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中小学形容老师辛苦的句子为什么工作比过去更加辛苦

对中小学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活动的几点建议
文章摘要:&&&& 对中小学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活动的几点建议&&&& 一、对教育科研要有正确认识. 应该说,总体上大家对教育科研是有正确认识的,也可以说是越来越重视……
&&&& 对中小学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活动的几点建议&&&& 一、对教育科研要有正确认识. 应该说,总体上大家对教育科研是有正确认识的,也可以说是越来越重视了.比如,不少学校提出“科研强校”“科研兴校”;以科研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等等;很多老师积极申报科研课题,坚持经常性的科学研究等等.但也要看到认识很不平衡,还存在一些误区. &&&&一是把教育科研看得高不可攀,有畏难情绪.拿申报课题来说,有的学校报的很多,有的学校很少有人参与,甚至没人参与.参与的人表现也不一样,有的是被动的,为了评职称,跟别人后面挂个名.我看到,常常有一个小课题,竟挂了30多人的名.除了有被动思想以外,还有单纯任务观点:研究归研究,教学实践归教学实践,研究和实践两层皮,交了课题的结题报告就大事完毕了. 集会的时候,有时我问一些老师,你们搞科研么?有的说,我们能搞个啥.我问,那评职称怎么办泥?有的说,好办:整两篇文章就对付过去了.这些现象足以说明,对教育科研的确还存在一些畏难情绪.深层次的问题还是对教育科研有点神秘感.觉得专业人员和大学教师能搞科研,我们能搞个啥? 可见,对科研问题还需要有个正确的认识. &&&& 其实,大学教师有理论优势、时间优势、空间优势 ,可以从理论上、更高层次上、更广的角度提出问题,做研究;他们搞科研的条件是好一些.但中小学教师也有自己的优势:有学生、有课堂、有实验场所…& 这些条件是大学老师很难具备的.中小学老师具备这些条件,有利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实验研究.&&&&&&&&&& 二是把教育科研看得很容易,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准备.有些人把给报刊、杂志投稿都看作是教育科研活动,把报刊上发表的文章都看作是教育科研成果.认为发一篇文章并不难,托个人情、没有人情找收版面费的刊物也能发.觉得教育科研也就是那么回事,没什么!搞课题也很潦草,混个结题鉴定证书就算完事大吉了. 无需讳言:现行的评职称办法也助长了这种情绪.比如,有的规定,只要有公开发表的文章就算有科研成果;有的好像把关严一点,把文章分等赋值打分.其实,这也是不好的办法.一份报刊有很多栏目,有经验交流、时政短评、消息报导,也有热点问题讨论等等,发表一篇这样的文章并不是教育论文,但按着这种规定,如果发表在所谓重点报刊上,不但算做科研论文,还能得最高分泥,这不是误导么!还有,评科研型名校长、名教师.来稿中,常有人注明自己是科研型名校长、科研型名教师. 发表几篇文章,搞几个课题就定型了,一个人怎么这样容易定型泥!有点庸俗了吧. 所以,有必要强调一下:一方面,不要把教育科研看得高不可攀,有畏难情绪;另一方面,也不要把教育科研看得那么简单,不做好刻苦钻研的精神准备. 教育科研虽然中小学教师都可以搞,但这是一份极其严肃、艰苦的工作.甚至一旦承担了科研课题,在没有完成之前就不能和别人一样的休息、一样的娱乐.需要放在脑子里经常思考.有时吃着饭,忽然想起个事,放下筷子赶紧记上;躺下睡觉了,忽然有了灵感,赶紧爬起来写几笔;别人玩,自己不能玩,别人打麻将,自己得爬格子、敲键盘.没有这种刻苦钻研的精神,不仅不可能创造新知、发现规律,就连写一篇好文章、完成一个有意义的课题也是不可能的. 育科学的殿堂里硕果累累,但她的大门只对勤奋的人开放,不管是大学老师还是中小学老师,不勤奋是进不去的,只要勤奋、勇于攀登,都能进去拿到硕果!&&& 二、要积极开展行动研究. 有很多人只把行动研究仅仅看作是中小学教师进行科研活动的一种方法,把它与教育科研的其它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统计法等并列起来,我认为这很不够.行动研究做课题,往往也要使用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统计法等等,若把行动研究作为一种方法,那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方法,而是一种综合的方法.我认为,行动研究不仅仅是一种科研方法,更是中小学教师进行科研活动的一种指导思想.如果把行动研究只作为一种科研方法,那就低估了行动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为了说明什么是行动研究,下面举个例子: 总有一些教师,出于良好的愿望,经常把“差生”留下补课.一位老师则发现,这种办法不一定能收到实效.他认为,差生在正课上就不好好听课,常常表现为“无所事事”,那他们在补课时怎么能开动脑筋呢?只能感到更“苦”.再说,“差生”的发展水平本来就低,而教师心情又急切,想叫他早点跟上来,就很容易逼学生去死记硬背.所以,补课并不是一种好的办法. 这位教师在实践中遇到了给差生频繁补课的问题.她觉得这种做法不对,那么应该怎么做泥?→这位老师认为,“对于‘差生’,更需要在他们的发展上下功夫”. 怎样促进发展泥?他进一步制定了促进发展的路线图: 第一,尽量设法减轻她的思想负担.平常不给她打分数,减少因分数带来的外界压力; 第二,帮助她树立学习信心.课堂提问时,估计她能回答的问题,就提问她.估计她回答不出,就不提问她. 第三,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她观察事物,让她逐步积累关于事物和现象的观念,发展他的语言描述能力.久而久之,这个“差生”开始有了求知欲,有了认识事物的兴趣,调动了她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不过高、过急的要求.