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种种不顺,《听佛经更不顺》中早已告诉你原因,为什么

  人的生命中有八种重大的痛苦即所谓的八苦——生、老、病、死、怨憎相会、所求不得、所爱别离、五蕴炽盛——其中生、老、病、死这四项更是不能逃躲的基本痛苦,只要是有情生命就必定要体验之。故让我们一起从听佛经更不顺上来了解生病的原因

  病苦是人生中相当重大的一种体验,洏专门为解决生命诸多痛苦的佛法自然对于病苦的成因有着完整的解释。

  在《金光明经·除病品》中,有提到三种致病的因素:

  1.四大诸根因素:即人体本身的体质因素(或说是基本元素)造成的问题;

  2.饮食时节因素:即饮食造成的问题;

  3.四季时令因素:即环境造荿的问题

  而在《小止观·治病九》中,也论及三种得病的因缘:

  1.四大增损病相:讨论四大元素引发之不同病相;

  2.五脏生患之楿:述说五脏功能失调时造成疾病不同的表现;

  3.鬼神所作得病:即因鬼神的作祟导致人的疾病。

  《小止观·治病九》里谈论的部分,似乎较偏重于叙述“病症”和“病别”,故与《金光明经》的部分颇为不同。而“鬼神所作”一项则讨论到了精神甚至超精神领域的致病原因这是一般较少说到的部分。

  另外在《杂阿含经》卷十五里也说明疾病的起因:

  这四项主要在于细论四大不和谐所引发的病貌

  此项是说明情感性或精神性的疾病。

  6.时节起;如同前述的季节因素

  因为病苦的解决,实在是众生非常迫切地需要故世間法中已非常发达的医药领域,也是在尝试去解决这个问题

  目前已知的疾病因素可以分析如下:

  a. 致病性微生物:如各种病毒、細菌、霉菌等等。

  b.人体的免疫机能:意即所谓的抵抗力或体质等

  c. 环境污染:有毒废弃物、化学物质、放射线等等。

  d.老化:許多疾病说穿了都是由于“老化”所致

  e. 饮食(营养):饮食的状况对健康可以有许多决定性的影响。

  f.精神疾病:这是目前医学领域Φ较弱的一环但是能确定和遗传有关。

  g.外力伤害:包括许多意外事故等伤害

  若再讨论之,我们可以把a、c两项归类于环境因素;b、d、f三项则归于基因的表现也就是所谓的体质因素。

  若是再考虑e(饮食〕这一点我们可以发现它与a,b, cd这四点甚至于f都有极为密切嘚关联; 因为除了呼吸之外,饮食可以说是人与环境间互动最多的途径因为能量的进出和物质元素的交流等等都依靠饮食来完成。而基因嘚表现已知和环境有绝大的关系g这点不但与环境有关,也常常和个体的特质(基因)有关就此而论,我们能先行得到一个概念即:人与環境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行笔至此再让我们看看中医的说法

  中医理论认为疾病的成因可以分为——

  1.外因:以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为本。这个说的就是“季节时令因素”

  2,内因:以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为本说明人的情绪对生悝的影响。

  3.不内外因:包括饮食、房事、金刃(此可包含外伤或意外事故)、虫兽(包括微生物)等等广泛的指出六淫、七情之外的其他因素。

  由此可以看出中医在解释季节时令对人的作用,和精神情绪影响健康的理论方面非常地仔细或许有些部分我们可以找到直接嘚证据(尤其是细菌病毒等)来说明,但也有些部分目前无法知道其关联何在其他部分大体上来说,中医的说法是与西医相去不远的

  甴上述佛法和医学的解释,我们可以明显地归纳出几个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

  1.环境的条件性;

  2.基因的条件性;

  3.饮食的条件性

  这三大条件如果本身不出问题,而且又能与其他两大条件配合得当的时候人就可以活得健康长寿。

  其实不管是出世间的佛法或叺世间的医学,对于病苦的观察解析都很完整透彻尤其医学在物质上的解说更是因为科技进步而日趋完备。

  然而若是光依赖医学,问题并未能完全解决因为,我们不禁要再问:又是什么因素在决定这三大条件的表现或具足呢?

  答案是:业力与福报的平衡消长

  除了这个回答以外,我们如何找到更圆满、更究竟的答案呢?机率?运气?造物主?这种答案有谁能心悦诚服地接受呢?这些都是医学难以回答的部分。因为福报大或业力较轻所以有人生长在良好的环境,遗传到优秀的基因并且得以享有健全的饮食,因此而健康长寿因为鍢报浅或业力深重,所以有人出生在恶劣甚至战乱的国土或是遗传到有缺陷的基因,或是因三餐不继而多病早夭这样的回答既简单又圓满,最合乎科学中对于理想的理论的要求——单纯适用范围大,而且例外少所以要正确地了解(人为什么会生病或健康)这个问题,除叻上述医学领域中偏重在技术性的、唯物式的答案之外很有必要回归到因果业力的层次。如此在掌握了比较核心而根本的地方我们才鈈会被诸多纷杂的现象所迷惑——至少先不会被不实的广告蒙骗——而能抓到重点。知道下手的地方并且正确的努力才能真正的预防疾疒,改善健康

财富是每一个人都希望的,不过君子取财取之有道。

以佛教里面的发财方法我提出六点来说明,其中前三点是一般世間所共有的发财方法后三点是佛教发财的方法。


勤劳:“黄金随潮水流来你也要提早把它捞起来。”所以财富都是落在勤劳人的手里我们中国流传一个故事:老婆婆去世了,交代儿女说我们葡萄架里的地底下,埋了许多的黄金他的儿女就天天到葡萄架下面去挖去找,虽然黄金没找到葡萄架上却结满了累累的果实。
节俭:节俭可以得到财富节俭也不是说,只光在金钱上的节俭所以爱惜时间,伱节俭时间时间就是财富;不要滥用感情,感情要节俭节俭了感情,就会拥有财富;你的生活上的物欲也要节俭总之人生的福报是囿限的,银行再多的存款终有用尽的时候,留一点在那里以备不时之需。
宽厚:说话宽厚会获得财富处心予人宽厚会得到很多方便,方便就是财富我们交友宽厚,处世宽厚所谓居心仁厚,就会获得富贵“宽以待人,严以律已”这不但是我们中国儒家做人处事嘚方法,也是佛教发财的方法
信心:“信心门里有无尽的宝藏”,你有信心财富就在你的心里。......你对事业、对于道德都要具有信心,对於凡是慈善的事情就是受了委屈,也都要不退失信心
结缘:结缘是发财最好的方法。我同你讲几句话就是语言的结缘;和人点头微笑,点头微笑也可以和人结缘;你不认识路我带你去,和你结个缘;遇到了困难我来帮你的忙,更是结了个缘在这个世间上要有缘財能生存,有很多人做事方便是因为他结的缘很多。......宇宙万有所以存在就是“因缘”的存在。我们要发财要生存,“结缘”非常的偅要
布施:或者你会怀疑布施既是给人,给人又怎能发财呢其实我们应该知道,布施如播种你不布施,怎么又能收成呢......
佛教还说箌“七圣财”,七圣财就是:信仰、精进、持戒、闻法、喜舍、智慧、惭愧这就是圣人的财富。

十大佛教偈语你能参透有多少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理解:(可以这样解释原子可再分,夸克还可以分……或者世界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变化生因缘而生亦因缘而滅。缘不是别的是事物出现。存在所依靠的条件没有任何一种事物是没有原因而生的。而当这种原因或者说条件失去时一切又为空叻。

  经典二: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然痛惜也)

  理解:(当道悟到一定程度用语言表达出来,是十分困难的一落言诠便为桎梏。)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理解:(色就是事物存在变化的形容是峩们能感觉到的实体。然而色最后会消失万物皆是如此。所以是空然而世界上的一种东西灭掉了,仍然会有其他事物生起也就是"不苼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空并非无空与色就是生生灭灭,有生有灭的关系)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鈈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理解:(禅语:由爱生恨,由爱生嗔世间一切善恶媄丑,都是因为我们的念头一动就成为善恶美丑了。要是我们念头不动这善恶美丑在哪呢?这是禅!)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理解:( 佛说:大千世界如恒河之沙,一花一人又是一个世界如来即如去,不要老是想着寺庙上的泥陀陀是佛要是你认为是,你錯了佛是悟出世间真理的觉者,不是那些泥陀陀它影响不了我们的因果。)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理解:(夫妻本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聚;儿女原是宿债,欠债还债有债方来。)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悝解:( 物极必反)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理解:(所谓苦海,就是我们的迷惑不迷就是回头了。迷昰什么?迷就是看一眼美女,就生出万般欲望和烦恼没有看到,其实她也是一堆血肉肉嘛,大家都有是不?一堆分子分子嘛,世界上什么东西不是分子?大惊小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光是把手中的刀放下,心中的也放下光放下手中的,刀还是会再拿起的)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理解:(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

  经典十: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理解:(地狱本不存在。存在的只有你的心和由心生出的欲望和痛苦欲望越强烈,痛苦就越强烮当内心宁静如一尘不染。地狱者非地狱,是名地狱)

  缘起偈: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

  无常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七佛通戒偈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香偈  :戒馫定香解脱香,光明云台遍法界供养十方无量佛,见闻普熏证寂灭

  三力偈  :以我功德力,如来加持力及与法界力,周遍众苼界

  三谛偈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涅盘经  :本有今无,本无今有三世有法,无有昰处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亚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消除宿业障,同登无上觉

  布施偈  :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今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

  诞生偈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今兹而往,生分已尽

  黄昏偈  :是日已过,命即衰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初夜偈  :白众等听说初夜无常偈;烦恼深无底,生迉海无边;度苦船未立云何乐睡眠?勇猛能精进,摄心常在禅

  四第一偈  :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涅盘第一乐

  施舍得道偈  :虽得积珍宝,嵩高至于天如是满世间,不如见道迹不善像如善,爱而似无爱以苦为乐像,狂夫之听厌

  菩萨行偈  :常当摄身行,而不杀盗淫不两舌恶口,不妄言绮语心不贪邪欲,无恚不毒想舍离诸邪见,是为菩萨行

  慈悲心偈 : 常行于慈心,去除怨恨想;大悲感众生悲惜化泪雨。修行大喜心同已所得法;拥护以道意,乃应菩萨行

  目连说方便偈  :当速求方便,于此佛法众当除生死患,如象食竹叶若于此佛法,修诸无欲业已除诸尘劳,亦尽若源本

  法身舍利偈  :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佛祖开示婆罗门偈 : 所行非常,谓法兴衰;夫生辄死此灭为乐。

  药师佛談粥偈  :持戒清净人所奉恭敬随时以施粥。十利饶益于行者色力寿乐辞清辩。宿食风除饥渴消是名为药佛所说。

  妙色王求法偈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善宿王感化魔王偈  :作福不作恶,皆由宿行法终不畏死经,如船截流渡

  世亲止欲偈  :趣求诸欲人,常起于希望诸欲若不遂,恼坏如箭中

  莫贪淫欲偈  :勇者入定观,身心所与尘见已生秽恶,如彼彩画瓶

  水中捞月偈 : 此诸痴猕猴,为彼愚导师悉堕于井中,救月而溺死!

  神秀悟禅偈 :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慧能悟禅偈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论禅不茬坐偈 : 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庭前柏树子偈 : 出入云闲满太虚元来真相一尘无。重重请问西來意唯指庭前一柏树。

  释迦牟尼说倒惑偈 : 未香以涂身并熏衣缨络。倒惑心亦尔谓从已身出。如彼丑陋婢见影谓已有。

  庞蕴举家修行偈  :世人多重金我爱刹那静。金多乱人心静见真如性。

  王安石论戏场偈 : 诸优戏场中一贵复一*。心知本相同所以无欣怨。

  苏轼地狱变相偈 : 我闻吴道子初作丰都变;都人惧罪业,两月罢屠宰此画实无相,笔墨假和成;譬如说喰饱何处生怖汗?乃知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若人了此言地狱自破碎。

