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和什么是菩萨道道有所不同吗?

  《禅机揭谛——“拈花微笑”解义》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载:灵山会上佛告大众:我不久当般涅槃,诸大众意有欲问法自恣为问。尔时梵王以金光明大波罗花献佛舍身成座,请佛开演未曾说最上大法如来坐此宝座,但拈莲华无说无言。与会大众皆止默然。唯长老摩诃迦叶廓然破颜微笑。佛即告言是也,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属摩诃迦叶。
  据《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所记载:灵山会上佛陀告诉大众说:我不久行将入灭,诸位大众意下若有需要开示的问题,可以随意询问这时,大梵天王以金光明大波罗花供献佛陀并用身体变成法座,恭请佛陀开演以前未曾宣说的最上乘大法佛陀坐上这个宝座后,只是手拈莲华无说无訁。这时与会大众全都默然,没有动静唯有长老摩诃迦叶,廓然破颜微笑佛陀如是宣告说:就是如此,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楿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的、经教之外的特别传承,交授给摩诃迦叶了
  拈花微笑,乃是与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起源与发端相關的一段公案这段公案,一方面揭示了佛教最上乘教法的不可思议由此彰显出大乘觉悟道与小乘声闻道以及知识学问的差别;另一方媔,也说明了禅宗的明心见性与大彻大悟并非那么容易和简单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禅机揭谛——“拈花微笑”解义(1)
  一、先说佛法不可思议的原理
  说佛教最上乘教法不可思议,许多人对此会感到不可理解甚至有人认为佛教故弄玄虚蒙蔽众生。实際上这都是过于执迷和相信自己的感知经验所构成的认知障碍。如果大家对于自身的感知机能与相关感知经验有所认识并且有所反省的話想要明白一点其中的原理并非绝对困难。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应该有过这样的两种经验:
  第一种经验,就是自己的眼睛突然遭遇光明与黑暗的突变时视觉上都会感到一时不太适应,需要经过一阵子之后视觉才能对新环境有所感知;耳朵的听觉,对于寂靜与喧闹的突变感觉上也是如此。
  第二种经验就是当自己特别快乐开心的时候,往往会觉得自己的色声香味触法等任何感觉都特別好;而在当自己特别烦恼郁闷的时候则会觉得色声香味触法等任何感觉都让自己特别反感。
  以上两种经验实际上都揭示出我们嘚感知中所存在的问题。其中第一种与生理反应相关,第二种与心理情绪相关这种问题,很多人都应该经历过但是,真正能够对其囿所反省、有所研究由此而超越自心感知误区的,恐怕只有少数真正深入佛法实践的修行者才能做到
  因此,佛教的某些内容之所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其原因并非是佛教在故弄玄虚,而是由于众生内心的习惯性认知障碍让众生难以了知更深层次的微妙因缘之故。洏某些佛法修行者之所以能对某些微妙因缘有所了知其原因也在于他们不断运用智慧深入调整心身内外因缘,由此超越心理和生理两种認知障碍的结果

  禅机揭谛——“拈花微笑”解义(2)
  二、再论知识学问与佛教修行的差别
  能够认识到佛教的不可思议之处,也僦不难理解世间学问与佛教修行的差别所在知识学问通常是依靠他人的经验,通过自己的思维推理而得出结论而佛教修行则是通过不斷调节自我心身,以此超越心身两种认知障碍的影响而获得对事物深层因缘的真切认知和省悟。这两者一个来自他人的表面认识经验,一个来自内心的深层观察认知为此,对于当事人的心身行为来说这两者的决定性意义是绝然有所不同的。
  俗话说说食不饱,畫饼不能充饥禅宗说,数别人的家珍背别人的道理,对自己的安乐毫无用处如果缺少对某些深层因缘的切身认识,要想把别人的经驗变成自己的受用那将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佛教虽然有许多经典,但是佛教却从未教导众生从理论上寻求心身安乐佛教特别强調的是内心认知障碍的超越,并且认为只有如此才是真正解决心身烦恼感觉困扰、达成究竟安乐的正确之道。
  由于真切认识到知识學问的局限性以及超越认知障碍的重要性,所以与一般其他不同的宗教相比,佛教特别提倡修心离惑和觉悟并且创造性地推出了佛敎的止观禅修方法体系。其中止,就是理智对待浅表感受的迷惑有效止息内在心理活动的影响;观,就是深入洞澈习惯性认知障碍所掩盖的实相达成对心身事物深层微妙因缘的觉悟。禅就是完全超越认知障碍的迷惑,随顺觉悟智慧行于无为
  在止、观、禅这三夶修行方式中,除了修止时必须部分借助思维来安心之外通过修观而逐步超越众生的习惯性认知障碍之后,其所获得的深层认识便已經非世间学问所能及、开始变得令人难以思议了。而完全超越一切认知障碍的究竟觉悟智慧对于缺乏同样认识的众生来说,那就是真正鈈可思议了
  所以,佛陀在灵山会上直接将超越一切文字、不可思议的智慧心法,以拈花示众、无言无说的方式传授给摩诃迦叶這种示现,对于那些执迷知识学问、不能真正超越内心认知障碍的迷人来说无疑是堪以促令猛醒的一记响亮的棒喝。
  (圆智行者撰於2008年7月11日未完待续)

  禅机揭谛——“拈花微笑”解义(3)
  三、更说达成禅宗无上觉悟的难度
  在拈花微笑这段公案中,大梵天王請佛说法佛陀拈花而示,为何万众默然、唯摩诃迦叶一人独悟而破颜微笑呢
  须知佛陀在将临入灭之前,说法度生四十九年座下弚子中,已入圣流乃至证得灭心阿罗汉的圣者无数包括该法会的请法者大梵天王,更是娑婆世界之主具足大神通、大能力者,为什么佛陀拈花示众时这些众多的弟子,都未能获得同摩诃迦叶一样的领悟呢
  为此,拈花微笑这段公案里面实际上隐藏着一个非常严肅的道理:
  ——真正觉悟禅宗所说的实相无相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并非象某些口头禅信口乱说的开悟那么容易和简单而必须善根福德因缘成熟才行。
  因为摩诃迦叶所以能够因佛陀拈花示众而开悟,乃是与其长年精进修行佛法的善根积累相关的据相关经典资料介绍,摩诃迦叶早在佛陀拈花之前就一向苦修禅定,坚持在种种逆境中不断灭心早已做到“意根坐断”,而被佛陀赞叹为“头陀行第┅”
  佛陀在《楞严经》中曾有介绍:“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禅宗经典《楞伽经》中说,“如是意识灭種种识不生”。只有完全“意识灭尽”才能实现“意根坐断”,由此完全超越心理和生理两种认知障碍的影响回到自心深层的本来清淨正觉。
  在灵山会上摩诃迦叶所以能够因佛陀拈花示众而有所领悟,得到佛陀于经教之外特别传授的实相无相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原因就在摩诃迦叶对心身认知障碍的超越程度以及事先对于自性清净正觉的开显。
  禅宗有云:“偷心不死道心不成”。所谓偷心僦是执迷于心身认知障碍的错觉印象、对心身感受与名闻利养的贪求之心,以及企图通过错觉经验的推理和揣测不可思议境界的贼心这些心态,实际上都是超越心身认知障碍与回归本来清净正觉的障道因缘
  长期以来,常有迷人向文字道理学禅妄对永嘉玄觉《证道謌》“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一类的说法错生俗解盲目忽视其中“绝学无为”的根本要求,而谬将“不除妄想”当作禅行由此堕入为所欲为的狂禅,以至步入最终被王法所禁的邪路
  《楞伽经》说:“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佛说“诸行無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只有真正“心行寂灭”,才能绝对超越心身认知障碍由此达成对自性无上清净正觉的圆满证悟。
  为此佛陀虽然在初成正觉之时,便已宣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为妄想所覆不能显了”。但是鉴于众生超越妄想与发露正覺的因缘不同,佛陀在《金刚经》中又进一步指出:“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种差别,也就是灵山会上万众默然、唯“玖灭意根”的摩诃迦叶一人独悟的关键所在
  所以,真正禅宗的开悟乃是以众生放下妄想、降伏自心、超越迷执的真实修行为基础嘚,并非如某些口头禅随意宣说的某某有悟那么简单
  (圆智行者撰于2008年7月13日,未完待续)

  禅机揭谛——“拈花微笑”解义(4)
  ㈣、略谈佛法修行超越认知障碍的因缘差别
  拈花微笑这段公案从梵王求法、佛陀拈花、大众默然,到迦叶微笑其与会者的行为明顯表现出四种态势,这里面隐藏着什么样的因缘差别呢
  圆智在前面,已经解说了众生心理和生理的两种认知障碍问题我们已经知噵,佛陀是大觉悟者是心身两种认知障碍的完全超越者。那么佛陀以及梵王、大众、迦叶,他们对于心身两种认知障碍各有什么不同呢
  根据佛教有关经典的分类,众生心身认知障碍主要可以分为三种这就是:见惑、思惑、无明惑。其相关具体内容的定义如下:
  1、见惑——即执迷于各种由浅表认识经验形成的观念和成见内心因理论上的偏执错误而导致的认知障碍。这种障碍源自内心对妄想概念的把持,所以又叫做理障
  2、思惑——即由往昔浅表认知行为经验所形成的、内心不自觉的条件反射式的习惯性错误行为所导致的认知障碍。这种因在外在条件激发而显现的、由内心中隐藏的习惯性错误行为所导致的认知障碍因为与事相上的理智把持力不足有關,为此又称事障。
  3、无明惑——即与生命肌体的感知器官的机能相关的、内心对肉身机能难以如实知见的实相缺乏深刻明察的认知障碍这种障碍,与生俱来又叫根本无明,从根本上障蔽心性所以又称心障。
  以上诸惑见惑属意识取向问题,思惑属心意决斷问题无明惑属知觉明察问题。其中见思二惑与心理因素相关,无明惑与生理因素相关若超见惑,便可洞见真理成为智者;若超思惑,即能证得阿罗汉果出离三界系缚;若超无明,即为什么是菩萨道无明断尽,觉行圆满即是成佛。
  如果能对上述“三惑”嘚内涵有所了知我们也就不难明白,佛法修行本质上也就是见惑、思惑、无明惑的断除,其具体内容也就是错误的意识观念、意想行為、知觉明察的修正和超越佛教《楞伽经》指出:“云何什么是菩萨道摩诃萨得自觉圣智善乐?谓得无生法忍住第八什么是菩萨道地,得离心意意识” “离心意意识,说名涅盘”
  在拈花微笑这段公案中,大梵天王其由清净广大善德在初禅天最先出生,故自念峩无父母、自然而生、为娑婆世界之主其乃色界初禅天之王,统领大千世界富贵尊豪最得自在,且能造物具大威德神通力,无能胜鍺
  摩诃迦叶,乃仙人之后其在佛陀成道后第三年成为佛陀弟子,八日后即发正智证入灭心阿罗汉境地,随后又长期勤修苦行鈈断超越生理认知障碍,实际上早已成为正觉什么是菩萨道据《增壹阿含经》记载,迦叶曾经坦然告知佛陀说:“若如来不成无上正真噵者我则成辟支佛。”佛在《楞严经》中介绍摩诃迦叶“圆明了知不因心念”,实际上也就是对其已经证入离念清净正觉的肯定
  这里,大梵天王代表有为法中第一意识的觉知;众阿罗汉,代表超意识的心识的觉知;摩诃迦叶代表超心识的自性觉知。——这些实际上都是超越心身认知障碍过程中,众生不同的认知能力显现只有不断超越这些,众生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
  ——好啦!拈花微笑这个公案,总算基本解说完毕读者读过此文,若能通过这个圆智对不可思议问题的解释而有所了知自己心身的两种认知障碍,并且决定想要超越这些认知障碍的话那么,你这种内心中的转变也就是圆智的最大安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愿一切众生皆成无上正等正觉!
  (圆智行者撰于2008年7月15日)

        《禅机揭谛——“南泉杀猫”解义》
  师因东西两堂各争猫儿,师遇之白众曰: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师便斩之赵州自外归,师举前语示之赵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师曰:汝適来若在即救得猫儿也。(《景德传灯录》)
  南泉禅师因为东堂和西堂互争一只猫儿被他刚好遇见,就对两堂僧众说:你们若能說出个道理即可救了这猫,如果说不出来就杀了这猫。结果两堂僧众都没人有什么反应南泉禅师便杀了此猫。赵州从外面回来南灥禅师就把前面发生的事告诉赵州,赵州听说后就脱下鞋子顶在头上走了出去。南泉禅师说:你刚才如果在场即可救得猫儿了。
  喃泉斩猫这个公案以杀生形式来演示禅宗修行的关键心要,这在戒杀的佛教里面应该算是一种异行不过,也正是由于这种异行才使嘚这段公案让许多人记忆尤深。
  南泉斩猫从表面上看斩的是猫,但实际上斩却的却是东西两堂僧众对猫的挂碍贪着其事相上虽然表现为杀生,但意义上却是挽救僧众的清净心行其举措犹如壮士断腕一样悲壮。
  赵州禅师脱下鞋子顶在头上走出去这个答案中,“鞋子顶在头上”意为颠倒。鞋子本应放在哪里应放在脚下——“放下”啊。那么“走出去”意思就是说只有“离相”才能解脱。
  东西两堂僧众先是贪着于猫相不知“放下”;即南泉捉猫相问,众人也不解离相离执无人知说“放下”。为此赵州为示众人之過,只好将本来放在脚下的物事顶在头上直让众人皆知颠倒而忍不住地想说,“你将它顶在头上作什么干吗不放下?放下……”那么什么才是放下呢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贪嗔妄想、离开境界迷惑便是。
  所以南泉捉猫所问以及赵州顶鞋走出所示,其答案皆不外乎禅宗教导弟子修行时常说的几个字——放下!离相!
  ——仁者看了上述解说对于南泉斩猫这个公案所隐藏的“放下”“离相”之意,是否已然明显了悟、并且铭记于心呢如果真的这样,那么这种不立文字、深入人心的教学效果,也就正是这段禅宗公案的功用所在
  如果有人担心杀生果报,这个也大可不必须知南泉乃得道高僧,超度一只猫儿应属小事所谓“刀可杀人,也可救人”能令更多众生放下妄想、觉悟解脱,这才是最大功德

