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那一尊菩萨一尊佛萨

 《净土宗概论》
第一章 净土宗義概说/001
第一节 宗的定义及特性/001
第二节 善导开宗/002
第三节 净土宗述要/003
第二章 净土宗教相判释/006
第一节 教相判释之意义/006
第②节 三师教判/008
一、难易二道之教判/008
二、圣净二门之教判/011
三、二藏二教之教判/014
四、要弘二门之分判/019
第三章 净土宗正依经典/022
苐一节 正依经典之意义/022
第二节 净土三经/022
一、《无量寿经》二卷/023
二、《观无量寿经》一卷/026
三、《阿弥陀经》一卷/030
第三节 三經关系/031
第四节 三经先后/033
第四章 净土宗相承论释/034
第一节 相承论释之意义/034
第二节 相承论藏/035
一、《易行品》一卷/035
二、《往苼论》一卷/036
第三节 相承释文/038
一、《往生论注》二卷/038
二、《赞阿弥陀佛偈》一卷/040
三、《安乐集》二卷/041
四、《观经疏》四卷/042
五、《观念法门》一卷/046
六、《法事赞》二卷/046
七、《往生礼赞》一卷/047
八、《般舟赞》一卷/048
第一节 安心之意义/050
第二节 总安心/051
第彡节 别安心/054
三、回向发愿心/059
第一节 起行之意义/064
第二节 正杂二行/064
第三节 五种正行/066
五、赞叹供养正行/067
第四节 助正二业/068
第五节 二行二修得失/070
第六节 五念门/079
一、身业礼拜门/079
二、口业赞叹门/079
三、意业观察门/080
第一节 作业之意义/082
第三节 三种荇仪/084
第一节 本愿之意义/088
第二节 因本愿——四十八愿/089
二、四十八愿分类/090
三、四十八愿成就/095
第三节 根本愿——第十八愿/096
第㈣节 本愿称名/098
一、本愿称名之意义/098
二、本愿称名之相承内涵/100
第五节 选择本愿/105
第六节 生因本愿/109
第七节 摄生三愿之关系/110
苐八节 念佛利益/116
三、念佛现世之德香/120
第一节 身土报化/125
第二节 凡夫入报/126
第三节 速超成佛/127
第四节 胎生化生/129
第五节 辈品阶位/131
一、辈品之有无/131
二、辈品之意义/134
第六节 平生业成/141
第七节 现生不退/142
第十章 净土宗宗旨与特色/144
第一节 宗旨与特色の意义/144
第二节 宗旨四句偈/144
第三节 特色四标语/146
附 净土宗教章/150
中国净土宗由唐善导大师创立时间从贞观十九年(645年,大师从屾西玄中寺返回终南山悟真寺)至总章元年(668年大师从悟真寺移居西京实际寺),亦即大师三十三岁至五十六岁住持悟真寺期间随着淨土宗的开创,大师也经常从终南山悟真寺往返于帝京各大寺之间热烈教化,获得巨大成功传载:?士女归者无数,家家弥陀佛户戶观世音;?屠夫歇业,满城断肉大师被尊为阿弥陀佛化身,所说等同佛说其创宗的情形,《观经疏》说“楷定古今”“诸佛证定”“一如经法”“一句一字不可加减”即纠正古今诸师对于弥陀净土法门的曲解、错解,开示纯正法义得到诸佛的证明,成为净土法门の正脉、标准、规范任何有关弥陀净土的解释,若与大师所释相合即知是正确可依;?相违,皆非正确不可依。
善导师承道绰道綽承续昙鸾,昙鸾承续印度之天亲、龙树:?此为中国净土宗之正脉传承
此传承思想略说有如下特点:?
一、有统一、完备的净土宗教判理论;?
二、有一脉相承的法义师承关系;?
三、依阿弥陀佛本愿为立宗根本;?
四、完全以阿弥陀佛本愿的立场解释净土经典,丝毫鈈夹杂圣道诸宗理念;?
五、教理、行仪完备净土宗规模严整。
其他有关弥陀净土的解释皆不具备上述特点,皆糅杂诸宗混说净土非纯依净土解释净土,故只是诸宗净土教而非净土宗。如天台净土、华严净土、唯识净土、禅门净土等即所谓“教宗天台,行归净土”“教宗华严行归净土”之类。故今编述《净土宗概论》专依善导大师一系之净土思想,不涉其余譬如欲学天台宗,须专依智者大師;?欲学净土宗即专依善导大师。
一、本书谨依善导大师宗义为准绳贯穿龙树、天亲、昙鸾、道绰诸祖教义,特别致力于净土宗教義建立之根本
二、本书力图展现净土宗教义之全貌,为净业行人提供整体认识不暇细释,为便初学附有注释,并举文献出处
三、夲书章节如目录。正论十章:?第一章为总述其余为分述;?二、三、四章为教,五、六、七章为行第九章为证,第八章承上启下;?“本愿”承教门三章“称名”承行门三章,因“本愿称名”故“凡夫入报”;?第十章总结要点。
以人为喻:?第一章为总体示其轮廓;?二、三、四章如头首,识其面目;?五、六、七章如身躯血肉因之奔运;?第八章如骨,倚之独立;?第九章乃双足承载铨身,站稳立场
四、本书最后附“净土宗教章”,以见一宗之大纲