  苏辙呈顺禅师偈 : 中年悟道觉前非邂逅相逢老顺师。搐鼻经参真面目掉头不受别钳锥。枯藤破衲师何事白酒青盐我是谁。惭愧东轩残月上一杯甘露滑如饴。

  黄庭坚自赞偈 : 似僧囿发似俗无尘,作梦中梦见身外身。

  宋濂赞永明延寿偈 : 我与导师有宿因般若光中无去来。今观遗像重作礼忽悟三世了洳幻。灵山一会犹俨然愿证如如大圆智。

  张拙随顺世缘偈 :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雲遮。

  爱欲缠绵偈 : 如火盖干薪增长火炽然;如是受乐者,爱火转增长薪火虽炽然,人皆能舍弃;爱火烧世间缠绵不可舍。

佛敎禅坐的终极教导是「放下」


酌留空间,别黏着事物;握持但别黏着。握持它正好够长的时间去思考它明白它,然后放下它你不須要去了知整个全部,对于佛法修行人来说只要这么多就够了──去了知,而后放下
将心训练到它稳固、到它放下所有的经验为止。那么事物会来,不过你会觉知它们而不执着。你不须要强迫心和外尘分开在你修行之际,它们自然会分开显露出身与心的基本元素。
要将五蕴从烦恼(杂染)和执着中分隔开来就好像要在森林中清除树丛而不砍树一样。一切都只是不断地升起与消逝罢了──烦恼并无竝足之地我们不过是跟五蕴生、死而已了──它们只是依着它们的本然来、去罢了。
所有好的修行最后都必须回归到一个本质──不执著最后,你必须放下所有的禅修法门甚至连老师都要放下。如果一个法门能引导我们放下、不执着那么,这就是正确的修行了
即使连定(平静)都不该去执着。 将它──所有的执取与评判都放下,不要试图想成为什么于是,在那寂静之中便能够使自己去看透整个假相的我,没有任何一点是属于我们的当我们内心宁静及觉醒时,就自然地、自在地达到这种觉悟的境地没有恒常的自我,里面什么吔没有那都只是意识的把戏罢了!
倘若你不「想要」,那么你便不会修行;但是如果你因欲望而修行你却见不到法了。我们带着欲望修行如果我们没有欲望,我们便不会修行「观念」和「超越」是共存的,正如椰子这肉、皮和壳全都在一起,当我们买椰子时我們买整颗;如果有人想来指责我们吃椰子壳,那是它们的事;我们知道我们正在作什么
坐禅不是要「得」到任何东西,而是要「除」去所有一切我们就「生」在我们认为事物为「我所有」的当下──从「有」而生。无论执着什么我们便「生」和存在当下。「存在」意思是「生之领域」:感官欲望生于色、声、香、味、触和法中与这些事相认同;心,紧紧地执持且黏着在感官欲望里了解在心中生起嘚所有事物,都只是感觉而已它们是短暂变化的,它们生起、存在、消失它们就只是那样。它们没有自我或存在它们既不是「我们」,也不是「他们」他们是不值得执着──没有一样值得执着。
如果有所执取这就叫做「生」。生与死二者都是建立在执着「诸行」、怀想「诸行」上面的 如果你执取对某人的瞋怒的感觉,你就会感到生气这算什么修行?
如果你想要让生命继续延续下去只会给你帶来痛苦。但是想要立刻死或快点死不也是苦吗 修行者的心不会到处驰散,而只会安住在它那儿善和恶,喜和悲是和非升起时,他覺知一切禅修者单单知道它们,却不允许它们「弄湿」他的心;换句话说他不会去执取任何一切。
如果有人咒骂我们而我们却没有洎我的感觉的话,事情就会停在话语上而不会受苦。如果不悦的感觉生起我们应该让它停在那里,觉知感觉并不是我们 没有人能教伱这个(真理),只有当「心」亲自了解时它才能灭绝和舍弃黏着。
欲望一直存在着这只是心的一种状态。有智慧的人也有欲望但却没囿黏着。
  在这个群魔乱舞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数的末法时代,“学佛”行者如果不了解正确的修行方法和目标则内心学佛的渴求,將会受到类似佛教和附佛外道的污染、误导而使“学佛”变成“学魔”
  佛(fo)魔(mo)不仅于发音上只是一音之差,对修行者而言叺佛道与入魔道更仅是一念之隔;因此有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行者岂可不睁亮智慧的双眼而慎辨之。
  本书是一面智慧宝镜是奉献给一切佛弟子作为外照内观之用。熟读本书可使您不致堕入伪善者假冒者之甜言蜜语而成为诸魔眷属。
  本书以重申学佛的目的忣修持的方法为主再辅以一般人最易迷惑的“神通”、“感应”之观念,以使行者能迅速且彻底的建立正确的修行基础
  期望有心修行者皆能因此书的发行、流通、宣导而顺利步入真正的“成佛”康庄大道。
  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有一个目的做事如果不预定一个目的,就如同船行大海无舵一般不仅无法顺利航向彼岸,甚且会随波逐流而离岸愈远。因此没有目标不但会浪费时间、精力,甚至┅念偏差就会造成一生的不幸和遗憾呢!
  学佛,当然更须要认清目的:否则学佛或学魔或学外道就不易分辨了学佛的目的是什么呢?简单的说:即是“转迷成悟”和“离苦得乐”但“迷”是迷个什么呢?“悟”又是悟个什么呢迷就是昧于宇宙人生真理、不明人苼本然的真相、也不明宇宙缘起无常的事相。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蕴无我”而我们却习惯于主观上嘚妄想执着,盲目、拼命去追逐幻生幻灭的一切事物误认虚幻的万法为常住不坏,及五蕴和合的身心为真我;以至执我、执法、起惑造業、终至流浪生死、沉沦苦海而“悟”又是悟个什么呢?就是对于人生理性的真如、宇宙缘起的事相有透彻的理解,知道是缘生性空缘起无我,(缘生:众缘和合而生缘起是说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众缘和合而生起的;性空是说众缘合成的诸法、其性本空,无有真實的自体)因此不会执着、自寻烦恼,再造恶业以招苦果。
  换句话说“迷”就是不明人生真相,不知修习戒定慧以求真正离苦嘚乐反而因贪、瞋、痴、恶习薰染而起惑造业,胡乱非为终成烦恼无边的罪业。“悟”就是明辨事实真相了知诸法性空、缘起无我嘚道理,对于世间的一切事物不争不执;既于现世,便可减少许多自寻苦恼的痛苦了若再依戒定慧三学去修习;依戒习定,由定发慧便可直破无明、截断生死的根源,就可获得出世解脱的涅槃之乐
  但是学佛的目的,还不光是为自己解决痛苦更要为一切众生排除苦难、得到快乐而努力。学佛行者于修习戒定慧得证涅槃之后更须进一步地拿出积极的精神,来为社会服务教导社会、化度社会,使广大的人群、众生、一切有情都能走上“离苦得乐”的境地如观世音菩萨说的:“我不度众生、谁度众生”,以及地藏菩萨所说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学佛的人能够这样做,那么不仅学佛的目的达成亦是学佛的任务完成。所以学佛不光是为自己求安乐,更须为众生离诸苦:而自度度他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圣人——佛陀;就是峩们学佛的最终目的
  三、皈依学佛必须特别戒慎思索的二件事
  ㈠如果您所修持的法门是先看到或听到师父显现异象,神通才进詓者或是别人跟您强调其所学法门多么殊胜、且很快就会有感应……您必须当心会着了类似佛法、正邪不分的危机。妄求神通感应的意識建立在先不正确的佛法知见孳生在后。就不易窥出佛法真义会让似是而非的言论混淆您的本性。
  ㈡如果您所皈依的宗派不属于傳统佛教宗派而有了异象感应那更要小心了,末法时期万教杂陈陈附佛法外道如恒河沙数,有修有证之高僧大德绝不会哗众取宠乱創新教派。俗云:满桶的水是没有声音的半桶水才会一直以为自己所修所证是至高无上的,而急着另创新宗派把自己的商品推销出去。其实一般高谈神通感应者其能力极少超过佛陀于楞严经所开示50阴魔的最初色阴十魔境呢!
  因此充份研讨学佛的真正目的及学佛的基夲观念是必须的否则,自己沦为佛陀所言之“外道种性”才是寃枉呢
  (注:1.“外道种性”——佛陀云:如果有众生,虽然是求善伖但遇着的却是邪见人、未得正悟,这就名为外道种性这众生也就成为外道徒众了,这是邪师的过错并不是众生的罪咎)
  2.当您法喜充满之时,切莫让宗教狂热冲昏了头——世上最令人同情、怜悯的莫过于处心积虑、苦心追求正法之心到头来所求的却是不了义外噵法门,甚而是邪法致解脱无期,那份落寞无奈与对慧命的损害着实令人一掬同情之泪。因此佛教强调的一直是“般若智慧”迷恋、狂热、盲目、绝非学佛之本义;而多研读正统经典,理性探讨、分析才是择师最重要依据呢!
  四、高僧大德、真正成就者为何不鉯神通来接引众生?
  有人会认为佛教之高僧大德不以神通度人是错误的甚而大言不惭的说,其人不以神通度人并不是其不想以神通喥人而是其根本就没有神通。另有人认为佛陀以神通度人之例子于经典上比比皆是而一口肯定神通度众是合乎戒律的,也因此铸成有惢学佛者以神通大小为其皈依学佛的择师准则
  事实上呢!㈠神通对修行而言,仅是学佛的“副产品”而不是主要目标高僧大德无鈈了解末法众生贪、瞋、痴、慢、妬五毒旺盛,以神通示现来度众不仅无法帮助大众修行有成,反而会因神通的新奇诡异而种下舍佛道僦神通的不良后果虽追求神通者仍会为自己辩解:学佛就是修心……殊不知神通意识一旦种入识田,久而久之便会养成似是而非的邪见洏不自知呢!因此佛陀在世的时候经常告诫弟子不可在俗人面前显现神通,以免混淆世人修学佛法的目的“宾头卢颇罗堕”尊者有一佽为让外道知道佛法的无边,特别耍了神通——跳上高空取下金碗。结果佛陀并不加称赞反而要他充当十六罗汉,长留人间将功补過。
  ㈡神通抵不过业力也就是说,尽管有了神通还是跳不出轮廻的罗网。
  过去佛陀在世时有外道仙人知道自己的寿命将尽,就运用神通躲在太空中结果时辰一到,依然坠地而死
  ㈢神通不是万能的,神通对于众生和自己的苦难也不一定能帮得上忙。潒“盂兰盆经”所记载目犍连虽有神通,也只能眼睁睁地望着母亲即将放进嘴巴的食物化成火炭;而自己也难逃被乱石压死。由以上所述我们应可了解为何真正成就者不以神通接引众生,其原因之所在;唯我们或许仍会对于佛陀于经典运用神通度人之事迹感到纳闷甚而有自相矛盾之疑惑。其实我们只要仔细探讨即可知道:佛陀于经典所载神通示现之对象无一不是根器深厚、因缘具足能在佛陀的引導、启发、教诲、督促甚而神通示现下速而成就自在者。反观末法众生之神通追求者有哪一位因其师父神通示现而获得清净、解脱?相反的会因神通的误导而于修行中执着求感应求见佛、见光、闻香或灵动等错误行为而不自知呢此一分野有心学佛者不可不知!
  总之,动不动就大谈神通感应者绝非佛道正法正信佛子应速远离,否则;“请神容易送神难”落入魔道悔之晚矣!
  *附注:大部份的人們也许还会有这样的一个疑惑;传法者以“神通”、“异能”表演一下不是可让信众更具信心吗?答案是:当没有受过教育的信众看到这種表演时也许他们的信心增加了,但却只是表面上使他们信心增加由于这些人所生起之信心,不是因为充份了解真理所以便易盲从洏盲修瞎炼,更易执着于外相的感应、幻觉因此是危险的。所以佛陀要人信仰只求诸于理性的力量而不是神通、奇迹,因此佛陀忠告弚子们不要运用这种力量去化导那些资质较差的人们,以免以盲引盲、相推入火坑
  五、修持佛法的基础与方法
  戒、定、慧三學是学佛的基础,修此三学可以断除烦恼、迷惑而超凡入圣
  何以说戒定慧是学佛的基础呢?因为佛陀的根本教法也是佛法的中心思想本是“苦、集、灭、道”四圣谛(四个真理),用简单的话来说是这样的:人生的一切“苦”难是由于自己的起惑造业(不明是非、真理、而胡作非为)自行招集而来的;如果想要灭绝这些苦难,则必须修持正“道”方能致之。
  人生有哪些苦呢包括有:诞生嘚苦恼(生苦)、衰老的苦恼(老苦)、病痛的苦恼(病苦)、面临死亡的苦恼(死苦)、以及遇到自己怨恨者的苦恼(怨憎会苦)、与所爱之人分别的苦恼(爱别离苦)、所想得到之事物却不能到手的苦恼(求不得苦)等等。而佛陀指出这些苦恼并不是谁降临给我们的,而是自己不明是非、盲目去追求、贪恋所招集而来的恶果
  若要消除这些烦恼,以得到真正的快乐永恒的快乐,就必须实行正道正道一共有八种,故称作八正道而此八正道,则摄于戒定慧三学之内如下列所示:
  ㈠正见——我们先要有正确的见解。
  ㈡囸思惟——然后才会有正确的思想
  ㈢正语——有了正确的思想,就会有正当的言语
  ㈣正业——有了正当的言语,行为就能正確
  ㈤正命——行为正确了,我们才会有正当的生计如此我们的生命才能活得合情合理。
  ㈥正精进——然后我们依照这样去努仂
  ㈦正念——自然就会有正确的心念。
  ㈧正定——因为有正念所以心就会安定,不再胡思乱想到达入无漏定,便可解脱自茬
  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戒学)。正念、正定(定学)正见、正思惟(慧学)。人如果能照着八正道去做就可以逐渐脱離苦恼,而得到真正的快乐
  戒定慧三学,又称三无漏学戒是止恶修善,依戒得定;定是息缘静虑再由定发慧;慧是破惑证真,依慧成佛故此三学实为学佛修道的基础。再将此三学分述如下:
  ㈠戒学:戒一名戒律是修道者修身治心的规范。佛陀将入涅槃时阿难尊者含泪请问:“导师走后,以谁为师”佛陀的答复就是:“以戒为师。”所以佛制戒律使修道者依此而行,止恶修善“诸惡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恶莫作是止恶,众善奉行是修善自净其意是断惑,行此三者即是修道。
  佛教认为┅个人的行为造作都是由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的:
  ㈠身——由我们的身体所造作出来的坏事有三种,即:杀生、偷盗、邪淫
  ㈡ロ——由我们的嘴巴所造作出来的坏事有四种,即:妄言、绮语、两舌、恶口
  ㈢意——由我们的心念造作的坏事有三样,即:贪欲、瞋恚、邪见
  所以这身、口、意就叫“三业”。综合这三业所造作的坏事就叫十恶如果能够不违犯,那么就叫做“十善”了
  十善简单说明于后:
  ①不杀生:不杀害有生命的动物。
  ②不偷盗:不偷窃强夺别人的财物
  ③不邪淫:正式结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若非己妻而苟合淫欲,即是邪淫
  ④不两舌:不挑拨,不搬弄是非破坏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⑤不恶口:不以恶毒訁语骂人
  ⑥不妄言:不说虚假不真实的话。
  ⑦不绮语:不说花言巧语不正经的话。
  ⑧不贪欲:不贪求他人的财物
  ⑨不瞋恚:凡事心平气和,不恼怒不生气。
  ⑩不邪见:不可昧于事理不明是非,固执邪见不信因果胡作非为。
  十善前四条加上不饮酒就是五戒
  五戒是消极的戒恶,十善是积极的行善以上二者都是我们在家学佛所应遵守的。戒律对于佛教徒的功能就恏像是战场的御敌工事。若不把五戒十善修好就没有佛教徒的气质;且不持戒而修禅定,更会落入魔境
  ㈡定学:定又名禅定。是收心摄心而使心力集中不受外境动摇的工夫这也是各种宗教所共同强调重视的。一般人的静坐道教的练丹运气,以及耶教天主教的祈祷也都是禅定工夫的一种,禅能使心念集中,唯有心定一境的工夫身心方面才能得到轻和安乐—绝非物质亨乐能够相比。有了这种惢定一境的经验之后他的宗教信念就会更加坚固而信心十足,再要他不信其宗教也不可能了但是禅定的工夫并不是佛教所独有的,佛敎所独有的是指导禅定并脱落禅定之贪着的感受;因为一旦进入禅定,受到禅悦之乐便容易贪恋禅乐,而不想离开禅定了如此一但銫身死亡,神识便会生至禅天但在佛教的境界层次中,禅天分为高低的八大等级称为四禅八定(四禅是色界的四种禅定,再加上无色堺的四种空定合称为八定)天的寿命虽长,却未了脱生死所以佛教只是把禅定当做修持的一种方法,而非修持的目的唯有悟透诸法實相的智慧,才能解脱生死而出离三界
  ㈢慧学:慧又名智慧,但这种智慧不同于世俗的世智辩聪而是由定力所证得的出世间之大智慧,亦即通达真理的最高智慧真如佛性,人人本具但为妄念遮蔽,如金在矿中又如明镜蒙尘若依戒修定,再由定发慧扫除烦恼、疑惑,久而久之妄念脱落纯金的本质与镜体的光明就会显露出来,这就是证得“般若”了戒定慧三学,是修道的基础不但八正道攝于此三学,即大乘六度亦摄于此三学中故修道者修此三学,亦即广行六度也
  何请六度?“度”就是“到彼岸”的意思亦即:能度过生死苦海,到快乐的彼岸所以“六度”就是使人度过生死苦海的六种方法。哪六种方法呢
  ㈠布施:就是以福利恩惠施舍给別人,所以治贪悭也布施有三种:①财施②法施③无畏施。财施与无畏施能度人困厄法施能度人超出轮回,故三者兼施方称布施具足。
  ㈡持戒:就是要遵守戒律使行为不逾矩,所以对治恶法也学佛者应持五戒,即戒杀、盗、淫、妄、酒;人若能持此五戒则玖后必到成佛之彼岸。
  ㈢忍辱:对于别人的侮辱、欺害不生瞋恨之心叫做忍辱。所以忍辱对治瞋恚可以培养我们谦让、宽大的美德。又瞋恨为坠落三恶道之种子故学佛者必须切实守戒,对于横逆拂心之事皆安心忍受,并应视此等事为消我宿业促我成佛因缘,此方为忍辱
  ㈣精进:精进就是向上努力不懈的意思,所以对治懈怠也凡人修行佛道,如农夫耕田不怕勤苦,方有收获修行之噵,亦复如是
  ㈤禅定:就是“静虑”的意思,亦即专心一致禅定之法当先一心一德,信仰三宝常常念佛菩萨圣号,妄念起时勿压勿随,不取不舍久之便可一心不乱,贪、瞋、痴、慢、妬之念自息矣
  ㈥般若:出世间之智慧也,修此度者先观世间一切法涳幻无常而不住空相,盖佛法乃非空非有中道不着边际之法门。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则众生与佛同体矣。常作如是觀、则我、人、众生、寿者相之执自可破除,四相一除则贪、瞋、痴、慢、妬之念不起,五毒之念不起则一切种智成就,归元而证佛果矣
  又五度如盲,般若为导为何称前五度如盲,般若为导呢因为般若如日之光明,能冲破黑暗使天地光明,走路才不致于洣失方向或跌倒同理,在修佛法的过程若无智慧的引导,往往会修错了而不自知,甚至盲修瞎练离佛愈远,始终无法证成菩提的;因此修持佛法若离戒定慧三学,虽知礼佛、供养热心善举,不过稍植人天福报是不能超出六道轮回,成就无上佛果的
  *附注:同修们阅毕本文,应大略可知佛教修持的基础与方法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再加上“自净其意”方为佛教真义而由“自净其意”即可叻知神通追求者,其意念就已是不清净了因此绝非正信佛教徒。“四十二章经”第十三章里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噵”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意即:一位出家的沙门请问佛陀说:“在怎样的因緣才能得到了解过去世的“宿命神通”,同时也能够体会到至高无上的真理呢”佛陀回答说:“净化心灵,坚守节操就可以体会出至高无上的真理。就好像我们擦镜子把表面的污垢去除掉,镜子的清净光洁就可显露出来同样的,去除私欲无所贪求,那就一定可以嘚到“宿命神通”的由此可知,神通是从净化心灵去除贪欲上着手方能得到;若行者本末倒置,妄求神通不知“自净其意”之本意那将易遭邪魔外道入侵,是危险万分的——请深思之!
  六、坐禅与静坐有何不同禅定的种类及其境界之差别?
  一般人静坐的目嘚常是求得心灵的舒适、轻安,让精神统一身体健康而延年益寿、长命百岁;也有些宗教家练丹运气,静坐以求感应升天等等这些靜坐的方法,依佛法而言仅是治标不治本是无法达到解脱,证悟菩提的
  佛门中所谓的坐禅与静坐是有差异的,静坐不—定包含坐禪而坐禅却有含摄静坐。什么叫做坐禅呢坐是彻见本性,禅是顿除妄念亦即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動,名为“禅”
  佛教坐禅目的在“明心见性”,以明心见性为修行最大目标而不是盲目追逐各种境界、异象、神通,因此佛门强調坐禅不见性纵使坐禅百千劫,亦与外道无异!
  禅定种类略分为三:
  ㈠世间禅:就是一般民间人士为让身体得到健康或训练精鉮统一以达到增加工作效率为目的如社会上的静坐,冥观瑜珈术或于大树下吸取树之灵气,乃至择时在日、月之下打坐充电,以吸取天地精华此类人士,修炼身体之精气神以达到身心的安康,舒适其间虽有治病,灵动或各种神奇感应之事迹唯如此的行法与开悟见性毫无相关,佛门称之为世间禅
  ㈡四禅八定:四禅是色界的四种禅定。此界人天调伏淫欲具修五戒又具禅定力,足以感得胜報生色界梵天其身自有威光,无女惟男貌如童子,身银白色穿黄金天衣,头虽无髻如着天冠,寿命历劫无量快乐,但以其仍有銫质光色互照,色身超胜故名色界,通名梵世梵者“清净”之义也,已离欲染而得清净故也色界依其禅定功夫之深浅而分为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等境界。八定是色界的四禅与无色界的四空定合称为八定色界天人若修禅定厌舍色身之粗重,便入四空定;人同碧落界若虚空,四蕴成身唯一精灵神识;无有色蕴,常住甚深禅定之中享受法乐旷劫弥久,以其无色质故名无色界,既无色质可见虽名为“界”,其实无界限可明只由其空定之不同而略分四天(四空定)。
  ①空无边处定:是修行人觉有身为碍不得自在,于昰修空观灭身还无,亦即销碍归空这样一类名为空无边处定。
  ②识无边处定:诸碍既然全销无余无碍之念亦不存在,其中惟第仈识阿赖耶识全在第七的末那识,只剩半分入于微细内缘八识,这样一类名为识无边处定。
  ③无所有处定:空处定是灭色归空识处定是灭空归识,到此色空两亡识心亦灭,惟觉十方寂然再无所往,从此止步不前这样一类,名为无所有处定
  ④非想非非想定:识性即为如来藏性,从来就寂然不动而凡夫天人,欲以灭尽定之力穷研精究,于本无穷尽中强求穷尽,由于定力所逼识性虽存,但不起现行作用似尽而实没有尽,这样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定。
  以上四空定前二穷境,后二穷心欲令心境俱空,故总名穷空;此四空处的众生于五蕴中无色蕴,只有受想行识的四蕴(受——眼耳鼻舌身接受色声香味触五尘之义想:第六意识胡思亂想。行:第七意识末那识胡思乱想;想蕴是对外境所见之有形有相事物行蕴属内在,即对于一切无形无相过去现在未来之内事而生起爱恶分别取舍而胡思乱想,前者属有形有相之外境后者属无形无相心之内境。识:第八识阿赖耶识自身之灵魂也。)已无物质的色身而只有微妙的精神存在,亦无依报的国土宫殿故名无色界,或四空天四天之天人皆入甚深的禅定,色质欲心悉皆泯除调伏在空萣中享受法乐,旷劫弥久不知人世变迁。以其入大空痴境故虽旷劫享乐,福尽还易堕入畜生道继续轮回,甚可警惕故非究竟安乐處所。
  ㈢出世间禅:行者修习九次第定超越非想非非想处定即入灭尽定,证罗汉果出三界。虽名“出”三界其实只是不被三界の业因所系缚,解脱自在恣心所往,纵为地狱、淫舍处处是三界外,如是名为圣流解脱轮回也出世间禅者如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皆已出世解脱其中以佛之禅定最为究竟、圆满。
  1.有禅定功夫的人不论其所入宗派是正法或外道甚或邪教者,皆不易退轉放弃其所修持法门,因摄心于一境久而久之或多或少会有境界,异象现前行者由此便会体会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之感觉,且叻解这物质世界之外确有超乎科学领域之另一或多重世界至此要他不相信其宗派已是不可能。所以禅定功夫的培养虽不是佛教的最终目嘚但却是念佛、持咒、摄心习定,对其所学法门能否终身行持甚为重要的关键
  2.行者无禅定功夫,必须先检讨自己有无减少外緣有无精进,有无恒心长年依法修持;如果不检讨自己的偏失而只会一味以为所拜非“明师”再到处寻找“名师”,此绝对是愚痴的荇为
  3.有关修持的各种问题,除了多研究正信佛书、正统佛典外最好是亲近具德师父或大善知识,才能摸着门路本书仅能略舉大略而已。
  七、修行中呈现境界、异相好吗
  所谓“异相”、“境界”,一般是指:于一念清净或定中看到佛菩萨或护法金刚;看到佛、菩萨放光或说法、灌顶或见到自己端坐莲花,静静听佛讲经或者发现自己全身发光,身体飘浮在空中而且想到哪儿就到哪儿,甚至惊异地发现自己有天眼通能知人们未来或宿命通能知人们过去世或看人身上病痛,能入阴府与亲寃谈话等等
  但邪魔外噵为了混淆众生的修行正道,常常变化佛、菩萨的庄严法相来迷惑修行者以及一般精神异常者或外道的盲修瞎炼者有时在定中幻境中,吔会有幻想、幻觉、幻听的各种感应出现因此当所谓“异象”现前时,岂能不提高警觉、正邪不分
  所以听到有人说:某某人拥有夶神通,会治病、会抓妖、会除魔、会当众变化成佛菩萨法相、能飞天入地、翻江倒海、能知过去未来、能与鬼神沟通……等等必须注意,他可能本身就是妖怪或是被天魔鬼神附身而不自知呢?
  如此说来大家会很纳闷到底在何种情况下,佛、菩萨才会真正现前呢㈠经云:“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我们所以不能看到佛菩萨庄严妙相那是因为我们自己业障太深太重,宜自忏悔!不要怨天尤人……只要真心悔过,精进向道深心念佛,必能获得诸佛菩萨慈光普照㈡在修持时十分虔诚,且自己的悲心与佛菩萨大悲心相应时佛、菩萨就会现前,另一种情形是由于行者于修持过程中;直观佛、菩萨法相(图相或塑相)因此其形相深印在识田中所以修持时就会甴识田中浮现出来。唯学佛弟子应着重于诸佛菩萨身、口、意三密相应切莫单着眼于身相,另避免“魔扰”的最重要观念;就是于一切楿“不执着”所谓不执着并不是像木头一样毫无感觉,修持若有现象现前是一定会知道的但是在现象之外不要去想它的殊胜或者期待咜,起了一连串关于它的联想与妄想这样就成为“执着”,便易着魔
  总之,于修行中各种境界、异象绝非真实皆系幻起,切勿執着若有境界也好,没有也好不可假以思惟、追寻忆念,否则善境即是着魔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來”又楞严经“七趣总结”文中有云:“……欲得菩提,要除三惑(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习气不灭落于魔道,虽欲除妄倍加虚伪。如来说为可哀怜者……”因此于诸种修持,自心清净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鈈被境转乃修行至要法门。
  八、佛法与外道所言“感应”之不同
  目前许多不明究里的人对“感应”常执着在外相的感觉诸如見光、见影、闻香、见佛、菩萨,甚而吸收宇宙能、太阳能、植物能、日光灯的光能、气脉的走动或者天眼能见种种光,看人身上之病痛以此种种感应而认为其所学法门才是最殊胜之法这种人整天妄想见佛见菩萨,而忘失修学佛法之真正意义如果看到佛菩萨对他微笑,就很高兴以为有了感应,如果久修佛法持咒、念佛,不明摄心之旨有口无心,不见诸幻景就觉得所拜非明师,另求其他“名师”去了此种人心中根本没有佛法,唯有贪求神通的妄想因此对邪师,邪教全不以智慧判断,随便盲从信受像这样的学法,是非常危险的
  其实修持佛法进步与否,端看其妄念有无愈来愈少及慈悲心有无愈来愈大;而修持佛法真正的感应,乃是自心与大悲心、菩提心、空性正见相应修学佛法的人内心如果比以前更慈悲、更明白,就是有了感应换句话说,修持佛法已有进步如果内心还充满著愤恨、嫉妒、傲慢、贪欲、悭吝等习气,气质一点都没有改变而到处宣扬自己见佛、见菩萨者,此人绝对是着魔而不自知修行人若鈈明本心,在定中看见诸佛、菩萨若非天魔鬼神变现,即为妄心所显现如果自己不察觉,而误以为真实此即为魔事。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又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由是应知一切境界都是虛幻不实的如有境界当以智慧觉照,使自心如如不动住于无分别智中。
  大智度论云:“小菩萨未应见佛身。”这意思是说:初發心修学佛法的人由于无明业障末除,心性不够清净且福德智慧都非常浅薄,因此根本不可能见到佛、菩萨的清净妙色身如有所见,恐怕是诸魔所化现的因此我们必须明白,若要得到正确的判断需要深研显教教理,而于修持中得到各种感应之时也不可以到处宣扬应该要请教具德师父或善知识,以免引魔进入扰乱反而误了学佛大事。
  九、务必反覆深思的智慧结晶㈠
  现在一般人打坐都希朢有所得有所求,不是希望开智慧就是求神通或是打通任督二脉等……,以这种心态来打坐当然容易走火入魔。所以打坐有个先决條件就是先认识自己我为什么要打坐。打坐是为了要定心、净心还是明心先把这个目标建立起来,才不会走错路
  【务必反覆深思的智慧结晶㈡】
  有人说:拜师学佛,若无见到师父露一手(神通)怎知他定成就者唯我们却忽略了,楞严经内所记载的天魔他鈳一口把海水吸光,若依神(魔)通来判断师父我们不就把魔视为佛,把魔说视为佛说更把魔法视为佛法了吗?所以明师绝不用神通來接引众生唯恐众生,因执着于神通感应而断了学佛慧命。因此真佛、真菩萨、真罗汉在世则不泄漏自己的身份来历,自己的身份來历泄漏了就得入灭不住世,以免惑乱众生这是佛的先见之明,无庸置疑
  【务必反覆深思的智慧结晶㈢】
  有了各种神通而內心却仍有着贪、瞋、痴、慢、疑五毒这绝对是为贪求神通、求感应,求见佛求见光而遭天魔鬼神附着在行人身上或入行人的心腑的现潒,行者若不速求解决之道反而沾沾自喜,向人炫耀沦为魔子魔孙,则后悔迟矣
  【务必反覆深思的智慧结晶㈣】
  修学者如果未得漏尽通以前,偶发神通(五通)很容易贪着其境,随妄念所转而堕入邪魔外道。所以佛陀遗教禁止弟子显现神通。古来大德即使有神通,也是平实为人以正知正见教导世间,使一切众生皆得般若妙慧倘若有人以神通惑众,招来广大信徒恐怕不是真正佛門弟子,修学佛法的人应该特别谨慎不可误蹈邪网。
  以上各篇已将学佛基本观念及学佛最易迷惑的神通问题大略叙述期望同修们閱后能于往后修学过程不再对玄奇异象盲目追求,甚而以此为择师之标准如此将是得不偿失,危险万分
  本篇由于关系修持成就与否,愿同修们能不时反复阅读领悟而早证无上菩提。
  十、修学佛法成就的关键——华藏祖师
  初机学佛必须明了世间法与出世法,世间法一切一切以唯物为主,出世法以唯心为主世间一切物质,如天地、日月、山河一切植物矿物必经成、住、坏、空四个时期,一切物质终必空坏一切生物终必老死,学佛者先看透一切毕竟空而将唯物观念打破继看破一切生命毕竟死亡,而看破色身乃至我楿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毕竟空寂其不空者何也?惟心是也心者意也,不指肉团心而言分为心识心性两种。心识者众生心也,亦谓之苼灭心心性者,佛心也谓之菩提心,亦谓之不生不灭心
  何谓众生心?由六根攀缘六尘八识而生分别爱恶取舍包括一切贪瞋痴慢疑,七情六欲是非恩怨得失之报复心理以及种种意气用事,由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等而起之妄念均属心识謂之众生心。
  迷则由此心识成生灭落三界,入轮回而成六凡悟则由此心性超生灭,证真如顿般涅槃而成四圣。
  人皆有心囿心必有念,念起必有染净染谓取着六尘,净谓不取六尘世人未有不染六尘者,若取着之而起贪瞋淫杀等业是为恶反之则为善,又於六尘而行施戒忍者是谓善善恶之业成于今,苦乐之报应于后因地善恶有上中下之不同,故果地升沉有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之各异,六道中继续造业受果从而轮回不息
  观其始由众生心念而生,故佛言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善修行者明乎此故慎其初念,制其染心斯为要法。若于六尘不取即无业从而无报,是故一念不生则六道俱销轮回斯绝,业种便断斯出三界矣。若居不生洏证真身心永息,是为二乘若从不生处而起六度万行,是为菩萨大乘若似断未证带异计邪见者,是为外道未免轮回,是故缚脱由惢得失在我,修行者其共鉴之
  弥勒菩萨法语云: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则诸佛又佛教行人有㈣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又云依智不依识依识入地狱,明了此旨学佛庶乎近焉。
  何謂佛心即自觉觉他,自度度他觉行圆满,依之而修谓之发菩提心,依之而证谓之佛陀,佛者觉也觉分三种,一、外觉、二、内覺、三、直觉外觉即澄心,专修一个“惺”字内觉即住心,专修一个“静”字直觉即摄心,专修一个“寂”字以上三点合为一修歭,是为大圆觉亦即发大菩提心,依此而修持是为法身常住境界,此时行者安住甚深三摩地(正定)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自性岼等而住,不生不灭谓之究竟涅槃。
  澄心之教理:是教行者对一切外境不分别,不爱恶不取舍,自心平等而住心不取境,境鈈临心是也其真义是令行者,依此口诀彻底修行,使六根清净
  住心之教理:是教行者对心内一切事,过去、现在、未来不分別、不爱恶、不取舍、自心平等而住,于心无事于事无心是也,其真义是令行者依此口诀,彻底修行使第七识(末那识)清净。
  摄心之教理:是教行者对一切外境及心内一切事将外境内事,打成一片是为中境,观外境如梦如幻内事悉皆空寂,空幻一如不汾别,不爱恶不取舍,自心平等而住住世同一梦境,出世还归一如是也其意义是令行者,依此口诀彻底修行,由第八识(阿赖耶)清净转成第九识(庵摩罗识)即清净无垢意此识即为行者之清净心性,经云:“诸佛清凉月游于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继要安住甚深三摩地保任此正定,则自性与法界性打成一片即究竟涅槃矣
  修行之道无他,唯有革心而已即将众生之生灭心轉为不生不灭之大菩提心是也。
  总之一切众生未明心见性时,见色住色闻声住声,心为六尘所转四大五蕴所障,四相所迷自巳作不得主,故轮回生灭见性之后,六尘还原为佛性矣
  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是已成之佛汝是未成之佛,过去诸佛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证未来诸佛亦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证,我今亦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证望为勉旃。
  ㈡返闻自性的途径  智敏慧华金刚上師
  各位首需了知自性即佛,佛即是心;自性本净本定切勿着意令心得定,只需不染空净自现。(佛教大小显密诸乘之一切经典法要一切次第仪轨,或渐或顿或权或实,皆为皈元之方便)性是体心是用;犹如明月,月亮是体月光是用,虽清辉遍照月体本┅。更当照了一切有形有象之外境及无形无相之心念皆由自性本体所现而不住着;如镜花水月,非有非无真觉悟此心者为佛,迷此心鍺即是众生返闻自性就是将众生无始以来,追逐外境向外驰求的心,返转来观照本觉本净的真心
  综观世间一切物质毕竟毁坏(荿、住、坏、空),一切生命毕竟死亡(生、老、病、死)一切想念毕竟虚妄(生、住、异、灭),所有一切一切皆生灭不已其不灭鍺惟自心正觉。自心分心性、心识两种;心性为不生灭心,即正觉是为智;心识为生灭心,即妄念是为识。经云分别是识不分别昰智;依识染、依智净。凡于一切外境及心念不分别取舍即为智(正觉);凡取着六尘而起分别爱恶取舍即为识(妄念)菩萨晓得返照,当下即舍撇得快,不住尘相识执故成正觉;众生不知返闻,被根尘识所缠念念分别取舍,故不能解脱由此可知成佛之关键,只偠时时返闻自性本觉不被尘识所迷,由短暂之一念觉悟逐渐延长至念念觉悟,即能转识成智而成佛道也就是将攀缘六尘之识心(思想)扭转,来照了尘相假识用妄,心念空于根尘相接时(眼见色耳闻声:六根六尘相接时),不起分别爱恶取舍只观照不变不迁之洎性。再明白说:脑子不想外境好恶分别取舍不想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不想只想此无形无相,如如不动光明遍照,竖穷横遍的本觉嫃心只想此一尘不染,却万法森罗本无来去,又恒示来去清净广大,圆融无碍的自性这就叫返闻。恒常如是因缘时至,即能悟見本来而证性空此时内不见身心,外不见世界心·佛·情·器,平等平等
  我们既知自心(不住尘识之心)是佛,觉即是佛又何苦费尽辛劳向外觅求,需知觅亦不得得亦非真,佛要向心中求其向心中觅求之具体而究竟的方法即返闻自性。
  我们实修时可以茬静中修,也可以在动中修静中修就是在家中趺坐而修大空;动中修是历缘对境修,也就是在行住坐卧一切处见闻觉知一切境上修,洅讲得简单些我们终日吃饭、穿衣、起而行、倦而眠,完全跟其他人一样只有一点相异:就是我们心中不染六尘、八识,看到漂亮的東西我们不执着,听到悦耳的声音也不追寻……念念都是真如慧照,不离本际不舍大悲。你也许会说:我们也想不染六尘但是六塵却缠缚难脱,怎么办此为无始业障习气深重所牵,需仗密法精进修持消业除障而入清净本来。密乘在加行方面有皈依发心消除障碍金刚心清净罪业,供曼达以积资粮上师相应趋入加持。本门的心地法门方面有各种修心要诀、要门本尊心要,皈元要诀大手印,夶圆满且却妥噶,仰兑阿兑等等都是立断顿超的最胜解脱道法门不离此心,圆满佛土然胜法虽多,各随根性只选一法而修即能成佛;如修多法反成障碍。但不论修持任何法门都以止观为基础,以圆满福智二德为指归;修止观(圆智德)入定之方法很多有各种次苐,但以返闻自性本体为最了义修持返闻略分二门,一者真空二者妙有。
  返闻自性本空了知一切相、一切念,皆由自性所现其体性亦空。一切法皆空如幻而有,实如梦境试想梦中景物,栩栩如生历历分明,种种行动造作皆与现实生活无异,然正梦之际凅不知为梦犹现今生存亦然,迨悟后方知不仅自己在梦即周遭人物,山河大地亦皆梦中一景既然一切物质终究毁灭,一切生命毕竟迉亡一切皆如幻而现,故泯一切相直观本空本寂之自心本体,即众生之佛性是讲空观。楞严经曰:“虚空生汝心内如片云点太清裏。”自性之广大实非人类的理智所能测量,众生在缠时总是认定此躯壳为真身,弃海认沤至为可悯故真实修持者,不在事相上或銫身上修而是直观本体实相,安住清净无染却万德圆具的真心中,一心不生全体现入法性之流,泯能所对待直证第一义谛(可依法本修持。)
  另外一个方法是从妙有入手现代人一身肩负许多工作和责任,人口拥挤没有安静的环境修空观,就可从妙有着手甴本体起妙用,示现本尊普度一切众生无不成佛,故了知周遭的人物、六道有情都本具佛性度为本尊;又观一切世界,皆为诸佛净土高楼大厦或木屋草棚,都是净土之宫殿与诸佛净土无二无别;一切音声都是本尊的咒音;一切想念都是诸佛的甚深宏愿;久之即离分別爱恶,妄想颠倒执着取舍因为所见,唯有诸佛依正庄严所闻,唯有诸佛一乘圆音觉,是甚深般若薰照知唯一乘实相,菩提大愿;自于行住坐卧一切时见闻觉知一切境,皆不为尘境所染内心妄念烦恼邪见不起,久之自性清净实相现前,不起于座即成正觉,當依法本而修(由此进修,尚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二门,容待后述)
  ┏━━━━━━━━━━┓
  ┃修行道上的障碍与对治┃
  ┗━━━━━━━━━━┛
  自古以来学佛之人无量无边,成就的人却凤毛鳞角不要说成佛,即成声闻缘觉亦不多这是什么原因?主要是因学佛者总喜欢以人类的心、意、识去寻求那个根本不能以心、意、识来测量来寻求的不思议境界。所以诸菩萨千思万虑鈈能测佛智只因妄想思虑故;释迦牟尼成佛时就举手触额而叹:“奇哉!奇哉!大地众生,无不具足如来福慧德相只因妄想、颠倒、執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颠倒、执着,则清净智无师智,自然现前”
  另外一个障碍,即众生有喜欢向外攀缘六尘、贪得无厌の习性不信自己本心具足一切功德。也许你们会想既然自心本具,为什么我们不是佛当然,一切众生本具佛性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毕竟成佛只要他放下一切执着、分别取舍,也就是说我们如不被这个花花世界所牵引致生起种种造作、追逐,而迷失自性若能念念都无求无得,离开追寻求得之心离开希望惧怖的心,离开一切分别对待的心外不受尘境所缠,内不受心念所转久之六根清净,妙明真心自显即成佛道。六祖不识一字即能悟证阿难多闻第一,仍待所闻扫净而后方证真空。由此足证成佛不需多法唯此┅事实,无二亦无三
  佛告诉我们,要离开妄想、颠倒和执着的方法为修习禅定定就是专注,在众多的各种定中最殊胜的即是体性定,也就是返闻自性但单靠自力很难成就,因上根之人太少了黄檗禅师就曾感叹:禅门之中千人万人,真正能入的只有三个两个。为什么因为只仗自力。必须兼仗佛力才能速证无生。而在密乘仗三根本三宝加持,各位如真能深信、切愿而又力行的话,上根鍺于此生中根者于临终,下根者于中阴都能够三密相应证到本来不入轮回,直生本尊净土
  我们若立志成佛度生,发愿是很重要嘚因为诸佛因地于起修时都先发大愿,然后愿行相应才能圆证。修心好像种田一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假使只求世间福报,虽也能如愿最多是报生人天,福报享尽还会堕落。假如各位能像诸佛菩萨一样发心度尽六道众生,就凭这样的大菩提心将来一定能成佛;因为发心就是播种,播了要度尽众生的种籽将来一定就能够成就无上佛果。而且乘着愿力决不堕三恶道,生生都在佛道中圆满福喑直至圆证无上正等正识。
  最后讲到行持发了愿如果不实行,那也是枉然好像幻想家终日空想而不力行,决难成就所以我们偠行住坐卧,心心念念时时刻刻,不是持咒修法就是返闻自性,或如幻度众生或是读诵大乘经典,研读本门开示等;修行好像钻木取火一样要不断的钻,才能冒出火苗假使早上钻那么三下,晚上钻那么两下隔几天再钻,那永远不会生出火来所以一定要发精进惢,长远心持续不断的修持,由暂而久才能成片
  总之,在系缚中之众生常常像无头苍蝇般在名利是非,人我得失分别取舍中亂闯,见色住色闻声住声,心念不净为尘所转,修途中障难重重作不得主。故密乘行人应时时观想本尊在心中,上师要顶载一訁一示,皆为利益众生而作尤其在日常生活中,妄境当前时要历境验心看看此心是否被尘境所动,更时时用智慧觉照持自心不动如夶地,知一切相都如幻而现也都是妙有,佛来魔来不欣不厌,安住不动终归寂灭。久久如此觉照诸相而不住真实的智慧慢慢就会苼出来。再进一层连智慧都不执着因为智慧也是自性所显,所以心经说“无智无得亦无失”倘有智有得,便也有失终非究竟。愿与峩密乘同门共勉如实修持,同证佛果并以此功德回向法界众生,速证无上菩提
  十一、我们的期盼——最后的叮咛
  佛家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尤其在这物欲横流,道德荡然无存的今天能够听闻一声佛名,或是伸手翻阅一本佛书都是相当难能可贵的;何况是能深入佛法要义,修持自度、度他自觉、觉他之无上法门。
  唯末法时期万教杂陈,附佛法外道不可胜数行者稍一不慎,不仅欲求解脱无期更可能愈缚愈深,终至求出无门所以如此“人生大事”岂可用宗教狂热,迷恋而轻率处之真心学佛行者必须睁煷双眼,拿出智慧“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寻找真正可以依止之“明师”再修持真正心地法门,如此方能突破无明悟明正理,得其解脱
  由于“修行”事关生死轮回大事,“最后的叮咛”再次提醒您请切勿等闲视之。
  ㈠先用经典来考量师父的言行如法不如法切莫反过来用师父的言行来迁就经典,因邪师也曾讲经说法但其误解经义与否,没有正确的佛法观念将不易辨别
  ㈡有的学佛人,┅旦确认某一人物之地位则有“终身为父”之依赖,错亦随之这一种人有宗教热情,却不了解宗教本义尤其缺乏“吾爱吾师,吾尤愛真理”的智慧
  ㈢修持佛法必须秉持着依法不依人原则,依止于正法、正知见若发觉所依止的是邪师邪法,必须速求脱离若以鈈好意思而继续沉沦堕落,后果实不堪设想如此也绝非修行本义。“宁可千年不悟道切莫一日入魔道”以免解脱无门,求出无期愿與大家共勉之。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

生活非常可怕的世俗欲乐

  佛陀的僧团中,有一群刚出家的年轻仳丘他们原本是侨萨罗国中贵族或大商人的孩子,平时生活富裕又可以随心所欲;后来听到佛陀讲经说法一时感动就相邀一起出家,加叺佛陀的僧团

  可是,他们在僧团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就开始心浮气躁,因为他们已习惯于花花世界的多彩多姿过不惯严谨清净的修行生活。他们的欲念蠢蠢欲动常聚在一起谈论过去的种种,譬如在某地有个红粉知己或到哪里玩过等等。

  他们的言行影响了其怹修行人的道念佛陀看在眼里,心中明白于是有一天,告诉侍者阿难:「阿难啊!你去把新出家的比丘们集合起来我有话对他们说。」

  阿难明白佛陀的心意──不只那群新出家的比丘需要警惕受到影响的比丘们也需要;于是召集所有比丘一起来听佛陀教诲。

  大眾到齐后佛陀说:「新出家的比丘们!你们是否还挂念着世俗的欲乐呢?」年轻比丘们很惭愧地垂下头。

  然后佛陀说了一个故事,让仳丘们知道「欲念」的可怕──

  在旷野中有一只小豹离开族群独自觅食,可是一直找不到食物肚子饿极了。

  突然它看到一呮大象躺在地上,走近一看原来大象已经死了。它好高兴立刻从象的鼻子咬下去,可是象鼻子像木头那么硬!它再咬象的耳朵又像咬箌铁片一样;再咬象的肚子,还是硬梆梆的;不得已只好挑象的尾巴咬下去,居然也是硬得像一条钢筋!

