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玩过一个九游充过钱的游戏忘了游戏名怎么办叫啥了就是一个人站在中间点左边就打左边的人点右边就打右边的人是一个像素风格游戏

  前天孩子上小学了,当天我就被老师单独留下来沟通。老师说孩子上课时完全不听老师的,老师让干什么他都不动。  孩子上幼儿园之前,一切正常,说话、走路、数数、讲故事……都很好,上了幼儿园,才发现他的与众不同:  老师讲故事,提问题,他从来不举手,老师问到他,他也不回答。   大班公开课时,大家一起上台玩木头人的游戏,他坐在原位不动。向他谁是最好的朋友,他无动于衷。到了表演环节,所有的男孩都上台表演了,只有他坐在下面,死活不上去。  最后一个节目,男孩女孩一起在台下跳舞,他一动不动,站在外边看,怎么鼓励他跳都没用。他爸爸抓着他的手跳,他使劲挣扎,抗拒。  最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最后面圣诞老人送礼物的环节,所有叫到名字的小朋友都自己跑过去拿礼物,只有他坚持不去。事先跟他说不去拿就没有礼物了,他也不动。圣诞老人过来把礼物拿给他,他开始还不接,非要我递给他才要,而且死活不愿意说谢谢。  全班小朋友中,只有他一个人,做操时从来不动,只是站在那里看别人做。老师安排的课堂活动,无论是画画,做手工还是游戏,他基本上不参与。  检查视力,尽管在家里事先教过他认视力表,在学校里他仍然不配合,医生只好把他的那项空着。  上幼儿园一年多,他几乎都不怎么说话,以至于好几个小朋友以为他不会说话,听到他和我说话倍感惊奇。  进幼儿园大门时要说老师好,这是从他一上幼儿园就开始教的,直到大班才能基本做到,用了两年多时间。  对于坐车,他有着经久不衰的浓厚兴趣,无论火车还是地铁、公汽,他一上车就双眼紧盯窗外,目不转晴地“看外面”,可以做到一连几个小时都这样,让同车的人惊讶不已。  去年暑假,几乎天天带他坐地铁,他可以记住所有的站名,以及每一站是左边开门还是右边开门。  平时在家,超级喜欢下棋、打扑克(最简单的相同牌就收的玩法,我们叫“拖拉机”)。无论跳棋、抢手棋,还是飞行棋、拖拉机,都百玩不厌,有时还能赢大人。总之,智力绝对没有问题,就是超级喜欢重复做一些事情。  带他去听过一次音乐会,他是同去的孩子中唯一一个从头到尾安静地坐着听完的。中途带他去上厕所,他着急得不得了:“快点,快点,音乐会要开始了!”  他说话的声音总是细声细气的,平时和家里人交流很好,也喜欢和小朋友玩,家里来了小朋友,他会开心得要命,话也特别多;但人一多就很紧张,完全不说话。  在幼儿园里,他虽然不说话不参与活动,但也不捣乱不打人咬人,所以能够正常上学。老师们基本上也不会要求他什么。  不知道他是不是阿斯伯格综合征?看了好几本有关的书,觉得挺象,但又不是特别确定。  不知道他能不能正常上小学?作为母亲,真是愁死了!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09次 发图:0张 | 更多
  补充:  他在家时也经常不理人,跟他说话时经常要提醒:别人跟你说话要回答,即使不知道也要回答“不知道”。  和他说话,经常让人抓狂:你说A,他不理会,自顾自地说B,或是背诵动画片里的台词;问他开放式的问题,他很多时候是一脸茫然,不说话,或是重复你的问题,要你跟他再解释好几遍,他才可能回答上来。  喜欢的东西,可以非常专注地玩很长时间。比如半瓶矿泉水,可以一直把瓶子颠来倒去,反复看里面的水荡来荡去,一边看还一边咯咯笑。
  网上看到的资料:  阿斯伯格综合征的主要特征:  1、注意力不集中,较难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被认为是“多动症”;有些则因为存在抽动症方面的表现,同样难以被发现还有阿斯伯格综合症。  2、好辩论、纠结,话多、任性,交谈的对象大多是成人。  3、喜欢反复提问、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4、情商比同年龄人群表现幼稚。  5、遇到属于别人的东西而自己特别喜欢时,喜抢夺,不会协商。  6、往往在学习上表现得很聪明,甚至对某些学科或知识有强烈的兴趣,往往导致家长忽视他的问题的存在。  7、喜欢钟表、天气预报、电视节目表、火车时刻表及地图等。  8、动作(尤其是大动作)有些笨拙不协调。有时有非正常发音现象。  9、在体质上有很多问题,除多动、抽动外,还容易出现斜视、弱视、眼球震颤、遗尿、疝气、鼻炎、鼻窦炎、扁桃体炎、体质虚弱、发育迟缓等。家长们往往忙于应对这些疾病,而很难发现他的阿斯伯格综合症。  孩子3、4、5、7、8、9都符合
  带孩子去鉴定,短期内不可能,因为孩子爸爸对这个话题非常反感,坚决反对给孩子贴标签,在家里我都不能提这个词。  现在我能做些什么帮助孩子?大家有什么好的经验吗?
  是这个症又怎样?不如好好培养他感兴趣的,他不爱的不逼了  
  找一个正规的感统训练班,先做些训练吧。  如果你老公不愿意承认孩子是自闭,那就说,你朋友告诉你,做这个训练可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和社交能力。正常孩子做了对身体发展非常好。
  我家孩子4周岁,有你说的内容里面的1、3、4的症状,现在开始感统训练了。  说实话,这么明显的症状,到上学了才发现,当妈妈的有点不合格。  别说爸爸怎么怎么样,孩子是自己的,既然发现了问题,因为别人不支持就完全放任不管,这怎么都说不过去。  自己提前在大医院网上预约挂个号,自己打个车领孩子去医院检查一下呗。也不是非爸爸同意不可呀。
  我的小孩和你的小孩的大致情况差不多,不过我从2岁多就开始注意了。到3岁多发现他语言知智力都没有问题,但还是不合群、不与同龄人交往,不能参与到集体活动里,上课不守纪律,和老师沟通了,让老师特殊关注,也不能解决问题,所以就给他去医院检查了。  做ABC量表排除了自闭,但智力测试只有85,我全程陪同的,我发现他打85分不是因为智力问题,而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有时听不到医生的提问。  但宝爸一看就傻眼了,毕竟谁都怕自己的孩子真是“傻子”不是,去医院之前,宝爸还觉得自己孩子没啥问题,诊断以后,态度积极多了,我工作忙的时候会主动带孩子出去玩,主动教孩子一些社交语言了。  不管怎样,你的孩子现在不能再托了,你自己积极干预,同时,要想办法让孩子爸认识到问题。
  @空山鸣响   阿斯伯格综合征的主要特征:
  1、注意力不集中,较难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被认为是“多动症”;有些则因为存在抽动症方面的表现,同样难以被发现还有阿斯伯格综合症。
  2、好辩论、纠结,话多、任性,交谈的对象大多是成人。
  3、喜欢反复提问、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4、情商比同年龄人群表现幼稚。
  5、遇到属于别人的东西而自己特别喜欢时,喜抢夺,不会协商。
  6、往往在学习上表现得很聪明,甚至对某些学科或知识有强烈的兴趣,往往导致家长忽视他的问题的存在。
  7、喜欢钟表、天气预报、电视节目表、火车时刻表及地图等。
  8、动作(尤其是大动作)有些笨拙不协调。有时有非正常发音现象。
  9、在体质上有很多问题,除多动、抽动外,还容易出现斜视、弱视、眼球震颤、遗尿、疝气、鼻炎、鼻窦炎、扁桃体炎、体质虚弱、发育迟缓等。家长们往往忙于应对这些疾病,而很难发现他的阿斯伯格综合症。
  没有网络时,很多孩子都是这样吧
  邹小兵在他编写的《家庭实用指南》中对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孩子作了如下总结:   1.多动,但对于自己非常感兴趣的事,如火车时刻表、历史事件等精神十分集中;   2.有惊人的记忆力,特别是在认字、背诗等机械记忆方面,整体成绩不是很好,但对于某些领域或学科如生物、地理、自然等却有很深的了解;   3.内心愿意和其他人交流和沟通,只是因为缺乏交流技巧,常常和小朋友造成冲突,交流以失败告终,而他们也变得孤独和情绪起伏;   4.对于日常隐喻、笑话、讽刺的话语缺乏领悟能力,但其智力确实正常;  5.有时说话似乎缺乏逻辑,对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不是特别在意,但语言能力是正常的,有时甚至能够说出一些让大人感到“吃惊”的话,但语言往往表现为叙述性的或单向性的语言为主,较少互动性、分享型或交流性语言;  6.行为往往比较刻板、固执,思考问题难于转弯,直来直去,显得不是那么灵活;   7.课堂纪律比较差,但是对于自己认同的规则却是最好的遵守者,甚至给人一种完美主义者的印象;   8.遇到挫折时的承受能力比较差,遇到挫折后表现出大发脾气的情况很常见;   9.大部分还存在着手眼协调能力以及精细动作能力差的特点,比较讨厌手写的作业,可以口若悬河地说出某件事情,但却不愿将其所说的记录在作业本上。
  对比以上,孩子几乎每一条都符合:  1、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精神高度集中,叫他根本听不见。  2、对感兴趣的事情记忆力超强。2岁多时认识将近100多个汽车LOGO(不过现在忘光了),现在则对地铁线路、站名和哪边开门一清二梦。那么多站,哪边开门都记得,分毫不差。  3、喜欢和小朋友玩,但不知道怎么说,怎么做,有时会被人欺负或取笑。  4、天天给他讲故事,讲完问他:这个故事讲了些什么啊?基本上答不上来。  5、说话东一句,西一句,经常生造一些词出来。  6、每天吃饭要坐固定的位置,拿固定的碗;讲故事时必须固定的姿势。  7、在学校里不听老师指令,但对于自己认同的规则却刻板遵守。比如幼儿园小班时一直不说话,问他为什么,他说:老师说了,不能说话。  8、经常大声哭叫,多半为了一点很小的事,比如水有点烫,杯子盖打不开,笔找不到,书放不整齐等。  9、学拿筷子、扣扣子、系鞋带(至今不会)都比较慢,用了半年时间才学会单个单个地跳绳。
  昨天晚上和孩子爸爸交流,他的态度是:如果你敢带孩子去检查,我马上和你离婚!  无语。  他的看法是:孩子没有病,也绝对不是阿斯伯格,只是有障碍(阿斯伯格本来也不是病,是一种特征好不)。孩子的障碍在于:他对于自己不感兴趣,或觉得和自己无关的事情,不屑一顾(这就是阿斯伯格最主要的特征好不)。解决方案是:想办法让他对上学感兴趣,让他认为老师布置的事情是自己的事(这个还比较靠谱)。  既然他态度这么激烈,提出来的方案也还可行,我也不想再纠结这个问题,他说不是就不是吧,不过是个名称而已。  孩子目前的情况是:上课时不听老师指令,多半时间东张西望或发呆;早上不交作业,老师找他要,他还护住不给;晚上放学时不抄作业;课间不做操(这个从幼儿园开始就是这样)。老师几乎每天都要求留堂,昨天老师说情况再不好转,只能申请专家介入,对孩子进行鉴定。  准备采取的措施是:  1、每天在家里跟他演校园情景剧,把学校生活(举手发言、回答问题、交作业、抄作业、唱歌、跳舞、画画等)在家里排练一遍。昨晚在家教他跳《小苹果》。  2、每天晚上督促他跳绳,通过跳绳来锻炼协调能力。昨晚跳了200个(后面100个花了17分钟)。  3、每天睡前讲故事,只讲不提问。  4、每个周末带他出去玩,平时经常带他和同学一起玩。  5、给他适当吃些补肾气的食品。他现在还会尿床,多半肾虚。肾虚也可能导致胆小、怕生。  大致就是这些了,希望能够一切顺利!
