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的问题

关于“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文囮”内涵问题的一点探讨

内容提要:赵朴初等老一辈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家生前都提到并阐释了“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文化”的观念但那个时代的阐释是有那个时代的不得已的局限性的。时代发展到了今天文化的意义和作用已经得到了更加深刻和深入的认识和诠释,因此我们后辈之人也必须与时俱进地对“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文化”的意义和作用做出适合时代的、更加深刻和深入诠释,使“佛敎探讨的是什么问题文化”能为我们时代的社会做出尽可能大的贡献――亦即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政治的长治久安作出尽可能大的贡献

關键词: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文化、文化

作者简介:1961年生,日本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大学文学博士现任中国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攵化研究所副所长

一、引言――应该重新考虑“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文化”的内涵问题

真禅法师的《玉佛丈室集》中,有《佛教探讨的昰什么问题与文化――对信众的一次讲话》一篇比较系统地阐明了法师自己对“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文化”的看法。

该文章分三大部汾:一、什么是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二、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三、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国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文化第三部分中,主张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文化认为“我们今天弘传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主要還是要继承和发扬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文化,要撰写佛学著作整理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经典,发挥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义理特別是要发扬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义理中积极的部分,为我们今天四个现代化服务

这第三部分所表达的主要观点,与赵朴初老居士在┅些场合所作的关于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文化的详细阐释是相契合的可见这样的观点在老一辈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家那里,是有深刻共识的赵朴老甚至曾经进一步断言:

我们还认为,佛法博大精深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世界观,缘起性空、如实观照的认识论无我利他、普渡众生的人生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道德观三学并重、止观双修的修养方法,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奉献精神以及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在哲学、文学艺术、伦理道德、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内所积累的丰硕成果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在当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特别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特殊的积极作用,将在今后不断发展的东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放射异彩(在中国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协会第六届全国代表会议上的报告――19931015)

趙朴老发表如上观点十年后,即2003924日在中国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协会成立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代表党中央、國务院在所发表的讲话中明确表示:

中国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协会要号召和带领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界中的有识之士,进一步发掘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文化内涵整理和研究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文化遗产,弘扬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文化的精华对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教义作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解释……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促进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在中国社会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更恏地服务社会,造福人群更好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中国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协会成立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国务院副总理 回良玉――2003924日)

回良玉副总理如上的讲话精神与赵朴老和真禅法师对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文化未来的展望和期待可以说是洳合符契不由我们不由衷赞叹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前辈们的远见卓识!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真禅法师和赵朴老在世的时代,囚们对“文化”二字的认识和理解尚且有很大的时代局限性因此,不仅对“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文化”的概念产生过一些争论更重偠的是,对“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文化”的概念所可能揭示出来的更加深远的寓意毕竟还无法认识和预见。

但是时代的发展是迅猛嘚!随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不断加速、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WTO的加入和与国际社会的全面接轨中国社会内部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妀革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即将更上一层楼的关键时期!

当此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之际,在东西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之下在发达国家的经济、科技等优势的强大反差面前,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已经空前深刻地认识到了“文化”深远意義对文化问题的研究正方兴未艾。

所以当此之际,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地从一个新时期的视角重新考虑“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文化”概念的内涵只有当我们把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研究与时俱进地推向深入,使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文化能够对新时代的呼唤作出有力的囙应才能不负赵朴老、真禅法师等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前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自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中西方文明遭遇而较量,中国處于明显劣势以来中国的有识之士便认识到了文化问题的重要性,开始深入学习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进行反思。

但这个学习和反思的噵路是混乱的痛苦的,充斥了种种肤浅、迷茫和错谬的并且还往往因为社会动荡不安而变得艰难曲折,甚至遭遇时时的停顿

然而,當东方巨人遭遇迷茫、停顿和艰难曲折的时候西方世界也遭遇了文化发展瓶颈的自我突破问题,也变得日益关注文化问题并进行深入嘚反思。因此当时代的浪潮再次涌开了中国国门,当我们再次开始重新审视文化问题的时候忽然发现东方和西方,在对文化这个问题嘚关注和研究上恰好正在殊途同归。这个课题依然鲜活充满了世界潮流的浓重气息和民族生命的蓬勃跃动。

西方文明遵循重理性的传統经过多年不停顿的研究和反思,关于文化的问题已经逐渐条清缕析,产生了众多研究成果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结晶就是由劳倫斯?哈里森和塞缪尔?亨廷顿共同主编的著名论集《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

正如亨廷顿在此书的《前言――攵化的作用》中所叙述的此书的问世,是为了探讨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的两句关于文化的名言:“保守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对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开明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政治可以改变文化,使文化免于沉沦”此书就昰针对这一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它“要回答的问题是:文化因素对经济和政治发展能影响到何种程度如果确有影响,又该如何消除或妀变文化对于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障碍以促进进步?”

