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不系舟子起一个对子情侣名名,游戏名

《一个人的疗愈:真正的放下,是你不介意再度提起》
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真正的放下,是你不介意再度提起
原作名: The Grief Recovery
Handbook: The Action Program for Moving Beyond Death, Divorce, and
other Losses including Health, Career, and
装帧: 平装
丛书: Think
人,之所以快乐,并非刻意忘记失落,而是学会了疗癒自己。
帮助全球数百万人的最佳疗癒著作,中文版首度问世
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也会有感到失落的时候,当自己或是别人感到失落时,我们最常说这六种话︰
1.「不要难过了」、「不哭了,乖」
2.「下一个对象会更好」、「再买个新的给你」
独自伤心:「让他一个人静一静」
时间会治癒一切:「过一段时间就会好」
为别人坚强起来:「你该为了○○而振作」
保持忙碌:「让自己有事做」
你知道吗?这些方法全是错的!如何安慰别人?请看本书第四章,不过你更该明白:疗癒过程中,有人肯理解最好,但能陪自己走完全程的,只有自己。
一生中我们一定会遇到:分手、被劈腿、离婚;家人、好友、乃至於宠物过世,空巢期——家人因求学、工作离家;无法再信任某人、失业、失去安全感、失去对自己身体的掌控(家暴);入学或毕业、退休、戒烟酒、生病、财务状况(变好或变坏)、打官司……
然而,我们几乎都在用前述的错误方法来处理「失落」的心情。这些方法没有真正解决那段失落,只是转移了。如果没有让一段关係真正「了结」,心里头的空洞依然会在那里,这就导致了失落伤心多年未解。
了结,不是遗忘,因为你不可能遗忘,而是要在身体上、情绪上和精神上,把「失落」发生当时来不及表示的,做个结束。
为什麽感到失落?
因为关係突然中止,於是我们在回忆里把对方「神化」或是「妖魔化」,也就是只想著那段关係的「好」、或是只记得当时情景的「坏」。
不然就是「矛盾」。像是亲人长期抗病去世,你为他解脱、不再受苦而高兴,却又因为再也见不到他而深感痛苦。或是分手,感到自由,但也开始可怜对方、或是为接下来的生活深感不安。
因此,你应该学会正确的「一个人的疗癒」方法,你可以一个人进行,也可以找个伴(太亲暱的朋友反而不好),但你必须一个人进行疗癒的部分包括:
一、拿出纸笔,诚实而详细回顾你感到失落的几件事,大多数人会找出叁到四段「未了结的」关係。
二、挑出一段最痛或一直无法化解的情绪,回想你跟这个人之间曾发生过、一起做过哪些事情,至少要回想起十件。
每一段关係都有好有坏,你不能只想起坏的,也得写下好的,至少要写两件正面的回忆。
叁、所有你感到「失落」的情绪,你觉得该做而没做、或是可以做更多、更好的事情,不外乎你想要——
‧道歉
‧原谅(原谅的意思不是宽恕,而是「我不再恨了」)
‧把你的重要情绪表白出来
你不能站在对方面前要求原谅、也不能跑去跟人家说「我原谅你」,这都会形成一种侵犯;说道歉或是表白情绪,你出现当事人面前,反而不能畅所欲言。
你要写一封信、一封疗癒的信,长短都可以,但不要超过叁页……,别寄出去,而是对著夥伴、对著谁或对著什麽纪念物品念出来。
为什麽这麽做会产生「疗癒」的效果?可以让你产生幸福感?
两位作者以过来人的经验,加上实务心理分析,可以告诉你最完整的答案。但是,最重要的是你自己实际走过一遍,而单是看两位作者如何疗癒自己,你在过程中就已经开始释怀了。
约翰.詹姆斯(John W.
