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赵的家谱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县

我丰宁满族姓赵老辈出几辈喇嘛,皇帝曾赐过黄马褂(赵清颜或清玉)大概六七辈前,家谱文革时没了,寻根..._百度知道
我丰宁满族姓赵老辈出几辈喇嘛,皇帝曾赐过黄马褂(赵清颜或清玉)大概六七辈前,家谱文革时没了,寻根...
我丰宁满族姓赵老辈出几辈喇嘛,皇帝曾赐过黄马褂(赵清颜或清玉)大概六七辈前,家谱文革时没了,寻根和同宗,谢谢...
我丰宁满族姓赵老辈出几辈喇嘛,皇帝曾赐过黄马褂(赵清颜或清玉)大概六七辈前,家谱文革时没了,寻根和同宗,谢谢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knowbldu知道合伙人
采纳数:1046
获赞数:29070
查Y染色体,如果是O型,那就是汉军八旗的后代,不是真正的通古斯人后代、女真后代、蒙古后代。如果是C型,那才是正宗的。纯应该是通古斯人后代应该是姓这个“肇”字,家谱与爱新觉罗皇族一样。
七色土知道合伙人
采纳数:13437
获赞数:21793
很有可能是宜尔根觉罗氏,要靠家族排字、家族史、家谱来确认。
匿名用户知道合伙人
鞑子很光荣吗 小心以后被清算啊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京畿之地的八旗后裔
  [摘 要]满族是清王朝的统治者,1644年随着清军入关,大批的满族人也随之越过山海关,进入到关内。由于河北省的特殊地理位置,并鉴于安全、经济等多方面考虑,大批的八旗子弟被安置在北京周围的地区,本文就河北满族人口最多的县――青龙满族自治县满族的来源问题进行简要的论述分析。 中国论文网 /4/view-6304834.htm  [关键词]青龙;满族;来源   (一)青龙满族自治县概况   满族是中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有人口1086万(1),仅次于壮族,居全国第二位,分布以辽宁和河北为最多,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东、甘肃和新疆等省区也有较多分布。因为清朝统治者是满族的缘故,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满族居住。河北,地形上环绕北京,是拱卫京师京畿重镇,所以清朝八旗军队在入关之后,将许多八旗的精锐部队及其家属等安置在河北北部的燕山山脉中,形成了许多满族村落和城镇,人口数量也是相当可观(2)。主要分布于河北省的承德市、张家口市、秦皇岛市和遵化市以及保定的易县(3)。其中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共建立了四个自治县,即:青龙满族自治县、宽城满族自治县、丰宁满族自治县和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青龙满族自治县位于河北省的东北部,位于明长城北侧,冷口、界岭口、桃林口等关口之外,西面和西北面同宽城满族自治县接壤,东面和东北面同辽宁省绥中县、建昌县以及凌源县接壤,南面隔长城与抚宁县、卢龙县、迁安市和迁西县毗邻。面积3510平方公里,因境内最大河流青龙河得名。全县山地、丘陵、河谷相间分布,耕地少,林地多,水资源丰富。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青龙县历史悠久,从新时期时代就有人类的活动,明代青龙县分别属于中书省永平府抚宁、迁安两县,清代顺治时属直隶省永平府,乾隆时,在山海关设临榆县,青龙县分别属于临榆县、抚宁县和迁安县。民国初年,属于直隶省渤海道,后改为河北省渤海道。日本侵占时期,1933年建立青龙县,属于伪满洲国热河省。1945年8月解放,1949年5月人民政府成立,属于热河省。1955年热河省撤销后归河北省承德地区管辖,1987年设立青龙满族自治县。2004年有人口51.8万,其中满族有35.3万(4),占全县人口的68%,是河北省满族人口最多的县。