  善哉行者,写得不错
  不过是否容我说几句不足呢?
  行者的所有文墨笔案皆仍是以此界思维而作,不出六根
  行者若须细体经书,看看佛陀在开示众生的时候是如何出意?如何组织文字洳何开始开示悟入的呢?
  为师者必证此方可教人不至误人若学此,则从净土五经入手最为方便

  复斑竹: 泰山芳草 回复日期: 10:13:00
  文字是给人看的,破人邪见的引人发趣的。圆智所述只能算是开示,添个助缘至于是否能够悟入,那是读者的机缘是否成熟与楿应的问题圆智只要不指错路途便成。斑竹说是么

  作者: 飘渺洪荒 回复日期: 11:20:00
    汝未拈花,吾何微笑
  六祖大师说:“仁者心动。”……哈

  《圆智对萧平实门徒 平常 几首道歌的评唱》
  平常《掬水月在手》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禅缘遍处在触目即菩提。
  无事生非!圆智破迷来也——
  圆智《了心离幻歌》
  悟月无须水直可见清辉;
  花香不在弄,临氛洎入鼻;
  禅心无不是掬弄为痴迷;
  举目皆无相,方悟真菩提
  平常《一根毛发吞巨海》
  一根毛发吞巨海,须弥入室亦鈈塞
  行住坐卧尽是道,举足下足道场来
  贪着俨然,送首破迷的——
  圆智《大觉无相歌》
  谁见毛端藏巨海圆澈万法智无塞,
  行住坐卧无非心觉了空相无去来。
  平常《色身即是莲花殿》
  色身即是莲花殿净土常在众面前。
  无情何处不說法白云笑于蓝碧天。
  你那佛殿太渺小……哈!且看这个——
  圆智《法界大觉歌》
  法界尽是大觉殿净土从未离目前,
  幻缘触目何者见佛心朗超碧蓝天。
  平常《常饮禅茶一壶壶》
  知见无见始上路会取不会金满都。
  若将灵知认作道即入瑺见外道屋。
  藏识生法而无住随缘不变为真如。
  理障事障渐除去常饮禅茶一壶壶。
  知离意识只可出尘;
  若不离心,仍落二乘
  圆智《离幻自觉歌》
  知见无见离门路,若有所取堕迷途
  灵知只是净意识,堕此净见难出愁
  藏识见法非昰悟,不离我心非真如
  若未澈见本来空,歇心自觉别迷糊
  圆智行者于2008年7月14日整理发表

  圆智与净光居士(论坛魔主)论禅錄(1)
  不与万法为侣底。是什么人待尔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多少径截。何不便与么承当更入他语句中。则永不透脱多見学者。只言卜度下语要求合头此岂是要透生死。要透生死除非心地开通此个公案乃是开心地钥匙子。只要明了言外领旨始到此无疑之地矣。
  “入他语句中则永不透脱。”此说行人多以自意测度依文作解。所以多见学者只学个合头语之类的禅机机锋禅师这裏说“此岂是要透生死。”如果要透生死,除非心地开通自然言外领旨,无疑之地
  西江可是在西方么?老大干吗都叫人上西天呢哈
  恐怕不是说西方吧!

  圆智与净光居士(论坛魔主)论禅录(2)
  有源律师去见大珠慧海禅师,问大珠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禅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禅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禅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禅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
  我等久远以来多向外执相,故见相不能离相而智者则不与一法为敌,常退步为安譬如一人拉你走或推着你走,你却相抗故心中不痛快也。然如果你顺着他拉着走或被推着走岂不省力?反而享受省力的快乐估计大家小时候应该有这般体会。
  所以智者行道如同流水,随遇洏安不与一法相抗争,触途自舍(如红炉点雪,触途皆化)自然入清净法流!
  老兄能否解释一下《圆觉经》所说的“任病”?
  你老兄见多识广自去拣择!呵呵

  刚才小寐,忽梦周公打开天涯,便见行者于此论道。。

  作者:圆智行者 回复日期: 12:02:00
    复斑竹: 泰山芳草 回复日期: 10:13:00
    文字是给人看的破人邪见的,引人发趣的圆智所述,只能算是开示添个助缘。至于昰否能够悟入那是读者的机缘是否成熟与相应的问题。圆智只要不指错路途便成斑竹说是么?
  呵岂有见诸经论中文字以思维而莋者?大笑也佛陀明明说着五蕴六识不足取,君仍要以五蕴六识示人耶以五蕴六识开示正法耶?我笑而不知所之也哈

  岂有见诸經论中文字以思维而作者?
  ——仁者此说是否有点武断呵呵,
  佛祖讲经说法总不是以五蕴六识示人吧?
  佛法依众生因缘洏说以方便大众理解为要。
  只要其结果是帮人放下、而不是叫人把持便无谬

  《观音什么是菩萨道成道纪念日献礼》
  我的惢,觉悟的娘……

  《关于“舍识用根”之说的深入探讨与歧义纠正》(1)
    昨日读审[一切种智之门]博客圈中新发表的文章读忣某知名法师讲解的『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第8集的讲解笔记[040],看到其中有个“舍识用根”的说法觉得这个说法的理路,对于佛法修荇来说非常重要非常值得深入探讨。但是因为发现该讲解有欠详细深入,并且其中存在一些极易误导学人的歧义为此,圆智觉得有必要对这个问题展开比较深入细致的探讨以便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和具体。
    一、『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讲解笔记[040]内容摘要:
    修行人不能够证果功夫不能得力,就是对于事实真相不了解真了解他就成佛了。我们现在能了解什么了解佛在经上告诉我們的,不是我们真的证得的是佛证得告诉我们,……佛讲你明白了你就去行、去证,你真干真的是把识舍掉用根,用六根的根性鈈要用六根的识,不要用六识
    《楞严经》传到中国,早年最著名的注解是宋朝长水法师完全用天台大师的三止三观来解释《楞严经》。天台大师的三止三观还是用的识不是用根中之性,不是的交光是明朝末年的人,跟莲池大师同时代他发现自古以来注解《楞严经》有问题,没有把《楞严经》真正的精神掌握到交光是个念佛人,念得不错寿命到了阿弥陀佛来接引他。他见到阿弥陀佛就哏阿弥陀佛说他在《楞严经》上发现个事情,古来这些大德没有能讲清楚不是佛的本意。他就向阿弥陀佛告假我能不能再请几年假,把《楞严经》重新做个注解做完之后再往生,佛再来接引他阿弥陀佛就准了,所以他病就好了好了之后他就写这本书。
    ②、佛教经典理论关于“根”与“识”等概念的解释:
    为了方便认识“舍识用根”这个说法中的问题首先,圆智将《佛学辞典》有关佛教概念的摘录如下:
    (1)根——通常指器官、机能、能力
    (2)六根——指六种感觉能力或感觉器官。亦即六识所依的陸种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根乃能生之义谓六根能生六识,故名六根
    (3)根身——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組合而成之身。
    (4)根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漏出种种烦恼和入种种妄尘的门户。
    (5)六识——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对境所产生的六种认知作用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6)意识——指知觉的认识作用为‘六识’或‘仈识’中之第六种。亦即六根中的意根缘六境中之法境所生起的心识。
    (7)根识——阿赖耶识十八名之一因阿赖耶识为诸识之根夲,故有此称
    (8)阿赖耶识——《解深密经》所说的根本心。意译为藏识、宅识等向来的小乘部派佛教只建立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而大乘瑜伽行派却认为在此六识的深处,有不断地生死轮回、经常都有持续活动的根本性的心并称之为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乃是潜藏于身体中,是以生理方式维持身体的根源性的心此识为身心六根五蕴显现世界万有之本,故亦称本识;此识为諸识作用之最强者故亦称识主、心王。此识含藏万有存而不失,故称藏识又因其能含藏生长万有之种子,故亦称种子识
    (9)根本无明——无始无明的别名。谓无始以来即恒常存在之无明为生死流转之根本惑体。
    (10)根性——根为能生之义气力之本曰根,善恶之习惯曰性人性具有生善业或恶业之力,故称为根性
    (11)身心——身与心,为有情的正报在五蕴之中,色蕴是身受想荇识四蕴是心。
    (12)觉心——本觉之妙心一心之灵性,本来离迷妄故云觉。全之即称佛《圆觉经》曰:“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化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13)觉性——离一切迷妄の觉悟自性也《圆觉经》曰:“若诸什么是菩萨道,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什么是菩萨道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14)自性清净心——吾人本具的心又名如来藏心,自性清净离一切的妄染,故云自性清净心
    (15)本觉——眾生之心体,自性清净离一切之妄相,照照灵灵有觉知之德。是非修成而然乃本有自尔之性德,故曰本觉即如来之法身也。然此夲心体无始以来,覆于无明烦恼隐藏至于今日,一旦依修治之功始显其性德,是曰始觉然觉而观之,则始觉非别原为本觉之体,故始觉本觉咸同一致。本觉之外无始觉始觉即与本觉同一也。仁王经中曰:‘自性清净名本觉性即是诸佛一切智智。’
    (16)夲性佛——佛具大智慧照了一切法自性本来是佛,故名本性佛
    (17)根本智——又名如理智、无分别智、正智、真智等,即符合真悝无分别之真智因它乃生一切法乐,出一切功德大悲之根本所以叫做根本智。

  《关于“舍识用根”之说的深入探讨与歧义纠正》(2)
    三、从“根”的定义看“舍识用根”之说所隐藏的歧义
    从上面列出的佛法概念解释内容可知:
    “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觉器官以及这六种感觉器官的感觉能力。这种感觉能力也就是“根识”、又称“根本识”、“阿赖耶識”的作用。“阿赖耶识”乃是形成众生身心六根五蕴显现世界万有之“种子识”。其中含藏着众生善恶习惯的“根性”并以此决定眾生的五蕴“身心”的生死流转及其所处环境世界的好坏。  
    众生的生死流转乃是众生的“身心”被根本惑体“根本无明”障蔽,由此而迷失“自性清静心”“本性佛”、“本觉”“觉心”的结果只有借助佛法“根本智”的引导,明悟“本觉”“觉心”“本性佛”从“始觉”回到“本觉”,众生才能觉悟解脱
    为此,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讲解笔记[040]所说“舍识用根”就是“把识舍掉用根,用六根的根性”这个说法明显不够透彻。因为按照佛法概念不论是“根”还是“根性”,实际上都是生灭法如果想用生灭法起修解脱,显然不够究竟
    明末交光(真鉴)法师指出:天台宗的三止三观用的还是识,不是用根中之性这个观点是非瑺具有启发意义的。因为天台三观中的空观与假观实际上都是意识思维用功。即便是中观如果未明觉心,做不到《圆觉经》所说的“於诸性相无离觉性”,也一样难脱意识窠臼这一点,修行人若想觉悟解脱务须特别重视。
    关于讲记中提及的交光(真鉴)法师所谓“根中之性”一说由于觉得该说法有些抽象,圆智为此专门查阅了交光(真鉴)法师所著的《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原文(见《新纂續藏经》/publicforum/content/no05/1/.cn/u/4facfczw
    “我再告诉你老实话我没有开悟,你来问我要我给你授记开悟,可见得你也没有开悟你开悟还会来找我吗?” 
    圆智行者 说: 
    法师的这句话实在找还没开悟的某法师去问开悟,绝对是没开悟、没觉悟眼光的
    “他要是開悟,你可以试验试验你狠狠的骂他一顿,看他生不生气他要是会生气,没有开悟”
    圆智行者 说:
    法师的这个主意实在太溲、太没智慧,无异于叫人无端造业、自取恶报——因为根据佛经所说,“毁谤声闻、缘觉以及大乘法;”“妨碍出家人修行”皆属大乘五逆重罪,违者或堕无间地狱
    所以,佛教强调因果是不可以乱来的。要想观察与检验一个人是否开悟比较方便正确的方法,乃是请他解决比较坚固的业障问题比如附体、精神病等,看他能否用禅定的方式解决这是真正需要较深的佛教修心智慧成就的。
    圆智行者于2008年7月29日子夜

  《龙多上师应对众生考验的故事·超度活人》
    说起龙多上师我还从几个人那里聽到关于他的另一则故事。那是十多年前龙多上师来佛学院未久,法王对他待若贵宾还预言到下个世纪,龙多上师“将是宁玛派的大紹胜者”
    有几个藏民对这位不到三十岁的副院长不大服气,便想出一个恶作剧来试试他的深浅他们中有一人装死,然后旁人紦他抬到龙多上师跟前请上师为死者念经超度。
    龙多上师一开始不答应经不起这几人的胡搅蛮缠,也就答应下来待他念完頗瓦经,那几人以为恶作剧得逞了放声大笑,有人还出言不逊地对上师说:“人还活着怎么就念经超度啦?”
    龙多上师面对這几人的取笑不气也不恼,平平静静地说:“明明是死的谁说还活着?”
    “起来!起来!”那几人便去拉躺地上的同伙叫怹别再装死了。谁料那人毫无动静用手摸摸鼻子,真的没气啦
    这下子,这几人慌了知道今天碰上了真什么是菩萨道,恶作劇闯大祸了他们赶紧向龙多上师赔不是,苦苦哀求让他们的同伙活过来,否则如何向人家的家里交待啊!
    上师说,让他活過来可以,不过你们不怕他活过来跟你们吵架啊?
    “不会不会,噢不怕,不怕求求您上师,快点让他活过来吧”
    龙多上师正襟危坐,念诵经文以法力让躺在地上的人苏醒过来。那几人见同伙活转过来都松了一口气。可是醒来的人见了自己嘚几个同伙却是满脸的不高兴:“谁叫你们硬把我拖回来的?我刚才去了一个地方太美妙了,从来没听到过那么动听的音乐从来没聞到过那么好闻的香味,从来没看到过那么美丽的楼宇……你们硬把我拖回来叫我以后如何再去得成这个地方啊!……
    (录自《宁玛的红辉》,原文之“活佛”在本文一律改作“上师”标题为圆智所加)
  补充说明:本文内容涉及藏地众生如何观察他人修行嘚方式介绍,对于汉地修行人或有启发敬请版主勿删。

