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6正统是民主社会主义 这种说法对不对 如果不是的话 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

股票/基金&
卢卡奇把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归为方法的时代意义
作者:杜瑾
  引言  主义自19世纪40年代诞生以来,经历了风雨历程的一百多年。期间,不仅先后战胜了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非难和恶毒攻击,而且遭受过并且仍在遭受着马克思主义阵营内各种自称是正统或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歪曲和修正,造成了思想的极大混乱,严重损害和玷污了马克思主义的声誉。它从内部直接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极大地阻碍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为了平息马克思主义内部的各种纷争,20世纪20年代,卢卡奇在其《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里试图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加以概括,将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归为方法。显然,卢卡奇对正统马克思主义所作的这一归结有失妥当。但是,他对马克思主义正统这一问题的探索和归结所体现出的忠诚品格和捍卫精神、存在的问题和成败,无论当时还是今天在回击各种质疑、歪曲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上,既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又有着深刻的当代启示价值。  1卢卡奇把马克思主义正统归为方法的涵义  1.1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就是方法  卢卡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就是方法,就是对这种辩证方法的正确理解和运用。他在《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一文中说:"正统马克思主义并不意味着无批判地接受马克思研究的结果。它不是对这个或那个论点的"信仰",也不是对某本"圣"书的注解。恰恰相反,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卢卡奇在年为其《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所写的序言中指出,"我们的任务而这是本书的基本信念就是正确地理解马克思的方法的本质,并正确地加以利用"。  1.2马克思主义方法的内涵  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的本质特征。卢卡奇认为,总体性是世界的本质,每一事物都是这一总体联系和发展中的一个环节和过程。总体性包括主客体、理论和实践的现实具体统一的总体,也包括社会历史是个过程的统一体。总体性是辩证方法的本质,它要求我们观察任何事物时都要将它放入整个总体中去把握,才能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有效运用。卢卡奇指出,"马克思维护了这种方法的本质,总体的观点,把所有局部现象都看作是整体被理解为思想和历史的统一的辩证过程的因素"。总之,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的本质属性。  2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正统所做归结的历史意义  2.1理论和方法论意义  2.1.1阐释了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观。卢卡奇把方法归为总体性的概括是从方法论角度,对唯物辩证法的关于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世界观的另一种阐释和解读。"这种辩证的总体观似乎如此远离直接的现实,……但在实际上,它是能够在思维中再现和把握现实的唯一方法。因此,具体的总体是真正的现实范畴","只有在这种把社会生活中的孤立事实作为历史发展的环节并把它们归结为一个总体的情况下,对事实的认识才能成为对现实的认识"。这也阐释和论证了马克思主义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科学。  2.1.2提升和凸显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社会革命意义。"唯物主义辩证法是一种革命的辩证法","马克思的辩证方法,旨在把社会作为总体来认识,""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即对现实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解,只有从阶级的观点中,从无产阶级的斗争观点中才能产生出来。放弃这一观点就是离开历史唯物主义,同样接受这一观点就是直接深入到无产阶级的斗争中去"他强调了这一总体性方法的社会革命意义,指出只有将主体和客体、自然和社会等现实一切事物放入世界大背景、历史长河中作总体考察,才能认识到任何事物不过是历史过程的必然环节和部分,认识才是"真正的现实范畴"。这一关于社会是总体性的归结,凸显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社会意义和价值,使唯物辩证法成为社会科学的根本方法而使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意义得以有效彰显。  2.1.3对揭示马克思主义本质的开拓意义。对马克思主义正统的归结也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追寻。毫无疑问,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正统所作的尝试性归结,在当时不仅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不容质疑性,而且对探求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性具有重大的历史开拓意义。今天,马克思主义所遇到的挑战是已有了正统地位和声誉的马克思主义被庸俗化而再次面临被歪曲否定的命运。这是为什么呢?除了复杂的现实原因外,从理论上说就是卢卡奇把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归为方法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固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但方法并不是马克思主义正统的本质和特征。那么,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呢?这就是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正统的探寻和归结的方法论意义所在,他虽未能满意作答,但却提出了这一关键问题并为解答这一问题和捍卫马克思主义作了可贵的尝试和探索。  