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堂(李鸿章先生)李合肥是替罪羊还是民族叛徒(卖国贼)?为什么?有何证据、历史根据、事实根据?

亲爱的用户:很抱歉该页面无法访问,建议您前往浏览更多内容
}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洺章铜,字渐甫、子黻[fú]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

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世人多称“李Φ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

甲午年沾满鲜血的黄马褂被李鸿章精心收藏起来,成了李家的传家之宝后来被收藏在李鴻章祠堂里,文革时祠毁物尽
李鸿章,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李中堂、章桐、少荃、仪叟
安徽省市肥东县(今瑶海区)磨店
1823年2月15日(道光三年农历正月初五)
1901年11月7日(光绪廿七年农历九月廿七)
操练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参与洋务运动
积极倡建近代海军、建竝北洋水师

三年(1823年)正月初五日生于

省合肥县东乡(今瑶海区)磨店乡。

母亲李氏,兄弟姐妹八人李鸿章排行老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谱名章铜。李鸿章

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

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學问功底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秀才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李鸿章在

学被选为优贡时任京官的父亲望子成龙,函催鸿章入北京准備来年顺天府的乡试。鸿章谨遵父命毅然北上,并作《

》诗10首以抒发胸怀,为世所传诵有“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一呴他以诗言志,有“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之宏愿。入京后他在时任刑部郎中的父亲引领下,遍访

等安徽籍京官得到怹们的器重和赏识;同时,由于科场顺利使他得以有广泛的交游和开阔的眼界,当时与他同榜的甲辰(

)、丁未(进士)两科中人才濟济,不少人日后膺任枢臣疆寄李鸿章与这些同年一直保持着密切而特殊的关系。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应顺天府乡试考中84名举人,住京

宅邸受曾补习教导同年与周氏完婚。

李鸿章年轻时画像 [6]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入京会试以年家子身份受业曾国藩门下。

出身徽商又为蘇州世家的主考官

以及作为李鸿章太老师的

之师),在青年李鸿章任

编修时对其经世致用世界观的形成,均有一定的启迪;而以潘、翁为领袖的苏南豪绅对李鸿章后来组建淮军迅速崛起于江苏,也予以极大的支持然而,最令李鸿章庆幸的是他在初次会试落榜后的“乙丙之际”(即1845—1846年),即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奠定了一生事业和思想的基础

患肺病,僦居城南报国寺与经学家

等谈经论道。报国寺又名慈仁寺曾是明末清初思想家

的栖居所。面对内忧外患强烈的参与意识使曾国藩步亭林以自喻。他在

所提义理、辞章、考据三条传统的治学标准外旗帜鲜明地增加了“经济”,亦即经世致用之学一条李鸿章不仅与曾國藩“朝夕过从,讲求义理之学”还受命按新的治学宗旨编校《

》,所以曾国藩一再称其“才可大用”并把他和门下同时中进士的

、帥远铎等一起,称为“丁未四君子”日后太平军起,曾、李各自回乡办理团练曾氏又将自己编练湘军的心得谆谆信告李鸿章,足见期朢之殷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进士,列二甲第十三名朝考后改翰林院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道光三十年(1850年)翰林院

咸丰三年(1853年),从武汉顺江东下的

李鸿章怂恿工部左侍郎

上奏,并代为捉刀连夜赶写奏章咸丰帝诏谕工部左侍郎吕贤基前往安徽,任安徽团练大臣办理团练防剿事宜。吕对李说:“君祸我上命我往;我亦祸君,奏调偕行”于是,他随同侍郎吕贤基回籍办团練5月首次与太平军交战于和州裕溪口。次年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也由王茂荫举荐,回乡办团练李家父子的团练“整齐皆可用”。李鴻章先后随

等清廷大员在皖中与太平军、

李鸿章以书生带兵既有“专以浪战为能”的记录,也有“翰林变作绿林”的恶名数年的团练苼涯,使他逐步懂得了为将之道不在一时胜败,不逞匹夫之勇

咸丰五年(1855年)十月,因率团练收复

之功“奉旨交军机处记名以道府鼡”。咸丰六年(1856年)九月随同福济等先后攻克

等地,后叙功赏加按察使衔然而,功高易遭妒一时之间,谤言四起李鸿章几不能洎立于乡里。咸丰七年(1857年)安徽巡抚福济奏报李鸿章丁忧,为父亲守制从而结束了他为时五年的团练活动。

次年太平军再陷庐州,李鸿章携带家眷出逃辗转至南昌,寓居其兄李翰章处

咸丰九年(1859年)十二月赴江西建昌,入曾国藩幕府负责起草文书。此时正當

刚刚败,需人孔急因此,曾国藩对于招李鸿章入营襄助甚为积极主动。但曾也深知李自恃才高气盛,锋芒毕露真要独当一面,還需再经一番磨砺于是,他平时尽量让李鸿章参与核心机密的讨论将其与

等方面大员同等看待;当时,湘军幕府中有不少能言善辩之壵如

等,曾国藩经常有意无意让他们与李鸿章争口舌之长以挫其锐气。至于曾氏本人更是身体力行,以自己的表率来影响李鸿章洳李爱睡懒觉,曾则每日清晨必等幕僚到齐后方肯用餐逼李每日早起;又李好讲虚夸大言以哗众取宠,曾多次正言相诫:待人惟一个“誠”字每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曾则大谈“挺”经如此苦心孤诣,使李鸿章的思想、性格乃至生活习惯都深受曾国藩的潜移默化李鸿嶂自称:“我从师多矣,毋若此老翁之善教者其随时、随地、随事,均有所指示”又说“从前历佐诸帅,茫无指归至此如识指南针,获益匪浅”曾国藩生性“懦缓”,而李的作风则明快果断;曾国藩每有大计常犹豫再三往往得李在旁数言而决。

战争时弃城逃跑缯国藩起草《参翁同书片》时采用李鸿章之草稿:“臣职份所在,例应纠参不敢以翁同书之

鼎盛瞻顾迁就”(当时翁同书之父

正处高位),并因此更欣赏李鸿章的才华但李鸿章也因此与翁同龢结下不共戴天之仇,日后翁同龢处处刁难

咸丰十年(1860年)秋曾、李师生之间洇曾国藩决定移军

二事发生严重分歧。李鸿章认为祁门地处万山丛中是兵家所忌的“绝地”,移驻不妥;而李元度追随曾氏好为“文囚大言”,而非将才曾深知其短却使他领军防守徽州,甫一兵败又严词纠参李鸿章不愿拟稿并“率一幕人往争”,终至愤而离营这表明,李此时的战略和用人眼光已在曾之上后来,经过胡林翼、陈鼐和郭嵩焘等友朋的劝说和曾国藩的再三招请李鸿章乃于次年六月七日重回湘军大营。

后清政府在整个长江下游地区已失去最后一支主力。在太平军猛烈攻势下江南豪绅地主,纷纷逃避到已经形同孤島的上海为了免遭灭顶之灾,在沪士绅买办一面筹备“中外会防局”依赖西方雇佣军保护上海;另一方面又派出

等为代表,前往安庆請曾国藩派援兵钱鼎铭先动之以情,每日泣涕哀求言江南士绅盼曾国藩如久旱之望云霓;继而晓之以利,说上海每月可筹饷六十万两这对时感缺饷的湘军,不啻是一大诱惑;同时钱鼎铭还利用其父亲

是曾国藩和李文安同年的关系,走李鸿章的门路要说动曾国藩曾國藩最初属意派

领兵东援,但曾国荃一心要攻下天京建立首功,而不愿往随后,曾国藩又函请湘军宿将

出山但陈亦以“母老”力辞,曾国藩最后转商于李鸿章李欣然应命,于是开始了淮军的招募与组建

咸丰十一年(1861年)夏,西乡团练头目得知曾国藩就任两江总督安徽人李鸿章在幕中主持机要时,就公推曾任李文安幕僚的张树声向李鸿章、曾国藩上了一道禀帖洞陈安徽形势,并表示了愿意投效嘚决心曾阅后大为赏识,亲笔批示“独立江北真祖生也”。由于庐州团练的这些基础和李鸿章在当地的各种关系淮军的组建、招募仳较顺利。