先不急于叫她考出好分数,但要求她在发展上一步一步地有所提高.偶尔也给她补课和布置习题,但是首先要注意研究她的“思路”:她在哪一个环节上没有“接通”?给他的补课和习题不在于“多”,而在于“准”,即每出一道题,都要起到启发作用. 第五,引导她参加所喜欢的课外小组活动,参加班级的其它集体活动,要求全班同学对她采取善意的帮助态度.以上还只是他的设想;这样的设想,能不能成立泥?还需要证明,即需要在实践中检验.于是他在实践中认真按着这五条去做. 通过路线图的实施,这个差等生终于赶上来了,她顺利地完成了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虽然她并没有成为“拔尖”的学生,但在学校受到了名副其实的教育,成了一个“合格的”毕业生. 一般的科研课题到此就结束了.但行动研究到此还没有结束,还要进一步应用成果,并在应用中使认识不断深化. 这位老师通过自己的教育实践,进一步悟出了一个道理:学生都存在成为“差生”的可能性.关键在于老师是否能采取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这位老师不仅悟出了这样的道理,还拿出行动,把这个认识落实到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中,采取科学的办法,帮助班上每一个后进生都赶上了进度. 这位老师把工作和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从工作中提出问题,基于研究求得问题的解决,这就是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除具有教育科研创造新知、发现规律的一般功能以外,行动研究特别具有“内化”的功能,就是把别人关于教育的新思想、新经验内化成自己的认识,从而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可以说行动研究是教育思想、教育经验内化的催化剂. 事实上,应用别人的经验、思想、理念,没有内化的过程是学不到手的.硬搬,也是只能学到形式、皮毛,过一阵子就消声灭迹了.这和学习自然科学技术是完全不同的.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拿来就管用.但一个新的教育思想出现,并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 新教育思想,同其它教育理论一样,言说的是一种教育之“道”,并非教育之“器”. 教育理论和自然科学以及其它社会科学理论的价值,实现方式是不一样的.教育理论的实践效用主要是昭示新的教育观念,通过启蒙和培育人们的教育意识、唤醒并促使人们反思已往的教育活动,提高教育者的理性自觉.任何一项教育活动,其问题的真正解决和教育行为方式的选择,都需要考虑多种多样复杂的现实因素,没有教育者的理性自觉行动,只靠理论教条是很难奏效的.搞不好,还会走向认识的极端,产生各种形式主义的做法. &&&& 教育理论也不同于教育技术和教育规则,它不能对具体的教育活动做出技术性的规定.因此,不能企望有“灵丹妙药”式的教育理论.对于任何一种教育理论不能照本宣科、拿来就用,必须研究当下的实际情况.也就是说:必须内化.既然是“道”,就得靠自我修炼. 现在,一些新的教育思想,人们只学皮毛,不悟其真谛;对于一些早已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经验,也不信、不学,放置高阁.我觉得这和行动研究开展不够是有一定关系的. 比如,要向课堂效率要质量,不能靠加课提高质量?过去很多名师都相信提高课堂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他们相信并倡导这一条,身体力行,做出表率.他们之所以能这样去做,就是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的,或者说,是他们通过行动研究尝到了甜头. 因工作关系,我曾结交过不少名师.他们的教学艺术和教学风格虽各有特色,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向课堂要质量. 当年,东北师大附中数学教师朱维伦就是一位在正课以外从不面对全班学生补讲的名师.他在课堂上讲课是那样地精练,少一字嫌少,多一字嫌多,学生的精力被他紧紧地吸引住,积极性得到了最佳的调动.他说:我在正课中把该讲的都讲透了,不留后遗症,用不着再去补讲. 省实验中学语文教师吕志范也是这样一位不加课的名师.他常说:老师把课讲好了,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就会产生兴趣,自觉地去复习,这个功效靠补课是得不到的. 时任教育厅厅长张叔汉同志对吕志范老师曾有这样的评价: 他备课,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深入钻研,精心设计;他教学,有驾驭课堂的高超艺术;他指导学生写作,有很深的学问;他教学生读书,善于激发学生求知兴趣,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大家熟悉的李元昌也是这样.他的语文教学成绩特别突出,他在榆树县秀水二中任教,是一所乡间中学,有一年中考他的学生成绩好于东北师大附中.这样的好成绩也不是靠加课得来的.&&& 作为一个学科,一名教师是这样,一个学校也是这样. 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包括升学率)的关键”这样的宝贵经验,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人信、有人用泥?因为很少有人肯在这方面下功夫做行动研究.正因为别人的经验没有内化成自己的认识,所以思想上不信,行动更谈不上了. 有一次开会,我曾问过一位很有影响的名校校长. 我问:提高课堂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你信不信?他不正面回答.我又问: 你能不能公开承诺按教学计划开课,不补课.他很直爽,说:“不能.