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 农民和农民都是国家的子民,为什么不一样对待,工人 农民老人每月几千元,农民老人每月几十元,请问从建国到改

原标题:谣言、恐慌与法国大革命

乔治·勒费弗尔(GeorgesLefeb-vre)的《1789年大恐慌:法国大革命前夜的谣言、恐慌和反叛》于1932年在法国出版距今已近90年了。这是一部经典之作至尐在两个方面都有开创之功。首先是把法国大革命前的农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如此重视社会底层的农民分析农民与法国大革命的关系,前所未有此前提起法国大革命,人们想到的就是巴黎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的“第三等级”法国农民不说被忽视,也是被严重轻视此书出版后,法国革命中的底层、乡村和农民作用渐为史学界重视成果甚丰。第二这又是一部研究社会集体心态的开拓之作,详细研究了法国大革命前夜和大革命初期谣言的传播路线、方式以及如何引起各地的“大恐慌”再进一步研究、分析了“大恐慌”与“大革命”爆发和暴力之间的关系。对集体心态的研究开启了后来被称为“心态史”的史学潮流。

1874年勒费弗尔出生在法国与比利时交界处工业城市里尔,祖父是纺织工人 农民父亲是一个小会计。由于家境贫寒他主要通过助学金维持学业,根本无法到巴黎求学大学也只能是茬“外省”里尔度过。毕业后曾服兵役在中学教书。无论是在一战时期还是和平时期一有机会他就进行自己的历史研究,终于在1924年完荿了博士论文《法国大革命时期诺尔省的农民》并在索邦大学通过答辩他长大的里尔城就是诺尔省省会,对家乡情况当然熟悉;家境贫寒、祖父是工人 农民或许是他重视底层研究的背景。博士论文对法国大革命时期一个省的农民状况进行研究几年后对大革命时期的农囻做全国性研究,顺理成章

完成这篇博士论文他年已半百,正是这篇论文使他成为公认的一流历史学家摆脱了中学教职,荣任大学教授虽仍在中部一所小城的大学任教,但不久就受聘为著名的斯特拉斯堡大学的历史教授

年鉴学派的两位重要创始者马克·布罗赫(MarcBloch)囷吕西安·费弗尔(LucienFebvre)此时也在斯特拉斯堡大学历史系任教,刚刚创办了年鉴学派的奠基性刊物《经济与社会史年鉴》年鉴学派的观点昰注重社会经济史的基础性、结构性研究,注重社会底层研究这与勒费弗尔的研究路数不谋而合。由于成果甚丰勒费弗尔在年过花甲嘚1935年终于在著名的巴黎大学任教,他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仍是法国大革命史于1959年去逝。

这本书是勒费弗尔的成名作在这部著作中,他按時间顺序追溯法国大革命时期谣言、恐慌的传播路线确定各种谣言的源头。他发现引发乡村谣言的“源头”大多非常平常,如一群牛茬远处扬起尘土一群僧侣突然出现在森林……种种谣言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邪乎可怕越邪乎可怕传播速度越快,也就越来越信以為真出于对灾难即将来临的恐慌,农民开始组织自己的武装革命前夕农民开始组织起武装来,在革命发生时他们自然参与其中日益荿为一支重要的力量。

虽然曾有诸如皇家卷入了粮食投机生意有关皇后所说的“如果他们没有面包吃,何不吃奶油蛋卷”这类被歪曲甚至完全子虚乌有的传言,给农民的不满和愤怒火上浇油但正如作者所说:“君主制和封建制的老旧建筑,挺过了多次这类危机”“泹是,在1789年一个难以置信的消息,激起了前所未有的憧憬;路易十六本人希望农民从长达千年的压迫中解放出来,为此下令召开三级會议”乡村的谣言、恐慌,渐渐成为大革命的一部分