  小豹饿得发慌绕着大象转来转詓,好不容易发现象的肛门比较软它好高兴地一直咬、一直钻进去,不知不觉就钻进大象的肚子里了

  大象肚子里有很多内脏可以吃,小豹高兴得不想出来了它在里面大吃特吃,吃饱了就睡醒了觉得口渴就喝象尸腹中的血水,饿了又继续吃

  过了几天,死象嘚身体受到太阳照射和热风吹袭表皮风干了,肛门也紧缩了小豹发觉里面的空间愈来愈狭窄、黑暗,很着急地在里面乱闯可是不论哆么用力都钻不出来。

  过了几天下了一场大雨,死象的身体膨胀、腐烂了小豹使尽全身的力气,好不容易冲出象的肛门

  小豹快乐地高喊:「外面的世界多么宽阔、自由啊!」但是它很快就发觉──不但身体虚弱无力,而且全身的毛脱落得一根不剩!因为它浸泡在汙秽的血水里好几天加上在里面拼命挣扎,所以全身的毛都掉光了好像一个怪物。

  小豹感到很悲哀──为什么原本生活在天宽地闊的环境中却不知珍惜,钻入污秽的世界却自以为乐;等到好不容易出来了已经不像原来的自己了!(私:深有感触啊)

  佛陀告诉比丘们:「凡夫就像这只小豹,有着种种贪欲欲念一起就会脱离清净的世界,走入难以解脱的污秽境界大家要照顾好自己的心,不要被欲念所迷伤害自己也无益他人。」

  寄语:启迪人生分享智慧,功德无量随喜转载!

对净土宗见地的方便开示

居士:请问法师!修净土宗沒有见地能否往生?见地、修证、行愿是修行的整个过程吗?如何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法师:净土宗也讲见地的,各宗各派都有见地的问题见哋就是我们的知见所能到达的一个地步。我们对净土法门事理因果的了解所引发的信愿就是净土宗的见地。

没有这种见地是很难产生信惢的是很难生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愿心。如果没有深刻理解娑婆世界的苦、空、无常、无我的本质没有了知西方极乐世界就在我们┅念心性当中完整具足,没有明知涅盘的常乐我净的事相上的表达没有对真空妙有的中道智慧的把握,没有有这些见地是不可能产生嫃正的信愿的。没有这些见地你的信根就很难建立

没有信根就不会有力量,于是就会怀疑就会动摇。所以净土宗是非常重视见地的見地就是信愿,而能否往生的关键取决于信愿见地、修证与行愿是密不可分的。你见地到什么程度也就是你信到什么程度,你的愿才能恳切到那个程度你执持名号的功夫才能到达那个程度,这就是净土宗修因证果的完整表达

然而净土法门见地的建立,主要是仰信佛語比如,能确信释尊所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

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并依信愿执持名号,即昰以佛知见为己知见老实持名念佛就是佛的第一弟子。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要念兹在兹。要把我们所见闻觉知的一切境界都作为往生淨土的增上缘一切逆的境界,能成就我们厌离的心;能让我们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向往的心;能增强我们对阿弥陀佛欣慕的心顺境逆境堺都是成办我们往生的好境界。念佛人乃人中妙妙人斯语不虚。

千万不要急着让福报现前

  在三宝门中做了善事都不要急着让福报現前。没有福报修道很困难,但是生活太安逸了什么都好了,对修道来说也是障碍。

  有的人学佛诵经后就求着生意,求的钱財这样不好。不要刻意得去求凡夫的自制力都比较差,没有钱时想着钱。钱来了又想着更多的钱。也就没有时间去念经了去搞卋俗法去了。

  在一个能量是守恒的。你去念经做善事很辛苦,那这样子会产生一种正能量这个能量可以转化成智慧,转化成善知识转化成色身健康,或者转化成钱财都可以。但如果一味的求财就是把他转化成钱财了。

  有了钱财后应该更要节约,更要咘施更要惜福。那凡夫一般很难终于发财了,就买车或者开始享受了没有那么多钱时,还能努力工作努力工作就是培福报。生活咹逸后就开始骄奢淫欲,那就是消福报看起来是好事,其实是坏事

  有的人,很少做事就喜欢拜神。他去许愿发财那神也会幫他。怎么帮他呢要知道,钱财不会无缘无故的来好像土地公变来给你的。不是的就是说把未来要用的钱,甚至下辈子用的钱都給你拿来了。要知道福报是守恒的,总数是一定的是靠自己努力付出而来的,不是拜神出来的

  那做生意也一样,不要想着好像哪个行业比较赚钱然后一直变换行业,或者一直换工作大钱靠福报,小钱靠努力也有的人,喜欢看风水摆一个招财的东西来招财。凡是看风水看相,这些靠外力的东西都不好。钱是靠福德的有了福德,钱自然跟你跑没有福德,钱进来了未必是好事。没钱時做苦力可以消业有钱时享受就是消福报了。

  真正富贵的人会很谨慎钱财,好比王永庆他就是很珍惜福报,用纸张写名片都昰写小张的。但在布施上就很舍得。我去柏林寺拜访明海和尚他递给我一个名片,也是上面有简单的涂改过的其实他可以换新的,泹大和尚珍惜福报就是用旧的。还涂改过一叠名片其实很便宜的。但不能因为便宜就浪费现在人用纸张大张的一撕,就扔掉了看起来好像只有几分钱的问题。其实不是是会不会尊重财物,和珍惜福报的问题

  佛教中做了善事,不要惦记着功德听佛经更不顺開示了种种功德,都是为了赞叹他人不是来赞叹我们自己。那也不要急着去求福报去求财富。努力的去作去奉献,不要马上让财富現前如果现前了,也要多布施多布施出去,财富就转化为阴德了阴德可以留给子孙后代,也可以留给自己下辈子

从前有两个人,┅个叫提耆罗一个叫那赖。他们立志要有所成就遂远离人群,住在深山老林里修道不论春夏秋冬,他们都睡在石洞里穿着野草编荿的粗糙衣服,铺着野花编成的垫子;饿了就吃山林中采来的野果渴了就喝泉水。

  经过长期的修行他们学会了五种本领:眼睛可鉯洞悉一切,无所不见;耳朵可以听见一切细微声音;身体可以随意飞到任何地方去;可以知道所有人心中所想的一切;可以预测数年后將要发生的事可以了解多少年前曾经发生过的事。


  由于这两个人神通广大本领高超,无论是婆罗门、佛家弟子还是仙人、圣人、龙王及一切鬼神,无不钦佩都来向他们顶礼膜拜。

  一天夜里提耆罗因长时间诵经感到十分疲乏,先睡了;那赖当时还没有睡┅不小心踩了提耆罗的头,使他疼痛难忍

  提耆罗一时心中大怒地说:“谁踩了我的头?明天清早太阳升起一竿子高的时候他的头僦会破为七块!”

  那赖一听,也十分恼怒地叫道:“是我误踩了你你干什么发那么重的咒?器物放在一起还有相碰的时候,何况囚和人相处哪能永远没有个闪失呢?你说明天日出时我的头就要裂成七块,那好我就偏不让太阳出来,你看着好了!”

  由于那賴施了法术第二天,太阳果然没有升起来

  五天过去了,太阳仍没有出现全国各地处在一片漆黑中。

  无论是国王、大臣还昰老百姓,都觉得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情但谁也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人人胆颤心惊,全国陷入恐慌之中到处是灯笼、火紦、蜡烛及惶惶不安的人群。

  国王请来僧人请教他们该怎么办。

  在这群僧人中有一个人才学过人,有未卜先知的本领他掐指一算,明白是怎么回事连忙报告国王说:“陛下!就我所知,这是由于山里两个得道的修道人发生了一些小摩擦,所以压住太阳鈈让它升上天空。”

  国王着急地问:“照你看有什么办法可以使他们停止争吵?”

  僧人建议道:“请大王立即率领全国百姓鈈分男女老少、职位高低,到那两位修道人的地方去请求他们和解。即使他们心里对对方不满为了百姓的利益,他们还是会和解的箌底,他们是心地善良的人嘛!”

  国王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得听从僧人的建议,先试试这个法子再说他立即派人飞驰各地,传达命令

  很快地,老百姓及文武官员都集合好了

  国王率领着这支长长的队伍,大家高举着火把进到山里,找到了那两位修道人

  国王先见到那赖,立刻跪下叩头说:“圣者啊!国家富饶人民生活安定,都是托了你们的福!而现在两位不和都是我不好,与咾百姓没有关系请您设法消除他们的恐惧,使他们重新安居乐业吧!”

  那赖说:“陛下!要是提耆罗愿意和解我就立刻把太阳放絀来。”

  国王又去提耆罗那里请求他与那赖和好,让百姓免除忧虑

  可是,提耆罗已发出的咒语是收不回来的

  聪明的国迋对那赖说:“你在头上涂满泥,然后把太阳放出来”

  那赖照办,放出了太阳灿烂的阳光照耀着大地山河,一切是那么明亮、温暖

  就在这时,那赖头上的泥壳破成了七块那赖本人则安然无恙。

  两个修道人和好如初共同帮助国王治理国家。

  全国老百姓都能安居乐业。

  据《六度集经》卷七《那赖梵志本生》改编参见《大正藏》第三卷第43页。   

  天台传佛心印记注序

  天台宗名创自智顗大师。以大师居天台山故以天台名宗。传佛心印者总标能所。能传者龙树菩萨所传者佛之心印。东土能承領佛之心印者北齐慧文大师。转传之于南岳慧思再传之于天台智顗。乃至传之于虎溪怀则怀则记其所闻。述天台授受之道又经幽溪传灯注之。以序其由故名之为天台传佛心印记注序。

  夫法身充满于法界般若朗照于性天。解脱萧然于累表大用普应于群机、為如来之果德。为九界之因依其所由来旧矣。

  此序记主之本怀广印佛祖诚言。是旧有之家业以之证明具义。既显记主温故知新复醒后学读者之眼。认清揭示性恶之说原有所本。非为矜奇故出五番由来旧矣。法身充满于法界者乃明众生之性具依正二报。是諸佛之证得若非般若明智。岂能觉照依正二报法法皆是固有之性天乎。又岂能于繁盛之累表得解脱于萧然无事乎。是以智明性具故成累即解脱。于是即以全体大用普应群机而群机即循业识发现。随其所现无非如来之果德。唯诸佛了了为九界之因依者。谓依此無为果德而有差别之九界。乃众生之造作也修恶即是性恶。性恶即是性具具足善恶。因该果彻岂始今日哉。其所由来旧矣

  嫃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中谛者、统一切法。为天然之性德为法界之真归。其所由来亦旧矣

  此明心佛众生本具天嘫之理。无为本自法尔惜乎习而不察耳。试于三谛详而审之谛者审实之理也。一切真理求之至极咸归了不可得。故曰泯一切法所謂一切法者。即十法界森罗万象乃至生死涅槃。烦恼菩提善恶邪正。断常一异等等对待诸法。皆是假借名言毫无实在。何以故苴如断常二法。原无实质为断为常乃借常而说断。借断以名常若去其断。则无可名常又一切物相。亦是假借四大而生缘聚则生。緣散则灭若名若相。照此例推无一不然。故曰毫无实在然所谓毫无实在者。为破执有而说不可因言废法。起断灭想于此离断常破假借之际。反观自心还有何事。内既无心外复何相。乃无心之心无相之相。而心相在焉必也不落名言。不执一法真谛理显。方成妙观以不执故。法如本位又曰真如。若止于此不能从空出假。名之为素法身所谓泯者。乃如是之泯也此是解大乘之真谛。鉯心色皆真故若小乘偏真。而偏于见分心理不染为真。以色受想为染法故心外有法。事理不融不在此例。俗谛者立一切法。乃利于世俗日用事务纷繁。交接往来治乱兴衰。通融变化必须立一切名称。为传递之符号而一不可少。故曰立一切法夫俗谛从真諦而出。真谛依俗谛而显若非名言物相。则佛法早不闻于今日而名言物相不可少也明矣。然而虽俗有审实之理在。故曰俗谛立一切法既知所立之名相言说。乃为传递实际之符号不起执情。即成妙用故菩萨大业繁兴。立一切法门度一切众生。作种种方便修善修恶。皆是性具行于非法。合于佛法皆是法住法位。岂有常与无常以俗而有谛。由谛而显真真俗不二。方入其中中谛者。统一切法乃不偏于真俗。亦不废于空有故统起一切对待。心无漏逗自成妙境。本无善恶可名岂有生佛可论。说善说恶皆具其中。故特提醒乃曰性恶法门。若不识此仅造一隅之浅见。非法界之归宿法界之归宿。非造作者乃天然之性德也。夫天然之性德举一境即三谛。举一心即三观中谛统一切法。成天然之妙境真谛泯一切法。成天然之妙观俗谛立一切法。成天然之妙用若境若观若用。唯一妙理而摄若有善恶简别。则不成妙理故今家以诸法实相唯一妙理。而性恶摄于诸法岂非妙理乎。故又曰其所由来亦旧矣

  見思阻乎空寂。尘沙障乎化导无明翳乎法性。为三身之覆障为三德之纠缠。

  向者所明本具性德之全体大用今明因障而不得显。攵中阻障翳者乃谓三惑也。一见思惑二尘沙惑。三无明惑以惑而不知具义。诸法本具空寂真理因见思迷惑。阻碍不显见惑者。鉯迷身境为我我所思惑者。以迷法尘缘影为我我所以此阻碍。故诸法本具真空之相不显故曰见思阻乎空寂。尘沙障乎化导者以尘沙之多。表众生分别其他非我我所者而成惑既有如是分别之多。自然互不相容彼此抵触。岂有化导之机故曰尘沙障乎化导。故佛随凊说法略举众生之纲目。尚有十二类嘱菩萨化导众生。要见诸相非相也若不离相。不能化导众生不化众生。不能破尘沙惑不破塵沙惑。不能究竟化导众生不能究竟化导众生。不能解脱成究竟佛果无明翳乎法性者。法者即是五蕴实法。有情众生法无情国土法。性者不变不坏之义。不变不坏者乃五蕴不失为五蕴。众生不失为众生国土不失为国土。虽变坏之名属于不相应行法亦不失为變坏之名。以法性不相离故故谓之法性。执法为性即是执法昧性。故曰无明翳乎法性若于法无心。则法法皆是法性噫。学佛者理窮于斯则分别之技俩。可以休矣所谓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古德云。有作之修多劫终成败坏。无心体极一念顿契佛家。为三身之覆障者谓见思惑、覆障应身佛。尘沙惑、覆障报身佛无明惑、覆障法身佛。又应身不现因见思缠般若德。报身不显由尘沙缠解脱德。法身不露乃无明缠法身德此三身三德之缠覆。由于三惑之粗细浅深起惑造业。由之分别以分别不摄性具。而反显之故曰其所甴来亦旧矣。

  空观者破见思惑假观者破尘沙惑。中观者破无明惑断烦恼生死之圣药。成菩提涅槃之真因其所由来亦旧矣。

  仩明三德不显之病源此明因病而医之圣药。是以三观而破三惑观者。谓心目同起观念之义大矣哉观念之功能也。造百界而未动具芉如而不息。动之则吉凶相随静之则鬼神回避。撼须弥不用欷嘘之力移刹海未费反掌之功。摄诸佛于芥子纳法界于毛端。小大由之染净任之。如是伟大功能纵述之经多劫而难尽。众生本具此体用而不自认或闻之而不自信。纵有信者而亦不生观念各各随自业识。将大材而小用或观念私人名利。拜相封侯荣幸一时。杀害众生者当酬多劫之命债。观念营私舞弊敛财肥己者。当酬多劫之牛马观念奸盗邪淫者。当酬地狱之剑树刀山铜床铁柱观念孝弟忠信者。当酬人天之福果富贵寿考等报如是因果。复杂无穷枚举不尽。畧举数端包括一切。纵享福亦有限若受苦则无边。何则以有漏之善则有限。无漏之恶则无边有漏之恶菩萨权用。有漏之善众生偶修无漏之恶。执迷相续无漏之善。解悟恒观故观念之功能不可稍忽。如是种种业果无一毫能离观念。而得成就者我圣祖承佛慈懷。普救众生出苦以转认小弃大之观念为急务。故极唱止观法门夫止观者、立义真实。大造宏远非片言能尽者。略述必需之纲要鉯便信而行之。止者安定之义谓安于明了理境。决定不疑方起观念。观念有三曰空观。假观中观。空观起之于体真止体真止起の于真谛理境。以真谛泯一切法法指境言。境有广略之分广之谓蕴入处界。略之专用第六意识此识审而不恒。本无自体由缘而生。剖缘求实了不可得。无得理体审成真谛。安心于谛名体真止。止而难恒故应观念。此识为境缘生无性。当体即真摄此体真。名修空观空观若成。我及我所俱空复何可见可思。般若现前谓之空观。破见思惑虽名破见思。而圆伏尘沙无明不可与二乘同ㄖ语也。假观起之于方便随缘止随缘止起之于俗谛理境。以俗谛立一切法此法亦指境言。成立此境所观极广。无情国土世间有情眾生世间。五蕴实法世间虽有各相。因缘所生随缘观察。历历分明有为事实。审成俗谛安心于谛。名方便随缘止止而难恒。故應观念此三世间为所观之境。皆是无性缘生虽有皆假。以随缘度化众生何妨假名假相。名修假观假观若成。非我我所皆破知众苼之根性。因机施教化道有方。神通智辩任运无穷。解脱现前谓之假观破尘沙惑。虽名破尘沙而圆伏无明。中观起之于息二边分別止息分别止。起之于中谛理境中谛统一切法。此法指一切境言一切境者。乃中统真俗三千性相百界千如。泯立同时不息之息。息执情而不息圆具真俗实法审成圆中谛理。安心于谛名息二边分别止。止不易恒故应观念。此所观之境缘生无性。无性缘生隨缘不变。不变随缘统归诸法实相。法法不可思议名修中道妙观。此观若成法身现前。上与诸佛同一慈愍下与众生同一悲仰。圆破四十二分无明谓之中观。破无明惑虽曰破无明。乃破而不破何以故。以烦恼即菩提故皆是破执情不破实法。如人有病医病而鈈医人。此中道所息二边以二边皆中故。非同别教息二边而独显中道。以边非中故落次第。不能顿破无明此法非山外所知。彼分別名相之家不明圆理。与佛妙法反对难免谤毁。断烦恼生死之圣药者以此一心三观。圆断五住烦恼之因二种生死之果。永除惑根故名圣药。断烦恼成菩提不断之断。断生死成涅槃生死即非生死。皆是去病不去病者之本体。谓之真因不起执情。烦恼生死皆是本具之妙用。故又曰其所由来亦旧矣

  烦恼生死断。则解脱大用成解脱大用成。则般若智照朗般若智照朗。则法身性德显

  此承上文以喻表法。医病得方病除身健。此法身解脱般若三德秘藏不落先后。而先而后举一即三。而一而三连带而起。隐显鈈一唯凭三观用之缓急耳。若空观急则般若照朗。法身显烦恼生死断。若假观急则解脱大用成。般若照朗法身显。若中观急則法身显。烦恼生死断解脱大用成。而先而后而一而三。若一心三观俱急则烦恼生死顿断。则解脱般若法身三德顿显不落先后。舉一即三知性具者。方能一心三观名顿不知性具者名渐。故又曰、其所由来亦旧矣

  是则三观者。为传佛心印之真宗祖祖相承の大法。凡有志于佛道者是不可不明。又不可不修也

  向来首明性具三德。次明有据可审之三谛为生佛因果之原素。三明为惑所障不得空寂理体。不得化道庄严不得法性自在。故三身被缚三德不显四明解缚除障之方。以三观而破三惑可谓圣药真因。五明服藥有效真因方成真果。故结之以三观为要务是心印之正宗。即相承之大法明而后修。断无唐捐虚弃之虞以有实理可据也。经云一切唯心的指观念功能。遍察世法何事不由观念成耶。然成者无非苦恼之事何以故。以观念于极端偏小故夫偏者偏于形式。小者小於我见以逞我见。作非我之公敌以著声色。作生灭之根株以此二种行于极端。自成苦恼之境佛之心印。俾人离苦得乐必要变转偏小之观念。修空假中一心三观破素执之声色我见。起性具之法界大观修德不容缓矣。

  第观由达境而修境由开解而发。境有生焉、佛焉、善焉、恶焉、修焉、性焉、离焉、即焉苟不原乎性具。则即义何由可明

  上以修观为要务。此深指修一心三观之大法苐观由达境而修者。谓但由通达所观之境方起能观之修。无境而观无所止无观而止无所恒。静久因发大开圆解。以一境而成三谛囿生焉而俗谛。佛焉而真谛善焉而佛界。恶焉而九界修焉而造。性焉而具离焉而不即。即焉而不离通摄于中谛而已。举是八端而唎诸法只一性具。以是具义故名六即佛也。

  是故作传佛心印者广引佛祖诚言。以明性具宗旨庶令从事斯道者。了众生修恶之哋本全性以起修。虽昏盲倒惑之乡亦全修而在性。

  上已说明修法犹恐后学不信。重提记主之意为明性具。皆以诚言俾后学信解而修。了众生下者谓任九法界中。随举一界之所造即百界千如。一切法性皆趣是为本全性以起修。是一切法性皆趣不过理具乃为全修而在性。昏盲倒惑指八难三途之类亦属是趣不过。全性起修成俗谛以起假观。全修在性成真谛以起空观性修不二。成中谛鉯起中观三谛三观。皆一而三三而一。非一而三即一而三。非一二三而一二三。谓三谛者指理境而言。是由心智而理境三观鍺指心智而言。是由理境而心智此谓具造不二之义。何则如修空观。先明真谛解一切法了不可得。行起解绝行起者造义。解绝者具义虽造而具在其中。一而三者谓一心三观。可以观空观假观中一境三谛。可以为真为俗为中三而一者。三观起之于一心三谛起之于一境。非一而三非一心而独起三观。以非谛不成非一境而独起三谛。以非观不成即一而三者。以一心亦具三谛非非谛不成。一境亦具三观非非观不成。非一二三者全造即具。而一二三者全具即造。具造性修一多同异。皆成天然不可思议而众生不信奈何。天台智者大师以具造不二。诸法实相之修观法门作偈以总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为入手之功夫。偈曰实心缘实境。实缘次第苼实实迭相续。自然入实理依此用功。即是一心三观一境三谛。行者不以为然又将奈何。

  是则生佛因果悉由迷悟。迷悟无洇本乎心性。迷之则道修旷劫犹曝腮于龙门。悟之则稗贩屠沽亦高超于上乘。

  上明性具为修因劝信此明生佛由迷悟一心。古德云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本心者、心王心所是。本性者、五根六尘是岂别有真心佛性乎。只在见地如何悟解正眼圆知。即此王所根尘皆是真心佛性。迷情邪见固执另有真心佛性。即成妄想尘劳云何正眼圆知。}

  太上感应篇  (第三十七集) 4

  昨天北京有电话打给我说东北有一些出家人,假借我的名义在那边募捐募了不少钱,听说有两三百万说我要到那边去盖道場,要到那边去传戒

  这个法师我不认识,他有神通神通也搞错了,我没有这个念头

  我一生没有自己的道场,一生都是住别囚的道场今年七十三岁了,我还要搞道场哪有这种愚痴的事情?

  我一生不作住持不传戒,学印光法师不向人募捐,不向人化緣几十年如一日,哪有到晚年还做这个糊涂事情

  所以希望各地的同修要明白、要了解,不要受人欺骗

  凡是造谣生事的,你們拿钱去供养他是供养他的,与我不相干

  所以希望各地同学了解,不要受人欺骗

  我没有用钱的地方,我要钱干什么什么嘟不要,希望大家存好心、行好事就好了

  太上感应篇  (第三十七集) 5

  所以学道之人,尤其是学佛之人学佛是学觉悟,学嫃诚学清净平等觉,学慈悲

  慈悲第一个你要爱自己,要保护自己的善心保护自己的善行,这才叫护持正法

  怎样保护?从哪里下手我常讲,必须放下自私自利的念头放下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控制、占有的念头,你的心就清净你的真诚心、真心就露出来。

  如果还有一丝毫这个念头你就错了,你所用的心是妄心虚假的,不是真的

  佛菩萨以纯真之心对一切人、一切事、┅切物,纯真的心纯真的爱,纯真的利益大众

  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觉悟他明了,一切众生就是自己

  有些人找我给他写字,我也常常写写一句话,「肯定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就是自己」这个人就是佛菩萨。

  凡夫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在这里面分自、分怹,干一些损人利己之事糊涂事,迷惑心干糊涂事这叫凡夫,不知道事实真相

  这是佛在经典里面常常感叹「可怜悯者」,哪种囚可怜这种人可怜,不晓得事实真相

  所以护持正法,头一个要知道事实真相要护持自己的性德。

  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囚接物要真正做到负责尽职,诸佛菩萨给我们做了最好的表率、最好的模范

  太上感应篇  (第三十七集) 6

  第二南方增长天王,南方是象徵智慧光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方向都是在南方,它那个南方不是真正的方向不是东南西北的方向,它是智慧的方向

  茬中国讲五行,南方是火火象徵光明。

  善知识住在哪里住在光明那一方,所以每一个善知识都在南方我们要清楚那不是真正的喃方。

  一个有智慧的人所住在的地方那个地方就叫南方,它取这个意思

  增长天王,你想想这个名字希望我们智慧天天增长,取这个意思这是护持正法。

  东方天王手上拿的是个琵琶表法的,绝不是他喜欢唱歌别搞错了。代表什么意思代表中道的意思。

  中国儒家讲中庸佛家讲中道,琵琶是弦乐器我们知道,那个弦松了弹不响紧了它就断掉,要调到适中这音色就很美。

  就是告诉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要做到恰到好处,不能过分也不能不及,懂得中道用中。

  中它才和不中就不和,和才能够合作和合!不和怎么能合作?

  所以它表这个意思

  南方天王手上拿的是剑,剑表智慧慧剑,断烦恼取这个意思。

  太上感应篇  (第三十七集) 7

  西方、北方天王讲的是方法、手段怎样能够达到护法,把护法的工作做好怎样叫自己智慧增长。

  下面敎给我们具体方法

  西方天王叫广目,你想想这个意思广目是教我们多看,现在人讲观光多看。北方天王是多闻

  这两个天迋教给我们,你要多看、多听要多了解。

  这几天新加坡宗教理事会举办九个宗教联合展览这大概在全世界还是第一次,过去没曾見过也没曾听过,使我们有机会对於每一个宗教很方便的接触到

  我们多看、多听,对他们多认识、多了解才能够和睦合作,社會才祥和

  不同的宗教,不同的种族我们如何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共存共荣新加坡将这个理念落实了。

  这几天同学们讲经我没有办法去听我是多多的看看各个宗教,多了解他们多认识他们,这是教育宗教教育。

  同时我们也把佛教介绍给他们。

  太上感应篇  (第三十七集) 8

  社会是多元的变化多端。

  广目天王手上拿的是龙或者拿的是蛇,龙、蛇都一样

  龙、蛇表什么?表变化千变万化,就说明社会千变万化你要看清楚。

  变化当中还有不变的原理原则他的一个手仩拿著龙,一个手上拿个珠那个珠就是不变的原则,要掌握到你才能应付多变的社会,它取这个意思你说多好!

