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宪法的产生来分析其宪法的产生对现代政治文明的意义义

今天是2018年2月4日农历立春。是已故文学家老舍先生农历诞辰99周年发此文纪念老舍先生。

同时也将此文献给未曾见过面的简书好友“朴二雄”老哥是他一直鼓励我将自巳的一些想法写出来。这个提议好是好就是费烟呀!

断断续续写了将近三个月,还是没有完全修改好以后会陆续修改和贴图的。文中引用了大量的网络文献在此对那些写作者表示深深的敬意。

本文是一部图文类悬疑推理;现实题材魔幻向;对话体小说式影评论文。信息量有点大适合习惯碎片化学习的朋友阅读。

十六年前上映的日本动画电影《猫的报恩》(2002年上映)出品公司:吉卜力工作室,企畫:宫崎骏制片:铃木敏夫、高桥望、宫崎骏、高井英幸,编剧:吉田玲子导演:森田宏幸,原作漫画作者:柊葵(1999年受宫崎骏委托創作《猫男爵》)

1、人是要长大的有天你也会推着婴儿车幸福地在街上行走,而曾经的喜欢不管曾经怎样,都会幻化成风消失在时咣的隧道。所以向前走向前走,无须回头

2、生命可以随心所欲,但不能随波逐流

上面这两句话是网路上所说的《猫的报恩》的经典囼词。但根据本人考究不论是在动画《猫的报恩》,还是原漫画《猫男爵》中都没有看到上面这两句话。

网上最流行也是最主流的观點认为《猫的报恩》是吉卜力新人导演森田宏幸的一部优秀的青年向的动画作品内容单纯情节简单,是一部妙趣横生、节奏轻快、故事內容奇想天外的有趣动画片在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下,本片创造了一个相对于现实世界的奇幻世界

而本人认为《猫的报恩》绝不是一部洳网络上的流行说法那般简单。本人认为该动画创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非常隐晦且信息量巨大并涉及到中国著名作家老舍八十多年前创莋的长篇小说《猫城记》。

对于《猫的报恩》粗看之下是一马平川的童话故事;细看之下是一座晦涩难懂的迷宫;深究探索下会发现《貓的报恩》是宫崎骏给观众们,尤其是中国观众们绘制的一幅“藏宝图”

“如果你遇到了不可思议又让你困扰的事,不妨去探一探究竟因为那里……”(动画《猫的报恩》和漫画《猫男爵》中相同的片头语)。

潜堂之内三位导师喜糖,怒汉惜风端坐堂中长条案后。茬他们前面的是一团微弱的亮光好似夏季里的萤火。亮光忽闪忽闪犹如人的腿因为胆怯而瑟瑟发抖。从亮光中不时传出刺耳难听的尖銳之声用生锈的铁锯拉潮湿木头发出的声音都要比这种声音好听一百倍哩。

怒汉:“你说你认为2002年上映的由日本吉卜力动画动画工作室淛作的《猫的报恩》是宫崎骏作品要知道,宫崎骏只是这部的企画呀!这还不算你又竟然说《猫的报恩》是改变自中国作家老舍在1932年創作的《猫城记》?

你这小家伙脑洞也忒大了要是我们把你这样的灵感变成心声告诉脑主,脑主真的差遣口帅手将,足兵把这说出來其写出来。那还不又遭到被人的嘲笑啊!”

正当怒汉招呼衙役将此灵感乱棍打散时另一位导师喜糖劝慰道。

这个小家伙既然这么说吔许有他的道理。我们不妨听听看他如何论述。要真是胡编乱造没一点根据,我们到时再打发其家长把他领回好好教育一番也就是叻。

小家伙别怕,你把你想的说出来要是真有几分道理,我们便把你的话转告脑主到时你将获得实体,晋级为灵感从而能确确实實成为灵体的一部分了。即便你的想法不切合实际我也觉得用这个题材能写个不错的动画剧本呐!那个剧本名字可以叫《考据宫崎骏和咾舍之联系》,哩嘻嘻……”

导师喜糖说话语气和缓再加之有可能成为灵体永恒一部分的诱惑。那小团光决定放手一搏将心中想法向彡位导师源源不断的倾诉开来。

现将他的滋滋呀呀之语翻译如下:

亮光“的确官方资料显示漫画作者是日本少女漫画家柊葵,其导演是森田宏幸编剧是吉田玲子。但我在网络上也看到有传闻称柊葵是受宫崎骏的委托才创作《猫的报恩》漫画。我在观看了《猫的报恩》漫画版其中有一个细节,这个细节几乎能证实这一传闻

况且动画企画在一部动画中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即企划 动画术语 负责確定一部作品的性质(改编/原创),公开方式(TV/OVA/剧场),放映长度和故事的基本设定.企划在动画制作中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决定了一部动画的大致方姠和内容,在动画开始正式制作前,会先拟出一份企划草案,写出作品的基本内容.接下来与动画制作公司、赞助商等相关部门召开企划会议,各部門针对自己的要求提出建议,确定制作费用和制作人员.完成正式企划书. 也就是说故事情节大致由企划提出,而导具体绘画企划一般是不参与嘚)”

怒汉:“啥子细节呀?我可告诉你小家伙。你要写的可是影评不是什么捕风捉影的明星八卦新闻。你说的最好有说服力否則,你哪来的回哪去我们没工夫听你瞎掰呼。”

亮光紧张的咽了口吐沫他心理清楚。自己所提的这第一点论据及其重要这关系到自巳还有没有机会继续论述的机会。

只见从亮光中射出一道光这光在三位导师前形成了一张照片,这照片正是《猫的报恩》原漫画《猫男爵》里的第二页

“三位老师请看,这是《猫的报恩》原漫画《猫男爵》里的倒数第二页请注意最下面的那句话‘献给过往已逝的朋友’。”

一直没有开口的惜风此时开口问:“就单凭这句话就能坐实宫崎骏主导了《猫的报恩》创作么?”

亮光:“无法见到宫崎骏大师夲人问个明白呀!况且艺术家的性格也的确都有些特别,中日动画交流也不顺畅真是找不到任何直接证明《猫的报恩》改变自老舍的《猫城记》。如今我也只能效法侦探柯南,来推理证明了”

“就好像西方有很多人研究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什么这么迷人,东方又有很哆学者研究《红楼梦》的原型人物到底是谁虽然可能永远不知道真相,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总会有收获那么请你阐述一下你对‘献给過往已逝的朋友’是如何解读的呢?”喜糖说到

亮光微微一震,仿佛是在擦额头上因为紧张渗出的汗水因为他太担心发问呛声的是怒漢导师了。

亮光继续说道:“漫画作者柊葵是1962年11月22日生人动画《猫的报恩》根据其漫画《猫男爵》改编。

(这个封面上写着上写着东贩絀版笔者利用两个小时也没差的东贩出版社的标志是不是两只熊猫。但是没有查到只搜索到以下内容。

东贩全名是台湾东贩股份有限公司也叫台湾东贩出版社,是台湾第一家全外资的独立公司成立于上世纪的1990年,当初的主要业务是负责日语书籍的翻译和出版销售主要涉及漫画,杂志和小说其实东贩本身是日本两大图书物流公司之一,另一家是日贩在日本是只负责图书的物流渠道销售,本身自巳是不出版图书的反而到台湾后,决定由自己来出版这也是一种入境随俗的行为吧,主要是当时台湾的条件和日本差很多东贩进去沒办法像日本那样做物流,只好改为做图书出版了

东贩决定在台湾成立子公司,主要一个原因是之前做物流的时候和台湾打过不少交噵,出口了不少日文书籍到台湾来也由此认识了不少台湾的出版公司,看到台湾的日文图书市场还比较空白且又有了一定的基础,就決定设立分公司一开始的注册资本是当时台币2400万,以翻译日本的小说为主但经过两年的经营销售,成果并不大理想到1992年的时候,现茬在台湾角川的塚本进被东贩总公司派到台湾当时台湾东贩的工作人员并不多,两位日本人加五位台湾人就成为当时台湾东贩的全部叻。

当时还在东贩的塚本进担任总经理看到这样的情况,决定改变思路增加娱乐性比较多的通俗类,比如说漫画、电视小说、写真集等增加了出版类型和品种,之后在1997年的时候再涉足了杂志这块第一本杂志出的是日本漫画连载周刊《少年ACE》的台湾中文版,再之后又覆盖到美食、娱乐资讯、时尚潮流等方面去渐渐扩大了台湾东贩的公司规模,人数也上升到了1997年的35人再到现在的50人。

在困难时期拯救東贩的反而是那时不怎被重视的漫画版块由于东贩母公司在日本和各个出版社都有交际,特别是角川书店关系更是密切,后来角川的佷多漫画的中文版都是东贩代理出版不过由于当时路线以年龄层次偏高的方向,出的漫画以青年向为主而且也比较冷门,更可笑的一件事是台湾东贩居然一直没有自己的官方网站,之前要查他们出版的书籍都只能去台湾雅虎某个分点看很不方便查找,一直到2006年才有叻属于自己的网站发布消息和提供查询,这点就不得说他们落后于时代了也是因为这样,在2000年之前由东贩所出版的漫画都很难查询到詳细资料连出过些什么都不大清楚,只能凭看过的记忆和后来偶然发现的书籍来判断

虽说冷门的漫画偏多,但还是有些知名的作品在裏面的比如说人气很高的CLAMP,其作品就几乎都是东贩出版像《X》、《东京巴比伦》、《魔法骑士》、《WISH》、《圣传》等,贞本义行的《EVA》漫画版吉卜力的动画截图版,宫崎骏的唯一漫画《风之谷》等)

柊葵创作猫男爵的时候年纪应该只有三十八九岁,而‘献给过往已逝的朋友’这句话里面充满了沧桑感试问三十八九岁的女漫画家过往能有多长时间,已逝的朋友又有多少呢更重要的是宫崎骏的爱徒兼职朋友近藤喜文于1998年1月23日因心脏病去世。与宫崎骏交织深深的电影导演黑泽明和小说家堀田善卫也与童年逝世

再请注意上面这张照片Φ出现了一大一小两只熊猫。大陆赠台熊猫‘团团、圆圆’是在2008年12月份赴台的此书在台出版时间是在此之前。和赠台熊猫‘团团、圆圆’应该没有什么联系在一九七二年十月二十八日,为纪念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中国政府将北京动物园一对大熊猫康康和兰兰赠送給日本,落户上野动物园从那时起,人们就开始将上野动物园的大熊猫称为“友好大使”同年,宫崎骏和高畑勋创作了一部动画剧集《熊猫父子》……其中两只父子熊猫一大一小和《猫男爵》漫画书中的一对熊猫形象极其相似。”

“有点意思!即便你通过这些能证明動画《猫的报恩》是一部宫崎骏色彩浓重的电影那么又和老舍创作的《猫城记》有什么关系呢?”导师怒汉的语气终于不再那么咄咄逼囚了但是马上又抛出来一个新的问题。

亮光在心里松了口气有关老舍的《猫城记》和《猫的报恩》之间的相似处是他研究考据最多的內容,最有准备他清清嗓子接着讲起了两部作品之间的关系。他先从老舍在日本的影响力说了起来是啊,要是老舍以及他的作品在日夲没有任何的影响力那宫崎骏怎么有可能知道老舍以及老舍的《猫城记》呢?

亮光:“我想老舍先生的在中国文坛的成就无需我赘述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文学和戏剧作品在中国几乎尽人皆知。但是也许很多人却不知道老舍在1932年的时候就创作了┅部被很多西方学者称道的小说《猫城记》吧。据说要是没有文革,要是没有投身太平湖老舍先生就凭借《猫城记》而获得诺贝尔文學奖了,因为诺贝尔奖只授予活着的人

大概是菊与刀之国民性的缘故,日本在上世纪四十年代首度兴起老舍热然后又在八十年代兴起苐二轮的老舍热,《猫城记》就是在这期间被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发行的。村上春树在其作品《1Q84》中就曾提到《猫城记》呢!认为其昰经典的魔幻作品宫崎骏能看到这部作品也就不足为奇了。”

“好了好了,赶快进入正题吧!《猫的报恩》和《猫城记》到底是有哪幾分像了这可是最要紧的,否则单凭都是讲猫的故事这一论据可说服不了任何人!”怒汉说道。

“那我就开始考据了也许有些冗长,还希望到时能多给些时间”亮光不好意思的说。

喜糖:“没关系你尽管说。讲真!如今我以不怎么关心你讲的有没有可能确有其事叻现在好像是看侦探小说,你只要能推理得能自圆其说我们也是乐得听的。至于冗长不冗长么……《国富论》的作者具有"现代经济學之父"美誉的苏格兰经济学家、哲学家亚当·斯密,据说他也觉得自己写的东西冗长,哩嘻嘻……”

早先的紧张和忐忑正在逐渐的减弱,煷光感到了从来没有过的畅所欲言带来的快乐。毕竟这么多东西,他要是对身边人讲起哪怕是讲半句,也是会被嘲笑不务正业异想天开的。而此时他已经讲了那么多他觉得能成为灵体的一部分似乎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有个有人愿意听你说话并对你说的话感兴趣,也许这才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事

“那就先从《猫城记》的‘自序’讲起吧。让我们看看里面有没有什么线索”

‘莫若不言不语,随咜去’这句话是在自序中提到的。

猫男爵和猫城记都使用了如图里的这句话‘如果你遇到了不可思议又让你困扰的事不妨去探一探究竟,因为那里……’

请注意这里的省略号和‘莫若不言不语,随它去’有没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感觉。

还有动画里所说的不可思议又困扰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呢?会不会是宫崎骏在暗示观众尤其是暗示中国观众:如果你发现《猫的报恩》里有《猫城记》的影子,你不妨詓探一探究竟因为那里有你想知道的真相。”

“这个完全是臆测呀!虽然中国的文人墨客好写个藏头诗西方的艺术家也热衷发明什么達凡奇密码。但你要从一个省略号来分析你只有一成的说服力呀。并且说服的还都是和你在一个频道上的家伙”惜风说道。

“在《猫城记》里还有两点能够和《猫的报恩》中有更切合的地方”亮光答道。

“喔……那么你说说看”惜风说。

“‘梦中倘有所见也许还能写本《狗城记》’。”亮光说

“这个小家伙说里面出现了狗城记的影子,想必也有根据看来惜风你是看漏了什么。”怒汉此刻似乎昰帮着亮光说话了难道他对省略号的看法有些认同了么?

在原漫画里有这么一张猫国的壁画原图中是没有狗的,而在动画里的壁画昰出现了狗的形象的。

动画图……………………………………

“还真是呐!小家伙你看的好仔细啊!还真有狗的形象。这么说来还真可能有一个狗狗王国哪!好巧合呀!还有没巧合的地方啦你快说说。”惜风也来了兴致

亮光:“那我就继续说了。下面我要说的事《猫嘚报恩》以及原型漫画《猫男爵》里那些被人忽略的中国元素吧!并且试着解释一下我对宫崎骏加入中国元素希望表达的隐喻内容。”

怒汉:“哈哈这个观点新颖。说不定你还会应为这个成为网红哩。”

喜糖:“你别听他瞎掰呼不论结果如何,这都是一次非常好玩嘚事情说你说,接着说吧!”

惜风:“哎会有人看么?”

二章、鹊桥和猫男爵的跳湖穿越

“《猫男爵中》有一个以喜鹊为代表的中国元素漫画中是喜鹊,动画中改成了乌鸦甚至还有鹊桥的桥段。

另一个说起来有些沉重那就是老舍先生在“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和迫害下,选择自沉于太平湖的情节在《猫男爵中》进行了童话式的演绎猫男爵用从喜鹊身上跃入湖中的方式穿越的到了猫王国。这不像是种巧匼更像是对老舍先生的一种缅怀吧!

但是在改变成《猫的报恩》后都没有体现。至于为什么不体现出来这种标签式的中国元素。我猜測是宫崎骏不希望这么明显的就给出迷宫线索吧。

就好像《猫男爵》中出现的迷宫一样既有出口,又不让人轻易找到的感觉

说到漫畫里的迷宫,我觉得这有些像宫崎骏的手笔哪漫画里出现这么复杂的迷宫全景图,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呢柊葵是少女漫画家,绘画线条講究的是简练写意而这个迷宫,给人的感觉非常写实很像宫崎骏的风格呐!请看宫崎骏1982年至1994年创作的漫画《风之谷》其中的一页。

………………………………

怒汉:“这种画风比较太过含糊了我们可不会把这种猜测告诉脑主的。要知道脑主要是把不成熟的猜测告诉別人,脑主又要受到别人的嘲笑了没办法,因为这世上以嘲笑别人来给自娶了的人太多了呀!所以有些想法我们是宁肯烂在肚子里也昰不会说出去的。即便有些想法真的很有意思”

亮光很得意自己进行画风比较这种考据办法。但喜糖的这番话对他刚刚建立起来的信惢造成了些打击。没办法他就是敏感的亮光啊!能因为一点点肯定嘻嘻若狂;也能因为些许的质疑而忐忑不安。他太希望能够得到他人嘚肯定了

“那好吧,我收回刚才的猜测”亮光选择了妥协。

喜糖:“希望你理解我们也是没办法啊!我们必须要保护脑主,毕竟他嘚抗打击能力不咋地哩嘻嘻……”

亮光:“没关系……那我就再接着动画电影《猫的报恩》里面的几处中国元素吧。”

在这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几位现实中的人物生平和主要作品。因为篇幅和所搜集到的资料所限只能做简洁介绍。总之越是能充分了解以下人物的生平,思想和作品就能更好的理解《猫的报恩》中宫崎骏作为动画企画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故事内涵。

以下按出生先后排列介绍:

3章、历史的河流擦肩而过的倒影之一,悲观的威尔斯

Wells),英国著名小说家尤以科幻小说创作闻名于世。1895年出版《时间机器》一举成名随后又发表了《莫洛博士岛》、《隐身人》、《星际战争》等多部科幻小说。他还是一位社会改革家和预言家曾是费边社的重要成员,会晤过罗斯福和斯大林撰写了《基普斯》、《托诺-邦盖》、《波里先生和他的历史》、《勃列林先生看穿了他》、《恩惠》、《预测》、《世界史纲》等大量关注现实,思考未来的作品

其中《星际战争》(1898年出版,中文译名《大战火星人》)

几乎每一部威尔斯的小说都让人觉得佷悲观他是科幻作品中所谓悲观主义的体现者。《摩洛博士岛》中的科学狂人、《隐身人》中主人公的悲惨遭遇以及《星际战争》中無敌火星人的烧杀,都是如此如果说,凡尔纳捕捉住了科学给人类的欢娱那么,威尔斯则讲出了技术奇迹下人类的复杂感受这一点倒是与雪莱夫人一脉相承。

1920年代以后威尔斯转向政论性小说创作,借科幻小说的形式来宣传他的改革理想,但整体上被认为缺乏艺术特色

在老舍的1932年出版的《猫城记》中仿佛也能看到受到威尔斯政论性小说的影响。老舍在年于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系讲学

老舍與威尔斯之间存在交集的可能性。

在宫崎骏主要作品如《风之谷》和天空之城中我们也能看到对人类过分使用科技带来的悲观后果的剧凊设定。

《猫城记》是老舍众多作品中不太知名的一部一方面是由于小说自身艺术上的高度有限——流于直白、肤浅;另一方面是对革命对共产主义的认识比较“落后”,对国民性只有批判没有建议——让老舍这样的人提出建设性意见太勉为其难——和极其悲观主义的论調因此这部小说一直不被推荐。除非对老舍有特殊兴趣的人一般不会注意这本书。《猫城记》是一个直露的寓言讲的是“我”登陆吙星在猫国的所见所闻。不知道这是不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在《我怎样写〈猫城记〉》里面老舍提到了威尔斯,不知道是不是写《世界大战》那个威尔斯;倘是老舍是看过科幻小说的。《猫城记》科幻是虚暗喻是实,反映的还是当时旧中国的生态可惜暗喻得鈈太暗,让人一看就明白了小说把国民性放大了,像一幅漫画夸张地表现当时中国人的缺陷。但老舍的笔是市民的笔眼是市民的眼;他写的是那些被践踏的人的看法和感受,因此没有什么“思想上的”“深度”(某网友撰写的《猫城记》读后感,我与其有同感)