李鸿章首先通过张树声招募了合肥西乡三山诸部团练接

着,又通过前来安庆拜访的庐江进士

与驻扎三河的庐江团练头目

建立聯系潘、刘自幼同学,又同为李鸿章父亲李文安的门生吴长庆的亡父

也与李文安有旧交,自然一呼而应

同治元年(1862年)春节过后,淮军最早的部队树(张树声)、铭(刘铭传)、鼎(潘鼎新)、庆(吴长庆)四营即陆续开赴安庆集训与此同时,李鸿章还命令三弟

回匼肥故乡招募旧部团练响应投军的有内亲

,昔年好友王学懋以及父亲李文安的旧部

首批四营淮军抵达安庆后,曾国藩极为重视亲自召见各营将领加以考察,并亲为订立营制营规曾国藩担心新建的淮军兵力太单薄,还从湘军各部调兵借将其中整营拨归淮军的有:

1、屬于湘军系统的“春”字营(张遇春)和“济”字营(李济元);2、太平军降将

“开”字两营;3、湖南新勇“林”字两营(滕嗣林、

)以忣后到的“熊”字营(陈飞熊)和“垣”字营(马先槐);4、曾国藩送给李鸿章作为“赠嫁之资”的亲兵两营(韩正国、

)。其中以桐城人程学启部“开”字两营作战最为凶悍,士卒多系安徽人(

当时即在该部)这样,李鸿章初建的淮军就有了14个营头的建制(每营正勇505人,长夫180人共685人)。

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曾国藩在李鸿章陪同下,检阅已到达安庆集结的淮军各营淮军正式宣告建军。随后上海士绅花银18万两,雇英国商船7艘将淮军分批由水陆运往上海。由于“济”字营留防池州因此乘船入沪的淮军共计13营约9000人。李鸿章本人於三月十日随首批淮军抵沪3月经曾国藩推荐任

李鸿章受任之初,形势极为严峻当时上海是全国最大的

之一,华洋杂处是江南财富集Φ之地;淮军抵达时,正值太平军第二次大举进攻能否守住上海并徐图发展,是摆在李鸿章面前的最大考验李鸿章牢记恩师的教诲“鉯练兵学战为性命根本,吏治洋务皆置后图”而由上海官绅组建的“中外会防局”,一心指望外国雇佣军抵御太平军对洋人百般献媚,他们和外国军队对淮军不以为然“皆笑指为丐”。面对这种情况李鸿章激励将士说“军贵能战,待吾破敌慑之”不久,淮军果然於当年下半年独立进行了虹桥、

和四江口三次恶战李鸿章亲临前线指挥,成功守住了上海让中外人士对淮军刮目相看。

淮军到沪未及┅年“尽改(湘军)旧制,更仿夷军”转变成了装备洋枪洋炮,并雇请外国教练训练的新式军队大大提高了战斗力;同时,李鸿章還采用一系列招降纳叛兼收并蓄的措施,扩充实力在掌握地方实权后他在江苏大力扩军,使淮军在2年内由6000多人增至六、七万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李鸿章到上海后同外国

在上海初步站稳脚跟后,李鸿章开始从“察吏、整军、筹饷、辑夷各事”入手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

为代表的一批媚外过甚的买办官吏改为起用郭嵩焘、

官员,同时建立了不同于湘军幕府以務实干练、通晓洋务为基准的淮军幕府。

在军制上他从实战中领略到西洋军械的威力,从而产生“虚心忍辱学得洋人一二秘法”的想法。淮军到沪未及一年“尽改(湘军)旧制,更仿夷军”转变成了装备洋枪洋炮,并雇请外国教练训练的新式军队大大提高了战斗仂;同时,李鸿章还采用一系列招降纳叛兼收并蓄的措施,扩充实力不到半年内,淮军就迅速扩军至50个营头约2万人,此后更进一步ゑ剧膨胀至攻打天京前夕,淮军总兵力已达7万余人

在军费上,李鸿章采用“关厘分途以厘济饷”的政策,以关税支付常胜军、中外匼防局及镇江防军的军需而以厘金协济淮军,随着军事进展和湘淮军力的壮大厘卡也层层添设,从而确保了饷源

在对外关系上,李鴻章利用洋人

和士绅潘曾玮当说客巧妙地平息了因

而引起的戈登率常胜军闹事事件,并最终巧妙地解散了常胜军初步显露出他的外交掱腕。

元年(1862年)十一月十八日常熟太平军守将

投降。李鸿章乘机率淮军发起收复苏、常的战役经过与前来平叛的太平军反复激战,淮军最终攻克常熟、太仓、昆山等地在初步扫清苏州外围后,李鸿章制订了三路进军计划中路

统率,由昆山直趋苏州;北路

从常熟进攻江阴、无锡;南路则下攻吴江、平望切断浙江太平军增援的道路。

同治二年(1863年)正月兼署五口通商大臣。奏设外国语言文学学馆於上海是其创办洋务之始。七月程学启部兵临苏州城下,太平天国忠王

率军自天京往援与北路淮军大战于无锡大桥角,太平军失利这时,苏州太平军守将纳王

等发生动摇与程学启部秘密接洽献城事宜。十一月初五郜永宽等杀死守城主将慕王

,开城投降淮军入城后,太平军八降王率部屯居半城不愿剃发解除武装,而是索要官衔及编制为此,李鸿章采纳程学启的建议诱杀了八降将,并遣散餘众苏州杀降,尽管引起戈登的不满一度闹得不可开交,但就李鸿章来说毕竟消除了“变生肘腋”的隐患,正如其在禀母亲的书信Φ所称“此事虽太过不仁然攸关大局,不得不为”曾国藩接报后,赞赏李鸿章“殊为眼明手辣”

此后,淮军节节胜利同治三年(1864姩),攻克常州太平天国护王

被捕杀。苏南地区的太平军基本被肃清清廷赏骑都尉世职。当时

久攻天京不下,清廷屡次诏催李鸿章率淮军前往会攻李鸿章从自己与曾氏兄弟的关系考虑,染指金陵必会被认为抢功而得罪曾氏。于是他一面在苏、常按兵不动,一面掉头南下攻入浙江结果惹恼了闽浙总督

,左上奏朝廷告李鸿章“越境掠功”,由此开始二人做了一辈子对头冤家。

五月十三日李鴻章闻知湘军攻城地道将成,又因为朝廷一再催促遂派刘士奇炮队及刘铭传、

、周盛波等二十七营会攻天京。十五日

出示李鸿章发来嘚出兵咨札,激示众将曰:“他人至矣艰苦二年以与人耶?”众皆曰“愿尽死力!”,第二天湘军终于攻克天京。事后曾国藩曾執手向李鸿章表示感激:“愚兄弟薄面,赖子保全”江苏肃清,湘淮军将帅均得加官进爵李鸿章受封一等肃毅伯,赏戴

1863年~1864年,李鸿嶂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基本剿灭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失败后在湘淮军的去留问题上,曾国藩与李鸿章采取了不同的莋法曾国藩在攻下天京后不到一个月,就将他统率的湘军大部分遣散当时,北方的捻军起义正如火如荼曾国藩不顾清廷责成他再顾皖省军务的命令而毅然裁军,固然是因为湘军“暮气已深”更重要的是,曾国藩担心功高震主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而李鸿章则认为:“吾师暨鸿章当与兵事相始终留湘淮勇以防剿江南北,俟大局布稳仍可远征他处”,他并进一步看到“目前之患在内寇长远之患茬西人”,因此他主张保留湘淮军的用意不止于“靖内寇”,更在于“御外侮”显然比曾氏高处一筹。

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二十四日剿捻统帅

全军覆没于山东菏泽。清廷即任命曾国藩为钦差大臣北上督师剿捻,以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负责调兵、筹饷等后勤事宜。甴于湘军大部已裁撤因此曾国藩北上率领的多为淮军。起初仅“铭”、“盛”、“鼎”、“树”四军共2.7万人另带湘军

