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近代中国国情分析结合史实评价辛亥革命命失败的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 | 来源:2014-广东汕头市金山中学高三上期期中文综历史试卷

习题“(26分)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问:(1)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参照图3,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10分)材料二材料三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问:(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图4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8分)材料四“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表3事件观点戊戌变法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仅没有减轻变法的压力,反而加速了变法的失败。辛亥革命如果不是武昌起义爆发,新政将按计划进行,中国最终将成为一个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导致了各种思想混乱。问:(3)概括材料四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5分)按照这一原则,任选表3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3分)...”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趋势的叙述围绕经济全球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等来展开,如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显示出全球化开始时的无序状态。18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19世纪后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20世纪中叶,世界银行等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20世纪末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的开始。
(2)第一小问整理抓住图片中的信息,联系所学归纳出知识点即可,图片中的信息体现的是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表现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等几个方面。第二小问可从原因和影响两个角度来解释,原因联系所学知识可从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运动的角度来分析,影响可从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等角度来归纳。
(3)第一小问评价依据材料四的信息来归纳即可,从“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和“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的信息可归纳出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人创造了条件。第二小问原则依据材料四中的信息,联系所学可判断出是历史的评价原则,即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第三小问任选一个观点即可,重点阐述出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即可,如关于戊戌变法的观点忽视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维新派实力相对弱小的特定历史条件。关于辛亥革命的观点忽视了当时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新政”步入困境,民主革命势力迅速发展的历史现实。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观点忽视了当时的专制统治和复古逆流的社会现实,以及新文化运动知识精英试图把中国引入民主政治轨道的追求。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26分)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问:(1)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参照图3,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10分)材料二...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经过分析,习题“(26分)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问:(1)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参照图3,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10分)材料二材料三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问:(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图4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8分)材料四“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表3事件观点戊戌变法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仅没有减轻变法的压力,反而加速了变法的失败。辛亥革命如果不是武昌起义爆发,新政将按计划进行,中国最终将成为一个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导致了各种思想混乱。问:(3)概括材料四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5分)按照这一原则,任选表3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3分)...”主要考察你对“辛亥革命”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26分)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26分)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问:(1)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参照图3,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10分)材料二材料三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问:(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图4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8分)材料四“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表3事件观点戊戌变法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仅没有减轻变法的压力,反而加速了变法的失败。辛亥革命如果不是武昌起义爆发,新政将按计划进行,中国最终将成为一个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导致了各种思想混乱。问:(3)概括材料四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5分)按照这一原则,任选表3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3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26分)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问:(1)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参照图3,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10分)材料二材料三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问:(2)根据材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图4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8分)材料四“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表3事件观点戊戌变法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仅没有减轻变法的压力,反而加速了变法的失败。辛亥革命如果不是武昌起义爆发,新政将按计划进行,中国最终将成为一个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导致了各种思想混乱。问:(3)概括材料四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5分)按照这一原则,任选表3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3分)”相似的习题。

}

  [2011?西宁]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主张的人物是(B)

  A.陈独秀B.孙中山C.毛泽东D.邓小平

  [2011?枣庄]在中山装每边的衣袖上都有三颗扣子,有人说这三颗扣子代表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不包括(B)

  A.民权主义B.民主主义C.民族主义D.民生主义

  [2011?莱芜]2011年我国两会的主题是“民生”,人大代表提出了“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他的这一主张是(D)

  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

  [2011?呼和浩特]下图是中国同盟会广西支部在20世纪初某一期报刊上的插图,其含义是(C)

  ①推翻帝国主义在华统治②革命前途光明,曙光就在前面③资产阶级共和国已经建立

  ④推翻满清,解除民族压迫

  [2011?成都]朱德在《辛亥革命杂咏》中写道:“群众争修铁路权,志同道合会全川;排山倒海人民力,引起中华革命先。”该诗是为了纪念(D)

  A.百日维新B.武昌起义C.辛亥革命D.保路运动

  [2011?天津]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有关部门将举办纪念活动,考虑到这里首先发动了起义,所以活动的主会场定在(A)

  [2011?聊城]某班同学拟举办辛亥革命1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活动的主题分别确立为“构想共和”“浴血共和”“缔造共和”“维护共和”。以“缔造共和”为主题的纪念活动最应该选择在(D)

  [2011?荆门]武汉市的“首义路”“首义广场”“首义公园”等地名会让我们联想到(B)