James)、罗素.傅里曼(Russell Friedman)
约翰.詹姆斯是美国伤心疗癒协会创办人,罗素.傅里曼後来加入,现任协会的执行长。伤心疗癒协会举办疗癒讲座、證照课程,在加拿大亦有分会。两人投入伤心疗癒超过叁十年,曾在大专院校、医院、酒精与毒品勒戒中心、殡仪馆与葬仪公司,还有各种社福、宗教、哲学团体机构担任顾问、提供课程,已经帮助了数百万伤心人。
目录 &· · · ·
推荐序 从失落中重生与成长/Dr. Soul心灵集团负责人
献给每位想自我疗癒的人
著手跟自己的心碎告别
伤心,我们常轻忽和误解
没有「走不出来」这回事
愈常用的安慰话,愈让人失落
谢谢你,听我说
写给藏起失落、假装没事的你
开始,走出失落
遭遇是别人造成,难过是自己造成
情绪充分释放,情节可以保留
承认自己怎样逃避过
翻找我过去的失落记忆
五项行动,解开失落的痛苦
现在,说出让你最痛的那件事
回想喜怒哀乐,回想未完成
写一封没有地址的信
生活也得丢掉一些、留著一些
如何面对其他生命中的陷落
解开关係的优先顺序
填补这些失落,你可以找到幸福
采取行动,一个人的疗癒就会成功
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也会有感到失落的时候,当自己或是别人感到失落时,我们最常说这六种话∶&
  1.(不要难过了)、(不哭了,乖)&
  2.(下一个对象会更好)、(再买个新的给你)&
独自伤心:(让他一个人静一静)&
时间会治愈一切:「过一段时间就会好」&
为别人坚强起来:(你该为了什么什么而振作)&
保持忙碌:(让自己有事做)&
  你知道吗?这些方法全是错的!如何安慰别人?请看本书第四章,不过你更该明白:疗愈过程中,有人肯理解最好,但能陪自己走完全程的,只有自己。&
  一生中我们一定会遇到:分手、被劈腿、离婚;家人、好友、乃至於宠物过世,空巢期——家人因求学、工作离家;无法再信任某人、失业、失去安全感、失去对自己身体的掌控(家暴);入学或毕业、退休、戒烟酒、生病、财务状况(变好或变坏)、打官司……&
  然而,我们几乎都在用前述的错误方法来处理(失落)的心情。这些方法没有真正解决那段失落,只是转移了。如果没有让一段关系真正「了结」,心里头的空洞依然会在那里,这就导致了失落伤心多年未解。&
  了结,不是遗忘,因为你不可能遗忘,而是要在身体上、情绪上和精神上,把(失落)发生当时来不及表示的,做个结束。
常常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我们自己很理性的看待,但其实身为当事人的自己,往往还是有种当局者迷的情况。
常常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我们没有错,都是别人的错,但其实身为当事人的自己,往往自己也在逃避,自己选择造成了今日的结果而不自知。
毕竟人性是脆弱的,人类也是脆弱的,人们往往很乐意承认自己是受害者,但却绝不承认自己不够努力,自己有不足之处,甚至不承认自己有著过错。
今天中午在书店发现了这本书,解答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些疑惑,也解开了我的一些癥结,在此推荐给大家。
也许我会买一本,送给那一位先生吧。
※以下引用自博客来内文试阅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
一个人的爱情疗癒:一个人、两个人或叁个人的关係,如何走出来?
Moving On: Dump Your
Relationship Baggage and Make Room for the Love of Your
作者:约翰.詹姆斯、罗素.傅里曼
原文作者:John W. James、Russell
译者:席玉苹
出版社:大是文化
出版日期:日
语言:繁体中文
装订:平装
定价:280元
影响数百万人的疗癒经典《一个人的疗癒》系列,
写给一直告诉自己「我很好」的你
  这本书要献给:
  .遭受劈腿、外遇或情变而恢复单身的人;
  .曾经失恋、现在又重新恋爱的人;
  .和另一半总是争吵不断,不知该如何是好的人;
  .不再相信爱情、放弃追求幸福的人。
  在爱情世界里,带来伤害的是别人,但造成痛苦的,却是我们自己。
  只因为,我们老是用错误的方法处理失落的情绪。
  十多年来,这一本书帮助了一百多万人,
  找到对的人,或是从此维持不争吵的好感情。
  「天涯何处无芳草」、「你会遇到更好的人」、「时间会治疗一切」、「寄情於工作,你就能忘掉他(或她)」、「不要难过了」、「这是他的错,不是你的问题」,这些是我们从小被教导处理情伤的方法,但,这些想法都是短期纾解换来的虚假幸福,会导致你一辈子被伤心纠缠。
  为什麽?因为——
  ◎「不要难过」是理性,伤心是感性,感性问题不能用理性处理。
  ◎为了忘记情伤而投入新的恋情,你将很难对新的伴侣付出全部的真诚情感,因为,你怕自己再度受伤。
  ◎保持忙碌只是转移注意力,对已逝的情感暂停产生情绪,但有一天感情伤痕会再度浮出。感情路上,重複同样的错误,就是这样导致的。
  ◎很多人觉得流露出「为情所困」,会显得自己很软弱。以致於受到情伤的人多半只能独自伤心。其实,为情所苦的人最重要的就是找人谈谈。
  就是这些错误,侷限了你再度爱人的能力,这些没有获得释放的情绪,让你无法敞开心扉,投入新的感情,因此你需要一个人的爱情疗癒。
  怎麽疗癒呢?