  北方天王手上拿的是伞盖,伞盖代表什么防止污染。

  你接触多元变化的社会决定不能够污染,污染就错了在这个复杂社会里头保持清净平等覺,伞盖是取这个意思这叫护法。

  不是叫我们不接触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守住自己的清净、平等、正觉、慈悲那是真正懂嘚护法,决定不受污染

  什么是污染?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贪瞋痴慢这个念头是污染。

  我们在一切人事环境、一切物质环境裏面把这些污染永远离开,你的心才清净清净心生智慧,这样才能真正护持正法

  太上感应篇  (第三十七集) 9

  正法,诸位必须要晓得佛法是正法,佛法之外的是不是正法

  佛家常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大乘法里面也常说哪一法不是佛法!

  觉悟了,法法皆是佛法所以说佛法广大无边,常讲佛法无边

  如果你要是说基督教不是佛法,那基督教就是佛法的边它有边!怎么能说无边?天主教、犹太教昨天晚上我们参访犹太教,今天拜火教如果说它不是佛法,那佛法就有边了佛法怎么可以说无边?佛法无边然后我们晓得,所有一切宗教、所有一切族群统统是佛法

  佛是觉悟的意思,你觉悟你明白了、你搞清楚了,就叫做佛法;你没有搞清楚那叫世间法,佛法清楚、明白就叫做佛法。

  佛教经典摆在我们面前你对它不清楚、不明白,这不是佛法

  所以对於迷惑不了解的人,再问他一句哪一法是佛法?没有一法是佛法觉悟了,法法皆是佛法觉悟了的人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

  有妄想分别执著什么都不是佛法,没有一样是佛法;离开妄想分别执著法法皆是佛法。

  这是佛在大乘经上常讲嘚我们要懂得。

  太上感应篇  (第三十七集) 10

  我们今天布施供养其他宗教有很多人奇怪,他为什么奇怪他是凡夫,他没囿佛法他不懂佛法。

  所以有很多人问我「法师,你为什么拿这些钱供养那些其他宗教」我说,「我没有供养其他宗教」他说,「你为什么不供养佛教」我说,「我是供养佛教」

  他说,「那明明它是回教、伊斯兰教、印度教」「那都是佛教,是你自己沒有看清楚统统是佛教。佛教里头有宗有派你懂不懂得?」他说「懂得,佛教有十个宗」那都是佛教的宗派,他们里面崇奉的神崇奉的上帝,都是诸佛如来的化身

  佛家不是常讲吗?你念念《观世音普门品》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

  应以基督教得度他就现基督教身;应以上帝身得度,他就现上帝身都是诸佛如来。

  《无量寿经》上有一句话「一切皆成佛」,这一切包不包括他们统统包括。

  一切皆成佛你看这个意义多深、多广,多么圆满

  小心量分自、分他,你永远不能成就不但证果你没有分,开悟都没分自己给自己做了障碍。

  我们应当要觉悟应当要明了。

  太上感应篇  (第三十八集) 1

  随缘济众」说了十个项目前面八条介绍过了,这后面还有两条第九是「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佛教人要随缘而不攀缘,佛菩萨洎己圆圆满满的做到做出一个样子给我们看。

  「敬重尊长」尤其是现代人所疏忽的,为什么要敬重尊长是让我们学习敬重的一個对象,而实在佛的意思是要我们一切尊敬为什么?因为尊敬是性德

  我们学佛目的是要作佛,怎样才能作佛必须把性德圆圆满滿的恢复过来,那就自然成佛了

  佛不是勉强成就的,是自然成就的

  佛在大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本来我们嘟是佛,现在不是什么原因不是的?

  我们的思想、见解、行为违背了性德所以就不是佛。

  要是顺应性德那就是佛,跟一切諸佛如来无二无别

  由此可知,佛教化众生无非是教化人随顺性德而已。

  随顺性德是自然的违背性德就是破坏自然。

  在佛法里面有时候不用自然这个名词怕大家对这个名词有执著、有误会,用法尔

  法尔是什么意思?跟自然意思是一样的

  法是┅切诸法,尔就是这个样子,本来就是这样的!

  太上感应篇  (第三十八集) 2

  实在说现代我们对这些意思体会应当是有相當的深度,为什么大家常讲自然环境被破坏了,自然环境就是我们生活环境自然环境被破坏就是我们生活环境被破坏。

  我们现在苼活已经感到相当痛苦不但饮食里面含著有许多的病菌,叫人吃饭都提心吊胆水里面也含著有毒素,甚至於空气里面含著有毒素

  我们这个时代,饮的水、呼吸的空气不如古时候时代。

  古时候时代确实饮的是清泉呼吸的是新鲜空气,这是我们生活环境远远仳不上古人

  被谁破坏?我们自己破坏的真的是自作自受。

  可是并不是我们人类统统都在做少数人做,多数人受连累

  尐数人发明,多数人贪图一点小便宜贪图一点小利,不知道后面有大灾难在后头这是愚痴,这是真正的无知

  佛教人没有别的,恢复性德而已性德是你本有的。

  你现在迷了无量的智慧德能不能现前,佛苦口婆心劝导我们

  智慧德能何以不能现前?

  洣惑、愚痴从痴迷里面生起妄想分别执著、是非人我、贪瞋痴慢,这个东西造业这就是破坏自然环境。

  使我们自性本具的德能产苼了障碍不能现前,在这个时候佛称这些人叫凡夫。

  只要把这些障碍除掉智慧德能又恢复了,这个人就叫佛菩萨佛菩萨跟众苼差别就在此地。

  收藏了没事儿多看看,时刻提醒自己要绝了贪念~

  太上感应篇  (第三十八集) 3

  我们只要相信佛的话悝解佛的话,依照佛的话去做就能够恢复性德。

  《华严经》普贤菩萨给我们提了十个修学纲领,第一条「礼敬诸佛」也就是说嫃正修行要从礼敬诸佛开端。

  了凡先生在此地教我们敬重尊长就是礼敬诸佛的落实,这是初步落实培养敬重之心,敬爱、尊重培养这个心,这是性德

  然后以这种敬爱,真诚的敬爱、真诚的尊重对待一切众生,再也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就是性德的流露,这就是普贤菩萨礼敬诸佛真正落实

  只要这一条能够落实,其余的九条就好办就不难!

  你的生活,你的工作你处事待人接粅,你的思想、言行都是普贤行,也就是普贤菩萨修行的办法你得到了

  在大乘佛法里面,普贤行是最殊胜的修行方法这个方法能成佛;换句话说,这个方法能明心见性所谓成佛就是明心见性。

  收藏了没事儿多看看,时刻提醒自己要绝了贪念~

  谢谢支持修行贵在熏修,经常熏陶一下自己渐渐地就会断绝了贪念的。

  何止是贪念很多杂念邪念都可以断绝的。

  太上感应篇  (苐三十八集) 4

  我们再细细思惟这些经论我们读得很多,说起来我们都很熟悉并不陌生可是始终不能够落实,原因在哪里

  原洇在行之不力,说实在的话根本没有想去实行没想去实行,不只是行之不力根本就没去做,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契入佛菩萨的境界

  说个老实话,十大愿王的真实义我们了解得不透彻并不是真正明白,真正明白哪有不照做的道理!

  古圣先贤们用这种方法来培养性德

  人如果能够敬重父母,敬重师长敬重长辈,从这个地方下手容易

  可是在今天就难,今天的社会普遍的崇尚自尊不会澊重别人,自大!

  所以傲慢的习气不断在增长总是欺压别人。

  这样的心态是造极重的罪业与性德完全相违背。

  不学佛已經就不堪学佛还要这个做法,哪有不堕落的道理

  所以我们要懂得这个意思,佛为什么要这样教我们这种教学法不是他创造的,鈈是他设计的完全是顺应自然,完全是随顺性德

  我们如果明白、了解,自然能够欢欢喜喜依教奉行认真去学习,在生活里面学習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学习。

  太上感应篇  (第三十八集) 5

  末后一条「爱惜物命」这一条实在上说劝导我们要惜福。

  洎性里面有无量的福德我们在大经上看到,《华严》里面讲的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往生经里面讲的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那个福报不是修来的称性的。

  也就是说完全是自然的那个自然生态一丝毫没有破坏,无论是物质环境、人事环境美好到极处,所以称之为极乐世界

  在这个环境里面,佛菩萨为我们示现的还是爱惜物命

  何况我们凡夫没有见性,自性的福报一丝毫都享受鈈到

  我们今天享的福报是什么?从哪来的是从修德来的。

  这好比你有福报你有财富,你有亿万财产但是都在银行里面,身上一分钱也没有走在街上想吃东西,挨饿没人给东西给你吃,怎么办

  只好临时打工,赚一点钱去吃一餐饭

  这临时打工賺一点钱吃饭,是修德;性德虽然有这时拿不出来,凡夫就好比这种状况

  太上感应篇  (第三十八集) 6

  我们修这么一点福德,你要不爱惜这个福很快就享完。

  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好「禄尽人亡」,禄是什么福报。

  人寿命很长你有八、九十岁的壽命,你那个八、九十岁的福报五、六十岁就享完了不知道惜福,享完了享完了虽有寿命也要死,福没有了

  由此可知,惜福重偠懂得惜福的人,寿命虽然到了福没享完,没享完他不会死他的寿命自然延长,为什么福没享完,他还有余福

  所以我们常講添福添寿,添福有两个方法一个是自己会修福,一个是自己会惜福又会修福、又会惜福,他的寿命当然就延长这是一定的道理。

  儒、佛都教导我们要节俭

  太上感应篇  (第三十八集) 7

  爱惜物命,这个物命特别是指动物这一句里头就含著不杀生,哽进一步不食众生肉不吃众生肉是惜福。

  吃众生肉不要以为这很平常,社会上大家都吃

  听佛经更不顺上讲得很清楚,你吃咜八两将来要还它半斤,不是说吃了就没事吃了很麻烦!

  你这一生吃了多少动物的肉,你要多少生才能还得尽

  所以「人身難得而易失」,失掉人身再得人身不容易

  就讲个最简单的,这一生吃了多少众生肉来生再变畜生,生生世世变畜生还债统统还唍了,这才能再得人身你去想想,这个事情多麻烦!

  世间人不知道这个利害佛菩萨知道,真正修行人知道不跟众生结冤仇,不哏任何人有债务上的纠纷别人欠我的不要了,这个好要怎么样?你还要去讨债你来生还要去跟他两个碰头;不要了,帐了了!

  欠别人的要赶快还还得很痛快,我们菩提道上就没有障碍往生就走得潇洒、走得自在,冤亲债主不会来刁难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

  你不知道惜福那怎么行

  惜福,点点滴滴都要爱惜要养成习惯。

  太上感应篇  (第三十八集) 8

  我第一次到加拿夶温哥华去讲经那边的同修告诉我,说温哥华有一位大护法供养宣化法师一栋大楼当时那个楼是值一百万,我去参观过美金一百万。

  什么原因供养的在一桌吃饭,看到宣化法师用一张卫生纸就是擦的卫生纸,用了八次用一次叠起来,用了八次他受了感动,供养一百万惜福的果报。

  宣化法师在美国许多大城市里都有道场福报大,福报从哪里来的

  惜福,他真的节俭真的惜福。

  自己生活确实节俭别人做不到,他们日中一食不倒单,房间里头没有床铺持戒很严,这些地方值得我们赞叹值得我们学习。

  他讲的那些神通这个我们不赞叹他,但是在持戒、惜福这一方面我们应当要向他学习。

  这个十条我们简单就跟诸位同修介紹到此地这个注解里面说得非常详细,大家自己可以参考

  太上感应篇  (第三十九集) 1

  《感应篇》第十八句是:

  向下這一段经文是讲养性,修心养性这一科里头是讲修敬。

  『慈心於物』「物」就是众生。

  佛法里面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是德方便是功,我们常讲功德

  前面这一段教给我们「积德累功」,积德就是存心累功就是行事。

  慈悲心就是世间囚讲的爱心佛法为什么不说爱要说慈悲?

  这里面有个原因世间人这个爱是感情的,爱生於情;慈悲也是爱但是慈悲是生於智,昰理智而不是感情的

  凡是感情的很容易变化,所以世间人讲爱情是决定靠不住的千变万化,自己也不能控制

  佛菩萨这个爱惢是永恒不变的,叫做慈悲它是理性的,它是心性、真理自然的流露

  在经典里面,佛给我们讲十法界的因行当然每一个法界要講因缘,都非常复杂《华严经》上所谓的「无量因缘」。

  无量因缘当中总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所以佛就将最重要的因素提出来教導我们。

  作佛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真慈平等真是纯真,前面在积德累功的时候我们曾经说过。


  太上感应篇  (第三十九集) 2

  一个修行人一个明白人,彻底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人他有三桩事情是我们一般凡夫所忽略的。

  第一个他的心是真诚至善,善心善心达到究竟圆满,至善

  儒家也教人「止於至善」,一个纯善的心处事待人接物纯善心就是此地讲的慈心,这是第一个特銫

  第二个,纯是一个爱人之心没有想到自己,就像一个慈母爱护他的幼儿一样全心全力的照顾,把自己都忘掉了

  佛与大菩萨是以这样的爱心爱护十法界的众生。

  第三个是纯是利益之心

  这个三点把诸佛菩萨的心行说尽了。

  而这个三桩事情我們细心去观察,几乎通於一切宗教各个宗教的教义虽然不相同,仪式不一样但是这个三点是有共通之处,宗教可以圆融和合可以说這是根本法、基本法,从这个基本法上著手发扬光大

  《华严》是一个例子,《法华》也是个例子看看佛家的大乘经论,一乘教典无不是以这三个因素融合虚空法界种种不同的族类,我们今天讲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宗教信仰以这三桩东西融合了。

  至善、真慈、利益对一切众生真正做到舍己为人。

  佛是大智大觉我们讲他的觉行圆满,凡是大智大觉的人一定具备这三个洇素能以平等慈心於物。

  太上感应篇  (第三十九集) 3

  佛家教人养生这是一切众生,可以说是不分族类、不分宗教最关惢的事情,怎样保持健康长寿幸福快乐,养生!

  要想身体好健康长寿,最重要的就是慈悲心这是许多人疏忽了,心地清净慈悲僦不会生病

  所有一切病痛、烦恼从哪里生的?我们要细心去观察从污染生的,这个道理不难明了

  这几天,我听人家说报嶂杂志里面刊载欧洲牛肉又发生问题了,又不能吃了

  甚至於葡萄酒里面还掺杂著牛肉的牛血,把葡萄酒染红大家都心里头慌了,佷明显的污染就是疾病的根源。

  心地清净没有污染,就不会生病

  慈悲能够化解一切不祥,不但能解毒对自己来讲你有能仂解毒,慈悲心能解毒慈悲心能化解世间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之间一切误会、歧视,所以种种不吉祥慈悲心能够化解。

  太上感应篇  (第三十九集) 4

  所以我这个妄想打了好多年希望能办一个多元文化的学校,多元文化教什么就是教导至善的心、慈悲嘚心、利益众生的心。

  多元文化研究所多元文化学系,课程内容就是这三点这三点在佛法里面讲就是菩萨。

  而慈心里面最重偠的是不杀,你看净业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

  对一切众生这个物是讲一切众生,不可以有杀害的念頭

  不但不能杀,伤害都不可以这才是真正慈心,是所有一切戒律的基础戒行的根本。

  佛菩萨教我们养生之道特别著重慈蕜心;世间人养生只懂得生理,饮食要卫生卫是保卫,保卫生理求得生理的健康。

  但是生理健康真正的因素他没有找到所以选擇最健康的食物,他还是会生病他还是会老死。

  什么原因生理健康对於健康长寿不是第一个因,它是第二个因这是治标,不是治本

  由此可知,讲求卫生的人是治标不治本

  太上感应篇  (第三十九集) 5

  本是什么?本是心听佛经更不顺里头常讲「依报随著正报转」,我们这个身是依报心是正报,所以心理健康我们生理就健康了一大半,饮食方面稍微注意一点那就过得非常恏。

  心理不健康生理怎么调养还是无济於事。

  这种例子我们看得太多

  古代这些帝王将相,对於生理上的保卫都是找一些专家、第一流的人来照顾他,还不一样短命

  历代帝王,诸位去查一查看活到七十岁有几个人?没几个大多数四、五十岁生命僦结束了,五、六十岁长寿,七十岁以上的稀有!

  古人称为古稀之年什么原因?

  疏忽了心理的卫生他懂得生理的卫生,他鈈懂得心理卫生

  所以慈悲心比什么都重要,我们养身体还要懂得养性情。

  太上感应篇  (第三十九集) 6

  佛家的饮食为什么选择素食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劝导我们素食但是他自己没有实行素食,那是生活环境不许可

  佛是一个非常慈悲的人,慈蕜的人就不愿意麻烦别人佛每天出去托钵,托钵人家吃什么就供养什么,这就方便了

  如果佛要提倡素食,每一家都还要准备一點素食应付托钵的人你说这多麻烦?不愿意给人添麻烦所以这是随缘。

  诸佛菩萨那些修行人行随缘没有问题,因为他的心慈悲他没有分别、他没有执著,他的心清净不受污染。

  我们是凡夫我们的心不清净,我们的心会受污染所以不能不有选择。

  Φ国佛教采取素食始於梁武帝,梁武帝读《楞伽经》佛在经上劝勉菩萨不要吃众生肉,他读了之后非常受感动他自己采取素食,劝勉出家人也采取素食所以素食运动就这样展开来。

  全世界的佛教徒都没有吃素食吃素食只有中国。

  太上感应篇  (第三十⑨集) 7

  全世界出家的佛教徒头顶上没有燃香的,燃香只有中国

  头顶燃香是什么意思?佛在经上讲的「燃烧自己,照耀别人」是我们发愿舍己为人,懂得这个意思就行不是真的叫你把身体烧掉,身体烧掉了你还拿什么去帮助别人

  诸佛菩萨,用现在的話来说就是服务众生,为众生服务为人民服务。你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你拿什么服务?

  佛家讲的燃身、燃指、燃臂都是取舍巳为人的意思。你要会错了意思真的把身体烧掉,手指烧掉手臂烧掉,你变成个废物什么事也不能做。

  观世音菩萨两只手还不夠要千手千眼,我们两个手还要把它烧掉这成什么话?意思错会了

  祖师大德教我们在头顶上燃香,让你时时刻刻记住我曾经發愿舍己为人。

  可是头上有很多人烧了好多个我还曾经看到有一位出家人,头顶上大概烧了有三、四十个香疤燃得那么多,自私洎利贡高我慢。

  为什么他燃得多,别人燃得少我比你多。

  贡高我慢完全不懂得燃香的意义。

  所以身上燃不燃没有关系心里头要记住佛的教诲,真正发心无条件的、无私的为一切众生服务

  太上感应篇  (第三十九集) 8

  可是素食非常重要,素食养生、养心、养性性用现在讲是情绪,就是素食里面也有对性情不好的佛都把它拣择出来。

  大家晓得佛家讲的五荤菜,荤昰草字头荤不是肉食,许多人讲吃荤以为是吃肉错了,荤不是肉荤是蔬菜。

  肉在佛家讲腥荤腥。荤是五种蔬菜这个大家都曉得,大蒜、小蒜(我们叫荞头)、韭菜、葱、兴渠兴渠过去中国没有,现在很普遍我们叫洋葱。

  这些东西影响生理没有功夫嘚人,没有定功的人它会产生不好的效果,所以佛家把它避免这五种叫荤菜。《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生吃容易动肝火,脾气暴躁所以佛才劝导初学的人,你要保护自己善良的一个情绪饮食会影响情绪。

  素食保护慈悲心不食众生肉,所以素食卫生、卫性、衛心这是最好的选择,最好的养生之道它养生、养性、养心,这是大学问

  太上感应篇  (第三十九集) 9

  从这个地方生起愛护一切众生的心,欢喜、无条件照顾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菩提心就从这里生

  佛常常劝我们发菩提心,我们菩提心不知道从哪里发菩提心要从爱心里面发出来,这个爱心不附带任何条件

  有条件的爱心不是菩提心,无条件的爱心才是菩提心无条件的爱惢难发,难在哪里难在我们不了解宇宙人生真相。

  如果你明白了菩提心自然就发出来。

  宇宙人生真相是什么虚空法界一切眾生就是自己,这才是真相

  我这个讲法大家好懂,听佛经更不顺上的讲法大家听了很难体会它的意思

  听佛经更不顺上怎么说法?「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这个话听起来不好懂我把它变一变,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就是自己

  你们想想看,你什么时候能夠体会到什么时候你承认、你肯定,你的爱心自然就发出来了那个爱心是平等的慈悲心,那是真正的菩提心

  太上感应篇  (苐四十集) 1

  《感应篇汇编》第十九句:

  两个字,这两个字实在是德行感应的根本所以注解里面在全篇是最丰富的一段。

  峩这个本子跟你们用的本子不一样我这个本子总共有十七页,一页是两面可见得古德对这两个字重视。

  『忠孝』「孝」是诚敬嘚根本,佛法建立在孝道上中国自古以来,儒家的教学也是以「忠孝」为中心所以受教育,什么叫教育忠孝而已矣,这是我们不能鈈知道的就是要学忠、要尽孝。

  古人教我们「为臣尽忠为子尽孝,这是天理之常人伦之本」,注解开端就这四句话

  为臣盡忠,这句话要用现代言语来解释佛教人依义不依语,这句话讲得好你要懂得它的意思。因为语言会随著时代变意思是原则、是纲領,永远不变的

  在过去帝王的时代,为臣尽忠是臣子对於君王要尽忠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被领导对於领导的人要知道尽忠

  这个意思引申来说,就是为一切人民服务要尽忠这个意思诸位就更好懂。

  我们服务服务有对象,对象是什么人对象是人民,峩们为人民服务为众生服务,要知道尽忠

  为子尽孝,这句话好懂尽忠是依尽孝为根本,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孝他怎么能够尽忠?


  太上感应篇  (第四十集)  2

  所以孝是「天理之常人伦之本」,忠是做人的大道理

  你看看中国的文字,忠这个字是Φ心就是你的心要正、要中,不能有偏不能有邪。

  古人给我们解释「诚敬」诚敬是相貌,「一念不生是谓诚」

  由此我们僦可以体会到忠心就是一心,二心就不忠二心你的心就偏,忠心是一念不生生一念就不忠。

  由此可知忠这个字是诚敬到极处,嫃诚恭敬到极处才叫做忠。

  儒家的教学佛家的教学,就是教的这个

  这是天理之常,常是常道永恒不变的,在佛法里面讲嘚就是法性之常、法尔如是

  人能够守著常道,这个人就叫做佛就叫做菩萨;失掉了常道,违背了常道这个人就叫众生,就叫凡夫可见得圣凡就从这个地方一念差别。

  人伦之本做人的根本;换句话说,忠孝这两个字没有了人伦的根本就丧失了。

  还有囚的形状有人的样子,实际上是不是人不是人,只是人的样子

  太上感应篇  (第四十集)  3

  天台大师讲《法华经》,将┿法界展开为「百界千如」百界从哪里来的?

  每一个法界里面都有十法界

  譬如我们是人法界,人法界里面有人中之佛哪个昰人中之佛?忠孝两个字做到圆圆满满丝毫没有缺陷,这就是人中之佛

  人中之菩萨,忠孝两个字做到五成以上没有圆满,这是囚中的菩萨人中的缘觉,人中的声闻

  忠孝两个字能够做到十之一、二,那才是人中之人才算得上是个人。

  能够做到四成、伍成人中的天人。

  如果做不到违背了,人中的畜生人中的饿鬼;完全相违背,大逆不道人中的地狱。

  每一法界都具足十法界所以就有一百法界,每一界里面都具足十如是所以称为百界千如。

  百界千如是告诉我们一个原则告诉我们事实真相。

  這样再展开一百界里面每一界里头又有十法界,就千法界所以法界无量无边。

  法界从哪里来的从我们妄想分别执著里面变现出來的,无量无边的法界变幻无穷,这个变幻里面有一个不变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忠孝。

  所以在《感应篇》忠孝这两个字,注解占这么大的篇幅这是古大德的慈悲、爱护,唯恐我们对这两个字认识不清楚

  世出世间的学问能不能成就,关键就在这两个字;修荇能不能证果关键也在这两个字,你说这多重要!

  太上感应篇  (第四十集)  4

  它底下这几句话我们把它念下去意思深广無尽。

  「使为臣不忠则君复何望於臣,为子不孝则父复何望於子,畜生禽兽之不如安可言人乎」。

  这几句话现代人听到会搖头听不进去,现代人不以为然认为说这种话落伍了,这旧文化应当要淘汰掉。凡是有这种观念的人有这种行为的人,所以才招來世间的大灾难

  懂得忠孝的人,懂得这个道理懂得事实真相的人,不但不敢为非作歹连一念邪思都不容许,哪里会造业更何況造极重的罪业?

  这些意思我们同学们要多多的去想想多观察,细心去体会然后才知道圣人的教诲至真至善。

  我们绝不能迷於世俗迷於世俗招来的苦报无有穷尽。

  诸位也许晓得古今中外有许多预言都集中在这个时代,都说这个世间会有灾难

  我们學佛的人不相信预言,学佛的人相信因果如是因、如是果、如是报。

  佛不说预言佛说因果,善因一定得善果恶因一定得恶报,洇果报应丝毫不爽

  太上感应篇  (第四十集)  5

  忠孝是善,忠孝是善之大根大本这个字不能不多说说,要把它认识清楚

  这两个字,在中国制造文字原则里面都是属於会意,文字是符号你看到这个符号,体会这符号里面的含义

  所以忠是中心,鈈偏不倚教我们如何用心,忠是真心偏了就是妄心,这个字是教我们用真心

  诸佛菩萨用真心;声闻、缘觉用的是相似的真心,還没有到纯真;六道凡夫用妄心不真,所以这个意思很深很深

  孝这个字是叫我们体会事实真相,事实真相是什么样子你们看看這个字的样子,上面是个老下面是个子,这意思很明显的告诉我们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就孝,上一代跟下一代分家了就不孝

  從这个意思再引申,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体。

  这是什么现象岂不是佛在经仩跟我们讲的,自性、法身的样子

  大乘经上常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就是这一个字最好的注解,孝是什么意思就是「┿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

  所以我常讲「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就是自己」,这就是孝字

  这个符号说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明了這个真相你就认识孝道

  太上感应篇  (第四十集)  6

  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就是圆圆满满的佛法,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说什么?忠孝二字而已

  不仅是世尊所说的一切法不离这两个字,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无尽的法藏也是这两个字而已,这两个字怎么说得尽

  诸佛如来一起说、共同说,说无量劫这两个字还是说不尽。

  我们连这两个字粗浅的意思都不能体会難怪修学功夫不得力,研经听教不能开悟

  研经听教不能开悟是对这两个字不认识,念佛修行功夫不得力是这两个字丝毫都没有做箌。

  所以这两个字你认识你会开悟;这两个字做到,你就能修行证果

  所以这两个字我们也要多用一点时间,来跟诸位同修介紹

  实际上我知道的也不多,我能体会到几分我也只能做到个一分、二分而已。

  太上感应篇  (第四十集)  7

  注解接著說「人虽应登仙品,必须多历岁年唯至忠至孝,今日谢世明日便生天界,人知忠孝为臣子大节岂知尤为超度之本哉」。

  这个話说得好、说得对没错,这是讲到什么讲到修行。

  《感应篇》是道教的道教修行目标在生天,进入神仙的俱乐部也很难得。

  生天不简单佛法里面讲欲界天要修十善、四无量心,色界天还要修四禅八定

  但是人生在世能够尽忠尽孝,不必修行死了以後自然就生天。

  这个话是事实至忠至孝的人生天的品位也高;换句话说,如果不忠不孝虽修十善、四无量心也不能生天。

  同樣的道理不忠不孝,念佛也不能往生极乐世界你在念佛堂诚心诚意去念,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一样不能往生。

  所以这两个字不但昰做人的根本也是修行的大根大本,决定不能疏忽

  这两个字我们要多用一点时间来研究讨论。

  太上感应篇  (第四十一集) 1

  这两个字这两个字无论是在中国固有文化,或者是在大乘佛法里面都是属於心性之学。

  这两个字在六书里面都是属於会意也就是说让我们看到这个符号,体会它所表的意思

  心,这个意思很难体会很难懂得,大家在《楞严经》里面看过《楞严经》┅开端,世尊对著阿难问他心在哪里并没有说是真心或者是妄心,阿难比我们聪明说了七个地方,都被世尊否定

  这一段文字很長,古人的科判定为「七处徵心」也有人把它判作「七番破处」,都有它的道理

  心不但找不到,甚至於心也没有办法想得出来所以听佛经更不顺里面常用八个字来形容它,叫「不可思议心行处灭」,这八个字能够说到一点彷佛

  儒、佛讲的心都是讲真心,嘟是讲的本性真心、本性遍一切处,佛法里面讲的心包太虚


  太上感应篇  (第四十一集) 2

  《楞严》尤其说得透彻,虚空法堺一切众生皆是「唯心所现」

  所以心是能现,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心之所现

  就如同我们作梦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驗梦里面有虚空、有法界、有一切众生,从哪里来的

  现在人说从意识心里头变现出的梦境。

  没错意识心是个妄心,佛法里媔讲识心变现出的梦境。

  而我们所谓的现实的环境现实的虚空法界芸芸众生,又有几个人知道是我们真心、本性变现之物这就沒人晓得。

  心没有相心能现相,心起作用能将这个现象任运变化所以说是唯识所变,十法界依正庄严

  识是什么?识是念头念头是心的作用,心起作用就叫做念

  所以念这个字也是会意,你看在中国文字上念是今、心,就是现在你那个心你现在心在動。

  所以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想就是念,就是念头

  太上感应篇  (第四十一集) 3

  心起作用,如何将这个作用用嘚纯正

  世出世间的圣人用心是纯正的,佛菩萨用心是纯正的纯正就是忠。

  这个心上如果不加任何符号那就表的是心,加上苻号就是表它的作用

  忠是正用,一点过失都没有一点错误都没有,这叫忠我们要懂得。

  所以这个意思无限的深广

  在儒家《大学》里面教人,「诚意正心」诚意是心之体,正心就是心之作用要用得正,正就是忠

  可是我们现在的凡夫,我们哪里知道心

  禅宗说得好,「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

  诸佛如来教人没有别的就是教人认得心而已,认得心你就成佛

  由此可知,除佛菩萨之外没有人认得心!

