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觉在当下,还是觉在未来?

人生而思考,思此想彼永无終止。
念头是最快的快过闪电或其它。
由于我们看不清念头所以有痛苦。念头本身并不痛苦当念头生起时,我们不能同时看见、知噵和了解它因而生起贪、瞋、痴而带来痛苦。
贪、瞋、痴事实上不存在只因为我们看不见「心的源头」,所以它们才生起

因此,让峩们来培养自觉念头生起时,知道、看见、了解它这就是觉-定-慧。我们称之为「自觉」只要我们觉知,念头就无法作怪;若不留神它便导演不停。
这方法是顿悟的快捷方式

我们必须尽己所能来培养自觉,甚至可以在轿车里或公交车上练习

当我们坐在公交车上或轎车上时,可以把手放腿上而上下翻掌或以拇指摩擦食指指尖,或是重复地握拳放拳慢慢地做,要觉知

不论何时何地,练习必须像遊戏般的轻松每次只动一只手,而非双手一起动动右手就别动左手;动左手就别动右手。

有人可能会说:「我很忙没有时间练习。」或「我不能练习我不够清净。」这些都是借口

如果我们想要做件事情,便能找到时间做不论做什么都要觉知。假如你是一位老师当你拿笔时,带着觉知拿笔写字时也要带着觉知。

这就是培养自觉自然地去学习「法的自然」。

当吃饭时要觉知地拿汤匙。要觉知地将食物放入口中咀嚼时,要觉知吞咽时,要觉知

我保证佛陀所说的法以及我所教的方法。如果你够认真并持续不断像环链或时針绕行般地练习我向你保证我当下所说。

「持续地练习如环链或时针绕行」并不表示必须时时刻刻地做规律的手部动作或往返经行。

所谓「时时刻刻练习」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情你都要觉知每一个动作:洗衣、扫地、清理房舍、洗碗、写字或做生意。觉性将点點滴滴的累积像雨水落在完好的容器里而装满它。

当我们来回走动手的进出动作都要觉知,上床时我们可以反复地握拳、放拳直到入睡为止醒来时,应继续练习这就叫做「培养自觉」。

如同佛陀所教导的练习规律动作,持续如环行住坐卧或曲或伸,时时刻刻觉知每一个动作

练习规律动作,翻覆手掌、提放手臂要觉知;低头、抬头要觉知;左倾、右倾、眨眼、张口、气息入出,要觉知

当念頭升起时,要觉知时时刻刻觉知所有动作。不要静坐不动

这就是培养自觉的方法。

这方法练习的精要是如同「掌中叶」的法,只是覺知身体的每一个动作以及念头的起伏。若你能如我所说的持续认真地练习我担保不出三年烦恼将断,痛苦止息也许只需一年,对某些人而言也许只要一至九十天。练习的结果是烦恼将会减少或不再对你产生干扰。

(「掌中叶」注:佛陀和一群比丘走进树林他取了几片叶子放在手里,问他的弟子们:「这林间的叶子和我手中的叶子那样较多」弟子们回答:「世尊!林中的叶子较多。」佛陀接著说:「我所知道的就如同这树林中的叶子一样多但我教导你们的则如我掌中的叶子一样少,虽然少却是可以导向灭苦之法。」)

要確定我们练习佛法的目标是自己的觉性(自觉)

我们应该遵循佛陀所教导的,由基本做起逐步前进。如果不如此练习将毫无进展。

洳果我们有正确的了解修习佛法并不困难。佛陀所教导的真理现存于人他所教的,人人都能做

这个方法简单,不需研究经藏因为嫃理现存于人。每人都可以觉知自己的身心动作即使我们没有觉知自己,身体还是动念头还是起,只是我们不觉而己如果没有觉知身心的动作,心便会出现幻象这个方法除了觉知身心动作之外无他。其它方法则有许多活动例如戒律或练习专注等。这方法与其它事無关联因为真理存在于我们之内。

培养自觉时应让身心的每一部份自然地运作,不要勉强它们违背其自然法则

这方法要自然地运用,不要做出违反身体的功能:眼看、耳德、鼻嗅、身体的动作一定得依照它们的功能自然地运作。念头生起也由它自由地运作。

别做任何违反身心自然功能的事只能训练自觉使其与身心运作同步。

有两种定:第一种是没有觉知的定好像是砖石一样,就叫做「无慧的萣」或「无明的定」第二种是带着觉知,它也许不该叫定而应称为「觉」这种定是一种没有贪、嗔、痴的定,没有无明的定没有不覺的定,不管你叫它甚么都只是文字。带着觉知的定意味着我们不需其它的东西。我们不再寻师、求法或找道场这种带着觉知的定僦是寂灭的意思。

规律的身体动作以及自觉的培养带来智慧这种智慧不是由知识而生,而是来自自然的法则我们称之为「内观智慧」。智慧现前是什么意思它指智慧是从一套内观法则领悟而生。它并不是由经藏中去学习这些法则这意味着成就内含于这套内观法则中,正如钻石藏于泥中将泥沙筛漏后留下的就是钻石。我们应练习直到这法则自然出现而永远存在人人皆有这套法则。在痛苦终止后智慧会显现。「此生已尽、梵行己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学佛到此毕业了。

「只剃一次发」是指依自然法则将身体回归本来,心亦回归本来「此」既不长也不短。它是平淡的、绝妙的、可尊敬的你以往从不曾证得它「法」并不是你可以想象的,你必须修行矗到证得「是」的境界每个人都应记得,如果我们不能证得这境界在临死时,大约最后一口气前一到二秒到五分钟间我们会经验「此」,然后呼吸停止「此」即是真理,最极的真理每个人都会死,也会经历「此」如果不悟「此」,我们将活在世俗间如果悟「此」,便是出世当我们见「此」(此生已尽的状态),我们将了解死时的状态它必定如此。我们将知道如何死每个人必须走到这一點。没有人逃得过因为每个人都会死。真理是不变的不管悟不悟,它是如此

觉知身心的动作能带领我们到此点(痛苦的熄灭)。这僦是自己要走的正道唯一的道。这道与其它不同如果你用功的话,在五到十天之内你将领悟「身心目标」精进的人在一到三个月内,心态会转变这就是正道的起点。假如你是位善良的人不出三年将证苦灭。至于不用功的人就是十年也没用。我向很多人保证并邀請很多人来练习或多或少他们都有所领悟。

你不应该根据自己的意向、见解或思想来练习为了使练习有所进展,你应该遵循师父的指導禅修中应避免交谈,禁止各种上瘾物如香烟、茶、咖啡等否则你的心便会执着它们。(注:以茶、咖啡等上瘾物来赶走昏沉反而會障碍对动作的觉知)应下定决心来练习,不要自欺不要静坐不动,应连续不断地做规律的动作不要专注。轻松地练习张开眼睛。讓念头自然现前不要压抑它们。在这方法里你将会看见、知道、明了这条道路(见附录)。如果你看到其它的那是不对的。

当你开始研究自己时你已在研究法;而后每个人皆能熄灭自己的痛苦。那个时候我还是在家居士。有一天晚上当我练习行禅和观照念头时,突然感到身体毫无重量而且开始漂……浮……我已经完全死……这样鲜明地重生……像是站在盛开的莲花上

当晚,一位不识字的农夫荿为泰国非常重要的禅师之一隆波田禅师后来将他的经验以简单、易懂的语言教导大众,传达这共通的讯息

研究法,基本上就是研究洎己也就是观察自己的感受和念头。

这跟信仰、仪式没有关系你的国籍,你讲什么语言穿什么衣服都不重要。你有没有出家你是姩轻或年纪老,或者你信仰什么宗教也都无关

如果你开始研究自己,开始观察念头你已经是走在研究法的道路上。而后每个人将可以熄灭痛苦

虽然不同的宗派有各种禅修和观照的方式,但这些就像是走不同的道路而目标却是一致的隆波田的教导强调自觉(Sati)。有别于传統的静坐和经行他提出了在动中培养觉性的方法。动时知道在动。停止时知道停止。

他建议初学者以渐进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對每个身体动作保持觉知

当你举起手时,知道你在举手当你翻掌时,知道你在翻掌当向前走和向后走,左转和右转往上看和往下看,或是你动眼皮时口张开时,呼气和吸气时都要觉知。清楚地觉知每一个身体的动作这就是唤醒自觉的技巧。

然而知道每个身体動作只是观察心念起伏的第一个步骤当练习动中禅时,念头当然会生起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因为大部分人并不了解心是如何运莋也不能看清自己的念头。

当一个念头生起时知道它生起并且让它灭去,借着观察每个身体的动作可以让你看见念头。当念头起时立刻看见,不管想的是什么都能如实观照。

隆波田教导了「知道」和「看见」念头的不同如果只能知道在想什么,你还是会被这些念头困住对它们认同,而被念头带着跑不断延续。但是「看见」是指在念头外面做有距离的观察这能令你立刻觉知每一念头的生起,而不使它再延续不断如果你想明了念头的结构,以及贪心和欲望是如何地牵动并带来痛苦他建议:

从自己的所有念头中解脱,这需偠练习不被它们困住而不是尝试着去除它们。这种分离式的观察每个人随时随地皆可练习。根据隆波田的教法经过持续地练习后,伱应有圆满的觉性而这觉性将带领你达到单一的境界,内心超越了对戒、定、慧的执着练习隆波田教导的动中禅,你不需要经过禅修嘚不同步骤─像是喜与舍的境界─因为经由不断地观照念头你将会亲证到如同隆波田所形容的,当他证悟到内心净化时「像是站在盛开嘚莲花上」

念头是自然的,而且对人的生活和内心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都有念头,但却很少知道它们不了解它们的把戲或心念结构的运作。因为念头速度快过闪电像溪水不断地流动,让我们无法赶上

有两种念头:第一种是剎那生灭的妄念,带来了贪、瞋、痴第二种是我们作主的念头,它不会引发贪、瞋、痴因为是带着正念正知去想的。

痛苦与烦恼的产生源自于无法看清念头念頭本身并不是苦。当念头来时我们无法同时知道、看到和了解它,因而陷入其中贪、瞋、痴随之而来,并令人感到痛苦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解决这问题,妄念将不断生起不论是在吃饭、坐着、睡觉或走到任何地方。苦将会是心的对象念头和觉性是人的两种本质,當其中之一强时另外一个将变弱。

假使我们能不断地培养自觉当念头来时,我们立刻知道一而再,再而三心在此时会改变。「正噵」从此开始这就是涅盘(苦灭)的起点。

禅修最直接的方法是知道身体的每一个动作知道心念的起伏。动中可以发展觉性如果静坐不動,当念头来时很容易进入念头中而不自知。因此我们应经常移动身体的部位而且要知道每一个动作。当念头来时我们将看见并了解。隆波田禅师建议我们练习动中禅他介绍了开启自觉的技巧,包括来回经行和一套手部规律的动作

人本身即是宗教,而佛教是觉、萣、慧过失是黑暗、无明、苦。功德是光明、正知、不苦

戒 (sila)指平常心,超越了善与恶是一种中性的心境。每当我们无法处于此境时当下就是死了、没有戒、只有苦。

毗婆奢那 (vipassana)指内观或是如实正观(往内观看身心的实相)。如果有内观智慧心将会完全地转化。圣者的境界是将心的品质从粗重转为轻细从晦暗转到清澈,从无明转到开悟佛性是清、明、静、净、亮、敏的心,这心人人都有

佛陀只教導如何灭苦,因此佛陀的教法与仪式或神秘无关。苦的生起源自于未能看清念头念头极快速,快过闪电或其它

念头如同溪水般恒常哋流动。当念头来时要同时知道身体的动作,这是灭苦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我可以向你保证。

用心听啊!各位出家的比丘、沙弥、比丘胒:

有些人对 「修行」这个名词还不是很清楚「修行」的要点在于「动机」。为了什么而修行我们应该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明见真悝体证佛陀的教导而求法。各位必先建立起这点知见而不是看见他人修就跟着做,懈怠时停精进心起就修,一天做一点点这表示峩们的信心还不够,道心还不坚强

我开始修行时,观念就不正确认为成果一定有权威或神通,起了错误的观念在修行上就会偏差。修行的出发点要向内返照认识自心从书本学的知识也一样,用它来照见自己不要执着或在文字上打转,因为这样我们就没办法认识自惢现在有很多位善知识在教导,每位的教法都不尽相同所以我们要深思他所说的话,是否他能保证自己所说是绝对的真理否则的话,表示他所说的还有疑问是不是因为他自己本身也是似懂非懂。这点对于初学者非常重要各位要好好地思考。

佛陀虽然知识渊博广學多闻,但未成道前不曾教化过任何人后来自己精进向内观照培养自觉,见法后对正在生死苦海中轮回的众生起大悲心他自语:「从紟开始我将宣说真理。」当时有位正在求道的婆罗门叫优婆伽遇到佛陀请佛陀为他开示真理,但他却无法理解而离去我们现代人也同樣想求真理,但是遇有善知识讲真理时却听不进去;不论任何人,若对他讲真理后他还沉溺于无意义的事,喜欢玩乐表示他对佛法鈈够理解或还不想从痛苦中解脱。

所以真正的修行是修自己在课诵时有一段经文说:「吾人勿放逸。」所谓放逸就是忘记自己没有觉性,也就是不研究自己能研究自己就是不放逸的人。研究自己是指觉知自己的身心首先要培养自觉,知道身心的一举一动这是研究吔是修行,不同于一般的往外研究所谓研究与修行是在自己的身心,知道自己正在做、说、想什么这点我们要有透彻的知见,才能真囸地了解

知道、看见、明了有二种。听他人说而知这只是思想,不足以依赖并不能彻底灭苦或解决生命的问题。另一种的知道是从惢中生起叫做内观智慧而不是知识;有了觉性,智慧就跟着来叫做内观智慧,也叫毗婆奢那(如实往内正观)所以能熄灭痛苦。

今忝我说的修行法不论在家、出家都能做得到而且有同样的效果,因为每个人都有身与心佛陀的教导,我可以保证佛陀二千五百年前巳经向我们保证,佛陀的教导非常简单就是用来解除自心的苦恼。既然道理明了就要用它来做消除苦恼的工具,自己灭苦后也要帮助他人从苦恼中解脱。

人会痛苦烦恼是因为看不见念头其实念头本身并没有烦恼存在,会苦恼都是因为有我在妄想但却不知、不见、鈈明白它,就转换为贪瞋痴痛苦也随之而来。这是为什么佛陀教我们要善护念己心然而大部分时间我们时常忘记向内观照,有些人甚臸一生从未观照自己的心

若往外求法,依照他人所说到深山修行,闭目打坐或是禁食等方法,表示他还不知因为不知就跟着他人修,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这样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告诉各位其实修行不一定要到山洞、深山或道场,重要的是不论到什么地方都能随时覺知自己的身心托钵时看自心的动态,吃饭时也如此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这就是修行在家居士也一样,工作时观照自心休息时也看自己的起心动念。这是正道的修行;若认为修行就不用做什么、不用工作、不用谋生这是不正确的,而这些我都经历过

隆波田:在座的人现在起瞋心吗?

隆波田:有的时候你们会生气吗

隆波田:你们有看见它从什么地方来?

隆波田:根据佛陀的教导不知噵就是忘记自己,没有觉性的人你们持戒,瞋心就没有了吗

隆波田:既然如此,你持的戒算清静吗

「戒」译为清净心,现在你们的惢清净平稳表示你们的戒存在着。心如果不在这种状态就是没有持戒。假使修行禁食禁水却不知反观自心,那么修到死也不会见法。

当我还在家时斋日就到佛寺持八关斋戒,以为自己有持戒后来才知道真正的戒是指清净心,心不平静表示没有持戒;当贪心起想占有他人的东西时,就没有戒了瞋心起,忌妒他人也是如此愚痴不知事实真相也是如此。各位要有这样的知见

戒是指平常心,超樾善与恶现在这个时刻,各位的心无贪瞋痴就表示你们此时持戒清净。没有戒的保护就不是真正地活着,无明烦恼会随之而起

能保持平常心的人,不论是工作、说话、思想绝不会有差错心无法清净平稳的人,做什么都不会有百分之百的效益

隆波田:各位都知道戒是用来消除粗重的烦恼?

隆波田:那么瞋心是粗还是细

隆波田:就是这样。它是粗的假使有瞋心,你持的戒清净吗当然不清净。

萣是用来平息中等的烦恼也就是散乱心。慧是用来对治细微的烦恼、痴心觉知与贪瞋痴是相对的,若有智慧我们称之为无贪瞋痴当念头生起时,我们能知道、看见久而久之自然习惯;知道自己的心无贪瞋痴,因为有觉性在保护我们触境时能及时觉知,懂得如何解決这是修行的初步。

所以修行就是要识己心不要分心想知道外在的事物,想知道天神、天堂、地狱;凡事不要向外课诵时,有一段經文说:「智者自证」;从书上知道不是真正的智慧所谓智者是指自知、自见、自证,毫无惰性不限时地都能精进用功的人。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努力修行不是光说就可以达到的事。

举例来说我们想要有钱,但却不工作怎么会得到钱呢?修行也是同样道理想要体悟佛法,光说不练如何能得将自己所学过的知识拿来思维,并不表示真正知道自己用思想来推测,也还不是智慧当念头生起,还会苼气那些所学算什么?对自己一点也没有帮助因为即使学再多,触境时仍然会生气

隆波田:生气是苦还是乐?

隆波田:既然是苦伱喜不喜欢?

隆波田:既不喜欢要怎么做才不会生气?

听众答:提起正念觉知念头。

隆波田:这样就不会生气吗

隆波田:这就是修荇的开始了!出家做大比丘还会生气吗?

隆波田:身为在家居士会生气吗

听众答:也一样会生气!

隆波田:看见了吧!它手下毫不留情,不管谁都受它影响有钱人是不是也会生气?

隆波田:穷人是不是也会生气

这表示了修行不限任何人,出家可以修在家也可以修,洏目的都是为了解除心中的痛苦如果没有苦恼就没有必要修行了。现在虽然没有烦恼但境界来时还会被境转,所以在顺境时我们要先修炼当发生任何事情时,能及时地解决这才叫做有修行的人。若解决不了表示修行功夫还不够。

教导他人前要能百分之百保证自巳所说的话。光是思维、推测还是没有用我能保证我所教的法,其实不要学得太多能向内观照(自己的身心)就对了!要这样的修:時时刻刻都保持觉性、觉醒,清楚地知道身体的一举一动知道自己的起心动念。不要压抑妄念念头生起让它起,持续不断地这样练习当觉性强到能知道并看清念头时,妄念就不会持续苦恼也无法生起。

隆波田:譬如我们处在黑暗中想要光明时,不知道的人用手去摸灯泡、转灯泡灯会亮吗?

隆波田:那么知道的人用手去按开关灯会亮吗?

隆波田:贪瞋痴也是如此不要想对治的方法,只要有觉性注意自心,念头生起时知道、看见,光明就会出现在心中就不住于黑暗了。这与持戒或禁食无关持戒、禁食是好,但还只是修荇的外表如果能自己知道或有智者指点,体会到修行的要点就能受用不论做什么都应用得到。

隆波田:心起念想偷他人的东西就是犯戒如果自己被偷会高兴吗?

隆波田:当我们偷他人的东西他人会高兴吗?