  专家支招 :阿斯伯格综合征教育必须遵循三项原则  1、对孩子行为的理解和容忍是教育的保障   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天生一个特别大脑,带着明显的问题行为的同时也伴随着潜在的天生禀赋,我们也许注意到了孩子的问题行为,但是也请关注孩子的天生禀赋,这是我们理解孩子的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要学会容忍孩子的问题行为,必须杜绝用打骂、罚抄作业的方法来教育,防止对孩子造成更大伤害,如回避、焦虑、抑郁、攻击等诸多严重的心理问题。   学校老师对所有的孩子“一视同仁”是对的,但是对于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孩子的问题行为,还是应该区别对待,给孩子“留一点面子”,对于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给予事先的警示、私下的交谈或批评要比在课堂上大声呵斥、放学后留堂效果好得多,而且不容易造成整堂课教学的崩溃。需要提出的是,罚抄作业对于动作不协调的阿斯伯格综合症的孩子是非常痛苦的,要慎用。  2、对问题行为的纠正不要回避   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的问题行为是客观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家长和老师应给予阿斯伯格综合症儿童更多的“选择权”,或更多一点商量的口吻可以明显缓解孩子的情绪紊乱。当孩子出现明显的异常行为时,一定要很平和的问问他(她):怎么了? 为什么会这样?   3、特殊能力的发现、培养和转化要及时 阿斯伯格综合征孩子是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特别能力的,如果将孩子的特别能力转变转化到更加广泛的学科和领域中去,这样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怎么回不了贴子了。
  作者:雨台2011
 没有网络时,很多孩子都是这样吧   ——————————————————————————————  带V的是版主吧,一般人这么看问题我都不愿意吱声,解释起来太费颈。不过你版主的身份特殊,多了解点相关知识,说不定能在广大版友中多普及一下。  你说“没有网络时,很多孩子都是这样吧”,这句话不准确,应该说,原来多子女家庭时,这样的孩子也挺多。一般家长会认为自己有一个这样的孩子:一是比较自私,自己的东西从来愿意给别人,别人的东西看着好了还想抢。 二是比较烦人,从来不听说,叫他干点啥老费劲了,叫他干点哈事,一定得拎着耳朵告诉才行,有时候还得说明白怎么干,要不就不做或做不好;三是性格怪,不愿意和别的孩子玩,玩的方式也和别人家的不一样。四是没礼貌,家里来了客人让问好时,别人都能听话,就他老不吱声,有时候还偷偷溜着跑。其实这些特点归结起来就是一点:社交障碍,或者说不懂得和人交往。这也是阿斯伯格综合征的核心问题。  而且这是一种大脑功能的缺失,是先天性的,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或者所处环境无关。  在以前的多子女家庭中,虽然存在这样问题的孩子显得有点怪,但毕竟家里孩子多,父母都天都要当着孩子的面平均分配食物、衣裳、零用钱等等,还天天告诉他们在兄友弟恭之类的。兄弟姐妹之间,也天天会因为分东西或者抢东西,互相交流、沟通,甚至吵嘴、打架(这也是一种社交)。所以,患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孩子,每天被动地学习着如何与别人相处,慢慢也会了解一些规矩,毕竟他们只是不懂社交,而智力是正常的。经常被父母责怪,被兄弟姐妹说、吵、打,他们会运用正常的智力学习到一些基本的社交规则。所以,长大后,除了显得有点不懂事故、不愿意与人交往,差别不是太明显。但这种差别不明显是表面的,他们内心对感情的交流还是被动的,不喜欢的,甚至有时候是讨厌的。  但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一旦他大脑这项功能没有发展出来,而身边又没有其他孩子做比较,进行交流,这项功能就会完全缺失。甚至送到幼儿园(我就是这么做的)。但是现在的幼儿园都自己玩自己的,吃自己带的东西,穿自己父母给准备好的衣服,如果孩子的攻击性不那么强,基本就是被边缘化的命运,老师不理、小朋友不理,而他们因为大脑的发育问题,自己玩自己的也很高兴。  在3-6岁的时候因为大脑还没发育成熟,进行干预效果最好,就是父母要手把手的交,如何跟小朋友说话、如何跟老师说话,想向别人要东西时要怎么说,别人抢你东西的时候要怎么说,这介时候学习、记忆都比较快。一般正常孩子,面对这些都会有正常的反映,而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孩子,这些都得一点一点的交,要不,面对这些问题,他们会象傻了一样,只是满脸茫然地站着,完全没反映。  总的来说,还是独生子女的副作用啊,要不怎么越发达的国家,这种病的比例越高呢!
  @怦然心动17 嗯,你说的有点道理,有时跟他说话确实相当费劲。婆婆说他小时候还曾经当众指出老师的错误,让老师下不来台;老师让他道歉,他还坚决不干;因为学习成绩太好,老师也没有把他怎么样。你这么一说,我觉得我公公似乎也有一点,八九十年代时他曾经得过一笔科技大奖,他的处理方式是:单位里每个人平分,连食堂师傅都有一份,处理事情之幼稚让人哭笑不得。不过我老公和我公公可都是学霸,成绩不是一般地好。老公读书时,经常可以比第二名多考几十分。
  刚刚在网上看到的资料,受益非浅: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0ded3d0100u3mj.html  今天,阳阳在数学课上与老师发生了冲突,我又被叫到学校。  事情的简要过程:阳阳上数学课看漫画书,看到好笑处大笑(干扰了课堂秩序),被老师制止,第一次见效,10分钟后再次发出声音,被老师警告:“停止,否则把你的书扔出去。”停止,2分钟后再次不能控制自己(缺乏自控能力,不能理解他人情绪),书被老师扔出窗外。阳阳不顾老师制止(没有规则意识,没有权威意识),立即出去找书,在教室下面找,未果,判断书被老师扔出围墙外,遂要求门卫开大门出去,其间又哭又喊(不能用正确的方式与门卫沟通),门卫不允许,惊动校长,校长问理由,只是哭喊(不会沟通),校长直接和我打电话。我到时,正在门口哭,看见我叙述事件经过(与父母等亲近的人沟通顺畅),我带他去外面找书,在与学校一墙之隔的小区草地上捡回了书,遂情绪安稳,回教室上课。  晚上的训练:  背景: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看课外书,被老师发现,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  阳阳:扮演学生。  妈妈:扮演数学老师和班主任。  爸爸:扮演门卫。  表演前,妈妈:如果你是数学老师,发现有学生在课堂上看书,并且发出声音,你会怎样想?  阳阳:我会很生气。  妈妈:为什么呢?  阳阳:因为他影响了我讲课。  妈妈:你会怎么办?  阳阳:我会制止他。  妈妈:可是他不听。  阳阳:我会打他屁股。  妈妈:怎么能打人呢?  阳阳:因为我太愤怒了。  妈妈:你看,老师也有愤怒的时候。老师为什么会愤怒呢?  阳阳:因为我把他惹愤怒了。  妈妈:怎么才能避免老师愤怒,不让老师惩罚自己呢?我们来表演,好吗?我们用DV录下来,然后回放看看自己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好吗?  阳阳:好。  妈妈:开麦拉。第一幕——  表演开始,阳阳坐在凳子上,妈妈开始模仿数学老师讲课。阳阳看课外书。妈妈走过去,警告。阳阳立即把书收起来。好久,不再拿出来。  妈妈:不往下表演了吗?  阳阳:这是最好的表现。不表演了。  妈妈:好,停!爸爸停拍。  妈妈:我们退一步,假设你当时没有控制好情绪。又开始看了。把你上午的表现再演一遍,好吗?  阳阳:重新坐回到座位上,边看课外书边笑。  妈妈:收起来!不然我给你扔到窗外去!  阳阳:立即收起来。  妈妈:你上午有这么听话吗?  阳阳:没有。但是我觉得应该这样听话。  妈妈:很好!处理得很好,下次遇到老师警告,就这么做。  妈妈:第二幕停。我们再退一步,假设老师警告后你还没听。把你上午的真实表现表演出来。  阳阳:继续假装看课外书哈哈笑。  妈妈:抓起书本扔到门外(假想的窗外)。  阳阳:假装哭。  妈妈:大声呵斥。  阳阳:“老师,我想去外面把书捡回来。”然后离开凳子,假装在校园里找书。找了一会,准备出门。  爸爸:光着膀子,操着一口半吊子方言(整个表演就他最好笑,害得妈妈笑场),“弄啥哩?弄啥哩?你这孩儿弄啥哩?学校不准出大门,你不知道?快给我回去上课!快点回去!回去回去!”  妈妈画外音:想一想?该怎么跟门卫说?像上午那样哭闹能出去吗?  阳阳:不是,门卫,你听我跟你说....  爸爸:说啥哩?说啥哩?我不听,学校说不准出去就是不准出去,去去,回去上课去!  阳阳:老师把我书扔到外面去了.....  爸爸:啥扔到外面去了,不准出去就是不准出去,放学再找!  阳阳:“那我就回去吧,放学再去找好了。”说完,假装回教室,坐回到凳子上。  妈妈:鼓掌。非常好!处理得非常好,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就这样做,好吗?要会根据情况调整自己的想法。这就是沟通。让人家明白你在说什么,然后也要耐心弄明白对方在说什么。判断一下双方的意思后调整自己的行为。好吗?儿子?  阳阳:好。  妈妈:再退一步。假设你当时特别想找回来,因为你怕书在外面会丢了。你该怎么办?  阳阳:那我就去找校长。  爸爸画外音:对!非常好!  妈妈:但是校长非常忙。你因为这点小事去惊动校长好吗?  阳阳:.....  妈妈:为什么不去找班主任呢?  阳阳:那我就去找班主任。  妈妈:现在我就是班主任。  阳阳:走过来。“刘老师——”  妈妈:“正上课出来干嘛?”  阳阳:我上数学课看课外书,课外书被老师扔到围墙外面去了。我想去捡回来,门卫不让我出去,你能不能跟门卫协调协调(书面语言——此类孩子的典型特征),让我出去捡书啊?  妈妈:捡什么呀?放学再捡吧!  阳阳:可是我害怕书被扔到外面时间长了,被别人捡走了。  妈妈:哦~那走吧,我带你去。假装走到门口。  爸爸:干啥哩?干啥哩?上课时间不准出去不知道?  阳阳:哎呀,爸爸,她是老师啊,门卫不拦老师。  爸爸:哦?是吗?好,出去吧。假装开锁。  阳阳:出去把书捡回来。  ——————————————————————————————————  放刚才的录像给阳阳看。让他自己指出哪些自己做得好,哪些不好。阳阳看得很认真。  爸爸妈妈:明白了什么道理没有?当你遇到问题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是和人沟通。怎么和人沟通呢?第一,注意别人的情绪。当别人被激怒时,你怎么办?阳阳:保持冷静。