据史料记载以及考古发现,满族人在青龙县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   (二)青龙县满族来源   青龙县满族的来源大约有9个方面:奖励军功、出关狩猎、赏赐皇亲、奉命垦荒、驻军屯田、分丁拔户、投亲置产、塞外避难和逃荒迁居。康熙九年正月,户部遵旨议复:“查今以古北口外地,拨与镶黄旗、正黄旗;罗文裕口外地,拨与正白旗;冷口外地拨与镶白旗、正蓝旗;张家口外地拨与镶红旗、镶蓝旗。”(5)从此,以镶白旗和正蓝旗人为先锋满族人开始大量迁居青龙县。   (1)奖励军功   据日伪时期热河省的档案《热河省各县旗情况》(6)记载,清康熙八年,皇帝允许其部下十二名立过战功的出关到青龙定居,每人率部下150人骑马绕行一天所占据的土地归其所有,作为对他们功劳的酬劳。其中较为有名的是正蓝旗的董氏,其家族原为辽宁铁岭董家堡人,随多尔衮入关,攻进北京,攻取西安,抚定河南,克服扬州,战功显赫。董氏在青龙圈占了刘家口、徐流口、河流口、青山口和桃林口五沟。正蓝旗还有李、冯、于、翟等姓占据青龙县的北部和中部,其中李氏和冯氏居于蒿村,于氏、翟氏居于大巫岚一带。   (2)出关狩猎   清代的青龙县所属之地地广人稀,森林茂密,因此野兽繁多,作为游牧民族的满族十分喜欢狩猎。因此,在顺治时期就派人来冷口外猎取野鸡。康熙九年,派12名千总和150名旗丁来此猎雉开荒。他们占据白家店、七道河、高丽铺、肖营子、娄子店虎头石等地,共开垦36000亩土地,不用向国家交赋税,但每年要向御膳房交一定数量的野鸡。他们实行世袭制,千总轮流到内务府值班,还要管好旗丁,国家有事时要应征入伍。   (3)赏赐皇亲   即建立田庄,设立庄头。田庄制度是满族在入关前实行的一种土地制度,类似于奴隶制度时期奴隶主的庄园,入住中原以后,清朝的统治者也把这种制度带到了关内,八旗宗室设在畿辅、山海关外、张家口外、冷口外地田庄有1335处(7),在青龙县境内有百所左右。田庄分为两类,内务府管辖的田庄叫皇庄,收入作为皇室衣服食用之需;各王府的田庄叫做王庄,是皇帝对各王军工的奖励。这些田庄圈占大量土地,驱使庄丁耕作,征收租谷银两,敛派各种差役。这其中王庄占多数,皇庄占少数。比较有名的有青龙河以东大于杖子正蓝旗于氏、大巫岚大院正蓝旗翟氏、牛角沟村正蓝旗丁氏、木头凳乡大杖子正蓝旗周氏等。清廷规定每庄设庄头一名,庄丁十人,牛8头,给田130顷。庄丁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耕种所获全部上交庄主。清廷强制汉人到田庄劳动,庄头可以自由处置逃跑的庄丁,但逃跑的庄丁越来越多,最终使得这种制度崩溃,庄丁变成了佃户,建立了独立经济,每年按定额向庄头缴租。这也是满足生产方式转变的标志。   (4)奉命开荒   康熙九年二月,户部的议复记载,镶蓝旗所在的张家口外,因为空地不足,一部分镶蓝旗人奉命来冷口外开荒,居住于青龙县西部的王厂、公厂和邢厂等村。但是到了康熙时期,南方出现三藩割据,东北沙俄进攻黑龙江流域,西北沙俄勾结蒙古准葛尔丹部进攻外蒙古。在这种情况下,厂、公厂和邢厂三村把邢厂村东部的草场作为牧马场。在平定了各地的叛乱,国家太平之后,这里被开辟为农田,村民在此定居,并得名牧马村(8)。   (5)驻军屯田   青龙县地处长城附近,东起义院口,西到白羊峪,一共有大小关隘十七处,可谓是战略要地。因此,清廷在定都北京之后,将一部分八旗军拱卫京师的同时,将另一部分八旗军驻守在各重要关口,康熙和乾隆时期,曾先后设八旗军防御、城守卫、骁骑校、领催等官员,带兵常驻(9)。八旗官兵实行屯田制度,就近屯田。今天在长城一线居住的部分满族就是驻军的后裔。   (6)分丁拔户
  满族人定居于北京附近,关内关外各处之后,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口也在迅速增加,这就使得原先的土地显得十分狭窄,于是,从乾隆年间便开始了“分丁拔户”,类似于现在在草原牧区搞的生态移民,即迁到别处居住。这又分两种情况,从关外向更远更偏僻的地方迁,从关内迁到关外。前者例如正蓝旗董家在国内外圈占了大量的土地,因为国内交通便利,经济繁荣,便居于滦州法宝庄,每年秋天,派人到关外收取地租。后来由于亲门近支不断增多,便把其中的四支迁于刘家口、徐流口、河流口、青山口和桃林口五关之外。