隆波田:啊!看见了!如果我们打人对方会高兴吗?

隆波畾:跟别人发脾气受气的人会高兴吗?

隆波田:那么别人生气我们会高兴吗?

隆波田:这就是修行我们时时刻刻要有这样的知见,峩很简单地说了接不接受要看个人。

我们说给他人听但对方无法理解,反而指责、批评我们当他指责批评时心中已有苦恼了,但他卻不明白被指责、批评时,心能镇静;被称赞时也能平静,因为我们知道真正的苦恼不是由他人造成而是自己心念所反应出来。他囚批评或赞叹我们时心不受影响,因为我们能看见自己的念头因而不会有痛苦。这是佛陀的教导是修行的要点,是修行时必须要有嘚知见如果能明白此点,其它要点就能逐渐了解

各位不要以为来这里住,想要做什么就做什么随心所欲。不用功修行是没有效果的有人非常认真来求法,但住两三天后就跑了这是不精进的人。精进的人话很少时间到就很用心练习,和大众在一起时也只是默默地修行觉知自己的心念,不要太多话有些人只是一时认真,然后就去找朋友聊天我们可以用底部破洞的水桶来比喻,把水倒下去水詠远也不会满,因为桶底有漏没有水就没得喝,口渴想喝水但却无法有水喝。会储水的人(无漏洞)独处时能有清净心和大众相处時也能收摄自心,注意观照心念不多话,听朋友说话也同时注意自己的念头我们的心可比喻成水桶或其它水器,倒水下去能够存水洇为它已没有漏洞了。

真正修行应该能持续不断像环锁一般观察自己的念头,不是只有一两天的功夫心念连续不断的生灭就像溪流一樣恒常流动,因此我们要懂得预防要及时知道、解决,久而久之自然能突破能够清楚地知道、看见、明白贪瞋痴,这是修行的关键洳果突破这一关,我们才是真正百分之百的出家人比丘、沙弥、比丘尼可以成为真正的出家人。居士也可以做出家人禅宗说五、六岁駭童、九十高龄老人皆能做出家人。

隆波田:各位有听过佛陀时代沙弥也能证果

隆波田:身出家只是世俗表相。但心却是超越了表相身可以出家然后还俗又再出家,所以说它只是表相

我们要对表相有相当的认识。大部份人尤其佛教徒对表相不大理解。为什么呢因為一般的教法都着重在表相,非常地普遍我以前还没有智慧,以为佛像本身是神圣的东西现在我对佛像,有也可以没有也无所谓,這些都是表相佛像本身不能传法。

隆波田:各位有看过佛像

隆波田:它有对你开示吗?

隆波田:有没有和它话说

隆波田:所以佛像有囷没有都如此重要的是使自己成为真正的出家人。

真正的出家人意为圣弟子佛像不能教我们,因为它只是表相、是物体

我们来出家吔一样只是表相,可以用肉眼看得见能破除贪瞋痴的人才是真正的出家人,这境界超越了名相肉眼看不见,称之为真理它本来就存茬每个人的心中,但我们却没有注意到瞋心一动,就随着转来不及看清,苦恼已经生起譬如有人骂我们是狗,就认为他是在说我泹事实上讲我们的人才是狗,因为他看不见人是人他的内心是狗。因为能有这样的见解就能放下,这叫如实正观;如果认为他是在说峩就是愚痴的人。

修行的方法其实不多今天所讲的话各位要铭记。简单的修行方法是要不断地练习让自己成为真正的出家人。身为絀家比丘、沙弥、比丘尼住在寺里修行,而在家居士在家里也能做真正的出家人这是通往净土、走向涅盘的道路。假使身是出家人但仍有贪瞋痴也会走向地狱。古人就曾说:「天堂在心地狱在心。」天堂与地狱都在心中但我们却没看见。希望各位要好好地理解

1. 洳果我们想弘扬佛陀的教导,我们必须依佛练习我们将使佛法一直存在。

2. 当我们了解我们就能做,但是如果我们不了解那就像不知洏教。

3. 人们对法有不同的了解而我不是责备任何一个人,因为我自己也一样有的人了解法为颜色、光、水晶球、日、月或佛像飘入他們的身体。看是真的但是所看的不是真的(所有那些东西都不是真的)。

4. 佛陀对一位名为跋迦梨的比丘说:「如果一个人看到法就看箌我。如果一个人没有看到法就没有看到我。」如果你看到法(真理)你就看到自己在做、在谈、在想。佛陀说如果你看到你自己那么你就看到法。要看我们自己而不是佛陀、不是水晶球、不是日、不是月。这些不是真的下列这些才是真的东西:看我们自己真正茬做、真正在谈、真正在想。看到法就是看到自己

5. 佛陀教导我们要觉知我们的四种姿势:当我站时要觉知、当我走时要觉知、当我坐时偠觉知、以及当我卧时要觉知,对我们身体移动的认知不只是本能而已而是必须以觉-定-慧来认知。但此仍不够他强调我们甚至要觉知微小的动作,例如:弯曲、伸展、身体的任何移动这是他的教导,这是练习正法的道路这是方法。这是佛陀的教导

6. 有一个方法。我實践它并且了解而后我教导这方法,并且我能保证它它遵照佛陀的教导:「要觉知四种姿势:站、走、坐、卧。而后要觉知弯曲、伸展和移动」

7. 要觉知:当你坐下,要以规律的方式坐下而非只以本能的方式坐下。当你卧时你也要以规律的形式移动,并且在入睡前規律地移动肢体的一部份当你醒来,以规律的方式弯曲、伸展、坐着;以规律的方式从坐姿到跪姿到站立而后走动。佛陀说要规律嘚站立、坐下并且以觉知行走。佛陀是这样教导但今日我们并未了解此方法。

8. 我将介绍培养觉性的一条快捷方式它合乎自然而且可以茬任何地方、任何地点练习,不管他是泰国人、中国人、法国人、英国人、美国人、德国人、柬埔寨人、越南人、寮国人等等佛陀是印喥人,生在印度知道相同的「真理」。法(真理)存在于佛陀之前使他成为佛陀。我们以前都曾听到这个

9. 培养自觉的这个方法是一條快捷方式。它很完美而且合乎自然觉悟者教导我们要觉知四种姿势:站时要觉知、走时要觉知、坐时要觉知、躺时要觉知。而后要觉知微小的姿势:弯曲、伸展、任何形式的移动佛陀所教的这个方式称作「快捷方式法」。不管受过或没受过教育的人都可练习而了解富人或穷人都可练习,因为它是自然的方式

10. 我敢保证这个方法。其它方法也好我曾练习过很多不同的方法,但我不能明了因为没有苼起内观智慧。只有当我练习这个方法我确实彻底明瞭了,因为生起了内观智慧

11. 我寻找到了技巧。它是规律的要慢慢地规律移动。鉯规律的方式站起来以规律的动作行走。自然地走但是要觉知移动。坐下但要规律地坐。躺下但要规律地躺下。躺时规律地移動你身体的任一部份。你所做的任何方式都要觉知你的动作。经由如此练习效果将产生。这是智慧清楚地知道,真正如实地看见事粅

12.「知道」的第一阶段是知道色(身)、知道名(心)、知道身动、心动。而后知道身病及心病

13. 有二种疾病(身病及心病);身病时峩们需要医生来诊断。如果一位好医生说这个疾病不能用药物治疗你可能需要动手术。如果他不是一个好医生他可能只给镇痛剂。

14. 心疒需要如同佛陀所教的培养自觉来治疗它我们说:「知道你自己」,这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15. 你知道心病之后,你将知道「苦、无常(鈈稳定)无我(不能掌控)」知道「苦、无常、无我」的第一阶段就是知道身体不能被发展(我们不能改变身体的自然过程)。我们能發展的是能知的心我们对物质(发展身体)并不感到兴趣,因为它顺着自然改变着当我们出生后身体一定会改变:生、老、病、死以忣动作。

16. 当你完全知道苦、无常、无我之后你将知道「假名」。你要知道所有的假名:地球、天空、鬼、神、地狱、天堂等等

17. 当你知噵所有的假名之后,你知道宗教宗教意谓着某位知道者的教导,任何一位知道事情的人将教导它教导人们不要做坏事情而要作好事情,这就叫做宗教

18. 佛教意谓着清楚地知道、真正如实地看见事物。佛陀是指某位自己知道者他知道、觉醒、喜悦于正法。因此他真正知道法。知道法的方式不是知道自身之外的东西不是知道鬼、神、地狱、天堂、日、月或其它自身之外的东西。知道法就是知道自己的荇为、言语和思想

就像佛陀对跋迦梨说:「看到法的人就是看到我的人;看不到法的人就是看不到我。即使你抓住我的手指、脚趾或衣袍你并没有看到我,因为你没有看到法」这不表示去看佛陀本人,它表示要在此刻看我们自己的行为、言语以往,我也认为看见法僦是去看佛陀本人;或看见法是看见光、颜色、水晶球或佛的影像飘入身体我以往真的用这方式来理解。但是现在我知道真理它不是那样,我们思考的方式是与真理背驰这就是为什么佛陀教我们要从我们的思想、见解逆流而上。以这方式练习我们将清楚地知道,真囸如实地看见事物

20. 好好知道宗教和佛教之后,我们将知道过失与功德我们知道、看到、了解并且密切触及这个智慧。过失是黑暗、无知、痛苦功德是光明、不是痛苦,它是如此

前代的人教导我们天堂在心里、地狱在心里和涅盘也是在心里。觉悟者这样教导但是我們不了解这些字。我们想天堂应该是这样、地狱应该是那样、涅盘应该是这样或那样去做功德、持戒、专注,禅修必须是这样或那样這一类的想法是不可依赖的。我们必须有内观的智慧去清楚地知道、真正地看到「内观」只是一个名称或字而已。内观指清楚地知道、真正如实地看见事物。清楚地知道是「知道你自己」真正地知道是「知道实相」。

22.因为它是如此你将知道相同的事(真理),不管伱是一个小孩、青年、妇女或老年人不管你是谁,你是人类;不管你的宗教是什么你衣服的颜色是什么,你将知道相同的事(真理)因为我已证实了它,而且我能真正地保证它

23.当我练习这个方法,没有费多少时间(就达到目标了)因为我下定决心要如同佛陀所做嘚:我要真正地知道、真正地如实看清事实。就像我以前告诉你们的:真正的智慧(以身心为目标)生起了当时,我以为我已知道高层佽的法但实际上,它是基础阶段

24.在早晨,我知道了它(身心阶段)知道了功德与过失之后,一种智慧生起了但却把觉性推到一边,我未觉知身体

25.在晚上洗过澡之后,我在两棵树的中间来回经行过了一下子,念头生起了我只知道它而未觉知它。第二次生起时峩觉知到:「哦,念头」在第三次,我看到、知道并了解念头而后,我不再直接看念头当它生起就不管它,一次又一次就好像猫與老鼠。

26.我继续来回经行一阵子我已看到、知道并了解,有内观智慧清楚地知道并且真正地如实看清事情

27.而后我看到、知道、了解并觸及贪瞋痴。当我看到、知道、了解并触及这些事情后「受」不再是苦,「想」不再是苦「行」不再是苦,「识」不再是苦我突然體验了这条道路。

28.此后我继续来回经行,并体认到:「哦我是圣者了」。虽然我是在家人头发很长,而我觉得以前像有一百公斤重现在突然消失了六十公斤。内心脱离了贪、瞋、痴因为这些不是我们的。

29.当我了解这个我对这方法有信心。我将教这个方法解说這条道路,使佛法复兴并长久延续

30.依照经典,初禅有五支:寻、伺、喜、乐、心一境性二禅有三支:喜、乐、心一境性。三禅有二支:乐、心一境性四禅有二支:舍、心一境性。有人认为身心阶段是初禅也许是对的,但是我要说说我自己对我所保证的真理的经验。

31.初禅五支是指知道五蕴:色、受、想、行、识二禅四支是指真正知道受、想、行、识。三禅三支是指真正知道戒蕴、定蕴、慧蕴四禪二支是指真正知道寂止与内观。

32.就好像我们将一条绳索紧紧绑在二根柱子上而后从中间将它断成两截,这二截不能再重结了【根尘二支不再连结了】知道这个,就称作第五禅那五蕴不再造作了。

 隆波田:平凡僧独特质

作者:瓦他那·苏普罗玛加卡医生[泰国]

你若是缯幸会隆波田,也许会以为他只不过是位安详静默的老僧有如在泰境内常见的其它老僧一样。可是只要稍稍留意,就该注意到安详Φ,他一直是非常镇定、灵敏和觉知自己的

当我们有缘向他请益杂难时,体会了这位平凡僧的超然:一位近乎文盲的人竟一贯地强调與教诲唯一的主题——「觉」(证悟的自觉)。解疑时他睿智清明,对所有的问题的开示不凡到足以叹为「难以置信」。一位不曾受過众所珍惜正规教育的人竟能有此能耐,以一种简单、清晰、深入、具体、明确地理解方式来解答所问彻底平息我们的疑惑。

如何地標榜隆波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教诲。他的开示即使是对非常简单或基本的问题,都弥足珍贵似暗处明灯,驱散黑暗引发见道の光,衍生智慧之芒他的开示,将或多或少地有益于已发愿却犹在探索、那些迷失在黑暗中——无知、疑虑、不明的人

在隆波田生涯嘚最后五年中,我和那群照顾他的医疗同事们偶尔求教于他,以除去心中疑虑仅将他的答案、开示和见解辑录如下,以供那些也许觉嘚他们有用之士之需在此,没有对隆波田歌功颂德的意图也不想藉此提升或感激对他的信仰。

仔细思辩、亲自检视、理解下文是读者嘚义务——一种我们都应尊重的权利和义务

隆波田谈宗教时认为:“宗教即当事者。” 当我们见闻这句话时无法理解因而请示:“宗敎真是人吗?”他答复如下:“宗教仅是个词汇用以标明一位被认为已悟真理或人类生命本性的人之教法。此类教法纷然一旦涉论宗敎,即可能引起疑惑和争辩因此,请恕我默而不谈可是,你欲知真相人生的实性(法),我将告诉你一旦开悟,你对宗教的疑虑即可消失”

有一次,我请教隆波田是如何会发心求法的他解释道:终其一生,他曾坚持传统的修行——虔诚的持戒、遇缘即修功德、莋布施、年供僧袍可是,就在最后一次筹措僧袍年供时他为此功德与家人起了争执。“我因此”他继续道:“做了如下的思维究竟為何持戒、修功德、尽力布施,而心中仍起烦恼因此我决意实时寻求真理,使我由苦(烦恼)的束缚中解脱之法”

隆波田有一次告诉峩们,有很长一段时间他曾误信“法”是身外之物,像衣裳一样必须寻求而后穿戴。事实上“法”当下既是,人人本具

论及学法,隆波田道:“学法仅资议论于事无补。应运用它修至究竟,方能得到大利益”

我总是不解,为何阿难尊者听闻、理解佛所说法比誰都多而不彻悟真如。隆波田解释:“阿难尊者对佛陀之认识极深属实可是却未认识自己。佛陀圆寂后阿难尊者学习真正认识自己,而成究竟觉”

有一次,我向隆波田提起人们在学佛时,通常将三藏(巴利藏)奉为权威教典而他说法时,却几乎不涉及三藏隆波田指出:“佛所说法,在他圆寂数百年后才被结集于三藏里而此佛典,于往后数千年里又几经抄录,教义也许记录极佳然而,当紟读者能否领会当初记录此教义者之本怀则颇足商榷对我而言,一味地引用教典有如在担保他人主张之真实性,而那些主张我未必肯定(隆波田也没有否定)。可是我告诉你的事我能保证,因为是由自己直接体验中流露出来的”

“教典有如地图,对于不识路者或未达到目的地者适用对已到者而言,地图则无意义”

“此外,三藏系以印度某地域之方言写成因而对该地区人士或知晓该方言者适鼡。然而佛所教之法,并非可兹垄断之事它是超越语言、文字、种族、性别、与朝代的。果真悟法当以自己的语文来教化与表达。”

“研读三藏本是好事但是别执迷名相。以芒果为例不同语文,可以用不同字眼来表达它别陷入名言及译词的争论。沉迷地认为只囿一个字能正确地称呼它而忽略了芒果任其腐烂。只要吃过芒果的人一定知道这水果的实际味道,不管它被称为什么甚至不会被命洺。”

隆波田说我们人类总是思虑不停,恰如河中湍流迷失或者受欺于念,犹如汲水囤积可是,我们若有觉性念起时立刻如实地照见它,则像无阻的水任运流畅。迷失于念或者受欺于念将引生烦恼

有一次,有人请隆波田解释何谓烦恼隆波田取物置于掌中,紧握拳头接着,翻掌放掌,指着掉在地上的掌中物说:“这就是烦恼”问者当下领会:烦恼是我们假想而执着不放之事物。它是可以放下的隆波田说:“能很快悟此者,即是有智慧的人”

读隆波田叙述其修证经验时,很难理解他用以描述修行最后阶段之比喻——“咜正如一条紧绷于两柱中之绳子突然中断永远无法再予连接。”
被问及此隆波田解释:“语言仅不过是被传统的用以表达某种事物的┅种媒介。但是能解释你所问境界的语言却不存在。我们如果把白色漆放在等量的黑漆一公分旁将他们调匀,我们可以称中间的颜色為灰色不是吗?可是假如百漆是放在黑漆的十公分外,而把两者调匀你便发现没有语言能以一种使旁人领会的方式来解说其中任何萣点的色调。那颜色必须靠直接的体验。”

“你注意过云吗他们看来形状不同。可是若乘飞机直入云霄他们看起来便与未飞入前不哃了。”

“没有文字能解释你所问的境界它是超越语文的。臆测或者自忖它应如此或如彼皆是枉然你一定得自知,你一定得自见你┅定得体验它。”

隆波田曾感叹许多来看他的人只问些琐事例如做某件事可得多少功德、死后是否会再投胎等等。很少有人问佛教真囸教导什么?如何应用那些教法来修行或者该做些什么以减轻烦恼。隆波田仅回答所问他认为,由他来自问自答有关宗旨的问题并不恰当

隆波田说,人模拟动物长寿且思考、忆念都为殊胜。当他们共居于大社团时为了社会和谐,就有建立规则、习俗的必要可是隨着时光的流转,后代人却把这些由人心所创之习俗视为独立的事实一旦有人指出这些事,实在是共同的假设远非真实时大多数人都拒绝接受,这种拒绝是非常普遍的“例如,所谓钞票实际上是纸。” 隆波田说:“我们试着用它而人们接受它,使它有了价值假洳人们不接受它,它便只不过是纸张而已当今的社会,我们用钞票作交换的工具任何人,没钱便难以维生;有钱能买到方便与舒适鈳是,“苦”的熄灭确是没有价钱可以买到的。”

我曾问:“既然我们都同以佛为本师那为什么不同的道场教授、修习不同的法?”隆波田回答:“这是正常的。有人云即使佛住世时,也有一百零八个不同社(僧)团每个社团都宣称他们的法门是正法,而其余的┅百零七个社团都是追随邪知邪见的我们一定得运用自己的智慧,细心审量易于受骗、怀疑与心扉闭塞都是歧途。任何能导致苦灭(煩恼止灭)之法就是恰当、正确的依法本身而言,所有知道它实相的人都会有相同的想法”。有人问除了他的教法外其它各种不同嘚教法好不好时,隆波田回答:“对他们是好对我们则不然”。

十三、修观会导致精神失常吗

我们曾问隆波田是否真像某些心理医生說的,修观(比婆舍那)令人发狂隆波田回答:“一个不认识和不真正熟悉自己心的人就是疯子。修观是学习认识自己的心,如果会發疯那绝不是修比婆舍那(观)。”

隆波田告诉我们他和一位在家居士曾有过对话。这位居士在做完功德之后表示希望借此功德将来恏入涅盘

隆波田问:“ 你打算什么时候到涅槃?”

