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者符文怎么触发入侵游戏里面哪些符号是触发红利游戏的必要条件?

当前位置: >>
《哈利波特》中的历史、文化与政治(完全版)
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哈利波特》中的历史、文化与政治(完全版)1、哈利是学什么专业的?霍格沃茨是所魔法学校,当然是学“魔法”的。问题是,现实生活中“魔法”到底是什么呢?众所周知,霍格沃茨包括四大学院,哈利三人组所在的学院叫做“格莱芬多”,那么什么是格 莱芬多呢? 影片里, 每个魔法学院的学生, 着装上都有自己学院的徽标, 格莱芬多学院的学生, 衣服上, 帽子上都有一个“格莱芬多”,这个词的词根是 gryffin,音译为“格里芬”,格里芬是中世纪传 说中的神兽, 具体形象是一只长翅膀的狮子, 因此在很多中世纪文学和游戏中, 也翻译成“狮 鹫兽”。大家能从下面的图片中找到格里芬吗?如果你在右下角找到的话,还应该顺便看看上面的几个字:inns of court / school of law.,可 以简单的翻译成“律师学院”。凡是英国人都能看懂, 霍格沃茨的四个“学院”, 原型就是英国法律界著名的“四大律师学院”: 林肯、格雷、内殿、中殿律师学院。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徽标,如上图所示。其中格雷律师 学院的徽标,正是一只“格里芬”。没错,哈利波特是学法学的。这里的“学院”,英文为 inn,其实翻译成“行会”更准确,这四个学院成立的时间都很早,最 晚的格雷律师学院也在 1569 年成立了。因此传统上,这四个学院都是师徒制的,就像以前 京剧的“科班”,老师和学生吃住都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生活,每个学生必须经过若干次 “聚餐”才能毕业。这个餐会的场景在电影里也出现了很多次: 影片中很多情节都发生在这个大厅,而中国观众印象最深刻的可能是大厅餐桌上的美食。其实律师学院的学生聚餐,是律师学院教学的一部分,法学不是简单的法律条文,更重要的 是人的交流,也就是霍尔姆斯所谓“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这种聚餐就是法学院 内部交流的一个重要的途径。这种餐会非常的有名,以至于成为英国通俗文化的一部分,英 国人一看这场面,就能猜到哈利的专业了。片中哈利选了很多课,其中也有很多是有原型的,比如据说是遭受诅咒的、每集中老师都要 出些意外的“黑魔法防御”课,对应什么法学课呢?这是第四部“火焰杯”中的穆迪教授第一堂课的场景, 穆迪是个前“傲罗”, 大家很容易看出来 “傲罗”的原型是警察, 假眼, 假腿, 证明他是个经验丰富的老警察。 什么课由要由老警察 (甚 至 有 点 “ 老 警 痞 ” ) 来 上 呢 ?当然是刑事诉讼法, (不是诅咒刑诉老师^_^ )。片中所谓的“黑魔法”,现实中对应的概念是“犯罪”,也就是刑法学研究的对象。比如穆迪教 授一上来就给学生直接讲解的“三种不可饶恕咒”:迷魂咒,钻心咒,阿瓦达死咒,这明显是 三种严重的犯罪:绑架、虐待、杀人。其所谓&不可饶恕&,有点类似中国古代的“十恶”,或者 现代刑法中的“八项重罪”,属于加重打击的范围。课程名叫做“黑魔法防御”,就是“对付犯 罪的方法”,自然也就是刑诉(包括刑法)了。 大家可以重新看看穆迪的第一堂课,里面有很丰富的信息。穆迪性格耿直但有些简单,前警 察的经历,使得他很清楚学好刑诉/刑法的关键,是要对犯罪有清楚的认识,而这并不是一 件好玩的事。学好刑法/刑诉本来就是很残酷的,因为你要天天近距离接触各种暴行。但是, 法学(刑诉)本来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好老师必须带领学生突破这一心理关口,否 则就是在专业上糊弄人。对照一下,第五部凤凰社中,粉红色的乌姆里奇教授的第一堂课, 只会念标准教科书和准备“普等巫测”考试(不知道是否借鉴了中国的司法考试,唉) ,作者 认为哪个是好老师是很明显的。 只是这种直接展示犯罪的做法,对年纪还小的学生们来说,确实有点心理压力, (大家不妨 设想,现实中刑法老师上课讲到强奸罪、杀人罪,给出一系列照片和技术细节,你会是什么 感觉。不过话又说回来了,现在本科生学的刑法,其实都能算不入门,只是游泳池岸上学游 泳罢了) 。而第一个受不了的,就是赫敏小姐,虽然她又是第一个抢答对了提问。片中隐藏 了很多赫敏不配哈利的细节,这是其中一个。哈利是学法学的,和他的婚姻状况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法学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专业”, 而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专业。下面这些人大家应该认得,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专业: 奥巴马两个克林顿萨科奇 布莱尔 俾斯麦罗斯福 没错做后一张是比尔盖茨,他不是传说中的计算机本科,而是法学预科,他父亲是律师,让 他去哈佛是为了学习法律, 盖茨有计算机才能 (这在文理不分科的西方教育体系中很正常) , 预科没有上完就退学搞电脑去了。盖茨经常自称“程序员”,但他成为世界首富的关键,应该 还是靠他的经营头脑。因此成名之后的盖茨,哈佛给了一个名誉法学博士学位。ok,西方的学术体系中,法学不是一个和其他职业并列的“专业”,简单的说,法学是帝王之 术,是培养领导人(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的专业。连他都是法学博士: 大家都知道他是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 之所以是 法学博士,就是因为在中国的学科分类中,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都授予法学博士(所谓 的“大法学”) ,这其实是中国从西方继受过来的学科分类而已。只是中国传统上,觉得法学 只是打官司尤其是犯罪的事情,因此有些不理解罢了。ok,看来哈利学了这么一个专业,不是一般的人物,他是统治阶级的一员,他的婚姻必须精 挑细选。统治阶级有统治阶级的婚姻标准,因为这决定了下一代小哈利的培养方向。(翟按:本贴原是和课间几个同学闲聊的话题,放暑假后深夜无事,在线写了一两千字,写 到凌晨三点困了, 随手就发了出去, 没想到会招来这么多围观者。 正告各位哈利波特爱好者, 本帖是讲英国的历史文化和政治的, 哈利波特只是个素材, 全文很长, 而且不保证能够写完。 )2、哈利的民族成份 中国人差不多是对世界上“民族差异”最不敏感的人群了, 因为汉族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同一 文化人群,人口有 10 亿之多。改革开放之前,大多数中国人一辈子都没有接触过真正意义 上的其他民族的人,因此也很不习惯从民族成份方面考虑问题。不过,在国土狭小、民族众 多、宗教语言错综复杂的欧美国家来说,“民族成分”是一个很重要的历史、文化问题,也是 个很现实的政治问题,当然也是哈利和赫敏婚姻关系的一个很基础的问题。 《哈利波特》中 有很多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元素,这里整理一下,尤其是搞清几位主角的民族成份很重要,直 接关系到哈利的法学专业的属性,当然也是赫敏婚姻问题的前提。 最基本的问题,哈利、赫敏、金妮、马尔福,都是哪个民族的? 最基本的回答,他们都是英国人。 不过这样等于没说,英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他们具体是什么民族呢? 看图,这是哈 5 的一张海报,里面的人都是什么民族的:中国观众一般能分辨出黑头发黄皮肤的张秋是中国人, 棕色皮肤的佩蒂尔姐妹是印度人, 最 右边有个没有台词的黑人安迪,剩下的,看着都是白人。 问题是,白人和白人是不一样的。再看的仔细些,尤其是头发(欧美人分辨民族,先看肤色 分辨种族,接着就看头发分辨民族) 。 发张详细点的图,四个卫斯理: 他们的头发是一个颜色的,因为他们是一家人。 三个马尔福: 他们头发也是一个颜色的(至少父子两个马尔福是一样的) ,因为他们也是一家人。 但是, 对比一下, 两个家庭的头发是不一样的。 卫斯理家的人是红头发, 马尔福家的人是“铂 金色头发”,也就是金色浅到了接近白色的头发。这就是片子中马尔福和卫斯理从一开始就对着干的原因, 因为他们不是一个民族的, 他们的 祖先从很久以前就开始对着干了。 很容易从网上查到,英国的主体民族的正式称呼是“盎格鲁-撒克逊族”,但这仅限于英格兰 地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还包括苏格兰、爱尔兰和威尔士三个地区,这三个地 区人的民族,现在称之为“苏格兰族”、“爱尔兰族”、“威尔士族”,不过这三个民族的祖先在 古代还有一个共同的称呼:“凯尔特人”。英国历史是从罗马帝国开始的,汉宣帝五凤四年,罗马将军凯撒渡海进入不列颠岛,这个岛 屿才开始与罗马文明接触,从此英国人有了自己文明史。凯撒在不列颠遇 到一些当地的土 著人,这些部落的来源不明(后来有专家考证,可能是更早从欧洲中部某个中纬度地区迁移 过来的) ,是否是一个民族也不一定。不过黑头发的罗马人没有功夫理会更多的细节,罗马 人按照他们的自我称谓的拉丁音译,管他们叫做:Celtae“凯尔特人”,在罗马人看来,凯尔 特人最典型的体貌特征,就是他们标志性的红头发。 罗马帝国晚期国运衰落,老家大致在现在德国境内的“日耳曼人”冲入罗马帝国境内,解体了 罗马帝国, 建立了一系列日耳曼族的小国家, 也奠定了今天的西欧各国的主体民族的大致血 统,史称“日耳曼人大迁移”。具体到英国的“盎格鲁撒克逊族”,就是这场大迁移的结果。 “日尔曼 German”现在已经成了德国的代名词,其实这个名字也是罗马人给他们起的,当时 日耳曼人还在部落状态,他们自己并不知道自己叫做“日耳曼人”,而是用自己部落的名字自 称。日耳曼人中有三个来自丹麦附近的部落:分别是撒克逊(Saxons)人、盎格鲁(Angles) 人和朱特(Jutes)人,一起渡海迁移到了不列颠岛。