我不补,别人补;我的考试成绩下来了,没法交代.”显然,他相信补课,不相信效率.我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当了近20年的校长,我是相信提高课堂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这一条的,并且是坚定不移的.为此没少和人辩论得面红耳赤.我之所以坚信不移,是因为我曾在长春市实验中学开展过行动研究,尝到了甜头.我以自己为例,有点王婆卖瓜之嫌,但为了说明问题,就顾不了啦. 我这个信念的建立也是有个过程的 . 教课中获得的正反经验: ▲自己感到不得意的课,学生作业立马有反应,反之亦然; ▲自己考虑不周,应该及时穿插复习的内容没有及时进行复习,等学生忘了才想起去补,既费时又影响效果; ▲可以说,凡是学生普遍存在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问题,自己都能找到教课时的毛病和问题,反之亦然.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师备课的重要性. 蹲点中受到的良好影响 主要在& 附中、省实验、11中蹲点,经常听教师的课: 凡是课讲得好的,学生负担就轻,考试成绩也排在前面;越是对自己在课堂上讲的不放心、拖泥带水的去补课,学生负担就重,学生的成绩也总排在后面.两相对比,给我留下的印象分常深刻. 就任校长面临的严峻选择. 当时长春市四大名校:附中、省实验争第一;市实验、11中争第三.这个排名当然包括争升学率.有人问我,你争还是不争?我说争还是要争,不过得讲究个争法.我琢磨着,不能像运动会上,有人为了拿第一就给运动员吃兴奋剂;归根结底是要提高运动员的素质和运动水平.学校争位,也有个导向问题.学校必须建立正确的导向,否则很难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我知道自己面临着一个选择:按世俗的办法来管理教学,还是遵照教育规律来管理教学,我选择了后者:按规律组织教学,向课堂要质量.为此,我从三个方面着手建立学校的导向.&&& 1、用道理说服人. 组织教师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课堂教学心理学、教学法,让大家学习或者重温在师范院校学习过的教育类课程,努力用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教育大家,要相信理论的作用,如果教育理论没有用、不能指导教学实践,那师范院校开设的教育类课程不是白费么?办师范院校也是白花钱了!一而再、再而三地说服大家要遵循教育规律,按教育、教学规律施教.在学校大造这个舆论. 除了自己努力宣传,还不断地请外援来宣传.记得,齐亮祖有个理念:向管理要质量.他时任哈尔滨师范学院教育系主任兼哈师附中校长,既有教育理论造诣,又有办学的实践经验,可以算得上是理论型的教育实践家,在我们三省的同行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我就请他来传经送宝,为我助力.就这样,用道理说服了一些人;&&& 2、抓典型带动人. 1979年9月,市实验中学30年校庆.毕业生返校,我们开座谈会,其中有些当时已在省、市机关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肩负重要工作.聊天之中,我问他们实验中学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不少人提到林景华老师的课.有的说:听林老师讲课轻松、自然,听他的课一点不觉得累;有的说:我们都爱上化学课,爱参加林老师组织的课外活动,觉得有兴趣. 林景华是市实验中学化学教研组组长,“文化大革命”前就是二级教师.那时一、二级教师极少,全省总共不过十几位.所以,早在我来实验中学工作之前就知道林老师的盛名.但他讲课能得到学生这样赞誉,留下这么长久、深刻的印象是我前所未闻的.可惜,我到市实验中学工作时,林老师已经离休了.校庆过后,我专门向与林老师共事多年的副校长周树翘和郭庆泉两位同志请教:学生对林老师的课印象为什么那样深?他们给我讲述了林景华老师教学中的一些故事.其中林老师的“不加课”让我很受教育.长期以来,由于人们惯用学生考试分数评价教师,便造成许多违背教学规律的作法泛滥.一些教师为了使自己教的学生考试得高分,争课时、抢时间、见缝插针,甚至利用星期天、节假日给学生补课.而林老师却能一贯严格按课时计划教学,从不加课.即使到了总复习时间,校领导把不参加考试学科的课时调给考试学科,林老师也还是一节不要.郭校长深情地说:林老师非常令人敬佩.每到总复习调整课时的时候,老师们都说自己的课时不够,要求多分一些,有的老师甚至争得面红耳赤,可林老师总是说“我的够了,不用加.”林老师不是用加课时的办法来提高教学质量,而是自己加强调查研究、加强备课,用提高课堂效率的办法来提高教学质量.林老师的化学成绩在全省总是名列前茅. 不加课时,教学质量却反而比别人高,这是多么好的经验呀!我们商量后决定,在全校大力推广林老师不加课的经验. 除了大力推广林老师的经验以外,我们还抓了一个很有影响的典型.1979年,对我省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有一件大喜事,就是评特级教师.1956年国家曾在北京等地的中小学校评过特级教师.我省在中小学评特级教师这还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全省当时中小学教师总数在30万人左右,这次评特级教师的指标是57个,只占教师总数的万分之一点九,可以想到竞争的激烈. 由于长期的历史欠债,符合条件的人是很多的,而且这些人的年龄都已偏高.年龄越是偏高,抢坐这班车的愿望越强烈.当时我校符合条件的教师有十几个人,只给两个名额.学校领导班子反复听取群众意见,摸底排队,最终排在前面的是一位老的,一个年轻的.而另外一位年长、且过去声望很高的老教师却只能排在第三位.我向省里主管这件事的领导报了这一情况.开始,领导很明确地说服我,要把两个老教师评上,并说,年轻的同志以后还有很多机会,让我回去先在领导班子中做工作.