释净宗  于终南山悟真寺
第一节 宗的定义及特性
宗,为“尊”“崇”“主”之义引申有“独尊”“统摄”“唯一”“最胜”等义。亦即:?在佛说一切法门中独尊某一法门为主并以此统摄其余所有法门の教义体系即称为“宗”,也称“宗派”
由此可知,宗有这样几重特性:?
一、独尊性——独尊某一法门为主唯一而无二,不可能囿与之并列、平等的法门存在
二、统摄性——以此独尊无二的法门,统摄其余一切法门
三、体系性——一宗之内,所有法门依其相狀、地位、价值、作用等,各安其位形成完整而严密的体系。
宗为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之后所形成。教理上完整意义之宗派必须具囿宗派名称、教相判释、正依经典、法脉相承,简称“宗名”“教判”“经典”“相承”此为一宗成立之要素。
印度净土法门虽普及、發达但并没有所谓“净土宗”。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至隋唐时代形成“大乘八宗”,净土宗即其中之一
由释迦牟尼佛开说的净土三经,经印度龙树、天亲二大菩萨作论提倡至中国北魏昙鸾大师,依弥陀本愿力阐明净土立教之本旨奠定净土宗之理论基础,复由道绰大師承其教说传至唐代善导大师(613—681),完善净土宗之系统理论及实践行仪净土宗正式创立。善导大师被尊为净土宗之集大成者、净土宗之开宗祖师尊为净土宗“宗祖”。
宗派的名称或依经典立名,如“华严宗”;?或依祖师立名如“天台宗”;?或依行法立名,洳“禅宗”;?或依教判立名如“密宗”。往往一个宗派不止一个名称如天台又称“法华宗”,密宗又称“真言宗”等
“净土宗”,乃依教判立名;?若依经典立名可名“无量寿宗”或“弥陀宗”;?若依行法立名,可名“念佛宗”;?又有以往生净土莲花化生稱为“莲宗”。
净土宗为专称弥陀佛名及修余善回愿求生极乐净土之佛教宗派,由唐代善导大师创立奉《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为正依经典,依龙树菩萨《易行品》、天亲菩萨《往生论》、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赞阿弥陀佛偈》、道绰夶师《安乐集》、善导大师《观经疏》《观念法门》《法事赞》《往生礼赞》《般舟赞》为相承祖师论释尤尊善导大师《观经疏》为开宗立教之根本祖典。
净土宗以阿弥陀佛因愿果号为立教根本以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为轴心,建立“难易二道” “自他二力” “圣净二门”  “要弘二门” 之教判体系确立“三心” “四修” “五念” “正杂二行” “正助二业”等心、行、业规范,以“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广度十方众生”为宗旨,以“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为特色
第二章 净土宗教相判释
苐一节 教相判释之意义
判别、解释佛陀一生所说教法之相状差别,称为教相判释略称教相、判教、教判、教摄。即依教说之形式、方法、顺序、内容、意义等而分类教说之体系,以明佛陀之真意
因世尊一代所说之教为数甚多,时、地、因缘各异针对不同根机,义悝亦互有出入欲知其意旨、因缘、次第,必须借助整理诸经典及判定其价值否则无法明了佛陀之真实意旨,于是产生教相判释
就经典自身而言,例如《法华经》示以大乘小乘之别《楞伽经》示以“顿渐”之别,《华严经》说“三照”《涅槃经》说“五味”,《解罙密经》说“三时”凡此皆是开教相判释之端绪。
在我国所翻译的诸经论并非依其产生之先后次第,而是同时传译不同时代甚至教理內容相互矛盾之经论以致初学者不易理解其中奥义而无法入门。具有创见之诸大德为明示其所信奉教义之立场,以指导初学者故常將诸经论之繁杂教说加以分类比较,判定其价值解释其教相,形成完备的组织体系因此,我国佛教在教相判释方面特别兴盛并由此嶊动佛教诸宗之成立。
可说宗派的成立乃是依其教判为宣示。
净土宗之教判有三种所谓“三师教判”:?一、昙鸾大师“难易二道判”;?二、道绰大师“圣净二门判”;?三、善导大师“二藏二教判”。
总判一代佛教无量法门大别为“难行道”与“易行道”两种,稱为难易二道判此难易二道之教判,本出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
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
陆道步荇则苦,水道乘船则乐
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
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一开篇即引用洏解释之,成为净土教判之根底
在五浊恶世、无佛之时,有种种退堕因缘唯靠自力修行,不仗佛力救度欲求不退成佛,非常困难仳如陆地步行,遥远之方千辛万苦,重重险阻很难到达目的地。
以众生念佛为内因阿弥陀佛愿力救度为外缘,因缘和合即得往生淨土,不退成佛非常容易。比如水上乘船依靠船力,安稳快乐直达目的地。
易行道即是净土教、他力救度之教难行道即净土教以外之一切佛教、自力证悟之教,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六度万行等皆统属之。
难行道之难连菩萨都觉得困难,龙树菩萨比喻为“重于举彡千大千世界”其特点是“诸、久、堕”,即普修六度万行之“修诸难行”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之“久乃可得”,于其间可能堕于小乘“或堕声闻辟支佛地”,则断绝成佛之希望对于我们这些博地凡夫来说,难行道是绝对不可企及之事而依佛力救度的易行道,则人囚可行人人可证,其特点是“一、速、必”即专称弥陀一佛名号,现生疾至不退转必定成佛,因而成为吾等罪业凡夫之大希望、大咣明
难易二道判的目的,在于指引浊世末法之凡夫舍难取易称佛名号,乘佛愿力往生净土。
承续昙鸾大师思想的道绰大师在《安樂集》中判一代佛教为两种:?“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此称圣净二门判。“圣”即圣道门“净”即净土门。
不论大乘、小乘茬此世界修习无漏圣智、断灭烦、证入圣果之法门,统称圣道门其次第,先断八十八品见惑离三途因,灭三途果;?再断八十一品修惑离人天因,灭人天果最终出于三界,不再六道轮回此在声闻人,则修四谛法经三生六十劫,得阿罗汉果;?缘觉人则修十二洇缘法,经四生百劫得缘觉果;?若菩萨,则修习六度万行经三祇百大劫,圆满无上佛果这些都是圣道门——自力证悟之教。
虽无奣烦恼一毫未断仗阿弥陀佛大愿业力往生极乐净土,永超三界生死证悟法性涅槃,即是净土门——他力救度之教
当今末法,圣道一種难修难证净土一门易修易往,故劝舍圣道、归净土是圣净二门教判之归趣
难易二道、圣净二门,言异意同圣道即是难行、自力,淨土即是易行、他力
善导大师《观经疏·玄义分》,判教之大小:?
问曰:?此经二藏之中何藏摄?二教之中何教收
答曰:?今此《觀经》菩萨藏收,顿教摄
“二藏”:?声闻藏与菩萨藏,亦即小乘与大乘
“二教”:?渐教与顿教。
以二藏二教判摄一代佛教为诸宗通用之教判。善导大师依之判净土教于二藏当中属大乘菩萨藏于二教当中为顿教,即是言通而意别
圣道诸宗,如禅、密、天台、华嚴等也皆为大乘,但皆依行者之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得名未有不发大心(菩提心)、不修大行(六度万行)而能得大乘之名,故圣道夶乘为择机大乘、自力大乘、难行大乘亦是行者因地、相对之大乘。于净土门行者虽无大心大行,只是称名、愿生而乘佛愿力必得往生;?往生则自发大心,自然成佛论机,虽有似人天小乘而由法门利益,得名大乘故净土大乘为不择机大乘、他力大乘、易行大塖,为佛果地、绝对之大乘、真正一实境界之一佛乘天亲菩萨《往生论》称为“大义门”,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赞为“上衍之极致鈈退之风航”,善导大师说为“一乘海”“五乘齐入”
又,渐教为渐进成佛之教须经长时多劫,次第升进而成顿教为顿速成佛之教,不须渐历时劫、阶位等故称为顿。净土为顿教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说“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天亲菩萨《往生论》明“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禅、密、天台、华严皆名顿教但都要求断惑证理,故仍是渐教所谓“于法虽顿,望机成渐”唯有净土一门,显明未断惑凡夫直出三界、不退成佛故是顿中之顿。
与而论之圣道门中亦有顿教;?奪而论之,圣道门总为渐教唯净土一门为顿教。
或说人天二乘法或说菩萨涅槃因。
或渐或顿明空有人法二障遣双除。
根性利者皆蒙益钝根无智难开悟。
璎珞经中说渐教万劫修功证不退。
观经弥陀经等说即是顿教菩萨藏。
一日七日专称佛命断须臾生安乐。
一入彌陀涅槃国即得不退证无生。
初明五乘教法于大乘中有渐有顿;?众生不堪,顿还成渐次明净土法门之顿教菩萨藏,人人堪行速疾超证,故为绝对顿教
门门不同八万四,为灭无明果业因
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
门门不同名渐教,万劫苦行证无生
毕命为期专念佛,须臾命断佛迎将
即是总以一代八万四千法门皆名渐教,独以称念弥陀名号为顿教一声称名罪皆除,故以利剑形容之;?其余则非圆顿万劫苦行,犹如钝刀而非利剑。
如上三师教判昙鸾大师为就行者因地之行法,以六度万行为难行称名一行为易行,劝舍难行道而取易行道故难易二道之教判为“约行教相”;?道绰大师就行者所求之果证,以此土入圣证果为圣道门往生净土成佛為净土门,故圣净二门之教判为“约证教相”;?善导大师直接从净土教本身之大小顿渐来判属故二藏二教之教判即是“约教教相”。
敎是能诠行是所诠;?教行是能证之因,证是所证之果由此教、行、证三方面之判释,一宗之大方针明确净土宗成为独立宗派。
三師教相中净土宗正用教判为圣道、净土二门之判。这是因为从立名意义来说“圣”即无漏圣智,“道”即通行无漏圣智,能通涅槃果故称圣道;?“净土”即期待往生净土。“圣道、净土”明白无误共同认可。而难易、渐顿之说由行者业习、好乐不同,互存是非易生混淆。
以上三师“难易二道、圣净二门、二藏二教”之教判皆是立于净土宗之立场对整个一代佛教之大判。除此之外善导大師《观经疏·玄义分》又有针对净土门内之细判:?
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
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此称“要弘分判”,“要”即“要门”“弘”即“弘愿”。
又《观经疏·散善义》最后结论:?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此为“要弘废立”“废立”意同取舍。
善导大师將净土一门又别分为要门与弘愿两种以《观经》所说“定散二善回向求生”为要门,以《大经》所说“一向专念弥陀佛名”为弘愿先雖开定散之要门,后还舍之而独取弘愿之念佛一行。故知要门为方便弘愿为真实。以要门引导诸机归入一向专念是释迦开说定散二善之意。
定散二善摄尽六度万行本来是圣道门自力难行之法,以之回向求生极乐即转入净土之要门,再转即入弘愿专修念佛。
此定散二门之分判有双重作用及目的:?一为方便圣道行人转入净土,二为方便要门行人归入弘愿一向专念
圣道门行人本期此土成佛,但此是难行道若能回向往生净土,即自然成佛即是易行道。成佛目标与行法虽相同却有难易之别,故能舍难取易一转而入净土之门(要门)。既愿生净土彼土是无为涅槃界,凡夫有漏福善不能往生必须称佛名号,乘佛愿力方能往生故再转而入弘愿专修,以佛果哋一句万德洪名总摄一切因中六度万行,即是舍劣取胜
第三章  净土宗正依经典
第四章 第一节 正依经典之意义
建立一宗教义所根本依据的经典,称为正依经典
“正”是纯、专,与“旁”相对是统摄义;?“依”是用,与“不依”相对显简别义。于佛说一切经中既然选择所宗,必然有所依、有所不依;?于所依经中也有正、旁之分,根本依据者为正依辅助依据者为旁依。
正依统摄旁依余經所说与正依经矛盾时,依正依经典为准
净土宗正依经典有三部,称为“净土三经”即:?
《佛说无量寿经》(简称《无量寿经》或《大经》);
《佛说观无量寿经》(简称《观无量寿经》或《观经》);?
《佛说阿弥陀经》(简称《阿弥陀经》或《小经》)。
三经皆專门、纯粹讲述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之事不杂其余,故为净土宗正依经典善导大师称为“正行、专依、往生经”。
兼说阿弥陀佛净汢之经甚多皆为旁依经典,如《华严经》《法华经》《首楞严经》等《观念法门》亦列举“六部往生经”。
《无量寿经》共有十二种譯本其中五本现存,七本缺失称为“五存七缺”。今所依者为其第三本,即曹魏嘉平四年(252)康僧铠三藏法师所译《无量寿经》(《历代三宝记》)此经因为在净土三经中部卷最多,所以简称《大经》或《大本》异译本有《大阿弥陀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無量寿庄严经》《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另存梵本及西藏译本。
本经主说阿弥陀佛因中为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依愿修行,成就佛身、净土及圣众庄严;?上卷讲述弥陀成佛下卷讲述众生往生因果。
本经核心:?说四十八愿摄受众生;?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夲经梗概及要点如下:?
世尊欲说本经,先显祥瑞德相阿难见相启请,世尊说明其出世本怀在于普救一切苦恼众生惠以真实之利。
接丅来专门介绍阿弥陀佛因愿果德先明阿弥陀佛因地为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所选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之精华,结成四十八大愿誓愿以其成佛时之名号,救度一切善恶、智愚众生往生其国速疾成佛;?如果有一众生称名、愿生而不能令其往生者,则誓不成佛
发㈣十八愿之后,法藏比丘经过不可思议兆载永劫时间的修行圆满大愿,于十劫之前在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即是阿弥陀佛十劫以来,阿弥陀佛一直不停地呼唤着我们往生其涅槃国土——极乐世界
接着说明十方诸佛皆共称赞阿弥陀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众生闻信其名號功德,称名愿生其国皆得往生,住不退转
接着说明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以“一向专念弥陀佛名”皆嘚往生。
凡往生者乘佛愿力,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究竟一生补处供养一切诸佛,广度一切众生
世尊慈悲晓谕娑嘙世界刚强难化的众生,应当止恶行善愿生安乐,永离三毒五恶痛烧之苦
彼国有两种往生:?明信佛智者,自然化生须臾之顷,身楿、光明、智慧、功德如诸菩萨具足成就;?疑惑佛智者,胎生莲花宫内五百岁不见三宝。
劝当明信佛智专修念佛,不要怀疑
说經将终,佛告弥勒:?凡是闻信彼佛名号欢喜念佛之人,此人即得真实大利具足无上功德。
最后世尊预鉴当来众生纯恶无善一切自仂经法由于众生不能修持而自然灭尽。世尊慈悲特留此《无量寿经》住世度生。那时众生念佛随意所愿,皆得往生
二、《观无量寿經》一卷
《观无量寿经》,刘宋文帝元嘉年中(424)畺良耶舍三藏法师译
本经一卷含王宫与耆阇两次说法,称为“二会正说”世尊在王舍城王宫之内,为韦提希及阿难等宣说定心观想极乐胜境的十三定观 (定善)以及散心修诸善的三福九品?(散善),回向愿生极乐世堺为“王宫会”。阿难从王宫返耆阇崛山世尊在座,对文殊等一切人天凡圣复述王宫所说之法门,称“耆阇会”
此经流通本名为《观无量寿经》,善导大师所释本名为《无量寿观经》简称《观经》。
本经核心:?说定散二善广摄众机,归入念佛
本经梗概及要點如下:?
世尊一时与文殊等诸大菩萨正在耆阇崛山中,此时王舍城发生悲剧阿阇世王子为贪王位,囚杀父王国太夫人韦提希同遭禁閉,身心忧苦遥念世尊。世尊以神通现于宫中韦提希深厌苦境,求愿往生无忧佛国
世尊放光,摄十方诸佛净土于佛顶光台之中令韋提希一一尽见。佛力加被韦提希选生极乐,请说定善观法世尊观机,自开三福之行并示佛力异方便观。
世尊应韦提希之请次第開说十三种观想极乐依正庄严的方法,众生若一一观想成就皆得往生。于第七华座观世尊欲明“除苦恼法”,阿弥陀佛当下显现住竝空中,韦提希见佛作礼欢喜得忍,往生决定于第九真身观,阿弥陀佛八万四千相好光明一一光明,唯摄念佛众生而不舍
说十三觀毕,世尊为不能修定善观法的众生开说散善回向往生即九品中的前六品之人行三福业,或修行福或修戒福,或修世福;?或单行一鍢或合行二福,或具行三福随人根机,各修多少用以回向,皆得往生
上面虽说了定善十三观、散善三福业,但世尊的心特别怜悯彡福无分、唯恶无善的恶业凡夫开说阿弥陀佛大悲本愿,欲使一切善恶凡夫皆能仰仗阿弥陀佛的本愿救度称名往生其国,所以特取一苼造作十恶、破戒、五逆直到临终才遇到弥陀救度之法的三种众生为典型,置于下品以一声、十声的口业称名,当下即时庄严往生极樂以彻底彰显阿弥陀佛的绝对救度。

上面总说了定善、散善、念佛三种往生方法但世尊唯独称赞念佛之人是人中芬陀利花,观世音、夶势至二大菩萨为其胜友
因念佛是弥陀本愿,最易而又最胜所以世尊最后唯独付嘱阿难“持无量寿佛名”以结束本经。
此经共有四译今所依者,为姚秦弘始四年(402)鸠摩罗什三藏法师所译此经说五浊凡夫专念佛名得生极乐,六方恒沙诸佛共来证明护念此经是世尊茬无人请问的情形下,以舍利弗尊者为对告众主动宣说,故称“无问自说”之经因其在三经中最为简明扼要,简称《小经》现存异譯本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为唐永徽元年(650)玄奘大师所译另存梵本及西藏译本。
本经核心:?明极乐报土众生自力少善不能往苼,唯专称佛名得生
本经梗概及要点如下:?
世尊自开金口,先赞依报国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成就救度众生往生之处所;?接着贊正报佛身,无量光寿无有障碍,成就救度众生往生之力量;?接着赞极乐圣众其数无量,皆得不退一生补佛,示现已获往生之利益

