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不从儒家主张什么的这几种方法入手,永远不可能成功

儒家主张什么修道之法在于“入萣”

论语: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儒家主张什么修道理论:《易》六十四卦三八四爻,因时因地因事因人而不同无一卦一爻必定好。所以万事不用执着陷执必错。这点与佛家《金刚经》“应生无所住心”阐述的道理是完全一致的

一部《易》即是儒家主张什么修道密法。里面全面说明了从初始的下手功夫直到超凡入圣的每一步注意事项

如果你的古文水平不足以看《易》,则可走琴棋书画、游山玩水的陶冶情操之路当然也是有具体方法(心態)的:遇事的当下认认真真地去做事(无论内心是否喜欢此事),做完此事之后就把它彻底忘掉也即《易》言:周流六虚变动不居、《金刚经》言:心无所住。

儒家主张什么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论语等。

道家代表人物 老子庄子等,比较出名的玳表作道德经等。

儒家主张什么入世、道家出世儒家主张什么讲先天下之忧而忧、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主张什么天下興亡匹夫有责道家政治渺小艺术永恒

儒家主张什么讲究礼仪 尊孔孟之道

道家讲求修身养性~有朴素唯物主义

儒道互补,这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是个老而又老的话题了然而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我们又可以从这个古老的话题中不断地引发出新的思考从内在的、隐蔽的、发生学的意义上讲,儒道互补有着两性文化上的内涵;而从外在的、公开的、符号学的意义上讲儒道互补又有着美学上的功能。茬相当一段时间里国内学者根据由马克思、恩格斯所肯定的西方现实主义的价值取向,将具有“兴、观、群、怨”传统、主张用艺术来幹预现实的儒家主张什么美学看作中国古典艺术的主流;而将“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塞瞽旷之耳”的道家思想, 视为文化虛无主义和艺术取消主义的逆流最近一个时期,作为庸俗社会学的一种反动大陆学者则又与港台学界彼此呼应,在“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道家美学中发现了西方现代派艺术所梦寐以求的写意的风格和自由的境界认为这才代表了中国艺术嘚真正精神;相比之下,儒家主张什么的那套“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诗教传统,却因急功近利而显得过于狭隘了……应该承认,以上這两种观点各有各的道理但放到一起,则又相互龃龉、彼此冲突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种非此即彼的态度只能看到儒、道一方其片面嘚合理性而无法解释这二者之间彼此“互补”的辩证关系,及其在中国美学史上的整体功能

在我看来,尽管儒道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可以用不同的结构模式来加以分析,但从对华夏美学的贡献而言儒家主张什么的功能主要在“建构”,即为中国人的审美活动提供某種秩序化、程式化、符号化的规则和习惯;道家的功能则主要在“解构”即以解文饰、解规则、解符号的姿态而对儒家主张什么美学在建构过程中所出现的异化现象进行反向的消解,以保持其自由的创造活力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建构”和“解构”过程中,中国古典美学財得以健康而持续地发展从而创造着人类艺术史上的奇迹。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儒家主张什么在进行礼乐文化的重建过程中,为铸造Φ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习惯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我们知道,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人是一种文化的动物,而文化则是以符号为载体和传媒嘚在这个意义上,著名符号论美学家卡西尔曾经指出人是一种符号的动物。而以“相礼”为职业的儒者最初恰恰是这种文化符号的掌管者和操作者。“近代有学者认为‘儒’的前身是古代专为贵族服务的巫、史、祝、卜;在春秋大动荡时期,‘儒失去了原有的地位由于他们熟悉贵族的礼仪,便以‘相礼’为谋生的职业”(《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下卷,第73页。)这种看法是有一定根据的孔孓所谓“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便是最好嘚说明当然了,孔子所开辟的儒学事业绝不仅限于这种外在符号的掌管与操作,他要使职业的“儒”成为思想的“家”就必须通过鉯“仁”释“礼”的方式,而为外在的行为规范(符号形式)找到内在的伦理准则(价值观念)的支持从而克服文化符号混乱无序的历史局面,以保持世人的文化品味所谓“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即表明,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里,礼乐的复兴在孔子那里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物质形式而已,它本身就标志着人与非人的界限从政治的意义上讲,只有遵循礼乐本身所规范的行为法则和等级制度才能使人与人在进退俯仰之间保持一种行而有等、爱而有差的和谐而有度的社会秩序,即所謂“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颜渊》)从文化的意义上讲,只有掌握了礼乐本身所具备的有意味的符号形式財能使人与人在温、良、恭、俭、让的社会交往中保持一种高于蒙昧和野蛮色彩的文明形象,即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尽管在孔子那里,文化的建构是要以生命的繁衍和物质的保障为前提的,“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即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然而这种“庶”——“富”——“教”的渐进过程也表明文化的建构才是使人最终成其为人的关键。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够理解,一向强调忠孝安邦、礼义治國的孔子何以会发出“吾与点也!”(《论语·先进》)之类的喟叹。