  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秋收起义

  [2011?包头]下列人物中被誉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行者”的是(C)

  A.林则徐B.康有为C.孙中山D.毛泽东

  [2011?宿迁]“壮哉!武昌首义,一枪打翻封建帝制;伟哉!天下响应,万众擎起民主共和。”这幅对联中的“武昌首义”发生在(B)

  [2011?深圳]教育家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此则日记最可能记于(C)

  [2011?泰安]鲁迅先生在《一件小事》中写到:“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民国六年”是指(C)

  [2011?乐山]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一生中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领导了(C)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2011?福州]下列与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不符合的是(D)

  A.建立革命团体兴中会B.建立中国同盟会

  C.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D.领导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制度

  [2011?沈阳]1911—1912年,武昌起义的爆发、中华民国的成立,推翻了清朝,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对清史来说是终结,对民国史来说是开创,富有划时代意义。与上述活动有关的历史人物是(D)

  A.林则徐B.毛泽东C.邓小平D.孙中山

  [2011?邵阳]某处名胜古迹有这么一幅对联:“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你认为该对联评价的历史人物是(B)

  A.康有为B.孙中山C.陈独秀D.蒋介石

  [2011?贵阳]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这里“政治上的大解放”是指(A)

  A.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2011?南充]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B.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2011?黄冈]当代美国著名学者、历史学家费正清写道:“它使传统中国二千余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材料中的“它”是指(B)

  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

  [201 1?连云港]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现代化的闸门,使反动力量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这主要是指它(A)

  A.使民主 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

  C.清除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D.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根基

  [2011?长沙]有人认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是革新道路上的“量变”,辛亥革命是个“飞跃”。这里的“飞跃”指的是辛亥革命(C)

  A.推翻了封建制度

  B.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C.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2011?泰安]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最主要的共同成果是(C)

  A.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B.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D.实现了民族独立

  [2011?临沂]1912年9月3日,孙中山发表演说,指出“我国去年之革命,是种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其中的“革命”(D)

  A.首先爆发于“六朝古都”南京 B.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

  C.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D.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2011?黄石]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是( B )

  A.推翻了袁世凯的统治B.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D.推动了社会习俗的进步

  [2011?清远]1913年7月1日,江苏第一师范学校举行一次有三百名中小学生参加的问卷调查,要求学生列举出自己崇拜的人物,调查统计结果是孙中山榜上有名。你认为当时中小学生崇拜孙中山的原因不包括(D)

  A.辛亥革命时期的“剪辫”、“放足”行动得到社会的普遍响应

  B.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埋葬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

  D.任黄埔军校总理,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

  [2011?肇庆]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请写出辛亥革命的领导人物和指导思想,并简述这次革命的历史意义。

  孙中山。三民主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答“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或“建立了中华民国”只给1分);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011?吉林]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请列举孙中山的三项主要革命活动。

  成立兴中会;建立中国同盟会;领导辛亥革命;领导二次革命;领导护国运动;领导护法战争;创办黄埔军校。(任举三项即可)

  [2011?怀化]2011年既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纪念,又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诞辰145周年。缅怀孙中山及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对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问题。

  (1)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是在哪里打响的?

  (2)为领导辛亥革命,孙中山提出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举出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的重要革命活动一例。

  (4)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曾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请说出这里的“创举”的含义。

  (2)三民主义。(答“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也可)

  (3)成立兴中会;成立同盟会。(任答一点。其他符合题意的史实亦可)

  (4)中华民国的成立。(或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或成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011?南平]观察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台湾中央银行于2011年元月发行的“庆祝中华民国建国一百周年”新台币。

  材料二两岸同胞共同举办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活动,有利于两岸同胞的交流,共同推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有利于团结两岸同胞共同致力于中华振兴,我们积极支持。

  ——摘自2011年3月2日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赵启正答记者问

  (1)材料一中的传人是谁?请简要评价他。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岸共同举办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活动的积极作用。

  (3)你认为两岸同胞可以联合举办哪些活动纪念辛亥百年?