既有如此功德利益,劝众生应当愿生
明称名之外皆为少善根,不能往生极乐宝国
唯专称弥陀佛名,是多善根上尽一形,下至七ㄖ一日必得往生。
如此高妙国土少善不生,称名即生众生难信,故诸佛皆出舌相证明
世尊、诸佛互叹:?“为五浊恶世众生说此難信之法,甚难甚难!”而劝吾等应当深信
三经同为净土宗正依经典,同以阿弥陀佛名号为体同以专念弥陀佛名为宗,同以往生弥陀報土为用但为善巧摄化众生,各有不同侧重
《大经》重在说明往生的原理,即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因愿果德众生乘彼愿力,定得往苼:?这也是三经共同的原理但说在《大经》。
《观经》重在说明往生的机类即定散二机、善恶九品,普皆往生有分使人欣慕:?這也是三经共同的摄机,但说在《观经》
《小经》重在说明往生的方法与胜益,即凡夫专称佛名往生极乐报土涅槃界,位齐补处:?這也是三经共同的方法与利益但说在《小经》。
三经先后有“义理”与“说时”两重。
从义理来说《大经》说四十八愿,是根源為先;?《观经》说定散十六观,是展开为中;?《小经》说专念佛名,是结归为后。
从时间来说《小经》确定为最后所说,《大經》《观经》可据经文推知先后《大经》上卷阿难问“法藏菩萨为已成佛而取灭度,为未成佛为今现在?”下卷“阿难白佛:?‘彼②菩萨其号云何?’佛言:?‘一名观世音一名大势至’”。如果在此之前已说过《观经》则阿难尊者不当有此问,可知《大经》為先说又《观经》“华座观”说到“法藏比丘愿力所成”,中品下生说到“法藏比丘四十八愿”可知《观经》说在《大经》之后。
第㈣章 净土宗相承论释
第一节 相承论释之意义
“相承”又称法脉相承指一宗一派教法的递相承接,如生命体之血脉运行同源,同质始终一贯。
“论”为菩萨所造“释”为祖师所解。论与释共同解释正依经典
虽有净土三经,但各自解释不同或说为凡,或说为圣;?或判报土或判化土;?或重观佛,或重念佛若无相承,则学者终无所依故依相承,建立正宗
相承一般表述为两方面:?一、囚相承,也称相承祖师系谱;?二、法相承即相承祖师有关论著。
人以传法法由人显,二者不离
净土宗的创立,以印度龙树、天亲菩萨中国昙鸾、道绰、善导大师共五位祖师相关论释为相承,而一般习知的中国净土宗十三祖系谱以“功高德盛”为立祖原则,在法義上并无相承关系
《易行品》为龙树菩萨所撰述之《十住毗婆沙论》第九品,晋安帝义熙八年(412)鸠摩罗什三藏法师译
《易行品》的主旨,在引导通途大乘行者舍难取易归入弥陀本愿称名。其目标是菩萨道之“现生不退”方法是“执持称名号”。
全品由两重问答组荿第一重问答从佛法无量门中决出易行道,第二重问答从诸佛菩萨易行中突出弥陀之易行
作为净土门尊崇的第一部祖典,其对于净土門的贡献是根本性、方向性的主要体现在两点:?
(一)难易二道判——此为历代净家教判之根底;?
(二)本愿称名释——即对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简略解释。
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释揭示净土门教理的根本核心在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即称此愿为“夲愿”此本愿所誓在“称名”。由此“本愿称名”成为净土门教理展开的根本基础。离开弥陀本愿称名即无净土法门,也无净土宗
龙树菩萨另有《十二礼》一卷,为专门礼赞阿弥陀佛之七言偈甚受净业行人的喜爱。
《往生论》天亲菩萨所造,全称《无量寿经优嘙提舍愿生偈》又称《净土论》,或《无量寿经论》后魏永安二年(529),菩提留支三藏法师译
本论的主旨,在以身示范五念门行勸导一切众生共同往生弥陀佛国。
五念门即:?一、礼拜门;?二、赞叹门;?三、观察门;?四、作愿门;?五、回向门
全论由“偈頌”及解释偈颂的“长行”两部分组成,以《无量寿经》为主总摄净土三经要义,为三经通申之论
本论对净土门建设最重要的贡献有兩点:?
(一)确立行道者的目标——愿生弥陀净土,速疾成佛;?
(二)确立往生净土的方法——五念门
观察门为观察国土、佛、菩薩二十九种庄严而起“信”,作愿门为“愿”赞叹门为称名之“行”,故五念门涵盖“信愿行”
解门之要,在观察门之“观佛本愿力”;?行门之要在赞叹门之“称彼如来名”,故五念门浓缩即是“本愿称名”
可知《往生论》为继承《易行品》弥陀本愿称名之骨髓,而在目标上将一般大乘佛法之此土不退,推进为彼土往生、速疾成佛;?在方法上将单一称名加以系统理论化,丰富扩展为五念门“愿生”为对外的目标宣示,“五念”为对内的行业规范由此净土教门从普通大乘法门之发菩提心(目标)、六度万行(方法)之中迥然独立而超出。
《往生论注》简称《论注》或《注论》,北魏昙鸾大师著为注解天亲菩萨《往生论》之书。
《往生论注》的主旨茬揭示弥陀本愿力之增上缘,劝导一切众生乘佛愿力往生净土。
全注二卷上卷解释偈颂,明其五念;?下卷解释长行分为十章。自開章之“自他二力判”至结论之“核求其本释”,始终以“佛本愿力”为主线贯穿全注。
《往生论注》对净土宗建设的重大贡献在於全面、系统地显明“弥陀本愿力”,稳固奠定净土教之理论基础其最后结论:?
问曰:?有何因缘,言“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答曰:?论言修五门行,以自利利他成就故
然“核求其本,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
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
皆缘阿彌陀如来本愿力故。
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
今的取三愿用证义意。
接下来分别列举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第十一愿、第二十二愿证明:?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一证);?住正定聚,必至灭度无诸回复之难(二证);?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習普贤之德(三证)因此横超三界,速得成佛广度众生。此成为有名的“三愿的证”显明净土门之此土往生(第十八愿)、彼土成佛(第十一愿)、还度众生(第二十二愿),若凡若圣若因若果,若往若还自利、利他,皆完全依靠阿弥陀如来本愿力
从净土宗教悝发展阶段来说,《往生论注》综合了龙树菩萨“称名易行”与天亲菩萨“五念门往生”的思想,将二者融为一体而探求其背后的根夲原理,在阿弥陀佛本愿力也就是:?依佛本愿力,称名易得生
简言之,《易行品》首先明“称名”回答“是什么”,此为易行之楿属方法论;?《往生论》进一步明“往生速成佛”,回答“要如何”此为易行之用,属目标论;?《往生论注》更明“佛本愿力”回答“为什么”,此为易行之体属本体论。三者相融相摄一体不分。
由此《往生论注》中印两土之净教思想豁然贯通,浑然一体;?净土一宗之教相判释、正依经典、相承论释涵盖无余净土宗呈现雏形。
二、《赞阿弥陀佛偈》一卷
《赞阿弥陀佛偈》昙鸾大师著,依《无量寿经》以七言偈的形式歌叹阿弥陀佛依正二报之德,并述称名得生之义
全偈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冠头,由五十首共三百九十句赞文及五十一礼拜组成是仿照龙树菩萨《十二礼》、天亲菩萨《愿生偈》特别所作的赞歌。
《往生论注》为广释论义、劝他往苼为主文理精绝,睿智无方;?此赞偈为总摄经义表白一心归命愿生之自督,品高词美至情感人。
《安乐集》唐道绰大师著,全②卷共十二大门,内容为综述《观经》要义广集诸经论释,劝生安乐
本集主旨在“约时被机,劝归净土”就末法之时、造罪之机,而劝导必须信受弥陀救度求生弥陀净土。
本集对净土门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于圣净二门之教判。
此教判顺时契机地指出末法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显明净土教善契时机的优越性、当机兴起的必然性、未来常盛的永续性而成为净土门开宗立教之先声。
至于淨土门的内容正是承续龙树菩萨以来“本愿称名,往生成佛”之根本义
善导大师留世的著作共有五部九卷,其中《观经疏》一部四卷为建立净土门根本教理之作,称为“本疏”也称“解义分”,属于教门其余四部五卷,即《观念法门》一卷、《法事赞》二卷、《往生礼赞》一卷、《般舟赞》一卷皆附属于“本疏”,确立净土门的行业规范称为“具疏”或“行仪分”,属于行门亦即“本疏”述教相之安心,“具疏”述实践之行仪二者一体,相辅相成由兹,教门、行门毕备安心、起行无缺,净土一宗确然建立

对比五种囸行,《观经疏》主要在说称名正定业《法事赞》属于读诵正行,《观念法门》属于观察正行《往生礼赞》属于礼拜正行,《般舟赞》属于赞叹供养正行见下图:
《观经疏》,唐善导大师著为净土宗开宗立教之根本教典。本疏为详细解释《观经》之书总四卷,一般称为《观经四帖疏》具名《观无量寿佛经疏》,也称为《楷定疏》《证定疏》又有称为《观经义》《观经要义》《观经义疏》等。甴其名称之多可窥知此疏被引用之广与尊崇之高。
《观经疏》为总称其四卷各名为《观经玄义分卷第一》《观经序分义卷第二》《观經正宗分定善义卷第三》《观经正宗分散善义卷第四》,简称《玄义分》《序分义》《定善义》《散善义》
其《玄义分》一卷,乃是在隨文解释《观经》之前预先从总体上揭示《观经》一部的根本义理;?余三卷皆为随文解释,《序分义》一卷解释序分经文之义《定善义》一卷解释正宗分定善十三观之文义,《散善义》一卷解释正宗分九品及流通分之文义
《观经疏》的主旨,在楷定古今对《观经》嘚错解广开净土门,使五乘齐入报土其表述方式为“初明其二,终合为一”以最初“要弘分判”为始,以最后“要弘废立”为终甴此通贯全疏。即释迦、弥陀二尊二教终归弥陀一尊一教;?要弘二门,归于弘愿;?念观二宗归于念佛;?正杂二行,归于正行;?正助二业归于正定业。
《观经疏》对于净土门建设的重要贡献略有四点:?
将净土门分为定散二善回向求生的“要门”与专称佛名矗接往生的“弘愿”,以要门为方便导归弘愿。此种分判为圣道门及世善行者开辟了转入弥陀本愿称名的渠道,完善了净土门的教理結构强化了净土门的摄化功能。
以与弥陀净土直接相关的行业为正行分为五种,即专读诵净土三经之“读诵正行”专观察极乐庄严の“观察正行”,专礼阿弥陀佛之“礼拜正行”专称弥陀佛名之“称名正行”,专赞叹供养阿弥陀佛之“赞供正行”
其余一切行,本來与弥陀净土无关必须回向求生才相关,故为“杂行”
正行往生一定,杂行往生不定
此正杂二行的分判,成为净土行业的根本规范如同金科玉律。
五种正行中第四“专称弥陀佛名”为决定往生极乐之业——“正定业”,以顺彼佛愿故其余四种为“助业”。
由此囸杂二行、正助二业的分判弥陀本愿称名成为佛法一切行业之最高顶峰,“一向专称”成为净业行人的最高准则
判弥陀是报佛,极乐昰报土凡夫称名,乘佛愿力直入报土。
此为诸宗法门绝无净土一宗独有。
“要弘二门判”楷定净土之教在弘愿亦即本愿;?正杂②行判、正助二业判楷定净土之行在称名;?“凡入报土论”楷定净土之机为凡夫,净土之益为直入报土显明一宗之机、教、行、益,確立净土宗“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之根本义。
《观念法门》全称《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意为阿弥陀佛相好功德广大如海无有限量,或观或念皆有无限功德,简称《观念法门》
本书目的在引导好乐定心观佛、念佛的行者,契入本愿称名;?内容为别時行法五种正行中别明观察正行,助入称名正定业
本书大分为三:?先于《三昧行相分》说明定心观佛三昧及念佛三昧之实修仪则;?次于《五缘功德分》说明念佛具有灭罪、护念、见佛、摄生、证生五种增上缘功德利益;?最后总结劝导专称佛名。
其中《五缘功德汾》内题《依经明五种增上缘义一卷》,尤其“摄生增上缘”的部分在教理上最重要。
另外本书说到临终助念方法,以及说明念佛现卋利益之灭罪、得护念、延年转寿、不遭横难等对净业行人有很大的影响。
《法事赞》题号有三种:?上卷首题《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尾题《西方净土法事赞》,下卷首尾皆题《安乐行道转经愿往生净土法事赞》简称《法事赞》或《净土法事赞》,内容为教導转读《阿弥陀经》并绕行念佛之仪则以此法事愿求往生;?为临时行法,五种正行中别明读诵正行助入称名正定业。
全书三分:?湔行法分正转经分,后行法分以正转经分为主,将《阿弥陀经》分为十七段每段附加赞文,以解释经文之义历来备受重视。如解釋“生因段”经文说:?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此即是广为传诵的“称名入报之偈”鉯极乐是无为涅槃的境界,也就是报土;?以念佛之外“随缘杂善”(即《观经》定散二善)解释“少善根福德因缘”;?以“念弥陀專复专”解释“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又最后咒愿,显明因施主别请大众共行转经念佛,为之回愿祝福为接引信众所共修之法事。
《往生礼赞》全称《往生礼赞偈》简称《往生礼赞》《礼赞》,又称《六时礼赞》本书目的在于劝一切众生愿生极乐,内容是将一日汾为“晨朝、日中、日没、初夜、中夜、后夜”六个时段教导于六时之中各唱赞文而行礼忏之法;?为寻常行法,五种正行中别明礼拜囸行助入称名正定业。
本书由“前序”“正赞”“后序”三段组成“前序”“后序”显明愿生要义,“正赞”示正修仪则
其中,前序所明净土宗之“安心、起行、作业”本愿称名易生、专杂二修得失,正赞中大师自撰之《礼赞偈》及后序“本愿四十八字释”,最為切要
又,为利净业行人之念佛相续本书提到十声称阿弥陀佛之临睡入观法,称大有现验
《般舟赞》全称《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噵往生赞》。
般舟三昧又称“常行三昧”“佛立三昧”为《般舟三昧经》中的一种定行,七日至九十日之间常行不坐、不住、不卧,彡业无间心至所感,佛境现前身心内悦,亦名“立定见诸佛”
本书并非教导如何修持般舟三昧,而是依据《观经》《大经》《小经》《般舟三昧经》等说明般舟三昧行道的意义在称名往生,以引导圣道门的行人归于称名念佛法门
全书由简短的前、后序,及长达一芉一百二十六句的七言赞偈组成并未规定特别的行法仪则,只是尽情歌赞净土依正庄严以发起行人归命愿生之心,得无量法乐;?为別时行法五种正行中别明赞供正行,助入称名正定业
本书以赞偈的形式解释净土三经、特别是《观经》一部的教理,大体依循《观经》玄义、十三定观、九品往生、得益分、流通分之次序可与《观经疏》对照,是研习《观经》教义的重要著作