妈妈:怎么冷静?阳阳:就是安静,接受他的制止。妈妈:很好。第二、要使用语言。通过语言让别人理解你,别人只有理解了你,才会帮助你,对吗?阳阳:对。  睡觉前自己要求又看了一遍录像。  ——————————————————————————————————————————————  依稀记得在什么文章上看过情景训练和让孩子看自己的DV片。限于英文程度有限,不能完全理解精髓,就土洋结合,自己琢磨着试试吧,希望能够有效果。我会坚持。  对于阳阳这样的孩子来说,学习社交规则以及社会互动就相当于我们学习从1+1=2到微积分矩阵行列式和概率论。对于我们来说,一些与生俱来的东西,他们要靠学习,而且是很努力的学习来获得,并且还要学会在什么场合下熟练运用,否则,他们将无法融入这个社会。有人说:他们是来自火星的人类。我要说:如果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派来的天使,那么,这些孩子是因为性子急早来了地球几百年的天使,他们代表了未来,因此不被现在的世界所理解。但是因为他们的智力,他们会学习。作为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的母亲,我会不遗余力。  如果你曾为数学、物力、化学或者历史、地理、计算机所苦恼,那么,理解和祝福这些孩子吧,因为他们也和你当年一样,只是因学不好和应用不好社会规则而苦恼;如果你是一名老师,那么,帮助和庇护这些孩子吧,在离开父母的环境里,老师是他们唯一的精神港湾;如果你家里也有年纪相仿的幼童,那么,教他们多些宽容和理解,不要去嘲笑这些孩子的怪异行为吧,因为,牛顿、爱因斯坦、米开朗琪罗、爱迪生.....还有陈景润,他们都曾经是,这样的孩子。
  非常有收获的资料:  人际关系发展干预训练(RDI,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  一、什么是人际交往能力  Dr. Gutstein在研究了全球很多专家的研究成果之后,总结了这些专家共同认可的结论。Dr. Gutstein总结了如下六个方面,这些是人际关系发展所必需的。  (1)情感参照:运用情感反馈系统,来理解他人主观体验的能力;  (2)社会性调适能力:能够观察和调整人的行为,以便能够参与自发的,包含合作、情感交流的社交活动;  (3)陈述性的语言:能够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手段,表达好奇,邀请他人进行交互、分享体验和情感;并且能够融入到交际行为中去。  (4)灵活的思维方式:随着环境的改变,能够及时适应,改变策略和计划。  (5)社交信息处理:从更加宽泛的情境中获取信息,能够应对不是“绝对是对是错”的问题。  (6)有预见和事后总结能力:能够回顾经验,预测未来可能的事态发展。  二、RDI如何实施?  我们在研究强化RDI训练的同时,也了解到很多使用某些RDI要点进行训练的家庭,同样也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家长们可以很简便地开始实施RDI,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贯彻RDI的要点。  比如说,你如果这样做,可能有帮助:  (1)改变你交流的方式(比如,减少提问)(这个是我迫切需要改变的,我将减少使用指令语言和祈使句。)  (2)把日常活动的节奏适当放缓,增加“有益的不确定性”  (3)花时间进行有趣的“体验分享”活动  (4)用照片、日记本,每天来回顾美好的时光  三、“祈使、命令式的交流方式”和“陈述性的交流方式”  RDI指出了“祈使、命令式的交流方式”和“陈述性的交流方式”。RDI认为,在生活中,应该使用80%的“陈述性交流方式”,而仅使用20%的“祈使式交流方式”。  下面是说明和举例:  祈使式、命令式的沟通方式包括:  (1) 从孩子那儿试图获取你想得到的信息;  (2) 对孩子施加某种影响,使他产生你预期的反应;  (3) 在一个关联场景中,复述“脚本”式的语言;  (4) 给孩子提示,使他产生预期的反应;  (5) 对孩子的知识能力进行测试。  举例:  (1) 把你的外套穿上。  (2) 你要哪一个?  (3) 今天你干了什么?  (4) 把那个气球给我。  (5) 不要玩那个,给我过来  (6) 要说“谢谢你”(指让孩子对他人说谢谢)  (7) 这是什么颜色?  (8) 看着我  (9) 哪个答案是对的?  (10) 你管这个叫什么?  陈述式的沟通方式包括:  (1) 和孩子分享情绪反应;  (2) 多给孩子展示对比、对照  (3) 和孩子一起回忆  (4) 和孩子一起头脑风暴(brainstorm,英文中指大家就某个话题进行漫无边际的讨论,进行发散式的思维,不拘一格。――thankstoyilin注)  (5) 对未来要和孩子一起经历的事情进行规划  (6) 加强和孩子之间的情感纽带;  (7) 加强相互间的协调互动;  (8) 消除误解  举例:  (1) 哇!真棒!我们成功了!  (2) 我更喜欢这辆黑色的汽车,蓝色的汽车我不太喜欢。  (3) 昨天,我们看到了一只很可爱的小狗。  (4) 那个红色的可能更合适。  (5) 明天我们聊聊天  (6) 我喜欢你  (7) 这个太重了,我吃不消。  (8) 我来了!  (9) 对不起,我是想在中饭前做这个,而不是中饭后。
  这个资料也很好——  人际关系发展干预训练(RDI,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  一、什么是人际交往能力  Dr. Gutstein在研究了全球很多专家的研究成果之后,总结了这些专家共同认可的结论。Dr. Gutstein总结了如下六个方面,这些是人际关系发展所必需的。  (1)情感参照:运用情感反馈系统,来理解他人主观体验的能力;  (2)社会性调适能力:能够观察和调整人的行为,以便能够参与自发的,包含合作、情感交流的社交活动;  (3)陈述性的语言:能够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手段,表达好奇,邀请他人进行交互、分享体验和情感;并且能够融入到交际行为中去。  (4)灵活的思维方式:随着环境的改变,能够及时适应,改变策略和计划。  (5)社交信息处理:从更加宽泛的情境中获取信息,能够应对不是“绝对是对是错”的问题。  (6)有预见和事后总结能力:能够回顾经验,预测未来可能的事态发展。  二、RDI如何实施?  我们在研究强化RDI训练的同时,也了解到很多使用某些RDI要点进行训练的家庭,同样也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家长们可以很简便地开始实施RDI,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贯彻RDI的要点。  比如说,你如果这样做,可能有帮助:  (1)改变你交流的方式(比如,减少提问)(这个是我迫切需要改变的,我将减少使用指令语言和祈使句。)  (2)把日常活动的节奏适当放缓,增加“有益的不确定性”  (3)花时间进行有趣的“体验分享”活动  (4)用照片、日记本,每天来回顾美好的时光(我很高兴我昨天想到了DV的记录回放方式。对自己赞一个
)  三、“祈使、命令式的交流方式”和“陈述性的交流方式”  RDI指出了“祈使、命令式的交流方式”和“陈述性的交流方式”。RDI认为,在生活中,应该使用80%的“陈述性交流方式”,而仅使用20%的“祈使式交流方式”。  下面是说明和举例:  祈使式、命令式的沟通方式包括:  (1) 从孩子那儿试图获取你想得到的信息;  (2) 对孩子施加某种影响,使他产生你预期的反应;  (3) 在一个关联场景中,复述“脚本”式的语言;  (4) 给孩子提示,使他产生预期的反应;  (5) 对孩子的知识能力进行测试。  举例:  (1) 把你的外套穿上。  (2) 你要哪一个?  (3) 今天你干了什么?  (4) 把那个气球给我。  (5) 不要玩那个,给我过来  (6) 要说“谢谢你”(指让孩子对他人说谢谢)  (7) 这是什么颜色?  (8) 看着我  (9) 哪个答案是对的?  (10) 你管这个叫什么?  陈述式的沟通方式包括:  (1) 和孩子分享情绪反应;  (2) 多给孩子展示对比、对照  (3) 和孩子一起回忆  (4) 和孩子一起头脑风暴(brainstorm,英文中指大家就某个话题进行漫无边际的讨论,进行发散式的思维,不拘一格。)  (5) 对未来要和孩子一起经历的事情进行规划  (6) 加强和孩子之间的情感纽带;  (7) 加强相互间的协调互动;  (8) 消除误解  举例:  (1) 哇!真棒!我们成功了!  (2) 我更喜欢这辆黑色的汽车,蓝色的汽车我不太喜欢。  (3) 昨天,我们看到了一只很可爱的小狗。  (4) 那个红色的可能更合适。  (5) 明天我们聊聊天  (6) 我喜欢你  (7) 这个太重了,我吃不消。  (8) 我来了!  (9) 对不起,我是想在中饭前做这个,而不是中饭后。
  下午和老公又专门找老师交流了一下,老师让我们不要急,慢慢来,要有耐心,并让我们做好孩子可能考试成绩很差的心理准备——在这个唯分数论的时代,庆幸孩子碰到了这么有爱心的好老师,感恩!
  今天仔细体会:孩子确实不太会使用叙述性语言,基本只会说祈使句或疑问句。平时和他说话,他总是喜欢设问,还经常在陈述句后面加个:对吗?   由于他不会说叙述性语言,我们跟他说话时,自然也就经常使用祈 使、命令式语言。这也很正常,比如你跟一个人说:今天我在路上 捡到一把剪刀。一般人肯定会回应:是吗?后来呢?你当然就继续 叙述下去了。如果他不说话,或是自说自话,你必然要使用命令 句:注意听我说!看着我!   也就是说,孩子如果不会说叙述性语言,大人和孩子说话时又不有 意去说,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始终得不到培养,只会越来越退化。   今天有意和孩子说叙述性语言。比如,他晚上吃饭很慢,以前我会 说:快点吃。今天我换一种方式说:我看见你吃饭很慢。他想了一 下,很快就大口大口吃起来。   下午我跟他说:我看见你和**玩跷跷板了。(平时一般会问:你今 天玩了什么?和谁一起玩?)他想了一下,说:我是用手玩的,我 用手把它按下去——破天荒一口气说这么多这么长的话啊,让我颇 有点小激动。   我接着说:**是坐在上面玩的。他没说话,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我再说:**说他今天得了6朵小红花。他马上问:谁得了6朵小红 花?——又开始设问了。   他吃冰淇淋时,我说:冰淇淋很甜很好吃。他又设问:那蛋筒呢?是不是甜的?   晚上继续跳绳200个:前100个7'07'',后100个5'54'',比昨天进步了很多。
  今天早上送儿子上学时,有个小男孩一直在校门口哭着不愿意进去。我还担心儿子受影响,不想他二话不说,甩开我的手就要跑进去。我让他走过去拉那个小男孩一起进去,那个孩子不肯。儿子转头就迫不及待地跑进学校去了。  看着他小小的身影渐行渐远,我的心里突然非常欣慰:不管前路如何,宝贝,妈妈永远会在你身后,目送!