  (1)孙中山。孙中山是近代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提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有利于两岸交流,有利于推进两岸和平发展,有利于中华振兴。

  (3)举办海峡两岸纪念辛亥百年论坛;举办海峡两岸纪念辛亥百年文艺晚会;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博物馆、遗址;联合编辑纪念辛亥百年通讯或刊物;举办纪念辛亥百年专题展览等。(答出其中一点或意思相近即可)

  [2011?徐州]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届时,海峡两岸人民将举行盛大的纪念大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辛亥革命在移风易俗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革命派希望从各方面求得人们身心的解放,因为造就一代身心健康的国民是建立和维护乃至巩固共和制度最基本的前提。

  ——摘自戴鞍钢《辛亥革命与移风易俗》

  材料二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奇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语(转引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辛亥革命的推动下,近代中国的社会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

  (2)据材料二,说明辛亥革命取得的最为突出的成就。

  (1)剪发辫;易服饰(中山装、旗袍等);变礼节(鞠躬、握手礼等);改称呼(同志、先生等)。(任意写出三点即可)

  (2)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011?佛山]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伟人。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孙中山创建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什么?

  (2)“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旗帜,它包括哪三项内容?

  (3)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

  (1)中国同盟会(答“同盟会”不得分)。

  (2)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答“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或者“民族、民权、民生”同等给分。错别字不得分。

  (3)①终结封建帝制;②创建资产阶级共和制;③引发社会生活巨变。

  ①答“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同等给分。

  ②答“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了中华民国”、“创建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开创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同等给分。

  ③能够从思想文化(如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经济(如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习俗(如“剪发辫、改称呼”)等方面指出社会生活的变化。

  [2011?河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创立的三民主义学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成为当时中国先进政治思想的主流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及救亡图存革命斗争的纲领。

  材科二毛泽东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据材料一,谈谈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结合两则材料,指出毛泽东和孙中山面临的共同时代任务是什么?

  (3)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和毛泽东思想都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对此你有何认识?

  (1)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2)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先进理论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起了指导作用;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先进理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等。

  [2011?襄阳]【彰显首义精神】

  2011年10月10日,我们将迎来辛亥革命100周年这个伟大的日子。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一个普通却又极不平凡的日子,就在这一天,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变革由此开始,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开端。

  (l)辛亥革命的领导人是谁?辛亥革命首先在哪个省爆发?《民报》是哪个革命组织的机关刊物?

  (2)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起义被称为“首义之举”。你理解的首义精神是什么?

  (3)经过辛亥革命,中国大地发生了哪些重大变革?(至少回答出两个方面)

  (l)孙中山。湖北省。中国同盟会。

  (2)敢为天下先;献身精神;首创精神;改革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

  (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建立了中华民国。(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

  [2011?菏泽]近代化始终是近代仁人志士追求的目标和方向,探索充满艰辛,艰辛孕育新的发展,这是普遍的规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实现近代化(也叫早期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思想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而中国在近代的变革顺序确是正好相反的。

  (1)对于学者所说的西方近代的变革过程,请你结合17—19世纪中期西方在制度方面、器物方面变革的史实加以说明。

  (2)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在中国先后出现了器物变革、制度变革、思想变革,请分别举出其中一个历史事件。

  材料二今年是伟大的辛亥革命100周年,海内外华夏儿女从不同视角、以不同形式,纪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孙中山先生坚忍不拔的革命意志、高瞻远瞩的世界眼光、务实开明的思想主张、顺应历史潮流的先知先觉、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无私胸怀,都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孙中山先生给后人留下最宝贵的遗产,是他的光辉思想,他的不朽精神。

  (3)据上述材料,概述“孙中山先生给后人留下最宝贵的遗产”有哪些?(简要概括,不能照抄原文)

  (4)不久前国务院国台办发言人表示,支持海峡两岸共同举办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你认为这一主张有何重要的现实意义?

  (1)制度变革: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如只答出具体的革命或改革事件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等史实只得1分;只说明而不答出史实也只得1分,共2分。)

  器物变革:开展工业革命(或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步入“蒸汽时代”(如只答出史实不加说明只得1分;只说明而不答出史实也只得1分,共2分。)

  (2)器物变革:洋务运动;制度变革:戊戌变法(或辛亥革命)思想变革:新文化运动。

  (3)坚忍不拔、务实开明;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思想品格方面与爱国主义方面的内容各占1分,答提出“三民主义”也可得1分,共2分。)

  (4)进一步加深两岸交流,促进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说出其中一层意思,言之有理即可)

  [2011?鸡西]请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英、法等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材料二经历了从“师夷长技”到变法维新的探索,人们发现温和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旧制度。于是,人们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共和国。接着,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

  (1)材料一中“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指的是哪四次侵华战争?