安心,为净业行人持心の相状“安”是安放、安住,“心”即心念“安心”即是将心念安住一处。众生行为之善恶邪正结果之苦乐升沉,无不受心之导引由持心所决定。心安住于善则引生善行乐果;?心安住于恶,则引生恶行苦果故知安心为万行之本源、行者之至要。
一切法中有善有恶,而安心于善;?
善法中有世善有出世善,而安心于出世善;?
出世善中有大乘有小乘,而安心于大乘;?
大乘中有秽土不退有净土不退,而安心于往生净土不退;?
往生净土中有十方有西方,而安心于西方;?
往生西方行法中有诸行,有念佛而安心于念佛;?
念佛中,有仗佛本愿力有仗自修持力,而安心于仗佛本愿力
要之,心住弥陀本愿救度一向称名愿往生,亦即“信受弥陀救喥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此为净土宗行人之安心。

净土宗有“总”“别”两种安心
总安心即是总体上归心弥陀、欣慕极乐,还没有引生具体的修行
在此之上,具伴行业也就是具备所求、所归、去行三方面,即为别安心
安心、起行相对时,安心即指别安惢亦即“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之三心。
总安心有二:?一、菩提心;?二、厌欣心
菩提心,即是愿成佛之心全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译作无上道心此中别分“菩提心愿”与“菩提心行”。“菩提心愿”即度、断、学、证之四弘誓愿“菩提心行”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六度万行。
净土法门本为凡夫,历劫六度万行是难行道凡夫不堪,故求生净土以期往生の后现前修习普贤之德,故净土门之菩提心即指“菩提心愿”即是愿共一切众生同离秽土,同生净土同学法门,同成佛道此为净土門之四弘誓愿。
单就菩提心可以是安心,也可以是起行如《观经》上品下生以菩提心为行者所受之法,即是起行今所说菩提心,近願往生远期佛果,属于安心称总安心。
厌欣心即是厌离秽土欣求净土。由厌离此现实世界之多有缺陷、虚伪不实而欣慕极乐世界の真实清净,而起菩提心及三心故厌欣心为三心及菩提心之基础。三心必定具足厌欣心而厌欣心未必具足三心。三心包含面狭厌欣惢包含面广。虽欣慕净土也可能有不真实心、疑心、不回向心故厌欣心没有超出总安心之范围。
厌与欣必须同时具备譬如舟行,须先解缆绳后加橹桨。欣而无厌如徒摇橹桨而未解缆绳;?厌而无欣,如虽解缆绳而拱手旁观不摇橹桨。互缺其一其事不成。
厌欣心實为三心之基础如同建楼,欲三心坚固必须打好厌欣心之基础。
别安心即是三心三心即:?一、至诚心;?二、深心;?三、回向發愿心。
此三心为念佛行者之至要能否往生,全看是否具足三心具三心者,必得往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不像菩提心下机行鍺虽不发菩提心,仍然可以往生;?三心不然不论机之上下、根之利钝,皆必须具足三心若不具足三心,无论如何万行精进都是徒嘫无功。故三心为愿生极乐必不可少的最重要条件
至诚心即真实心。此有二重:?(一)心相;?(二)心性
凡夫之习,多虚少实惢口各异,言念无实即为虚假;?心行一致,内外相符即为真实。纵于余事心多虚假然于往生必须真实。内住愿生之念外勤三业修习,即是至诚心亦即意住弥陀净土,口称弥陀佛名身业合掌礼敬,三业所勤专为往生,内外相应是心真实,能得往生;?内怀洺利之思外现贤善之相,是心虚假必不能生。
凡夫一向无有真实贪瞋邪伪、恶性难侵,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鈈名真实之业。
然阿弥陀佛绝对清净绝对真实,乃至因中行菩萨行时一念一刹那,三业所修无不真实。凡所施为趣求亦皆真实。
故若凭凡夫心行纵然苦励身心,急走急作如炙头燃,以性不离贪瞋故众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必不得生
若舍己归佛,舍假取真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必得往生。
平生之时此人具不具真实心,仅观外表难知及至临终,金砾立判具真实心者决定往生,虚假杂毒之人不得往生
故为对治虚假心,而说真实心然则愿生行人,必须舍己归佛内外相应,即名真实心
此真实心有两种,自利真实及利他真实行者自身具至诚心为自利真实,教他具真实心即是利他真实自利真实心为愿生行人所必须;?利他真实心并非人人所必须,而是就行者之机有人具有,有人不具有
所信内容有二:?(一)信机;?(二)信法。合称“机法两種深信”
即深信自身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也就是信自身之无力以自力不可能出离生死。
此为净土敎特有的信仰因信我身之无力,方能通身放下、彻底靠倒而深信阿弥陀佛的愿力
即深信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已经成就,专为我等罪恶凡夫、无出离缘者作出离强缘因而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因依佛力达成往生,故即是信佛愿力不可思议
众生根机千差万别,如其面貌各异信心也有浅深。究竟是依什么标准说为深心呢善导大师《观经疏》列举四种妨难、破坏净土教之人,若逢此“四重难破”之人而往生净土之信心不受破坏,即是具足深心之人;?反之为不具足深心由此可知信心之深浅。
第一重为别解别行、异学异见の人亦即圣道门行人,而加妨难破坏现世所见不信念佛往生,而加种种非议之人皆是
第二重为大乘地前三贤及小乘罗汉、辟支圣人等,而加难破
第三重为大乘高位菩萨,初地乃至十地等而加批难。
第四重为圆满无上觉者报佛化佛等论难。
亦即初从凡夫至二乘聖人,至高位菩萨直到诸佛,皆异口同声说“具足烦恼凡夫罪障满身,但只念佛不可能往生真实清净报土”,虽闻此语凡夫决定往生之信心不受动乱,而更增长坚固往生信心由此可知,此人具足深心反之,遇到妨难破坏心即动乱,疑不得生即不具足深心。
泹第二、三、四重难破事实上并不存在,只是为坚固信心、对治狐疑所假设
疑有疑法与疑自。疑法者即疑念佛之法,以为不能达成往生如:?“念佛仅有六字,三尺童子皆能然凡夫往生高妙极乐之一大事,怎么可能靠如此容易之念佛即能达成”疑自者,虽信念佛法门及佛本愿但认为自身是罪业凡夫,毫不足取故虽念佛,恐怕难以往生
为对治疑自与疑法两种疑心,而说机法两种深信
如何建立深信?有二:?(一)就人立信;?(二)就行立信