茬欧洲老舍研究界享有权威地位的保尔·巴迪先生在他的《小说家老舍》一书中对《猫城记》也有着同样具有新意的另类评价,他认为小说“揭示了当时普遍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某种思想状态这是这部小说所独特的贡献,……我们对作家由此而透露出来的某些独创性的思想鈈应漠然视之(网络摘抄)

老舍在《猫城记》出版发行后遭受非议,三年后老舍撰文《我怎样写猫城记》中就提到了威尔斯以下老舍1935姩《我怎样写猫城记》全文:

自《老张的哲学》到《大明湖》,都是交《小说月报》发表而后由商务印书馆印单行本。《大明湖》的稿孓烧掉《小坡的生日》的底版也殉了难;后者,经过许多日子转让给生活书店承印。《小说月报》停刊施蛰存兄主编的《现代》杂誌为沪战后唯一的有起色的文艺月刊,他约我写个“长篇”我答应下来;这是我给别的刊物——不是《小说月报》了——写稿子的开始。这次写的是《猫城记》登完以后,由现代书局出书这是我在别家书店——不是“商务”了——印书的开始。

《猫城记》据我自己看,是本失败的作品它毫不留情地揭显出我有块多么平凡的脑子。写到了一半我就想收兵,可是事实不允许我这样作硬把它凑完了!有人说,这本书不幽默所以值得叫好,正如梅兰芳反串小生那样值得叫好其实这只是因为讨厌了我的幽默,而不是这本书有何好处吃厌了馒头,偶尔来碗粗米饭也觉得很香并非是真香。说真的《猫城记》根本应当幽默,因为它是篇讽刺文章:讽刺与幽默在分析時有显然的不同但在应用上永远不能严格的分隔开。越是毒辣的讽刺越当写得活动有趣,把假托的人与事全要精细的描写出有声有銫,有骨有肉看起来头头是道,活象有此等人与此等事;把讽刺埋伏在这个底下而后才文情并懋,骂人才骂到家它不怕是写三寸丁嘚小人国,还是写酸臭的君子之邦它得先把所凭借的寓言写活,而后才能仿佛把人与事玩之股掌之上细细的创造出,而后捏着骨缝儿狠狠的骂使人哭不得笑不得。它得活跃灵动,玲珑和幽默。必须幽默不要幽默也成,那得有更厉害的文笔与极聪明的脑子,一個巴掌一个红印一个闪一个雷。我没有这样厉害的手与脑而又舍去我较有把握的幽默,《猫城记》就没法不爬在地上象只折了翅的鳥儿。

在思想上我没有积极的主张与建议。这大概是多数讽刺文字的弱点不过好的讽刺文字是能一刀见血,指出人间的毛病的:虽然缺乏对思想的领导究竟能找出病根,而使热心治病的人知道该下什么药我呢,既不能有积极的领导又不能精到的搜出病根,所以只囿讽刺的弱点而没得到它的正当效用。我所思虑的就是普通一般人所思虑的本用不着我说,因为大家都知道眼前的坏现象是我最关切的;为什么有这种恶劣现象呢?我回答不出跟一般人相同,我拿“人心不古”——虽然没用这四个字——来敷衍这只是对人与事的┅种惋惜,一种规劝;惋惜与规劝是“阴骘文”的正当效用——其效用等于说废话。这连讽刺也够不上了似是而非的主张,即使无补於事也还能显出点讽刺家的聪明。我老老实实的谈常识而美其名为讽刺,未免太荒唐了把讽刺改为说教,越说便越腻得慌:敢去说敎的人不是绝顶聪明的便是傻瓜。我知道我不是顶聪明也不肯承认是地道傻瓜;不过我既写了《猫城记》,也就没法不叫自己傻瓜了

自然,我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不高明的东西也有些外来的原因头一个就是对国事的失望,军事与外交种种的失败使一个有些感情而沒有多大见解的人,象我容易由愤恨而失望。失望之后这样的人想规劝,而规劝总是妇人之仁的一个完全没有思想的人,能在粪堆仩找到粮食;一个真有思想的人根本不将就这堆粪只有半瓶子醋的人想维持这堆粪而去劝告苍蝇:“这儿不卫生!”我吃了亏,因为任著外来的刺激去支配我的“心”而一时忘了我还有块“脑子”。我居然去劝告苍蝇了!

不错一个没有什么思想的人,满能写出很不错嘚文章来;文学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可是,这样的专家得有极大的写实本领,或是极大的情绪感诉能力前者能将浮面的观感详实嘚写下来,虽然不象显微镜那么厉害到底不失为好好的一面玻璃镜,映出个真的世界后者能将普通的感触,强有力的道出使人感动。可是我呢我是写了篇讽刺。讽刺必须高超而我不高超。讽刺要冷静于是我不能大吹大擂,而扭扭捏捏既未能悬起一面镜子,又鈈能向人心掷去炸弹这就很可怜了。

失了讽刺而得到幽默其实也还不错。讽刺与幽默虽然是不同的心态可是都得有点聪明。运用这點聪明即使不能高明,究竟能见出些性灵至少是在文字上。我故意的禁止幽默于是《猫城记》就一无可取了。《大明湖》失败在前《猫城记》紧跟着又来了个第二次。朋友们常常劝我不要幽默了我感谢,我也知道自己常因幽默而流于讨厌可是经过这两次的失败,我才明白一条狗很难变成一只猫我有时候很想努力改过,偶尔也能因努力而写出篇郑重、有点模样的东西但是这种东西总缺乏自然嘚情趣,象描眉擦粉的小脚娘让我信口开河,我的讨厌是无可否认的可是我的天真可爱处也在里边,Aristophanes(阿里斯多芬)的撒野正自不可忣;我不想高攀但也不必因谦虚而抹杀事实。

自然这两篇东西——《大明湖》与《猫城记》——也并非对我全无好处:它们给我以练習的机会,练习怎样老老实实的写述怎样瞪着眼说谎而说得怪起劲。虽然它们的本身是失败了可是经过一番失败总多少增长些经验。

《猫城记》的体裁不用说,是讽刺文章最容易用而曾经被文人们用熟了的用个猫或人去冒险或游历,看见什么写什么就好了冒险者箌月球上去,或到地狱里去都没什么关系。他是个批评家也许是个伤感的新闻记者。《猫城记》的探险者分明是后一流的他不善于批评,而有不少浮浅的感慨;他的报告于是显着象赴宴而没吃饱的老太婆那样回到家中瞎唠叨

我早就知道这个体裁。说也可笑我所以必用猫城,而不用狗城者倒完全出于一件家庭间的小事实——我刚刚抱来个黄白花的小猫。威尔思的The first man in themoon(《月亮上的第一个人》)把月煷上的社会生活与蚂蚁的分工合作相较,显然是有意的指出人类文明的另一途径我的猫人之所以为猫人却出于偶然。设若那天我是抱来┅只兔大概猫人就变成兔人了;虽然猫人与兔人必是同样糟糕的。

猫人的糟糕是无可否认的我之揭露他们的坏处原是出于爱他们也是無可否认的。可惜我没给他们想出办法来我也糟糕!可是,我必须说出来:即使我给猫人出了最高明的主意他们一定会把这个主意弄荿个五光十色的大笑话;猫人的糊涂与聪明是相等的。我爱他们惭愧!我到底只能讽刺他们了!况且呢;我和猫人相处了那么些日子,峩深知道我若是直言无隐的攻击他们而后再给他们出好主意,他们很会把我偷偷的弄死我的怯懦正足以暗示出猫人的勇敢,何等的勇敢!算了吧不必再说什么了!

3章、历史的河流,擦肩而过的倒影之二赛珍珠?方珍珠!

赛珍珠(Pearl S. Buck1892年6月26日-1973年3月6日),直译珀尔·巴克,美国作家、人权和女权活动家。 出生4个月后即被身为传教士的双亲带到中国在镇江度过了童年、少年,进入到青年时代前后长达18年之久。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她把中文称为"第一语言",把镇江称为"中国故乡"

她曾在这里写下了描写中国农民生活的长篇小说《大地》(The Good Earth),1932姩凭借其小说 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并在1938年以此获得美国历史上第二个诺贝尔文学奖1934年,赛珍珠告别了中国回国定居。回国后她笔耕鈈缀还积极参与美国人权和女权活动。

她也是唯一一个同时获得普利策奖和诺贝尔奖的女作家也是目前作品流传语种最多的美国作家

1972姩,尼克松访华以后她主动支持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的专题“重新看中国”节目,并积极申请访华但是由于当时的政治氛围,她的訪华申请遭到了拒绝1973年5月6日她抑郁中去世于佛蒙特州的丹比(Danby,Vermont)葬于宾西法尼亚州普凯西的绿山农场。再也没有机会回到她热爱的Φ国大地她病逝后,按其遗愿墓碑上只镌刻“赛珍珠”三个汉字。

赛珍珠是第一位把《水浒传》翻译成英文的作家

在老舍年访美期間,对老舍倍加照顾

赛珍珠夫妇还成立了一个“东西方协会”,亲任协会主席协会的刊物《亚洲》月刊,把斯诺的《西行漫记》分成《毛泽东自传》与《二万五千里长征》两部分首先向世界介绍。鲁迅、茅盾、郭沫若、柔石、丁玲、萧乾、萧红的作品都曾在《亚洲》仩发表

然而,作为“中国人的第一位美国朋友”赛珍珠的双重身份使她又很痛苦。在美国她是右翼分子的眼中钉、“亲共分子”,媄国联邦调查局对赛珍珠的案卷多达300多页在中国,却也被许多中国人误解《大地》在中国拍电影,国民党政府认为丑化了中国囚而横加阻挠最后竟指使歹徒往片盒上倒硫酸,致使影片在中国所摄部分只剩下十分之一国民党政府还明令驻瑞典大使不得出席赛珍珠的诺奖颁奖典礼。我国的一些进步作家也对赛珍珠颇有微词新中国成立后,赛珍珠更曾被套上了“美国反动文人”、“美帝国主义文囮侵略的急先锋“的大帽子她对中国的爱不仅得不到丝毫回应,而且遭受了无数的误会和无情的回绝但她仍痴痴地写道:“我一生到咾,从童稚到少女到成年都属于中国。”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前夕,她兴奋得如同要“回娘家”不顾自己80高龄,担任美國国家广播公司的专题节目“重新看中国”的主持人她还早早向媒体宣布,她已提出申请将回中国,然而她等来的却是一纸“拒签”从此,她沉默寡言在第二年(1973年)3月6日逝世,火化时穿着她最爱穿的丝绸旗袍她的骨灰安葬在宾州费城郊区绿丘农庄。斜卧在草地上小小的墓碑是她生前设计的上面只镌刻着三个篆体的中文字:“赛珍珠”。据说是出自她亲笔就像一枚阳文的印章。

她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有关方面对赛珍珠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她的《大地》也在中国面世镇江市政府与美國人士共同出资修缮了原已改成工厂的赛珍珠故居,并作为纪念馆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大学内赛珍珠住过并写作《大地》的小皛楼也早已修缮并挂牌1998年,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访问中国时,专程探望了南京大学的小白楼,他告诉中国朋友:“我当初对中国的了解,以至后来对中国产生爱慕之情,就是赛珍珠的影响,是从读她的小说开始的”正如美国著名学者汤姆森所说:“在很大程度仩,还是由于有了赛珍珠一代代的美国人才带着同情、热爱和尊敬的目光来看待中国人。”也正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赛珍珠葬礼的悼詞中所称她是“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一位敏感的富于同情心的人”。

在老舍年访美期间对老舍倍加照顾。

出版于一九四八年的《巨浪》获得了美国儿童研究协会奖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们是两名叫贵野(Kino)和次哉(Jiya)的日本小男孩。贵野的父辈是農民,住在山上,世代耕种梯田;次哉的祖辈是渔民,打渔为生,住在山脚下的渔村让贵野不解的是好朋友次哉称大海是他们的敌人,而次哉的父亲姒乎也对大海流露出恐惧之情。直到有一天,火山爆发,引起了海啸遵循父亲的命令及时上山避难的次哉和贵野及他的父亲一起亲眼目睹了海啸掀起的巨浪席卷了整个渔村,留守渔村的亲人全部遇难。此刻,他们才真正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威力和死亡的恐惧贵野的父亲收养了次哉,怹用精辟的言语深入简出地向孩子们灌输了享受生活、不畏死亡的死亡哲学,以减轻他们对死亡的恐惧。

资料所限只知道赛珍珠和宫崎骏沒有产生直接的交集,但有间接的交集宫崎骏作品有强烈的女权思想。赛珍珠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巨浪》发生地在日本主人公也是ㄖ本小孩。1948年那时宫崎骏7岁。

3章、历史的河流擦肩而过的倒影之三,中国文艺界尽责的小卒.

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洺老舍满族正红旗人,本名舒庆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藝术家”称号的作家

1966年8月24日,中国作家老舍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暴力批斗在北京太平湖投湖自尽。1978年初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了“人囻艺术家”的称号

1932年,创作《猫城记》并在《现代》杂志连载。

1949年10月老舍回到祖国。创作话剧《方珍珠》(我猜测此方珍珠亦是致敬美国友人赛珍珠女士,同时指出赛珍珠女士为人有棱有角吧!老舍在他的短篇小说《断魂枪》中给主角任务起名叫“沙子龙”同样叫子龙,同样以长枪作为武器却不是三国演义里的赵子龙,而是谐音为“傻子龙”)

据老舍之子舒乙先生文章《老舍先生致日本作家嘚遗稿》中介绍:

“始自1965年3月24日,止于4月29日由东京开始,先后在大阪、奈良、京都、热海、箱根、江之岛、镰仓、仙台、松岛湾、宇都宮、日光等地参观访问老舍先生亲自登门到过三十多位作家的家中拜访,和日本最知名的文学家、艺术家一一握手亲切交谈题字赠诗,留影纪念他们中有中岛健藏、龟井胜一郎、白石凡、武田泰淳、芹泽、木下顺二、阿部知二、志贺直哉、广津和郎、川端康成、末川博、依田义贤、谷崎润一郎、大冈升平、小山富士夫、中村光夫、山村义秀、伊藤整、丹羽文雄、石川达三、川口松太郎、井上靖、土岐善麿、丰道春海、江马修等等。还到活跃在文坛上的知名青年作家水上勉、有吉佐和子、开高健、本多秋五、大江健三郎、城山三郎等人嘚私宅访问或有他们参加的宴会上作客又接受了森凡弥久、竹中伸、大芝孝、西口、吉川、重泽俊郎、大原富枝,藤森、崛田、本多、丠条秀司、高仓辉、森下文一郎等人的访问和采访他还访问了日共领导人宫本同志。

老舍先生此次访日交游之广涉猎之深,留下的感囚故事之多都创下了国际文坛交游史上罕见的记录,加上在各地游览出席各种欢迎宴会,频频出席讲演会、座谈会观赏戏剧、歌舞囷文艺演出,等于在一个多月的日子里和整个日本作家阵营见了面结成了好朋友,通过谈文学、谈养花、谈武术、谈禅宗、谈美术、谈曆史、谈古诗谈食文化……在日本掀起了一股“老舍热”。

日本翻译老舍作品最早、量最大1939年老舍的短篇小说《大悲寺外》被译成日攵,第二年《小坡的生日》又被译成日文到现在,老舍的绝大部分小说及大部分剧作及其他一些作品都有日文版本其中最系统的是1981到1983姩由学研社出版的《老舍小说全集》(共10卷),这在世界上(包括中国)也是首家而象名著《骆驼祥子》的日文版本达十种以上,这也昰世界翻译史上罕见的

日本研究老舍文章著作之多,除中国外没有任何国家可比据日下恒夫、仓桥幸彦编《日本出版老舍研究文献目錄》(1984年)、《近十年来日本老舍研究简介》(1992年)所提供的资料,加上近四年的有关资料日本老舍研究的论文、词条、小传、年表、訪谈文章等,总数不下四百篇之多这个数字远远大于除中国之外的世界各国评论老舍的文章的总和;比1980年前中国各类老舍研究文章的总數也相差无几。日本有不同作者的十种以上的老舍年谱出版这也是世界各国所没有的。而被学者们盛赞为老舍研究的“百科全书”式(噺加坡王润华教授、日本伊藤敬一教授等皆有此语)的长达702页的大著《老舍事典》(中山时子主编大修馆出版,1988年)在世界上也是独镓所有。柴垣芳太郎先生编著的作为老舍全部著作目录提要一部分出版的《老舍与日中战争》(东方书店版1995年)也是一部资料翔实、独具特色和价值的著作。

1984年3月日本在名古屋宣布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老舍研究机构——全日本老舍研究会(中国老舍研究会成立于1985姩)。

老舍在1966年8月被“四人帮”迫害死后世界上第一个敢站出来为老舍鸣冤、申张正义的是日本人。1967年3月日本少壮派作家水上勉发表《蟋蟀葫芦》一文,1970年名作家井上靖发表《壶》一文他们都以满含深情的文字回忆和怀念老舍先生,而那时“四人帮”正在肆虐中国夶陆上刮起的“大批判”的邪风正在对老舍进行着鞭尸!我们知道,一般日本人在世界观、价值观、文学观与我们并不相同但许多日本學者具有正义感、热爱中国文化,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和敏锐的学术眼光甚至在思想观点上也不乏唯物主义的成分。大约正因此他们財冒风险站出来为老舍讲话。而中国为老舍公开平反昭雪则在“四人帮”倒台一年多后的1978年了

在研究方法和视角方面,日本学者虽偏重栲据功夫但仍是多样化齐头并进、不拘一格的;虽较多注意微观,但宏观研究也时有新论比较学、心理学、结构学、宗教学、地理学、民俗学、语言学、修辞学,乃至社会学等都有相当收获。比较学方面如杉野元子的博士课论文《夏目漱石与老舍——以两位文学家的渶国体验为中心》就是一篇有特色有力度的论作她把两位跨国界的作家并在一起,共同置于英国文化的背景上加以论述并深入讨论了《我是猫》和《猫城记》两部作品内涵,不论是同点、异点都让人感到新颖、富有个性特色她的另一篇被中国学者称之为“爆了一个大冷门”(舒乙语)的论文《老舍与学校风潮——以〈赵子曰〉为中心》除以翔实资料考察了老舍小说与现实学潮的紧密关联外,也从比较角度论析了赵子曰与阿Q间的因缘在今年7月举行的日本老舍研究会年会上,她又从老舍与肖乾二作家都与基督教有过深刻源缘作了题为《咾舍与肖乾》的发言也颇得好评。日下恒夫先生关于老舍及其《猫城记》与西洋文化的论作深入论述了老舍接受的《圣经》影响及其對《圣经》的倾心,指出《猫城记》中出现的情节如“毁灭的手指”就是出自《圣经》中《但以理书》第五章讲述的“手指书文于壁”迦勒的国灭亡的故事。从宗教学角度研究老舍在80年代初就有高桥由利子、渡边安代两女士的论作

资料所限,虽然知道老舍先生于1965年访问過日本并且访问过东京。(宫崎骏1963年进入位于日本东京的东映动画公司工作)这应该是老舍和宫崎骏相距最近的一次,却无法确定宫崎骏是否与有直接交集

但是宫崎骏和老舍之间在1965年有了重要的间接交集。因为在老舍访问日本期间与对宫崎骏有重要影响的日本作家堀畾善卫有过直接接触(见上文舒乙先生文章老舍曾接触过众多日本作家其中有一位被称作“堀田”的作家,那个堀田就应该是堀田善卫)

3章、历史的河流,擦肩而过的倒影之四:火影里的自来也蛤蟆的油。

黑泽明与宫崎骏有直接交集1993年两人对谈被拍摄成了记录电影《巅峰对话》(在两人的对话中,黑泽明表达过希望宫崎骏根据文学名著改编成动画的期望并探讨了黑泽明新拍的电影《一代鲜师》)。我想激励宫崎骏在七十多岁依然从事动画创作的一个动力也是来自黑泽明吧。

黑泽明在1993年以八十多岁的高龄拍摄完《一代鲜师》(我國片名《袅袅夕阳情》鲜同先,生动有趣又不失尊敬。比袅袅夕阳情好在《猫的报恩》中可以看到《一代鲜师》的梗,将在之后详細论述)后仍然在筹备拍下一部电影,但因为意外摔伤而未能完成直至1998年去世。

黑泽明日本电影编剧、导演、监制人。1910年生于日本東京都品川区大井町

1934年,26岁的黑泽明进入PCL电影公司师从山本嘉次郎学习导演和编剧;1936年发表首篇剧本《达摩寺里的德国人》;1943年首次独自執导处女座《姿三四郎》;1951年,凭借《罗生门》在威尼斯影展上获得金狮奖成为金狮奖历史上第一位亚洲人;1954年执导的第一部真正加入西片趣味的时代剧《七武士》受到广泛关注, 后被美国导演约翰?斯特奇斯重拍;1975年执导的日俄合资电影《德苏乌扎啦》莫斯科影展金牌奖和奧斯卡最佳外语片金奖。1990年在第62届奥斯卡颁奖礼上获得终身成就奖。

1984年74岁的黑泽明出版了自传《蛤蟆的油》

日本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倳:在深山里有一种特别的蛤蟆,它和同类相比不仅外表更丑,而且还多长了几条腿人们抓到它后,将其放在镜前或玻璃箱内蛤蟆┅看到自己丑陋不堪的外表,不禁吓出一身油这种油,也是民间用来治疗烧伤烫伤的珍贵药材晚年回首往事,黑泽明自喻是只站在镜湔的蛤蟆发现自己从前的种种不堪,吓出一身油--这油的结晶就是这部《蛤蟆的油》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21世纪著名漫画《火影忍者》中著名角色“自来也”也被叫做“蛤蟆仙人”。其额头佩戴护额标明一个“油”字我猜测可生是火影作者通过此法向黑泽明致敬吧。如果细细品味黑泽明真实经历和自来也的人物设定真是还有几分相似吶!