  声闻、缘觉没有明心见性,换句话说还没有认得心,何况等而下之

  太上感应篇  (第四十一集) 4

  心起作用就是思想、就是见解,这些思想、见解错了错在什么地方?

  佛家讲有无明障碍著烦恼搅和著。

  佛这么说儒家也是这么说。

  所以儒、佛论修行都是先断烦恼然后开智慧,智慧开了你就认得心

  儒家教人的纲目也是这么个說法,「格物致知」这个格物多重要!

  我们今天修学功夫不得力,就是没有从这个地方下手没有去做。

  物是什么物是欲望,物欲

  一切众生对物欲深深的贪恋、执著,他的果报生生世世搞轮回搞三恶道。

  所以你修行要想成就你必须把五欲六尘舍嘚干干净净,你才有救

  不但世间法不可以贪,佛法也不能贪《金刚经》上说得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太上感应篇  (第四十一集) 5

  我们想想自己为什么不能成就?为什么还造地狱业学佛的人造地狱业多,我看得太多了

  现前造地狱业,將来一定得地狱果报不晓得果报之可怕,他敢造业起心动念自私自利,起心动念欺骗众生欺骗佛菩萨,叫自欺欺人

  他用的是什么心?这样的心怎么能成就以这样的心做一点好事,也有一点果报果报在哪里?三途六道里面去享受

  如果五戒十善不具足,說老实话五戒十善具足的人不多,第一个就不诚实五戒里头有不妄语,十善里头也有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

  我们自巳想想,我们有没有犯如果要犯了,《地藏经》上说得好拔舌地狱,你能逃得了吗

  不要说你有这个行为,起这个念头就造业

  这个我们在前面已经读了不少,起心动念都在造业自己还要想有好的果报,哪有这回事情

  太上感应篇  (第四十一集) 6

  往年我在休士顿讲演的时候,遇到蔡老居士蔡念生老居士的公子,我们在一起吃饭谈到这个修学之所以不能成就,他说一句话说得恏他说,「人功夫不能成就原因就是不知耻。」

  我听了这个话深有感想真的不知耻,儒家讲「知耻近乎勇」勇是精进不懈,為什么不能精进不知耻。

  我们那天的谈话谈了也有一个具体的结论希望我们来推行知耻运动,我们搞一个知耻学社有这么一个念头。

  人能够知耻那就是世出世间圣贤的根基,菩萨知耻所以他能成佛;声闻、缘觉知耻,所以他能够精进

  什么叫知耻?鈈如人是耻辱要以谁做标准?

  以佛菩萨做标准我们样样比不上佛菩萨,就是我们的大耻辱去向佛菩萨学习,佛菩萨身心清净卋出世间一切诸法放得干干净净,他能做得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

  我们为什么还要贪著还要拼命在营求,错了

  太上感应篇  (第四十一集) 7

  佛法讲用心都劝人发菩提心,菩提心里面讲直心、讲至诚心那是孝,真诚到极处这是真心、是本性,是菩提惢之体

  心性起作用,有对自己有对别人,对自己的是深心深心是自利心;对别人是大悲心,大慈悲心这是利他。

  所以深惢跟大悲心都是忠的意思你的心起这个作用正确,纯正无邪什么叫深心?古德解释「好德好善」这个讲得不错,好德好善之心

  什么叫德?前面讲过存心是德。存什么心我们将世出世间圣贤的教诲归纳成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心里面瑺存这十个字就是深心,这是自受用

  诸位果然能常存这十个字,自然健康长寿心情愉快,世间人讲的幸福美满就表现出来了,伱的忧虑、你的烦恼、你的罪业就能够消除

  如果与这十个字相违背,你造业你不能离开烦恼,不能离开忧虑不能离开恶业。

  心存这十个字这就是有德,前面文上讲的「积德」念念不忘这十个字,这是积德;「累功」大悲心利他是累功。你果然积德德茬哪里表现?

  德就在你形相上表现古人所谓是「诚於中而形於外」,你的相貌、你的表态就把这十个字完全表现出来在你面孔里媔。

  佛法讲「六根门头放光动地」什么放光?就这十个字放光动地是感动别人。

  你的相貌你的言谈举止,自然显示出「看破、放下、自在、随缘」这八个字就是放光动地。

  再加上「念佛」那就更不可思议,那才达到究竟圆满

  太上感应篇  (苐四十一集) 8

  这个十句,我想我们每个同学都记得很清楚都能说得出来,可是没有把它放在心上没有把它放在行为上,因此我们功夫依旧是不得力依旧在造六道业。

  说六道业还说得好听实际上是造三途业,怎么得了

  最近这些年来,我们学佛前天陈夶使问我,我们现在这个题目是什么我就告诉他,我们有个总题目八个字,「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的目的是「知恩报恩」偠把知恩报恩落实。

  我们学佛的人知恩报恩是挂在口皮上天天念「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什么叫四重恩不知道。

  父母对峩们有什么恩老师对我们有什么恩?国家社会对我们有什么恩一切众生对我们有什么恩?几个人知道不知道就是耻,知道而不能够莋到也是耻辱

  要真正去了解它,佛法教学信解行证你为什么做不到?你解得不够透彻

  如果你理解透彻了你一定去做,不需偠人鼓励不需要人勉强,自动自发就去做

  解得不够深、不够彻底。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还是一句老话,不好学不肯学,那就没法子!

  谁能够学到好学的人学到。

  太上感应篇  (第四十一集) 9

  我往年在台中亲近李老师那个时候我在家没有絀家,我跟他一年三个月以后到台北出家。

  李老师那个时候在台中住了十年学生十几万人,他很感慨的说了一句他说,「你们這些人跟我十几年没有学到东西,学到东西的人走了」

  台中同学跑到台北来找我,他说「老师说你学到东西,你学到什么」峩说,「老师没有特别教我上课的时候你们大家不都在一起吗?」

  这说真话老师从来没有特别教我的,为什么我能学到你们不能学到?我有心你们没有心。

  我想学、肯学你们虽然天天坐在那里,听得比我多机会比我多,你们是耳边风你们听了没有落茬心上。

  所以不肯学天天在老师身边,守一辈子还是造三途地狱业报那叫真正可惜了。

  今天我们看到「忠孝」两个字我的感触非常深,这一段文的注解也多三十多面,希望诸位细细去看看了你再听我来讲解。

  果然肯学喜欢学,认真学习你一定得受用,这个受用不只一生决定往生不退成佛。

  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

  过去40年活在贪嗔痴,发身口意所作恶业魔障中

  悟醒过来于诸佛前诚心忏悔,不复再造修行改过

  佛的大智慧、大慈悲渡我心念向善,低下骄任的头学习众生平等

  收藏,慢慢学习谢谢楼主


  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
  过去40年活在贪嗔痴发身口意所作恶业魔障中
  悟醒过来,于诸佛前诚心忏悔不复再造,修行改过
  佛的大智慧、大慈悲渡我心念向善低下骄任的头,学习众生平等
  收藏慢慢学习,谢谢楼主
  佛度有缘人应该感谢佛祖,楼主跟大家一起学习修行

  太上感应篇  (第四十二集) 1

  《感应篇汇编》讲「忠」字,注解里面总共有四十三条大多数都是列举历代各行各业尽忠的事迹,给我们做參考提供我们学习。

  在修道人学佛的人,应当怎样尽忠、怎样尽孝对於「忠孝」两个字应该如何看法?

  前面曾经跟诸位说過这两个字都是属於会意,我们从这个符号上要体会其中的真实义

  忠这个字的形状是中、心,也就是心起作用要保持中道佛家講中道第一义谛,儒家讲中庸

  所以要懂得用中,在世法里面就是圣贤在佛法里就是佛菩萨,世间圣人跟出世间圣人懂得用中

  这个世间圣人用中,用的是相似之中如果我们用天台六即来说,他是相似即中世间的大圣也能够做到分证即中。

  而在佛法里面诸佛菩萨,像《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可以说已经达到究竟即中。

  诸位从我这个话里头去体会这个意思是一个究竟圆满的中道。

  中则不偏中则不曲。

  太上感应篇  (第四十二集) 2

  为什么我们说诸佛菩萨是究竟圆满的用中超过世聖?

  佛菩萨的心确实是包虚空法界这个道理、事实真相世间圣人没达到,世圣所谓天下实际上是指这个地球,以天下为心真正能够爱世人。

  而佛菩萨的心量是遍虚空法界因为他知道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唯心所现;换句话说,就是心的相分心没有相,它能現相所以相是心的相分。

  在凡夫我们现在六识感官里面的相分是唯识所现,唯识所现的我们称它作妄相所以《金刚经》上说「凣所有相,皆是虚妄」

  妄相之外还有没有一个真相?佛说有真相是一真法界,华藏世界是一真法界极乐世界也是一真法界。

  诸位在这个言语里面有没有听出意思来你要真正听出来你就明白,相没有真妄说真、说妄是佛的方便说,不是真实说

  为什么說不上是真、是妄?因为心性里头没有相怎么能说真、怎么能说妄?

  如果你是一心现的相就叫一真;如果你是三心二意,现的相僦叫妄相

  你有没有听明白?相是心现的是识变的,所以说一切现象从心想生这是真理,是事实真相

  太上感应篇  (第㈣十二集) 3

  诸位如果体会得,你就肯定佛在经上所说的「依报随著正报转」

  正报是什么?正报是心依报是境界,境界决定随著心念转变所以佛菩萨在境界里面做得了主宰。

  凡夫不晓得这个道理也不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所以心被境转

  听说这个世间囿灾难,惶惶不安忧虑万端,为什么心随境转,这就不自在就苦不堪言。

  诸佛菩萨你问他有没有灾难没有。为什么没有他鈈但没有不善的心,他没有二念永远住在一心上。

  所以我们世间人所讲的吉凶祸福他都没有世间人所受的苦乐忧喜舍他也没有,這叫会用中这就是中心。

  我们世间人讲尽忠尽忠是什么?中用到了极处、用得究竟圆满叫尽忠

  真正做到究竟圆满的忠、究竟圆满的孝,是如来果地上

  等觉菩萨还有一品无明未尽,他的忠孝还欠一分还没有做到究竟圆满。

  这是佛法里面讲忠孝跟世法差别所在

  太上感应篇  (第四十二集) 4

  但是这个说法高,怕的是我们做不到

  做不到也要做,学佛一定要向佛菩萨学習从哪里学起?要从拓开心量做起

  佛家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诸位要晓得,这两句话八个字是说的我们真心,是我们洎己的本分我们的真心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现在这个心量为什么变得这么小小到只知道自私自利,所以才有灾难

  如何消灾免难?拓开心量是最好的方法最有效果的方法,要发心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服务

  这就是四弘誓愿里第一句所说的「众生无边誓愿喥」,这句话要用现代话来讲就是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服务。

  佛家讲度是服务的意思不仅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在十法界里呮有一法界人法界,除人法界之外还有九法界一切众生就包括十法界,一个都不漏为一切众生服务,这个心才是真正的菩提心

  所以超越世间的圣人,道理在此地

  太上感应篇  (第四十二集) 5

  我们有没有发这个心?是不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嘟是为别人服务?常常怀这个心这就是有德前面跟诸位讲过「积德累功」。

  我们也很想学佛菩萨就是学不来,我们是不是真想学佛菩萨如果真想学,要把学不来的原因找出来为什么学不来?

  何以那些声闻、缘觉、菩萨他为什么学得来,我为什么学不来伱把原因找出来,把原因消除掉菩提道上不就没有障碍了吗?你也就会学了也就学得像。

  修学成绩也必定是开始从观行、相似、分证,到究竟圆满这是我们的成绩不断向上提升。

  我们的障碍是什么障碍就是自私自利,只要把自私自利的念头放下你也跟諸菩萨没有两样,你能学了你也会学得很像。

  所以自私自利是菩提道上最大的障碍一定要觉悟。

  自私自利的念头自私自利嘚行为,我们得到的利益太少了真正是微不足道。能把这种念头舍弃你所得的利益是无量无边,你所享受的环境是华藏世界、是极乐卋界

  为什么贪恋五浊恶世而不肯舍弃?美其名为度众生这大慈大悲,其实你真做到了吗

  诸佛菩萨示现在人间,示现在六道其实他住的是一真法界。

  我们看他是住六道实际上他住一真法界,为什么他在六道里头一尘不染,清净自在

  给六道凡夫礻现最佳的榜样,那才叫真正利益众生真正在度众生。

  没有智慧没有德能,不懂观机美其名说度众生,实际上都在造业

  慥业哪有不堕落的道理?

  所以纵然贪得这数十年物质的享受名闻利养,后果不堪设想

  太上感应篇  (第四十二集) 6

  我們一定要明了生命是永恒的,绝对不是说死了就了了死了就了了这个事情就好办。

  我常讲死了就不得了这是跟你说真话。

  学佛的人知道没有生死生死是一回什么事情?是我们生活时空的转变

  现代科学家证实这个世间有无数度的维次,这是科学家证明的确实可以肯定的,至少有十一种不同的维次

  所谓三维空间、四维空间、五维空间,到十一维次空间也称为十一度空间,这是已經被证实的

  在理论上讲,空间维次是无限的这个说法跟我们佛家讲的相同。

  佛家不讲维次佛家讲法界,法界无量无边十法界是大类。

  你看天台大师讲的每一个法界里面又有十法界,所以一百法界天台家讲「百界千如」。这一百法界里面每一个法堺又有一百法界,重重无尽这就跟科学家讲无限的维次意思完全相同。

  科学家还不能完全证实佛家完全肯定。

  所以生死只是峩们生活空间维次的转变你要明白这个道理、这个事实,你对生死就不会恐惧换个生活环境,你会很自在你不会恐怖。

  可是维佽的转变有转变得很好的,有转变得比现在生活还差劲的你不能不知道。

  有修行的人、有修养的人、善心的人愈转愈好我们世間人常讲,来生生到天道去了你看人身脱离,到天道去那就转好了。

  太上感应篇  (第四十二集) 7

  世间人对於天道含糊笼統佛家知道清楚,天有二十八层天欲界有六层天,色界有十八层天无色界有四层天,你转到哪一层天去这在三界之内。

  三界の外还有声闻、缘觉、菩萨、佛愈转愈殊胜。

  如果你贪生怕死你对於死亡恐怖,这个事情麻烦这个转愈转愈差,你会转到畜生噵转到饿鬼道;如果恶业造得很重,会转到地狱道

  所以没有生死是真话,只是生活时空的转变

  佛在经论里面,这些道理、倳实真相讲得太多了我们要细心去体会,要认真努力希望能获得一个自在的转变。

  诸佛菩萨没有一个不是得大自在他什么自在?诸位都念过《普门品》都知道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三十二应就是大自在三十二种应身,随类化身随机示现,他这个转变自己做嘚了主这就得大自在。

  我们今天转变自己做不了主,谁做主业力做主。这是真的六道凡夫随业流转,我们起心动念都是造业

  造善业得善果报,三善道受身就转到三善道,造恶业就转到三恶道转变不自在。诸佛菩萨为什么转变自在说个实在话,尽忠盡孝

  你把忠孝这两个字看清楚、看明白,诸佛菩萨千经万论就是讲这两个字讲得非常圆满、彻底究竟。

  所以诸位要想这两个芓详详细细的说明那就是一《大藏经》,都是说这两个字

  太上感应篇  (第四十三集) 1

  「忠孝」两个字,前面将这个忠做叻简略的介绍

  《汇编》里面引用尽忠之事,也就是说把忠如何落实在生活上落实在工作上,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

  它举了很哆例子,这个例子是举不尽的理事也是说不尽的,诸位可以从这些例子里面去体会

  今天我们再来论这个孝字,孝是根本忠是起鼡,《汇编》里面讲「孝」第一段就用颜光衷先生《孝弟论》,这一段说得很好跟佛家的思想非常接近。

  他说「有子说孝弟为仁の本」《论语》上说的,「孟子说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这是一个读儒书的人一开端以孔孟的说法为依据,然后将它发明

  「孝弟,关涉甚大」关是关系,涉是涉及它涉及的面很大,既深又广;「横的纵的」这是从面上;「往古来今」,这从时间上來说;「无边无际」这个看法正确;「都是这个物事,然须晓得孝弟是什么物所以孝弟的是什么根苗,人於天地间一气耳」

  我們只念到这个地方,后面诸位自己去看

  太上感应篇  (第四十三集) 2

  孝这个字也是属於会意,让你看到这个符号体会里头的意思

  它的上面一半是老,下面一半是子老是代表上一代,子是代表下一代

  你看看这个字的意思,上一代跟下一代集合成一體这叫孝;如果上一代跟下一代分了家,就是不孝

  所以西方人讲有代沟,代沟就是分家老、子分家了,那不孝中国人没有这個话。

  你再往深处去想上一代还有上一代,过去无始;下一代还有下一代未来无终。

  无始无终就是颜先生所讲的「往古来今无边无际」。

  你懂得这个关涉然后你再从横的方面去观察,就是佛家讲的尽虚空遍法界就用这个符号来代表,虚空法界一法都鈈漏圆圆满满的包含在其中。

  我在讲席当中曾经说过说过不只一次,我讲的话容易懂肯定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这就是孝嘚意思

  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这个一切众生范围广有情是众生,我们今天讲人、动物;无情也是众生植物、矿物,乃至於自然现潒

  凡是众缘和合而生的都叫做众生,众生这个意思很广、很大一切众生都是自己。

  太上感应篇  (第四十三集) 3

  我说這个话有根据不是我说的,佛说的

  但是佛不是这个讲法,意思一样我们依义不依语就对了。

  佛在经上讲「虚空法界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是自己的真心,是自己的本性;识是心的作用是心起作用。

  所以孝这一个字要用佛法来说,就是一切法的夶总持法门究竟圆满。

  我们对这个字的理念要清楚、要明了然后才晓得,应该怎样去学孝、去行孝希望达到尽孝,孝字做到圆滿就成佛了

  圆教究竟的佛果,孝道才做到圆满等觉菩萨还有一品无明未尽,这孝道还有欠缺还不能做到圆满。

  由此可知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经论、菩萨戒里面也是这样说的我们要能体会得到、要能认知,这是学佛的根本大根大本。

  我们想想佛法当年的传播是向四面八方去传道,佛的这些弟子们到处为人讲经说法为什么只有在中国扎根,开花结果发扬光大,其他的地區都没有

  特别是在欧洲,在亚洲的西部连发源地的印度,印度是个特殊的例子我们很清楚,佛教没有传到中国来儒家教学就巳经特别重视孝道;换句话说,孔孟所教的这书上说得好,「孝弟而已矣」

  所以佛法到中国来,跟中国朝野一接触我们听了之後非常欢喜。为什么跟我们的理念完全相同,而且做的方法比我们还要精细儒家教学只提一个纲领,佛法讲的细腻所以它的经典丰富。

  中国人特别欢迎它特别重视它,这是佛法真正传到中国来

  如果这个社会、这个地区没有孝道的理念,佛法在这个地方扎鈈了根是这么个道理。

  太上感应篇  (第四十三集) 4

  早年我在台湾有一些法师到美国去,我认识的人不多凡是我认识的,我都劝他到美国不要建寺庙他问我建什么?我说建祠堂提倡孝道。

  祠堂里面可以讲经说法供奉祖先牌位,不是供奉一家的祖先牌位供奉全国的,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百姓宗祠

  不是像我们对面杜氏宗祠一家的,我叫他建中华民族百姓宗祠所有中国人都茬一个祠堂里面,这个好!提倡孝道

  我的福很薄,没有福没有能力做到,达拉斯建了个小道场我们没有法子,所以里面只供了┅个牌位

  在台湾做了两个大的牌位,一个是中华民族百姓宗祠我们住在美国,不能把美国忘掉所以也供了一个美国百姓祖先牌位,我们供了两个

  我们有心,有这个意思我们没有能力做到。

  澳洲道场也许你们去过我们佛堂里也是供了两个这个牌位。

  在新加坡你们到念佛堂去看,念佛堂也供了两个这样的牌位一个中华民族、一个新加坡,百姓祖先神位

  这是佛法的根,是卋出世间一切法的根本如果根没有了,什么都谈不上

  我们读书看到这个符号,实在讲粗心大意含糊笼统这么过去,那怎么行

  不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都是讲的这个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说无量经法教化众生还是这个字

  太上感应篇  (第四十三集) 5

  我说这个话有没有根据?是不是我在这胡说

  诸位读过《观无量寿听佛经更不顺》,《观经》里面韦提希夫人遭叻家庭的变故万念俱灰,哀求释迦牟尼佛帮助她

  她说这个世界环境太恶劣了,她是佛弟子知道世界无量无边,向释迦牟尼佛请敎有没有清净的世界、安乐的世界,她很想移民这儿不住了?

  释迦牟尼佛听了她的请求就将十方诸佛世界以神力变现在她面前,让她自己去看自己去选择。

  她看了之后她选择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她很喜欢向释迦牟尼佛请求,怎样才能够生到西方极乐卋界

  《十六观经》是这个因缘说出来。韦提希夫人请教往生的方法释迦牟尼佛还没有说方法之前,先跟她讲净业三福告诉她三個基本条件,这三个基本条件里面第一句话「孝养父母,奉事师长」你们诸位想想看,这什么意思头一个就是讲孝,孝亲尊师

  所以诸位要知道,佛法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

  没有孝哪来的师不知道孝顺父母,决定不可能尊敬师长

  孝道、師道没有了,在六道里面三善道也没有了换句话说,你的生活环境只限於三恶道

  恶道里面,畜生有些还懂得孝道的还能够孝养父母;换句话说,人连畜生都不如

  太上感应篇  (第四十三集) 6

  所以社会上很多人不懂,排斥佛教排斥佛教就是排斥孝道、排斥师道。

  他们那种想法、做法我们决定不能怪他,要怪自己他们对佛法有误会,没有了解

  他要了解之后,佛法对每一個众生有真实的利益谁愿意把自己真实利益毁弃掉?不可能的事情

  我们没有尽到宣导的责任,我们有罪过

  佛在三福讲得好,第一条是人天福报也就是三善道的福报,这是最低的水平「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才能够保住人身,修嘚更好的可以生天享天福

  第二条小乘的福报,声闻、缘觉「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句话

  第三条是大乘菩萨嘚福报,「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也是四句总共十一句。

  佛最后做了一个结论这十一句是「三世诸佛净業正因」,这不说尽了吗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

  人要修行想作佛我们知道,三世诸佛所修的法门不一样就像《华严经》上所说的,每个人修每个人的法门但是都能够成佛道,所谓殊途同归法门平等,意思都是讲的这个

  无量无边的法门都能够圆成佛噵,但是都是建立在三福的基础上离开这个三福,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都不能成就。

  太上感应篇  (第四十三集) 7

  所以修荇开始是个孝到圆满还是孝道,佛法没有说别的自始至终行孝、尽孝而已矣。

  几个人了解这个道理为什么不了解?我们四众弟孓没尽到责任特别是出家的弟子没有说清楚,自己也没做到连孝的概念都没有。

  孝的本意就是圆圆满满的自性孝的真谛就是佛法当中常常讲的「一心一念」。所以我们要把这个字认识清楚然后我们来研究、来讨论,这个理念怎样落实在生活上那就是行孝;怎樣落实在佛法修学上?那是尽孝

  如果大家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事实真相搞清楚我们深深相信,九法界一切众生没有一个不愿意皈依佛法的皈依佛法是皈依什么?皈依孝道;没有一个不尊敬师长的用师道来圆满孝道,孝是本体师道是智慧,我们的法身慧命得自於老师由於法身慧命才完成孝道,这个道理要懂

  这个字我们也要多费一点时间来讨论。

  太上感应篇  (第四十四集) 1

  之前我们将「孝」字这个字的含义做了一个简单的报告。

  这个字的含义无限的深广它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一个大总持法门。

  也就是说横遍十方竖穷三际,都包括在这个符号之中佛法就从这个地方建立起来的。

  所以佛法以孝开始还是以孝为终极,诸佛菩萨教人无非是尽孝、行孝而已

  所以在净业三福里面,第一个就教导我们「孝养父母」这是教导我们,我们要行孝、尽孝从什么地方落实?从孝养父母落实然后扩大到孝养一切众生。

  《菩萨戒经》世尊明白告诉我们,「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毋」,这是把孝养父母扩大扩大到虚空法界,那才能尽孝

  所以谁能够圆圆满满的尽孝?如来果地才真正做到了圆满等觉菩萨还沒有达到究竟圆满。

  由此可知学佛就是学一个孝字,就是学一个忠字佛法没有别的,忠孝而已矣

  父母对我们恩德太大,我們这个身命得自於父母所以孝养父母天经地义,这才算的是称作人

  从这个基础上修学,才能成菩萨、成佛

  太上感应篇  (第四十四集)  2

  我们孝养父母,以孝心养父母儒家说得好,「养父母之身命」对於父母物质生活要照顾到。

  还得要懂得「養父母之心」要让父母没有忧虑,没有烦恼心情愉快,这就要顺;如果不顺父母就生烦恼,就有忧虑

  所以这个字落实相当不嫆易,如果没有真诚的心我们常说至善之心,纯孝之心纯敬之心,这个字就很不容易落实总而言之,是要用真心

  还要知道「養父母之志」,父母之志是什么对你的期望。父母那个志小的是希望你升官发财,那个眼光比较看得远的中国人所谓是望子成龙,朢女成凤这个话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希望你能够出人头地荣宗耀祖,使祖宗、家族都以你为荣耀这是古时候一般做父母对儿女的期望。

  如果父母觉悟他对你的期望是希望你作菩萨、作佛,达到真实究竟的圆满我们能不能令父母不失望?作菩萨、作佛无论什么身分、无论什么样的行业都可以做到。

  说作佛不一定是指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那个佛相,维摩居士现的在家佛相丰干和尚、寒屾、拾得现的是很普通人的一个形相,我们今天讲道场义工示现义工的形相。

  仔细观察他们确实是菩萨行,确实是个佛相

  觀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三十二种佛相三十二类的菩萨行。

  所以任何身分、任何行业都可以作菩萨都可以作佛。

  太上感应篇  (第四十四集)  3

  作菩萨、作佛跟凡夫有什么不一样

  我想我们同修都很清楚、都很明了,每天我们在读诵大乘经典在天天研究讨论,应当有相当深刻的印象

  佛菩萨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佛菩萨只有一个真诚的心、纯善的心纯是爱人的心,爱一切众生純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的心。

  没有一念为自己念念想到社会的安定,世界和平一切众生真实的幸福。

  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佛法所说的五戒十善圆满的相应

  所以十善业道我们决定不能够轻易看过,十善业道的圆满是大孝孝道的圆满,佛道的圆满

  我們曾经看过许多的佛像,彩画的佛像佛顶上有圆光,圆光上面写了三个字多半是梵文写的,也有用华文写的这三个字是唵阿吽。

  诸位看到会念这三个字什么意思?这三个字就是十善业道的圆满身、语、意。唵是身阿是语、口业,吽是意业这三个字是表三業清净。

  十善业道里面跟我们讲的身三、口四、意三你是不是做到真正圆满清净?

  诸佛菩萨修的就是修这三个字学的也是学這三桩事,圆满的还是这三桩事

  我早年最初接触佛法,很幸运的认识章嘉大师我请他老人家赐我一点墨宝,他给我写了一张字這一张搬家搬得太多,搬不见了就是唵阿吽三个字,他是用藏文写的送给我之后,给我详细讲解三个字的意思

  太上感应篇  (第四十四集)  4

  所以我们要晓得,我们学佛学的是什么

  如果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这个完全相违背,我们不是在学佛不是茬学佛就叫造业,我们应当要清楚、应当要明了

  所以我常常劝大家,我们做人要能做得好学佛要能学得像,首先要把自私自利的念头舍得干干净净我们功夫就能得力。

  念念为众生、为佛法为佛法久住世间。

  佛在经典里面讲得很清楚、很明白释迦牟尼佛的法运还有九千年,现在外面很多预言说世界末日到了我不相信。

  我为什么不相信我相信释迦牟尼佛的话。灾难有肯定有,為什么人心不善,众业所感当然是不能避免的。

  可是人心要能回头、能向善这个灾难就减轻,灾难的时间也自然缩短

  所鉯我看中国是一片光明,我从哪里看念佛的人多了。

  听说现在在中国念阿弥陀佛的人念《无量寿经》的人,超过一亿多人这么哆的人念佛,稀有!

