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梦游戏中出现三个相同符号的表示概率的符号是多少?

符号是“被认为携带着意义的感知”符号就是人的意识与世界的联结方式。符号与意义构成三分关系也就是意义分成“对象”和“解释项”。

符号与对象之间的顺序關系究竟是对象先于符号,还是符号先于对象一般认为符号是“一物代一物”,那么被代之物预先存在于实践之中但是还存在另外┅种方式,即筹划、设计、盘算等人类意义活动反过来创造对象,符号在对象之前先存第三种方式是符号与对象并存:艺术一游戏与夢一错觉,它们的对象并不存在哪怕它们有经验内容,也只是比喻性的借用

第四种存在顺序,比前三种更多地存在也就是社群文化實现规定了符号与对象刼连接方式,即所谓约定俗成或习俗,此时符号与对象“社群性”地事先共存

符号是被认为携带着意义的感知,而意义是意识与事物之间的关联因此,符号就是意识与世界的联结方式索绪尔把符号与其意指称为能指与所指,符号学的另一位奠基人认为符号的意义应当三分:符号载体、对象、解释项实际上是把“所指”细分为两部分。这个分解非常重要它打开了符号学的系統观,也使我们能清晰地分析对象而不至于与解释项搅混。简单地说对象与解释项的关系就类似于外延与内涵,埃科称对象为“词典意义”解释项为“百科意义”,这个比喻很生动当我们暂时悬搁内涵解释,符号意指关系就是符号与对象之间的联系方式。

本文暂時不卷人符号意指中的层层复杂问题1而只是讨论符号与其对象之间的先后顺序关系:究竟是对象先于符号,还是符号先于对象这个先後关系至关重要:如果我们理解意义顺序为对象先于符号,那么符号就是客观先存于物要求并决定了的表现方式;如果我们理解意义关系為符号先于对象那么符号就创造或决定了客观之物“待在”(becoming)的预定方式。

符号是用来表达意义的总要先感知到囿符号,我们才能解释出意义来符号就是“被认为携带着意义的感知”。就这点来说必须先有符号才能被解释出指称之物,因此符號意义的逻辑顺序,必然是先有符号后有对象物这是符号表意的题中应有之义,所以埃科认为符号的这两个阶段不一定称为“能指/所指”而可以称为“前件/后件”2,他认为这是符号表意必然的“逻辑顺序”

但是这只是指表达方式而言的。一般而言自然而然的理解方式,是对象先行存在符号代替它出场,这就是符号在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中的定义‘‘一物代一物”(Aliquidstatproaliquo)隐含的思想:符号的所指称之物必是先于符号而存在。在我们的常识中看来也是如此:必定先有物才能命名之。囿佛才有佛像有舍利才有宝塔,哪怕舍利不可求代替佛舍利的其他遗物,总是建塔的原因《论语·八佾》说“祭神如神在”,必有神(祖先灵魂)先在才祭神。这是一种“实存顺序”。在实践活动中对象看起来必须先在,月亮升起在天几千年的观者,或歌之咏之戓对之进行从神话到天文学的各种解释,甚至可以计划改造月亮将来把月球变成航天中转站。这些都是月亮“先在”才能进行的意义活动。

中国先秦时代诸子百家都谈及符号思想,名实关系成为各家都关心的问题名家则是集中讨论此问题。公孙龙的总结非常清晰:“夫名实谓也”(《公孙龙?名实论》)谓即指谓,即指称公孙龙子指出名是用来称呼实的,实指称已经实际存在的对象名是人類加于对象之上的符号,沟通二者的就是指称关系3这似乎是常识,无需深刻的思索但是《庄子》却给了它一个更为戏剧化的演绎:堯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却拒绝他的理由是“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庄子逍遥游》)符号是宾,即外在的非实在的東西,而实是主是内在的实质。得到没有对象的符号实际上是一场空,智者不取成玄英注释说:“然实以生名,名从实起实则是內是主,名便是外是宾舍主取宾,丧内求外既非隐者所尚。”4在名实关系上在符号与对象的顺序上,对象为先弄错了会做出愚蠢嘚事。

这看来不言而喻的常识只是表面上如此,实际上问题比这复杂得多本文将着重讨论的,恰恰是对象并不在符号之先存在也并鈈比符号更为实在。许由的辞让天下很可能是明白了这更深一层关系:对象不一定能跟得上符号,此时符号成为“无指称的符号”他拒绝天下的理由应当是“名者,实之先也吾将取先而无后乎?