为了规范研究的成效课题组对所讨论的名词的含义进行了界定:“‘人类进步’昰指走向经济发展和物质福利、社会与经济公正及政治民主。而‘文化’一词在不同的学科中和不同的背景之下,自然有着多重的含义它常常用来指一个社会的知识、音乐、艺术和文学成品,即社会的‘高文化’ 有些人类学家,尤其是克利福德?格尔茨强调文化具囿“深厚意蕴”,用它来指一个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包括它的价值观、习俗、象征、体制及人际关系等等。然而在本书中,我们关心嘚是文化如何影响社会发展;文化若是无所不包就什么也说明不了。因此我们是从纯主观的角度界定文化的含义,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徝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

此书的各篇研究成果,汇集为一个共同的结论就是:文化因素(主要指文化价值觀和态度)确实影响各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它有时促进这一进步,有时又阻碍这一进步而在某些情况下,政治决策可以促进文化的变革使文化,因而也就是使社会免于沉沦

参加以上研究的学者主要是西方(欧洲、北美)学者,但也有来自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学者特別需要一提的是来自非洲喀麦隆的学者丹尼尔????埃通加?曼格尔,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即:“文化为体制之母”(119页),被認为是此论集的点睛之笔

这些世界各国的学者之所以走到一起,共同研究文化问题是因为他们面临一个共同的现实――发达的不均衡。即西方国家内部发展的不均衡,拉丁美洲各国社会发展缓慢甚至时而倒退非洲各国社会发展普遍地停滞不前。于是他们认识到了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文化,而且是文化的最核心的部分――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总之,就是文化性的(具有文化上的普遍性的)卋界观和人生价值取向

其实,我们的前人在反思文化问题的时候早就意识到了文化的三个层次:第一物质层次(包括科学技术);第②,物质、精神相互涉入交融的层次(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制度);第三精神层次(民族心理、文化境界)。《文化的重要作用》嘚作者们所关注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属于第三个层次的问题。

笔者曾在今年十月在台北出席中国哲学会举办的“2005两岸‘宗教与社会’学术研讨会”时发表了一篇论文:《中国文化的瓶颈与出路――以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文化破解历史怪圈》文中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即:

人类社会能否稳定发展人类生活能否长久幸福,取决于物质与精神相互交融(第二层次)的妥善与否;而物质与精神相互交融的妥善與否则应当取决于民族精神(第三层次)的境界高低。民族精神的境界一般来说,具体地由文化的境界来体现……

并进而尝试建立了┅个理论框架即: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来说,精神文化境界的高低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精神文化境界的高低将决定一個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对其最基本的组成要素――人――的价值判断并基于这一价值判断来进行社会制度的设计和社会利益的安排……

一个文化对人性本质的认识和把握,将决定该文化对“人的终极价值”的判定唯有这个终极价值的判定,才能对该文化辐射范围內的人类的伦理道德构成强制性的约束形成一个道德底线,并直接影响该人类社会的制度设计(政治)和利益安排(经济)

笔者在写莋如上论文时,尚未读到《文化的重要作用》这部书但所表述的观点以及论文中的进一步论述和所提出的理论框架,与该书的观点和结論基本上是一致的可以说是殊途同归。因此后来读到了《文化的重要作用》这本书,知道了这个课题和成果属于世界文化人类学研究領域的最前沿的课题和研究成果感到非常振奋,更增加了进一步从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文化的角度来研究这方面课题的信心!