后者例如居住于肖营子的正白旗杨家与嘉庆十四年将子孙及庄丁迁到圈地范围内的响水沟、榆树沟、土石门等地,在家谱中记载的“分处他乡者”就是分丁拔户的结果(10)。   (7)投亲置产   清代朝廷曾经规定,八旗所拥有的土地,均为公产,不允许旗人私下进行交易,也不许典当给其他人,违反者严惩。尽管是这样规定的,但满族是一个擅长于狩猎的民族,对于农业耕作不是很擅长,分给的土地很多都处于闲置状态,生活比较困难,因此,为了生计,“到雍正年间,迫不得已将地亩渐次典于民人为业”(11)到了乾隆十年,有大约50%到60%的图?都已经典卖与民人。清廷只好动用国库的钱帮旗人赎回土地,但这种趋势却愈演愈烈,到了乾隆十年,干脆废除了以前禁止典卖的政策。随后,大批的外地旗人来到青龙投亲置产,比如原居住在永平府城关的正红旗范氏,因为在关内,人多地少,无法解决温饱问题,便出关来到双山子镇瓦房村定居。又如原居于冷口的吴氏,来到土门子乡炮手堡村定居。   (8)塞外避难   在青龙县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或改姓或改了民族成分,但其祖先都是旗人,他们来到青龙的原因是塞外避难,具体说就是得罪了朝廷或地方大员,被迫居家迁居这里。这些人的故事对于朝廷不利,因此正史与地方志中都没有记载,同时又怕朝廷来调查,因此家谱族谱中一般也不敢记载。这类事迹多流传于民间百姓的口头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住在今天木头凳镇山东村的赵氏。赵氏原来姓安,为正蓝旗人,其祖先安国保随多尔衮入京,在战争中多次立战功,被顺治皇帝册封官员。但因为将康熙年少时的一句要娶姐姐的玩笑话当真,对此事不满,并写了一首诗,不巧被康熙皇帝知道,安国保感觉大事不妙,带领全家连夜出逃,康熙派兵赶到时,抓住了其第四子,其余人已逃出冷口。从此在此定居。但安国保最喜欢第四子,后又进京赎身被杀。后代为防止灭门,遂改姓赵(12)。   (9)逃荒迁居   清代尽管许多满族迁居到青龙,但因为青龙面积较大,相对关内来说仍然是地广人稀,有许多待开垦的土地,因此,每当遇到关内发生饥荒、干旱或者洪水等灾害时,关内就有许多人迁到青龙来,这其中也有许多旗人。比如居住在大巫岚乡铁炉沟村的正黄旗徐氏,于康熙中期从北京郊区逃荒来到这里,如今已经发展到牛心坨、白城子一带(13)。除了天灾,还有因为人祸来到这里的。这主要发生在乾隆之后的19世纪,在嘉庆、道光时期,随着清王朝国力在达到了巅峰之后,逐渐衰退,内忧外患潜伏着各种危机。表现在旗人的土地制度上,就是庄头对庄丁的盘剥日益加重,各种名目的租税很重,许多满族人不堪忍受,便逃到青龙来开荒种地,如乾隆四十七年正蓝旗阿穆常家境衰落,变卖土地,迁居于此。同时,中原地区的许多满族因为徭役繁重,也逃到此处。原先在关外圈地的满族也有逃到此地的,如张杖子乡石杖子村的石氏、河南村的王氏等。至今,在青龙县许多满族人家里还保留着乾隆至道光时期的白契文书,上面有“因皇帝无出”、“度日艰难”等字样。   (三)满族来源在今天的痕迹――地名中的满族特色   地名可以说是历史的活化石,历史的遗迹、信息,多多少少可以从保留至今的一些地名中看到影子。据《青龙满族》一书中研究,青龙县满族的地名命名大方式约有24种。其中与满族来源有关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据跑马占圈夹障建庄命名   由于在清军入关以前,这里人烟稀少,丛林茂密,所以野兽出没频繁,当镶白旗和正蓝旗来到这里的时候,经常被虎老虎、狼和熊等动物袭击,为了防止这种袭击,人们把树木砍下来在房屋周围建起栅栏,当地方言把栅栏叫做“障子”。为了相互区分,便在“障子”前面加上村子的主要姓氏,比如“张障子”、“于障子”。又根据村子的大小,前面加上“大”、“小”等字,根据方位不同加上“东”“南”、“西”、“北”等词以区别。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行简化字时一度改写做“丈子”,后来经过讨论最终定为“杖子”。   (2)据千总鹰手驻扎营地命名   在满族来源的第二条中,提到的是出关狩猎,(12)名千总带领150名旗丁来此狩猎野鸡,他们占据了冷口北面的大部分地方,因为他们是属于军队的编制,因此习惯上把驻地叫做“营子”,为了便于区分,便把千总的姓氏加在前面,比如“肖家营子”、“王家营子”等。