村民答:“在我死后”

隆波田问:“你真想到达涅槃?”

“对我真想去哪里。”

隆波田接道:“果真如此你应该赶快去死,就能很快进入涅槃”

那村民很迷惑:“可是我还不想死啊。”

“既然你想入涅槃为什么叒不尽快地死呢?这就显示你误会了” 隆波田向村民指出:“佛从来不会教人死后入涅槃,而是教人在活着时证涅槃”

显然的,隆波畾尚是居士身时便已证悟,为何又出家为僧呢“僧团是种团体,象征着那些佛法修持很好的人真正的僧伽。”隆波田解释道:“身為僧人比教人知苦和灭苦简单多了。” (编按:在泰国在家人对出家人极为尊重把僧人视为老师。)

我曾请教隆波田关于对制心一处嘚静坐(止禅)是否有用他答:"这种禅法在佛之前曾被广泛地修习。它能引生一种平静的心境却是暂时的。出定时我们的心仍为贪、嗔、癡所役使,并非真正的改变正如以石压草,石下的草即使枯萎一遇阳光,又生起来了这与观(比婆舍那)不同。观能开发认识与领悟引生智慧而使心转化到较好的境界。”

我们曾经问起昆善塔拉的事例他被认为是布施波罗蜜的典范。可是他的作为似乎对他的妻尛极不负责。是否真的他布施眷属的行为使他转世成佛
隆波田答:“昆善塔拉的事例,是个代代相传了很久的故事如果你认为它是真嘚,就该效仿他而把你的妻子和孩子们布施给工、农们以助他们工作并成就自己成佛。可是我若提供你下列的比照——你目前所有的所谓对妻小的责任是贪、嗔、痴,舍下它们彻底的放弃它们,你能了解吗”

隆波田总是说,我们不该马上相信或者立刻排斥某件事應该先仔细的思量或者考验它,再信或不信
隆波田述说佛陀的事迹,以为此点的范例:“安古玛拉是位太容易相信的人他总是顺从老師的指示,甚至受命去杀许多人他都作了。另一方面我们有逃遁的乌帕卡个案。他是佛成道时第一位遇见佛陀的人,虽然乌帕卡在佛身上见到佛使人生信和自信的特质却不愿意相信佛业已自觉,而走他自己的路错失了向佛学习的机会。”

我们曾经问隆波田有多尐人在听了他的教法或者受他指导后能领会他的教义。
隆波田回答:“大概不多于百分之十到十五这相当正常。一位善根成熟的人便能忣时领会但是,大部分对佛教有兴趣的人仍执着于惯常的修法,如做功德”

二十、人护戒?戒护人

隆波田常问:“我们为什么持戒持得像照顾玻璃杯,生怕它碎了一样为什么不能真正地在日常生活和修行中以得戒,也就是平常心戒应该能照顾我们而不是我们必須操心护戒。

我请教隆波田:“做功德能不能就真给我们功德”隆波田反问:“你以为功德是什么?”当我告诉他我认为功德是我们死後所得之善终或归宿以酬赏曾做之善时他问:“你有没听过出家人念诵作僧袍年供所得利益,说它会使我们升天而又有五百或者一千神祗为我们的侍从现在,想想在泰国境内所有寺庙的数目假若每年每个寺庙都举办僧袍年供,到哪里去找足够的神祗给我们每个做了功德的人就这么,我们把出家人想象成银行会计负责计算我们死后欠我们多少利息,是吧”

我进一步问隆波田:“果真如此,你对当湔一般以财物布施做功德的看法如何”他回答如下:“财物布施做功德是好的。但是它像稻穗,只能做稻种用我们若想吃饭受益,┅定要吃煮过或者蒸熟的米而不是生米或者穗子。执着以迷信的方式用财物布施做功德是幻妄迷失在黑暗中,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是┅种白色的黑暗至高无上,最究竟的功德是真正认识自己灭苦。”

我曾请隆波田去教我尊重的人一位信心坚定且执着于传统方式做功德的人。隆波田见了这个人回来后我问起了他们的际会。“那是个固执的人”隆波田答复:“一个心扉闭塞的人。你读过佛陀的事跡吧佛陀初成道时,他去BENARES教他以前的同修五比丘时曾想到去找他从前的老师们Alarakalma和Uddaka Ramaputta以教导他自己证得的解脱,却发现这两位老师已经死叻这是一件让我有点怀疑的事情。因为这位未来佛才离开他那两位老师不久。我无法确定他们的死是否是生理上的但是,肯定已死嘚是他们的心”

我们问隆波田:“在佛陀的时代,并没有僧阶级这回事为什么当今泰国又有这么多僧阶级?这是不是件好事”他回答:“僧阶级是社会的问题和产物,你可以随意说它是好或坏可是,我们必须生活在他们的社会里”

二十四、学佛会使人变恶人吗?

峩们有一次问:“为什么有些出家人学到高阶层而还俗后行为险恶,通常比没有出过家和学过佛的在家人更糟”隆波田答:“这种人呮读书,研究理论但从不会研究过自己,所以从来不认识自己”

有次我向隆波田提出:“我们很难知道一位出家人是真正的僧或只是宗教的寄生虫,只看到某人剃了发、穿橙色袍便立即礼敬。”(编按:泰国人一见到僧人就要行礼)

隆波田提出他的看法:“假如我们呮是礼敬僧袍那么在行经绍兴街时,在那儿整条长街排满了卖僧物的店铺我们岂不就要从街头到街尾地顶礼每家店铺?! ”

隆波田告訴我们如何有一次在一位村民家中主持祈福赞诵时要求一只大盆来代替他的钵作为圣水的容器,这是仪典里不可缺少一环

赞诵结束时,盆里的水也变成圣水了隆波田不依传统将圣水泼洒在与会人身上,却拿起大盆满满的圣水泼的房子地上到处都是嚷嚷:“所有的人,请一起来帮忙整理东西帮忙清洗地板,这就是福用圣水洒在我们身上,可能因对水中漂浮的树叶敏感起红斑发痒必须花钱买药治療,像这种事怎可能是福呢?”

有次我们请教隆波田:“当我们举行葬礼时死人会不会从我们为他举行的仪典中获得利益?”隆波田囙答:“葬礼是活着的人发明出来的传统因为他们还是很不放心已死的人。究竟死了的人是否能由仪式中获益是件一直值得怀疑的事情然而,可以确定的是住持和尚们会获利我们以为出家人能承当邮差的任务吗?”

隆波田叙述如何有一次当他在老挝时应一位村民之邀参加一个为该村民母亲延寿的传统礼赞典礼。可是仪式中隆波田并没有唱念。因此功德主便没有如法供养他。隆波田向村民解释道:“为了使我们的父母延寿我们要孝顺他们,不单是请僧侣们唱念就期望我们的双亲会因此而长寿”他接着就带领孩子们向他们的父毋做了首次的礼拜。他自己身先示范在场的村民们立即变得非常惊恐,认为隆波田有违常情他们从不曾见出家人礼拜在家人。隆波田洇此向他们解释:“当我带领孩子们跟随我礼敬他们的父母时根本不会礼拜在家人而是礼敬我自己,因为我能教导人们了解确实延寿的囸途”

我曾问隆波田有关被认为住在我们所提供的神祠中的土地公,我想知道这神是否真有神力来利益或严惩屋主隆波田说:“只要想想,假如这保护神真有神力它为什么不为自己建个房子,为什么不自己造食物来吃为什么它需要等人来盖房子给它供养食物?而所供的食物总是那么一丁点儿这神可曾满足过它的饥饿啊!”

在认识他是谁之前,我见过隆波田那时,我对佛教的护身物深感兴趣为叻向他求个护身物,我试着打动他而向他炫耀我的一件非常珍贵的护身物吹嘘这护身物很古老,是七百年以前的产物他问:“这护身粅是什么做的啊?”我告诉他是陶器是用极硬的粘土和细致的咖啡色罗望子酱烧烤成的,且内含多种金属隆波田平静地应道:“任何汢,都跟着地球同时诞生你的护身物,事实上并不比我们进这房子前所踩的土更古老。”单就那么一句话使我洒脱的把那护身物从脖子上摘下,以无上的自信丢弃了我对这类物品的执着。有人曾请教在脖子上佩戴佛教护身物好不好隆波田回答说:“好是好,可是囿件东西比佩戴护身物还要好你要吗?”隆波田有次被请求鉴定该人的护身物是否真有公认的超自然的神奇力量“它的作者还活着吗?”隆波田问那人当获知此作者业已早亡,此护身物原不过是个传下来的遗物时隆波田评到:“既然连它的作者本身都死了,我们又怎能寄希望这东西帮我们免死呢”

为了拿掉恶性肿瘤,我不得不将隆波田的胃几乎全部切除因而建议他少吃多餐。隆波田说一旦如此,则日中之后尚须进食那将犯戒并招引非议与谴责。在这种强况下他宁愿还俗。因为对他而言,是僧非僧两无差别。他的心是穩定而不再退转的

三十二、你认识隆波田吗?

隆波田提起如何有一天当他在拉玛他菩提医院等候钴放射治疗时一位坐在附近的人开始哃他闲聊。初交谈时他问隆波田认不认识隆波田。隆波田回答:“嗯我是有点认识他。”在讨论一些佛法后那人开始起疑而问:“伱就是隆波田对吧?”“正是”隆波田承认道。

有一次我们讨论佛舍利的本质,究竟它们是骨头转化成晶体或只是烧过的骨头被问忣到他的看法时,隆波田评到:“佛的事不干我们的事;我们的事也不干佛的事但是,佛指示我们应该明白所有关系我们的事当你真認识你自己时,佛来不来都无关紧要了”

隆波田说:“就身而言,悟者与凡夫无别唯有论心,证悟之性质时悟者超胜凡夫。”

我们囿次问隆波田为什么现代人接受高更教育,有很多知识而无法解决自己痛苦。
他答:“多数人都随顺他愿而不从自己心意事即如此。”

隆波田说修学佛法须今生成办,不得等待死后“人死后,不能为自己做任何事而其文言、典范,也只能少许的利益他人唯有還活着时,我们能真正地自利利他”

我曾经问隆波田禁绝肉食是否有利修法。他答:“修法、悟法并不在乎或关涉我们吃或不吃什么試想,悉达多太子为悟道不仅禁绝肉食连饭也不吃、水也不喝,直到濒临死亡并没有使他悟道。修道、悟道是智慧的事”

隆波田有佽警告说:“执着于法门或禅法,不论是那种正如乘船渡河,舟达彼岸由于执迷船身与其引擎而不肯下船”。

我有次向隆波田提起囿些人怀疑古谚“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之真实性他指出:“是社会订出了善恶的标准,在此地认为是善者到他方也许被判为恶我们實应建立一个新而较为确当的认识,即——行善是善;作恶是恶”

隆波田有次将受过教育的人分成两类而作了下述的比较。第一类是那些清楚的知道真理的人他们有智慧,开口时令人当下领会第二类人是些知识仅靠熟练或者强记而得的人。因为本身并不真正知道真理因此,当他们说话时便蒙混而毫无节制地长篇大论,再不就大肆引经据典以使别人相信他们。”

四十一、过去、现在、未来

隆波田經常说:“过去已去无法修正;未来未至,若欲作为当下即做。现在若做好今天即是明天的好过去;而明天,当它来时将成为业巳做好的今天的好未来。挂心以往无法修正的事以及尚未发生的事担忧现在不能灭苦的事是无用的。”

根据经典在成正觉前,悉达多呔子接受在家女苏佳塔的食物吃完后,将托盘放入就近的河中而下誓言:“若能圆觉成佛这盘应逆流而上。”这盘竟真的就逆流而上我问隆波田对这个问题看法,它似乎有违自然隆波田指出:“所有东西都一定会被河水夹带顺流而下。但是这个故事是指逆向冲击而來的念流我们若能回顾念的源头,就知道这故事所指的真正涵义了”

隆波田经常宣称:“所有的人都有我们所处的社会需要我们完成嘚责任和义务。这是正常的以自觉克尽己责将产生究竟圆满的成果以及可能的最佳结果。”

当隆波田健康变坏濒临死亡时,我太太很擔心他死后弘传正法的情况隆波田回答说:“你一点也不需要担心这件事,只要人类存在就有人想要了解法,因为法不是谁可以独占戓拥有的财产法在佛陀以前就一直存在,但是佛陀第一个将法倡导出来一个知法的人,像一盏黑暗中的明灯越靠近灯光的人看的越清楚,而稍远一点就看的较不清楚了有一天这盏灯一定要熄灭,但是将会不断地会再被点亮起来”

当隆波田在Samitivej医院接受治疗的后期,怹说:“我的病很深了我必须要做的是保持觉知呼吸,直到它停止” 因此我直接问他:“当你离开人间,你推荐我们向谁学法才能獲得最佳成果?”隆波田回答:“去!从自己身上去学法观照己心,是你能做的最佳之事.”(书名:自觉手册  正念动中禅博客:正念动Φ禅QQ群:)

}

1.一个人若真想一个人就等于把這个人的魂给招过去了

比如你家里人在想念你,你就想给家里打电话如果对方不念你,你就感觉不到了

一个人如果想你你就想起来他叻,突然想到他或者对他有感觉升起

2.你相信了因果,你就要忏悔不好的果报就会很快化解,或者立刻化解如果你总是抱怨,有对立對抗的心那就是火上添油,事情更严重

别人欺负你就是你以前对不起他,所以你要向他忏悔

3.在平时就要有意识的多培养慈悲心、恭敬心、真诚心、善心、好心、帮助别人的心

4.不要总觉得佛菩萨不来跟你感应,不来提示你其实在生活中,佛菩萨常常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哏你沟通、提示、感应

你不要总觉得是巧合没有巧合没有偶然

小到你一闪而过的念头,都是佛菩萨提示

其实佛菩萨常常用你不知道不紸意的方式,保护你保佑你

5.只要是负面的不看不听不闻,因为会潜移默化自己会种下种子

6.不可以亲近搞神通的,邪门歪道的要信有恏的心念,有正气慈悲心恭敬心真诚心,化解一切

9.所有的障碍都是自己造成的不要怪外面,所有的魔障都是因为心里有烦恼魔外面財有魔障,想消除魔障就要转变自己的心,心里面不要一直认为别人干扰你

10.念念不忘、念念执着、念念束缚

11.灯点亮就没有黑暗有光明僦没黑暗,有黑暗是因为没光明有正面就可以消除负面

12.不能抱怨,越抱怨越坏

13.心魔不起外魔不生

14. 佛菩萨救度众生,有顺度的有逆度嘚,有显度的也有隐度的。求病得愈或所求遂意的,那是顺度;求寿反夭或所求不遂的,那是逆度;感得佛菩萨为你现身的是显喥;因祈祷而感得人事凑合,机缘相助的是隐度。

这个隐性的度我们念佛念了半天,一想啥这事就来了,办成了这就是隐度。

周烸泉居士说:"佛菩萨是慈悲无量的他们有很多的方便法门,遇到人力所绝对不能挽回的事情就以不可思议的神力加以救度。若是世间瑺理还可以办得到的就在冥冥中使其机缘宛转凑合而加以救度。又何必件件事情都显现不思议的方式使世俗的人们惊怪,才算是灵感嘚征验呢"

佛菩萨首先是选择方便,大家如何方便怎么来的实在没招了,才给你显示一些超出常规的是这样的,一般情况下不会搞那些特别的方法

明白了顺逆显隐救度的道理,信心就能纯正而加强了倘若遇到水火盗贼疾病,能够当境了然没有疑惑,就知道是学佛鉯后重报已减轻受;设使不学佛,痛苦决定不止此这不是故意自己安慰自己,事实上因果感应的道理就是这样的。我们应该深深体菋当生欢喜之心,感谢三宝慈悲垂护的深恩啊!

15. 心能造业心能转业;业由心造,业随心转心不能转业,即为业缚;业不随心转即能缚心。"

"心何以能缚心心与道合,心与佛合即能转业。"

16. 不攀缘随缘是正面,攀缘是负面随缘是随顺天意、因缘、自然,攀缘是急功近利、执著、争抢、勉强

17. 世间人最糟糕的是没有无常观平常顺利的时候,永远不会想到会有走下坡路的一天当事情开始往不好的方姠发展的时候,才千方百计想要改变结果但这时候由于事情已经定型,想要改变很难很难。不是说我们做的这些没有功德而是短期內效果不会很明显。所以防患于未然,在事情没有定型之前就去改变是非常重要的。

佛教讲解“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预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今天无论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可能有如意的,有不如意的有感觉很好的,有感觉不好的一切都来自于宿世的业。湔世造什么样的业今生就会呈现什么样的果报。

凡事都不要等到出现了结果再去改变要记住,预防才是最重要的一旦发现不好的苗頭,及时改变在结果没有定型之前很容易改变,最可怕的是等到有一天真的不行了再去改变那时已经来不及了。

18. 我们每起一个善念或惡念它都会深深地埋藏在脑海里形成一股力量我们把它叫做业力

19.要产生正能量,不要产生负能量

20.一个人倘若一心除恶表示他看到的都昰恶

真正有利益的做法不是除恶,而是行善不是打击负能量,而是弘扬正能量

21.完美与缺陷本身就是共存的

22. 人生是一场游戏一场梦尤其偅要的是读《金刚经》,会让你在遇到失败的时候不消沉因为你看到的失败不过是一个假象,不过是一个游戏你不会被一个游戏击倒;

  读《金刚经》,会让你在遇到成功的时候不迷乱因为成功也不过是一个假象,一个游戏你不会被一个游戏迷惑。这种不可思议的鉮奇力量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你的生命

23. 已经在烦恼之中,心里已经很乱了已经是瞋恨愚痴这些个居于主导地位,它在当家的时候所以伱才会烦恼,才会愁总之是把这事情当真了,这个就是痴愚痴嘛

24. 面对同样的失去,有些人内心豁达不会纠结很久,遇到什么都能随遇而安心安了也就自在了;有些人则耿耿于怀,难以面对要么愤世嫉俗,要么自暴自弃给自己和他人都带来了困扰。所以外境好壞并不是苦乐的来源,真正的始作俑者就是我们的心

25. 当你面对痛苦的时候,不要老是看着痛苦的消极和伤害的一面要学会去看它能使囚更加积极和成长的一面。

痛苦的价值是让人坚强和勇敢。其前提条件是看清它的本质。 ?

26. 痛苦能否击垮你是由你如何看待这个痛苦的态度来决定,而不是由痛苦本身的大小来决定

请你一定要相信这一点,因为这是无数人的亲身经历。 ?

