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巴基斯坦和印度的世仇是怎么来的

印度与巴基斯坦的矛盾是印巴分治的祸端,是分家不清的的祸根。具体表现为领土争端。

古代印度,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十七世纪。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1947年6月英国为了便于长期统治印度,提出《蒙巴顿方案》把印度分成两个自治领,信仰印度教的地区划为印度,信仰穆斯林教的地区划为巴基斯坦。当时,印度国大党接受了《蒙巴顿方案》。印度一分为二,巴基斯坦分东巴,和西巴。克什米尔地区,英国殖民者故意搞的不清,为印巴的争端埋下付笔。8月14日和8月15日,印度分成两个自治领地。

1950年印度独立,建国。1956年巴基斯坦独立,建国。两国开始为克什米尔问题发生领土争端。连年战争不断。

1971年印度又派兵侵略东巴基斯坦。支解了巴基斯坦,1972年成立了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失去东巴,两国仇恨更大。

其次,苏联为了制约中国,支持印度反对中国,中国为了反对印度,支持巴基斯坦。美国为了和苏联挣霸,也支持巴基斯坦。这是印巴不和的国际环境。

}

巴基斯坦怎么就和印度互相敌视的?

印巴世仇,这个不是最近几十年的事,而是绵亘数百年的宗教抵触。其源头最早能够追溯到7世纪开端不断到12世纪的穆斯林降服印度,起初是阿拉伯人对印度西北部的入侵,随后是突厥人的入侵,而最终便是莫卧儿帝国的树立。

要说的是,伊斯兰教入侵的第一个牺牲品,是印度的佛教,就此消亡。而婆罗门教则因其外乡特性明显,顽强地生存下来。后来便成了印度教。

但宗教问题并不是印巴抵触独一的问题,请留意,历史上印度自身就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度,所以很多地域坚持着很强的独立性。特别是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和南部高原,完整是三个不同的世界。假如不是英国人的入侵,这三个地域完整能够成为不同的至少三个国度。

但后来英国人又撤了,在撤离之前他们将南亚分治。有人说这是英国人在制造矛盾,似乎你能够这样想。但实践上英国人的分治还是太不彻底,假使再细分些,我们就省心很多了。

世界上有种东西叫做尺度,英国人若是将南亚大陆十等分,搞出十个国度来,或许他们到如今还是和睦友好。但实践上英国人却来了个两分,一对一的干事,立马就让这两个国度结仇。为什么?你晓得的,两兄弟分家产,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分得不均,就很容易反目成仇。

事实上就是如此,在英国人撤离之后,印巴两家疾速开打,连殴三场。1948年在克什米尔开打,印度占去五分之三,巴基斯坦只得五分之二。1956年第二次开战,巴基斯坦略有优势,但总体变化不大。

70年代第三次大战,巴基斯坦真正吃了大亏,印度来了个西守东攻,悬在东边的东巴基斯坦最终别离进来,成为今天的孟加拉国。

所以有这么些来龙去脉,巴基斯坦很难与印度有友好可言,称其为世仇,简直难以真正化解。

总的来说,印巴现状的形成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殖民统治,独立前印度被殖民了三百多年,暴力的不计后果的资源掠夺造成了印度的贫困,贫困导致了民族间的冲突和裂痕。

第二,英国殖民者分而治之的的阴谋,作为殖民统治者,殖民地的繁荣富强从来不是首先考虑的问题,他只考虑维持现状,能够让他顺利完成掠夺就好,因此分而治之是最好的策略(想想清末列强也曾有把中国分成若干份的构想)。

第三,印度内部缺少一个像毛一样的强势的,能够担当起民族独立重任的领袖,甘地是比较著名,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也比较文明,没有军队,不诉诸武力。结果呢?大一统的印度四分五裂,而且至今内乱不断,直接影响到了他的经济发展。

印度和巴基斯坦原来是一个国家,位于亚洲南部,与中国、缅甸、阿富汗、伊朗等国相邻,长期为英国殖民地,1947年按照蒙巴顿方案分治,分别成立印度共和国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印巴之间冲突不断的是克什米尔问题,克什米尔问题从二战后开始直到今天任然不能解决。

一,蒙巴顿方案和印巴分治

印度和巴基斯坦原来都是英国殖民地(英属印度),英属印度中后期由于英国的殖民统治,印度的上层社会普遍接受英国的西方化教育及西方政治影响。在此背景下1885年印度人成立了第一个政党“国民大会党”(或称国大党),并于1892年颁布印度议会法,建立地方自治机关和地方行政区,选举范围扩大到印度人。1906年成立了由穆斯林组成的“全印度穆斯林联盟”(或称穆斯林联盟)。但由于政治斗争的影响同时作为穆斯林领袖的真纳于1920年脱离国大党。1931年穆斯林省份各省首字母组成了单词“巴基斯坦”作为穆斯林地区的统一称呼。

