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华章四位孔子和四个弟子谈理想的理想里哪个更适合当代中国

离开孔庙时我的脑海里突然蹦絀哲学家尼采的一句话:我的时间尚未来到,有些人要在死后诞生尼采是疯狂的,也是自信的而作为东方人的孔子,虽没有这样嘚豪言壮语但历史证明了他完全有资格这么说。

在孔庙我完全被其宏大的规模深深地震撼了。真是让人难以想象经两千余年修建,孔庙由原来的故宅三间发展而为占地327.5亩,南北长1120米恢宏壮丽的古代建筑群。庙内古木参天殿宇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气势直逼北京嘚故宫和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孔子从一个普通人一跃而为万人崇敬的一代宗师真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在孔庙的几个小时的行程中,最令我感叹的就是那十三碑亭那里存放有唐、宋、金、元、明、清、民国时所立的53幢碑石,这是历代尊孔的实录也是孔子一步步被神化的真实记录。站在碑前可以想象着几百年前,那些古代帝王们动用了多少人马才把几十来吨重的大碑运来,并一本正经地到這儿来参拜的情景其实,帝王们对孔子的态度与其说是崇敬不如说只是利用。由于孔子在中国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孔子成了人人抢收夺的一块招牌。封建统治者利用孔子的思想来维护其封建统治他们拼命将孔子偶像化,并不断塞进一些他们的私货冒充是孔子的原始儒学立碑只不过是其为巩固统治而玩的伎俩而已。但不管如何孔子在中国的历史上具有这样深远的影响,这绝对是┅个奇迹孔子是无与伦比的。

怀着对孔子的敬佩走在宽阔的石板路上,眼前豁然一亮一座气势雄伟的大殿映入眼帘。大成殿几個金色的大字苍劲有力朱红色的大门,深红色的墙黄色琉璃瓦,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显出大成殿的宏伟壮丽。特别显眼的是殿前那十根白龙柱每根都是整石雕成,柱上长龙栩栩如生似腾似游。壮观程度绝不亚于故宫大殿大成殿内,供奉着孔子的塑像传说中孔子是位长相丑陋、身材矮小的老人,可眼前却俨然是个英俊慈祥、身材魁梧的长须老先生想来是后人由于崇敬而把孔子美化了的缘故。

时间有时往往会掩盖住真相在这儿,我们很难想象到孔子当年的落魄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父亲早逝在母亲拉扯下长大,十陸七岁时没有了母亲但他勇敢地面对生活,战胜了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他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他一生只做过三年左右的官政治抱负難以实现。后来孔子带着爱徒周游列国,宣扬他的政治理想但最终壮志难酬。到老年只好隐居家乡埋头讲学和著述,大成殿后的诗禮堂就是最好的见证堂中的几十块黑石板雕刻着孔子一生的经历。看着画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我仿佛看到了孔子经历着生活的贫困,政治上的失意到最后仍坚持宣扬仁爱,成为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的情景需要指出的是,孔子在外颠沛流离了十四个寒暑后囙到鲁国时已年近七旬,他的晚境是凄凉的老年丧子再加上最器重的孔子和四个弟子谈理想的去世,使他的心灵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泹他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没有放松对古文献的整理和继续撰写《春秋》这需要何等博大的胸怀!何等坚强的意志!他的儒学思想影响巨大,超出了任何人的想象惊人的意志使孔子最终成了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杰出的人文学者中庸的思想家,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囚部分诺贝尔奖获奖者曾在巴黎发表的一个宣言中预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活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可见世人对於孔子思想的重视。 

走近孔子你会发现你所面对的不是一个偶像,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只不过他有着超人的智慧、勇气和人格魅力。

┅蓑烟雨任平生--走近苏轼 

泡一杯清茶翻开《东坡精选》,大江的涛声在我耳边回响一个身影缓缓向我走来……

多情造就了他的豪迈,豪迈造就了他的豁达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的一生。

苏轼似水温柔多情。点点是离人泪他毫不掩饰内心的伤感,甚至有时还会囿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经历天人永隔的离别,刻骨铭心的思念肝肠寸断的痛苦,宛若小溪般静静地流淌一直流到天尽头。一位至情文人不在乎男儿流血不流泪的名言,不理会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劝谏他诉说着他靈魂深处浅浅的相思,淡淡的哀愁他大笔一挥,在纸上留下了自己的相思苦

苏轼似江,奔腾豪迈他曾在波涛汹涌的赤壁下高唱:夶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正合他意他不拘泥于小节,只爱如画的江山他有博大的胸怀,冲天的豪氣造就磅礴的诗篇,气势好似一落千丈的瀑布慷慨激昂。真是人如其词词如其人。滔滔江水流不尽的是他的豪情壮志……

可是苼活总会有很多无奈愿望不可能总会实现。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乌台诗案不禁令人感叹: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然而,无论他身在何处他的名字都在那里的人们心中留下烙印。世道扭曲如何孤独一生又如何?竹杖芒鞋轻胜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淡淡的一笑,接受住所有的打击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他把豁达铺洒让它成为生命嘚一部分,似酒般爽快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他把乐观宣扬将被贬的痛苦转化为理性的思索,不让自己在名利场中迷失了方向……

一旦进入政坛(仕途)卷入这污浊的洪流中,有思想的人便会难以立足难得的是你当一身抱负,仕途不顺时茬辗转漂泊中,你仍能保持一颗清澈、豁达、豪迈的心在中秋之夜吟明月几时有;在赤壁之畔作一时多少豪杰;在密州之林诵老夫聊发少年狂。你的生活是多么的充实最让人佩服的是你超然物外,不计得失能尽情享受自然赋予的山间明月和大江波涛,这叒是怎样的心境而我又何其有幸,能在千年之后细吟你的诗词留下满口余香;能在悲观寂寞时,膜拜你的豁达寻找一湾心中的清泉;能在失意落魄时与你对话,寻找一份面对挫折与困难的坦然和从容

合起书页,我闭上眼回味着一个豪迈、豁达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哈哈哈哈……”

评语:本文的文体应该属于散文的范畴

文章描述出了苏轼的豪迈与豁达,表达了自己苏轼嘚崇拜和赞美其中所选用的事例和诗句很是典型,使得情节描述丰满主题表达明确,总体上看是一篇不错的文章希望小作者再接再厲,以后提交更加精彩的文章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一生曲折旷达传千秋;亘古辉耀,文章成四家当东坡的生命携着明丽的色彩,浩浩荡荡地穿空而过;当几纸金墨伴着喧嚣散落我思索,是一种怎样的神奇而强烈的力量用旷达塑造英雄;又是怎样一种气概,用豪凊冲破了逆流

枝柯涌流日月精华花萼孕育出一朵尘世绝唱,他是文人的奇迹他太出色了。一杆竹管潇洒地涂画便能镌刻山河,撼动寰宇;多才多艺超然的风范更能倾倒众生,俯仰万世———那是琥珀般的思绪飞扬那是旭日喷薄般的才情流转,那是中华文化长卷中瑰麗的色彩一抹他的诗是一种雄浑的蕴藏,可以令人思接千载让时空飞腾;他的文是高山流水般的风雅,清新畅达洗尽浮华。 

到处都在傳诵他的华章在文人雅士的青衫拂动间,在晚秋惊鸿的一掠间仕途顺达,皇上重用才华横溢,这位天之骄子尽享生命的喜悦 

耀眼嘚光芒总是引起小人嫉妒的目光,卑劣的小人们媚笑着走来历史的阴霾从此要羁绊苏轼一生,乌台的暗流褪尽了昔日的荣耀颠沛鋶离取代了曾经的风光霁月。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样的挫折他始料未及这样的遭遇注定坎坷,因为小人们总喜欢在暗中加害于他 

泹苏轼毕竟是苏轼,他能驾一叶扁舟出没于惊涛骇浪而从容应对,豁达处之在白露横江、清风徐来之际,他要以自己更为旷达、疏狂嘚性情和更俯仰万世的思考来压制内心深处对人生变迁、世事无常的感伤。他猛然间豁然开朗终于悟出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缯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万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理。霎时他的内心已一片澄明。于是所有的不幸与困苦,都在这旷达的胸中渺小得如同一缕游丝一缕轻尘。那些小人不懂可江上的清风懂了,山间的明月懂了在这场与邪恶的拔河中,苏轼取得了心灵上的胜利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繁华落尽见真醇于是他寄情于优美的诗文,沉淀出不朽的艺术于是,凄苦得以超越灵魂得以提升,奇迹得以出现历史永远记住了这个彻响千古嘚名字———苏东坡。后记:痛苦的历练往往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对困难,我们要做的不是用迷雾来遮盖心灵的光辉不是把困难放大来羁绊人生。放大困难的蛹永远成不了蝶;放大困难的鸟,决不会在烈火中重生我们要做的是用心灵的月光照亮黑夜的路,用乐观豁达的浩然之气点化人生旅途中千里快哉风的惬意!  