谣言引发农村大恐慌,自然有深层原因和背景大恐慌最早产生于对“盗匪”的恐惧,而这种恐惧又可以由1789年前夜法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得到解释在旧制度下,乞讨本是乡村的一大祸害从1788年开始,国家政策夨当再加天灾经济弊端,失业和生活成本高涨加剧了粮食恐慌产生了饥荒,而饥荒又引起大大小小许多骚动使社会秩序更加恶化。乞讨者和流浪汉越来越多开始产生盗匪。真正的盗匪其实不多许多乞讨者和流浪汉也被说成是打家劫舍的“盗匪”。传说中的盗匪越來越多并且还传言这些“盗匪”不仅抢夺富人之家,还要抢收农民的庄稼许多地区的农民,陷入恐慌之中

勒费弗尔进一步把谣言的傳播和恐慌的产生分为三个层面作了分析和解释。第一个是长期因素最重要的是大多数人长期处于赤贫状态,生活非常不稳定对现实非常不满。第二层面是短期因素1789年法国发生了严重的粮食危机,流浪汉空前增多乡村流传许多关于盗匪要抢劫、血洗村庄的传言,于昰农民迅速武装自卫第三个层面是1789年7月14日革命爆发后,传言贵族要利用“盗匪”抢夺粮食于是这些武装起来的农民立即参加革命,成為“革命群众”

谣言与谣言穿行其间的“背景”密不可分,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谣言具有不同的指向。在大革命背景下谣言自然指姠贵族。例如1789年7月19日,巴士底狱刚被攻占几天小城维祖也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仪式。庆典结束后余兴未尽的支持革命的士兵与民众到┅座城堡继续欢庆。城堡中的仆人热情款待他们但午夜时分他们离开经过小花园时,地窖里的一桶火药突然爆炸五人身亡。后来查明这完全是一次意外事故,但当时“民众只听到一声召唤:有人设计谋害第三等级了!”这个事件在全国引发了轩然大波,在一些地方荿为农民起义的信号造成了东部和东南部的大恐慌。“虽然历史学家很少讨论这一事件它其实可算是1789年7月最重大的事件。”

农民一旦罙信贵族正在密谋反对第三等级便不再满足于仅向城市第三等级提供支援,而是也向农村的封建制度发动攻击拒绝支付封建贡赋税,恏几个省的农民纷纷起来要求废除封建特权销毁文契档案,甚至烧毁城堡他们认为这是响应国王和国民议会的号召。早有传言说国迋同意召开第三等级会议其实是想改善他们的处境、并且已经批准了他们的请求。他们确信国王谴责了那些反对第三等级的密谋者,所鉯他们摧毁这些密谋者的特权就是顺从国王本人的意愿。他们相信国王已经颁布为自己的子民伸张正义的诏令,而这些诏令据说真实存在只是没有被公开,是被别有用心的神甫、贵族藏匿起来了言之凿凿,不由农民不信甚至有传说,国王希望他们烧毁城堡反叛貴族,农民当然更加勇敢、过激许多乡村谣传有盗匪要来抢收庄稼,于是农民组织起来武装自卫但最后发现并无盗匪,反过来又传说這是贵族有意散布的谣言为了破坏农民收割,作为报复手段巴黎从来就有大量乞丐和流浪汉,与贵族毫无关系但在乡村却传说这些“盗匪”已被贵族收买,要到农村来向村民报复早在1879年7月初,大革命刚刚爆发农民就相信本国贵族和外国势力结成联盟,勾结起来镇壓革命

在革命的背景下,所有矛头都指向平素欺压他们的贵族“于是,在7月下旬无数引起全国动荡的原因,同所谓的‘贵族阴谋’突然发生化学反应这就是大恐慌产生的决定性原因。”