  你必须这麽做,才得以「让情过去、让爱留下」——
&痛有多深,回忆就必须有多清晰。回忆不能只是列举对方罪状,他的好、他的坏都要回忆,请诚实地写下来,否则怨恨会继续埋藏。
动手写下一个只能对自己说的爱情故事。回顾你的感情史,写下来。从你对老师、同学、同事、偶像明星的仰慕,到真正经历过的感情波折,都用故事的形式写下来。作者教你,如何在这过程中找到你还有哪些「未了结」的情绪尚待处理。
  3.写一封爱情疗癒信,但千万别寄出去,而是对著某人(绝对不能是你写信的对象)念出来。你告诉这个听众:对於某段未了结的感情,你不再恨什麽了、你为哪件事道歉、说出你有哪些事来不及做、哪些话当时没说。
  末了用「再见」两个字完结这段感情,不要用其他字眼。
  这一连串步骤,能帮你了结和旧爱间未化解的情绪,让你认清自己过去处理感情的模式,因而做出新的改变、找到真正适合你的对象,而不是不切实际的许愿清单(高帅、漂亮、博览群书、幽默……)。
  经过这段爱情疗癒,更能帮助你和现在一起生活的伴侣,维持不吵架的好感情。
约翰.詹姆斯(John W.
James)、罗素.傅里曼(Russell Friedman)
  约翰.詹姆斯是美国伤心疗癒协会创办人,罗素.傅里曼後来加入,现任协会的执行长。伤心疗癒协会举办疗癒讲座、證照课程,在加拿大亦有分会。两人投入伤心疗癒超过叁十年,曾在大专院校、医院、酒精与毒品勒戒中心、殡仪馆与葬仪公司,还有各种社福、宗教、哲学团体机构担任顾问、提供课程,已经帮助了数百万伤心人。著有《一个人的疗癒》、《给孩子的心情疗癒》(以上两本著作中文版皆由大是文化出版)。
  官方网站:www.grief.net/
国内推荐:
「宽恕,是疗癒的开始!和自己的过去和解,才能让心灵成长!」──知名两性作家∕吴若权
「情伤能癒,人生才可向前走。这是非常务实有用的疗伤宝典」──知名两性作家∕廖辉英
「把气愤、忧鬱的黑色记忆,转化成即使苦涩却也值得的美丽回忆!」──!」──耕莘医院精神科主任级医师∕杨聪财、华梵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曾昭旭
国外推荐:
  在我的「爱情正确观:现代社会里的爱情」这门课里,本书是指定读物,不但有助我的学生理解悬而未决、没有化解的感情问题何以一再重演,也指引他们如何避开陷阱,不将未了结的过去带进未来的感情世界。──伯纳德.麦克格莱恩,查普曼大学社会学教授
  有些人光是想著改变,有些人光是喊著改变,也有人真正采取行动,以期获致更好的结果。如果你属於後者,这本书建议的行动能帮助你。──戴夫.雷卡尼(Dave
Lakhani),《让人人都听你的19堂说服课》(The Art of Getting What You
Want)、《一小时的威力》(The Power of an Hour)作者
  罗素和约翰从事的是改变人生的事业。你打算改变人生吗?好好读这本书吧。──罗伊.威廉斯(Roy
H. Williams),《人的故事》(People Stories)及《广告魔法师》(The Wizard of
Ads)系列作者
  罗素和约翰提供我们许多经营感情的工具,不但丰富了我们的婚姻,也让我们相爱更深。我们由衷感谢他们,也强力推荐给任何希望拥有人生真爱的人读这本书。──凯瑟琳.席佛,房地产公司资深总裁、傑弗里.席佛,经济学者
丛书系列:Think
规格:平装 / 240页 / 14.8*21cm / 普级
/ 单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湾
为什麽我一直无法「走出来」?
