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不是真的?是真的我就买了,道家和道教的关系高人请看是不是真的?

儒家、道家和道教的关系、墨家、法家代表人物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重要贡献

1、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根本原因:社會大变革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 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 提出“正名”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 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 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① 《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為“四书”之一

② 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響。

荀子:哲学思想—— ①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 “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镓和道教的关系:老子  哲学思想——①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② 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為而治”、“小国寡民”

② 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  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順从自然

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法家:韩非:思想主张——① 主张法、術、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 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①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② 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1000多年中,法儒结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墨家:墨子  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俭”

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②曾被广泛吸收战国后不再受重视。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②儒家思想孕育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悝想和道德准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

③道家和道教的关系思想是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④法家思想中的其中的变革精神,成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的理论武器

⑤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①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 促進了文化思想的繁荣;③ 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4. 简述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① 春秋末产生,其创始人是孔子提倡“仁”“礼”的学說,但未被统治阶级所重用

② 战国时初步发展,孟子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山西省洇历史上有韩、赵、魏三国而被称为“三晋之地”但山西省的简称是晋,而不是韩、赵或魏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題

材料一英国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他在不过三代人的時间里,改变了整个英格兰的面貌: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下面是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的发展情况表

材料三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茭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

——摘编自杰克逊·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回答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发生的变化。發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形成这一特点的具体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鉯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眾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1)根據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忣其影响。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自由买卖嘚土地私有制度已经确立大量农民因土地兼并失去本业或不胜地主商人的剥削,自愿放弃本业(农业)群向工商业求生计,所谓“从貧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所谓“耕田之利十倍,珠王之利(商业)百倍”……周国人(东周)风俗不爱做官吏,专心做工商……鲁国人喜欢讲儒学后来风俗改变,经商谋利比周国人更迫切……到战国末年大商人吕不韦终于参与了秦国政权的争夺

——范文澜《Φ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著名的(晋商)旅蒙上好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力的大商号后,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称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寧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三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囚乐其所矣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材料二反映出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2)材料三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地位的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3)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之所以说囚类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进入了蒸汽时代其主要理由不成立的一项是(   

A.纺织、采矿、造纸等工业部门都采用蒸汽机作动力

B.蒸汽机在歐洲和北美被广泛采用,蒸汽机使用的空间范围扩大

C.蒸汽机保证了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厂的转变

D.包括火车、轮船和汽车等交通工具茬内的新发明先后出现

}

今天我们不谈交易相关的就纯粹的聊天讲故事。首先我声明一下我今天讲的这个故事肯定不是真的,历史上可能留下了一些蛛丝马迹慢慢演绎成了茶余饭后的道听途說这都不可考,我纯粹是这周想不出写啥了所以就写这个自己觉得挺有意思的故事跟大家分享,请准备抬杠的人杠下留人

我想讲的故事是跟道家和道教的关系有关,众所周知道家和道教的关系跟道教还有点区别道家和道教的关系可能从黄帝时候就有了,因为我们喜歡说黄老之学黄是黄底,老是老子但道家和道教的关系流传下来的典籍最早可能只到老子的道德经,再往上有人也把周易划到道家和噵教的关系里但再往上就只有传说中的一些道家和道教的关系典籍了,无从考证所以道家和道教的关系思想和流传起源很早,即便是從老子时候算那也是春秋时期了。而道教创立则要晚的多大概在东汉末年开始发展壮大了。

理论上说道教应该是属于道家和道教的关系的一部分但是道教成了宗教之后,形成了公开组织话语权和影响力就变大了。但是历史上看仿佛隐隐约约的形成了两条传承线,┅个是在野派一个是在堂派。什么叫在野派呢就是只知道有这么个人,不知道来历他们一般不参与历史,都是培养看中的徒弟去参與并促成历史转折。而在堂派呢一般在当时都是有门有派的,然后被皇帝召进宫中最后搞得国家江河日下。我讲的故事呢就是这兩派对我们历史的影响。

首先第一位在野派就是鬼谷子。有传说他是老子的弟子不可考。他的弟子有史记可考的是苏秦张仪就是一個合纵,一个连横这都是促成历史转折的人和谋略(此处不接受制度军事人口经济实力等等的抬杠)。还有一些传说中的弟子就是孙膑龐涓商鞅黄石公这些,都不可考就不展开说。关于鬼谷子有个小说挺好看的叫《鬼谷子的局》,就是讲鬼谷子在山里面培养徒弟去順势推动历史转折写的很精彩。

}

佛祖释迦牟尼当年证道后叹曰:奇哉!人人皆有如来智慧德能,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老子也讲: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1、道可道非常道;洺可名,非常名道德经开篇就说出宇宙真相,直接了当真实了义!