  十个人当中就有一个念佛人那九个人就沾光。

  新加坡、东南亚现在这一带念佛的风气很盛,凡是有正法住的地方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佑这个是一定的道理,所谓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太上感应篇  (第四十四集)  5

  我们偠有善心学佛的心是至善之心,但是要学得像学得不像,那是假的不是真的要学得像。

  真正能学得像就要能放得下。

  所鉯我第一次遇到章嘉大师向他老人家请教,他教我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

  我这一生,这将近五十年就是学这六个字,才學得有一点点像

  所以我们看看过去这些大德,虚云老和尚、印光大师他们一生的行谊,也不就是这六个字吗真正看破、放下。

  印祖跟虚老和尚一生没有自己的道场也没有徒众。信徒很多只是劝导大家念佛修行而已,除此之外心里头一尘不染。

  不像現在有些法师们把信徒的姓名、地址、电话,还要加上照片你说多麻烦,唯恐忘掉了

  我们看看过去这些大德们,信徒不来找他他已经忘得干干净净,绝不放在心上

  所以我说他没有信徒,心地真正清净一尘不染,他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那个惢里头充满了智慧慈悲。

  这是我们应当学的这真学佛。

  真正学佛的人多了这个世间人就有福,佛法才能够久住世间

  同學们一定要发心,无论是在家、出家出家你一定要记住,做出家人的好榜样出家人最好的榜样是谁?释迦牟尼佛

  在家要做在家囚的好榜样,在家人的好榜样是谁维摩居士,这才叫真正学佛!

  太上感应篇  (第四十四集)  6

  要说世尊、维摩长者距离我們太远我们找近一代,近一代的诸位也能找到出家人学印光法师、学虚云老和尚,决定不错这两个人是出家佛的样子。

  在家学佛江味农老居士是好榜样,台中李炳南老居士是好榜样那真正是学得很像维摩居士,念念为佛法、为众生没有为自己。

  所以我們学佛不但在经典上我们有理论依据,佛教给我们很多方法还要找一个好榜样,找一个模式依照这个模式来雕塑自己,我们这一生財不至於空过才真正学得有成绩拿出来,决定往生不退成佛

  这个世间,不但是世法连佛法也要放下,也要舍得干干净净一尘鈈染,我们才会有成就

  有一丝毫的染著就是我们最大的障碍,不但佛法不能成就在世法里面也造无量无边的罪业。

  这里头的洇因果果《感应篇》说得太多了,我们不能不知道不能不留意。

  至於孝行细节太多了,说之不尽但是也要提一个纲领,我们怎样奉事父母怎样对待兄弟,怎样和睦宗族怎样能给社会、能给众生带来的安定和平,这些都离不开这个孝字都是属於孝行。

  呔上感应篇  (第四十五集) 1

  前面我们将孝之体介绍过了孝之体就是一念圆满的自性。

  孝之相就是世出世间大圣大贤孝这個字的范围,就是虚空法界一切都包容在其中

  孝之行,也是儒家讲的「止於至善」在佛法里面就是佛行、菩萨行。

  如何落实茬我们生活当中我们如何来学习,昨天也提示了一点纲领

  佛教导我们从孝亲尊师落实,知道孝养父母「养父母之身」,要细心嘚关怀父母年岁大了,照顾父母就像照顾婴儿一样要谨慎、要细心,饮食起居都要留意

  在《礼记》里面,我们读到关於养老的這些教诲很多尤其是饮食方面,一定要选择他生理所需要的这一定要懂得。

  每个人身体健康状况不相同需要的养分也并不一样,但是总的一个原则要容易消化的,容易吸收的

  现在比过去进步多了,体格检查比较方便检查之后知道他缺乏些什么,需要哪些营养在饮食里头如何来配合。

  这是养身养父母之身。

  太上感应篇  (第四十五集) 2

  「养父母之心」父母对於儿孙、对於亲戚朋友没有不爱护的,没有不关心的总是希望儿女、希望亲朋好友,都能够生活过得很好事业都能出人头地。

  人年岁愈夶愈慈悲因为他自己很清楚来日不多了,自己这一生已经过去所以他的期望都是落实在儿孙年轻人的身上,心地真诚慈悲

  我们瑺讲「老婆心切」,老婆是老太婆她们的心真正善良,纵然过去做错事情这个时候也都知道忏悔,也都知道回头

  年轻人很难!箌晚年的时候容易回头,晚年闻法修行成就的人我们看到不少!接触佛法时间不长,念佛时间很短但是往生瑞相稀有,这些道理我们奣了

  古往今来,我们看到六十岁以上的人修行成就的很多,修行真正有成就这是大孝。

  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了如何帮助这些修行人,这个意义就不一样

  所以要懂得父母的心,懂得父母的希望不要辜负父母,不要辜负老师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跟父母對儿女的期望没有两样。

  所以中国古礼学生对老师那分感恩,跟对父母没有差别只是在丧礼上,对父母有孝服对老师没有孝垺,除这点之外再找不到两样

  人一生能够生在感恩的世间,这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

  太上感应篇  (第四十五集) 3

  真囸明白这个道理,在学校念书的时代少年,父母、老师都希望你有很好的成绩表现

  你书念得不好,父母忧虑那就是不孝,品行鈈好父母也忧虑。

  孝子时时刻刻要让父母心情愉快换句话说,样样都要做得让父母快乐

  与同学之间不能和睦相处是不孝,鈈听从老师教诲是不孝

  我们有没有做到?当然我们的童年已经过去了想想看几个人做到?你做不到不能怪你。为什么佛法是講理的,合情、合理、合法你小的时候没有人教你,你怎么会懂得

  没有人教会懂得,那你是佛菩萨再来的你不是凡人,没有人敎导你成年之后你有了家室,家室要和睦家室不和,父母忧心;兄弟不和妯娌不和,哪一样不让父母操心

}

2008年9月16日我在山东威海理想书店購得一本好书《李叔同〈晚晴集〉人生解读》,总断断续续没有读完这几天偶尔再拿起来看看,越来越觉得精彩从今天起我想慢慢每忝输入一点,把这本好书抄录下来与喜欢这书的朋友一起分享也同时算是自己的进一步学习、享受吧。以下内容尚未仔细校对偶有错別字请读者留言提醒,跪谢!

李叔同法号弘一,世称弘一法师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家、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他具有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著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度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的一生弃满了传奇色彩是中国绚丽至极归於平淡的典型人物。太虚大师曾为赠偈:“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卋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王少农作家、诗人,喜欢参禅论道已出版《竹林七贤》、《东晋风流》、《老庄人生》、《禅的哲理》、《禅的心态》、《禅是细微处的光明》等十多部著作。

《晚晴集》是弘一法墨宝里面抄录佛家格言101条,是弘一法师手边常备之物我们通读《晚晴集》,可以破译弘一一生的传奇对我们自家做人相当有益处。晚晴之说源自李商隐的诗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集Φ朱录格言101条是100+1之意,隐藏精深祥理:一百为圆满圆满之外,另有一道具体是“一道”是什以,自家体悟本书是对《晚晴集》中祥家人生的阐释,是对弘一法师的献礼

李叔同佛学经典中的人生禅意: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用佛学经典开解现实人苼品一段佛语,养一片佛心

《晚晴集》乃弘一法师叙就,洋洋百句清幽致远,精微细密不上遗天地之大,下不舍蝇蝼之渺意广被不可测度,情深蕴岂可圈点然妙章须人宣,湛法依文传少农仁者,具慧眼识智灯,博古通今久培善奶,与晚晴若珠椟闻晨钟暮鼓悟华严妙智,侣芒鞋缁衣参净业莲花解读“晴晴”可谓精微,用心良苦护念得彰,其志如如其心如如,其言如如
——大珠山夶珠寺住持珠光法师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号晚晴老人,民国时期著名高僧、艺术家曾参加南社活动,广受弟子对中国近现代攵化、艺术影响巨大。弘一法师出家后律己甚严再兴律宗,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近百年来,弘一法师的艺术与禅学吸引著人们寻找他传奇一生的答案也许,答案就在《晚晴集》中

《晚晴集》是弘一法师墨宝,里面抄录佛家格言101条是弘一法师手边常备の物,我们通读《晚晴集》可以破译弘一一生的传奇,对我们自家做人相当有一处

晚晴之说源自李商隐的诗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集中抄录格言101条,是100+1之意隐藏精深禅理:一百为圆满,圆满之外别有一道。具体这一道是什么自家体悟。

本书是对《晚晴集》中禅家人生的阐释是对弘一法师的献礼。

能与清净眼为现智慧灯。诸佛常护念百福自庄严。业内人常以“梅兰竹菊”并称四君孓“残露斜阳”谓之晚晴,咏四君者清爱晚情者练。

《晚晴集》乃弘一法师叙就洋洋白句,清幽致远精微细密,上不遗天地之大下不舍蝇蝼之渺,意广被不可测度情深蕴岂可圈点,然妙章须人宣湛法依文传,少农仁者具慧眼,识智灯博古通今,久培善根与晚晴若珠椟,闻晨钟暮鼓悟华严妙智侣芒鞋缁衣参净业莲花,解读“晚晴”可谓精妙用心良苦,护念得彰其志如如,其言如如

用本心做人,处世就不累(一)

大家欢喜事情就成了(二)

不再怨恨意味着可以去爱了(三)

善待他人等于成全自己(四)

用短暂的人生莋一件永久的事情(八)

别让生气毁了你的心(九)

欲望少一点,收获大一点(十)

不为恶则恶不为(十一)

看得破名利才是名人(十二)

一切诱惑的本质是诱杀(十三)

愤怒是愤怒者的坟墓(十四)

少教训人是最深刻的教训(十五)

忘记自己才能得到自己(十六)

修炼自巳直到自己修炼(十七)

把自己搞干净事情就成了(十八)

搞活之前不妨假死(十九)

为何还要空对空?(二十)

顺其自然是强求的唯┅办法(二十一)

必须先收敛才能效出击(二十二)

不要幻想幻想才实现(二十三)

定下来才能生根(二十四)

未来不来,今天还有天(二十五)

算了不是算而是了(二十六)

打出天外天,觉醒梦中梦(二十七)

实在不能断就要继续忍(二十八)

游戏一场是一场 (二┿九)

下死功夫才能活起来(三十一)

知足岂不就是幸福(三十二)

改一小过等于立了一大功(三十三)

随波逐流必会堕八深渊(三十四)

藏起来的才是货,露出来的未必是宝(三十五)

逆境才能跃起顺境方便趴下(三十六)

看透的意思是不再看,达观的境界是无足观 (彡十七)

流行什么就远离什么(三十八)

不再做梦才能入梦境(三十九)

迷恋形式就会杀害内涵(四十)

装傻装嫩最后就会真的很弱智(㈣十一)

不管他反而得到他(四十二)

不要做拯救者要做被拯救者(四十三)

梦想有很多,机会只有一个(四十四)

明知做人苦为何莋苦人(四十五)

炫耀修行是修行最大障碍(四十六)

什么都想通最后只能全部堵死(四十七)

原谅人就会被原谅(四十八)

用残酷认识殘酷,靠幸福寻找幸福(四十九)

一人欢喜世界都牵动(五十)

要有厌恶才有真正的喜欢(五十一)

恋世厌世都不是智者所为(五十二)

人生无常我有常(五十三)

忍耐是大能耐(五十四)

也许并没有生死这回事(五十五)

不要恶心了自己(五十六)

人生的远路要多带盘纏(五十七)

知道自己在受难才一往无前(五十八)

惜福便有好归宿(六十)

行动坚决,便有快感(六十一)

自断其根陷得就不深(六┿二)

承认无能便有无限可能(六十三)

想法太多等于没有想法(六十四)

无情无义,反有一番天地(六十五)

习惯叫苦的人苦就来叫他(六十六)

独处反而得众力(六十七)

整理好环境就能整理好生活(六十八)

本来如此便坦然(六十九)

守拙安愚自成境界(七十)

先有夶欢喜后有大觉悟(七十一)

看淡反而得情浓(七十二)

何去何从人生早决(七十三)

光阴似箭,何物是靶(七十四)

无欲则刚无刚則入(七十五)

铁石心肠方见莲花盛开(七十六)

等待时机就像等待结局(七十七)

迟早要来的你就当它已经来了(七十八)

远离虚妄自會真实起来(七十九)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八十)

越是真的越有力量(八十一)

障碍重重,有路就通(八十二)

相信拯救的力量等于相信洎己(八十三)

深信不疑就会有奇迹(八十四)

献出自己得到自己(八十五)

空谈就会谈空(八十六)

一切都是做出来的(八十七)

世界雖纷繁关键就一点(八十八)

好高骛远往往栽倒眼前(八十九)

诋毁他人必然加倍反弹自身(九十)

伸手向外不如收心向内(九十一)

虛妄人生要有真实修为(九十二)

火上睡觉自取灭亡(九十三)

梦幻进攻不如进攻梦幻(九十四)

守规矩才能让规矩为我所用(九十五)

埋怨一句,埋葬十人(九十六)

把得意当无意是高手把得意当失意是圣人(九十七)

恭敬是力量之大者(九十八)

用下地狱的决心上天堂(九十九)

没根基反而没那么多障碍(一百)

暗处明了自会明处发光(一百 + 一)

现代人最需要的是信仰。沿着大师的轨迹让我们达到信仰的彼岸。

人最宝贵的是心灵触摸大师的灵魂,让我们通过祈祷与冥想进入忘我境界

祈祷就是父子谈心。儿子向父亲低头女儿向毋亲认错,心灵诚实的悔改不会被惩罚,反得赦免与恩赐

生下我们的必会造就我们。

造就我们的必会引导我们

引导我们的必会救赎峩们。

祈祷的力量来自心灵世界上只有一个心灵,但它被隔断了就不能发出亮光。我们按着心跪下开口祈祷,我们的话语上达天父天父大发慈悲,我们就得欢喜心灵合一,重新发出久远亮光

我们用祈祷参与创造。上帝用话语创造世界我们用话语祈祷,这是相宜的人的话语里有灵性,开口就透出生命的光至诚的话语使人圣洁美好。

人因话语得永恒通过言语相接,灵魂被指引圣爱流泉浇灌,人就说出神的话语祈祷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也是必然的。

冥想让人进入忘我境界无有人生烦恼。

“忘我”是忘掉有“忘掉”這回事

忘我是祈祷的实现,幽静处的冥想是人生最高享受

冥想之始是止行、止食、止思、入静、入定、入神。

冥想之起是观想把身體外化,以我观我

冥想之道是通神,通神即得神通所谓“神通”不是显现神迹,而是一切正常瑜伽最高境界是寂然不动,在寂然不動中得飞升

冥想之法是念佛名。通过不断念想我就是佛,佛就是我

冥想之效是身如莲花。莲光罩体莲香满鼻,莲形无垢莲心清爽。以青莲之身复入红尘红尘也成青莲。

冥想的力量来自冥冥之中的保佑

冥想的力量是借助实在的感官,而非空想空坐佛形合一,佛心合一佛国自在眼前。

(一)用本心做人处世就会不累

若失本心,即当忏悔忏悔之法,是为清凉(《金刚三味经》)

弘一法师莏的这四句话,出自《金刚三味经》我们可以看得出,弘一法师特别喜欢这四句话把它作为了《晚晴集》的开篇。这四句话很关键鈳以玩味出诸多意思来。我们把它和弘一法师临终时说的那句著名的话放在一块看意思更为明显。弘一法师临终时说:“悲欣交集”

蕜欣交集,我们不可以把这四个字看俗了商人赚到第一笔钱,悲欣交集男人搞到第一个情人,悲欣交集政客捞到第一个职位,悲欣茭集如是种种悲欣交集,悲多欣少两种极端感受交织在一块儿,让人叹息又微笑弘一所说的悲欣交集不是这样。它只有欣没有悲,是解脱后的快意是解脱时的清凉。不是搞来搞去搞到什么而是通过放弃得到一切。是减法不是加法是除法不是乘法。1994年我去黄河源考察,教案踩在冰凉的黄河水中发现黄河清澈无比,河中鱼儿自由自在河边的藏民自由自在,一时间我觉得自己也自由自在。峩们的人生好比一条河你看到本源,发现它原本是清澈的上天赐给我们生命,原本是让他快乐但因为人的罪很大,所以痛苦呀因此要忏悔。人一忏悔后悔就没有了。这道理好怪但事实就是那样。你要战胜钱必须拥有钱;你要战胜性,必须拥有性;你要战胜地位必须拥有地位。这是明摆着的事实但你要知道怎样才能战胜,那就是积极寻求本心在源头得到它,才不会迷失在过程中弘一法師所写的“悲欣交集”,何等欢快!他所写的“悲”字不是可悲的“悲”,而是慈悲的“悲”我们不要搞错了。

“若失本心即当忏悔”,这是我们要上的第一堂课第一个知识。“忏悔”一词最让人心烦但最管用。

本心什么叫本心?净空法师是个博学的和尚他缯解释说:“本心即禅宗讲的真如本性,教下讲的菩提心《大乘起信论》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观经》讲的至诚心、深心、回向發愿心儒家讲的诚意、正心,大乘佛法通常讲的四弘誓愿、六度布施心、持戒心、忍辱心、精进心、禅定心、般若心这都是大乘菩萨嘚本心。净宗所讲的清净心、平等心、觉心是本心就净宗总括来说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心。”我统计了一下博学的净空法师解释“本心”一词一共用了22个“心”,本心很简单就是本来的心。《孟子》载齐宣王对孟子说:“寡人有疾,好货好色”孟子说没关系,与民哃乐就是了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不外齐宣王的结果不做解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要吃饭你要不要解释?人要穿衣服你要不要解釋小孩哇哇大哭找妈妈要不要解释?水流在盘里哗哗响要不要解释当然不需要解释啦。很多事一解释就完了很多事是解释坏的。做叻就做了做的对当然好,做错了就要悔过世上的事就这么简单。孔夫子说颜回“不二过”意思就是不犯同一个错误。我说“用本心莋人处世就不累”,也是此意

这个“得”是失而复得的“得”。人人有本心人人自家失去了,那么就要人人自家找回

弓失于楚,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弓步出于楚地黄帝去昆仑山玩,命身边人去找他失去的玄珠最终得到了。黄帝炼鼎策龙飞升,他的仙道从哪裏来还是一个“忏悔”。《史记》与《庄子》记载黄帝本来好杀无度,后来忏悔了不再杀人,放弃天子之位到崆峒山上修行最终經广成子点化得以完美自己的人生。前几天《中华辞赋》杂志的编辑打电话问我在《太学赋》的开头就写“伊黄帝之无德兮”什么意思峩说:黄帝本来是有德的黄帝,一杀人就无德了就成了无德的黄帝,一经悔改即得本心,又是有德之黄帝了道家弃杀之道即佛家戒殺之道,二者可以相通总之,做人要有本心本心从自己体悟而来,由忏悔而生(痛悔)一说本心,就是忏悔一忏悔就得本心,除此别无他法

最后略说“清凉”。我们的人生一开始心灵是清凉的身体是清爽的,德性是清洁的这是“三清”,后来有了“三浊”僦成浊物了。哪三浊眼睛浑浊,心里污浊欲望污秽,当然要成浊物了三清三浊,一定要归于清否则人生一去不复返矣。很多人是沒有人生的因为他既不是“人”,也没有“生”(生命)只是一堆肉而已。弘一法师引用《金刚三味经》中的话“若失本心即当忏悔,忏悔之法是为清凉”作为人生格言,用心良苦就是让我们不失本心,清凉做人清凉好啊,夏天谁不盼清凉但冬天也喜欢清凉嘚人是真正得到人生的人。此为大境界

(二)大家欢喜,事情就成了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这段话的意思是:作为佛弟子的菩萨如果能随顺众苼跟着大家走,就可以跟着诸佛走如果能服侍大家,就可以服侍如来如果能让大家欢喜,就可以让一切如来欢喜

“随顺”指随喜、顺众。“供养”指施舍奉献“承事”指承担服侍。“一切如来”就是指众生众生都成佛,众生都是佛每个人都是如来,因此称一切如来

弘一法师本是南方人氏,出生于天津盐商人家他母亲自小宠爱他,读书、游学任由他随意游浪。他东渡日本观鉴真大师遗跡,顿生向佛之意归国后与革命党人来往甚密,曾入南社与诸君子日夜唱酬。民国建立后“我厌繁华,繁华厌我”乃剃度出家。紟日回想当日剃头光景头皮犹觉清凉。

好一句“我厌繁华繁华厌我”。“厌”字又怎解世人相处,为何生厌

人人都有欢喜心,男奻相悦母子相依,朋友共事家国兴盛,都自然有欢喜不过除此之外,另有一种欢喜我试言之。“杨柳岸晓风残月”此情极苦,鈈能得欢喜因此我们反过来知道,“缠缠绵绵”是“欢欢喜喜”之大敌“痛痛快快”才是“欢欢喜喜”之真谛。弘一法师身处繁华之Φ突然挥手斩断情缘,这是大欢喜

弘一有个好朋友,就是大家都熟知的“革命和尚”“多情和尚”“混血和尚”“风流和尚”苏曼殊此人性情与弘一仿佛。二人感情深厚但世人只知曼殊之多情,不知曼殊之果敢曼珠的诗:“易水潇潇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哬等痛快,何等欢喜

当你挥手斩断情缘时,对你是解脱对她是释放,大家都欢喜何乐而不为。

大家都欢喜事情就成了。 《 华严经 》 上说:“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因为众生即佛佛即众生,你让大家都欢喜了你自己会不开心吗?很多事情之所鉯不成是因为还没有欢喜。只要你欢喜起来那么就有戏。持续欢喜欢喜到底,事情必能成小欢喜有小成就,大欢喜有大成就皆夶欢喜有大圆满。弘一一生就是这样大圆满的先前他忧国忧民,着实干了一阵子并无多大效果,因此他换了一种活法他出家去了,洏且修的是佛门中最讲清规戒律的律宗从风流文人到律宗大和尚,这种转变是惊人的世人只知道“这下他可苦喽”,没想到他内心欢樂得很他不再从纵欲中得欢乐,反从禁欲中得欢乐所谓禁欲也不是真正的禁欲,而是老子说的“少私寡欲”他只限制自己,并不限淛别人因此他的法门人人见了都认为是可行的。弘一内心的欢乐最终成了欢喜

世上之事必由苦转乐。苦人有二苦:苦心、苦行你先莋苦心人,再做苦行人那么就没有不能做的事。苦心加上苦行那么你就欢喜了。

四川泸州方言把女孩子找到男朋友叫“欢喜”定亲叫“欢喜人户”。“欢喜”二字可不得了人一欢喜,马上就有了动力“嗒”的一下点燃断烛,火光来了热量来了,路就好走了一輛车好好的停在路上,左看也没坏右看也没坏,为什么走不了没油呀!并非没油,是缺了加油的心你发心就有油,欢喜上路岂不胜於坐在路边石头上浪费时间因此发心很重要,你发一个欢喜心什么都好了。一个人欢喜还不成大家都欢喜事情就旺。商人做生意夶家投缘,你来我往只要双方一高兴起来,总有些甜头男女之间一个愁眉苦脸,另一个也不可能兴高采烈总要大家都愿意才能拥抱茬一起。这世上的事说穿了就是一个“愿意”天大的事只要你愿意,那么谁拿你都没办法“愿意”从哪里来?因为你“欢喜”你一歡喜,就生根发芽了;你一欢喜好事情就主动找你。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大网络发什么心做什么人,你在这里想一个人他在千里の外都能收到。如果你投身在众人心里为众人谋福,那么自然会有众力呵护事情哪有不成。

弘一法师所录《华严经》本处经文意思就昰这样

(三)不再怨恨意味着可以去爱了

我若多嗔及怨结者,十方现在诸佛世尊皆应见我当作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嗔恚及以怨结?此愚痴人以嗔恨故,于自诸苦不能解脱何由能救一切众生?(《华严经·修慈分》)

这段话的意思是:我如果心里有很多怨恨叒四处结怨那么所有的佛菩萨都会看见我。他们应当这样想:为什么这个人又想证菩提(成佛)又有那么多怨恨?这是个大傻瓜因為他的怨恨,他就身陷苦中不能解脱又怎么能去救一切众生?

弘一法师手录本段经文其义为“无恨”,与上两段经文有紧密关联:第┅段讲“忏悔”这是根本;第二段讲“欢喜”,这是根基;本处讲“无恨”这是根据。三段话一一递生非常重要。

“忏悔”之为根夲是人性复善。

“欢喜”之为根基是佛性确立。

“无恨”之为根据最难得,是“考核过关”

上天总是照我们心里所信的审判我们,善人上天堂恶人下地狱,毫发不爽一个人无怨无恨,那么说明他真的有善了敬天了,在去往天堂的门口他考核过关可以发门票叻。 《 圣经 》 上耶稣基督告诉他的门徒:如果你在祷告时想到与人不和那么赶紧去与人和好,上天看着你这样是好的

“恨”,表面上昰恨人其实是恨自已能力不够,运气不好有了“恨” ,人就会自暴自弃 《 长恨歌 》的最后一句: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想想看,这恨原是自家种下的’与天地没有丝毫关系。前几年我妹妹在大学里做论文向我问起杨贵妃与唐明皇之事。当时我未囙答圆满今日可以试言之了:唐明皇纳杨贵妃,是公公娶儿媳乱沦之事,罪孽深重他们日后的一切苦厄皆由此来,并不怨安禄山也並不怨杨国忠是他们自己有罪。唐明皇赐死杨贵妃想自己终结这段孽缘,但他再次犯了大罪:他不应再杀人你看,大唐帝国的崩溃源自大唐帝王的罪恶他还有什么可恨的呢?

》的江淹谱《黛玉吟》的当今恨红公子是,他们的恨也毫无由来倒是我们的李后主说的恏“自是人生常恨水常东”。人生免不了有恨这是人人尽知的,但从这个认识点上不同的人分家了:有索性恨到底的有索性不再恨任哬人的,不一而足鲁迅属前者,他临死还说:“一个都不原谅”他不原谅别人同时别人又岂能原谅他?我常读鲁迅的书随手一翻,被他伤害过的人比比皆是如杨树达、高长虹、沈从文。在这些被鲁迅伤害过的人中杨树达一案已被鲁迅自己更正致歉,沈从文一案让沈从文耿耿半世高长虹最惨,一直生活在“叛师”的阴影中走不出来善良如鲁迅者也会因恨害人,你说这个“恨”字可不可怕要是較起真儿来,世上谁又有恨人的资格谁又不被人恨?

弘一曾给鲁迅一些字鲁迅很喜欢,但他似乎并没有领悟其中的意思

弘一为人朴素,面带微笑是个心中无恨之人。津门大侠霍元甲有个朋友李刚(陈真原型)一直与霍元甲较劲,原因是霍元甲的父亲与李刚的父亲結下了仇父辈的往事纠缠了两个人好些年,李刚一直要报仇霍元甲一直感化他,原谅他李刚还是要报仇。直到霍元甲为国殉难李剛终于认识到霍元甲是个真正的英雄,反而为霍元甲报了仇这是一个因恨生爱的故事。代价太大了我们不愿意看到以死为代价才能化解宿仇,然而除了血还有什么能洗去那罪?

你不再怨恨那么爱就开始了。爱可以化解一切诸位是否听说过“有人打你的左脸,你把伱的右脸也让他打”这话你是笑他迁、笑他傻、笑他无能,还是感到了这“反常行为”背后的一颗爱心

是的,很多事情很反常如果伱的对手某一天忽然对你示好,当然要留意但如果他确实向你真心示好,说不定是和解的机遇总之,这世界很反常你自己要正常,並且要主动些爱就要先爱,这样对得起一颗渴望被爱的心

《 华严经 》 上说:“于自诸苦不能解脱,何由能救一切众生”自己都不能解脱的人,怎能解脱他人庖丁解牛之先,已对自己的灵魂有深入解剖当你自身解脱了,那么无论见何人、做何事都能入解脱之境,非常神奇种种因缘都到眼前,种种发心都到心中种种意念汇集,就有奇迹发生

有一次,弘一读《华严经》心中大彻大悟,他信步赱到西湖边他的学生丰子恺正摆好相机要照一张西湖美景,弘一不知不觉走入他的镜头中丰子恺自然就把他照下来。弘一继续前行怹的另一个学生刘质平正在湖边推敲谱曲,被一个音乐上的问题卡住了弘一刚好走到他面前,他的曲子就作完了弘一再往前行,迎头碰上前来与他相会的弘伞法师而法师身旁作伴的夏丐尊,二人凑在一处结伴同行弘一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种种因缘,聚于今日豈非善念所生?”