在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期间,印度人民反殖民统治的斗争从未间断。印度民族运动领袖、在印度被尊称为“圣雄”的甘地,1920年倡导对英国殖民政府“不合作运动”;接着,印度国大党通过了甘地的“不合作运动”方案。甘地又提出“非暴力抵抗”的口号,并一直成为国大党的指导思想。

二战后,英国国力在战争中严重受损,失去了其大国的地位。加之非殖民化运动的兴起,英国最大的殖民地英属印度的解体已经不可避免。 然而在当时的印度,以印度教徒为主的多数派和伊斯兰教徒为主的少数派之间的对立日益激化,强烈主张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的分离。

1946年,由英国派出的内阁使团与印度各派政治势力讨论印度的自治事宜并提出了联邦制下自治(或独立)的构想。该方案在同年7月6日被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接受,但7月7日以尼赫鲁为首的国大党单方面撕毁协议要求重新谈判。这导致了穆斯林联盟退出建立统一印度的计划转而寻求建立一个独立的穆斯林国家。该协议的撕毁直接导致了印巴分治期间的第一次大屠杀。

1947年2月21日以协调能力见长的蒙巴顿子爵接替韦维尔子爵成为印度总督提出了蒙巴顿方案,以宗教信仰差别将印度分成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大自治领及其部分小土邦。1947年6月4日,蒙巴顿声明将在这一年的8月15日通过将英属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的方式来实现印度的独立(也包括英属印度高等文官、英属印度军队、英属印度铁路的分割)。自此,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独立(印度于8月15日独立)

按照宗教信仰划分国家的方式看似公平,其实暗藏隐患。首先,巴基斯坦被分割成了东西两部分,国土分别在印度的两侧,而且东西两侧的旁遮普地区和孟加拉地区也要按照上述建国原则重新进行分割。为了保证绝对公平,保证划界人不带有倾向性,划界工作由一位伦敦律师西里尔·雷德克里夫在总督府闭门近两个月,在几乎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在一张并不太准确的地图上完成(期间未与任何印度人交流),因此这条分界线(分离独立后即是两国的国境)被称为雷德克里夫线。这条分界线直到独立当天才公布。孟加拉地区的划分接近1905年的孟加拉分割令,旁遮普地区由于过去并未进行过分割,发生了大规模的混乱。

在这两个地区,居住在印度教徒地区的伊斯兰教徒逃亡伊斯兰教徒地区,与之相反,伊斯兰教地区的的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逃往印度教徒地区,其中不少都是强制迁移因而沦为难民。难民大多集中在德里、孟买、加尔各答、卡拉奇、拉合尔、达卡等两国的大都市。在这些大都市因此产生了巨大的贫民窟,两国产生了巨大的都市贫困阶级,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在短时间内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引发了大混乱,特别是在旁遮普地区,两教徒之间发生了难以计数的冲突和暴动、屠杀以及报复。据理查德·西蒙兹的研究,即使是最保守的估计,也有至少50万人在冲突中丧生,一千二百万人无家可归。1948年1月30日,甘地被狂热的印度民族主义者在德里暗杀,提倡非暴力的甘地因而自己也在暴力中牺牲。

蒙巴顿方案将英属印度分成印度,巴基斯坦和若干土邦。克什米尔是最大的土邦之一。

克什米尔是“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的简称,位于印度、巴基斯坦、中国、阿富汗之间,面积约为19万平方公里。1947年6月,英国最后一任驻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了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的“蒙巴顿方案”。 根据“蒙巴顿方案”的规定,印度教徒居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属巴基斯坦。但对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却规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独立。克什米尔情况很特殊,它处于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地理因素”的考虑在这里不起作用。而克什米尔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居民中将近80%却是穆斯林。按照分治方案中多数决定原则,应该归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决定原则,显然印度会被优先考虑。因此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之后,印巴之间爆发了三次战争。1948年到1949年的第一次印巴战争的结果是,印度控制了克什米尔地区大约2/3的土地与3/4的人口。巴基斯坦控制了另外1/3的土地与1/4人口。这次停火奠定了后来双方对克什米尔控制的范围。另外,按照联合国的决议,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最终必须由公民投票来决定。但是,双方后来在是否举行、如何举行公民投票的问题上始终无法取得统一意见。通过一步步的行动,印度到六十年代初期已经完全接管了克什米尔。

