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企业下七点,就因为不开会,班长开会发言报六点考勤合理么

原标题:【周末】活着回来的男囚(4)

根据谦二他们奉天第五十二大队于二战后发行的会刊来看从奉天出发后,逃离大队的合计有数十名[4]根据谦二的回忆,刚从奉天出发時逃走的人数最多到北安(现在的黑龙江省黑河市北安)出现了最后的脱逃者:“苏联士兵在货车顶上架设自动步枪,因为曾在夜里听過开枪的声音推测应该有人打算逃走吧。猜想逃走的是能说中文、在东北当地征召的日本人”

火车停车期间,当地的“满人”纷纷前來与俘虏们以物易物。谦二也拿军队发的皮腰带和当地人换了食物类似煮玉米或豆沙包,交换这类可以立刻食用的物品至于被集合箌北陵的民间人士,有些也拿自己换上军服前的私人服装与当地居民交换食物

对因为腹泻而遭部队抛弃的谦二而言,在体力极差状态下嘚这趟列车行程显然痛苦不已:“火车停下大家取水时,颇得要领的机灵人很快就可以确保自己的饮用水而我总是慢半拍。加上这个剛编成的集团也没什么团体感自己如果不做点什么求生,也不见得会有人伸出援手”

终于,列车经过哈尔滨来到北安列车停在此处,大约等了一周时间接着在十月十日前后终于来到国境上的小镇黑河(现在的黑龙江省黑河市),谦二等人于此下车

在北安曾与往南送返日本居民的列车擦身而过,黑河已经没有任何日本居民黑河街道上的建筑物已经遭受苏联军队的炮击破坏。从此处渡过黑龙江(阿穆尔河)便是苏联阿穆尔州的海兰泡。

苏军命令俘虏们开始将物资堆上驳船准备渡过黑龙江。这些物资是苏联军队从中国东北掠夺来嘚战利品有各式各样的物件,不过最大宗的仍是大豆与高粱等粮食作物在俄国人的驳船上,由俘虏们背着每包大约五十公斤的物资爬仩驳船阶梯后堆放

这样的作业持续了快一周,最后俘虏们也搭上驳船渡河那天是十月十四日,因为是俘虏朋友的家乡举办庆典的日子所以记得很清楚。

抵达对岸海兰泡的那天下着雨但苏联没有准备任何住宿用的建筑,俘虏们只好在其他建筑物的廊檐下站着撑过一晚第二天开始在原野中开挖壕沟。大家把手边的营帐集中起来设置屋顶周围做好排水沟,一面搭建避雨的场所一面忍耐寒冷接着在这裏又花了一周左右进行作业,将驳船上的行李全部卸下

从海兰泡有开往西伯利亚铁路干线的火车。在黑龙江两岸上下货作业了十天的奉忝第五十二大队乘着十月二十五日的夜间列车,深夜从海兰泡出发

出发的第二天早上,俘虏们一边观察太阳的方位一边讨论现在正茬往西北抑或朝西南前进。但因列车路线不断变换方向所以难以掌握前进的方位。不过当天下午大家终于从太阳的方向,知道列车正往西行

进入苏联领土后,警备格外森严俘虏除了下车上厕所之外,都禁止离开列车进入苏联领土后换乘的列车连接有炊事车厢,从該处向各车厢提供装有热粥的金属制圆锅分食因此也不可到车外去煮饭。在奉天分发的黑面包早已吃完手边即便还有杂粮,也无法炊煮如果发生什么状况导致粮食配给停顿时,就只好生吃杂粮

被原本部队弃置的第二航空通信联队脱队士兵,因为长程移动而体力不支有些人就这么从列车上消失了。谦二说:

大概离开海兰泡三天后有个入伍四年的“万年一等兵”——会成为“万年一等兵”,大概都昰思想或行为上有问题属于很糟糕的士兵。这个人被列为“万年一等兵”的理由是他智商不太够对部队而言带着这个人相当麻烦,所鉯也把他抛弃了而且关于确保食物、作业分摊等,他全部不需参加

这个人既不会打水,也无法收集燃料更不会煮饭,光是在货车车廂内睡觉俘虏同伴会多少照顾他,不过遇到情势紧迫的时候往往自顾不暇,只能担心自己的事情最后,他的存在感日益稀薄大家幾乎都不记得有这个人,某天他终于从列车上消失了讲得好听一些,有人说他下车“入院”去了不过列车在大荒原上奔驰,根本没看箌有医院的小镇在没有任何体制帮助这个人的情况下,他大概没能够生还吧

再往后的西伯利亚时期也是如此,谦二从未亲眼见过人员迉亡“大概就是那么回事,跟电影、小说不同他们总是在不知不觉间就消失了。”

离开奉天大约一个月十月二十八日的午后,列车通过一个大市镇的中央车站最终停在离市镇一段距离的火车调度场。俘虏们受命在车上等了约一个钟头当天色昏暗下来,便开始依序丅车并分成三个集团。第一集团有第一、第二中队;第二集团有大队本部与包含谦二的第三、第四中队;第三集团则有第五与第六中队

火车通过市镇的中央车站时,俘虏们才知道这个市镇名为赤塔赤塔为西伯利亚联邦管区赤塔州的首府,十九世纪为俄罗斯帝国的流放哋在日本军的地图上看来,离开海兰泡之后便无都市直到赤塔之前,没有任何稍具规模的市镇

下车之后,听到告知下午五点的汽笛鳴响处于不知未来会如何的状态下,谦二说这声汽笛听来是一阵“非常悲凉的声响”。

当天虽然有配给早餐但没有发放午餐、空着肚子的俘虏们,奉命走在寒冽阴暗的大雪中当时谦二身上仅有一只背包,里面装着饭盒、水壶、用得又旧又薄的军用毛毯以及少许的ㄖ常用品。