在人类的符号表意中可能更大数量的符号文本,意义过程是先有符号嘫后才有对象,也就是符号反过来创造对象此时符号并不是“一物代一物”,而是“一物造一物”思维意义先行,对象依据符号的构慥而生成可以看到,所有人类的筹划、设计是先有符号(例如设计图纸,或心里的想法)然后根据这符号,设法让对象“在场化”例如按图纸制造机械,按心里的打算装修房子按战略步骤布置战场,按菜单、点菜摆桌符号在此时先于对象出现,在人类文化中實际上这种符号先行才是正常顺序。如果说文化是一个社群表意活动的总集合那么这个集合中的绝大多数活动,是符号比对象先行有設计图纸才有制造,有计划才有执行实践而且,在更加根本的意义上有先验范畴才有时空概念,对象才有可能出现

马克思在《资本論》中清楚地指出了人与动物在时间意义活动中的重大区别,在实践之前人预先做出了筹划:“我们要考察的是专属于人的劳动……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起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嘚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想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5思维的意义设计,对实践预先进行筹划是囚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大特点。

人类意识进行的符号操作有能力让符号意义先走一步,无需要求对象先行存在也就是说符号不一定表现已存事物。例如化学家用对已有元素构成的理解,可以创造自然界中根本不存在的元素例如大部分的“超铀元素”。古人的龙、蛇二种说法都会引发意义解释,只是蛇以现有生物为对象对象在符号之先;龙则创造对象,对象需要根据符号的想法才能塑造出来蛇是对象先行,龙是符号先行这两种意义活动,是思维世界与实践世界之间的跨界活动它们的运行顺序却相反。

筹划的意图就在于跨界创造,筹划是符号在先的跨界意义这就是阿奎那斯所说的:“思辨性知识通过扩张而变为实践”。思维和实践是意义的两个不同的領域但都在人类意识的控制之中:诚然实践经验可以转化为意识活动的材料,但另一方面思维中的筹划可以指挥实践的意义活动。动仂性的互渗使意识与实践能够分立又能结合。

它们最重要的区分是对象的地位不同:对于这两种意义活动,对象肯定都要在场例如吙星这颗行星,离地球最近容易见到。火星本身从古至今自然而客观地存在古称“荧惑”,至今人类所知极少人类用各种手段观察箌火星的各种观相,人们也经常设想当地球毁灭后,火星可以成为人类宜居之处此种筹划能否实现,取决于未来的实践改造一个宜居的火星,并不预先存在而是人类计划的产物。

筹划在许多哲学家思索中是人类意识最关键的功能,此时的意识作用最为明显海德格尔一再强调“意义的问题,亦即筹划领域的问题”6“意义就是这个筹划的何所向”,因为筹划本身就是意义的出发点:“因为领会於它本身就具有我们称之为筹划的那种生存论结构……领会的筹划性质实际组建着在世的存在”海德格尔认为,人的领会与解释的对象不是物本身,而是筹划中预期的“可能

性”因为“解释植根于领会……解释并非要对被领会的东西有所认知,而是把领会中所筹划的鈳能性整理出来”最后实在化的对象(例如按筹划做成的事),只是期盼中的这种“筹划可能性”的“实例化”

这种“筹划可能性”聽起来似乎比较抽象,伽达默尔的描述却非常明确:“理解的经常任务就是做出正确的符合事情的筹划这种筹划作为筹划,就是预期洏预期应当是‘由事情本身’才得到证明”7。筹划可能性实际上就是对此后可能出现的实践活动的预判。而实践本身是筹划符号意义的實例化

正因为此,筹划是生产性的它把片段的经验完整化,取得一种在局部意义上的事先整体性即把片面零散的感知,综合成对象嘚蓝图康德认为:“我们有一种作为人类心灵基本能力的纯粹想像力,这种能力为一切先天知识奠定了基础”8思维先验的想象力,是籌划的关键梳理零散经验,’从而把感知变为意义对象的依据这种综合能力先于任何经验实践,意识的综合“有序化”能力是意义卋界的起源,筹划是想象跨越到现实的桥梁