我回到学校又和大家反复研究,认为“论资排辈”,让两个老同志先上,对于解决眼前的矛盾倒是有好处,但从长远来说,不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大家同意我的意见.我又去省里,再次把这位青年教师事迹详细地汇报: 潘福田,男,39岁,1961年从长春师范专科学校数学科毕业来校任教.他是因为受父亲历史问题影响、高考政审不合格、但成绩特别优秀被长春师范专科学校破格录取的.来校后,工作一直积极努力,思想要求进步.教学工作中一丝不苟,非常认真.讲课条理清楚,方法得当,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与平行课教师相比一直都非常突出.十年动乱期间,他更是勤奋学习,写下一百六十多万字的学习笔记.在这次评选特级教师征求意见时潘福田是唯一全票通过的. 领导听了我的汇报后,感到潘福田的事迹确实很突出,这样的青年教师不评上,也会伤青年教师的心,他表示在研究一下,让我等消息,但不要声张. 两天后,这位领导把我叫去,告诉我说,经过认真研究,决定破例再给长春市实验中学增加一个特级教师的名额,这是仅有的一个特例.潘福田如果评上,也是全省唯一的不满40岁的特级教师.就这样潘福田被评上了.在我校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极大的调动了青年教师的积极性. 1978年,长春师范学院分来8名毕业生,潘福田的事迹对他们产生了很大的鼓舞,看到了努力的方向,在教学工作中提高得特别快. 孟宪儒从长春师范学院毕业,来校不久就担任《中学数学实验教材》的实验工作,经过六年的锻炼,他不仅熟悉了从初一到高三的全部教材,而且出色的完成了实验班的教学任务.他还紧密结合教学实践撰写了29篇专题总结.不久,由于他的事迹突出,也被破格评为特级教师.后来应聘为深圳福田中学校长. 受潘福田事迹的影响,有一批很突出的青年教师,后来都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都担任了学校的重要领导职务.比如:曹奎,后来任长春市实验中学校长;何平,后来任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李国荣,后来任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校长;张殿平,后来任长春市11高中校长.李赤应聘为广州86中校长;毕仲元、陆静后来被调到吉林省教育学院,都成了正教授.还有几位到外校当了副校长. 我深深体会到,典型的带动作用是巨大的.有了一马当先,就不愁万马奔腾! 对于用道理说服不了、用典型也带不动的,就用制度来约束.&&& 3、定制度约束人 &&&& 比如,在教学工作管理上,学校有非常严格、刚性地规定:教师不得在课表规定的时间以外面对全班学生讲课.谁讲就等于告诉大家课堂没有完成任务,没讲明白.要讲不明白,信用评级就会下降,甚至会影响升降、去留.老师当然都很在乎.规定是落地的,有管纪律的教导主任巡视、有班级日志记载,教导主任每天早汇报,不让有人存侥幸心. 当时我和其余两位副校长、两位教导主任也都教一个班的教,我们带头不补课.有一次教语文课的郭副校长讲错了一个字, 第二天一早,教导主任按惯例向我汇报班级日志汇总情况时,说到郭副校长在初二4班面对全班学生纠正一个错别字时,郭副校长也来了,是来交检讨书的 .后来我把这份检讨书放在郭校长的教学档案中.不久,杨迪副市长带队来校捡查教学工作.常万林副局长在捡查教学工作中发现了这份检讨书,检查总结时,在全校大会充份肯定了学校关于“不得在课表规定的时间以外面对全班学生讲课”的规定,也充份肯定了郭副校长执行学校规定的认真精神.后来,老教师聚会时,常有人提起这段佳话.这段轶事,可以说明我们当时建立正确导向的决心是很大的. 堵住了不许补课这一头,老师只好回到正课上,教研室鸦雀无声,认真备课. 我们几位校长听课也是很勤的,而且是推门课,& 我对初中除英语外(我学的是俄语),各个学科都会,高中的各学科也都通路,所以教师很在意我去听课.&& 我觉得,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校长,应该是全科型的,像全科医生那样,每科虽然不是那么精,但通路.这样对教师的教学才能有指导作用.否则指导时说些不痛不痒的话,对教师改进教学不会有什么实际帮助.& 有的可能认为:高效课堂再加上增加课时不是更好么!为什么一定要堵住加课时这一头? 我们认为:不堵住加课时这一头,教师的精力就会流向补课方面,钻研教学的精力就分散了.“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求熊掌.”必须舍去补课而抓住正课.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属于学生的时间必须还给学生,学生不能靠拄着老师的拐棍走. 从教和学两个方面的需要来看,都必须堵住老师在课时计划外加课这一头.彻底堵住了这一头,教师才能打消用补课来弥补讲课不足的念头;学生才能打消课上溜号、课后还有机会再听的念头. 所以,哪种既要高效课堂又要增加补课时间以提高质量的主张,不仅会加重师生双方的负担,目的也很难达到.当然,不许补课, 向效率要质量,不是不重视课时的数量. 相反 ,按课时计划,一节也不能少、不遇到突发事件绝不串课.你想,老师精心备的课、学生也作了课前预习,串了,什么时间再上,怎能保证质量泥?.现在有的学校一方面随意补课,一方面又动不动就串课、丢课.当时,我们不许加课,但对课表内的每一课都十分的珍惜,一节也不能少. 有一次宽城区通知,说明天检查团来区里检查卫生,要求学校下午停课搞卫生.我没照办.区上的这个人就到市教育局告状 .局长王宪英打电话叫我听从属地管理.我还是据理力争,坚持上完下午的两节课才搞卫生. && 对于课程的管理,我们是非常精细的,不能随意串,更不能丢.只是不允许计划外加课.我们坚持:在教师中以“按规律组织教学,向课堂要质量”为导向.教师的升降、去留,全系于其教学效率.从而保证了教学质量,也使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快速提高.在学生中则以“自觉学习、自觉遵纪”为导向.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让学生得以健康成长. 