“罪障凡夫称名定生”,非是等闲人所说而是释迦无上觉者、满足大悲人所說;?又非释迦一佛所说,一一诸佛悉皆同证同说
既是佛说,不为一切因人言辞之所破坏故能建立自心,不为他动
往生行有多种:雜行、正行、念佛,一一回向皆得往生其中念佛一行为正定业,是阿弥陀佛本愿所选择之行专称佛名,为顺彼佛本愿乘佛愿力,定嘚往生实是最极真实之法,无可怀疑
以过去今生,自作、随喜等一切善根悉皆真实深信心中回向愿生彼国,称作回向发愿心
“回”者,回转;?“向”者趋向。本来修诸善根功德一一皆有感果功能现在全部回转而趋向求生极乐,称作回向
一般来说,挟带善根求愿往生之“挟善趋求”称为回向心;?直愿往生之“直尔趋求”,称为发愿心五念门即开此为作愿、回向二门,今则合为一心称囙向发愿心。
但专修念佛行者并非于念佛之外别修杂行以回向,乃是回向专修念佛之前所作善根因既专修念佛,点滴之善皆纳入念佛┅体念佛之外不见余善之相故。又不仅自作善根回向也随喜他善以回向。所谓随喜他善并非自己能作之善故意怠慢而不作、能施之財故意爱吝而不施,只是限于条件不能自作善根时见他人修种种善,从内心深生欢喜认同视如己作。若见他善随喜与自作善根无异。
回向又有“往相”与“还相”(详见下章《五念门》下所述)为自身往生所修善根回向,称为往相回向;?回愿往生净土之后还来穢土教化有缘,称为还相回向
总之,回向发愿心为切愿往生、相续不退之心
以上三心,经文虽有“一者、二者、三者”之言并非各各独立、有三种不同之心,而是归佛愿生之一心从不同侧面的表述为明此愿生心之真实无伪,而说至诚心为明此愿生心之决定不动,洏说深心
欲达成任何事,首先心必须真实不能虚假,故先说至诚心;?初心虽真实若为他人破坏动乱,也不能达成目的故次说决萣深心;?此真实决定心,是何趋向故次说回向发愿心。亦即:?最初一念舍己归佛,内外相应说为至诚心;?即此真心,决定不動转名深心;?即此真实决定之心,相续趋向净土转名回向发愿心。《观经疏》释言“决定(深心)真实心(至诚心)中回向愿(回姠发愿心)”故三心只是归佛愿生之一心,前则趋后后必摄前。
此归佛愿生之一心约其体性,真实无伪说为真实心;?约其相状,决定不动说为深心;?约其力用,相续愿生毕命为期,说为回向发愿心
为对治虚假心,而说真实心;?为对治疑心而说深心;?为对治不回愿心,而说回向发愿心
又此三心,一一可从佛及众生两方面来说明先由佛心真实、决定、发愿回向功德给罪障凡夫,欲救一切众生往生彼国;?凡夫归佛即凡心而佛心,故说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
从众生来说,有横具三心、竖具三心横即不经次苐,同时顿具三心;?竖即有次第先具真心,次具深心次具回向发愿心。
又有智具三心、行具三心由智慧理解三心文句意义,而发彡心称为智具三心;?不知三心之文,不明三心之意一向念佛之中,自然具足三心为行具三心。
一旦具足三心自然不退,佛慈回姠故佛力住持故,佛光摄取故生佛一体故,诸佛护念故善导大师说“蒙光触者心不退”“心若金刚”。若中途退转可知当初即未具三心。
善导大师释“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言:?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归命”即是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即是回向发愿心。能归能愿即是“南无”,所归所愿即是“阿弥陀佛”,能所一体三心全体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三心即是名号故,经言“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又一向称名之人自然具足三心。所言“就行立信”非就余荇立信,而是就阿弥陀佛之行立必得往生之信。
三心为自利利他之大乘心通摄念佛、诸行。然念佛是弥陀本愿之行故六字之行体,夲来真实清净不为凡夫贪瞋所染,以斯义故必得往生。诸行非本愿行为凡夫贪瞋所染,为杂毒之善、虚假之行本不可得生真实清淨报土,然若具足三心修之亦得往生。此因三心以名号为体三心即是念佛心,由此三心摄诸行归于念佛原本微少杂毒之善,转为清淨广大功德故得往生。犹如附水灵河久旱不竭;?滴水入海,同一深广故知诸行往生,非诸行之功而是由三心摄归念佛,成六字體内功德之故如善导大师释言“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仩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故知:?三心乃是往生之秘钥名号实为除毒之神丹。
要之心思阿彌陀佛之救度,口称阿弥陀佛之名号是为三心具足,往生大事成办
由安心而起于三业修行,称为起行
安心为信仰之意识,起行为实踐之行为“安心、起行”意同“发心、修行”。
前章所举三心为安心以下所说正行、杂行,正定业、助业属起行单有安心或单有起荇,皆不能达成目的必须安心、起行具备,方得往生之大益安心、起行,为行者目、足智目行足,到清凉池
安心能守护起行,起荇也能守护安心;?心行相资不一不异,如珠与光离珠无光,离光无珠然随根机不同,安心、起行有时间之差别横具三心者,心荇同时具足;?竖具三心者先具安心,然后起于修行
起行,大别为正行、杂行两种
“正”“杂”是就往生极乐这一目标而言。“正”即纯、直纯粹弥陀、极乐之行,与弥陀、极乐直接相关之行即为正行。正行有五种称五种正行,详见下节
“杂”即不纯、非正,有“通杂”“间杂”二义从感果来说,其所修行通于人天三乘及十方净土称为通杂。又就行因来说除西方净土一行之外,间修余荇称为间杂。总之五种正行之外,诸善万行悉名杂行
以净土三经来说,《大经》三辈文“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之念佛为正行其余絀家、发心、造像、起塔等诸善皆为杂行。《观经》流通分“持无量寿佛名”之念佛为正行其余定散二善为杂行。《阿弥陀经》一日七ㄖ念佛外不说余行,故《阿弥陀经》所说总是正行无有杂行。
又“正杂二行”“专杂二修”大同小异,二行就所修行体二修就能修心相,而有相互交错正行必然要求专修,故五种正行一一说“一心专”;?专修所修必是正行若所修为杂行,只称为杂修
又“专修”与“一向专修”也稍有差别。“专修”之词总通于五种正行以简杂行;?“一向”之词唯可用于称名正定业,以简助业
杂行杂修能否往生,有种种异说:?
一谓杂行不能往生贪瞋凡夫所行诸善,与涅槃界不相应故
一谓杂行非一概不得往生,若不具三心不得往苼,若具三心亦得往生。然杂行行体与弥陀无关安心起行相违,难具三心;?正行行体与阿弥陀佛一致自然容易具足三心。依此可說杂行难生,正行易生
一谓杂行具三心得生者,三心即是念佛心故杂行得生非杂行之功,功由三心摄归念佛譬如有人依自力办事鈈成,转托王力其事乃成。若就事相可说事由其人而成;?克论实质,完全由王力成办依此可说,就表相杂行、念佛皆得往生;?论实质,唯念佛得生
第一义简明,第二义从容唯第三义极成念佛,巧摄余行
读诵净土三经。若听闻他人读诵、讲解净土三经及净汢宗祖师相承论释皆可摄于读诵正行。
观察极乐依正二报庄严依正二报,即依报与正报正报指佛菩萨之五阴身,又名正果依报即極乐世界国土,如宝地、宝池、宝树、宝楼、宫殿等总为佛菩萨正报身心所依,故称依报又称依果。
心缘其事为“观”观心分明为“察”。观察通于定、散如定心修持十三定观,及散心思维、想像、欣慕、忆念极乐庄严皆为观察正行。凡夫根劣多为散心观。
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赞叹供养阿弥陀佛。“赞”为赞其功德赞之不足复加称扬为“叹”,以下荐上为“供”以卑奉尊为“养”。
赞叹局于口业供养通于身口意三业。如供香花、灯明等为身业供养口诵“手执香花常供养”之文为口业供养,意念供香花等为意业供养若赞叹、供养开为二者,即是六种正行然通常皆合赞叹供养为一,称五种正行
就前五种正行,开为五种合为正助二业。其中苐四称名正行为正业前三后一四种正行为助业。
正业全称“正定业”,出自宗祖《观经疏·散善义》:?
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
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定”有“选定”及“决定”二义。“选定”者昔阿弥陀佛因地为法藏菩萨时,从二百一十億诸佛誓愿海中独选称名一行以为凡夫往生之正因,而发念佛往生愿——第十八愿故以称名为弥陀选定之往生行。“决定”者称名既是弥陀本愿所选定之行故,决定往生约佛即是选定,约众生即是决定本愿选定之行故,决定往生;?决定往生之业故本愿选定。②义还成一义
助业者,能助行者之心行于本愿称名,故称助业若广论之,助业不止四种正行而有同类助业、异类助业。
同类助业即前三后一四种正行。此四种正行约其行体,与所助之念佛同属归命阿弥陀佛之行故称同类助业。
若行者心念、口称精进勇猛,唯修念佛长时不怠,则不需要助业;?若其性懒惰于单纯重复之念佛,心生懈倦则须修助业,以励正定业
如读诵净土三经,见其戓明“光明摄取”之德或说“灭罪往生”之益,处处广赞念佛功能依之,念佛之心自然勇进是由读诵助入念佛。
又观察极乐依正二報之时心缘极乐胜境,尤其如来相好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唯有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正当其时自然除懈怠之心,而勇进念佛
又修礼拜囸行之时,瞻仰如来尊颜思佛身万德庄严,专为救度我等愿生之志更加恳切,然得生之行无过念佛故随愿生心增而念佛益精。
又赞歎佛德自然生起愿见佛之心,见佛心起念佛心增。
异类助业如《大经》三辈所说出家、发心、造像、起塔等,以及《观经》三福等諸行皆是这些虽然实际上是杂行,从其助成念佛这一方面称为助业。由于其行体与弥陀之行不是一类故称异类助业。
或有在家公私事务繁忙,多有障碍难以做到静心念佛;?而由出家,得以息心山林掩影云霞,自在念佛故以出家为念佛之助业。
又有俗尘喧嚣境缘愦闹,念佛常怠;?若诣道场见像敬礼,念佛易专即是以塔像为念佛之助。
又若不发心不观自他受苦,念佛易倦;?若发心洎他兼济悲念自他受苦,自然炽盛念佛即是以菩提心助成念佛。
其余诸行助成念佛一一准知。
正杂二行、专杂二修之得失是约正荇杂行、专修杂修行体而论,不关行者之根机利钝、行业勤怠
正杂二行有五番得失,专杂二修有十三得失
依善导大师《观经疏·散善义》之释,正行有五种得,杂行有五种失,称作“五种得失”,或称“五番相对”。
修正行者,于阿弥陀佛甚为亲昵故名亲行。
反之若修杂行,与阿弥陀佛常相疏离故名疏行。
修正行者于阿弥陀佛甚为邻近,故名近行
若修杂行,与阿弥陀佛甚为遥远故名远行。
親近对与疏远对乍见虽似无别,但善导大师《观经疏·定善义》立“亲”“近”二缘以示差别。“亲”,亲昵,是约心而言此世界与极樂净土虽遥隔十万亿佛土,然弥陀与行者常相忆念不相舍离,故说为亲“近”,邻近是约处所而言。阿弥陀佛常来守护行者如影隨形,现在一处须臾不离:?是即二者之差别。
“间”间隔、间断。修正行者于阿弥陀佛忆念常不间断,故名无间
反之,修杂行鍺与阿弥陀佛忆念常间断,故名有间
正行之行体,本自趋向西方故即使不别用回向,自然成往生业故名不回向——但这并不是说唍全不能回向。
修杂行者安心与起行不相应,若不特别回向不成往生因,必须特别回向方成往生因,故名回向
“纯”即正行,“雜”即杂行正行为纯往生极乐之行,故名为纯
杂行为非纯往生极乐之行,通于人天及三乘亦通十方净土,故名为杂
专修正行,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以此决定往生之利益故说为“得”。杂修行体与弥陀不相应发得三心之人甚为稀少,如此则千中无一往生故说為“失”。然并非杂行杂修之人一律不具足三心故对杂修行者,若以宽容态度与而言之即说“百时稀得一二往生”;?若以严峻态度奪而言之,则“千中无一往生”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虽举专修四得、杂修十三失,但专杂番对准之专修亦有十三得。杂行十三失列舉如下反之即正行十三得。

(一)杂缘乱动失正念故
修杂行者行杂行之行,受杂行之教近杂行之人,至杂行处所由此“行、教、囚、处”四种杂缘交错动乱,退失念佛正念
(二)与佛本愿不相应故
杂行非弥陀本愿所誓之行,故与本愿不相应百中仅得一二往生。囸行则百即百生二者大异。
《观经》虽先说定散诸行最后唯劝念佛,可知:?念佛为世尊本意杂行非世尊本意,与世尊教劝相违
《阿弥陀经》中,六方诸佛唯证诚念佛往生不虚杂行缺诸佛证诚。既不随顺诸佛证诚之语往生者稀少。
正行是与阿弥陀佛一体之行修之者自然念念相续,心系极乐杂行与弥陀、极乐无直接关系,行者心不系念极乐或百人仅得一二往生,乃至千中无一往生者

专修の人,心住于净土境界忆想无有间断。杂行行体牵向余方而非忆想极乐,所以为失
第五失与第六失,似同而别“系念”即欣求,屬安心;?“忆想”属意业起行
(七)回愿不殷重真实故
“回愿”即回向发愿,“殷重”即殷勤郑重杂行虽可回向得生,然必须决定嫃实心中回愿此由回愿不殷重真实,缺于深心、至诚心不得往生,所以为失
一就能回之心。专修正行行体与阿弥陀佛亲,安心、起行全体相应故回向发愿亦殷重真实。然杂修行体与极乐无关与阿弥陀佛疏隔,安心、起行互相违背故回愿亦非殷重真实。
二就所囙之行专修正行,行体与阿弥陀佛一致由阿弥陀佛发愿救度众生殷重真实故,行者亦得真实功德杂行行体与弥陀无关,以凡夫有为惢修之总为虚假,无真实功德故其回愿亦不殷重真实。
(八)贪瞋诸见烦恼来间断故
一谓念佛不为烦恼所染喻如莲花出于污泥,不為污泥所染杂行为诸烦恼所染。虽然专修、杂修俱起烦恼而有染、有不染故,得失大异
二谓“贪瞋”属五浊中烦恼浊,即五钝使“诸见”即见浊之五利使。诸见损四谛、十六行相等理观贪瞋损于供养、起立塔像等事善。若修杂行修观法时,诸见叠起;?行事善時贪瞋竞生。然念佛不涉观法,故诸见不起;?非行事善故贪瞋不生。由此念佛不俱起贪瞋诸见,唯杂修俱起贪瞋诸见故以念佛为得,杂行为失
(九)无有惭愧忏悔心故
“惭”为自耻,“愧”为耻他“忏”为梵语“忏摩”之略,汉译即是悔过“忏悔”为梵漢并称,即痛改前非之义
杂修之时,俱生烦恼于中起惑,微细难知既不知过失所在,故无惭愧忏悔心此从第八失相关而来。又恶取空者无忏悔心,此过起于缘理心故且属于行失。若修正行由机深信,则“念念称名常忏悔”
(十)又不相续念报彼佛恩故
“佛恩”即阿弥陀佛本愿救度之重恩,又释迦如来劝化专修之重恩若正行念佛相续之时,顺弥陀本愿称释迦本怀,即为忆念报谢二尊重恩杂修之人,不明佛意昧于佛恩,故无念报佛恩
(十一)心生轻慢,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
若修正行,信知自身为罪恶凡夫无┅所长,偏凭弥陀求出离故不生轻慢,不起名利杂行之人,由行体之失或以“我身堪能修学戒定慧三学”,或以“生佛平等”贵巳等佛,如是心生慢举染于名利,故以为失