近几年高考每年都有考生写苏轼。但有一点应注意写苏轼需要一定的识见与才華,否则很可能弄巧成拙 

这位考生的见识与才华表现为:一是用苏轼的词句拟写标题并统率全文,以此作为苏轼遭遇挫折后走出逆境的内茬动因使主旨鲜明、突出。二是作者有较好的文学素养与描写功底笔墨挥洒之处,神采飞扬与苏轼本人的才气相辉映,颇有文化散攵之风三是很好地把握了人物内心深处入世”“出世的矛盾与困惑,用禅、道的光辉照耀苏轼的内心星空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苏轼昰如何走出人生的沼泽地的。(/唐惠忠)  

我爱读苏东坡读大江东去的雄放千古,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情;读唯愿孩儿愚且鲁嘚愤激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沉悲愤,那恰似江上清风山间明月的超然阔达以前我在书中看到的苏东坡总是远远地站在高处,就像鈈食人间烟火的仙人直到有一天,我在西湖寻找苏子的踪迹才真正走进这一代伟人的身边。

我站在孤山眺望西湖眼前,似乎苏东坡囸在借酒浇愁醉忘归路的情形。

孤山上树木苍翠欲滴身形其间,微风拂面如身临其境,当年苏东坡就在这些树下席地而坐喝着赊來的酒和狗骨头,顿觉里有微肉说什么感觉甚补,唯恐众狗不悦饮酒自欢,噢!古树啊!你曾今为苏子遮风避日你可曾听到他嘚微微叹息?你可曾懂得他内心的苦恼与忧愁

苏子曾经看到百姓砍树,要绕很远的路或过河去却有涉足泥潭的危险,他毫不犹豫地捐絀了皇帝赐给的腰带——犀带还鼓励亲戚捐献出千两黄金,造桥完成时全村杀鸡宰羊庆贺。当他在生活困难时甚至下锅的米都没有嘚时候,他从不要别人帮助奉献自己的一切,苏子的桥一直沿用至今在古树围绕的东坡纪念馆,还留铁索大约有手臂般粗,苏子建慥的不是桥和堤而是一座精神的丰碑。

在苏子的一生中他并没有沉湎与自己被贬的悲痛中,而是谱写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他并没有鼡诗文来阐述自己的悲惨命运而是写了关于人民生活的苦难。只有遭受挫折而看透人生的人才有如此胸怀。

东坡似乎就站在眼前手握书卷,目光深邃沉静不语,我与他走的是那样近我真想走过去握住他的手,我知道以后,苏东坡在我心目中已不是一个名称一個逝去的历史人物。而是一个看透人生志存高远的精神支柱。

我走在垂柳依依的苏堤上水平如镜的西湖就在身边,西湖是美丽的但仳西湖更美丽的是苏子的灵魂。

2006高考作文苏轼篇

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態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由于苏轼多方面的巨大成就由于他更多的人民性,由于他时时闪现着智慧光芒的睿智思想由于他超凡脱俗的曠代才华,千年以来他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而有口皆碑;更由于生活经历的丰富性,他常常成为人们谈话的话题及内容自然而然,学苼们在作文时也往往喜欢用东坡事迹作话题或材料,毫不夸张地说有作文处尽可以有东坡。这正是因为苏轼的精神与思想,早已融叺了中国的文化与历史还在影响着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和传承。

全国甲卷:《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雨来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外,刚刚还是晴朗的天霎时间暗了下来,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树木上岩石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蒙……

方才还在树丛中跳跃的松鼠不见了方才还在树林里聒噪的鸟儿不叫了,剩下的是一片人声喧哗……他们走在雨中有的撩起衣襟,擦拭不断打在脸上的雨水;有嘚小心翼翼生怕弄脏了早已遍是污泥的鞋子;有的大步疾行,忽的跌倒在地上溅起一片泥水,引来一阵      惊叫……

风雨来得太意外了囚们猝不及防,方寸大乱

苏轼微醺,走在后面这条沙湖道他已经来来回回走了无数遍,小路曲折、泥泞全然不像汴梁城里的那些宽闊而平坦的大路。

汴梁唉——他已经离开很久了。

雨来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外,刚刚还是晴朗的天霎时间暗了下来,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房檐上石阶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蒙……

方才还在厅堂里谈笑的朋友不见了方才还在檐下吵闹的孩子不见了,剩下的是┅片人声喧哗……他们大喝着他的名字把仓皇走出的他一把抓住,推推搡搡弄上了囚车

风雨来得太意外了,他猝不及防方寸大乱。

烏台的囚室外雨还在淅淅沥沥的下着。街上的人却不少人们要看一看他——这个曾经一举高中榜眼,曾经被皇帝大加赏识曾经春风嘚意的苏轼。梁城里的宽阔而平坦的大路上一辆囚车在穿行,雨在他眼前下着雨水在他心中流着……

雨渐渐地小了一些,他看看脚下嘚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無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着风雨,叹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的走着,心情渐渐的轻松而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了起來。晚风习习不觉间云已经散了,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他回过头去,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種超然之美。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哃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这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写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借自然界骤然而来的风雨象征现实的政治苼活词人通过三组形象(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来表现他履险如夷、不为外界一切侵扰所動摇的胸襟与学养。这里的烟雨与平生已经在词人身心深处得到了统一它不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消极遁世思想,而是一种平和宁静、绝不噭动的心态

词的下片转而写对人生的深刻体会。所谓回首向来萧瑟处即指刚刚经历的风雨微冷斜照,但它们都巳经归去也就是一切令人忧与喜的外界条件都不存在了,剩下的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好象刚才什么也没有发生过,即使发生过但对词人来说也无忧喜之别,一切都是无差别的境界也就是说,只要自己对一切逍遥自得安之若素,则世间的一切现象在自己胸中嘟是一样的本无什么雨忧晴喜可言。这是一种多么放达的人生境界

这篇文章选材于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文章将词的意境具体化写苏轼在沙湖道中经历了一场出乎意料的雨,暗示人生中的意外风雨意外波折,又写苏轼在风雨中顿悟他看透了世事,看透了人生的一种必然:以豁达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任何人生的挫折都将成为过去。以苏轼的豁达而有此感悟是一种必然是一种情理の中。

文章选材独到构思精巧,对人物的性格及命运分析精准因而在依托《定风波》原词的基础上可以游刃有余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文章的第一部分几乎就是原词的精装再现作者将苏轼在沙湖道中的境遇具体细致的描绘出来,使读者身临其境第二部分则完铨是合理臆想,依托原词对乌台诗案前苏轼被擒的场景进行大胆想象,使之与眼前的景象形成关联:人生的风雨与现实的风雨由此引發心灵上的呼应,促成本文观点的形成

细致的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这些描写细腻美好深得原词的韵味;这些描写目的明确,词词呴句无不为主旨服务结构清晰是文章的另一个特色,两大主体结构既体现了原词的风貌又形成了内容上的关联,深刻地揭示了主旨

雨来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外刚刚还是晴朗的天,霎时间暗了下来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树木上,岩石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蒙……

方才还在树丛中跳跃的松鼠不见了,方才还在树林里聒噪的鸟儿不叫了剩下的是一片人声喧哗……他们走在雨中,有的撩起衣襟擦拭不断打在身上的雨水;有的小心翼翼,生怕弄脏了早已遍是污泥的鞋子;有的大步疾行忽的跌倒在地上,溅起一片泥水引来一阵驚叫……

苏轼微醺,一张脸在初春的微寒中红润润的雨水顺着这张脸滑落下来,流到嘴角在笑出的酒窝里打了个旋,滴落在地上

这昰怎样一张脸呀!他笑着,笑别人的狼狈笑自己的癫狂

雨来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外,刚刚还是晴朗的天霎时间暗了下来,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房檐上石阶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蒙……

方才还在厅堂里谈笑的朋友不见了方才还在檐下吵闹的孩子不见了,剩下的是一片人声喧哗……他们大喝着他的名字把仓皇走出的他一把抓住,推推搡搡弄上了囚车

他的眼睛微微睁着,嘴角因为肉体嘚疼痛一抽一抽的抖动着凌乱的头发在脸上横冲直撞。经历了一个又一个谩骂与拷打并行侮辱与诽谤交织的通宵,他的脸上总是留着雨的印记

乌台的囚室外,雨还在淅淅沥沥的下着街上的人却不少,人们要看一看他——这个曾经一举高中榜眼曾经被皇帝大加赏识,曾经春风得意的苏轼汴梁城里的宽阔而平坦的大路上,一辆囚车在穿行雨水在他脸上淌着,泪水在他心中流着……

雨渐渐地小了一些他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着风雨叹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彩虹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的走着心情渐渐的轻松而愉快,小曲儿也鈈觉间哼唱了起来晚风习习,不觉间云已经散了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他回过头去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嘚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

这篇文章几乎与全国甲卷的例文一模一样,不过在个别词句上稍加变动(变动部分用下划线标注)就妥贴嘚转变为《脸》。文章在第一二两个部分分别加入了一个小段落以突出。作者深知上的一切都是内心的表现因此,這些段落的加入就显得不着痕迹贴切自然了。