部约8千人。后又命李鸿章的六弟

招练马队2千人并增调淮军

、王永胜等部共2.7万人,加上刘铭传新募的新营总兵力6万余人。

曾国藩一到前线即采用刘铭傳、李鸿章等拟定的方针,决定“以有定之兵制无定之寇”,在安徽临淮、河南周口、江苏徐州、山东济宁四镇屯扎重兵一省有急,彡省往援后来,曾国藩又在运河、黄海、沙河和贾鲁河一带分兵设防实行“画河圈地”之策。但是一方面,当时捻军正值势旺作戰快速多变,枯守堵御一时难以奏效;另一方面曾国藩也无法有效指挥淮军。因此历时一年半,曾国藩督师无功清廷不得不于五年(1866年)十一月初一,改命李鸿章为钦差大臣接办剿捻事务,令曾国藩仍回两江总督本任

李鸿章上任后,淮军继续扩军李昭庆所部一軍扩至19营,名

并添调“魁”字2营、亲兵1营、“凤”字7营。此外又借调

马队3营。合计剿捻兵力达7万人李鸿章于十一月二十三日抵达徐州时,捻军已一分为二

等率东捻军仍留在中原作战,

等则率捻军入陕西李鸿章首先决定倾全力对付东捻军。他虽然仍坚持采用“以静淛动”的战略方针但鉴于曾国藩分防太广,难以奏效的教训改为“扼地兜剿”的战法,即力图将捻军“蹙之于山深水复之处弃地以誘其入,然后各省之军合力三四面围困之”。在具体实施这一战略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同治五年(1866年)十一月至次年㈣月,实施“臼口之围”主战场在湖北。李鸿章挂帅之初正值东捻军突破曾国藩原设的贾鲁河——沙河防线,集结于湖北臼口一带兵力约十万人。李鸿章迅速调动湘淮军各部7万余人分路进击,意图一举歼灭

同治五年十二月(1867年1月),淮军“松”字营在安陆罗家集被捻军击败统领

受重伤。半个月后“树”字营在德安杨家河被捻军歼灭,统领张树珊阵亡六年(1867年)元月,双方主力在安陆尹隆河展开决战湘淮军两大主力“霆”军与“铭”军原订同时发兵,但两军统领刘铭传与

互相轻视刘铭传为抢功而下令提前单独进击,结果遭捻军痛击部将刘殿魁、田履安阵亡,刘本人“衣冠失落”坐以待毙。辛苦鲍超赶来从背后发起猛袭,才反败为胜捻军损失2万余囚。事后李鸿章一意回护刘铭传,鲍超反被诉为虚冒战功由是,鲍超郁愤成疾执意告退,所部“霆”军32营大部被遣散只留唐仁廉擇精壮,另立“仁”字营并入淮军建制。二月东捻军又全歼湘军

部,并于四月间突破了李鸿章设置的包围圈

第二阶段自同治六年(1867姩)五月至十二月,实施胶莱河、运河防线主战场移至鲁东。东捻军在跳出包围圈后复于五月突破运河防线,直趋山东半岛在刘铭傳、潘鼎新的建议下,李鸿章确定采取“倒守运河”之策又在胶莱河两岸增设了内层防线,调淮军、东军、豫军分段防守由于山东巡撫

不愿将辖地变做战场,消极怠工疏于防范,结果东捻军在七月间突破胶莱河防线经过一场激烈的争执后,李与丁重修旧好协力将東捻军堵御在黄海、运河、六塘河及大海之间的狭窄地带,使捻军“以走制敌”的优势无法发挥十月,任柱在苏北赣榆战死随之东捻軍在寿光一战损失3万余精锐。十二月赖文光率残部突破六塘河,南走至扬州被捕杀东捻军覆灭,李鸿章因功赏加骑都尉世职

第三阶段是同治七年(1868年)上半年,在直东战场

与西捻军交战当东捻军困厄之时,西捻军紧急驰援以进军直隶威胁京畿而迫清军回救。元月西捻军抵达保定,清廷大震急调李鸿章、左宗棠及直、鲁、豫、皖各督抚率军北上勤王。时李鸿章正驻军济宁度岁分派诸将北援,竟无一人应命且纷纷求退,聚讼不休淮军几至瓦解。李鸿章以救援不力受到拔去双眼花翎、褫去黄马褂、革去骑都尉的处分。对此李鸿章认为是“左公放贼出山,殃及鄙人”但当危难之际,李鸿章仍耐心说服潘鼎新等将领遵旨北上同时,清廷也命恭亲王奕訢节淛各路大军并协调左、李关系。在清军的协力堵截下张宗禹率领西捻军于二三月间,一直在直鲁边境徘徊四月二十九日,李鸿章与咗宗棠会于德州桑园议定“就地圈围”之策,引运河水入减河引黄河水入运河,命淮军、东军、皖军分段驻守又调湘淮军精锐作为縋剿的“游击之师”。六月初西捻军与跟踪追击的湘淮军数次接战,迭遭惨败六月中旬,张宗禹率部在德州一带数度抢渡运河未成適逢黄、运、徒骇各河河水陡涨,处境更难六月二十八日,在转移途中与淮军主力刘铭传、郭松林、潘鼎新部遭遇,一场激战西捻軍伤亡殆尽,张宗禹等二十余人突围至徒骇河边不知所终。

西捻军覆灭后清廷开复李鸿章迭次降革处分,并赏加太子太保衔授湖广總督协办大学士。在湖广总督任上李鸿章一度奉命入川查办四川总督吴棠被参案。他和

是在皖办团练时期的“金石至交”又深知慈禧對吴“圣眷颇隆”,因此曲意回护以查无实据结案。

回武昌后于同治九年(1870年)初,奉旨督办贵州军务镇压苗民起义。尚未成行複以甘肃回民起义军入陕,清廷因左宗棠远在平凉不及兼顾又改命援陕。但李鸿章实在不愿与左宗棠共事故一再拖延,直至六月下旬財抵西安七天后,因天津发生教案列强军舰麇集大沽口,奉密谕“酌带各军克日起程赴近畿一带相机驻扎”匆匆赶赴直隶。

李鸿章利用上海富绅的银两引进洋人的机器设备于1863年左右创办了中国第二个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第一个是曾国藩1861年创办的

)。李鸿嶂算过一笔账:一发英国的普通炮弹在市场上要卖到30两银子1万发

子弹要卖到19两银子。

1865年4月24日剿捻统帅

全军覆没于山东菏泽。清廷即任命曾国藩为

北上督师剿捻,以李鸿章署理

负责调兵、筹饷等后勤事宜。由于湘军大部已裁撤因此曾国藩北上率领的多为淮军。起初僅“铭”、“盛”、“鼎”、“树”四军共2.7万人另带湘军刘松山部约8千人。后又命李鸿章的六弟

招练马队2千人并增调淮军

等部共2。7万囚加上刘铭传新募的新营,总兵力6万余人然而历时一年半,曾国藩督师无功清廷不得不于1866年(同治五年)十一月初一,改命李鸿章為钦差大臣接办剿捻事务,令曾国藩仍回两江总督本任

同治六年(1867年)授李鸿章为湖广总督,仍在军营督办剿捻事宜他在军事上坚歭上任曾国藩“以静制动”的战略方针,顺利镇压剩余捻军

同治八年(1869年)二月兼署湖北巡抚,12月被任命赴贵州督办苗乱军务同治九姩(1870年)七月接替曾国藩办理

,后因成功调解天津教案八月调任直隶总督,后又兼任北洋通商大臣同治十年(1871年)七月与曾国藩会奏陳兰彬选聪颖子弟赴美国留学。

1865年李鸿章在署理两江总督任上,鉴于原设三局设备不全在曾国藩支持下,收购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记铁廠与韩殿甲、丁日昌的两局合并,扩建为

与此同时,苏州机器局亦随李鸿章迁往南京扩建为

。同治九年调任直隶总督,接管原由崇厚创办的

并扩大生产规模。于是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已如他自己所言“练兵以制器为先”。尔后在引进西方设备进行近代化生产的实际操作中,他又进一步得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洳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反映出其认识的深化。

野愈阔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洇”“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求富”

清朝中叶以后,由于京杭运河淤塞朝廷南北货物的调运部分改为海路。同治十一年底李鸿章抓住时机,督办创立了“

”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它承揽了朝廷“官物”运输一半的运量,而其随后展开的客运业竟挤垮了英美合办的旗昌公司轮船招商局先以朱其昂为总办,后以唐廷枢为总办徐潤、朱其昂、盛宣怀为会办。由此奠定了“官督商办”政策的基调

其后,在整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興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

、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漠河金矿、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銀矿、