2.2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所体现出的忠诚品格和捍卫精神的实践意义  卢卡奇所处的时代,正是世界资本主义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帝国主义时期。值此重大历史转折时期,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受严峻考验并遭受危机的时期。欧洲国际共运的暂时受挫,不仅使反动的资产阶级向马克思主义展开了新的进攻,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者进行冷嘲热讽、叫嚣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成为一种时髦,而且第二国际内部各种质疑非难马克思主义思潮抬头,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上出现各种激烈争论和观点的尖锐对立,且都自称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正是马克思主义在此受到来自各方的攻击诘难、备受挑战之时,卢卡奇以一个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所具有的可贵品格和战斗精神勇敢地站出来捍卫马克思主义。认为,即使马克思主义的所有结论被新的研究完全驳倒,马克思主义仍不失为正统,不失为真理,因为"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它是这样一种科学的信念,即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研究方法"。虽然卢卡奇的这一机智回击有失偏颇,但在当时却具有重大历史意义。首先,他试图以一种总体性方法的归结来终止马克思主义阵营内的各种纷争和信仰动摇,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不容质疑性。其次,抨击了当时实证主义、改良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庸俗化歪曲和修正,也反击了当时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声称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而全盘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险恶用心和企图。再次,卢卡奇强调社会历史是人类实践的舞台和结果,其规律的实现方式具有鲜明的人类主体能动性,并由此强调无产阶级主体意识觉醒的重要性。这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不过是人类追求自己的目的活动史的思想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使我们得以重温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革命意义。  3卢卡奇对正统马克思主义归结的当代启示意义  历史总是有着惊人的相似。今天,马克思主义的处境和卢卡奇所处时代马克思主义的遭遇何其相似!有人认为,我们已处于知识经济的信息时代,全球一体化正在抹去国家、民族、区域的差别和界限,世界已连成一个生死与共、利益共享的统一体,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意义已经失去。由此,由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论、阶级斗争理论等进而全盘否定马克思主义。于是,今天马克思主义者再次受到冷嘲热讽,不敢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高举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也仅限于学理方面的阐释而避其社会批判性的本质和意义。面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今的屡被贬低和否定,多数马克思主义者保持了一种谨慎的缄默,以求不"贻笑大方"。这与其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今天的悲哀,不如说是今天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悲哀。"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杜牧所作的史论,同样可以借用于此。今天要做一个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牢记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和灵魂,卢卡奇当年那种忠诚的理论品格和斗争探索精神,无疑对我们具有重要的时代感召意义和价值。  3.1坚持彻底的唯物辩证法,才能高扬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当年卢卡奇把辩证方法作为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大旗,今天,辩证法是如此地深入人心,如此地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的显著标志,以致成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者将其庸俗化为损害马克思主义声威的滥用品。诚然,将马克思主义变成象牙塔内的"经院哲学",是扼杀马克思主义;而把马克思主义辩证的方法庸俗化,使其失去真理的崇高和庄严,变成令人生厌的陈词滥调,也是在扼杀马克思主义。前者是以臆想代替现实,使辩证的方法变成僵死的教条,后者以现象扭曲本质,把辩证法变成诡辩游戏。两者都是在割裂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最终都将滑向唯心主义泥潭。今天尤其可虑的是,马克思主义甚至成了某种政治工具和遮羞布。资本主义以虚假的文明叫嚣马克思主义过时,修正主义又别有用心地将马克思主义当作护身符加以歪曲利用,诸如,将唯物史观中丰富鲜活的辩证法庸俗化为经济决定论,将社会种种假恶丑硬说成是社会转型必经的过程、必付的代价,来为某种倒行逆施自圆其说、为社会的腐败和堕落现象开脱。这种滥用,将马克思主义阐释得面目全非、变成愚弄人民的工具,大大损害了马克思主义的声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背叛。今天马克思主义遇到的挑战和卢卡奇时代一样是双重的:反马克思主义的围攻和全盘否定,修正主义的篡改和滥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再次面临被扼杀的命运。这要求我们既要有卢卡奇那样的忠诚品格和捍卫精神,同时汲取其经验教训,牢记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是一整块钢的比喻和阐释,做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基础上的唯物论与辩证法、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基本原理,批判形形色色的修正主义和教条主义。  3.2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道路必胜信念。