记得,每年的新生入学典礼,我都要做一次有充分准备的讲话,都要送给每人一件礼物:自觉抢告诉他们:要扛起自觉抢管住自己,自觉地学习、自觉地遵守纪律.走进市实验不一定是成才的保证,在这里养成自觉学习、自觉遵纪的好习惯才是成才的保证.千万不要养成有老师就跟着才学,离开老师就不学,把老师当成拐棍. 30多年后,毕业生集会时,常有学生对我说:校长,当年你送给我的枪,我还在用. 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我都感到十分的欣慰.现在,回到当时的奋斗目标上.有人会问:你们的目标实现了么? 当时我们定的目标是争上游.校刊也取名叫《争上游》.当然也包括升学率在内.有的老师说的更直接:力争第一,确保第三.因为当时的情况是附中和省实验争第一,市实验和11中争第三! 这个目标实现了,真的是实现了.特别是80年高考还冒了尖,争了个第一.日和12月4日《长春日报》先后两次做了报导,题目分别是: 《重视基础知识 狠抓课堂教学 ――市实验中学毕业生取得高考好成绩》、《重视基础 狠抓课堂 ――市实验中学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两次报导的题目都敲在“狠抓课堂”这个点子上面. 当时写出的论文还获得了首届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但我觉得:比升学率和证书更有意义的是,市实验中学通过“按规律组织教学,向课堂要质量”和“自觉学习、自觉遵纪”这样的导向,带出了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培养了我上面提到的那些优秀的教师和校长,也给学生留下了一些终生受益的东西. 我在这现身说法,不顾王婆卖瓜之嫌,意图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大家作行动研究.亲自尝一尝梨子的滋味. 毛主席曾说过: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例子,亲口吃一吃…… 关于提高课堂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包括提高升学率)的关键这样的道理和经验也必须自己去品尝才能确认. 我坚信只要认真地去品尝,就一定会尝到甜头.这是我的一个教育信念.讲出来,也是期盼能有校长认同. 以上说的,主要是强调行动研究的重要性.说行动研究是教育思想、教育经验内化的催化剂是一点也不过分的.三、要把行动研究的课题做实 &&&&讲这一点之前,有必要对科研的概念统一一下认识: 我们现在通常说的教育科研是广义上的教育科研.而教育科研的本意是指前沿性的研究,即通过未知领域问题的研究,达到创造新知、发现规律的目的.而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教育科研往往是指广义上的教育科研,也就是说,除包括其本意,即前沿性的研究以外,也包括其广意,即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已有认识这样的工作性研究. 无论是前沿性研究还是工作性研究,都常常采用课题形式,现在又特别提倡用行动研究的方式来进行.所以,一定要把行动研究的课题做实.&&&& 第一、做好选题 : 无论是前沿性研究的课题还是工作性研究的课题,都需要做好选题.这一步很重要.问题的选择不仅规定了研究的方向和内容,也同时决定了研究工作应采取的方法和途径,所以需要花时间论证. 选题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题目偏大、内容宽泛,常常是无从着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泥?原因在于把研究方向与研究课题混为一谈了.用研究方向代替研究课题. 比如吉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指南 &&&一、教育热点课题1.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研究2.实现教育公平的对策研究3.择校的社会影响和对教育自身的危害研究4.解决“择校”问题的现实路径研究∨ 5.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实践研究6.教育腐败问题对人才成长的危害及对策研究二、素质教育课题…… 有人直接选第5题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 &这样,题目偏大,内容就宽泛了.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指南中给的题目呀!没错,是指南中给的.但那是指南.所谓指南就是指出一个研究方向,不一定就是一个具体的研究课题.研究人员必须根据自己的情况在这个方向上做一个定位.把要研究的内容具体化.否则就会出现内容宽泛,无从着手的问题.如何定位泥?这就要看自己在什么地方有见解. 比如,有人认为→ ▲提高课堂效率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关键. 这就是他的见解,但还只是一种见解,还需要验证.就可以作为自己的课题,通过研究加以证明;这个课题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不用赘述. 也有人会认为 ▲规范学校考试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 他觉得,现在考试过于频繁:周考、月考、季考、期中考、期末考、会考、一摸、二摸、三摸等等,频繁的考试严重干扰了学生有计划地系统学习,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而且带来的是负效果.因为: &&&& 1、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总处在被动的突击状态,突击之后又是放松,总体来看并不合算; &&&& 2、为了应付考试的复习都是短期行为,考试过后很快就会忘记.