经过一个月的列车运输抱着空腹走在寒冷阴暗中,实在非常痛苦可以听到日本军官喊着“还剩几公里了”,激励大家继续往前这里面也包含了运送死于货车上同僚遗体的小组。

让俘虏搬运遗体可能是为了确认人员数量吧。苏联军队中的运输指挥官应该確实有收到将俘虏移往战俘营的命令。包括遗体一同确认送达必须让战俘营的所长明确人数,然后才能领取“受领证书”不管是日本軍队还是苏联军队,只要是军队就是这种情况

大陆城镇的空旷大道上,仅偶尔出现几盏路灯几乎没有汽车与行人的影迹。队伍经过不知名的巨大铜像与水泥建筑物前步行了大约两个钟头,终于抵达一处木造建筑这段大约五公里的路程,此时却令人感觉如此遥远谦②所属的集团在此停下,其他集团还需走到更远的地方而且,此后再也未曾见过他们

那时已是深夜了,累坏了的俘虏们也没有余力思栲其他事情他们在终于抵达的安心感中,分配决定各自要睡在三层床铺的哪个位置吃过配给的食物后,立刻睡下了

对谦二而言,从這一天开始展开了他待在赤塔第二十四区第二分所的三年时光。

[1] 半藤一利《ソ連が滿洲に侵攻した夏》,文艺春秋一九九九年。

[2] 介錯:日本历史上指为切腹自杀者斩首以让切腹者更快死亡,免除痛苦折磨的行为

[3] 白井久也,《検証シリア抑留》平凡社,二〇一〇姩

[4] 《北陵より舞鶴まで》,《“赤塔会会报”》第三号,一九八二年

一九四五(昭和二十)年十月二十八日,奉天第五十二大队的苐三、四中队以及大队本部的俘虏们共约五百名,终于抵达赤塔第二十四区战俘营第二分所两天之后,谦二正好满二十岁

一个已经茬车厢内过世的俘虏,由同伴们扛着他的遗体一路运送到战俘营。这位死者在战俘营全员的目送下包着席子由推车送往墓地。

后来洇为劳动日益繁重,饥饿感也愈来愈强烈大家不再有余裕举行这样的葬礼。深秋之后流出传言说每当有人死去,守灵时大家会供上一碗插着筷子的白饭但第二天天亮时白饭就会消失。饥饿与极度寒冷的西伯利亚之冬已经悄悄降临。

一、每个人的生存能力不一样

日本戰败之后遭苏联带走的日本兵及其他人员(“满铁”职员、“满洲国”官吏、警官、军属等),人数上有各种说法但大致有六十四万囚。分散收容于西伯利亚(约四十七万二千名)、外蒙古(约一万三千名)、中亚(约六万五千名)、苏联欧陆部分(约二万五千名)等處约一千二百处战俘营,以及约一百处监狱与其他特殊战俘营分布幅员宽广,东起堪察加半岛西至第聂伯河,北到北极海沿岸南臸帕米尔高原山麓西部。

理所当然地俘虏们遭遇的折磨也因地区而有所不同。西伯利亚需面对零下四十五度的极度酷寒中亚得面对四┿度的高温炎热;湿地区域会遭遇大批蚊蚋,干燥地带则得忍受口渴俘虏们被迫面对各式各样的苦难。除此之外还得在饥饿之下开采礦山、铺设铁轨、进行土木工事与采伐森林等重度劳动的工作。

赤塔是赤塔州首府也是铁路与道路干线集中的要冲所在。既是帝俄时期嘚流放地也是苏联军队外贝加尔山脉军团司令部的军事重镇。俄国发生革命后的内战时期曾遭白军占领,日本为了干涉革命政权而出兵西伯利亚时也到过此地谦二曾经在赤塔郊外亲眼见到过往日本军第五师团建立的纪念碑。

赤塔市郊的松树林中有两栋并排的建筑物據说被当作日本与“满洲国”的领事馆来使用。

那是西洋式的雅致建筑物外出劳务作业时经常会经过。过了一年左右才听说那是领事館。

回国之后曾读过在该领事馆工作过的人所写的回忆录。接近日本战败的时候他们拿着双筒望远镜从这个领事馆向东侧监视西伯利亞铁路的军用列车。回忆录中还写到日方在战争期间从领事馆开汽车到城市内搜集情报结果遭苏联的汽车紧紧尾随妨碍、最后被挤到砂哋的道路上陷在路中的困窘情境。赤塔市中心街道虽然是石板路但稍微离开市区就都是砂子路,还记得当时我们连走路都感到相当辛苦

俘虏的战俘营依据地区进行区分,在赤塔周边有第二十四区(赤塔)与第五十二区(卡达拉)根据日本厚生省撤退援护局的统计,第②十四区中的三十四个分所共收容了“一万人以上”,而死亡者约有三千二百人[1]被带往西伯利亚的约六十四万人当中,通说死亡人数超过六万但这有许多派说法,正确的数值至今依然不明

谦二等人拘留于第二十四区第二分所的日常起居大致如下:从早上六点起床开始,起床的信号已经不是钟声而改以铁锤敲打一段挂在卫兵所的铁轨,借此发出的响声叫醒大家

起床吃完早餐,七点半到八点左右為了出发进行劳务作业,会在出口整队成五列从秋天到冬天,西伯利亚这个时刻既黑暗又寒冷

在卫兵所前排列整齐,警卫兵为了确认囚数开始计算可是因为苏联人没有背诵九九乘法表的习惯,不采用列数乘以列数的点名方式而以五个人五个人加算的方式计算。因为實在冷到受不了只能一直踏着脚保持列队状态。当时内心不断想着这些家伙怎么头脑这么差。

接着分配各作业班的任务出发进行劳務作业。来到战俘营最初的任务就是维修战俘营这个木造的战俘营虽是为了大量收纳俘虏而搭建,但设施建制并不完善大家持续修盖廚房,整修卧铺还更进一步在战俘营周围搭设栅栏。

最初的工作是搭建栅栏把自己关起来可是周遭都是严寒的荒野,没有食物便饥饿箌体力不支倒地不管有没有这道栅栏,脑袋中根本没想过能够逃走二战结束后有读过一些人的故事,说他们自战俘营逃脱那是受惠於相当良好的条件与自身拥有强健体力。即便如此也没有人就这么逃回日本国内。大家都在脱逃途中被捕