这些保存至今的地名也是证明清代出关狩猎的一个有力证据。   (3)据千总庄头宅院规模命名   清廷在青龙设立了田庄,其头领庄头是当地经济实力最大的一户人家,其宅院在当地显而易见可以看到,宅院规模的大小可以反映其经济实力。最为有名的是大巫岚乡的大院村,这里居住着翟氏,他们的祖先翟春艳是一个总庄头,经济实力雄厚,宅院规模十分大,远近闻名,因此该村被称为“翟家大院”,后简称为“大院”。   (4)据分丁拔户建房状况命名   随着人口的增多,原先圈占的土地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因此便采取分丁拔户的办法扩大范围,由于一家不同分支经济实力的不同,所建造的房屋状况大不相同,条件好的建造瓦房,差一点的建造平方,条件不行的只能建造临时的窝棚。这在地名中也有反映,比如双山子镇的“瓦房村”,平方子乡的“平方子村”,木头凳镇的“杨树窝棚”。   (5)据清代开辟练兵场地命名   清代实行的八旗制度是军事、政治、生产三位一体的制度,满族人平时生产,战时打仗。当然在平时还要进行必要的军事训练。所以满族人就在住所周围建立了练兵场,康熙年间,从抹子沟到大转岭设立了三个练兵场,根据旗人姓氏分别命名成“刑家练兵场”、“王家练兵场”、“龚家练兵场”。人们简称为“刑场”、“王场”和“龚场”。随着后来战事的减少,练兵场也被废弃,人们在这里建起了住在,形成了村落,名称也简写成了“邢厂”、“王厂”、和“公厂”。
  (6)据清代所留养马草场命名   由于早期满族是一个游牧狩猎的民族,马对于满族的生活生产都十分重要,因此,在平时从事农业生产之余还要养一些马匹以备战时之需,并设立军马场,并保证饲草和水源,不得改作农用。从雍正时期,战争减少,养马场废除,人们便在原来的马场上设立了村庄,例如八道河乡有“牧马村”,官场乡有“官场村”,凉水河乡有“大马坪村”和“小马坪村”。   (7)据古代发生历史事件命名   当一些历史事件发生在此地之后,当地人为了记住这些事件,便以此命名一个地方。最为著名的一个是一次康熙皇帝微服私访到此,路过冷口外正白旗千总的庄园时,因没有按门口下马石上的提示下马而遭庄丁打骂,幸好千总及时发现,才制止此事。康熙走后,千总为了吸取这次事件的教训,便把村名改为“乱礼沟”,后来被误写成“乱梨沟”。   (8)据逃荒出关先后顺序命名   前面讨论满族来源时。提到了有一部分满族是因为逃荒来到这里,这些人来到青龙往往是一批一批的,来后都住到一起,先来的在沟的头上,后来的则相聚二三里住到远处,人们根据是第几拨来的,命名村子。比如三拨子乡一条沟里就有“一拨子”、“二拨子”、“三拨子”、“四拨子”等村名。   (9)根据关内村庄习惯命名   青龙县的南面是明长城,长城的南面就是关内,而关内的地名叫“庄”的很多。从关内迁到青龙县的满族人因为思念家乡而保留了对祖籍村庄的命名习惯,比如从山东逃荒到沙沟北部的李氏,为了怀念故乡,便在肖营子镇取名“北庄”村。   (四)总结   通过梳理青龙县满族的不同来源途径,以及由此产生的地名,可以间接反映出青龙县从清朝到现在将近三百年的历史,同时以小见大,也是满清统治中国历史的一个小小的缩影。经过三百年的移民与民族融合,青龙县当地的满族人与汉族等其他的民族和睦相处,形成了很好的民族关系。由于满族现在通用汉语,而满汉在生活习俗上的差异不大,加之满族几乎都改为汉姓,青龙县满汉族际交往、通婚十分密切,都为青龙县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资料来源,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2]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河北满族人口大约有204万。   [3]遵化和易县的满族主要是清东陵和西陵的守陵人所建立的满族镇。   [4]数据来源:青龙满族自治县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6月.30。   [5]《清圣祖实录》卷三十,北京:中华书局,2008,11。   [6]引自杨贺春.青龙县满族源流初考[J].满族研究.1987年第3期   [7]引自刘玉宗,殷雨安.