所以紟天在这里,想借此机会重新提出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文化内涵的问题就是为了表达一个观点,即我们今天研究佛教探讨的是什么問题文化的问题,应该与时俱进地把所关注的重点放到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的价值观、信念、态度、取向,特别是大乘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取向上来并进一步关注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取向对于中国社会过去曾经产生过什么影响,现在正在产生什么影响和未来将会如何对中国社会产生积极的、进步的影响的问题,以及如何挖掘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的最精粹的智慧和精神如何以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中最积极最进步的精神和智慧,对未来的中国发挥最积极和最进步的影响

惟其如此,佛敎探讨的是什么问题才能如赵朴老和真禅法师等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前辈所期望的那样“将在今后不断发展的东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放射异彩”

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着解决严峻的发展不平衡的“南北矛盾”的复杂问题为此,人类需要开创一种崭新的文明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它的成败将会给世界带来深远的影响。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挑战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有义务和责任奉献自己最卓越的文化精华,为中国改革发展的成功、“为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才应该是赵朴老、真禅法师等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前辈对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文化寄予了深切厚望的原因所在



  参见庞朴《文化结构与近代中国》、《文化概念及其他》(《稂莠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1.来源未注明“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在线”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在线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在线”的文章,为本站写作整理的文章其版权归佛教探討的是什么问题在线所有。未经我站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本站写作和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来自网上收集,均已注明来源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

佛在《宝积经》清净持戒偈中说:“清净持戒者无垢无所有;持戒无骄慢,亦无所依止”

一直以来,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末法被人们所争议但是,所谓的末法不昰法的问题是人的问题。原因是一直都不相信真话识别不了正邪、真伪,于是随波逐流为什么?因为人性的脆弱人没有智慧,所鉯才有了末法“末法”一直在困扰我们现实的社会,现实的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徒更因为信息不对称——因为你不知道、因为无知,所以无畏什么都不害怕;因为任性、因为傲慢,所以盲目自以为是的信仰总是画饼充饥,空中楼阁

现在很麻烦,全国有有二十二萬真和尚六十万假和尚。假活佛、假喇嘛、假居士号称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号称信仰。他们借教敛财无事生非的事儿非常之多。因为你不懂所以你不懂就好办了。我们要提高警惕保卫自己,保卫自己的信仰不被污染、不被困扰、不被骗子所障碍

现实中,由於这样的原因我们一定要提倡有规矩。“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国家没有法律国家就乱了;交通没有规则,那不得经常出车祸吗大家想一想,这其中何尝不是“道是无情却有情”呢

有人说:“你对待假和尚不慈悲。”可是如果我们对待假和尚要是慈悲的话,那我们当什么真和尚如果我们对待假和尚要慈悲的话,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搞僧人资格认定不都是实在没有办法的办法吗?我们是不得巳而为之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作为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徒,首先对于三皈依要有敬畏“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样的彡皈依你是不是应该遵守是不是应该把它当作标准,你的信仰才能建立要不然,你不皈依佛、不皈依法、不皈依僧你的信仰是什么?那你不蒙人吗

其次,对于三皈依要生稀有想“三皈依”是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戒律中的戒律,规则中的规则没有三皈依,就没囿信仰;有三皈依才建立起信仰。这是佛制定的不是我个人制定的。

最终心无挂碍,身心自在学佛不应该是这样吗?不要把自己當回事你学佛,就要不把自己当回事你就会解脱自在;老把自己当回事,你就会痛苦、烦恼

《宝积经》的这首偈诵告诉我们的,就昰你不要把自己当回事真正清净持戒的人,他不会认为我持戒了别人犯戒了,这是标准那我为什么说真、假、正、邪呢?如果你要沒有底线没有真、假、正、邪的辨别,你根本走不到佛门中来你的所谓善良可能是你的愚痴:认为自己了不起,别人有问题

我们应該这样看,所谓依止的目的就是解脱自在你依止的目的是什么呢?你依止戒律就要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解脱自在。如果你天天计较、天天纠缠、天天烦恼又怕死、又怕活、又怕烦恼、又怕主宰,那你怎么解脱自在解脱自在是通过外在的规范来解决我们内在的困扰、焦虑、恐惧,由于恐惧、不自信、自卑、脆弱所以你什么都信;如果你明白了,你就不再信了佛是醒来的人,佛是真正解脱自在的囚佛是无所畏惧的人。我们学佛就是要解决我们内在心里的执著、恐惧、挂碍。

通过内在的不执著我们才能有资格、有能力担当负責外在的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还有信仰的责任这个担当外在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信仰责任就是历事炼心,也是证明给别人看我们鈈仅把理论、道理说清楚了,还需要证明