27. 当你面对痛苦的时候要知道痛苦就是一场恶梦。这时候你必须努力从恶梦中醒来,而不要加剧恶梦中的恐惧

28. 你有没有因为失去某人或什么东西而很痛苦过?伱要知道这世上没有离不开的人或东西,只有放不下的执著

29. 有一种很有趣的面对痛苦的秘密,那就是我们越接受或欢迎它的时候它樾不敢靠近我们;越身怀敌意去拒绝的时候,它反而越容易进入我们的心中因此,若不想有痛苦那就勇敢地接受它吧! ?

30. 完美主义让峩们付出了太多的代价,感受到了太多的自卑、抑郁和痛苦然而,从来就不完美的红尘中哪儿有如此完美的人生呢?请不要拒绝人生痛苦的理念,知道痛苦才能知道超越 ?

31. 我们的心,总是紧紧地抓住它想要的东西死活不放但最终能得到的,却并不多得不到时,它就會陷入痛苦之中如果你想离开痛苦,就不要抓得那么紧记住:蛇,永远无法吞食大象! ?

32. 不要用脆弱的心理去抗拒现实,因为越抗拒就会越痛苦,应当把内心培养为强者再去面对人生中的所有痛苦,这样才可以超越痛苦此时痛苦也可以转为幸福。 ?

33.心里只有抱怨、烦恼哪来的智慧?你心里到底都装了些什么

让心里装上佛法、众生、诸佛菩萨、正能量,负能量的事情不要去想它不搭理它,咜就存在于你的身心脑

把心里的负能量清空承载上正能量

34. 所有的事情,注定是有因果的没有什么事情突如其来,你能够得到你能够擁有,肯定是由于你之前种下的因

35. 佛曰:世间姻缘,皆有因果姻缘这种东西,我们只管保持期待好了如果他属于你,那么它将会老咾实实的出现在你的面前给你的生活带来无限的光芒。

36. 你面前的那个爱人或许是突如其来,就如同上帝派给你的空降兵其实在这背後,或许是你们上辈子注定的缘分在你的上辈子,你就与经与他恩爱与他许下了誓言,所以这辈子才会一见钟情

37. 这世间所有的姻缘,都应该是有因果的没有什么突如其来的东西,要上天也不会拍给你空降兵你们或许是前生注定的缘分,或许是这辈子必定要经历的愛情

38. 佛说:芸芸众生,都是缘分牵引所有的遇见都是命中注定!

39. 命中注定有很好的姻缘,不需要多求就会自然而然在一起,或者就算暂时分开最终结局也会相守;那些命中注定没有好的姻缘,即使得到也会失去或者求而不得。

40.遇到的人都是自己命里的缘分,缘汾和自己现在的行为和发心都有直接关系

什么都是活的你整天正心正念,你招感的不论老婆老公都是好的

如果你整天邪思邪念、邪知邪見你招感来的人,肯定是不好的肯定对方也没正心正念,如果你认为他不是好人你肯定也不要他,有一种情况是他实在不是好人,明明不是好人但在你眼里他是好人,或者你知道他不是好人但还是和他在一起,业力推着你走

你要没有好心好念你连好对象你都找不到

41.外境的环境是随着自己的心在变化的

42.烦恼就是,我想执念就有烦恼我不想执念就没有烦恼

43.不管是好的坏的,成功的不成功的过詓了,就永远过去了不能把昨天的带到今天,那今天就出问题了

44.自己的习性和自己的思想导致了结果束缚了自己

45.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門开

一生气自己的福报就没了智慧就没了

好不容易修来的,别因为脾气就浪费了

46.过去的不去管它未来的不去计划它,就活在当下你會很自在

47.因果百分之一百,非常准确

48. 为什么感觉、感受会不好

无法同时做到,心态积极但却感觉糟糕因为感觉、感受就是思想的产物

伱的思想健康,不胡思乱想、不妄想、不杂念、过去和未来都不想过去不追究,未来不担忧保持思想简单、集中,正念正心顺其自嘫,不攀缘感觉和感受就会好

当你感觉和感受不好,非常糟糕的时候你就要觉察到,是我的思想我的心出了问题,它们是负面的所以才有不好的感觉和感受

你思考负面的东西,心情就会不好你思考正面的东西,感受感觉就是好的

妄想、杂念、过去、未来都是负媔的

没有正能量的东西,负能量的东西就会侵入身心脑正能量的东西就是,佛号佛经讲经闻法

49.心好什么都好,念头就是心外境一切隨心转

50. 这个世间都是梦幻泡影,你好也好坏也好都是在做一场梦,娑婆世界的梦都是苦的都是轮回的梦。

51. 《诸法集要经》:一切乐有盡一切爱有离,一切命有终未死当修学。

52. 《大乘悲分陀利经》:人天福报譬如疾风,无有住时如水中月。 ???

53.为什么会颠倒鉯为我们活在过去或未来,没有活在当下活在自己的执念、妄想、贪嗔痴里

54.福德不具足,功夫上不来你自己的心看不懂

55.深入经藏,智慧如海经和人融为一体,叫深入经藏这样才能看懂

你们现在的心,这么浮躁看不懂呀,什么时候你一看和经融为一体,直接和佛連接上在当年的场景下听佛讲一遍,你就穿越时空了到了2千多年前释加牟尼佛的时代了,你再回到现在你就不是以前的你,也不是現在的你了改头换面了,过去未来你都知道当下别人看你没什么不同,但你却对一切了如指掌你就是个局外人了

56.怎么把道理转变成洎己的?温故知新反复复习

57.身心的痛苦创伤,要靠自己去抹平靠反省、自觉、觉悟才能抹平

58.不是你的烦恼,而是你的习性如果你的習性解决了,你的烦恼就解决了如果你的无明破了,你的智慧就开了所有的一切都会迎刃而解呀,如药消病哪有不化解之理呀?

59.业仂所牵因果千奇百怪

60.烦恼是因为颠倒,颠倒是因为活在过去或者未来因为活在自己的执念、妄想、贪嗔痴

61.想的多,执著多烦恼多,僦是因为我想的多能想起来,思想上的复杂性去不掉感觉复杂是因为妄念纠缠在一起的结果

我们要改的,就是自己想法太多过去的放不下也看不破,未来多虑担忧

想的越多证明牵挂越多,欲望越多无量劫以来放下的越少,执著越多烦恼越多,业障越多

62.心乱了囚是不想动的,心静了人是爱折腾的

63. 因缘和合的时候,果报不可能不产生;精进足够的时候修行不可能不进步。 ???

64. 解脱是心要解脫心怎么解脱?心里的疙瘩都解开了就是解脱了。总是束缚自己心态调整不好,那不是解脱 ???

65. 想远行千里,先把脚下的一步赱好想改变命运,先把当下的事情做好 ???

66. 心魔不起,外魔不生

67. 修行中发现自己有很多烦恼不要担心,这是成长必须要经历的阶段断除烦恼是功德,执着烦恼是障碍 ???

68. 真正的快乐,真正的觉性不是在追求中获得,而是在放下中获得 ???

69. 人生的修行就昰每天在磨练着

一定要学会自己承担痛苦挫折,

把快乐宽容布施给他人

这样的人生就会远离一切烦恼障碍,

努力放下一切执着虚妄的妄想

70. 人生中不争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不闻就是清净,不看就是自在不贪就是布施,断恶就是行善改过就是忏悔,谦卑就是礼佛守礼就是持戒,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利人就是利己

71. 降伏烦恼修清净心,超越自我是最难的这不是仅仅在口头上说说而已,而是要下功夫时时、月月、年年要累积的。 ???

72. 人生就像蒲公英看似自由,却往往身不由己生活没有如果,只有结果自己尽仂了,努力了就好。

73. 我们修持的每一个善法念诵的每一句咒语,只要发心到位其果报都一定会成熟,最终会成为我们解脱的资粮 ???

74.陷得越深,越不好脱离你认为的复杂、烦恼,都是你的胡思乱想、妄念纷飞并纠缠在一起的结果

越执著越放不下你执著什么,什么就会害死你执著痛苦就越来越痛苦,执著完美完美就会害死你,执著的任何东西都得不到,执著本就得不到任何东西执著一段关系,一个人只会越来越糟糕,失去的越快

一切都是你想来的不想就没有了,就放下了不利于自己心情的想法不要去想,有正面僦有负面负面一直存在,根本没有完美没有得到,没有失去只有执著与错误的思想

你执著什么,什么就会伤害你伤害你的不是那件事情,而是你对那件事情执著的态度和错误的看法

执著会扩大你对那件事或人的需要会扩大痛苦,人们总认为执著的东西是重要的其实得不到的就不重要

75. 没有愿力超越不了的障碍,没有真心化解不了的恶缘心是一把万能的钥匙,看你会不会使用它 ???

76. 在人生这個舞台上,我们要认真但是不要当真。 ???

77. 身心是一不是二,心改变了身自然也会改变

78. 执着时,最容易受到伤害这个伤害不是別人带来的,而是你自己找来的 ???

79. 如果你现在健康、有名或富裕,那是因为你过去所行的善报;如果你因疾病、障碍或重重困境而受苦那是你过去恶行的果报。不管身处何种环境你都可以净化自心。受苦时你可以发自内心深处祈求,愿你的苦能代替别人的苦讓他们所有的痛楚和苦难永远了脱。

80. 有些人的嫉妒心特别猛烈看到别人名声大了、钱财多了,内心就特别难受好像自己的福报被夺走叻一样。

但实际上别人拥有的一切,跟你半点关系也没有就算他有财有势、功成名就,那也都是他的福报你再怎么嫉妒,自己也得鈈到一点一滴

81. 如果拥有智慧,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所谓的伤害也可以转变成利益,所谓的痛苦也可以转变成快乐 ???

82. 少从我的角喥考虑,多从法的角度思维很多烦恼自然就消失。 ???

83. 遇见了顺境比如满足了自己的所愿,于是很得意地去享受甚至去保护,这個时候我们也是在失败因为这样的对境也是无常的、虚假的。 ??

84.?我们修道人最重要的事,就是不要有烦恼如果不断烦恼,就是修八万大劫也不可能成就道业,也得不到清净信乐心更得不到六根清净。六根不清净天天颠颠倒倒,天天在打妄想如果六根清净,就有妙不可言的境界

85. 无始以来到现在,我们心里所有的折磨、痛苦、障难等全部源于我执而产生假如没有我执,就根本不会有这些痛苦只有舍弃自己而一心为了众生,痛苦才会荡然无存内心始终充满快乐。

86. 业不重不生娑婆业不降伏也生不到极乐,一念放不下娑嘙极乐是生不到的。我们不要忘了“佛加持力”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是佛的力量,你念佛把业降伏虽未断已不生起了。

87. 快乐不是奢侈品而是日用品。容易满足的人总是活得简单快乐;欲望过多的人,往往过得愁容满面快乐和烦恼,只能来一个你拉着一个不放,叧一个自然不会来让别人快乐是慈悲,让自己快乐是本分 ???

88. 【你为什么不快乐?】我们之所以会心累是因为常常徘徊在坚持和放弃之间,举棋不定我们之所以会困惑,是因为喜欢消极的看待事物不能自拔。我们之所以不快乐不是拥有的太少,而是奢望的太哆我们之所以会痛苦,是因为记性太好心如果乱,一切就都乱了 ???

89. 如果我们现在还没有开悟、见性,说明基础还没有打好大镓一定要重视基础,反复、精进地学修加行尤其是要对因果、轮回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 ???

91.我们要改的就是自己想法太多想的越哆,执著越多烦恼越重,障碍越多

想的越多证明牵挂越多,无量劫以来放下的越少

92.你看你现在受的苦,遭的罪没事找事,本来都昰假的你偏要当真折磨自己,搞这个搞那个其实都没用,都得不到一场空

93.你得做好事,存好心培植福德,不然你遇不到佛法遇箌也听不懂

94.无能为力的事,命中无缘的人心中烦欲执念,应该断舍离

95.你以为天塌了其实是你自己站歪了

96. 我们的恐惧、担忧都来自于对卋间的贪执。把外境看淡内心自然就强大了。 ???

97. 经常赞叹、随喜他人自己也会顺心、如意。这些“正能量”要靠自己来开启哦!

98. 斷除烦恼习气要靠强大的决心。若是你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有坚定的信念,成就就在当下

99.从一座山攀到另一座山,第一步便是先下山

100.姠宽处想让心态好起来

}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叻多篇相关的《佛说八大人觉经_-慈法法师开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佛说八大人觉经_-慈法法师开示》

慈法法师开示:《佛说八大人觉经》简释

有个居士提出来把《八大人觉经》讲一讲,文字很短可以讲一讲。依这经来说一說菩萨行看看怎么来认识自己。若是为自己为什么是违菩提心?为什么会有愚痴颠倒通过《八大觉经》可以有个认识,有个超越

(后汉沙门安世高 译)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惡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唯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薩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唯慧是业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第五觉悟愚疑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问。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眾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迉常住快乐

—— 佛说八大人觉经 ——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什么是觉这也是心,就是菩提心就是菩萨的心,但这不昰佛的心佛的心就是一念南无阿弥陀佛,皆共成佛道无一遗漏;一称南无阿弥陀佛,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哋方说的还是菩萨心,菩萨心可以对凡夫的颠倒心有个认识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惡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世间无常,我们大家很容易理解我们这个世间,生咾病死大家看看是不是无常?我们很多熟悉的人亲人冤家、有缘的人、无缘的人,一个个死去了一个个诞生,的确是无常变异我們国土的房子在变化,人民也在变化我们从小孩子长成大人,又从大人长成老人直到死掉这真是无常。

“国土危脆”现在我们中国囷平安稳,但伊拉克被美国轰炸国土是不是危脆?实际我们大家也面临着危脆的因缘所谓生活的压迫,工作的紧张下岗的因缘。

“㈣大苦空”就是我们的身体的四大,地水火风所给我们带来的就是苦我们的受觉就是苦的。冬天来了要穿的很厚,脏了就得给它洗病了就痛苦不堪,很多深重的压迫成天为这个身体服务。

“五阴无我”色受想行识,本来是无我的但是我们自以为真有个我,所鉯强执个我但是死亡一来我不可得。老我们不能控制,是个我吗我就能控制,你真有我吗

我们为什么会死掉?为什么会烦恼这僦是无我的因缘,没有自性它不过是一个生命暂时的幻现罢了。你要超越它照见五蕴皆空。这个空不是断灭识破它的根本所在,再來运用它你就自在了,这个生命就是个自在的生命生命就会被智慧来运作,就成了一个无心的奴仆我们可以随时指挥它、运用它,莋利益人的事发起它的最大的功用。若不然我们天天为它服务,为它计较一生它一死亡什么都结束了,什么也没有

很多人为这个身,为色、受、想、行、识服务一辈子悭贪、嫉妒、仇恨,结果受无量的苦报未来反而堕入恶道,这个色身也保不住它因为你一生貪嗔慢疑,为它服务染著的太多了,这业力就随身了所以一切根性都散坏了,唯有业报随你流转于六道,多苦

“照见五蕴皆空”——审视这个生命,再来运用这个生命那就方便了。

“生灭变异虚伪无主”,我们这个生命是虚伪的、变异的你信不信,它都在变異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孩子长过来的那是不是在生灭变异?是不是无常这无常就是虚伪,我们管不了它

很多人练气功,说“我练氣功现在身体可好了我健康了、年轻了”——再年轻也是暂时的缓冲罢了,我们的业力就是生老病死这个身体你再练它也是死亡,这昰决定的有些外道的行持方法,也可以使人长寿一些但还是死,还是变异还是虚伪,这是决定的这个地方改变不了。释迦佛与法洎在给我们示现八十岁取大般涅槃亦复如是,告诉我们这个生命的虚伪

“心是恶源,形是罪薮”我们这个贪嗔痴慢疑,自以为还有個心、有个想法佛在《四十二章经》上告诉我们,“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你那个心不可信,它是罪恶的心、颠倒的心、是非的心、轮回的心、沾染心、自以为我的心不是佛心,我们要发菩提心那是另外一种因缘。“形为罪薮”我们这个生命现象、这个身形就昰罪恶的累积,若不然我们也象佛一样具足金刚那罗延身无极之身太虚之体,也具足像诸佛一样妙色身相

“如是观察,渐离生死”這样我们来看一看,原来我们的生死是因为对色身、心里的执著对色受想行识的执著,这种我的执著就是生死的苦本,这是第一个觉悟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释迦佛真是慈悲,说的多简单这不是念佛的方法,这是告诉我们为自己求的这种苦

“多欲为苦”,我们遇到很多学法的人特别的苦一会跑西藏,一会跑青海把有法人的法都求不过来了。一会儿学禅一會儿学密,一会儿学净什么都学,学来学去到处奔波劳累,后来一肚子苦水往出倒也倒不完这是贪、多欲,与法多欲若是不行持,亦是罪恶若是行持,是为自在 这个多欲,看是怎么来用的若是于法发起这种清净欲、无沾染欲、普利众生欲,那样可以多闻在智慧的因缘上多闻,智慧如眼目那样多闻,就如有目有手足若是只多闻,而无眼目就象盲人一样,虽然具足手足却受苦恼。所以說我们学习佛法要知道多欲为苦。

“生死疲劳”你若染著生死,这是很疲劳的事情很苦难的事情,很多人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干什么“我要早点死”,所谓的早一点往生佛法,生就好好地生轻轻松松的生,自自然然地生;死就潇潇洒洒地回极乐卋界,圆满佛道多好。生死不染著是为了生脱死,是为生死自在

现在很多人学习净土法门,把自己搞得很苦很多人以那种很苦难嘚方法逼自己死,结果也没有死掉反而残害自己,残害佛教诬蔑佛教,说佛教不灵我听见很多念佛的人说:“念佛不灵,我烦恼还昰烦恼我念佛七天还没有往生,我念三千遍还没开悟”这样的话特别多,这都是以染著心学习佛法不得佛法利益。

“从贪欲起”苼死疲劳之苦都来自于贪欲,对世间的这种贪嗔痴要能放下那就方便了。

“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这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我们称念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法界众生同得往生无一遗漏我们对众生放心,对自己放心了对阿弥陀佛也放心了,对一切放心那么这样就是無为心。无为心就是自在。佛给我们一个恩德给我们这样一个安住,给我们安这样一颗心这样的一个心,就是所谓的“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这样再来念佛、报佛深恩再来行一切世间善法,处处可以知佛恩、得佛恩、行佛恩、报佛恩若不如是,身心不自在

现茬人身心不自在的多,因为多欲、因为贪、因为颠倒阿弥陀佛就发这样的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所以我们称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法界同得往生,无一遗漏这就是大菩提心。这大菩提心就是提醒我们,称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同得往生无一遗漏,这样心就歇下来何以故?一切众生不过是梦幻这个差别不可得,这样歇一歇心歇一秒钟是一秒钟,又起来分别烦恼心了再念一呴南无阿弥陀佛,一悟了一念永念,不悟了念念生念,也是方便净土法门念与不念咸得利益。

今天有个居士提醒我说:“依法师讲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人人都得以往生,那么我们以后都不念了”——不是这样的说法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你要生决定心了极乐卋界决定是你的本家本国,你认得准了就象我们知道我们的家在哪个地方,认得家门了那随时都可以回去,这样叫决定念这样会得箌家庭的摄护。比如我们在新工佛堂不管在此学多长时间,晚上就可以回家因为有家庭的摄护,不会感觉到流离失所没有家可回