青龙满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10月,38。   [8]引自刘玉宗,殷雨安.青龙满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10月,41。   [9]同上,42。   [10]同上44-45.   [11]出自《清高宗实录》   [12]引自刘玉宗,殷雨安.青龙满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10月,48-49.   [13]同上,50.   作者简介:余吉玲,女,1986.10-,宁夏西吉人,甘肃省民族研究所研究人员,硕士。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河北青龙满族的来源河北青龙满族的来源福贝勒府百家号京畿之地的八旗后裔——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满族来源研究余吉玲(甘肃省民族研究所 甘肃 兰州 730030)(一)青龙满族自治县概况满族是中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有人口1086万(1),仅次于壮族,居全国第二位,分布以辽宁和河北为最多,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东、甘肃和新疆等省区也有较多分布。因为清朝统治者是满族的缘故,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满族居住。河北,地形上环绕北京,是拱卫京师京畿重镇,所以清朝八旗军队在入关之后,将许多八旗的精锐部队及其家属等安置在河北北部的燕山山脉中,形成了许多满族村落和城镇,人口数量也是相当可观(2)。主要分布于河北省的承德市、张家口市、秦皇岛市和遵化市以及保定的易县(3)。其中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共建立了四个自治县,即:青龙满族自治县、宽城满族自治县、丰宁满族自治县和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青龙满族自治县位于河北省的东北部,位于明长城北侧,冷口、界岭口、桃林口等关口之外,西面和西北面同宽城满族自治县接壤,东面和东北面同辽宁省绥中县、建昌县以及凌源县接壤,南面隔长城与抚宁县、卢龙县、迁安市和迁西县毗邻。面积3510平方公里,因境内最大河流青龙河得名。全县山地、丘陵、河谷相间分布,耕地少,林地多,水资源丰富。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青龙县历史悠久,从新时期时代就有人类的活动,明代青龙县分别属于中书省永平府抚宁、迁安两县,清代顺治时属直隶省永平府,乾隆时,在山海关设临榆县,青龙县分别属于临榆县、抚宁县和迁安县。民国初年,属于直隶省渤海道,后改为河北省渤海道。日本侵占时期,1933年建立青龙县,属于伪满洲国热河省。1945年8月解放,1949年5月人民政府成立,属于热河省。1955年热河省撤销后归河北省承德地区管辖,1987年设立青龙满族自治县。2004年有人口51.8万,其中满族有35.3万(4),占全县人口的68%,是河北省满族人口最多的县。据史料记载以及考古发现,满族人在青龙县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二)青龙县满族来源青龙县满族的来源大约有9个方面:奖励军功、出关狩猎、赏赐皇亲、奉命垦荒、驻军屯田、分丁拔户、投亲置产、塞外避难和逃荒迁居。康熙九年正月,户部遵旨议复:“查今以古北口外地,拨与镶黄旗、正黄旗;罗文裕口外地,拨与正白旗;冷口外地拨与镶白旗、正蓝旗;张家口外地拨与镶红旗、镶蓝旗。”(5)从此,以镶白旗和正蓝旗人为先锋满族人开始大量迁居青龙县。(1)奖励军功据日伪时期热河省的档案《热河省各县旗情况》(6)记载,清康熙八年,皇帝允许其部下十二名立过战功的出关到青龙定居,每人率部下150人骑马绕行一天所占据的土地归其所有,作为对他们功劳的酬劳。