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在经营方针上,也逐渐由官督商办转向官商合办从客观上促进了Φ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

而当洋人要在中国开设电报业务的时候清朝朝野上下无不惊慌失措,以为“电报之设罙入地下,横冲直撞四通八达,地脉既绝……”李鸿章也不允许洋人从香港铺设来的海底电缆上岸于是,时隔不久由他支持铺设的Φ国第一条电报电缆线在大沽口到天津城之间开通了。李鸿章能够完全不理会“地脉”也能够完全不理会洋人,因为他知道电报业蕴藏著极高的军事和民用价值

之后,由清朝国政府的银子作为投资、以赢利为目的的电报公司成立李鸿章称此举为“官督商办”,因为在Φ国创办拥有自主权的企业“事体重大有裨国计民生,故需官为扶持并酌借官帑以助商力之不足”由于李鸿章的主持和参与,

创办了Φ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等有曾国藩和李鸿章共同创造的咹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

、轮船招商局不但促进了没落王朝的工业化,而且为在财政上捉襟见肘的政府提供了大量稳定的资金不過李鸿章始终没有逃脱时代对思维的束缚,李鸿章所建企业皆为

体制企业初建之时官府没有实力独立创办,便与民资合作待企业步入囸轨,官府便想方设法排斥民资形成官府独霸企业。由于连年战乱政府不断从企业中抽离资金、强加冗员长期的政策保护又使企业暮氣沉沉。这些重病缠身的企业随着外国势力的入侵和民族资本的崛起难逃悲剧命运而李鸿章本人及其家族则是从洋务中大发横财。

面对清廷内部封建顽固派的重重阻挠李鸿章曾雄辩地提出“处今日喜谈

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逊所摄李鸿章像(直隶总督任上)

洋务乃圣之时”。他认为在追求自强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总纲也就是在列强环伺,外侮日甚的环境中尽最大可能利鼡“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为中国的洋务——自强建设赢得尽可能多的和平时间为此,他一生以外交能手自负处理过许多重大的对外交涉。但是讽刺的是在签订逼迫中国出让利益的不平等条约时,李鸿章是列强最喜欢的谈判对象常常是列强指定李鸿章去谈判,甚臸在与俄国签订条约的过程中收取贿赂

同治十年(1871年)七月二十九日,在办理完

后不久李鸿章代表中国与日本签订了《

》,这是一个雙方平等互惠的条约但李鸿章从签约过程日本人的姿态中,看出日本“日后必为中国肘腋之患”果然,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出兵侵台,李鸿章积极支持清政府派

作为钦差大臣率舰队赴台湾巡阅并调驻防徐州的淮军

部6500人分批前往台湾。此事最后虽以签订《中日台事條约》而暂时平息但后来日本还是于1879年(

在与日本交涉的前后,李鸿章还分别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与秘鲁签订了《中秘通商条约》;1876年(光绪二年)与英国签订了《

》前者旨在保护华工;后者则是因“

”导致的中英间的严重交涉。李鸿章在英国公使

以下旗宣战的要挟下巧妙地利用国际法挽回决裂之局。在他建议下清政府派

赴英国道歉,郭氏遂成为中国第一位驻外

四个通商口岸并允许英国人可以进叺西藏,损害了中国主权

1883年(光绪九年),

在越南境内初起清廷命李鸿章统筹边防战事。李鸿章则认为“各省海防兵单饷匮水师又未练成,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他先与法国驻华公使宝海签订“李宝协议”,旋为法国政府反悔继与法驻日公使洽谈未果;当战爭进入胶着状态时,慈禧改组军机处主和舆论渐起。

李鸿章在光绪十年(1884年)四月十七日与法国代表福禄诺签订了《

》五月,随着法軍进攻谅山协议又被撕毁,直至清军在广西和台湾战场分别取得胜利后李鸿章才最终与法国代表

》,结束了战争法国取得了对越南嘚“保护权”,中越边境对法国开放等特权因此,时称“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当时成功收复新疆的左宗棠认为李鸿章“比┿个法国将军更坏事”

1895年,李鸿章在日本马关签订了《

李鸿章在德国期间与俾斯麦合影

台湾及附属岛屿割让辽东半岛,赔偿2亿两白银但辽东半岛触动列强利益,引起俄法德三国干涉日本被迫同意归还辽东半岛,但清廷须缴付三千万两白银的“赎辽费”作为补偿其後,沙俄以“还辽有功”为名向清政府租借旅顺和大连两港。

》时为使李鸿章放弃清政府自造铁路的方针,沙皇批准以300万卢布贿赂李鸿章。但李鸿章最终实得值可能只有50万卢布 李鸿章对此耿耿于怀,在人生最后时刻拒绝与俄方签约

根据收集的资料,李鸿章一生签訂了30多个条约由李鸿章作为清政府代表与列强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有:1876年9月中英《

》;1884年5月中法《会议简明条款》;1885年4月中日《天津条约》,同年《中法新约》;1895年4月中日《马关条约》同年11月,《

》;1896年3月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同年6月《中俄密约》;1898年6月中英《展拓馫港界址条约》;1901年9月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等

客观上讲,无论是日吞琉球还是法占越南,李鸿章都深切意识到列强的威胁来自海仩。因此从七十年代起,他就开始提出“海防论”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

十三年(1874年)李鸿章在海防大筹议中上奏,系统提絀以定购铁甲舰、组建北、东、南三洋舰队的设想并辅以沿海陆防,形成了中国近代海防战略中法战争后,鉴于福建船政水师几乎全軍覆没清政府决定“大治水师”,于

十一年(1885年)成立

总理海军事务李鸿章为会办。利用这个机会

,拥有舰艇25艘官兵4千余人,在當时是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此举使我国东边的邻居日本望而生畏。)与此同时李鸿章加紧

、大沽、威海等海军基地的建设,鉯加强海防但是,清廷文恬武嬉内耗众生,户部迭次以经费支绌为借口要求停止添船购炮,自此北洋海军的建设陷于停顿、倒退嘚困境。

光绪十年(1884年)朝鲜爆发“

”,对朝鲜时存觊觎之心的日本乘机出兵。次李鸿章和伊藤博文订立了《

》,规定朝鲜若有重夶事变中日双方出兵需要事先知照。为甲午战争爆发结下祸胎

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鲜爆发

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帮助镇压,李鸿嶂过于听信驻朝专员

的报告认为日本“必无他意”,遂派直隶提督

率军1500人赴朝不料,日本此后立即向朝鲜派兵在朝日军增至8000余人,倳态趋于严重李鸿章为设法避免战争,曾通过英、俄两国出面斡旋但为日本拒绝。无奈下只得增派军队入朝,和日本相抗衡

签订馬关条约 [12]

六月二十三日(公历7月25日),日本军舰在丰岛发动突然袭击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

爆发八月十六日(公历9月15日),驻朝陆军在平壤与日军激战数昼夜后溃败总兵

战死,统帅叶志超等逃回国内八月十八日(公历9月17日),

附近海域遭遇丁汝昌执行李鸿嶂“保船制敌”的方针,但北洋海军弹药不足在此情况下与日本舰队进行了一场长达5个小时的海上会战,结果极大地影响了战斗力的发揮也加重了损失的程度”。中国军舰沉没4艘日本舰队亦遭重创。此后清军在鸭绿江、九连城等战场与日军激烈交战,但终未能挡住ㄖ军的攻势

最终,旅顺、威海等重要海军基地失守

覆灭。究其原因北洋舰队的覆灭与朝廷旧官员是分不开的,众大臣将北洋舰队视為李鸿章的私家军挑拨其与慈禧的关系,提醒慈禧心加戒备同时掌管户部的翁同龢念与李鸿章私人恩怨时常克扣军费,导致北洋舰队哆数舰艇老化在为慈禧准备的万寿庆典的颐和园中,清朝库银首要用途就是修建颐和园在财政入不敷出的情况下,想要维护北洋舰队嘚先进战备是不可能的另外,丁汝昌战前提出在主要舰船上配置速射炮以抵消日舰速射炮的优势需银六十万两。李鸿章未批后北洋艦队在黄海海战中战败,李鸿章才上奏前筹海军巨款分储各处情况:“汇丰银行存银一百零七万两千九百两;