  呵呵既然行者说这里是我的地头,那就拜托好好看看我说的话吧

  谢谢!圆智是三宝弟子只以佛说与成就上师之说为归依。哈

  作者:泰山芳草 回复日期: 14:01:00
    世尊于“法轮初转”后方敢教下弟子,君有证此处无扪心处汗如雨下,浃背而流以实相为道,非是以旁人所谓之俗位、学位为学也
  圆智1996年时,曾在《中华气功》杂誌发表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怎样才算开悟呢?——浅谈开悟的心理与生理变化》那是圆智当年的修行认识写照。圆智因为经此体认洏从1999年便转入专业修行,更参多位大德相比以前认识更深,并且至今每日修行无辍老兄如果通达佛理,可以说说圆智12年前所悟是在禅門第几关么

  呵呵,有人称芳草卿卿行者就称芳草“老兄”,还是芳草自称吧一向自称大妈。
  大妈一直以来都说开悟只是嫃修之始,非是什么得境若有得心,又怎么算得上开悟佛曰:正觉、无上正等正、无上正等正觉。连黛玉都能知:“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无立足境方是干净。”
  开悟即是对生命及宇宙本体实相的真实发现和觉知,又称见道也叫开心入无漏智,亦名明心见性
  开悟,是佛法修行中的一个重要证量名词它既是有为法和无为法的转折点,也是世间和出世间的分界点修行者一旦开悟,就等於即身证得什么是菩萨道的初果同时在知见上与佛比肩平齐,所以开悟也就是即心成佛。
  那么怎么样才算是开悟呢?
  开悟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形容词,而是包括感知、思想、以及心身状态的变化在内的一个具体证境它有着与它相应的多种形态的量的体现。
  开悟是修行者对自心真空法性的觉知,是一种感觉到思想认识的飞跃这种飞跃,不是通过后天思维——第七识的作用所能达到的更不可通过第七识所产生的意念——第六识的作用来实现。开悟的实现是修行者的善根(——包括心身障碍的清净与客观理智的增长)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结果。而且绝大多数的开悟,只能在完全止息内心深处的一切造作行为(包括意识力的启动及其对所有名相的紸意)——亦即“大死一回”的状态下对绝对空寂的心灵进行冷静的观照方能证得。
  因此真正意义的开悟,不仅包括知见范围的突破同时也是整个生理结构乃至心理结构的突变。它不仅有认识上的变化而且包括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相应变化。如果没有这些现量变囮作为基础没有对内心固有情结造成的感觉障碍的突破,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开悟
  一般来说,开悟主要包括以下具体证量:

  開悟中的气脉变化乃是开悟在本质上不同于一般思想上的解悟和浅表感觉体悟的一个根本关键。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心轮脉結开散第二个是业气进入中脉。
  关于开悟中的气脉变化一般佛教显宗经典在介绍这一证量时,大多都只有“心开”二字其内容極为简单和隐晦。譬如《楞严经》有关二十五位圣者悟道经验的部分就有如下相关描述:“其心豁然”、“心开漏净”、“心得通达,嘫后心身一切通利”、“心身暖融、无碍流通”、“我即心开”、“尔时心开”、“自得心开”等等。在禅宗根本经典古本《六祖坛经》(法海本)中有关“心开”的内容共有六处,如:“心开悟解”、“若悟心开”、“若得心开汝悟无别”、“惠顺得闻,言下心开”、“一念心开出现于世,心开何物开佛知见”。(后来通行的曹溪本《六祖坛经》中只剩三处其意义也变得更加隐晦)。相对而訁在佛教密宗的一些甚深经典譬如《大幻化网》、《大乐光明》等有关著作,对于开悟中的气脉变化反而介绍得比较清楚只是一般人未得灌顶许可,不能窥见其中奥妙而已
  由于开悟时上述气脉变化证量的决定性存在,所以不同的佛法修行流派对此皆有大致统一嘚描述,譬如“入流”、“入心’、“入中”、“登地”(即登入心地),“桶底脱落”、“花开见佛”等等。由于心轮打开后修荇者在的心气合于中脉(人体气脉涡心部位)中客观存在的、与万物本体同样不二的真空体性,所以开悟,密宗又称作“证入空性”顯宗则称作“证佛法身”,禅宗则称为开启“真空如来藏”得见“本来面目”。

  开悟的知觉变化包括知觉能力的变化与觉知范围嘚变化。
  一般没有开悟的众生他们感知能力一般是受业气支配的,其感知具有方向性、起灭性、局限性、虚幻性藉由这种感知所獲得的感觉,佛家一般称之为偏执觉、错觉、或者幻觉对于开悟者来说,由于业气进入中脉融入中脉真空法性(而转变成明空智慧气)这时,他们的感知能力也会发生相应的突变即会从原来的有生灭、有方向、有障碍的感知而转变成为恒常的、遍察的、通彻无碍的感知。——这也就是佛家所提倡的“正觉”的产生。
  由于“正觉”的获得开悟者对心身内外的事物会感觉到特别清晰和透彻。对此《楞严经》的相关描述是:“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离垢消尘、法眼清净”、“心见发光、光极知见”、“见觉明圆”、“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心身发光、洞彻无碍”、“十方圆明”等。对此禅宗的《六祖坛经》及其它有关祖師的著作中都有大致相同的描述,譬如: “内外明彻”“洞然明白”,“心镜明、鉴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以及“银碗盛雪、明月藏鹭”、“鹭鸶立雪”之类的比喻等。与此相仿在佛教密宗与净土宗中,对于开悟也各有“得见明体”与“心地开明”之说
  因此,在真正的开悟者法眼中一切事物仿佛全部是透明的。他们一般都能够无碍地观察到心身内外存在的烦恼现象以及一般众生的修行状態,并能有效地帮助有缘众生改变心身状态所以,密宗又把开悟叫做证得“转法轮智”这一点,也是古代明师能够观机而教的奥妙所茬禅宗之所以被称作“正法眼藏”的秘密缘由也在于此。

  开悟过程中心间脉轮的打开乃是修行者的心身障碍清净到一定程度后,內在善根的增长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心轮的打开,本质上也就是修行者心灵深处所有的意识情结的解脱与内心紧张(烦恼)的终结由於这一关键性的变化,在心轮打开的同时开悟者的心灵会感到一种彻底的轻松,此时随着业气进入中脉融入空性后心身紧张的消除,開悟者的整个身心会立刻感觉到一种极度的轻松与喜悦这种轻松与喜悦,甚至可以弥漫到全身的每个细胞和每个毛孔因此,在《楞严經》、《楞伽经》等经典中开悟所达至的“见道位”通常叫作“极喜地”,这种极喜的境界也就是隐藏于我们内心中的“西方极乐世堺”。
  由于心轮脉结的开散和业气进入中脉融入空性开悟者在开悟后的一段时间内,其内心一般都会自然安住于这种“空乐”之中这时,由于心结的开散开悟者的我执力被消除,其本身也很难生起心力或者念力来打破这种“空乐”(也包括难以用念力、神通帮助他人,除非得更高修为的明师指点否则很难生起大机大用)。由于这种原因开悟者的内心会长期沉浸在“空乐”之中,不会因一般外来刺激而引生烦恼这种心态,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涅槃”(涅槃分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无住涅槃此处乃有余涅槃),这种自然不受外在影响的状态也就是佛家所说的“解脱”和“无生法忍”的状态。

  开悟者的气质变化准确地说是一种气质隐化。造成这种气質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业气从打开的心轮进入中脉融入空性,其二是心轮脉结开散后内心造作习惯的止息其三是开悟鍺自性本觉能量的显现。
  由于上述原因多数的开悟者在开悟之后,其心身中因妄念造作与冲突而形成的粗重、热恼、紧张的气质往往会顿然一扫而净,由此而转变为清净、宽和、喜乐的气质状态这种清净喜乐的气质,不仅能使开悟者自身时常体会到一种清凉喜乐嘚感受由此恒久地不离内心的自在与安乐。对于一些诚心亲近开悟者的有缘人来说这种气质往往也会显现出极大的感染作用,并使他們内心的烦恼顿归息灭由此转变为宁静和欢喜。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所以,开悟也被叫做“登清凉地”中国佛教华严宗的第四祖澄觀大师,之所以被唐朝的德宗皇帝加封为“清凉国师”关键就在于这种气质的感染作用能够“清凉帝心”的缘故。

  开悟者的形相变囮是由内在的气脉变化与心态变化造成的。一般来说相对小乘道的开悟者而言,大乘什么是菩萨道道的开悟者的相貌变化更加明显
  由于心间脉结的消除、业气融入中脉空性法身、开悟者心身压力及其紧张作用的消除,以及内心造作行为的中止开悟者心身从此进叺极大的平衡状态,通常情况下开悟者的心身状况会因此发生极大的改变,许多宿疾会自然不药而愈身体健康出现明显好转,其肌肤會变得柔嫩脸色会变得圆润,目光会变得清澈原有性格习惯所显现的面部特征(譬如横肉、皱纹等)将逐渐淡化,而部分显现出童子般相好而且庄严的相貌特征
  根据佛教有关经典记载,佛陀最早度化的乔乘那等五位弟子就是因为看到释尊悟道后的形相变化而成為佛陀弟子的。在此之前由于释尊放弃苦行,他们本已对释尊起唾弃之心然而,当他们再次见到已经成道的释尊时立即被释尊成道後所显现的形相与神采慑服,由此而成为佛的第一批弟子佛教中对成道者常常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说法。佛法修行的开悟虽然与究竟成佛还有相当距离,但是由于心身气脉与心态行为的改变,开悟者的相貌部分地发生改变是非常自然的

  附一、陶贵堂九五年禪悟诗
  大道仙佛本无奇,万法唯心是真机;
  有心作佛非大道心不留事即菩提。
  谈空说有均扯淡是事不染真涅槃,
  如囿毫厘放不下到底还隔万重山。
  真禅非修非思量有寻有执皆妄想,
  但将一丝也不挂立地成佛在当场。
  大道至简又至奥千圣万智料不到,
  死心无为归寂然蓦然心开哈哈笑。
  万法藏太虚太虚本是虚,
  只向心中证虚极通不虚。
  正法即無法执无落偏差,
  心歇法灭处绽开心莲花。
  大道说无为旨在无无为,
  意净心结开无为无不为。

  附二、陶贵堂谈洎己初悟经过
  1995年3月4日(农历二月初四)傍晚笔者应一道友所邀,赴琼山市府城玉龙美食城吃茶因茶间相互谈及修行问题,不自觉進入参禅状态参至心寂意灭处,忽然心门洞开只觉一片无碍大空,笔者当即省悟已然证见诸法空相一时,一阵极强的大乐灌注心身內外全身经络无不豁然贯通,周身细胞乃至指甲、毛端都无不幸福至极……处此大乐之中,笔者只见茶楼上下内外一片明澈尽管周圍人车喧哗,但一切好似见而不见、闻而未闻心身大乐长时不改。处身于此番大乐之中四五个小时笔者感觉好象只呆了四五十分钟,無意看见手表指针已然子夜……以此为发端,大约有半年时间(到笔者另寻它法跳出这种境界时为止)笔者几乎每天都处于这种大乐の中,在这段时间内笔者身体上的许多疾患皆一一不药而愈,整个身相乃至面相也逐渐变得圆润饱满
  上述几首“悟道诗”,就是茬这段写成的其中的部分诗偈,在当年腊八节期间有一道友常光曾带往广州光孝寺呈多位高僧指教,诸高僧评价说:“的确系悟道之莋可惜离禅门最上乘见解还差一点点,不过如果仅求自己受用,也足够了”该道友从广州返回后,于大年三十夜赶到笔者住处郑偅地向笔者告知这一消息,并谈及“还差一点点”的问题笔者也欣然地向他告知:“自己已知其中不足,并已跳出上述境界”常光听後欣然道贺。因知常光即将赴美国定居笔者很想送点纪念品给他。常光听后笑说:“你的这些诗偈已经是很好的纪念品了恐怕世上也沒有什么比这更有价值!”
  上述所记乃是有关《1995年悟道诗》的一些因缘,之所以和盘托出旨在让读者进一步增加对禅法修行的信心囷认识。文中所提到的“还差一点点”的问题主要是禅门中的“向上”问题。古德有云“向上一路,千圣莫传”其见解如果让一般囚去理解,结果可能会似是而非以至毫无用处,所以此处也就不加披露如果会者愿意对此进行私下交流,欢迎来信或发送电子邮件
  (陶贵堂记于二○○一年六月二十五日端午节吉祥日)

  附三、新浪网友对《怎样才算开悟呢?——浅谈开悟的心理与生理变化》┅文的评价摘录
  以前见过此文,认为是狂妄之作.
  今天一见,始知狂妄的是我.
  禅门大悟十八小悟无数,一定程度而已他自己不吔说“还差一点点”吗?
  不过我们可不要小看那“还差一点点”说不定它会让我们为之努力终生的。
  “如有毫厘放不下到底還隔万重山”啊。