其中较为有名的是正蓝旗的董氏,其家族原为辽宁铁岭董家堡人,随多尔衮入关,攻进北京,攻取西安,抚定河南,克服扬州,战功显赫。董氏在青龙圈占了刘家口、徐流口、河流口、青山口和桃林口五沟。正蓝旗还有李、冯、于、翟等姓占据青龙县的北部和中部,其中李氏和冯氏居于蒿村,于氏、翟氏居于大巫岚一带。(2)出关狩猎清代的青龙县所属之地地广人稀,森林茂密,因此野兽繁多,作为游牧民族的满族十分喜欢狩猎。因此,在顺治时期就派人来冷口外猎取野鸡。康熙九年,派12名千总和150名旗丁来此猎雉开荒。他们占据白家店、七道河、高丽铺、肖营子、娄子店虎头石等地,共开垦36000亩土地,不用向国家交赋税,但每年要向御膳房交一定数量的野鸡。他们实行世袭制,千总轮流到内务府值班,还要管好旗丁,国家有事时要应征入伍。(3)赏赐皇亲即建立田庄,设立庄头。田庄制度是满族在入关前实行的一种土地制度,类似于奴隶制度时期奴隶主的庄园,入住中原以后,清朝的统治者也把这种制度带到了关内,八旗宗室设在畿辅、山海关外、张家口外、冷口外地田庄有1335处(7),在青龙县境内有百所左右。田庄分为两类,内务府管辖的田庄叫皇庄,收入作为皇室衣服食用之需;各王府的田庄叫做王庄,是皇帝对各王军工的奖励。这些田庄圈占大量土地,驱使庄丁耕作,征收租谷银两,敛派各种差役。这其中王庄占多数,皇庄占少数。比较有名的有青龙河以东大于杖子正蓝旗于氏、大巫岚大院正蓝旗翟氏、牛角沟村正蓝旗丁氏、木头凳乡大杖子正蓝旗周氏等。清廷规定每庄设庄头一名,庄丁十人,牛8头,给田130顷。庄丁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耕种所获全部上交庄主。清廷强制汉人到田庄劳动,庄头可以自由处置逃跑的庄丁,但逃跑的庄丁越来越多,最终使得这种制度崩溃,庄丁变成了佃户,建立了独立经济,每年按定额向庄头缴租。这也是满足生产方式转变的标志。(4)奉命开荒康熙九年二月,户部的议复记载,镶蓝旗所在的张家口外,因为空地不足,一部分镶蓝旗人奉命来冷口外开荒,居住于青龙县西部的王厂、公厂和邢厂等村。但是到了康熙时期,南方出现三藩割据,东北沙俄进攻黑龙江流域,西北沙俄勾结蒙古准葛尔丹部进攻外蒙古。在这种情况下,厂、公厂和邢厂三村把邢厂村东部的草场作为牧马场。在平定了各地的叛乱,国家太平之后,这里被开辟为农田,村民在此定居,并得名牧马村(8)。(5)驻军屯田青龙县地处长城附近,东起义院口,西到白羊峪,一共有大小关隘十七处,可谓是战略要地。因此,清廷在定都北京之后,将一部分八旗军拱卫京师的同时,将另一部分八旗军驻守在各重要关口,康熙和乾隆时期,曾先后设八旗军防御、城守卫、骁骑校、领催等官员,带兵常驻(9)。八旗官兵实行屯田制度,就近屯田。今天在长城一线居住的部分满族就是驻军的后裔。(6)分丁拔户满族人定居于北京附近,关内关外各处之后,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口也在迅速增加,这就使得原先的土地显得十分狭窄,于是,从乾隆年间便开始了“分丁拔户”,类似于现在在草原牧区搞的生态移民,即迁到别处居住。这又分两种情况,从关外向更远更偏僻的地方迁,从关内迁到关外。前者例如正蓝旗董家在国内外圈占了大量的土地,因为国内交通便利,经济繁荣,便居于滦州法宝庄,每年秋天,派人到关外收取地租。后来由于亲门近支不断增多,便把其中的四支迁于刘家口、徐流口、河流口、青山口和桃林口五关之外。后者例如居住于肖营子的正白旗杨家与嘉庆十四年将子孙及庄丁迁到圈地范围内的响水沟、榆树沟、土石门等地,在家谱中记载的“分处他乡者”就是分丁拔户的结果(10)。(7)投亲置产清代朝廷曾经规定,八旗所拥有的土地,均为公产,不允许旗人私下进行交易,也不许典当给其他人,违反者严惩。尽管是这样规定的,但满族是一个擅长于狩猎的民族,对于农业耕作不是很擅长,分给的土地很多都处于闲置状态,生活比较困难,因此,为了生计,“到雍正年间,迫不得已将地亩渐次典于民人为业”(11)到了乾隆十年,有大约50%到60%的图覅都已经典卖与民人。清廷只好动用国库的钱帮旗人赎回土地,但这种趋势却愈演愈烈,到了乾隆十年,干脆废除了以前禁止典卖的政策。随后,大批的外地旗人来到青龙投亲置产,比如原居住在永平府城关的正红旗范氏,因为在关内,人多地少,无法解决温饱问题,便出关来到双山子镇瓦房村定居。又如原居于冷口的吴氏,来到土门子乡炮手堡村定居。