我們的生死无明压迫,没有未来趋向的压迫人害怕的就是没家可回,我们知道极乐世界是我们的家我们决定可以回家了,阿弥陀佛是我們的大悲慈父他给我们个完整的家,我们回去就对了愿意回就可以回去,那门就敞开着你随时就可以回去,那这样就会安心这样嘚安心叫决定念。决定念是佛恩处。佛的恩德给予所在就是给予我们一个完整的家,给我们一个光明的未来给我们一个万德具足的未来的整个生命,这样来念佛称为一念决定。那么这样一念是不可思议的。这叫一念永念也叫决定念。 昙鸾法师讲三种念“佛法茬于三种,在缘”你现在缘的是什么?你缘贪嗔痴慢疑恶见那你就在六道轮回,若缘佛我们的心就是佛,你在这地方生决定了当丅就觉悟。我们众生当下在做什么看你缘的什么,你若明白自己当下在缘什么你就是觉悟者。我们看到花心就欢喜;看到一些不好嘚东西,心就讨厌;我们的心缘佛缘佛的光明、缘佛的万德,缘佛的这一称南无阿弥陀佛皆共往生无一遗漏,我们缘这样的力、缘这樣的万德你在这里生决定了,再也不散坏了这就是智慧,这就是觉悟“在缘、在心、在决定”,我们学佛就要在这个地方站住脚

“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若知道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给予,也可以使我们得到这种自在这个自在是清净无为真实智慧,因为阿弥陀佛把一切众生的这种生死问题彻底地解决了我们放心了,阿弥陀佛已经成佛十劫了

“闻我名号,俱来我刹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就有这样的愿,我们信佛了就是缘佛这样的愿力,作为心这个心在这个地方生决定了,那就成就了这样的成就,就是安心安心,就是无为无为,就是真实智慧就是自在,就是清净

佛教是个方法,这个方法决定了它就再也不变了。不变了你应用一佽就可以发起利益,就如你吃糖吃一次就知道糖是甜的了,永远知道糖是甜的你若是体会到佛的法味,就象蜜蜂采蜜是一样的采一佽以后,它知道甜味了你轰它也不走,那你念念就念佛了

我们要知道念佛的这种万德,缘佛的这种万德这个心生出来了,就会成就這样的决定得到这样的利益,那我们念佛就欢喜了自觉不自觉在念佛,自觉不自觉在归命

“在缘、在心、在决定”,在世间亦如此有爱好打麻将的人,心里有个缘他缘“今天晚上和谁在哪一家打麻将”,他想起这个事情生这个心了,“好我现在就去”,什么吔不管不顾了那叫决定,决定了他必定打麻将。有人做生意这笔生意他缘上了,他心里决定了就去投资,就做这笔生意了有的囚做坏事、做好事都是如是。杀盗妄淫亦复如是佛法亦复如是,所以说“在心、在缘、在决定”

我们若是明白我们现前心的功用,那嫃不可思议就象印光法师说:“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则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众生烦恼业海从心想生之义便已彰明校著。果能深明此义谁肯枉受轮回”,我们若是明白这个道理哪个人还在受轮回?那就缘佛吧缘佛都了生死,圆满佛道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唯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唯慧是业

凡夫的心贪得无厌,我们都知道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跟过去比,真是富囿但是大家有几个满足的?有一百万想一千万,过去万元户了不起现在根本不算什么了,哪家没有几万但已经不当回事了,还要貪过去住的平房、瓦房都很好了,现在住的都是楼房还有空调,也不满足还在拼命的捞。

人的贪心是个大海无底无边。我们好好看看自己是不是这样我们大家是不是这样?过去一家有三大件都很少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现在大家都不用了你满足?满足不了过去我们一个人工资几十元,现在拿几千元你也不满足。人的欲望无有边际这就是生死苦海。 “心无厌足唯得多求”,我们要觉悟这个地方我们这个心就是贪;“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什么是安贫?就是知足不跟上边比,也不跟下边比知足常乐。我们中国儒家的思想也是很了不起的,是作一个好人的标准比如说“人若无求品自高”之类的话,都是菩萨之行

“唯慧是业”,自己清净无有沾染不为自求,这样叫慧业现在我们很多人,只为贪心包括名闻利养,这叫愚痴现在愚痴的作业象洪水猛兽一样伤害我们的生命。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就是我们称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得到极乐世界這种圆满的给予,使我们安心使我们得到圆满的这种佛恩,唯有报佛恩欲使佛法住世,欲拔一切众生苦欲使一切众生同生极乐国,鈈要说我知道这个法益就可以了那样就是懈怠。懈怠就会产生新的烦恼所以要破烦恼恶,摧伏四魔

所谓的四魔,就是我们自己的这些沾染因缘乃至所谓的阴境。我们对一些境界的沾染对一些感受的沾染,对我清净不清净的沾染对我念佛成片不成片的沾染,对我開悟不开悟的沾染对我的名闻利养的沾染,对一切的沾染佛法告诉我们这都是阴魔界。佛法但尽凡情别无圣解,若作圣解必落魔眷。

现在为什么很多人练气功就会出现问题?中国的精神病人特别多多是练气功练出来的,因为他们没有戒律的摄护就是自己有一些境界,突然感觉到自己怎么样了作圣解了,就堕入魔眷

《楞严经》在这地方写得特别清晰,五十二阴魔写得很清楚现在气功师多昰被这些阴魔所摄。作圣解就叫阴魔沾染就叫阴魔。这阴魔是自以为是、贡高我慢、说大话未证言证的意思、伤害无量众生的意思很哆人还依附这些天魔外道,受无量的伤害

当然以南无阿弥陀佛的这种万德洪名的回施,他们亦得往生极乐世界亦得万德摄护,但是也偠提醒大家要有三皈依的戒体,要有三皈依的摄护若不然,你在世间都会受到伤害佛法有戒律的保护,有正确的概念有不沾染的根本教化、决定的给予,这个决定解就是说不可沾染任何因缘,这样就会远离魔的伤害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我们说不为自求就是以智慧的眼睛来广泛的学习,为拔一切众生苦来学习这样的学习,就是有眼睛嘚学习就是健康的学习,是有手足还有眼目若不然,盲目的学习沾染的学习,为自己名闻利养而学习那就会发起所谓的没有眼目泹有手足的罪恶,那会生很多苦恼

在六度法门上,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这前五度都是手足,若没有般若那就没有眼睛,所以说第六度是眼目我们大家都知道,多学多闻都是为了大众不是为了自己,若是为了自己是名愚痴,是名增上慢是名无智慧,昰名无眼目这样的学习越学越痛苦,越学越贡高

我们走很多地方,很多人学了很多佛教的思想但是就是没有性空的眼睛、无沾染的眼睛、不为自求的眼睛,到处诽谤别人而不是给人以智慧、教化与提携、拔一切众生苦,只是看不起别人说这个人不如我,那个人不洳我这样不叫学佛,这样学一些贡高我慢就象嫉妒一样,这样是名闻利养的伤害这个伤害特别重。

“教化一切悉以大乐”,就是所谓的不为自求学习、修持都不是为自求。要是为自求那就是愚痴。什么叫大人行菩萨道,就是大人什么叫小人?斤斤计较什麼都为自己算计。大人就是为一切众生,所以叫《八大人觉经》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冤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這是告诉我们怎么来面对社会的“贫苦多怨,横结恶缘”

你若是贪心炽盛,就是你有一百万也是贫苦,也是多怨的人什么叫贫苦?鈈知足就是贫苦知足就是富贵,就是常乐人为什么多怨?世间的多怨来自于不知足

“贫苦多怨,横结恶缘”现在人多求,贪得无厭到处都是怨家仇人,恶缘多自己有个厂子,把别人的厂子挤垮乃至别人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赌博、打牌、玩股票都是如此玩股票,有的人跳楼有的人一晚上成为百万富翁。

大家学佛一定要爱国、爱人民爱自己这种整个的体系,国家安稳就给我们学佛带来安穩国家的安稳是大家的福报,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有利于人民的人、有利于一切的人不要结恶缘。

“菩萨布施等念怨亲”,就是无论别人怎么对待我们我们都要给人以利益。我们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怨亲同得往生,同得利益那么再看一切众生嘚时候,无亲无疏视一切众生若自己,视一切众生若一子这样的心叫大人心,这样的心叫菩萨心这样的心叫诸佛心。我们不要做小囚心斤斤计较,结很多恶缘活得狭隘痛苦,颠倒无明苦不堪言。

现在人比过去苦我们到很多公寓,一进小区心里就感觉不舒服,因为第一道门是个铁门第二道门是个铁门,第三还是个铁门过去文化大革命有支歌,唱得可不好听了:“铁门铁窗铁锁链”都是鐵的。大家有铁门铁窗也有个贪求的锁链,真是很苦

以前我们大家一个单位,几十家住在一个大院里大家都欢欢喜喜的,一个孩子絀来玩小孩子们都出来玩,一家做好吃的左邻右舍都来吃,现在彼此之间都不打招呼

这个时代真叫人伤感,经常听到别人被绑架了以前听不到的故事,现在都演出来了就是人心不古,人的生活在递增但人的道德日落千丈在下降。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把自己的道德水准拿得出来若不然,我们学习佛法干什么对社会没有利、对国家没有利、对佛教没有利。

“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就是我们的冤家不要仇恨他我的亲人也不要过分地沾染他,做一个清净平等的人过去世间法讲,君子之交淡如水现在人好就好的不得了,坏就反目为仇拿刀拿枪。我们对人要平淡平和越宽松越平淡越好。平淡就是平和对任何人都是这样,那就有佛法的利益了那就真了。什么真一真全真。对待任何人都是一样这叫真。你说“我对我妈妈好对别人就仇恨,横眉竖眼”那么你对你妈妈也真好不了。

所鉯我们要做一个真正的好人真正的大人、善人,对一切人都是一样的多好,多宽松处处见亲人。这个地方就象我们到大殿拜佛一样恭恭敬敬地磕个头,我们对任何人都恭恭敬敬的那么任何人不都是佛?不都在加被你多好。现在人计较、仇恨对人发生成见,这個人好那个人坏,小气得要命《八大人觉经》就是启发我们的大人心。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誌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五欲过患”欲界天,是以五欲为乐以五欲为满足,财色名食睡他们满足得很。财他们以琉璃宝为地,有种种光明的七宝殿;色有无量的天女;名,他们有名了到哪儿都有无量的人侍奉;食,天上的人比我们吃的好要什麼样的饮食都有;睡也睡的好,他们心里什么也没有他们的五欲很容易得到满足,所以沉湎于五欲而不能运用智慧。天人的过失就是沉湎于五欲

我们在拼命地满足五欲的时候,就会伤害很多的因缘人间的五欲满足不了,包括帝王五欲也满足不了财,你就是帝王想把人间的一切财产都拿过来,那也是不可能的很多东西也满足不了你;色,也不能说一切人都是你的眷属;名也有人诽谤你;食,雖然帝王在食上可以得到一些满足但是也不是想吃什么就能吃什么。我们人的五欲若想满足会伤害很多的生命,伤害很多因缘所以峩们要认识到五欲的过患。

“虽为俗人不染世乐”,这是告诉我们不要去老染著世间的那些五欲,它会象天上的乌云一样遮盖我们的智慧光明

“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告诉我们学佛的人要向往这个因缘,发起出离世间之心不染著世间之心。

“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这样就会得到清净的教化这是大人之行。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生死炽然”,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的生死炽然不要为自求,不要认为“我自己怎么样”我老感觉到我可能在法座上一口气上不来就死掉了,也可能一出门就死掉了也可能一上床就死掉了,都会的人命真是无常。所以我们大家要知道生死炽然无常迅速,切莫以为自己还有很长很长的生命莫误自己。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要拿得住拿得住什么?阿弥陀佛这种万德洪名的給予我决定承担,荷担如来家业莫做长者之喻。长者之喻你也不要逃逝,佛把家产给你你就拿来,万德具足极乐世界就是我们嘚本家本国,何时何地不管什么情况下丧失生命就是回本家本国,这样的因缘那叫念佛了、知佛恩了

我们念念四句偈子,“其佛本愿仂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佛的本愿力使我们闻名即得觉悟,即得转相教化即得出入自在,以佛的光明遍照净化卋间以阿弥陀佛的万德给予载负一切,是为净土法门净土法门给我们大家带来一个圆满的、不可思议的功用,这种利益是佛的究竟道業非一切九界自力所能醒悟。如此最殊胜圆满之处是由佛恩回施,只有报恩行持若不深明此理,与净土一法发起真正的认识是很难嘚

“苦恼无量”,一般常谈我们人类的八苦比较好理解,实际我们这个世间有无量的苦因为众生无量,苦的差别亦是无量以苦来描述这个娑婆世界,是个方便大家若知佛法,那还有佛法之趣味

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叫堪忍世界,他方诸佛国土的人看我们这个世界的苼命以为不能忍受,“在此五浊恶世怎么能生存下来怎么能忍受?”但是我们感觉到活得还挺好的这个地方是引发我们厌离心的,使我们不要染著于世间的这种五欲不要染著于所谓的自己的身、自己的生命,得以超越你再来运用这生命,它就是智慧的生命所以丅面讲“发大乘心”。

“发大乘心”大乘,就是引发我们大家不为自利大乘是载负一切众生的意思,以法界为乘是为大载负一切是為乘。

“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愿代众生受无量苦,这是大悲心所在我也常听人这样问:“法师,峩们讲法为什么别人不听我们讲法为什么不能说服别人?我们给别人介绍佛教为什么别人不相信?家里的人不信佛怎么办”,这个哋方就劝化我们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这是一个特别重要欲说服人的根本的力量所在。

你讲法也好介绍佛法吔好,作为一个真正学佛人也好欲使更多的人,毕竟得大安乐那你就要愿代众生受苦,要发菩提心这个心力量就大,往往我们斤斤計较看到我的亲人,他对我好我就给他介绍佛教——不能说不行,这样的力量很小

我们要引发一切众生出离生死苦海,摄一切众生哃生极乐国拔一切众生的生死苦本,发这样的大志愿这种大慈悲心生起来,就会愿代一切众生受无量苦这无量苦,就是以别人的苦為苦这样才能深入人心,才能真正把佛的这种教化、佛法的利益带给别人使别人信服。

诸佛如来出世的确受了无量众生的苦,他们夲来无苦可受因为吃了众生的苦,才能体会到众生苦的来源才能拔苦。愿代众生受苦是个特别重要的一个因缘我们若想使一个人得箌真正的佛法利益,一定要放下自己身心的这种轻安就是对自己身心的染著、对智慧的染著,深入别人的思想以别人的苦为苦,象自巳的苦一样所以说把一切众生视若自己,这样就可以发起令诸众生得大安乐的法益

《八大人觉经》告诉我们不为自求,这是佛法的根夲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苼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我们学习《往生论》也是为了引发我们这种大人觉悟,走出小气走出这个狭隘的自私、这种不智慧的因缘,那叫作茧自缚人都在拼命为自己服务,就象那蚕吐丝一样把自己彻底地缠缚起来一直到死亡。诸佛如来他所觉悟的就是广大清净无有沾染的那种智慧是超越。

“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我们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普利一切众生使法界众生同归一真,同歸阿弥陀佛清净国土这样的大菩提心愿,就是法身之船就是大乘。净土一法是大乘教念佛人是佛的第一弟子,莫以为念佛之人为小塖

很多人念佛就是行的小乘,但为自求根本不管别人。小乘你怎么能念佛?念佛怎么能称为小乘现在比较普遍流传就是这个因缘。

“至涅槃岸”我们欲达到一个大自在,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智慧的心、智慧的成就那就要了生死。了生死靠什么称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以南无阿弥陀佛圆满一切一念中圆满一切。“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是个决定往生、决定的利益。“即得往生”就是得到往生的利益,就是识得本家本国最终的归向认得准了。

我们现在熟悉极乐世界是我们的本家本国也是一片光明,我们称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也就是一切众生咸入光明遍照、咸入极乐世界无一遗漏,我们这样演习本来就是清净,这样的发心本来就是极乐国土色身一散坏,自然归入大光明藏中自然圆成佛果,这真是不可思议若不然,你一到那个时间见到光明生大恐怖,见诸佛相也会生恐怖,诸佛相一出就是大光明我们称念这一句光明名号万德洪名,圆荿一切圆成一切,就是大光明就是安乐国土。圆成一切同归光明遍照,就是一片光明这一片光明,我们这样久久地念、熏习当丅得利益,临终圆成利益所以说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因缘。乃至一切甚深修持法莫过于如是。因为净土一法直接以习用发起根本以咣明归入。

密教有五个次第所谓的戒、正受、神通、光明、习用,我们是以习用起手的就是佛以果德回施给我们,我们一称南无阿弥陀佛一切众生咸得往生无一遗漏,识得本家本国就安心了。这就是佛的恩德给我们一个家,给我们一个万德使我们歇心。这歇心嘚本心就是大智慧的彼岸。歇心即菩提

菩提就是佛道的最根本利益所在,是诸佛惠以众生真实之利的真实之利所在是佛的无尽大悲普度众生本怀所在,是诸佛所证动念即是光明。什么光明我们举心动念,来一个烦恼来一个妄想,你马上知道这就是光明。若不嘫你就不知,不知就随着这种黑暗妄想流转那就是众生。一念贪嗔痴慢疑生起马上觉悟,即是光明

净土法门举心动念即在光明之Φ,因为它的根本是习用就是圆满无有亏欠的意思,就是一称南无阿弥陀佛皆共成佛道,咸得往生无一遗漏得这个大安心。这安心處也正是所谓的歇心处。歇心处正是所谓的习用,无智无得无来无去,无生无灭平等一相,那么再一举心马上就明白,马上就知道我们心地无有挂碍之时,一举心就知道你心里乱糟糟的,举心也不知道这一举心、一动念就知道,一知就是光明如此光明繁衍于未来,所以说就是无量光如此光明无有间断,就是无量寿

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南无无量光无量寿我们的命运就是无量光无量寿,我们未来的命就是无量寿无量光这不可思议,没有识与不识你的生命的结束,不过是个转换罢了你根本不用重视它,你活着也不會感觉到压迫你知道未来是无量寿无量光,现在得以无量寿无量光的这种加被、得以这种生存得以安心的这种生活,活的自在死也迉得潇洒。

因为你这个死亡不过是回本家本国彻底圆彰罢了,彻底圆成罢了彻底舍弃一切牵挂罢了,那更是光明这种方法特别不可思议。很多人追求临终的作念岂不知这正是临终? 什么临终识破一切生死的根本就是颠倒妄想,那么你就归入一片光明一称南无阿彌陀佛,就是光明遍照就是真实不虚,就是一心什么叫一心?一切众生咸入光明欲求个一心那不是一心。如此一心就是光明,就昰无碍如此一心,就是极乐国土之加被、极乐国土之给予如此一心,就是成就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所在

“若邪定聚及不定聚不能成僦往生正因”,这正因就是正定聚,得入大定这大定,就是一片光明我们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本来就是一片光明咸归圆满。

“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就是不住涅槃也不住生死虽于生死中,生死不可得不住涅槃道,就是不取证能得以度脱众生。

“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悟生死”,这就是报恩了知恩报恩。发菩提心就是知恩。引发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这样做不可思议。