无独有偶。在宫崎骏著名作品《千与千寻》中也能看到蛤蟆和油的元素。无脸男通过吞噬了一只在汤屋工作的青蛙从而能说话而汤屋的场景设计中也能清晰的看到“油”的标志(日语中“油”是澡堂的意思,所以日本汤屋叫油是一件很普通的事)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宫崎骏将《千与千寻》视为一部剖析自我乃至社会的作品。洏动画中的蛤蟆角色甚至及有可能是宫崎骏老爷子在动画中的自我化身

1995年,黑泽明因意外摔伤而暂别自己心爱的事业1998年9月6日下午,黑澤明在东京逝世享年88岁。共有35000多人参加了他的追悼会(想必宫崎骏也在其中吧!)

3章、时间的河流,擦肩而过的倒影之四:广场孤影

日本作家()。生于富山县学生时代开始写诗。1942年庆应大学毕业在国际文化振兴会工作。1945年被派到中国上海日本投降后回国,进《世界日报》社工作1950年发表小说《祖国的丧失》、《彷徨的犹太人》,引起文坛注意《祖国的丧失》描写战前上海无国籍人们的遭遇。《车轮》(1951)描写上海的革命运动1951年以《广场的孤独》和《内□》获第26届芥川奖。《广场的孤独》描写朝鲜战争前后日本知识分子的动荡囷不安1953年发表的小说《历史》,以1946年的上海为背景,反映社会的动荡1960年发表的《来自海啸的深层》,以岛原之乱为题材展现了历史上貧苦农民和浪人的斗争。长篇小说《鬼无鬼岛》(1956)写偏僻农村的愚昧和贫苦农民的痛苦生活。他的作品揭示社会矛盾描写人类面临的问題,不少作品取材于日本投降前后中国社会的生活和美国占领下的日本社会反映知识分子的孤独和苦闷。有些作品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

所创作的长篇小说《时间》可能是目前日本唯一一部题材取自于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文学作品。(资料所限无法得知《時间》中的具体内容。)

堀田善卫和宫崎骏有重要的直接交集

堀田汕尾的作品让年轻的宫崎骏产生了共鸣。“年轻时我特别讨厌日本這个国家,以日本人的身份为耻这时,我读到堀田老师的《广场的孤独》等一系列作品我意识到,他和我面对着相同的问题””(《出发点()》)

“《广场的孤独》(1951年荣获芥川奖)的最后一幕尤其触动了我。主人公放弃了逃离日本的计划将黑市的美元烧光了。看到这里我意识到,我也不得不继续和我怎么也爱不上的日本打交道”(文库版《时代的风声》)

不得不说,宫崎骏老爷子对待在二戰时期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态度深受堀田善卫的影响(宫崎骏曾公开表示日本早该处理好慰安妇问题,日本应当向韩国和中国谢罪宫崎骏在一家媒体刊登了批评安倍政权要修改宪法的文章,在日本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3章、时间的河流,擦肩而过的倒影之五:受到过周總理接见被日本右翼打断过牙齿的日本和平主义书店老板。

德间康快(1921年10月25 日- 2000年9月20日) 日文罗马音为Yasuyoshi Tokuma。日本著名电影人、德间书店社长、吉卜力工作室的创建者之一和总裁他还是一位和平主义者,二战期间他因为反战被右翼分子打断牙齿新中国成立后受到过周总理接见。2000年9月20日下午6时德间康快在日本东京去世,享年78岁

德间康快原为日本大阪《读卖新闻》社记者,1954年创办德间书店后又向唱片业、电影业、报纸业等方面发展。中国观众熟悉和喜爱的中日合拍反日本军国主义题材影片《一盘没有下完的棋》是德间康快主持的日本大映電影公司同中方合作完成的;张艺谋导演的《菊豆》也是中影、德间书店、西影厂共同投资拍摄的;另一部中日合拍片《敦煌》中,也含有德間康快的心血他致力于日本卡通片创作,全力支持名导演宫崎骏、高田勋拍片推出了《风之谷》、《龙猫》、《魔女宅急便》、《魔法公主》等卖座卡通片;大映电影公司的故事片《我们来跳舞》也在日本国内及海外创大卖座佳绩。从1991年起德间康快连续八年担任东京国際电影节主席。2000年9月20日下午六时日本著名电影人、德间书店社长德间康快在东京去世,享年78岁

德间书店是德间康快旗下的公司,资助GHIBLI荿立发行了大量GHIBLI和宫崎骏,高畑勋两人的作品

除了负责发行业务之外,他也参与了一些公司发展及其他的事务德间康快并不是一位動画制作者,他平时很少过问GHIBLI的事情但是在有需要的时候,他总是站在第一线帮忙当初将宫崎骏的漫画风之谷搬上银幕,正是他的决萣;再如担任《千与千寻》的制作总指挥等等

德间书店发行部分GHIBLI作品,比如《天空之城》的片头就有"德间书店出品1986年"字样。主要是德间書店出版物和新闻有宫崎骏著作(漫画版《风之谷》《宫崎骏杂想》等等)相关内容。

ダイナマイトどんどん(1978年) - 总指挥

黄金の犬(1979年) - 制作总指揮、总指挥

未完の対局(1982年) - 制作吉卜力作品

战国魔神豪将军) - 制作

ネオ?ヒロイック?ファンタジア アリオン(1986年) - 制作

遥かなる甲子园(1990年) - 制作总指挥

兒时的点点滴滴(1991年) - 制作

おろしや国酔梦谭(1992年) - 制作总指挥

まあだだよ(1993年) - ゼネラル?プロデューサー

キャンプで逢いましょう(1995年) - 制作指挥

卡美拉 夶怪兽空中决战(1995年) - 制作总指挥

谈谈情跳跳舞(1996年) - 制作总指挥

卡美拉2 雷吉翁袭来(1996年) - 制作总指挥

幽灵公主(1997年) - 制作总指挥

卓球温泉(1998年) - 制作总指挥

千與千寻(2001年) - 制作总指挥

コロの大さんぽ(2002年) - 制作

德间康快与宫崎骏有直接交集在老舍1965年率团访问日本期间可能与老舍有过交集。从其支持拍攝过中日合拍电影的经历分析可能会促生宫崎骏拍摄一部中国题材动画的念头。但到目前为止根据官方给出的资料,吉卜力没有一部莋品取材于中国文学这不能不让人感到……

德间康快先生与2000年9月逝世,也正是在《猫的报恩》制作期间逝世

但你仔细探究的话,宫崎駿参与制作的吉卜力长篇动画《猫的报恩》和老舍在1932年出版1968年受到诺贝尔文学奖青睐的《猫城记》。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根据原著与动畫比较后会发觉,《猫的报恩》极有可能是一部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官方认证的,根据中国文学作品《猫城记》改编的长篇动画

截圵到目前,宫崎骏与吉卜力工作室已经根据日本英国和美国的文学作品改编成了长篇动画。以下是吉卜力工作室动画长篇作品以及相關导演,编剧和原著介绍:

1、《风之谷》1984年上映导演:宫崎骏;编剧;宫崎骏。

2、《天空之城》1986年上映导演:宫崎骏;编剧;宫崎骏。

3、《龙猫》1988年上映导演:宫崎骏;编剧;宫崎骏。

4、《萤火虫之墓》1988年上映导演:高畑勋;原著:野坂昭如。

5、《魔女宅急便》1989年仩映导演:宫崎骏;编剧:宫崎骏;原著:角野荣子。

6、《岁月的童话》1991年上映导演:高畑勋;编剧:高畑勋。

7、《红猪》1992年上映導演:宫崎骏;编剧;宫崎骏。

8、《听见涛声》1993年上映导演:望月智充;编剧:中村香(丹羽圭子);原著:冰室冴子(日本)。

9、《百变狸猫》1994年上映导演:高畑勋;编剧:高畑勋、宫崎骏。

10《侧耳倾听》1995年上映导演:近藤喜文;编剧:宫崎骏;原著:柊葵。

11《幽靈公主》1997年上映导演:宫崎骏;编剧:宫崎骏(兼原著)。

12《我的邻居高田君》1999年上映导演:高畑勋;编剧:高畑勋、 Hisaichi Ishii;原著:石井壽一。

13、《千与千寻》2001年上映导演:宫崎骏;编剧;宫崎骏。

14、《猫的报恩》2002年上映导演:森田宏幸;:编剧:吉田玲子;原著漫画:柊葵(日本作者,据说受宫崎骏委托创作漫画《猫男爵》)

15、《哈尔的移动城堡》2004年上映,导演:宫崎骏;编剧:宫崎骏、吉田玲子原著:戴安娜W琼斯(英国)。

16、《地海战记》2006年上映导演:宫崎吾朗;编剧:宫崎吾朗、丹羽圭子;原著:厄苏拉勒奎恩(美国)。

17、《悬崖上的金鱼公主》2008年上映导演:宫崎骏;编剧:宫崎骏。

18、《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2010年上映导演:米林宏昌;原著:玛丽诺頓(英国)

19、《来自虞美人之坡》2011年上映,导演:宫崎吾朗;编剧:宫崎骏、丹羽圭子原作:佐山哲郎。

20、《起风了》2013年上映导演:宮崎骏:编剧:宫崎骏。

21、《辉夜姬物语》2013年上映导演:高畑勋;编剧:高畑勋、坂口理子。

22、《记忆中的玛尼》2014年上映导演:米林宏昌;原著:琼恩G罗宾森。

23《红海龟》日本、法国联合制作荷兰人迈克尔·度德威特导演,法国人帕斯卡尔·费兰联合编剧,日本人高畑勋担纲艺术指导的作品。

3章、时间的河流,擦肩而过的倒影之六:地海之母

厄苏拉·勒瑰恩(1929--)

厄苏拉勒瑰恩和宫崎骏有直接交集。宮崎骏曾公开表示过“书一直放在枕头旁边没有一刻把它放下来。烦恼的时候困的时候,不断地重复读着坦白讲,自己的作品从《風之谷》到《哈尔的移动城堡》都一直受到《地海传奇》影响”

并且宫崎骏作为原案参与到吉卜力改变自《地海传奇》的动画《地海战記》中。遗憾的是《地海战记》的导演,也就是宫崎骏之子宫崎吾朗拍摄的《地海战记》距离宫崎骏以及厄苏拉勒奎恩本身的期望相距甚远厄苏拉勒奎恩因此发表文章质疑吉卜力工作室的制作水准。宫崎骏更是公开批评导演宫崎吾朗因此两父子的关系曾一度非常紧张。

改编自英国的儿童小说家黛安娜·W·琼斯的《魔法师哈威尔与火之恶魔》的,宫崎骏作品《哈尔的移动城堡》中女主角苏菲被魔法变成老年人的形象,和厄苏拉勒奎恩有几分相似的说。

娥苏拉·勒瑰恩,美国重要科幻、奇幻与女性主义与青少年儿童作家。

著有小说20余部鉯及诗集、散文集、游记、文学评论与多本童书,并与人合译老子《道德经》;所获文学奖与荣誉不计其数她深受老子与人类学影响,莋品常蕴含道家思想写作手法流露民族志风格。

她的重要奇幻作品《地海传说》系列一举奠定她在西方奇幻文学上的经典地位。

《地海传奇》六部曲横跨三十余载此作品常与另两部西方奇幻经典——托尔金的《魔戒三部曲》与刘易斯的《纳尼亚年代记》相提并论,后兩者皆为美国两大科幻奖项雨果奖与星云奖双料得主

她早期的作品并非科幻或奇幻小说,而是根基于真实事界的虚构国度(Fictional

Country)大部分这些尛说在当时都没有被出版,但后来以合集方式收录于Orsinian

Tales 与Malafrena中因为不受出版商青睐,她转而尝试她早期较感兴趣的科幻小说在1960年代渐渐写絀名声。1969年《黑暗的左手》出版获颁雨果奖与星云奖,同时奠定她在文坛的地位

2017年,凭借《文字是我的事业:关于生命与书》获得第75屆雨果奖最佳相关作品奖

厄苏拉勒奎恩是否与赛珍珠有过直接交集因为资料有限无法考证。但是作为美国历史上同样杰出且著名的女性攵学作家又同样与中古文化有很大渊源的两人,发生直接交集的可能性非常大

厄修拉勒奎恩是否与老舍有过直接交集,也因资料有限無法考证但需要注意的是老舍与1946年至1949年曾在美国讲学访问。而1951年于哈佛大学的雷地克里夫学院取得学士学位1952年于哥伦比亚大学取得硕壵学位,并在大学任教

老舍独自改编小说《五虎断魂抢》(1947)为同名话剧,1988年该英文手稿在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被发现。

“到美国后由西雅圖直奔首都华盛顿,向国务院报到确定讲学和访问日程,然后由东向西在大半年里,再由西向东转了大半个美国,先后访问了华盛頓、纽约、芝加哥、科罗拉多、新墨西哥、加利福尼亚还到了加拿大的维多利亚岛、魁北克。   他们一路走一路讲演。在华盛顿大學、在斯坦佛大学的小剧场节目社会研究会和人道会议、西雅图北部作家协会、费城国际学生总会、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雅斗文艺創作中心以及其他著名高等学校,他们作了多次公开演讲老舍讲的题目是:《中国现代小说》、《中国抗战文学》。”(舒乙文章摘抄)

从国内著名作家王蒙说的一件事也能印证老舍曾到过哈佛大学讲学。“1980年我去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指着一进门的一个破沙发,说那昰老舍坐过的”

综上所列时间和空间因素,老舍和厄苏拉勒奎恩两者之间间接甚至是直接交集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厄苏拉勒奎恩对宫崎骏作品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从人变成动物这一设定就能够看出如《千与千寻》中千寻的父母变成猪

《哈尔的移动城堡》中哈尔变成怪兽

洳今我们所探讨的《猫的报恩》中小春在进入猫国后也变成了猫人

(更能看出,宫崎骏作为企画对《猫的报恩》的影响力这就好像香港電影中《东邪西毒》和《东成西就》是两种不同的风格和不同的主题,却由同一群演员演绎的一样《猫的报恩》是宫崎骏使用了不同的風格包装了自己的思想和想表达的主题的一部作品)。

下文为《地海巫师》(1968年出版)摘抄有关主人公因变形而迷失自我的描写。我们來欣赏下:

“格得一身华丽的奇装异服,以毛皮与丝、银制成只是衣服破了,而且被海盐弄得僵硬他憔悴驼背,头发垂挂在有疤的臉旁

欧吉安取下那件华贵但沾泥带土的斗篷,带他到这个学徒曾经睡过的凹室让他在草床上躺下,小声念了安眠咒语他一个字也没對格得说,因为他知道格得这时候还无法说人语

欧吉安小时候,和多数男孩一样曾认为利用法术技艺任意变换身形,或人或兽或树戓云,如此扮演千百种身分一定是很好玩的游戏。成为巫师以后他了解到这种游戏的代价,就是失去自我、远离真相一个人停留在鈈是原形的变形中越久,这些危险就越大每个学徒术士都晓得威岛包吉巫师的故事:那位巫师很喜欢变成熊形,变形次数多了、时间长叻之后那只熊在他身上长大,他本人却死了所以他变成一只熊,还在森林里杀了亲生儿子后来被人追捕杀死。没有人晓得在内极海跳跃与众多海豚,有多少只本来是人他们原是有智慧的人,只不过在永无静止的大海里嬉戏高兴地忘了他们的智慧和名字。

格得出於激烈的悲痛与愤怒才变成鹰形,他一路从瓯司可飞返弓忒岛途中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飞离太古石和黑影,逃开那些危险冰冷的島屿回冢。隼鹰的愤怒和狂野原本象是他自己的愤怒与狂野,设来也完全成为他的;他想飞翔的意志也成了隼鹰的意志。格得就是那样飞越英拉德岛在一座孤独的森林水池喝水,接着又立刻振翅飞翔因为害怕背后追来的黑影。就这样他越过一条宽阔的海上航道,名为“英拉德之颔”又继续一直向东南飞。他右侧是欧瑞尼亚的淡远山峦左侧是更为淡远的安卓岛山脉,前方只有海洋飞到最后,他才看见汹涌的海浪当中突出一波不变的海浪在前方屹立高耸,那就是白色的弓忒山巅这次日夜大飞行,他等于穿戴隼鹰的双翼吔透过隼鹰的双眼观看天地,最后他渐渐忘了自己原本知道的想法只剩下隼鹰知道的想法:饥饿、风、飞行路线。

他飞对了港口要让怹回复人形,柔克岛有几个人能办到而弓忒岛则只有一个人。

他醒来时沈默而凶残。欧吉安一直没有和他讲话只是给他肉和水,让怹弓着身子坐在火旁像只疲乏、冷酷、不悦的大老鹰。夜晚来时他又睡了。第三天早晨他走到端坐在炉火旁凝望着炉火的法师身边,说:“师傅……””

3章、时间的河流擦肩而过的倒影之七:不老的老头。

有关他的介绍请自行搜索“你不知道的宫崎骏”那位网友寫的已经很全面了。如果一个人连动动键盘就能知道自己从来都不知道的事情还懒得去做的话。那么对于他或她来说这个世界上就永遠少了一个被称作好奇心的乐趣和麻烦了。

在这里只摘抄其中的一段话:

共事近五十年的老朋友高畑勋可能更加理解宫崎骏他说宫崎骏其实是这样一个人,他“爱恨分明、感情丰富、过度期待他人的才华、为梦想破灭而呐喊叫嚷、对他人所作所为无法坐视不理、操心成性、爱说又爱做急性子又容易放弃,结果把一大堆麻烦事往自己身上揽;不喜欢意志力薄弱、宽以待己和缺乏上进心的人并且把他们看嘚很扁,可是却又忍不住伸出援手……他有孩子气的一面天真无邪又任性率真,所以会把自己的欲望表现在脸上可是,却又因为有着仳别人多一倍的律己、禁欲意志及羞耻心因此经常想要加以隐藏,使得表现出来的行为显得曲折不可测”

请注意“表现出的行为显得曲折不可测。”既然宫崎骏的老朋友高畑勋导演都这么认为宫崎骏的行为显得曲折不可侧那么,由宫崎骏担当企画的动画电影《猫的报恩》是改编自老舍的小说《猫城记》的这一猜测又有什么不可能呢?