  早上吃早饭时,继续对儿子进行陈述性语言对话训练——  他吃得很慢,我说:我看见你吃得很慢,总是发呆。我吃得很快。(不说:快点吃!)  他每天上学都不知道要交作业,我说:班上其他小朋友每天早上都会交作业,老师跟我说你没有交,我很着急。我希望你今天早上把你的拼音本传上去,交给老师。(不说:记着一定要交作业!)  这样的说话方式一开始确实让人不太习惯,尤其你说了以后孩子多半不会回应,这时,你还得再说一遍,换一种方式或换一种语气,速度也尽量放慢,就这样一遍遍重复,等着他学会理解这样的语言。  不管怎样,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能风雨兼程!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父母,更艰辛的旅途!
  筱昱勋:
评论   感统失调有什么表现啊?我女儿做了试卷测是轻度感统失调,大约做多久能好?都是做些什么运动啊?   ————————————————  以下是我个人学习心得,不是专业解释,宝妈看看就算啊!  我们人有视觉、味觉、触觉,再往深了说有本体觉、运动觉、重力觉等等。这些感觉不断从外部获得信息,这些信息要经过大脑的统合处理,使我们做出一些表情、感情、行动上的反映。感统失调就是大脑对信息的统合处理不良,行动上该跳的时候没跳,该转弯的时候转的慢,总之就是大动作笨拙,精细运动不良。更严重的反映在感情和情绪上,不会看别人脸色,处理同伴之间的关系,遇到同伴之间的矛盾不知道如何做出合适的反映。导致孤僻、不合群等等。  感统训练的理论基础就是通过一些球类、平衡木之类的器械,带孩子做一些有针对性的运动。通过外部有针对性的刺激,促进大脑统合情况的改善。至于能不能真正改善只有老天爷知道,但经过强化训练,孩子至少行动或行为上会有一些改善。听别的宝妈介绍,最好是隔天一次,一周保持三至四次的样子,训练效果相对好。  但我家这个小城市医院附设的感统训练班,只有周六、周日有课,其他时间没有。  现在基本是自闭症、多动症、各种发育迟缓、各种功能失调,医生开的处方都是做感统训练,但不同的问题,训练项目可能有差别。根据我的经验,反正做了比不做强,就算正常孩子,做做训练也没坏处。但孩子表现出来的各种性格或社交上的问题,家庭的长期干预才是最重要的。
  昨天下午找老师时,老师说了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下午发作业本时,老师让儿子拿好自己的本子,把剩下的本子传到后面去(他被特别关照,坐在第一排),他照着做了。老师给了他一朵小红花,还让全班同学鼓掌表扬他,他开心得不得了!  真是超有爱心和耐心的老师,难怪儿子那么喜欢上学了!  再次感恩!
  昨天老公带着儿子跳了《小苹果》,很耐心地陪儿子玩学具游戏,还陪着他一起跳绳——有了他的大力支持,我对儿子的未来,更有信心了。  虽然我们对儿子的情况,看法不一致,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不管儿子是不是阿斯伯格,我们只针对他目前的问题和困难去做工作:他有社交障碍,我们就用RDI(人际关系发展干预训练)去干预;他协调性不好,我们就带他跳绳、拍球;他不会和小朋友交往,我们就多带他出去玩,多跟他排练情景剧;他上课不听老师指令,我们就在家里一遍遍表演、拍摄、回放、讲解(再次感谢老师,愿意提供课堂录音给我们!)……  总之,我觉得宝爸宝妈们无须太纠结孩子到底是自闭、阿斯伯格、多动,还是单纯的感统失调、社交障碍,针对孩子的具体问题和困难去帮助、干预,才是最重要的。毕竟,每一个宝贝,都是独一无二的!
  中午接儿子回家的时候,看到一个大沙堆,上面印了几个手印。带儿子过去印手印,他高兴地哈哈大笑,一转眼看到旁边高高堆着的人行道砖,更是乐得手舞足蹈……  在那一瞬间,我突然开始羡慕他了:儿子虽然缺乏社交能力,遇到一点小事就哭叫不止,但同时,他也及时释放了他的委屈和不满,不会因为情绪压抑而郁郁寡欢。哭过叫过之后,遇到有趣的事情,他永远都会笑得那样灿烂、纯净、无邪。  从上小学开始,我一直是所谓的优等生,小学一二年级时基本上都是双百,考不到就要挨打,以至于到了现在,有时候还会做考试时什么都不会、交白卷的恶梦。一方面,我深受应试教育的毒害,从上小学起就有了压力,不再象儿子这样开怀大笑;另一方面,因为优异的成绩,我也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瞧不起那些成绩差、或是不遵守纪律的“坏孩子”。  儿子入学几天所发生的种种,让我真正明白了什么叫:众生平等。当班级群里的妈妈们争相晒孩子的懂事、乖巧时,我却在为怎么教会儿子按时交作业而绞尽脑汁——成绩好坏,早已不在我的考虑之中,我只希望,他考试时能够不交白卷就好。  孩子,或许真的,是上苍派来教育我们的导师。
  今天突然想到:儿子上课时总是不理会老师的指令,不交作业,也不拿书出来,更不会抄作业,会不会和他的书包有关?  老公给儿子买了一个箱式书包,虽然结实漂亮,但放在课桌里以后,必须把书包整个拿出来,掉个头,把搭扣解开,再把最外面的一层揭开,才能拿到里面的书——儿子本来大动作就比较笨拙,要想在坐着的情况下完成这一系列动作,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儿子又非常遵守纪律,老师如果上课时不让站起来,他是绝经不会站的。  会不会是这个原因,导致他上课时一直呆坐着不动?  不管是不是,下周一定给他换个简单的书包,放在课桌里不用拿出来就能拿书的那种,然后再在家里反复教他按照老师的指令,拿书、拿本子、拿笔盒……  家有“星”儿,任重道远啊!
  受益非浅的资料:关于社交共享语言和指令性语言  山姆刚从学校回来,妈妈很渴望知道他这一天在学校过得怎样,可是,他们的对话并没有走多远。  “今天上学怎样?”  “好啊”  “今天都做些什么了?”  “没做什么”  “休息得怎样呢?”  “好”  说着在他妈妈面前冲过,挂起他的夹克,然后跑去看电视了。  山姆,是一个11岁,有着10级阅读理解和词汇量的自闭症孩子。  在自闭症的一个极端,孩子完全没有语言,父母焦急地期待着孩子开口说话的一刻,孩子说出的任何一个字都能让父母兴奋不已;在另一个极端,一些自闭症孩子总是说个不停,重复地讲述着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和问题;在这两个极端的中间,象山姆一样,尽管有不错的语言能力,可是却很难和他们进行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为什么会如此困难呢?  语言是交流的一个子集。  事实是,口语只是我们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而已。对于自闭症患者而言,核心的问题如社会参照、社会协调等障碍很自然地从非语言行为扩展到语言的使用上,形成自闭症的语言问题。而正常的孩子在他们学会说话之前,已经很好地掌握了参照和协调能力,在学习说话之前他们能够使用非语言的方式,对情感和经验等信息进行分享,在他们学习说话的过程中,这种能力也被扩展到他们对语言的使用中。  自闭症孩子走了一条不一样的路,他们在学说话之前没有学会参照和协调,他们学会说话仅仅是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自闭症症的底层问题而已。  语言的作用  不可否认“指令性”的语言对于自闭症人士而言当然是重要的,他们能够“社交正确”地使用语言(丛简单的“请”“谢谢”,到学校或工作环境下使用的功能语言),他们能够提出请求、发问或对事物做详细的说明,所有这些都是语言的重要功能,即是是正常人也是需要的。但是,自闭症患者对于语言的使用大部分或者完全失去了对于正常人来说很重要的情感分享成分,这种局限是“情感共享”这个基础障碍在语言层面上的表现。  如果你曾经和一个高语言功能的自闭症孩子进行对话,见识过这些孩子如何完全不顾旁人的不适、无聊和暗示而一直谈论一些牛头不对马嘴的话题,或者体会过让一个自闭症患者集中注意力和你维持一段协调的对话是多么的困难的话,你就会明白“语言”是怎样变成经验共享的重大障碍的。一旦缺乏情感共享或协调的欲望,对话便会变得狭窄、无聊和一边倒(要么他顾着他说,要么你顾着你说)。  什么是社交分享式的语言  那么我们是怎样利用语言来进行情感分享的呢?事实上,正常的人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表达方法,例如:  直接提起共同经历的事情(“记得上回我们安装那张桌子时多快吗?还有那勺子掉地上了。”)  发出惊叹(“看!好大一只蜘蛛!”)  对别人的行为作出评论(“Milsteletoe喜欢玩蝉”)  表示赞扬(“你的新宠物很可爱!”)  谈论自己的事情(“我很兴奋!”“今天玩得真高兴!”)  我们把这些称为“社交分享式”的语言,社交分享式的交流是用语言或非语言方式分享我们内心感受的交流方式,这种语言通常是没有期待什么特定回答的,只在于引起注意和情感共享。对于非自闭症儿童而言,这种交流方式的学习是非常自然的,而自闭症儿童在学习语言的时候却几乎排他性地只学了指令性的目的的语言。事实上,一份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使用社交分享式语言的时间不到1%,相对于其他发育迟缓的儿童社交分享式语言的使用率达33%的情况,对比相当明显。  什么是指令式语言  自闭症儿童使用的是指令式语言:提出请求、提出问题、发出命令等所有用于指令性目的的语言。