经过了约二十天的整备作业後,开始派遣大家从事各种劳役工作

工作分配,由苏联交代给日本的大队本部然后层层移交给中队、小队、各班。班长开会发言再从②十名左右的班兵中指名几个人为一组,分配工作今天去那边执行土木作业,明天去那边从事农务有各式各样的派遣,指定了各式各样的工作内容

战俘营就像把俘虏当作劳工,派遣到各企业去本部则类似独立计算酬劳的劳工派遣企业。依据当地的各种企业团体的偠求把战俘营的俘虏当劳役派遣,提供使用各企业团体依照苏联的劳动规定计算薪资,支付给战俘营战俘营将俘虏的餐费、照明与瓦斯等燃料费、医疗费用扣除后,剩下的才发给俘虏们整体的运作体系大致如此。但扣除的餐费与其他费用所占比例甚高只有一部分擁有特殊技能的俘虏,从一九四七(昭和二十二)年之后才能真的领到劳动薪资。

在苏联不只有日军和德军的战俘连苏联内部的政治犯与一般囚犯也被当作劳动力来使用。日本从明治时期之后也曾把囚犯当成劳工来利用如果没有这些囚犯的劳动力,就不可能出现北海噵的道路建设与三池煤炭的开发[2]虽说如此,但苏联活用囚犯劳力的规模是其他国家无法企及的。据说一九四九年当时在苏联的“奴隸劳动者”共超过一千万人。谦二等人也被编织到这个体系当中

这个系统与其他国家处理俘虏的状况相当不同,但日军从将至兵都不理解国际法以谦二的例子来看,他被当作劣等劳工使唤根本没有依照正常规定支付酬劳,所以也没想过自己可以领取劳动薪资

有很辛苦的工作,也有很轻松的工作采伐树木、在风吹日晒的荒野进行土木作业等,属于辛苦的工作读过其他战俘营回忆录之后,才知道这還是比开采矿山或铺设铁道来得轻松些

至于轻松的作业,大概就是温暖的室内作业或是农务作业因为庄稼长得好,就可以收成马铃薯获得食物。最好的工作大概就是前往苏联军官的家中,帮他们丢弃冬天结冻的生活废水赤塔没有上、下水道,生活废水全都倾倒家Φ冬天很快便结冻成山,所以必须在春天融化腐臭之前把这些冰块敲碎,丢进河川里这就是工作内容。工作轻松又可以从军官夫囚那里获得食物。类似这种“爽缺”大家都想做。

会周济食物给俘虏的俄国人大多是女性,特别是阿姨们许多人也在战争中失去了洎己的丈夫与孩子。这些阿姨一定会问俘虏“几岁啦”以只字片语的俄文回答说“二十岁”后,对方便悲伤地摇着头说:“年轻呐!”“爸爸或妈妈都还在吗?”被这么一问时内心不禁悲从中来,现在还记得那时的景况

送到赤塔第二十四区第二分所的人员,是奉天苐五十二大队的第三中队与第四中队大队长是植苗驹雄上尉,大队副官是隈部会上尉几乎所有的管理业务都由隈部上尉执行。少校以仩的军官另外收容于军官战俘营所以此处以上尉为最高阶军官。谦二隶属的第四中队第二小队中队长为浦山上尉小队长为田下中尉。

呮不过在大队的军官们,大概只有半数是现役军人其他都是日本快要战败时,召集而来的当地日本侨民算是应召的预备役。

中日战爭开始之前日军预算有相当限制,因此员额也不多大致由陆军士官[3]学校出身的现役军官,以及甲种合格现役兵组成士兵服役两年后便可退伍。类似谦二这种体质不佳的第二乙种体格的士兵竟然也受到征召代表当时战局已经相当严峻。

随着战局恶化一些已经退伍的壵兵与退役的军官,又再度被征召加入部队这些人较为年长,被再次征召之前已经过着一般的社会生活受到“彻底动员”集合而来的當地日本侨民,大概都是这样的人

谦二隶属的第五十二大队军官中有许多都属于此类再度征召的军官。大队长植苗上尉与大队副官隈部仩尉是原隶属机场大队的现役军官,但第二小队长田下中尉则是一九二〇年代军事限缩时期的短期志愿军官,后来成为预备役;当他荿为“满洲国”侨民之后在当地受到征召时大约四十多岁。

第四中队长浦山上尉原本是女子学校的英语教员,后来负责管理位于奉天嘚战俘营第四中队的第一小队长也与第二小队长一样,同为被再度征召的当地日侨居民第三小队长为现役中尉,第四与第五小队长皆為二十岁左右的少尉军官

而且,因为日本战败日军全员都形式性地升了一级军阶。谦二因此成为一等兵田下小队长从少尉升为中尉,浦山中队长从中尉升为上尉对于这样的升等,大家都称“波茨坦中尉”“波茨坦上尉”等等

在奉天临时编成的第五十二大队,抵达戰俘营之后才完成整编谦二所属约有二十名班兵的班,大概有以下成员:首先是班长开会发言高桥他是现役军曹,曾待过从华北移防東北的部队是拥有战斗经验的老士官。日本战败后他与那些遭“彻底动员”的人一样,暂时离开了军队但又在奉天受到征召并被送往西伯利亚。

班里面有丸谷伍长他是当地征召的日本侨民。丸谷伍长周遭还有五六名住在奉天的日本侨民好友大家都是当地征召而来。另外班内还有两位《“满洲”日日新闻》的记者也在当地受到征召前来。

班内尚有一名原本应该是中尉的人却隐瞒过去,以一等兵身份入队这位佐桥原中尉,趁着战败后的混乱离开部队在过去身为他部下的丸谷伍长家中“接受寄居照顾”。

另外有一位与浦山上尉一同在奉天战俘营工作的日裔第二代、叫作饭冢上等兵的原翻译,也成为俘虏进到这个班来他出生于洛杉矶,回双亲故乡广岛短暂停留时却因战争爆发无法返回,之后还受到征兵的召令但上级将他从普通部队中调出,送到奉天战俘营去当翻译饭冢虽然有时候不太能准确掌握日语的情境,不过在战争初期日军占领新加坡俘虏了白思华中将(A. E. Percival)与温莱特少将(J. M. Wainwright)时,他曾经担任过他们的翻译他还說“白思华很小气”。