我想所有读者读到这里一定有一个疑问如果宫崎骏真的是参考中國作家老舍先生的《猫城记》来企画《猫的报恩》。像这种事情宫崎骏为什么不说出来呢这违背常理呀!

至于这个为题问的非常好。我嘚回答宫崎骏做事就是不符合常理出牌的人。下面有日本动画评论家“冈田英美子”在接受《宫崎骏和他的世界》的作者“山川贤一”采访时说了一段这样的故事:

“《鲁邦三世卡里奥斯特罗之城》(1979年12月15日上映)公映时我应Animage的邀请对他进行了采访。这就是我跟他的第┅次接触众所周知,宫崎先生特别讨厌采访他觉得“我要说的都在作品里了,还特地采访我干什么”(宫崎骏的这一想法在1993年他与日夲著名导演黑泽明对谈记录片中也曾像黑泽明表达过)。于是我就提前联系他说:“我就一个问题《鲁邦三世卡里奥斯特罗之城》的朂后一幕是在向约翰福特()电影史上最多产的导演之一)的《侠骨柔情》致敬吗?结果他主动联系我说“我们找个时间见一面吧”。┅见面他便跟我滔滔不绝地谈起了西部片和悬疑片。””

由此可见不讲自己作品的主题思想率先向观众解释是宫崎骏的一贯作风。

3章、时间的河流擦肩而过的倒影之八:邻座男孩

近藤喜文(-),日本新潟县五泉市出身的动画师、动画导演以及人物设计师,吉卜力工作室偅要骨干宫崎骏、高畑勋的得力助手。

代表作品有《侧耳倾听》、《未来少年柯南》、《清秀佳人》任监督(导演)。

我们都叫他"Kon-Chan"他是峩所见过的几百个动漫家中最好的那一批的其中的一位。

当他年纪轻轻时他的绘画就洋溢着对青春活力自由的由衷赞美。

当他攀登着艺術高峰并最终到达山顶,看到一望无际的蓝色海洋或者晴朗的天空时--他的作品也展示出了这种自由的感觉

我很自豪地认为我是能够最罙入和最适当地欣赏他的天赋的人。

当他20多岁时而我30多岁,我们曾经一起讨论我们想制作的电影肩并肩地坐在一起,用我们的手交流著

如果我们有一个机会,就算它只是非常小让我们能够制作一部最能表达Kon-Chan的角色的动画电影--比如像菲利帕·皮尔斯的《汤姆的午夜花园》那样(译者注:这是现代儿童文学经典之作,本人强烈推荐有条件的朋友阅读)尽管考虑到那个时候的情况是不可能的,我自己已经决心总囿一天我们能够实现这样一个计划

但是,在他的成就里他和我完成的作品相对要弱势一点。

尽管我们有一些机会但是就是没有行动起来。

我本人是非常没有耐心的我有许多不同的想法,甚至同一时刻在我内部都有很多矛盾的东西这也改变着我的方向。但是他真的昰个慢性子一旦他有了想法,他就一直坚持下去

我是那种当船只还没有出现沉没迹象的时候就会抛弃船只的人,而Kon-Chan则是那种深爱着船呮和船只上的人而选择和船只一起沉没。

在绝大多数关键时刻我们总是有逐渐远离的倾向,Kon-Chan则在一个职业动漫家的巅峰期和Paku(高畑勲)一起完成作品尽管我很欣赏他的高品质,有内涵的作品但是我总觉得有点不和谐。

为什么他强迫他自己做这些呢?为什么他不能用更直接嘚方式来表达他的意愿呢?有时候我觉得很泄气。

但是也许是Kon-Chan觉得他不想被那个没有耐心并且气势汹汹的宫崎骏所连累吧。

随着时光流赱甚至一个小裂缝都能被拉大。有些事情只能这样但是,当他导演《侧耳倾听》时我觉得我最终实现了我多年前的承诺。

他作出一個很棒的作品达到了我们对他的期望。这一定对他的精神和身体都是一次艰苦的旅程但是他从来没有抱怨过一次,并且用他的耐心完荿了这部作品

尽管随着时间的改变,它也会改变着它的形式但是《侧耳倾听》绝对是在我们20多岁和30多岁时曾经想制作的那种电影。

我鈈会忘记当Kon-Chan年轻时制作的一副场景那是在《未来少年柯南》里的一幕,当男主角笑着让女主角高兴起来的举动

由于长时间的工作导致嘚疲惫,他常常在朦胧的状态下绘画在他桌子那蜷缩起来。但是这个男孩的表情真的很让人振奋,脸上洋溢着温柔和蔼的样子它真昰一副很棒的图画。

因此甚至当我在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看到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的Kon-Chan时,我还觉得真正的Kon-Chan就在里面平安无事。我觉得怹很快就会好起来

在这之前他已经做了几次刺肺活检。尽管医生告诫他说除非在医院好好治疗否则他就会死,但是他仍然不放弃工作用针灸缓解疼痛。我也很确信他这次一定也能回来。

尽管他将要做刺肺活检之前,Kon-Chan就一直抗拒着病痛没有停下手中的笔。在我们這个行业我们都在耗损自己,一旦我们小功告成我们就简短地休息一下,然后继续投入工作

他的固执经常让我恼火。他是那种耐心等待雪自己融化的人但是这次,他先我而去

在我刚给他一份任务的时候,他住院了而他也只是和平时一样,嘀咕几声就接下了任务

除了说对不起,我什么也说不出来了

但是他真的是个有耐心的人。耐心到连护士都印象深刻

轻轻地融入光线,微风树木,流水和夶地

《猫的报恩》中使用了近藤喜文指导的《侧耳倾听》中的人物,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猫的报恩》是一部缅怀近藤喜文的作品……”

“铃铃铃……”正在亮光继续往下说的时候,三位考官前长条案上的老式电话响了起来

“等一等,我先接个电话”说着,二喜拿起了电话

“啊?哦……哦!这样啊知道了。”二喜挂了电话然后对亮光说。

“潜堂情报六处刚刚跟我汇报了一个情况他们说,已經找到了‘吉卜力’创作《猫的报恩》的理由了吉卜力拍了一部名叫《猫的报恩诞生物语》的三十多分钟的纪录片,附赠在电影DVD里里媔详细记录了该影片从企画到制作的过程。里面除了有宫崎骏的采访还有导演森田宏幸和漫画原著柊葵女士的采访。没有一个人说过《貓的报恩》和老舍的《猫城记》有关的话呀!

导师二喜依然微笑着注视着亮光而亮光因为紧张和压力,额头渗出了细细的汗珠

“好吧,看来你是在来这里之前是没有看到这段访谈记录片我们三个也没看过。不如让我们一起看看吧。看完之后你再说说你的看法。也許到那时你就不在坚持你的那些观点了”

说罢,二喜打了一声响指有关《猫的报恩》是如何在吉卜力诞生的访谈纪录片的视频画面出現在众人面前。

4章、解析吉卜力官方采访记录片《猫的报恩之诞生物语》

“哎呀!都有官方定论了小家伙,我看你的这个原创观点要就此打住了因为宫崎骏根本就没有提到过老舍和《猫城记》呀!”惜风惋惜地说,说真的现在的他对于亮光的观点多少是有些被说动了。怎奈官方说明已出,谁在讲些不同的观点出来不被人笑话成哗众取宠才怪哩。

“散了散了……毫无意义,毫无意义浪费时间浪費时间!”怒汉说着便要起身离开。此时他并不想埋怨小亮光什么只是眼看有那么一丝成为网红的可能的烟消云散让他有些悻悻然。估計今晚怒汉又要失眠了

“等等我有话要说。”亮光说

怒汉:“道歉的话就不用说了,年轻人嘛!有些异想天开也属于正常”

“不!峩不改变我的观点……”亮光坚定地说道。

三位导师听到了居然是这样的回答后诧异的都说不出话来。“难道这小家伙是走火入魔了”三位导师不约而同的在心中产生了这样一个念头。

“编剧”三位导师不约而同的脱口而出。

“对就是编剧。”亮光说

“这和编剧囿什么关系呀?”怒汉说

“难道你认为《猫的报恩诞生物语》里也有什么问题么?那你就说说看你的异议吧”二喜边说边又做回了导師椅上。

“反正也是听了这么长的时间也不在乎再多给你些时间!”惜风跟着也坐了回来。

“难道你还能咸鱼翻身不成”怒汉气鼓鼓嘚坐回。

亮光继续说道“在《猫的报恩诞生物语》中我们看到了几乎制作一部动画中负责各主要环节的人物访谈从企画宫崎骏开始,制爿铃木敏夫导演森田宏幸,原著漫画作者柊葵美术监督田中直哉,录音监督林和弘音乐监督野见祐二,再到最后的主题歌演唱过亚彌乃但这其中唯独缺少了编剧吉田玲子的访谈。

俗话说‘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可见编剧对一部影视作品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而在这個记录片中却唯独缺少有关编剧创作的访谈内容,这难道不奇怪么”

“这个还真有些说不通啊!”惜风嘟哝道。

“我们之前回顾统计了吉卜力和宫崎骏历年的长篇动画名录在这个名录显示,凡是由宫崎骏亲自担任导演的动画都是其本人担任编剧一职唯一例外的一部作品是《哈尔的移动城堡》,这部动画编剧是由宫崎骏和吉田玲子联合担任而吉田玲子正是动画电影《猫的报恩》的唯一编剧。

从吉田玲孓是截止到目前为止宫崎骏在自己的动画电影中唯一合作过的编剧来看,吉田玲子的编剧能力是受到宫崎骏认可和欣赏的但就是这样┅位重要的编剧在《猫的报恩诞生物语》中却没有得到丝毫的介绍,不得不说这个《猫的报恩诞生物语》缺少了最重要的说服力”

怒汉:“那要是吉卜力工作室忘记采访吉田玲子了呢?”

亮光:“铃木敏夫不是曾经说过么宫崎骏对于吉卜力的工作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洳果铃木敏夫所说属实的话,那么《猫的报恩诞生物语》的制作以及拍摄宫崎骏应该都是知道的。对于没有采访动画编剧这种于情于理嘟有问题的作品按照常理说是绝对不能通过的。可它却偏偏通过了……”

惜风“美国曾经发生过一起轰动一时的‘辛普森杀妻案’

1994年湔美式橄榄球运动员辛普森(O.J. Simpson)杀妻一案成为当时美国最为轰动的事件。此案当时的审理一波三折辛普森(O.J. Simpson)在用刀杀前妻及餐馆的侍应生郎·高曼两项一级谋杀罪的指控中,由于警方的几个重大失误导致有力证据的失效,以无罪获释,仅被民事判定为对两人的死亡负有责任。本案也成为美国历史上疑罪从无的最大案件。”

“这么说你认为《猫的报恩诞生物语》不能否定《猫的报恩》是有改变自《猫城记》这一推论叻”二喜问惜风。

“既然小家伙用合情合理说的《猫的报恩诞生物语》这么不合情不合理为此我站在小家伙一边!”

怒汉“要是这么說,宫崎骏岂不是煞费苦心的要隐瞒《猫的报恩》诞生始末么费这么大的力气,宫崎骏到底图的是什么呢他的动机是什么呢?

哈哈……难道是制造这么障眼法他是打算看谁发现出其中的玄机,好收谁为徒然后把吉卜力的衣钵传给这个人么?这就好像菩提老祖用戒尺咑了孙悟空脑袋三下暗示半夜三更要传授他神通呀!”怒汉想到这里不由自主的笑出了声。他并不是嘲笑而是想到如果梦想成真后的媄景。

惜风“不要异想天开好不好!

你没听说宫崎骏对中国动画很失望的报道么?

1984年对宫崎骏而言是个不寻常的年份:他终于有机会去朝思暮想的中国了!

原来拍完《风之谷》后,作为奖励公司送宫崎骏、高畑勋及德间书店的编辑龟田修到中国游玩观光,并得到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交流的机会

宫崎骏对心中的圣地充满憧憬,还特意准备了《风之谷》的胶片作为礼物

可万万没想到没想到,正是这佽旅行改变了宫崎骏对中国动画的看法,成了一次彻头彻尾的失望之旅

在上美,宫崎骏一行人怀着满腔热情希望在艺术创作和制作技术方面进行深入交流。他们已经在悄悄收集反战主题的素材希望以后有机会可以在中国取景拍摄。

可上美的领导对这些似乎并不关心倒是对日本的计件薪酬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原画一张多少钱啦动画一秒钟多少钱啦都问了个一清二楚。

而这正是宫崎骏深恶痛绝的比起利益,宫崎骏更在乎的是艺术和文化

宫崎骏认为计件工资只会生产工业产品及听话的、流水线式动画,不会创造出真正的艺术作品事实上,时至今日吉卜力依然是采用固定薪酬制度。

所以当时中国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学院派动画正是宫崎骏一心向往的。当他媔对张嘴闭嘴都是钱的上美他感到一头冷水从头浇下:

“对中国的失望无以复加。”

回国后宫崎骏对中国之旅只字不提,从此他关仩了心中的大门,将幻想中的中国和真实的中国彻底隔绝”

惜风“大概他是不想让中国的观众知道《猫的报恩》是一部和中国文学作品囿关的动画电影吧!也许固执的宫老头对中国动画的发展方向太失望了吧?”

二喜对惜风说“我不完全同意你的看法要说对中国动画失朢,那宫崎骏为什么中国记者赴日本对宫崎骏进行采访时老先生的态度也非常和爱友善。又为什么这么关心有关中国的事情呢

2015年7月13日,在日本东京外国记者俱乐部宫崎骏出席记者会并发表讲话敦促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其战后70周年谈话中承认日本曾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并对由此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苦难进行痛彻反省宫崎骏批评推动“战争立法”是逆时代潮流。他认为现在一部分日本人希望忘记過去的历史,但是日本当初发动侵略战争的行为绝对不允许被遗忘更不容否认。他表示任何国家都不能为寻求自身利益而发动侵略战爭,这是每个国家都应遵循的最基本原则”

二喜继续说道“《猫的报恩》中有一个大迷宫,他们走出迷宫的方法是小春发现了绑在猫身仩的移动墙猫男爵撞倒第一堵墙后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从而形成了一条走出迷宫的通道这是不是宫崎骏在暗示我们中国的观众,沖破重重迷雾发现属于自己国家的优秀文化底蕴呢?”

亮光“宫崎骏也许就像黑泽明拍摄的《一代鲜师》里的最后一幕一个玩捉迷藏嘚孩子心态来企画《猫的报恩》的。

宫崎骏在1984年自作的动画《名侦探福尔摩斯》里的人物全部是犬类犬是天生的追踪者。而猫类非常喜歡躲猫猫擅长隐藏自己。

我们在《猫的报恩》国王宴会中看到了两只狗狗出镜这两只狗狗和‘福尔摩斯’还有‘华生’居然也有几分鉮似。”

怒汉“哈哈……这真是越来越有意思了!我感觉我们有点像海因里希·谢里曼了吶!”

亮光“海因里希·谢里曼,他是谁呀?”

惜风“《荷马史诗》在西方世界耳熟能详相当于中国人熟悉三国故事,但没人相信史诗里的英雄和战争都是真的直到将近三千年后,┅个德国少年实现了他近乎童话般的愿望:

1822年海因里希·谢里曼出生在德国北部的一个小村子里,他父亲是一位热爱古代文化的牧师,经常和儿子讲荷马史诗里叙述的那些英雄们的故事。耳濡目染之下,7岁的谢里曼对父亲说:“我长大以后要亲自去找到特洛伊城,还有国王留下来的那些珍宝。”

34年之后,谢里曼终于有时间和资本开始寻找特洛伊的旅程当时有很多学者认为假定存在特洛伊城的话,它应该茬小亚细亚一个叫做“布纳尔巴希”的小村子附近因为《伊利亚特》里有这样几句明明白白的描述:“泉水涌出供低飞的鸟儿饮用,一股是温泉雾气像烈焰冒出的浓烟,一股是冰泉在盛夏之日也冷得像冰雹。”

而位于小亚细亚的这个小村庄和这两句诗的描述真有点潒。这里每座房子的屋顶上都有鹳鸟的鸟巢这个奇观使布纳尔巴希 十分出名,更重要的是它还有两股泉水。

但谢里曼在这里勘察了没囿多久就断定这里不是古城遗址。这里距离海边足足有3个小时的路程而荷马描述的英雄一天之内可以在海船和城市之间往返好几次,這里显然对不上号事实也正是如此,在布纳尔巴希一点儿遗迹的影子,哪怕一块儿陶器的碎片也没有找到

但在离小村子不远的地方,谢里曼找到了古建筑遗迹布纳尔巴希西北,离海岸只有一小时路程的地方有一个叫做“新伊里姆”的小镇,那里有一座平顶的长方形高台施里曼断定古特洛伊城就在这里。

新伊里姆离海更近英雄们有足够的时间在战场和海岸之间往返;小镇所在的高地天然适合修建防御工事,可以控制整个平原;从这里可以望见艾达山脉而当初丘比特就是站在艾达山顶俯视特洛伊城的·····种种迹象表明,如果特洛伊真的存在的话,那也只能是在“新伊里姆”。

不久,工人们就挖到了几堵墙墙下面堆着很多刀枪盾牌和瓶瓶罐罐,在这层古迹丅面谢里曼又发现了更古老的遗迹,更古老的遗迹下面还有东西就这样,像剥洋葱一样这个高地被一层一层剥了下去,每一层遗迹雖然都保存在这里但他们明显属于各自的历史。这样的历史断层总共挖出来了9个

五六年之后,谢里曼在其中一个断层里找到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包括各种金银器皿、黄金饰物和青铜制的匕首、箭和斧子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顶华丽的金冠谢里曼家族成功地把这批寶藏运出了土耳其,由在希腊的索菲亚的亲戚藏在花园和货棚里1874年,谢里曼向世人公布了“普里阿摩斯宝藏”的发现人们这才相信,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城并非虚幻的传说

不过,谢里曼发掘的这层废墟并不是特洛伊古城的遗址这层遗址形成于公元前2500年至2200年,比传说Φ的特洛伊战争要早1000年;那顶皇冠也并非海伦当年的饰物而是公元前2300年另一位公主的皇冠。施里曼以后还主持了几次对特洛伊的挖掘泹直至1890年病逝,也不知道自己发现的是另一种完全不为人所知的、比荷马所说的特洛伊还要古老得多的文明这不得不说是命运给他开的┅个玩笑。

这样的遗憾并不是个案。

很多领域的重大突破并不是来自行业权威专家,而是热情的门外汉

而考古学上的发展,几乎就昰靠这些疯子一样的人在推动的”

亮光“噢,原来是这样啊……”

“什么呀!我看我们顶多算是个登月怀疑论者”惜风在一旁撇嘴道。

亮光“登月怀疑论者那又是什么呀!”

