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传统行业转型,现在想做转型,到哪找专业的技术人员,请问哪个平台对这方面有保障,辛苦指点下,谢谢啦

  最近闲来无事,上上天涯看看帖子,无意逛到论坛老本行帖子了,看看好多工程人写了好多工作、学习、生活的的帖子,突然想想自己毕业十年了,也写写自己一路走过的人、事和对这个行业的一些看法。。。。。

  说说本人吧,北方人也,05年毕业于北方的一个理工学校,学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后先后在国企,私企,家族企业待过,职位先后干过技术员、预算员、项目经理、公司“副总”,直到后来出来自己单挑,走过全国大部分地区,这几年混在北方,持有一级建造师证挂职项目,自己平常做点小基础工程混日子,喜欢交朋友,游山玩水,。。。。。

  言归正传吧,说说建筑行业吧。建筑行业在我国已经发展很久了,拿今天的好多行业来比较就属于传统行业。传统行业相对其它行业来说就是技术很成熟,好多人在做,好多人在从事该行业,所以新人在这个行业比较吃亏,因为没有经验,没有阅历,没有资金,没有人脉。无论去打工还是创业,都不是一天两天能练的出来的。。。。。。而且目前房地产大势已去,国家经济减速,反腐浪潮大起,环保创蓝天,造成了好多项目取消或搁置,开工项目减少,从而造成了该行业竞争更激烈,人员大量闲置,项目利润更薄,从事该行业更是难上加难!不是耸人听闻,从2014年开始,项目明显减少,周围好多老板,企业都没有项目,苦苦支撑着,年底好多企业又在裁人,至今好多技术人员仍在找工作。

  时势造英雄,好多老板在前些年抓住了经济复苏,房地产繁荣,灰色交易,官商勾结这些路子从而成就了一大批千万富翁,亿万富翁,当然也有大部分人员仍是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工地忙碌着,放线,资料报验,材料验收,安全检查,质量检查,抓进度,现场协调安排,施工验收,和施工队结算,和业主结算,请业主、监理等一切管的着的单位吃饭、送礼、要工程款。相信大部分人士都在后者中的一员(我也是),替公司或者老板做着繁琐复杂的事情,四处漂泊,这就是工程人的生活,身在其中的人不多说都能理解的,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

  1.(企业篇)下来说说建筑行业一些企业的状况,国内大的建筑商无非就是中铁,中交,中建,中航,中港等央企,这些企业承担着国内外大项目的建设任务,拥有不错的技术实力和资质,国家有的项目是照顾这些企业的,当然这些企业下边好多局,局下边又有好多分公司的,各分公司的实力和待遇参次不齐,这要看这个分公司的老总上边的关系及公司整个公司经营管理能力了。这类企业大部分是自营的,就是自己公司人员管理,项目盈亏是自己公司的,相对而言现在好多项目是联营的,说白了就是挂靠了,能用这些公司挂靠的都是关系不简单的人,一般这类公司不对外挂靠的。在这类公司混关系比较复杂,老员工比较多,亲戚裙带关系严重,有人有权,自己会来事,混个有权的职位还是可以的。国企讲究的混,干实事的反而是下边的人,官大一级压死人,混上官了就可以了,但别看这不大的官勾心斗角,政治斗争一点也不差的,有些人可能一辈子也是下边干事的员工,匆匆一辈子。但好处也有,国企相对私企工作人浮于事,做事没有私企那样严厉,苛刻,给你犯错误改正的机会,再差有个基本的工资。这类企业一个分公司好点的差不多就100个亿,所以工程项目遍布全国各地,有好点的在城市,不好的在穷山沟里(比如在山里修高速路)。喜欢逛的朋友年轻的时候可以四处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呵呵,不过成家了你也就不想飘了,那不是正常人的生活,不多说你懂的!

  再说说私企吧,国内建筑土建安装比较有名的算江苏南通和浙江东阳了,市政bt项目算江苏的太平洋建设了。南通和东阳这两个地方号称建筑故乡,比较有名的企业有南通建总、南通四建等等,东阳当然就是浙江中天建设了,这些企业起步较早,好多企业都是当时乡镇企业发展起来的,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也是大企业,但人家技术,管理,资金实力还算可以的,尤其在施工技术及管理方面走在行业前列。在这类企业里出来的技术一般都可以的,但里面也是关系复杂的,好多经理或者高层都是人家地方本地人,有好多甚至没什么文化,从工人出身做到领导层的,外边的进去好像受排外的,但工资还算中上等吧,只不过不好往上混吧了。太平洋建设施工的项目一般比较大,基本都是bt,往往都是百亿级别的,主要投资一些偏远的路桥,开山、土方项目,可以说环境恶劣,该公司人员随时可以走,典型的私企,公司不缺人的,也是高层说了算,项目经理貌似没啥权利。

  其它的省属,地方及私人企业相对上边几个巨头来说就小了,不一一陈述了。目前国营公司大部分靠收挂靠费生存,自营项目比例较小。工程项目主要就是拿业务、拿项目,这点私人关系比较好控制,又有巨大的利益在面前驱动,所以处理事情来比国企随意,容易拿到项目,只是批了一个国企的外衣罢了。所以说一些企业号称年产值多少亿,实际上是外边几十,几百个包工头做的贡献,企业只是收取人家管理费而已,好多私人企业也是同理,靠收取管理费生存,建筑行业目前的通病和做法。当然也有一部分私人企业凭借老板能力及关系,自己管理自己做的,各有各的管理方法。