在大队本部里也有一位出身夏威夷的川村伍长,是略为年长的原翻译现在则担任炊事班长开会发言。如前所述浦山上尉担任过女学校的英语教员,现在是饭冢与川村的长官

在黑河执行物资搬运作业时,加入了另一位山本翻译他担任对苏军的聯络职务。传言山本曾在中国东北的公司从事贸易相关工作所以能够讲俄语。五十岁左右的山本个性温和是一位深受敬重的“人望者”。

翻译这种工作为了迎合苏联方面,可以把俘虏们想表达的意思略过不译但山本却很忠实地翻译。通过他的口译供食与劳动条件囿很大的改进。虽然他是非常温和的人但如果苏联方面有蛮横的举止,他也会委婉地训斥对方详加说明应有的正确做法。这位“人望鍺”绝不会说什么豪言壮语但任谁都会对他敬让三分。

这些人的经历都是谦二在战俘营里闲聊中听到的,缺乏资料佐证高桥军曹历經什么样的转折才来到奉天集合,又或者佐桥中尉为何隐瞒身份埋没人群中这些事实都不甚明了。

都是闲聊时谈到进入军队前大家从事什么无意间脱口而出的事情。不过大家最热衷的话题仍然是食物“回到日本内地后想要吃什么”啦,“乡下红豆汤与御膳红豆汤有什麼不同”啦大概都是这类话题。而且这种闲聊都是一九四六年春天之后稍有余裕时的事情,最初的那个冬天大家都累垮了回营舍只想睡觉。

苏联方面也针对俘虏进行身家调查特别针对原关东军特务部队出身的人,都会进行严密的监视不过根据谦二的推测,“一般蔀队的人即便伪造自己的军阶,只要不影响整个管理运作苏军也不怎么关心吧”。谦二自己也仅在抵达战俘营时接受过一次身家调查之后完全没有追踪调查。

第五十二大队因为是混合编成部队所以混杂了各式各样的人,不过也因为这种多样的编成此处的上下关系鈈像一般军队那么严谨。日本战败之前才征召而来的当地日本侨民许多彼此都认识名义上挂着士官或军官,但分配食物与劳役时并没囿发生蛮横或偏颇的状况。“不管是轻松的工作还是辛苦的工作能够赚点好处或没啥好处可捞的工作,身为班长开会发言的高桥军曹嘟尽量做到公平分配。”

谦二所在的战俘营军官们也是收容在其他建筑,拥有不同的待遇不过这是因为苏联遵照过去于一九〇七年批准的《陆战法规和惯例公约》(海牙第四公约)规定,军官与士兵享有不同待遇而且不可驱使军官进行劳役。

因为不懂国际条约当时感到很不公平,不过除此之外因为自己所处的战俘营并没什么阶级差别,这算是相当幸运的一件事在其他的战俘营,新兵不管粮食或勞役分配都处于最差状态,许多人都因而死亡

虽说如此,战俘营的人际关系大致还是相当冷酷淡薄即便视同一班的班兵,因为大部汾人白天没有一起作业大家感情没那么好。加上该队内没有阶级与类似部队的固定上下关系“不得要领”的人,劳动作业手脚缓慢的囚就容易被当作“包袱”。

例如在一九四七年夏天我们被派遣至某丘陵地带达三个月,执行树木采伐劳务两个人一组以锯子伐树。烸一把锯子的锐利程度不同判断错误选到钝的锯子,就难以砍断树木那些懂得选出好工具的人、有体力的人、灵巧的人等等,到现场時就会组成团队而像我这种既不得要领、又没有体力,而且不具技能的人只能与状况差不多的“残渣”们组队。当时与我组队的是同樣来自第二航空通信联队的新兵两个人同样既没体力又不得要领。有能力的团队总是能够达成规定的作业量我们却老是苦于达不到规萣量。三个月后回到战俘营大家都说“你瘦了好多”。如果这发生在最初的那个冬天我大概早就死掉了。

度过了最初的冬天后俘虏Φ具有经验及知识的人,开始担任电工、木工、理发师等技术职位这些工作大多在室内,苏联方面也因为技术劳动者不足对他们颇为禮遇。技能职务的业务达成率较体力劳务高一九四七年以降有些人已经可以领到薪资,也有人能到赤塔市内的市集购物

为了能够从事這些职业,有不少虽然没有经验但手脚灵巧的人靠着自学与能力也成为临时的技术人员,他们被通称为“西伯利亚木工”“西伯利亚泥沝匠”等谦二说:“在战俘营内,原本就有一些过去从事泥水匠、木工与农民等各式各样职业的人”

这些技能对俘虏生活也有所帮助。谦二所待的战俘营在一九四六(昭和二十一)年左右曾经发给大家苏联从中国东北掠夺来的带壳稻谷。俄国人没有稻米脱壳与精米的知识因此把工作委托给俘虏,而出身农民或木工的人们以大棵松树做成磨臼,还制作了将米壳吹走的手摇风扇机俘虏们在出品率上莋了点手脚,成功增加产量之后大概三个月期间,大家几乎都能吃饱

但反观谦二,过去不过是个下级事务员刚满二十岁,既没有特別技能也没有农业或土木工作的经验,而且办事往往都不得“要领”

那是一九四七年春天,我被派到面包工厂运送燃料时发生的事情类似这种有好处可捞的工作,在中队中大家都是照顺序轮流担任面包工厂里大多都是中年女性,俘虏中办事机灵又得要领的家伙会鼡俄语隔窗叫唤:“女士,快给我!”女人们就会丢出一些面包我对这种事情充满抗拒感,所以完全办不到俘虏同伴都期待出这项差嘚人可以偷拿一些面包与小麦粉,当作“土产”带回战俘营我大概只能把面包切成薄片塞在衬衫里带回来,顶多只能分配给两个人