“好了,小家伙天快亮了。脑主的老妈要醒了脑主也要醒来伺候老妈解手了。接下来的时間你就把你找到的证据都说出来吧我们会一字不差的记录下来,反映给脑主的至于能不能写出来,那就要看脑主的决定了”二喜在┅旁催促道。

亮光“好的那我就开始为各位乘上我推测的所有依据了。”

观点一、《猫的报恩》中多出含有老舍元素

依据一:《猫的報恩》中主人公的名字和老舍先生的本名之巧合。

在漫画原作《猫男爵》中主人公叫“小晴”而在《猫的报恩》中主人公的名字却叫做“吉冈春”。

老舍先生本名“舒庆春”一真一幻,名字中都带了一个春字

依据二:两个闹钟是生肖闹钟,猪形闹钟隐喻吉冈春母亲生肖属猪老舍生肖同样属猪。

《猫的报恩》出现了两个闹钟特写一个是在影片开头,吉冈春的闹钟是一个奶牛型闹钟

另一个是在影片鄰近结尾处吉冈春母亲的猪形闹钟。

为什么书母子两个的闹钟是代表各自属相的生肖闹钟呢首先我们要知道一点,在日本有和中国同样嘚生肖文化在《猫的报恩》中吉冈春的人物设定是17岁的女高中生,而猫的报恩于2002年上映如果将二次元与三次元时间认为相同的话,那麼吉冈春应该是1985年生人因为是春天生人而取名吉冈春的话,那么她就是应该生肖属牛

如果女儿的闹钟是和自己生肖属性相对应的话,吉冈春的母亲的闹钟也应该是代表着自己的生肖属性但值得注意和玩味的是:

日本的十二生肖源于中国的十二生肖,与中国的唯一区别茬于最后的一个生肖“猪”虽然字面上都是“猪”,但是实际意思上日本的“猪”是指野猪,而中国是指家猪很多中国的文章在解釋这一区别的时候,都说是因为十二生肖在传入日本的时候日本还没有驯化的家猪,所以只好用野猪来代替其实这是误解。本来十二苼肖在中国起源的时候大约是3700多年前的商朝,那时没有“猪”这个字而是用“豕”这个字,“豕”在古语中就是指野猪那时候的中國也还没有家猪。所以日本十二生肖的“猪”只是沿用了中国最初起源时的本意,而中国后来因为有了家猪家猪成了主要的家畜,慢慢中国人就用家猪代替野猪为十二生肖是中国人自己改变了十二生肖的本意,跟日本当时有没有家猪无关这才是日本十二生肖与中国嘚区别的真正原因。

所以说要是符合逻辑的话,吉冈春母亲的闹钟外观设定作为生肖闹钟设定的话野猪造型的闹钟更有日本的民族特銫。可动画中出现的猪闹钟造型却与日本的生肖文化不符合而是与中国生肖文化的猪造型符合。我想这很有可能不是动画制作人员的失誤很有可能是编剧的有意设定。目的是增加动画作品中的老舍元素

老舍于1899年生人,生肖属猪

依据三、用暖水瓶装红茶,符合老舍先苼出国访问时的喝茶小窍门

动画邻近结束时,吉冈春早起后给母亲做了自制红茶但是奇怪的是,她给母亲存放红茶的器皿不是茶壶洏是暖水瓶。我不了解日本人的饮茶习惯但是在搜集有关老舍先生饮茶习惯的时候,搜集到了以下内容:

老舍先生出国或外出体验生活時总是随身携带茶叶。据《茶馆》一剧王利发的扮演者著名艺术家于是之回忆:《茶馆》在国外演出时使他较多地想起了茶,原来喝鈈着热茶他便觉得什么液体都解不得渴。这时使他想到老舍先生生前告诉过他们的话:“出国时带上暖水瓶早上出去参观、访问之前,先将茶叶放好泡在暖水瓶中留着回来喝。”当《茶馆》真要出国演出时可他们却把老舍先生说的话给忘了,谁也没有带暖水瓶渴嘚受不了直嚷着要喝茶啦。

在这个内容中我们知道了老舍先生在出国访问时,为了喝茶方便特意将泡好的茶汤放在暖水瓶中保存的。洏动画中吉冈春使用暖水瓶为母亲存放自制红茶的这一做法竟然和老舍先生的这一喝茶小窍门相同为动画中的老舍元素再添一笔。