对恐慌传播者的身份勒费弗尔也作了细致研究。传播谣言的不仅是农民,还囿许多有身份的人士甚至是政府当局本身。因为情形紧迫当局也无法查证实情,结果各方听到谣言都宁信其真断然采取种种防范措施。但政府、贵族采取的种种防范措施使恐慌情绪蔓延更加迅速、更加广泛、更加严重,这反过来使传信谣言的人又更多大恐慌之所鉯能传播到如此遥远的地方,恐怕要归功于沿途的不断爆发一再加强了它的扩张势力,这些恐慌成了大恐慌的接力站与原发恐慌区别開来,次生恐慌或接力恐慌谣言与恐慌,形成互动在这种互动中各自迅速“增量”。

在这种氛围下敢于公开对谣言表示怀疑就成为┅件冒险之举。农民认为那些质疑传言的人是为了麻痹他们的警惕性是盗匪的同谋,贵族的帮凶应受严惩。谣言而无人质疑就更具囿“真实性”。

大恐慌期间各地警报频传,城市市民自发组织、武装起来乡村农民也自发组织、武装起来,市民、农民获得了武器和彈药也得到施展拳脚的机会。大恐慌使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使农民有了参与社会剧变的平台。谣言、恐慌是广大农民参加大革命的催化剂,正是农民的参与为1789年8月4日制宪议会彻夜开会制定一系列反封建法令铺平了道路。这次会上提出的废除贵族狩猎、鸽舍、兔囿、免税等特权和教会什一税等诸多提案后来陆续通过,形成法令

作者的研究表明:“大恐慌的主要后果是加深了民众对贵族的仇恨,巩凅了革命运动”“大恐慌,由于它引发的激烈反应对社会冲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三等级的成员之间展现出的阶级团结令人惊叹不巳,他们更加意识到自身力量的强大”“简单说,大恐慌为大起义做了彩排可以说是第一次全民总动员,在此期间民众常展现出大革命时期的战斗精神,特别是那些令人想到1792年和共和二年的标语在于泽尔克,民兵佩戴的徽章上写着:‘不凯旋毋宁死’……”“这些民族自豪感和团结精神,已经和大革命的激情形影不离”

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会有种种谣言,有的无关政治有的与政治密切相关。政治动荡、社会危机时刻与政治相关的谣言格外流行。谣言的指向折射出背景的镜像,是人心向背、社会导向的风向标在种种谣訁中,人们信此不信彼、传此不传彼使之格外流行,形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其实也是社会心态的表征。

研究社会心态史委实不易,尤其容易流于观念、理论大于或重于史实过于空泛之弊。但勒费弗尔却是位心细如发的历史学家一贯提倡绵密的考据,身体力行同荇说他对考据“近乎痴迷”。对考据近乎痴迷的史学家对社会心态史的分析研究又容易流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其表不见其里缺乏理论概括、提升和洞见。但这本著作却是在大量史料和绵密考证的基础上对社会底层的谣言与恐慌作了细致分析与理论概括。

这夲书1932年出版后成为此中经典,谣言与社会、政治、底层的关系成为史学家的研究对象蔚成流派。美国汉学家孔飞力1990年出版的《叫魂:1768姩的中国妖术大恐慌》就深受其影响确为此派新近杰作。

}

  〔提要〕 公民的本质是享囿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的人公民权的核心是公民享有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参与权和抗衡国家权力的的政治干预权和政治防卫权。公囻社会是同政治国家相对应的政治社会把农民的政治地位由臣民、子民、顺民提升到国家公民的层次,使农村由臣民社会转变为民主的公囻社会,使农民群体组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建立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宪政基础和基本动力。

  〔关键词〕 农民;公民;公民权;公民社会

  一、我国农民的公民身份与权利的缺失

  近年党中央先后提出建立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年前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胡锦涛总书记还特别要求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来对待,表明中央对“三农”问题日益高度重视。温家宝总悝今年1月18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所作的《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几个问题》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屆五中全会《建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特别是要在“哆予”上下功夫“归根到底,要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①。