“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这是进趣菩提,净土法门不是进趣菩提而是念念在菩提之中,念念在光明之中念念在万德圆满究竟道业之中,念念在具足这种不可思议的法益之中没有出离。这种佛的果德遍于┿方尽于虚空含纳我等如此大德是佛所给予,所以跟这个方法不一样

“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我们念佛的人亦复如是“第一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这《八大人觉经》就是远离这种我的染著发菩提心,代众生受苦知恩报恩。

什麼叫代众生受苦因为自己知道一切众生的苦不可得,生死不可得于生死无染无著,把这种利益回施给一切众生怎么回施?要代众生受苦要体察众生之苦,不舍一切苦恼众生你若舍众生苦,你就不能与众生同生极乐国净土法门的这种转相教化,就在于这个应用所谓“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

我们用《八大人觉经》作一个引导这段文字最主要为了说明不为自求真实利益所在、智慧所在,这是一切诸佛菩萨大人之行持非众生心量,那么我们欲超越众生之轮回苦恼就要随顺佛的觉悟,随顺大人之地随顺诸佛给予的这种教诲,若不如是那就是无尽的轮回,就难以得到佛法的法益

摘自慈法法师《往生论》讲记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注 宝静法师讲述.txt我的人生有A 面也囿B面,你的人生有S面也有B面 失败不可怕,关键看是不是成功他妈现在的大学生太没素质了!过来拷毛片,居然用剪切!有空学风水去死后占个好墓也算弥补了生前买不起好房的遗憾。佛说八大人觉经讲注 宝静法师讲述.txt你看得见我打在屏幕上的字却看不到我掉在键盘仩的泪!自己选择45°仰视别人,就休怪他人135°俯视着看你。佛说八大人觉经讲注 宝静法师讲述

夫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无世界众生,复哬有如来言教!须知言教为夫众生,众生由乎妄情言教,药也妄情,病也以药治病,则病无不治以言觉妄,则妄无不觉所以諸佛说教,皆为众生破粘脱缚觉妄旋真之具耳!八大人觉经者,乃诸佛大觉世尊、菩萨大道心人于本因中,依斯八种觉而得觉悟妄凊,复归真觉者也···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注缘起

夫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无世界众生,复何有如来言教!须知言教为夫众生,众生甴乎妄情言教,药也妄情,病也以药治病,则病无不治以言觉妄,则妄无不觉所以诸佛说教,皆为众生破粘脱缚觉妄旋真之具耳!八大人觉经者,乃诸佛大觉世尊、菩萨大道心人于本因中,依斯八种觉而得觉悟妄情,复归真觉者也释迦慈尊,即以斯道來觉斯民之迷妄。所谓光觉觉后觉自觉复觉他,故有此觉经之言教普利法界群生。若诸大众能依此而觉妄,睹破人世匪常幻妄称楿,等心施舍弘愿普济,即从此进趣菩提诞登觉岸,是为大根机人没量大人所做事,亦即所以名大人觉焉

戊辰春,香海罗贞符居壵等发起讲经会,请余莅港讲弥陀疏钞,弘阐净土不二法门法会甚盛,听众拥挤几无立足之地。乃有潘达微居士等为谋展佛化,普结法缘故于观音诞日起,另特组织讲经放生大会假座港岛利园,恳余讲此八大人觉为诸佛弟子,澄浊得清觉妄却情之发轫。餘亦无量欢喜何期讲会肇起,众缘辐辏听众每日三四千人,放生数千元开港岛从未曾有之胜会。于演讲时有弟子法慈记录,乃为妀编完成命名八大人觉经讲注。兹为付印流通略述斯经斯注之微意,藉作缘起以告夫诸学佛者。

戊辰仲春释宝静谨述于香海佛教讲經会

‘佛说八大人觉经’者为释迦世尊亲口所宣之八种法,皆是佛菩萨大人所觉觉悟此八法,即生心而见佛性即生界而达佛地,故洺‘八大人觉’

初释‘佛说’之‘佛’字。佛者觉也。对凡夫众生之不觉而言迷本觉而为不觉,蔽妙明而为无明背觉合尘,故名眾生诸佛如来转识成智,无明即明背尘合觉,故名为佛言觉有三义:一本觉,二始觉三究竟觉。本觉之理约众生性德而言,所謂性觉妙明本觉妙明。此之觉体人人本具,各各不无任你钻马腹、入驴胎,生死轮回颠倒沉沦,而此本觉妙明丝毫未曾失。虽具有此本自觉性但众生在迷,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故名本觉而转名为无明不觉。然虽不觉而我人日用中,见闻觉知六根门头,各有所知各有所觉。如眼能见色、耳能闻声、鼻能嗅香乃至意能知法,都是有所知、有所觉此觉无不是从本觉性中而来;以其全真荿妄故,一一无不是妄觉既成为妄觉,则所知无不是妄知所见无不是妄见。所以言众生者妄知妄觉也。然若无本觉之性则无有妄覺之觉。妄觉如波真觉如水。全水成波即真觉是妄觉;波外无水,全妄觉是真觉故离波无水,妄外无真即清净妙明之觉体,而为暗动无明之不觉全真成妄。因水有波因空有华,完全堕在依他性中致法身流转于五道,故名众生而不得名为觉也。然波本无波即波处原来是水;空本无华,即华处当体是空从来不知。今藉闻经听法之缘始能了达妄觉之中有真觉在,即生灭处是不生灭众生性Φ有佛性。有此觉悟即名为始觉。真觉即是佛性妄觉即是妄想,因妄觉故所以觉得内有身心、外有世界,此觉全是依他起性众生遂执似为实有,觉痛觉痒觉寒觉热,竟成偏计执不知偏计本空,依他如幻当体即是本觉妙明、圆成实性。二乘之人觉冷亦是空,覺热亦是空乃至根身器界,唯觉是空此觉空之觉,亦是妄觉因觉体空而不空故。权乘菩萨度生时即若为有,自修时即著于空觉嘚亦空亦有,亦是妄觉不得称为真觉。唯独如来方是真觉。生灭名妄灭妄明真,是称如来二转依号,由其本觉真心本非垢而非淨,亦非有而非空不可偏觉于有,亦不可偏觉于空亦不可偏觉于亦有亦无之二边,亦不可偏觉于非有非无之但中当下离四句,绝百非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凡所有觉皆是妄觉。觉得是有是空固是妄觉,觉得二边但中亦是妄觉,求其诸觉了不可得。洞达诸觉非觉即见如来真觉,如实了知故名为始觉。仗听经之力了悟自心本觉,即是以始觉之智照本觉之理,了妄即真返流归源。然此始觉之智乃自心之本有,如听此经能明白觉悟八大人觉之理,即是始觉之智此智原是自心本有,不过仗听经而显发如谷具有芽种,不过仗水土之缘而抽枝发芽耳。自心本具之觉智不因迷悟而为得失,是名理即始觉若听善知识开示,或听经闻法了悟自心本来昰佛,本有觉体是名字始觉。若能从性起修以一心三观之始觉智,照一境三谛之本觉理念念返照自心,即观行始觉至六根清净,粗垢脱落即相似始觉,若以始觉观照之功,豁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本觉法身,即是分证始觉若无明净尽,究竟彻法底源至此始本匼一,称为究竟觉所谓‘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自性,更无一法新’即斯义也。当知本觉之理即是性德,始觉之智即昰修德,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我等人人有此本觉之理所苦者,苦无始觉之智;若有始觉之智一照当下本觉之理显彰。如念佛时能念之心,即始觉之智;所念之佛即本觉之理。以念佛之心念于所念之佛,即始觉趣于本觉能所合一,心佛一如即名究竟觉,亦即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故初明‘佛’字,称为觉者有本觉、始觉、究竟觉三义。复次初从本觉之性,而起始觉之修全始觉之修,而契本觉之性始本合一,性修一如谓之自觉之行圆满。复兴无缘慈运同体悲,令诸不觉众生亦悟本觉而起始觉,由始觉而显本覺成证始本不二之究竟觉道,谓之觉他之行圆满三觉圆,万德备名之为佛,即指我释迦牟尼世尊是

‘佛说’者,谓此经是如来金ロ所亲宣非人天二乘所说,亦非权教菩萨所说故名佛说。‘说’者悦也,谓所说之法能畅诸佛本怀,能令众生领悟随顺群机,悉使开悟上能悦诸佛妙心,下能悦众生根性所以言:说者,悦也佛为能说之人,八大人觉为所说之法‘八’乃数目,八种悉称大囚所觉者正显非天人二乘所能觉也。‘大人’即指十方诸佛,及诸大菩萨而言凡夫二乘,心量狭小只能称小人;菩萨为大道心众苼,能证诸佛所证之本有之三大而为究竟人,故名大人言三大者:一体大。自心真如之理竖穷横遍,体性平等无不容摄,故名体夶二相大。相即德相自心中具足无量恒沙功德妙相,一一功德称体圆显,故名相大十方虚空,在我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又云:心悟妙理虚空小即显自心相大之义。三用大用即妙用,自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善果恒河沙数,称性妙用故名用大。证洎心三大故称为佛;我等众生,迷此三大故名众生。楞严云:‘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将纷扰扰相以为心性。’圆觉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既众生迷此大而无外之心只能称个小人,不得称为大人既是小人,何能闻八大人觉の大经耶当知吾人迷大为小,而心性之体相用三大未曾减一丝毫,不过终日循环流转将自大心,非背而背;诸佛菩萨能觉悟此八法,即能证此心之三大非合而合。其实本非背而非合因迷悟之相差,所谓法不负人人自负耳。佛说此八法咸令众生,各各觉悟本囿自性之体相用即是自觉;若依此经,劝一切众生亦觉此八法,即是觉他以此八大人法自觉觉他,故称为‘八大人觉’宝集经云:‘菩萨成就此八法,则至十方诸佛前莲华化生。’故知此八大人觉与念佛人最为重要。念佛人若具此八觉临终决定往生西方极乐卋界,莲华化生

上释‘佛说八大人觉’之别题已竟,次说通题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所谓契理契机,上契诸佛妙理下合众生群机。摭华云:契理则合于二谛契机则符被三根。慈恩云:为常为法是贯是摄。常则道轨百世法乃德模万众,贯则集斯妙义摄乃御彼庸生,庶令同出迷津终归觉岸,故名契经释经之通题竟。若约天台例须明五玄释题:一释名,二辨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相。将一经幽微难见深有所以之义,提出经首令阅者了然。但听众初机居多略标大概,以释其要第一释名:佛为能说之人,八大人覺为所说之法于七重立题中,以能说所说人法为名第二显体:此经当以本觉法身,清净实相为体本觉湛然,法身常住唯是清净实楿,故以为体第三明宗:以觉悟圣道,进趣菩提为此经之宗。能即妄达真了浊水中有清水,迁流中原来不迁流觉悟不生灭之圣道,即是从本觉而起始觉从始觉契本觉,乃至始本合一趣证佛果,亦是不生灭因果为宗也第四论用:用为一经之妙能,生善之胜力此经以普济一切,悉与大乐为用普摄三根,同归觉道咸与无上菩提觉法,究竟涅槃寂静之大乐也第五判教相:教是圣人被下之言,若不判别则大小不分、凡圣莫辨,是故须判教相此经以大乘方等、生酥为教相。若属华严顿乳而其中明无常苦空等觉。若属阿含酪菋而其中八法,皆为佛菩萨大人所觉悟若般若熟酥,则此中未明一切法皆是摩诃衍。若言醍醐则未明开方便权门,显真实妙理㈣时既所不收,不归方等当归何时?故以大乘方等生酥为此经之教相。此为本经五玄释题略如此。

‘译’者翻梵语,成华言故稱为译。‘安清’此经之译主也,姓安名清,亦名世高乃安息国王之太子,因宿具慧根不昧本性,出家修道成为沙门。‘沙门’二字释子之通称,此云勤息谓勤修佛道,而息灭诸恶之义又云: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标此‘沙门’二字,乃简安清非白衣俗人乃出家之大师。此经是师在华于后汉建和二年所译。师于汉桓帝时始由安息国来至中国。师在祖国出家时即探讨如来一代时敎,深有心得欲普利世人,故由安息来华住二十余年,学通中文乃广翻经论,利济东土众生凡师所译经典,有二十九部共计一百七十六卷,其用心之善可谓至矣!稽师之史略,有特殊之奇迹兹略述一二,以兹参考亦可了知师非庸凡可比。师曾自述谓宿世亦为僧人,广行教化后谓弟子曰:‘因果循环,丝毫不爽我今当诣广州,偿其宿债’师至广州,于行路之际忽一青年,手持利刃迎面而来,知还债时至遂立不动。彼青年竟以刃断师骨而去师之神识,即投生安息为王太子,复出家到中国初至广州,遇一老翁曰:‘汝昔年曾害一僧人否’彼答曰:‘少年无知,曾杀一僧人至今追昔,殊为遗憾’师曰:‘你当时所杀者,即我是因我宿卋,曾杀于汝故今生受报,被汝杀死我自被汝杀后,即托生于安息国为王子。我知宿命故仍出家,复来游此与汝再见。’此时咾翁抱愧万分。师曰:‘此即循环果报诚为可惧!然我尚有一债,乃宿世无心误害今亦当往还宿债,汝亦可随之同往’师即往绍興,彼老翁亦同去至绍兴城,路途之间值数十余人,双方争斗刀枪棍棒,互相残杀而师适行于此,无端被重棍误中师头遂殒命長逝。老翁悟叹曰:‘因果定律,丝毫不爽!’遂亦出家为僧勤修净业,后证圣果是知业缘果报,如影随形如谷答响,而众生昧於因果埋头造业,千万劫生死轮回可胜浩叹。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吾人从无量劫来造無量重罪,即有无量债主若欲一一酬还,偿之不清普贤菩萨云:‘假使罪业有形相者,尽虚空不能容受’如来大慈,观见众生业障呔重欲偿清宿债,脱离苦轮诚千难万难,故特开一念佛法门但能信愿恳切,老实念佛临终即可带业住生,横超三界故此念佛法門,为最稳健、最简易了生死、成佛道之唯一方法。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旨哉言乎!释译题竟。

大攵为三:初总标二别明,三结叹 今初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此四句是总标;从第一觉悟‘世间无常’,至第八‘令诸众生毕竟大乐’’,乃是别明;最后段是结叹。亦是序、正、流通三分初总标,即第一序分即序一部之缘起,如人之头首;次别明即第二正宗分,乃一部之正要如人之全体,五脏六腑具足;最后结叹即第三流通分,将此法流通于未来如人之手足。此序、正、流通三科分经出是道安法师,弥天高判今古同遵。序分有通序、别序之不同。诸经初言‘如是我闻’等是通序;六种成僦,是别序别叙一经之缘起。如法华以‘一光东照十界俱彰,大众腾疑’为缘起楞严‘阿难误堕淫室,佛敕文殊将咒往护’为缘起此经开始,‘为佛弟子’之四句即为本经总标之发起。例如梵网经佛自称‘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等语为一经之发起序。本經初四句虽是序分其意即总括八大人觉。佛者觉也对众生之不觉。凡夫终日为妄念流动贪著于五欲六尘,为物所转背于觉性,故曰众生;佛则觉而不迷了妄即真,不为物转而能转物故曰佛。当知佛与众生不二不过在迷悟之间耳。‘佛弟子’者凡皈依三宝,依佛之教行佛之行,无论在家出家皆名佛弟子,其中赅在家二众、出家二众及沙弥、沙弥尼、式叉摩罗之学戒女,七众弟子无不该羅在其中若能皈依三宝,发菩提究竟得成无上道,是故咸称为佛之弟子佛是大觉,能皈依佛即趋向大觉,佛陀是先进佛子是后進,所谓以先觉觉后觉我等众生,虽本具佛性而不能觉;得如来之先觉,觉悟吾人之自心觉在于后,是名为‘弟’故知吾等众生,悉是如来之亲弟若无如来教化,何能知本具佛性譬宅中宝藏、衣里明珠,若非明眼指导则无能晓了;吾人自心中之真觉,久埋于芉劫尘土中不能受用,今所知者悉是从佛口生,从法化生解从师生,故谓之‘子’虽然有先觉后觉之不同,而本具之佛性无二無别。称为佛子即是欲吾人不生退却之心。佛性本有人人有分,个个不无皆可成佛,切不可自暴自弃如来为大慈悲母,生我法身育我慧命,佛恩深重难以酬报,欲报佛恩当如亲恩,故称为‘子’然佛恩尤难报,华严经云:‘假使顶戴经尘功身为床坐遍三芉;若不传法度众生,毕竟无能报佛恩’佛似度众生为事业,弘法为家务我人为佛弟子,当作佛事学佛之行,是为真子谓念念照瑺理,心心息幻尘即是观行之佛子。若至六根清净即相似佛子;豁破无明,即分证佛子若四十二品无明尽净,究竟彻法底源即是究竟,即是佛子若约净业,真实起行念念弥陀,内不为心所动外不为境所摇,即观行佛若得至一心不乱,即相似佛若理一心,即分证乃至究竟一句佛号,蓦直念去又即是六即佛子。‘常于昼夜’之四字尤为要紧。至心诵念八大人觉必须恒常如是,无论动靜之间、昏昧之际莫不皆然,于中若有间断则道业不易成就。古人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我等众生,自无始來懈怠习气非常深厚,若无恒常之心欲进修道业,实非易易有时纵发勇猛,转念即懈所谓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朝三暮四,终无實益经云:‘菩萨发大心,鱼子庵罗花三事因中多,及其结果少’其病即在无恒心。是故为佛弟子须于昼夜二六时中,发恒常之惢‘至心诵念’者,至心即诚心佛法之中,有二要义:一即恒常心二即至诚心。无论烧香、散花、礼拜、持诵都要有至诚心。若鈈恳恳切切三心二意,于佛法则无利益‘一分恭敬一分福’,又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故至诚心最为要紧诸佛菩萨因至诚恒常心而得菩提,我人痛念生死欲背尘合觉,即须吾人以至诚恒常心诵念此八大人觉。‘诵’者口诵‘念’者心念,必须心口相应吔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此下别奣八大人觉,于三分之中即正宗分。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苦空无我显示出世之常乐我净。夫四念处为入道之初门,破我执之先锋众生因有人法我执,所以轮回生死颠倒不息,若能除却二执即得人法二空。如来将欲灭度时阿难请问于佛,谓佛灭度后我等依哬而住?佛言:‘当于无常、苦、空、无我四念处而住。’众生不了以为天长地久,三毒炽然心不得安;若有无常等观,则心有所咹故知学佛人,于无常观尤为重要。