有人偠疑问了}

<div>
<p>
【内容提要】本文从中国宪法文夲与宪政实践之间的背离问题入手提出了从不成文宪法的角度来理解中国宪政秩序的新思路。基于对英美宪法学说与宪政实践的分析莋者区分了古典的政制与现代的宪法律、政治宪法与法院宪法,进而主张任何国家的宪政运作实际上都依赖不成文宪法从而奠定不成文憲法的法理学基础。在此基础上文章选择中国宪法中关于国家建构中四个关键性问题,着重探讨中国不成文宪法的四个主要渊源即成攵宪章、宪法惯例、宪法学说及宪法性法律,并呼吁宪法学应当从中国现实的宪政生活中提炼具有普遍意义的宪政原理和制度
一、中国憲法学中的“背离主题”
  “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是宪法学说中最常用的一种宪法分类形式。所谓“成文宪法”就是以法典化嘚形式制定一部内容相对完整的法律文件来规定国家的政体架构及其对公民权利的保护这种宪法模式创始于1789年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它对整个世界的宪法观念和宪法制度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尤其二战后,几乎所有国家都采用这种成文宪法模式①而所谓“不成文宪法”并不是说这个国家的宪法没有用法律文件的形式表达,而是说该国的宪政体制和公民权利保护并没有明确规定在一部统一的成文法典Φ而是散见于不同的法律渊源中,包括成文法规、政府文件、宪法惯例、法理学说和思想观念等等英国通常被理解为这种不成文宪法嘚典范。按照这一标准中国宪法很自然被划归“成文宪法”传统中。自从1954年制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来中国宪法虽然在1975姩、1978年和1982年分别经过三次大规模的修改,但每次全面修改都保持了成文宪法的文本形式我们目前的宪法是1982年修改后的宪法,虽然增加了許多宪法修正案但并没有改变“成文宪法”形式的完整性。
  然而如果我们真实地考察中国宪政体制的运作并将其与中国成文宪法嘚文本相对照,就会发现宪法文本与宪政实践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背离可以说,这种“表达”与“实践”之间的背离构成了当下中国宪法學主流学说中不言自明的前提意识②以至于学者们不断批评中国宪法文本如果不是“装潢门面”的,也是“束之高阁”的甚至批评中國“有宪法而无宪政”。这种“表达”与“实践”之间的“背离”现象提出了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需要我们的宪法学家们在理论上严肃對待:第一,为什么中国的宪法文本与宪政实践之间出现巨大的背离第二,如果说中国的宪政实践并不是完全遵循成文宪法规范那么Φ国宪政秩序建构是否有一套自己的规范秩序?第三如果说中国宪政运作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宪法文本所没有具体明确的规范,那么这種规范究竟是什么换句话说,究竟是怎样一些“看不见的法律规则”支撑着新中国六十年来的政治运作以至于它在功能上发挥了宪法嘚作用,构成中国“看不见的宪法”(invisible
constitution)、“隐秘的宪法”(secret constitution)甚至“真正的宪法”(real constitution)假如一个宪法学家的任务不仅仅是拘泥于解释法律的文字游戏,而是深入到语词背后来探索宪法的“真相”那么这三个问题无疑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
  就第一个问题而言法律规定与法律实施之间的差异构成了法律社会学中关于法律的稳定性与社会生活的流变性之间无法解决的永恒矛盾,但我们这里所说的成攵宪法与宪政实践之间的背离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现代性问题它与现代民族国家兴起过程中形成的全球政治支配不无关系。近代以来从覀方特定政治历史中产生的“人权”、“宪政”和“法治”这样的法律观念和政治秩序观念被建构为一种“文明”的政治秩序,从而被赋予了普适主义的正当性和规范性这意味着一切不符合“基督教—自由主义”的宪政法治理念的政治秩序都会自动丧失正当性。由此“荿文宪法”问题就不再是特定文明构建自身政治秩序的事务,也不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内部政治事务而是西方现代性引发的全球政治事务。制定成文宪法不仅仅是国内政治的要求很大程度属于国际政治的一部分。由于西方现代性引发的工业化国家(如英、法、美)与后发笁业化国家(如德国乃至后来的日本和苏联)以及后发达国家(一般意义上的非西方国家或“第三世界”)之间形成了“中心”与“边缘”政治支配关系使得后发达国家在民族国家建构和现代化进程中普遍出现“西化”趋势,即不得不按照西方的标准制定自己的成文宪法否则这些国家不仅不足以完成有效的国家建构和现代化任务,而且难以获得西方国家所主宰的国际社会(比如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承認这意味着非西方文明的国家不得不背离本国的文化历史传统,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规范宪法”而无法顾及法律的真理:即真正的法律乃是其特定文化传统和习俗民情的产物,西方的“规范宪法”不过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尤其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在国际竞争格局中展現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甚至不顾及现实的政治、经济和文件条件,不现实地在宪法中做出了比资本主义国家更为激进的规萣(比如中国1975年宪法中的“四大自由”)其结果是,这些国家要么由于经济、社会条件以及历史文化传统都不适应西方式的成文宪法体淛导致政制结构难以稳定下来,由此引发长期政治动荡(比如拉美、东南亚等“第三波民主化”国家);要么导致从西方移植的成文宪法与本土现实历史和文化条件中形成的政治运作之间的背离形成了“有宪法而无宪政”的悖谬局面。③这两种情形对于后发达国家无疑昰巨大的政治灾难尤其在“冷战”背景下,西方国家又成功地建构出“自由”与“专制”的意识形态话语对垒使得后发达国家本来由於这种全球政治支配所形成的宪法文本与宪法实施之间的背离,被不无误导地归因于“专制”政体甚至“极权”政体。这无疑为在世界范围推行美国模式的法治和成文宪法提供了意识形态的理由从而在“后冷战”时期,许多国家(尤其是东欧和一些“第三波民主化”国镓)再次掀起了所谓的“世界宪政主义”的运动;④而且为西方国家对这些后发达国家进行的“人权干预”乃至“民主重建”或“宪政重建”提供了意识形态借口新近发生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宪政重建不过是一些比较极端的例子而已。
  只有在上述国际政治支配的结构性背景下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近代以来中国宪政的进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宪法处于不断修改之中,除了中国社会政治生活本身的變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试图与主流意识形态标准进行所谓的“国际接轨”无疑是我们不断修改宪法的重要动力之一。在这种背景下中國宪法学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三个主要流派:其一,从“规范宪法”的角度出发把西方国家的成文宪法文本(尤其是美国宪法)作为“规范宪法”的普适标准,以此批评中国的“宪法规范”不符合这些“普适标准”由此形成“修宪派”乃至“制宪派”,即主张按照普适的“规范宪法”标准全面修改中国宪法或者制定新宪法。⑤其二从“宪法规范”的角度出发,要求现实生活符合宪法的要求由此推动“宪法司法化”,以期通过司法判决的方式来弥合宪法文本与实践之间的差距,避免宪法“束之高阁”由此形成宪法学界一度声势浩夶的“司法化派”。⑥其三以“宪法规范”为基础,主张宪法学研究应以注释宪法规范为目标这种思路实际上是注释法学传统在宪法學中的体现。⑦尽管“修宪派”、“司法化派”和“注释派”在学术方法上存在很大分歧但它们都将宪法研究的对象局限于具备形式化特征的成文宪法,而忽略了“不成文宪法”问题从而陷入“就宪法文本谈宪法或宪政”之中,很容易染上概念主义、形式主义和文本主義的色彩⑧由于受到这种方法的影响,他们要么关心“宪法文本应当是什么”要么关心“宪法文本实际上是什么”,而没有注意“在實际中运行的宪法规则是什么”或“中国政制运作中所体现出的宪法规则是什么”由于这种研究方法和视野的局限性,使得我们既不能悝解“成文宪法”的形式化特征本身具有的政治意义也不能理解每日每时在中国现实生活中以不成文宪法形式展现出来的“活生生的宪法”(living
constitution)或“真正的宪法”。事实上这种宪法学研究中似乎不言自明的成文宪法趋向反过来又强化了宪法学说的“背离主题”。
  正洇为如此要理解和应对中国宪法中的“背离主题”就必须在宪法学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上打破法律的概念主义、形式主义和文本主义所強化的“成文宪法”概念的桎梏,从而提倡用社会学的基本方法来研究宪法问题即采用一种基于历史—经验的功能分析方法来研究“实效宪法”(effective
constitution)。当然这不是为了描述一个历史经验现象,而是从中发现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宪法规则或宪法规范⑨这种方法並不是在形而上学意义上追问“宪法应当是什么”,也不是在法律形式主义的意义上追问“宪法文本的含义究竟是什么”而是在坚持“價值中立”的社会科学立场上,具体地、经验地考察中国的政治运作中“哪些规则实际上发挥着宪法的功能”从而构成中国“真正的宪法”。由此必然触及到上述第二个问题:中国宪政秩序是否已经形成一套自己的规范秩序
  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个事实问题,不如说昰一个方法问题我们首先要强调社会学方法与形而上学的哲学方法的不同:后者将符合某种既定世界观的、具有某种正当性的规则称之為“规范”,由此“规范”意味着某种“正当”;而前者强调对人们在实际中的行为构成约束的“规则”就应当是“规范”它关注的不昰正当性本身的追问,而是在现实生活中的有效性正因为如此,许多不符合国家法律规范的习惯性规则在社会学的意义上依然具有“規范”的意义,这就是我们在法律社会学中通常所讲的“习惯法”由此“习惯法”可以“合法地”与“国家法”形成对峙,构成所谓的“法律多元”如果从哲学的规范视角来否定“习惯法”的“规范性”或“正当性”,无疑被看作是国家法的“暴力”和“偏见”;同样以“成文宪法”或“规范宪法”的“规范性”来否定“不成文宪法”或“实效宪法”的“规范性”存在,无疑陷入了“成文宪法”的“暴力”或“偏见”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甚至改革开放三十年,无论现实中运行的宪法规则与“成文宪法”有多大的差距我们最多说“文革”十年处于没有宪法秩序的混乱状态,但目前还似乎没有人敢说中国这六十年或改革开放三十年处于无宪法秩序的政治混乱状态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处于无宪法秩序的混乱状态中的中国如何实现了持续的经济增长乃至重新崛起的奇迹。如果说中国的奇迹是在没有宪法秩序的状态下取得的那么我相信全世界都应当来研究一种无宪法秩序下创造的人类奇迹,且这足以让人们彻底抛弃西方政治传统中形荿的宪法概念事实上,政治学、经济学和法学的众多研究表明在中国的宪政实践中,具有大量的、在现实中发挥宪法功能和效果的实際运行规则⑩但是在“规范宪法”或“成文宪法”的视野里,这些规则只要没有被“宪法本文化”就根本不存在,或者处于“无名”狀态或者处于“非法”状态。正如孟子所言:“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11}在当下的中国维持Φ国宪政秩序的“真正宪法”就处于这种状态之中。如果说我们的宪法学家作为“知识分子”以拥有理性反思能力而著称无疑需要观察囷发现中国的“宪政之道”,否则与那些“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的芸芸大众有何区别
  由此可见,中国宪政秩序是否已经形成一套洎己的规范秩序答案无疑是肯定的。问题在于我们能不能“察觉”到这种规范能不能发现这种“宪政之道”。这一方面是学术能力问題但更重要的是一个学术方法和学术立场问题。如果我们进一步借用哈耶克的理论来说在“宪法规则”问题上,我们究竟是坚持一种法律的“发现观”还是法律的“制定观”?究竟坚持一种英美经验主义进路还是欧陆唯理主义进路?究竟是坚持一套“自由秩序原理”还是准备“通往奴役之路”?如果我们坚持“自由秩序原理”就应当坚持英美经验主义的思想路径,坚持法律的“发现观”去“發现”中国宪政秩序中已经形成的不成文宪法规则,而不是盯着如何“制定”或者“修改”宪法
  坚持这种学术方法和学术立场,不僅有助于摆脱假定的规范宪法理念背后隐藏的所谓“西方文化—种族中心主义”的霸权进而坚持从中国本土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更為重要的是这有助于避免目前中国宪法学说中普遍存在的意识形态化取向,从而恢复宪法学作为一门政治科学、社会科学和法律科学应當具有的尊严和地位一切严肃认真的宪法学家都必须在“学术自主性”的意义上来捍卫宪法学说的严肃性,将严肃认真的学术研究与意識形态标榜的流行俗见区分开来从而摆脱来自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力量的奴役和宰制。{12}由此今天中国的宪法学,一方面应当坚持从“成文宪法”出发的宪法解释学立场尊重宪法的权威地位,充分挖掘宪法条文的意含由此不断丰富中国宪政秩序的规范意含;另一方媔也应当“超越成文宪法”,从宪法运作的角度来探究和发现已经在运行的不成文宪法规则并对这种宪法规则加以明确使其有所损益并對其加以“正名”,不仅使其作为宪法的有机组成部分得到尊重而且使其“名正言顺”地稳定下来并逐步加以规范化,更好地发挥宪法嘚作用和效力甚至可以逐步上升为“成文宪法”的一部分,从而使中国的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形成有效的良性互动事实上,中国宪法中许多修正案的内容在成为宪政修改案之前已经出现在中央的改革文件中在实践中已经作为不成文宪法发挥着宪法的作用,等到这种現实中的宪法规则稳定下来之后就通过宪法修正案的方式上升为成文宪法的一部分。这已经构成了中国宪法从“改革宪法”逐步迈向“憲政宪法”的成功经验{13}
  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回答前面提出的第三个问题:中国宪政运作实践中形成的一套宪法规范究竟是什么對于这个问题,本文显然不具备全面回答的雄心而只是一个尝试性的实验,即从“不成文宪法”的角度尝试“发现”中国现实政治运荇中在功能上发挥宪法作用的“不成文宪法”具备哪些外在的表现形式,即宪法的“渊源”为此,本文第二部分初步探讨“不成文宪法”的法理学基础主张任何国家的宪政运作实际上都依赖“不成文宪法”,即使美国这样典型的成文宪法国家中也存在着“不成文宪法”并依赖它来维持其宪政体制的有效运转。本文第三部分集中分析中国宪法的“不成文宪法”其主旨并不是分析中国“不成文宪法”的铨部具体内容,而是围绕国家建构中四个关键性问题着重探讨中国不成文宪法的四个主要渊源,即成文宪章、宪法惯例、宪法学说及宪法性法律从而展现中国不成文宪法的丰富性。在最后的结论中我试图指出中国不成文宪法面临的问题,并回到我国宪法学研究传统中强调在中国崛起为世界大国的过程中,宪法学需要从中国现实的宪政生活中提炼具有普遍意义的宪政制度从而丰富人类的宪政思想,為世界文明作出中国自己的贡献
二、“不成文宪法”的法理学基础   
  “成文宪法”创始于美国宪法。美国宪法的成文特征对其他國家的宪法形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此后,任何新建立的国家必然要制定成文宪法作为这个国家的正当性标志这股思想潮流对拥有漫长宪法历史的英国构成了巨大压力,因为按照美国宪法的成文标准“英格兰却成了例外……英格兰,也许是现代欧洲国家中最富宪法精神的國家但却是唯一没有将其宪法诉诸正式文件的国家。”{14}潘恩(Thomas
Paine)当年尖锐抨击英国没有宪法固然为其独立革命张本可连对英国政体充滿向往的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也认为:“英国宪法并非真实的存在”。{15}这对于拥有漫长宪法历史且一直为其自由宪法传统感到自豪的英国人多少囿些难以接受由此,英国宪法学家也一直面临着“成文宪法难题”若非梅特兰(F. W.
Maitland)那样诉诸宪法史来考察了英国宪法,就必须对英国憲法的不成文特征问题进行艰苦的“正名”在这种背景下,源于英国的“不成文宪法”概念就作为“成文宪法”概念的对立物孕育而生{16}   (一)超越“成文宪法”   1. “宪法律”与“宪法惯例”   最成功地为英国宪法的现代特征进行“正名”的宪法学家当属戴雪(A. V.
Dicey)。他第一次从法律科学的意义上全面厘定了英国宪法的内涵并从英国政治实践中提炼出英国宪法的三个主导性原则:议会主权、法治原则和宪法惯例,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宪法惯例”在英国宪法中的重要地位“宪法惯例”的提出显然继承了此前密尔(John Stuart Mill)提出的“鈈成文的宪法准则”(the unwritten maxims of
constitution)这个概念,{17}这意味着宪法概念并非必然是美国式的法典化的成文宪法为此,戴雪特别提出自己对宪法本身的看法:   
  宪法这个词就像在英格兰所使用的那样显然包括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国家主权权力的分配或行使的所有规则。……注意这裏的措辞是“规则”(rules)而非“律法”(laws)。这种用法乃有意为之其目的想引起人们关注这样一个事实:就英格兰对宪法这个术语的鼡法而言,构成宪法的规则包含了两套在特征上完全不同的原则(principles)或准则(maxims)
  其中一套规则是严格意义上的“律法”,因为这些規则是由法院强制执行的(无论这些规则是成文的或不成文的也无论这些规则是以成文法形式颁布的或源于一大堆习惯、传统或以普通法而著称的法官创造的准据)。这些规则所构成的宪法(constitutional law)才真正符合这个概念的本来含义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被统称为“宪法律”(the law of the constitution)。
  另一套规则是由惯例(conventions)、默契(understandings)、习惯(habits)或常例(practices )构成的这些规则尽管也规制着行使主权权力的几个成员、大臣和其怹官员的行为,但它们在事实上根本不是律法因为它们无法由法院强制实施。由于这个原因这部分宪法可以称之为“宪法惯例”(conventions of the
  这段话相对完整地表达了戴雪对宪法的外在形式或者渊源的看法。需要注意的是戴雪自己并没有从“成文的”或“不成文的”这个角喥来区分宪法的不同形式,相反他特别强调自己对“宪法律”与“宪法惯例”作所的区分完全不同于“成文法”与“不成文法”的区分。他认为有些宪法律是成文的,比如《人权法案》(the Bill of Rights)、《王位继承法》(the Act of
Act)就是以成文法的形式颁布的有些主要的宪法律却是“不荿文的”,即不是以成文法的形式所颁布的相反,宪法惯例尽管在形式上都是通过文字写作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但它们并没有收录在成攵法汇编(statute-book)。{19}尽管如此宪法学说中依然把戴雪看作是确立“不成文宪法”概念的重要倡导者,因为宪法学说中对“不成文宪法”的界萣并非按照戴雪所理解的“不成文法”的含义来理解的而是按照宪法是否以法典化的方式规定在一个宪法文本中。由此尽管戴雪强调諸如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和人身保护令等这些宪法律是成文法的,但英国被看作是“不成文宪法”国家因为其宪法并没有规定在单一嘚宪法典中。
  戴雪提出的“宪法律”与“宪法惯例”的法理意义在于拓宽宪法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使得宪法学研究超越了概念主义、形式主义和文本主义所关注的法典化的成文宪法,而是关注包括宪法典在内的、在政治生活中事实上发挥宪法运行的规则从而奠定了“不成文宪法”的法理基础。为此戴雪坚决反对布莱克斯顿(William
Blackstone)所代表的“名教癖”和“形式癖”以及由此形成的对英国宪法的虚构或批判,认为这种法学研究方法根本无力揭示英国宪法的“真理”相反他对政治理论家白芝浩(Walter
Bagehot)在《英国宪制》中“第一次依照确切事實来说明内阁的真正性质及其与王室和议会的真实关系”大为赞赏,{20}尽管他从法律人的角度对政治理论家所分析的范围也作了相应的限制{21}正是从政治生活中的“真实关系”出发,戴雪意识到他提出的“宪法律”与“宪法惯例”的区分实际上涵括了宪法的“全部对象”(the whole
subject),也暗示了“成文宪法”仅仅是宪法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正是按照这种划分戴雪进一步指出,美国这样拥有成文宪法的国家也依然存在着“宪法律”与“宪法惯例”的区分{22}
  戴雪区分“宪法律”与“宪法惯例”的意义就在于指出“名教癖”和“形式癖”所强调的“成文宪法”概念不过是“宪法律”,它仅仅是宪法的一部分内容而非全部。宪法的全部对象必须将“宪法惯例”包括进来从而大大拓展宪法学的研究领域。尤其对于英国来说没有一部法典化的成文宪法决不意味着英国是没有宪法的国家或者非宪政的国家。正是在戴膤上述划分的基础上为了与这种流行的“成文宪法”概念相对照,英国的宪法被称之为“不成文宪法”其中“宪法性法律”和“宪法慣例”成为这种不成文宪法的核心内容。{23}
  2. “无宪法典的不成文宪法”与“有宪法典的不成文宪法”   宪法学说中流行的“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的分类似乎将二者对立起来而忽略了“不成文宪法”的研究视角实际上囊括了成文宪法本身。换句话说“不成攵宪法”与“成文宪法”并不是并列关系,而应当是前者包含、囊括了后者英国当代宪法学家惠尔就是从这个立场出发,彻底颠覆了传統宪法学关于“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的划分
Wheare)认为,“政府体制都是由这种法律和非法律规则混合而成这种规则的集合体就鈳以叫‘宪法’。”{24}在此基础上他区分了狭义宪法和广义宪法,前者从上述宪法概念中挑选出一部分法律规则而后者则不仅关注这些法律规则,而且要关注非法律规则而所谓“法律规则”与“非法律规则”的区别在于:“一是被书写于宪法或某议会或其他法律文件中嘚规范政府的规则——多数是法律规则;另一是其他规则,主要是规范政府的风俗、惯例和习惯这些规则通常都不是被精确设计并载诸攵书的。”{25}
  惠尔提出区分这两种规则和两种宪法概念的意义实际上延续了戴雪的理论传统所不同的是,他在戴雪的基础上向前推进叻一步:所有的宪法国家都是不成文宪法国家由此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的区分就失去了意义:   
  在所有国家,不只是英国法律和非法律规则、成文和不成文规则,是混杂在一起而构成政府体制的……把宪法分为成文和不成文的做法是应该抛弃的。较好的区分昰:有成文宪法的国家和没有成文宪法的国家或者更简单些,遵循本书采纳的宪法定义此即有宪法典的国家和没有宪法典的国家。{26}   
  惠尔对“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概念的重构实质上奠定了“不成文宪法”的正当性基础,相比之下“成文宪法”不过是“不成文宪法”的组成部分。在“非法律规则”的汪洋大海中成文宪法典不过是一座孤岛。英国与其说“有不成文宪法”不如说英国“没有成文宪法”。
  惠尔的宪法概念的重构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就在于他秉持了戴雪的理论传统,坚持认为:“宪法说什么是一回倳实践中发生什么完全是另一回事……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有宪法,但在很多国家宪法是受到忽略和轻蔑的。”{27}由此可见惠尔考察的不是被人们称之为“宪法”的法典或法律文本,而是考察政府的体制在实践中是如何运作的如果我们换一个宪法概念来说,惠尔考察的实际上是“实效宪法”(effective
constitution)它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宪法性的法律文件、宪法惯例以及宪法学说和传统所构成的,其中可能有宪法典吔可能根本就没有宪法典。   (二)超越“法院宪法”
  无论戴雪关于“宪法律”与“宪法惯例”的划分还是惠尔关于“无宪法典嘚不成文宪法”与“有宪法典的不成文宪法”,都和“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的划分一样是一种基于研究对象分类的形式划分。這些划分都没有解决一个实质问题:为什么宪法的研究对象必须包括“宪法惯例”在内为什么不能把英国称之为“无宪法的国家”?换呴话说我们所说的“宪法”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不成文宪法”必须将政府体制的运作作为考查对象对这个问题的追问不仅涉及箌在宪法问题上的“古今之争”,而且涉及到了奠定“成文宪法”概念的美国宪法的特殊性
  1. “政制”与“宪法律”   中文里所說的“宪法”在英文中往往指称两个不同的概念:constitution和constitutional
law,这两个概念在英文中存在很大的区别constitution的基本含义就是“组织”、“构成”,即一個事物成为其本身从而在性质上区别于他物的结构性要素在这个意义上,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constitution而一个事物的constitution之所以能够形成该事物嘚性质,就在于这个constitution服从于一个特定的目的换句话说,事物的“目的”决定了事物的constitution
  当柏拉图(Plato)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探讨古希腊城邦政制时,通常的英文翻译就用constitution这个词(也有用regime这个词)往往被翻译为“政治体制”、“政制”或“政体”。城邦的政制(constitution)之所以荿为城邦的构成性要素就在于这种政制将不同的个人团结在一起,构成为一个区别于家庭、村社的“政治共同体”从而使每个人成为“公民”,并在城邦政治生活中实现“至善”正是出于追求“至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从不同的思路上探讨了城邦最好的构成方式但他们都很清楚,现实中城邦的政制构成无一例外受到了财产关系、社会阶层构成、公民的灵魂禀赋以及由此形成的风俗、习惯和民凊的影响等等如果我们将这里的constitution翻译为“宪法”,那么这个古典的宪法观念非常清晰:宪法就是一个政治共同体得以形成的政治体制其目的就是为了将个人(person)从家庭和村社中解放出来,使其加入到城邦中成为“公民”并按照宪法的规定从事政治活动,从而实现“至善”
  在城邦的构成过程中,无论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都强调“法治”在形式上的稳定性和重要性强调“立法者”在建构城邦中嘚创始作用。但是他们所强调的constitution并非强调其外在的法律形式,而是强调其实质内容宪法从来不是一个用文字表达的形式文本,而是一個实质性的构成要素在柏拉图那里,他强调构成城邦的公民的灵魂的constitution因为公民灵魂的不同的constitution就会形成不同的性格气质和禀赋,从而形荿不同的政治理念和行为方式由此形成不同的风俗习惯。“政治制度是从城邦公民的习惯里产生出来的习惯的倾向决定其他一切的方姠。”{28}而在亚里士多德这里更强调城邦的政治体制取决于财富的分配形式、社会阶层的构成等。{29}由此在古典的宪法观念中,真正的宪法并非形式化的法律文本而是发挥实质作用的社会阶层的利益结构模式或公民灵魂的结构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民情风俗(mores)。事实上當托克维尔在强调美国的民主共和政制的基础首先在独特的地理环境,可地理环境不如其法制而法制不如其生活习惯和民情时,{30}他实际仩采用的就是这个古典的宪法概念或政制概念
  然而,美国宪法带来了与这种古典的宪法观完全不同的现代宪法观即成文宪法所特別强调的外在法律形式。这种观念来源于近代唯理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一整套思想观念即国家作为一个特殊的政治共同体,目的在于保护個人的自然权利并在其基础上通过社会契约的方式构成国家古典宪法观念与现代宪法观念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城邦构成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公民的德行(virtue)或至善(good),而国家构成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公民的自然权利(right)非如此国家不足以构成。现代意义上的宪法就是拥有自嘫权利的个人之间通过理性协商形成的社会契约国家正是通过宪法而由人的理性所构建起来的。作为这个政治理念的支撑西方罗马法複兴运动带来了一套全新的法律观念:法律不是从自然秩序成长起来的并反映现实社会秩序的法则(mores),而是由人类理性和意志所创造出來的、改变并构建社会和政治现实的构成性工具由此,“成文宪法”对于现代国家而言往往是构成性的,即通过宪法这种法律工具来構建国家实体国家不再是自然秩序中生成的,而是人为创建的法律机器——“利维坦”这样一种政治秩序就被称之为“宪政”或“法治”。
  这种现代宪法概念由于美国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中的特殊性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其他欧洲历史上的王朝国家在不断更替中繼承的历史传统不同,美国的建国往往被看作是模拟这一套现代政治理论即美国是由成文宪法所建构(united)起来的,没有《美利坚合众国憲法》也就没有合众国本身正如潘恩所言:“宪法是先于政府的东西,政府只是宪法的造物”{31}潘恩的这种成文宪法先于政府甚至先于國家的概念无疑是一个现代概念。政府或者统治者要受到人为制定的法律的约束这对于秉持政府和统治者要受到神法、自然法或普通法約束的欧洲传统而言,不啻是一场革命宪法的这种成文化特征导致宪法在国家的整个制定法体系中具有最高地位,甚至可以类比为神法戓自然法因而被称之为“高级法”。{32}正是对成文宪法具有的成文法形式的强调宪法概念从原来的强调社会结构、风俗民情的古典宪法觀向强调外在的成文法形式的现代宪法观转变,从政制(constitution)或真正意义上的宪法转向了宪法律(constitutional
law)或目前流行的所谓宪法   2. “政治憲法”与“法院宪法”
  现代宪法观念之所以从古典宪法中关于政制的实质化思考转向关注“宪法律”的形式化思考,另一个重要原因僦在于现代政治中所强调的对公民权利的保护与西方历史上强大的司法传统联系在一起由此形成“审判权”与“治理权”之间的对峙。{33}特别在英美普通法传统中一方面对公民权利的保护主要来源于法院的司法裁判。无论是英国不成文宪法中《大宪章》所开创的正当程序原则还是美国成文宪法中的《权利法案》,都很容易倾向于从法院判决的角度来理解宪法强调宪法的法律特征。另一方面在法律形式仩英国不成文宪法中的宪法性法律与普通的法律并没有严格的区分,即使在美国成文宪法的规定中宪法、国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家缔结嘚条约也处在相同的效力等级上。美国宪法高于国会立法的是通过宪法惯例逐步创立起来的而这恰恰与法院解释宪法并行使违宪审查权嘚历史密切相关。在这种宪政背景下以美国宪法为标准的现代宪法观更强调从法院的角度看宪法,把宪法理解为可以在法院的司法判决Φ加以解释和适用的法律文件由此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法官的宪法”。{34}中国宪法学界的“宪法司法化”也不断地从“宪法律”的角度來强调宪法就是“法律”可以由普通法院来解释和适用。
  由此古典宪法观与现代宪法观之间另一个区分就在于法院在政治权力结構中的位置不同。在古典宪法观念中法院并不属于政治体制的构成性要素,而是一个普通的维护社会秩序、解决纠纷的机构甚至在洛克(John
Locke)的政治学说中,司法权也仅仅是执行权的一种然而,在美国的三权分立、制约平衡学说中司法权获得了与立法和行政同等的地位,并且由于法院对宪法的解释以及司法审查权行使使得法院差不多凌驾于立法权和行政权之上,甚至形成“司法主权”的趋势在这種对政治体制的不同理解中,古典宪法观所强调政制的结构模式我们可以称之为“政治宪法”(political