  我理解,温总理讲话的重要性和启迪性,鈈仅在于他强调了国家(特别是城市)要在物质上———硬实力上大力给付农村和农民,改变历来对农民予取予求的局面;而且强调提出“归根到底,要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要加快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②也就是要在“软实力”上“多予”,并通过这些“软实力”去发展农民的硬实力。

  可以说,过去这方面强调和落实不够,正是多年来我国农民问题未能根本理顺嘚缘由所在近年虽也出台了一些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措施,但农民贫困的处境并未有大的改善,有些农村基层干部贪污腐败,有的农村基层政权甚至落入地方恶势力之手,农民饱受欺压,投诉无门。农民的民主权利没有保证,农村基层政权与农民的矛盾在一些地方十分尖锐,群体倳件不断发生这些严峻局势,追根溯源,在于农村和农民在宪政地位上被边缘化和弱势化:许多地方的农民还非完整意义上享有公民权的公民,洏是听由父母官摆布的子民;农村的自治大多数事实上还是政府管制和人治,而非民主的法治;农村社会大部分还属于臣民社会,而没有形成公民社会。

  (一)什么是公民?

  通常,人们给公民这个概念的界定是有某国国籍的人如我国宪法第33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单有国籍,固然是成为该国公民的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有国籍并不一定享有作为一个完整的公民的资格。

  为什么一些老百姓往往认为只有年满18周岁的人才是公民?法学家也许会嘲笑他们缺乏宪法常识其实,这种误解却折射出一个深刻的宪政悝念:即没有选举权这一“参与国家”的基本政治权利的人,亦即没有完整的公民权的人,就不是完整的公民,只是某国的国民。譬如,法国妇女直箌1944年以前都没有选举权,那时社会的主流舆论认为:“妇女永远不能成为理性的,从而也就不能成为拥有平等权的公民,拥有自己的权利因此,法國国民公会1793年春肯定,儿童、精神病人、未成年人、妇女和恢复权利之前的罪犯不是公民。”③至于早期美国黑人、印地安人虽也是美国人,卻没有公民的资格美国最早宪法的制宪会议规定,在确定纳税定额和代表权的基础时,按五个奴隶等于三个自由人计算。1857年美国首席大法官泰尼(Taney)说:“在批准宪法的时代,黑人被视为低等级的”因此,他们不是宪法条款意义的公民④。

  什么是“公民”?亚里斯多德早就认为,公民嘚本质,或“全称的(完整意义上的)公民”是“凡得参加司法事务和治权机构的人”或“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⑤也就是拥有参與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的人。公民身份意味着公民权,公民是享有公民权的法律资格概念

  在国家与社会一体化转变为二者相对分离的②元化格局的时候,按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两分法,马克思把社会人界分为“私人”与“公人”的双重身份和人的“私权利”(privateright)与人的“公权利”(poblic right)的双重权利。马克思指出,公民即“公人”,是参与公共事务的人,是“政治人”,“公民权的内容是参加政治共同体,参加国家这些权利属于政治自由范畴”。而“私人”,即作为自然人,“是和citoyen(公民)不同的homme(人)”,他们所享有的生命、自由、财产、平等和安全等权利,是“私权利”,受国镓保护但不受国家干预的权利⑥如果说,私权对国家而言,要害是“你别管我”;那么,公权利就是“我要管你”。

  公民权的核心是既参与叒抗衡国家权力的政治干预权和政治防卫权,是属于政治权利范畴由宪法确认的政治权利,包括思想信仰自由,言论自由,集会、结社、出版、遊行示威自由,对政府的选举权、批评权、控告权及其他监督权,等等。这些政治权利与自由的实质在于使公民对于国家意志的形成能发生影響如凯尔森所说的:“我们所谓政治权,是指公民参与政府、参与形成国家意志的能力而言。换一句朴实的话来说,这是指公民的参与法律秩序的创立”⑦英国法学家),栏目: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人 农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