(8)塞外避难在青龙县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或改姓或改了民族成分,但其祖先都是旗人,他们来到青龙的原因是塞外避难,具体说就是得罪了朝廷或地方大员,被迫居家迁居这里。这些人的故事对于朝廷不利,因此正史与地方志中都没有记载,同时又怕朝廷来调查,因此家谱族谱中一般也不敢记载。这类事迹多流传于民间百姓的口头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住在今天木头凳镇山东村的赵氏。赵氏原来姓安,为正蓝旗人,其祖先安国保随多尔衮入京,在战争中多次立战功,被顺治皇帝册封官员。但因为将康熙年少时的一句要娶姐姐的玩笑话当真,对此事不满,并写了一首诗,不巧被康熙皇帝知道,安国保感觉大事不妙,带领全家连夜出逃,康熙派兵赶到时,抓住了其第四子,其余人已逃出冷口。从此在此定居。但安国保最喜欢第四子,后又进京赎身被杀。后代为防止灭门,遂改姓赵(12)。(9)逃荒迁居清代尽管许多满族迁居到青龙,但因为青龙面积较大,相对关内来说仍然是地广人稀,有许多待开垦的土地,因此,每当遇到关内发生饥荒、干旱或者洪水等灾害时,关内就有许多人迁到青龙来,这其中也有许多旗人。比如居住在大巫岚乡铁炉沟村的正黄旗徐氏,于康熙中期从北京郊区逃荒来到这里,如今已经发展到牛心坨、白城子一带(13)。除了天灾,还有因为人祸来到这里的。这主要发生在乾隆之后的19世纪,在嘉庆、道光时期,随着清王朝国力在达到了巅峰之后,逐渐衰退,内忧外患潜伏着各种危机。表现在旗人的土地制度上,就是庄头对庄丁的盘剥日益加重,各种名目的租税很重,许多满族人不堪忍受,便逃到青龙来开荒种地,如乾隆四十七年正蓝旗阿穆常家境衰落,变卖土地,迁居于此。同时,中原地区的许多满族因为徭役繁重,也逃到此处。原先在关外圈地的满族也有逃到此地的,如张杖子乡石杖子村的石氏、河南村的王氏等。至今,在青龙县许多满族人家里还保留着乾隆至道光时期的白契文书,上面有“因皇帝无出”、“度日艰难”等字样。(三)满族来源在今天的痕迹——地名中的满族特色地名可以说是历史的活化石,历史的遗迹、信息,多多少少可以从保留至今的一些地名中看到影子。据《青龙满族》一书中研究,青龙县满族的地名命名大方式约有24种。其中与满族来源有关的有以下几种情况:(1)据跑马占圈夹障建庄命名由于在清军入关以前,这里人烟稀少,丛林茂密,所以野兽出没频繁,当镶白旗和正蓝旗来到这里的时候,经常被虎老虎、狼和熊等动物袭击,为了防止这种袭击,人们把树木砍下来在房屋周围建起栅栏,当地方言把栅栏叫做“障子”。为了相互区分,便在“障子”前面加上村子的主要姓氏,比如“张障子”、“于障子”。又根据村子的大小,前面加上“大”、“小”等字,根据方位不同加上“东”“南”、“西”、“北”等词以区别。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行简化字时一度改写做“丈子”,后来经过讨论最终定为“杖子”。(2)据千总鹰手驻扎营地命名在满族来源的第二条中,提到的是出关狩猎,(12)名千总带领150名旗丁来此狩猎野鸡,他们占据了冷口北面的大部分地方,因为他们是属于军队的编制,因此习惯上把驻地叫做“营子”,为了便于区分,便把千总的姓氏加在前面,比如“肖家营子”、“王家营子”等。这些保存至今的地名也是证明清代出关狩猎的一个有力证据。(3)据千总庄头宅院规模命名清廷在青龙设立了田庄,其头领庄头是当地经济实力最大的一户人家,其宅院在当地显而易见可以看到,宅院规模的大小可以反映其经济实力。最为有名的是大巫岚乡的大院村,这里居住着翟氏,他们的祖先翟春艳是一个总庄头,经济实力雄厚,宅院规模十分大,远近闻名,因此该村被称为“翟家大院”,后简称为“大院”。(4)据分丁拔户建房状况命名随着人口的增多,原先圈占的土地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因此便采取分丁拔户的办法扩大范围,由于一家不同分支经济实力的不同,所建造的房屋状况大不相同,条件好的建造瓦房,差一点的建造平方,条件不行的只能建造临时的窝棚。这在地名中也有反映,比如双山子镇的“瓦房村”,平方子乡的“平方子村”,木头凳镇的“杨树窝棚”。(5)据清代开辟练兵场地命名清代实行的八旗制度是军事、政治、生产三位一体的制度,满族人平时生产,战时打仗。