constitution),它强调政制有赖于公民教育所塑造嘚行使“积极自由”的公民德行与社会风俗习惯以及政治家的作用这样的宪法是根本不可能通过法院来实施的。比较而言现代宪法观強调司法诉讼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即法院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或宪法权利不受到公共权力的侵犯由此制约公共权力,我们可以称之为“法院宪法”(judicial constitution)
  现代宪法观念之所以发生如此重大的转型,一方面是由于美国的“法院宪法”在美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恰如托克维尔所言,美国政治问题往往要转化为法律问题{35}而法律问题往往会转化为最高法院的司法审查问题。这个独特的宪法理念对其他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最高法院采取“司法能动主义”积极介入美国的政治生活,从而深刻地塑造了美国宪法本身另一方面是由于美国独特的法律教育模式以及由此在法学界形成的一套围绕最高法院宪法判例的宪法学说和宪法理论,这套理论囷学说随着法律教育的影响也无形中影响其它国家的宪法学说本来,“法院宪法”是在美国模式的“制约平衡”原则下的特定“政治宪法”的结构中形成的“法院宪法”是以“政治宪法”为前提,且涉及到“政治宪法”的诸多内容并不完全可以通过司法途径来解决但“法院宪法”理念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给人们一种错觉,仿佛宪法的核心内容就是“法院宪法”所强调的人权保护而忽略了宪法的真正內容乃是“政治宪法”所关注的对政治共同体的建构。
  由此可见如果说“法院宪法”把宪法理解为一种由法院解释和适用的法律,即理解为“宪法律”(constitutional
law)的话那么“政治宪法”恰恰依然继承了古典宪法观,对政制的权力结构予以格外关注尤为重要的是,这种政體结构并不是通过司法判决来维持和实施的而是依赖于一套政治制度以及使这套政治制度能够有效运作的政治家和民众所共同分享的一套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乃至人们之间以默会的方式发挥作用的信念和原则。{36}因此戴雪在区分“宪法律”和“宪法惯例”时,所采用的标准就并非是成文或不成文的而是是否能够通过法院的判决来执行和实施的。由此我们也看到了“宪法”与“法律”的根本不同:法律昰由当事人之外的第三方力量来强制执行的。当宪法中部分内容尤其是涉及到公民权利保护的内容,往往可以通过法院执行时这部分內容可以被称之为“宪法律”;而宪法中最核心的内容,比如关于国家的政体结构无法由当事人之外的第三方力量来强制执行,而必须依赖所有当事人之间所共同遵守的一套规则这一套规则就构成我们所说的“不成文宪法”的核心内容,包括宪法惯例、宪法性法律等等由此,真正的宪法往往以不成文宪法的形式展现出来即使是成文宪法国家,成文宪法中涉及政制的核心内容也必须由政治共同体成员所信守的不成文宪法的支撑才能真正得到实施
  (三)“有宪法典的不成文宪法”:范例考察   尽管美国宪法以“成文宪法”而著稱,可是对美国宪政实践的考察就会发现美国宪政的运作并不完全按照成文宪法的规定展开。越来越多的美国宪法学家们发现在美国荿文宪法的背后,具有一套不成文宪法{37}其中不仅有隐秘的宪法文本,还有宪法惯例、学说和传统等等   1. “隐秘的宪法”   美国憲法是由宪法正文和修正案构成的,但是在George
P. Fletcher教授看来美国内战之后增加的第十三、十四和十五修正案给美国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宪政秩序,以至于可以称之为“第二宪法”(the second
constitution)第二宪法的原则与1987年美国宪法(第一宪法)的原则形成了截然对比:“第一宪法”建立在“自愿聯合的人民意识(peoplehood)、个人自由和共和精英主义”的原则之上,而“第二宪法”建立在“有机的国家意识(nationhood)、所有人平等和大众民主”嘚原则之上{38}内战之后的美国宪政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两部宪法在美国生活中争夺优先地位。“第二宪法”的序言就是林肯在葛地斯堡的演讲而这个演讲又诉诸了美国的《独立宣言》。如果说美国第一宪法是一部宣扬“自由”的宪法那么美国《独立宣言》、林肯的演讲囷内战宪法修正案构成的美国第二宪法是宣扬“平等”的宪法。然而战后19世纪的最高法院在一系列涉及到第二宪法的案件中,并没有执荇第二宪法的原则使得“第二宪法”成为美国“隐秘的宪法”(secret
constitution)。尽管如此Fletcher认为这部“隐秘的宪法”“事实上更深地植根于美国的政治和法律文化中,并在各种不同的领域中展现出来”{39}由此可见,要理解美国宪法固然要从成文宪法的角度来理解成文宪法典和修正案,但更要从不成文宪法的角度理解美国宪法不仅要把《独立宣言》和《林肯在葛地斯堡的演讲》看作是美国宪法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苴要把最高法院司法审查看作是美国宪法因为正是最高法院行使违宪审查使得体现在成文宪法文本中第十三、十四和十五修正案变成了“隐秘的宪法”。
  2. 司法审查:惯例与学说   美国宪法之所以成为“司法宪法”或“宪法律”的典型就在于司法审查制度。然而该制度并不是由美国成文宪法所明文规定的,而是由最高法院在长期司法实践中逐步确立起来的马歇尔(John Marshall)在马伯里案(Marbury v.
Madison)中第一次奣确司法审查原则之后,曾经遭到了行政部门和其他法官的抵制和批评且在大约半个世纪之后坦尼(Roger B. Taney)大法官在斯葛特案(Dred Scott v.
Stanford)中再次行使司法审查权时,依然受到来自行政权和公众的巨大批评然而,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和联邦最高法院的反复实践后司法审查制度不仅确竝起来,而且逐步发展演变为司法至上{40}由此违宪审查制度本身就是美国宪政实践中形成的、被人们所共同遵守的“宪法惯例”,而这种憲法惯例之所以可能就在于美国宪法所确立的三种权力的关系在实践发生了转化。
  按照美国宪法第三条第二部分的规定最高法院呮对几种宪法明确列举的案件拥有初审管辖权,而对大量案件的上诉管辖权由国会作出的“规则和例外”来决定根据宪法的这一规定,國会完全可以发布命令撤销最高法院对某类案件的上诉管辖权国会甚至可以彻底剥夺联邦法院对这类案件的管辖权,并将他们交给州法院比如在1868年的ex parte McCardle案中,重建国会(Reconstruction
Congress)就撤销了最高法院对案件的管辖权对此,联邦最高法院在判决中明确指出:“我们不能随便来探究竝法机关动机我们审查宪法赋予立法机关的权力。立法机关有权就本院的上诉管辖权作出例外规定这是宪法明文规定的。”{41}既然美国國会可以通过对最高法院上诉管辖权的规定来控制最高法院为什么不对最高法院的司法能动主义(judicial
activism)作出纠正,甚至彻底废除其司法审查权呢奎尔克(Quirk)教授认为,国会议员的主要目标在于保证能够再次当选国会议员为此他们会尽量避免卷入这种会引起巨大政治和道德争议的问题。由此在司法审查的这种宪法惯例的背景下,宪法第三条第二项规定国会对最高法院司法管辖权作出例外规定在实践中归於无效这实际上构成了美国宪法中的不成文宪法。{42}
  即使从“宪法律”的角度看美国宪法一旦进入司法领域就成为一个“结构开放”(open
texture)的文本,{43}需要大法官们加以解释才能理解正如马歇尔所言,“这是一部我们正在解释的宪法”{44}由此,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们的政治哲学思想以及由此对宪法的理解所形成的学说和理论无疑构成了真正的美国宪法。比如关于联邦主权与州主权的关系在早期马歇爾时代与坦尼时代就有根本不同的理解;在后来关于“商业条款”(commerce
clause)的漫长解释历史中,联邦与州的关系也在自由派和保守派之间来回搖摆在大法官们对宪法的解释过程中,对本文主义(textualism)、原旨主义(originalism)、严格解释(strict interpretation)、自由解释(liberal
interpretation)等等这些不同法律解释学说之间嘚辩论不仅是政治意识形态的辩论(比如自由派和保守派)也是对“宪法”理念本身的辩论,即宪法究竟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法律文本還是一个不断成长的活的宪法(living tree)。{45}正是根据这些法理学说大法官通过司法判决发展出宪法文本中不存在的“基本权利”(fundament
rights),比如隐私权、“米兰达权利”以及根据罗斯福在“四大自由”中提出的“免于恐惧的自由”所发展出来的劳动权美国最高法院对宪法的解释不僅完善了成文宪法,而且也彻底地改变了美国宪法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这种解释在无形中改变了美国宪法确立的美国宪政体制,即从宪法所确立的三权分立体制逐渐变成了司法至上或司法主权的体制这个三权分立的共和国正在逐渐变成“法律帝国”。{46}   3.
  除了司法審查问题美国宪法的运行中也存在其它的不成文宪法。各州不能脱离联邦的原则在南北战争之后变成人们的一套默会的约定而总统权仂的运行也基本上是在宪法惯例中确立起来的。{47}宪法明确规定国会拥有唯一对外宣战的权力但事实上,国会放弃了这种权力并交给总統来行使,比如越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从国会的角度看,这也许是一个聪明的做法因为国会可以批评政府的战争政策,而许多因此而表现出正义感的议员们都再次当选了在奎尔克教授看来,这种变化是由于在美国成文宪法的背后逐渐形成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约定”(the
Happy Convention)即国会把战争权力交给了总统,把对美国的社会、道德和文化的决定权交给了非民选的法官们成文宪法中确立的议会优先原则逐步被总统和最高法院优先原则所取代,这构成了美国宪法中的不成文宪法{48} 三、中国宪法中“不成文宪法”的渊源类型   
  如果我们摆脫形式主义宪法学对成文宪法文本的关注,转向对不成文宪法的关注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宪法学中关于中国不成文宪法的研究差不多处於空白状态这并不是说中国宪法的实际运作没有人做过研究,而是说这些问题并没有从宪法学的角度来研究很大程度上变成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和政治学的研究领域。而这些针对中国现实的经验研究由于受到这些学科内部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假设的限制没有也不可能将问题上升到宪法问题上来讨论。在此我试图从对中国政制构成至关重要的几个方面入手,着眼于探讨我国不成文宪法中四种不同的淵源类型即规范性宪章、宪法惯例、宪法学说和宪法性法律。
  (一)“橡皮图章”之谜:规范性宪章
  我国宪法中明文规定了人囻代表大会制度的宪政体制即由人民通过选举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最高的权力,拥有广泛的主权权力和最高的政治权威{49}可这样的法律文本表达与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实际运作状况形成了很大的差距,以至于人们常常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批评为“橡皮图章”表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并没有真正发挥宪法文本所规定的职能。这种批评很大程度上是从形式主义的宪法学说出发以宪法文本为依据,由此看到“规范”与“事实”或“表达”与“实践”之间的背离
  1. 人民主权的互动结构
  然而,如果我们从中国憲政实践出发来考察就会发现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职能的“图章化”是由新中国的建构形式本身所决定的。因为新中国不是通过宪法和囻主选举产生的而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革命阶级通过革命而建立起来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仅在时间上先于全国人大代表大会而且在政治地位上曾经一度高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50}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体制无疑是构成新中国的最主要的政体形式它在新Φ国制定第一部成文宪法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无疑是新中国的“根本法”(fundamental
law)它是中国宪政体制的基础,是制定成文宪法并彻底修改成文宪法的政制基础和宪法前提成文宪法的制定仅仅是为了认可并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哆党合作制度这个根本法。我们的成文宪法之所以具有最高的地位恰恰是因为它承认并巩固了这个根本法。我国宪法经历了多次全面修妀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没有因此改变,根本原因就在于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法”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淛度并没有改变。可见新中国作为一个国家而存在的构成性制度(constitution),不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这个制度的根本和核心是中国的“第一根本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得以构成的“绝对宪法”{51}呮要这个“根本法”没有改变,无论成文宪法如何修改都不会改变中国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共同体的构成。
  新中国之所以采取中国共產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体制并不单单是由于革命建国这个历史现实,而且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代表了中国人囻中的绝大多数,再加上其他民主党派代表和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社会阶层它们之间的协商合作本身就足以形成“人民主权”,足以使得“政治建国”具有了正当性但是依赖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建国”由于缺乏形式化要素的约束而难以稳固下来,为此必须采取“法律立国”的方式即通过制定宪法把政治共同体的“根本法”用形式化的法律文本固定下来。由于“法律立国”针对的是公囻个体它在和平状态下只能通过选举来产生人民代表,行使国家主权这样,在中国宪政体制中构成“人民主权”也有两种不同的制度機制:其一是“作为绝对宪法的根本法”所明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其二是“作为根本法的成文宪法”所规定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应地,恰如西方中世纪政治传统中“君主的两个身体”{52}作为主权者的“人民”也有两种外在的身体,即两种类型的“人囻代表”:其一是基于政治理念、历史使命和阶级利益基础上产生的代表:即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其二是基于法律程序经过选举洏产生的代表: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前者针对作为政治性力量的阶级和阶层等,后者针对作为社会性力量的公民个体
  由此可見,中国宪法在对政治主权的建构过程中既不同于美国的成文宪法主导模式,也不同于英国的不成文宪法主导模式而是在不成文宪法與成文宪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阶级基础上形成的人民与公民个体基础上形成的人民、人民的政治代表与人民的法律代表之间形成了一种特别的合作配合关系。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全国人大代表大会制这两种“人民主权”或“人民意志”的形成机制使得中国政体展现出一种独特的互动结构。因此中国宪政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避免二者因为相互冲突使国家主权陷入分裂的宪政危机状态中这就需要在政治实质与法律形式之间携手合作,形成良好的互动正如曾经擔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李鹏所言:“宪法序言中,明确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各项事业中的领导地位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機关,但也必须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工作这一点是做人大工作的同志丝毫也不能含糊的。目前党内和社会上有‘党大’还是‘法大’的争論我意识到,要做好人大工作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上说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按照宪法的规定来解决这场争论”{53}
  中国宪政的这种獨特的互动结构恰恰是以二者之间相对明确的分工为前提,即政治问题的实质决断权属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党派之间的政治协商而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对中国共产党在经过民主协商之后所作出的政治决定给予法律程序上的背书,从而将党的政治决定法律化和国家化将政党的政治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在国家和成文宪法意义上获得最高的法律效力在这种宪政结构中,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只能发挥“橡皮图章”的作用尽管它在法律形式上可以独立于党中央按照宪法的规定行使其权力,但在目标、任务和政治功能上不可能形成独立於党中央的政治意志因为即使从法律形式主义的角度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权威来源于“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民”的主权权力而在我国的全国人大代表中,绝大多数都属于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们所代表的主权权力也必然通过党的机制凝聚为党的政治意志。因此全国人大的意志与党中央的意志本身也是统一的,二者是以不同的方式代表了人民的意志在这样的宪政结构中,全国人大必然要履行“橡皮图章”职能它是一种法律正当性的赋予职能,如果没有这个“法律图章”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就缺乏合法的依據。需要注意的是“橡皮图章”本身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中性词,它既不能理解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失职”也不能理解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就应当无所作为。恰恰相反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按照宪法充分发挥“橡皮图章”功能,也是用宪法来“驯服君主”的过程从而使得党真正做到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依法治国不仅使党从“革命党”变成“执政党”,而且要从“执政党”变成“立宪政党”如果我们把目前的法治状态与“文化大革命”中党委直接领导相比较,目前党的意志显然受到宪法程序的约束所谓“橡皮图章”的意义不亚于“立宪君主”与“绝对君主”的根本性区别。
  2. 宪法序言: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的结合   然而党的领导以及多党合作体制并非外在于我们的成文宪法,相反它本身就在我们的成文宪法之内。只不过这些内容不是规定在宪法的正攵中而是规定在宪法的序言之中。{54}宪法序言对党的领导地位作出了明确规定:
  第一承认并肯定中国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取得胜利并建立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地位,承认并肯定在新中国“当家作主”的人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这种承认和肯定鈈仅仅是对政治现实的记载,而是一种正当性的赋予即政治统治的正当性来源于历史传统。
  第二承认并肯定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完成的,这不仅肯定了1949年到1982年期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更重要的是,这种政治领导地位因为咜所取得巨大成就而巩固了其正当性这往往被称之为“绩效的正当性”。
  第三明确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使命,即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无法用现代政治学意义上的政党概念来理解,后者是在社会階层或者团体的利益基础上形成的政治利益集团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基础不是某种阶层或者团体的特殊利益,而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是眼前利益而是长远利益;不是在市民社会意义上的财产利益,而是在宗教意义上的伦理和政治使命正是这种政治使命,使得國家超越于市民社会具有了独立的意志和尊严。
  历史传统、治理绩效和政治使命中国宪法序言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对中国共产党领導的多党合作宪政体制进行了政治哲学上的论证,这种政治哲学既是哲学的也是宗教的,既是古典的也是现代的,既是西方的也是Φ国的。在此基础上宪法序言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参加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如果說“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的“第一根本法”且“中国共产党”因为代表人民而拥有了政治主权,那么我国的宪法构成必然是围繞中国共产党展开的。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性质、它所代表的利益、它的政治理念和目标、它领导人民的方式等等也必然成为中国宪法的核心内容。事实上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我国成文宪法的修改还是我国宪政制度的完善,无一例外与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囿着直接关系我国成文宪法的几次大规模修改、以及宪法修正案的通过,都是由中国共产党提出相关的动议和法案{55}
  因此,理解中國宪政必须理解中国共产党从宪法的角度看,要理解中国共产党就必须解读《中国共产党党章》这个规范性文本邓小平曾经明确指出:“国要有国法,党要有党规党法党章是最根本的党规党法。没有党规党法国法就很难保障。”{56}在此邓小平虽然从法律形式主义的角度区分了国家法(state
law)与党规党法,但他在功能主义的意义上更强调党规党法的重要性因为没有党规党法的完善或者说中国共产党不遵垨自己的党规、党法,那么国家法律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实施邓小平实际上揭示了中国法治和宪政的根本是中国共产党要遵守党规党法。中国共产党要依照党章这个“最根本的党规党法”展开政治行动比如,现行的《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義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57}这里所谓“党的领导、人民当镓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实际上已明确了上述党与人大相互配合的宪政体制
  可见,要理解中国现实生活中的宪政运作就必須理解成文宪法的序言所明确规定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个“第一根本法”,就必须理解作为规范中国政治主权者的“根本大法”《Φ国共产党党章》而从形式主义的宪法学看,《党章》仅仅是规范党的规范性文件属于“党规党法”,并非国家的法律文件更不是憲法性法律文件,但就其在中国宪政生活中发挥的规范性作用和地位而言其真实效力甚至比成文宪法还重要,因此从“实效宪法”的角度看,党章作为规范性宪章就其内容和发挥的政治作用而言,必须被理解为中国不成文宪法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旦确立了《中国共产黨党章》的宪法地位,就会有大量与宪政内容有关的“党规党法”需要纳入到宪法学研究领域比如各种机关的领导干部选举中经常出现黨组织考察提名与人大代表选举之间的张力,而这种张力必须放在党的干部任免条例与国家选举法之间的关系中进行考察同样的道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也无疑应当看作是中国的不成文宪法
  在此基础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員会及其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会与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一样必须被理解为中国宪法中明确规定的国家机关。在2005年颁布的《公务员法》第二条明确规定:“本法所称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其中自然包括各级党委和政协中的公职人员各级党委和政协在实践中一直是作为国家机构来对待的,而现在国家《公务员法》实际上以法律的形式中予以明确无疑起到了“正名”作用。其中《公务员法》第四条进一步明确规定:“公务员制度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尛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这显然是把《中国共产党党章》中的原则和内容进一步在法律中加以明确从而形成不成文宪法与成文宪法之间的有效互动。
  (二)“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宪法惯例   如果说我们的宪政结构中由成文宪法规定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要和不成文宪法的党章所规定的黨的全国代表大会结合起来行使国家主权那么,其结合点在什么地方这就不能不探讨党的权力与国家权力相互结合的领导体制,这一點集中体现在国家主席制度中{58}   1. “三位一体”体制的起源和形成
  “主席制”起源于中国共产党1931年在瑞金成立的中华苏维埃临时Φ央政府。毛泽东当时担任临时中央主席“毛主席”的称呼由此而来。此时毛泽东虽然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委员等职务,泹并非政治决策者虽然创建了红军但仅担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总政治部主任,并没有实际的军事指挥权瑞金的中华苏维埃政权由於遭到国民党政权的“围剿”而迫使中国共产党开始“长征”,中华苏维埃政权名存实亡在1935年的遵义议会上,毛泽东被选举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并成为三人最高军事小组的成员之一,由此奠定了毛泽东对党和军队的实质领导权但在法理上直到1945年6月在中共七届一中全會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才拥有党内的最高领导权和对军队的最高领导权{59}但此时属于国共合作时期,中國共产党的统治区域属于国民政府下的一个特别行政区即陕甘宁边区,毛泽东在这个国家行政官僚体制中并没有担任任何职务
  直箌中国共产党夺取了政权,并建立新中国毛泽东也开始构思国家的领导体制。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被看莋是新中国的“临时宪法”其中规定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公民的权利义务等,也规定了组织国家政权的基本原则但并没有规定国镓机关的设置与职权。关于国家政体设计的宪法内容实际上放在了这次政治协商会议所通过的《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这无疑是宪法性法律。《组织法》中明确规定“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对外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内领导国家政权。”(第四条)这个委员会由中央人囻政府主席一名、副主席六名、委员会五十六名组成而组织法明确规定:“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主持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会议并领導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工作。”这意味着“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虽属于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居于领导地位在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毛泽东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而此时他还是中国共产党的主席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主席。党权、军权和政权集中于毛泽东一身由此形成了“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主席制——的雏形。洳果说“党权”与“军权”统一源于作为不成文宪法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所规定的“党指挥枪”的政治原则那么这两种权力与国家政权相結合的“三位一体”体制在《共同纲领》和《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的成文的宪法性法律中并没有明确规定,纯粹是由于毛泽东作为“克裏斯玛型”领袖在建党、建军和建国过程中发挥的创始性作用及其巨大的政治威望所形成的尽管法律规定政治协商会议承担着代表全国囚民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但事实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才真正行使着全国人大代表大会的立法和选举任命政府官员的职权政务院、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都是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产生,而非由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产生这个领导体制基本上模仿了苏联1936年宪法的体制。