人数最多的盎格鲁人把这片土地命名为 “盎格鲁人的土地”Angland,中古英语 A 相当于今天英语的 E,就成了英格兰 England。而撒 克逊人留在德国的部分同族,命名了现在德国北部的“萨克森州 Sachsen”;朱特人,也把名 字写在了丹麦最大的半岛――“朱特兰”Jütland 上,只是我们一般翻译为“日德兰半岛”。 日耳曼人三部落渡海来到不列颠之后,互相联合称为“盎格鲁撒克逊人”(朱特人很少) ,以 便团结起来征服当地人,而当地的罗马人本来就不多,因此主要的征服战争,就落在了原住 民凯尔特人的头上。大部分凯尔特人被杀或者变成奴隶,少数幸存者,只好躲到更西更北的 荒凉地区, 北部高地的凯尔特人成了苏格兰人的祖先, 西部山区的凯尔特人成了威尔士人的 祖先,西北爱尔兰岛的凯尔特人则成了爱尔兰人的祖先。后来开发北美的殖民运动中,波士 顿地区聚集了大量的爱尔兰移民,他们的球队“波士顿凯尔特人队”,是现在“凯尔特”这个词 曝光率最高的地方。 简单的说, 现代英国人有两大族源: 日耳曼人和凯尔特人, 前者是征服者, 后者是被征服者。 两个族群的差别是可以从体貌特征上看出来的。 凯尔特人是红头发, 三个日耳曼部落的老家 都在波罗的海附近,这个地区的纬度已经很高了,日照稀少,为了更多吸收紫外线,纬度越 高的民族头发颜色就越浅,因此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典型特征,就是头发是金黄色的,或者说 头发颜色越浅的,就越是“纯种的”盎格鲁撒克逊人。 现在回到第一部的开场亮相,这场戏其实挺重要的。马尔福和卫斯理一上来就剑拔弩张,听 到对方的家姓就互相瞧不起,就是民族因素在起作用。作为胜利者的后代、“纯种贵族”的德 拉科向来以自己的血统和浅色头发自豪, 而鄙视罗恩的民族属性, 因此张口第一句话就是重 提卫斯理家的“红头发”。 英国观众都能看明白, 马尔福肯定是“纯而又纯的盎格鲁撒克逊族”, 这个罗恩虽然没有明确是那个民族,但肯定是凯尔特族系之一,按照现在英国的人口比例, 苏格兰人的机会最大。 (为了方便起见,下文提到罗恩家的民族成份,都按苏格兰人处理) 。 夹在中间的哈利呢?哈利是黑头发, 为什么马尔福不歧视黑头发的人呢?刚才说过, 英国最 早的文明史开始于罗马帝国, 虽然今天正宗的罗马血统的英国人已经没有了, 但欧洲各国都 已罗马文明为自豪, 就像战国中的齐楚燕秦吴越各国都以“周礼”为尊、 以自已有姬周血统 (至 少是母系) 为荣一样。 哈利的黑头发, 是他血统高贵的象征, 他拥有和凯撒一样颜色的头发! 这个剧照是英国传说中的民族英雄:亚瑟王(king author) ,英国的通俗文学中,很多英雄 都有亚瑟王的影子。此人生平没有明确的记载,大致生活在盎格鲁撒克逊入侵时期,是反抗 入侵者的不列颠人的领袖,但是传说中他有罗马贵族的血统,因此也是一头黑发。作为日耳 曼人征服者后裔的铂金色头发的马尔福, 瞧不起红头发的凯尔特人后裔罗恩是正常的, 但在 亚瑟王后裔黑头发的哈利面前,就不能再炫耀自己的高贵血统了。 哈利波特全剧中,世界各大主要民族的元素都有体现,不妨盘点一下: “邓布利多军团”主要成员里,除了哈利和两个卫斯理,还有一个铂金色头发的,一个黑头发 的, (赫敏的头发问题暂时放在后面讨论) 。卢娜父女 卢娜的人气在中国观众中很高, (至少高于张秋) ,主要是卢娜有一股超凡脱俗的、不食人 间烟火的气质,配上一头和马尔福差不多颜色的铂金色头发,显然,她也是纯度较高的日耳 曼族系。一般认为,卢娜的文化原型与北欧文化中“精灵 Elf”有关。Elf 的传说很多,比如暗 夜精灵(Dark elf) 、树精灵(Wood elf) ,常和月夜、树林、女性有联系。卢娜 Luna 这个词 是拉丁文月亮的意思, 她相信直觉, 常有惊人准确的预断, 也是北欧原始日耳曼文化的特点。 北欧是日耳曼人的最老的老家,纬度最高,因此卢娜父女俩也是一头铂金色长发。不过条件 太高的女性不太好嫁,卢娜有点像红楼梦里面的妙玉,和宝玉深夜谈禅可以,结婚就不太合 适了。 顺便说一句,德国-北欧是一个文化圈,都属于比较原始的也可以说比较纯粹的日耳曼文化, 有很多北欧传说, 是基督教文化圈其他区域尤其是法国等拉丁国家没有的。 英国人对日耳曼 老家的民族的态度一直比较纠结,血缘上比较亲近,但利益上又有明显的冲突, (打了两次 大战) 。好像自己的失散多年的亲兄弟,但现实中又可能和自己争夺家产。因此哈利波特全 剧中日耳曼文化圈的形象代表,由卢娜和马尔福两个家族分别出演,各自代表一个侧面。两 个家族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比较“纯血”, (卢娜也是纯血巫师) 。 一头黑发的纳威的文化类型不太典型,不过如果非要找的话,他是个“学者”Scholar。需要注 意的是欧洲文化中“Scholar”的地位并不如中国的高,只是对某种自然现象特别有偏好的人, 常年住在郊外的塔楼里(现在的欧洲大学往往也在不起眼的小镇,所谓的大学城) ,摆弄些 别人看不懂的东西。 欧洲文化中最典型的学者当然是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那一群希腊老头子 了,他们都是黑发。纳威擅长草药学,平常说话有些结结巴巴的,最后留校当了教授。 (纳 威开始并不勇敢,哈 7 里霍格沃茨之战中纳威手斩大蛇,意思是连老学究都会拼命,大决战 到了最后关头) 。顺便插一句,欧洲学者有保持单身的小传统,柏拉图、牛顿、康德和诺贝 尔都没有结婚。 纳威和卢娜在保持单身的方面是有些共同点的, 不过他们两个结婚的可能性 很小,约等于定逸师太嫁给方证大师的几率。 (头发的问题到此为止, 《哈利波特》中,只有卫斯理、马尔福、卢娜、哈利、赫敏的头发 和剧情有关,选演员的时候比较精确,其他演员的头发颜色并不是很严格,比如哈利的父、 母、姨妈、姨夫、表兄的演员,他们的头发颜色就有问题。我们是盘点英国文化,不是讨论 《哈利波特》剧情,谢绝各种头发的讨论。 ) 再盘点一下哈利波特中的各国文化元素: 法国元素:芙蓉?德拉库尔和布斯巴顿魔法学校 这个学校明显是法国的。英法文化互相渗透很深,很多地方不需要特别标记,光看芙蓉? 伊 莎贝尔? 德拉库尔 Fleur Isabelle Delacour 这个典型法国姓名足矣。Delacour 其实是 De la cour 其中“德”De 是法国贵族姓名的标记, 本意相当于英语的 of, “拉” la 相当于 the , 后面的“姓” 其实是贵族的封地的地名,这个名字意思是“库尔领地的伊莎贝尔夫人的女儿芙蓉小姐”,就 像孟德斯鸠的正式姓名“查理? 路易? 色共达”, 德? 意思是“色共达领地的路易老爷的儿子查理”。 这种复杂的命名方式只在法国拉丁系文化中使用,是法国贵族文化的一部分。 (布斯巴顿魔法学校的校徽,精巧细致,其中的花纹叫“金百合”,是法国王室的标记) 英国人对法国人, 也有一个种非常复杂的感情, 差不多是从小为抢一块糖经常打架的表兄弟 之间的感情。在英国人的文化观念中,法国代表的拉丁文化纤细、精致、优美,一如布斯巴 顿魔法学院的姑娘们的服饰和她们的校徽,因此安排芙蓉嫁给比尔,是可以接受的。当然, 英法两国从百年战争开始打了几百年杖, 总还有些瞧不起, 芙蓉嫁入苏格兰族的卫斯理家还 是可以的(顺便也抒发一下鄙视法国的心情,法国美女也只能嫁英国的二等族裔) 。更高贵 的门第,还是要留给自己人的。 俄罗斯元素:克鲁姆和德姆斯特朗魔法学院这个也很明显,只有俄罗斯这个冰天雪地里的民族才会穿成这样。如果你仔细看,德姆斯特 朗 学 院 驶 往 霍 格 沃 茨 的 船 的 帆 上 , 还 有 俄 罗 斯 国 徽 的 图 案 。 (俄罗斯国徽,核心图案是东罗马帝国的双头鹰 标记。 ) 哈 4 开场的魁地奇世界杯中清楚的表明,克鲁姆是“保加利亚队”的选手,为什么又是俄罗 斯?因为欧洲文化圈中, 保加利亚其实就是小号的俄罗斯, 他们的关系就像今天的汉族和满 族一样,一般不用分太细的。保加利亚人和俄罗斯人不仅都是斯拉夫族,而且还是不分你我 关系非常要好的斯拉夫族。 “保加利亚”这个词来自东欧的第一长河: 保加尔河, 俄语中把“保 加尔”读做“伏尔加”而已。在英国人看来,克鲁姆这个“伏尔加国”的选手,其文化原型是明 显的。 (罗琳阿姨为了避免麻烦, 对片中的大多数文化符号都做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小改动, 以免读 者对号入座,影响票房收入,不过改动以不不影响文化含义为限,稍做解析就能看出来。 ) 中国元素和印度元素:张秋、佩蒂尔姐妹。判定这三个女生的民族属性不是问题,“张秋是不是配哈利”这个话题,也已经被国内的哈迷 讨论了一万遍。这里不讨论爱情,只是从英国人的文化观念来分析一下。英国人的主流观念 里,对中国、俄罗斯这样的能够构成对手级别的民族或者文化还是有一定地位的。哈 4 中的 舞会,首先进场的 4 对舞伴,英美 4 个,中法俄印各 1 个,简直是联合国五常加一个发展中 国家代表嘛。细分下来,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实力,英美文化给予这些外国形象的地位还是有微妙差别 的。比如印度文化的代表佩尔蒂,剧情给她的评价就比代表中国人的张秋低得多。剧情中, 佩尔蒂参加舞会,是因为情节需要抬高赫敏,压低哈利和罗恩,因此需要个倒霉的女孩垫在 下面。这个倒霉女孩之所以选择印度而非中国,是因为英国人统治印度过百年,在心理上占 有巨大优势,看印度人总是像在看家仆。因此在片中佩尔蒂姐妹的举止略显轻佻,礼貌奇多 至于惶恐,缺乏女生应有的矜持。 对张秋则不然,有求必应室中哈利和张秋的初吻,是很多欧美观众心中的浪漫的东方情调。 不过尊重归尊重,英美文化对中国人也谈不上多么崇敬,英美还是对自己的文明很自豪的, 所以一定要在文艺作品中表现出中国人的缺点,以维持自己的心理优势。一般认为,英美人 认为中国文化最大的缺点,是中国人懦弱和缺乏勇气。英美的主流文化是征服者的文化,崇 拜强者,遵守规则,最瞧不起叛徒。孙子兵法这样的东西,他们可以读读但很难真正接受。 因此片中张秋被乌姆里奇拷打而叛变了邓布利多军之后(作为对照,哈利也经受了刑罚,但 挺过来了) ,她和哈利的关系也就结束了。同理,英美文化对俄罗斯的印象就是简单强壮但 粗暴, 赫敏和克鲁姆也没戏。 英国人能接受同源的法国人芙蓉嫁给卫斯理, 距离更远的文明, 找找异国情调谈谈恋爱还可以,结婚是不行的。 更边缘的,犹太人元素:古灵阁的妖精古灵阁的原型很明显是银行,尤其是瑞士的银行,而犹太人擅长经营金融业是世人皆知的。 从体貌特征上讲,犹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大鼻子。