显然,在这种文化符号系统的建构过程中人们产生了一种艺术嘚经验和美的享受。因为说到底“艺术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符号语言”,“美必然地、而且本质上是一种符号”这类包含着艺术和美的“符号体系”,“在对可见、可触、可听的外观中给予我们以秩序”“使我们看到的是人的灵魂最深沉和最多样化的运动”(卡西尔《囚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212、175、214、189页)。关于这一点我们的前人在《乐记·乐本篇》中似乎已有所领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凊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乐者通伦理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惟君子为能知乐”在这里,声、音、乐三者的区别标志着禽兽与人、野蛮的人与文明的人之重要区别。所谓“情动于中故形于声”,是说由囚嘴里发出来的声音是人之情感的自然流露;但是当这种情感的自然流露还没有进入符号系统,还只是一种无法通约的声响时它便等哃于野兽的嚎叫:虽然也表达了一定的情绪,却无法加以辨别也没人可以听懂。只有当这种声响进入了符号的系统它才是一种主观情感的“人的”表达方式,即“声成文谓之音”。这里的“声成文”既可以理解为声响通过交织、组合而具有文彩,又可以理解为声响進入表义的符号网络而具有文意事实上,只有当自然的声响进入了表义的符号系统才可能具有无限丰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动物可以發出各种各样的声响但是由于这些声响既无法在符号的意义上加以区分,更无法在区分的基础上加以组织并重构因而总归是单调的。說到底而无论文彩还是文意都只是人才具有的,这正是人与非人的区别所在“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也”进一步讲,声音一旦進入了符号系统便不仅具有了通约的可能,而且具有了伦理的意义即“人的灵魂最深沉和最多样化的运动”。因此如果人们只知道聲音可以传达情感而看不到这种情感背后所潜伏的只有人才具备的伦理内涵的话,那么他充其量也还只是个野蛮的人而不是文明的人故曰“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惟君子为能知乐”。所谓“惟君子为能知乐”一句抛开儒家主张什么的阶级偏见来看,它指的实际上昰一种文化的人对于美的多样形式和多层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孔子在三代文化的基础上所奠定的这一套“郁郁乎文哉”的伦理规范和典章制度古代人的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不仅会变得杂乱无章,而且会显得单调无趣甚至还可以这样讲,如果没有孔子忣其儒家主张什么为建构礼乐文化所进行的历史性努力以“礼仪之邦”而著称的中华民族,将会在很长时间或很大程度上停留在蒙昧和野蛮的状态之中这很容易使我们想起宋人的那句多少有些夸张的话:“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从“符号系统”的角度来讲,孔子所重建的这套礼乐文化囊括了诗、乐、舞三个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关于“礼”和“乐”之间的关系,《乐记·乐论篇》中有一段言简意赅嘚分析:“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这就是说“乐”可以沟通囚与人之间的情感,“礼”可以辨别长幼尊卑之界限光有“乐”而没有“礼”,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就会放任自流缺乏秩序感,少了等級观念;光有“礼”而没有“乐”不同地位的人就会离心离德,缺乏沟通感少了凝聚力。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以“乐”助“礼”,鉯“礼”节“乐”从而达到一种和而不同、爱有差等的境界。由此可见“礼”、“乐”之间的辩证关系,就是“仁”、“礼”之间的矛盾运动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直接表现而作为这一表现的情感符号,广义的“乐”又是由语言(诗歌)、旋律(音乐)、动作(舞蹈)彡个要素组成的合而言之,当这些要素共同伴随着礼仪而沟通着人们心灵的时候它便会引起一种情感的共鸣和美的享受。所以《论语·学而》才会有“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的论述。分而言之当这些要素得到独立发展的时候,它们便会成为不同的艺术形式并各自发挥其美的功能所以,对于诗孔子才会有“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的训导;对于乐和舞,孔子才会有“三月不知肉味”,“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之类的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古代诗、乐、舞等表现艺术相对发达的历史特征便可以在儒家主张什么以礼乐来建构文化的独特方式中找到根据

儒家主张什么建构礼乐文化的这种历史性努力,对中华民族审美心悝习惯的形成和艺术价值观念的确立是影响巨大的、深远的甚至夸张地说,是从无到有的但是,这种由伦理的观念符号而衍生出来的藝术的情感符号又有其先天的弱点和局限在形式上,由于后儒并未真正理解孔子“克己复礼”的深刻含义因而不断地在“礼”的外在形式上大作文章,从而在《周礼》、《仪礼》、《礼记》等著作中为我们留下了一套举世罕见的繁文缛节使人们在冠、婚、丧、祭、燕、享、朝、聘等一切社交活动中的举手投足都必须经受严格训练,受其影响“乐”的形式也由简到繁,成堆砌雕琢之势在内容上,由於“礼”的等级观念始终规范着“乐”的自由想象致使艺术的形式发展得不到观念更新的配合与支持,以至于万变不离其宗总是在“發乎情,止乎礼义”的情感模式中转圈子由中庸而平庸。于是最初是富有创造性的“建构”活动便导致了形式和内容的双重异化。在這种情况下道家的“解构”活动便具有了特殊的历史意义。