哪怕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是一系列复杂的意义操作所组成也建立在筹划基础上。实际生活嘚每一步都要靠思维来筹划。哪怕重复平凡之事都需要筹划来调节,只有思维才能融通世界的纷乱和矛盾正是依靠筹划,人类才能找到通向有效实践之路按照一个目的把选择性决策组织起来。当然无论何种筹划,依然需要在实践中落实对象才能证实莫兰指出:“对于思想,人们经常忘记它是一种艺术即是精确性和不精确性、模糊性和严密性相结合的一种游戏”9。有实践可能性的筹划归根結底只是意识的意义操作,如果它不能落实到实在的对象之上那就只是一场意识的游戏。

因此筹划的重要内容,就是风险预判即估計取效的可能性:在筹划中我们只能努力扩大可能性的领域,而不可能保证实现的必然性这个问题其实非常具体:我筹划明天早晨准时仩班,此刻我尽可能估计到各种因素如明晨的天气情况、交通情况等等。但是任何精打细算不可能把所有因素植入筹划之中更何况估計也会有错。因此筹划与取效,必然出现某种误差对各种筹划,小到今晚选看某部电影才能不至于无聊;大到如何策划某个战略部署(例如三天内“借到东风”),才能展开军事行动这些都是只有部分可能性的事。如果筹划不够周密或是本来就风险过大,如诸葛煷以脑袋打赌“借东风”即所谓“出险招”,就会出现非常态的张力

因此,为了减少风险人们宁愿在熟悉的程式中筹划,也就是办倳循规蹈矩以减少单独筹划的不确定性。而最有把握的筹划莫过于遵循已有程式。例如对子女的教育,究竟学什么如何学,更能讓孩子一生前途有保障这种社会性筹划实际上非常复杂,人们情愿遵循社群规范大多数人的做法:参加奥数补习班、琴棋书画“兴趣癍、”,父母的操心实际上追求的是随大流而不操心。

因此我们不一定要把符号的筹划作用看成人类的伟大成就。人用科学来改天换哋而且一切都数学化,数学上合理的对象就似乎再晚必然会出现。无怪乎海德格尔叹息:“?“纯粹理性……成为形而上学的引线囷法庭,也即说成为对存在者之存在、物之物性的规定的法庭。”10现代之前,人类的意义世界是以神的品格筹划的现在用科学万能嘚模塑替代,一切无法用数字化、实验化验证的方式都被认为不真实。对科学的筹划能力信任到崇拜程度人的精神活动反而趋于平浅單薄。

3艺术与游戏的符号先行

先于对象符号的一个大类就是各种想象的产物:艺术、游戏、幻觉、梦境等,它们明显没有明确的对象這些文本存在的根本特征,就是不跨界进入实践意义世界因此它们是“无目的”的意义活动。但是它们与现实有各种瓜连值得本文作仳较细致的讨论。

艺术一游戏与梦一错觉绝对不可能用来作实际意义活动的筹划,如此做的人经常被认为是疯狂许多心怀叵测的方士軍师,把主公的梦解释为异象说成是上天代做的谋略筹划,结果经常是灾难性的前文谈到的火星,可以作为人类筹划移的对象但是吙星更经常是幻想的假定对象,各种火星人人侵地球或人类进攻火星的小说和电影层出不穷。但是在艺术中火星只是一个比喻性的借ロ,想象只是模糊地借用这个对象因此,在艺术想象中移民火星与上一节说到的在实践筹划中改造火星,二者的“叙述”如出一辙夲质上却完全没有相同点。幻想艺术不一定要用火星作为对象任何星球可以作为“艺术筹划”的对象,因为艺术符号文本本来就不需要嫃实的对象

艺术想象的这个“跳过对象”特征,很多人注意到了不少符号学家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没有所指的能指”:巴尔特认为文學是“在比赛中击败所指,击败规律击败父亲”;科尔迪认为艺术是“有预谋地杀害所指”。话很痛快但是艺术的意义很丰富,解释項(内涵)可以对读者大有启迪艺术的对象只是虚晃一枪。艺术是有意义的只是多少“跳过了”意义的实指部分,钱锺书指出:接收鍺不能对艺术“尽信之”又不能“尽不信之”。不能把“华词”当做“质言”但是“知物之伪者,不必去物”11

在这里暴露出索绪尔嘚两分法之不适用,讨论艺术的意义方式只能用皮尔斯的三分式才说得通?12一旦符号构成三分,就可以看到艺术的特点是把对象指稱尽量减弱减少,意义集中于解释项二者似乎呈反比例:外延减少,让内涵丰富用艾略特的名言来说,“诗的‘意义’的主要用途……可能是满足读者的一种习惯把他的注意力引开去,使他安静这时诗就可以对他发生作用,就像故事中的窃贼总是背着一片好肉对付看家狗”13他的说法与传统的观念,即认为艺术等于“有用的思想+吸引人的形式”看法正好相反,艺术的意义只是虚晃一枪兰色姆嘚比喻可能更明白,他认为诗中“逻辑上连贯的意义”只是对诗的本质精神挡路:艺术的真正精神,就如跨栏赛跑不断跳过构架意义14。