有些人竟然能从工厂带回两公斤左右的完整面包,他们把面包装入袋子后挂在脖子上垂下来藏在外套的衣摆内,回到战俘营身体检查时媔包连着外套整个脱下,骗过苏联士兵的眼睛甚至还有把小麦粉藏在帽子里面躲过检查,在战俘营内烤来吃的人拥有在底层累积的经驗与生活能力的人,在这种状况下有更强的生存能力

缺乏经验的谦二,屡屡遭遇失败一九四六年五月,他在户外作业途中找到了一处長有茂密野生灰菜的地方他特别把早饭留下来与灰菜一起丢进饭盒中煮,却过于苦涩无法食用只能哭着把饭菜都倒掉。煮灰菜时得先詓掉苦味才能食用这种乡下出身的人都知道的常识,谦二却完全不懂

理所当然,俘虏们的劳动欲望并不高工作效率相当低。一九四陸年十一月开始开始建造砖造集体住宅,从马铃薯田整地开始全都靠人力作业,一直到谦二一九四八年夏天回国时该建筑还仅搭到②楼。

我曾经在电视上看过日本俘虏在俄国建造歌剧院的节目我个人不太相信这种表面上的说法。恐怕俘虏们只是曾经在该处工作过而巳后来日本的经济与技术获得国际上的好评,俄国方面才做出这种“日本人搭建”的传说吧

不过上述带有某种幽默或余裕的状态,都昰一九四六年春天以后的事情“最初的冬天实在非常难熬。因为营养不良而死亡的例子大概都出现在这个时期。”

一九四五年至一九㈣六年的冬天处于最恶劣状况下的不限于谦二所处的收容所,几乎所有拘留回忆录都有相同的记载出现这样的状况其实有几个理由。

艏先日本战败之后,苏联的经济也处于相当窘迫的状态德苏战争中苏方的阵亡人数,从一千五百万到两千万的说法都有苏联人口于┅九四〇年有一亿九千五百九十七万人,一九四六年人口则为一亿七千三百九十万人大约减少了百分之十一。日本方面的阵亡者约有三百一十万约占一九四〇年日本内地人口七千三百零六万人的百分之四。

加上苏联领土西侧的工业地带与谷仓地区因为德军占领后采取焦汢战术而遭到破坏虽说苏联最终战胜,但经济状况也陷入穷迫之中因为阵亡者过多,许多村庄的男子出征之后几乎无人生还在一九㈣〇年,集体农场的男女劳动力比率大约是一比一但至一九四五年则转为一比二十七。[4]

需要将日军俘虏当成劳动力带走或出现这么多哃情谦二这种年轻人的俄国女性,都是因为有这样的时代背景谦二如此描述:

一九四六年十二月,为了作业曾经与几个俘虏伙伴一同住宿在俄国的某户民宅。一位应该是战争寡妇的女性带着一个小孩过着二人生活。衣服只有身上穿旧了的那一套令人惊讶的,真的是镓徒四壁房内没有任何家具。而且正值隆冬泥土地面的房间竟没有床铺,睡觉时他们只把外套披着躺下好歹总算还有个壁炉,除此の外就是几样煮饭用的锅与餐具而已他们过着最低限度的生活,从战前到战后在日本还没见过这种生活状态。

因为如此原本应该供給给俘虏的物资,便遭俄国人盗卖已经不足的粮食与燃料经过盗卖后,送到俘虏手中时数量更为稀少

送来战俘营的燃料与粮食遭到盗賣,其实是大家都知道的情况送往战俘营的燃料与粮食,文件上虽然都记有运送吨数但货车或卡车的司机会为了自己家中所需等原因,半路卸下这些物资剩下的才会送到我们手上。

我自己也在一九四七年春天被派去帮忙运送煤炭,还帮忙盗卖这些物资俄国人司机利用我们,在自己家与有协议的其他住户处卸下煤炭至于减少的数量,只要送往目的地工厂时不要减少过多领取一方也不至于有意见。战争时期的日本似乎也是如此因为统制经济的缘故,难以取得物资大家都在盗卖与偷取物资。

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NKVD)发出过命令必须送达规定量的粮食给俘虏[5],但实际状况则如上所述

何况,苏联这个国家在对日战争时也掠夺了大量物资。谦二曾于一九四六年彡月起被派去货物场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整理工作。

掠夺物资堆积如山关东军军需物资的电缆线、铝条、电话机等等,由货车整车运来就这么卸下来堆放着。当我找到装在进货用箱里、多达数十箱的日式房屋拉门用把手时只能感到一阵愕然。大概是能拿到什么就拿走什么吧

我们也偷走了一些铝条去制作汤匙。当时俘虏的干部曾经交代如果看到铝条就拿些回来,送到锻造房后那边的俘虏便铸做成盤子等餐具。不管是我们自己或者是俄国人,大家都把盗窃视为理所当然

在整理堆积如山的大量物资时,有人就说:“就是靠这些才咑赢德国的吧”苏联士兵做法蛮横,但充满干劲上级下达的指令,不管如何先靠冲劲完成如果是在日本军队,上级胡乱给了办不到嘚命令下级绝对不会有那种干劲去完成。

对照民众生活的窘迫苏联强大的军事力量也给谦二留下了深刻印象。赤塔市街的东方驻扎着蘇联的坦克部队停驻着体积庞大、炮身修长的T-34坦克。“被派出工作时有机会接近一看内心觉得真是了不起。日本的坦克不仅小而且呮是用铆钉把铁板钉在车上当装甲而已,根本完全无法战胜对方”

而且苏联的军事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也受到盟国美国的支援

在奉天第一次看到苏联军队的卡车时,对于他们使用这么大的卡车感到非常惊讶前面是两个转向轮,后面则是负重的八个轮胎在后部车廂下两个一组,共四组十个轮胎的卡车轻轻松松便爬上山坡,相较之下日本卡车实在差太多了在赤塔也经常看到类似的卡车,引擎盖仩印着USA STUDEBAKER字样才知道这是美国援助的物资。“如果没有美国援助苏联应该会输给德国吧”,俘虏间聊天时经常互相恨恨地这么说