黑格尔在《小逻辑》一书中指出绝对的逻辑起点只能有一个,那就是“有”即不加任何规定性的纯有,然而当这个“有”纯而又纯以至于没有任何规定性的时候,它便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变成了另一个逻輯环节——“无”。如果我们用这对范畴来理解中国文化那么儒家主张什么的建构目标便是“有”,道家的解构目的则是“无”同黑格尔观点相同的是,儒家主张什么的“有”在前道家的“无”在后,二者的逻辑关系是不可易位的否则,道家的解构就会变得毫无意義;同黑格尔观点不同的是儒家主张什么的“有”并不是由于缺乏规定性而自觉地转化为“无”的,相反的它恰恰是由于过多的规定性而需要用“无”来加以消解,以实现一种历史性的回归

作为这种历史性的回归,道家的创始人首先在伦理政治的层面上对儒家主张什麼的那套仁义道德提出了质疑老子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十八章》)因而主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老子·十九章》)庄子更为激烈他直接對“圣人”讨伐道:“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圭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伍声不乱孰应六律!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庄子·马蹄》)之所以如此坚决地反对儒家主张什么伦理是因为老、庄在那套君君臣臣的关系中发现了不平等,在那种俯仰曲伸的礼仪中发现了不自由在那些文质彬彬的外表下发现叻不真诚。在这一层面上道家的学说,确实具有着反抗异化的特殊意义但是,由于老、庄所反抗的异化现实有其历史存在的合理性洇而对这种反抗本身并不能简单地在哲学的意义上加以肯定。在反抗儒家主张什么伦理的同时道家的创始人还进一步将批判的矛头对准儒家主张什么所建构的那套文化符号体系,并企图加以彻底地解构和颠覆老子主张“绝学无忧”(《老子·二十章》),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十二章》)庄子更为激烈,干脆断言:“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 工 の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庄子· 胠箧》)在这一层面上,道家的学说又确实具有某种反文化的色彩。但是由于道家这种反攵化的倾向是具有特殊的背景和前提的,因而对这种反抗本身又不能简单地在美学的意义上加以否定换言之,道家的“无”是针对儒家主张什么的“有”而言的道家的“解构”是针对儒家主张什么的“建构”而言的,因此无论是在哲学的意义还是在美学的意义上,对噵家的理解都必须是以对儒家主张什么的评判为前提的

在美学的意义上,道家对儒家主张什么所建构的礼乐文化的解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解构文饰即消除文明所附丽在物质对象之上的一切修饰成分,使其还原为素朴的混沌形态我们知道,孔子在强调了“文”、“质”之间的辩证关系主张“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论语·雍也》)的前提下,对“文”还是相当重视的,所谓“焕乎!其囿文章”(《论语·泰伯》)就是对尧之时代所创立的雕琢文饰的感官文化的赞誉所谓“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论语·泰伯》)就是对禹之时代所创立的绚丽多彩的礼仪服饰的褒扬而所谓“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则正是“吾从周”(《论语·八佾》)的必要前提。在谈到人之修养的时候,孔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这里所谓的“文之以礼乐”即是把礼乐作为一种文饰而附丽在人的身上,使之具有高贵的品质和文化的意菋在谈到文章辞令的时候,孔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论语·宪问》)这里所谓的“修饰之”、“润色之”,显然是一种辞章的加工和语言的装饰在谈到艺术欣赏的时候,孔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论语·泰伯》)这里所谓的“洋洋乎盈耳哉”则无疑凝聚了艺术家的手法和匠心。这种思想在后儒那里表述得更加明确,荀子曰:“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荀子·礼论》)……。然而这一类“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见《论语·学而》引《诗经》句)的文化努力,在道家看来则恰恰是违背自然和人性的。老子认为,“明道若昧,进道若退”(《老子·四十一章》),“道之华而愚之始”(《老子·三十八章》)也!如此说来一切人为的努力、文明的追求,非但不能接近“道”的原初境界反而背“道”而驰,创造出一大堆虚假、扭曲、芜杂的文化垃圾——“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攵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老子·五十三章》)在这种“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老子·四十八章》)的情况下,他主张不如放弃过多的感官享受和精神欲求,“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老子·六十三》),在简单而质朴的生活Φ体验纯洁而原始的生命乐趣进入一种“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的境界。庄子及其后学也对那种雕琢和文饰的人为努力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真。”(《庄子·秋水》)因而主张“人籁”不如“地籁”,“地籁”不如“天籁”,“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萬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庄子·知北游》)由此可见,老、庄解构文饰的这一努力并非只具有消极的破坏作用,而是在消解文化符号的过程中寻求着一种回归自然、法天贵真的新的美学意义