研究指出,这种缺乏社交分享语言的形成与自闭症儿童的认知和语言能力无关,这种现象实际上是自闭症儿童“思维”问题的一种反映,因为我们的思想决定了我们的语言。反过来说,自闭症儿童的语言也放映了他们的思维问题。  社交分享式交流的使用是有它的意图的,社交分享式语言是一种特定类型的互动——和分享对象一起分享活动、情绪、知觉、想法、感觉、意见、参照和信仰,它的目的是为了相互交换意见,而且需要真正的相互好奇心作为内在驱动的,因此社交分享式的语言远不只是语句结构,我们并不能告诉一个自闭症患者什么是社交分享式语言,然后在他们适当地使用了这种语言后给他们一些奖励,这样做就像让一个严重阅读障碍的孩子去假装阅读一样残酷。  为什么社交分享式的语言至关重要  当自闭症孩子受困于指令式语言,或者只是被教会如何使用一些刻板的社交礼貌用语,这些孩子的思维和认知能力同时被改变,使得孩子无法明白体会到可以通过人际关系的互动获得的许多许多,它还限制了自闭症孩子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关系,还限制了他们在有效掌控动态系统的能力,而动态系统是正常儿童习得灵活思维能力的重要源泉。  训练提示:  因为RDI关心的是自闭症长远目标和核心缺陷,我们认为首先要为社交分享型交流打好基础,这必须从第一级第一阶段——情绪共享开始。  为了尽可能地提高孩子对于交流和扩展交流方式的渴望,我们建议:  在训练时间和日常生活中增加非语言交流成分;  通过你的表情、声音和动作创建“对比效应”,通过夸张与平淡的对比,让孩子比较容易关注到交流中最有意义的元素;  减少主动发起对话或提示进行交流的次数。弄清楚你主动发问、发指令或提示孩子作出一个响应的频率,我们建议家长先把自己的指令语言减少到20%以下  增加家长自己的社交分享式语言的使用,我们建议80%的时间使用社交分享式语言。
  在RDI中,我们鼓励家长80%时间使用社交分享型语言,20%可以使用指令性语言,包括训练时间和日常生活时间,主要有三个重要的目的:  1)为孩子树立榜样;  2)增强前额皮质的执行功能;  3)鼓励互动交流;  下面逐条来说明一下:  1.树立社交分享型交流地榜样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我们这些“正常”的家长在与自闭症儿童进行对话时往往过多地使用了指令性语言。大家可以自测一下,想想你向小孩发问或者发命令的频率,你会发现出奇的高!如果我们希望小孩更多地使用社交分享型语言,那么首先我们自己要先多用,给孩子做个榜样。  我们认为以8/2原则来使用社交分享型语言和指令型语言是比较健康合理地,询问、请求、命令等指令型语言固然有其使用的必要性,而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广泛使用社交分享型语言的环境。   2.强化前额皮质的执行功能  研究发现自闭症患者有共同的信息处理紊乱问题,他们缺乏整合大脑“情感部分”(边缘系统)和“执行中心部分”(前额皮质)信息的能力。不管孩子有怎样的并发现象,不管孩子的功能有多高,这种信息处理的问题最终导致了大脑迅速地进入“信息过载”的状态。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自闭症儿童总是倾向于限制变化而建立一个静态的系统。这种拒绝“动态系统”的来降低自身焦虑的倾向,对于自闭症孩子的交流、社交功能、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性、适应性、情感发展和执行功能都有重大的影响。  最近一份研究显示,社交分享型的交流能够刺激大脑前额皮质,而指令型语言不会。可以测试一下你自己有没有这种感觉,假设我们正在看一幅农场的图画,有马、驴子、山羊和鸭子,想象一下以下两句话哪一句更能让你产生联想:  1)指着驴子说“这是什么动物?”;  2)指着驴子说“哦,好胖一只驴子!它好像在笑诶!”  我们从多年的康复研究中了解到,受损的或未充分发育的大脑区域是可以通过治疗得到强化的,RDI的目标就是刺激和强化大脑情感部分和执行中心部分的回路,建议使用更多的社交分享型语言已经成为RDI2.0的一个核心内容。   3.鼓励互动交流  通过使用社交分享型语言,我们希望达到的目的是“邀请”(而不是命令或要求)孩子进行互动交流。提出预设正确答案的问题、请求、提供选择、命令会给孩子造成压力,这些语言是指令型的而不是社交分享型的。  在最近一次网上消息板上,一个家长提供了很好的实例:“读完上一期关于社交分享型和社交工具型语言的文章后,我们决定试一下。我们使用社交分享型语言得到的反应比起不断向他发问要更快更多,我们觉得很惊喜!  例如,我看到孩子的身上有一些棕色的油漆,往常,我可能会问“你身上那些是棕色油漆吗?“”是怎么弄到的?“,我很可能需要重复问一次,然后可能得到一个不冷不热的简单回复,今天我换了个说法”我看到你身上好像有些棕色的油漆“”我觉得很奇怪是怎么弄到的?“,孩子立刻生动地开始解释他是怎样在课室里突然撞到棕色油漆然后把衣服弄脏的”  注意使用社交分享型语言的意图是“邀请”孩子参加互动。有一个家长曾经在在线交流中提到了如何利用社交分享型语言来“提取答案”,例如想知道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怎样。经验分享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活动,RDI的一项原则是做一些与发展水平想适应的活动,如果孩子对于分享他在学校的情况不感兴趣,那么很可能这个话题并不适合孩子。所有孩子,包括正常的孩子,他们都会分享属于他们发展级别的事物。在最初的级别,孩子能够分享多种的“元主题”如:即时的感情、怪脸、运动或者协调活动,我们越多地使用社交分享型语言,我们就越自然地聚焦于情绪分享。
  以上是翻译的资料,文字比较拗口。对最后一段话,我的理解是,要使用分享型语言和孩子谈论他感兴趣的话题,而不是套取自己想知道的答案。要以孩子为主,要想其所想、乐其所乐、说其所想说。
  昨晚儿子把地铁每一站的到站广播都给我复述了一遍,每一站那些相同的提示都不厌其烦地重复。阿斯伯格孩子普遍喜欢规律化程式化的东西,我猜测可能是因为他们难以把握灵活多变的事物吧。  今天带他去坐了地铁,他开心得不得了。打的去地铁站时,要求他自己跟司机说目的地。他大声说了,虽然很机械象背书一样自顾自地说,也不管别人有没有在听,但也是不小的进步了。
  楼主怎么不来更新啦,还想多吸收点知识呢?  我是没时间、没精力自己开贴子啦!  我现在白天要工作,晚上回去就领孩子游戏,或者尝试做一些网上介绍的练习,周末一大早就领着孩子去做感统训练。现在日子老充实啦。  到现在我小孩的情况医院也没给个准确的说法,典型自闭肯定不是,非典型自闭我们这种小地方估计也测不出来。我自已怀疑是阿斯伯格,现在也学习着各种家庭干预方法呢。不过说实话,效果不怎么好,不知道是我方法不对,还是与小孩的情况针对性不强。尤其你这贴子里提到的分享性语言,我有点把握不好,现在不光孩子说话费劲,我自己说话都开始费劲了。呵呵——,把握不好啥是分享性语言啊,我都尽力分享了,我儿子回答的还是:是,好,对之类的。  认真回想一下,我儿子4岁多了,真的没有进行过一次有效的对话。他会提要求,也能听命令,你问他,冷热、饿饱,是不是要上卫生间,想去吃火锅还是吃烤肉这些直接性的问题,他也能根据自己需要回答。但是你要试图和他交流一下他比较深层次的感觉,“比如你为什么喜欢吃烤肉呀”,他立刻就表现很茫然了,你要说“是因为你觉得烤肉比炒菜香吗?”。他就会回答“是”,怎么启发,也没法进行更深一步的交流,好愁人。
  我的小孩在幼儿园还没遇到什么问题,知识的学习也不犯愁,我就怕他上小学以后,听不懂老师的指令,行为上跟不上老师的要求。  现在到你们这些类似遭遇的妈妈贴中,事先预习一下自己将来可能遇到的问题,也先做做心理建设,到时候好和老师好沟通。  你家的小孩还好啦,有短处但也有长处,认真培养一下,将来就是个学霸,我家就不行啦,短处很明显,但长处我就没怎么找到。虽然学认字背诗也算挺快的,可现在背诗多认字多的孩子满地都是,真心有压力呀。
  @怦然心动17 谢谢分享!  儿子现在还是老样子,不交作业,不抄作业,不拿书,不做课堂作业,但回家问他一些老师讲的内容,他貌似也能回答上来。  他们学校最近在跳《小苹果》,我们在家里教了他,他一开始不肯跟着音乐跳。中秋那天家里来了很多亲戚,他一向有点人来疯,不知怎么就开始跳了,跳得还很不错,虽然个别动作不到位,但整体的协调性和节奏感都很好。  感觉他似乎是个整体学习者,就是说:任何东西刚接触时,他只是静静地观察,并不马上就一点点地照着做。等他把整个事情看全了、看熟了,他才会开始照着做。总之,他似乎要把握整体后才开始行动,对于单独的、零散的学习内容,他会只是静静旁观。
  @怦然心动17   你儿子不会进行深层次交流的情况,和我儿子还真像。我们家的也是,只能回答封闭式的问题,一问他开放式问题,尤其是“为什么”“怎么样”之类,他就一脸茫然,完全答不上来。  看了一本书《我是阿斯伯格美少女》,作者写到:  我一直这样认为:说话的目的就是传递信息和交换信息,因此,我只对那些满足自己求知欲和进取心的话题感兴趣。  对于发育正常的人来说,融入集体是幸福的,但就我个人而言,绝对不适用,因为只要加入到集体之中,我的神经马上就绷得紧紧的,即使勉强与人维持交流,老实说,除了让我感到极度疲劳之外,没有丝毫的乐趣可言。  他们对于幸福的理解,和大多数不一样。
  我家医生说是多动,现在也接到老师讲上课不听讲,书也不肯拿出来。现在还表现为不肯去上学,说学校不好玩。这刚上小学才几天,我头已经大了了。问题是我发现我没有办法如何教育他!