当然在平时还要进行必要的军事训练。所以满族人就在住所周围建立了练兵场,康熙年间,从抹子沟到大转岭设立了三个练兵场,根据旗人姓氏分别命名成“刑家练兵场”、“王家练兵场”、“龚家练兵场”。人们简称为“刑场”、“王场”和“龚场”。随着后来战事的减少,练兵场也被废弃,人们在这里建起了住在,形成了村落,名称也简写成了“邢厂”、“王厂”、和“公厂”。(6)据清代所留养马草场命名由于早期满族是一个游牧狩猎的民族,马对于满族的生活生产都十分重要,因此,在平时从事农业生产之余还要养一些马匹以备战时之需,并设立军马场,并保证饲草和水源,不得改作农用。从雍正时期,战争减少,养马场废除,人们便在原来的马场上设立了村庄,例如八道河乡有“牧马村”,官场乡有“官场村”,凉水河乡有“大马坪村”和“小马坪村”。(7)据古代发生历史事件命名当一些历史事件发生在此地之后,当地人为了记住这些事件,便以此命名一个地方。最为著名的一个是一次康熙皇帝微服私访到此,路过冷口外正白旗千总的庄园时,因没有按门口下马石上的提示下马而遭庄丁打骂,幸好千总及时发现,才制止此事。康熙走后,千总为了吸取这次事件的教训,便把村名改为“乱礼沟”,后来被误写成“乱梨沟”。(8)据逃荒出关先后顺序命名前面讨论满族来源时。提到了有一部分满族是因为逃荒来到这里,这些人来到青龙往往是一批一批的,来后都住到一起,先来的在沟的头上,后来的则相聚二三里住到远处,人们根据是第几拨来的,命名村子。比如三拨子乡一条沟里就有“一拨子”、“二拨子”、“三拨子”、“四拨子”等村名。(9)根据关内村庄习惯命名青龙县的南面是明长城,长城的南面就是关内,而关内的地名叫“庄”的很多。从关内迁到青龙县的满族人因为思念家乡而保留了对祖籍村庄的命名习惯,比如从山东逃荒到沙沟北部的李氏,为了怀念故乡,便在肖营子镇取名“北庄”村。(四)总结通过梳理青龙县满族的不同来源途径,以及由此产生的地名,可以间接反映出青龙县从清朝到现在将近三百年的历史,同时以小见大,也是满清统治中国历史的一个小小的缩影。经过三百年的移民与民族融合,青龙县当地的满族人与汉族等其他的民族和睦相处,形成了很好的民族关系。由于满族现在通用汉语,而满汉在生活习俗上的差异不大,加之满族几乎都改为汉姓,青龙县满汉族际交往、通婚十分密切,都为青龙县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参考文献:[1]资料来源,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河北满族人口大约有204万。[3]遵化和易县的满族主要是清东陵和西陵的守陵人所建立的满族镇。[4]数据来源:青龙满族自治县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6月.30。[5]《清圣祖实录》卷三十,北京:中华书局,2008,11。[6]引自杨贺春.青龙县满族源流初考[J].满族研究.1987年第3期[7]引自刘玉宗,殷雨安.青龙满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10月,38。[8]引自刘玉宗,殷雨安.青龙满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10月,41。[9]同上,42。[10]同上 44-45.[11]出自《清高宗实录》[12]引自刘玉宗,殷雨安.青龙满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10月,48-49.[13]同上,50.作者简介:余吉玲,女,1986.10-,宁夏西吉人,甘肃省民族研究所研究人员,硕士。【作者机构】 甘肃省民族研究所【原文刊载】 《黑龙江史志》 2014年第17期P173-175页满族文化网编辑出品,转载请注明。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福贝勒府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传承传统文化,努力打造最接地气的自媒体。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