1966年1月,第二次印巴战争之后,双方签署了《塔什干宣言》。宣言声称双方将恢复两国间的正常关系,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但是在关键的克什米尔问题上,《宣言》仅仅表明双方都陈述了各自的立场。至于公民投票、军事人员的活动范围等关键问题均未提及。

1971年-1972年的第三次印巴冲突后签署了《西姆拉协议》,要求双方举行双边会晤最终解决克什米尔问题。

为了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印巴两国领导人和部长级官员数次举行会谈,但一直没能达成协议。1989年后,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不断发生交火,两国均蒙受巨大损失。

综上所述,造成印巴世仇的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殖民统治,独立前印度被殖民了三百多年,暴力的不计后果的资源掠夺造成了印度的贫困,贫困导致了民族间的冲突和裂痕。二是,英国殖民者分而治之的的阴谋,作为殖民统治者,殖民地的繁荣富强从来不是首先考虑的问题,他只考虑维持现状,能够让他顺利完成掠夺就好,因此分而治之是最好的策略(想想清末列强也曾有把中国分成若干份的构想)。

第三,印度内部缺少一个像毛一样的强势的,能够担当起民族独立重任的领袖,甘地是比较著名,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也比较文明,没有军队,不诉诸武力。结果呢?大一统的印度四分五裂,而且至今内乱不断,直接影响到了他的经济发展。

}

原标题:世仇难消 看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奇葩打斗

印度和巴基斯坦自古就是一个国家,然而在近现代,英国殖民者为了便于统治,各种挑拨离间,让两个信仰不同的地区仇恨不断升级,终于势同水火。奥斯卡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小男孩的妈妈就是冲突中丧生的。

在英国人甩手走了以后,两国更是因为克什米尔地区的争夺摩擦升级,双方甚至发动战争。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战争中,巴基斯坦完败,不仅东巴基斯坦独立为孟加拉国,自己也差点灭国,中国及时出手才避免灭亡。

几十年来,两国边界仍旧冲突不断,经常因为一些小事摩擦。去年7月、9月、12月先后发生边境摩擦,有数十人因之丧生。好战的组织也出来挑事儿,把克什米尔地区搞的一塌糊涂。几乎每个月都有枪战发生。

在印巴交界每天举办的降旗仪式,可谓是世界上最奇葩最逗逼的降旗仪式,双方士兵腿抬得特别高,而且冲对方挥拳,炫耀武力,各种挑衅的造型。两边观众则在大喇叭指挥下各种呐喊,气氛好像足球场的国家德比。有时像我们一些中国人也来到巴方这边,一起高喊“干他阿三”,为巴铁兄弟加油。

降旗仪式观看:印度方面在阿姆利则;巴方在拉合尔。

气氛热烈的降旗仪式对我来说是百看不厌。太逗比了。

到了时间,就把大门打开,双方进行降旗仪式。

我在那儿还听说,去年5月份,大门刚打开,巴方一名士兵冲着对方的士兵下巴就来了一记勾拳,双方随之扭打一团。我的一个同伴忍不住说道:打得好。

这里就是世界上最奇葩的降旗仪式,不过对我来说,最大的遗憾是我反复强调过的……

巴方的看台明显比印度寒酸多了,对方都修了好多层,而且还在继续往高了修,巴方这边就差远了,这个打架的话,气势上也不能输给对手啊。有没有中国企业过去帮帮忙,建一个更高的看台压倒阿三。

(看台上空不是因为来看的人少,而是因为我们来了很多中国人助威,巴军方害怕出事儿,所以没让那么多人来看。感觉还挺不好意思的。)

活动结束后,同伴们纷纷和巴方士兵合影,看起来可爱的士兵们还都挺腼腆的。对阿三很暴力,对中国人就很温柔。这些国旗卫兵来自于巴基斯坦的北部山区,是民风最彪悍的地方,身材魁梧,打架也不会吃亏。

既然韩国人搞萨德,日本人不反思历史,又有好多地方歧视中国人。打架莫不如选择去巴基斯坦旅旅游,去拉合尔边境为巴铁们加加油。不过加油归加油,千万别乱跑,一不小心跑出边界问题就不好办了。因为双方边界并不那么严,所以一定要注意,去年就有人从巴方边界走到了印度那边去,惹出了不少的麻烦。大家一定要注意,理性观看奇葩降旗,热爱巴铁,但更要热爱和平。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巴基斯坦和印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