不能说所有的艺术符号都没有对象画马或画牡丹,肯定指称了马与牡丹但是可以说:艺术符号尽量跳越对象,尽可能与对象保持距離追求神似,放弃形似甚至形似可以少到消失。甚至艺术文本可以完全没有对象如无标题音乐,如抽象绘画

当然我们不能把摆脱對象的程度,当做艺术的定义或评价艺术的条件。但是艺术文本至少必须有脱离对象的姿态为什么学生精心制作的写生,不能算艺术品而稚拙(无论是民间艺术的天然稚拙,还是艺术大师的有意稚拙)却常被观者欣赏在雅柯布森的符号六因素论中,“自指性”(self-reflectivity)即让接收者注意符号自身,被认为是“诗性”(poeticalness)产生的原因15但是詩性与指称性并没成反比,雅柯布森的看法“诗性与元语言性成反比”他没有说“诗性与指称性成反比'的确是想得很周到。元语言性昰意义的解读而诗性主导的文本,却无法解释清楚它并不直指对象。它只是提出一种意义的逗弄一种意义的姿态,从而扩大解释项無限衍义之可能司空图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16苏珊·朗格说得更为玄虚:“每一件真囸的艺术作品都有脱离尘寰的倾向。它所创造的最直接的效果是一种离开现实的‘他性’”17。此中原因正是由于推开了符号的直接对潒。

无论是日常的还是创造的,都是在意识中完成符号的在场化这种在场化可以延伸到对象,但艺术想象很可能没有瞄准对象暂时懸搁指称,很可能更有利于艺术的表现力:梵高天空中旋转的星是不可能有对象的想象,达利的流动钟表也不可能有对象。平庸的艺術家无法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就在于他们的想象不敢脱离对象。

的确如果完全抛开与经验的联系,完全不借用经验材料想象无法单独發挥功能,就会解脱为排除与对象的连接的幻想幻想构筑出来的世界就会很离奇荒唐。在梦中在各种幻觉状态中,想象与对象就只有松弛连接经验材料被任意处置,文本不合常规不合逻辑艺术想象并非必须依靠在意识中关于对象的经验?悬搁筹划等实用目的放开經验的束缚,艺木想象就更为自由意识虽然利用经验,但如梦境并非必需关于对象的经验就能充分发挥创造对象的自由。清醒的想象与白日梦式的幻觉,最大的分别就在于对对象经验的依赖程度不依赖经验依据的幻觉,可有意对抗筹划的“实践可能性”艺术可以荿为无目的自由思维,柯勒律治对imagination与fanciy做了仔细区分,但是他对fancy的描述是“机械的”(mechanical) “被动的”(passive)有点类似我们对“冲动”的理解。柯勒律治理解的fancy不同于本文讨論的“幻想’’(fantasy)18。

艺术符号尽可能避免直指对象电影中各种恐怖血腥,或有碍观瞻的场面因为只是艺术表现,无所指而“不真实”观众早就学会保持“意指距离”。这些场面一旦出现在新闻联播中就有具体对象,观众就无法忍受因此必须打上馬赛克。场面相同不同体裁受制于“马赛克双重标准”,原因是艺术符号推开了对象而纪录片或新闻转播表现的对象十分明确,也就夨去了表现自由度

瑞恰慈称这样的“诗歌语言”为“non-refer-entialpseudo-statement'钱锺书譯此语为“弟无实指之假充陈述”,而且进一步提出此说法与茵伽顿(Romanlngarten)的“貌丨以断语”(Qua-si-Urteile),或者奥赫曼(Richard·Ohmann)的“伪言语行为”(quasi-speechact)类似但昰钱锺书认为中国古籍《关尹子》关于“无实指”的说法,更明确而生动地说出了这种艺术表意特征:“比如见土牛木马虽情存牛马之洺,而心忘牛马之实”也就是说,似乎有对象实际上没有,“心忘牛马之实”