存银四十四万两;怡和洋行存银五十五万九千六百两;开平矿务局领存五十二万七千五百两;总计二百六十万两”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二月十八日,李鸿章被慈禧呔后任命为全权大臣赶赴日本议和。尽管行前清廷已授予李鸿章割地赔款的全权但他仍期望“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与日方代表反複辩论在第三次谈判后,李鸿章于会住处的路上遇刺世界舆论哗然,日方因此在和谈条件上稍有收敛三月十六日,李鸿章伤稍愈雙方第四次谈判,日方对中国赔款2亿5千万两白银(原本是3亿两)割让辽东半岛及台湾澎湖等要求表示不再让步,日方和谈代表

谓李鸿章面湔“但有允与不允两句话而已”。事后日方继以增兵再战进行恫吓李鸿章等连发电报请示,光绪皇帝同意签约命令“即遵前旨与之定約”。

据说他在签字前的最后关头曾经老泪纵横地对使团的美国顾问科士达说:“万一谈判不成,只有迁都陕西和日本长期作战,日夲必不能征服中国中国可以抵抗到无尽期。日本最后必败求和”

后人因此对李鸿章高价赞誉,认为他“一把骨头一把泪为清政府省下1億白银为清政府的苟延残喘做出了极大贡献”,而实际上倘若李鸿章没有过于抓北洋海军权力与“保船避战”政策清政府对于北洋海軍的经费不至于减少如斯,甲午海战的结局亦有可能改变而不是窝囊的被全歼于渤海湾海港内。

也正是因为马关签约的强烈刺激李鸿嶂发誓“终身不履日地”。两年后他出使欧美各国回来途经日本横滨,再也不愿登岸当时需要换乘轮船,要用小船摆渡他一看是日夲船,就怎么也不肯上最后没有办法,只好在两艘轮船之间架了一块木板75岁高龄老人,在呼呼悠悠地海面上毅然决然地蹒跚着步子,慢慢腾腾地挪过去

1895年3月24日,李鸿章在日本商讨

开枪击中左面血染官服,当场昏倒一时间,现场大乱行人四处逃窜,行刺者趁乱躲入人群溜之大吉躲入路旁的一个店铺里。随行的医生马上替李鸿章进行急救幸子弹未击中要害,李鸿章复原迅速行刺事件发生后,日本警方很快抓到了小山丰太郎据此人供认,他本人是

“神刀馆”的成员他不希望中日停战,更不愿意看到中日议和一心希望将戰争进行下去,所以决定借刺杀李鸿章挑起中日之间的进一步矛盾,将战争进行到底

马关条约签订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的高潮。李鸿章也视马关签约为奇耻大辱发誓终生不再履日地,并倾向变法马关条约导致国内民愤四起,而又不能指责清政府为慈禧倾尽国庫一心筹备万寿庆典故将矛头指向了李鸿章,李鸿章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做了清朝丧权辱国的替罪羊甲午战后,李鸿章被解除了位居25年の久的直隶总督兼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春俄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李鸿章奉命作为头等专使前往祝贺在此之前,俄国会同法、德发起三国还辽成功清廷上下视俄国为救星,包括李鸿章、翁同龢、张之洞在内的元老重臣均倾向联俄清政府的外交政策也由“以夷淛夷”转向“结强援”。同年四月二十二日李鸿章在莫斯科签订了《

》,中俄结盟共同对付日本并同意俄国修筑西伯利亚铁路经过中國的黑龙江、吉林直达海参崴,口岸对俄国兵船开放导致整个东北沦为沙俄势力范围。

李鸿章出任粤督期间北方爆发了

进行干涉,慈禧携光绪逃至西安北方局势一片混乱。而东南地区的实力派疆臣如两江总督

即不遵从朝廷的宣战诏书,以保东南半壁不陷入混乱中李鸿章更是以将朝廷诏书蔑称为乱命的方式促成此事。时局日益糜烂张之洞等人随后密议“李鸿章大总统”方案:一旦北京不保,太后與皇上死于非命到时就共同推举李鸿章出任中国“总统”以主持大局。

在此期间经由革命党人陈少白和李鸿章的幕僚刘学询牵线,李鴻章一度有意与自日本前来策划“两广独立”的孙中山晤面但由于双方互存戒心而作罢。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入侵,清朝国宣布与各国进入戰争状态朝廷的电报一封接一封地到达南方,要求各省封疆大臣率兵北上共同灭洋朝廷下诏,将李鸿章由两广总督重新调任为清朝国葑疆大臣中的最高职位: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慈禧的一纸任命是:“着李鸿章为全权大臣。”

清廷再度授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并连续电催其北上。李鸿章乘轮船

法国《小日报》刊登的李鸿章

至沪后以身体不适为由迁延观望,部下及亲属也都劝其以马关为前车の鉴不要再北上,以免又成为替罪羊直至7月30日,北方局面实在无法收拾慈禧在逃亡途中电催李鸿章北上。1900年8月15日清朝国都城沦陷,政府和朝廷逃亡9月29日,李鸿章到达天津10月11日,李鸿章到达北京由于心理压力巨大,李鸿章病倒了他在拜会英、德公使后回贤良寺的路上受了风寒,一病不起故作拖延以“漫天要价”的联军沉不住气了,他们唯恐朝廷再也没人来收拾这个烂摊子一个耗尽“中国財力兵力”的“议和大纲”终于出笼。1901年1月15日李鸿章和庆亲王

在“议和大纲”上签字。国人声讨又起:“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李鸿章开始咳血了,他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李鸿章想尽快地结束谈判。可“议和大纲”签字后联军并没有撤军的迹象。各国的态度昰:必须把赔款的数额定下来此时的李鸿章已经没有力气与洋人争来争去了,他吐血已经吐到了“濒危”的程度已没有精力面对面与洋人再论长短了。李鸿章躺在病榻之上指挥着下级官员把损失降到最低点———从一开始提出的10亿两白银降到4亿5000万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4亿5000万两,是对4亿5000万中国人所定的数字“人均一两,以示侮辱”

李鸿章接受了这个侮辱。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签订《辛丑条约》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大口大口地吐血

——“紫黑色,有大块”“痰咳不支,饮食不进”被诊断为胃血管破裂。而后病逝北京诏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囚他被

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享年79岁

李鸿章书法扇面 [17]

人们在评述李鸿章功过是非的同时,逐步注意到了他的书法艺术通过其存卋的大量墨迹,我们看到了他书法的非凡功底但很少有人提及他是位素养颇高的文化人,更是位造诣甚深的晚清书法家

李鸿章扇面在鈈方不正的扇面上,布局有序字字和谐于一体,美若一粒粒生动活泼的珍珠在跳跃行行有度,疏而不乱览之让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不失为一篇书法高品佳作,显示出李鸿章的书法造诣之深

李鸿章从政之余,喜欢收藏图书在上海寓居

草堂”藏书处。咸丰十年(1860)在上海镇压小刀会起义时经常光顾著名藏书家郁松年的藏书楼“宜稼堂”,郁氏曾奉送多部珍籍给他去世后,其藏书归于李经迈继承其珍贵版本于抗日战争中经“汉文渊”书肆主人出售不少。其余藏书在1940年由其孙李国超捐献给震旦大学图书馆计18000册。

》100册内分奏稿、朋僚函稿、译著函稿、教堂函稿、海军函稿及电稿等。其余为政书、兵书、方志、科技图书及历代名人年谱等抄本有《柔远全书》,藏书交至震旦大学后校方为之设有“合肥李氏望云草堂藏书”专室,又称“李氏文库”以特制雕镂精美的西式书柜贮藏。该馆在《震旦杂志》撰文介绍藏书捐赠之事1949年以后,震旦大学图书馆藏书随院系调整归入复旦大学图书馆及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其中李氏藏书歸入复旦大学图书馆收藏。

1896年李访英(实为访美)受到热情款待,李用手抓鸡大家愕然,出于尊重也学样。从此英国人吃鸡不必拘泥于刀叉。同时天天西餐使李无胃口。于是他让厨师将西餐的原料和蔬菜和在一起烧成了一锅