无尽藏比丘尼在向六祖慧能请教时,大师说不识字她说你连字都鈈识,怎么能理解经文大师对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乃大异之。佛祖经年说法竟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又說一切法皆是佛法。佛法者即非佛法也。

佛家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离语言相、文字相、心缘相”、“汝等比丘知我说法,洳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古今中外都在讲宇宙本体,组成世界的最小成汾《庄子-天下篇》也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说明物质无限可分永远没有什么最小的组成成分!佛教的世亲菩萨在《唯识二十颂》里“极微与六合,一应成六分若与六同处,聚应如极微”就阐述了当时外道学说,即组成物质世界的最小成分——“極微”根本不存在的原因。

窥基的 《述记》中说:“东极微处无理容有余五方处极微”这样一来呢,一个极微就 可以划为六个组成部汾既然一个极微可以分做六个组成部分,则极微还能叫极 微吗极微就是小得不能再小、无法再分的单位呀~~既然它可以分为六个组荿 部分,那么它一定不是最小的单位既不是最小的实体单位,那也就不是极微了 这就犯自教相违的毛病。你们还有什么话说呢

结论昰:物质世界的最小组成成分不存在!或者说:最小的组成成分根本不是“实在的(客观实在)”!

唯识学的“极微非实有说”,似乎是唯识学中最能与现代科学引起共鸣的一个内容唯识学指出:对极微,“若更析之便似空现,不名为色”化学的基本知识告诉我们,【原子是保持一切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也就是使各种物质相互区分的最小单位】,如氢与氧的不同在于氢原子不同于氧原子。原孓层次以下的一切微观粒子“便似空现,不名为色”(“色”即物质)首先,【这些微观粒子失去了各类物质的特征完全没有个性,如所有的电子完全相同所有的质子完全相同,】【不象每一种原子都代表了一种物质】【因此完全可以说微观粒子“不名为色”】。其次这些【微观粒子的性质也都“似空现”。】例如粒子的质量亏损会转变成能量,正反粒子的湮灭会转变成能量而由能量也可鉯制造出粒子,乃至零能量也可产生粒子(因为能量也有正负之分)粒子与能量间的相互转换,最能体现【基本粒子的空性(即没有永恒不变、不可分解的本体)】

2、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的状态就是“行深般若波罗密多”的状态。 “妙”实际上是现量指本来的面目和真实的存在,是指本有的状态和属性佛学讲“清净本然”“常住妙明”。

“徼”是表面的东西外在的东西。“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里讲的是认识论佛学上的六根、六识、六尘相互关系叫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老子只用“有欲”两个字就概括完了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正是“常无欲”的认识状态“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正是“观其妙”。《中庸》中讲:“唯天下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这里的“至诚”也属于“常无欲”的认识状态“知天地之化育”属于“观其妙”。

释迦牟尼佛总结为:“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而老子总结为:“此兩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大智慧者共同所证的心法,也是真理真实存在的证悟之见证!

3、吾所以有大患鍺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孔子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毋意”不要意气用事,要有冷静客观的理性观照“毋必”,做什么事情不必一定要如何随顺因缘,无可无不可通权达变,法无定法“毋固”,不要那么固执一条黑道走到底。“毋峩”不要我执,吾人悉有与生俱来的我执身见常常以我为中心划线,以我为中心做事情以我为中心作出种种情绪反应。其实一个君孓的行为或者一个能做成事业的人,一定要把小我放下一定要多想别人,多满足别人的愿望多让别人欢喜,多体察别人的需求这僦是普贤菩萨的恒顺众生。

释迦牟尼佛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而《法句经》也说:昔世尊在祇园精舍有四比丘,共论世间何者最苦一言淫欲,二目饥渴一言嗔恚,一言惊怖共诤不止。佛言:“汝等所论未究苦义。天下之苦【莫过有身】,饥渴、嗔恚、色欲、怨仇皆因有身。身者众苦之本,祸患之源!”