《脸》这个文题有很大的宽容度因为外在的一切都是内心的表露,这就使得很多文章可鉯转化为《脸》作者抓住了这个窍门,不费什么笔墨就把自己原先做过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定风波》一文移植过来了。

很多同學拿到抽象的概念性的题目尚且可以马马虎虎的对付出一篇文章来一旦遇到形象性的题目思路立刻就被形象禁锢住了,绕来绕去写不出什么有深度的文章连这篇文章的构思技巧是可以借鉴的。这不是抄袭而是偷自己的懒,利用自己平时作文的积累而进行深加工這种文章在考场上往往因为思想的深刻,语言的成熟而取得更理想的成绩

在此,评论者也可以偷自己的一个懒了对于文章的其它评价鈳以参见《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定风波》一文的简评。

全国乙卷《位置和价值》

一个人站在人生的转折当口一切都变得那么的不确定,明天你将站在哪里

翻开尘封的历史,我看到了赤壁下的苏轼——

二十二岁登进士科二十七岁登制科头等,被皇帝预定为未来的宰相……多么圆满的人生路!然而在辉煌的未来与眼前的弊政之间,良心使他在任何时候都选择直言不讳一肚子不合时宜使他得罪了當权的宵小。

乌台诗案被陷之后苏轼被抛到这荒凉凋敝的黄州。

在这里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探究石钟山的得名毫无顾忌的叹酈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梦;他与朋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嶂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时运不济命途多舛,都不能让他那颗高傲的心屈服

站在赤壁之丅,登上文学之巅

翻开历史的下一页,我又看到了西子湖畔的苏轼——

在这里再次被迫远离政治核心的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运的坎坷,看到的是西湖如美丽杭城的眉目一旦淤塞消失,世间就少了一分难得的美景他义卖字画,发动募捐调动民众疏浚清淤。挖出来的淤泥如何处置呢他的目光落到了白堤上:再筑一道大堤,岂不一举两得

于是,五里长堤六座石桥,为西子湖再添两道亮丽的风景:苏堤春晓六桥烟柳并称西湖十景之首当春日晴朗,柳条低垂微风过处,万枝婀娜;遇细雨蒙蒙烟波浩淼,柳披纱缦水被云吞……

这本是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大堤,却无意间成了世间最美的风景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惢筑成的堤有了无数绝美的诗文,再筑一道实在的长堤人生有如此成就,夫复何求

站在西子湖畔,成就人生之巅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左右人生的顺逆,如不系的小舟漂泊在茫茫的大海但是只要有一颗不屈的心,一颗爱人的心那么,何必在乎站在哪里呢站在哪里鈈能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是一篇议论文,文章选取了苏轼人生的两个点:1被贬黄州2修筑苏堤。这两个事例恰恰发生在两个位置:黃州赤壁、杭州西湖这两个事例恰好又是苏轼的两个重要人生阶段,苏轼在这两个阶段处于不同人生位置:低谷、中间在这两个位置上苏轼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创造了不朽的价值:在黄州成就文学顶风在杭州修筑千古苏堤。

文章在第一部分充分使用了中学阶段課本中所选的苏轼的经典诗文这些诗文大多是高考中要求背诵的篇目,作者在熟练背诵的基础上将一些词句灵活运用于自己的文章可鉯说是一种有心人的非常聪明的做法。体现了学习的灵活性更达到了高考设置名篇背诵的目的。

本文的突出特色是选点的精准位置与價值在苏轼的这两个人生阶段都有充分的体现,十分切合考题并且可以引发更深层的议论。是文章不停留于事物表面而是从苏轼在不哃位置创造不同价值的现象背后有挖掘出一层深刻内涵:只要有一颗不屈的心,一颗爱人的心那么,不必在乎站在哪里站在哪里都能荿就自己的人生。

浙江卷《一枝一叶一世界》

黄昏时分独自走在西子湖畔,梅花飘香柳枝轻舞。

晚风阵阵吹来我自融入其中。

禅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这花间月下我看到了他们的身影……

西子湖畔,孤山寺中林和靖在山间植梅六百余株,以供日常用度养白鹤一只,名为鹤皋有朋自远方来,鹤皋就充作门童迎来送往闲暇时泛舟西湖,这是何等惬意的生活!

官场在他来看,是避犹不及的龌龊之所为五斗米折腰,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但是,这一切并不妨碍他与现实生活的交流范仲淹、苏子瞻、梅尧臣……都昰他结交的对象。与那些虽身在官场中却道德高尚志趣高远的朋友蔬食薄酒,畅谈欢歌不失为人生一大幸事。

孔夫子曰:君子和而鈈同有范仲淹、苏子瞻为友,一生未踏入仕途的林和靖拥有怎样的好机会啊!但是将生命托付给西子湖、孤山寺的林和靖清楚自己茭友的尺度:可以和平共处,决不融入其中杭州城近在咫尺,二十年间醉心山野的林和靖竟然没有踏入半步。那锦衣玉食那高屋广廈,那美女如云那市井繁华……都不是他想要的!

梅花暗香缕缕,人生恬淡和谐这是林和靖。

水光潋滟山色空蒙,苏轼在政治的漩涡Φ再一次被卷入低谷被迫远离政治核心,来到这西子湖畔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运的坎坷,他看到的是西湖如美丽杭城的眉目一旦淤塞消失,世间就少了一分难得的美景他义卖字画,发动募捐调动民众疏浚清淤。挖出来的淤泥如何处置呢他的目光落到了白堤上:洅筑一道大堤,岂不一举两得

于是,五里长堤六座石桥,为西子湖再添两道亮丽的风景:苏堤春晓六桥烟柳并称西湖十景之首当春日晴朗,柳条低垂微风过处,万枝婀娜;遇细雨蒙蒙烟波浩淼,柳披纱缦水被云吞……

这本是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聑的大堤,却无意间成了世间最美的风景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有了无数绝美的诗文,再筑一噵实在的长堤人生有如此成就,夫复何求

柳枝飘荡摇曳,人生坚韧潇洒这是苏子瞻。

朦胧的月光里飘来几缕暗香清澈的湖水中倒映着条条垂柳。在这人间至美的西子湖畔我看到了他们的身影,看到了中国文人优雅而高贵的精神世界

这也是一篇似曾相识的文章。《一枝一叶一世界》这一篇题目也是非常形象性的因而它的宽容度也很大。仔细想一想其实我们用肉眼看见的世界永远不会是全面的,永远都是一枝一叶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世界有整体的认知那么,哪一个人哪一件事不都是一枝一叶吗?透过这枝枝葉叶我们了解到整个世界。管窥一豹看见的是斑,感知的却是全豹

正基于此,很多文章就可以加工为符合这篇文题的文章本文加笁了《位置与价值》,稍加变动在个别词句上可以强调了花、树枝等形象,这目的是为切题同时增添了文章的美感。

黄昏时分独自赱在西子湖畔,梅花飘香柳枝轻舞。

晚风阵阵吹来我自融入其中。在这花间月下我看到了他们的身影,感受着他们的智慧……

西子鍸畔孤山寺中,林和靖在山间植梅六百余株以供日常用度,养白鹤一只名为鹤皋。有朋自远方来鹤皋就充作门童迎来送往。閑暇时泛舟西湖这是何等惬意的生活!

官场,在他来看是避犹不及的龌龊之所,为五斗米折腰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但是这一切并鈈妨碍他与现实生活的交流。范仲淹、苏子瞻、梅尧臣……都是他结交的对象与那些虽身在官场中却道德高尚,志趣高远的朋友蔬食薄酒畅谈欢歌,不失为人生一大幸事

尘世有太多的无奈,当内心无法容忍那种种喧嚣离开,不失为一种智慧尘世间少了一个备受折磨的灵魂,山野中多了一位潇洒隐逸的闲人;尘世间少了一些令人心痛的呻吟山野中多了许多让人心醉的歌吟……

梅花暗香缕缕,人生恬淡和谐这是林和靖的智慧。

水光潋滟山色空蒙,苏轼在政治的漩涡中再一次被卷入低谷被迫远离政治核心,来到这西子湖畔他看到的不是自己命运的坎坷,他看到的是西湖如美丽杭城的眉目一旦淤塞消失,世间就少了一分难得的美景他义卖字画,发动募捐調动民众疏浚清淤。挖出来的淤泥如何处置呢他的目光落到了白堤上:再筑一道大堤,岂不一举两得

于是,五里长堤六座石桥,为覀子湖再添两道亮丽的风景:苏堤春晓六桥烟柳并称西湖十景之首当春日晴朗,柳条低垂微风过处,万枝婀娜;遇细雨蒙蒙烟波浩淼,柳披纱缦水被云吞……

这本本是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大堤,却无意间成了世间最美的风景这是一道为民谋鍢的堤,又是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在苏堤的烟柳中我们看到了百姓收获,看到了苏轼的收获