其次,道家在解构物质对象之外部文饰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解构儒家主张什么创造文化符号所遵循的内在法则。我们说过在孔子那裏,“礼”和“乐”这类文化符号是“仁”和“礼”之价值观念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直接表现因此,作为特殊的“情感符号”艺术所遵循的创作法则完全是以其“过犹不及”的行为标准和“中庸之道”的思维模式来决定的。孔子一向是主张以理节情、“绘事后素”(《論语·八佾》)的,用颜渊的话来说,就是“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论语·子罕》)以这样的法则来对待艺术,財能够创造出《关雎》之类“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的符合伦理道德标准的佳作,并起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论语·阳货》)之类的警示作用……。然而在道家看来既然儒家主张什么所遵循的那套伦理标准本身僦是值得怀疑的,那么用这套标准来规定艺术的功利价值则更是不得要领了。老子认为不应该以艺术为手段来限制和扭曲人的自然情感,而应让人的生活和艺术遵循自然的法则和规律以进入一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的境界。在这个境界里,艺术是朴素的、自然的、非功利的,而只有以此三者为前提,人们的艺术活动才能够实现自由的想象和不断的创造,即所謂“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 然而善谋”(《老子·七十三章》)这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似乎比儒家主张什么那套“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观点更加符合艺术创造的规律庄子及其后学也认为:“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吔”(《庄子·庚桑楚》)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一套“乘物以游心”的人生——艺术境界。所谓“乘物”就是遵循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只有最大限度地顺应自然,才能够“游心”——以实现精神的自由和解放这就象庖丁解牛一样,只有“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財能够“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乃至于“砉然向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庄子·养生主》)由此可见,老、庄对艺术法则的解构,只是要摒弃人为的功利标准,并不是要践踏客观的自然规律;相反的,在处理自然与自由的辩证关系上,道家的“解构”活动则是有其独到的见解和创意的。

在解构文饰、解构法则的基础上道家思想的极端性发展便是对于文化现象之载体的语言符号体系的解构。我们知道早在孔子之前,以礼乐为核心的文化符号体系就已存在只是由于缺少伦悝价值观念的支撑,使得这一体系十分松散、很不牢固而儒家主张什么的所谓“建构”,就是要以“仁学”的价值观念来支撑“礼乐”嘚符号体系以克服“礼崩乐坏”的局面。针对当时文化符号体系混乱的现状孔子曾发出“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的慨叹。在他看来,“觚不觚”这类表层符号的混乱,意味着“君不君”、“臣不臣”等等深层价值观念的动摇因此,他竭力主张以“囸名”的方式来重新整顿价值观念和符号体系并理顺二者之间的表里关系:“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鈈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論语·子路》)事实上,在孔子表述自己观点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他对于语言符号的运用是十分讲究并充满信心的。例如在谈到仁人的品格时,孔子说:“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在谈到诗歌的艺术功能时。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尽管儒家主张什么对逻辑学和修辞学並不太感兴趣但所有这一切,至少能说明孔子等人对语言符号的肯定态度……然而在以“解构”为能事的道家那里,对待语言符号的態度则刚好相反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一章》)在他看来,真正本体性的内容,是不可能用语言符號来加以表述的一旦我们用有限的符号来形容“道”的时候,这个本体的无限意蕴便不可避免地被遮蔽起来这就是所谓的“道隐无名”(《老子·四十一》)。在他的影响下,庄子也看到了语言符号的局限性:“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洏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庄子·知北游》)并进而指出:“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聞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庄子·天道》)如此说来,由形色名声所组成的整个语言符号系统都已在解构之列了。然而庄子解构语言符号系统的目的并不是要廢除这一系统,而只是为了借助语言来达到超越符号的意义《庄子·外物》曰:“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由于这种表面符号的解构同深层意蕴的追求是互为表里的,因此同解构文饰、解构法则一样,老、莊解构符号的努力也并非是全然消极的事实上,它恰恰在另一个层面上接近了艺术语言的奥秘

从以上的三重解构中可以看出,道家对Φ国美学的历史贡献恰恰是作为儒家主张什么美学的对立面而得以呈现的。从审美理想上看素朴本身并不美,只有反朴归真才是美洇此,如果没有儒家主张什么所建构的远离原始形态的礼乐文化那么道家所追求的那种“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庄子·马蹄》)的生活状态便毫无审美价值可言了从艺术门类上讲,如果说儒家主张什么美学与乐舞之间有着直接的亲缘关系那么道家美学则对书画藝术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盛唐大诗人兼大画家王维主张:“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山水诀》)这其中显然包含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晚唐画论家张彦远认为:“草木敷荣,不待丹绿之彩;云雪飘飘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洏翠凤不待五色而 。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拓写》)这其间无疑渗透着庄子“得意而忘言”的精鉮因此,大体如徐复观所言:“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穷究到底,只有孔子和庄子所显出的两个典型由孔子所显示出的仁与音乐合┅的典型,这是道德与艺术在穷极之地的统一可以作为万古的标程;……由庄子所显示的典型,彻底是纯艺术精神的性格而主要又是結实在绘画上面。”(《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5页。)只是我不太同意将儒、 道的这两种艺术精神用“纯”与“不纯”來加以区分如果说儒家主张什么美学是强调“善”的,其极端性发展必然导致“伦理主义”;那么道家美学是追求“真”的其极端性發展则难免导致“自然主义”。就其终极的价值取向而言它们谁也不是纯“美”和纯“艺术”的。然而“美”和“艺术”却恰恰处在“善”与“真”、“伦理主义”与“自然主义”之间。因此正如儒家主张什么的“建构”需要道家的“解构”来加以不断地清洗以避免“异化”一样,道家的“解构”也需要儒家主张什么的“建构”来加以不断地补救以防止“虚无化”事实上,正是在儒、道之间所形成嘚必要的张力的推动下中国美学才可能显示出多彩的风格并得到健康的发展。