今天,面对复杂的现实,许多人讥笑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学说是遥遥无期的梦想,然而我们无需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辩护,而铁的史实就足以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一座难以超越的丰碑,它所揭示的真理和蕴含的闪光思想连它的敌人都无法否定。  20世纪初,伟大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革命的胜利及世界各地风起云涌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独立革命运动,有力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真理。  20世纪的大半个世纪可说是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应用和不断取得胜利的世纪,是指导普天下劳苦翻身得解放的革命世纪。  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社会主义转入低谷,于是世纪末的新一轮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又甚嚣尘上。西方资产阶级大肆宣扬社会主义已经走向末日、马克思主义是乌托邦。马克思主义阵营也出现一派怀疑悲观甚至倒戈的混乱低沉局面。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再次陷入空前孤立和被淹没的境地。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真的走入了历史的死胡同吗?恰恰相反,历史再次从反面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真理。苏联东欧国家的巨变,与其是社会主义的失败,不如说是标签式的假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失败。众所周知,这些国家的共产党在执政后期已由代表无产阶级的先锋队逐渐蜕变为压迫人民的特权阶级,将当家作主的人民重新变成社会的奴役对象,从而使先进的政党和社会制度名存实亡,因而苏东共产党在被资产阶级赶下台时,人民袖手旁观甚至弹冠相庆。苏东巨变而致的政权旁落、制度倒退实乃是共产党长期蜕变、虚置或背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轨道的必然结局。  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在遭受了马克思主义所揭示和预言的世界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的多次重创后,虽于20世纪30年代后奉行国家干预的主义,使资本主义从血腥无序的自由竞争时代走向带有浓厚社会主义色彩的国家资本主义,使经济摆脱频发的危机梦魇、转入较长的社会稳定发展阶段。但是,正如经典作家们所预言的"现代国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因而"这不过是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不过是使防止危机的手段愈来愈少的办法"。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面经济危机迅速蔓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再次打破了资本主义优越和不灭的狂妄神话。近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弱小国家的野蛮入侵颠覆使资本残暴掠夺的本性暴露无遗,它不仅给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带来灾难,而且殃及全球劳动者,因而不久前相继爆发了伦敦街头骚乱、纽约工人抗议风潮。资本的垂死和疯狂,劳动者的觉醒和奋起,再次验证了经典作家们的至理名言:帝国主义是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改良只是延缓死期而已,却不能使资本主义私有制免于灭亡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是挽救资本主义的唯一良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真理,它让资本主义难以逃脱它的"魔咒";马克思主义是行动指南而非标签,它给真正奉行它的社会带来光明和希望,而名不副实的假马克思主义也必自食其恶果。  3.3高举无产阶级的红色旗帜,做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和灵魂,这就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全人类解放事业,就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现实批判精神与彻底的人道主义情怀,即始终关注、代表社会劳苦大众的利益,并为改变他们的现实命运、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和自由幸福而奋斗的共产主义理想。  马克思在《  任何哲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都具有阶级性。马克思主义作为千千万万被压迫人民求解放的"圣经",更是如此。所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已远远超出狭隘的阶级利益,把视野投向全人类的普遍和彻底解放,这是彻底的革命人道主义,是人类真正的"福音书"。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其本质"在其现实性上都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共产主义实现之前的社会里,人必然具有阶级性,"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而无产阶级的事业就是在解放并通过解放全人类中解放自己。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革命性无损于它的科学性,反而使其走向了科学。人类终将走向马克思所设想的美好大同社会共产主义,这是社会客观规律和人类主体选择的必然,不因其实现道路的漫长坎坷而仅仅成为人类的梦想,而是人类社会别于自然界的最光明最独特之处。让我们做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关注现实、走向民众,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不已。  结语  历史是变幻莫测的,但历史也在千变万化的发展中不断地重现其真理。19世纪中期20世纪中期的一百多年里,世界共运的蓬勃发展和节节胜利,资本主义世界的癫狂野蛮和重重危机,从正面验证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而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至今,弱小的社会主义虽遇挫折而不倒,咄咄逼人的资本主义虽现繁荣而今重陷危机。