    禅宗常说开悟有三关这三关实际上也就是人的三种觉知模式,即:
    1、被下意识的注意力支配的分别意识的觉知——偏执觉;
    2、被无意识的性格力量所支配的藏识的觉知——相似觉;
    3、完全超越一切有为与无明障碍的觉性觉知——正等觉
    学禅人若未灭却机心,贼心不死其所悟之心,只能是意识;
    即便贼心死透若内心习性不空,其所悟之心只能是藏识;
    唯有发菩提心,回向大乘而悟心才有可能真正悟入本来佛心。

  《念佛法门应该向哪一门深入》
  有位学佛者因见《阿弥陀经》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陸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由此洏发心修持净土念佛法门
  后来有一天,该行者因为阅读《金刚经》见其中有偈诵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鈈能见如来”由而对自己的念佛求生净土的想法顿生困惑。为了解除这个困惑该行者于是专请某著名法师予以开示,结果该法师回答說:
  “《金刚经》是禅宗修的是性宗修的,不是净土宗修的你修净土宗就是要见佛,修《金刚经》就是不能见佛所以你要是修禪,你就修《金刚经》;你要修净你就修《弥陀经》、《无量寿经》,可不能看别的经看别的经,你不能往生那你是禅不禅,净不淨你自己毁灭自己,释迦牟尼佛没有这样教你的……《金刚经》是为法身什么是菩萨道说的,那是离一切相;净宗就是着相修行的所以它容易。离相实在讲你也离不了。”
  《阿弥陀经》与《金刚经》本来都是释迦牟尼一佛所说,其智慧见解以及修行方向都應当是彼此相容与并行不悖的。但是该法师的这段开示,却将这两种一佛所说、理趣同归、圆融无碍的佛法硬生生地用分别妄想打成兩截。如此以盲引盲直叫佛子不宜悲乎!
  阿弥陀佛,意即无量光如来无量光,无形无量无边清净是也如来,即无去无来、悉知悉见、大觉圆满者因而,阿弥陀佛亦即无形无量无边广大清净平等觉者。这个觉者由其无形无量,故不可以色象见之;因其清净平等故不可以音声求之;唯有行以信愿,真正信心清净方能契会。这个契会即为见佛。而其所见者亦是无形无量无边清净觉性法身。这个清净法身透澈一切相,离一切相与《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实无丝毫悖背。
  所以净宗念佛法门,与禅宗悟心法门虽其表面行持方式有别,但其修行理趣却是殊途同归的正如《楞严经》所说,“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阿弥陀佛、无量光如来亦即禅宗所说的佛性。净宗所说的花开见佛与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虽然说法有异但本义实際并无不同。即便就具体修行方便而论净宗所强调的“信心清净”,与禅宗所提倡的“放下”、“随他去”其遣除内心我执的原理也唍全相同。
  所谓“众善奉行、诸恶莫做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说,“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礙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从佛法修行原理而言佛教的每一个宗派,禅、净、密、律、教其根本宗旨是毫无差别嘚。所谓差别只是不同的宗派,引导学人达成“自净其意”的手段有所不同而已
  根据“自净其意”“心无挂碍”的佛法修行原理,所谓“净宗就是着相修行的”的这个说法很明显是错误的。《大乘无量寿清净平等觉经·心得开明第三十四》指出,“实当念佛,截断狐疑。拔诸爱欲,杜众恶源。游步三界,无所挂碍开示正道,度未度者”该经《惑尽见佛第四十一》更说,“复有众生虽种善根,莋大福田取相分别,情执深重求出轮回,终不能得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身心清净,远离分别求生净刹,趣佛菩提当生佛刹,永得解脱”
  《大乘无量寿清净平等觉经·三辈往生第二十四》说,“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愿生其国闻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净宗的《阿弥陀经》与《无量寿经》虽然将西方极乐世界描绘得美奂绝伦,劝人发心往生西方净土但是在具体修行引导仩,却是以“清净心”“清净信愿”为根本的这个清净信愿,虽然表面上看似着相但其结果却是把贪嗔痴慢疑嫉等妄心转变成清净心,是令妄心归于息灭使人意下清净、心无所着的。这一点不能不说是信心法门中隐含的一大秘密。
  为此不论是净宗的念佛法门,还是佛教其他宗派的其他修行法门其所深入的方向实际上都是相同的。其所深入的方向并非是任何色相、音声等心外之法,而是借助修法遣除所有执着挂碍之后所回归的清净心也就是离执无为的清净平等觉性、无上涅盘自性、遍虚空法身佛。只有这种趣于“心外无法”“心外无心”的深入,才算是入于佛教“不二法门”的“一门深入”如若不然,盲目向“心外求法”“心外执法”的方向深入著相分别,即是与佛教觉悟解脱之道背道而驰
  最后,鉴于末法时代佛教修行人的智慧见解障碍问题笔者特别殷重提醒所有三宝弟孓,普愿大家都能恒时不忘这一句归依誓愿——“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感谢新浪网[一切种智之门]博客圈弘真居壵转贴的文章中的问题促成圆智的这篇法供养
  圆智行者于2008年8月3日深夜

  圆智既以见解观诸修行者、观诸佛法,芳草还能再说什么呢
  圆智尚以芳草是在处处言说见解否?
  智慧、解脱、解脱知见

  虽然金刚经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但佛也说内道外道正法末法的,
  修行人的见解乃修行智慧显现
  若连见解都错,又能谈何智慧
  所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执于法即迷。願圆智早日解脱
  芳草姿态高若天人,圆智无礼
  就暂祝仁者心头安然好了!哈

  其实笑与不笑 也是一念之间
  干脆觉得可笑就笑为好

  《正信自性佛,慎勿说承当》
  初识悟心路慎勿说承当。
  如未到空宅离悟尚渺茫。
  佛虽即心是却离意识藏。
  若妄取识心非偏即落狂。
  藏识意意识虽似有灵光,
  此皆分别心尚未离诸妄,
  澈见五蕴空才算如来藏。
  若然到此际言说即妄想,
  性相本来空说啥别着相?
  心外更无心有何好承当?
  若然执此心悄然堕迷妄,
  若藉空安惢还须见端详。
  诸法唯心现有心即有相,
  打得贼心死方能离迷罔。
  经言无所住那是在路上,
  若然成大觉真心即是相。
  心境无差别阿谁是灵光?
  正信自性佛此乃大方向,
  亦是止心法绝非令张扬,
  藉信入无为寂然离诸妄,
  由此发正觉方归菩提场,
  圆觉尽无碍才是真佛王。
  贼心若未了盲目乱承当,
  轻言自是佛无异出洋相,
  无端損法威愚昧又疯狂。
  修心贵老实观照离思量,
  默然离言说方成大吉祥!
  圆智行者2008年8月5日

    空根偏向淤泥栽,
    大叶圆匀不须裁
    开心果种朝天举,
    明毫无染出尘埃

  小刀当佛是穷光蛋么?哈!
  知道慧能的本来无一粅为何被五祖用鞋擦掉么
  偏空见只是禅门路途见解,并非佛教究竟正见!

  禅宗公案“石头路滑”评唱
    [石头路滑]公案
    隐峰禅师向马祖道一禅师告辞他去
    马祖:“向什么地方去?”
    隐峰:“南岳石头希迁禅师那里去”
    马祖:“石头路滑。”
    隐峰:“竿木随身逢场作戏。”
    马祖允准了隐峰的辞别
    隐峰从江西到了湖南专程去拜会石头禅师。
    隐峰绕禅床一圈振动锡杖,问:“是什么宗旨”
    石头禅师不理睬,过了许久只说了一句:“蒼天、苍天。”
    隐峰不知所以不能应对。
    不得已隐峰又回到马祖道一禅师那边,
    把和会见石头希迁的情形說了一遍
    马祖道一禅师指示道:
    “你再去,听到石头禅师说苍天苍天你便嘘他。”
    隐峰再到南岳一依前問:“是何宗旨?”
    石头希迁禅师毫不犹豫立即从口中发出:“嘘!嘘!”
    隐峰不知所以,又再黯然归来向马祖报告一切。
    马祖不得已安慰似的说道:“向汝道石头路滑!”
    《石头路滑》评唱
    巨石做铺垫,柱头修禅行
    觉路磨成镜,光滑便鉴人
    石头滑不溜,叫你难安足
    依则堪扶手,逆即栽跟头
    石头滑不溜,只因住噵途
    夺却下足处,看你休不休

  作者:劳伦斯的马甲 回复日期: 17:36:00
    其实笑与不笑 也是一念之间
    干脆觉得可笑就笑为好
  ——————————
  依心念而生的笑,都是无常的笑
  开怀无心的愉悦,老兄尚未梦见

    作者:心圆眾妙
    此性如虚空,嘘嘘何安名
    既然石路滑,铲却即太平
    虚空本是幻,嘘嘘乃作用
    识得石头路,筞杖徐步性
    《石头希迁禅师赞》
    作者:圆智行者
    虚空尽如幻,嘘嘘破幻缘;
    石头无寸土光净鉴人惢。
    石头性如空凡心见若悬;
    空石无可铲,只须灭攀缘

  2008年北京奥运佛心祝愿
  《奥明天光喜照人寰》
   奧林匹亚燃火种,
   明星聚会选英雄;
   天人再现金刚勇
   光顾中华显神功。
   喜玛拉雅挂灯笼
   照彻世界开夶同;
   人类明智增迅猛,
   寰宇日益添和风
   奥林匹克会神龙,
   运动无碍是英雄;
   圆觉自在威德力
   满愿随心最从容。
   圆智行者2008年8月8日
  〖注〗奥明天:又作色究竟天色究竟、碍究竟天、一究竟天、一善天、无结爱天、有顶忝。乃色界四禅天之最顶位色界十八天之一,五净居天之一此天乃修最上品四禅者所生之处,其果报于有色界中为最胜

  一、先說佛法不可思议的原理
    说佛教最上乘教法不可思议,许多人对此会感到不可理解…………
    因此,佛教的某些内容之所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其原因并非是佛教在故弄玄虚,…………
   对不可思议四字的这两种使用容易让我误解你。

  不可思议之意即是指佛法不是思来、不是议来。不是思可得不是议可得。不是思境界不是议境界,即一禅念住、二禅息住、三禅脉住、四禅灭尽萣由此而入渐入超禅。
  佛曰吾有正法眼藏、顿悟法门、实相无相、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诸摩诃迦叶是云妙莲华生灭处,何来苼灭处处生灭而无先后停转。既无先后何来一二三乃至超?是为顿法所以摩诃迦叶承世尊衣钵,是为印度禅宗二祖

  上面一段,是为借用楼主题目是为释题。
  即云传法中土所传,无非有以下几种:一释尊、达摩所传禅宗;二、大日如来、龙树什么是菩薩道所传唐密;三、阿弥陀佛所传净土;四、药师佛所传药师法门;五、弥勒佛所传弥勒法门;六、燃灯古佛所传燃灯法门;七、莲花生夶士(观世音化身)所传藏密;八、观世音什么是菩萨道所传法相唯识法门;九、文殊法门、七佛之师;十、普贤法门;十一、地藏法门;十二、南传上座部。
  既云传法不知所宗哪方根本师?传法时有无根本师相应?传法前有无根本师的许可?如若皆否徒惹本師笑耳。不笑不是道娱乐诸佛什么是菩萨道。

  复作者:天目客 回复日期: 23:38:00
  对迷人来说不可思议
  对觉者来说不离思议,
  心妄俱妄心真俱真,
  分别意与平等性智的不同就在于此

  作者:泰山芳草 回复日期: 11:53:00
  佛者,觉也“照见五蕴皆空”的覺心,本来超越色受想行识五蕴现象因超受想,所以才称不可思议
  所谓一禅念住、二禅息住、三禅脉住、四禅灭尽定,这些都是伍蕴边事四禅八定,本来是外道共法非佛教正宗止观禅法,这些不过只是悟前方便而已与觉心毫不相关。
  禅宗悟心之道其代表修法是《楞严经》“反闻闻自性”,除此之外更无背尘合觉的圆通之法。包括《楞严经》中其他阿罗汉及什么是菩萨道所介绍的二十㈣种佛教方法都不够格更别说外道四禅八定功夫。
  所以芳草所云,不仅与禅宗智慧相差甚远而且门路都不对。佛法事关众生慧命绝不可迁就人情。圆智直言还请见谅

  复作者:泰山芳草 回复日期: 12:10:00
  芳草不要搞错。我们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乃佛教根本教主,不论大乘、小乘、显宗、密宗以及其他世界任何佛什么是菩萨道的修法都是释迦牟尼一佛所说,一佛所传
  另外,佛教强调以戒为师、以法为师强调依法不依人,谁个说法切合佛教真理谁就是正确的。佛祖本生曾因听魔王唱诵佛偈,而为求取半偈佛法舍身喂魔这就是依法不依人的典范。


   作者:圆智行者 回复日期: 20:23:00
    复作者:天目客 回复日期: 23:38:00
    对迷人来说不可思议
    对觉者来说不离思议,
    心妄俱妄心真俱真,
    分别意与平等性智的不同就在于此

  无宝可拿……和,是为这個不满意
  还是认为圆智的说法哪里有谬误呢?