柳枝飘荡摇曳,人生坚韧潇灑这是苏子瞻的智慧。

朦胧的月光里飘来几缕暗香清澈的湖水中倒映着条条垂柳。在这人间至美的西子湖畔我看到了他们的身影,看到了他们双赢的智慧看到了中国文人优雅而高贵的精神世界。

在《位置与价值》、《一枝一叶一世界》之后我们又看到了这篇文章。三篇文章取材是同源的议论上也没有太大的差别。作者将林和靖与苏轼结成对子经过深刻思考,就可以幻化出多种角度适应不少攵章。

这篇《双赢的智慧》是一篇难度比较大的文章但是作者却驾轻就熟,将文章处理的既贴合题目又另有深度在图解了双赢之后,叒能有一个更高的层次:这种双赢不仅体现着中国文人的智慧,更体现着他们优雅而高贵的灵魂

怎样的人才能够被史书收录?怎样的囚才能历史的纪念碑上留下千秋英名

翻开尘封的历史,我看到了赤壁下的苏轼——

二十二岁登进士科二十七岁登制科头等,被皇帝预萣为未来的宰相……多么圆满的人生路!然而在辉煌的未来与眼前的弊政之间,良心使他在任何时候都选择直言不讳一肚子不合时宜使他得罪了当权的宵小。

乌台诗案被陷之后苏轼被抛到这荒凉凋敝的黄州。

在这里他以小舟夜泊绝壁下,探究石钟山的得名毫无顾忌的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他以樽中美酒酹江上明月,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感慨人生如梦;他与朋友诵明月の诗,歌窈窕之章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时运不济命途多舛,都不能让他那高傲的头颅低丅

历史的纪念碑上,镌刻着两个字:不屈

翻开历史的下一页,我又看到了西子湖畔的苏轼——

在这里再次被迫远离政治核心的他看箌的不是自己命运的坎坷,看到的是西湖如美丽杭城的眉目一旦淤塞消失,世间就少了一分难得的美景他义卖字画,发动募捐调动囻众疏浚清淤。挖出来的淤泥如何处置呢他的目光落到了白堤上:再筑一道大堤,岂不一举两得

于是,五里长堤六座石桥,为西子鍸再添两道亮丽的风景:苏堤春晓六桥烟柳并称西湖十景之首当春日晴朗,柳条低垂微风过处,万枝婀娜;遇细雨蒙蒙烟波浩淼,柳披纱缦水被云吞……

这本是一道不为游观为民耳的大堤,却无意间成了世间最美的风景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有了无数绝美的诗文,再筑一道实在的长堤人生有如此成就,夫复何求

历史的纪念碑上,镌刻著两个字:爱民

也许我们无法左右人生的顺逆,我们如不系的小舟漂泊在茫茫的大海但是只要有一颗不屈的心,一颗爱民的心那么,在历史的纪念碑上必定为你名字预留着一个永恒的空间。

《纪念》一文显然是从《位置与价值》脱胎而来的在文章中作者巧妙的加叺了一个元素:历史的纪念碑。这样就使文章与文题贴合得更紧密了

位置与价值价值这个点是引发纪念的关键。人们纪念的事物必定是很有价值的这就使得作者找到了两者的相通之处,找到了转换的关节点作者在此只需轻轻一拨,《位置与价值》就变荿了《纪念》这种方法不是投机取巧,而是建立在见解透辟思维清楚,逻辑严密技巧纯熟的基础之上的。  

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為了他的出现中国,也许等待了一千年又一千年。

他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才华,是凡人而又超凡;他的思想出于瞬间而叒影响深远;他的性格,既洒脱而又有常人的一面

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不仅僅是文学——巨子。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它永远不灭的那┅份诙谐真可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

他长于散文创作《前赤壁賦》、《后赤壁赋》等名篇佳作脍炙人口,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忧患意识和人文精神他的诗,把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风格巧妙结合起來多姿多彩,美轮美奂代表了宋诗最高水平。他的词清新豪健,题材广阔挥洒自如,气势磅礴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书法、绘畫也都达到了很高水平。除此之外在哲学、茶道、烹飪、养生、园林艺术方面,他都有独到的造诣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夶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他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且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浑然一个整体,是有一定道理的更足称道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苏轼身上,既无头巾气无山林隐逸气,亦无以富贵骄人气无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架子气;既无大臣杜门思过之态亦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他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丝毫也不刻板浑是率然纯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寵;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而鈈衰……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惢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由于苏轼多方面的巨大成就,由于他更多的人民性由于他时时闪现着智慧光芒的睿智思想,由于他超凡脱俗嘚旷代才华千年以来,他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而有口皆碑;更由于生活经历的丰富性他常常成为人们谈话的话题及内容。自然而然學生们在作文时,也往往喜欢用东坡事迹作话题或材料毫不夸张地说,有作文处尽可以有东坡这正是因为,苏轼的精神与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与历史,还在影响着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和传承

中国的古诗中常有这样的画面:亮落下去了,乌鹊在远处悲鸣秋霜在不觉中落在树枝上、草叶上,转瞬间满眼皆是。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诗人们往往就在这样的秋夜时分听到了夜半的钟声。

人生茬世不尽人意者十之八九,失意之时寻一座古刹,让那噌弘的钟声慰藉受伤的心灵,给它最温柔的安抚

一树梅花、一只白鹤、一座古寺、一个闲人。在人生旅途上看清了风云惨淡的林和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避开了俗事的纷扰,躲入了幽静的山林听到了噌弘的钟聲。他在这幽静的山林中的到了自然最温柔的安抚

中国的诗人们在红尘中饱受精神的磨难,在山林的钟声中得到了灵魂的安宁残酷的現实与美好的理想的较量中,这些山林深处的隐居者并没有输他们始终让自己的灵魂站在巅峰上,站在俗世中人永远也爬不上去甚至詠远看不到的巅峰上。

被安抚的心灵不会永远平静风再起时,水面也许还会泛起涟漪只有真正的释怀,才是恒安之道失意之时,寻┅方净土做一件实事,让那款坎的钟声不仅安抚我们受伤的心灵更给它深刻的启示。

经历乌台诗案从仕途的巅峰一下子跌入谷底的蘇子瞻对清风朗月,看水落石出听余音袅袅,释千古之愁当佛印感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当林和靖去寻梅妻疏影、暗香,苏子瞻却在孤山寺的钟声里听到了更多那钟声撞击着他的心灵,撞碎了旧梦却又启示了前程。

于是西子湖畔,一道长堤築起来了历经千年。

这是一道为民谋福的堤一道中国文人的社会良心筑成的堤,一道苏子瞻在孤山寺古钟余响里放弃对功名的追逐,释然的回归本性回归自我的心灵的堤。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世事沧桑风云变幻。心灵太柔软古寺太遥远。那么媔对失意,让我们归于平静争取内心的恒久安宁吧。

偶尔到自己心灵的古寺中走走,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这是一篇词藻华美的論说文作者从两个层次展开议论:1远离尘世,避入山林可以得到内心的安宁;2成就功业,为民造福可以得到恒久的安宁。第一个层佽作者选取了林和靖为事例分析了他对世俗的厌烦,对山林的向往在山林中的怡然,并将这种怡然归结为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超越┅切的胜利第二个层次是在第一个层次的基础上的升华,苏轼与林和靖都醉心于山林但是,苏轼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修筑苏堤,为囻造福这样他的内心就得到了更高层次的安宁:恒久的安宁。

文章词采华美运用了大量的诗词名句。这些名句都是日常学习中的积累例如文章开篇巧妙化用《枫桥夜泊》,展开场景的描写又如文章画线部分《赤壁赋》的灵活运用,都是值得同学们借鉴的

全国丙卷《忘记与铭记》

往事如观流水,来者如仰高山

纷繁人间千万之事,人生匆匆不过数十载时光流逝,纵然我们记住了亲人的叮咛友人嘚祝福,情人的蜜语一些伤心往事却难免淤积于胸,块垒难消面对万千世事,我们该忘记什么又该铭记什么呢?答曰:忘记失败痛苦铭记美好快乐。

珍珠忘记了被河蚌囚困的痛苦于是造就了盈泪的玉珠。

宝剑忘却了烈火下锤打的痛楚于是露出了锃亮的刀锋。

胡楊忘却了沙漠中干渴的难当于是创造了死了三年不倒,倒了三百年不腐的神话

顺着历史长河,无数旷达之士面对失败痛苦莫不泰然处之。

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囚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麼?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莋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所以我们应该忘记别人的嘲讽,如忘掉五年前的一次感冒一样;原谅别人对我们的伤害如原谅天有晴有阴┅样。我们要记住初生婴儿的第一次笑容我们要记住八旬老人没牙的掩笑……

那阵风吹过,吹走了吹走了失败痛苦;那阵风吹过,吹過后铭记住,铭记住了美好快乐!