比如下面两个有代表性的犹太人,演 员伍迪艾伦和基辛格,注意鼻子。英美主流文化中对犹太人的评价并不高,普遍认为他们唯利是图,为了一块银币出卖良心。 所以哈 7 中,妖精拉环又出卖了哈利一次。欧洲反犹传统,并不是说说而已,在儿童剧中都 有渗透。 黑人元素:片中只出现过两个黑人: 一个是哈利的同宿舍成员,本文第一张照片中的黑人,迪安? 托马斯 Dean Thomas。 另一个是魔法部的官员金斯莱? 沙克尔 Kingsley Shacklebolt还有个哈 6 中无姓名的酒馆女招待: 在英国主流观念看来,黑人谈不上有什么独立文化,基于人种的差异,不好同化到欧美文明 里,但是出场也没什么好表现的,只好安排个跑龙套的角色罢了。要不是照顾美国观众中有 不少黑人,可能这个龙套都给不了。 下图是哈剧中各种文化的地图:应该说作为目前世界的领先的文明, 英美国家的主流观念里, 对外国文化的态度持有相当开 放的态度,和盛唐时期中国人对外族人的看法是类似,宽容外族,本质上是给英美文明增光 添彩, 就像人大开会的时候总能见到各种民族盛装一样。 不过这种宽容是有限度的, 所谓“外 宽内忌”,就是不以威胁英美的主体地位为限。 地图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域、 一个大的文化体系没有出现。 下图是这个民族元素唯一一次 出现,只是张照片。英美国家潜意识里世界各个文明的分量,对谁看得重些,对谁看得轻些,谁是对手,谁是朋 友,谁是家奴,谁可以结婚,谁只能恋爱,是很有分寸的,细节可以随意,大原则决不能违 反。英、法、德、俄四大文明都出自基督教文明,和这个文明从中世纪斗到“911”,在影片 中作为正面形象出现,是要触犯英美观众心理底线的。如果非要出现一点点色彩,只能展示 他们的古代文明时段, 因为埃及和金字塔也算是基督教文明源头的一部分。 但是这个民族有 了自己的独特的信仰之后的那些元素,就不能在影片中出现了。 其实也不能这个文明说没有出现,只是这种出现的方式非常微妙。尽管作为儿童文学作品, 罗琳阿姨为了避免麻烦,已经尽了最大可能消除“那个人”的文化因素,但是“那个人”的文化 原型又能是谁呢?如果从“那个宗教”的角度分析,其实也可以写很多的,不过这个问题比较 敏感,咱们中国人也犯不着去趟这趟浑水,这里就不多说了。 言归正传,继续讨论哈利和赫敏的婚姻问题。赫敏的头发问题刚才放到一边,现在我们再好 好看看赫敏: 一头褐色的头发,不同于马尔福的铂金色、哈利的黑色和罗恩的红色,有什么意义呢?为什 么罗琳阿姨不能安排赫敏嫁给哈利,却最后嫁给了罗恩?翟按:网络交流还是有些益处的,续 1 有几个技术性错误,谢谢各位指正,最终定稿会改正 的。另外,我没看过原著,而且只看过电影没看过原著的读者较多,只看过原著没有看过电 影的寥寥无几,下面的讨论均以电影为准。以原著为资料和我讨论的,恕不回复。抱歉我不 是哈密瓜,是来切哈密瓜的。翟又按:再说一遍,本帖原来是我和几个高年级的法学专业的学生私下里交流用的,内容是 关于英国的历史文化和政治, 我没有义务也不可能考虑太多读者的情况。 只是人人分享功能 太强大,现在来了这么多围观的,我只能说大家愿意来捧场欢迎,看不下去想走也欢送。不 过楼主提醒各位哈利波特爱好者,尤其是喜欢赫敏的人,继续阅读有一定风险,本文的题目 叫做“赫敏为什么不能嫁给哈利”,论证当然是要分析赫敏的各种缺点,随着论证的深入,越 往下文毁赫敏越深, 不仅要毁掉你们的童年美好的记忆, 也要毁掉很多你们习以为常的观念, 必须先做提醒。昨天晚上发了条状态进行随机投票,两个选项:温柔的毁赫敏还是粗暴的毁赫敏,结果是 17: 选择温柔的毁赫敏, 3 看到如此高人气的投票结果, 我第一反应就是不准备再写下去了, 给大多数哈密瓜保留一点美好的童年不好吗?犹豫了半天,最后决定暂时还是不要停笔的 好,因为毕竟还是给一些平时网下无法接触的同学人传播了些知识。而且,大家的胃口已经 吊起来了, 不继续更新下去, 只怕我这个小宅院要有些日子不得安宁。 只是一定要提醒大家, 本帖后面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摧毁力, 越往后越是如此, 各位非法学专业的哈密瓜们, 请慎重。对法学专业的同学来说, (是不是我的学生倒无所谓,不过最好年级高一点) ,不反对你们继 续看下去的。不管你个人感情如何,毁掉赫敏有助于你们的专业进步, (当然只是我个人的 看法,待喷) 。因为法学是统治之术,是西方学术的制高点,就像《哈利波特》中的火焰杯, 代表最高荣誉,但是拿到火焰杯的过程却充满了危险和挑战,前面的深水区里漩涡密布,很 容易让你们受到伤害。借用《火焰杯》中校长的一句话,有些游戏:最终的成功者必须经过残酷的淘汰。法学是典型的先苦后甜、胜者通吃的长线专业。你们必 须经受各种痛苦的经历,无法承受的人趁早出局。入学第一天你们就应该知道,这个专业要 背最厚的书,参加最难的考试,忍受最低的一次就业率,更重要的是,必须在精神上脱胎换 骨。法学是成年人的工作,如果不快点毁掉你们的童年,你们怎么真正成熟!法学是统治者 的事业,如果不毁掉你们的平民心态,怎么能进入领导者的行列! 法学是研究人性恶的科 学,如果不深刻的直面邪恶,你们又怎么能彻底的明白正义!这些话,也许你们很久才能明 白。对各位非专业的读者,我也再说两句,我知道不可能禁止大家围观,也理解各位的好奇心和 逆反心理, 说一句画蛇添足的话: 如果你们非要阅读, 由此带来各种不悦, 请你少喷我几句, 不是我请你们来的;即使非要喷我,请你语言文明一点,因为我的学生里女生较多。反对意 见可以发表,张口污言秽语的,我保留删贴的权利。另外,为了照顾一些人的情绪,我决定在文章的逻辑结构上做了较大调整,本来要分析赫敏 的头发的,现在暂时放在一边。下面的段落原来是文章的第四部分,特意提到前面,因为这 一段对赫敏毁的不深,或许还能够接受。可能会造成一些行文逻辑上的不连贯,我只能说声 抱歉。各种留言还是欢迎的,我会根据留言调整下面的写作风格。最后,本文如果写完,也 会很长,大家不要指望一次读完。第三篇、哈利的选课 1:飞行课和魁地奇(上)前面有人嫌我跑题, 绕着地球转了一圈却没有说到为什么赫敏不能嫁给哈利, 前两段确实是 本文的铺垫,正文现在开始。先帮这些急性子的朋友总结一下我前两段的观点,共两句话: “盎格鲁撒克逊”英国人是一群征服者, 霍格沃茨是他们的继承人学习统治术 (法学) 的地方。 够简单了吗?下面的问题是,因为上述原因,整个霍格沃茨的价值观取向,完全是征服者/ 统治者的视角。或者说,霍格沃茨评价学生的标准,就是看你是不是一个优秀的征服者/统 治者。常说价值观的作用像尺子(价值尺度) ,用这样一把尺子量下来,赫敏的问题就很多 了。先从简答问题的开始。最基本的问题,做一个征服者首先需要什么?12 3最基本的回答:做一个征服者首先需要有力气。估计这个答案很出人意外,太简单的答案有时候反而想不起来。大多数同学都是中国应试教育这面大筛子筛下来的幸存者,久经考验,习惯成自然,对体育 是一种教育形式会感到很隔膜,上体育课不就是玩嘛。大概上过小学的同学都听说过“德智 体全面发展”这句话, 也都知道在中国的教育实践中基本上是句空话。 人人都知道“三好学生” 的真实意思,是“体育及格、没有犯过错误的分数最高的学生”。很少有人仔细的考虑过,为 什么从教育理论上,体育竟然是和整个道德、智力相提并论的,或者说数学、语文、物理、 化学……加在一起,理论上才等于一个体育。中国古代教育,一直以智育为核心,但重视体育,却是西方教育的一项重要传统。西欧各民 族的祖先都是游牧民族,因为西欧的自然环境和中国不同,如上图所示,伦敦和柏林大体上 和黑龙江的漠河在一个纬度,巴黎和哈尔滨在一个纬度,北京比号称“炎热”的南欧的罗马还 要靠南些。这种纬度的地方在中国古代基本上是无人区,之所以西欧地区还有人类文明,完 全是因为欧洲是一个深入大西洋的“大半岛”,有比较充分的水蒸气,气象学上称为“温带海 洋性气候”。饶是如此,欧洲的大片地区也是常年阴冷,光照不足,并不适宜粮食作物生长, 因此不论日耳曼人还是凯尔特人,早期都是以牧业为主的民族,农业只是副业而已。因此这 些民族的很多特点,大到喜欢迁移游牧,喜欢独立自由,小到喜欢吃牛肉,不吃狗肉(牧羊 必备) ,都是和这个基本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和农业较为依赖耕作技术相比, 牧业对身体条件的依赖要求比农业重得多, 因此在欧美的教 育传统中,对身体的训练,是教育的头等大事之一,和智育可以相提并论。体育教育不仅仅 能锻炼强健的身体, 更重要的是, 这是一种准军事训练。 在草原上, 猎人们必须排列好队形, 组织好分工,才能对猎物进行成功的围猎,一人失职漏出一角,则全体猎人的工作都是无用 功。欧美体育教育的精华,就是在分队竞争中,锻炼人的斗争精神、规则意识、协作才能。 只有能在球队中做的了队长的人,才能在猎场上指挥同伴,也才能在战场上指挥的战士。等 战争结束后,也才能承担统治者的重任。英美的大学每年要举行无数的各种类型的体育比赛, 著名的比如剑桥牛津划艇对抗赛, 美国 的大学棒球、篮球、橄榄球联赛等。这种比赛花费相当惊人(远比在教室里上课费钱) ,但 学校从来是在所不惜,就是因为是否有发达的体育教育,是一所大学是否是一流大学、是否 属于培养统治者的摇篮的标志之一。学校中真正能做学生领袖的,很少是考试中的第一名, 往往倒是球队的队长或者明星。 到了找工作的时候, 在学校的球队中当队长的经历要比拿几 个 A 更受雇主的重视。华人的孩子来美国就学,刚一开始最不容易适应美国大学环境的就 是这种体育文化。小布什耶鲁棒球 队照 美国总统竞选的时候中, 学历太高是不受选民待见的, 历任总统中有正规博士学位的只有一 个,也是历史评价平平的角色。大多数总统,尤其是共和党方面,都是本科生,其中学习好 的并不多,很多人最自豪的大学经历,就是自己在学校的球队中打什么位置。布什父子总统 三代都是耶鲁大学的学生,也都是耶鲁运动明星。布什爷爷普里斯科特就加入耶鲁棒球队, 还获得过全美大学生运动会高尔夫球冠军, 老布什本人是耶鲁的棒球队一垒手, 而且是全队 的队长。小布什也是耶鲁大学校队二垒手,并且是家乡棒球“得克萨斯游骑兵队”老板。布什 家族的智商问题一直被媒体嘲笑, 尤其跟两个克林顿对比, 这其实正是布什家两代总统的竞 选策略:我不是只会念书的象牙塔的书呆子,我是运动场上的英雄,因此我才应该做美国的 领导者。老布什过八十岁生日,竟然是以高空跳伞的方式庆祝的。在这方面,女生教育也不 让男生,体育成绩好的女生容易嫁人,因为可以为家族生下更强健的后代,小布什的奶奶就 是美国女网国家队队员。毛主席畅游长江其实中国的领导人也是如此。