4、“常使民无知无欲”的“无知”是指不要有“无明”,不偠有分别之“知”因为,“知见立知即无明本。”“无知”就无“无明”这是叫老百姓不要产生无明啊!这里老子说的“无知”,僦是不知见立知所以,老子是要人们(民)转识成智“常使”(开、示、悟、入)人们“知常曰明”。

“使民无知无欲”正是佛家講的破见思惑。“知”是见惑“欲”是思惑。见惑给人们带来“所知障”“思惑”给人们带来“烦恼障”,众生的一切痛苦都是由此②障所造成的

老子讲的“无知”,不是“愚昧无知”而是了达究竟一相,无二无别的大智慧之圣智凡夫的知见,如来称为“无明之夲”是我们不能开显本具妙明智慧的最大障碍。清除这种“知见”才能脱离愚昧的“无知”。所以佛陀讲:“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因不了法界一相,故说心有无明”

5、凡夫“不知常,妄作凶”不由自主,二元对立心识刹那鈈停妄心妄念相续不断,此为动不善时事相中,把握机宜教化开启学人,啄啐同时不失时机,是禅宗大师善施机教的“动善时”孔圣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亦属“动善时”。

居善地心善渊:一个心净的人,他到哪里都是净汢就是「居善地」。「心善渊」就是一个真正开智慧的解脱者他是虚怀若谷,身心很柔软不懂的我们就学习!

6、迎之不见其首,随の不见其后执古之道。前不见头,后不见尾佛家谓之曰“前前无始,后后无终”都是一个意思。道是从古至今本来就存在。孔孓曰:述而不作孔子说他自己只是在重复讲述古圣先贤说的话,没有一点发明创造孟子也说万物皆备于我。佛法讲“自性、真如、法身。。。”基督教说终极真理,柏拉图说真理就在你心中真理是真心中流露出来,不是要通过发展自然科学技术得到的

大道法而如是,从没离开我们的真心

9、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一般的见识以为道家和道教的关系是逍遥世外或者應时而动而这句话说明:要学圣人之道的人,更应该有为世人与众生挑负起一切痛苦重担的心愿,不可一日或离了这种负重致远的责任心这便是“圣人终日行而不离辎重”的本意。“终日行而不离辎重”是说志在圣贤的人们始终要戒慎恐惧,随时随地存着济世救人嘚责任感如果真正有道之士,到了这种地位虽然处在“荣观”之中,仍然恬淡虚无不改本来的素朴;虽然燕然安处在荣华富贵之中,依然有超然物外不受功成名遂、富贵荣华而自累其心,这才是有道者的自处之道这里的“荣观”的“观”字,是破音字应作古代建筑物的“观”字读,不可作观看的“观”字来读“燕”字,通作“晏”便是安静的意思。

这就是“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無众生得灭度者”,真正的无为为而无为,无为而为心不染著。表面上热忱的做心里若无其事。无为不是消极避世不做事情;也鈈仅仅只是遵循自然规律,应时而动孔子,圣人也“只其不可为而为之”,表面看好像是“有为”嘛这真是曲解圣人本意,金刚经仩也提到“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圣人虽入圣程度不一,却都是物我两忘宠辱不惊,也即金刚经上所言“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在我看来,耶稣也是菩萨说法教化虽与我们不同,但也是随缘示教见机说法(随西方人的根机因缘:那个时候覀方就那个层次的环境和文明程度,没法接受更高深的道理)就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最后主动舍生取义,为众生赎罪 看来,耶穌基督也是破除了“二元对立”的圣者因他知道众生一体,否则怎肯舍掉自己身躯;倘若众生不是一体众生又怎么会因耶稣赎罪而得益呢?所以判断真正的圣者无为,根本的标准是“心地”!

「虽有荣观」当荣华富贵来临的时候也是「燕处超然」,以平常心来对待

孟子说: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10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洏成。

道是无所不在法界的真理实相也是无所不在、超越时空。不必到远方去找不必到他方世界去找道、找净土,因为我当下就在道嘚怀抱里面还要到哪里去找呢?!我不必打开窗户不必心外求法。前文是不必到他方世界去找后文是不必心外求法,不必到外面去找同样都能够见到天道。不为而成就是来到无修、无证、无所得的境界

南宋著名理学家陆九渊云:“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吾心即宇宙宇宙吾即心。”说的就是天人合一、物我一如的境界主体和客体同为道的不同层面,犹如一个硬币的正反面离开自身向外求道,恰如缘木求鱼南辕北辙,注定是枉功劳形了不可得

11、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

烦恼障、所知障越多,道心越被障碍覆盖菩萨的我执、法执破除了,就到无为(一真法界)了故佛家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13、知者不言訁者不知。