八○%的人承认他们罔顾自己的直觉,明知不会有结果还硬是飞蛾撲火。
「你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这句话大家都懂,但光是明白这个道理,不代表你就不会把自己的情绪怪罪到别人身上。爱情会走上绝路,起因都是一方或双方没有把情绪的责任归属搞清楚,彼此都认为自己的情绪是对方造成的,谁都不愿意检讨自己。
这样的思维是一种「受害者」心态,如果你抱持这种心态,想将过去的感情做个了结,这不只是痴人说梦,也为下一段爱情,埋下了注定失败的伏笔。
我们先来釐清,究竟情绪的产生是谁的责任?或许你会问:「要是我的伴侣说话或是行为实在太伤人,那是谁的责任?」我们的回答还是一样:即使你认定是某人的言语或行为伤害了你,你还是得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就算对方为他(或她)的所作所为向你道歉,但你对它的反应依然会束缚著你,让你紧抓著怨恨不放、拖著你的感情行李进往前走。能这麽做的,除了你自己没有别人。
认为别人有能力左右自己的感受,是我们从小就被灌输的错误观念。虽然当时的情境不见得和男女感情有直接关连,但只要仔细观察,会发现当我们需要更好的资讯时,很多以前学到的观念却阴魂不散,老是回头来纠缠我们。
错在他,但他也无法替你的情绪负责
大部分的情侣、夫妻在吵架时,都听过或说过这样的话:「你到底还要我怎麽样?」或是:「我真的受够你了!」如果你把这些话,放在情感显微镜下观察,你会看到一件严重的事:自己情绪的责任归属问题。
这个问题的判定标準,早在我们小时候就建立好了。当大人说:「你不把饭吃完,妈咪会生气喔!」他等於是教导小孩,大人的某个情绪是因小孩的行为而起。言下之意是:大人不必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更糟的是,小孩会以为他也不必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听到「你不把饭吃完,妈咪会生气喔!」的小孩,当他白天在学校里跟同学起衝突,他会用「因为吉米惹我生气,所以我才如何如何……」替自己辩解。这个公式很简单:如果我能让妈咪生气,吉米当然也能让我生气。所以错不在我,责任也不在我,因为「是吉米惹我生气的」。
在社会化的过程当中,我们一旦相信别人是我们情绪感受的罪魁祸首,这个信念就会变成一种自动设定,当问题发生时,我们的信念系统就会跳出这个观念,告诉我们是别人害我们产生这些情绪,所以他们要负百分之百的责任。事实上,不管别人说了或做了什麽,我们对这些言语和行为的反应,都是自己的责任。
重点不是「谁先提分手」
把自己的情绪归咎给他人,会让真正的问题因此失焦。下面的案例即可说明这样的後果。
伊莉莎白的男友凯文,在圣诞节的前叁天提出分手。这个决定让她感到痛不欲生,她深信她之所以会这麽痛苦,完全是因为男友在「这个时刻──圣诞节」,做了这样绝情的举动,完全忽略了一个事实:这段感情早已结束了。
她没有把焦点放在分手的原因,反而执著於分手的方式和时间点,认定凯文就是绝情的负心汉。她把自己的情绪感受,完全归罪於男友分手的方式,自己也该对这段感情负起责任的地方,撇得一乾二净。抱持著这种观点,她的情绪永远不可能有了结的一天。
怪别人害你不开心,是把自己关进情绪牢笼的行为。这个牢笼,是建基在你认为别人有能力左右你的情绪,而这种情绪永无断绝之日,除非他们放你出来。但是,牢笼是你自己一砖一瓦盖起来的,根本不会有人放你出来。所以,有能力释放你的不是他们,而是你自己。
我们没有誇大事实,想想你过去几段感情里的争吵和衝突、想想你的伴侣如何固执己见,硬说什麽人对他们做了什麽事、想想你自己是否也曾觉得,都是对方害你引发某些情绪而耿耿於怀,白花了多少力气心思。
若是有人告诉你,一切都是对方的错,无疑是替你上了无形的枷锁。这些人也许会说:「这不是你的错,他就是一直那样冥顽不灵。」接著,他们会帮你举出实例,指出对方这里不对、那里不好。这样的洗脑下,我们非但不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还可能心生愤恨、责怪对方。