  (2)材料二中,“师夷长技”指的是什么事件?“变法维新”指的是什么事件?(3)材料二中,“人们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共和国”指的是什么事件?该事件的领导者是谁?今年(2011年)是该事件发生多少周年?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能从中国近代抗争和探索的历史中吸取什么教训?

  (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

  (3)辛亥革命。孙中山。100周年。

  (4)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行不通;要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等等。(答出其中一点或符合题意即可)

  [2011?台州]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的全国各地纷纷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

  “皇帝倒了,辫子割了!”北洋军阀统治下的饥民惨状

  (1)请结合图片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2011年5月19日,是首个“中国旅游日”。武汉丰富的辛亥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游客。

  (2)武汉市积极挖掘“辛亥旅游资源”体现了发展区域经济的什么原则?

  (3)百年辛亥,两岸同庆。请说说两岸共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意义。

  (1)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促进了社会习俗的改变。但胜利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了,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人民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2)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本地区的历史资源优势。海峡两岸共同纪念辛亥革命革命,有利于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并在辛亥革命精神的推动下,希望海峡两岸能早日统一,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言之有理即可)

  [2011?烟台]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目前,全国政协已成立百年庆典筹备办公室,届时将隆重举行纪念活动。国台办也表示,支持海峡两岸各界共同举办纪念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起义军占领楚望台军械库图2孙中山在总统府前接受卫兵的致敬

  (1)对于辛亥革命的百年庆典,许多城市展开了对庆典落户权的争夺。其中,很多人主张在武汉举行,也有不少人主张在南京举行。你支持哪一方?请依据上述图片提供的信息谈谈你的选择理由。

  材料二 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2)上述材料高度评价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请你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分别概述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材料三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继承者”。

  近几年来,台湾国民党领导人吴伯雄、马英九等也强调“中国国民党一定继承中山先生的遗训,体现中山先生的精神”。

  (3)材料三中,国共两党均表示继承中山先生的未竟事业,你认为“继承”的内涵主要是什么?

  (1)武汉: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在武昌起义影响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南京:中华民国在此宣告成立。(只做出选择,不说明理由不得分)

  (2)政治上:推翻清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经济上:促进了民族工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

  [2011?西宁]纵观“l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三大历史事件,谱成中 国近代化的三部曲。三者各自的得失及彼此间的内在联系,体现着中国近代化的基本进程及其特点。”联系所学知识,写出三者在探索中国近代化方面各自做出的主要贡献。

  (1)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化打下了基础,对人民的思想解放起了积极的作用,使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为戊戌变法运动开辟了道路。

  (2)戊戌变法:吸取洋务运动的教训,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它提出的一系列的改革蓝图,是中国资产阶级进行近代化的首次尝试,戊戌变法加速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3)辛亥革命:吸取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教训,以武力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它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得出答案要点即可)

  [2011?茂名]看材料,答问题。

  图1图2图3武昌起义

  上图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发生在100年前的辛亥革命。请你就这一事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1是辛亥革命的领导人先生,他领导的辛亥革命发生在年,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2)在这里,“辛亥”的意思是【请把选项代号填入括号内】()

  A.旧历纪年B.起义军的名称C.武装起义的代号D.地名

  (3)以下是两个人讨论辛亥革命问题的对话。你认为他们的观点有什么不妥之处?请根据所学知识,对辛亥革命的成败作出你自己的评价。

  (4)想一想,当我们纪念辛亥革命、缅怀革命先驱的时候,可以向他们学习些什么呢?

  (1)孙中山1911三民主义

  (3)两人的观点都不全面。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这是成功的一面。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这又是失败的一面。

  (4)爱国主义精神,为革命、为真理献身的大无畏精神,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在过去几十年,人们在讨论辛亥革命的意义时,总习惯用两分法强调这场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成功的一面是推翻了清廷,结束了帝制;失败的一面是新生的民国被袁世凯盗取,中华民国只剩下一幅空招牌。至于这样的失败,过去的总结总是抱怨是因为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由于这场革命缺乏广泛性和彻底性,比如没有动员广大农民起来革命,中国农村没有发生什么变化。时代不同了,我们今天究竟应该怎样看待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呢?换句话说,辛亥革命究竟在什么意义上说是成功,又在什么意义上说是失败呢,这场大革命对后世中国究竟有什么影响或启迪呢?