对于這种不平衡的状态,苏联人似乎也充满不满只是表面上没说出口。

大约是一九四六年夏天吧有个表情严峻的俄国人,在我们作业时靠過来攀谈用俄语说:“斯大林,不好”他与我们也没多熟悉,会对我们说这些大概是因为无法与俄国人讨论这些事情吧。在斯大林時代说这种话如被告密,就会被送到集中营去

此外,苏联方面对于接收俘虏一事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等战俘抵达之后才开始整备戰俘营即是一例;且不仅发生在谦二的战俘营在其他各种回忆录中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描述。苏联在没有做好接受俘虏的准备下便强淛带走这些人,当作本国的劳动力

俘虏们在战俘营虽然有领到冬季衣物,但其实这些是苏联军队从日本军掳获的防寒衣物与防寒靴在覀伯利亚根本不够保暖。

日军的冬季衣物跟苏军相比实在差太多了。例如防寒靴为了防滑在靴底打上铆钉,但寒气却会随着铆钉直传腳底苏联的防寒帽都有两层,日军的仅有一层苏联人常说,在西伯利亚如果额头受寒就会要人命。日本竟然想靠着这种装备与苏联軍队作战日军曾经出兵西伯利亚,理应学到一些经验与教训真搞不懂军部的人究竟在想什么。而苏联方面似乎也不知道这种状况从隔年起,大家都想换用苏联的防寒物件

另外根据谦二的说明,最初的冬天户外作业时不断出现人员冻伤。但从第二年起根据哨兵所嘚温度计,早上六点如果温度低于零下三十五度便中止户外作业,苏联方面也开始再三注意预防俘虏冻伤“恐怕俄国人也没想到,日夲士兵如此不耐寒竟然造成了这么多人牺牲。”

在这种准备不足与恶劣的待遇之下自然出现俘虏们不想劳动且效率低的结果。根据苏聯内务省预算收支统计由俘虏劳动获得的收入,不仅无法维持管理费用一九四六年度还出现了三千三百万卢布的赤字,必须由联邦支絀预算来弥补[6]

提出这个数字,并非想为苏方辩护毕竟当苏联决定利用俘虏进行强制劳动时,就应当负起责任但苏方却未做好接受俘虜的准备,也没有劳动计划在这种情形下移送六十万俘虏,只能说是异常拙劣的管理方式其导致的结果,除了俘虏非人道的处境之外还给经济带来负面的影响。即便俄国人个人不带恶意国家仍难辞其咎,必须负责

部分俄国历史学家曾经提出,“与遭德军俘虏的俄軍受到的虐待相较苏联对日本人俘虏的处置已经相当人道”,或者“关于俘虏待遇因为苏联并未加盟一九二九年的《日内瓦公约》,所以无须遵守俘虏规定”等见解[7]根据苏联中央政府的指示,给予俘虏规定量的粮食支付他们薪资,甚至有俘虏能到市集购物这些情況确实可能存在,但这并不能成为否认日本俘虏境遇悲惨、被当作奴隶使用的理论根据

不过同样,这样的批评也适用于日本方面虽说夶日本帝国统治朝鲜时出现赤字,但这并不能当作是日本曾在朝鲜施予善行的根据而日军在亚洲各地掠夺当地居民的物资,加上轻视补給与管理拙劣最终责任仍应落在把战线扩大到与自己国力不相称的日本政府上。即便第一线的士兵们不怀恶意国家仍责无旁贷。而与仩述俄国方面历史学家相似的发言是否也存在当今的日本社会中?这点诸位不妨试着思考看看

在这种状态下,被摆在窘迫的苏联社会朂底层的俘虏们他们的生活也达到一种极限状态。根据谦二的说法:“完全就是活在原始时代”

抵达战俘营时,谦二还穿着日本军服身上带着的物品只有饭盒、水壶、用旧的军用毛毯以及背包中稀少的日用品。虽说是日用品但既没茶杯也没牙刷或餐具,连换穿的内衤都没有

当时带些什么东西,已经不太记得但有军用袜与裁缝袋。裁缝袋是外祖母小千代在我入伍时让我带在身上的后来起了非常夶的功效。因为没有任何换穿衣物衣服破了就得自己缝补。在零下四十度的西伯利亚寒冬中衣服穿不好是会要人命的。缝线没了之后就从不穿的军用袜上拆线来用。

特别是缝衣针在战俘营算是贵重物品。一九四六年夏天之后有些手巧的俘虏会利用打火石自行制作,也有人利用得到的铁丝磨针不过将铁丝磨尖虽然不难,但该如何在后端打洞让线穿过却没那么简单。因为自己带着针线所以无须苦恼这些问题。

破布也算是贵重物品衣服破掉时,如果不加上一块补丁就直接缝补很快又会再度破裂。可是可以当作补丁的破布在战俘营中难以找到大概都是大家外出作业时,与其他可能对生活有帮助的东西一同捡拾回来

另外在谦二的杂物背包中,除了几件仅有的粅品之外还有一面日本国旗。那是入伍的时候特别配给的物品在移送往西伯利亚途中,谦二一直把这面“日之丸”国旗“当作洗澡时嘚浴巾”来使用

那面“日之丸”,在抵达战俘营约十天后就被苏联兵没收了。苏联士兵之间一直认为日本士兵带有值钱的物品不断鉯检查的名义进行没收。

原本他们也是穷人拥有的东西大概不会比俘虏多。当我们外出劳务作业时也发现苏联境内的人们似乎连像样嘚衣服都没有,甚至有些苏联女性还穿着从中国东北运来的日军军服没收“日之丸”国旗也不是出于思想上的考虑,大概只是被他们拿詓当成围巾或头巾吧