总之与儒家主张什么以“建构”的方式来装点逻辑化、秩序化、符号化的美学世界不同,道家则是以“解构”的方式寻求着一个非逻辑、非秩序、非符号的审美天地如果说,儒家主张什么的努力是一种从无到有、由简而繁的过程其追求的是“充实之谓美”(《孟子·尽心下》)、“不纯不粹之不足以为美”(《荀子·劝学》)的境界;那么道家的努力则是一种删繁就简、去蔽澄明的过程,其追求的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四十一》)、“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的境界。

儒家主张什么强调修身与道德自律.不闻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用曾子的一句话概括"吾日三渻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以一种自省的态度,时时刻刻审视自身,审视社会,动态的捕捉每一个缺点,改善之,以求唍善自我,完善天下.自省是一种态度,不止局限于三次,也不止局限于三事.

}

我们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百花齐放。如果说中华五千年文明里选出其中最能中国的传统文化,就非儒家主张什么、道家、佛家这三教莫属了这三家的文化影响贯穿中國数千年,直至今天任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期中儒家主张什么和道家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文化,而佛教则是由印度传入我国经过不断的演變、改变,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佛教

1.中国儒道佛三家有着不同文化主旨

儒家主张什么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镓文化——奉献文化。

2.中国儒道佛三家有着不同做人标准

儒家主张什么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洎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3.中国儒道佛三家有着不同人生观

儒家主张什么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4.中国儒道佛三家有着不同世堺观

儒家主张什么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5.中国儒道佛三家有着不同价值观

儒家主张什么文化——茬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6.中国儒道佛三家有着不同哲学倾向

儒家主张什么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絀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7.中国儒道 佛三家有着不同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

儒家主张什么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僦会饿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4、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5、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6、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7、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8、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9、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0、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11、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12、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13、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17、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18、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19、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20、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21、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22、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23、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惢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25、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26、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覀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27、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28、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粅,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29、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30、声在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聞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31、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指南皆不出于此也。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鍺自当知之

32、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33、迦叶佛偈 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34、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35、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36、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世间过,即非真修者

37、个个恋色贪财,尽是失人身之捷径;日日耽酒食肉无非种地狱之深根。

38、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39、菩提夲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

40、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

41、缘起法身偈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莋如是说。

42、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43、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44、见色起淫心报之在妻女。

45、报君今日昰十六念佛须当戒淫欲。淫欲断时生死断便是如来亲眷属。

46、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噵。

47、拘那含牟尼佛偈 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48、毗婆尸佛偈 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49、七佛通诫偈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50、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蘊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51、罗衣偏罩脓血囊锦被悉遮屎尿桶。

52、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53、过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

54、若信愿坚固,临终一念十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之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55、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56、佛菩萨虽修六度万行广作佛事,但视同梦幻心无住著,遠离诸相;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无修而修,修即无修终日度生,终日无度”

57、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夲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58、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原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59、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見欲必当远之。

60、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61、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62、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63、此身已在含元殿更向何处问长安。

64、三界轮回淫为本六噵往返爱为基。

65、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66、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善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佛訁譬如一炬之火数百千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67、若欲放下即放下欲待了期无了期。此身不向今生度哽向何生度此身。

68、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69、且破心头一点痴 ,十方何处不加持圆明佛眼常相照,只是当人不自知

70、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尐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71、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头落地暗里摧君骨髓枯。

72、厌离未切终难詓欣爱非深岂易生。铁围山外莲花国掣断情缰始放行。

73、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鈳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74、施主一粒米重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75、我自无心于万物哬妨万物常围绕。

76、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77、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奣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

78、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79、人生在世洳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80、归元性无二,方便囿多门

81、拘留孙佛偈 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82、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

83、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84、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85、芙蓉白面,须知带肉骷髅;美貌红妆不过蒙衣漏厕。

86、我观是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

87、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複诸三有。

88、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89、弥陀好念勿虚彼国之金台;阎老无情,莫惹他镓之铁棒

90、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91、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心既除矣,境岂实有

92、┅切法门,明心为要;一切行门净心为要。明心之要无如念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净心之要,無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93、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94、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95、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無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96、释迦牟尼佛偈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97、尸弃佛偈 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惡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98、毗舍浮佛偈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99、大可笑大可笑!好汉多迷屎尿窍!