作为国家领导人,工作压力之大,常用“日理万机”来形容,没 有过硬的身体条件绝对是不行的。老一代领导人中,毛主席 73 岁畅游长江,邓小平 88 岁在 北戴河下海游泳,这两位都是走过长征路的。近一点大家比较熟悉的,温家宝是搞地质的出 身,在甘肃青海爬了十几年荒山,才能以接近 70 岁的年龄,在四川地震灾区救灾第一线连 续工作一个星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个道理并不难理解。回到剧中。哈利波特来到霍格沃茨的第一场大戏,是大家熟悉的分院帽选学院,接着就是几 堂魔法课。大家不妨重看《魔法石》开场的一段,就会发现波特和罗恩根本不是中国意义上 的好学生。两人在上课方面是很失败的,比如第一堂课两个人就迟到了,严格遵守规定的麦 格教授讽刺说要把他们两个变成一只表或者地图。 第二堂课,斯内普教授的魔药学,哈利先是上课走神被斯内普警告,又接连三次没有回答上 来斯内普的问题,斯内普本来就严重偏心,少不了对哈利一番冷嘲热讽:可见,波特在教室里混得并不得意。波特真正的转机在第三节课:飞行课。 这是堂室外课, 大部分同学也很容易看出相当于我们的体育课, 不过是把跑圈改成骑扫把而 已,都是为更复杂的球类运动做基础训练的。上课不久,纳威受伤了,老师去找护士,马尔 福趁机捣乱,将飞球扔掉,而波特具有极高的运动天赋,几乎是无师自通的掌握了高难度飞 行技巧, 用一个非常惊险的高空急转弯接住了被马尔福扔掉的球。 这个动作发生在麦格办公 室窗口,直接打动了麦格教授: 接下来, 波特被麦格推荐进入格莱芬多的魁地奇队, 并且在赛场上成了赛场上最优秀的找球 手,后面的情节大家都很熟悉,就不再多说了。《哈利波特》几乎每一部都有魁地奇比赛的情节,看电影的观众,绝大多数都把魁地奇当作 一场好玩的游戏,震撼于精彩刺激的高科技场面而已,其文化意义,最多能理解到魁地奇相 当于英国的国粹运动――足球上(或者橄榄球) 。其实,每场魁地奇赛场上中,都埋藏这相 当丰富的剧情线索,各派人物在魁地奇赛场上的较量,包括观众席上的各种小动作,是霍格 沃茨学院故事的重要内容。哈利(包括罗恩)正是靠着在魁地奇比赛中的一次次胜利,成为 众所瞩目的学院英雄,在同学中获得了尊敬和拥戴,并在六年级当上了院队的队长。哈 6 大决战前的魁地奇队长,也就意味着哈 7 大决战的指挥官。同理,罗琳阿姨笔下的赫敏的主要弱点之一,就是她从来不打魁地奇。中国观众喜欢赫敏,很大程度是按照中国教育的标准衡量的,赫敏每次上课都能正确回答 问题,每次考试都是第一,不是最优秀的学生吗?按照英国人的看法,不是,这只是她是个 次优秀学生的表现。英国观众看到每次魁地奇比赛,哈利在赛场上拼搏,而赫敏只是坐在观 众席上喊加油的时候,心里都明白,罗琳阿姨这样安排,是暗示赫敏是配不上哈利的,因为 她不具备做一个优秀统治阶级的身体素质。中国观众,则一般没有反应。 金妮呢?这个小姑娘出场机会并不多, 但是关键的第六部, 金妮成了学院魁地奇球队的副队 长,选拔新球员的时候,金妮就站在哈利的旁边。更重要的是,哈利压不住底下乱糟糟的队员的时候,金妮大喊“都闭嘴”,让全场鸦雀无声, 连他哥哥罗恩在内,都乖乖的站好听训。好电影不需要太多台词的, 这场戏金妮一共只有 一句话的台词,就充分表现出一个优秀统治者的气质:攻击性。 对赫敏而言,更糟糕的是她接下来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为了帮罗恩通过选拔,赫敏偷 偷的对罗恩的竞争对手使用了“混淆咒”,让罗恩不光彩的赢得了选拔赛的胜利。 赫敏帮自己的男朋友,也许中国观众表示可以理解,只是人之常情而已。但是一个有英国主 流价值观的观众看来,这种违反规则的行为,绝对是个无法容忍的的大错误,这样选拔出来 的球员是要输球的,――要是在战场上,是要败阵的。英国人所谓体育精神,费厄泼赖,首 先一点就是遵守规则,在规则之内可以合理冲撞,但绕开规则作弊,是对所有人的欺骗。比 尔?克林顿身为总统之尊,和个把女实习生莱温斯基出轨绝大多数美国人都不介意(考虑到 希拉里,很多美国人都有点同情) ,但是一旦克林顿在调查之下说了谎,那就成了“誓言之下 的谎言”,竟然到了引发国会弹劾的地步。遵守规则,是法学的基本特征,也是区分统治者和平民观念的重要分界线。统治者必须严格 执法,平民则喜欢抄捷径走后门,大家先记住这个话头,下面还要深入讨论。对照之下,选拔赛的时候金妮也在场,她是罗恩的亲妹妹,按说比赫敏和罗恩更亲,而且她 直接就是选拔赛的裁判。 但是片中金妮毫无徇私枉法的表现, 就这样看着罗恩差一点被淘汰, 直到赫敏出手作弊为止。球队是集体项目,做球队的队长或者副队长,不仅要身体强壮,更 重要的是要处事公正,才能领导全队战胜对手,金妮无疑就具有这样的素质。如果说这场戏 是哈利、金妮和赫敏的三角关系的选拔赛,并且让英国观众来打分的话,结果肯定是金妮而 非赫敏应该嫁给哈利。奇怪的是,以罗琳阿姨对赫敏的偏爱,为什么罗琳不安排赫敏也打魁地奇呢? 翟按:人人网是一个实名网络,我的个人信息不难找,不过请私信和留言的朋友别把我的姓 写错了,我不姓瞿,也不姓霍,姓翟,有些学生私下里坏坏的叫我宅老师, 我也坏坏的接受。 仍然感谢各位的回复,纠正了我很多技术性错误,比如把三强奖杯错称作火焰杯等等,定稿 会一一改正的。 留言中还是有很多精熟原著的朋友貌似不太开心, 非要我用原著做材料分析, 其实原著我也是看过的(当然没各位看得细) ,不过你们的要求恕难从命。说实话,我对各 位原著党提供的各种细节纠正颇有兴趣,只要不说脏话,我还是挺喜欢看你们的留言的,因 此这里暂时就不解释我为什么坚持用电影了。第三篇、哈利的选课 1:飞行课和魁地奇(下) 大家都知道, 赫敏是罗琳阿姨在书中的影子, 为什么不设计一个情节, 让赫敏也打打魁地奇? 很多人分析的和剧情有关,不错,但本帖从另一个角度提供一种思路,这个问题和英美国家 的教育理念有关, 只是这种教育理念, 在中国的教育的实践中不被承认, 大家比较陌生而已。 前一篇本宅介绍西方国家重视体育教育, 这倒也不是什么独得之秘, 差不多是教育理论界的 通识。 那为什么万恶的中学老师总是抢走大家宝贵的课外活动时间, 拿去给文化课补课?大 家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因为高考不考体育呗,但这只是表面现象, 高考又为何不考体育呢?如果教育当局认为体育教育非常重要, 把体育考试吸纳进高考体系 很难吗?比如在高考里增加一门体育,占一百五十分(重视的话可以再多) ,测试百米、跳 远、铅球三项,某日统一集中到某中学测试,按照指标记分,这在技术上也不是什么做不到 的事情。如果这样,万恶的中学老师一定会风雨无阻的把大家从教室里赶出来跑圈的:亲, 跑圈哦,加油哦,有一百五十分哦。 问题是这一切都没有出现。原因何在? 因为体育和智育不同,体育更加依赖人的先天条件。随便一个班同学排排队,总有大个子、 小个子,每个人的身体天赋是明摆着的。相对于文化课,锻炼对天赋改变并不大――无论怎 么锻炼,你也不能长到姚明那么高。大家都锻炼,最后还是比天赋。过几天大家就要看伦敦 奥运会了,这是西方体育文化的集中展示,大家不妨留意其中的价值导向。奥运会的口号是 “更强、更快、更高”,稍一注意就能发现,其实奥运会根本和普通人无关,完全是一群体育 天才的竞争。 中国高考的基本理念,是假设幼儿的大脑是一片空白,在这个层面上人人先天平等。教育的 目的在于传授知识,传授的效果则取决于学生的努力程度,教师要鼓励好学生刻苦读书,而 高分就是对勤学的奖赏。因此,像体育这种比较依赖天赋而非勤奋的科目,在中国的高考体 系中就很难找到位置。 你能接受一个刻苦读书的勤奋女生落榜, 而一个五大三粗的笨男孩被 高校录取吗? 而英美国家的主流教育理念正好相反,在他们的教育理念中,勤奋并不特别重要,而天赋则 是首要因素。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 1%的灵感加上 99%的汗水,但 1%的灵感比 99% 的汗水更重要”,就是这个意思。 (这句话的原文有争议,在美国也有,大家耐心,我后文也 会稍微解释一下这种争议的原因) 。 英语中有很多概念和天赋有关,比如 genius、talent、gift,这几个词可以被混杂着翻译成天 才、天资、人才、才能等等,但实际上汉语中很难找到对应词。英美主流教育理论认为,知 识是一种人脑的内在的机能,无需被教育活动传授,教师的作用只是把它激发出来。这种教 育理念对天赋非常强调,一个人如果没有天赋,就没有教育价值,等于是对牛弹琴,反之, 天才可以无师自通。教师的作用,仅仅在于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天赋,将其由潜在状态激发 出来成为现实。英美高教界有句话,“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是被大师的氛围熏陶出来的”。 哈利波特电影中,很多细节都体现了这种教育理念。 《魔法石》中哈利的第二堂课,斯内普 的魔药学。斯内普给一年级同学的开场白是这样的:(下面很多长字幕的截图在电影中原来是若干个镜头, 是我截图后配的文字, 红色字体也是 我加的,细节党不必见怪) 。 众所周知,斯内普一贯歧视非纯血的学生,他性格古怪,说话阴阳怪气,对学生很不友好。 但斯内普这句话实际上可算是“直言不讳”,因为他的教育理念并不是霍格沃茨的特例。紧接 着第三堂课飞行课,导演安排了如下镜头:首先霍奇夫人布置任务: 下面四个镜头,第一个镜头是哈利的,他一伸手,扫把就毫不费力的飞了上来。旁边的赫敏的表情是这样的: 第二个镜头呢,给了马尔福!他只是比哈利稍慢一点点而已。这就是马尔福参加了食死徒却 在第十九年后还活了下来的原因――他血统高贵并不是空话, 他本人有相当高的天赋, 这届 学生中仅次于哈利而已。第三个镜头给了罗恩,扫把飞起来打到他的头。罗恩的魔法爱出错,一直是片中的笑料,这 一次也是如此,不过好歹是让扫把飞起来了。 最后一个镜头才是赫敏,她喊了半天,扫把最后也没有上来。按照英美观众的看法,这是在 表明,赫敏没有飞行术的天赋。赫敏 缺乏的天赋还 有很多, 比如西比尔 ?特里芬妮教 授(Sibyll Trelawney) 的 占卜 术 (Divination,有的地方翻译成“圣术”) 。赫敏一上来就不喜欢特里芬妮,特里芬妮同样不喜 欢赫敏,认为她没有天赋,颠三倒四的讽刺了赫敏一顿,气得赫敏一怒之下走出课堂。 大家别小瞧这个疯疯癫癫的特里芬妮,她教的这门课是霍格沃茨课程表里最高级的课程之 一,大致相当于中国儒家五经中最难的《周易》 ,现实中也对应着一项非常悠久的西方文化 传统,其历史渊源甚至在希腊罗马文化之前。