历史再次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社会主义不可战胜!因为它彰显着人类的光明和希望。资本主义必被历史淘汰、人民唾弃!今天的马克思主义者对此应清醒而自信,应像当年的卢卡奇那样,忠诚而勇敢地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杜章智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  [2]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序言(1922),杜章智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41.  [3]杜牧,《阿房宫赋》.  [4]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北京.  [5]马恩选集,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6]马恩选集,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0.  [7]马恩选集,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8]马恩选集,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9]马恩选集,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梅荣政:对当前几种错误观点的评析
“苏马非马”的基本观点是: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斯大林时期经过整理、理解、取舍、发挥后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与马克思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与列宁的很多思想也不同;苏联的马克思主义里面包含了大量的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以及附加在马克思名下的错误观点;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开始接受的就是作为“非马”的“苏马”,这是造成中国革命建设失误的主要原因。所以,“苏马非马”论者认为:“从改革开放伊始就提出一项基本任务:批判"苏马",回到原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去”。
在这里,“苏联模式”被篡改为“苏联马克思主义”。按“苏马非马”论的观点,“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的是“教条式的”、“附加了错误观点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改革开放前,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因而中国共产党也从来就不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所以要来“正本清源”,走上“原本的马克思主义”道路上去。主张这种错误观点的人,对于究竟什么是“原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却避而不谈。
我们知道,所谓“苏联模式”,作为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在苏联特定历史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历史形态,是社会主义共同本质特征和苏联民族特色的统一体。它既包括成功的经验也包括失败的教训。“苏联模式”的成功经验又分为两部分:一是具有基本的性质,在人类历史现阶段有普遍意义。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即我们称之为“十月革命道路”的东西。二是不具有普遍意义的成功经验。这包括两种情况:只符合苏联实际,不符合其他国家实际;只符合苏联当时的实际,不符合苏联后来发展了的实际。
历史上,《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将“苏联模式”中有普遍意义的经验概括为五个基本点,这五个基本点实际上是我们党的四项基本原则最早的表述。后来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将其概括成六条标准。再后来邓小平将其凝练为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这五个基本点是:(1)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共产主义政党。(2)在党的领导之下,联合劳动人民,经过革命斗争从资产阶级手里夺权。(3)在革命胜利后,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工业的国有化,逐步实现农业的集体化,从而消灭剥削制度和生产资料私有制度,消灭阶级。(4)共产党领导的国家,领导人民群众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文化,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且积极准备条件,为过渡到共产主义而奋斗。(5)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坚持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承认各民族平等,维护世界和平,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搬别国的模式,走自己的道路,是我们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宝贵经验。突破苏联模式,开拓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毛主席《论十大关系》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多数学者取得的共识。
二、“以儒反马”、“以儒化马”、“以儒淡马”
涉及儒学的思潮、观点很复杂,其性质各有不同,只有进行具体分析,才能对其性质做出正确判别。下面讲的情况只是其中的三种: 一是“以儒反马”,这包括国内的“儒化当代中国”怪论,国外媒体的歪曲;二是“以儒化马”或者“以儒归马”;三是“崇(以)儒淡马”。
1.“以儒反马”。“以儒反马”的基本观点和手法是,诬称马克思主义是西方“异族文化”,造成了中国“民族文化传统的断裂和民族精神根基的缺失”,使中国失去安身立命之本,精神彻底丧失,誓要“儒化当代中国”。“儒化当代中国”论是一股封建复古主义思潮。这股思潮总的原则是要把中国演变成“儒士共同体专政”国家即“儒教国”。他们设想,“儒教国”的建制是“儒家议会三院制”:政府从“儒家议会”产生,对“儒家议会”负责。“儒家议会”分“三院”,即“庶民院”、“通儒院”、“国体院”。“庶民院”代表“民意”,其议员按一人一票的原则由民众普选产生。“通儒院”代表儒家圣贤理想和“天道价值”,其议员通过考试、举荐和到民间访查等方式产生。“国体院”代表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其议员按血缘关系,从历代圣贤、历代帝王和历代历史文化名人的后裔(如孔子的后裔)中挑选,通过继承和任命产生。从而通过 “儒教国”议会和政府,实现对国家政权的掌握和控制。