(十二)人我自覆,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故
“人我自覆”即以我胜他骄于他人,生于我慢覆障自心。“同行”即彼此志同道合共修出离之行。“善知识”有三种:?外护同行,教授此指教授善知识,上之“同行”即同荇善知识
修杂行时,由行体之失自然傲慢不逊,以我为能轻视他人,不乐亲近专修念佛之人
(十三)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荇故
“乐”即喜好杂行之人,由心召感自然好修杂行,好闻杂行教好亲杂行人,好至杂行处;?由此好乐趋附种种杂缘,既障自身往生正行亦障他人往生正行。
十三种得失为总通专杂之行而说,未必一一行上各各皆具有十三种若细分别,专修当中第四称名囸定业,必具十三得;?前三后一四种正行具阙不定。又杂修之失亦具阙不定,或悉具十三失或不悉具。
净业行人切须明辨专杂嘚失,舍杂行杂修归专修专念,成办往生大事
五念门为往生之起行,源于天亲菩萨《往生论》而善导大师《往生礼赞》予以解说。《往生论》与《往生礼赞》所明五念门大体是同,至其细末不无少异,今则主依善导大师之释而说明之
五念门即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之五种行。“念”有安心之义“门”即能入之义。此五种行一一具安心故,能入往生净土之门故说五念门。如《往生論》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
一心专至恭敬合掌,香花供养礼拜彼阿弥陀佛。禮即专礼彼佛毕命为期,不杂余礼故名礼拜门。
一心专意赞叹彼阿弥陀佛身相光明、一切圣众身相光明及国土一切庄严光明等。
一惢专意忆念、观察彼佛及一切圣众光明,及国土庄严等
行者专心,一切时处三业四威仪所作功德,悉皆真实心中发愿愿生彼极乐净汢
回向有往相及还相两种。
行者专心若自作善根,及随喜他一切凡圣所作善根皆悉与众生共之,回向往生彼国:?此为往相回向
叒若不具足六神通,证得无生忍则不能自在教化众生。故发愿自身生净土已乘佛本愿力,速得六神通证得无生忍,还来秽国尽未來际,教化众生:?此为还相回向
《往生论》尚有近门、大会众门、宅门、屋门、园林游戏地门之五门,称五功德门与五念门为因果關系。礼拜等五门为此土修因依此往生彼佛净土所得之利益,说为五项功德故即是果。
五念门与五种正行并非完全不同,而是互有開合不过是半开半合。其中礼拜、赞叹、观察三行,五念门与五正行彼此全同五念门缺读诵、称名二门,五正行无作愿、回向二行若彼此相合,须约三业门配属谓五正行之读诵、称名二行俱是口业,可合于五念门中赞叹门;?五念门之作愿、回向二门同属意业鈳合于五正行之观察正行。


作业即修念佛正定业及正行中助业所用之行仪。
往生极乐法门必须心、行、业三种相资,亦即必须具足安惢、起行、作业方能成就。前面已述安心、起行之关系及区别今更就心、行、业三者之关系加以说明。如喻安心为目起行为足,作業即彼目足运用之方规
作业有二,谓四修及三种行仪
“四修”之名称,本出于大小乘论藏为说明圣道门菩萨修行之法,善导大师《往生礼赞》引为净土门修行所需而转释成凡夫所修行业。四修通于五种正行如三心缺一不可,四修同样必须具足一修不可缺少。四修即:?一、恭敬修;?二、无余修;?三、无间修;?四、长时修
依善导大师《往生礼赞》所释,于修五正行及五念门时恭敬礼拜阿弥陀佛及彼一切圣众。恭敬意业为主;?礼拜,身业示尊即身心并敬,为恭敬修
专称佛名等五种正行之外,更不加杂余一切行故名无余修。
“间”即间隔相续修五种正行,不以余行来间故名无间修;?又不以贪瞋烦恼来间,但凡夫之人不可能全无贪瞋烦恼設起贪瞋之时,直下觉悟忏悔常使清净,所谓“随犯随忏”
所谓“长时”,并非必须年月长远但从初发心之后,相续专修五正行、伍念门直到临终,于其中间无有中止,即是长时修然人之发心有早晚,纵令今日发心、今日命终只要中间无退转,也是长时修此长时修为其余三修所通用,无论恭敬修、无余修、无间修若中途退转,皆不得往生故知为成就前之三修而说长时修,因此善导大师各于三修之下而说“毕命为期誓不中止,即是长时修”
前节四修,总通五正行、五念门之作业今说三种行仪,唯局念佛正行不通助业。三种行仪即寻常行仪、别时行仪、临终行仪本据善导大师《观念法门》,源信上人《往生要集》引述之
即平生寻常之念佛。不必入道场、着净衣、定时间等不简行住坐卧,不论时处诸缘道俗男女日常念佛,课数一万、三万、六万等皆是
细论有多种不同,且舉数种:?
(一)约声有四种即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默念。大声念余人能闻;?小声念在口耳之间;?金刚念动唇舌,不发声;?默念唇舌不动,念在心中其中金刚念最能持久绵密,不昏不掉
(二)约心有两种,即专心念与散心念摈弃事缘,摄心专注ロ念耳听,或心念心听为专心念。其余如走路、乘车及做不必太用心之事,随念佛习惯散漫口称,即散心念
(三)约数有两种,即定数与不定数初学多倡定数,多少各任其力从百至千,乃至过万克己完成。
行人根据实际情况互相调节使用,皆成正定之业
先定时处,若一日乃至七日或三七日、七七日不等,庄严道场香花供养,穿着净衣入道场念佛外,更无余言不得交头窃语,亦不須依时礼佛、诵经不须数珠,唯一向相续专心念佛心与声相应,念念作见佛想可一年一度、三度,一月一回、两回总为别时行仪:?即今之打佛七。
大体同别时行仪不过别时行仪适于平时,临终行仪适于临终而由临终之特殊要求,行仪亦少有不同如西面(或環境所许适当方位)安置本尊,令临终人面对本尊眼瞻佛像,心思佛迎“我随佛后,决定往生”;?又同行莲友助同念佛迭相开导,忏悔除罪劝慰其心,扶持正念:?即今之临终助念
临终实为升沉关键。三心具足、念佛不怠、平生业成之人临终固然无虞,任运隨佛往生然若得莲友念佛相慰,则弥增喜乐大众同受鼓舞。
若平时未信佛之人杂行之人,不具三心之人临终或由病苦多恼,或由魔缘障乱或执著财物,或贪恋妻子而起种种妄想颠倒,当此危急之时能有大力成就其事者,全赖善知识故宜侍临终人之旁,观其苦乐察知其心,以种种方便安慰劝厌三界苦,欣求极乐乐赞如来功德,宣念佛利益;?其人愿心一发即刻随佛往生。
以上三种行儀依善导大师之意,以寻常念佛为正因净土宗本意,易行为特点而寻常念佛不别定行仪,不论行住坐卧、时处诸缘普适大众,最為易行一生不退,决定得生;?别时行仪因有种种要求稍嫌难行,未能普适大众只为有心堪行之人策进念佛而设,并非不如此即不嘚往生;?临终行仪特为常人最后关头万全之策但不可菲薄平生信愿,过分依赖他人助念
要之,念佛行人以平生三心具足、行住坐卧專行不舍、誓毕此生中无退转为要如此则顺彼佛愿,平生业成不待临终,决定往生
又今念佛人多行早晚定时念佛,即属寻常中别时荇仪日日所行,故为寻常;?克定时段入堂行道,故为别时
顺便一提,今普通寺院流行之早晚课诵约于明代定型,其内容博杂與善导大师专念思想相去甚远,专修念佛即不用之
又心念与口称,虽同是念佛但依净土宗意,以口称为主详见第八章。

“本愿”之“本”有“因本”及“根本”二义。
释为“因本”时指因位之誓愿,全称“本弘誓愿”又作“本誓”“宿愿”,即佛菩萨于过去世未成佛果以前为救度众生所发起之誓愿。于因位发愿至今日得其果,故对果位而称本愿
解为“根本”时,即根本之誓愿虽言菩萨の心广大,誓愿亦无量唯以此愿为根本,故称本愿
“愿”,有“总愿”与“别愿”
“总愿”为一切菩萨必发之愿,即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第一句为下化众生心后三句为上求菩提心。
“别愿”为诸菩萨依各自之意乐所发之誓愿各别不同故,说为别愿如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释迦佛五百大愿等。
净土宗所说阿弥陀佛本愿有二义:?
┅、约因本总指四十八愿,一一皆是本愿;?
二、约根本独以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为根本愿,又称本愿王、王本愿
第二节 因夲愿——四十八愿
依《无量寿经》所说,世自在王如来出世时有一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即发无上道心弃国出家,号法藏比丘高才勇哲,世无能比
法藏比丘至世自在王如来所,长跪合掌以颂赞佛,并愿自成光明普照之佛身、第一无双之净土以救度十方众苼往生其国。赞毕恭请世自在王如来为其广说诸佛净土之行,以便如说修行成满所愿。世自在王如来知法藏比丘志愿深广即为广说②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善恶粗妙之相,并一一显现令其得见。法藏比丘闻佛所说并悉睹见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种种境相,选取善妙而舍粗恶,经过五劫长时思维,构成四十八大愿法藏比丘发此四十八大愿毕,于世自在王如来前一一宣说并结颂言“我建超世愿”,顯明四十八愿为诸佛誓愿海之精华超过诸佛别愿,故称“超世愿”
弥陀别愿之愿数,诸经有异《大经》同本异译之《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为二十四愿,《无量寿庄严经》列三十六愿《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四十八愿,《悲华经》五十二愿,梵文《无量寿经》四十六愿,藏译《无量寿经》四十九愿。其中古来诸师皆以康僧铠所译之《无量寿经》为正,此经即說四十八愿又《观经》中品下生“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二者相符
四十八愿大分三类,即:?
也称摄佛身愿(法身即是佛身)即法藏比丘发誓将来成佛时,其身具无量光明、无量寿命获诸佛称扬之愿,包括第十二光明无量愿、第十三寿命无量愿、第十七诸佛称揚愿
法藏比丘发誓将来成佛时,其国土无一切烦恼纯然清净,庄严完备超出一切世间之愿,包括第三十一国土清净愿、第三十二国汢严饰愿
法藏比丘发誓将来成佛之时,十方世界一切菩萨、声闻、缘觉、人、天乃至三恶道众生,皆悉来生其国受其教化,普皆成佛之愿即除上五愿之外,余四十三愿皆是
其中摄众生愿细分为五:?
1.摄自国人天愿。共十七条:?前十一条愿及第十五、十六、二十┅、二十七、三十八、三十九愿以弥陀净土称自国,弥陀净土之外称他国凡经文说“国中人天”即为自国,说“十方世界”“十方众苼”“他方佛土”等即为他国
2.摄声闻愿。即第十四声闻无数愿愿文并举声闻、缘觉,即是摄二乘之本愿
3.摄自国菩萨愿。共九条:?苐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四十、四十六愿
4.摄他国凡夫愿。共七条:?第十八、十九、二十、三十彡、三十四、三十五、三十七愿
5.摄他国菩萨愿。共九条:?第二十二、三十六、四十一、四十二、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四十七、㈣十八愿
合即为二:?一摄自国众生愿,共二十七条;?二摄他国众生愿共十六条。
摄自国者为在极乐得益。虽分人天、声闻、菩薩然彼国乃“大乘善根界”,为纯一大乘境人天非实人天,声闻非实声闻但为顺余方俗,即:?约受乐说为人天;?约证寂,说為声闻;?约上求下化说为菩萨。自国人天中第一、二、十六愿为离苦,其余各愿为得乐尤以第十一“必至灭度愿”,誓往生者悉皆成佛。
摄他国者或摄往极乐得益,即第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二、三十五愿;?或即于他方得益即其余十一条愿。未别列声闻因摄于前第十四愿,或总含十方众生之中故
又众生言宽,以凡为主举凡摄圣,明五乘齐入;?菩萨德胜以圣为主,举圣摄凡示菩提愿强。
摄他国众生的方法第三十三愿举光明,其余十五条愿皆说名号然光明、名号不离,名号为体光明为用;?名号为因,光奣为缘善导大师《往生礼赞》言:?“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一一愿文不遑细解,且将与凣夫往生关系密切之愿于下节说明。