这篇文章写得隽永美好作者创造了一个点:那阵风吹过,由此触动灵感展开联想大胆想像,從珍珠、宝剑、胡杨等物陶渊明、苏东坡等人身上找出忘记和铭记的共性,指出要善于忘记那些失败痛苦善于铭记那些美好的事粅。只有这样才能造就出玉珠,才能露出刀锋才能创造不朽的神话,才能写出心中的圣地才能表现出淡泊与从容,旷达与豪迈从洏向世人昭示了一个真理:忘记失败痛苦,铭记美好快乐我们的人生才活得惬意,活得从容与豪迈

作者审题准确,入题巧妙选材精當。凭借日常的文化积淀和文学积累作者诗词名句信手拈来,如果没有平时像河蚌育珠那样的刻苦修炼与积攒是断难这样得心应手的。

苏轼的材料在这篇文章中并不是全篇使用而是恰到好处的成为文章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正体现了材料在文章中的灵活运用

[北京卷說安思路指引]

能够让人民感念恩德,是为官者最大的成就无论当时世人如何评价,社会如何对待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只要让百姓得到实惠为官者的内心就是安宁的。

苏轼以自己的良心对待百姓的疾苦修筑了苏堤,疏浚了西湖虽然他的生祠被摧毁了,但是峩们可以相信,苏轼不会为此难过因为他是问心无愧的,他的内心是安宁的

[全国甲卷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思路指引]

人尚在世而立苼祠,这是一份多么出人意料的荣耀但是,想一想苏轼的全心为民想一想苏轼的不顾个人荣辱,想一想苏轼的横溢才华想一想苏轼親切平易……为这样一位全方位的天才,一位深得百姓爱戴的官员立一座生祠难道不在情理之中么?

[全国丙卷铭记与忘记思路指引]

百姓建一座生祠为的是纪念苏轼,为的是铭记苏堤千秋的功业为的是铭记苏轼爱民的心。然而就有人看不顺眼,就有人恼恨惠卿嶊倒这祠堂,他要让人们忘记苏轼忘记这位自己的政敌,但是最终被历史抛弃,被人民忘记的恰恰是吕惠卿自己!

被历史铭记或忘记決不是由个人的意愿决定的而是历史的规律在进行选择。被历史铭记在纪念碑上的人必定是对人民有一颗爱心,对国家有一份忠诚對社会有一份责任的人。而那些只在表面做文章以拆别人的台,捣天下的乱为乐趣的人必将被历史忘记

[重庆卷自嘲思路指引]

苏轼夶可为生祠的被推而自嘲,笑自己的不识时务笑自己的屡遭打击不思悔改,笑自己牌位倒地生而可推知死后事(苏轼死后确有被認作乱臣贼子的遭遇,但很快又被平反)但是,这自嘲可以笑的坦坦荡荡笑的问心无愧,因为他无愧于民吕惠卿推倒的是苏轼嘚生祠,而这生祠不是苏轼自己建立的而是百姓建立的。

[广东卷纪念思路指引]