除了上面说的对象先于符号存在,符号筹划创造对象想象中符号对象虚化;还有第四种存在顺序,即符号与对象“社群性”地事先共存也就是社群文化实现规定了符号与对象的连接方式,既不用符号去代表实存的对象也不允许符号去创造对象。在农村结婚新娘必须全身大红;在城市结婚,新娘必须白纱衣冠这不容個人挑选。一位网上经常冒出来人物被叫做“键盘侠”;作弊的点赞者,被称为“水军”;不存在的捧场粉丝被称为“僵尸粉”。这些并不是我的选择而是网络社会社群的规定关系,我不得不采用这些命名并不是我选择这类称呼,而是我必须采用通用的说法才能與社群的其他人交流,让别人知道我在说什么此时符号与对象之间的顺序关系,无论是逻辑关系还是实存关系,都已经先于我这次使鼡的意义表达关系先于使用而存在,可以说符号与对象是同时先在之物这是第三种存在顺序,可以看到文化与仪式的大部分表意关系遵循这样的顺序

这就是维特根斯坦所说的“不存在私人语言”。同样在文化礼俗中,在公众场合也不存在“私人符号表意”,符号忣其对象的关系(包括其顺序)都已经预先存在于社群的意义惯例之中不由我们挑选,那样他们之间的先后关系就是实际上的共时存茬。

社群化的筹划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个人必须把自己的经验储备与社群经验融合,才能明了他的筹划冒了多少风险他的盡心筹划,大部分情况下只是与社群习俗之间的微调他甚至对自己在遵从社会习俗,并不自觉只有当他身处某种全新的环境(例如到異国生活),他才会非常自觉地明白他必须在自己的筹划,与异社群的习俗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从而设计出适当的实践方案

艺术跳過对象,或许使艺术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是人类生活离不开仪式,而仪式往往是“历史性符号惯例”它们曾经有对象,只昰在遥远的往昔现在成为一种无对象的意义关联:人类文化的社会关系中,各种似乎有像似性的动作关系实际上是历史上的矣指符号留下的陈迹:例如脱帽点头,或举手敬礼原是中世纪骑士途中相遇,脱下头盔搁开武器,举起空手表示没有敌意现在的脱帽敬礼,戓挥手示意已经失去对象,只是意义如旧

无对象的仪式符号之间,与有对象的实践二者之间的边界不一定很清晰,有时对象的存在荿为文化符号剧烈变形时的维系例如体育比赛的抛铁饼、射箭、射击、拳击、格斗,与真正的战斗之间实在是非常相似,实际上可以互相直接转化射击选手可以直接上战场作狙击手,因此体育的“无对象”实为一种“对象虚焦”,暂时只当符号的对象不在而已近姩文化研究,称这种关系研究为“文化拓扑学”也就是研究关系形式的各种变体。最为人所知的例子是福柯关于社会“圆形监视”结構的研究,当圆形监狱的监视在现代变形成闭路电视形状已经无法再辨认,但是构造关系依旧这里卷人的符号对象虚焦,形成大规模嘚文化拓扑关系这个概念进一步扩大,可以形成符号本身形状的变异即成为“概念比喻”,例如演化成如今网络上常见到的“人肉审判”此时符号形式的变异如此巨大,以至于对象的先存性又重新占了上风成为理解意义的前提。

1.宗争.符号现象学何以可能[J].符号与传媒,2017(2):10-21.

2.唐敏唐小林.一场远未结束的论辩:再论镜像符号及其对自我的建构方式W?符号与传媒2017(2):193-204.

3.庞朴.中国的名家[M].北京:宁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89.

4.郭庆藩.庄子集释[M].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4:'2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8.

6.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节庆,译.熊伟校.北京:三联书店,1987.

7.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272.

8.康德.纯粹理性评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A124节.

9.埃德加.莫兰.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M].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04.

10.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M]?上海:三联书店1996:884.

11.钱锺书.管锥编:第一卷[M]?北京:三联书店2007:167-168.

12.彭佳.艺术的符号三性论[J]?当代文坛2017(5):52-56.

13.EliotTS.SelectedEssays1917-1935[M],London:Faber&Baber1932:125.

14.RansomJC.CriticismasPureSpeculation[G]//MortonDZabel,ed.LiteraryOpinionsinAmerica.NewYork:Harper

15.罗曼.雅柯布森?语言学与诗学[G]〃赵毅衡编选.符号学文学论文集.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181.

16.司空图.与极浦书[G]//于民孙海通,编著.中国古典美学举要.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482.

17.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55.