辛亥革命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辛亥革命领导者孙中山在十几年前就为这场革命规定了明晰的任务,那就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建民国”,将中国引向现代化轨道。孙中山之所以这样想这样说,是因为他认定满洲人入主中原创建的清朝,是对中国的殖民统治。在那时的孙中山看来,满洲人并不属于中国人,他们只是中国周边的一个族群,像中国历史上周边异族入主中原一样,这样的周边族群对中原的统治都不具有合法性正当性,因而都在被推翻之列。晚清的民族主义思想实事求是地说就是这样的内容。

从今天的眼光看,孙中山的这些看法或许显得有点政治短视,但从清朝的历史来说,汉人生发这样的想法确实很正常,因为正像中国历史上几次异族入主中原一样,文化上的落差总是使这些周边族群感到自卑,克服自卑的办法就是蓄意贬抑汉人,就像蒙古人入主中原时所做的那样,有意识将人群按照出身进行等级划分,有意无意羞辱汉人。这是一切具有文化落差的周边族群都难以避免的文化选择。所以到了清末,当中国政治外交不断出现危机,社会动荡不断发生时,汉人久已沉没的反满情绪不期然又重新出现。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觉醒就是立足于这样一个背景。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觉醒是对的,这对于唤醒民众起来革命,甚至对于清廷本身走向改良都起到了非常正面的作用。假如没有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呼唤,没有孙中山坚定不移的排满革命,清廷即便会发生“自改革”,但可以相信依然是糊弄,就像他们在过去半个多世纪已经做过的那样。孙中山革命党人的压力促使清廷往前走,清廷在最后十年确实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改革措施,即便在满汉不平等方面,清廷至少在1906年之后,也接受了中枢大臣袁世凯等人的建议,慎重考虑怎样化解满汉分歧,消弭满汉畛域。更重要的是,当君主立宪成为一个必须追求的政治目标后,所有种族一律平等,所有人群均享有平等的权利,也就成了政治变革的应有之义,由此才会发生皇族内阁那样的事情。

按照清廷的解释,皇族内阁绝对不是清廷不愿分享权力,因为根据钦定宪法,各族群一律平等了,皇族既不存在了,哪里还有皇族内阁呢?清廷的解释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可以成立的,但是新内阁中那几个人的身份毕竟是皇族,这是无法辩解的,于是清廷的这个错误决定引发立宪党人坚决反对,这至少在关键时刻证明了孙中山十几年来批评清廷缺乏改革诚意是对的,满洲贵族统治集团或许真的无法引领中国步入现代化轨道。立宪党人和汉人高官的不满,再加上其他诸多因素,终于酿成了武昌起义,又经过南北僵持、南北和谈,南方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出于全国大局的考虑,最终放弃了将满洲人驱逐出去的初衷,放弃或者说不再提“驱逐鞑虏”的口号。

革命党人放弃了驱逐鞑虏的口号,当然并不意味着辛亥革命的失败,其实这是辛亥革命最成功的地方,先前多少人像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都悲观估计革命必将导致中国社会严重分裂,血流成河;满汉不两立,必然会引发一场全国性种族冲突和种族残杀。现在革命党人后退一步,不仅没有重演明初朱元璋将蒙古人赶往大漠以北的旧戏码,而且以宽广胸怀将先前的种族冲突转化为“五族共和”,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

适度的政治妥协并没有使革命党人的声誉受损,革命党人的另一个政治目标也没有因为这个妥协受到影响。革命党人从一开始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底线是推翻帝制,这是才是辛亥革命的主题和真意义。我们看到,不论清廷作出多大让步或妥协,革命党人在这一点上是寸步不让分毫必争,即便后来愿意对清王室给予优待,但清廷必须退出“大中国”的政治舞台,这是必须坚持到底的。从这个层面说,辛亥革命不存在失败,而是一场完胜,是一场无以伦比的政治大变动。

在什么意义上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

对于中国人来说,辛亥革命是完胜,这是两千年中国巨大的政治变动,君主专制毕竟在这个时候终结了。此后谁再想当皇帝都注定要失败,没有丝毫可能性,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即便是手中握有强大军事权力的军阀,也往往不得不屈从于民意,听从民主的裁决。

当然从孙中山和革命党人立场说,辛亥革命确实失败了。这主要是因为在辛亥革命之后很多年,具体地说就是到1928年重建统一前,孙中山的政治理想都没有转化为中国人的政治实践,所谓的民国,其前半程根本就不是孙中山的理想,而是清朝政治的延续,用鲁迅的话说,所谓中华民国除了一幅空招牌,什么都没有变,奴隶还是奴隶,而且更为悲摧的是,许多人在许多时候成了奴隶的奴隶。用毛泽东的话说,辛亥革命缺少一场真正的社会大变动,社会底层尤其是广大农民阶层依然处在蒙昧状态。所以,孙中山在经历了民国元年、二年短暂胜利后,很快就意识到革命并未成功。

孙中山的意思是对的,毛泽东的分析也是对的,鲁迅的牢骚也不错。那么我们今天究竟应该怎样解读这些问题呢?