  2.(人士篇)干工程的一个个都是怀揣梦想,梦想成就一番事业慕名而来的,因为在上学时听说工程很赚钱,管理多大的项目,多少人马听从指挥,听起来那是美好的事情,特别对好多男孩来说更是向往那个传说中的项目经理,成为那个什么中国某某集团的一员,结果就因为这个原因好多学子一脚踏进了工地,开始了自己青春梦。其实我只想说,有些人一开始路就走错了,性格决定命运,有些职业真的不适合某些人,听我一一道来:

  不适合踏入该行业的有书生型,软弱型、性格内向型的独生子及城市出生的人群,这类人没受过什么大苦,社会经历少,没脾气,乖乖孩子类型的,在施工方注定没有大作为的,弄不好连下边的工人都管不住,负责项目更压不住人了 ,在城市长大的让你去一个穷山沟的的地方呆一段时间,肯定受不了就跑了,因为你耐不了那个寂寞,所以半途而废还不如一开始就不要进去,能去设计就去设计,能呆在城市就不要去远方流浪,能转行就转行了吧。选择大于努力,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否则等你进去了再回头就没那么容易了,因为你除了那个什么都不会,将再次面临选择。


楼主发言:51次 发图:0张 | 更多 |

}

作为山西省唯一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高校,太原理工大学在人才培养上有何高招?又如何助力山西转型发展?山西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山西省人大代表、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吴玉程做客新华访谈,对此进行深度解码。

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后,太原理工大学在助力山西转型发展中有何谋划?

为山西转型发展做好“顶天立地”的大文章。

山西省省长楼阳生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特别是要支持我们学校的“双一流”建设,这对学校来说是一个契机。省委、省政府在未来支持学校用人选人,包括职称评审以及工资改革等方面,给我们在“双一流”建设方面注入了一个强大的动力。

在“双一流”建设方面,学校下一步要围绕山西的“煤”来做文章,做好煤炭清洁高效绿色综合开发,要克服过去“一煤独大”的局面,为此我们也在做一些新型产业学科布局,比如发展新能源材料。

太原理工大学作为“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要为山西的转型发展助力,做好“顶天立地”的大文章。

一方面,我们的学科建设要接地气。体现地方经济特色最明显、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最直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最紧密一直是太原理工大学的重要办学优势。我们的一流学科建设,就是要将国家和山西的重大战略需求与自身的学科优势紧密结合,按照“问题导向、任务驱动”的思路,紧扣地方发展脉搏,有的放矢。

另一方面,一流学科建设也要攀天梯。我们建设水平、眼界不能仅仅局限在山西和全国平均水平,要紧跟、甚至赶超国家先进水准,对标世界领先水平。

人才是发展的前提,太原理工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何“高招”?

要围绕着“双一流”建设下功夫、做文章。

人才是高校以及研究院所激烈竞争的一个重要资源,特别是2017年黄庆学校长当选工程院院士以来,我校在人才引育方面,围绕着“双一流”的建设下功夫、做文章。

首先,进一步提高人才在学科里面的作用的发挥,围绕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加工技术、矿业工程三个“双一流”建设重点学科来发展。

其次,学校已在建一些公共研究平台,如综合性分析测试中心、超算中心、大数据研究平台等。

第三,我们发挥年轻人的作用,选拔了一批年轻的学子,在未来他们可能都有望在“国家人才称号”方面取得一些突破,比如说杰青、优青、青年千人等。

最后,我们也在注重创造一个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鼓励大家爱护人才,让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山西提出将用3年时间对各高校专业进行优化调整,太原理工大学为此做了哪些布局?

围绕山西转型发展及资源型转型对部分专业进行强化、优化。

我很赞同山西这个举措。过去学校在学科专业方面,可能一味地强调申报而轻建设,所以造成一些专业的建设相对薄弱、滞后。这次刚好是学校利用相关政策进行学科专业整合的一个机会。

对山西而言,目前太原理工大学可能已有较大发展,但是相比较沿海发达省份地区高校,还有一定差距。2017年以来,学校动手在各个学科方面做了一些整合和调整。

下一步,围绕着山西的转型发展,围绕着资源型的转型发展,学校可能会强化一些专业,比如煤化工、矿业工程等;面对山西的镁铝材料,在材料加工方面“部署力量”。

此外,学校还把一些基础相对薄弱,就业前景相对较差的专业进行了整合,把这些教学、科研人员引入到一些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里,或者把它整合到一个综合性学科专业里。

2017年太原理工大学与山西医科大学组建了“医工融合”联盟,此举缘于怎样的契机?

希望通过联盟让山西在基础研究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健康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也在迅速发展,不断地涌现出新技术,所以应该不断地创新。

从医学的角度来说,山西医科大学可能在临床、病理和生理方面佷在行,但是对于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他们可能还缺乏一些支持与支撑。对于我们来说,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图像影像处理以及人体骨骼的力学损伤和修复方面,我们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此外,两校有些团队间合作已超二十年,所以两个高校一拍即合。

这样一个医工联盟不仅仅是两个学校的联盟,我们想把医院和产业都引入进去,希望在基础研究方面,能够走在全国前列。同时,我们也想针对山西未来的转型发展,培养一批关于医学、医疗信息以及信息化方面的企业或者产业化的运作。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统行业转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