其实,我们常会把感情生变的原因和自己的感受,归咎给对方,这就是典型的受害者心态作祟,让我们盲目於被害的角色。我们甚至忘记,当初跟这样的人在一起是你自己的选择。会出现这种心态,并不是无缘无故造成的,也不是在你最近一次失恋时才初次浮现。它的齿轮早在许久之前,便已被设定在发动状态了。
唯一的真相是:不管别人说了或做了什麽,你所有产生的情绪,都是你自己的责任。为什麽?因为那是你唯一能够左右的东西。
常常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我们自己很理性的看待,但其实身为当事人的自己,往往还是有种当局者迷的情况。
常常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我们没有错,都是别人的错,但其实身为当事人的自己,往往自己也在逃避,自己选择造成了今日的结果而不自知。
我们都假装爱情已经疗癒了
接受事实和了结情绪并非是同一回事。
约翰在写第一本关於处理失落的著作时,他创造了一个名为「最佳疗癒奖」的虚拟奖项。这个奖是颁给那些嘴里老是说「我很好」,实际上却是心在淌血的人。他们之所以谎称「我很好」,是害怕如果吐露出真实感受後,别人会告诉他们不应该有这种感觉,令他们产生被人指摘的错觉。没有人喜欢受到指摘,所以大家很快就学会了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
距离约翰写出关於「最佳疗癒奖」的文字已经过了二十多年。在他创造出这个名词时,并不晓得会有多少人认同这个譬喻,但每当我们谈到「最佳疗癒奖」时,总有人告诉我们他们心有戚戚,非常认同隐藏伤心或痛苦感受就他们的认知是有必要的。我们很想说,世界已经改变了。我们很想告诉你,当你感到伤心或痛苦,儘管真情流露没有关係。我们很乐意做这样的宣告,可惜我们不会这样做,因为这样做我们就是说谎。
别人感觉得到你的不开心
在大型演讲的场合,我们常会做四个阶段的提问。下面就是我们抛出的问题和观众的反应:
问题一:「这里有多少人喜欢别人对你说谎?」
没人举手。
问题二:「有多少人在被问到『你感觉如何?』时没有说真话?」
九成五以上的人举起手来。
(此时大家会举目四望,看看周遭有多少人举手。这时,我们就接著说:「看来大家都不喜欢别人对你说谎,可是几乎所有人对自己的感受说的都不是真话。」)
问题叁:「如果某人告诉你他(或她)的感受,有多少人知道对方并没有说真话?」
这一题也一样,几乎全体举手。
(接下来,我们会带点论辩意味的反问:「如果你能看出对方说谎,那你说谎的时候他们不也心里有数吗?」)
问题四:「知道别人对你说谎,那种感觉不好受吧?」
几乎每个人都点头表示同意。
(这时我们会问一个答案已经非常明显的问题:「如果你和对方角色对调,感觉也不好受,不是吗?」
现在,用上面的几个问题问问你自己。十之八九,你的回答会跟我们问过的大多数的观众一样。
接下来,我们要为这几个测试做个正解。
人在感情破裂後,心情往往起伏激盪,很需要也渴望谈谈到底发生了什麽事。然而,由於每次分手後就会听到那些带有指摘或批判意味的劝言,让我们开始对自己的情绪言不由衷,但这样做无法化解囤积在内心的感受,也埋下了未来不知何时会爆炸的情绪炸弹。
每个人一定都有过心碎的经验。大部分的人都试过跟自己信赖的人谈论自己的心情,但入耳的却是:「不要难过,天涯何处无芳草。」我们敢说,你一定也试过假装已经痊癒,只为了避免听到这类的话;我们也知道,一段时间之後,即使你的伤心没有半点减轻,你也会压抑著不告诉别人甚至装做若无其事;我们还知道,堵在你内心的情绪有你的感情行李添加一笔,卡得你动弹不得,根本不可能采取别的做法,以获致更好的结果。
接受事实不等於化解衝击
很多人告诉我们,他们已经接受分手、缘尽情了的事实。然而,在跟我们谈过之後,他们才慢慢意识到,与其说接受事实,倒不如说是听天由命来得更贴切些。
「接受」是意味著你已接受前一段感情终结的事实,準备好要继续往前走。遗憾的是,真实情况往往并非如此。关键在於,他们虽然努力让自己相信已达到接受的境界,却没有真正采取行动去了结过去的感情缺憾。他们并不明白,接受事实和化解感情结束所引发的情感衝击,并非是同一回事。
只要再深入挖掘一些,大部分的人会发现,他们只是把过去未了结的情绪,埋藏在看不见的内心深处,殊不知它会阴魂不散地回来纠缠你。会导致这种情况,是因为你没有学到如何有效处理情变或逝去的感情所致。
听天由命的意思是,虽然你试著往前走,可是你却没采取任何具体行动,对过去的感情关係做个了结。了结过去的感情和听天由命,两者其实是天差地远。