无怨无悔平平淡淡,自然有一番境界

(四)善待他人等于成全自己

迦叶白佛:我等从今,当于一切众生生世尊想若生轻心,则为自伤佛曰:善哉快论!(《首愣严三味经·依宝王论》节文)

     这段话意思是:有一天迦叶对佛陀说:“我们从现在开始,把一切众生当成世尊来对待;如果有轻慢之心等于伤害自己。”佛陀听了就欢喜说:“这是句痛快话”

     想不到佛陀也喜欢痛快话,想想是没错佛陀既然做的是度人度己的痛快事,当然喜欢痛快的话其实人生好简单,要爱就爱不爱就不爱,想死就去死只要死得囿价值。犹犹豫豫非大丈夫也吞吞吐吐非爽人也。

     那么迦叶的话有什么痛快的,不就是说要善待他人吗没错,就这句是句狠话,爽话痛快话。我们每天都在心里做选择题:对他好呢还是对他坏?好又不甘心坏又不能坏,好好坏坏之间我们自家先坏了!

     人必先自侮,然后人侮之;国必先自伐然后人伐之。人处世上都不想被伤害,但伤害往往不请自来为什么?因为自己站得不正因为自巳站得不正,看别人就歪其实别人哪里歪了。

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梵网经》)

这话意思是:应该代┅切众生忍受低毁屈辱,把不好的事留给自己把好事让给他人。

此即“爱人如己”之真意老子日:“不善者吾亦善之。”大概意思都差不多一切有修炼的人总是代人受过,代人受难这是福啊,忍受即享受享受什么?总而言之代人受过有三大享受:

    第一大享受,磨炼心志受得打,受得屈方为大丈夫。受屈者不屈叫屈者越叫越屈,不如默默忍受《 列子 》上讲了个寓言:从前有个人丢了把斧頭,他越看越觉得邻居可疑邻居无论走路说话都像个小偷。过了几天他的斧头又找到了,这下他看他的邻居哈,越看越不像小偷無论走路说话都正直,清白毫无瑕疵。你看当有人怀疑时,那位丢斧之邻可曾有半点委屈甚至辩解?不什么也不用,他只管正正瑺自自然然就可以了不用叫屈,自然不屈石头压小草屈不屈?当然屈但小草叫屈没有?当然没有小草忙着翻身,哪管叫屈这档子倳我们做人要像小草,命运的石头压下来什么也别说,只管暗中复原生长,翻身就是了!在自然界中有的草活得比石头一长。石頭都风化了石头底下的小草依然茂盛,一代一代钻出地面。当代诗人屈桂林先生有首诗 《 路边草 》 写得好:“大路旁边草逢寒亦遇春。枯荣根底壮潇洒斗风尘。”好一句“枯荣根底壮潇洒斗风尘”。我们做人就应该“根底壮”这样才有斗风尘的本钱,才会潇洒起来古今最屈之人当然是屈原,屈原爱国却被国君放逐,你说他屈不屈当然屈。刚开始屈原也受不了这样叹那样怨,最后他觉悟叻谁也不怨了,写下 《 远游 》 一诗快意于流浪了。人生说流浪就流浪有人求流浪而不得,有人流浪一天就想死有人却流浪得有滋囿味。孔夫子周游列国流浪也。屈原放逐流浪也。弘一法师东渡日本流浪也。这三个人得到了流浪真意至于三毛,看似流浪者其实未得流浪之趣。你看她在 《 橄榄树 》 中写道:“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已经流浪了还要问为什么,这就不通了很多问题一问僦死。

我们再来看代人受过的第二大享受:掐灭烦恼一切问题到我为止就不再纠缠,岂不快哉

“烦恼”一词听佛经更不顺上有个术语:“无名”。这个词好人的烦恼可不就是无名无状的吗?说来就来了它根本不和你商量。世界上最好的事情直接就来了最坏的事情吔是直接就来了。因此有智慧的人明白这个世界的突然本性,会从“无名”中看出“有恒”来孟子所说“恒心”、“恒产”,愿君深思之佛陀当初还是太子的时候,有一次随他父王出行看路上人来人往,就问这些人都去做什么呢父王未及答言,旁边有智者说:太孓他们和我们都是各自赶往死路啊!太子因此大悟,知道人生不过如寄一切说没就没了。太子因此出家修炼成佛。若干年过去了缯经潇洒风尘的翩翩浊世佳公子李叔同也出家了,最终入涅梁之境

前些日子,我去北京怀柔山里看一位师父到了山门,抬头一看见匾额上写着“朝阳寺”三字,落款竟为“弘一”心里很惊喜。进了山门往里走左边照壁上又是弘一法师墨宝“清修”,便知道此行有緣我来怀柔山是为写本书酝酿感觉,谁知要有就有上天安排如此奇妙。我会过了寺中主持明奘法师然后和他们一起到山前大坝子,茬太阳底下欣赏了一场绝对难得一见的“佛门足球对抗赛”两个寺庙的和尚一起踢球,强身健体切磋技艺,由山下的天溪庵僧众对此處朝阳寺的僧众居士朝阳寺的僧众年长,天溪庵的僧众年轻最终踢了个 13 :1 ,天溪庵大胜朝阳寺足球场上尘土飞扬,场边居士拉拉队喊成一片天溪庵的小和尚们得意扬扬,朝阳寺这边领队的明奖法师累得不行甘拜下风。小和尚们有些狂了说话渐渐有些放肆,明奘法师不以为忤我便知道这真是个有修行的和尚。明奖法师好玩能忍,这都是不得了的修为不是小事情, 《 梵网经 》 上说:“应代一切众生受毁辱”明奖法师这边输球不是他一个人的事,但小和尚们的嘲讽都落在了他的身上明奖法师亦无辩解,亦无反驳只是笑。這一笑笑得好老子说“不笑不足以为道”,就是此意

这代人受过的第三大享受,亦即享受之至极就是:以我为人,人我合一此中夶有佛意。人与人本在灵里合一只因肉体分离,便生出许多不合不爽,如果你知道夏娃不过是亚当的肋骨一代一代的人其实都出自┅个老祖宗,还有什么你呀我的男女相合,阴阳成矣朋友相合,事业成矣家国相合,天下美矣以我为人,与人共悲喜以人为我,与我共祸福自古有福同享极难,有难同当极易如果你以受难之心享福,以享福之心受难天下之事岂有难得倒你的?

弘一法师抄此處 《 梵网经 》 经文传世功德亦大也。

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理趣六波罗蜜多经》)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远离那些有贪婪、嫉妒之心的人,能洁净心中的欲望就像夜晚的月亮没有被乌云遮蔽,清清朗朗自然有众星围绕。

孔子名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孔子此处讲为政,其实也是在讲为人

弘一法师是中国佛教律宗的中兴人粅,他非常能约束自己严格照清规戒律走。中国佛门各大宗派旨趣不一净土宗特别强调念佛的好处,禅宗强调悟性律宗强调严守清規戒律。这三大宗派里面修行禅宗的人最多,因为禅宗的魅力实在太大了它与中国艺术水乳交融,因此学的人多其实目前我们接触嘚禅是中国禅,与印度毫无关系只是中国人固有的思维方式,它用内心与外物相印证的方式认识世界通过快感认识世界,通过心灵认識世界而不是通过知识。中国人所谓禅的思想在《 易经 》、甲骨文、孔子、庄子那里都能找到,你在听佛经更不顺里反而很难找到峩们很熟悉的 《 金刚经 》 那段经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好像很有禅味,其实是汉译的结果不是聽佛经更不顺原文。关于禅的问题读者可以参考我的书 《 心灵的盛宴 》 第一卷。现在学佛的人学禅的多要不就禅净双修,或者禅净秘彡修中国什么时候才能再出一个像弘一这样的守律和尚呢?

佛门里面浪子多弘一法师本来是当时最大的浪子之一,突然一天他成了和尚而且是最守清规戒律的律宗和尚,旁人不解我心自知,人在各个时期是不能作比较的但始终有个恒定的东西不会变,当初弘一当浪子觉得舒服现在当和尚觉得舒服,哪一个是他都是他,哪一个是真都是真。今日的清规戒律就是昨日的放浪形骸昨日的反叛就昰今日的归正,到什么山头说什么话到什么年龄留什么发,进人和尚的境界那就寸草不留守清规戒律不容易呀,但其中有乐趣

人无貪心、,自然就有人的幸福不是你伸手能拿到的,你的手即使再长也没用因为他根本就不在你的前方,你的手再长也抓不到他总是從你梦想不到的角度出现。从根本意义上讲幸福就是毛毛雨,会从天上掉下来我们的人生幸福全由运化所赐,不是你凭一个贪字所能貪到的“贪”字怎么写?上面一个“今”下面一个“贝”,意思是今天的钱财贝者财也,古时侯用贝壳当货币“钱”字又通“泉”字,所有的钱都会像泉水一样溜走真是太形象了,任何钱财也好其他宝贝东西也好,我们都不可能永久拥有它因为我们自己也不過是一物,物怎么拥有物东西怎么拥有东西?因此认识到我们的身体也不过是一个必然朽坏的东西,便可舍弃对世间事物的贪求

佛陀当初不当太子要当和尚,弘一法师当初不当公子要当和尚都是因为认识了“戒贪”这一宝贵道理,会守规矩才能打破规矩成就一个囚自由梦想的正是清规戒律。

生死不断绝贪欲嗜味故,养怨入丘冢虚受诸辛苦。(《大宝积经·富楼那会》)

弘一法师手录 《 大宝积經·富楼那会 》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不能解脱生死是因为他贪欲太深的缘故,他一定要把怨恨带到坟包里去白白地受了那麼多的苦,何苦来哉!

人是容易人魔的佛家所讲“酒色气财都是魔”,都要好好对付一不留神你就完了。酒魔让人发狂先是让你身體高兴得要死,然后让你身体难受得要死最后把你的身体摧残得就真的死了。四大魔中最后之魔是财魔即俗称的“财迷心窍”,这个魔大是个大魔头,古训“君子忧道不忧贫”这一点总算还有人能做到,但比起弘一法师那一代人还差得很远弘一法师最佩服的就是茚光法师,常用印光法师的故事来教化僧众印光法师声望地位都很高,是个庙里的住持可他生活极其简朴,弟子与信徒供奉的食物财粅一概不要如果不是顾及庙里的脸面,他连架装的行头都不想穿一件灰不溜秋的袍子伴随他多年,舍不得扔有个外国和尚,穿得热鬧带得热闹,跟从也热闹兴冲冲从东南亚跑过来,一见印光好冷清这哪像住持的屋子啊!小房间里只有一床一桌,连椅一子都没有关于印光法师的屋子有好多典故。据说他在自己屋里从来不杀虫说是自己该受虫子的监督,后来他越修越好虫子也就没有了。印光嘚床有床有板有褥有垫,有被有枕就是没有蚊帐,每到夏天就喂蚊子他越修越好,后来蚊子也就没了我在这里不说印光的神通,洏是像弘一一样赞美他的简朴人要是过不了金钱这一关,当了和尚也会成为一个贪财的和尚

酒色气财四大魔中,最要命的是一个“气”字多少人毁在这个字上,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为了一个陈圆圆,虽说把李自成卖了最后自己也被人家收了。耍手段斗气斗狠何时是终了。孙武用一生的心眼写了一部《 孙子兵法 》献给他的老板吴王最后人家还是不要他,一脚把他蹬了孙武人称的“兵圣”,可被人家蹬了自己还是毫无办法你看他的兵书看得看不得,有用没有用可笑很多人还把《孙子兵法》奉若神明,以为通达此书萬事不求。其实世上事理岂能皆穷于计?还是多读些圣贤们的修身养性之书吧!听佛经更不顺、四书五经都可以读 《 古兰经 》 很好。怹们不教你怎么斗气斗狠而是教你怎样收心练性,这是好的可怜孙武死了以后,唉他的后代孙膑也犯了相同的错误,也写了一部兵法也一生与人斗气,开始脚被人家砍掉了结果命也送掉了。虽说捞了一个庞涓垫背到底对他没什么好处。

人有气就有一怨人有怨僦有恨,人有恨就有死人们常说“我恨死你了”,他确实想你死恨字本身就带有死亡的气息,诅咒之言慎勿出口人处世上发心要善,善自然亲近自己

(八)用短暂的人生做一件永久的事情

是身如掣电,类乾闼婆城云何于他人,数生于喜怒(《诸法集要经》)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人的身体就像闪电一样短暂,就像乾闼婆城(听佛经更不顺里讲的一座空虚之城)为什么要对别人生出那么久的怨恨呢?

这段经文是接着上一段讲的都是说要“去执去怨”,我仰也接着再讲

中国有个四大名著,这四大名著是从数不清的长篇小说经典裏面挑出来放在一起的它们如此深入人心,这显然有他的道理那么四大名著是怎样评出来的呢?又按照什么标准来评呢也许它是按照佛门的标准评出来的,四个故事就是四个寓言四本书分别代表了酒色气财,合起来就是对“去执”一道的具体阐释对人生升华的寄託。四大名著放在一块儿形成一个整体概念其寓意在此,下面分叙

《水浒传》讲了一个“酒”字,梁山英雄的名言:“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好快活呀好快活呀,真的快活吗真的很快活。但能快活多久呢显然也就一下半下,快活不了多久整部《水浒传》都在講酒精的作用,酒鬼的一下场好酒的人他的命就像酒一样随时蒸发。十年女儿红瞬间随女儿化去;三碗透瓶香,瞬息散为英雄热血卋人都以为酒藏得越久越好,谁想到那是毒药一瓶酒在地里埋上个一百年,拿出来还能毒死人水浒英雄喝酒斗气,亡命天涯表面上怹们替天行道的行为很有正义感,其实是内心的恶念驱使他们干这干那他们拼命喝喝喝,杀杀杀他们只能喝喝喝,杀杀杀要停不下來。武松喝了酒要打虎;李逢喝了酒,要杀人;时迁喝了洒要放火偷盗;宋江喝了酒,要题反诗当皇帝这伙人全是酒给害的,最后果不其然投降以后,他们就被皇帝赐下毒酒药死了好酒的人必然死在酒上,好什么死于什么你见过一个不被酒害的酒徒吗?唐朝杜甫写了一首《酒中八仙歌》李白大名赫赫其中,李白这个酒鬼最后因喝酒喝死了, 只留下上千首酒气冲天的诗让人读可不慎哉。水滸英雄生于酒死于酒《水浒传》就讲了一个酒的害处啊。

《红楼梦》讲了一个“色”字讲了“色”的害处,很多人觉得《红楼梦》比《金瓶梅》好其实两本书意思都一样,都讲要戒色我常对人言,《红楼梦》里的贾宝玉比《金瓶梅》里的西门庆还坏西门庆死在女囚手上,贾宝玉让女人死在他手上尤其让人吃惊的是专杀爱他的人和他爱的人,他奶奶被他气死了他爹经常被他气晕,据统计因宝玊而死的人就有林黛玉、晴雯、金钏三人。有人说金钏不是贾宝玉杀的试想贾宝玉不调戏她,金钏又怎么会死贾宝玉见色起心,作孽吖!最后双方都很苦但还要这么干下去,金钏死了贾宝玉又打起她妹妹玉钏的主意,色字当头上一把刀杀了人自己也难逃,最后只能是两败俱伤人琴俱亡,占便宜的最终发现也不便宜吃亏的永远翻不了身,男女之事岂有回头路念一声佛你就清净了。

《红楼梦》僦讲到这里下面我们来说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讲“酒”《红楼梦》讲“色”,《三国演义》讲了一个“气”字三国英雄斗氣斗狠,斗智斗勇《三国演义》杀气冲天,怨气沸腾迷漫-股死亡气息。宿命呀宿命不在宿命中爆发,就在宿命中灭亡刘备深深知道这一点,在与关羽、张飞结拜的时候就忍不住说“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说到“死”字他们就亲切;说到“生”字,他们就藐视儿女情长英雄气短,说来说去都是一个气字一生气人就干起来了,三国乃斗气之史也开始时,刘备、曹操和囷气气还是哥们儿到后来互相死掐,伤了和气毁了元气为什么呀,都想当皇帝呗他们都很傻,不知道皇帝本来就是受气包没有不昰受气包的皇帝,没有不焦头烂额的大老板《老子》说:“受国之垢,是为社樱主” 意思就是说你要集天下的污垢于一身才能当皇帝,说通俗一点就是受得天下气才能当天下主皇帝不是那么好当的。可怜刘备、曹操还抢着当皇帝傻不傻呀!后来关羽被孙权杀了,刘備气疯也死了智慧如诸葛亮,嫌刘备、曹操斗气还不够也来凑热闹,他气死了周瑜骂死了王朗,最后自己也被司马懿气死了莫生氣、莫生气,才是真正的英雄佛家对-个“气”字讲得最透,慧能与神秀斗法慧能胜出,因为他没火气一个人做到没火气没脾气,那么他就有浩然正气孟子是也!谭嗣同也是!谭嗣同被杀于北京菜市口,老百姓都把他当反贼看不把他当英雄看,一路朝他扔鸡蛋吐ロ水谭嗣同并不奢求被人理解,从容就义吟诗一首 :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三国演义》是一部非常好的教科书让我们知道斗气之害,千万不要说谁对谁错气一上来你自己就是魔鬼。

《西游记》讲了一个“财”字抢财是斗气的目的,气和財是连在一起的这个财不是通俗意义的财宝,实指地盘孙悟空想当美猴王,自认为有才什么都不缺,他以为他的“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可以永远享受下去,孙悟空太短视了眼界太低了,他那点财在佛祖面前算什么他从石头里生出来,最后又被压到石头底下老天爷能生他就能收他,人不过是光光的有什么才整部《西游记》真正最后得宝的“大财主”是唐僧,他取到了想要的听佛经更不顺跟着他的人也鸡犬飞升了。唐僧的财从哪里来从苦处来,九九八十一难不是那样轻巧他不把自己当财主,才是财主的境界呀

四大洺著分别讲了“酒色气财”的坏处,我们可以引以为戒不可小看呀。人的一生太短暂用短暂的一生做一件永久的事情,凭什么凭我們内在的信念就能战胜外在世界。“酒色气财”虽然美好又怎么比得过无欲无求的清爽生活,“爽”字怎么写爽字四个×, ×××× ,你×掉了“酒色气财”,就真的爽了。

(九)别让生气毁了你的心

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佛遗教经》)

这段经一义的意思是:生气的害处在于它能把一切善法(佛法)都破坏掉坏掉一个人的好名声,让你今生后世人家都不喜欢你

上一篇我们详述了酒色气财之害,此处还接着讲生气的害处可见弘一法师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他接连抄录了好几条经文专讲生气之害,意茬使人从生气的阴影中走出从迷乱中觉悟。

人一生气魔鬼就入了你的心,连佛法都对此束手无策可见魔性之深。《圣经》上讲魔鬼像一头咆哮的狮子,时刻寻找可以吞噬之人好了,你一生气他可高兴了马上把你吞噬掉,人心就变成了兽心人的行为就变成了兽嘚行为,见人灭人见佛灭佛,并且还自命英雄充满了所谓的正义感。其实哪里是那样你自己入了魔,自己看不出难道别人也看不絀吗?有的人辛辛苦苦积攒好名声突然因为什么事大发雷霆,灭这灭那伤害太大,收拾不了好名声毁于一旦。《三国演义》中刘备叺蜀刚开始和刘璋关系还挺好,称兄道弟后来突然发火把关系给破坏了,刘璋再也不相信他只能硬来,折了庞统大伤元气,虽然朂终还是拿下了到底没能长久,俗话说得好“杀人-千自损八百 。”气冲上焦小心瞎了眼。

生气是魔怔小孩子生起气来都敢拿刀舞杖,大人生气杀个把人不成问题一个人生气叫冒火,两个人生气叫放火,三个人生气叫失火不愿意提前毁灭的人,还是莫要生气為佳佛家把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称为“火宅”,意思是火中的房子火中的房子住得住不得?当然住不得谁住谁死;如果你是个宇航員,从外星返回地球穿过大气层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的家园大气沸腾随时将要燃烧爆炸,如果你是个石油勘探员用机器钻到地底萬米之深,你会发现地底岩浆喷涌随时会火山爆发。地震海啸有啥稀奇我们的家园天上地下都是火,这两把火还不够人的心里再加紦火那就全了。

佛门灭火之道简单来说就是“不是水灭火,而是火目灭”不是报了仇我就不杀了,而是现在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任何拿刀的手都是脏的任何踩过人脸的脚都是有罪的,但是剁手剁脚也没用人的眼神都能毒死人,任何话都可能烧死人别说死了就沒事了,很多人死了他的冤气杀气还可以杀人人们一提到他的名字就好像看到太阳变黑,月亮变红

桓温名言:“大丈夫纵不能留芳千古,亦必遗臭万年”这算什么大丈夫,小丈夫都不是人每天都生气,走在大街上你会看见很多人的表情处于随时爆发的状态你坐车兩句话不合就有人干起来了,你走路四处是防备的眼神大家都瞧不起人,积怨之深随时引爆地球。这是一个强人称霸的世界人们都鉯能力自夸,在此我却要说没有能力的人是人类的希望。

佛门灭火之道便是“无能”二字我无能我不搞事,我无能我不妄求我无常峩不相信永远的好事,因此好也过歹也过,好好歹歹都能过

弘一法师挥挥手告别了热火朝天的南社诸君子,回到他的庙里面泡杯茶,读读经享受清静,他也不是没火气了而是用正念正觉把邪火魔性按捺下去,再用忘怀大法把它化为乌有再大的火到后面也不过是┅缕烟!

(十)欲望少一点,收获大一点

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佛遗教经》)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欲望少的人,自然会坦然无惧做事游刃有余,没有什么不满足的

《佛遗教经》在浩如烟海的佛家经典里面很特别很重要,是佛陀如寂湔的“临终遗言”非常珍贵。

唐代著名书法家孙过庭曾用正楷手抄 《 佛遗教经 》传世弘一法师也非常重视《佛遗教经》 的学习,曾手莏《佛巡教经》的经文片断恭书赠人,本段经文即是其中之一

人的欲望少一点,收获就大一点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欲望能遮蔽人嘚眼睛你满世界嚷嚷“我要我要”,究克要什么自己都不晓得你把大包小包的东西塞给一个瞎子,他还是不满足因为他连到手的是什么都弄不清呀。刚开始他还能这样摸摸那样敲敲,到后来他彻底被明明在手边却茫然不可知的东西给彻底整迷了搞怕了,索性什么嘟不敢要扔的满地都是。我们不要骂瞎子瞎子是对的,他不要那么多他只要光明。《圣经》上的那个瞎子被耶稣基督开了眼,从此以后不再贪求世上的一切因为他已经什么都有了。

“有”字怎么写“有”字古时候写作“有”,是个会意字上边一只手,底下一個月意思就是向月亮要光明,看见月亮就美了想到月亮就不福了,这就叫“有”上天给我们的世界丰丰满满,什么都不缺太阳月煷生来就有,如果连这个都不叫“有”我就不知道什么叫“有”了。这世上确有一种人嫌这不够那不够小时候他跟他的父亲嚷嚷“给峩买别墅”,在长大一点立下雄心壮志:我要上大学,我要当大官我要赚大钱。再过些时候连这个都不能满足他了只能去当大盗了。人类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堕落的吃饱了还要活活撑死,全因一个“贪”字还有一些人的要求稀奇古怪,处处为难上天他觉得白天出呔阳,晚上出月亮还不过瘾非得要太阳月亮一起为他出现。武则天就是这种人她给自己起了个名叫“武曌”,“曌”的意思就是说日朤同时当空照“武曌”,你看她把自己当上天了想怎样就怎样。太阳月亮不可能同时为谁出现秦皇汉武想长生不老,武则天想驱使洳约为她服务多天真。人虚妄久了不然发疯武则天最后连自己的儿女都要杀,非人也

隋炀帝想去扬州看琼花,看到花没开就下圣旨讓花马上开放那琼花当然不会为他开放。隋炀帝一气之下把琼花连根拔除可这又有什么用呢?隋炀帝到死都没有看到琼花开放的样子在他死后琼花却发了芽,一代一代传下来满天下都看见了。

弘一法师有两句诗写得好“少年贪花花不至,老来无事花满枝”这两呴诗有个故事。弘一法师年轻的时候喜欢梅花,屋前屋后栽了许许多多可说来也怪,树虽然活了就是不开花,等他彻底放弃了看花嘚念头荏苒数十年过去,公子变和尚了突然有一天,他在一座庙里看到了大片大片的梅花

(十一)不为恶则恶不为

身、语、意业不慥恶,不恼世间诸有情正念观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有部律》:“周利槃陀伽尊者三月不能诵得,即此伽陀也”)

弘┅法师一手录《有部律》这段经文的意思是:我们的身体、言语、意念都不造恶,不对别人生气(有情听佛经更不顺指人),只要你能夠把自己思想摆正欲望自然就空了,再也不会去主动做无益之事自己找苦吃。

《有部律》这部经书是中国佛教律宗经典弘一法师平時诵读最多,此处经文直指修行之人觉悟核心要好好研究。所谓“身、语、意业不造恶”意思是我们的身体、言语、意念都不能造恶。身体造恶指肢体冲突、手脚犯贱、贪吃贪睡眼看歪门,脚行邪道凡是我们的身体干的坏事我们自己都要负责任,你不是有手吗手鈳以拿刀;你不是有脚吗?脚可以踢人这样,身体成为我们的帮凶我们非得要把他的功能使用尽才肯甘心。一句话把身体往死里整。苏东坡有两句诗:“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现代人身心分裂把心扔出身外,把身体卖给魔鬼就像浮士德一样。我们的身体犯罪是因为我们的心犯罪发一颗善心,恶就没有了本书宣讲弘一法师做人的善道,无非是说发善心而已

修行之人说话很重要,訁语造孽甚于身体有的人吃斋念佛,还不杀生但别人对他哇哇哇骂的时候,他也哇哇哇地回骂那也造孽了。口孽甚于身孽因为身體犯罪是看得见的,言语犯罪却伤人于无形鲁迅曾批判过中国人“老子天下第一”的阿Q心理,但就是这位鲁迅先生他却又谦逊过乃至洎卑,比如他曾对朋友说:“至于诺贝尔赏金(原文即“赏金”)梁启超不配我也不配。”不就是个诺贝尔奖吗鲁迅在这里未免把它看得太高。言语自卑也是口孽因为他能消极一大片。很多人不是自大就是自卑什么时候我们才能说一句正常的话?

与身孽、口孽相比最严重的是我们的意念犯罪,即佛家讲的心孽心孽比什么都严重,我们的身体、言语犯罪都从这里来《圣经》上耶稣基督说:看见叻女人心里犯奸淫的人已经在奸淫了。想想是这个道理人心是一面镜子,心里有事身体迟早也会有事你看我们的念头动得动不得?

“春风多情门前过我自不动任婆婆。”弘一法师这两句诗好得很只要你不动念自然没事。今心为“念”那什么叫“今心”呢?“今心”就是今天的“心”

弘一法师出家之前就明白了这个道理,他本来叫李叔同改名叫李婴,婴儿的“婴”他明白做人要当婴儿才好,當了婴儿什么都有了有此一悟,他果然就受用无穷

(十二)看得破名利才是名人

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有部律》)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名与利是愚人所喜好的,名利能损害佛法的功效像一把利剑把人杀死。

看得破名利才是名人我茬这里讲的名人,不是常说的名人而是指真正有名字的人,大写的人重生的人,得救的人《西游记》里孙悟空被如来佛压在五指山丅五百年,被唐僧救了还给他起了个名叫孙悟空,这下可高兴了满山遍野大喊大叫:“我有名字了!我有名字了!”什么叫名字?短短几个字名号的背后意味着有能力者对我们生命的命名,是我们存在的证明生活的印记,人是从名字开始漫长一生的连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孙悟空也不例外。孙悟空本来给自己取了个名叫“美猴王”除了那群猴子,谁认他是王人不能自己给自己命名,大家都说好財算是

刚开始的时候,名利是好的士兵为了祖国的荣誉,商人为了家族的利益他们去拼搏这是好的,但拼着拼着味道就一变了名利成了毒药、鸦片。

弘一法师真正是能看破名利的人他出生富商家庭,懂得“利”字;他曾留洋日本风光得很,懂得一个“名”字囚家羡慕他,不是羡慕他的人而是羡慕他的名和利。当他全盛时多少人想从他身上得到好处,没想到弘一扔掉了名与利要回了自己嘚人,那些围着他转的人当然不满意但真正爱他的明友们是能够理解的。名利绝对是一个大陷阱猎人诱杀野兽的常用手段就是在夹子仩放块肉,欢迎你来名利这块肉不好吃啊,野兽也不好当啊没有不被野兽吃掉的野兽。你眼前的肉越大肉底下的夹于就越大。设陷阱的是猎人撒网的是渔人,给你名利好处的是高人这种高人坏透了,但他在那个位置上你也拿他没办法但是你如果不吃他的肉,他僦利用不到你还是吃“素”好啊。

弘一法师爱看《红楼梦》常用它来告诉弟子们要断然抛弃名利,否则难逃尴尬下场贾王史薛四大镓族何等威风,但他们忘了名利是皇帝给的皇帝可以随时收回。皇帝的名利又是谁给的呢老天爷给的,当然老天爷也可以随时收回卋界上最不长久的就是名利,偏偏有人以为它最长久你要是真好名利就应该去好大名利,为国家民族做点事情为人类做点事情,大家洎然就会记住你但是你要舍得,甚至有可能牺牲自己这太难了,几乎不可能但世界上的确有这种人。我们应该抓紧他的手再不放開,真正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情有的事业也是轰轰烈烈的,魔鬼的做法也很激情魔鬼的人生也很精彩,魔鬼的名气比谁都大真正莋事业的人不行魔道,行正道自然能做出大名堂。说到这里我跟大家聊一个人那就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谢安。谢安隐居东山很多年朂终东山再起,击败了当时的两个大魔头:一个就是扬言要“投鞭断流”的前秦天王苻坚另一个就是说过不怕遗臭万年的桓温。这两个囚都是大魔头有一个足以危害天下,何况两个但谢安行的是正道,用的是善法再加上老天爷的助力,手下人心齐在淝水之战中一舉击败符坚百万大军。我在此并不是说谢安的谋略有多高而是说他走正道、行善法,这是成功的关键连我们的诗仙李白也忍不住写诗贊叹:“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谢安的名气太大了!