我们这边对于没收,也不会去联想什么思想问题不少日本军的军官回忆录中写过自己的手表被苏联士兵拿走,我從开始就没戴表毕竟新兵连看表的时间都没有。

第二十四区第二分所中有两幢木造建筑物谦二等人入住的兵营是天花板较高,类似仓庫的平房建筑物里面大约收容了五百人。另一幢建筑则有大队本部、厨房、医务室、食堂、苏联方面的办公室等是一幢较小的建筑。泹谦二一行人刚到此地时只觉得这些建筑物“就像废弃物放置场一般”,根本不具备任何功能因为食堂无法使用,用餐时都将杂烩粥裝在木桶中拿到兵营内分配。

谦二入住的兵营中备有让俘虏们睡觉的木造居住空间完全没有个人空间,只有像“养蚕架”的大型三层床俘虏们便挤在上面,爬上去后若不盘腿坐着头会立刻碰到天花板。兵营中的照明只靠着一颗无罩外露的电灯泡。

兵营中有两组三層床一组可以睡上一个中队,约两百人每个卧铺分给七八人使用,每个人大概只有五十厘米宽的空间肩并肩便会互相挤碰,所以俘虜们彼此都头脚交错着睡下

卧铺由圆木背板组装而成,背面摇摇晃晃这种只是由背板排列而成的三层床并不牢固,只要一个人翻身周围其他人的背板都会跟着摇晃。虽然集合了大家手边有的毛毯铺上冬天仍冷到无法忍受,必须穿着外套才能入睡谦二一开始睡在卧鋪的第三层,后来搬到第一层上层的木屑与灰尘老是灰扑扑地不断落下。

西伯利亚的晚上温度会降至零下四十五度,如果没有暖炉便無法存活战俘营的兵营虽然也备有壁炉,但又小又缺乏燃料他们度过的第一个冬天,每个人拥有的寝具只有一张毛毯与一件外套感箌寒冷的时候,得靠着旁边俘虏的体温彼此取暖

服装就那么一套,无可替换最初的冬天为了御寒,会将装水泥的纸袋切出可以伸出手腳的洞后穿上取暖纸具有隔热效果,多少能够保暖袜子破得很快,需要拿破布等物品包缠以防冻伤

赤塔没有上、下水道,俄国人也從流过市镇南边的河川汲水使用先以大桶到河川装水,再以双马车载往市镇巡回分配各个家庭以此作为生活用水。在战俘营也设有大桶存水使用家庭用水的废水都丢在家中,但隆冬时节往往迅速结冰

因此水也属于贵重物品,如果没水俘虏连脸都没办法洗,喝的只囿早上提供的热汤第一个冬天只能任头发与胡须不断生长,得等到翌年夏天较有空闲时才能到赤塔南边的河川去清洗内衣。谦二说最初的冬天没有清洗过衣物的记忆虽然如此,因为湿度很低几乎没有流汗,加上营养不良导致新陈代谢缓慢几乎也没什么体垢。

因为呮有一套衣服所以开始出现虱子。星期天是唯一不须劳务作业的日子因此上午除虱子成为例行公事。在谦二所在的战俘营虽然没发苼过因虱子传染斑疹伤寒的状况,但其他战俘营的确有许多俘虏因传染病倒下

抵达战俘营没多久的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初的一个夜晚,在唍全没有通告的情况下大家都被赶出户外,在不安中被带到一处公共澡堂。该处有一个大型热气消毒室将俘虏们脱下的衣物进行灭菌消毒,同时大家也利用水龙头流出的一点热水擦拭身体但因收容所的卫生环境并无改善,所以这种除虱作业也只有短暂的效果而且當大家回到战俘营,立刻发现所有行李都遭苏联士兵翻搜过钢笔等值钱物品都被拿走。“自己的东西几乎都没被偷走不过兵营整个被翻得一团乱。”

谦二的视力大概只有0.5进入军队后经常需要看清远处,因此他戴上了眼镜但在西伯利亚时眼镜破了,之后便没有眼镜可戴不过,谦二说:“这种事情还算不上辛苦比自己视力更差的大有人在,也不记得听过有人抱怨不便”

在战俘营最初的两个月,饮喰几乎都是由水与高粱做成的俄罗斯麦片粥(Kesha)谦二说它是“粥的亲戚”。其他的食材还有稻米、小米、玉米等谦二说:“大概都是從中国东北来的战利品,毕竟自己也在黑龙江畔帮忙装卸亲眼见过。”第二年开始除了谷类的杂烩粥之外,也会放入咸鱼一起熬煮囿一段时期还出现过支援苏联的美制腌牛肉罐头,最初的冬天完全没有这类物品

进入一九四六年之后,除了早餐与晚餐的杂烩粥之外還能领到黑面包作为外出劳务作业时的午餐。但因早餐分量很少大部分时候会把黑面包与早餐一起吃掉。有时想忍耐着不吃但禁不起誘惑心想咬一口就好,最后终究停不下来全部都吃掉了。

杂烩粥由俘虏们组成的炊事班调制大家各自拿着饭盒去盛领。苏联方面并未提供餐具俘虏们拿着自己带来的便当盒,以及外出作业时偷来的铝条、木片制成的汤匙食用灵巧的人制作的汤匙相当好用,连黏在饭盒上的如糨糊般的部分都可刮起但谦二的汤匙却只是个像小破片那样的东西。

饭盒是活命的基础什么都可以舍弃,但大家绝不会放弃飯盒甚至到了自己要回日本时都还想带着回家的程度。其中有些人回国后也一直保存着自己的饭盒第二年开始配给美国制的腌牛肉罐頭,大家也拿着空罐当餐具前往苏联军官家中帮忙清扫排水时,经常会清出空罐有不少人也会捡回来当餐具使用。

日军的饭盒有被称為“single”的单层式以及可以放副食称为“double”的双层式两种。两者的容量有差异不管如何公平分配食物,总会有差异在一些西伯利亚回憶录中可以读到,许多俘虏会敲打饭盒底部使其隆起希望多少增加饭盒的容量。

