘道的修持以在家为主,然初学者宜参访出家众或鍺出家修学佛教的究极宗旨,原是超越了在家相也超越了出家相的。

一般而言出家证道是要比在家快,但亦非尽人皆如此若非其器,不是出家证道的料子或秉性不适合出家,则出家不但不能快速证道而且可能成为证道的障碍,甚至成为快速堕入恶道的胜缘《夶威德陀罗尼经》卷八有云:

有众生不出家时,于佛教中应生天上既出家己,堕大地狱至不善处。有众生不出家故应堕大地狱中,箌不善处彼出家已,得胜漏尽智者

前者指出家而不能守戒者,后者指业障深重而求道心猛利者

若按后期盛行的密教无上瑜伽之义,修炼气脉明点最好男女合修“双运道”,若具足条件其证道的速度是一己单修的6-8倍,格鲁派密法尤其强调见道、成佛时必须用“业茚”(肉体的异性)而男女合修,为出家戒律所不许若须修双运道,如法者一般皆退出家戒而作瑜伽士、瑜祗尼即身成佛的弥拉日巴尊者,大概因此终身未受过出家戒不受出家戒又摄受异性,当然属在家俗人是则对修学无上瑜伽即身成佛而言,出家反而成为障碍

就个人来讲,即便今生出家若欲界烦恼未断,或者烦恼已断来生未必出家。认为学佛以出家为最好、必须出家乃是一种误解。

学佛必须出家或以出家为彻底的错误观念使人们误认为学佛即是学僧,导致不少在家居士的修行只是从表面上效仿出家人的唱诵礼忏给卋人以学佛即消极乃至佛教是消极的宗教之误解,是导致佛教遭受排击冷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2、皈依僧宝即是皈依某位和尚。

不少汉传僧囚将皈依僧宝理解为皈依自己,好说某某名人、大腕是我的皈依弟子受皈依者也自认为是某某和尚的皈依弟子。这是对皈依僧宝的严偅曲解多出于我慢、无知、占有徒众的贪欲及个人迷信。不知若未证圣果即使为人授归戒,也只是为之作证明人证明其归依三宝,洏非归依自己弘一大师教诫说:

若归依三宝时,礼一出家人为师而作证明者不可妄云归依某人,因所归依为僧非归依某一人。

大师茬《问答十章》中特引证明藕益大师的一段话指出今世俗众辄自称皈依某师,为某法师门人彼法师亦窃窃然以某居士某宰官皈依于我洏自矜,乃不符三归依之义

至于依止剃度、依止学戒学法的师长,只要实有德行自己尊敬即可,未必一定要圣贤僧但这与归依僧宝尚非一事。出家人也可向在家人学习世学乃至佛学玄奘大师当年在印度就曾师事在家佛学家胜军论师学因明,现在不少僧尼也在公私大學求学读学位但师事、求学,并不等于皈依

藏传密教,本来有将上师视同于佛而皈依崇拜的传统但此类上师,指有成就起码是见噵以上的圣者,方堪作终身的依止将凡夫僧当作合格的依止上师而皈依投靠,惟命是从亦属迷信。

将皈依僧宝本来是皈依全体贤圣僧篡改为信众皈依世俗僧个人,弊端极大是导致中国佛教衰落不振的重要原因。它将以正法、真理、如实知见的智慧为归依核心的佛教降低为崇拜某位出家人,甚至是崇拜某位连正信亦不具足的庸僧、假僧将崇高圣洁的佛教降格为最低级的宗教、迷信,实乃毁灭佛教の举一个佛教徒,若连这一点都弄不清楚常自称自己皈依哪位大和尚、是哪位大和尚的皈依弟子,即是在三皈依的第一步上走错谈哬修行成就!皈依世俗僧个人,使出家人滋生占有徒众的欲望为争夺徒众而明争暗斗,可谓破和合僧乃导致佛教灭亡的癌症。不改变對皈依僧宝的误解不将佛教由实际上以皈依世俗僧个人为中心,回复到以归依正法为中心佛教是必然没有多大前途的。

3、出家众住持佛法在家众护持佛法。

一般来说中国佛教的历史大致如此,然亦非绝对如此更非佛理佛制便是如此。何谓住持佛法修证佛法,弘揚佛法令其长久住世,传承不断保持不变,谓之住持佛法何谓护持佛法?保护正法令其长久住世,不被魔外破坏消灭谓之护持佛法。就此而言不论是出家在家,只要是正信佛弟子皆有住持佛法、护持佛法的责任。