有时间我会单独写一篇分析的。 赫敏当然不是没有天赋的孩子, 但她的优势偏向于依赖背诵的课程方面。 赫敏从第一部开始, 每一级都有她在回答老师提问方面压倒同学情节, 这类镜头不胜枚举, 从英美教育观念来看, 这些情节只是说明赫敏有“记忆天赋”。赫敏喜欢的课程,比如“古代符文”,就是典型的背诵 课。 什么是“古代符文”呢?表面上看是用如尼文字等书写的咒语。 其实英美贵族教育体系中不学 外语, (坦率地说是瞧不太起“低等民族”的语言) ,只学古典语言(拉丁语、希腊语) ,这门 课实际上相当于中国的外语课,赫敏这句台词,意译的话大概可以翻译成“我觉得量子物理 学根本就是乱七八糟的课程,学英语才有意思呢”,仔细体会就能发现其中微妙的贬义。罗 琳虽然喜欢赫敏, 但作为一个优秀的儿童文学作者, 她编故事必须符合英国社会的客观实际, 塑造人物要符合其性格和身份,否则故事就没人看了。 英美教育理念的“天赋”是个很有趣的概念,一方面,他们认为每个人的天赋差别很大,而且 基本不能靠后天改变,这好像很不平等;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赋, 即使再差的人也有某种天赋,只是和别人不同而已。老师只要发掘其中的潜力,则任何人都 可以成功。这个理念常玩欧美网络游戏的同学应该很熟悉:你注册一个角色的时候,有各项 天赋值――比如力量、敏捷、耐力等――供选择,但一个角色不能同时占有各项天赋。每个 角色类型都有特定的天赋,比如法师有法师的天赋,骑士有骑士的天赋,在游戏中天赋会数 字化到一个点数,而各项天赋加在一起,总和是一样的。 (没玩过网游,有错误请指正) 。用 他们的话来讲,就是“上帝在这里关上一扇门,就会在那里打开一扇窗子。” 这种教育理念在剧中的典型例子,如胖胖的小朋友纳威: 前几部纳威是个很倒霉的角色,导演总安排他负责丢丑。第一节飞行课,他根本控制不住扫 把,最后受了伤。第二部的黑魔法防御课,又被一群小精灵挂在了挂灯上。 第三部的黑魔法防御课,他是卢平第一个叫出来练习咒语的学生,这次稍有进步,卢平是个 好老师,至少帮助纳威完成了训练项目,虽然很勉强。总之,纳威可以说在班里算是各科都比较差的学生,这种同学大家在身边也能找到,要是在 中国的计算总分高考体制下,差不多就是个没戏的学生了。 可是,这个笨笨的男孩有一项“天赋”:草药学,因为他不喜欢运动,也不太会交际,只喜欢 整天呆在野外观察各种生物。第四部火焰杯以后,纳威开始上戏,三强争霸赛第二场黑湖探 险那场戏,赫敏和罗恩在图书馆里找了半天找不到潜水的答案: 问题是在专业领域,三百个外行加在一起也不如一个内行。真正帮忙的还是纳威?隆巴顿, 他不仅提供了呼吸草的线索, 还直接找到了呼吸草的实物 (好像是假穆迪从斯内普那里偷的, 转交给纳威) ,帮助波特取得了黑湖探险的胜利。 在小说里,纳威的最后结果是留校任教,担任了霍格沃茨草药学课程的教授。但是在中国, 这严重偏科的孩子恐怕考大学都很困难,就算考上了大学,只怕也难经过硕士、博士重重考 试最后站在讲台上,虽然他教的草药学,肯定比赫敏强。 另一个例子是片中的双胞胎乔治和弗雷德兄弟,他们来霍格沃茨是因为家庭原因(纯血巫 师) ,但两个人对统治术下的各种课程都缺乏天赋,上学只在搞各种恶作剧,虽然逗得观众 很开心,但从受教育的角度来说,不是什么好事。最后两个人在不停的恶作剧中发现了自己 的天赋:商业。 那就索性发扬这项天赋,因此他们在《凤凰社》中干脆退了学,虽然没能成为霍格沃茨合格 的毕业生(做政治家) ,却成了成功的商人。霍格沃茨课程里有关于商业的项目吗?没有。 两个人完全是无师自通, 一边玩一边找到门道 的。 怎么样,这种教育理念是不是听着挺动人的,在这种理念下,几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老师 应该鼓励个性、强化特长,而不是逼着有外语天赋的同学练飞行,或者让有经商才能的同学 搞草药研究。这些年中国的教育改革,引入了不少英美国家的教育理念,所以这些说法,估 计各位也不完全陌生。 但是说也奇怪,中国现在的教育模式,仍然是高考体制为主,多少“素质教育”的好计划,听 起来不错,一旦遇到高考指挥棒,就会出现各种走形。为什么不根本上引进英美国家的教育 理念呢? 因为强调天赋的教育,有一个隐含的逻辑,不知道各位能不能接受。在这种教育理念下,人 的差异会被固定化。天赋是先天的、用生物学的说法就是遗传基因决定的,但基因会代代相 传,是不可改变的因素。强调天赋的结果造成这样的逻辑:商人有经商天赋,他们的子女仍 然有经商天赋,也就应该继续经商;音乐家有音乐天赋,他们的子女仍然有音乐天赋,也就 应该继续搞音乐;……;这还不要紧,关键是:统治者有统治的天赋,他们的子女仍然有统 治的天赋,也就应该继续统治大家。 说人话。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你是什么意思! 你是不是法西斯!作为一个大学老师,你不觉得可耻吗!日本人杀害了我们多少同胞,南京 大屠杀你难道忘了吗?你竟然在网上公然散布这种腐朽的法西斯思想! 难道共产党带领大家 翻身做主人是错的?打到地主有什么不对吗?喜儿就应该嫁给黄世仁做小老婆?杨白劳就 该世世代代给黄家种地?你是不是南霸天的私生子?政府一个月给了你多少五毛?现在政 府腐败成这样,漫天的有毒空气,遍地的环境污染,还不许我们屁民上街散个步!你爸是不 是个贪官!你是不是觉得,白富美就得嫁给高富帅,然后生下官二代富二代继续骑在我们头 上?你到底是什么意思!(以上摘自本帖后部分网友的评论,先摆在这里,看看本宅预测能力如何。 )抱歉我只是个普通教师,给我的几个学生介绍英国的历史、文化和政治而已。英国文化的主 流是贵族文化,而贵族的基础则是血统,你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不搞明白这一点,学习 英国的一切都不会入门。第四篇、赫敏的头发、血统和身份今天两段联发,主要是不愿意让人骂我卖关子。现在终于可以讨论赫敏的头发问题了。褐色 的头发是什么意思呢? 前面网友的跟贴中,提供了很多有想象力的答案,依照发言次序列举如下:吉普赛人、斯拉 夫人、诺曼人、加拿大人、凯尔特人、意大利人、伊朗雅利安人、美国人、澳大利亚人、爱 尔兰人。我看到最有创意的答案是这个网友的留言: “赫敏到后几部出现的眼部烟熏和眼线,头的脸比例(高额头) ,杂色卷发,博学智慧,和对基督教道德观的细微批判态度,很容易得出,原型代表了一种两河流域文化。阿拉伯信仰 使之和传统格格不入,深厚的犹太教时期遗存知识,巴比伦,埃及,苏丹时期,丰富的文化 交汇。赫敏对事件的一些预判和先知,仿佛新约中记载的,预兆耶稣诞生的东方三圣人。赫 敏从书中知道的事物很大程度上引导哈利做了很多决定性的事。 魔法石, 赫敏差了书。 密室, 变形药。阿兹卡班,穿越。火焰杯。。好吧这集没她什么事,恋爱。。。不胜枚举。所以说 。 。。 赫敏的东西方矛盾和交融特质,很可能就代表了阿拉伯,两河流域文明。”请允许我膜拜一个先。 问题是,这么多的选项,哪个是正确答案呢? 各位修炼统治术的同学们请注意, 经过多年素质教育的提倡, 说我们老师只会照本宣科是不 正确的,很多老师也经常提供各种教科书以外的、甚至是相当激进的观点。但坦率地说,目 前我们的法学教育还缺乏一项很基本的素质训练。 一个优秀的统治者最重要的素质并不是见 识广博,因为一般来说统治者并不缺乏各种信息。关键是,在大量眼花缭乱互相矛盾的信息 中,能做出正确的一个判断并坚持到底。法学案例课上大家都上过,每个案件中包括大量信 息,哪些是有法律意义的,哪些是无意义的干扰项,哪些是自相矛盾的谎言,优秀的律师必 须做出准确的判断,才能打赢官司。在英语里,表明这种判断的能力有一个词:insight,这 个词由内(in)和看(sight)两个词根组成,可以翻译成“洞察力”、“悟性”、“眼光”等等。 各位请试着运用你们的“洞察力”,选择一个答案,记得要坚持己见哦。 1 2 3 答案是:赫敏的褐色头发,意味着她是个普通的英国人,她的头发的颜色是大多数英国人头 发的颜色。 估计大家都很愤怒。等了这么久,等来这么一个结果。 请先不要着急愤怒。得出结论并不困难,但一定要给出判断的理由。为什么褐色头发是表示 普通英国人呢? 英语中有两个词表示民族:nation 和 ethnic group,前一个词更多的表示“国家”、国家政权下 的民族,比如 Britain nation 或者 American nation,后一个是语言文化上的人群,比如 Anglo-Saxon,可以表示英国和美国的英语族裔。无论用哪个定义,赫敏都和哈利、马尔福 一样,属于英国的主流民族, (用后一个定义,罗恩属于少数民族) 。但这不足以区别赫敏和 马尔福的身份。 有在英国留学的同学留言说,现实中英国人很不重视我们说的“民族”差别,他们的身份登记 也没有“民族”这个选项。没错。大家研究英国人的身份问题,可以从民族入手,但民族问题 有时候并不是最主要的划分方式。 在民族之外, 还有一个平行的概念, 在传统的欧洲观念中, 称之为“阶级”class,但是这个词在现在的中国被改造成和财产(有产、无产)联系在一起, 和片中对不太上, 比如罗恩家很穷, 但他是贵族阶级。 其实欧洲人所谓“阶级”这个词的本意, 大体上对应古汉语中的“门第”。在阶级分类下,人的身份分为三种:贵族(noble) 、自由人 /平民(freeman)和奴隶(slave) 。前面说盎格鲁撒克逊人是征服者/统治者,其实并不准确, 严格地说应该是盎格鲁撒克逊人中的贵族阶级才是统治者。 留学生一般接触不到比较高端的 贵族阶级,因此会感觉英国人不太重视身份差别。 在早期的英国历史中,无论盎格鲁撒克逊人还是凯尔特人,内部都已经有了阶级分化。有人 以农牧业、手工业等为职业,也有人专门以战争为职业,即武士阶级,其领袖则称为“王”, 这些职业大体上都是世袭的。 日耳曼民族大迁移之后, 盎格鲁撒克逊武士战胜了凯尔特武士, 成了英国贵族(严格地说还有后来的维京人、诺曼人,这两族也属于广义上的日耳曼民族) , 大部分凯尔特人或者被征服成了奴隶, 或者和盎格鲁撒克逊族的平民混杂在一起, 融合成现 在的普通英国人,也就是平民。 贵族与平民的划分,一直是英国历史、文化和政治的重要特点,也是中国人学习英国文化的 难点之一。很多人不能接受,号称“先进”的英国,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法定的贵族国家。英 国女王作为贵族之首,她既不是民主竞选的,也不是推选或者指定的,而是依照血统原则继 承的。女王在英国政体中是有实权的,并不仅仅是教科书中所说的“君主立宪制下统而不治 的虚君”那样简单。 (女王的实权问题比较专业,不展开。 )现任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女王之下,英国还有大大小小的亲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和教会贵族、法律贵 族等共一千多人。 这一千多人组成的贵族院 (上院) 和剩下 8000 万人选举出来的平民院 , (下 院) ,理论上是平级的,二者加上国王,共同构成英国政治的中枢――英国国会。历史上, 上院曾经拥有比下院多得多的权力。 即使在贵族制度高度式微的今天, 上院也仍然是英国政 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知道大家是否相信,直到三年前的 2009 年,英国才在历史第一次成 立了“英国最高法院”,此前上院一直是英国的最高上诉司法机构!也就是说,最高司法权一 直在贵族手中, (这个问题也很复杂,不展开) 。在一向以法治传统著名的英国,大家可以理 解这意味着什么!英国国会大厦 至于贵族精神对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影响,那更是无所不在。民间对贵族精神的追求, 比上流社会有过之而无不及,去年大家都领教过的这个场景:威廉“大婚” 这场婚礼一共花费 4722 万英镑 (折合 4.7 亿人民币) 全由纳税人支付。 , 英国民间的态度呢? 一片欢腾,载歌载舞,视若第二国庆, (英国国庆节是女王生日) 。 发张稍微敏感点的照片,2009 年 9 月 9 日,某开国元帅之孙女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婚 礼。哦,抱歉,这地方古代叫做太庙。 不知各位什么感觉。反正新郎的名字,到现在还处于保密状态。 言归正传, 《哈利波特》中的贵族和平民,对应的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不难回答,片中有一 对很常见的概念:“纯血”/“麻瓜”。 《密室》的开场,卫斯理和马尔福两个家庭在书店相遇,两个家长亚瑟卫?斯理(罗恩爸爸) 和鲁修斯?马尔福第一次直接面对面,下面是鲁修斯的一些对白: 除了又一次侮辱了卫斯理家的红头发之外,重点是 muggle 麻瓜这个词。这个词是罗琳创造 的英语单词,还有一个近似的词,也是在《密室》中,小马尔福和赫敏在教学楼前冲突的时 候说的:Muggle,词根来源于 mud blood,blood 是血统,mud 是泥巴,因此中文译成“泥巴种”。这 其实是个漂白了的译法。在英文中,mud 可以引申为肮脏、混杂。Muggle 或者 mud blood, 其实翻译成汉语中的“杂种”更准确一点。这个词的关键,就在于“混血”。 贵族和平民的分界线有很多,最主要的一点,是血统,或者是对血统的态度。平民不介意血 统是否混杂,而贵族们则坚持只和贵族结婚,因此才叫做一个“族”嘛。所以欧洲大多数贵族 都是中表兄弟(姐妹) ,就像红楼梦里面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连环套一样。研究欧洲中世纪 史,搞清楚 8 个亨利、6 个恩里克或者 12 个海因里希之间的关系,历来是件麻烦之极的事, (这三个名字是一个单词,英语和法语翻译成亨利,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翻译成恩里克,德 语翻译成海因里希) 。 到底为什么贵族一定坚持近亲结婚呢?不是常说“远缘杂交, 生下小孩聪明”吗?哈利是个父 纯血母泥巴, 看来正好符合这条规律, 德赫党不也一直在希望聪明的赫敏嫁给高贵的马尔福 吗? 很抱歉,这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马尔福的家族如果能接受赫敏的话,他们家早就不再高贵 了,一头铂金色长发也早变色了,也就不会被各位马赫党喜欢了。 我们高中生物书上有这样一段话,“每个人都携带有 5~6 个不同的隐性致病基因。在随机结 婚的情况下,夫妇双方携带相同致病基因的机会很少。但是,在近亲结婚的情况下,双方从 共同祖先那里继承同一致病基因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 双方很可能都是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携 带者, 这样, 他们所生子女拥有遗传病的机会也就大大增加, 往往要比非近亲结婚者高几倍、 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大部分人认为的“近亲结婚,生下的后代是白痴”,基本上是从这里 来的。 有没有什么问题吗? 教科书没有撒谎,但它只提供了一半真相。 问题是对于贵族来说,他们是战场上的胜利者,是具有优秀基因(跑得更快、跳的更远、更 聪明、更勇敢)的人群。我们把上面一段话中的“致病”基因,改成“优秀基因”,结果就是: “每个人都携带有 5~6 个不同的隐性优秀基因。在随机结婚的情况下,夫妇双方携带相同优 秀基因的机会很少。但是,在近亲结婚的情况下,双方从共同祖先那里继承同一优秀基因的 机会就会大大增加,双方很可能都是同一种优秀基因的携带者,这样,他们所生子女拥有优 秀天赋的机会也就大大增加,往往要比非近亲结婚者高几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这就是贵族们坚持只和贵族结婚的原因, 他们怕流失自己的优秀基因。 哈利的飞行天赋哪里 来的呢?大家注意赫敏的英语原文: 考察人类的婚姻史,贵族们总是倾向于近亲结婚。也可以说凡是贵族文化占上风的时间,婚 姻法或者婚俗就倾向于近亲结婚。 古代中国人在东亚地区是优势民族, 受儒家贵族文化的影 响,历来就流行姑表亲,以至于公公婆婆被称为“舅姑”,因为没结婚之前就这样叫的。姑表 亲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在这种传统下,晴雯再 优秀,也不能嫁给宝玉。 相反,凡是在历史上平民文化占优势的,都会有大量的亲属婚姻禁忌。在罗马天主教的教规 中,最多的时候曾经禁止七代以内的血亲结婚。 (历史上天主教会主要是代表平民的立场, 这个问题很复杂, 不展开讨论。 贵族们一直反对这一教规, 后来教皇特地作出了例外的规定, 具体考证属于专业知识,也不展开讨论) 。 欧洲贵族们的近亲结婚(主要是表兄妹结婚,但也不完全排除堂兄妹,反正在欧洲语言中这 两个词是一样的。 )结果就是,纯血的贵族,更多的保持了他们祖先的典型体貌特征,英格 兰贵族仍然是铂金色头发,苏格兰贵族仍然是红头发,而混血的平民,则出现了某种体貌特 征的混合,于是赫敏就是褐色头发了。遗传基因的具体规律很复杂,这里不讨论遗传学的细 节,比如头发的颜色是怎样决定的之类。哈利波特是部儿童文学作品,原作者只是简单的用 这三种头发的颜色来表示马尔福、罗恩、赫敏三人的出身,就像京戏中的脸谱,红脸的关公 代表忠诚,黑脸的张飞代表暴躁一样。 (历史上这两位也长得是正常人。 ) 现在大家知道赫敏的压力有多大了吗? 顶着一头代表平民的褐色头发,来到这个学习统治术的贵族学院,大部分同学不是纯血、就 是 Half-blood。在这里她面对的不是“偏见”,恰恰相反,马尔福们的看法是“正见”,是科学。 人家的优秀素质已经比你领先几十代了,有优越感是正常的,歧视到你无话可说。 必须强调一点,在英美主流文化中,坚持人种、出身方面的“歧视”是一个基本的思维方式。 其中的关键词,也是个英语固有的概念,叫做 discrimination。 (抱歉这个帖子里总是爆单词,作为外语大学的法学老师,讲课总得加点本校特色。不过顺 便给各位提个小小的建议:下载观看英美影视作品的时候,尽量听原声,看双语字幕,因为 一个文化体系的核心概念,基本上是无法翻译的,只能看到原文才能理解。不信大家自己试 试把道、太极、阴阳、仁、孝、关系、面子等翻译成英文看看。 ) 第二篇里带着大家转了地球一圈,分别讨论了哈利波特中的各种文化因素, (其中日本文化 错了,多谢各位指正,不过删掉并不影响结论) 。主要的用意,就是想给各位直观的介绍一 下这个 discrimination 的概念。这个词常和种族 race 连用,即 racial discrimination,翻译成中 文为“种族歧视”,其实英语的本意中,discrimination 原指“鉴别”、“区分”、“区别对待”,并 无贬义,意思是“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待遇”,如果向古代延伸一点,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 安有一句名言:“正义就是使人人各得其所”,那么这个“区别对待”反而是个褒义词。法学的 同学请特别注意,大部分法律制度(尤其是民商法)的价值取向,其实并不是“平等”,而恰 恰是这个“区别对待”。 英美文化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自己是征服者,是优秀的文化,其他民族都是被征 服者,他们的文化都是劣质文化,但要根据其劣质程度,给予其不同的区别对待,比如法国 是表兄弟,德国是堂兄弟,中国人是情人,印度人是家仆,防着点犹太人,千万不能给“那 个民族”有正面露脸的机会,等等,这就是 discrimination。说白了,英美文化的根子是征服 者的文化,里面根本就没有“民族平等”这个念头。 说 racial discrimination/种族歧视,最常见的还是对黑人的歧视。有人说怎么在电影中看不到 呢?哈利波特电影中,黑人只有两三个跑龙套的角色,第二篇还忘了一个,乔丹李,第一部 的魁地奇解说员 但其实这些都不是文化意义上“真正的”黑人,最多只能算是些认同英美主流价值观念,除了 一张黑皮肤之外已经完全同化的黑人。像奥巴马、骆家辉,都是“黑/黄皮白心”的, (亚裔的 俗称香蕉人,不知道非洲裔俗称什么,奥利奥?) ,大家不要被这种表面现象给迷惑住,美 国文化中歧视黑人是根深蒂固的,哈利波特中也有体现。真正的黑人在这里:家养小精灵――多比! 没错,Domestic elf 根本不是人。这就是美国人对文化上没有同化的“真黑人”的基本想法。 除了野生的之外,他们最大的用途,就是充作家奴。 小说中家养小精灵戏份较多,电影中删掉不少,因为这个东西的文化原型到底如何,美国观 众自己心里很清楚, 家丑不宜多提。 