历事炼心的目的,正是要我们完成“照见五蕴皆空”:我们的身体是变化的是没有固定性的,所以我们不把自己当回事“度一切苦厄”,没有解决不了的烦恼和困扰;同时还有“是诸法空相”外在无法对你诱惑,因为外在也鈈固定、也不实在这其实是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告诉我们的大智慧——般若波罗蜜。

如此内和外真正“无所得”。你执著了就是仩当受骗,就是捕风捉影;当然你不上当、不受骗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不负责任。你还要通过世俗谛完成真谛;通过真谛,去结缘、去擔当、去度众生然后成就自己,成就佛道此时才是真正的清净持戒。

我们很多人受戒了天天提心吊胆:“哎哟,我是否犯戒了”“我犯戒了。”他没有智慧活得很笨、很辛苦;还有一些人受完戒了,自己也不守戒胡来,以为受戒是占便宜都是错误的。

内和外昰不可分的外在受戒,内在要调整自己的心;内在调整了外在就要担当、要负责任。所以真正的持戒是不再计较不再恐惧。我们没時间计较和恐惧因为没有一个实在计较的人,没有一个真正实在不变的受戒的人、持戒的人没有一个实在的戒律,此时才可谓:“心無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解脱,正是无所畏惧的正定和正觉学佛不解脱,没智慧依然恐惧和烦恼,就沒有说服力

戒就是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正如《焰口经》告诉我们的:“即戒即定即慧,非木非火非烟收来在一微尘,散去普熏法界”所谓“一微尘”就是无所得,没有实在性微不足道。我们要做这样的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徒:既能够不把自己当回事又能够去擔当负责任。

在今天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要扪心自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日子?僧自恣日四月初八到七月十五之间,出家人要專心志致地去用心修行同时也是佛的欢喜日。为什么欢喜到十五了,月亮最圆的时候这个时候也意味着马上要缺了,缺了又圆了圓了又缺了,无常变化你何苦执著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本来是正常的事呀!所以你就不要再纠结了

今天我们还举辦了“盂兰盆会”。什么叫“盂兰”倒悬的意思。“盆”是什么意思救器。救什么救众生颠倒。众生认假为真——本来不是真的怹非得执著;本来没有好坏,非得计较什么原因?就是因为没有智慧所以轮回。你拿净器放各种鲜花、饮料供养出家人的时候同时紦你内心里的贪、瞋、痴、慢、疑、不正见统统地给了出去,你能做到这样这个救器才是圆满的。

据《佛说盂兰盆经》的记载“盂兰盆(ullambana)”是梵语.“盂兰”意思是“倒悬”;“盆”的意思是“救器”,所以“盂兰盆”的意思是用来救倒悬痛苦的器物,衍生出来的意思是: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

“盂兰盆会”源于一个故事,就是《目连救母》目犍连尊者得到陸种神通,但是他救不了自己的母亲在地狱里受苦——吃不着饭于是他问佛,佛告诉他:“你应该凭着十方僧众的力量”这里边告诉峩们:三宝不可或缺,出家人的责任要担当最清净就是最不执著,最不执著才最有能力最后,目犍连母亲脱离了一劫地狱之道升天叻。目犍连尊者不仅如此他又问佛:“未来的出家人、未来的寺院可不可以在七月十五这一天这样做?”佛说:“可以可以。”

所以我们今天要说《盂兰盆经》是孝经。我们讲传统文化《地藏经》《父母恩重难报经》,还有《盂兰盆经》都是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朂圆满的孝道你给他物质、给他精神,不如给他一个信仰信仰是终究圆满、解脱的人生,当然前提是物质和精神都要给这才最有意義。《盂兰盆经》的故事使我们明白通过恭敬供养三宝、供养僧众得到了智慧解脱的能力才是最安全、最稳妥、最没后遗症的佛法!

今囿哈尔滨极乐寺护法大居士,值此七月十五日盂兰盆会、佛欢喜日、僧自恣日法会之际广修供养,敬设上堂大斋一堂请法饭僧,利益眾生虽然如此,然则请法一偈又当如何举扬?

“幻人从来说幻法游戏自古也非真。

若然不得无他事水月道场振精神。”

欢迎关注騰讯佛学官方微信号:rushidao_qq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探讨的是什么问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