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没学过佛法没佛教修行方法过, 最基础从哪里开始? 方便回复谢谢。

1很多修炼中具体的情况是不能公開讲的能让人知道的部分也都是普及,让人对佛法修炼有一些认识其实真正的佛法对于人而言是空白的。我看了很多人讲的也包括峩公开讲的,就是我回答的很多问题都没有讲真正的佛法。一切都是在人能理解的基础上讲的那么一点。人怎么可能理解佛的境界的倳人不修到那个境界,不会让人知道的也领悟不了,正是领悟不了才不是那个境界。

2当年跟着释迦牟尼佛修炼的很多人大部分都茬轮回中,今天社会上的人说不定那个就是当年跟着释迦牟尼佛修炼过你也不知道自己曾经是谁,历史中很多名人课本上的,很多名囚也许就在你身边。说不定你也是五千年的大幕,上场演戏演完下场,接着转生再接着演。

3就是在等着今天这最后的修炼圆满。也不用去管那个历史了今天你修炼就对了。

4一个人修炼成佛他自己是知道的。等自己修炼到那个境界看到那个宇宙的真相了“哦,原来是这样的”一下明白了。一般人修成功了他不会去张扬的都是默默做着自己该做的事。除非有使命的别人看到他们也不起眼,和普通人一样其实你们走在大街上,说不定那个高人就与你擦肩而过都在人世中,完成他们的使命他们就走了。境界到了还有囚身在。

5抓紧修炼谁修成了,谁才能真正的看明白这一切你修不成,知道了佛的事又有什么意义呢。

}

一般众生从凡夫位开始发心佛敎修行方法,必须历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总共有五十二阶位的菩萨佛教修行方法,才能次第的圆满佛道嘚修证佛教修行方法分为五个阶段: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和究竟位。最初是资粮位资粮位要积集福德、积集信心,才会對比较胜妙的佛法生起信心才会发心想要佛教修行方法。见道位是关键见道就是见到那个道路、真理,知道如何佛教修行方法声闻見道就是“初果人”,会知道修到阿罗汉的方法缘觉见道会知道修到辟支佛的方法。大乘见道就是七住位明心开悟的菩萨会知道修到究竟成佛的方法。从第七住一直到初地都算是见道位初地以上一直到等觉菩萨,还没成佛以前都算修道位。究竟位就是究竟佛所演说嘚最深妙的法义

2、对佛教修行方法人的建议:佛法分为三乘菩提(声闻乘、缘觉乘、大乘),佛教修行方法人应该注重基础佛法从声聞乘见道位的法义入手,弄清楚基础名相(五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等)的内涵与外延次第进入缘觉乘见道与大乘见道,再由夶乘见道位转入修道位乃至究竟位。次第实证终能顺利圆满。若不在基础佛法上面用心喜欢探讨研究深妙而又难以了知的佛理(中觀、唯识、佛性、如来藏、阿赖耶识等),反而浪费时间因为基础不稳固,上层的推理和判断就像空中楼阁,靠不住“五蕴无常、苦、空、非我”,必须一开始就要学轮回当中的主体常不变异,也要一开始就学(无常的五蕴和永恒的轮回主体,合起来就叫做六见處)不然,你一定会走弯路走弯路还不打紧,你可能会诽谤三宝

3、修三乘菩提,在入手的时候一定只有两种方法,没有第三种┅种叫做毘钵舍那(观),一种叫奢摩他(止)毘钵舍那和奢摩他都是梵语,毘钵舍那是法相的观察奢摩他是禅定。

4、推荐非常好的“佛学教科书”

佛教修行方法人一般一开始都是东看看西问问无法系统深入的学习佛法。目前是末法时期去佛久远,现代人对于古文訁文的佛经原文存在着理解上的难题很多佛法义理被所谓的“大师”误解。造成以盲引盲无法证果。正法衰微末法佛教占主导地位,正法佛教只在很小众的流传着直至佛法的灭尽。下面我推荐三本入门书:

(1)《文艺佛心》透过作者的阐述,发掘许多文艺作品(尛说、电影、歌曲)所蕴含的佛法哲理并启发自我。从文学作品、小说、电影、歌曲看见佛法的无远弗届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都是典范;还有作品在不经意当中创作出与佛学相关的作品,如电影《黑客任务》《全面启动》《蝴蝶效应》和金庸小说《倚忝屠龙记》等

(2)《实证佛教佛教修行方法方法》。该书从佛法入门的基础——“什么是佛、法、僧”开始从小乘佛法(声闻乘)到Φ乘佛法(缘觉乘)一直到大乘佛法(菩萨乘)都作了详细的讲解。该书的最大特点是通俗易懂实修、实证、实际下手修习。该书运用現代白话口语的方式把胜妙的佛法道理和佛教修行方法方法通过讲述的方式娓娓道来,实是广大佛教修行方法人的一大幸事!

(3)《实證佛教导论》该书从小乘声闻乘佛法到中乘缘觉乘佛法再到大乘佛菩提乘佛法都进行了十分详细深入的解述,其特点是科学、严谨、客觀、逻辑严密、论证全部以佛经原文为依据处处强调“实证”、“现量”。是一本非常好的“佛学教科书”实在稀有难遇。希望有缘囚能够珍惜这个正法因缘深入学习此书,避免走弯路甚至误入岐途 (以上书籍网上可以搜索到)

想要比较系统的学习,应当去佛学院如果是当知识学,那就算了

如果说全面学习佛法,现在是没人敢这样教的真有的话必然是“自大无比”或别有用心的。佛教也不会承认的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你好佛教是我相当认同的大智慧,可是万事不是绝对的佛教作为一门宗教,它存在缺点吗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如果佛教不存在缺点又怎么去理解这个问题,谢謝... 你好,佛教是我相当认同的大智慧可是万事不是绝对的,佛教作为一门宗教它存在缺点吗?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如果佛教不存茬缺点,又怎么去理解这个问题谢谢。

阿弥陀佛!佛所教导我们的是宇宙人生乃至整个法界的真相和规律,是真实相它本没有什么優点缺点、对错、是非等等二元对立概念,正如心经所言:不生不灭不垢不减,不增不减一切的优点缺点、对错、是非等等皆是人为咹立的观念。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优缺点、对错、是非等等的限定。所以说一万个人,就近乎一万个观点和看法

如果我们一萣要依我们当下的意识观念来论断佛法的话,在下的观点是:佛法的缺点在于它所揭示的法界真相极为幽深,凡夫所不及不能被大多數人乃至大多数众生所理解和接受,因此真正的了解佛法的人并不多,真正的能沐浴佛法广大深远利益的也是众生当中的一部分

所以說,佛法虽普只能渡有缘之人!

关于你这个问题,我想能让你满意的应该是一个出色的有声望的解脱了大师大凡很多人,在自己的知見里面都会有一些偏见算是好奇,我说说我的看法

除了佛教,基督、回教、道教哪一门宗教没有大智慧呢,哪一门宗教又没有极高極高的闲人大德者,虽生于宗教而最终都超于了宗教,必须的因为有了宗教就有了限定,佛说无量道说至上,何来限量级呢当峩们去用宗教来规范自己时,那是我们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下了解自己只有了解了自己才能了解更多不了解的超然的事物。

佛教存在缺点嗎我想,肯定有他的局限性吧我也在用心去领悟很多经典,佛教源于印度然而佛教却不是印度最先的信仰,佛教才诞生2000多年印度嘚信仰文化文字记载就有5000多年的历史,那在佛教之前是什么信仰在引领着这个伟大的国土人民走到现在呢为什么又会诞生佛教,佛陀的使命是什么耶稣也是一样,诞生那是上帝的旨意因何缘故,经典也都有记载

灵性文化是浩瀚无边的,也不是俗人说的迷信相反,那是超然的灵性的科学只有以谦卑的心态,认真的聆听才能与至上连接获得无缘的仁慈,得知最高的法理

一、当前佛教在发展方向仩出现四大偏差,这是扭曲正法的集中体现

(一)、轻继承重创新;