过去,当你以寻找人生伴侣为著眼点,认真思考再次与异性交往约会,我们或许会用「接受事实」的观念来定义这种状况。然而,多年下来我们发现,「接受事实」其实是个令人混淆的辞彙,它并不代表你在情感上和往昔的情缘已经一刀两断。如果你不做个乾净的切割,你的感情行李只会拖累你日後的情感关係。
想开点不等於了结
还有一个观念,也会让想再踏入感情世界的人感到困惑,那就是「想开点」。因为「想开点」带有「忘了吧」的意涵,但事实是,你不可能忘记曾经深爱过的人。儘管你还留存著交往时的合照或纪念品,想起某些片段的情境,也不代表你就一定是想不开。这纯粹表示,你会记得那些年所发生的重要事情而已。
要让感情获得了结,你必须扭转你对某些事物的观念,「想开点」就是你必须扬弃的观念之一。如果你想到已分手的前任就伤心难过时,别人会说你想不开对那人还没死心。但事实并非如此,假设你想起一段温暖回忆而不自觉微笑,难道也意味著你想不开吗?你一定会对爱情中的点点滴滴留下记忆,即使分手了也不会因此就抹煞掉,它就是个自然存在的东西而已,我们不能说这些记忆的情绪本身是好或坏。
把来不及实现的希望、梦想和期盼做个了结,和忘掉某个曾是你生命中很重要的人,两者是不相同的。前者你做得到,後者你无论如何都办不到。「想开点」是个陷阱题,因为要你忘掉深爱过的人是不可能的事。
让情过去,让爱留下
本书的第一部即将进入尾声,最後我们还要提一句你在分手时,已听过无数次的老话做为总结:「放开手,往前走」。
这个建言听来正确,其实不然。
首先,这句话是什麽意思呢?它要你放开什麽东西,又要你走去哪里呢?其次,你该如何放开曾经在感情上非常重要的东西,一旦放开了,你的下场会是如何?第叁,如果这段感情曾经给你许多美好的回忆,那在你抛弃痛苦的回忆时,会不会连那些美好回忆也一併丢弃了呢?这些疑惑,在「放开手,往前走」里都找不到解答。
你现在或许已体认到,一直紧抓著不放的东西,有一部分是你从小学到处理失落的那些错误讯息。随著你对自己过去处理情绪的方式有了更深的认知,你终会将过去情缘未了结的部分,做个了断。唯有如此,你才有可能往前走,并且找到一个真正适合你的对象。
随著本书进展,我们会给你明确的指引,让你知道如何做才能往前走。你可以保有美好的回忆,不一定要让它们变得苦涩。你可以对所有未了结的情绪完成和解,不必再拖著这些感情行李一路走下去。
不争吵的好感情,如何做到?
别去想如何回应,先听他或她把话说完就好。
无数的书籍、文章和研究论文显示,很多爱情之所以失败收场,都是因为沟通不良所致。要说「有效沟通」是所有人际关係的成功关键,这话一点也不为过。
大部分的人在感情告吹後指出,分手的最大因素就是对方没把自己的话听进去,感觉不被理解或受到误解。这个现象放诸四海皆準,不分男女也无分年龄。在这样的情况下,你最好养成学会倾听以及理解伴侣心声的好习惯,因为这个伴侣会跟你携手共度人生。
我们只选择自己想听的
多数人会认为自己的心声没被听到,主要是因为对沟通的流向缺乏认识。有效的沟通涉及两个方向:内向的沟通与外向的沟通。遗憾的是,我们通常只学到一个方向的训练──外向的沟通。
我们学会发出声音让别人听到、用抑扬顿挫以免声调乏味、学会发音清晰、眼睛直视对方,也学著如何适当地利用手势来沟通。这都是外向沟通方面非常珍贵的技巧。
反过来说,我们又上过多少教导内向沟通的课呢?可有人教过你什麽技巧,好让你有效倾听别人说些什麽吗?大多数人被问到这些问题时,脑中往往一片空白。
听到对方说的话并且理解意思,是内向沟通的关键所在。在协助夫妻或情侣的沟通方面,这远比外向沟通技巧来得重要。
有意义的沟通会分成两个部分传递,这是口头互动的特性之一。第一部分通常是暖场,第二部分才是重要的讯息内容。举个例子,一对夫妻约好要去看电影。到了约定的日子,老公那天工作特别不顺心、忙得焦头烂额。老婆下班回家後问道:「我们什麽时候要出门看电影?」目前为止一切尚好,但老公的回应,可能会让一场误会或争执就此爆发。
假设老公回答:「我们明天再去吧,今天我实在太累了。」
当说话者说出自己的讯息,聆听者会全神贯注地听,接著做出回覆。如果双方都能专心听对方说话,这样的沟通不但行得通,而且效果良好。但难就难在,大部分的人通常只听到话的上半段,就不再继续听下去。话都还没说完,听的人便已关上耳朵、开始準备回应,这样的互动怎麽可能会有好下场?