我们知道,孙中山的政治理念是民主共和,是要创建一个美利坚式的合众国。在政治步骤上,孙中山和革命党人在很早的时候也有具体设计,即从军政到训政,再到宪政。至于这三段的具体时间长度,以及怎样过渡,孙中山当然就不知道了,因为设想毕竟是设想,设想无法替代政治实践。

我们不能说孙中山的政治设想是空想,不过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孙中山自从1894年踏上排满革命的道路后,他就没有回过国,直至1911年武昌起义之后两个多月。在这长达十七年的时间里,国内的政治民主究竟是什么样子,从国内政治家和一般知识人的立场看,究竟什么样的民主最合乎中国国情,孙中山和革命党人无疑不是很清楚,他们即便知道国内自1901年的新政改革,知道1906年之后的预备立宪,但由于他们一直是以一种批判的眼光看待清廷,看待新政和预备立宪,所以孙中山和革命党人始终没有对国内的政治进展建立一个起码的理解和同情,他们一直认为清廷所有的政治改革都是骗人的把戏,其目的都是为了拖延时间消弭革命。

一百年后反观清末十年的历史,我们应该很容易地看到,孙中山和革命党人对国内政治进程的看法主观猜测多于客观评估,义愤、激情替代了平和与理性。清廷的新政和后来的预备立宪有许多问题,但是我们并不能由此完全否定清廷政治改革的企图与努力。

清廷政治改革的诚意我们暂且可以不去讨论,我们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是,清廷的政治改革尤其是后来的预备立宪所规划的路线图和最终目标究竟与孙中山和革命党人的目标有多远,差距何在?

假如我们说孙中山和革命党人规划的政治民主路线图是一种全民政治的话,那么清廷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所要走的路,所要实现的目标其实就是精英政治,是将政治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去做。所以我们看到在预备立宪启动之后,在各省咨议局开局之后,咨议局议员的选举,咨议局本身的运转,以及资政院的开院及其运行,其实都是按照精英政治的路数,都是尽量按照不扰民不惊动地方为民主政治运行规则。我们无法说这种精英政治与孙中山革命党人的全民政治谁好谁坏,谁的进步更大些,我们只能说这是两种不同的政治设计,是两种政治样式。

两种不同的政治样式在1911年武昌起义之后,特别是在南北和谈开始之后也有过交集,在某种程度上说,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在相当层面其实就是在尝试孙中山的那一套设计,只是由于南京临时政府的时间太短了,前后一百多天的时间,根本无法看到孙中山全民政治的优点或问题。

南北妥协,南京临时政府结束,袁世凯主导的中华民国政府在北京成立,我们现在反观袁世凯政府的政治设施、政治举措,不难感觉到民国初年的政治架构、政治举动,其实都是沿着晚清新政—预备立宪这条精英政治的路线往前走。中央层面的资政院变成了国会,省级的咨议局变成了省议会,巡抚先是变成都督,稍后正式定名为省长。这一切其实就是预备立宪的延续,只是剔除了革命党人坚决反对的君主而已。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

辛亥革命对后世中国的影响与启迪

辛亥革命之后的中国没有按照孙中山和革命党人的政治设想往前走,这当然使革命党人心中不爽,特别是到了“二次革命”发生后,孙中山和革命党人心中的愤怒更暴烈。此后,孙中山心中最大的别扭就是那个短暂的南京临时政府虽说为古老的中国开了一个新纪元,但这个临时政府在民国法统中竟然没有丝毫地位,袁世凯和他的政治继承人不断暗示他们的权利来源和合法性并不是革命党人和南京临时政府给的,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接受了清廷的禅让,这在清帝退位诏书等文献中都有相当明显的流露。