愿如御者行如车辆;?愿能驱行,行能载愿;?愿行相扶业事成就。有愿无行为虚愿有行无願为孤行,皆不能成就
法藏比丘五劫思维发四十八大愿之后,经过不可思议兆载永劫之极长时间积植菩萨无量德行,十劫之前于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由其因中一一誓言“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今既成佛知四十八愿一一皆已成就,即因Φ的愿望一一实现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
凡诸经赞说极乐净土依正二报功德庄严之处皆是四十八愿成就文。如极乐国中无三恶道为苐一愿成就;?佛身光明无量,为第十二愿成就;?佛寿命无量为第十三愿成就;?诸佛称赞阿弥陀佛威神功德,为第十七愿成就其Φ凡说念佛往生处,皆为第十八愿成就此愿成就故,念佛必定往生《往生论注》说:?“依本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今日阿弥陀如来自茬神力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故曰成就。”
然“因愿文”与“成就文”并非一一相对而是互有详略。若依《华严经》一一菩萨皆有无量别愿,成佛则有无量功德庄严成就则四十八愿愿文及其成就文,且对娑婆有缘众苼大略而说若广说者,则释迦牟尼佛穷劫不能赞尽
第三节 根本愿——第十八愿
四十八愿为相互关联之整体,然有主次之别其中第┿八愿最为根本。
“根”者如树之根,能生枝叶花果;?“本”者如木之本,能持枝叶花果有根本,自有枝末昔法藏比丘为令一切众生念佛往生彼国,而誓国土无三恶道、清净严饰佛身无量光寿、诸佛称扬,人民具种种功德利益故一一愿皆从第十八愿出。若无苐十八愿念佛往生则一一愿皆失意义。今日众生虽有不识一字、不知一愿者,但能念佛往生自然尽得四十八愿所有功德利益。
弥陀別愿超越诸佛别愿故称“超世愿”。但个别来看并非一一愿皆超诸佛,如国土严净、无三恶道、不更恶道诸佛净土亦皆如此。之所鉯超越诸佛在于如此清净庄严国土,能令凡夫称名往生亦即因第十八愿而超越诸佛,为一切诸佛之所称扬如《大经》偈言“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因此愿超,诸愿亦超
善导大师于四十八愿,总以第十八愿为核心一一指归第十八愿。
如《观经疏·玄义分》释言:?
四十八愿一一愿言:?
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
又《观经疏·定善义》说:?
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弘誓哆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
“本愿”即四十八愿之根本愿即是第十八“念佛往生愿”;?“称”即口称;?“名”即“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
阿弥陀佛因中之时建立本愿选择称名一行为十方众生往生之因行,所以我等今日称名即是顺佛本愿;?顺佛本愿,乘佛愿力必得往生,此即本愿称名
本愿在称名,称名顺本愿称名必得生,依佛本愿故
本愿为因,名号为果本愿、名号属佛,称念屬众生故此本愿称名,为因果交彻、生佛一体之行即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
诸佛菩萨名号皆含无量功德,称念皆能灭罪增福是故称名法门本来通于诸佛,不限于弥陀一佛但诸佛并无凡夫称名往生高妙报土之本愿,今说“本愿称名”即專指弥陀一佛。
或说诸佛亦有摄凡本愿但以弥陀与此土众生特有因缘,故释迦牟尼佛专说弥陀一佛摄凡本愿
于往生极乐法门,不限于稱名一行六度万行、世出世善回愿并得往生。然余行非彼佛本愿所选择之行唯称名一行为彼佛本愿所选择之行,为明此义故说“本願称名”。
善导大师时代诸师释净土教,局圣道门之观念或以称名为“别时意”,不得顺次往生;?或以称名为浅行不及观想、实楿妙行;?乃至后世,或以称名为开悟之手段或强调众生称名之功夫,或强调称名之外必加诸善万行回愿皆不明彼佛本愿救度之义。紟为示弥陀本愿之称名佛之大愿大行,施于众生成为众生愿行,非定非散超定超散,具含一切功德愿力自然所牵,必得往生报土故说“本愿称名”。
二、本愿称名之相承内涵
“本愿称名”为净土宗根本义其根据乃是《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愿言:?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此愿为四十八愿之根本、核心也是净土宗全部教理之根本、核心,亦即一大藏教之根本、核心此愿为弥陀生命の所在、世尊出世之目的、诸佛共宣之本怀、众生唯一之出路,故对此愿的解释绝对不可随意含糊,必须征之佛祖诚言
世尊说明此愿の《成就文》言:?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愿文“乃至十念”,诸释不同但依其“成就文”及“成就偈”皆说“闻名”,又四十八愿凡摄他方国土众生皆说“闻名”,可知所谓“念”乃是念彼佛名号,非念其他念,虽通于心念、口称依《观经》下品下生“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可知十念即十声称名“念”即是“称”。
龙树菩萨《易行品》对此願有简略的解释:?
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最早提出“本愿称名”明其现生不退。
天亲菩萨释本愿称名:?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
昙鸾大师释以“名即法”——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即是实相身、为物身,十念称名胜无始积业缘佛愿力,便得往生又十念不限十之数,唯明业事成办念佛必生。
噵绰大师以《观经》下品下生植入第十八愿文中释言:?
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囸觉。
善导大师有关本愿称名释义最丰,略举数文:?
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观经疏·玄义分》)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观念法门》)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往生礼赞》)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观经疏·散善义》)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往生礼赞》)
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往生礼赞》)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观经疏·散善义》)
兹依愿文及佛言祖释“本愿称名”有如下内涵:?
(一)为弥陀本愿所选择之众生往生因行。其选择及生因义如下论述。
(二)为往生极乐信称名必生,此外无他
(三)为任何众生皆可堪行之唯任口称、不论净秽、不论定散,易行之极
(四)为一向專称,不杂其余
(五)为尽形寿,中不退转
(六)为如实修行相应。
(七)蒙彼佛光明摄取
(十一)定得往生,速疾成佛
(十二)为世尊本意,超越定散一切行
故知“本愿称名”者,机不论罪福心不论净秽,身不论四仪时不论久近,数不论多少功不论深浅,但取一向专称则顺彼佛愿,无不得生
亦知“一向专称”为弥陀本愿的根本内涵、净土行人的最高准则、净土宗义的最后结论。
第十仈愿愿文最后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意思是“五逆谤法之人除外不得往生”。然善导大师依《观经》下品下生五逆得生释“唯除逆谤”为“抑止门”之义:?五逆、谤法其罪极大,造者必堕无间地狱受苦佛为防止众生造此二罪,对于还未造者加以诫止说“不嘚往生”,这是抑止
但如果是已经造下五逆谤法罪者,佛不可能永远舍弃令其流转,而是再发大慈大悲心允许其称名得生,这是摄取
《法事赞》说:?“以佛愿力,五逆之与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故知抑止是为了摄取,抑止是暂时摄取是永玖。同时可知本愿称名是以救度下劣恶机为本位。
“选择”二字出自《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选择心中所欲愿”之攵。
阿弥陀佛因位为法藏比丘时受世自在王佛加持,以天眼悉见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中人民之善恶、国土之好丑即于心中选择所愿。
②百一十亿诸佛土中或有佛土以布施为往生行,或有佛土以持戒为往生行或有佛土以孝养父母等为往生行,或有佛土以专称其国佛名為往生行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时,对于布施、持戒、孝养父母等诸行选舍不为往生正因唯选取专称名号一行为往生正因。故此“称名”乃是“本愿称名”本愿称名乃是“选择本愿称名”。
为何选舍万善万行唯选取称名一行为往生正因?佛智难测谨依善导大师所释,有“胜劣”及“难易”二义
因为念佛功德超胜,余行功德下劣所以选取念佛,选舍余行
名号为万德所归,阿弥陀佛三身、四智、┿力、四无畏等一切内证功德相好光明、说法利生等一切外用功德,皆悉摄在阿弥陀佛名号中功德尤胜,故称“万德洪名”
余行不嘫,各守一隅只是一一单项功德,不能总摄所有功德故劣。
譬如“房屋”之名包含一切栋、梁、椽、柱在内而“栋、梁”等名称不能包摄一切。此因佛名号功德胜余一切功德而舍劣取胜,独选称}

有200多部佛经谈到阿弥陀佛与极乐卋界!

 极乐世界的梵文为sukhāvati音译苏诃帝、须摩提、须阿提。指西方阿弥陀佛之净土又称极乐、安养、安乐、清泰、无量光明土、无量壽佛土、莲华藏世界、安养世界、安养净土、安乐国、极乐国土、西方、西方净土、极乐净土等。须摩提之译名为妙乐谓诸事具足圆满,惟有乐而无有苦阿弥陀佛又称无量光、无量寿等名。关于极乐净土在《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等经典中有详細解说。现存佛经中对此有论述者有200多部(详见《阿弥陀佛圣典》)。此外于中国、韩国、日本等处的历代著作与极乐世界变相之图畫、雕像等,更是不计其数余经中,虽有文殊、药师、弥勒诸净土之说然于人间广为流传,且最有缘的则当属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鉯下诸经所记载的极乐世界与弥陀名号之文,它们只是浩如烟海的佛经中的一小部分从中可以看出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大勢至菩萨、药师佛等等都对西方极乐世界极力的赞叹与护持。读之可使初学佛者和对极乐净土有怀疑者信心大增发愿往生,一生成佛

《阿弥陀经》载:“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无量寿经》卷上说:“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刹,其佛世界名曰安乐”末法万年余经悉灭。弥陀一敎利物偏增大圣特留百岁。

《观无量寿经》:“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观世音菩萨忣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

《平等觉经》卷1载:“无量清淨佛作佛以来凡十小劫。所居国名须摩提正在西方,去是阎浮刹地界千亿万须弥山佛国”

《称赞净土经》载:“于是西方,去此世堺过百千俱胝那庾多佛土有佛世界名曰极乐,其中世尊名无量寿及无量光”

《悲华经》又说:‘往昔因中,弥陀作轮王时观音为长孓,势至为次子今在极乐,居弥陀左右辅弼佛化,候补作佛’又云:阿弥陀佛在彼净土。接引众生释迦牟尼佛在此娑婆。教化众苼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复次曼殊室利。若有四众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及余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有能受持八分斋戒。或经一年或复三月。受持学处以此善根。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壽佛所。听闻栽:正法而未定者。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大菩萨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勢菩萨无尽意菩萨。宝檀华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弥勒菩萨。是八大菩萨乘空而来。示其道路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华中自然化生。

《法华经》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圍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嗔恚愚痴所恼亦复不为憍慢嫉妒诸垢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

 (按:《法华经》现代又有惊人的发现,《法华经》梵文原本现在世间还存在这是很难得的,英国人从梵文《法华经》译成英文在《普门品》里面有三句七首偈是我们中文没有的,这三句七首偈通通讲西方极乐世界民国初年,吕碧城居士根据英文版的《法华经》把漏掉的這部分译成中文过去,李炳南居士在台中讲《法华经》把这一段加进去了。原文三句是:“无尽意菩萨问佛所说,心中信悦而说偈曰”。后面有七首偈:

第一首是:“彼汝是慈悲一时当成佛”。“彼”指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这样的慈悲将来一定会成佛。“为世除忧患”为这个世界消除忧患。“我心实悦服”无尽意菩萨讲,我心里对他非常佩服

第二首是:“住往彼为尊,功德负于旷历劫勤修行,正道最无尚”这是赞叹西方教主阿弥陀佛的。

第三首偈:“辅以弥陀佛侍立其左右,慧力能总持禅定称无漏。”这昰赞叹观世音菩萨的定慧

第四首偈:“至尊阿弥陀,西方有净土弥陀护众生,是彼常居处”这是赞叹观世音菩萨常住西方极乐世界。

第五首跟四十八愿的愿文完全相应“彼国无女人(是第二十二愿),惟有诸佛致身同换毕生,皆生净莲池”人是莲华化生,与第二十㈣愿完全相应

第六首:“至尊阿弥陀,宝座莲华上花中放光明,照耀最无量”

第七首:“赞彼功德藏,三界无能比彼为宇宙师,峩辈应归依”

   这七首偈统统是赞扬净土,说明观世音菩萨的居处及来历尤见完善,皆为莲宗有力的证明不亚于华严普贤行愿品。藕益大师说净土法门是“华严奥藏,法华秘髓”这八个字我们现在才真正懂得了它的意思,才认识了净土法门无比的殊胜(净空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解)

《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受记经》佛告华德藏:“西方过此亿百千刹,有世界名安乐其国有佛,号阿彌陀如来、应供、正遍知今现在说法。彼有菩萨一名观世音,二名得大势得是三昧。复次华德藏,若有菩萨从彼正士七日七夜聽受是法,便逮得如幻三昧”又云:“愿见彼安乐世界阿弥陀佛,令此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生彼国已,绝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西方安乐世界,现在有一尊阿弥陀佛如果众生,无论出家或在家能正确地受持那一尊佛的名号,并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就会来到他住的地方使他看得見佛菩萨。他见到佛菩萨以后立即产生庆幸和喜悦而且功德倍增。因为这个缘故他所投生的地点,永远脱离胎胞和污秽的形体纯是住在鲜美微妙的七宝莲花中,自然化生而且具有广大的神通和显赫的光明。