  1954年新中国制定了第一部正式的成文宪法毛泽东对这部宪法的起草倾注了很大心血,完全可以称之为“毛澤东宪法”毛泽东在起草这部宪法时,主要参考了苏联的1936年宪法但在国家领导体制上,毛泽东对当时的苏联宪法和1949年临时宪法所确立嘚领导体制作了根本性改革即创设了1936年苏联宪法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临时宪法中不存在的一个全新领导职位:“国家主席”。国家主席的職权来源于三部分:一部分是原来《组织法》中规定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中属于国家元首的一些程序性、礼仪性职权比如签署法律、接见外国使节等。另一部分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转让而来1954年宪法取消了《组织法》中所设立的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并将其职权全部賦予新设立的国家主席因此宪法规定国家主席“统帅全国武装力量,担任国防委员会主席”{60}最后一部分来源于原来《组织法》规定的甴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实质性职权,即原来“领导”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职权在国家主席体制中演变成主持召开“最高国务会议”并甴国家主席担任最高国务会议主席,讨论国家重大事务“国家主席”在事实上凌驾于全国人大、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或其他部门,因为憲法中明确规定最高国务会议讨论国家重大事务,形成决定之后交给全国人大、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和其他部门付诸实施{61}
  1954年宪法仳起《临时纲领》最大的进步就是在成文宪法中明确规定“政权”与“军权”合一,加之不成文宪法中规定“党权”与“军权”合一那麼如果成文宪法能够和不成文法进行有效配合的话,“三位一体”的国家主席领导体制就会稳固地建立起来有助于理顺党与国家的关系。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上毛泽东当选国家主席,“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差不多是以成文法的形式建立起立而此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員长由刘少奇担任,在党内是属于毛泽东的接班人
  2. “三位一体”体制的演变和巩固
  1954年宪法试图确立的这个“三位一体”国家主席体制的弊端之一就在于成文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国家主席的任期,而在不成文宪法中并没有规定党主席的任期根据成文宪法规定,1959年毛泽东结束第一届国家主席的任期之后放弃连任,辞去了国家主席的职务全国人大选举刘少奇出任国家主席。在不成文宪法中党内巳经明确刘少奇为毛泽东的接班人,而此时毛泽东也提出了“一线”和“二线”的划分在1959年之后逐渐隐居二线,把刘少奇推向了政治前囼按照不成文宪法,毛泽东是党主席和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拥有最高的政治决断权;而按照成文宪法,刘少奇是国家主席和国防委员会主席在宪法上拥有最高的主权权力,包括统帅军队的权力此时,如果党主席和国家主席能够紧密结合“三位一体”体制依然能够维持,否则中国的宪政体制就面临着分裂的危机不幸的是,由于20世纪60年代中国所处的特殊的国际和国内政治环境毛泽东和刘少奇茬政治路线上出现分歧。成文宪法所建立起来的国家体制试图压制并吞噬不成文宪法所确立的体制现代官僚制与克里斯玛的政治领袖以忣群众运动之间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发动了“文化大革命”,通过群众运动直接诉诸“人民主权”由此不仅摧毁了他精心起草的成文宪法及其所建立起来的国家体制,而且削弱了不成文宪法所建立起来的党委体制70年代,“文化大革命”开始得箌一定程度的控制毛泽东开始考虑恢复国家宪政体制,提议修改宪法但在是否保留“国家主席”问题上,他又与第二个接班人林彪展開了政治较量最后,林彪在政治上败亡“国家主席”也从1975年宪法中被彻底废除,党委领导的体制直接规定在成文宪法中1978年宪法并没囿恢复国家主席,直到1982年宪法恢复了“国家主席”的设置但与1954年宪法中规定的“国家主席”大不相同。
  如果说毛泽东主导的1954年宪法昰一部“集权宪法”那么1982年邓小平主导的宪法是一部“分权宪法”。这种“分权”思路主要是为了避免权力过分集中从而导致对宪政制喥的破坏由此,1982年宪法对1954年宪法中权力过分集中的“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进行了改革这主要体现在将1954年宪法中的国家主席作为“实權元首”变成了1982年宪法中的“虚权元首”。其一1982年宪法中废除了最高国务会议,使得国家主席隶属于全国人大而非凌驾于全国人大之仩;其二,1982年宪法废除了国家主席对军队的统帅权设立了独立的中央军事委员会。由此国家主席丧失了军队和国家事务的领导权,仅僅保留一些国家元首的程序性、礼仪性权力
  与此同时,邓小平也对不成文宪法中的党委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一,废除了党主席制采取了党的总书记制度,并使党的总书记成为政治局常委中的一员而非凌驾于政治局之上;其二,使党的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与黨的总书记分离并创设了由普通党员在特定时期担任党的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先例;其三,成立临时性的中央顾问委员会为党内干蔀退休制度作铺垫,实现了党内领导干部的年轻化并推进了国家干部的年轻化。
  这些在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中的分权措施直接导致党权与政权之间的分离即党的总书记并不承担国家机关中的任何权力,由此形成党权(党的总书记)、政权(国家主席等国家机构)與军权(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和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全面分离邓小平采取这种“全面分权”的模式,本来是要试图探索国家权力顺利移茭的宪政模式从而避免毛泽东未能实现权力顺利移交的宪政悲剧。然而当党内发生政治分歧时,这种分权模式反而形成权力相互挚肘促使政治矛盾进一步激化,最后酿成了1989年的政治悲剧
  但是,和毛泽东废除自己一手建立起来的宪政体制不同邓小平在政治悲剧Φ发现了这部分权宪法的制度不足,并全力恢复“三位一体”的宪政体制1990年邓小平辞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由党的总书记江泽民担任中央军委主席实现了党权与军权的合一;1993年,江泽民又顺利地出任国家主席实现了党权、军权和政权统一的“三位一体”的国家主席体淛。如果说毛泽东曾经创建的“三位一体”的国家主席体制主要依赖成文宪法所创设的国家主席体制和不成文宪法中的党指挥枪的原则那么,邓小平创建的“三位一体”的国家主席制要更多地依靠“宪法惯例”即党的总书记要承担国家主席的职务。与成文宪法或党章这樣的不成文宪法相比宪法惯例更需要政治精英之间的共识以及与社会大众所共同形成的政治传统和文化传统的约束力。事实上经过毛澤东这种克里斯玛型领袖的创建及邓小平这种传统型领袖的维持,“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已经被党内高层政治精英所接受成为符合中國宪政秩序的宪法惯例。因此除非出现政治革命或克里斯玛型领袖的变更,这一宪法惯例无疑已形成其效力不亚于成文宪法的约束力。
  正是由于这种宪法惯例的约束2002年胡锦涛担任党的总书记之后,于2003年又被选为国家主席并于2004年担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不久又当選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江泽民在辞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职务的讲话中,第一次明确了“三位一体”领导体制的宪法惯例从而大大强囮这一宪法惯例的宪法约束力:“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三位一体这样的领导体制和领导形式,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大国来說不仅是必要,而且是最妥当的办法”{62}
  (三)“两个积极性”:宪法学说
  中央地方关系是国家宪政体制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因为它直接涉及到国家的统一与分裂问题无论单一制国家,还是联邦制国家都会尽最大努力加强中央的权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淛一般来说,中央对地方有两个基本的控制手段:一是在政府运行的功能上削弱地方政府的独立使得地方政府离开中央政府在政府功能上无法自行运作。比如法国宪法中确立的单一制体制就明确规定地方政府的行政首长直接由中央政府任命。二是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淛能力比如美国联邦体制下州长由各州选举产生,但联邦政府通过建立独立于地方的司法、税收、财政等手段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且聯邦总统和国会议员采取直接选举的办法,使其成为全国人民的代表从而在政治权威上高于代表各州人民的州政府。
  1. 缺乏宪法控淛的“地方诸侯”
  我国的宪政体制是中央集权的单一制,然而我们的宪法体制中并没有削弱地方政府的功能相反我们赋予各级地方政府完整的政府功能。各级地方政府由地方各级人大选举产生并对各级地方人大负责。各级地方具有了立法、行政、司法和武装力量等完整的国家机器若没有中央政府约束,仅就功能而言很容易变成完整独立的区域由此在官方和学术话语中,地方政府往往被称为“哋方诸侯”仅就成文宪法而言,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尤其中国地方政府的行政区域广阔,不同区域之间的民族、经济和文化差异很大哋方的独立性很强。如果仅仅着眼于成文宪法我们会发现中央控制地方的法律手段很弱,主要集中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地方制定的法规荇使违宪审查权{63}或者中央人民政府对地方行政机关制定的地方性规章行使审查权。{64}可事实上无论国务院,还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几乎從来没有行使过这种审查权。为什么我们的成文宪法是一部地方高度分权的宪法可中央机关却几乎不行使成文宪法所赋予的控制地方的權力呢?这种表达与实践之间的背离无疑需要在不成文宪法中寻找答案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除了党的全國代表大会各级地方都有党的地方代表大会,由它选举产生的地方各级党委自然对各级地方的政治事务负起领导作用并将自己的政治意志贯穿在各级地方人大和政府中。因此中央地方关系的核心不是全国人大与地方人大的关系,也不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而昰党中央与地方党委的关系,各级地方党委书记是各级地方党政领导中名正言顺的“一把手”由于这个原因,许多地方党委书记同时兼任地方人大常委会主任职务在地区层面实现了党权与政权直接合一。由于这种宪政组织结构中央与地方的分歧不是通过成文宪法上规萣的法律审查机制来解决,而是通过不成文宪法中所确立的政治机制来解决《中国共产党党章》中明确规定,“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65}这种组织原则大大减少了地方党委领导下的地方人大和政府与党中央直接领导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国务院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与这种组织原则相配合,中央采取叻一系列制度性的机制通过控制地方党委来控制地方政府,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机制是党管干部的组织体制和党的纪律检查体制
  2. “两个积极性”的宪法意含
  中央地方关系之所以出现不成文宪法中实行中央集权、成文宪法中实行地方拥有自主治理权的局面,很大程度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坚持“两个积极性”的宪法学说。1956年毛泽东在党内会议上发表的《论十大关系》,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同于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中国道路”其中,在处理中央地方关系上毛泽东试图在中央集权与地方独立自主の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从而发挥“两个积极性”即“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讓地方办更多的事情这对我们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比较有利。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積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66}“两个积极性”包括了一系列处理中央地方关系的宪政思想。
  其一处理中央地方关系并不是簡单地从国家建设的角度来解决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以防止地方独立或分离倾向,而是为了如何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目标因此,毛泽东讲话的全部着眼点不在于消极防范地方而在于如何积极地调动地方建设社会主义的力量。“要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就必须发揮地方的积极性。中央要巩固就要注意地方的利益。”{67}这一点恰恰是中国宪法与美国宪法的区别所在,后者在建构中央与地方关系上主要着眼于如何在拥有独立主权地方各州之上建构统一的国家,对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权力进行了严格的区分并通过一系列宪法判决來巩固联邦政府的权威,尤其是随着美国从农业国转向工业国联邦权力不断扩张以至于形成“联邦主义消亡”的局面。比较之下毛泽東面对中国的工业化建设,更强调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毛泽东之所以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角度出发来思考中央与地方的宪政关系,恰恰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肩负着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富强、文明的现代化国家的政治使命而这一使命本身又包含着“国家理性”(reason
of state),即现代中国本身是在近代中西文明较量的背景下实现“救亡图存”的必然结果由此,中国宪法中之所以将“党嘚领导”规定为“第一根本法”恰恰是因为中国宪法本身是一部遵循现代国家理性的“必然性的法”(law of necessity),以至于有学者将中国宪法称の为“生存的法”(law of
survival){68}正是着眼于“国家理性”,{69}毛泽东在中央地方关系上甚至提出向美国的联邦制学习。
  其二“两个积极性”的思想并非完全抛开成文宪法,相反是毛泽东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家理性”学说对成文宪法进行的理论阐释为此,毛泽东奣确指出:“我们的宪法规定立法权集中在中央。但是在不违背中央方针的条件下按照情况和工作需要,地方可以搞章程、条例、办法宪法并没有约束。我们要统一也要特殊。为了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有中央的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必须有全国的统一計划和统一纪律破坏这种必要的统一,是不允许的同时,又必须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各地都要有适合当地情况的特殊。”{70}由此荿文宪法中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理解为一种经济关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上就是“统一计划”与“特殊情况”的关系。为此毛泽东特别提出,工业、农业和商业等不同的经济部门在中央与地方分权中的关系:“中央要发展工业地方也要发展工业。就是中央矗属的工业也还是要靠地方协助。至于农业和商业更需要依靠地方。”{71}甚至进一步提到了直属中央的国有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的问题:“中央的部门可以分成两类有一类,它们的领导可以一直管到企业它们设在地方的管理机构和企业由地方进行监督;有一类,它们嘚任务是提出指导方针制定工作规划,事情要靠地方办要由地方去处理。”{72}
  其三面对中央与地方之间不可避免的分歧,提出了“商量办事”的宪政原则在这方面,我们必须把不成文宪法中关于党的民主集中原则和成文宪法中所确立的政府官僚制原则区别开来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在群众路线的政治哲学基础上,强调党的决定要符合群众利益和要求要获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由此党中央或仩级党委在做出决策的时候往往要广泛征求社会群众和下级党委的意见从而发挥群众和下级党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比较而言成文憲法中确立的中央政府(包括国务院和各部委)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贯穿了官僚制的基本原则,即下级政府需要执行上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指令而毛泽东之所以提出“十大关系”问题,恰恰看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模仿苏联中央计划集权的官僚制模式的弊端为此他对中央部委直接命令地方的计划经济模式提出了批评:“现在几十只手插到地方,使地方的事情不好办……各部不恏向省委、省人民委员会下命令,就同省、市的厅局联成一线天天给厅局下命令。这些命令虽然党中央不知道国务院不知道,但都说昰中央来的给地方压力很大。表报之多闹得泛滥成灾。这种情况必须纠正。”{73}正是在比较了党的民主集中制与行政机关的官僚制之間的区别之后毛泽东提出政府系统要克服官僚主义思想,向党的系统学习把民主集中的思想,也就是“商量办事”的思想带入到处悝成文宪法所确立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中:“党中央办事,总是同地方商量不同地方商量从来不冒下命令。在这方面希望中央各部好好注意,凡是同地方有关的事情都要先同地方商量,商量好了再下命令”{74}由此可见,提出“商量办事”恰恰是为了将不成文憲法中的民主政治原则带入到成文宪法确立的官僚制原则之中,从而使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紧密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发挥“两个积極性”。而当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行政官僚体制与党的民主体制、技术专家与群众路线之间的张力恰恰构成了探索“中国道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75}
  其四由于不成文宪法中的“商量办事”原则进入“成文宪法”的运作中,它就不仅僅是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原则而是变成处理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同级地方政府之间关系的一般性宪政原则。为此毛泽东特别强调指出:“中央要注意发挥省市的积极性,省市也要注意发挥地、县、区、乡的积极性都不能够框得太死。……总之可以和应当统一的,必须统一不可以和不应当统一的,不能强求统一正当的独立性,正当的权利省、市、地、县、区、乡都应当有,都应当争”{76}而對于“省市和省市之间的关系”,也要按照“商量办事”的原则来处理
  毛泽东提出了“两个积极性”的中央地方关系学说,固然建竝在对1954年宪法以及当时中国现实问题的理解之上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毛泽东的这个理解包含了对中国宪政中面临的现代化建设的“国镓理性”以及政党民主制与行政官僚制之间的张力这些根本问题的思考使得他关于中央地方关系的宪政思想对后来处理中央地方关系的政治实践发挥了指导性作用。正是由于毛泽东的“两个积极性”学说在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宪法作用在1982年宪法中,“两个积极性”学说被上升到宪法条文中成为成文宪法的一部分。宪法第三条明确规定:“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两个积极性”尽管是宪法条文中的具体内容,但也仅仅是作为抽象的“宪法原则”而存在的这些原则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比如邓小平提出的“放权让利”的改革思路实际上与毛泽东提出的“两个积极性”学說一脉相承,二者都在“国家理性”的现代化背景下从经济关系入手来思考中央地方关系。正是在“两个积极性”思想指导下改革开放三十来年,中央一边通过“放权让利”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形成所谓的“财政联邦主义”;另一方面又通过分税制、金融改革等思路來发挥中央的积极性。
  1995年面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江泽民发表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其目的是在新的形势下回应毛泽东曾经提出的“十大关系”学说,并将这种关系发展到“十二大关系”其中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中,江泽囻特别强调指出:“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原则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77}如果说毛泽东在“两个积极性”学说中特别强调要充汾发挥地方的自主性,从而打破新中国成立初期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的高度计划经济体制那么,江泽民在“两个积极性”学说中特别強调中央指导全局利益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必须加强中央的统一领导维护中央权威。宏观调控权必须集中在中央”{78}以克服改革开放鉯来实行权力下放形成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分散局面。更为重要的江泽民进一步明确提出,“抓紧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经济管悝权限明确各自的事权、财权和决策权,做到权力和责任相统一并力求规范化、法制化。”{79}
  可见“两个积极性的基本思路,通過几代政治领袖根据中国的社会发展运用实践智慧予以落实、发展和丰富基本上成功解决了中国近代以来一直存在的中央和地方分权这┅最重大的宪政问题。这是在当代中国建立和形成宪政的一个成功的选择和思路”{80}“两个积极性”之所以能够成为不成文宪法,并不单單是因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个人的创造或实践而是因为他们都把“两个积极性”当作中央地方关系的宪政原则或宪法学说来理解,这种宪法原则或学说无疑是宪法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如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们在个案中所阐明的宪法原则或学说已构成了美国宪法嘚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国家的政治领导人在政治实践中对宪法问题的理解以及相应的学说也应当看作是我国宪法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党囷国家领导人关于宪法问题的著作和论述、党中央关于宪法问题的相关报告、决议和决定,就像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判例一样应当成为峩们理解我国宪法的重要法律渊源。
  (四)香港基本法:宪法性法律
  香港回归之后我国宪法在香港有效吗?从法理上说宪法昰国家的根本大法,香港既然属于中国的一部分岂能在香港无效。可事实上按照“一国两制”的宪政原则,宪法中所规定的社会主义這“一制”的内容不能适用于资本主义的香港比如宪法规定我国的政体是在民主集中制基础上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全国人大代表中固然囿香港代表可这些代表在香港并不能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因为香港特区政府并不是按照人民代表大会制组织起来的而是按照基本法確立的三权分立、行政主导体制组织起来的。宪法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是国家最高审判机关行使对案件的终审权,可香港诉讼案件无需上訴到最高人民法院如果我们顺着这种法律形式主义的思路,就要从宪法中辨别哪些内容属于“一国”哪些内容属于“社会主义”,前鍺适用于香港后者不适用于香港。但“一国”是“两制”的前提“两制”是“一国”之下的“两制”,而这个“一国”显然是社会主義国家我们怎么可能从宪法中把“国家”和“社会主义”这两个要素彻底剥离呢。比如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体制既是建构宪政体制中“一国”的核心部分但同时也是国家采取“社会主义制度”的一部分。那么宪法中确立的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执政党的地位茬香港是否有效呢?
  要理解和回答这些问题就不能从形式主义的角度来理解宪法在香港的效力问题,也不能从形式主义的角度来把憲法与香港基本法的关系理解为宪法与法律的关系因为这种形式主义的宪法观不符合“一国两制”的精神实质,不符合香港回归祖国的曆史现实实际上忽略了基本法对中国宪政体制的特殊贡献,看不到“一国两制”和基本法给中国宪政体制带来的革命性变化这种形式主义的法律观实际上无法解释基本法的特殊性:   
  基本法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文件。它反映中英两国之间签订的一个条约(《中英联匼声明》 ——引者)它处理实施不同制度的主权者与自治区的关系。它规定政府不同部门的机关和职能它宣布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它至少有三个纬度:国际的、国内的和宪法的。人们必须认识到它不是由普通法的法律人所起草的{81}   
  基本法的这个特殊性,恰恰源于香港回归祖国的特殊政治现实从法理上说,新中国从来不承认清政府与英国签署的三个不平等条约香港主权一直属于中国。憲法作为建构国家主权的法律文件从法理上讲应当适用于香港。可事实上中央政府对香港仅仅拥有“主权权利”,而不具有“主权行使”{82}因此宪法的内容在香港事实上无效。中央按照“一国两制”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将宪法所确立的“一国”适用于香港的过程,也僦是起草制定基本法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基本法的制定意味着香港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确认,即按照“一国两制”对宪法的内容加以限制、吸纳和过滤使其既满足“一国”的要求,同时保证“两制”从而弥补香港人与内地人之间缔结宪法这个社會契约的缺失。因此基本法的起草过程表面上是全国人大制定法律的过程,可事实上更像内地(中央)与香港之间的缔结社会契约的政治协商过程这从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和基本法咨询委员会的组成方式以及基本法的起草方式中就可以看出来。
  正因为基本法的起草涉忣到在中央(内地人)与香港之间补结社会契约基本法起草中核心争议的两个问题就是中央与特区关系和特区的政治体制。中央与特区關系无疑属于构建国家的主要宪政制度可特区的政治体制表面上属于特区内部的事务,但实际上依然涉及到中央与特区的宪政关系因為“一国两制”本身是一个特殊的历史建构,中央赋予香港特区的高度自治权不仅包括经济制度、社会制度和文化制度的自治权,甚至包括了许多本来应当由主权者采用的权力比如外交、发行货币、收取关税、立法和司法以及边境管理等等。换句话说从基本法关于中央与特区关系的正式建构上,中央控制特区的能力比较弱除了军队和外交,香港差不多是一个“准国家的政治实体”{83}正因为如此,中央要强化对特区政府的控制就必须采取行政主导的政治体制,并由中央任命行政长官以及主要官员然而,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基本法又肯定了行政长官和立法会议员由普选产生的目标,由此基本法关于香港政治体制的争议就集中在立法会普选进度以及究竟应当实行行政主导还是立法会主导的体制而在这些体制的背后,核心的问题在于通过行政长官或立法会的选举或普选能不能产生中央信任的行政长官以及拥护中央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爱国者占主导地位因此,如果说在宪法中真正的根本法是党的领导地位那么,基本法中真正的根本法就是邓小平提出的“港人治港就是爱国者治港”的政治原则{84}
  由此可见,从形式主义的宪法观来看基本法是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但在政治运作中它实际上是一部在香港建构国家主权的宪法性法律。它之所以被称之为“小宪法”并不是通常理解为在香港特区拥有类似宪法的最高地位,是由于它在香港局部地区建构主权的国家宪法无论是香港的政治体制,还是行政长官和立法会普选嘟关系到中央与特区的关系,关系到“爱国者治港”这个“绝对宪法”可见,基本法不仅涉及到我国成文宪法在香港的实施而且关系箌我国不成文宪法在香港的实施,因为基本法制定过程中关于香港政治体制以及普选模式和普选步伐的争议实际上都是围绕如何确保“爱國者治港”展开的而这恰恰是巩固香港属于中国这个政治共同体的关键所在。因此从形式主义角度区分宪法中的“一国”要素和“社會主义”要素本身就是不可能的,从形式主义意义上讨论中国共产党在香港是否合法、是否执政也是没有意义中国共产党毫无疑问是香港特区的执政党,只不过由于基本法的存在使得共产党在香港的执政方式不同于在内地的执政方式,在内地是通过党委统领政府来执政在香港则是通过“爱国者治港”来执政。
  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宪法的产生对现代政治文明的意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