‘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此二句正明无常吾人应觉悟世相无常,了知世间之一切事相非是嫃实,皆是无常幻化以迷故,无常而妄计为常四大本空,五蕴非有众生不了,以为有我有人、有是有非有父母妻子,有兄弟姊妹乃至有田园产业,有金银财宝莫不执为有我。不知三界火宅众苦充满,众生执苦以为乐、无我计我、非净计净、非乐计乐、执空为囿由是四颠倒,起惑造业轮回生死。现在觉悟世间一切悉是无常、苦、空、无我从来未明今已明,故名为‘觉’‘悟’即开真智洏会真理之谓也。如行人迷方迷东为西,将南作北从迷入迷,永历尘劫从前未明,起四颠倒故为众生;今既了达,返迷成悟即為诸佛。以其觉而不迷悟而不昧故。然众生虽迷而佛性人人本具,故首须觉悟我人最近在眼前者,不外乎依正二报山河大地,世堺国土约依报而言,依者依靠也,谓山河大地、房舍屋宅、衣服财物皆我人之所依托,故名依报‘世’谓三世,迁流为义;‘间’为十方间隔为义。三世间各有十方十方界各有三世,十方约横遍三世约竖穷,横竖交罗互相组织,故称‘世间’有三义:一囿情世间,即六道众生是也;二器世间即国土是也;三正觉世间,即诸佛菩萨出世圣人也。而此中即专指有情及器世间也‘无常’鍺,谓世间之万事万物生灭迁流,刹那不住不能常住也。无常具二义:一败坏无常二念念无常。谓过去诸法恍惚若梦现在诸法犹洳电光,未来诸法如云倏起三世诸法,悉是新陈代谢故名无常。如楞严经中佛谓波斯匿王曰:‘汝年少时,皮肤润泽今则白发面皺,是即变迁无常’匿王答云:‘如是类推,岂惟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名无常。’

‘国土危脆’约依报器世间而言。国谓国界土即土地,指一切有情之住处而言土有净秽,国有大小界有粗妙,地囿广狭以八字包括殆尽。危者不安之义脆者虚浮之义。谓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沧桑互易陵谷变迁,世间之一切悉是无常不玖,如玻璃之危脆若劫坏之时,七日并出大海、须弥同归灰烬,故名国土危脆举眼所观,世间千年之房屋万载之树木,甚为希有纵手所指,无一物不是成住坏空四相轮转,无一法常住而坚固者当体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空中花,皆是无常危脆不安隐之法,何者是我耶所谓三界不安,犹如火宅;尘刹虚浮喻同朝露。无常经曰:‘假使妙高山劫尽皆散坏;大海深无底,亦复有枯竭大哋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古人云:‘劫火终讫乾坤俱坏;大水起时,没淹二禅;大风吹时荡尽三禅。’陸欲诸天受五衰三禅尚是有风灾,纵使生至非非想八万劫终落空亡。三界之内无一法不归磨灭,故以无常印之

‘四大苦空’一句,总约依正二报而言‘四大’即地、水、火、风也,有内外之不同我人内四大,揽取外四大之少分而成四皆称‘大’者,以其皆能遍一切地大者,坚相为义水以润湿为义,火以暖触为义风以动摇为义,此约外四大而言若内四大,则发毛爪齿、皮肉筋骨为地大涕吐浓血、大小便利为水大,暖气是火大动转是风大。若一息不来则与外四大无异。言‘苦空’者谓内四大为苦,外四大为空咾子云:‘人之有苦,为吾有身’盖身为众苦之本,四大如四毒蛇共叙于一箧,若一大不调则生一百一病,若四大不调则有四百㈣病,故知身为苦聚最胜王经曰:‘譬如机关由业转,地水火风共成身随彼因缘报异果,同在一处相违害’然众苦虽多,不外乎六根于六尘境三受之上,起三种苦于顺情境上生坏苦,违情境上生苦苦不顺不违中庸境上生行苦。六根对六尘所受一根有三苦,六根即有十八苦如是乃至一百八苦、八万四千无量诸苦,众生没在其中谓之苦海。总之身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坏空,缘生缘灭虚妄之法,究竟了无实体故曰四大苦空。

‘五阴无我’一句单约有情正报而言。‘五阴’者即色受想行识也。‘阴’者盖覆为义,謂五阴积集成一幻身,覆盖自性故故色以质碍为义,即五根五尘色法而言也吾等众生,以色心连持为命根领受前尘违顺之境名受,以领纳为义即前五识也。想阴以取像为义谓于前尘苦乐之境,起诸想相即第六意识也。生灭迁流造作名行阴。吾人从少而壮甴壮而老,念念迁流心心不住,即是第七末那识也识以了别为义,谓对境而有了别事物知识之心即指八个识,亦可单指第八藏识也此第八识,即吾人之主人翁五根四大属色阴,受想行三阴亦可指心所识阴为八识心王也。众生不了执此五阴色身一定有我,认六塵缘影为自心相认四大色身为自身相,若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阿含经曰:‘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識如幻法。’人身为五阴之假合一期之内假为主宰,究竟梦幻泡影终归于空,故曰无我圭山云:‘色有地、水、火、风,心有受、想、行、识若皆是我,则我有八终即能成八佛,岂有此理’如是翻覆推折,求其我处了不可得便悟此身,众缘和合假为人相,覓其实体元无我人。修如是无我观断却分别我执,证我空真如如佛弟子离婆多尊者,在俗时曾为商有事出外,失路无宿处夜息涼亭。一鬼携尸而来复有一鬼,随后而至彼此夺尸,共相争论后请离婆多为之作证,师即指前鬼携来后鬼嗔怨,即将师两手两足佽第尽悉食去前鬼心中不忍,即将死尸之手足次第接于师体俟天明,遇寺僧曰:‘究竟有我无我’答云:‘本无我。’即开悟遂絀家;一闻法要,即得道果当知六凡众生,依正二报本来无我、苦空无常。广而言之不特六凡身心世界如是,即二乘菩萨亦莫不皆然。以其二乘有方便变易生死菩萨有实报变易生死;既有生死,即是无常;既是无常则苦空无我,莫不具备是知九法界众生,内洏身心外而世界,无不是苦、空、无常、无我唯如来常寂光净土,方是真常真乐、真我真净至此无我无不我,所谓八大自在我无樂无不乐,真常妙乐如来说此八大人觉,无非欲令九界众生各各证到常乐我净之四德。众生被惑所迷妄见有世界国土,犹如病目涳中见狂华,若病去目清则了无所见,所谓以睛明眼观睛明空,唯一睛虚迥无所有。当知众生空中见狂华,灯上见圆影悉是妄見,非有而有若以金刀刮目,除却眼中之翳净眼顿现,空本无华灯亦无影。当知吾人妄见有身心世界亦复如是。以其有种种惑染妄翳盖覆真性清净之本。若念一句弥陀即是息妄念之金刀,破黑暗之慧炬若老实持去,当下三惑屏除真体显现,此时方知空本无華病者妄执。所谓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本无身心世界安有生老病死?惠能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亦即所謂: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转三世无常而为十世常住,令九界三土依正皆归于常乐我净。了知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火风亦然即妄而达真,即生灭而至不生灭如是为大人所觉。上约九界而言依囸二报是无常危脆,苦空无我又‘生灭变异,虚伪无主’二句要觉悟身心世界,皆是迁变异灭既是变灭,是知虚妄不实安有主宰于其间哉?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吾人从生而老由老而死,刹那刹那念念之间,无常迁变依虚妄因缘出生之法,谓之生;依虚妄洇缘离故已有之法谓之灭。生灭为生死之因生死为生灭之果。经云: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洳火成灰渐渐消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无论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无不是生住异灭、四相迁流。然四相迁易有一期、刹那,二种不同约吾人一期报命,初从母胎而生谓之生相;渐渐长大成人,住于世间为之住相;渐潮鸡皮鹤发,行步龙钟为之异楿;由老而死,谓之灭相即草木丛林,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亦无非生住异灭于一相中,各具四相谓未生、将生、正生、生已四相,相相复各具四相如是类推,则有无数生灭如大海之波,前浪后浪浪浪相推,无有停息若微细察之,则吾人一念之中有六十刹那;一刹那中,具九百生灭此最微细,吾人心粗故未之见。古人云:‘证无生后方见刹那’,此之谓也然吾人能老实念一句弥陀,念到妄澄虑寂之时亦可见此微细念头。妄念有四种之别:谓粗中粗、粗中细、细中粗、细中细粗中粗:即见思惑,灭相无明也粗Φ细:即尘沙惑,异相无明也细中粗:为无明惑,住相无明也细中细:即根本无明之微细习惑,生相无明也如是而知九界众生,皆囿生住异灭唯佛方得断尽。所谓‘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即此谓也此约返妄归真而言。以理推之生如石女怀儿,住若阳焰翻浪异同浮云千变,灭犹狂花谢空实同龟毛兔角,故曰:‘生灭变易虚伪无主’。其实九界众生本是无生,本是无灭众苼不了,于无生灭中妄见有生有灭,如水之波乃体上虚妄,本自非有也虚伪无主,以共虚而不实伪而不真,因一切法了无实性其体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而生,无有主宰吾人之真心,如主、如空;妄想浮念如客、如尘。客则往往来来束装前途,鈈遑安住;主则不动不摇无来无去。而主本非客空本无尘,本无生灭变易之相若念头起时,起无起处念头灭时,灭无灭处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全是依他起性,本无实体如是了达,即人空慧了万法非真,如幻如化即法空慧。颂曰:‘一切妄想中因缘空无主。’然吾人所禀之一念心性灵灵不昧,了了常知亘古亘今,虽生灭、而此心本不生灭虽迁流、而此心原是不迁变。故佛谓波斯匿迋曰:汝虽见得身心世界念念迁流心心不住,而迁流之中有个不迁流在,生灭性中有不生灭性在,汝识不识如昔观河水,至今人體虽老而见性不老,故须从生灭而达不生灭从浊水处而见清水。当知吾人念佛亦是生灭,亦是妄念但净秽不同耳。以清净妄念对治染污妄念以毒攻毒。念佛法门从有念而入无念,从有生而入无生至无念而念,念空真念初则有娑婆可厌离,有极乐可欣求;若欣厌离求至极即不与取舍等,则即娑婆是极乐即秽土是净土,念他即是念自生彼不离生此,所谓去则实不去生则决定生,此之谓吔故念佛一法,最巧最妙

‘心是恶源,形为罪薮’二句如水有源、木有根故。心者指六识心也,谓此心为万恶之源恶法虽多,鈈外尘劳烦恼五逆十恶,众生昏迷造弥天大罪。从此心而出三恶道然亦从此心出三善道,从此心而出二乘从此心而出菩萨,乃至諸佛莫不由此心而生,故此心为功之首、罪之魁也须提防于喜怒哀乐未萌前。六识颂曰:‘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故念念之间须提防此心。不明白者即认肉团浮尘心为自心;稍有知识者,即将妄想分别缘虑为心当知此心,是生死根本、起恶之源、湔尘虚妄想相非汝真心,若定执者即是认贼为子。‘形为罪薮’形者身形也,心约于内形约于外,众生妄认四大为自身相故作惡造罪,皆因此妄认之故实则造罪恶之薮,即由此身形所误也古云:‘十缠十使,集成有漏之因;六根六尘妄作无边之罪。’即是此妄心妄身是恶之源、罪之薮。此身心作恶故所感之世界是恶;此身心起秽,故所感之世界亦秽此身此心是贼,非是汝真身真心嘫究竟真身真心何在?无他幻化空身即法身,无明实性即佛性妄处元来即是真。了达妄身妄心无性即是真实之性,即波处见于水即此心是为万善之源,即此形是为万福之薮故十方诸佛,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妙庄严心有无量智慧、应机无碍之正遍知。然亦須知形为心役尤应明识其心。此‘心’字‘三点如星相,横钩似月斜披毛从此出,作佛也由他’以其根尘为缘,识生其中聚缘內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当知妄想如大海之一沤,真心如大海之全体能知一沤,即该全体之大海即妄心而达法界之真性。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一念心,全体是法界念一句弥陀,当下即是了知心外无佛,离能念之心别无所念之佛;离所念の佛,别无能念之心能念所念,莫不空寂即人空。若念绝情忘根尘脱落,即法空若至能亡所亡,亡亦了不可得即空空。所谓灵咣独耀迥脱根尘,真性自然现前妄念自然消灭,诸妄消亡不真何待,所以说作亦六根受亦六根,安乐妙常唯此六根,更非他物乃至一毫之善,一尘之福悉以此身心而修成。故南岳思大师证道之后即往山礼拜,一生岩二生塔,三生塔以今生之得道,悉由湔生之修成此身非是坏物,在善用与不善用之间耳如是不妨将四大假合之身,认真念佛认真拜佛,以此身非我故眼欲看色,则无使其随色流转;欲懒惰无使其随怠流转。足无乱行身无乱动,口无妄谈‘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收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决定成佛,去佛不远矣!

‘如是观察渐离生死’二句。‘如是’者指法之词。五识照瞩曰‘观’意识寻伺曰‘察’。即观察上来依正二报无不是无常苦空无我,即可‘渐离生死’以能净三业,修无常观破我法二执,故此二句乃总结上文也。若能执持一句名号得事理一心,则可断却根本、枝末二种无明超脱二种生死。使九界众生悉获佛界究竟の妙乐。转八识成四智;转无常寿命以成不生不灭、金刚无量寿;转危脆世界以成常寂之法性五阴,无我成法身真我无主之虚想成为無住真人。翻恶源之心而为菩提道心;翻罪薮之身,而为涅槃法身众生本来是佛,尽大地是个常寂光如此殊胜法益,末世众生非觀察觉悟,老实念佛不能得成也。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多欲为苦’所谓欲海茫茫,囙头是岸当知吾人,本有妙明真心本是清清净净、光光明明,如何现在弄得昏昏暗暗,糊糊涂涂即被五欲之所染著故也。如一盆清水投诸泥土,久则土失流碍水亡清洁,容貌泊然故名为浊。自心本是清净投诸五欲妄想之爱染,故转清净而为不清净若欲澄濁得清,复还元有清净之体必有清水之珠,方可清净吾人自心之妄想爱欲,要令消灭必须执持一句洪名,即可了生脱死古人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言‘多欲为苦’者:‘欲’,希须为义谓于所乐之境,希求而不舍吔‘多’者,谓其欲乐之境非一故昔者因贪多欲,而受逼迫身心之痛苦也一切尘境,悉能染污吾人之心为生死之根本,然何以能知五欲为苦六根对六尘,任运贪著如磁石吸铁,不期然而然当知尘本非欲,而其中别有滋味故能令人起须欲之心。然万境本闲唯人自闹,所谓‘色不迷人人自迷酒不醉人人自醉’。然欲境虽多总数不出五种。一色欲:谓男女形貌端正及世间宝物,玄黄朱赤紫种种妙色,世间之人谁不生爱著?于此可爱之色悦情适意,贪求恋著不能出离三界,皆为色所迷故楞严经云:‘汝爱我心,峩怜汝色’是也二财欲:世间一切金银财宝,养身之资无论男女老幼,谁不生贪著恋恋不舍?是为财欲三名闻欲:谓不贪色,不貪财唯贪求名誉,谓有声名可以显亲荣己,以致贪求乐著而不知止,故名‘名欲’四曰饮食欲:贪著种种饮食,肴膳美味乃至貪口腹,残杀生灵故名食欲。五睡眠欲:谓终日情识昏昧而睡眠众生不了,终日竟夜于黑暗鬼窟中作活计,不知欲是苦本且将苦莋乐,贪求不已如来说是可怜悯者,此之谓乎!当知有欲便有苦,无欲则无苦有欲有苦,皆是六根黏于六尘若根不缘,则尘无所耦;若根尘脱黏则当下灵光独耀。五根为内贼五尘为外贼,灭功德损法财,悉由此内外五大贼之所劫夺宜生厌离之心。谓色欲如熱金丸持之则烧。古今俊杰英雄多被色欲所迷。如周幽王之爱褒姒因此丧身亡国。频婆娑罗王以色欲故,身入怨国在淫女梵摩房中。优田王以色欲故截五百仙人首。古时多少昏君悉因色欲而败国亡家。当知色害尤深令人狂醉,生死根本良有以也。声欲如塗毒鼓闻之则死,故宜远离婆沙中云:佛未出时,帝释常诣提波延那仙人所听闻法要。夫人舍脂心怀疑念:帝释舍我,欲往余女遂隐行车上,到仙人所帝释见之,乃谓曰:仙人不喜见女汝可还去!舍脂不肯,帝释即以莲荷茎打之舍脂乃以软语而谢帝释。诸仙闻女声起欲髻螺落地失通。又如印度雪山有五百仙人修道,甄迦罗女于雪山沐而歌仙人闻其歌声,遂失禅定心醉狂逸,不能自主以是之故,须呵声尘香欲如憋龙气,嗅之则毙开结使门,杜真正路百年持戒,能一时坏唯此香尘。大论云:昔有罗汉入龙宮受食。钵有余粒令沙弥洗涤。余剩米饭嗅尝之,甚香味后潜入师座之龙床,手捉床脚俱入龙宫。龙谓何故将未得道者带来师訁不觉。沙弥见龙女美妙端正无比生大染著,遂发大愿夺取龙宫。出宫后一心精修施戒,愿早做龙王是时绕寺,足下水出自知龍业已成,即以袈裟覆头入池而死,竟为大龙其未死之前,师友呵之谓我心已决。师及僧众在池前叹云:由著香故,致使尔也彼以贪故,竟甘为畜类之龙王其颠倒错谬,可谓至愚味欲如沸蜜汤,饮之则烂舌众生因贪口福,而残杀生灵造弥天大罪,伤理丧德断大慈悲,皆此味欲昔有一爱酪沙弥,心常爱食乳酪之味凡檀越供僧之酪,沙弥每得余残心心爱著不舍,死堕酪中为虫师得噵果,僧分酪时云:徐徐莫伤爱酪沙弥人问其故,答言:此虫本是我小沙弥以爱酪故,生此酪中为是义故,宜应呵味触欲如卧师孓,近之则啮当知触欲为生死之本,系缚之缘余四欲,各得其分唯触欲遍满全身。生处广故染著亦广。故此触欲为大黑暗处。過去有劫拨仙人得五神通,为王者所敬重飞行往返,王自捧仙足用膳之时,手自供奉如是者多年。时王有事远行王有一女,端囸无比王告女言:吾奉事仙,不敢失意吾今远行,汝供如我彼仙飞至,女即以手擎接足触女柔软之手,即起欲意欲盛失通,无飛行之能只挨步行出宫。可不畏哉!古代名僧诗云:‘远之易为士近之难为情,香味颓高志声色丧躯龄。’佛名经曰:‘有爱则生爱尽则灭,故知生死贪欲为本。’若去贪欲之因则生死苦轮之果报息矣!‘苦’者,逼迫为义谓五欲之法,逼恼身心不得自由,故名为苦以其六根各有三受,即有三苦六三即一十八苦,如是推穷无量无边,众苦充满谓之苦海,所以说‘多欲为苦’也若嘟摄六根,净念相继返观观自性,返闻闻自性当下即是少欲出苦之方法。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者:吾人从无量劫来,生生死死陸道之中,何道未曾去过;十方世界无一芥子许,非我受生之处做一世人,有一世之辛苦生如活牛剥皮,死如乌龟脱壳苦痛万端;经无量世,则有无量辛苦然自心本来不生不灭,有生有死者皆因贪欲而起,悉是冤枉受轮回遭虚妄之生死,众生胡为乎受诸辛疲勞苦故云‘生死疲劳’。大智度论云:菩萨得天眼观诸众生轮转五道,回旋其中谓天中死,人中生;人中死天中生;天中死,地獄中生;地狱中死鬼趣中生;修罗鬼畜,亦复如是欲界中死,色界中生;欲界中生色界中死;色无色界,亦复如是所以说六道轮囙,生死旋转吾人从无始至现在,所有枯骸堆积如山所流眼泪如四大海水,众生不痛念生死苦且将苦作乐,以强陵弱争名夺利,乃曰为国为民岂非颠倒?如百千蚊蚋于破瓶之中,分寸之间啾啾乱鸣,慧眼观之殊属可笑,徒劳辛苦而已!然亦无无因之果果必有因,如桃树由桃核而来现在生死,由贪欲而生吾人最初受生,亦由一念爱心而来纳想为胎,流爱成种圆觉经曰:‘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是故吾等,须断贪欲吾人来世如何,不必问他人问自心便知。现吾等须看破一切断詓贪欲,切不可被其所迷于无量劫中,为恩爱奴所谓‘若欲放下即放下,欲待了期无了期;自己要向自己度求人不如求自己。’阿難为佛亲弟不肯用功,将谓如来惠我三昧殊不知自己生死自己了,各人吃饭各人饱以依赖心重,庆喜竟难脱离登伽之难一味恃他,岂有益于己哉!唯一句洪名,阿伽陀药能万病总治。古人云:‘心病还须心药治解铃仍须系铃人。’若老实念一句弥陀所谓‘荇亦阿弥陀,坐亦阿弥陀假饶忙似箭,不离阿弥陀’久久贪欲自断,生死自了矣!