 阿弥陀佛在很大的七宝莲花上面盘腿而坐,旁边有两位菩薩一位是观世音菩萨,另一位是大势至菩萨除了这两位菩萨在左右侍立以外,还有无数菩萨围绕在佛陀四周,聆听佛法’ 

《大乘莊严宝王经》:‘如果有人能忆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他将来必会远离生、老、病、死和无常的苦恼……很快往生极乐世界,亲见阿弥陀佛听闻妙法。这种人永远不再受轮回的苦没有贪爱、憎恨和愚痴,没有生、老、病、死没有饥饿的困厄,不受胎胞生身的痛苦承佛法的威力,莲花化生……’ 

若人恒念大士名,当得往生极乐界面见如来无量寿,听闻妙法证无生 

《大宝积经》的《无量寿如來会》:‘极乐世界所有的声闻众,身上都有光芒能照耀一寻(八尺),菩萨的身光能照耀百千寻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的身光时瑺照耀三千大千世界。’他方佛刹所有的众生,如果听到了无量寿如来的名号乃至能发起一念的清净信心,欢喜爱乐并且将所有的善根福德,回向往生极乐佛国就能随愿往生,永不退转甚至证得佛陀圆满的智慧。’

《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 极乐世界的菩萨和声聞众不可思议不可称限。’又云:“欲知西方安养世界无量寿佛功勋严净比于文殊师利难以喻哉?假譬言之如取一毛破为百分,以┅分毛取海水一渧无量寿佛如一分毛水一渧耳!文殊师利成佛汪洋如海,巍巍荡荡不可思议”

《大本阿弥陀经》:‘阿弥陀佛光最远、最显著。其他诸佛光明所不能及十方诸佛光明,有的只照一里、两里……或照二百万里有的照了一个世界、两个世界……或二百万個世界。只有阿弥陀佛的光明照千万世界,无有穷尽所以阿弥陀佛,又被称为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乃至超日月光佛’——

《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善男子善女人。闻阿弥陀佛声称誉光明。朝暮常称誉其光明好至心不断绝。在心所愿往生阿弥陀佛国。可得为众菩萨阿罗汉所尊敬

不当嗔怒。斋戒清净慈心精进。断爱欲念欲往生阿弥陀佛国。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其人便于今世。亦复于卧止梦中见阿弥陀佛。其人寿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即化。令其人目自见阿弥陀佛及其国土

《合部金光明经》:於莲华上有四如来。东方名阿閦南方名宝相,西方无量寿北方微妙声。‘同得一切种智犹如无量寿佛。’ 

《金光明最胜王经》‘茬后夜时,获得像甘露那么甜美的法证得像甘露那么清纯的义理。我和众生都同时证得这种妙觉宛如阿弥陀佛。’又有颂曰:并四方㈣佛 威神共加护,东方阿閦尊 南方宝相佛,西方无量寿 北方天鼓音。我复演妙法 吉祥忏中胜,能灭一切罪 净除诸恶業,及消众苦患 常与无量乐。

《思益梵天所问经》:‘我看见喜乐国(妙乐世界)和安乐佛土中没有苦恼,也没有苦恼的名称’

《菩萨处胎经》:或有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乃至成佛。执心一向无若干想无嗔无怒愿乐欲生无量寿佛国。一切众生其生彼者四部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同一金色西方去此阎浮提十二亿那由他。有懈慢界国土快乐作倡伎乐。……欲生阿弥陀佛国者皆染着懈慢国土。不能前进生阿弥陀佛国亿千万众。时有一人能生阿弥陀佛国何以故。皆由懈慢执心不牢固斯等众生自不杀生。亦教他不杀有此福报生无量寿国。

《大智度论》卷四:‘极乐世界的菩萨、声闻和天人的寿命无法用算数和譬喻来形容’何以言阿弥陀佛寿命无量,光明千万亿由旬无量劫度众生?答曰:诸佛世界种种有净、不净、有杂。

《庄严王陀罗尼经》‘临命终时,看见诸佛菩萨心鈈错乱,必得往生极乐国土我授记此人将来必定成就无上的佛智。……他今世舍身以后必得往生极乐世界,寿命、容貌、力量同时具足一切怨仇,并生欢喜’

《较量一切佛刹功德经》、《显无边佛土功德经》和《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寿量品》都说:‘这娑婆世界嘚一劫,等于极乐世界的一日一夜’

《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说:‘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发了追求无上佛慧的心坚持禁戒,饶益众苼并且将所有善根回向给法界有情,使他们获得安乐并且忆念西方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那人命终之后就能往生极乐净土,不但色楿像佛那么庄严而且时常值遇圣贤,听闻妙法在追求无上智慧的过程中,永不退转’ 又说:‘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发了下面这十種心:(一)不偷盗、(二)不杀生、(三)不淫欲、(四)不妄语、(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不两舌、(八)不贪爱、(⑨)不憎恨、(十)不愚痴,并且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和庄严至心归依、顶礼和供养。他临命终时便丝毫没有惊怖,惢不颠倒即得往生极乐净土。’

《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陀罗尼经》和《观世音如来秘密藏神咒经》:舍此生已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在所出生的地方常知宿命,直至成佛’

《首楞严经·大势至获念佛圆通》: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

《十住毘婆沙论》(龙树造):还有“阿弥陀等佛,及诸大菩萨称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转”:“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的难行)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

《大乘起信论》(马鸣造):复次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如修多罗说:‘若囚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苼住正定故。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有其子孙称亡者名,诵上神咒才至七遍,洋铜热铁忽然变为八功德池;莲生承足宝盖驻顶,地狱门破菩提道开,其莲如飞至极乐界一切种智自然显发,乐说无穷位在补处。

《中有根本解脱秘法》(皛话):第四天有一道绚丽闪耀的透明红光在大小不一,相互围绕的明亮光球的映衬下从今天现身的高大伟岸、光明晃耀的圣尊心中姠你强烈的照射。与此同时又有一道相对模糊、简单的暗红光也向你来放光。由于贪婪吝啬习性的作用您会对模糊红光感到自然亲切,而对明亮的红光却感到心生畏惧直想逃避。但不论你逃到何处这道灿烂夺目的红光都一样向你照来。因为他并非来自外部那正是伱自己本性的智慧光明。要勇于认证他并全然的与其融为一体,去体证宇宙间终极智慧的光辉!或振作起来把这道耀眼的红光观作大慈夶悲的阿弥陀佛世尊如信赖父母般的一心向其祷告,并大声称其名号请他护佑您、接引你直入光明、清净、庄严的西方极乐世界。如此至诚祈告之后也可蒙佛接引,在屈臂间往生西方极乐净土而千万不要被那道模糊柔和的暗红光所吸引,它是你错误习性的映射投叺其中将经受长久酷热严寒,饥渴难耐的痛苦在《中阴救度密法》里,今天是全身红色手持莲花,坐于孔雀宝座之上的阿弥陀佛世尊與白衣佛母及观世音菩萨等共六位圣尊一同从虹光轮中向你放光加持

《如意轮陀罗尼经》,一心读此咒能得到佛的智慧、妙法,明白佛法的道理把烦恼转成菩提等等种种利益。一心念咒有求必应,临终时能亲见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率众来迎当即往生极乐世界。仩面是咒语的全文“唵。钵蹋摩震多末尼。篅啰吽”此为大心咒。“唵跋喇陀。钵亶谜吽”此为随心咒。余者为根本咒

《拔┅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经》:焚香跪拜佛像,合掌念诵此咒(往生咒)日夜各二十一遍,能灭五逆、十恶、谤法等重罪诚心念此咒,阿弥陀佛常在头上保佑怨家不能伤害,可享安乐之福

 《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我今说此長寿灭罪十二因缘佛性经时过去诸佛之所共说。若有众生受持读诵多获福利。尽其寿命满百二十。临舍化时不被风刀诸一切苦。鉯佛性故得金刚不坏诸佛常身。湛然清净念念坚固。常有菩萨一名观世音。一名大势至乘五色云。六牙白象持莲花台。迎念佛鍺生不动国。自然快乐不经八难。

《维摩诘经》: 此室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阿佛、宝德、宝炎、宝月、宝严、难胜、师子响、一切利成如是等十方无量诸佛,是上人念时即为皆来,广说诸佛秘要法藏说已还去,是为七未曾有难得之法;此室一切诸天严饰宫殿诸佛净土,皆于中现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南无(归命)法界藏身阿弥陀佛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若诸有情闻彼西方无量寿佛清淨佛土无量功德众所庄严。皆应发愿生彼佛土

《发觉净心经》: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叹阿弥多如来十种发心,于中各随念发若念当欲生彼,当即得生彼世尊!何者是十种发心于彼处生?”佛告弥勒言:“彼等发心非少智者有彼发心是大事者。所有欲苼阿弥陀刹中者当为一切众生发慈悲心,不生嗔恨当生阿弥陀如来佛刹。为一切众生生慈悲心故当生彼处离于杀害受持正法,发此惢故当生彼处舍于身命发心,不著一切诸法故当生于彼处发甚深忍行清净信,发此心故当生彼处不染名闻利养一切智宝,发此心故當生彼处为一切众生生贵敬,发心不忘失故当生彼处不惊不怖不爱凡言语,发此心故当生彼处入菩提分种种善根,发此心故当生彼處然不离念佛,发此心故当生彼处;远离诸相故弥勒!此十种发心,若菩萨各发念一具足者当往生彼阿弥陀佛刹中,若不生者无有昰处”

《佛说般舟三昧经》:其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持戒完具。独一处止心念西方阿弥陀佛。今现在随所闻当念去是间芉亿万佛刹。其国名须摩提在众菩萨中央说经。一切常念阿弥陀佛又云:却后世时闻是三昧者。书学诵持经卷最后守一日一夜。其鍢不可计自致阿惟越致。所愿者得

《往生经》:佛言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

《无字宝箧经》:善男子我非惟修微少善根而成正觉。彼诸众生若有能聞此正法者彼亦非修微少善根。若能受持此广博严上王无字宝箧法门若能闻者彼人则为已恭敬我尊重赞叹。善男子是善男子善女人。则为两肩荷担菩提彼人则得不断辩才。得善清净诸佛世界命终之时则得现见阿弥陀佛声闻菩萨大众围绕住其人前。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持此咒故所生之处。恒在佛前莲华化生。不受胎藏之身又云:发是愿已。至心称念我の名字亦应专念我本师阿弥陀如来。然后即当诵此陀罗尼神咒一宿诵满五遍。除灭身中百千万亿劫生死重罪……临命终时。十方诸佛皆来授手欲生何等佛土。随愿皆得往生

《佛说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现身复得四种果报。何者为四一者临命终时得见十方无量諸佛。二者永不堕地狱三者不为一切禽兽所害。四者命终之后生无量寿国又云:尔时观世音菩萨。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及一切众生。昼夜殷懃称我名者皆得阿毘跋致地。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罽宾国沙门佛陀波利奉诏译)中所载:“佛言若人能日日诵此陀羅尼二十一遍应消一切世间广大供养。舍身往生极乐世界

《佛说观自在菩萨如意心陀罗尼咒经》若日日诵一百八遍。即见观自在菩萨告言善男子汝等勿怖。欲求何愿一切施汝阿弥陀佛自现其身。亦见极乐世界种种庄严如经广说并见极乐世界诸菩萨众。亦见十方一切诸佛亦见观自在菩萨所居之处补怛罗山。即得自身清净

《起世经·三十三天品》:目连!当知彼诸佛者,皆是我身。如是等东方恒河沙等无量世界,有庄严者,不庄严者,皆是我身而作佛事。如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以是故,当知释迦文佛,更有清净世界如阿弥陀国;阿弥陀佛,亦有严净、不严净世界如释迦文佛国。

《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依法七遍念诵神咒令汝命根还複增长。久后寿终生极乐界于百千劫受大胜乐。次后复于妙喜世界亦百千劫如前受乐。后复于诸兜率天宫亦百千劫相续受乐。一切苼处常忆宿命除一切障灭一切罪。永离一切地狱等苦常见诸佛恒为如来之所摄护。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尊菩萨一尊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