  中秋放假三天,找了间教室,天天跟儿子玩模拟上课的游戏,他爸还因为憋不住上课讲话被罚了几次站。儿子一直表现得不错,我们发出的指令他都能遵守,还举手发了好几次言。  昨天特地给他换了个简单的新书包,把他送到了教室里。他坐下来以后,我提醒他交作业,说了几遍,他都不动——感觉他一到人多的地方,似乎就开启了另一种模式:不说、不动、不反应。  书上说AS(“阿斯伯格综合征”简称)可能会存在听觉异常,他们无法听清两个人同时说话,在嘈杂的环境中,无法分辨背景音和当前音。也不知道儿子在教室里不听老师指令,是不是和他听不清楚有关。  老公目前的态度是:孩子的确存在障碍,但主要是后天成长环境造成的,孩子绝对没有病,也不是AS。他认为多陪伴孩子,多和孩子交流,孩子的问题一定能够好转、并最终解决。  我的看法是:后天原因肯定有,因为他出生后半年,我就上班了,工作上的事情一直不顺,老公当时又在创业,我们的确陪孩子的时间不够,但同时,先天上的原因也不能完全排除。因为我们虽然白天各自上班,但晚上都是回家的,三岁之前也一直亲自带孩子睡,我喂奶到他一岁半才自然断的,平时也经常和他说话做游戏,他并不存在长时间和父母分离的情况;我和老公虽然也会吵架,但一般不会记隔夜仇,家里的氛围整体上也是和谐温暖的。  更重要的是,儿子虽然在人多时不说话不动,但每天都开开心心的,在家里和我们玩、或是小朋友来家的时候,玩起来也很疯。他的情况,更像是人多时某个线路就短路了,无法正常反应,人少时又连上了。
  看了你今天的回贴,感觉挺好玩的,你和你爱人也没必要弄明白到底孩子是因为什么变成这样的,只要知道,变成这样我们该怎么办就行了。孩子爸也挺合格的,一直在努力引导孩子啊!  给你介绍两个——概念或者是训练吧。  一个是听统训练,现在有的医院起了个高大上的名字叫什么“生物反射技术”,就是用高档的设备用耳机给孩子听一些经过处理的音乐。当初发起这个治疗模式的医生就是为了通过处理的音乐调节自闭症患者的异常听力,但结果实验后发现,接受这个治疗的人,从注意力、听力、语言能力、社交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治疗一次半小时,10天一疗程,就是让孩子保持安静的听音乐。但治疗过程中不能学知识,不能受较大声音刺激,不能做感统训练。你如果有兴趣自己再了解下。我打算过两个月给孩子做一个疗程。
  第二个概念——思维断裂。  我是在一个回贴里看到这个概念的,当时那个人大概的意思是:自闭症的社交障碍、语言障碍、刻板行为都只是表面现象,其背后的根源是“思维断裂”。也就是当孩子遇到一种从未接触到的情况时,思维跟不上,不知道做什么反映,不知道说什么话,所以就不说、不做,或者从复以前熟悉的行为。这和你说的“感觉他一到人多的地方,似乎就开启了另一种模式:不说、不动、不反应。“是不是一回事呢。  这也就是自闭证的根源——无法检测出来的轻微脑功能异常。这个可能也是我们无论如何努力也改变不了的现实。  所以,我打算为我的孩子上好小学做的准备就是,如果一两内的行为治疗起不了太大作用的话,就带他去周边的小学,让他熟悉:熟悉课本、熟悉课堂、熟悉老师,并把一些常用到的行为和语言反复的教。让他即使思维断裂了,也能用妈妈教的刻板行为大致跟上节奏。
  所以,我打算为我的孩子上好小学做的准备就是,如果一两年内的行为治疗起不了太大作用的话,就带他去周边的小学事先熟悉一下。  小学的课本我都借来了,打算过段时间他还没起色,就天天给他看课本玩,先熟悉封面,再熟悉页码,再熟悉内容,两年怎么也熟悉个差不多了吧。  上小学一年之前,天天带他去小学周围玩,然后再找找人,进去看一下教室,如果有可能再认识一下老师,至少确定上哪个班后,去老师家拜访一下吧,然后把一些认为可能用到的行为和语言反复的教。让他即使思维断裂了,也能用妈妈教的刻板行为大致跟上节奏。
  @怦然心动17 你的想法很好,向你学习!如果我儿子在上小学前能多让他熟悉一下,估计不会有现在这么多麻烦。
  儿子今天终于交了一次作业记载本,老师表扬了他,还给他发了一朵小红花。  开学2周,小家伙一共得了12朵小红花。  在摇篮网上看到一个女孩的情况,和儿子非常像。那个女孩最终确诊为AS,下面是那个妈妈的描述——  阿斯伯格综合征也叫Asperger syndrome,简称AS。属于自闭症范畴,却不是自闭症。之所以大多数人叫阿斯伯格综合“征”,不叫阿斯伯格综合“症”,是因为阿斯伯格综合征明显不同于自闭症,也明显不同于精神病,与其说是病,不如说是一个特别的大脑。主要是小孩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的一种症状。  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具体表现为:会对老师和家长的指令听而不闻,有时会在上课时离开座位,走出教室;人际关系差、不合群,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经常和同学发生冲突,受同学排挤;行为较同龄孩子幼稚,显得过于单纯,不懂迂回;情绪易波动、易发脾气;喜欢重复问问题,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说话滔滔不绝,不在于对方是否感兴趣;不怕羞、不怕陌生人,‘自来熟’表现严重……总体来说,这种孩子给老师和家长的感觉是:以自我为中心、不合群、行为幼稚、注意力分散、聪明古怪。  而值得特别强调的是,这些患儿大多拥有专才,而且往往机械记忆能力非常好,如认路、记忆火车时刻表、地铁站或公交站牌等;他们可能对某些领域或学科如生物、地理、自然等有较深入的了解;他们的智力和语言能力是正常的甚至是超常的,千万别忽视埋没了其优异的一面。阿斯伯格综合征患儿或多或少都有某些特殊能力,但这些能力的发现需要家长和老师敏锐的观察。  其实,从孩子两三岁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发现女儿和普通孩子有点不一样。入园后,这种差别就更加明显。具体表现为:她是一个孤独的孩子,总喜欢一个人到一个安静的角落去玩儿; 她总是不能正确理解老师的玩笑;她记忆力非常好,喜欢听故事,总是突然说出一大段或者几句故事里的对话,让旁人摸不着头脑;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超乎寻常的专注与执着(旁边同学打架,大哭小叫,还有校领导带很多老师到她们教室参观,她竟然完全不知道!)
  老师跟我说,孩子就好像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当时我很担心,怀疑过女儿是不是自闭症,也查了很多资料,虽然女儿符合了自闭症中的几条,但自闭症的关键性特征:不会笑,不愿意让妈妈抱,语言和智力都发育迟缓等,这几点女儿都很正常。女儿很开朗,也很聪明,她十个月就会说话了。   于是我将女儿的特别归因于:她从小专注于个人兴趣,和其它小朋友玩儿的太少了。
于是我刻意的带她多去和其它小朋友一起玩,再加上幼儿园李老师对孩子的特殊沟通与照料(在此,再次感谢李老师!),孩子一度有所好转,我也松了一口气。  只是好景不长,女儿上小学了,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环境。女儿表现出了强烈的不适应。入学没多久,我就被老师叫到了学校,反映了女儿的种种问题,比如:上课完全不听课,老师的要求她从来都听不到,无论做什么游戏,到女儿这里肯定会卡住,很多问题老师批评她,她就很不耐烦的说:知道了! 但以后却没有任何改变。 那时候,老师就直言不讳的跟我说了女儿不正常。说实话,那一刻,我没有办法接受老师对女儿这样的评价,我不相信自己的女儿不正常,回到家,我忍不住哭了!  之后就开始了对女儿严格要求。刚开始还耐心的讲道理,采用各种方法进行积极的表扬与鼓励,只是效果微乎其微,老师依旧跟我反映女儿的种种问题。听老师跟我讲了一个小时女儿如何不正常,我有点崩溃。我的着急,我的气愤一股脑的发泄在女儿身上。我慢慢对女儿失去了耐心,开始对她大声斥责,甚至动用了武力。女儿也慢慢开始讨厌我,她学会了顶撞,学会了说谎……  直到上周,她中午放学哭着回到家。我问她怎么了,她说:全班同学都误会她了! 听她讲完细节,我又气有心疼,我抱着女儿哭了。我给老师打电话,又是半个多小时,老师依旧说女儿不正常,我听着老师的话,不知该如何作答….
那一刻,我决定:带女儿到北京的医院去看看!  4月11日,我带女儿来到北大六院。做了很多检查,填了很多调查表,医生又跟女儿聊了会天,结果是各项都正常,不是自闭症。 我又跟医生反映了女儿的很多异常情况,医生说:有可能是阿斯伯格综合症,高功能自闭症。 让我们21号再去做个综合性检查。回到家,我马上上网搜索高功能自闭症和阿斯伯格综合症。当我看到阿斯伯格综合症的各种特点和反映的时候,我惊呆了!这不就是我的女儿吗?!  她看起来总比同龄人显得幼稚,却又总是像个小老师一样喜欢跟别人大篇讲解各种知识各种道理,我们都不知道她都从哪儿学来的。  她上课没办法集中精力,但同时对画画,看书等她感兴趣的事情又出奇的专注。她喜欢画故事,线条很简单,却很生动。家里已经有她画的二三十本“故事书”了。她喜欢阅读,可以说是痴迷!没收她的课外书是对她最残忍的惩罚! 她跟医生说:没有课外书,我就没有快乐,我就很郁闷。  她对声音,触觉和味道异常的敏感。到现在为止,她依然害怕公共厕所的冲水声。  有一次她跟我说:妈妈,我一直有一个难题。我怎么样才能想象成整个教室里只有我一个人在听课,其它人都不存在呢?  我很诧异的问她:为什么要想象成你一个人呢?   她说:因为他们太吵了,我没有办法听课!  在不知道阿斯伯格之前,我完全不能理解女儿的话,上课的时候,教室里怎么会吵呢?! 现在我明白了,因为阿斯伯格的孩子,她的听觉比常人要敏感很多。
还有一次,忘记是老师说的还是女儿跟我说的了,上课的时候,老师让大家讨论一个问题,于是大家七嘴八舌,结果女儿突然发飙了,她捂住耳朵大声喊:你们都不要吵了!我都快疯了!
  再说触觉,以前一直觉得女儿只是怕痒,她喜欢我的拥抱,却没有办法忍受我直接的抚摸,每次给她洗澡都非常困难,整个过程她都笑的咯咯的喘不过气来,然后四处躲闪。还有,冬天无论多冷,她都不能忍受脖子里有任何东西,松松的高领衫也不行,不能忍受帽子,发卡也不例外。   最后再说味觉,女儿曾多次跟我说最喜欢她的班主任张老师,可理由竟然是:张老师头发上的香味很好闻。 女儿说:每当她洗完头发,我就会被她的香味吸引。 前几天又跟我说:其实我每次闻到张老师的香味,我都想打喷嚏。
  可我近距离接触张老师好几次了,从来没有闻到过什么特别的气味。  她的记忆力非常好!前两天还给我讲吸烟对人类的危害,包括烟民的肺和普通人的肺有什么区别等讲了一大段,问她在哪儿看得,她竟然说就是这次在北大六院检查的时候,在厕所门上贴的海报上看的。就她等我的那么一小会,最多也就看一两遍,算不上过目不忘,也足够让我佩服了!  她的乐感很好,从很小她就能唱难度很高的曲子,可能歌词会出错,但绝不会跑调。而且她唱歌有个很奇怪的特点,那就是:一定要把前奏和中间的伴奏都得哼完整了。 不了解她的人总是问:你怎么光哼哼不唱歌啊? 其实她是先哼前奏呢。 她只有一两岁的时候,她就可以静静的听着纯音乐旋律长达一个多小时。  她的协调性很差,模仿肢体动作很困难。原来我一直不明白,我从小就是体育健将,怎么我女儿跑起来就用不上劲儿呢,而且怎么都教不会。在班里,她体育大概是最差的一个。  所有这些,都是阿斯伯格人的共同特点。虽然21号的综合检查还没做,但检查结果如何,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没有人比我更了解我的女儿。不管医生给出什么诊断结果,我都知道我以后该怎么做了。
  (续)  从得知女儿是阿斯伯格,到现在也快一周了,从刚开始确定女儿不正常的紧张、惶恐、到后来发现这原来是一种天才病的兴奋,激动,到现在,我已经基本平静了。   天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女儿只不过个性更明显了一点,女儿不是病人,我也不指望她是天才,我只希望她能快乐的生活! 想明白这些之后,我的世界豁然开朗了,突然觉得女儿是那么懂事,那么可爱!我可以理解和宽容女儿的各种表现了,因为我态度的转变,女儿也没有那么叛逆那么焦躁了,也不再说谎了。她甚至会因为我对她太好而觉得过意不去,不好意思因为不能继续画画而发火了。  昨晚,我跟老公说:女儿是我们生的,我们自己都不完美,我们凭什么要求女儿完美呢? 女儿天生就是特别的,我们必须尊重这个客观事实。不是她不乖,不是她不努力,而是我们错误的把她强行拉到一个我们自认为标准的模子里!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尽量多陪陪女儿,努力教她该如何跟同龄人沟通,该如何交朋友,该如何去适应集体制度。但我不会勉强她一定要交很多好朋友,因为她的快乐和我们不同,独处的她就很快乐~ 我要学会尊重女儿的生活方式。  昨天,我郑重的跟女儿道歉:宝贝,妈妈以前不该对你发脾气,更不该揍你,妈妈错了!妈妈以后一定改!