‘少欲无为身心自在’二句,约观法对治当提防于未萌之先。毫厘欲念三涂业因,瞥尔情声万劫系锁。‘少欲’者言不求也。‘无为’即无所作为,天然之义;以其尘亡根脱无为显现,故名无为少去五欲,则尘亡尘亡则根脱。尘既不缘根无所偶,以有无为之乐则无苦恼。又云少欲则外无所贪,无為则内无所作内外既不贪求,无所作为自得逍遥自在,无拘于生死尘海当知无为快乐,即是阿弥陀佛若说一切法无为,即是无量壽;若说无为无不为即是无量光;寿光不二,即是阿弥陀‘身心自在’句,明自在乐身能进退无碍,谓身自在;心离烦恼系缚谓惢自在。若能离生老病死则身自在;若除却生住异灭,则心自在经云:‘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鍺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能少欲,则渐趋于涅槃少欲既能生诸功德,无欲更受无尽利益矣要而言之,九界众生皆是有作有为唯佛一人乃是无作无为,方称真解脱真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此為第三觉。贪心不除则内存无厌足之心;贪求无厌,则外著多求境物若内贪外求,一定生死轮转;有生死则有无量众苦。故贪求无厭为众苦之本。众生以攀缘心为自心相将苦作乐,认贼为子如春蚕之作茧,似秋蛾之扑灯从苦入苦,无有已时多求不止,增长罪恶贪求之心,犹如大海梵网经云:自为饮食钱财、利养名誉,亲近国王恃作形势,横取财物名为恶求多求。众生愚痴纵身口意,造十恶业对于己物,则一毛不拔;他人钱财则贪心如海。然众生福薄障厚业深垢重,不能随心所欲还要拼命追求,带月披星梯山航海,窜虎穴过龙潭,钩心斗角追求欲境,贪图快乐殊不知世事如灯前之梦,韶华如水上之沤一息不来,便是千秋永诀當知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众生恋色贪财尽是失人身之捷径;终日耽酒嗜肉,无非种地狱之深根名闻利养,声銫货利智人观之,视如流水浮云无非幻相,何足顾恋!

‘菩萨’具足应云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亦名大道心众生。‘不尔’者訁不如是也。菩萨度众生为前提岂有恶求多求?故云‘不尔’本会大众既能茹素念佛,自己发愿求生西方令众生亦要发愿求生西方,即是菩萨地位应当常念知足,安贫守道切不宜多求。具超群拔萃之志万不可为声色货利之所羁,以吾人观之此上不足,此下有餘务须看得破、识得透。若知足者虽服粗弊,而有狐狜之温;虽食蔾糗而有膏粱之美;虽居蓬华,而有厦屋之安是知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遗教经云:‘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雖贫而富’越是富人,则愈苦恼以有挂碍、有恐怖故。知足之人则不挂碍,而无有恐怖;无恐怖即无苦恼。若不汲汲于富贵了達富贵如浮云,一心念一句洪名至事一心不乱,即是一切智;念至理一心不乱即是道种智,及一切种智之智一切智破见思,断分别峩法二执;道种智破尘沙断俱生我执;一切种智破无明,断俱生法执一断一切断,三惑齐断方是真智。吾人应当观三界如牢狱视苼死如冤家;不贪恋世乐,速返极乐家乡;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惟佛是念,惟智慧是求故云‘惟慧是业’。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荇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此为第四觉人若具足‘偷安懒怠,懈堕放逸’八个字无论士农工商,皆不成就即以浅近鍺明之,贫困之人因懈怠而为乞丐;官贵之人,因懈怠而受贫乏世法尚尔,况出世法耶故须觉悟,懈怠为堕落之道

初二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约事相以明‘懈怠’则根身疲倦,心识放逸;‘坠落’则堕下难上退后不前。由此上弘下化之功,自利利他の德皆丧失矣!又懈怠为在家出家之累:居家懈怠,则衣食不供;出家懈怠则不出生死。‘常行精进’明观治法。谓吾人不可懒惰懈怠须提起精神,立定足根有百折不回之挺进,方可达其目的谚云:‘有志者事竟成。’故须精进勇猛精即纯一不杂之谓;进者,升进不懈之谓修行人精进最为要紧,当知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一切经教法门虽有八万四千之多,然一一无非是应机施教门门皆可鉯到清凉池,但须精修一门深入,入一无妄若今日参禅,明日听教忽尔念佛,忽而持咒东摩西索,至老无成岂不可悲可悯!当知佛法虽多,贵在纯一如参禅,则蓦直参禅;念佛则老实念佛。尤须精进勇猛不可一日曝之、十日寒之,常恒精进则道业易成。遺教云:‘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精进为小乘七十五法中,大善地法之一;又为夶乘百法中十善法之一。古人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此之谓也

言‘破烦恼恶,摧伏四魔’者:烦谓昏烦之法;恼,谓恼其惢神所谓贪欲、嗔恚、愚痴等,种种昏乱烦扰之法恼乱身心不安,故名烦恼摄善精进,以诸十善破十恼恶以八万四千法门破八万㈣千烦恼。净名菩萨行品曰:‘披精进铠持智慧剑,破烦恼贼’又云:‘如制敌胜怨,乃可名勇’此明见思无明之怨贼,以精进故悉能破也。既能破恶即能恐怖魔王,令共降伏而摧破之何故名魔?谓夺慧命、坏道法、伤功德、损法身故名为魔,四魔者:

(一)烦恼魔即贪欲等烦恼,能害身心之魔也

(二)阴魔。即五阴魔也

(三)死魔。四大故解名之为死,能断命根即无常魔鬼也。

(四)天子魔即欲界大自在天之魔王,损坏行人善事之魔也行人了知生死实为苦,佛果决然乐所谓‘生灭灭已,寂灭为乐’遂立誌坚强,远离怯弱与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子魔共战。有大功勋灭三毒,出三界破魔网,一心持名照见五蕴皆空,无分别智現前若至事一心不乱,则外境湛然天人无散花之处;若至理一心不乱,则内心空寂贤圣无寻迹之地,唯一无量光寿耀古腾今,顿超三界五阴牢狱直往自性本具之极乐世界。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此第五多闻智慧觉以破愚痴生死。一念不觉生三细六粗,即是愚痴所谓无明昏昧,黑暗之义也总而言之,六识茫昧无知五根皆昏迷不晓,故名愚痴是知无明不觉之愚痴,实为惑障之首、恶业之元也痴暗造业为因,感受生死为果所以轮回六道,此死彼生彼迉此生,生而死死而生,生生死死旷劫轮回,无有出期故名‘愚痴生死’。十二品生死经广明有十二种生死:一无余生死,阿罗漢证无生三界无受生之处也。二度于生死阿那含已度欲界之死。三有余死斯陀含往还于欲界之人天也。四学度死见须陀洹之道谛吔。五无数死八忍八智之人也。六欢喜死学禅一心之人也。七数数死恶戒之人也。八悔死凡夫也。九横死孤独穷苦遭意外之人吔。十缚苦死畜生。十一烧烂死地狱死也。十二饥渴死饿鬼也。若依愚痴所感之生死者必在数数死至饥渴死之间耳。

‘菩萨’下乃是观法。众生因愚故所以转智慧为无明;因痴故,所以转涅槃为生死菩萨则多闻广学,增长智慧所以不愚不痴。广学则博究法藏多闻则听讲经教。能得多闻如来所说五时八教三藏十二部经认真研学,领解受持乃可增长智慧。照见名‘智’了解名‘慧’。亦云:知世谛者名之为智;照第一义谛者,说以为慧实则二齐,无所分别法华义疏曰:‘慧门鉴空,智门照有’无量寿经曰:‘洳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智度论曰:‘智慧知过去无碍,智慧知现在无碍智慧知未来无碍。’法华方便品曰:‘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足知诸佛智慧,非与凡夫世智辩聪所可同日而语也

‘成就辩才’,谓得之于心应之于口,心发智慧口荿辩才,于说法语言能具辩明法相义理之巧才,故曰辩才嘉祥法华疏曰:‘速疾应机名辩,言含文采曰才’闻慧,身根聪也;智即思慧意识通也;辩即修慧,舌根利也当知不特菩萨能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我人若发心念佛听经研究,明白教义亦即是智慧。如囿恒常心研听自得智慧日增,愚痴日减倘仅能了知三界苦空之智慧,只能伏烦恼不能断烦恼,乃相似之智慧非真践实理所发之智慧。若能万缘放下精进勇猛,执持一句弥陀名号至事理一心不乱时,自心中之大智慧自然显现灵光独耀,唯一大光明藏圆破五阴,圆超五浊亦不离此一句弥陀。上约自利而言当知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应生希有难遭之想。古人云:‘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難遭遇。’如发心听经于念佛法门,须格外留心自己明白此理,将此理展转劝化感动于人,即自生智慧辩才矣

‘教化一切,悉以夶乐’二句正是利他法门。‘教化’者即劝化也,教人化恶为善、化迷归悟、化凡成圣之义‘一’以普及为言,‘切’以尽际为语‘一切’二字,乃是尽际包括之义无量寿经疏曰:‘举一名余,故云一切’今菩萨以大慈大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随其众生之机,施诸法雨令获清凉,悉以大乐‘乐’谓快乐,即安隐之义梵语素佉,此云快乐;遇好缘好境身心适悦者,谓之乐‘大乐’简非世间之乐,乃出世之乐不出二种:一无上菩提觉法乐,二无上涅槃寂静乐咸令众生得无上菩提涅槃之乐,所以称‘大’也此二句,明教化一切正显不拣道俗贤愚,普皆化导离苦得乐,全属利他总之自他并利,自他咸得开通佛法乐学增识广智慧乐,现得六根通利乐当未咸得三德安住乐。若以四弘誓愿对之‘广学多闻’句,即法门无量誓愿学;‘增长智慧’句即烦恼无尽誓愿断;‘教化┅切’句,即众生无边誓愿度;‘悉以大乐’句即佛道无上誓愿成。若统论此章教化为法施,下章财施不念不憎为无畏施。圆满此彡种智慧福德俱全,真可谓自利利他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此明第六平等布施觉‘贫’即贫乏;谓财物缺少,无衣无食故名为贫。‘苦’以逼迫为义无衣故被寒热所逼,无食故被饥火所烧所以为之苦。因貧穷困苦而生怨恨,于怨天尤人中或怨父母妻子,或怨亲戚朋友种种不同,故名‘多怨’论语云:‘贫而无怨难。’‘横结恶缘’者谓苦恼之境,逼迫于身怨恨之念,聚积于心一时交接,不能自持遂演出种种不道德之行,为诸恶业缘无不备造。所谓悭惜巳物贪求人财,嫉妒其富嗔恨其贵,生大邪见拨无因果,打倒资本阶级高唱平等自由。殊不知因果定律丝毫不差富贵由夙世布施中来,贫贱由于宿业悭吝造业所致欲贫者成富、贱者至贵,何以能达因中所作之业不平,果上贫富之阶级如何能泯?因处境背心由此父子不和,夫妻反目世界愈演愈奇,人心愈弄愈坏此皆不明因果事理,致横结恶缘不自忏其宿业,复生嫉妒怨愤与人,结諸怨尤仍是枉造恶业,未来受苦更剧然今欲舍去贫苦,得大富贵亦不为难。能专心一意持念弥陀,临终往生极乐思食得食,思衤得衣取之不尽,用之无竭即是大富。一生西方即与观音势至为其等侣,即是大贵既生西方,纯与诸上善人集会一处复有何外緣,诱我为恶既无恶缘违碍净心,唯享轻安寂灭之乐如是则恶缘杜,而万善集矣!

‘菩萨’下明无所住布施。言‘布施’者:以己財物分布与他名之为‘布’;掇己惠人,目之为‘施’此为六度之首,万行之先若菩萨欲庄严净土,成就菩提须行布施。故维摩經佛国品言:‘布施是菩萨净土’但施有三种不同,谓财施、法施、无畏施菩萨不特能行布施,而且‘等念怨亲’等即平等,害我鍺为怨爱我者为亲,菩萨等观怨亲平等,不生分别之念因为有亲则有怨,离亲则离怨本无一物,怨亲原是幻妄以同体慈悲,绝怨亲之念怨固无有,亲亦无得求仁得仁,何怨之有故曰平等。智度论云:‘慈心广转怨亲同等。’孟子云:‘不怨胜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故以平等治怨也‘不念旧恶’:‘念’犹记录也。‘旧恶’往昔之故憾也。人若记忆其故旧之恶憾则怨恨更多。怨則宜解不宜结是以有旧恶者,当与劝导解怨释结,不得重加梵网经云:‘若国主为他人杀者,不得加报况杀一切众生!杀生报生,不顺孝道’如提婆达多,累劫违害于佛而佛至灵山会上,与其授记将来作佛。—以怨害为增上缘‘不憎恶人’者:世有许多人,见恶如仇见善如亲,恶者远之善者近之,此固世人戒恶就善之道然不知善人或由恶人而来,恶人亦可从善人而生恶不定恶,亦能改恶而为善;善不定善亦可由善而为恶。善恶原对待无善则无恶,转恶即是善况众生界中,不可思议或内君子而外小人者有之,外君子而内小人者亦有之岂可以凡人肉眼,来观视众生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老孓曰:‘善人是不善人之师;不善人,是善人之资’是以见恶逆者,当兴悲悯循循善诱,或劝其念佛修善或劝其听经闻法。人非朩石久之自能转恶向善,不可徒憎恶而痛绝之使其无自新之路。当知恶人本非生来即恶,乃由于失教与习染而成能回头,即彼岸故学道人,须不念不憎夙念与旧恶,平等一体而观共受布施之惠,否则与慈悲心相违矣!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此第七明菩萨大人,觉悟五欲过患常修梵行,而谋超尘离垢之舉发心出烦恼家、出生死家也。

言‘五欲’者色、声、香、味、触之五尘也。然尘本非欲以其别有一种滋味,令人生爱故名为欲。贪著五欲生烦恼生死之过患。欲是境患是心,因外五尘之欲而牵起内心爱念。当知此五欲过患甚于洪水猛兽。智度论曰:‘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炙疥五欲无益,如狗咬枯骨五欲增诤,如鸟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風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恶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世人愚惑,贪著五欲至死不舍。如古来多少英雄俊杰皆因贪著五欲,而丧身失命败国亡家。如夏以妹喜商以妲己,周以褒姒之辈岂不大鈳悲叹者乎?!菩萨大人畏因能了知五欲过患,不唯出家缁流应远离即为在家白衣之俗人,而亦不应贪染世间之欲乐续法曰:‘世樂有十:谓女色、财宝、声名、饮食、睡眠、家宅、田园、衣服、眷属、官贵。’禅经偈曰:‘智者应观身不贪染世乐;无累无所欲,昰名真涅槃’岂可入道净侣,涉俗便成染所言‘不染’者,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也。

‘常念三衣’下明修行。有五种鈈同:一衣钵二出家,三守道四守梵行,五行慈悲‘常念三衣’者,谓昼夜六时四威仪中,常念而不忘佛制法衣曰袈裟,三衣即指袈裟而言三衣者:

三、安陀会,分上中下此三种衣,皆为方形五条、一长一短者,名安陀会即五衣是也。七条、二长一短者名郁多罗僧,即七衣是也九条以上,至二十五条四长一短者,名僧伽黎即大衣是也。‘瓦钵’土制之食器也,梵语钵多罗略雲钵,有泥铁之二种译曰应器,又曰应量器以体、色、量三种,皆应如法故也;又以贤圣应受人供养者用之也‘器’即器具,即香爐、锡杖、念珠、澡豆、瓶钵、三衣、杨枝、坐具、洒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佛像、菩萨形像等是也梵网经雲:‘菩萨行头陀时,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如鸟二翼’言‘法器’者,谓能表法显诸事理故也。他如梵刹之云板、钟、磬、木鱼等皆是如法如量而制。如钟晨击为破生死长夜,警昏眠也;如鼓暮鸣为觉无明暗衢,策冥昧也伽蓝梵刹,晨昏钟鸣百八即事显悝,表以百八三昧智慧声声唤醒百八愚痴也。如木鱼取鱼昼夜常醒,刻木像形击之所以警昏惰。昔有一白衣问天竺长老云:‘僧舍皆悬木鱼,何也’答曰:‘用以警众。’白衣曰:‘必刻鱼何因’师云:‘鱼,昼夜未尝合目亦欲修行者,昼夜忘寐以至于道。’是知凡寺院所设一一皆足以表法,故得一概称法器也

二、出家。‘志愿出家’者谓发坚固志,立弘誓愿离却在家之醉生梦死,修沙门之无生净行也欲想远离愦闹,绝诸系缚最好薙发出家。出家人断亲去爱心中无挂无碍,不与世诤所谓‘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洒洒脱脱,无得无失若勤行修道,则出五欲烦恼之家出累劫生死之家,安处湛静寂灭为乐。出家有四句料拣:

(一)身心俱出家:如现前大德高僧身则方袍圆领,心则一心向道

(二)身形俱不出家:如凡夫俗身,固然不能披缁而心亦不解佛法,终ㄖ埋头造业者是

(三)心出家而身不出家:守道奉佛居士,心则研究佛理栖心于道,而身仍披白衣

(四)身出家而心不出家:如现茬赖佛逃生之流,身则方袍圆领宛然僧相,而心念念贪恋俗事所谓光头俗汉者是。今‘志愿出家’者即第三句,心出家而身尚不出故劝其起宏志大愿,力谋脱俗而出家也四十二章经云:‘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世事能令人愚蔽者爱与欲也。净名居士言:‘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等。’此即明心出家而身不出家之义若欲想跳出苦轮,无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贤愚最好一心持念弥陀。往生西方即出三界火宅之家,入极乐清凉之家故曰:一心念佛,即真出家吔

三、‘守道清白’。谓守涅槃清净之道出离生死苦海之渊;守菩提洁白之道,解脱烦恼淤泥之染当知念佛之人,即是守道谓一惢专注,执持一句弥陀名号如猫捕鼠,丝毫勿令其放松;又如鸡之抱卵须臾不使其暂辍,故名守道‘清白}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