学习效果很差(关于这一点,心理学有实验证明); &&&& 3、对有些学生有激励作用,而对有些学生可能相反.(悲观、厌学、甚至辍学、轻生).所以这个课题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也很强.可能有人还会发现 ▲用学生考分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指标是加重学生负担的祸根. 10月31日,吉林经济台国平雷语,说广西有一所学校,用学生成绩评价教师的工作,有的老师提出班上有弱智生,校领导说,可以测智商,若真的是弱智,这个学生的成绩就不算.于是,教师让家长带孩子去医院测智商.家长想,孩子若真的测出弱智,在同学中更抬不起头了,于是,找大夫走后门开了智商正常.国平雷语中评说:倒是应该测侧那位校长和教师的智商,更应该测侧教师绩效考核条例制定者的智商了.还有人会认为 ▲有偿补课是加重学生负担的重要因素.& 当然,研究这样的课题还要注意非教育因素的影响. 总之,在一个研究方向上有很多的课题可以选择:只要你自己有设想,而且这个设想一旦经过验证就很有意义,你就可以把这个设想作为选题. 当然,如果是在学校的层面上,把“提高课堂效率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关键”作为一个总课题,大家从方方面面来研究,每个单项题目作为子课题,那是可以的.我盼望着能有学校来研究这一课题. 但作为教师个人来讲,最好还是单项来研究.一般来说→ 在日常教育环境中,有许多因素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教师通过长期的观察与思考,会发现学生的某一变化可能与某一因素相关.那么,这种变化与这一因素到底有无关系?有怎样的关系?这就提出了研究的课题. 但不是每个课题都有进行科学研究的价值;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也并非每个有科学价值的问题都可以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比如:各级升学考试制度改革问题,既关系人才的选拔,也关系学校的施教,更关系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但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很难去研究这样的课题,一是我们很难把道理讲清楚;二是,即使我们讲出了几分道理,又有谁肯听;再比如,高中的文理分科问题、小学开设外语课的问题、义务教育学校的合理布局问题等等,都是很重要的课题,但我们一线教师很难胜任.所以,在选题方面,我提出“三有”的原则:即要选有兴趣、有见解、有研究条件的课题.&&&& 第二、提出假设: 这一步,对研究前沿性问题的科研课题十分重要,必不可少.所谓提出假设,是根据已有的事实和资料,设想出本研究所要达到的结论.这和数学中提出命题是一样的.但教育上的课题,往往有不同的表述形式:有的和数学命题一样,是用判断句式给出的.比如:&&& 帮助差生在发展上下功夫,才能使差生尽快赶上进度.&&& 课题中直捷就提出了假设:条件是→在发展上下功夫&&& 结论是→差生能尽快赶上进度&&& 但教育上的绝大多数课题不是用判断句式,而是用陈述句式给出的. 比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研究.&&& 但通过怎样的路径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题中没有表述.也就是说,课题中还没有提出假设.研究者必须自己求索,创造什么样的条件、或者说,通过什么样的路径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个过程,用科研术语来说,就叫提出假设. 对于前沿性的课题研究,这个步骤非常重要.比如:前面帮组差生赶上学习进度那个题目,目标是赶上进度,路径是在差生的发展上下功夫,并提出五项促进发展的措施.如果没有提出这个路径(即不提出假设),怎样帮助差生赶上学习进度就成了摸石头过河了.&&& 假设的功能在于,它不仅是一种带有方向性的、有待于验证的学术思想,而且他还决定着开题以后整个研究工作的路线图. 还以帮组差生赶上进度为例.如果不指出“发展能力”这个路径,在设计研究方法、途径时就可能迷失方向.比如→ 有人采取加强学生思想工作的方法,帮组学生端正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动力;培养学习毅力、教给学习方法等,最后这个学生也赶上了学习进度.于是他宣布:课题目标已经达到.其实这是走了题.这个“果”并不是原来的那个“因”所结的,是加强学生思想工作结的果.至于在学生“发展能力”上下功夫能不能帮助学生尽快赶上进度,并没有得到证实和验证.这不就是走了题了么! 所以,恰当地提出假设十分重要.&&& 第三、识别变量: 这一步,前沿性研究的课题也必须有.&&& 变量是科研术语.在教育科研中,影响因素都以变量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研究某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某学科成绩的影响,这里,教学方法、学科成绩都是变量.成绩又受方法的影响,所以,方法是自变量、成绩是因变量,二者有因果关系.&&& 所谓识别变量,通俗地说,就是分析课题中相关的各种因素,并明确因素间的因果关系,为制定研究工作的路线图做好准备. 还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课题为例: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长期以来,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记忆能力、按思维规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有正确的一面.但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意识比较薄弱.