  圆智 芳草说的是由四禅而至超禅,不是四禅八定
  你用定义看人看事,一矗就是在说你这个知执怎么就是不回观呢

  不见本师,不参访他佛世界岂可妄言。
  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成佛前做什么是菩萨噵时如何参访他方佛世界,如何立下大愿如何成就广土,难道没有学过

  华严经中,他方佛世界什么是菩萨道如何来参访释尊佛土写得一清二楚,难道没有看过即持本尊莲华前往他佛世界参拜如来、受加持,回本佛世界再与本尊说明。
  唉。。这些基夲功,圆智不可荒废呀。既入圆镜智当开法界慧

  芳草,你知道自己还在痴人说梦么一看你说话,就是未得佛教真传的你那些洣在梦幻泡影上的外行话,只能糊弄那些门外汉对于真正禅门弟子还是少开口为好,不然露出心外求法的外道马脚,你唱起戏来就没囚喝彩了……哈

  作者:泰山芳草 回复日期: 17:14:00
    圆智芳草说的是由四禅而至超禅,不是四禅八定
    你用定义看人看事,一直就是在说你这个知执怎么就是不回观呢
  超什么禅啊,你连四禅八定都说错了灭尽定根本与四禅八定没关系,却被你列为四禪你老在忽悠谁呢?
  佛性遍满虚空你说向哪里回观啊?圆智不用定义看人就知你连欲界最低的四天王都没证到,四天王天的天囚身高都在五百米以上你见过的那些幻象有么?欲心不死欲界难出。明白没

  佛学词典条目——【九次第定】
   (名数)四禪,四无色及灭受想定(亦云灭尽定),九种之禅定不杂他心,次第自一定入于一定之法也:一、初禅次第定二、二禅次第定。三、三禅次第定四、四禅次第定(已上名色界四禅天之根本定)。五、空处次第定六、识处次第定。七、无所有处次第定八、非想非非想处次第定(已上名无色界四处之根本定)。九、灭受想次第定止息一切心识之定,以是为禅定之至极

  抄点《六祖坛经》关于禪定的论述:
  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能曰:为是②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隍云:六祖以何为禅定?
  策云:我师所说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の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
  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無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

  圆智莫急芳草非欲争也。
  既是佛性遍满虚空圆智所訁“心外求法”又是何物。心外在哪里心内在哪里
  我在我的心外,还是在圆智的心外或是在佛性之外?

}

上宣下化老和尚佛七开示?1975年美国奧立岗州

信耶稣教的人知不知道耶稣有三年失了踪谁也不知道他到什麼地方去了。那三年他就是到印度去学佛法所以他所学的佛法,昰升天--天国乐园这就和《弥陀经》的道理是差不多的。就是耶稣他也是佛教的一部份。他用那种方法教化那一类的众生,究竟嘟要返本还原人人都要成佛的。这个情形有很多人不知道的。他就是佛教里头的一分子;他也是个佛教徒不过他教那种不想承认自巳是佛教的人,他就不讲佛教

摘自《十法界不离一念心》宣化上人讲述

第二欲天就是忉利天,这忉利天是梵语翻译过来叫什麼?不知噵就翻译一个「不知道」好了,就叫不知道天不知道天就是三十三,梵语叫忉利翻译过来叫「三十三天」。怎麼叫三十三天呢因為帝释在中间,这帝释天是在中间住的这个帝释就是〈楞严咒〉上那个「因陀罗耶」,也就是天主教、耶稣教他们所说的那个天主;Φ国人叫他玉皇大帝;在《书经》上叫他上帝——「斋戒沐浴,以事上帝」你斋戒沐浴了,就可以侍奉上帝

摘自《妙法莲华经观世音什么是菩萨道普门品浅释》宣化上人讲述

什么叫自在天身?即是天魔外道我坦白地对大家说,这自在天身就是天主教、基督教的天主夶自在天王也是属于这类的宗教。他们的贡高我慢简宜不可思议他们说没有佛、没有法,也没有僧毁谤三宝。自认自己是最高无上鈈可一世。为什么会这样呢就因为他们太自在了、太快乐了,的确是自在天身!但观世音什么是菩萨道并不见怪这类的众生他们的机緣成熟了,一样为他们讲解佛法令他们转迷成悟,归本还原

摘自宣化上人法宝网-《地狱不空》

天以自然为义,以业力所感而现出来彡十三天。

「忉利天」是梵语翻成中文就叫「三十三天」。这三十三天不是由底向上来数的: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合到三十三層所以称为三十三天。而是东边有八天西边有八天,南边有八天北边有八天;这四八共三十二,分布在第三十三天的四边而它在Φ间,这叫三十三天

三十三天的天主叫帝释。这帝释在佛教里头只是一个护法。

《阿弥陀经》上所说的「释提桓因」就是这个帝释;在〈楞严咒〉里边所说的「南无因陀啰耶」,这「因陀啰耶」也就是帝释天他虽然在天上做天主,但是在佛教里只是一个护法;他不單不能做主而且连坐的位置都没有,只是在门口站着这位天主,就是一般人所谓的「万能的上帝」

不错,他是万能的他不只管天仩的事情,也管人间的事情但他和我们人间的人没有什么分别,为什么他也有淫欲,也有饮食也有睡眠这三种欲念,只不过他轻一點没有我们人间的人这么重。我们人间的人在饮食方面,几天不吃饭就饿得受不了;几天不行淫欲,也就觉得很不自在;几天不睡覺那更觉得精神不够。可是这位帝释就是一百天不吃饭也可以,两百天也可以三百天、一年不吃饭,都可以的;一年不睡觉也可鉯的;一年没有淫欲,也可以虽然这样,不过他还是没有断欲。

忉利天人的寿命是一千岁以我们人间的一百年,做为忉利天的一昼夜你想一想:他的寿命虽然一千岁,但是比我们人间多多少年

忉利天有八万由旬这么大,城池的墙壁是七宝造成的光是城池就有六萬由旬。忉利天天主所住的城叫善见城所住的宫殿都是用最名贵的宝贝造成的。所以他生到这个地方就不愿意走了,而愿意在那儿做忝主也就是这个道理。他的前后左右、四维上下都是珠宝,房子也是珠宝造成的这么美丽的地方,这么美丽的宫殿所以他的欲心吔就不会停止,以为这样就满足了可以在那里安然享受天福。他认为这是最快乐的地方所以希望一切众生都生到他这个天国,他的世堺「我的世界是这么快乐的一个世界,谁欢喜来我都欢迎的!」因为他很欢迎一切人到他这里来住,他认为他是很慷慨;但他不知道怹自己的生死不能了也就因为贪着这种快乐。

那么讲了半天这个天主是怎么做的?是不是从地下往上升先做地主,然后升做天主廣州有个风俗,家家都供奉地主是不是由地主升做天主呢?或者由地主做人主再由人主又做到天主呢?不是的那么是怎么做天主的呢?

在迦叶佛时这位天主原本是个女人,所以你不要以为他是什么不得了的这个女人发心为佛造一座塔庙,她是什么因缘发起这个心呢因为她看见一座破庙,已经没有屋顶没有天花板了。这破庙里有尊佛像每逢刮风下雨,就会把这尊佛像所贴的金面从脸上一道┅道的冲下来。她一看就生了一种难过的心:「哎哟!这佛像已经都脏了,现在又被风吹又被雨打,啊!这太不好吧!」于是她发心偠把这座庙修造好

她想造庙,但自己又没有钱于是就找她的朋友亲戚,说:「我现在要造庙但没有钱,你们大家可不可以帮我的忙呢你们有亲戚就找亲戚,有朋友就找朋友我们互相做一件慈善的事情,把这座庙修好」她的亲戚朋友说:「可以,我们大家互相合莋来造一座庙」这么一找,恰恰就找了三十三个人--她是其中的一个发起人另外又有三十二个,这三十二个大约多数是女人这在曆史上已不可考,也考察不出来了若有男人,也很少的因为男人呢?以为自己了不起不欢喜造庙,说:「这个让女人去做」所以僦由三十三个女人把这座庙造好了,又造了一座宝塔大家都拿出一点钱,共同拿出所有的力量来造庙造塔

塔庙造完了,这三十三个人嘚生命结束之后全都生到天上去了,每一个人有一层天所以三十三个人就有三十三天。而这三十三天的中间就是忉利天天主——帝释这是忉利天的由来。

「天」是什么意思?没有意思要是有意思,就不叫天了为什么没有意思呢?天以自然为义「自然」就是它嘚意思。也就是由这三十三个人业报他们的业力所感,而现出来的这种天要是没有这三十三个人,这三十三天也没有所以我说没有意思。你若想到那个天上去那才没有意思,所以我们不要到那三十三天去

摘自《宣化上人开示录五》

他虽然置身横逆之境,仍不改变敎育宗旨

一九八三年九月二十五日

在中国春秋时代,有位大圣人出世就是孔子。他一生极力到处宣扬「仁义道德孝悌忠信」的学说,可是不受欢迎处处受排斥。他虽然置身横逆之境仍不改变教育宗旨,贯彻始终地提倡大同之道 孔子是位大教育家,提倡「有教无類」的平民教育不遗余力。他有「教不厌学不倦」的精神。他是一位「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实行家。孔子晚年删《诗经》、制「禮乐」、着《春秋》--诗、书、易、礼、春秋即现在的五经。 他的学生有三千人身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有七十二人。「礼」是婚丧祭祀的礼节;「乐」是音乐;「射」是射箭;「御」是驾车;「书」是写字;「数」是算数必须样样精通,才能成为完人 孔子的教育方针--「因人施教,以身作则」他的学生分为四大科:

(一)德行:有颜回、闵子骞。

(二)言语:有子贡、宰我

(彡)政事:有子路、冉有。

(四)文学:有子夏、子游

孔子卒后,分为两派曾子主张「传道」,以孟子代表后为正统。子夏主张「傳经」以荀子为代表。「传经派」兴于汉唐清三朝代;「传道派」兴于宋元明三朝代 世界上的事理,都有相互的关系好像中国的「儒、道、佛」三教,都是互相帮助「儒教」如同启蒙的小学,「道教」如同中学「佛教」就是大学。三教道理都有关连可是小学生鈈知中学的教科书,但是大学生可知中小学的课程 「儒教」讲做人的道理,如何建立好人格「道教」一半重于建立好人格,一半是修絀世法所以道士不剃头发,与在家人一样但穿古时隐士所穿的衣服。「佛教」则剃发除须穿坏色衣,不注重外表可是袈裟不离身,现比丘、比丘尼相佛教是修出世法的道理,是不是离开世间法而另外有佛法也不是的。只要将世间法认识清楚了不被其所迷,就昰佛法 有人主张「三教合一」。所谓:

这就是表示如是道佛教之根本,发起信仰之肇基乃是在儒教,必须读书明理,先学如何做囚然后再依法修行,所谓「归原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学佛法的人应该懂得这个道理。

摘自《水镜回天录白话解.贤圣篇》

佛教和儒教所不同的地方是一个提倡世间法,一个是出世法;

可是出世法是由世间法而达到的并不是离开世间法而有出世法。

孟子说过:「噵在尔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法在显,而求诸密;人在勤而求诸懒。」后面这两句是我说的不是孟子说的。「求诸懒」懒是懒惰。

孟子是亚圣以继孔子之道为志,提倡王道贬斥霸道。而孔子则是中国空前绝后的大圣人也可以说是先知先觉者,也鈳以说他有相当的来历孔子为什麼生在中国?本来孔子前生是佛教裏边的水月童子也就像善财童子一样;而中国的老子——道教的祖師,就是佛教老迦叶的化身孔子是水月童子化身;颜回呢,就是佛教裏头的明月儒童化身

为什麼迦叶祖师化身成老子?为什麼水月童孓化身做为孔子为什麼明月儒童化身成颜回?这就是因为佛教大乘根性的因缘到了中国所以这一班佛教的什么是菩萨道就争先恐后地箌中国,为的就是给佛教开路他们把佛教的马路先修好了,那麼等佛教传到中国这一些大乘根性的人就容易接受。不然佛教传到中國时,一般人也没有学道教也没有学儒教;那麼佛教虽然高深,也没有人懂也没有人接受,是很费力的於是老迦叶也不辞辛苦,先箌中国化身做老子怎麼叫老子呢?因为他一出生头发也白了胡子也白了,一出生已经就老了所以叫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老聃他到中国来,不断地努力提倡道教而不说是佛教;水月童子呢,就提倡儒教就这麼开了两条平坦的道。所以等到以后佛教传到中国就水到渠成,很多人都接受佛教的道理中国的儒教就譬如小学的学生刚刚入学门,所研究的都是小孩子容易懂的道理那麼以后就升箌中学,中国道教的道理就譬如中学的课程中学读完了,就要读大学那麼佛教的课程就是大学的课程,所以儒、释、道三教是三而一一而三。小学是为中学预备的中学是为大学预备的,大学是为所有想要深造学问的老百姓而预备的所以有小学、中学、大学。佛教鈳以说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一所大学

虽然这所大学在这儿,但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进大学还有很多人连字都不认识的,所以有很多人不認识佛教不知道佛教是什麼,也就是这个原因因为虽有小学也有中学,可是所有的小孩子不一定都能进得小学;所有该读中学程度的學生也不一定完全会进中学,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在中国来讲,儒教是小学的课程其他的宗教可以说都是中学的课程,而佛教是包罗萬有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所以说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佛教的大学那麼其中不认字的人、不能进大学、不能进中学、不能进小学的人还昰很多。

儒教的孔子也有五眼六通他也具足相当的智慧,智慧渊博所以孔子出生的时候有麟吐玉书的祥瑞之相。孔子说:

「吾十有五洏志於学」他说我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要学习了生脱死的法可是虽然有这个志气,还没有真正下决心

「三十而立」,等到三十岁時才下了决心,一定要修行了

「四十而不惑」,等到四十岁的时候他一切的怀疑、疑惑、迷惑都断了,所以说不惑不惑就是不动惢了,也就是孟子说他四十不动心一样的道理什麼事情不动心?财、色、名、食、睡不动心了财,他也不贪适可而止;色,他也不貪;名他也不贪;食,好东西他也不贪;睡也不贪睡觉。不惑也就是不迷惑了,般若智慧现前了

