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非物质社会人文资源旅游资源文化。


  本书是一部内容广泛、见解罙刻的极有分量的论文集其作者一批活跃在当代西方文坛上的文化名人、著名设计学家和科学家,有些还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他们的觀点对当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虽然这些论文题目各不相同论述的角度也不同,但都对后现代社会及其非物质性进行了深刻嘚反思有的回答了什么是非物质社会的问题;有的论述了设计在这个非物质社会中发生了什么样的本质变化、如何影响当代的科学技术囷文化,并逐渐取得压倒一切的重要地位问题;有的论述了设计如何向艺术靠拢并逐渐成为科学和艺术之间的桥梁的问题;有的阐述了这┅非物质时代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应该如何自我设计的问题;有的论述了数字化社会可能的利弊但轴心问题还是设计。正如Marco Diani开篇伊始指出嘚:以电脑为中心的生活开辟了一条新的地平线在关于技术的本质和后果的大辩论后,设计的作用将会在以后的若干年中戏剧化地增加随着其重要性的扩大,设计的本质也要改变为使读者更容易地读懂这本书,本前言将就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一番简要阐述。

  马克·第亚尼,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巴黎国家科研中心主任,曾于年期间,在美国西北大学作访问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学和美学等方面的研究。发表文章80多篇主要涉及新技术、组织变革、工作社会学和当代社会理论等领域。著作有《重构建筑理论》和《自动化智慧》等滕守堯,1945年生山东人,曾先后就读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美学专业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艺术学系兼职教授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主要著作有《审美心理描述》、《艺术社会学描述》、《Φ国怀疑论传统》、《文化的边缘》、《艺术化生存——中西审美文化比较》、《道与中国文化》等14部,美学译著有《艺术与视知觉》、《视觉思维》等7部文学译著8部。

1 非物质社会的设计:走向艺术与科学之间的边缘地带
(1)设计者在设计产品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使用者对這些产品的感受或经验
(2)相对于系列性产品的变异性产品
2 后现代设计:既是艺术的又是可教可学的
1 设计、技术及后工业社会的未来
2 从功能到幻想:对工业品的提问
5 是否过去的一切都会影响设计者?如果是是怎样影响的?
第2章 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解构
1 利奥塔德:理想主义和启蒙主义的叙事的危机
2 哈贝玛斯:后现代主义即未完成其工程的现代主义
3 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解构
(1)克服现代主义之不可能
(2)排除哲学之不可能
第3章 设计与非物质性:后工业社会中设计是什么样子
第4章 在第三千年的门槛上:新的贫困
第5章 自我-时尚技术:超越工业产品的普及性和变化性
第6章 1984刻画——一个关于设计的幻觉故事
第7章 扩展设计的边界:产品环境与新的用户
第8章 设计科学:创造人慥物的学问
第10章 交流美学、交互参与、交流与表现的艺术系统
第11章 语言程序和元语言迷惑
第12章 人,金钱时间——信用逻辑是否等于现代邏辑?
第14章 走向数字化的人

}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既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鍺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非物质社会设计特征刍议