在剩下的一点点情节中, 家养小精灵也是典型的奴隶族, 他们怯懦、愚蠢、谦卑、经常干傻事,简单的说就是天生的奴隶。多比在第二部《密室》的 开始出场,一上来就被哈利波特的一句“请坐”感动,可是大家看剧照,多比一直是跪着和哈 利说话的。多比还算追求自由的“自由派小精灵”,最后为了追求解放而光荣牺牲。另一个布 莱克家的克利切,就是典型的“保守派小精灵”,也就是美国文学中常见的“老黑奴”的形象。 克利切最大的梦想,是像他的先祖一样,在老得干不动了之后,让主人将他的头割下,和他 祖先的头并排悬在墙上作为装饰。克利切的这个形象,大家可以对照某些美国文学,比如经 典的《gone with wind/乱世佳人/飘》中的黑人,去看看英美主流社会对黑人的真实心态。原著中霍格沃茨也有家养小精灵,负责扫地做饭,结果被电影砍掉了。同时砍掉的是赫敏在 她的四年级时决定成立组织“家养小精灵福利促进协会”的事。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Elfish Welfare 缩写 SPEW,就是英文“呕吐”的意思。赫敏出身低微,全校同学中只有一个半 血、一个少数民族做朋友,为小精灵呐喊符合她的身份,但在霍格沃茨的主流观点看来,就 有点“令人作呕”了。 就算不考虑反角马尔福,男一号哈利对待家养小精灵的态度,其实也挺不怎么样的。 《密室》 的结尾,哈利虽然因为和马尔福作对,利用藏袜子的方法巧妙的解放了多比,但打狗是为了 打主人,并不是为了狗。哈利和多比有下面的对话:哈利的话其实就约等于一个字:滚。 大家都知道美国南北战争中林肯解放黑奴。 其实这更多的是一个宣传, 南北战争的真正问题, 是南北双方的白人在经济发展道路上的利益矛盾, 黑人只是个斗争的题目而已。 南方其实也 有解放黑奴的法律,可是林肯仍然将战争进行到底,直到火烧亚特兰大。战后,双方的白人 问题解决了,也就和解了,叛乱领袖们,又重新回到华盛顿做议员和部长。黑人呢?美国从 此开始了长达百余年的种族隔离制度。 黑奴虽然获得了人身的自由, 但只能生活在自己的小 社区(如果你管它叫做社区的话) ,连坐汽车都是和白人分车厢的,直到二战后美苏争霸, 为了抵消苏联的影响,才有六十年代的“黑人平权运动”。种族隔离的原因,就在于主流白人 对黑人的一贯看法:愚蠢、贪婪、缺乏自控能力。片中,多比对哈利确实一片好心,但是三 次帮忙都帮了倒忙, 给哈利带来无穷的麻烦。 哈利虽然出于马尔福较量的考虑, 解放了多比, 但也肯定不愿意多和多比打交道。 有人说, 这些早都是历史了, 奥巴马不是已经当上美国总统了吗?为什么你还说美国歧视黑 人呢?确实,现在美国已经没有“黑奴”这个具体制度了,但“种族歧视”的精神并没有改变, 最多用“墨西哥非法劳工”代替黑人,或者用黑白混血的奥巴马打打广告而已。 (奥巴马的白 人妈妈家族血统很高的,而他的黑人爸爸除了生下他之外好像就和他没什么联系了。 )道理 很简单,没有奴隶,就没有贵族。不歧视异族,怎么凸显本族的高贵?让美国人对有色人种 客气一点,没问题,让美国人放弃自己的优越感,那就等于没有美国了。 关于英美国家的血统论――贵族(平民、奴隶)观,暂时分析到这里。有人问我是不是法西 斯,来这里推销血统论。这个问题我表个态:我和大家一样,也没有什么高贵的血统,只是 个普通中国人而已。我当然也不喜欢被白人歧视。只是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英美国家是 中国全球竞争的最主要对手,不搞明白他们的一些内心想法,我们的决策就会有错误。建议 各位不要对号入座, 分析咱们中国人内部的族群血统, 希望下面的讨论集中在欧美文化历史 和政治方面。 (本段落有修改) 。第五篇、霍格沃茨的校规(仅有开头)下面有几个技术性问题要处理,有人问,既然你说血统是赫敏不能嫁给哈利的原因,可是我 看到巫师们跨门第结婚很多啊,至少有这几个例子: 1、第六部《半血王子》中,斯内普教授不是父麻瓜母纯血吗? 2、赫敏最后嫁给了罗恩,罗恩不是是纯血吗? 3、哈利的父亲是纯血,母亲莉莉不是泥巴种吗? 前两个例子,我确实有自己的看法,不过这涉及婚姻制度中更敏感的地方。说实话,婚姻法 其实是个很邪恶的法,因为要彻底学好婚姻法,必须直面“性”这一话题,这并不是个适合在 网上讨论的东西。今天已经很冒犯各位了,我需要等等看,才能决定是否和大家讨论这些问 题,或者说用什么方式能更“温柔的”讨论这一话题。 (我肯定不会“粗暴的”讨论这个问题。 各位重口味的同学不要起哄) 。 但最后一个问题,可以这里给出答案:如果各位把“血统论”当作英美价值观念的一切的话, 就太低估这个体系的复杂程度了。 赫敏的头发问题吊了大家很久的胃口, 各位可能把注意力 过多的集中到了血统问题上,其实七部电影,讨论血统问题的主要是第二部,后面另有新的 主题。 (我的帖子全文如果能写完大概是 10 篇,现在也才写到五分之二) 。血统论是基础, 但绝不是英美文化的一切。简单的说,英美主流价值观念对血统论的态度是:有血统论,但 不唯血统论。民族和出身很重要,但你仍然有自由选择的机会。 没错,哈利本身也是混血,而且身上有一部分伏地魔的“脏基因”,但在《密室》的结尾,校 长和哈利有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邓布多:你好像被什么事困扰着,对不对?哈利? 哈利:是这样的:我注意到了,我跟汤姆瑞斗之间,似乎在某些方面拥有相似的特质。 邓布多:我知道,没错,你是能说爬说语,哈利,这是因为佛地魔也能说爬说语。如果我没 弄错的话,他在你头上留下疤痕的时候,也把一些力量转移到你身上。……哈利:所以分类帽说得没错,我应该就读史莱特林。 邓布多:没错,哈利。你的确拥有一些佛地魔自豪的特色,坚毅果敢,足智多谋,还有,不 太遵守既定的规则,可是为什么分类帽会把你分到葛来分多? 哈利:那是因为我的要求。邓布多:这就对了,哈利。这就是你跟佛地魔不同的地方。让我们成为哪种人的,并不是我 们的先天能力,而是我们的选择。 这就是英美文化中的另外一个关键词:自由选择。翟按:很抱歉这个帖子真的是个意外,首贴只是私下交流用的,本来没有什么提纲和宏大规 划,也是本宅第一次在线写作,上一贴很多朋友留言,让我觉得有些话应该说清楚,因此稍 许调整了一点计划,增加了一章。第五篇 霍格沃茨的校长(上)写续 2 的时候,我就有思路写赫敏的血统,知道血统论是个马蜂窝,所以先贴出前一半 来试试看,发表之后,跟帖平静了不少,帖子中说赫敏“体育不好”,看来大家意见不大,结 果从体育话题牵扯到血统论,跟帖还是和爆炸一样。下面引用一些网友的留言:1、我深有感触,很多从大学或更高学历才去英国留学的学生是无法体会他们的阶级观 念的。我的哥哥从中学起就被送到英国读书,就是所谓的贵族男校精英教育,他在学校的运 动项目是击剑和马术。在英国呆了十几年,现在研究生毕业了,入了国籍,也就了业。但这 么多年来他一直对家里人说的最多的就是英国人对阶层的看中。 他以前在学校时没法融入到 那些所谓贵族学生里的真正核心小圈子, 男孩联盟之类的。 即使他们知道有财力支撑你读贵 族学校, 但只要你的父母没法和他们的父母在同一个宴会场合上碰杯, 互相没法扩展关系网 带来利益那他们也不会拉拢你。哥哥目前就职的工作讲出去也很响亮,但他说了,永远也不 可能做到核心层,在每个领域核心层里的始终都是一代又一代男孩联盟里的成员。2、同时用我认识的两个,虽然不知道算不算贵,但是肯定是 upper class 的人都说过的一 句话支持老师的观点:last name does make sense。引用不是因为留言对我的支持,是因为我自己也没出过国,缺乏这种第一手信息,我想 大多数网友也和我一样。相对来说,我更喜欢看反对的意见,大家别嫌麻烦,容我多引几段,因为这涉及到各位 理解英美文化的一个难点: (懒的看的朋友,可以看红色字体,相当于摘要。 )1、作为一直受英国高等教育的文化研究的学生,我想吐槽几点您文章中的问题:首先. 英国种族主义固然有,但是英国自从 90 年代以来已经实行自由主义多元文化政策,虽然还 有很多问题, 但已经基本实现了英国的少数族裔自身权利的平等, 比如穆斯林可以一夫多妻 等等。 英国人本身包括文化界政界一直都在试图提高少数族裔的社会地位和代表性, 包括今 天的议会中已经出现了非裔议员,好些媒体明星是黑人等等。2、关于您对法律学院的看法,我不是完全同意。我从小来加拿大多伦多,从这里的法学 院毕业,现是律师。我觉得您的观点“法学是统治学”有点过于片面。我个人感受是,法学是 以最基本的民主、人权为基础,致力于将社会各阶层/方面系统化、管理好的一种学问。 Obama 和 Clinton 都是律师出身,所以才更加懂得民主的精髓与重要性。……我的中文也不 是很流利,希望达到了我的意思。3、最后这个英国贵族理论我非常赞同,但是英美并不一样,其实这正是有着传统封建文 化历史的国家被美国逐渐抛离的根本原因。美国人是没有贵族束缚的“白人文明”,对于平民 而言已经不是传统的西方国家,所以这块土地上是爱因斯坦、莱特兄弟、福特、爱迪生、乔 布斯、卡梅隆、扎克伯格等天才前赴后继发迹的地方,他们的成功不仅在于个人的超级地位 和财富, 更在于对人类历史文明前所未有的高效率强力推动。 美国人不迷恋贵族甚至藐视贵 族,美国人喜欢《社交网络》中平民天才小子用甚至不太公平的手段干掉传统贵族高富帅兄 弟的故事, 在这个地方, 平民创造力得到的超级释放是又封建贵族统治历史历史的国家给不 了的。4、看完这目前的四篇,刚开始觉得角度确实很新,但是如果纯粹是讲解英美阶级民族制 度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偏选中了这样一部让很多人爱了十几年的经典来讲解, 确实容易引起 许多辩驳。 ……我觉得根深蒂固的阶级血统观念是不可否认的因素之一, ……但是哈利这本 书并不是为宣扬这个而来的,哈利是一部宣扬废弃阶级血统观念,讲求平等自由的书,同时 也是一部关于爱的书。 所以您将这样一部书用如此生冷的解释彻底颠了个个, 确实看起来挺 不舒服,起码我会是这样。5、老师,你的逻辑出问题了哦。原作根本没有强调出身论,基因也没有决定一切,魔法 部官员的儿子有的经商,有的研究龙,有的是普通银行职员(韦斯莱一家) ,这是作品中明 白告诉大家的, 唯一一个进魔法部的还有和他爸爸不相符的野心……综上, 这样的描写怎能 说是“龙生龙凤生凤”神马的呢?欧美教育的确强调天赋,但并非强调遗传和继承,否则纳威 就该也是傲罗而非草药学教授, 而且也不会有那么多麻瓜家庭出巫师了。 老师的理论再发展 就成为伏地魔了哦~6、我感觉罗林女士这本书里更强调的是自由选择,而非血统。在罗琳笔下,许多纯血统 巫师都非常邪恶, 加入了伏地魔而成为真正的法西斯。 反抗他们的纯血统巫师都不是特别看 重血统,愿意与非巫师家庭通婚。