所以需要研究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问题.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泥? 很多课题组在课题论证中不惜篇幅大论、特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意义.从未来的国际竞争到学生个人的发展……但缺少的却是通过怎样的路径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和哪些相关因素有关,对此没有分析,没有求索,提不出见解和设想. &&&&其实,创新意识的意义大家都知道,说够即可,不用赘述.而提出路径、分析相关因素才是最重要的环节. 人的创新意识,与思维素质和心理素质有关.拿思维素质来说,就要分析思维素质的类型:比如思维敏捷但不深刻,浅尝则止;思维程序化,遵循固有模式;思维沉稳但深刻,契而不舍;思维不拘一格,求新求异. 还要进一步分析哪种类型的思维素质有利于增强创新意识? 最后得出&&& 发散思维、求异兴趣有助于增强创新意识. 这样,这个课题的假设就有了:&&& 注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求异兴趣,有助于学生提高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兴趣,就是到达目标的一条路径. 再进一步,就要制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兴趣的教育、教学对策,完成研究工作的路线图. 比如,数学科,多用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多做开放性的问题、多研究非常规性的问题.这类问题因为考试不考,过去书上是空白,现在也不多,需要收集、自编、积累,筛选、优化. &&&&非常规问题是针对常规问题而说的,所谓常规问题是指有路可寻的问题.只要避免了无意识的错误就能保证成功;而非常规问题,就是我们常说的“活题”,多数是指按常规思路解决不了的问题.问题的答案和解法不在预想之中,必须另辟蹊径.因而,寻求非常规问题的解答,是一种本质上寻求新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它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提供,不能从已有的知识中进行直接的推导,而必须通过试探、探查和选择策略,甚至要通过突破性的创造性思维才能解决.所以,恰当的使用非常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理、化、生各学科,适当增加实验探究成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将教材中的实验内容作适当的延伸和扩展,如:变动实验原理、更换实验仪器、改变实验条件等,让学生做不同的实验,进行对比研究. 还可以适时的介绍历史上的著名实验,向学生展示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的过程,展示科学家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 文史学科,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别人讲话,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善于思考问题,不简单地照搬、照用.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就一些热点问题进行讨论,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试着写一些时政评论;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活动中经受锻炼. 经过这样的分析,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办法就找到了;也就是说到达课题目标的路径就求索到了.为开题做好了准备. 对于工作性研究的课题,比如,总结经验,对某些教育理论、理念的应用课题,因为已经有了明确的结论,不需要再去求证,当然也就没有必要再提出假设和识别变量了,所以对于工作性研究的课题这两步就没必要了,直接进入制定研究方案. 第四、设计和实施路线图:&&& 对于前沿性研究的课题,这一步往往存在实施的路线图和假设中的路径有脱离的现象.这一点要注意.其道理在前面举的帮助差生赶进度的例子,已经讲过了:前后不一致,研究就跑题了.这里就不再重复.&&& 第五、成果运用.&&&& 行动研究和科研部门的研究有所不同,成果出来了不算完,还要在一定范围内推广使用,在应用中不断修改、补充和完善.& 比科研人员的研究多了这一步.这一步对中小学教师来说,是更重要的一步.中小学教师通过研究获得关于某个问题的结论还不是研究的终结,关键在于要以研究成果指导实践.它要求教师以研究成果为依托,在教育实践中积极控制影响学生成长的相关因素,以提高教育质量.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进行新一轮的研究与实践. 这一步也是行动研究的价值体现.研究成果能在会议上交流、发表文章、著书立说当然更好,没有这些东西是不是就没有成果,没有意义了泥? 关于中小学教师科研成果的价值体现,结题会上有不同看法,有的说,一篇文章也没有,什么成果也看不到,怎么结题?认为没有价值.所以,我觉得这确实有个怎么看的问题? 事实上,中小学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常常会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检讨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重新进行评价和判断,并在实践中加以验证,从而改变对问题的先前理解,改变先前的教育、教学方法,乃至调整、充实教学内容,达到改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这就是最实际的成果.