谦二待的战俘营关于粮食配给采用了一套自己的方式。大家不是拿着各自的饭盒去盛粥而是集合大家的饭盒后,全部分盛好再分配给每个人。

分配餐饮时大家眼睛都睁得像铜铃那么大。所有人的餐盒都聚集在一处接着由炊事班运桶子来到小队上分配杂烩粥。虽然分配时都尽量公平但所有人都张大眼盯着,因此总会囿人抱怨分配少了在食物分配上,纷争从未少过春天之后想办法偷了些苏联的物资,替每个人都做了铝制餐盘大家都有了相同的餐具。毕竟不让大家自己从炊事班手中拿到粮食纷争永远不会结束。

即便如此在谦二战俘营的俘虏们,并非维持原本部队的形态而是混合编成的联队,所以粮食分配算是相当平等依照原部队编成进入战俘营的部队,军官或士官们手中握有粮食配给的权力下级士兵特別是新兵——往往最后才能领到食物。这种状况也成为俘虏间“民主化运动”抬头的背景这会在下一章中说明。

如前所述死在列车上嘚俘虏,全员都还目送他到墓地安葬但之后俘虏们便不再有这样的余裕。

随着气候逐渐严酷大家也开始了帮火力发电厂挖掘沟渠的作業。火力发电需要从河川汲水煮沸后推动发电涡轮机,但在水循环期间取水沟与排水沟会冻结为了让水能流动,必须挖掘沟渠打碎結冰。为此当地动员了第二十四区第二分所五百名俘虏中的三百名从一九四六年一月到三月,持续在野外进行作业

大家在河边的土地仩以铁制圆棒敲击冰块,但是土壤与砂砾混合冻结状态就像混凝土一般坚硬,不管怎么敲打一天顶多只能敲出十厘米左右。零下四十伍度时没有什么湿气,呼出的水蒸气立刻冻结变得如钻石粉末一般。在荒郊野外极度寒冷下作业加上空腹与营养失调导致的寒冷与疲劳,陆续造成了人员死亡

为了抵抗饥饿感,有些俘虏之间会利用一点杂烩粥洒上不知从哪弄来的食盐就这么食用,想要享受仅有的┅点吃饭乐趣为了促进食欲,需要把味道调浓一些这种状况下变成营养不良加上食盐摄取过量,许多人都因此出现浮肿症状

某次当夶家列队进行户外劳动,通过赤塔中心街道的某餐厅前时有人发现厨房流出的排水沟中,混着冻结的面包屑当时俘虏同伴为了面包屑離开队伍,却遭监视士兵怒斥谦二看到这一幕,内心倍感凄凉

在这种状况下,另一个痛苦的回忆便是上厕所因为房舍内部没有厕所,所以即便是在夜晚也得走到户外。从房舍门口到厕所大概距离五十米那只是挖掘了一条细长沟渠的露天厕所。

营养不良后变得尿频如果身体状况再差些就会拉肚子。最糟的时候还没走到厕所就会尿出来。夜晚大家都频繁起身去小便就算睡觉的时候,也会发生营養不良的人的尿液从木板搭组的上层卧铺缝隙中漏下来的状况

自己也曾有过每隔不到一小时就得去厕所的经验。兵营内有轮值站岗的人站岗者身上拿着从大队本部领来、未遭苏联军队掠夺的手表,就站在壁炉旁看守我问了轮值那个人才知道,距离自己上次去厕所还不箌一小时

在零下四十度的夜晚走出户外,并不会感到寒冷而是感到疼痛。不过去露天厕所只露出屁股因为屁股是圆的,还不至于冻傷会遭冻伤的是突出的如鼻子或手指部分。如果鼻子冻红了不小心翼翼取暖回温,鼻子就会掉下来

堆积在厕所的排泄物立刻结冻。洳果放任不管冻结的排泄物便会堆成小山,甚至扎到屁股之后这些冻结的排泄物就会溢到踩踏的地板上,整个地板都是冻结的大小便半途漏出的小便也会立刻冻结,体力不好的人踩上这种冰便会滑倒。营养不良后会出现夜盲症状走到暗处更容易跌倒。

上完厕所后吔没有草纸可以擦拭大家原本以为“俄国人吃的东西不一样,他们本来就不需要厕纸擦拭过一阵子我们的大便也会变硬,也就不需要擦拭了战俘营并非特例,当时俄国人的厕所普遍都设在屋外”话虽如此,“最初的冬天实在辛苦拉肚子的人,只能以手边的衣物或破布擦拭屁股”

在这种情况下,因营养不良与过劳人员陆续死亡。“有时会发生早上大家起床时才发现某个人死掉了的状况。不过呮有最初过世的人有葬礼之后大家为了自己活下去就费尽心思,根本没有余裕去理会别人”

一九四六年一月一日,俘虏们在战俘营迎接正月根据《“赤塔会”会报》中原军官俘虏们写的回忆录,他们当天早上在第二十四区第二分所的庭院朝着皇居方向唱颂了三次万歲。

可是谦二说“完全不记得这件事情”

军官们即便外出劳动,也只是负责监视生活比较轻松,可能还有那种余裕不过那大概也不昰经过深思熟虑的行为,不过是想念日本依照着大战前的习惯做相同的事情罢了。就像新年初次到神社参拜一样第二年之后,就几乎沒有这样的举动了

这个正月,谦二记忆最深刻的是前往探望营养不良的俘虏好友“京坂君”京坂是驻扎新京第八航空通信联队的新兵,与谦二一样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于东京入伍,接着直接送往中国东北在队上大部分都是较年长且居住于中国东北的日本人的状况下,謙二与京坂因为年龄与境遇相近进入战俘营之后成为好友。

谦二本人几乎没有写下任何西伯利亚时期的记录他唯一写的一篇,就是对京坂的回忆下文就是一九八〇年代时,他发表于居住的新兴住宅区自治会志上的文章:《对某位青年的追忆》《紫阳》第二号,一九仈六年

昭和二十年八月。我以现役新兵的身份待在中国东北牡丹江近郊之处,日本对苏联无条件投降后我成为战俘十月下旬遭遣送臸西伯利亚东部的赤塔战俘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班长开会发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