上例中,老婆只听到:「我们明天再去吧。」这个部分,「今天我实在太累了」根本没听进耳里。雪上加霜的是,老婆会以「可是我们说好了」或「我已经盼了一个礼拜」来做回应,战火就此引燃。
老公认为老婆没有注意听他说话,不懂得体谅他,说不定他还因此联想起前女友,过去和她也曾发生过类似事件。因为害怕这些旧事重演,他一时间就「脱离了当下」準备做出反击。在这样的互动下,两人做出的反应随时有擦枪走火的可能。
我们相信,任何人都经历过这样的情境。每次吵架吵到最後,所争执的重点早已不是当初的问题,双方往往都会吵到「脱离当下」,把过去的感情问题拿来当作燃料。经常争吵的结果,到头来只有一个结论:这段感情迟早要告吹。因为有这样的潜在危险,所以我们再叁强调,改进你的倾听能力非常重要。有效的倾听,是你必须养成的重要新习惯。
我们不妨重播这段影片,告诉你如何处理会更好:
老婆:「我们什麽时候要出门看电影?」
老公:「我们明天再去吧,我今天实在太累了。」
老婆:「真的耶,你听起来好像累坏了!我是有点失望啦,不过我们明天再说好了。」
老公:「亲爱的,谢谢你。今晚我真的需要静一静。」
遇到这种情境,计画应该要有适度的调整。虽然有一方感到失望,但事後想想,这件事真的值得让你们大吵一架吗?
很多时候,倾听的一方只需表示有将对方的话听进去就可以了。例如,如果你的伴侣刚说了个工作上的好消息,你可以回答:「那太好了!」如果是坏消息,你就回答:「真令人生气。」
急著做回应,结果一定吵
前面提过,人人都有一套自己的信念系统。人的脑袋相信,脑中储存的信念永远是对的,所以当你和伴侣对话,如果你停止倾听而开始準备回应,你会根据你认为是对的讯息抛出回应。会这样做的不只是你,等轮到对方听你讲话时,他或她通常也会这样做。
内向沟通有个令人抓狂的问题,那就是双方都把己所不欲的事施加於他人。两个人都没意识到,他们正在做自己最痛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当这样的意识形态变成相处的习惯模式,这段关係迟早完蛋。
就像所有的习惯一样,这个非把对方逼到绝境的习惯也会不断重覆,即使每次的後果都非常惨烈。
当某一方发现对方没有在听,他或她因为害怕过去发生的负面事件又再重演,一时就「脱离了当下」。这时候,双方都不是活在此时此刻,吵架的问题也偏离了原本的事件。大部分的战火就是从这里开始点燃。
争吵一旦开始,双方会各执己念,一心认为「我是对的,他(或她)是错的」,最後导致双输的局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夫妻和情侣也不例外,而这个习惯就是感情的一大杀手。
先别想如何回应,听进去就是最好回应
几乎每个人都曾抱怨过伴侣不听他们说话。可是,他们的另一半都会这样反驳:「我每个字都有听到!」接著就把你说的话,逐字逐句複诵给你听。
不过,就算他们这样做,你还是不相信他们有把你的话听进去。因为你观察到,他们才听了上半段就不再继续听下去,开始在準备回应的内容。因此,抱怨的人最气的就是:虽然对方像是在听,但并没有听进心里、不懂你到底想说什麽。
我们谘商过成千上万的夫妻或情侣,他们都觉得对方不了解自己。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必须先以听进心里、真正瞭解伴侣心声为目标,接著找出方法在倾听这块领域上培养新的习惯。下面这个方法可以做为你新习惯的开端:
对方说话的时候,一个字一个字将它装进脑袋里。
当你的伴侣开口说话时,你要跟著他或她的字句亦步亦趋,就像眼睛紧盯著一颗弹跳的球或电视萤幕下方的新闻跑马灯,那样聚精会神!别去想自己要如何回应,只要练习把对方说的话,一个字一个字放进脑袋里就好。
你随处都可练习这个技巧,并不限於你伴侣说的话。你可以在工作时练习,在社交场合练习,只要记住一个不断跳动的球的画面即可。以这样的方式倾听,你才了解对方到底想说什麽,这才是有效的倾听;你会意识到,除非对方发问,否则你根本没有必要去搜寻答案做出回覆。即使他们所谈论的主题,会刺激你的大脑去搜寻关於这个主题所知的一切,但除非对方已经把话说完,否则切勿做出回应。
不用担心没有机会开口说话的!对方问你问题,你就有机会回答。只要你倾听、把伴侣的话真正听进去,你就能为这段爱情注入更多信任,建立起更多安全感。
何须回应?你的一举一动就是回应
大多数的专家都指出,在想法与感觉的传递上,非口语沟通占据了最大宗。这话千真万确,所以我们对於这方面的沟通必须格外重视。有些沟通是以脸部表情或肢体语言的形式传递,有些则用声音腔调。譬如,当你心里对男友说的话不以为然时,你可能不自觉扮起鬼脸,双方的谈话因此变调,所以,态度的显露也会造成沟通不良的问题。
既然你的沟通能力有很大的比例属於非口语,你就必须对这部分的倾听培养新的习惯,并且不断练习。再次强调,全面改善你的倾听技巧无比重要。当你和新的对象交往,你的倾听能力可以让你们的爱情更加强固。我们希望,只要有机会听别人说话,你就把握机会练习这些新技巧。你或许会惊讶,这些新习惯其实很快就能建立,而它为你的感情带来的助益,更会让你惊喜万分。从今天起,就开始练习新的倾听技巧。
「把话讲清楚」,通常会讲到决裂
撇开沟通的技术问题不谈,有个问题也是所有情侣或夫妻都会面临到的,那就是:双方都认为自己是对的。这要回溯到我们第一章提及的信念系统。
人的脑袋相信,它所知道的东西「永远是对的」,既然我是对的而你的想法跟我不一样,那你就一定是错的!真实世界里,这就是战争的触发点。别以为我们誇大其辞,你随便拿份报纸或看看新闻,世界上多少地方的战火,多少人都是为了意识形态争得你死我活: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我们来打个你死我活吧!