18.ColeridgeST.TheBiographiaLiteraria[M].London:J.M.Dent&Sonltd,1975.

}

《寄生虫》拿下了奥斯卡成为韓影最佳。那么《寄生虫》创造了历史是什么创造了《寄生虫》呢?

为何这部电影能如此成功原因多种多样。但毫无疑问的是作为联匼编剧兼导演的奉俊昊封头到尾奉献了精湛的电影制作水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寄生虫》中,奉俊昊是如何巧妙地利用符号和图案來凸显其主题的

一般来说,符号用来体现或者代表其他东西约翰·特鲁比指出“一个简单的符号能对观众产生巨大的影响”,符号给观眾一种隐藏的语言能潜移默化的让观众情绪波动。

就如同物质是能量高度集中的结果符号也是一系列意义高度集中的产物。

《寄生虫》中对符号的运用炉火纯青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景观石气味这两个象征符号的运用。

在电影的一开始就出现了景观石故事的开始就可鉯看到金氏一家很穷,然而他们的儿子基宇相信他们能靠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并且进入富裕阶层。

当基宇的有钱朋友民来拜访的时候苐一次带来了景观石。基宇盯着景观石说这是有美好的象征的”而在剧本中这句台词原本是“这对我们来说具有完美的象征意义”。

囼词略有调整但显而易见,景观石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象征

奉俊昊曾经在采访中说过“石头的意义是确定的”,我们也可以看得出民嘚存在跟石头是相辅相成的基宇一直在试图模仿民,如果说民是基宇对富裕阶层的一种向往那么景观石就是这一向往的具现化

第一佽的出现是一种象征而当这种象征符号在剧情中重复出现并且前后呼应时,就有了更强烈的象征意义

约翰·特鲁比说,符号就像涟漪,重复出现时就会潜移默化的对观众产生影响

而从电影整体来说,符号的重复出现也更好的突出了主旨。

在《寄生虫》中景观石是基宇抱负的具现化,然而当这一象征在电影中重复出现的时候就成了一种类似主旨的存在。

电影中当景观石再次出现时,是基宇已经嘚到了辅导老师的工作金氏一家也开始蒸蒸日上,然而依旧住在地下室的他们发现有人在窗外小便,于是基于随手拿起摆的好好的景觀石想要出去做点什么

这个时候景观石的出现带来了一丝变化。景观石是基宇对富裕生活的向往第一次出现时这还是白日梦,而第二佽出现时作为辅导老师,他正向着向往的生活前进

而第三次景观石出现的时候,朴家险些发现了金氏一家的寄生他们不得不跑回地丅室,却发现地下室正在“发大水”有什么东西绊倒了基宇的脚,拿起一看泡在水中,黑暗的深处正是那块景观石。

这似乎也意味著基宇对于富裕生活的向往也如同镜花水月一般。当他紧紧抱着景观石入睡仿佛抱着的也是自己的向往,已经逐渐远去的志向

这种偅复,对于基宇内心的具现化起到了很好的象征意义也演化为支撑影片主旨的关键。

在剧本中景观石在第九页第一次出现,而气味作為另外一个重要的象征符号直到第57页才出现而这个时候象征符号的出现更是恰到好处。

这时候金家四个人已经全部“寄生”到了朴家假装不认识的彼此承担了不同的职务。

奉俊昊说他们不同的职务恰到好处的让穷人与富人能够近距离同处,而气味作为一种必然却又轻噫不会被注意的细节凸现出来

富人家的小孩子闻到了味道,发现了金氏夫妇身上有相同的味道

被发现了共同点,金氏一家感觉到了威脅然而在电影中,气味除了在剧情上被解释为“地下室的味道”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深层的象征意义:贫穷的味道

这种味道是金氏一镓试图摆脱的正如他们试图摆脱贫穷。

朴家夫妇在沙发上聊起这个味道穷人身上,地铁里似乎总是有这种味道。富人穷人之间看鈈见的界限通过气味这一话题巧妙的分割开来

无论是“景观石”或者是“贫穷的味道”奉俊昊在电影中熟练地用象征符号的重复与评論突出了电影的主题

景观石代表的主题与气味代表的主题并不完全一致却恰到好处的凸显了影片本身的主旨,更好的让观众潜移默化嘚代入其中并接受了电影的设定。

优秀的电影大多如此电影的主题是导演想说而没有直接说出来的话,而这些可能看起来不太起眼的潒征符号往往能成为电影主题优秀的载体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表示概率的符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