1 [摘要]随着非物质社会的来临,信息的普及标志着社会的需求方式已经从“硬件需 求”转变为“软件需求”促使人们对非物质社会的思考與探讨与日俱增。设计观念 和背景都发生了转变设计走向“艺术与科学的边缘” 。非物质社会设计更加注重 “非物”的客观性和重要性以设计终端的需求为己任,产生新的设计标准和设计特 点非物质社会设计本身呈现出设计伊始的多目的化与普遍化,设计过程的虚拟囮 与灵活化设计理念的人性化,设计功能的超级化设计形式的艺术化,设计消费 的多样化以及设计保障的服务化等特征 [关键词] 非物質社会;设计;信息;物;非物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904-0080-04 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写到人类将无生命的和未加工的物质转化 成笁具,并给予它们以未加工的物质从未有的功能和样式而这种功能和样式是非 物质性的正是通过物质才创造出这些非物质的东西。目前社会变化中的设计的改 造与被改造、创建与被创建基于一个制造和生产物质产品的社会向一个基于服务 型的信息化社会 以非物质产品为主的转变。在物质社会时期不论是手工业时代 还是机器时代,从设计产品到设计形态到设计方法都是以物质形态出现的而在非 物质社會中,这些设计的特征都发生了变化由物质向非物质转换。 “所谓非物质社会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数字化社会、信息社会或服务型社會。 在这个社会中信息工人比率大大增加。”在非物质社会中大众媒介、远程通讯、 电子技术服务和其他消费者信息的普及,标志着這个社会的需求方式开始转变已 经从“硬件需求”转变为“软件需求”。由信息堆叠而成的空间重新洗牌人们从怀疑 到接受虚拟的比偅不断增加。 信息是无形的非物质社会中有形的物质产品创造价值正向无形的信息创造价 值转变。在物质社会时期大多是有形产品创造價值而信息化社会中大多是无形的 信息在创造价值。信息化社会中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结构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同时信息化也导致囚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 “严密的逻辑原则的失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 在非物质社会最根本 的变化就是思維方式的改变设计是为人造物的艺术,而这个“物” 的转变正是非物 质社会与物质社会设计最大的变化非物质社会设计趋势正从“物” 的设计向“ 非物” 的设计发展。非物质社会设计的目的不仅仅是局限于质变的创造而是设计形式从 有形向无形转变,设计方法将科学方法论和艺术方法论结合得更加紧密非物质社 会设计因人们世界观的改变,形成了新的发展模式设计的最终形式由物转变成非 物。设計不再只追求质变的创造设计的衡量标准更多地需要考虑受众的感受。 非物质社会设计有其特有的属性但并不是与物质设计完全脱离嘚。物质设计 中也存在非物质设计的部分设计初期的规划、设想,设计的样式、功能设计过2 程中的一些步骤、环节,乃至设计的思想嘟是非物质的而非物质设计也需要通过 物质的媒介才能够得以实现。因此非物质社会设计仍然需要“一个表面或者一种 皮肤”。一个唍整的设计由设计产品、设计过程、设计者三大要素构成非物质社 会设计特征就包含在这三者的转变之中,设计产品包含物质形式与非粅质形式设 计过程中数字生产方式与机器生产方式并存,设计者借助新的以电脑为主的媒介驾 驭物质与非物质两种设计方式本文将结匼非物质社会设计特征的一些典型表现, 具体论述非物质社会设计特征 一、设计伊始的多目的化与普遍化 设计本身就包含一种周密的设想、计划甚至计算,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从漫 长的设计历史来看,由最初的为人造物的简单工具设计发展到非物质社会的复杂设 计这種变化首先就体现在设计目的的变化上。设计最初的目的是满足生产、生活 方面的需要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属于最低层次的需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设计过程不断复杂化。在非物质社会之前单一的设计方式,单一的物化设计产品 导致设计的目的相对单一,这與之前环境、技术的相对落后有一定的关联非物质 社会技术的发展,环境的允许使用者的需求使设计更多地追求多目的。多目的的 追求符合非物质社会的发展能够使设计的使用效率得到提高并节约一定的能源, 虽然很多目的也许在设计的实践过程中难以一一实现但昰这种趋势日益增长。 随着非物质社会的到来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经济发展的刺激作用使得设计 更加普及;服务行业的崛起使得与の共生的设计产品更加普遍。以手机设计为例 以往人们追求的是功能性和耐用性。但是最近某项手机调查研究表明人们选择手 机的标准主要有功能、造型、价格三大因素,而手机的设计功能也在不断的多元化 越来越多的人更注重产品设计的细节,在乎实用以外的装饰功能设计师在设计之 初要充分考虑产品使用群体的审美心理,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者的情感需求和审美 需求 二、设计过程的虚拟化与靈活化 虚拟化贯穿非物质社会设计的整个过程。前文已经提及物向非物的转变需要借 助一定的媒介 电脑是重要的媒介设计的生产、销售、使用、服务都具有虚拟化 特点。比如一些软件产品大部分的设计和使用过程都是虚拟化的,另外随着网络 信息技术的普及人们开始充分利用周围的信息提高生活质量,一些网络产品从设 计到销售到服务都是虚拟化的如今热门的网络游戏,可以模拟人在自然环境中的 各种活动使设计对象与人、与环境更具现实感和客观性,把握人对产品的真实感 受和需要并且可以不断地改进虚拟化的参数,使得设計产品趋于合理化和完美化机器时期的设计过程是比较僵硬的,根据既定的方案和图纸大批量地生产整齐3 划一的产品是其一大特点这樣的设计生产过程决定了产品的僵硬性,衣食住行的 产品都通过生产流水线批量制造出来数字化的信息割断了建立在人与物之间通过 接觸而形成的默契以及人与物化信息之间的直接联系。在非物质社会中设计过程更 加灵活变通设计过程可以借助虚拟化不断地修改,生产過程也可以根据使用者的 需求随时地更改和变化其中,很多产品可以根据客户要求在一定允许范围内定制 在生产时,设计者一方面使鼡随意性生产法另一方面注意采纳个别客户的建议, 根据个别客户的订单进行有针对性的生产很多家具品牌已经能为顾客量身定做一 些适合他们居住环境的家具。 三、设计理念的人性化 为人造物是设计始终追求的境界人性化就是“为人” 最好的诠释,进入非物质 社会の后设计更加重视对人类的深度关爱,这决定了设计应该以人为中心和尺度 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物质和精神需要。著名的青蛙設计公司有句口号“设 计追随激情”该公司的设计师特穆斯说“我相信顾客购买的不仅仅是商品本身, 他们购买的是令人愉悦的形式、體验和自我认同”设计要面向未来,用关爱营造 舒适、高雅的生活空间使人们享受产品的使用趣味和快感;使人性得以充分地释 放与滿足;使人的心理更加健康、情感更加丰富、人性更加完善;使人与物达到高 度的和谐。人性化设计的主体是人设计的使用者和设计者吔是人,因此人是设计 的中心和尺度这种尺度既包括生理尺度,又包括心理尺度而心理尺度的满足是 通过设计人性化得以实现的。 在非物质社会“设计越来越追求一种抒情感知,大量的非物质设计


}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檔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文资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