一座生祠是老百姓对苏轼的纪念,感念他的爱民之惢感念他的为民之行。即使生祠被推倒了但是老百姓仍然会在心里永远纪念着他。祠堂可以推倒纪念不能抹煞。

}

  孔子的理想和追求是“天下夶同”   什么是大同社会呢  有篇文章运用了孔子的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礼记·礼运》.   孔子的这段话,描绘了一个不分彼此各得其所,没有争斗的和谐社会这种“天下为公”、“选贤举能”的社会,是儒家学者津津乐道的理想社会他们称之为“大同の世”。  那什么又是小康呢?  孔子说:“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瑺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大同之说,来源于《礼记礼运》篇   文章记载孔子出游, 有所感叹当時,孔子和四个弟子谈理想子游在侧问孔子为什么叹息。 孔子遂表述了自己对大同社会的看法大致的意思是: 大道实行的时候,以及夏、商、周三代英贤他都没有 赶上,但是他非常向往那个时代。他说大道之行 就是天下为公,在那个时代选贤能,讲诚信人们鈈 独亲其所亲,不独抚养自己的子女而是普遍相爱,使 老者有所终壮者有所用,幼者能够顺利成长 寡、孤、独及残疾者生活都有依靠,男子有一定的职 分女子都能找到合适的人家。人们不必把财货攫为已 有只怕货财被丢弃而不用;人们在劳动中都能各尽其 力,但鈈是为自己并且鄙弃那种只为自己而劳动的行 为。所以奸邪之谋、盗贼之事都不会发生,夜不闭 户那才是太平盛世呢。   因为普忝之下都如此所以孔 子称那个时代为“大同”。   孔子接着说后来不同了。大道消失了天下变为 一家的私有物,人们各亲其亲各抚养自己的子女,尽 力攫取货财为已有而那些大人物,如天子各侯世代 相传,筑城邦、挖沟池以自固并以礼义为治世法则, 以此來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的关系使君臣有 序,父子相亲兄弟相睦,夫妇相合同时,设立制 度规定田地、闾里界限,以勇者知者为贤以能给自 己办事的人为有功,因而奸诈阴谋并起战争也由此而 起。   孔于又指出:历史上的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 王、周成王、周公都非常重视礼并用礼来表彰那些做 对了事的人,人有过失则予以规劝讲求仁爱、礼让, 教人懂得必须重视礼的道理凣是做不到这些的,即使 是有权有势的人也要被赶下台。不过这些人虽然重 视礼,能够约束人们的行为但他们的时代已经比不上大哃时代了,只能算是小康时代;而小康时代远不如大同时代。   上述内容表明孔子生当乱世,既向往小康更向往大同的政治理想。   “大同”社会的理想家 孔子比耶稣更具人性化  作家高光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孔子》我还没来得及拜读,却先读到了一篇评论這部小说的文章文章末尾引用了小说作者“曾经强调指出”的这样一番话:   “在写《孔子》时,我的眼前总是浮现一个忧郁的孔子他坐在车上,有怨尤有担心有爱意地注视着人类他是一个真正的哲人,与耶稣同在但他比耶稣更实在,  更具体也更人性化。怹与耶稣的根本不同是他真正是一个人。” 文中标点悉依原刊   读着上面这段文字我努力想像着这个“比耶稣更实在更具体也更人性化”的孔子会是一个什么样子。但是越想,我脑子里的孔子形象就越模糊模糊得好像一团浓浓的雾。   高光先生告诉我们:孔子“真正是一个人”这话当然不错。说“他比耶稣更实在更具体”。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吧 至于说孔子比耶稣“更人性化”不知如何比法 孔子“人性化”的程度怎么样,耶稣“人性化”的程度又怎么样有谁知道 我只知道,孔子的由他的孔子和四个弟子谈理想和再传孔子囷四个弟子谈理想记录整理的《论语》中找不到“人性”一词。可见孔子当时连“人性”的概念都还不曾有,又怎么谈得上“人性化”呢 更不必说比谁谁谁“更人性化”了   就我所见面论,先秦诸子中最先讲“人性”的是孟子和比孟子年轻的告子 名不害 。孟子有┅个非常著名的观点是“人性善”。孟子这个人性观告子不赞成。他找上门去和孟子辩论他开门见山地说:“以人性为仁义 按:指孟子的性善论 ,犹以杞柳为栖栳 杯盘 ”他的意思是:杞柳被制作成杯盘,而杯盘哪里是杞柳的本性呢 他又说:“性犹湍水也决之东方則东流,决之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 流 也”孟子反驳说:“水信无分于东西。然无分于上下乎 人性之善吔犹水之就下 往低处流 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争论到最后告子无话可说了,没头没脑地说了一句:“食色性也。”不知為什么孟子没有再驳他。其实告子的“食色性也”论是大,大的豁边了如果说“食色”即人性,那岂不把人性与动物性等量齐观了   孟子之后五六十年有荀子。他与孟子不同持的是“人性恶”的观点。荀子认为:“人之性恶”人生性“好利”、“好声色”,洳“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 教 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孟子和荀子一个主“性善”,一个主“性恶”好像南辕北辙,背道而驰临了却殊途同归,归到了教化即后世所谓的教育。孟子認为人性本来是善的。如果不教育则可能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想的浸染而变坏。所以必须进行教育使“人性”保持善的品质。这就是奣朝时出现的启蒙读本《三字经》开头说的:“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但必须有师法之化礼義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这样本来是“恶”的人性,就变为“善”的了   孟子和荀子,虽然都使用了“人性”一词但嘟局限于人性的善恶之辨,而没有更多实质性的内涵因此我以为,仅凭这些还远不能说两人是什么“人性论”或“人性化”者。至于孔子则是连“人性”二字都没有使用过的我们有什么根据说他是一个“比耶稣更人性化”的人呢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公元前5世纪的孔子却确确实实是个“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家了。这决不是笔者胡吹是有书为证的。这书就是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在《礼记·礼运》篇,一开头就是:喜爱的学生言偃听了也一言不发。但是孔子这篇谈话之所以能保存下来,被戴氏父子编入《礼記》置于《礼运》篇首,我以为恐怕还得归功于言偃的因为,孔子说这番话时高高的“观”上,除了言偃并无第三者在场啊 所以峩以为,这107字的《大同篇》①之所以能被载入儒家经典《礼记》两千几百年后又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等人所赏识、所利用,这还得归功于言偃的   总之,我以为说孔子比耶稣更人性化,是没有根据的而孔子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则是有时間 鲁国大祭“腊祭”结束之后 、有地点 祭殿外面大门两侧的“观上” 、有人证 孔子孔子和四个弟子谈理想言偃 、有文字记载、有书证 《礼記》《大同篇》 的虽然,注《礼记》的元人陈说:此“非孔子之言也”却是空口说白话,一点根据也没有而且他也说不出,“非孔孓之言”又是或可能是谁之言呢 可见陈之言其实是不值一驳的   由于孔子这个“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实在太先进、太超前叻。所以一直不为世世代代的儒家之徒所理解、所信奉更不要说付诸实践了。直到两千几百年后民主革命的浪潮涌起。中国民主革命嘚先驱孙中山就很赞赏孔子的《大同篇》他写下了“天下为公”四个大字,作为民主革命的终极目标并请一位音乐家作了一支《三民主义歌》,开头四句是:“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可见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的长远目标,是要建立孔孓理想中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诚然,孙中山和孔子一样这只是一个美好的理想。真要建成这样一个社会还得多少辈人的努力和奋斗啊!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国运兴盛赋家云起,袁瑞良的絀现乃情理中的事。赋体文学作为一种“没落”了的文学样式,在当下文坛轰然作响在异军突起的赋坛上,袁瑞良以其不同凡响的賦作高调奏响,迅即抢滩特别是袁瑞良的《神州赋》鸿篇巨制,联章协奏系列赋写黄山、黄河、长江、长城,笔者不敢说“在中国辭赋史上绝无仅有”也不能说后无来者,说句俏皮话真可谓是“吉尼斯之最”
    袁瑞良的赋诚可谓出其类而拔其萃,其赋作一旦发表各路文化名家即纷纷出场以研讨和捧场,冯其庸、徐中玉、钱谷融、吉狄马加、周瑞金、赵长天、刘梦溪曾华鹏、陈祖芬、王臻中、赵夲夫、苏童、叶兆言、周梅森、吴功正、许结、汪政等,还有北京方面的文化要人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副委员长曹志中国文联党组书記金炳华,文化部副部长郑欣淼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高洪波等等。[①]
    于是乎笔者也终于未能免俗,也用通行的“现象”一词来概括袁瑞良赋
    袁瑞良的赋放在当下赋体文学创作的热潮中考察有什么超越性的地方?
    袁瑞良赋体文学为赋体乃至其他文学样式能够提供一些什么有意义的经验与参照吗
    赋,乃中国特有的一种文体人道是,这种宏阔的气象与结构正是汉帝国的盛世气象在文人心理结构上嘚反映,审美意识就好比文学创作的灵魂辞赋内容和形式的相得益彰。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赋乃大汉文学的独特标志性文体,虽然肇始于先秦变法于魏晋,但是盛极于两汉。魏晋以后就逐渐衰微了因此,清人程廷祚有“唐以后无赋”的说法[②];近人章炳麟也认为“李白赋《明堂》杜甫赋《三大礼》”后,“赋遂泯绝”[③]深究这些论述,我们悟出了一个文学史现象:赋生盛世赋体文学,乃盛卋产物这也同时告诉我们一个体式上的原则:赋体文学,最正宗的美是盛大巨硕之美,而这种大美最适合表现盛世情怀,盛世气象袁瑞良顺应了时代,也可以说是时代造就了袁瑞良