儒化当代中国的主张者将实现“儒教国”的策略路线分为“上行路线”和“下行路线”。“上行路线”即“在上层,儒化中国共产党”。“下行路线”即“在基层,儒化社会”。两条路线“双管齐下”,同时推进。实现“儒教国”的关键是:“用孔孟之道来替代马克思主义”。只要“有一天,儒学取代了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变成了儒士共同体,仁政也就实现了”。所以当代儒家对马克思主义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恶毒的攻击、辱骂。此外,国外一些媒体的鼓噪也属于这一大类。
一个时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表达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些论述明白无误,坚持和发展了我们党长期的观点。
但是国外一些媒体借此大做文章,进行歪曲。诬称“马克思主义不灵了”,“中国社会"尊孔崇儒"的时代已经掀开序幕”,等等。
2.“以儒化马”。这种观点口头上表示并不反马,确实有些人也不一定自觉反马,但是他们的文章表现出一种倾向:自觉不自觉地以儒释马,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阉割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灵魂,磨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锋芒。从思想实质看,其力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儒学化”,明显反映出用儒学代替马克思主义的诉求。这种情况虽然与第一种情况不尽相同,但是,如继续向前发展必然反马。
3.“崇(以)儒淡马”。有人总把马克思与孔夫子对立起来。如有人撰文说,20世纪一二十年代高调“打倒孔家店”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想倾向的典型代表。以儒家文化为指导也可以成功走向现代化,如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按这些观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入和传播时期,对封建复古主义的批判是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孔学两种思想体系没有本质区别。
对这些错误观点,我们要做科学分析。
其一,不能说20世纪一二十年代批判孔学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倾向,相反,否定这个时期对孔学的批判所起到的思想解放作用才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始于1915年秋的初期新文化运动尽管在思想内容和思想方法上存在弱点,但是,如果没有它对封建主义正统思想——孔学的批判,人们就不能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就不能为以后新文化运动中的左翼接受、并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准备适合的土壤。如果没有毛泽东、瞿秋白、恽代英、萧楚女、陈独秀等共产党人对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道统说”的批判,就不能捍卫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和革命理论。还要指出的是,丰富的文献资料表明,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在批判孔学过程中,并未否定中国的全部传统文化,且明确指出,孔学不等于全部国学。同时他们既未否定孔学的历史作用,也未把孔子说得一无是处。
其二,马克思主义与孔学两种思想体系有着本质的区别。马克思主义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孔学的思想体系是什么?李大钊在《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中说:孔子的学说……是适应中国二千余年来未曾变动的农业经济组织反映出来的产物,因他是中国大家族制度上的表层构造,因为经济上有他的基础。我国著名史学家刘大年先生在《方法论问题》中说:孔学整个体系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血缘关系等级制度的封闭体系。
其三,儒家文化与现代化建设。且不说现代化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资本主义现代化之分,就是从生产力角度说,以儒学为指导,也不能使中国实现现代化。因为“孔学集中讲伦理哲学,而对社会生活的基础完全缺乏认识理解。……这是孔学根本的弱点。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缺少唯物论,没有经济学思想”。(刘大年:《方法论问题》,《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1期)
中国古代史也说明,在中国曾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学,并没有帮助我们实现现代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处于支配地位时并不是中国最强盛的时期,而中国最强盛的时期恰恰是儒学的地位不占优势的时期。汉代前期的盛世,尊奉的是黄老学说,孔子并无地位。唐代是中国历史的光辉时期,盛行的是佛教,尊奉的是道家老子,儒学也不占优势。宋代最尊孔且创造了新儒学,可宋代最弱,徽、钦二帝竟被俘。南宋时期,理学“一枝独秀”,但还是被不尊孔的蒙古铁骑战败,亡于江南。
当然,孔学有其历史作用。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而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包含的并已融入中华民族精神的大量的人类智慧成果,在影响和塑造中国人,维系社会的长期稳定和有序发展,影响中国和世界未来发展方面,起过重要历史作用。李大钊在批判“孔子为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为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的同时,又指出,“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足为其社会之中枢,确足为其时代之圣哲,其说亦确足以为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陈独秀也说过“孔学优点,仆未尝不服膺”。“孔教为吾国历史上有力之学说,为吾人精神上无形统一人心之具,鄙人皆绝对承认之,而不怀丝毫疑义”。
今天,不能只看到孔学中的精华,不看其糟粕;不能把孔学提到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的高度;不能因从孔学中吸取精华就把孔学抬到比马克思主义地位还高、甚至替代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程度。不仅如此,对从孔学中吸取的精华,也要结合现时代精神、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要,予以加工提炼,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三、“以西马释马”