「五十而知天命」,等到孔子五┿岁真正得到宿命通了。这个天命也就是宿命通他能知道做人的生命哲学是什麼;也知道人的宿命——人的过去生是怎麼回事。

「六┿而耳顺」等到六十岁时,他有耳顺的功夫了耳顺,在一般世俗人所讲可以说是有天眼通、天耳通了。一般世俗人说千里眼、顺风聑也就是天耳、天眼的作用。

「七十而从心所欲」等到七十岁了,他得到了漏尽通得到漏尽通,那麼这时他的工作完成了他为了紦佛教的路给铺好,所以要讲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八德;又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又講明德、新民、止於至善这三纲领把佛教的路给开了一半。

格物什麼叫格物?我们一般老学究、老读书人都懂的就是要把自己的物欲革去,革除你的习气毛病你的妄想。这物欲就包括你的嗜好包括你所放不下的东西,这些都是一个欲都要革除去。你能革除物欲然后你的智慧才能开朗,才能现前所以要致知。致知又要诚意;你诚意了然后就正心;你能正心,然后修身你心若不正,身就不能修意若不诚,心也不能正这是一套的,一步一步的身修,然后家也齐、国也治这就是孔子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条目可以说包括世间法和出世法的意义

不过儒家只知道世间法,而不注重出世法所以它是个小学;它讲五伦八德,兄弟父母祖有五伦八德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就把佛教的路给铺了一半道教呢,又把佛教的路铺了一半;道教就叫人去欲断爱不过没有像佛教说的那麼肯定,道教说: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洎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

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

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的这个鉮是好清净的,可是人这个心就不老实像只马猴,跳上跳下向南跑向北跑,所以说「心马意猿猴」心像匹马,意像只猿猴它是不咾实的。「人心好静而欲牵之」,人这个心是好清净的可是欲念在那儿牵著它,叫它不清净「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鉮自清」,自然就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 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遠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惟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等到这个「寂无所寂」了欲岂能生?你清净到极点澄清到极点了,自然就没有欲了「欲既不生,即是真静」这就是一个真正的清净。

佛教和儒教所不同的地方是一个提倡世间法,一个是出世法这出世法是由世间法而达到出世法,并不是离开世间法而有出世法

所以一般人都赞叹孔子,无论是他的学生也好或是一般的社会人士也好,都说他德配天地、道贯古今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博学多能,学的也多能力也广。

所以各位学佛法的人先要把道教、儒教的道理也弄通了,然后你对佛法的道理自然就迎刃而解。

—— 一九仈四年六月二十八日?讲於金佛圣寺

摘自《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述

我才说一切宗教都是佛教它没有超出到佛教的外边去,洇为佛教是包罗万象的佛法是具足一切法,佛教也具足一切教;佛教里边也产生一切教这一切的宗教,都是由佛教而产生出来的那麼既然由佛教产生出来的,将来还是还归于佛教它从此地生出来的,将来还是到这个地方来的所以现在你不要问他,你是甚么宗教伱是信天主、耶稣?无论信甚么宗教都没有跑出佛教之外所以,祗管你信去你信来信去,你走来走去一定要回来的。所以你看这有哆大!佛教也是这样大的佛法也是这样大。虽然说无法可得但是还没有一个法不是佛法,没有一种法不是佛法所以又有甚么法可得呢?

摘自宣化上人法宝网-对初学佛的开示

现在的众生是我们过去的父母,未来的诸佛

如果对众生发瞋恨心,等于瞋恨父母和诸佛成為大逆不孝的人。

一九八三年五月九日开示

南传小乘的佛诞日和北传大乘的佛诞日有所不同,但无论是哪一天只要虔诚纪念,庄严礼拜就是佛诞日。因为法无定法的缘故若是专在这些事情上研究,把头发累白了眼睛弄花了,也研究不出一个所以然来这样把大好時光浪费掉了,是很可惜的

对于佛教,一般人各有执着有人执着是印度佛教,有人执着是锡兰佛教又有人执着是中国佛教,或者是ㄖ本佛教等等有种种不同的执着和看法,就把佛教变成有界限有边际,把佛教分了家了其实佛教是无量无边,没有一定范围的所鉯我一向主张,不要把佛教划出界限要世界一家,团结一致才对我常说:我所讲的佛教,不是印度佛教也不是中国佛教,而是尽虚涳遍法界的佛教详细来说,就是没有国籍的佛教没有种族的佛教,也是没有人我的佛教不但信仰佛教的人是佛教徒,就是不信仰佛敎的人也是佛教徒,为什么因为释迦牟尼佛曾经说过:「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由此可证信佛的人也是众生,不信佛嘚人也是众生

有人说:「我不是众生。」那么你不是众生是什么有人说:「我的名字叫天,我就是天」你要知道,天也是众生之一有人说:「我的名字叫地,我就是地」你要晓得,地也是众生之一也没有超出众生之外。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众生所居住的地方。┿法界中的佛法界那是超出众生之外,其余的九法界--什么是菩萨道、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都还在众苼之内,所以都叫众生

既然都是众生,那么我把不信佛教的人算在佛教里边,那还有什么不公平的呢这是佛教的全体大用。佛说:「一切众生皆可成佛。」无论你信佛教或者不信佛教,将来皆可成佛为什么?因为你跑不出众生的圈子之外你现在不信佛,将来會信佛;今生不信佛来生会信佛,有一天你终究会信佛的所以我把一切众生都当做佛教徒。

现在有不讲道理的宗教硬说只有独一无②的神,才可以主宰世界创造世界,控制宇宙人没有资格做神,只能做神的奴隶受神支配。这种理论和佛教的宗旨恰好相反佛教嘚宗旨是:「人人可以成佛。」现在的众生是我们过去的父母,未来的诸佛如果对众生发瞋恨心,等于瞋恨父母和诸佛成为大逆不孝的人。所以我们对众生要慈悲、要尊重人与人之间,要以诚相待互相援助,不要互相障碍、互相妒忌这就是佛教最伟大之处。

今忝你们大家来到万佛圣城参加浴佛盛会,我不管你们信佛不信佛浴佛不浴佛,我认可你们都是佛教徒你信仰天主,也算是佛教徒;伱信仰耶稣也算是佛教徒;你信仰犹太教,或信回教等等都算是佛教徒,绝不把你算到佛教之外我们大家都是一家人,没有彼此的汾别你们看!佛教多么伟大!没有排斥异教的思想。

世界宗教大同不可有纷争

摘自宣化上人法宝网-《宣化上人开示录二》

本着「道并荇,不相背」的原则把所有的宗教义理,积集在一起彻底研究一番,取其长补其短,发扬光大向前推行。

我来美国弘扬佛法为救众生离苦得乐,所以天天讲经说法令你们开智慧,晓得因果报应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切记不可错因果否则堕地狱,永不复得人身可是我还没有对你们讲,听经有什么好处听经是为明白真理,是为明白不懂的道理明了之后,才能依法修行得到真正的快乐。所謂「信解行证」按照这四步骤向前迈进,便能到究竟之处

我们明白这个问题,必须重视佛教必须拥护佛教,令佛教一天比一天发扬咣大续佛慧命,是佛教徒的职责

无论什么宗教,都是为众生造幸福不是给众生惹麻烦。我们对于任何宗教不可存着成见,批评其咜宗教不如佛教高明我们要本着「道并行,不相背」的原则应该把所有的宗教义理,积集在一起彻底研究一番,取其长补其短,發扬光大向前推行。否则便会被时代所淘汰。

有人问我:「你是什么教」我是真理教,我是人教我是众生教,我是大众教因为眾生是人成的,人可以成佛所以佛教可以叫人教,也可以叫众生教

佛教是尽虚空,偏法界我们要承认一切宗教,都属于佛教的一部汾可是一切宗教,他们不承认是佛教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不必过问我们要把心量放大,包罗万有尽虚空,偏法界都是真理的表现。各位注意!今后不要和任何宗教分彼此他们和我们分彼此,我们不和他们分彼此要这样去做,才能息事宁人否则,「公说公囿理婆说婆有理」,互相争论毫无意思。真理不怕考验科学越进步,证明佛教的真理更是正确所谓「真金不怕火炼」,越炼越是咣亮灿烂夺目。

摘自《金刚棒喝——宣公上人答问录》

问:请问佛教与基督教的关系

上人:都是教你教我的。

问:佛教界称道教的玉瑝大帝就是佛经上忉利天的天主释提桓因但道教并不承认。他们说玉皇大帝及一切大罗金仙皆在轮回之外且亦绝不可能在欲界,亦未哃阿修罗敌对请问上人究竟如何?

上人:这个问题是打不清的一个官司世俗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这个法师难断宗教事这宗教,各说各的第一各说各的道理。其实都在那儿隔靴搔痒盲人摸象。究竟玉皇大帝多高多肥?是什麼颜色他们知不知道?我知不知道你知不知道?我相信都是没有什麼凭据的

问:佛教与道教[一贯道]之区别?

上人:佛教就是佛教道教就是道教,一贯道就是一贯道洺词不同就已经区别了嘛!

上人:中国人和美国人是不是都是人。

问:佛教、道教、儒教有什麼分别它们是不是一样?

上人:一个小学課程道德一个中学课程道德,一个大学课程道德;大学课程道德就是叫你皈依佛法僧三宝不要把三宝忘了,中学就叫你皈依你自己的精气神不要把精气神耗散了,初学的呢就叫你把人道好好尽圆满了它。

问:道教和佛教有什麼不同呢

上人:道教只是一半,佛教是究竟彻底你明白佛法,不明白道教这谈不到真明白佛法。明白道教你不明白佛学,那只是一半只是走一步、二步,一个开始

问:佛教与道教的区分在哪里?

上人:那你说老年人、壮年人、青年人有什麼分别儒、释、道是一家,但一个是小孩子一个是中年人,┅个是老年人他们能懂彼此的思想吗?

学生:我是犹太教徒但上人所说的世界五大宗教之中没有犹太教,我想知道佛教中如何能与犹呔教合作

上人:犹太教就是佛教,天主教也是佛教不过换汤不换药,换名不换意我拿什麼宗教都不是宗教,认为只是人性的变化所以我见到什麼宗教,我就是什麼宗教

问:佛教和天主教有什麼不同?我不了解请上人解释。

上人:解释来做什麼你喜欢天主教就詓信天主教,你种那个因就结那个果。你喜欢佛教就去学习佛教这是随你自己的喜欢,种什麼因结什麼果他们同不同,都是诸恶莫莋众善奉行。

}

 道是什么佛家说道是空,道家說道是无两大宗教 修法虽有不同 但道却是一样,这就是说万法不离其宗 大道归一空无之境 寂静之处便是道之本相,空无并不是什么都沒有而恰恰相反空无是万物之本,万事万物皆从空无中生起一切现象只是空无本性的短暂投影。

  空无这个概念放在过去还不好明白茬常识看来空无就是一无所有空空如野,而空无这个概念放在当下科技文明相对发达的今天来说太好理解不过了,佛家说世界是由地火風水四大元素组成道家说世界是阴阳五行所构造,而科学则研究出世界一切物质是由一百多种化学元素所组成,现在量子科学得出紦物质无限分割后,最小单位是光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在有意识观察时以物质呈现没意识观察时以光的形态存在,所以从过詓文明到现在文明得出的结果是一样的一切物质现象都是由一些不同特性的能量所组成,虽然在文字表达上有所区别但在本质上是高喥一致的。空无这个概念是相对于眼耳鼻舌身意所感知的现象而言的而非本质上的什么都没有,恰恰相反空无中 有无限的 智慧的 任意的 隨性的各种可能性存在之所以空无有这些无限任意性,才能成为一切现象的本源之母如果空无是有 是一个特定的现象,那其它现象就鈈能在其中展现演化所以空无是相对于有情众生执着的感知念头,而演说的相对概念切勿认为空无是什么都没有的狭义理解。

  道生万粅孕育万物,万物在道中自然运行万物随各自的条件随缘生灭,道不曾去干预也不曾去主宰这就是道的空无特性,万物呈现的所有條件因素都源自于道而道又不参与管理和指导,正因为道有这种空无不执的本性才能永恒的存在下去,如果道参与任何一个现象就會随现象的发展沉浮起灭。

  道就如一个幼儿玩耍的沙池小孩子可以把池中的沙垒成各种各样的城堡玩具,画出各种的图案景色你的思想有多宽,景色就可以有多美在里面玩耍的孩子可以自由发挥,没有谁去干扰指导沙池本身也不会说我不愿意成为你垒的样子,沙池夲身没有态度没有情绪就如道一样的空无特性,孩子创造的各种景色就如尘世的景象这些景色都有生灭,这些景色都是沙所组成生昰沙灭也是沙,对于沙池来说无论景色生灭沙池都不会有任何改变,对于沙池来说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池中的景色皆是沙池中的沙也成了景,也就是说 沙即是景景即是沙,就如道之空性与世间色像的道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世间的大道就如沙池一样的道理,所有众生都是道中的玩童利用道中的能量幻化出各种各样的现象,现象都有生灭唯有道之永恒,大道就只有一个我们只能合于道,洏不是去修一个道合于道之性。沙池中的沙是没有自我执着的如果沙执着自己是一个城堡,那就没有可玩性了也不可能成其它形状叻,沙池的特性是任意性无自主执着性,也就是说空无之性只所以有无执着性才有无限的可能性,道也是如此修道并不是要成为沙池,而是要修成与沙池一样的空无不执着性有了此性就可以观池中景色起复生灭,就如池外观看孩子玩沙的家长一样不受池中景色生滅而生妄心,不随沙中景色生灭留念生死世间众生恰恰都在沙中景色之中,害怕景色毁灭流浪于生死之间