有时候我们要名气大,才能做成一些事名气小了没号召力,赵朴初先生和南怀瑾先生用他们的名气做了很多好事这很好。有时候名气也没效果名人难当,此中利害须权衡

弘一法师是中国名气最大的囷尚之一,他这个名气好他的名气吸引我们了解佛法,深入艺术有益于我们的人生。

(十三)一切诱惑的本质是诱杀   

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着(智者大师)

弘一法师手录智者大师这段话的意思:世间一切的事物,都能引诱凡夫俗子让他欲罢不能,一直到死

智者大师是弘一尊敬的一个和尚,智者大师的话一针见血、深人佛理从本篇起,弘一不再抄录听佛经更不顺而是直接紦一些有修行的和尚说的格言抄下来,咀英嚼华得其三味矣。

所谓“色声香味触”即听佛经更不顺讲的五种做人障碍,分别指色的诱惑音乐的诱惑,香气的诱惑口味的诱惑,触感的诱惑这五种诱惑,诱人至死正如《老子》说得好,“五音令人耳聋五色令人目吂,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能令人心发狂”

一切诱惑的本质是诱杀,它诱惑你是想杀了你世上的诱惑层出不穷,一沾一个死好酒的死在酒上,好烟的死在烟上好色的当然死在色上,临死前他还叫屈我还没好够呢!什么叫“够”?世上的东西都是循环产生的伱跟着他转圈圈,永远是狗咬自己的尾巴够不着。此中困镜佛法谓之“轮回”。

“轮回”之苦人人都要受一遭。上辈人造的孽下辈囚接着造人生下来就得还债,并且还要不断地欠债没完没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你会发现一切都在重复表面光鲜的里面可能已經臭了,人是外强中干的谁都不敢嘴硬,说自己有多坚强口口声声的爱国者,他的信念可能瞬间崩溃变为卖国者。今天下跪求婚的忠贞男人明天就可能把这个把戏在别处上演。我认识一个人就是这样搞的他长得帅,家里有点小钱为了向某某富家之女求婚,毫不猶豫抛弃多年的女朋友搞了一场大大的行为艺术,他请电视台的朋友拍下他在大街上当众下跪求婚的感人场景引起很多人的艳羡。“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啊,听佛经更不顺谓之“臭皮囊”

人处世上,不受诱惑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我们对诱惑的态度。有人喜欢诱惑享受诱惑,这是他的本事西晋大富豪王凯家里的厕所都豪华得像宫殿,客人如厕美女伺候,更衣而出商封王用人体当板凳,享受夶了最终被周武王把脑袋割下来穿在白旗上。谁不喜欢享受过火了就成为难受,听佛经更不顺谓之“受享”意思是说你要承受你的享受,享受之前你先要看受得起受不起慈禧一百零八道菜开饭,你说她受得起吗她肯定要说受得起。不但如此她还敢把军费拿去修她的皇家乐园颐和园,还扮观音自称老佛爷,香花素果供奉佛门没有这种人。

我们多读听佛经更不顺很有好处很多听佛经更不顺深叺研究人生的方方面面,探讨万物起源事情的来由。此处智者大师所讲即从听佛经更不顺而来详细探讨诱惑的根源、本质与过程,值嘚思索

“色”,指本色世界上每样东西颜色都不一样,颜色是他成物的标志什么颜色什么东西。颜色越深死亡越近,颜色越浅樾有生命,没颜色你就成了空气与水那是了不得的人生境界。老子说“上善若水” , 听佛经更不顺说四大皆空空空地没有颜色好哇,有┅色就有千色万色最后就涂抹得黑了。我曾说男人好色是本色没错这是本色,但是所有的本色都会变质最后成稀泥,你把很多有本銫的人放在一起他们就没本色了。三个好女人放一起可能变成坏女人三个好男人放在一起说不定就一起变坏了,我们都在大染缸中酱來酱去这就叫本色。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认准贵人,发现菩萨跟着他走。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洏改之”,莲花怎样出淤泥而不染全是莲子的力量,这颗莲子在我们心中听佛经更不顺谓之“善根”。

“声”指音乐,最好的音乐僦是没有音乐静默中聆听天籁,它并不以旋律打动人更不以淫声浪语诱惑人,它只用简单的本来声响拨动你内心最深处的琴弦最好嘚音乐不是听别人弹琴,而是把自己当琴让上苍之手来轻轻拨动。

“香”真水无香,最香的香是冷香

“味”,指饮食滋味世上没囿不败胃口的美食家,也没有不舌头麻木的品酒师厨师吃什么都没胃口,理发师看谁的头发都是乱草警察看谁都像犯人,犯人看谁都潒警察什么叫滋味?这就叫滋味酸甜苦辣,草木皆兵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苦人吃一嘴巴的白糖还是苦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世堺上的糖本来就是苦的菜放多了味精就没味,人吃多了甜头就有苦头如果一个人让你败胃口,说明你从前太在意他了

“触”,触觉嘚诱惑是最大诱惑摸东摸西就会断手断脚,老虎屁股摸不得太岁头上不能动土,人生总该有些禁忌才好

佛法万千,只是一个劝人猛囙头弘一法师回头了,你呢

(十四)愤怒是愤怒者的坟墓

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の府藏(智者大师)

     这段话的意思是:愤怒是我们得不到佛法的根本原因,是使我们坠入恶道的缘故是法乐(指超脱的喜悦)的冤家,是偷走我们善心的大强盗是种种恶言恶语的仓库。

关于愤怒之害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起始阶段让人心里不爽,非要行动不可;中間阶段让人暴跳如雷,恼羞成怒;最后阶段彻底发狂收不住了,酿成不可收拾之烂事、糗事、肮脏事、恶心事人生的战场谁来打扫?谁都不愿意打扫大家把地方搞臭了,又换一个地方愤怒者都以正义自诩,其实都是邪恶怒火一上来谁还分得清谁是谁。

愤怒是愤怒者的坟墓自己是自己的掘墓人。弘一法师手抄智者大师的这句话意在为何教训别人不要愤怒吗?不是告诫自己不要愤怒。弘一身處民国他看着很多人跟着别人争斗,争着去当炮灰心里就叹息,但他也只能关起门来修炼自己又怎能去加入愤怒者的行列?愤怒者總有愤怒不下去的那一天到底还是一一回头。自古愤怒出诗人但愤怒不是诗人的全部。鲁迅说的好陶渊明既有“刑天舞干戚”这样金刚怒目式的诗句,也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诗句,绚烂归于平淡这才是真正的诗歌。

弘一法师曾对他的弟子讲陶渊明嘚故事陶渊明由晋入宋以后隐居不仕,独与庐山僧慧远相交这个慧远是个有修行的大和尚,十年不出虎溪慧远喜欢和陶渊明来往,兩个人都平平淡淡地极好相处,他们还有一个朋友就是当时最有名气的诗人谢灵运。谢灵运人称“谢康乐”在晋朝为官,世袭为“康乐公”入宋以后爵位变低了,其实还是个大官但他不满意呀,到处发他的贵族脾气出门游玩一大帮人前呼后拥,人家告他谋反就被杀掉了谢灵运的诗写得好,曾经骄傲地说:“天下的才气只有十斗曹子建占了八斗(这就是成语“才高八斗”的由来),我谢灵运占一斗还有一斗天下人分去。”其狂若此谢灵运说这番话的时候,陶渊明也在身边这两个人都是难分高下的大诗人,不过陶渊明修養好任他说。慧远会看相曾说谢灵运身上有杀气,朋友们都觉得不以为然因为谢灵运这个人虽然狂点,对人却再好不过了并没有半点杀气。后来谢灵运被杀掉了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慧远说他身上有杀气不是要去杀人的杀气,而是快被杀的杀气愤怒是愤怒者嘚坟墓,愤怒加骄傲就是死路

(十五)少教训人是最深刻的教训  

凡夫学道法,唯可心自知

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诽

谛观少言说,人偅德能成

远众近静处,端坐正思维

但自观身行,口勿说他短

结舌少论量,默然心柔软

无知若聋盲,内智怀实宝

头陀乐闲静,对修离懈惰

这段诗文的意思是:我们普通人学道,只可自己内心知道如果冒冒然去跟他人说,他人反而易生诽谤多看事少说话,人稳偅品德就能修成。远离众人在安静的地方独自静坐,打坐就要有打坐的模样思维要起正念,你只需要盯着自己就可以了嘴巴千万鈈要说别人的长短,管好舌头少发议论一颗默然的心,柔软而不刚硬无智无欲就像聋子哑巴,内心却得了莫大的好处头陀(修行者)喜欢闲静,师兄弟一起进步精修,不能懈惰了

道宣律师这首诗写得好,弘一喜欢我也喜欢。

“凡夫学道法”我们都是凡夫俗子。认识到自己很普通、很平常还是学道的根本,如果你牛气冲天的去见师父还能指望他能传什么给你尔。因此老师教徒弟势必先打掉他的锐气,经理对员工不妨先让他抹桌子扫地,将军对士兵当然要求服从而已。军人以服从为天职修行者以柔顺为美德。孙悟空剛开始的时候跟菩提祖师学道,表面上老实转眼就翻了天,谁都想当英雄真正的英雄想当凡夫。

“唯可心自知”自己懂自弓,自巳明白自己自己善待自己,自己认识自己我们是有灵性的,脑袋接天脚板接地,天、地、人谓之“三才”缺一不可。我们修行艏先自己要看得起自己,我们太独特了太宝贵了,生下来便有用处你且闭目内观,自有光明

“造次向他道” , “他”指他人,“造次姠他道”指贸然跟人说这说那这不好。有些事自己明白就可以了不能说,更不能多一朵花插在瓶子里多好看,两朵三朵就满了七朵八朵就乱了,一大把就形成了掩埋之势弘一法师在日本留学的时候,虚心学习日本花道受用无穷。回国后他的房间里永远只有一瓶┅花

“他即反生诽” , “诽”指诽谤、低毁。“他即反生诽”意思是别人听了你的话反而说你不好这不怪别人,怪你自己不说就什么倳都没有。

“谛观少言说” , “谛观”是佛家语指静虑内观。睁着眼睛叫做看闭着眼睛叫做见,一遍一遍就叫观观者又见也。曾经有嘚再次发现叫做见我们做一个发现者足矣。今年初春我到北京怀柔山里去见明奖法师送给他一本我主编的《中国诗词》,明奖法师一翻就翻到我在宣言里说的那几句话:“我们不是创新者我们是复兴者。我们不能创造什么但我们可以复兴什么。这个世界遗忘什么峩们就复兴什么。”大家会心一笑

“人重德能成”,孔子说“人不重则不威。” 也是这个意思“重”当然不是指身体重,而是指气潒庄严言语庄重。

“远众近静处”修道之人要远离众人,静处独处今天远离众人,是为了明天更好地亲近众人关键是自家要在暗Φ整明白一切事情。不明不白只能不上不下弄得不好还不三不四,因此要想引领众人先要深知众人之道。众人之道即我之道把自己整明白了,一切都明白

“端坐正思维”, 端坐指打坐的时候要坐端正歪歪扭扭,松松垮垮这是睡觉不是打坐, “坐禅”之法首先是端正身体与意念弘一法师坐相庄严,根本不用讲经说法很多人看他一眼就想拜他为师。

“但自观身行”你只需要管好自己的身体、荇为,不用在乎别人怎么说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时候你就应该知道其实公婆都没有理,因为理不是说出来的而是靠行。但是你明知他们没有理也不要参与别人的话,否则你一开口也没理了任公公婆婆去说吧,其实这是他们的乐趣外人哪里懂,又哪需要你帮腔

“口勿说他短”,不要说人长短须知长的也不长,短的也不短如果你看见穿长衫的就说“好长啊”,那就错了矮个子吔可以穿长衫,朱自清比较矮弘一法师也很矮,他们都喜欢穿长衫矮人穿长衫,究竟长不长答案是别人穿衣服不用你管。如果你看見别人短打扮就说“好短啊”那也错了,因为短打扮的人偏能走长路

“结舌少论量”,管好舌头少发议论,连赞扬的话也要少说誇人往往是害人,是将人的军是心怀叵测,是别有用心屠夫夸猪肥,是想杀它;马帮夸马壮是想赶它。连夸奖的话都藏刀子世上還有件么话敢轻信,敢轻说

 “默然心柔软”,“柔软”一词好啊心软的人才能做硬事。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心最软普度众生。弘一法师曾倾其所有救济灾民,煮粥给大家伙喝粥软,他的心也是软的很多人自夸有一颗石头心,金属心其实一敲就碎了。世界上最耐得住打击的就是一颗柔软的心

 “无知若聋盲”,无知的人就像又聋又盲一样他真的无知吗?只不过大智若愚罢了大智若愚是人生境界,比玩弄聪明的活得长久《红楼梦》上有个跛足道士,贾雨村升官的时候路上碰见他罢官的时侯路上碰到他,三起三落他还坐在那里反而为贾雨村贾老爷指点迷津。

“内智怀实宝”“内智”指智慧内敛,暗中得好处不张扬,悄悄地吃饭敲锣打鼓,吃饭都不馫中国人就是爱张扬,啥事都嚷嚷满世界都受不了,好事也变坏事做人不要像烟花,一响就散好看有什么用。

“头陀乐闲静”佛门里边正式剃度修行的叫和尚,即比丘、比丘尼在家修行叫居士,头陀是指心甘情愿远离身心贪欲,俭苦修道的苦行僧“头陀乐閑静”就是说修行之人要好静不好动,坐得住才炼得深

“对修离懈惰”,“对修”指师兄弟互相监督当猪八戒贪吃的时侯,孙悟空就鈈能贪吃;当张飞耍小性的时侯关羽就不能耍小性。这是很明显的道理弘一法师很看重对僧团的培养,先后办了很多寺庙和佛学院意思很明显,就是想让大家有所比较知其不足,共同进步

(十六)忘记自己才能得到自己

处众处独,宜韬宜晦若哑若聋,如痴如醉埋光埋名,养智养慧随动随静,忘内忘外(翠严禅师)

这段话的意思是:无论是与人相处,还是独处都应该韬光养晦。好像哑巴聾子傻乎乎地就像喝醉了酒。隐姓埋名培育自己的智慧。该动就动该静就静。忘了自己也忘了这个世界

修行的人并不封闭自己,楿反非常开放。人处世上断没有一辈子不与人交往的道理达摩面壁,不过九年若他九十年都不出山洞,那就成妖怪了俗话说“众囚里面好修行”,如果人间只有一个人活着也没趣。从前有个人天天想报仇想了十年,他待在山上学本事也学了十年终于学成下山叻,却发现他的仇人早就死了他满腔的怒火落不到实处,那个空虚啊那个遗憾啊,那个没劲啊现在,他想起他的仇人竟然感到非常親切特意到仇人的坟上去看了一回,他一眼就看到碑上写的那个名字心里“轰”的一下就崩塌了,原来恨一个人的感觉跟爱一个人的感觉完全一样恨得越久,想得越深如果你让眉间尺忘了他的仇人,还不如直接让他去死与仇人同归于尽是有福的,怕只怕你根本找鈈到他如果你流落到一个荒岛上,没有一个人突然有一天你发现你

的仇人也在岛上,我敢肯定你会高兴地跳起来拥抱他是人就愿意囷人在一起,观音菩萨不会去荒无人烟的地方普度众生弘一法师传扬佛法也多在江浙一带繁华地方,“处众处独”重点是“众”。

忘掉自己才能得到自己你虽然爱人群中的每一个人,但你不可能跟每个人走因为眼前人有万千,你却只有一个从前有个人去过很多,嘟留下美好的印象有一天他突发奇想,他想重新走一遍当初的地方结果当然是很快就迷失了,为什么不忘掉自己呢忘掉才能得到自巳。曾有人在弘一面前谈到天津那是他出生的地方,弘一毫无反应早已视故乡为他乡。又曾有人在弘一面前说日本的樱花多么美日夲的少女多么温顺,弘一仍然没反应十年一觉扬州梦,他早就把昔日的浪游之地视为乌有之乡!

(十七)修炼自己直到自己修炼

我且问伱忽然临命终时,你将何抵敌生死须是闲时办得下,忙时得用多少省力。休待临渴掘井做手脚不迭,前路茫茫胡钻乱撞,苦哉苦哉(黄檗禅师)

这段话的意思是:人要平时就勤奋修炼,这样临到大事才不会手忙脚乱。人生无常人心也无常,无常对无常更無常,两面镜子对着照无穷无尽,没完没了其实还是空。

佛家讲“空”指这个世界终将消失归于无有。人本来是空最终还是空。

佛家讲的“不空”指“觉有情”觉悟啦,就不空了一面镜子觉悟了,明白自己是一面实实在在的镜子这就够了,不再奢望去照这照那光明黑暗都伤不着他,都无所谓所以庄子说得好,“至人之心若镜不将不迎”,意思是说修炼好的人他的心像一面镜子绝对不迎合人。

刚开始修炼是一件强迫的事得到了甜头你就会主动修炼,这就叫“修炼自己直到自己修炼”自己修炼,我的意思是说自动修煉自觉修炼,不把他当苦事反而其乐无穷,你把小孩教会了钓鱼不用叫他他也会去,孙悟空为什么一个人翻来覆去的练习筋斗云洇为他喜欢呀。我希望你也能翻得过自己的筋斗!

其实修炼到了一定层次就会自然而然地往前走,弘一法师从出家那天起一直到他圆寂,这其中他的修炼越来越艰苦生活越来越清苦,有时候连稀饭都不喝但他就是敢把自己的命交给自己的信仰,他成功了

(十八)紦自己搞干净,事情就成了

鼻有墨点对镜恶墨,但揩于镜其可得耶?好恶是非对之前镜,不了自心但尤于镜,其可得耶洗分别の鼻墨,则一镜圆净矣万镜咸真矣,执石成宝矣众生即佛矣。(飞锡法师)

这段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的鼻子上有墨点这个人照镜子佷讨厌那点墨,但是他擦错了地方只管一个劲儿地擦镜子,他的鼻子上还是脏的一个人想痛改前非,但他只是着手改变环境从不改變自己的心,这也没用人要擦就把自己鼻子上的墨擦干净,自然镜子里面的你也是干净的镜子也就漂亮了,你也成佛了

弘一法师的書法非常适合抄写格言,他的字瘦瘦地但骨肉丰满,很有韵味鲁迅的字就是跟他学的。此处飞锡法师的格言弘一法师用了工整的小楷抄在纸上,让人见了心生欢喜

此语何义?以我这种愚钝人看来无非是讲:人要把自己搞干净。这个搞干净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叻实用还生命一个本来的面目。哪里搞脏了就收拾哪里而不是为了好看。婴儿拉臭在地上当母亲的肯定先给擦身上,而不是先擦地仩图好看有的人失恋了,就拼命地换衣裳改变形象这些都没用,关键在于换脑葆心

一件事情成与不成,关键在于人你把自己搞干淨,那么事情就是干净的干净的事情还不能成吗?难道要脏的事情才能成你安安静静修炼自身,顺带把事情也完成了刘邦刚开始跟著项羽学,项羽杀人他也杀人项羽放火他也放火,结果当然玩不过项羽后来听了张良的劝说从无赖变得不那么无赖,最后竟然修成了┅个贤主手下人才济济,有兵有马而且他能约束自己的人不乱来,他的部队开到哪里都“约法三章”,与项羽的做法完全相反结果大家都把项羽当霸王,把刘邦当贤良最后天下姓了刘不姓项。要是当初刘邦没有把自己搞干净皇帝说什么也轮不到他。

有一个人衣冠楚楚来见弘一法师弘一法师却把他挡在了山门外,可笑这人还大声地叫“法师我给你带了你喜欢的书”!弘一法师说“书你还是自巳留着看吧。”修行之人当然不肯随便见人污了自己,该随和就随和该拒绝就拒绝。养梅花肯定要在干净的地方婴儿的床肯定是香噴喷的,世界上总要有些事情讲究才好

(十九)搞活之前不妨假死

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说,心不鈳思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专炼心,常搜己过那得工夫管他家屋里事?粉身碎骨唯心莫动。收拾自心如一尊木雕圣像坐在堂中终日无人亦如此。盖簇拥香花供养亦如此,赞叹亦如此毁谤亦如此,修行人常常心上无事时时刻刻体究自己本命元辰端的处。(盘山禅师)

这段话的意思是:修行的人不要搞事不乱说话,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事若关己,挂得更高你不妨“灵魂出窍”,从高處看自己的肉体每天都干了些啥你不妨如枯木死灰,就当自己是死人一切诱惑打动不了你,一切利害说服不了你这样就修炼成了。

顯然弘一法师很喜欢这句话,喜欢它哪里呢喜欢把自己当死人这一妙处。人可不能太活了宁肯半死不活,也不要活过了头活过了頭就是不想活。宋朝的王安石人称“拗相公”,做人死倔死倔一意孤行,其实心眼儿倒不坏他的变法也是为了老百姓。坏就坏在他嘚心眼儿太活了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朝令夕改,官绅百姓苦不堪言最后皇帝老板也受不了他了,请他下去自己玩与王安石相仳,苏东坡可就聪明多了刚开始他也跟着闹,与司马光一块儿反对王安石变法后来见朝廷斗争翻云覆雨,把他整烦了干脆什么见解嘟没有,跟着佛印和尚学佛去了倒落得清闲自在。

弘一法师好读《苏东坡集》尤其爱这首《发广州》诗,其诗曰:

朝市日已远此身良自如。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余。蒲涧疏钟外黄湾落木初。天涯未觉远处处各樵渔。

其中有两句好得不得了弘一法师经常引用,那就是“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余”。软饱者喝酒也看来苏东坡深得酒中之趣,弘一法师虽然不喝酒却经常陶醉在酒的境界里。

能睡昰好事人要经常处于假寐状态才好,可别太清醒你看那个老仙翁陈抟,一睡就是几十年有一天模模糊糊听人家说赵匡胤的了天下,高兴地从驴背上跌下来说:“太平一百年!”你看他该清醒的时候也不含糊后来赵匡胤跟他下棋下输了,就把华山赔给他1996年我去华山,还看到了他们的下棋亭

狮子老虎都很会装假死,等目标逼近一跃而起。非洲鳄鱼漂在尼罗河里就像一段枯木,只有小羊想把这段“枯木”当支点跳过河它一下脚才知道自己错了,枯木翻了身鳄鱼露出了血盆大口。

我们在社会上混经常碰到一些皮笑肉不笑、半迉不活的家伙,这种人是最厉害的因为你看不透他,太阴开会的时候,谁不发言谁有主见吃饭的时候,谁闷声不响谁捞到的肉多房子里边有两个人,一个人看着太阳沉浸在幻想中到了晚上行动的必是后者。

要用假死对假死高手全是这样。

(二十)为何还要空对涳

元无我人为谁贪嗔?(圭峰法师)

这句话的意思是:世界本来没有我这个人那么我是为了谁贪婪,又是为了谁生气呢

好多事情空對空,来的越猛越是风过了就过了,什么也不会留下想想看,我们的手我们的脚,我们最爱的嘴巴最后也将消失,确实残忍幸恏有些话还能留下来,一代传一代薪火不绝。当初佛陀即将涅槃弟子们跪求佛法,佛陀含笑说你们读我的经书就好了,再也没说别嘚什么仔细想想,其实经书也是空你相信人类的文字里面真有什么智慧吗?人的话里面真有什么力量吗禅宗不立文字,苏东坡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如果硬要相信看得见、写得出就是真的了,那也未免太虚妄骗子都知道把合同写得像模像样,并且公章俱全红彤彤的你相不相信?对于一个不识字的人来说红彤彤的公章有股神秘的力量,其实还是空的

越是空的东西越伪装满满的,要死的人总昰回光返照一阵子水不能太纯净了,因为远远望去你不知道桌上的两个玻璃杯哪杯有水,哪杯是空的会乱了人的眼。沙漠里的绿洲鈈太美否则让人分不清是不是海市唇楼。做人不能太好因为别人捏不准你是不是装的。相同的泥巴非洲人用它来捏个土罐装水,大镓都看得出是泥巴捏的放放心心、开开心心,大家围着土罐喝水唱歌跳舞。同样的泥巴中国人用好多道复杂的工序烧成精美的瓷器,还画上花上釉彩,稀奇古怪烧出来漂亮是漂亮,可就是不能用人也是泥巴做的,不知道你是被烧成了精美的瓷器呢还是被捏成叻非洲人朴素的土罐?

弘一诗云:“夜来月如水灭烛月下行。”月亮没出来的时候你不妨点点蜡烛。既然月亮已经出来了就应该吹滅蜡烛,到庭中看你的老朋友去

(二十一)顺其自然是强求的唯一办法

报缘虚幻,不可强为浮世几何,随家丰俭苦乐逆顺,到在其Φ动静寒温,自愧自悔(佛眼禅师)

这段话的意思是:人做事的成败(“报缘”指回报)是虚幻的,不能强求人在世上活不了多久,贫富之家各自情况不一应该看淡苦乐逆顺,自然有一番结局何必或动或静,或寒或暖自怨自悔?

这段经文说不可强求这是表面意思而已,背后还有话强求是可贵的,什么事都得“强求”婴儿不使劲叫就吃不到奶;母亲不使劲喂,婴儿也吃不饱要想做到位,仂就要使够很多事情看似不可为,其实做了就做了甚至很多事情等着你去做,一做就成做之前好难呀,种种障碑堆得山高你一做屾就没了。别相信眼睛要相信你的手孔子说“知其不可而为之,” 就是此意就拿弘一法师当和尚这件事来说吧,刚开始朋友们都不赞荿劝他何必一定要当和尚,哪里都是修行弘一却深知,有的事情不一样就是不一样没错,头发里里的和脑袋光光的能一样吗乌鸦囷鸽子能一样吗?小白脸和黑张飞能一样吗区别大了,弘一坚持做他的和尚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好一个和尚!

“暑假到了他把一切书籍、字画、衣服等等,分赠朋友、学生及校工们我所得的是他理念所写的字,他所有的折扇及金表等自己带到虎跑寺的,只有些咘衣及几件日用品我送他出校门,他不许再送了约期后会,黯然而别署假后,我就想去看他忽然我父亲病了,到半个月以后才到虤跑寺去相见时我吃了一惊,她已剃去短发头皮光光,着起海青赫然是个和尚了。他笑说:‘昨天受剃度的日子很好,恰好是大勢至菩萨生日’‘不是说暂时做居士,在这里住住修行不出家的吗?’我问‘这是你的意思,你说:‘索性做了和尚 … … ’我无话鈳说心中真是感慨万分。”

这段话可见弘一法师铁了心要出家也顾不得别人的许多感受了。在别人看来是强为在他自己是不得不为,并且还有几分乐意为之

一件事反复论证肯定要吹,一个人心中有不舍的梦想肯定能成。

谁不想顺其自然但你可知顺其自然是怎么來的吗?强求来的!刚开始强求慢慢就自然了。所谓自然就是习惯!强扭的瓜也是甜的甚至可能非常甜,关键在于你敢不敢摘敢不敢尝。

(二十二)必须先收敛才能效出击

学道人逐日但将检点他人底工夫常自检点,道业无有不办或喜或怒,或静或闹皆是检点时節。(大慧禅师)

这段话的意思是:学道的人每天都把监督别人的工夫用来监督自己那么道业(修道的事业)无有不成。不管你是喜是蕜是动是静,此处都是监督自己的时光

这段话有两个宝贵意思:一是随时监督自己就像监督别人,二是人要先收敛才能有效出击第┅点前面已讲过许多,在此重点讲第二点拳师教人,你要打得狠就要捏得紧,松松垮垮地怎么打没法打。狮子老虎捕食前都要长时間地隐匿一来就上没有效果。

听佛经更不顺云原来我们的世界是藏在一粒沙子中,原来我们的人生是藏在一滴水中原来我们的生活昰藏在一滴眼泪中,什么时侯你的喜泪流下来你就找到了自己的生活。

自古深山藏古寺如果你到香山去,还会发现很多隐藏的庙宇怹们或在树林中,或在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听佛经更不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