女儿拉住我的手,安慰我说:妈妈没关系,我相信你一定能改正的! 妈妈最爱我了,我也最爱妈妈!  我们总是按照我们喜好来估计阿斯伯格的好恶,这是不对的。 阿斯伯格人不喜欢嘈杂,不喜欢热闹,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勉强他们呢?
谁规定只有交好多好朋友才叫正常呢?专家说:如果我们普通人的社交圈用一桶来形容的话,阿斯伯格只需要一杯就满了。 女儿经常不愿意下楼去玩儿,因为她觉得看书更快乐~
她甚至跟我说:妈妈,我为什么一定要把时间浪费在睡觉这种无聊的事情上呢?我太忙了,我的时间太少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昨天晚上没忍住把儿子打了,到现在都在后悔。  幼儿园的作业是描一篇1,这个在他能力范围内简直不算事,根本不用费力、费脑,可他就是不肯好好写,宁可玩手,左看右看,写一个字玩半天,而且写得还不好。忍了半天没忍住,狠狠打了手。我当时的想法,是想让他知道,如果不认真,会被妈妈惩罚,但等事后想想,这种方法真的有用么。  他一边哭着和我保证,会好好写,结果一对着本子又在发呆,其实他在生气、伤心的时候,好象专注力更差。怎么才能让孩子的专注力提高呢?  鼓励的办法也用过,他高兴了,也是写一笔就让回头让我夸他一次,用物质奖励更是,写一笔摸一下。愁死我了。
  (续)  我们应该学会站在阿斯伯格的角度去尊重他们的喜好,尊重她们的生活方式,不要把她们当成病人,总是企图去治愈,那将是对阿斯伯格最大的伤害! 当然,为了让她们在这个复杂的社会少受点挫折,适当的引导还是必要的。  最后,贴一段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一位48岁管理者(阿斯伯格患者)的话:  我不想变“正常”  我总是很焦虑,因为这个世界是那么强大,人们有那么多期望,我总是不能让他们满意。即使现在还好,我早晚也会让他们失望。我无法告诉你们我有多少次被指责为粗鲁、难以接近或待人冷淡。虽然我从来都不是故意要伤害什么人,也从来没想表现得这样“坏”。  我还能跟你们说更多,但是今天在这里,我再说这最后一件事:请不要怜悯我、试图治愈或者改变我。如果你能在我的脑子里待上哪怕一天,你会看到我精致的感官所感受到的这个世界有多么美好,你可能会因此而落泪。而我绝不会用哪怕一点点这些美好,这些令我震撼的强大的美好,去换取所谓的“正常”。
  对照上面这个妈妈写的,儿子的听觉异常表现也相当明显:  他一直非常怕大的响声。到我办公室玩,他死活不愿去上厕所,后来才发现他是怕厕所的冲水声。现在他过来上完厕所,还要走出老远,才允许我冲。  放鞭炮、打雷,所有这些大的声响,他都非常害怕,会吓得躲在大人怀里;甚至操场上有人抽大陀螺的“嗖嗖”声,他听了也会害怕。  他还非常怕火。清明节回老家上坟时,因为烧了纸钱,他死活不愿意到跟前磕头,怎么威逼利诱都没用;放鞭炮时,他更是吓得躲在车里不敢出来。
  今天中午接儿子时,他忘记带牌子,和他一起回教室去拿。他同桌的小姑娘问我:阿姨,***(儿子的名字)到底会不会说话呀?他从来都不跟我说话。  我回答她:当然会说呀。然后问儿子:她叫什么名字?儿子一脸茫然。让儿子跟小姑娘问好,儿子用很小的声音说:你好!  回家的路上,问儿子为什么不跟同桌说话,他回答:要站着才能说话的。  我告诉他:上课时是要站着才能说话,下课时坐着也能说话的。他看着我,似懂非懂。  和他刚上幼儿园的情况一模一样:他上幼儿园时,只要哪天开口说话,全班小朋友恨不得奔走相告:***说话了!  当时问他为什么不说话,他的回答也是:老师说了,不能说话。说话的小朋友不乖。  ——AS对于规则的刻板遵守,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  前几天带儿子跳绳时,先说的是跳400个,后来因为时间太晚,我说只跳300个算了,他立刻大声反对,坚持要跳400个;跳的过程中,有时他没跳过去,我也数了,他马上会纠正,让我重新数。  他和小朋友下棋时,有时对方会耍赖,他每次都是毫不通融的要求对方按照规则来。一次棋没下完,小朋友就被接回家了,他急得大哭,最后一定要他爸爸陪他下完才行。
  关于听统训练,我个人不建议做,理由很简单:AS只是和我们不一样,并不是有什么毛病,需要我们用仪器去矫正。而且,我相信上苍造人,必有其深意,AS听觉敏感应是某种保护机制,使他们能在这个世界上更好地生存。比如我儿子,动作笨拙不协调,所以怕放鞭炮怕火怕烟,这避免了他贸然去玩对于他来说非常危险的东西。  此外,对这种所谓训练的科学性,我也表示深深的怀疑:人的感觉是一个整体,何等复杂精密,单独将某一个感觉拎出来单独训练,真的安全吗?有效吗?不会产生副作用吗?不会对别的感觉造成伤害吗?  换位思考一下,假设有一个阿斯伯格星,上面大部分人都是AS,为了改变我们喜欢说话喜欢交流、坐不住、爱热闹、对声音不敏感的“毛病”,他们发明一套方法对我们进行听统训练,强行改变我们的感觉,你愿意接受吗?  对于,不光是听统,对于一切感统训练,我都持非常审慎的态度,尤其只侧重单个感觉的训练,我个人觉得有害无益。为什么我一直坚持教孩子跳绳,就是因为跳绳是一项需要众多感觉协调参与的运动,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可以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帮助孩子统合各种感觉,而不是什么稀奇古怪、效果存疑的训练。
  说起教儿子跳绳,真是艰难万分。最开始他根本不会跳,连绳子都甩不好,老是缠在头上。我们只好先教他甩绳子,两个把并在一起单手甩。甩了一段之后,他终于可以把绳子甩到脚跟前,然后蹦过去。这样蹦了好久,才终于学会连贯地跳,但跳的时候老是往前跑,不能原地跳。又过了近一个月,才学会原地单个跳。这整个过程就用了半年时间。  现在他还是不会连跳,每跳完一个要停一下,把手放到前面并一下再跳下一个,不会直接双手画圆甩绳,这大大影响了他的速度,昨晚跳100个用了10分钟。为了教会他连跳,我把绳子从中间剪断,让他先练双手画圆甩绳。他昨晚用了300个,平均100个用时1’5’’左右。
  昨天下午他们学校要上选修课,结果只有儿子一个人留在自己班上,不知道要去选修的教室上课,把老师急坏了,到处找他。感谢老师们的耐心,能够如此包容儿子的不作为!  前两天上体育课,儿子终于不再在旁边看,跟着大家一起跑。老师高兴极了,连忙把这个“喜讯”告诉我们。开学两周,儿子因为他的独特,成了“小名人”,每个老师几乎都最先注意到了他,每个同学也几乎都认识了他,虽然别人大声叫他时,他多半不搭理。
  上幼儿园时,有一次老师做游戏,两个班的小朋友交换教室,结果儿子一个人留在自己班教室,坚决不去别的班,老师只好让他一个人留下来了。  感觉他似乎非常抗拒改变,平时想让他尝试没吃过的食物,也非常困难。
  天下父母心!