 世上万事万物在什么地方运荇,是在“空”中运行而不是在某个东西中运行,如果没有空就不会有新的事物产生凡是有新生事物产生就一定是在“空”中,所以涳生万物至于万物是怎么生的,与空没有关系那是事物之间的缘合关系,这属于万物自然法则的原理造法

从有到无,一切因缘巧合洏生因缘散而灭,世间一切事物与现象都是因条件成熟而巧妙结合而生,又因事物所需条件散失而毁灭所以佛说一切皆缘,所谓的緣就是呈显事物的必备条件因素就像雨后的彩虹,当太阳光照射到空气中的水滴时光线被折射及反射后呈现的美妙景象,彩虹因阳光與水滴巧妙结合而生也因某一方因素缺失而灭,所以世间本无彩虹的实质存在只是因缘出现的幻像而已,所以彩虹因缘从空中而生滅后复归于空中,从空中来又到空中去所以就无所谓生灭,生灭的只是观看景色的这颗心心若不起生灭念万物皆永恒。

   一颗野草我们認为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东西看的见摸的着,也是从无中生出来的而不是从土中生出来的,土中本没有草土只是草生长的条件之一而巳,草是阳光水,土壤空气加上时间的结合体,万物自有存在的一种智慧当条件成熟时就会结合而形成一种像,也因时间的流逝会汾解成原有的条件因素复归于空中,短时间内看小草是存在过长时间来看也是从无到有 从有到无的一个过程,和彩虹的出现没有本质嘚区别只是这个现象存在的时间稍稍长点而已,世间的所有物质也是一样的道理世间的一切想法现象也是一样的道理,某些人凭空一個想法把世间的物质因素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世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现象都将谢幕,相对于历史长河短短的几芉年历史也如昙花一现而已和彩虹的出现没有本质的区别,从空中来复归于空中去

   空中包含一切事物成像的条件因素,当某件事物条件因素巧妙结合时就会呈现现象当条件因素缺失时现象就会毁灭,所以现象来源于空空也是现象,这就是心经说的色不异空,空不異色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一种性一种空性的特质,就如一个人的正义感这个正义感也是一种特性,一个人有正义感在见义勇為时得以显现没去做这些行为时也同样存在,只是在某些危机时刻才得以显现出来产生一件事实成一个现象,没有危机时就成正义的涳性存在这种正义空性有条件了就展现出来,没条件了就归于空性而不是时时都要去锄强扶弱,以体现正义感的存在其他事物也是┅样的道理,所以空并不是无而是现象本质因素的暂时归隐。所以我们对待世界一切现象都应该以此心态对待就不会被凡尘的幻象所洣惑。修行就是去培养我们的一个特性一个待万物都不执着的空性。有了这个空性世间所有游戏景象任你来去自如而不会被游戏景象所迷惑,就如一个有正义感的警察潜入到犯罪团伙中也不会被带坏随波逐流,随时都可以抽身出局而不会迷失于其中,修行合道以后吔是一样的道理

从网络世界的原理还原现实世界的真相,看懂此文可以加速你求道的步伐

  通过网络世界的认识就可以明白现实世界的构慥把网络世界理解明白了,在现实中也就明道了

  电脑是网络世界的一个载体,我们把立足点放在电脑里面去认识网络世界看看网络卋界与现实世界有何相同之处,整个电脑系统就是我们的宇宙电脑中的所有软件和游戏就是世界中的法,试想电脑系统有多大也就是說电脑可以装多少东西,不用去考虑硬件因素可以说是无限的,你的想想有多大空间就有多大电脑中的每一个游戏就是一个世界,每個游戏有游戏的规则规则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现实世界也是如此宇宙中有无数的世界,每个世界都有不同的运行规则按理说电脑Φ的游戏我们都可以自由去玩,进入一个游戏就等于进入一个世界要想玩一款游戏,首先你要知道有这个游戏然后要去学习一些此游戲中的规则,然后注册一个账号就可以去里面体验了现实世界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去不同的世界投胎体验要想去一个世界首先你的意識中要有这个世界,如果都不知道有某个世界又谈何要去哪里,所以宗教信仰的目的就是告诉你有哪些世界可选如果你都不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往生后你的灵魂意识是没有相关信息可选择的所以相信是选择的第一步,就如你如果不信任某品牌的产品你是肯定不会選择他的,更莫谈你会体验此产品的功能这是一样的道理,当你相信后我们就要去学习里面的相关规则这就叫修行,修炼自己的意识荇为能够与此世界的规则相适应选择是双向的,只有当自己的条件符合此世界的规则时方能被录取,就如我们考大学一样比如某个卋界中是没有色欲的,如果你满脑都是色欲不管你有多诚心是不会被接纳的,有句话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投胎选择上是体现的淋漓盡致,所以你想要去某个世界你得先修习此世界的行为法则,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就是容纳贪嗔痴的众生如果想去极乐世界,得把这些嘟去了不然往生后最佳信息匹配还是会被娑婆世界所录取,不是你想走就能走要看分数够不够人人都是诚心想去北大读书,可是北大吔有北大的录取线的修行也是如此,所以要求我们精进修行口上念着阿弥陀佛心中都是贪嗔痴,西方极乐世界怎敢给你发录取通知书没有此录取通知书你在此世界就没有账号,就没有资格体验此世界的精彩游戏

  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玩了很多游戏,甚至会把有的游戲中的经验带到另一个游戏去玩游戏玩的多的人往往比玩的少的人经验更丰富,技能也会更好这就好比在现实世界中投胎轮回多的比輪回少的,更有生活经验也更聪明和智慧,所以生活中遇到不如你的人不要去埋怨他因为你投胎轮回的次数比他多的多,你过的桥比怹走的路还要多所以不要用大学的智慧去指责小学的愚笨,我们要把视角升高了来看不要只看今生的数据来判断优劣。

  电脑中的游戏並不是电脑本身就有的电脑本身只是一个空无的程序,一群游戏开发者通过自己的思想意识开创了一个精彩的游戏世界通过到处宣传遊戏的精彩去吸引众生,你如果喜欢你就去了他的世界任何一个人只要你有这颗心你也可以造一个游戏世界,别人也会来你的世界中玩耍体验这个现实世界也是一样,宇宙中本没有世界在无始无终的时间长河中,一些先知觉悟的众生创造了一个世界然后在宇宙中四處传播,宣扬自己世界的美好和精彩吸引更多的众生去他的世界体验,然后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精彩世界现实中我们供奉的什么是菩薩道就是以前的招生老师,现在的传道弟子就是接替以前什么是菩萨道招生的工作

  游戏玩多了经验足了,自己就去开发一个游戏找一些伙伴共同来玩成这个任务,现实世界也一样轮回的次数多了,在每个世界得到了智慧积累最后觉悟了自己就去创造一个世界,这就昰开创世界的各位如来佛祖佛祖身边的几位什么是菩萨道就是开创世界的合伙人,什么是菩萨道就负责招生工作佛祖就负责完善游戏嘚内容和规则。

  电脑中有无数的游戏当你玩上几十年后你会慢慢厌倦,所有游戏内容虽然精彩的各有千秋但模式也只有哪些,你就会詓寻找新的娱乐寄托让自己那颗寂寞的心得到安抚,现实世界也是如此当你在无数的轮回当中体验了各种不同的角色后,慢慢发现自巳对一切都没有了兴趣此时的你四处去寻找灵魂的归依,寻找解脱的方法慢慢踏上灵魂的修行之路,正是如此你才看到了我写的文章

   电脑系统之所以可以玩所有的游戏,是因为电脑没把自己当成某个游戏他是一个空无的系统,他没有自我执着的念头宇宙大道也是┅样的道理,所有世界都能在宇宙中自由演绎是因为宇宙有一个空无的特性,空无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一个智慧的平台,而又不以洎我自居就如电脑系统一样,我们每次使用电脑只关注电脑里面的游戏或软件,从没去觉得有电脑系统的存在就如我们在宇宙中生存,只关注我们身边的世界而没去关注是什么让我们这个世界存在。

   电脑刚买来或重装过系统后大家都有这个念头,我这电脑是空的我要去装几个常用的软件和游戏,仔细去体会“这是空的”这个想法这个空就是大道的空,此空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可以识别万物的涳,电脑系统正因为空才能容下别的软件和游戏如果他不空如游戏一样满,那么其它软件游戏就无法运行就如游戏中无法运行其它游戲一样,游戏是“有我执着”的特性而电脑系统是“无我空无”的特性,大道也是如此道就如电脑系统一样,是一个智慧的平台无峩空无的特性,这个空无看似一无所有实则无所不有就如电脑系统看似什么都没有,实则可以玩遍所有的软件和游戏这就如佛祖所说,当你觉悟后你可以观遍三千大千世界如果我们只沉迷于一个游戏世界之中,那么你将失去其它所有的游戏世界只有当你放下眼前的遊戏回归到系统桌面上时,你会发现你拥有的是所有游戏的娱乐权现实世界中也是一样的道理,只有放下眼前的一切幻象回归大道的夲源,你将拥有一切世界

  从前面的比喻中我们得出,系统桌面就如我们的大道电脑中的软件游戏就如我们生存的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嘚游戏都可以在系统桌面上运行正如三千大千世界都可以在大道中运行一样,大道的无为 空性 就如电脑系统一样游戏的运行感觉不到系统的存在,游戏运行的都是自己的规则不管游戏里的规则怎么变系统都不会干涉,大道也是如此一个世界的 成住坏空 与大道没有关系,世界有生有灭而大道始终不变,就如你玩游戏打开这个游戏关了这个游戏,系统永远在那里没有任何改变三千大千世界的精彩吔如不同的游戏一样丰富,每个世界都有不同的规则就如每个游戏都有各自不同的玩法一样。

   回到现实世界来看大家所追求的一切都昰一个游戏,无非有的人角色不一样级别高低不一样。

    现实世界中传道的少传法的多他们教会你的是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的方法,就如从一个游戏到另一个游戏的玩法问问你自己,你是这个游戏玩腻了想玩另一个游戏,还是不想玩了想怎么回到系统桌面去如果你是想玩另一个游戏,那么这些大德们都没有错他们是不同世界的招生老师,按他们的方法去修都可以去到相应的世界世界不同方法不同,所以不要问两个大师那个方法对那个不对一切有为法皆是法界的投影,修不同的法去不同的世界世界的内容各有不同,好与鈈好就看你内心的选择如果你是想彻底不玩了,那他们的方法都错了回归大道的方法是最简单的,放下游戏中的一切回归一个清静惢,保持与道一样的空无特性很多人挂念游戏中的队友,想离开又舍不得离开殊不知游戏有生灭,对友无生灭等他们也玩腻了迟早吔会回到大道中,大家再聚也不迟修道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想尽办法去放下除此以外一切以得到为目的的修法都是离道越来越远,修以得到为目的的法只能让你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想成佛成仙都是以得为目的,不以得

    网络世界中有无数的游戏就有无数的游戏玩法,哪怕是同一个游戏不同的玩友方法也不一样初级玩家往往都喜欢看高级玩家的游戏攻略,现实世界中也是一样无论是红尘中追求功名利禄,还是道门中修仙成佛都有数不尽的方法攻略面对无数的方法论实修论对于初学者来说更是无从下手,往往四处讨论那个好哪个不好其实所有的方法都好也都不好,都好是因为曾经有人通过此方法成就了自己然后把此方法传予世人,丰富了人类智慧文明嘟不好是因为如果你按此方法去修,不可能达到方法创造人一样的高度从古至今富人无数,而致富的方法没有两个一样的就算富豪把所有方法都告诉你,你按他的方法也达不到他的高度修行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独有的能量信息体系唯有找到自己的方法才能成僦自己的道,我们可以去学习别人的方法但不是去模仿别人的道,很多修行人盲目崇拜迷失在别人的世界当中,当别人的世界崩塌时洎己也就没有了宇宙中任何一个生物都是按照自己的智慧在进化,我们可以低级但我们要时时追求向高级进化而不是自己全活在别人嘚世界里,面对所有方法我们可以学习但不盲目套用面对所有高人我们可以尊重单不能崇拜,万事万物都以自己的道而存在所以少去否认 多去学习,去建立自己的道完善自己的道,传播自己的道丰富世间的智慧文明。

道法是一体不可分开论道是一个智慧的大平台呈“空无”特性,法是一个个不同的大千世界道就如电脑的桌面,法就如桌面上不同的软件游戏二者共同存在才有意义,只有道没有法道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就如只有电脑,里面什么软件游戏都没有一个空电脑什么也没用,没有道就不可能有法就如电脑都没有,就談不上里面的软件游戏了修行人千万不要追求三千世界中所有众生都解脱,如果所有人都不用软件和游戏了电脑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叻,同理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都看破了幻象世界法界的幻象就都没有了,道也就不存在了道法互为根本,道是法的根法也是道的根,法在才能体现道有道才能承载法,宇宙平衡就是法中不断的有众生脱离,也要不断的有从法中生出法本身也有生有灭,就如一款遊戏不断的有新人去玩,也不断的有老玩家离开游戏本身也会随着时间被淘汰出局,所以道即是空法即是色,色和空没有区别二鍺本是一体两种状态,所谓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所以修行之人不要去追求空没有离开色的空,并不是我们看透了色就进入了空出叻空就进入了色,二者没有来去之法所谓不去也不来,住于当下以一种不执着的心来看待万事万物即是空众生起念空中显色,念灭色詓归于空色在空中,空也在色中所谓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就是如此。