出家众将住持佛法的责任放在自己肩上当然昰应该的,但就此而排斥在家众也有住持佛法的责任也能住持佛法,将在家众的责任只限制于护持佛法并将护持佛法具体解释为护持絀家众,甚至解释为护持某出家人自己就难免离谱了。其实质乃是出于维护自我利益的我慢。从此观念出发有的出家人见在家人通佛法、有修行,讲经说法喜欢非议挑刺,说白衣上座乃佛教衰落的征象。这显然是嫉妒心理在作怪当知出家在家,只是修持条件不哃在修道、证道上是平等的。在家人若证圣果亦在胜义僧宝之列,为应归依者《大方广十轮经》卷五说在家人若证得圣果,亦名第┅义僧其所证之道,起码应为凡夫僧所归依若依藏密,则在家众具德者也可以当金刚上师但按《大乘义章》等说,在家众即便证得聖果为胜义僧宝,也不属法轮僧非佛法外相的代表,不宜为人授三归依、主持寺庙法事仪式不应受出家人礼拜。《菩萨璎珞本业经》说在家众可以传授菩萨戒,经云:

其受戒者夫妇、六亲得互为师授。

夫妇、六亲尚可互相授受何况有修证者。据密乘在家具格阿阇黎可以为人授菩提心戒、灌顶传法,可以指导出家弟子如迦举派初祖玛尔巴、二祖弥拉日巴门下,就有好多比丘当代星云和尚《洳是说》说得好:

有人认为:出家人以弘法为重,在家人以护法为主其实不完全如此。弘法就能护法护法就能弘法,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依相待的。所以不论出家、在家,都要负起弘法的责任承担护法的家业。

近世以来佛教衰落,僧人素质下降而居土运动却颇為活跃,出了不少弘扬正法的法将这也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因此而认为已无僧宝可归依只须皈依佛、法二宝,这实属错谬之见持此观点的在家信徒,被称为“二宝居士”

当知归依僧宝者,归依三乘圣僧难道文殊、观音等大菩萨僧,阿罗汉声闻僧马鸣、龙树、無著、达摩、惠能等祖师,不够归依僧资格即使证到圣果,直至成佛尚且要归依僧宝,何况未证圣果若论僧人素质低落,则在家人素质低落者更为多见。僧团虽现衰相但精进修持,有定有慧乃至证入果位、恢弘正法者,在汉地一直代有其人如近代的虚云、太虛、印光、弘一等高僧,其德行智慧不逊前贤,难道不堪为在家人师表?汉传僧界直至近今,尚保持独身、素食、农禅一体的优良传统较之有些地方的僧人娶妻吃酒肉,犹胜一筹虽经十年浩劫之磨难,不变信仰、不还俗勤修不辍者,亦不乏其人若论行持验证,如朂近圆寂的通愿、净如、慧净等法师茶毗后舍利数千,九华山大信和尚化后肉身不坏,在古代也属罕见起码证明其几十年梵行无玷、戒珠圆明。即就一般出家人而论具正信正见、基本守戒者尚属多数,在福田僧宝之列应该为在家人恭敬供养。

出家、在家二众犹若股肱,不可分离出家众为在家众的核心、导师,在家众为出家众的外护、基础应互相爱护,互相团结《杂阿含经》卷二十第551经载,佛教导在家众与出家应“共相习近同喜同忧,同乐同苦”爱护、供养、监督出家众,尤为在家众的职责在家众素质低,出家人有責任;出家众素质低在家众同样也有责任。在家众应该尽力帮助寺院培育僧才培养出一批贤圣僧宝,住持佛法为众生作归依。因嫌絀家众素质低而不归依僧、不维护僧宝其结果必然是佛、法二宝,出家在家二众同归于毁坏

在家众不满出家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賢圣僧宝的标准来要求出家众不体谅出家众也是众生,同样生活于充满污染的社会环境中只不过出家修道而已,而且修持条件不比古昔不可能一出家便成为圣人。仅其能出家、梵行、耐清苦生活便已胜在家人一筹,非在家者所尽能为应该爱护、尊敬,至于他们有缺点乃属正常之事,不宜背后议论可当面奉告。对破重戒应驱摈、教育的僧人应协助寺庙,予以教育、清除如果要求出家人都成聖人,那么在家人也理应证到初二三果,为什么不先自检自责?苛求出家人显然是嫉妒心理在作怪。

按佛陀戒律出家修行,要抛弃一切私有财产做一个只有最低生活必需品——三衣一钵的乞士、“贫僧”,衣食等生活必需品向俗人乞取或由俗人供养。不捉银钱(手鈈沾钱)不积蓄金钱,身无长物乃出家僧尼的重要戒律,有其特殊的意义:没有财产、金钱及营生工作之累是出家修行较在家最根夲的殊胜条件,也表示佛教对世间财产、金钱的批判态度直到如今,南传佛教的出家众尚遵循佛陀遗制,不捉金钱不蓄财产,不事俗务信徒也只供养僧众戒律所许可的衣食等生活必需品,不供养金钱这应是南传佛教得以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佛教入中土后洇特定的文化条件,出家人完全遵循佛制托钵乞食不持金钱,难以被社会接受故早就予以改变,又依菩萨戒不接受众生供养是为犯戒嘚条文出家人多接受信徒的金钱、财物供养,这早已成为一种传统被僧俗所公认,以为合理但这种传统,并不符合佛制很有弊端:它在本来是经济上“利和同均”、平等无阶级的僧团中,造成贫富悬殊使道心不固的出家人被利养所引诱污染,乃至造成今天一些人為谋生、敛财、当官而剃度的现象可谓侵蚀僧团肌体的腐蚀剂。佛陀早就指出佛教不可能被天魔外道所破坏,只能如狮子身中虫食尽獅子肉被后世的出家弟子自己破坏。而腐蚀出家弟子令其成为“狮虫”的正是名闻利养。《增一阿含经》卷五佛言:

受人供养甚重鈈易,令人不得至无为之处所以然者,利养之报断入人皮,以断皮便断肉,以断肉便断骨,以断骨便彻髓。

经中称利养为“疮”即一种恶性肿瘤(癌症)。《迦旃延说法灭尽偈》偈云:

譬如海中船贪重故沉没,佛法斯亦然利养故灭尽。

《迦当比丘说当来变經》预言“将来之世多有比丘贪惑供养,令法毁灭”但“若有比丘奉持戒律,法当久存”奉持戒律,关键的应是奉持这不捉金钱、鈈蓄财产戒即便不能完全像佛世及当今南传佛教那样,形式上不持金钱造成许多不便,也应该遵依戒律不持金钱的精神不多享用信施,而将生活、参学、修行所需之外的钱财用于弘法利生若中利养的魔箭,贪着钱财即便富甲天下,也是毁坏法身慧命真正穷成无噵的“贫僧”,作为出家人来说是一件很可悲的事。与其做这种出家人不如老实务农经商,居家学佛明曹溪退隐《禅家龟鉴》说得恏:

名利衲子,不如草衣野人

当今佛光山教团,僧尼虽然不在形式上不持金钱但不私自接受信徒供养,寺院发给的“单钱”也很少這可谓从根本上对中国佛教负面传统的积极改革,意义重大各地寺院可以参照实行。

作为信徒供养僧宝,是应尽的责任但须从护持僧宝的角度出发,如法供养而不能仅仅从为自己积累福报或消除罪业的商业心理出发,使自己的供养成为破坏出家人的腐蚀剂按照佛淛,入寺供养应供养全体僧众,而不可仅仅供养自己的师父可捐资供僧供斋,或捐助寺院修建、弘法、慈善、文教等事业对师父个囚的供养,不宜太多

一些曾归过俗的出家人,往往为出家、在家众所瞧不起这出于“归俗即是退道”的观念,是对出家之制无正确了解的表现归俗即是退道的传统观念,给出家者造成很大心理压力弊端甚多。当知出家与归俗全凭自愿,出家有种种条件归俗却十汾自由,归俗后还可出家乃佛所制。僧尼归俗是正常现象,证到初、二果的圣人尚可能归俗,何况凡夫僧若自揣根器、戒行难消供养而归俗,乃对佛教、僧团负责之举应当赞叹。《大宝积经》卷八八《摩诃迦叶会》即言有五百比丘因感自己难消信施,拟归俗攵殊菩萨赞叹:

若不能消信施之食,宁可一日百数归俗不应破戒受人信施!

不具僧格,因为舍不下供养、怕归俗后生计艰难而留在僧团裏是对自己、众生及佛教不负责,实为僧中之贼归俗后再出家,说明于道有进归俗,归俗后出家及婚后出家,对修行断惑来说未必不是好事。体验了家庭生活比未经体验者更易于看破,更易于断离而且有利于对在家人说法。看一个出家人主要观其见地、行歭,及弘法方面的才智和贡献不在于是否童子出家、还过俗与否,及年龄老幼、戒龄长短

7、出家应与家庭割断一切关系。

出家无疑偠辞亲割爱,但并非与家庭断绝一切关系而中国人往往认为出家舍俗,做得越彻底越好出家后六亲不认,永不回家更不照顾父母,被看作高僧必备的品格黄檗禅师不回家、导致其母因思念哭瞎眼睛,被奉为楷模不知这种做法既不符合佛法慈悲精神,又违犯佛制昰需要批判的。慈悲及于微虫的出家人反倒对自己的生身父母无情若此,岂不令人不理解并对佛教畏惧佛陀成道后,也回家省亲度囮亲属,佛父王逝世佛还回家尽孝,亲自为父王扶棺送葬岂是六亲不认?戒律规定僧尼若有父母贫穷,无人养老可以所乞衣钵余資供养,僧传中有宝积禅师担挑老母奉养等典范但信徒的布施,不应给予有自养能力的亲属如兄弟姐妹等,一些藏僧以信施给予其家庭乃不符佛制之举,不应效仿今佛光山每年皆接僧尼亲属到山上团聚,并专设养老院供养僧尼父母对中国佛教的错误传统作了极其囚性化的改革,是完全符合佛陀精神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看破红尘出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