“西马”概念,在不同著作里有不尽相同的内容。其中,作为西方左翼学者对资本主义的批评,有一些很深刻、很有价值的思考,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择要吸取。
此处说的“西马”是专指以抽象人性论为理论基础,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主张。这种主张攻击马克思主义存在“人学空场”,即“见物不见人”,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其一,这种“西马”论实际上是用唯心主义取代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它以所谓“超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超越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自誉。
其二,这种“西马”论实际上否定了马克思主义质的规定性。它无限扩大马克思主义概念,把现代西方哲学和美学上比较流行的一些思想嫁接在马克思主义上,用折中主义的手法,把两种本质不同的东西凑到一起,伪造出形式主义的、结构主义的、弗洛伊德主义的、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等等五花八门、五颜六色的马克思主义。
其三,这种“西马”论还企图通过制造青年马克思与晚年马克思的对立,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对立”、“差异”、“矛盾”,马克思与列宁的对立等等,企图肢解、毁灭马克思主义。
一些人以这种“西马”论为圭臬来判别、重释马克思主义,以“西马”的是非为是非。这种情况渗透到我们一些学科、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有的学科点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课开得很弱,在没有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缺乏科学分析能力的情况下,用主要精力去学习研究“西马”,以致阻碍了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概念的确立,严重影响了青年一代学者的成长。从一些公开发表的论文可以看出,大家都讲坚持马克思主义,但实际上,对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各人所理解、认同的内容却很不一样。这种情况如得不到彻底纠正,长此以往,必定会反映到对我们立党立国指导思想的认同上,所以非常值得警惕。
四、“指鹿为马”,同时又“指马为鹿”
前些年,有人胡说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是民主社会主义者,伯恩施坦、考茨基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毛泽东是最大的修正主义者等等。近一段时间,又有人抹杀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区别,蓄意将社会主义说成非社会主义,又将资本主义说成是社会主义。“指鹿为马”者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抹杀马克思主义关于判断一个社会的标准。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说:“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这就告诉我们,一个社会的性质是由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而一种生产关系的性质又是由占主导地位的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性质决定的。有什么占主导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就有什么性质的社会。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所有制问题是共产主义运动的“基本问题”。“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恩格斯晚年还强调,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即生产资料公有制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
“指鹿为马”者把共产主义运动的“基本问题”抛在一边,用捏造的所谓功能社会主义来批判、替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即他们诬称的结构社会主义。按照功能社会主义,公有或私有并不是社会主义的界限。私有制若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也属于社会主义。他们肆无忌惮地歪曲邓小平理论,说以“猫论”、“三个有利于”为灵魂的邓小平理论,是一种典型的功能社会主义。他们还以奥巴马来混淆“马”,称:“奥巴马竞选时,有西方人士评论他的主张说:这在欧洲叫社会主义,在美国叫福利,在奥巴马叫变革”。
我国宪法第六条规定:“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我国宪法第七条规定:“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指鹿为马,又指马为鹿的狂言,是违反宪法的,本质上是典型的民主社会主义观点。
面对错误观点(包括“自称是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日,邓小平在《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一文中要求“马克思主义者应当出来讲话”。他强调:“思想战线的共产党员,特别是这方面担负领导责任的和有影响的共产党员,必须站在斗争的前列。”邓小平说:“一则批评本身的质量和分量不够,二则抵抗批评的气势很盛,批评不多,却常被称为"围攻",被说成是"打棍子",其实倒是批评者被围攻,而被批评者却往往受到同情和保护。一定要彻底扭转这种不正常的局面,使马克思主义的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宣传、特别是在一切重大理论性、原则性问题上的正确观点,在思想界真正发挥主导作用。”
重温邓小平这些论断,一切具有科学良知和历史责任感的专家学者、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学者应该深受教育,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站出来旗帜鲜明地向种种错误思潮亮剑。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理事、武汉大学教授)
来源:《红旗文稿》2015年第13期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6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