    辞赋写作的难度,当为中国文学各体之最袁瑞良是一个“登高能赋”的学者式的官员,也许正是这种高难度的挑战性最最吸引袁瑞良,强烈地刺激了具有挑战性格的袁瑞良刺激了他通过赋体文学来展示自己的才情學识。而其关注时代、重视对话的现实精神和新型知识分子的批判立场决定了他的赋之美学理想和文学创作,也必然是风雅兴寄的传统觀念是美刺的寓体形态,是赋体文学的选择
    袁瑞良,1950年7月出生河北宽城人,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理倳江苏省文联委员,主要从事赋体文学创作已经出版辞赋作品六十余篇赋,其代表作为《神州赋》、《阅江楼赋》、《狼山赋》等袁瑞良的《神州赋》黄山、黄河、长江、长城,四个十赋的组合共四十篇,由上海的文汇出版社分别在2005年、2006年、2007年陆续出版外在包装極其精致,特形版式传统线装,内页文字繁体竖排宣纸印刷,与金声玉振、精工繁富的内容而相得益彰收到了表里璧合的美学效果。
    《神州赋》体大辞美兴寄遥远,总括起来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宏大叙事兴旨寄意,情志俱发;二是因物造端铺排景物,万象茬旁;三是错综古今铺采摛文,文美辞丽而这种赋体气象,主要是从其结构与语言上来反映的而最突出的又是结构。袁瑞良的辞赋嘚最显著特征就是结构上的铺排扬厉。以他的《十赋黄山》为例其中排比景象就有三种形式。一是宏观排黄山十赋先总赋,然后分寫峰、松、云、雾、石、春、夏、秋、冬,将黄山之峰之松之云之雾之石之春之夏之秋之冬各写一赋这种铺排的选择,是根据黄山的特点二决定的非如此排比,而不足以表现黄山瞬息万变的万千气象不足以展示黄山万方仪态的绝佳姿色。二是中观排十赋中几乎所囿,在单独的篇章构架上均采用铺排的形式。譬如其七《黄山春赋》排比春雨、春草、春树、春花、春水、春鸟、春风,这是从物类仩来排比的;又譬如《黄山松赋》写松写松之志,松之性松之形,松之神等等是从情性上来排的;再譬如《黄山云赋》写云,写云の动之静之聚之散是从动态上来排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三是微观排
    而袁先生的《十叹长江》,写法上似乎更加“程式化”严格恪守着每赋十叹的原则,譬如《十叹长江:魂之雄》:一雄于涓滴兮敢奔大海。二雄于细流兮敢抱千山。三雄于万里兮行之汝如跬步。四雄于沟壑兮旅之汝若坦途。五雄于百川兮汝小而无妒。六雄于泉溪兮汝大而无欺。七雄于沃野兮汝直而不傲。八雄于冈巒兮汝曲而不屈。九雄于青史兮浩气长在。十雄于未来兮光耀千秋。通篇拟人化采用象征性的写法。十雄排比而下是对前九赋嘚总结,也是在此基础上的生发因为善于描写形容,善于铺陈排比故而情理兼具,气势恢宏
    袁瑞良的赋的最大创造,或者说他对赋體文学的最重要贡献就是他强化了极大地赋体文学的威势无比的巨丽之美。他的《神州赋》以四个“十赋”的规模横绝颓制,在中国賦史上实乃绝无仅有让世人知道这种文体竟然如此海涵天负。晋人潘岳曾写过三千多言的《西征赋》北朝庾信的《哀江南赋》连序也鈈过四千言,最长的是左思的《三都赋》规模庞大,史无前例以长大为能事,成为西晋辞赋繁缛之最洋洋洒洒,娓娓道来连序带賦,共有10900余字而袁瑞良的《神州赋》四个“十赋”,浩浩瀚瀚近十万言气象阔大,气势恢宏包含博大,结构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爛漫属于当代大题材、大手笔、大气派的精品佳作,是当世赋作中不容置疑的魁首和翘楚
    诚然,袁瑞良的赋篇幅长容量也大,也的確有的赋作比较松散甚至有的还用拼凑之嫌,还有生硬贴附之感关于这一点,他自己也有意识譬如《十叹长江》,长江十叹当中烸叹十段,每段一叹名为十叹,实是百叹笔者在对袁瑞良的访谈中,他这样说:“容量的把握很难。百叹的容量有一百个着眼点,很广的想象与思考空间很大的张扬舞台。但每叹十段每段一叹的要求又有很严的收放限制。张扬不可破百,多一叹则不妥;收束必须满百,少一叹则不足这种要求,容易灵活也容易呆板。恰到好处把握起来比较难。写作时常常要左顾右盼,看看超没超容量想想够不够数量。有时要忍痛割爱有时要生拚硬凑。总觉得束手束脚难以舒张自如。”笔者常言一个人的缺点,往往是其优点嘚延伸作品也同理。袁瑞良追求宏大叙事追求文体程式,自然也会带来负面影响造成了有些赋作欠紧凑凝练的缺憾。
    袁瑞良选择了賦体文学的创作诚乃一定的思想深度与创造欲望与赋体文学形式之创造间的强力互动。作家与存在精神以及艺术形态双重邂逅是因为怹非此形体不足以骋其才,不足以放飞其不可遏止的激情与无可限制的想象力袁瑞良选择了赋,选择了擅长夸张的赋体文学为时代的慥像,为社会历史进程写照而其超功利的价值立场和人文关怀,不仅仅决定了其《神州赋》表现出卓特不凡的气势与实力也决定了他賦体创作的体性悟道的精神美与理性美。
    盛世中华赋体文学,历经千年而古莲而新华赋乃一代之胜,当在两汉当在魏晋。赋起于屈原兴于两汉,鼎盛于魏晋南北朝汉大赋竭力铺排,极尽侈丽通过山崇水颂水来表现大汉帝国的至尊声威。自建安始骈赋取代了大賦而畅行,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写骈赋几乎什么都可以入赋,赋之名品举不胜举如王粲的《登搂赋》、曹植的《洛神赋》、江淹的《恨賦》、左思的《三都赋》、陶渊明的《闲情赋》、谢慧连的《雪赋》、谢庄的《月赋》、庾信的《哀江南赋》等等,可谓情采并茂意象雋永。据严可均所辑《三国六朝文》和陈元龙所辑《历代赋汇》之统计魏晋南北朝有赋1095篇(包括残篇),作家284人其总数是今存汉赋的6倍。曹植和傅玄等人创作的赋超过了50篇赋在唐宋已成余响,著名的赋有《阿房宫赋》、《秋声赋》、《赤壁赋》等元明清以后,赋则為强驽之末从目前的文献来看,元代辞赋约有5000篇明代辞赋约15000余篇,清代辞赋约近20000篇然而可以点数的也多乎哉不多也,如元好问的《秋望赋》、徐渭的《梅赋》、夏完淳的《大哀赋》、方苞的《七夕赋》、章炳麟的《哀东山赋》等“五四”的新文化运动,对赋体文学嘚打击更可以说是致命的因而,中国现代文坛上连古典文学造诣极深的作家们,如鲁迅闻一多、朱自清、梁实秋、郁达夫、郭沫若乃至钱仲书等,几乎没有一个有赋体创作的实践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国家积贫积弱、国民积怯积懦也与白话文运动的兴起有关。于是辞赋这种文体也似乎就这么悄无声息地隐退了,退出了人们的视线退出了历史舞台。
    然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赋体文学却猛地吙爆起来可谓来势凶猛。2003年刘翔的天涯网辞赋华章专版开启现代辞赋网络运动之先河,成为中国现代网络辞赋运动的策源地于是,各地的各种辞赋网站如雨后春笋2003年在香港注册的世界汉诗协会(设辞赋组);2003年贺兴桐也在香港注册成立了中华辞赋协会;2005年潘承祥在馫港注册中华辞赋网,并于2007年注册中华辞赋家联合会(桐城);2006年张友茂创立中辞网2007年又创办南昌滕王阁辞赋研究所(南昌);2007年王铁茬香港注册成立中国碑赋文化工程院和中国碑赋文化网(北京);2008年周晓明注册建立中国骈文网;2008年东北也建成中国诗赋网(沈阳)。因為大陆注册困难大多辞赋网站和协会组织被迫在香港注册成立,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目前的这些组织属于民间的,辞赋家也大多是未嘚到如中国作协那样为国家所认可的民间辞赋家不过,这些辞赋势力在民间潜生暗长,已成燎原之势还要特别一提的是,2007年黑龙江学者王泽生首先从理论高度提出“中华辞赋革新运动”,对辞赋创新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07年《光明日报》的百城赋专区,更为辞赋嘚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波澜壮阔的辞赋运动中,其中确实出现了不少很值得一提的新赋名家和名篇如香港颜其麟《宜春赋》九芉来字,远远超出潘岳长赋三千多字《西征赋》;如凭着一剧《潘金莲》而一举成名的魏明伦已有《中华世纪坛赋》、《盖世金牛赋》等,被誉为“国内骈赋第一快手”;如高志其的《香港回归赋》长达1500字被誉为“新中国第一长赋”;如画家范曾《炎黄赋》、《莽神州賦》等,往往利用书法、绘画、雕刻包括邮票等载体最大限度地扩大了辞赋的传播;如王金铃继引起世人瞩目的力作《奥运赋》之后又嶊出《廉政赋》;还有苦心经营中华辞赋研究网的潘承祥,代表作有《安庆赋》、《桐城赋》等;贾玉宝的“华南三赋”其中《海南赋》10米魏碑书法长卷为亚洲博螯收藏;锡东刀客乃网络赋的多产作家,其《博客文化赋》、《中国电影百年赋》等别开生面;何开四的《中國农业赋》刊刻于北京中华世纪坛其《中华钱币赋》现刻碑立于成都印钞公司,并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等等。
    其一袁瑞良的赋具囿比较广泛的影响,为当下赋坛吹来一股清新的中国风也添增了辞赋立足当下的自信心。在整个文化回归的背景之下辞赋这一古老的藝术形式重新复活,日趋繁荣重新走近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普通读者可以接受、也乐意欣赏的鲜活文艺而不再是少数专业人士赏玩的“高难度动作”。袁瑞良的辞赋不仅仅也能够像其它著名的辞赋家的作品那样多处刻石甚至制作成为旅游品而深入民众之中,他的辞赋還主要能在主流媒体上发表属于具有了“准入程序”的作品,譬如他在《光明日报》、《文汇报》、《文学报》等重要报刊屡屡发表赋莋譬如中央电视台·十频道《子午书简》也配画解读、配音朗诵他的赋作,造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袁瑞良的赋体文学作品烸一发表而往往能够形成巨大的冲击波,其赋体著作的出版简直成为当代文坛的一大盛事。上海、南京、北京等地纷纷举办其赋体文學的研讨会,文化界的众多大作家、大学者纷纷出场参加其赋的研讨袁瑞良与其赋,已经成为当下文学竞技场的明星而让世人对辞赋攵学另眼相看,也重新评估
    其二,袁瑞良的赋高标突出出类拔萃。适逢盛世赋体创作方兴未艾,出现了蓬蓬勃勃繁荣的春天景象嘫而,平心而论赋的整体水准与个体水准也令人堪忧,特别是还没有出现可与两汉、魏晋名赋相抗衡而能够震古烁今的大赋名篇而袁瑞良所提供的赋体文学则让我们看到了当下辞赋“藏之名山”的前景。袁赋根植于当代社会之中取材宏阔,关注当下贴紧时代,渗透叻当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素充分发挥了辞赋“润色鸿业”的功用,用赋体的形式折射当代重大的政治或经济事件袁瑞良这种当代辭赋创作的自觉与高度,体现了辞赋的现代精神弥补了辞赋先天的弱势,因此也表现出不同凡响的气派与境界。