这些成果,直接受益的就是学生(教师经过充分准备的课总比平时随意上的课要好);不仅学生是受益者,教师自己也是受益者,因为他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提高了专业素养.如果像市面上那样,以有没有文章论行动研究的成果,那会扼杀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积极性!如果一定要文字成果,经鉴定的结题报告就是最好的文字成果.这鉴定好在是专业人员做出的,至少要比行政部门一刀切的哪些算,哪些不算要公正些. 所以,行动研究一定要有成果运用这一步.要以研究成果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第六、写结题报告. &&&& 这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佐证数据不充分. &&&&收集资料是开展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收集资料有很多方法,观察、实验的记载,调查、访谈的记录等等,不要怕麻烦,“书到用时方恨少”,数据也是一样,一到用时就嫌少.所以,课题研究从一开始就要做好记录,宁肯多收集一点,也别漏掉某些资料. 要想使收集的大量数据产生意义,还必须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对现象做出解释或从中发现某些规律.最终得出结论. 二是对结论提炼不够. &&&&对于前沿性研究的课题,得出结论后,就没有什么要再总结提炼的了;但对于工作性研究的课题,总结提炼这一环节很重要.结题报告中除了要有清晰的研究过程、明确的结论、详实可靠的左证材料以外,最好对所得的结论有一段概括性地描述.不同类型的课题,可以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 ▲& 总结性的课题.&&&& 对于总结性的课题,在写结题报告时,要根据自身的经验、案例形成一套可操作性的模式和策略;&&&& ▲问题性的课题.&&& 对于问题性的课题,在写结题报告时,要着力于分析问题的成因,阐述问题解决中所要运用的方法,并对问题解决中的得失进行归纳总结;&&&& ▲应用性的课题. &&&& 对于应用性的课题,在写结题报告时要对所应用的先进理念、先进方法进行本土化改造,以适应自己和本校的实际情况为原则,形成可操作的模式与策略.& 综观以上六个步骤: 1、选择课题; 2、提出假设; 3、识别变量; 4、设计路线图并组织实施; 5、成果运用. 6、写结题报告; 前三步是课题的准备阶段.也是课题申报表中要填写的内容,包括阐述课题意义、完成课题的条件,提出课题研究的目标并求索到达目标的可能路径. 课题申报反映的是: 由“果”索“因”的过程 即由 “目标”求索“路径”的过程. 后三步则是开题后的工作,要写到结题报告里. 是一个由“因”获“果”,即按路线图行进抵达目标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是反向的. 实际上,审批立项和结题鉴定也是按这两个过程进行的.一个课题是否具备了立项条件,主要看三点:1、课题研究价值;2、课题承担者具备的条件;3、课题目标和抵达目标的路径. 一个课题是否能够结题主要也是看三点:1、是否按着所求索的路线图进行了;2、结果如何;3、对所取得成果运用的情况如何.&&&& 四、对下一步课题研究工作的希望 实话实说,很多课题申报和结题材料是不太合格的.但为了不挫伤大家参加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审批时大多数都已经从宽放行了.至于存在的问题,就想通过像这样的培训办法来补救. 下一步课题工作怎么做泥?鉴于大家的课题申报已被批准立项,就可以进行下一步工作了.但为了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建议大家回去以后 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申请报告,看看我讲的那些问题你哪里有没有.特别是前沿性研究的课题,一定要做好假设和变量识别,达到目标和路径清晰.而要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需要动脑筋.要反复思考、认真总结已有的经验;要看书、看资料,要学会借鉴;也需要灵感.当你把问题装在脑子里苦苦思索的时候,有时就会突然冒出思想的火花,这就是灵感,是给你苦苦思考的回报. 希望大家要踏踏实实地按着路线图去走、去做.每走一步,都要据实地观察、记录;事实求是做出分析、评价,修正、优选;反复进行若干次,直到得出满意的结果并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用,最后如实地写出报告.做课题的过程是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千万不要应付.&&& 教师,既是国家教育、教学政策的执行者,也是课堂层次的课程发展者.每一位老师都要在参与革新活动中积极探究自己的教育、教学,并从中找出问题加以研究,以改善自己的工作质量和提高工作效率. &&&&教育科研不光要有专业队伍,更需要有广大一线的校长和教师参与.任何一位校长和教师都无一例外地可以利用现有的客观条件和自己的主观努力去一显身手,可以把实践型理论家和理论型实践家结合于一身,边干边总结,在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上独处心裁、建功立业. &&&&&&
《对中小学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活动的几点建议》由“mimi222”分享发布,如因用户分享而无意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师辛苦的句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