因此这可不可以看作是一种对英国主流思想的批判呢? PS.我觉得很多人喜欢赫敏并不是仅仅是因为她的学习好,成绩好,而是因为她其他的优秀 品质。7、翟老师,我有一件事不明白,既然英国人有根深蒂固的贵族意识,而且,罗琳写这部 书面向的也是大部分的英国人, 那么作者应该站在拥有贵族血统的马尔福的立场才对, 但是 为什么却把马尔福写成了一个反面,把赫敏这个血统不纯的人写成了正面?(引用结束)持有上述观点的,在国内大有其人,甚至包括很多著名学者在内,对英美文明都是这个 看法:英美文明崇尚民主、自由,鼓励自由选择、个人奋斗, (至少美国如此) 。至于证据, 也可以举出无数,比如这个《哈利波特》系列,正面人物是哈利,负面人物是马尔福,还不 是“一部宣扬废弃阶级血统观念,讲求平等自由的书,同时也是一部关于爱的书”吗? 法学特别强调洞察力,就是要求看问题要深入,不仅要看到冰山的表面,更要看到隐藏 在深处的东西。比如有人说赫敏性格强势,因此不配哈利,呵呵,诸葛亮六出祁山,肯定是 蜀国国力强过魏国。具体到英美主流价值观念上,英美有很浓重的血统论、门第观念,这并不难理解,这和 他们的人种、传统其实倒也关系不大,关键是利益。领先者历来对“平等精神”兴趣不大,最 在意的是保守和秩序, 作为几百年来世界体系的领先者, 英美推崇血统论就是保持本民族的 优势地位。1840 年前我们中国人也大体如此,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吗?那么怎么解释英美国家的自由主义呢?前面说了,英美国家有血统论,但不唯血统论,如果把英美文化简化为“唯血统论”,并 且在本国照搬模仿,那是纳粹。关键是血统论本身有一个巨大的缺陷,必须用“自由平等” 加以弥补。 血统论像一道墙,给贵族以安全,但墙修的太高,未尝不是一座监狱。血统论最大的问 题,是让出身较低的人(下文简称平民吧,并不严格)感到失去生活的希望。在霍格沃茨, 马尔福不和赫敏说话,只是用阴冷的眼光看着她,同样,在麻瓜的世界里,哈利也少不了挨 表兄弟的拳头。如果平民们也相信了血统论,从而隔绝了两个阶级的交流,那么早晚有一天 维克多?陈和布拉德?吴就会揭竿而起,即使遗传学的血统论是正确的(呵呵,存疑) ,贵族 们的质量优势也会被平民的数量抵消,毕竟,平民永远是大多数。这个问题对统治者非常重要,必须想出办法。贵族对平民的认识,有时候比平民对自己的认识要深刻的多。大部分平民反对贵族,只 是因为自己没有机会进入这个圈子。 只要把墙稍微打开一些缝隙, 允许一些平民中的活跃分 子进来,大多数平民都是乐而不疲的。这才是统治者的长治久安之道,唐代的科举制不就是 这么干的吗?用欧美的制度作比方,就好像一个股份公司,在保持大股东控股的前提下,发 些股票让别人分享部分红利,是壮大公司的资本的好事。英美一贯嘲笑纳粹,就是嫌他们太 笨,一块钱本钱只做一块钱的买卖。英美国家向来是能把一块钱花成十块钱的。其奥妙,就 在于怎样借平民的力。血统论让平民绝望, 站在统治者的角度, 解决之道就在于办法就是贵族们自己相信血统 论的同时,一定要让平民们相信个人奋斗。必须画一张香喷喷的大饼,让平民们感到食物的 香气,最好就在眼前!因此,英美贵族体系文化中一向都有大量鼓励平民奋斗的内容。罗琳 的小说把哈利、赫敏当正面人物,很正常啊,英美文学界自古以来就是承担这项画饼充饥的 光荣任务的。麻烦搞欧美文学的同学来证实一下,整个欧美的文学圈子历来偏左,据说战后 的诺贝尔文学奖除了老混蛋丘吉尔之外,直到 911 才给了一个右派(奈保尔,2001) ,其他 都属于左派文学,自称是社会主义者的作家不计其数。还记得吗,“我贫穷、低微、不美丽, 但当我们的灵魂穿过坟墓站在上帝面前的时候,我们是平等的!”,嘿嘿,中国人都感动好 几代了。可是真的如此,为什么《哈利波特》中还在反复讨论“纯血”/“麻瓜”呢?还有朋友提到英美的差别,这里也说两句。我本人对于初学者来有个建议,刚刚学习英 美文化, 要从英美一体的角度, 尽量用英美文化互相参照, 这样能更快速的入门。 这个阶段, 尽量不要试图作太细的区分。为什么呢?因为英美爱唱双簧,专门组团忽悠人。 英美是夫妻,夫妻就会经常吵架,互相找对方的小麻烦。比如哈利波特剧组就特别强调 “完全的英国血统的演员”,剧中也少不了轻轻讽刺两下美国文化,比如这个活宝:他的衣着大体上是二战前美国人的正装(凭感觉待考证,请各位核实) ,是片中最典型 的美国元素。 他在全剧终的表现, 基本上是英国人在嘲笑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下骗子太多。但这种吵架往往是一种障眼法,人家夫妻吵架跟吃饭差不多,床头吵架床尾和嘛。这两 个国家价值观念 99%是近似的,只是经常出来一个扮红脸,一个扮黑脸,才能把舆论控制 权从左手调到右手,就像华尔街党民主派和华尔街党共和派天天干的事一样。进阶的同学如果要研究两个国家的差异,简单的说:英美文化都有 51%的贵族,49%的 平民, 只是不同时代比重不同。 大体上以两次世界大战划线, 战前的英国是贵族精神占优势。 有人说我写的英国不是现代英国,倒像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确实如此。此时的美国大体 上还没有摆脱祖先流浪汉、穷人、异端的影响,价值取向上偏向平等。外交上是门罗宣言、 威尔逊主义、门户开放,内政上是毫无限制的“自由市场经济”,史称“镀金时代”,在英国这 些老贵族看来,当然就是“骗子多”的地方了。此时美国的贵族自豪感,主要还是从黑人身上 获得的。两次大战之后,美国从英国手中接过世界领导地位或者说世界霸权,两国的平民/贵族 风格就颠倒了过来。英国是工党上台、自由党式微(等于是“平民”的主体从中产阶级下移到 了劳动阶级,简单地说就是偏左了) ,伦敦政经成了名校,多元文化、种族平等、义务教育 这些东东,都开始出现了。当然,还有不可避免的大政府、福利病。美国呢?虽然有些历史的惯性,表面上仍然强调平等,但实际上美国越来越保守,越来 越“贵族化”,冷战后尤其如此,突出表现就是政治领导人的家族化,肯尼迪家族、布什家族 和克林顿家族, 每个家族周边都聚集着一群类似古代门客的智囊团, 小布什上台用的国防部 长拉姆斯菲尔德,竟然是福特爷爷的当年的国防部长。全世界的保守主义大师(哈耶克、列 奥?施特劳斯)都跑到了美国,外交上也开始讨论“美国的世界责任”,现在还在中东打仗。 相反,黑人平权了,因为大量“非法移民”大体行接任了黑人当年的角色。“奥利奥”(黑皮白 心)可以努力的去营造 49%了。至于英美文化的整体倾向,到底是平等为主,还是贵族为主,如果各位留学生方便的话 不妨试试我下面的预测:如果你问一个中国人,1997 年世界上哪个重要的人物去世了?一 般人都会说是邓小平;如果你问一个英国人或者美国白人同样的问题,回答是什么?我猜 100 个人里面有 99 个人会回答是:戴安娜。戴安娜就是个典型的王室包装抛给平民的幻想彩球――她本是侯爵之女, 但英国王室硬 把她宣传成一个“平民”――结果引来英美平民疯狂的追捧。 英美“戴安娜文化”到现在仍然是 非常热门的现象,这就是英美文化中骨子里的贵族相。现在的凯特王妃,大致也走的这个路 子,只是随着时代的进展,加点平民喜欢的“婚前同居”之类话题。另外,留神点那 1 个回答是邓小平的人,他反倒很可能是个贵族,能分得清谁真正在拨 动这个地球。 (我没出过国,全凭猜测,猜错了请留言告我。教师只是我的职业,但我不是万事通, 深知人之患在于好为人师也。 )第五篇 霍格沃茨的校长(下)(我不喜欢这样写帖子,太学术,像论文,不好玩,只是血统论引来的争议太多,不知这样 的回答能否解答留言中的问题。 )还是好好分析霍格沃茨吧。 如前所述,英美文化中的“平等自由人权”倾向,集中体现在“自由选择”理论,也就是在《密 室》的结尾校长说出来的一句话:“让我们成为哪种人的,并不是我们的先天能力,而是我 们的选择”。这种论点在英美文化中比比皆是,因此血统论分析完了之后,现在可以比较详 细的介绍一下英美文化中的“自由选择”论了。这也是后面几篇的基础。严格地说,英美国家的“自由选择论”并不是本土货――整个英国文化,都是广义上基督教文 化的一部分,“自由选择”的源头来自基督教的教义。有人问我为什么片中的文化符号为什么 没有梵蒂冈,我一直觉得这个问题比较简单,没有特别必要专门解析,教皇大家天天见: 能分清吗?我在网上搜索,居然有人讨论两个人是否一个演员的。 这个讨论本身也能证明两个人的文化符号实在是太接近了。凡是在有关中世纪的奇幻文学 中,出现白头发、长胡子、传长袍,一脸慈祥的长者形象,基本肯定是中世纪的基督教传教 士/教皇的形象。因为政治原因,当今英国和梵蒂冈的关系并不好,主要是现在天主教徒主要在南欧和拉美, 经济上和西欧北美有矛盾,因此梵蒂冈必须经常发表谴责“为富不仁的资本主义”的圣谕,以 争取信徒的支持。为富不仁的资本主义们当然也不客气,罗马和伦敦近在咫尺(用中国的标 准) ,英国居然拖到 1982 年才和梵蒂冈建交。哈利波特全球大热之后,梵蒂冈教廷官方报章 《罗马观察家报》发表专文谴责,并号召信徒们抵制,理由是哈利波特“传播巫术”, (大家 别笑,教皇还真信这个,就像他同时也相信处女生子、死人复活升天一样) 。作为回报,罗 琳召开记者会,宣布“邓布利多是个同性恋”, (天主教教士不结婚,同性恋和恋童癖一直是 个大麻烦) ,英美人也都知道她在暗示谁家的事。但这只是政治。从文化层面来看,基督教文化对英国文化的影响是无孔不入的。两位教皇在 电影里干什么呢?在《魔戒》中,甘道夫负责加冕:
( 《魔戒》结尾,甘道夫给亚拉冈带上王冠,“王者归来”。 )原型在这里: (公元 800 年, 教皇利奥三世给日耳曼人法兰克部落领袖查理加冕, 法兰克人称帝自此始。 )《哈利波特》中,邓布利多负责洗礼: ( 《哈利波特》第六部结尾处,邓布利多带哈利去取萨拉查?斯莱特林的挂坠盒。哈利浸入水 中,遭遇危险,邓布利多燃起大火救他。哈利经此洗礼,开始成熟,下面就是大决战了。 )原型在这里: (公元 496 年,法国兰斯大主教圣雷米吉乌斯为日耳曼人法兰克部落首领克洛维一世施洗, 法兰克人从此建立王国。 )这两件事都是欧洲史上的重大事件,欧洲人家喻户晓。洗礼和加冕礼都是基督教的圣礼,用 在王者身上, 就是哈利和亚拉冈的登基仪式。 邓布利多有甘道夫和教皇的影子, 哈利有凯撒、 亚瑟、 亚拉冈、 查理曼和克洛维诸位王者的影子, 嘿嘿, 伏地魔也有黑暗君主索伦的影子―― 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lol征服者怎么触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