  您训练孩子跳绳子的方法真好,回头我也按这个方法试试,我儿子也不会跳绳子呢!  至于感统和听统训练,这个见仁见智吧,如果我去到了另一个和我们生活方法完全不同的星球,人们告诉我,有一种不痛苦的治疗,可以让我和大家一样的生活,我想我会愿意接受的。  但总的来说,我认为AS就是病,在我们完整的大脑中,AS患者的大脑有一块明显发育不良,就是负责情感交流与沟通的那一块,尽管现在的仪器还不能把他准确的检测出来,但并不代表没有。  你说“AS听觉敏感应是某种保护机制”,我觉得这个说法相当不准确,正常范围内的听觉敏感才是人体的保护机制,听到过大的声音害怕躲避,而过小的声音略去不听,我们才能安全而又愉快的生活。而过度敏感,比如你说的抽陀螺声间,甚至我知道一些AS怕别人的小声交谈的声音、怕开关门的声音,这些生活里随处可遇的声音,让他们不舒服,难受,而同时,他们的听力对一些该听到的声音:比如旁边人善意的问候,领导者(比如老师)的要求和命令却听不到。这不是保护,而是伤害。在他们6岁的时候人们会原谅。但等到一个26岁的从业者,在会议室里对小声谈论问题的同事大喊“别说话了,我快疯了”,或者对一个因为工作频繁进出门的同事大声说“别来回走了”,或者遇到一个同事的小孩在办公室里抽陀螺说“别抽了,烦死人了”你认为会有人原谅他们吗?  6岁的小孩坐在教室里不肯换地方,老师会原谅,16岁班级里的学霸,为了成绩老师可能也会担待。但等到26岁了,一个电脑程序员对领导要求大家去会议室的命令无动于衷,甚至秘书来请也不肯离开座位去会议室。或者有一天,领导说,这个办公室的同事要调到另一个办公室去,而一个成年的大男人,坚决坐在自己的椅子上不动,你认为会有什么结果呢?  即使在美国和欧洲,一些拥有高智商的自闭症患者,因为生活行为上的怪异,在上学的时候也不得不在特殊学校上学。到了工作的时候,如果相关机构不帮助他们出据证明,与相关的公司进行协商,要求特殊的待遇,他们也会因为和同事的沟通不良,而被赶出工作的地方。
  刚才粗略看了一下,楼主和另一个妈妈都分享了很多关于阿斯博格的资料,让我又了解了不少。我说说我儿子的状况吧,两位妈妈帮忙看看。和楼主一样,上幼儿园之前没有发现任何问题,我儿子婴儿时期可以说特别聪明,五个多月会爬,十个月开始看书,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已经认识所有的颜色形状和常见动物水果等,他说话也早,一岁开口,一岁半的时候都能背诗了。总之那时候他的运动和语言都发展的很好,是小区里的“明星宝宝”。现在回想起来,上幼儿园之前其实已经有一些自闭征兆,比如,他十分不愿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坚决不进儿童乐园玩耍并表现出恐惧,十分抗拒穿新鞋,等等。还有一个细节就是,他很早会说话,但很晚才分清你我他,大概到了四岁才完全分清。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他的异常是刚上幼儿园以后一次家长会,老师跟我说我儿子不爱说话,我当时的感觉是极度震惊,因为儿子从小特别爱说话,简直就是话唠型的,无法想象他在幼儿园一整天不说话会是什么情况。他每天回到家还是很正常的活泼和爱说话,我又觉得可能没什么问题,也没有再和老师沟通。后来上了几次公开课,儿子状态让我十分无语,拘谨,游离,躲避,沉默,面无表情,完全是另外一个人了!我无法理解他在班上怎么会这个样子!老师和同学对他其实都很好的!他自己把自己搞得很紧张,完全不能放开,不像一个孩子应有的状态。  
  后来我发现他在班级集体中一直就是这个样子,试图改变他,但是没有效果。幼儿园三年就这样过去了,我已经接受了自己有个挺古怪的儿子,不合群,不会交朋友,在班上不爱说话。好在他智力方面还不错,和家人交流也没有任何问题,在外面买东西问路什么的也很大胆,没有障碍。另外,我觉得他这几年在人际交往上并不是没有进步的,大班的下学期他交到几个朋友,暑假也经常一起到附近公园玩  
  幼儿园一件事印象很深,有段时间他拒绝画画,所有孩子都画了,只有他一个人坐着不动笔,交白纸,老师怎么劝都不画,同学笑话他他也无动于衷,可把我急死了。问他为什么不画,回答怕画得不好别人笑话老师骂,我说你不画不是更要笑你说你呀!可是很长一段时间,几乎天天如此。后来我每天晚上带他画画,慢慢的可能会画的东西多了,才开始在美术课上动笔。我很担心以后读书也发生这样的情况,同学的嘲笑对他会是很大的伤害。对了,他画的画,总是色彩单一布局严谨,缺乏想象力,不太像孩子画的东西。  
  说说现在吧,开学两星期,孩子过得还比较开心。我分析原因有二,一是现在这个老师比以前的班主任性格要温和,二是小学在校时间短,他憋着自己的时间也就短。目前功课没问题,老师布置的作业他都记住了说明他会听课,但是老师已经看出他的一些问题,跟我们说感觉他很内向。他到现在还不知道同桌的名字,今天他跟我说:课间的时候,女孩子都在自己座位上画画,男孩子都在追追打打,我就在绕着教室转圈。我真是那个郁闷啊,一个人绕着教室转圈,不跟个小神经病一样啊  
  转载一篇文章:  真实世界:做听统训练的原理  这是美国一位成年孤独症关于听觉方面的详细描述,读完它,也许我们就可以明白听统训练的原理!  我的听觉像有一个音量调控器一样控制着,且总是开到最大量。像开到最大量的麦克风。我有两种选择,把这一麦克风开着,任凭被声音淹没,或者关闭它。妈妈常常说我有时像个聋子。听力检查表明,我的听力是正常的。我不能调节输入的听力刺激。许多孤独症有调节感觉输入的问题,要么过度反应,要么过低反应。有人提出,一些认知缺陷源于感觉输入的歪曲。孤独症在不同刺激间的交替注意能力控制的神经机制方面也有明显的异常。  我不能在嘈杂的办公室或机场打电话。每个人都能在嘈杂的环境打电话,但我不能。如果我试图不听周围的声音,我也会听不到电话中的声音。我的一个患高功能孤独症的朋友,在相对安静的旅馆大厅中不能听到与人谈话的声音。她与我有相同的问题,只是程度轻些。  孤独症者有必要远离干扰他们的噪声。突然很大的噪声刺激我的耳朵就像牙医的钻子在钻神经。一个葡萄牙的具有天赋的男性孤独症者说,当动物制造出噪声时,我的皮肤都在惊跳。因为特定的声音具有刺痛感,孤独症孩子会捂住耳朵。像一个过分的惊跳反应,突然的噪声(那怕是相对轻的)会引起我心跳加快。小脑异常也许在声音敏感性增高方面起了作用。对老鼠的研究表明,小脑吲部调节感觉输入,用电刺激小脑会引起猫对声音和触觉的过分敏感。  我一直不愿意处于淆杂的环境中,如商业街。连续的高音量噪声,如洗澡间通气孔的排风扇或吹头发的吹风机令我烦恼。我会尽量不去听这些声音,逃避这些地方。但对某些特定频率想避也避不掉。对孤独症患儿来说,如果经常受到噪音的影响,集中注意力是不太可能的。高调、尖叫的声音最不能容忍。低调、不太高的噪声影响不大。一个爆竹的爆炸能使我耳朵发痛。还是一个小孩时,我的家庭教师用拍响一个纸袋来惩罚我。突然大的噪声对我是一个痛苦的折磨。  直到现在,我还存在音调方面的问题。我在听收音机中一首非常喜欢的一首歌,我会感到我错过了一半。我的听觉像关闭了一样。在大学,我不得不不停地做笔记,以免有所遗漏。一个葡萄牙的患者说,紧跟谈话的节奏是很困难的,别人的声音像一个遥远的收音机中发出的声音,时高时低。
  我儿子也怕吵,有时候商场门口摆舞台搞促销什么的,他马上捂着耳朵大喊“吵死啦”然后拉着我们离开。他从小不喜欢别人触摸,婴儿时期给他做被动操他会烦躁得嗷嗷直叫(别的孩子做被动操经常会舒服地睡着),给他洗澡像打架一样,不停地躲,说我碰到他很痒。还有,他的眼睛不喜欢对视,即便大人不停地提醒,他也只是瞟你几眼然后又不知看哪儿去了。幼儿园中班有很长一段时间,喉咙里不停地发出“哼哼哼”的清嗓子的那种声音(频率特别高,一分钟可以哼很多次),到医院里检查,只是轻微的咽喉炎,为了治疗,消炎药吃了不少,雾化也做了多次,还是不能解决,我当时很担心是抽动症。好在后来一个做医生的亲戚推荐了一种治过敏性咳嗽的药给我们,每天晚上吃一粒,居然慢慢地就好了,吃了半年,彻底好了。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心有余悸,那种“哼哼哼”的声音太可怕了。唉,我儿子问题还真是挺多的。
  谢谢上面两位妈妈的分享。看来我们的孩子多少都有些独特,大家可以多交流。  关于感统训练,我也不是反对,而是比较谨慎。由于儿子始终没学会跳绳,我一直在花时间训练他这个,所以,我想等他学会了再考虑別的。
  奔兔,我儿子在幼儿园里也不画画的,问他为什么不画,他说不会。我观察了一下,他是因为模仿别人的分步肢体动作有困难,才不画的。他一直不做操,也是因为这个。  也就是说,无论做操、还是画画,儿子似乎都要反复看,把整个动作流程看熟,在他自己脑海中存储成录像,然后再一气呵成地演示出来。学校里这样一步步教画画、教做操的方式,不适合他。
  儿子喜欢去儿童乐园玩,但在爬滚筒时吓得大哭,怎么也不敢过去,后来我在前面带着他爬过一次,他才敢爬。第一次带他去坐摩天轮,他也吓得大哭,怎么也不敢上去,最后只好退票。总之,对于自己没玩过的东西,他似乎总是过分小心谨慎,完全不象他这个年龄段的男孩子应有的表现。
  儿子小时候也非常抗拒买新鞋,每次带他买鞋都要折腾好半天。他也是到四岁左右,才分清你我他,之前总是你我不分。直到现在,他吃饭时还会不由自主地发出很满足的哼哼声,像小猪一样,我们总笑话他上辈子一定是个猪小弟。
  作者:cy奔兔  ——————————看了你的贴子,从我个人观点来看,你孩子的问题不大,虽然有一些异常行为,但对些行为一不会妨碍他人,二并不影响正常的集体纪律,三是对老师的指令和要求都能做到,有了这些,他基本可以在正常在社会上生活。  对于社交上,你要不多教一下,比如他在幼儿园不敢画画这件事,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你告诉他:你要用语言正确表达自己的愿望,你要说,‘老师,我怕画不好,我不敢画,我很紧张’。之类的。我现在就天天这么教。要让他学会,把心里的想法,外化成语言告诉需要告诉的人。
  儿子中午跟我说:我右边的女孩子没带尺子,我借给她了。开学两周了,他还不知道别人的名字。我正高兴他终于知道拿笔盒出来了,晚上再问他,他又说没有借。问他为什么不借,他说,她没有连一连啊,她要连一连,我就借给她尺子。  儿子上学还是三不:不拿书,不交作业,不抄作业。他爸只好每天放学后带他回教室抄作业,今天提到这个,他还学着我的口气埋怨说:爸爸他老是这样,他非要带我抄作业,他做得不对!然后双手食指比划一个叉,让人哭笑不得。
  虽然没有带儿子去检查,但我基本上可以肯定他是AS。一个仅仅是后天成长环境不良的6岁孩子,不可能有这样奇怪的表现:每天都开开心心上学,就是不听老师的指令,而且怎么威逼利诱都没用:他爸大声吼他吓唬他打他屁股,没用;老师说只要交作业就得一朵小红花,我答应他得五朵小红花就坐一次地铁(他最喜欢的事),还是没用。
  前面提到我老公和公公都有点象AS,但他们只是疑似,我自己的家族中,却有亲人基本上可以确定是AS,那就是我的奶奶。  奶奶生在大户人家,从小念过女儿经,日本侵华时躲回老家避难,嫁给我爷爷,成为一个道地的农妇,原来会认的字也基本忘光,成年后的识字水平仅限于麻将牌。就是这样一个准文盲的农村妇女,却有着神奇的心算能力。多位数的加减乘除,奶奶可以一口报出答案,而且准确无误。以前生产队分东西时,经常请奶奶过去帮忙,往往会计的算盘珠未落,奶奶已经报出了答案,谁也不知道她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  了解了AS之后,我才知道一些AS有着图像思考能力,可以在自己头脑中进行复杂的运算。我的奶奶,应该就是这一种类型。
  如果AS性状是在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那我奶奶所生的儿子,百分之百会是AS。也就是说,我爸肯定是,我肯定是携带者,我生的儿子,有50%的机率是A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九游充过钱的游戏忘了游戏名怎么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