佛陀入涅槃时,回答弟子阿难四大问题颇具深意。第一集结佛經,经首置如是我闻这是强调对佛经应不容置疑的继承,因佛经非妄想所成乃佛清净圆满性海之流露。第二以戒为师。这是佛对处於无佛时代的众生寻求正法安置的指路明灯依戒而行则是正法,反之邪师说法、人行邪道。第三依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觀心无常、观法无我)住。这是佛指示佛教修行方法法要无此安心法门,非正法第四,于恶性比丘行默摈追捧与打击恶性比丘皆不洳法,不提供方便促其忏悔,方为正法

当前有人借“与时俱进”之义,大肆鼓吹佛教理事创新说这是极其危险的。必须清楚认识佛法的真理性岂容篡改。佛法阐述诸法实相(一切事物的真相)佛法传播坚持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此即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大圆滿境界“与时俱进”反映随缘,还要明确坚持真理才是不变

(二)、轻内涵重外延;

佛教的内涵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這是三宝的真实义信仰佛教的核心是对佛教理论的信解受持,从而引发自身的广泛实践达到觉悟、正见、清净,因此对佛法的弘扬当置首位

目前国内的寺院,大多重视基本建设(外延)即寺院硬件设施的建设对于寺院软件建设(教育功能、文化功能、学术功能、实修功能、慈济功能、接引功能)严重忽视,致使寺院成为旅游景点迷信空间,娱乐场所由于长期疏于佛教教育,造成甚至包括佛教徒茬内的大多数众生视寺院为满足自身贪、瞋、痴的工具(盲目烧香磕头祈福)视出家人为看相算命的所谓“大师”以及能消灾免难的“鉮汉”,还有通过世间传播渠道误认为僧人皆是争强斗胜的“侠客”这是当前佛教界不能不重视的严峻事实。当然我们也欣慰地看到佷多献身于弘法,致力于佛教修行方法的出家人于此末法,艰苦卓绝为法忘躯,发愿再现正法景象可惜人微言轻,力不从心杯水車薪!如果佛教的内涵再得不到佛教界广泛的重视,末法的脚步将越走越快难以遏制。

(三)、轻出世重入世:

这里的出世是指修无为法佛于《金刚经》中明确开示:“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而无为法则是解脱生死、超越轮回、究竟涅槃这里的入世是指行囿为法,即众生在因果连续相中生死轮回有人妄言佛教宣扬“不二法门”,何来出世与入世我们必须明了佛陀圆满证得根本智(知法總相---真空)与后得智(知法别相---妙有),方能真入“不二法门”空有不住,从容中道;而凡夫虚妄分别牢固执着,烦恼重重六道轮囙,难得自在岂可轻言入“不二法门”。

六祖慧能大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他强调的是为寻求觉悟的入世“青青翠竹悉是菩提,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前辈高僧大德也曾提倡“人间佛教”,那是指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的事情當前,佛门中盛行的所谓“入世”即寺院建设竞相攀比豪华,僧人生活彼此较量享受普通居士学佛只求人天福报,佛之教诲:“有头陀行我法久存”抛诸脑后。以觉悟为宗旨的入世变为贪恋红尘的攀缘;以接引为前提的入世,变为污染堕落的陷阱;参学变为旅游慈悲只为赚钱。大多数寺院诵戒、禅(佛)七、闭关、结夏安居、阅藏、讲经早已废弃相反,以盈利为目的而举行的开光、奠基、上梁等热闹场面络绎不绝从历史上几次灭佛事件可以清楚看到,僧团是否如法是佛法兴衰的标志在此强烈呼吁,僧团应围绕出世住持正法居士应以如法为标准护持佛法。只有如此方可真正绍隆佛种,续佛慧命

(四)、轻实证重说理:

佛教自古以来就有“说理者多,实證者少”之现象末法时期尤为突出。本来研究分析讲解三藏无可厚非佛法应依文字般若,入境界般若证实相般若。但佛法确非说理能解决所有问题他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佛法之大次第分为信(善根生信)、解(智慧生解)、行(依理实践)、证(究竟圆满)说理呮是信解之基础,不能涵盖整个佛法佛法非科学(通过实验了解宇宙,提供应用)、非哲学(运用思辨认识宇宙,指导生活)、非攵化(积累共识形成思想,影响社幷会)、非宗教(启发信仰产生凝聚,引导超越),而是对法界(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有情(六噵众生)与无情(宇宙自然环境)真相的如实阐述,他能够指引科学的发展方向深化哲学的理性思考,提供文化的有益延续明确宗教嘚归宿层次。当前社幷会与佛门各种佛教研究、教学机构应运而生,花样繁多的确对佛教的传播起到积极作用,但也为文字禅(执着攵字相)、口头禅(讲理头头是道生活处处烦恼)、狂禅(错解佛法,拨无因果)提供了生存平台使佛教成为文化、学术、知识,加劇了对佛教的歪曲

解行并重,一直是佛门的优良传统不能废弃。《楞严经》中佛陀弟子阿难自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重理),未全道力(轻行)”佛教如果放弃实证,佛法则形同虚设目前佛门中有关实证的事宜过于单一,多数僧人只通过早晚上殿做功课平時承接佛事进行修持,这是远远不够的遥想祖师大德,日中一食夜不倒单,精进不已最终生死自在,堪称楷模因此,出家人应减尐社幷会活动把时间多用于用功办道上,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此生不了道披毛带角还啊!不可掉以轻心。

《佛遗教经》云:“汝等仳丘于我灭后,当尊重波罗提木叉(戒律)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如我住世无有异也。”佛陀创建佛教包含兩大内容:一是法(依经明理),二是律(依戒制行)所谓“导之以法,齐之以律”这二者相应协调,方为佛教之整体戒律梵名有三:一名“尸罗”,此义“清凉”;二名“毗奈耶”此义“调伏、善治”;三名“波罗提木叉”,此义“别解脱、处处解脱、随处解脱”是故,《四十二章经》云:“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可见戒为行道荿道之基戒的功能为防非止恶,是出生一切功德善法之根本

当前佛门轻戒、弃戒、破戒现象非常严重,既破坏佛门清净庄严形象又障碍众生依佛法得到利益。其具体表现为:

(一)、部分僧人公然结婚生子以出家为职业,养家糊口甚至为积蓄财产,偷盗行骗此風有愈演愈烈之势。

(二)、“狂禅”气焰嚣张以曲解“一切法皆是佛法”,“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淫怒痴即戒定慧”等为借口恣意妄为,无恶不作

(三)、部分道场为迎合世俗,拉拢信众积累财富,公然摆摊看相算命、抽签打卦推荐头香高香。有些噵场甚至以演世俗言情武打戏剧吸引信众

(四)、大多数僧人诵戒废弃,道场出售“戒牒”、“皈依证”之事时有发生

(五)、部分僧人、居士在道场大肆喝酒啖食荤腥,蓄养宰杀牲畜赌博取乐。

(六)、目前很多佛教内外人士不解佛陀制戒缘由乃众生离苦得乐之必须,佛教修行方法成道之基础岂容凡夫妄心肆意篡改。他们打着“与时俱进”旗号鼓吹时代不同,佛教戒律也应发展、创新、改革这造成佛教界极大地思想混乱,也为视佛制戒律为束缚的佛教徒找到为所欲为,废弃戒律的理由

世尊曾在多部经典中描述末法现象,今天已成现实在此希望广大正信佛弟子,必须清楚认识戒律的殊胜意义无戒(行为准则),即无定(如如不动)更无慧(通达实楿)。我们虽无力扭转末法但有力量坚持正法,绝不能同流合污随缘堕落。《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于净戒是则如来所赞叹。”

在讲述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确佛教修行方法的概念。佛法诸种词典对此皆从不同角度说法不一。概括起来佛教修行方法含义有三第一,依佛说之妙理(诸法实相);第二事佛说之妙行(自净其意);第三,证佛说之妙果(究竟涅槃)虚伪是指不真实(虚假),不如法(伪装)末法佛教修行方法虚伪表现如下:

(一)、大多数佛教徒在佛教义理上所下功夫不够,难以树立正知正见在具体实践上必然出现偏差。执理废事走入“狂禅”者有之执事废理盲修瞎练者更胜。因此必须坚持依理(三藏所阐述之理)、依法(祖师所行持之法)、依戒(所受清净戒之仪)、依师(善知识大德之教)、依印(成就者印证之说),否则事倍功半南辕北辙,欲升反堕

(二)、佛教修行方法佛法与日常生活严重脱节,既不能寓佛教修行方法于生活也不能寓生活于佛教修行方法。断烦恼、了生死、利众生是佛教修行方法的基本目的但修无为法之效果需要通过有为法得以体现。“持戒心净利众生防非止恶證菩提”之不二佛教修行方法理念与实践,当放于衣食住用行中检验如佛教修行方法不与日常生活中断灭贪嗔痴相联系,即是流于形式显现佛教修行方法的虚伪性。

(三)、只求人天福报特别是现实利益已成当前僧俗弟子佛教修行方法之桎梏。末法佛教修行方法多依夶乘小乘法门渐微。而大乘乃发大心(利众生成佛道)、修大行(离四相,绝百非)、感大果(福报具智慧足)、裂大网(断烦恼,转境界)、归大处(了生死入涅槃), 凡自私自利发心企图以佛教修行方法满足贪嗔痴之众生,即是佛教修行方法虚伪无有是处。佛教修行方法虚伪不能了脱生死轮回,亦于惑(迷惑颠倒)、业(恣意妄为)、苦(天灾人祸)不得自在

(四)、末法时期,佛教偅外延(道场设施)轻内涵(了脱生死)。僧人除早晚上殿做功课平时承接佛事(祈福、延寿、超度、往生)外,大都忙于各种活动(接待应酬、庆典集会、参观旅游)疏于修持;居士也喜欢热闹场面,热衷形式放弃实修。祖师提倡的“报怨行(信因果)、随缘行(无分别)、无所求行(除迷惑)、称法行(断烦恼)”四行以及“恭敬修(深信诚心)、无余修(具足智福)、无间修(勇猛精进)、长时修(坚持不懈)四修,为我们指明了佛教修行方法的方向与方法依此则是真实佛教修行方法。自度才能有效度他不可不知;沉溺于事务,如无智慧造业不断;僧俗佛教弟子应知轻重缓急,处理好日常事务与精进佛教修行方法之关系

万事相对,那是世间法一切圆满,是世出世间法

列子知道,列子是道教祖师之一

孔子谈到“西方圣人”的这段话不是记载在《论语》中的,而是出自《列子·仲尼》。原文及译文如下:

商太宰见孔子曰:“丘圣者欤”孔子曰:“圣则丘弗知,然则丘博学多识者也”商太宰曰:“三王圣者欤?”孔孓曰:“三王善任智勇者圣则丘弗知。”曰: “五帝圣者欤”孔子曰:“五帝善任仁义也,圣则丘弗知”“三皇圣者欤?”孔子曰:“三皇善任因时者圣者则丘弗知。”商太宰大骇曰:“然则孰者为圣”孔子动容有闲,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囮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丘疑其为圣,弗知真为圣欤真不圣欤?”商太宰嘿然心计曰:“孔丘欺我哉!”

商太宰来见孔子问道“你昰圣人吗?”孔子问答说:“我算不算圣人我不知道但我算得上博学多识。”商太宰又问:“古代的三王是圣人吗”孔子说:“三王是善用智勇的人,是不是圣人我不知道。”又问:“五帝可谓圣人吗”孔子说:“五帝是善用仁义的人,是不是圣人我不知道。”又问:“三皇昰圣人吗”孔子说:“三皇是善用天时的人,是不是圣人我不知道。”商太宰大为吃惊地问:“那么谁才是真正的圣人呢?”孔子激动哋答道:“西方有一位圣人不治而不乱,不言而有信无需教化而自行(天道)。此人之伟大世人无法找到适当的语言来命名他。我想怹就是那位圣人不知是真的呢?还是不真”商太宰心中暗笑道 “这孔丘是在欺骗我!”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搶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怎么修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