用它套用在爱情上,也可以得到相同的论證。不管是情侣或夫妻,每个人都相信自己是对的。到最後场面就演变成: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我们来吵个清楚明白直到决裂为止。
幸好,要学新的技巧永远不嫌迟。跟伴侣争吵时,只要「我是对的」的感觉浮上心头,最好立刻叫停,然後自问:「我是要选择据理力争,还是选择幸福?」如果你跟我们过去一样,以为自己争到了理就是快乐。如今你可能已学到教训,知道一味坚持自己是对的带来的不是快乐,而是孤独。
在此我们要先做个澄清。我们不是建议你事事都得妥协,包括所有你认为重要的事情。我们也不是要你变成一个任人践踏,或装聋作哑的傀儡。事实上,此事非关是非对错,也跟聪明愚笨无关。我们纯粹是指出:人的脑袋对於自己是对的这一点过於敏感,它会不计任何代价地坚持己见。
这个章节的另一个重要功课,就是认知到你和你的伴侣,不管是前任、现任或是未来的,对於「我是对的」都有固执到底的毛病。你们曾经有过的争执,无一例外,都是站在对立的立场争个孰是孰非。你的伴侣永远觉得理直气壮,就跟你一样,但你们可不可能两个人都对呢?当然可能!否则根本不会有争执的馀地。好好想想看!
为何我的爱走老路,重複同样错误?
男女一旦争吵,往往会吵到「脱离当下」的地步,两个人都拿过去在爱情中遇到的问题来当範本。不幸的是,你过去的感情纠葛,多半都想不出曾经有什麽问题得到解决过。不断争吵的结果,到头来只有一个结局:分手。
危机发生时,我们的脑袋会搜寻它所储存的讯息或观念,看要如何处理当前的难题。但它找到的有时可能是不合时宜、毫无帮助的方法。我们要是拿记忆中以为是对的观念去应对当前情况,就是进入了危险地雷区,随时有被炸死的可能性。在此同时,我们的另一半也在做同样的事:从他或她的过往经验里取经。
虽然这个标题跟你沟通的新习惯,并无直接关联,但它可能有助你釐清一些想法,所以在此一提。不少人认为,我们会去找跟自己父亲或母亲相像的人结婚,这是个很常见的错误观念。日常生活里总有些看似有点道理,其实完全不正确的老生常谈,这就是其一。
这个时代创造了许多心理语言,随著我们吸收愈来愈多,常会把所有的事情套用到一个方便的说法里去解释。事实上,若说我们往往会被熟悉的东西所吸引,这个解释就合理得多。我们不见得是找爸爸或妈妈的影子,而是因为我们熟悉了爸爸或妈妈甚或两者的某些特质,因此不知不觉中就拿它当标準来找我们的伴侣。
这样的吸引力有其危险之处:我们熟悉的这些特质不见得是好的,纯粹只是熟悉而已。当你做完我们建议的每一个动作,或许你会感觉到,过去你一直是拿某些方面的熟悉感做为择偶的準则,即使它一再导致你做出不好的伴侣选择。
做完本书所有的功课,保證让你受益无穷,其中一个好处是:你会建立起新的信念,将那些老旧且侷限你得到幸福的信念取而代之。就像所有其他你常做的事情,老旧的信念也只是习惯而已。
你必须记得,光有新观念并不表示它会成为新习惯。你必须练习再练习。新的信念也一样,需要不断的练习。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子情侣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