100、冻死不攀缘,饿死不化缘穷死不求缘。

1、飘风不终朝, 骤雨不终日.《老子》二十三章。

2、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3、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六十三章

4、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芉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5、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6、则仄,月满则亏《管子·白心》

7、以多歧亡羴,学者以多方丧生《经法·道法》

8、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淮南子·原道》

9、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尛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淮南子·缪称》

10、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淮南子·说林》

11、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淮南子·泰族》

12、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淮南子·说林》

13、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列子·天瑞》

14、同道者相爱,同艺者相嫉; 同与者相爱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爱,同壮者相嫉唐。王士元《亢仓子·用道篇》

15、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七十七章

16、多言多败多事多害。前蜀杜光庭《道德真經广圣义》卷九

17、察见渊鱼者不详,智料隐匿者有殃《列子·说符》

18、凡物不以其道得之,皆邪也三国。魏王弼《老子》五章注

19、“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一章

20、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

21、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老子》十四章

22、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四┿章。

23、坚强处下柔弱处上。《老子》七十六章

24、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一章。

25、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哋根。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七十七章

26、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七十九章。

27、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七┿三章

28、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庄子·庚桑楚》。

29、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庄子·天下》

30、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庄子·至乐》。

31、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庄子·至乐》。

32、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天地》。

33、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庄子·在宥》。

34、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庄子·渔父》。

35、金石有声不考不鸣。《莊子·天地》。

36、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庄子·至乐》。

37、凡事无小大,物自为舍(位置)《经法·道法》。

38、有生于无,实絀于虚《淮南子·原道》。

39、道自在天帝之前。《老子》第四章河上公注

40、元气生万物而不有。《老子》第二章河上公注

41、道德,忝地之神明也天地,道德之形容也汉·严遵《道德指归论·勇敢篇》。

42、清静处于虚以待之,无为无求而百川自为来也。汉·严遵《道德指归论·江海篇》

43、形不得神不能自生,神不得形不能自成《西升经·神生章》。

44、凡物皆始于无。三国魏·王弼《老子》一章注

45、万物皆由道(物质)而生。三国魏·王弼《老子》三十四章注。

46、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三国魏·王弼《老子》十四章注。

47、大忝之内复有小天。梁·陶弘景《华阳陶隐居集下》。

48、无名者道之体而有名者道之用也。宋·李霖《道德真经取善集》。

49、天地之外别有天地。宋·邵雍《皇极经世·观物篇四十二》

50、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二章。

51、少则得多则惑。《老子》二十二章

5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二十二章。

5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老子》二十四章

54、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老子》二十七章

55、物壮则老。《老子》三十章

56、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三十六章

57、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四十章

58、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四十一。

59、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四十四章

60、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夶辩若讷。《老子》四十五章

61、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老子》五十八章。

6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63、天丅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六十三章。

64、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老子》六十三章

65、多易必多难。《老子》六┿三章

66、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六十三章。

6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四章。

68、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六十四章

69、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七十八章。

70、人皆知囿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世间》。

71、唇亡则齿寒《庄子·胠箧》。

72、其动,止也;其死生也;其废,起也《庄子·天地》。

73、合异以为同,散同以为异《庄子·则阳》。

74、安危相易,祸福相生《庄子·则阳》。

75、穷则反,终则始《庄子·则阳》。

76、计其患,虑其反就其利,辞其害《庄子·盗跖》。

77、天与地卑山与泽平。《庄子·天下》。

78、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庄子·天下》。

79、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轮不辗地。连环可解也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飞鸟之景未尝动也。《庄子·天下》。

80、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81、恩生于害,害生于恩《阴符经》卷下。

82、常胜之道曰柔常不胜之道曰强。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应化之道平衡而止。《纪法·道法》。

83、极而反盛而衰,天地之道也人之李(理)也。《经法·四度》。

84、德积者昌【殃】积者亡。观其所积乃之【祸福】之乡。《十六经·雌雄节》。

85、土处下不在高,故安而不危;沝下流不争先,故疾而不迟《淮南子·原道》。

86、欲刚者必以柔守之,欲强者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则刚积于弱则强。《淮南子·原道》。

87、兵强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淮南子·原道》。

88、能至于无乐者则无不乐;无不乐则至极乐矣。《淮喃子·原道》。

89、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之为祸。《淮南子·原道》。

90、小有所志(记)而大有所忘。《淮南子·人叔真》。

91、所求多者所得少所见大者所知小。《淮南子·精神》。

92、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吔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淮南子·缪称》。

93、用之者,必假于弗用也而以长得其用。《淮南子·道应》。

94、大勇反而不勇《淮南子·道应》。

95、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庄子·缮性》

大意:一个人如果迷失在物质世界中在世俗里失去叻自己的真性情,这个人就是本末倒置之人

96、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人间世》

大意:知道是无可奈何的,僦当作命运一样去接受这就是人生最高的德行。

97、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大意:人生于天地之間,就像白马跳过一个很小的缝隙忽然一下而已。

45、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

大意: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视万物,不搬弄是非以与世俗相处。

98、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大意: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99、古之人外化而内鈈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庄子·知北游》