明道而修法方不被法所迷

    修道之人应先建立完整的世界格局,而不是执着于自己所见的就是世界真相就如读书一样,一个合格的学生应该清楚在整个教学体系里有很多学术,而不是认为自己所学的哪一点就是整个知识海洋自己只是知识海洋的一部分,修行人也应该建立同样的认识观念在未得道之前任何一个修行众生所感知到的一切,都只是世界的一部分无论修行中你是开了天眼灵眼法眼慧眼,还是你修出阳神阴神出体你所见到的一切只是你世界观中映射的投影,而不是宇宙真实的本相就如一千个人同去一个地方游玩,回来都写一篇游记大家描绘的都会有差别,众生判别世间善恶媄丑的根据永远是以自己世界观中的信息来加以衡量,就如同一道美味有的人喜欢有的人不喜欢一个人所接触到的一切都是自己频率信息感应而至,就如喜欢去娱乐场所消遣的人容易遇到麻烦事的概率比去读书馆的人要大的多,所以有的人常常遇到危险有的人一生嘟没危险,所以一切相遇都是自己的频率相招切勿怨天尤人,一切与自己有关的事情自己都是此事件中的一个因素,如果修好自己的惢 行不出现在此事件因素中那么自己将不会经历此事,所以古人说三思而后行善恶皆自招,如果让这两类人来介绍一下这个世界一個会说这像一个地狱,一个会说这像一个天堂同样一个世界谁说的是真实,都是真实的都只是真实世界的一面,如果第三人只信其中┅个人的那么这个人一开始就失去了解世界真相的机会,现在很多修行人也走入了这样的怪圈盲目相信很多修行前辈的经验,而舍弃叻自己的世界观把某些修行人出体所见的景象以为是世界的真相,大家想想我们的三维空间就这点信息都让每个人对世界有不同的认識,何况上升一个纬度信息量要无数倍增加而又用三维空间的思维模式去解读高维空间信息所呈现的象,可以说是以小学生的视角来看卋界格局所以我们要明白,每一个生命不管以什么形式去感知到的宇宙信息都是他所拥有的世界观对外在世界的解析,只是浩瀚宇宙Φ的一微小部分所以我们修行第一大忌讳就是相信别人,第二大忌讳就是否认别人我们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把别人的世界观做为丰富自己世界观的题材不断的去完善自己的世界观,而不是迷失在别人的世界中修行之人以宇宙为参照,宇宙容下了你见到的一切你昰否可以容下你见到的一切,这一切是否可以在你的世界观中有序运行如果不能说明你的道还不够完善,你所见的一切都已经在宇宙中存在这是不争的事实所谓的修道就是完善你的道和宇宙一样,包罗万象养育群生看看很多修行人,一会否认这个一会否认那个,甚臸连身边人都容不下他的道能有多大,羊肠小道而已修道最好的验证就是你容下了多少,容下的你悟明白没有当你能上别人的世界茬你的世界中运行时你便得道。

研究电脑系统的少研究软件游戏的多,系统相当于道软件游戏相当于世上的法,正如世上求道的少修法的多,修法再深入也不能得道就如游戏完善的再好也不能当成系统来用,系统可以运行所有的软件游戏而游戏中却很难运行其它嘚游戏,这就如道一样道可以容下万物,而某一个世界中却很难有其它世界

修行人可以参考以下修行次序,根据自己的根性选择合适嘚方法

智慧根性大概有以下几种层级:

 一、合道者如佛祖,道祖已经觉悟的神和什么是菩萨道。

二、修性者这类众生已经明白一切囿为之境皆为幻象,有生有灭不是恒常从而萌发出离之心,发心从幻象世界中彻底获得解脱

三、修心者,这类众生还迷念在幻象世界Φ希望从一个苦难的世界到另一个没有苦难的世界,以为离开了眼前的苦就是得到了解脱

四、修法者,这类众生不满足当下幻象世界Φ的角色追求更高的视角和能量,希望从幻象世界中得到更好的升级

五、修术者,这类众生拼搏在当下的幻象世界中极力的去学习研究此世界中的方法论,想把眼前的生活过得更加美好如意

六、修命者,这类众生还在为自己的生命奔波投身于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環境中,处在轮回的最初端

这六类众生也代表尘世间六种不同智慧追求的人群,每类人群对世界的认识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观点所有类別人群的观点都没有对和错,也没有高与低之分一切智慧的高低与广博是信息的多少决定,而非个人主观意识决定所以你眼中的世界僦是你灵魂中所储存信息的外在映射,所以信息量的多少与来源就是决定智慧的高度和广度修行人能够从高维空间获取到更多的信息,所以就显得比三维空间的众生更有智慧也能得到大家的追捧,就如深山中的村民往往崇拜跑江湖的后生因为在江湖上获得的信息比在罙山中多,所以就显得更有智慧受人崇拜

    所以修行得道的过程就是,从少到多再由多变少的过程只有不断的去获取智慧,当智慧达到┅定高度后才明白放下真正的放下是智慧的最高境界,智慧的不足也能让你放下那叫力不从心被迫放下,看看现在有多少修行人是真囸的放下还是被迫放下。所以在度人的过程中不要去劝人放下唯一能做的就是给予他智慧信息,当他智慧到一定境界后他自然就会放丅就如请客吃饭,你唯一能做就是不断上菜而不是问别人吃饱没有可以下桌了吗,当人吃饱了他自然下桌

简单说说不同智慧层级的眾生应该怎么去提升

   一,合道者这类众生已经觉悟获得解脱,是有情众生的最高追求和归属道者无为空性,不执着宇宙一切幻象色境无自我的主观念头,随缘知境无所不知就如电脑桌面一样,你玩什么游戏它就给你显示什么试想电脑如果是一个人,你通过他的脑孓玩游戏你玩的一切他都明白清楚,甚至比你更清楚游戏规则但它不会干扰你怎么玩,这就是道之空性合道者也是这种空性,当拥囿这种空性时又有两种情况一是住于空性归于寂静,就是佛说的涅槃过去佛就是这样,合于道而无任何念头但不能说他死了,虽不起念但无所不知就如我们发呆看窗外的风景,脑子里没有任何念头但路上的车水马龙我们还是知道的。二是住于空性随缘起念,就洳现在世的各位神灵什么是菩萨道一样他们本性是空,但随缘受众生的请求去度化并没有住于寂静不动,他们还在动念但此念是以涳性无为 为根,目的是引领众生得智开悟凡夫是以妄心有为 为念,所以同样是起念什么是菩萨道之念与凡夫之念是有天壤之别不可混為一谈。

  二修性者,性与道合方得道,这类众生要求修炼自己的本性与道一样道者空性也,所以当你的本性 无一物所执时 就算得道叻道是空,所以在此层级的修行者唯一能做的就是放下而不是去追求学习,每天观自己今天比起昨天多放下了些什么当放无所放空無所空时,你就合道了所谓修行到头一场空,空空无我道其中何需寻法去求道,无心无念就成功

 三,修心者心与性合,明心见性这类众生迷失在红尘幻象当中,心随红尘随波起浮心随外境所转时时不得安宁,喜怒哀乐皆由外境所决定在红尘中心力交瘁欲寻找靈魂的港湾,这类众生若想解脱就需静心思虑问问自己的内心,自己需要什么去找到自己的本性,活出自己的本性放下世俗的圆滑,按自己内心所想去行事脱下自己伪装的外衣显现自己的本性,多少红尘世俗人表面是笑内心是恨表面做的是给予内心想的是获取,利用世俗礼仪的外衣来层层包裹贪婪的本性本性从未见天日,又何谈红尘是道场道场虽好从未把本性拿出来历练,就算历练千年本性吔如在冬眠放出你的本性,是好就做好是坏就做坏,无论好与坏这就是你自己做好做坏皆有相应的结果来回报你,只有撞了南墙才會反醒自己的过失改过之后自己的本性才会得到成长,只有当自己的本性真正好时好的回报才会永远相随,结果是检验本性好坏的唯┅标准人的痛苦往往产生于,表面做的不是自己内心想的如果表面做的就是你内心想的,你永远不会觉得痛苦当你随心所欲都不会絀错又合乎天地之道时,你就合乎圣人之道当你顺应自己本性去行事,但又处处碰壁事与愿违时说明你的本性是有问题的,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自己是错,遇错就改直到对为止科学发明也是如此,没有一项发明是第一次就做成功了的有的是成百上千次失敗才做成功,想想自己失败时有没有去改又改了多少次,对与错都是历练本性的方法宇宙中大千世界精彩各有不同,如想从一个世界修行到另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则需要以性相匹配,须知物以类聚 是以性相近而不是习相近当你本性的频率与另一个世界的频率相合时,伱自然就可以去了而不是表面行为看似相近,多少修行人发愿往生去往西方极乐世界问问自己所做的一切善行是本性所为,还是以善荇来迷惑本性修心者修性也,当你心性合一时性又合乎善行时,自得正果往生极乐

 四,修法者法与心合,得心法者必先速成这類众生追求在当下世界中升级提升,道家修仙就是这一层欲脱凡尘先修心,心与天合自然升万法不离心,心坚自然成一切修炼的方法都在心上得到体现,世上修行方法万千唯有得天心者方可出离,人法地地法天,要想从地上升到天就必须合乎天的要求,而不是按着人心的善恶观念来修所以道家说,顺者成人逆者成仙,在人道人们追求事事顺心无忧无虑安居乐业,在身体五行平衡无灾无病大家反观天道,天灾人祸战争瘟疫从古至今没有一时停止过,试想什么时候上天顺过人意所以欲通过游戏规则依法而上。修一切法偠从自心而起可以学习别人的法,把别人的法悟透后由自己心而生出法,然后修自己的法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别人的法洅好那也不是你的,万物各有定位 各有自己的存在之法你依你的法而存,你的法从何而来从你心而来,你心从何来从万物之法凝聚洏来,聚天地灵气而生其心心与心相合而转其境,合人心者在人道合天心者去天道,合畜牲心者去畜道合鬼心去鬼道。所以欲往上修者以天心为己心,法从己心生切勿心外求法,学别人的法是为了完善自己的心自己的法就是自己的存在之道,很多修行之人都迷夨在别人的法中纵观古今真正的大师没有师父,大师的弟子也没有一个和大师一样的人所有的大师没有两个相同的,所以学别人的法修自己的道切勿用自己的法走别人的道。

 五修术者,术与法合术合其法方事半功倍,这类众生在世间追求通过自己的方法获得更好嘚生活术者方法技能也,道家山医命相卜世间一切技术都是术的范畴,一切术的根源都是天地之法的归纳总结要想学好术来改造生活,就先要明白天地造法之道只有懂了天地造法才能运用好术数,无论是古代术还是现代术都得与时具进,一切术的形成都是当时天哋磁场频率信息下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更替,众生意识的转变天地人文磁场也会随着改变,所以学术者用术者切勿迷念进去被术所迷惑迷念祖传的就是好东西,试想你家过去如果是冶炼世家过去的秘方放到今天还有优势吗,其它也是一样的道理只是现在有的术数没囿新生 就没有对比,没对比不等于你那套就没落后所以在当下学习术数的朋友要多与当下文明相结合,在过去的智慧上升级研究当下忝地信息环境创造新的术数,曾遇到很多用各类术帮人改命改运的大师曾请教这些大师,人的命与运是有哪些因素构成或影响没有一位可以完整的搞明白,既然连命运都没搞明白又谈何帮人改命运就如一个不懂汽车的人去帮人修车,所以欲精术者先修法,去修炼自巳以感悟天地之道当天地之道都明白了,万物就任你造法

 六,修命者命与术合,得安生术者技能方法也,这类众生还在尘世中为叻自己的性命苦苦奔波为了最基本的生存条件绞尽脑汁,这个世界最基本的规则就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竞争是万物得以进化的最好动仂,要想在众多竞争者取得胜利就必须掌握更先进的技术与方法,技术是走向文明的阶梯技术也是智慧的结晶,只有运用智慧才能让伱从弱者走向强者才能摆脱扼制命运的枷锁,所以这类众生要想从最基本的生存满足,走向更高的精神追求就需要借助人类文明留丅的一切术数,来帮助自己改善生存环境只有当自己的命得以安生时,我们的性才得以释放古人说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吔是此意修命者先学其术,术精则命改天地自有定位,切勿好高骛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修圣成佛非一世之功世世累积终有解脫之日。

欲安命者要学术欲精术者要知法,欲修法者要明心欲明心者要见性,欲见性者需合道从命修到性就合道,此乃性命双修

想追求进步的朋友,参照自己目前所处的阶段一步一步往前修行,当然跨越式前进也是可以的就如读书一样,正常学习步伐是一级一級学习有些天才小学就把初中的学完了也是可以的,修行也是同样的道理无论此时你处于何阶层,就算是在地狱只要你放下一切念头見性成佛一切因果定律,只是游戏中的规则与合道没有关系,合道成佛只需放下而要想在游戏中得到升级,则需要遵从游戏中的规則

道法是一体不可分开论,道是一个智慧的大平台呈“空无”特性法是一个个不同的大千世界,道就如电脑的桌面法就如桌面上不哃的软件游戏,二者共同存在才有意义只有道没有法道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就如只有电脑里面什么软件游戏都没有,一个空电脑什么吔没用没有道就不可能有法,就如电脑都没有就谈不上里面的软件游戏了,修行人千万不要追求三千世界中所有众生都解脱如果所囿人都不用软件和游戏了,电脑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同理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都看破了幻象世界,法界的幻象就都没有了道也就不存在了,道法互为根本道是法的根,法也是道的根法在才能体现道,有道才能承载法宇宙平衡就是,法中不断的有众生脱离也要鈈断的有从法中生出,法本身也有生有灭就如一款游戏,不断的有新人去玩也不断的有老玩家离开,游戏本身也会随着时间被淘汰出局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菩萨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