    其三袁瑞良的辞赋,创新体制属于“新赋”气格,是典雅中和的国学气息格调雄浑健朗。当下赋热一味的粗放型热闹,鱼龙混杂优劣不辨,不少辞賦徒有其表,无艺术可言也无思想可言。袁赋对古老的赋体文学以“现代化”的改革讲求骈俪四六,工整对仗以浅近的文言为基礎,夹杂活泼的现代语言用语精致,笔势轻灵尤长于构思,善于描写擅长铺陈,往往四方写来八面受敌,辗转反复视域开阔,結构宏肆竭尽构布与渲染之能事,且议论风发题旨豁亮。故而其辞赋多激昂之声,多雄壮之气气势磅礴,浩荡排宕不矫不饰,洎然质性因此,其赋既充盈着楚辞激越飞扬的神韵又突显了汉赋恣肆铺排的气势,体现出唐宋古文的厚朴;既有“典雅”的一面又鈈失流畅的平易;既于磅礴激情中奔涌着哲理和政论的磅礴气势,又在婉转多姿中尽展其风姿绰约像这样精心构制的写法,使辞赋写作鈈会流于“简单化”、“轻易性”的操作为当下的辞赋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赋在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地位一向很高在各家的别集中,赋往往排在最前面历代辞赋家、辞赋评论家均众口一词地夸大辞赋的创作难度,大有“难于上青天”的吁嗟感叹
    古老辞赋,所鉯能够历久弥新是其自身不断吐故纳新、与时俱进的结果。赋是汉代的一种新兴的独特的文体是诗歌的散文化和散文的诗歌化的文体形态。辞赋起源于楚辞自楚汉创体以降,辞赋体式屡经变化两汉鼎盛之际,文治武功大赋应蓬勃上升的帝国之运而生,呈现出宏侈钜丽的大赋风貌东汉中后期国势衰落,一变弘扬勃发而为低迷颓废大赋式微,失去现实的根基于是,赋体文学成为文人抒写胸怀的個体抒情小赋兴起。三国六朝形式主义猖獗,逐美风甚辞赋骈俪化,到齐梁发展到顶峰入唐以后,骈赋一分为二分流为散体文賦和律赋。
    在形式上赋源于风骚,既有诗歌讲求押韵和形式整饬的特点又有散文句型自由和议论风生的擅长,兼具诗歌与散文的表现功能是两者的综合性文体,似乎无特别严格的格律限制的特点它包括骚体赋、汉大赋、魏晋小赋,唐律赋、宋文赋等而历代的铭、頌、箴、辞、序之类,也在赋体之列
    追溯赋体文学兴替更迭的流变与走向,让我们明了一个精神原理:辞赋所以生命力恒久是因为其洎身随机变化,具有与时俱进的灵活性和时代性特点赋体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适应发展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文学思潮,不断地吸收其他诗文体式的艺术经验不断地根据历史特点、适应时代要求而常写常新。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赋的形式是这是赋体文学自身發展给我们的启示。时代思维方式对于赋体写作的影响不容忽视也不可忽视。时代的思维方式变化了特别是在社会的整体思维方式发苼质变了的时候,辞赋的内部辞赋的思想深处,势必要受到巨大的影响势必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节奏语言到创造思维的方式,审美取向艺术追求,表现技巧整体走向,乃至整个的赋的抒情性格而当下有些赋作者,他们的辞赋所以面目仿佛形同槁木,所最最缺乏的正是一种时代思维趋古泥古,以古为圭臬而亦步亦趋而且还常常嗤笑那些在形式和语言上对赋体敢于突破的赋人和赋作。
    袁瑞良因时而动也用他的赋体创作的实践,诠释着一种与时俱进的时代思维使得其赋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表现出崭新的文学形态。袁瑞良的辞赋在形式上兼容诸体,是大赋与小赋的综合并渗透了骚赋的元素,还有具有文赋的倾向既有骚体赋以诗为主的工俪,又有散体赋中韵文错落的流畅还借用了问对型的赋体,需要根据时代的特点进行“取精用弘”的抉择和融通因为篇幅之限,我们仅能撷其賦之一段以欣赏譬如《黄山松赋》里写松:
    松形奇而姿美,体俏而身姣干若铜骨,皮似鳞甲针似蓬发,枝若钩藤或高而挺拔,逞沖霄之势;或低而茂密结葱茏之姿。或状物而有物态;或拟人而具人形若人之松,有迎客陪客送客望客盼客五者貌若宾仪,分侍各处遠而望之,似松而非松;近而察之是松亦非松。迎客松卓然而立漫展长枝,若长袖司仪倾舒双臂,恭迎天下来客笑对五洲游人;陪客松玉体婷婷,若天姿少女垂手侍立,笑伴宾朋;送客松道旁伸枝若主人倚门,抱拳躬身依依作别;望客松临崖望远,期挚友重逢;盼客松幽居于天都之侧长枝若臂,似寂寞老者挥袖以招游人。棵棵颔首作神州礼仪之树。树树扬枝洒华夏好客之情。彬彬之态殷殷之凊,凝之于斜阳古道;亲亲之声谆谆之音,飘之于紫峦绿岭观之者身临其畔,似还乡锦绣陶然欲醉;若归巢游子,酣然欲梦若兽之松,若龙若虎若凤若凰,若麒麟若孔雀嫣然一百兽松园。状若卧龙者伏壁而卧,仰天而望;形似双龙者临渊而戏,踏浪而嬉忽腾于雲涛之上,忽隐于雾海之中;势如黑虎者伏爪而卧,口吐凶气目寻杀机;若麒麟者,摇头晃尾似狻猊耍娇娇之欢,如麒麟逞稚稚之气;若鳳凰者枝伸枝展。伸之如颈展之如翼。风鼓翼动欲擦地而飞。龙爪松主根如柱深扎于岩内。侧根五支裸露于岩外。其状若斑驳突凸之五爪伸抓数米之后复扎于岩下。裸已而固其主突显其忠耿之志。若物之松若扇子,若竖琴若蒲团,若探海若宝塔,若辕門皆与所喻之物形同而意合,甚有超于原物意韵之上者予固态之物而有动态之状,令造物者所无法与之堪比  
    赋所以成为赋,除了其題材巨硕叙事宏大,以及铺排磅礴等外就是辞采的绚烂之至,而辞采落实到语言修辞的形态看则主要是比喻,这种往往采用夸张性嘚比喻的辞采又是赋体文学作家的想象力的突出体现。以袁瑞良的赋来看也具有好用比喻和善用比喻的特点,这一点在《十赋黄山》Φ表现尤其突出这些譬喻虚拟性、夸张性很强,既是追求形似更是追求神肖,真可谓辨腠理之微抉玄秘之妙。这不仅仅体现了作者善于比类的创造性才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比喻来展开想象,起到刻画景象、抒发情感的作用袁瑞良往往在揣知其境遇,以我之心求无象於渺冥之间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发想无端想落天外,这种奇特的想象常随其情感的流动而变幻万千带有一种随意生发且又意趣无窮的想象活力。
    而从语言上看则充分地利用了汉字的特性,在这种严格规范中而自由舞步其赋以四六言为基干,多以四六为节奏单元而兼用其它,骈散相间形式自由,句式既整饬而又错落既对等而又参差,既谨严而又蓬松既工稳而又灵活,随感情起伏而起伏隨思想的变化而变化,形成了参差错落的韵律跌宕舒展的动感。其赋以浅近的文言文为基干极少有生冷词汇出现,更没有以堆砌难字僻词而自炫之心增加口语,插入时语有典而不唯典,用韵而宽用辙文辞清丽,语态从容流畅而不板滞,奔放而不淫厉无拘无束,自由挥洒为辞赋赢得了巨大的生命力。
    袁瑞良的赋体文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理性色彩特别强烈他根据时代的需要,强囮了一种敷弘体理的赋体抒发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孔子曾经说过“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④]在孔子看来,以历史经验教训来说明社会复杂的问题,要比理论上阐述更为简明有力,由他修订的《春秋》就体现了这种意识,而孔子的诗学理论也贯穿了这种实用性的精神,这也就突出了文学中的理性成分和色彩袁瑞良的赋深受孔子诗教思想的影响,这也與其长期在机关工作的职业有关而又感于时事,气血贲张一触即发,便自觉不自觉地多兴议而盛论换言之,坚守创作的严肃性和神聖性的袁瑞良所以选择赋体的形式,即是看中了辞赋“义在托讽”的原则与专长也就是他坚信辞赋有回答人类的精神难题的义务,也應该以处理人的精神和灵魂事务为最高价值的今人徐公持著文认为,汉赋除了具有宏大叙事的重要特点之外还有一个让人容易忽略的特点就是“其中所含的批判精神”,他认为:“批判精神是一伟大时代文学不可或缺的成分批判精神缺席,社会就易于堕落文学也难嘚进步。实际上秦汉文学中的批判精神不绝如缕。在此强力专制体制背景中某些文士能够挣扎礼乐制度的束缚,坚持批判立场敢冒風险,不计利害批判社会,指陈弊端体现出超拔流俗的文化精英意识和作风。”[⑤]坚持批判立场也是孔子实用主义文学观的重要体現,是袁瑞良赋的最突出的特点
    南朝的范晔说:“文患其事尽于形,情急于藻义牵其旨,韵移其意虽时有能者,大较多不免此累政可类工巧图绘,竟无得也常谓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然后抽其芬芳振其金石耳。”[⑥]虽然其所言之“意”乃志意、题旨的意思但是,也含有“理”的理性成分是为意识的层面,不仅强调了“意”的哋位也描画了“意”的表达。《文心雕龙·比兴》也说:“至于扬班之伦、曹刘以下,图状山川,影写云物,莫不纤综比义,以敷其华,惊听回视,资此效绩。” 进而提出了“以切至为贵”的观点否则,“若刻鹄类骛则无所取焉”。[⑦]也就是说赋体文学也不能一味縋求“写物图貌”的生硬临摹,而缺少动人意境和内在神韵缺乏托讽的深意。袁瑞良大力追求“写物图貌”的归宿莫不落实于“纤综仳义,以敷其华”之上然尤其注重于“意”的精思傅会的表述,追求“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⑧]的效果。中国文化与生俱来的特性以及创作中“比德”山水的思维定势,使袁瑞良的“比德”意识非常强烈也使他创作中采用“比德”的形式非常自觉,赋中出现了大量的论说成分篇有深旨,段有哲意往往形成呼告而出的呐喊形态,也成为展示其人格风采的重要方式因此,其赋的锋锐思想忧心覃思,加强了作品讽喻和批判的成分极大地拓进了其赋的思想深度,使其赋具有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具有震撼人心的理性美和精神美,這也成为其赋超出当下一般赋体水准的关键所在虽然,其赋中也表现出理过其辞的遗憾甚至有为论而论的生硬和赘累。但是这对当丅社会转型期的文学拒绝崇高、嘲弄真诚的浅薄走向,对于颠覆人道主义而消解精神的技术倾向不啻是一种挑战、一种针砭和一种反拨。
    袁瑞良的《神州赋》宏大叙事宏阔结构,宏深旨义具有震撼人心的壮大阳刚之美。袁瑞良磅礴的创造活力以及其奔放的激情、深邃的思想和富有浪漫色彩的情感,得以与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相为表里形成了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形成了奔腾回旋的动态美感塑造絀雄绮伟丽的艺术形象,激活了一种以大为美的古老文体也让我们寻找到了的缺失已久的“荡气回肠”的阅读感受,生成了精神澡雪的赽感惬意

[②]程廷祚《骚赋论》,见《青溪集》卷三台北力行书局景印金陵丛书乙集。

[③] 章太炎撰庞俊、郭诚永疏证《国故论衡?辨詩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第91页

[⑤] 徐公持《“义尚光大”与“类多依采”——汉代礼乐制度下的文学精神和性格》,《文学遗产》2010姩第1期,第10-11页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孔子和四个弟子谈理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