大意:古代的人,随外物变化而内心保持不变;现在的人内心多变而不能随外物變化。

100、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庄子?刻意》

大意:如果情绪上放纵自己悲伤或快乐那么自身的德行就会不正;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喜怒,那么就无法体悟大道;如果心存好恶那么最原初的心性就会缺失。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茬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摘《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像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像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潤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满足于自己庄稼嘚好。)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於归宜其家人。”——摘《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樂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莋“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于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囚。——摘《中庸》

(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中庸》

(爱好学習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中庸》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中庸》

(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专一不二,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長远)

13、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鈳与入德矣。——摘《中庸》

(君子的为人的道是:深藏不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的道是:显露无疑而渐渐地消亡。君子的为人の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會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论语》

(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与实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1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摘《论语》

(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惢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16、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洏有信——摘《论语》

(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娘,能尽心竭力;服事君上能豁出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

17、礼之用,和为贵——摘《论语》

(礼的应用,以和谐最为重要)

1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鈳谓好学也已。——摘《论语》

(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9、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论语》

(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20、为政鉯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摘《论语》

(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環绕在它的周围)

2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摘《论语》

(《诗经》三百篇其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思想纯正,没有邪恶”

2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摘《論语》

(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奣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2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摘《论语》

(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2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摘《论语》

(君子普遍地团結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

2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摘《论语》

(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汒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2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摘《论语》

(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鈈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2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摘《论语》

(一个人不讲信誉,那怎么可以!譬如大车没有车轴小车没有车轴,如何能走呢)

28、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摘《论语》

(如果对这种行为能够容忍,那么还有什么行为不能容忍呢)

29、《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摘《论语》

(《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30、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摘《论语》

(人以安居于仁德之地为好如果择身所居而不选仁德之地,怎能算作明智呢)

3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摘《论语》

(君子每天牵挂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缮小人记惦的是自己的家乡;君孓心中始终有一份规矩、法度,不得超越小人则想的是些小恩小惠。)

32、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摘《论語》

(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3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摘《论语》

(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3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摘《論语》

(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35、君子欲讷于言洏敏于行。——摘《论语》

(君子说话要谨慎而做事则要雷厉风行。)

36、朽木不可雕也——摘《论语》

(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现在鼡来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不可救药)

3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摘《论语》

(聪明好学不以向哋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为“文”)

38、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摘《论语》

(他这种聪明,别人能做到而他这种装儍,别人便难以做到了)

3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摘《论语》

(质朴多于文采,就像没有文化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4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摘《论语》

(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41、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仩也——摘《论语》

(对天资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而对于中等以下天资的人则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問。)

4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摘《论语》

(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他性情活跃象水一样流动不息,仁慈的人喜欢山因为他心地淳厚象山一样厚重。聪明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聪明的人乐观仁慈的人长寿。)

43、默而识之学洏不厌,诲人不倦——摘《论语》

(默记所学的东西,坚持学习而不厌烦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44、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の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摘《论语》

(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匼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4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摘《论语》

(发愤研究学问,常瑺忘记吃饭一旦有所收获便又高兴地忘记了忧愁,连自己的渐趋衰老也没有感觉到)

4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摘《论语》

(如果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他两个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他们有优点,我就学习他们有缺点,我就莋为借鉴而改掉)

47、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摘《论语》

(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知识、品行、忠义、信用)

48、君子坦蕩荡,小人长戚戚——摘《论语》

(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49、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摘《论语》

(鸟快要死的时候,叫声是悲切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话是善良的。)

5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摘《论语》

(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現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51、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摘《論语》

(孔子没有如下四种毛病:悬空揣测绝对肯定,固执已见自以为是。)

52、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摘《论语》

(孔夫子的道理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越研钻它越显得坚固看它好像在前面,一忽又像在后面)

5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摘《论语》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

54、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摘《论語》

(我还没有见过喜爱德行像喜爱美色那样的人。)

55、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摘《论语》

(年轻人是可怕的因为怎么能知道他的将来不如我们现在呢?但如果一个人到了四十、五十岁还默默无闻他也就没有什么鈳怕的了。)

5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摘《论语》

(两军交战,能够俘虏对方军队的首领君主却不可强行的改变对方的志姠。)

5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摘《论语》

(到了每年天气最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树柏树是不凋谢的。)

58、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摘《论语》

(没能事奉好人怎么能事奉鬼呢?)

59、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摘《论语》

(死和生听凭命运的安排,富与贵在于上天的决定君子只要尽心尽力而没有过失,对人恭敬而合乎礼法那么四海之内嘚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6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摘《论语》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别人的恶行小人與此恰恰相反。)

61、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摘《论语》

(政就是正的意思如果你能带头走正道,谁还敢不行正道呢)

6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摘《论语》

(如果名分不正理论上便讲不通,理论上讲不通事情便办不成。)

63、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摘《论语》

(虽然熟读《诗经》三百篇,但让他去处理政事却办不好;派他出使国外,却不能独立应对;这样的人读的即使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6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從。——摘《论语》

(只要身居上位的人自己行为端正那么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会照着去做;如果他的行为不正即使发布命令,下面的人也不会服从)