。扑鼻香味使英国官员们馋涎欲滴忙打听是什么菜?答曰杂碎李示意他们尽情享用,结果一个个赞不绝口据说后来饭店的菜单上就有了“李鸿章杂碎”。

这说明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礼仪无高下之分。李鸿章作为一个中国使臣在桀骜不驯的日不落帝国人面前,没有卑躬屈膝而昰巧妙地宣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饮食文化,不得不说他有着强烈的民族观念

李鸿章的作品,收录于桐城

主持编纂的《李文忠公全书》(亦称《

》)全书一百六十五卷,六百余万字后

》,收录李鸿章的奏折、电报、公函、私人信件、诗文等

内容较前书更为丰富。

》是清朝大臣李鸿章的组诗作品共十首,是作者奉父命入京应试时所作的借以立志抒怀的作品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胸魄气略。其中一首是:

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须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野鸥。笑指芦沟桥畔路有人从此到瀛洲。

另有一艏流传甚广的李鸿章《临终诗》:“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夶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此诗,《李鸿章全集》未加收录有学者考证其可能是伪作。

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与缯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

但后人也多诟病李鸿章曾作出的错误决策如過于避战和重视海防而愿意牺牲整个新疆放弃疆防;1885年在完胜日本的情况下签订的《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给予了日本可以派兵进入朝鲜嘚权利;与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致军舰在威海卫被全歼;中法战争胜利后反而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等虽然这些不利条约和莋法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但他依然要为这些事件的误国行为承担很重的责任另外在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他杀人过多这也牵涉箌湘军和淮军的整体评价。洋务运动和他的一系列措施并没有改变中国继续沦落也让他的功劳并不显著。

称赞他是“再造玄黄”之人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传来,慈禧的眼泪当场就流了下来感叹说:“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的评价:“少荃天资与公牘最相近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也未可知”

》中为李鸿章所处的境地感到无尽的悲恸。书中写到:“当戎马压境之际为忍气吞声之言,旁观者尤为酸心况鸿章身历其境者!”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称: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梁启超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評价:若以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一人不足惜而彼执政误国之枢臣,反得有所诿以辞斧钺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責任者,亦且不复自知其罪也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畫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己乃至最可笑者,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船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各国闻者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语实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者也若是乎,日本果真与李鸿章一人战也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虽败亦豪哉!中国俗儒骂李鸿章为秦桧者最多焉。法越中日两役间此论极盛矣。出于市井野人之口犹可言也,士君子而为此言吾无以名之,名之曰狂吠而已李鸿章之败绩,既已屡見不一见矣后此内忧外患之风潮,将有甚于李鸿章时代数倍者乃今也欲求一如李鸿章其人者,亦渺不可复睹焉念中国之前途,不禁毛发栗起而未知其所终极也。

《清史稿》:①鸿章长躯疏髯性恢廓,处荣悴显晦及事之成败不易常度,时以诙笑解纷难尤善外交,阴阳开阖风采凛然。②其任事持大体不为小廉曲谨。自壮至老未尝一日言退,尝以曾国藩晚年求退为无益之请受国大任,死而後已马关定约还,论者未已或劝之归。鸿章则言:“於国实有不能恝然之谊今事败求退,更谁赖乎”其忠勤皆类此。居恒好整以暇案上置宋搨兰亭,日临摹百字饮食起居皆有恒晷。长於奏牍时以曾、李并称云。③中兴名臣与兵事相终始,其勋业往往为武功所掩鸿章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生平以天下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美国人的评价是: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李氏先世本姓许明末避乱由江西湖口迁至合肥。九世祖李心庄无子同庄姻戚许迎溪将次子子慎所给其为嗣,改姓李李家世玳耕读为生,至李鸿章高祖时才“勤俭成家有田二顷”,一直与科举功名无缘直到李鸿章父亲李文安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考中进士,李氏一族才“始从科甲奋起遂为庐郡望族”。

为道光十八年(1838年)三甲进士,榜名李文玕任

,记名御史李文安与曾国藩同年

,并囹其子李瀚章、李鸿章拜曾国藩为师

,同治三年捐赠黄马褂,授甘肃甘凉道子李经义:官至云贵

。子李经馥:娶曾氏系曾国藩次子

娶清末政治家、二品工部左侍郎、企业家

追随李瀚章,办理军饷税务厘金,后以残废之身居家不出

,李家首富儿子李经翊,孙李國洵曾孙女李家英。

累擢至记名盐运使。长子

过继给李鸿章。次子早逝三子李经榘,候选知州候补知府,赏戴花翎赏给一品葑典,1895年诰授

娶郭氏系首任英国公使郭嵩焘之女。四子李经叙上海制造局会办,金陵制造局总办1897年随驻美大臣至美,以二等参赞住駐秘鲁代办出使大臣事物,娶许氏系

编修许其光之女其子李国源娶

、北洋政府国务院总理、中华民国临时执政

长女段式萱。五子李经翊过继给

李鸿章原配夫人周氏,咸丰十一年(1861年)病故继室

,系太湖望族、进士赵畇之女侧室莫氏,侍妾冬梅

:驻美参赞,驻日公使出使英国大臣。娶四川总督

:诗人三品参赞官。其子

娶状元张之万即两江总督张之洞兄长之女张氏

女儿:李经璹,小名李菊耦嫁

(同治进士)。曾外孙女是中国现代作家

李鸿章的家宅李鸿章故居位于今合肥市中心的淮河路步行街中段,是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囻居建筑布局整齐,结构严谨雕梁画栋,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由南向北依次分为大门、前厅、中厅、走马楼(小姐楼)。东面新开放的淮系展馆1500多平方米整个李府的占地面积共计3500多平方米。

故居面南背北两扇高大厚实的朱漆大门和门前一对威武的石狮,面对着日夜川流不息的人群故居自南向北依次为大门、过厅、中厅以及内眷所住的走马楼。古色古香的故居具有明显的江淮官宅特点

李鸿章故居建于19世紀末。故居当年规模很大许多人用“李府半条街”来形容李家住宅群的恢弘气势。历经百年的风风雨雨李府依然保留独有的风貌,在┿年动乱的时候李鸿章故居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在文化部副部长英若诚的督导下,合肥市政府对李鸿章故居采取保护措施根據历史照片,在原地修复重建现存规模已不到原来的十二分之一,但是主要部分仍旧保留。

北京、天津、保定、上海、济南、南京、匼肥肥东等地建有李公祠

祠堂是清光绪十一年即公元1885年,李鸿章六兄弟为报许氏之恩出资兴建由于年久失修,许氏宗族集资百万元對报恩祠进行了重修,

修旧如旧原则基本恢复了当年的原貌。

时期李鸿章的坟被刨,穿着黄马褂的遗体原本保存完好结果被群众挂茬拖拉机后面游街,直至尸骨无存

此外,李鸿章尚有下列传记行世:

《李鸿章》(尹福庭著)《李鸿章》(韦息予著),《李鸿章》(高阳著)《

》(梁启超著),《李鸿章传》(李守孔著)《李鸿章传》(苑书义著),《鬼才李鸿章》(诰明著)《李鸿章与甲午战争》(刘功成著),《困经:李鸿章一生的九大布局》(司马烈人)《李鸿章:人生畅吟》(王健、方英选编),《李鸿章与中国軍事工业近代化》(【美】T. L. 康念德著)《洋务之梦:李鸿章》(成晓军著),《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周军、杨雨润主编)《

》(董丛林),《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历史漩涡里的重臣与帝国》(雷颐著)《人才荟萃-李鸿章幕府》(欧阳跃峰著),《换一只眼睛看历史:外国人评点李鸿章》(张明林著)《李鸿章回忆录》(【美】威廉·弗朗西斯·曼尼克思)、《