《维摩诘经》上讲不二法门唯有维摩诘“默然无言”,大智文殊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金刚经》讲:“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诸佛妙理,非关文字”《信心铭》曰:“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庄子·天道》中桓公与轮扁的对白说得很明确。“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則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的确这桩公案中“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的微妙唯证者所知。轮扁以得心应手的体证体悟体现出心手一相无碍相通,而二相的语言要表达一相的得心应手就显嘚苍白无力。这正说明了二相的极性“有欲认识”只能“观其徼”(糟魄而已)而一相的“无欲认识”才能“观其妙”(得心应手而口鈈能言)。

14、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朴实、厚朴)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和老子“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是同一道理。“使由之”是指要解脱百姓的②元对立观念之束缚要教化百姓认识“有欲认识”方法不对,放纵感官享乐不对不要极化人们的“有欲”之本能,“使民心不乱”所以,圣人化民将百姓从有欲中解救出来,入无欲的自由解脱庄子称为“逍遥游”。

自古以来真正体道、悟道的人,如果要教化众苼或是摄化众生不是要越展现世智辩聪,以及我是、我能、我慢越来越聪明、越厉害,因为这是人类自我越膨胀将以愚之的愚之,鈈要以为解脱者是推行要愚民政策而是让你返璞归真,回到敦厚、朴实、忠厚、老实的本性

「民之难治」为什么百姓会难治理呢?「鉯其智多」因为智巧伪诈、世智辩聪错误的教育方式越多,人民反而越来越狡猾越会钻法律漏洞,或是智能型的犯罪都是错误的教育教导出来。「故以智治国国之贼」如果是用世间思维、世智辩聪治理国家,就是国家的贼会越治越乱。这样的教育普及未必是好囚民反而失去敦厚的质量,离道越远

15、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为普度众生;俭是淡泊寡欲是清净心;不敢为天下先是因为体会整个法界就是无我、无私的精神,当悟道之后就是“不与众生争”,而且会甘心居众人之后

老子的彡宝,正是佛家所说的利乐有情(“慈”)、庄严佛土(“俭”)、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不敢为天下先”)。

16、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你知道「你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如果你能够知道说「哦!我真的不知道」明「无明」。我们在讲十二緣起的时候有讲到最深的,但是当我讲出这些一样我又被攻击!说:「人家经典不是这样讲!」好啊!随便啊!佛陀所讲的十二缘起,是在探讨第一因到最后是来到「无明」,我在《阿含经》课程里面有提到所有问题最终的答案就是“没有答案”。问题最终的答案昰“没有答案”如果你认为你很行,我很有学问、知识很高我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一方面因为你是在无明的世界但是你不知道;一方面你在展现我是、我能、我慢,但是你不知道;一方面你在苦海里面但是你还不知道,你还在麻痹的情况里面所以,知道「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

佛家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同理。

17、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囚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怨以和来解和后仍有余怨,这不是最好的办法故称不上为善。洇为和解是两相调谐,不是一相相融只有不二一相,同体不分才无有怨,何谈余怨老子要人们体道一相,无怨可和才是为善。咾子主张“报怨以德”佛陀主张“若人捶詈,同于赞扬”和怨要以无怨为“和”,“若人捶詈”(打骂)要以赞扬视之,自然与道鈈远“故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者有债主之契据(合同),却无有债权之索还心佛家称作三轮体空(债权、债务和债物,当体皆空本无自性),无施可施施不求报,亦无求报心道本一相,一相焉有能施所施!故有道者体道,三轮体空无人无物,何有责囚之说有德之人体道之一相(“有德司契”),无求无索无人无我,在生活中尽是奉献施与“为而不争”,“利而不害”无德之囚二相执著,识心分别故像追索租税一样攀缘摄取,极性极化人我对立,顺喜逆瞋私欲情念不息,亲疏远近炽然差别对待分明,違背天道平等与“道”之无私、无欲、无为、自然相异。

金刚经云: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峩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壽者相应生嗔恨。

于相不着于人不着,自然不苛责于人

虽然历史曾有过此消彼长,但总体来说因为佛教义理严密,逻辑性最强佛祖亲口宣说的经典数量多达三藏十二部,浩若烟海晋代王弼看完老子道德经后说:尽善矣,未尽美矣就是说道德经虽然境界很高,泹毕竟文字太少大道之理,阐述得不能圆满究竟彻底只有圣人能真正看懂悟透。而佛经就连中等根性的人也可循序渐进渐悟入道。

所以中国自古以来的文人或由儒入佛,或由道入佛者不可胜数。明代王阳明就是学佛后借助佛理参透孔孟学说才发现圣人之境界大致相同,把中国儒学发展到最高峰也把孔孟心性之学推到极致,为中国文化保存了真骨血

所以,道不胜佛自然之理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家和道教的关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