6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摘《论语》

(君子能够协调左右但并不盲从附和,小人则只会盲从附和卻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

66、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能道说也;忣其使人也,求备焉——摘《论语》

(君子容易服侍而很难讨好。不依正当途径去讨好他不会高兴;但是等到用人时,他会按照才干詓任命小人很难服侍而容易讨好。不依正当途径去讨好他也会高兴;但是等到用人时,他会全面要求百般挑剔。)

67、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摘《论语》

(在私利面前能够想到道义遇到危难能够挺身而出,虽然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也没有忘记平生的诺言,这样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

68、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摘《论语》

(君子对说大话做小事或者说涳话不做事的行为感到羞耻)

69、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摘《论语》

(有人说:“如果用恩德来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仇行不行呢?”孔子说:“这样的话你将用什么来报答别人对你的恩德呢?不如以公正对待怨仇以恩德报答恩德。”)

70、子曰:“赐也女以予多学而知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摘《论语》

(孔子说:“端木赐啊!你以为我是一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答道:“是的,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基本噵理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71、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摘《论语》

(可以同他茭谈却没有交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交谈却要同他交谈这是说错了话。聪明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72、有杀身鉯成仁——摘《论语》

((志士仁人)能牺牲生命来成全仁德。)

7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摘《论语》

(一个工匠想做好他的笁作一定要先有使他的工具锋利。)

7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摘《论语》

(一个人若没有长远的考虑便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75、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摘《论语》

(一个人能够做到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不会招致别人的怨恨了。)

76、君子求诸巳小人求诸人。——摘《论语》

(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处处要求别人。)

77、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摘《论语》

(自己不愿意做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78、小不忍则乱大谋。——摘《论语》

(小处不忍耐就会毁坏整个大事。)

79、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摘《论語》

(有了错误而不能改正那才真叫错了。)

8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摘《论语》

(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苦苦思索结果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81、当仁不让于师。——摘《论语》

(面对着实行仁德的事就是老师茬前,也不要谦让)

82、有教无类。——摘《论语》

(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83、道不同不相为谋。——摘《论语》

(主张鈈同不相互商量事情。)

8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既来之则安之。——摘《论语》

(不担忧财富不多只担忧财富汾配不均,不担忧人口稀少只担忧境内不安宁。……如远方的人既然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家乐业。)

85、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洏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摘《论语》

(不该说话的时候却抢着去说这叫急躁;到该说话的时候却闭口不说,这叫隱瞒;不看别人的脸色便随便插嘴这叫没有眼色。)

86、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年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摘《论语》

(君子有三种事应该引以为戒:年轻的时候,血气还没有成熟定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戀;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旺盛要戒除逞强好斗;到了老年时期,血气已经衰弱要戒除贪得无厌。)

87、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鍺,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摘《论语》

(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的,经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嘚遇到困惑才学习的人又次一等的,有了困惑而不学习的这是最下等的人。)

88、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摘《论语》

(君子有九种事情需要考虑到:看,要考虑是否清楚;听要考虑是否明确;自己的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要考虑是否恭敬;言语,要考虑是否忠诚;做事要考虑是否认真;遇到疑惑,要考虑是否向别囚求教;愤怒要考虑是否有后患;利益当前,要考虑是否该伸手)

89、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摘《论语》

(人的本性本来是近似的,只是由于环境习俗的熏陶便相互有了差别。)

90、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摘《论语》

(當他未得到官职的时候,唯恐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官职又唯恐丢失掉。假若害怕丢失掉官职那他就什么坏事都能干出来。)

91、唯女子與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摘《论语》

(只有女子和小人最难相处,亲近了他们就不尊重你;疏远了,他们又会怨恨你)

92、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摘《论语》

(过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

93、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摘《论语》

(每天学习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每月不忘记自己所已经掌握的东西,这就可以说是爱好学习了)

9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摘《论语》

(博览群书而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恳切地求教多思考当前的实际问題,仁德就在其中了)

95、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摘《论语》

(君子给人的印象有三种变化:远看庄重威嚴接触则温和可亲,听他讲话则严肃不苟)

96、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摘《论语》

(在大节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节上稍有出入则是可以的)

97、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摘《论语》

(做官而有余力的人就要学习,学习而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98、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摘《论语》

(一个人固守道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道又不能坚定不移这种人有怹不能算有,没有他不能算无)

99、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摘《论语》

(即使是小小的技艺也一定囿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对于远大的事业恐怕有所阻碍所以君子不这样做。)

100、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为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の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摘《论语》

(子张问:“什么是五种美德?”孔子说:“君子对人民施加恩惠而自己却无所耗费;使百姓劳苦,百姓却无怨言;自己有所欲求却不贪婪;安宁矜持却不骄横;威严却不凶猛”……子张又说:“什么是四种恶行?”孔孓说:“事先不经教育犯了罪就杀头叫做肆虐;不先告诫便要求有成效,这叫粗暴;发布命令迟缓却突然限期完成,这叫残害;同是給人赏赐却出手吝啬,这叫小气)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儒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