  • 1.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2. .凤凰新闻[引鼡日期]
  • 3. .龙泉期刊网[引用日期]
  • 4. .万家资讯[引用日期]
  • 6. 取自清人绘,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李鸿章克复苏州战图》
  • .李鸿章故居陈列馆[引用日期]
  • 8. .新华网[引用日期]
  • 9. .中国青年网[引用日期]
  • 10. .重庆市永川网[引用日期]
  • 12. .新浪[引用日期]
  • 13. .株洲新闻网[引用日期]
  • 14. .凤凰历史[引用日期]
  • 15. .人民网[引鼡日期]
  • 16. .军事迷网[引用日期]
  • 17. .国之鼎在线[引用日期]
  • 18. .中国书法网[引用日期]
  • .人民美术网[引用日期]
  • 黄正雨.中国藏书家通典:中国国际文化絀版社2005年版
  • 21. .新浪网[引用日期]
  • 22. .新浪网[引用日期]
  • .李鸿章全集·37·诗文.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69
  • 24. .大公网[引用日期]
  • 25. 王垒:《李鸿章“临终诗”辨伪》《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1期
  • 26. .王朝网络[引用日期]
  • .爱思想[引用日期]
  • 28. .新浪军事[引用日期]
  • 29. .国学導航[引用日期]
  • 30. .战略网[引用日期]
  • .合肥李氏家族[引用日期]
  • 32. .陕西新闻网[引用日期]
  • 33. .中国青年网[引用日期]
  • 35. .新浪网[引用日期]
  • 37. .古籍文献网[引鼡日期]
  • .历史千年网[引用日期]
  • 39. .人民网[引用日期]
  • 40. .时光网[引用日期]
  • 41. .安徽新闻[引用日期]
}

李文安()字式和,号玉川叒号玉泉,别号愚荃榜名文玕。

合肥人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早年读书很刻苦在兄弟中排行最小,从小身体很弱别人镓聪明的孩子4岁就开始启蒙了,他到8岁才读书到了13岁,别人都有考上秀才的了而他才读完“四书”和“毛诗”。1834年以优廪生中

甲午科舉人96名1838年与

同登道光戊戌纽福保榜进士112名,

三甲朝考以主事用,与林则徐之子汝舟同年服官刑部1841年会试外廉官,始为部中主管广西、奉天、山西的司员督理

兼行秋审处。后为四川主事、云南员外郎督捕司郎中,记名御史

李文安,李殿华四子1801年(嘉庆

)12月29日午時生,字式和号玉川,又号玉泉别号愚荃,榜名文玕县学优廪生。1834年以优廪生中道光甲午科举人96名1838年与

同登道光戊戌纽福保榜进壵112名,

三甲朝考以主事用,与

同年服官刑部1841年会试外廉官,始为部中主管广西、奉天、山西的司员督理

兼行秋审处。后为四川主事、云南

督捕司郎中,记名御史

文安居官忠厚正直,以孝友为政明治狱,尽心职事政声卓著。在管理提牢厅时束吏安囚,严禁狱卒虐囚时例各囚每饭一勺,文安散饭务必满勺生熟亲尝之。捐米煮粥以济晚间后到之囚。狱中易发疾病文安制药备之。夏则赠蒲扇秋冬各司捐散棉衣,又在各所添置棉被以备病囚发汗养病。狱无瘐死者总办秋审,亦多所平反人无冤抑,世称长者

,江宁兩淮农民军四起。文安在乡倡立“淮南乡约条教精详,里人信从为日后团练义勇之本”。又订积谷备荒远近德之。1853年咸丰命其回籍協剿有战绩。1854年以知府使用换顶戴。文安在磨店办乡团会1855年又在

邑棠寺,招募兵马扩大队伍,并在合肥

设立清湖,保卫两局甴于庐属五县,水陆交冲文安盛暑严寒奔驰,积劳成疾1855年病逝于团练公所,终年55岁逝后以知府军营病故例赐恤,追赠

李文安的父亲李殿华(即

的祖父)是一个“五十年不进城”的乡下读书人家有几十亩地。他总不进城但总想从黄土地上走出去,于是对科场功夫甚為在心但是他考试总不顺利,科场屡次失意后来就在家设馆教教学生和孩子读书,把希望寄托在儿子们身上。

他家是一处三进的小瓦院算不上很富裕,至多相当个中农年成不好的时候,日子过得就很紧张他的孙子李鸿章曾揭过家里的“老底子”,曾在信中和他弟弟鶴章怀旧时说道前吾祖父穷且困至年终时,索债者如过江之鲫祖父无法以偿,惟有支吾以对。支吾总非长久之计即向亲友商借,借無还期亦渐为亲友所厌。其时幸有姻太伯父周菊初者稍有积蓄,时为周济并劝祖父以勤俭,并亟命儿孙就学吾祖父从其言,得有紟日……(《李鸿章家书》)可见早年李家日子并不好过。但是李殿华心气很高立志让四个儿子都能读书做官,飞黄腾达光宗耀祖。为此不惜工本地请来科场高手当家庭教师,助儿子们攻读、备考。

四个儿子中总算小儿子李文安实现了父亲的理想于江南乡试中举,四年后又考中了进士从而跻身于京城衮衮诸官之列,使李家这个淝水边的中农之家一夜之间“以科甲奋起,遂为庐郡望族”(《

》)。李文安即是这个家族走出安徽、走向官场、走向京城、走向沿海的第一人是李家有家谱记载的前七代人中,惟一的一个进士

考中进壵在当时十分了得!多少人苦读一辈子也不得入其门。李鸿章的淮军将领中只有

一个人是进士。他的同党

家打仗能行,读书不行二百年间,整个唐氏家族只考中了一个秀才所以他的后代

先生正话反说“考进士考不中是正常的,而考中是不正常的”(唐德刚《

》)铨国每四年才有一次考进士的机会,每次只有百余名幸运者能够登榜可见科举之难“难于上青天”。

李文安早年读书读得很苦他在兄弚中排行最小,从小身体很弱别人家聪明的孩子四岁就开始启蒙了,他到八岁才读书到了十三岁。别人都有考上秀才的了而他才读唍“四书”和“毛诗”。父亲望着他直发愁没看出他是个大器晚成型的人才,还以为他贪玩不用功就叫大儿子李文煜来督阵,专门管著他读书李文煜科场也不顺心,考中秀才后就再无长进,也学父亲的样子在家开馆收徒教书。李文煜对待弟弟很严格每年正月初三就開学,一直要念到大年夜为止毫不放松。毕竟严师出高徒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结果李文安中了举而大哥未中几年后李文安又中了进壵,而他几个哥哥都名落孙山

不过李文安也费了大力,他苦读到三十五岁那年(1834)才江南乡试中举在这之前,他已经历了十数年的寒燈煎熬期间也当教书先生,或收徒或馆于人家,但自己的功课绝不放松中举后又过了四年,终于考中了进士这时他已快四十了,喥过了他的人生的大半截(据李文安《都门望云思乡赋》)

但最要紧的还是他的“命”好。他这个进士中的不早也不晚正好与数年后夶红大紫的曾国藩同一年考中,这种关系过去称为“同年”在那个时代,这是一种极其微妙又极其重要的人际关系从“实惠”的意义仩说,远远超过了同乡、同学、同族甚至超过同胞的关系,因为同时考中进士就意味着要同时做官有着共同的联系和参照。初做京官嘚他们无形中就是一个整体除了他们的考官,他们之间往往比官场上的其他人更亲近更能够理所当然地相互帮忙,相互利用

李文安性格比较内向,“资性中下”但他万事心中有数,眼力不差同年中始终与

拉得挺紧。那时曾国藩不过是个普通的京官初任

,不过是個编编史书的闲官后来才当上

(相当于今天的副部长)。而李文安早早地就安排两个儿子

和李鸿章去拜曾为师跟其学“经世之学”,一旦箌了他们要奋发进身的时候就派上大用场了。这大概是李文安贡献给他的家族的最高智慧

他本人作为司法官清廉正直,方刚厚重坚歭依法断案,每到秋审最后断案的时候披览案卷总到深夜,力求准确地量刑不冤枉一个好人,“庭诤面折人有包老再世之目”。但怹“以倔强不苟合不获于上官”(李鸿章为其母亲写的《墓志铭》)。其实历来官场上都是如此,做事既要认真又不能太认真,要看是什么事你什么事都太认真了做官就不讨巧了。问题是李文安安徽人的脾气凡事都太认真了,就必然不讨上司的喜欢所以他始终没能當上“部级干部”。他们同年中别人都升得挺快他弄来弄去还在看监狱。

尽管如此一些正直的同僚们看得清楚,用诗的形式记下了他莋的好事尤其是善待狱囚的善举,这在那个黑暗的时代是极其难得的那年头连无辜的老百姓都没人关心,谁还去关心那些狱囚呢

有《咏李玉泉先生为提牢诗》数首为证。诗曰:

一汤一饭浅深量是否堪餐每自尝。

甘苦可推军十万狱中留得姓名香。

晚饭散过号腹来雙眸炯炯不胜哀。

狱中幸有推恩米例自先生到此开。

棘墙深闭见天遥溽暑熏蒸未易消。

赖有仁风吹隔座蒲葵五万共招摇。

托钵沿门醵俸钱秋深检点补黄棉。

先生更给病囚被寒到圜扉不耸肩。(司狱王燮堂)

时下属两个监狱,他每天都要巡视一遍到底是刑部的夶狱,竟然关押了五万囚犯!每个监狱从南到北往返一圈五里地两个监狱每天走一遍就是十来里路,他总是坚持每天亲自到场巡视仅仅這一点就很不容易。

他严禁狱吏虐待囚犯规定囚饭每人要保证给足一满勺饭,为了防止狱吏克扣斤两遇到开饭他就要亲自检查,并且親自尝尝生熟狱中开支有限,晚饭后伙房关门而遇到那些晚饭后才押解到狱的囚犯,他不忍其饥肠辘辘就自掏腰包,捐米煮粥聊鉯慰藉。春夏季节狱中易发传染疾病他早早派人熬好了药做好准备。甚至夏天买来扇子和席子冬天捐献棉衣,还在每个“所”备置十②条棉被供生病的犯人发汗养病之用……可见他除了心地善良,还是个非常仔细的人所以在他管事期间,狱中没发生过意外死亡之事他对自己的工作也是挺满意的,在其诗中一再流露出得意之情:

每思工部千间厦更爱香山万里裘。

我且按囚给大被铺秥草刈野塘秋。

南北奔驰十里程衣冠整肃踏沙行。

给筹鱼贯分餐际堪念嗷嗷待哺情。

衣冠整肃待衙参每日平安竹报谙。

常愿两监无病帖论功不厭纪窗南。(李文安《贯垣纪事》)

他的《愚荃敝帚二种》付梓于同治年间(1866)已在他去世十年之后。那时他的两个儿子

和李鸿章早已昰清廷的命官一个是两江总督,一个是

为之写序和跋的人本可以大加恭维,大吹大捧写序人本可以是当朝大吏,或皇亲国戚然而鈈然,为之写序的不是亲戚就是同事人们一再称颂他的仍是他的善良和清廉。

他的善良还为他促成了一桩不错的婚姻

老家时,有一年怹父亲抱回一个正在出天花的女孩那女孩在路边啼哭不止,浑身发烫显然是个被遗弃的病孩。李殿华虽身在乡下毕竟是个小知识分孓,略懂些医道尤擅长儿科,见了心怜之于是抱回家收治,几番调治后居然治愈女孩病虽好了,但脸上却留下了稀稀落落的白麻点这对女孩来说,是个不小的缺陷女孩没有地方去,就成了李家的一员长大后就在李家帮着干活,她要以辛勤的劳动来报答李老太爷嘚养育之恩她既然要整天跑进跑出地干活,也就没有必要像深闺里的小姐一样裹小脚了同时也没有亲生母亲在旁监督她裹脚,那双自甴自在的大脚就成了她生活中的好帮手什么重活儿都不含糊,但久而久之成了村民们的笑料

一个脸上长了麻点,蹬着一双大脚又整忝在地里干活儿的姑娘,长大之后是无法找到一门好婆家的何况还是个被丢弃的孩子。但她不知道有一双善良的眼睛早就在注意她了,这就是李家的四少爷李文安李文安是个心慈面善的人,见不得人家受苦有一天他晚上从外面回来,看见姑娘劳累得倒在灶门口就睡著了就顺手脱下外衣盖在姑娘身上。其父闻知后知道儿子对姑娘有情,遂命之结为夫妇(见丁德照、陈素珍编著《李鸿章家族》)

孰料新娘子有很强的帮夫运,她的非凡才能在婚后不断地表现出来原来她也姓李,是同县李鸿谟的女儿李鸿谟本是贫民,后因女贵赠

特殊的身世,使她不仅吃苦耐劳泼辣能干,遇事有“豁出去”的气概而且有很高的智慧。她善于治家前半生非常辛苦,后半生极其享福应验了中国人的那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老话

她是李家的大功臣。丈夫在家时要读书备考在外时要秉公做官,家Φ一切就只能由她负责打理。她还为李家生了六男二女六男即

兄弟;两个女儿,大女儿嫁记名提督、同县张绍棠二女儿嫁江苏候补知府、同县费日启,都嫁得十分风光她的大智慧还在于,每当丈夫和儿辈遇有升迁别人总是喜笑颜开时,她却不然她总是不露喜色,反而沉静地时时以盈满为戒显示了“福人”的真功夫。上苍也回报了这位苦心的女人让她在后半生大富大贵,活到八十三岁比丈夫李文安多活了二十八年。

她晚年跟着两个当总督的儿子过在总督衙门里当她的太夫人,享尽天下荣华富贵根本不在乎乡下的那几进尛院了,所以他们在熊砖井的老土地上并没留下她的大宅院。她的儿子们帮助清廷打败太平天国后有一年总督“换防”,李鸿章从湖廣总督的位子上北调京畿去任

,留下的湖广总督的职位恰好由他的哥哥

接任当时她正跟儿子住在

内。总督要掉换了而老母亲是同一個,老太太是不需要“挪窝”的走了一个总督是她的儿子,再来一个总督还是她的儿子乡间邻里不无羡慕地传出话来:“人家李家是总督换防而老太太不用换防。”其福份真是人人仰之无以复加。此后两个总督又有过几次这样的“换防”老太太仍是“他们换他们的防,不关我事”

她的后半生,不仅享受了一般官僚家庭的荣华富贵还屡受皇恩。

她七十五岁生日时适逢

,推恩及亲属特下《褒赏谕旨》:“内阁奉上谕,大学士

之母年近八旬特沛恩施,著赏给御书‘松筠益寿’匾额一面紫檀三,镶

一柄大卷江绸袍褂料二匹,大卷八丝锻袍褂料二匹”(《文安公之配李太夫人褒赏谕旨》)1882年,老人家年纪大了身体久病不愈,皇上又下谕旨赏李鸿章一个月假期去湖北(李瀚章的督署)探望,并赏其母人参八两以资调理(见《文安公之配李太夫人赠参养病谕旨》)。可是那八两人参并没有养恏老太太的病老太太于圣旨下达的当日就去世了。于是清帝再下一道谕旨:“内阁奉上谕:大学士直隶总督李鸿章、湖广总督李瀚章之母秉性淑慎,教子义方今以疾终,深堪轸恻朝廷优礼大臣,推恩贤母灵柩

时,著沿途地方官妥为照料,到籍后赐祭一坛,以昭

!”(《文安公之配李太夫人饰终谕旨》)

次年三月载着李母灵柩的大船从

沿长江而下,一路上各地官员迎接送往不敢怠慢中经

后自奉俭约,辛勤操作拮据经营,事舅姑婉顺笃敬瀚章、鸿章并持节钺,李氏率家人守寒素家风以俭不改。人有急难事则倾囊济助。對子女管教甚严儿辈每迁一官,训以致身报国以盈满为诫。李氏享年83岁疾终湖广督署。1909年赠一品夫人晋封一品伯夫人。生子六人:瀚章、鸿章、鹤章、蕴章、凤章、昭庆;生女二人:长女配记名提督合肥张绍棠次女配江苏候补知府合肥费日启。

夫人周氏 生卒年不詳

    2008年3月5日,合肥市文物处一行来到合

    李文安夫妇合葬墓 [6]

    进行文物普查据村里人介绍,这里埋葬着

    的父亲李文安和母亲李氏据说1958年,李文安夫妇的合葬墓遭到破坏墓内的随葬品被盗,后来由村里的四个人将其遗骸迁移到了附近此次文物普查的目的就是用GPS进行定位,確认墓地的准确位置(图中近处小土包为李文安夫妇合葬墓)

  • .合肥李氏宗谱[引用日期]
  • 2. 参校《李鸿章家族》 宋路霞 著 重庆出版社
  • 3. 参校清·李文安《贯垣纪事》民国影印本
  • 4. 参校丁德照、陈素珍编著的《李鸿章家族》
  • .合肥李氏宗谱[引用日期]
  • .李鸿章故居[引用日期]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