民国法统在今天看来已经可有可无,但在当年不论对孙中山革命党人还是对袁世凯以下的北方政治家,都是比较重要的事情。后来所谓的护国、护法,以及到了1920年代各方军阀的火并与重新组合,其实都是在争夺民国的法统,争夺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这是辛亥革命对后世中国政治生活最直接的影响。

按照孙中山构建的民国法统,民国政治当然就是全民政治,当然就是一种先知先觉对后知后觉的启蒙运动,就要从军政到训政,再到宪政。这是一个完整的政治链条,所以到了袁世凯之后,当孙中山有机会利用军阀的矛盾在南方创建分立政府时,南方政府的基本特征一定与北方有别,大致思路就是重回孙中山的政治设计:全民政治,三民主义,尝试着从军政到训政再到宪政的可能性。

与南方孙中山的几次尝试很不一样,北部中国,其实应该说是中国的主体部分,其主流政治形态是沿着没有君主的君主立宪路数往下走。从袁世凯开始至段祺瑞、张作霖结束,中国主流政治模式虽然也是一种民主,但这种民主不是南方孙中山的全民政治,而是代议制,是间接民主。这里没有军管没有军政,也没有训政,而是直接进入一种宪政状态。这是民国前半程的政治主流,也是前半程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形态。我们无法从价值层面去说哪一种形态好,我们只能说这两种基本形态都是辛亥革命留给后世中国的政治遗产,都值得珍视和分析。

中华民国前半程的政治,或许并没有处理好,在民主初步的时候也确实难免一些幼稚甚至令人难堪的问题。然而不管怎么说,民国前半程的民主政治实践,不论是主流中国的代议制、精英政治,还是局部的全民政治、军政—训政—宪政的三阶段论,其实都是中国人的民主政治遗产,都有值得汲取的经验或教训。不过当我们百年之后回首这段往事时,其实我们依然应该抱持一种温情和敬意,即便在1920年代军阀纷争最严重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军阀并没有因为民主的艰难而放弃民主的实践和尝试。

在讨论辛亥革命对后世中国的影响和启迪时,还有一个现象最值得今天检讨和汲取。我们过去习惯说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指责孙中山和革命党人没有像后来那样痛打落水狗,一战到底,而是对包括清廷在内的旧势力妥协退让,将到手的革命果实丢失。现在想想,这些后见之明的指责可能是没有多少道理的,不要说革命党人的实力能否做到北伐,能否直捣龙亭,即便革命党人那时真有这种力量,这样不顾一切往前冲究竟有多大价值多大意义,可能也值得检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其实都是一种政治革命,政治革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政治解决,军事只是政治的延伸,或者是政治的助力,没有政治上的谈判与妥协一味用兵一味往前冲,即便获得一时成功,也很难赢得人民的支持和国际社会的同情。政治就是一种妥协,只有妥协和让步,才能赢得尊重赢得成功。政治变革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你死我活,政治变革的最好结果,就是我赢你也不输,或者输的不是太多,不是不可接受。由此反观1911年各方政治势力相互妥协,我们不得不由衷感念那一代政治家宽广的政治胸襟:革命党人的政治妥协,中止了“驱逐鞑虏”的口号,为中华民族迎来了“五族共和”的结果,构建了一个至今都令中国人自豪的现代民族国家;革命党人接受妥协同意以民国的名义优待皇室,区区几百万不仅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为人类和平化解此类政治危机提供一个成功范例,而且为中华民族轻松解决东三省问题提供了历史性的依据。试想,假如当年革命党人不知妥协,执意驱逐鞑虏,将满洲人赶出中原,赶回关外,那么我们今天中国所面临的内部问题外部问题可能比现在不知要大多少倍。退一步海阔天空。革命党人的妥协为中国赢得了历史性的机遇。这是我们应该永远铭记的。

革命党人有力量继续僵持打下去,清廷也有继续打的资本和机会。就像满洲贵族统治集团以及后来的宗社党所分析的那样,他们只要坚持打三个月打半年,他们就会打出一个新天地,就会重现半个世纪之前洪秀全太平天国时的局面,就能等来曾国藩、李鸿章这样的勤王之师,就能扭转被动挨打局面。即便这些都等不来,清廷也有焦土抵抗、玉石俱焚的资本和机会,但清廷最终放弃了这些选择,接受妥协,退出“大中国”的政治舞台。这一退让,其实也为大清王朝赢得了最后一点尊严,依然值得后人感念。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结合史实评价辛亥革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