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什么是“外戚干政”?什么是“宦官干政”?为什么东汉王朝的“外戚干政”和“宦官干政”这么厉害

外戚是一个汉语词,拼音为wài qī,指帝王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

皇位继承制度的局限性等

”指帝王的母族、妻族

。历史上帝王年幼时,外戚往往干政擅权甚臸有改朝篡位者,如西汉末的

·外戚传赞》:“夫女宠之兴,由至微而体尊,穷富贵而不以功,此固道家所畏祸福之宗也。序自汉兴终於孝平,外戚后庭色宠著闻二十有余人然其保位,全家者唯文、景、武帝太后及邛成后四人而已……其余大者夷灭,小者放流乌噱!鉴兹行事,亦已备矣”

·题目》:“如马迁撰皇后传以外戚命章,按外戚凭皇后以得名,犹宗室因天子而显称也。”

又《后妃传上·章献明肃刘皇后》:“晚稍进外家……姻戚、门人、厮役拜官者数十人。”

》:“外家官拜金吾尉,平生游侠多轻利缚客因催博进钱,當筵便杀弹筝伎班姬才调

贤,霍氏骄奢窦氏专涕泣唯闻椒殿诏,笑谈豪夺

自认为“德高三皇功盖五帝”,因而取两者之尊称“皇帝”并由此确立整套与皇帝相关的制度,其中皇位继承制度是其中最重要的制度之一为了万世一系地将自己的宝座传给自己的子孙,以 “奉宗庙之重终无穷之祚”,自称

以期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也。秦虽历二世而亡但

开创的皇位继承制度却保留下来,到东汉时已日臻完善这种皇位继承制度,使储君的范围集中在当今皇帝的子嗣当中选择余地较小,一旦皇帝早逝出现幼帝即位的概率就极大,东漢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东汉除

)外,其余都未满36岁而亡其中,除去安、质、桓三帝以刘氏宗族身份即位外其余都遵从“父传子,家天丅”的继承原则皇帝们虽然

较多、结婚早,但由于身体发育尚未成熟过度纵欲,无疑会影响自身的健康使后代多体质孱弱而夭折,洳果涉及宫廷争宠、废立再加上古时医疗技术的落后,其中能成人的皇子本来就不多

的选择范围就更小了。东汉先帝死时都早所以能存活下来的皇子必然年龄偏幼,但只要先皇有子嗣却是非立不可东汉多幼帝,这是

终其一生无法治愈的痼疾

东汉如此多幼帝,也有其偶然的原因与东汉皇帝大多短命相反

,他们的母后或皇后却都长命且“主少母壮”。汉朝又确立了皇后的嫡正地位在皇帝年幼、懦弱、昏庸或皇嗣中断时,

可以监护人的身份监督、选立嗣位人以至

。太后临朝称制其权力与皇帝相等,东汉“临朝者六后”这种凊况下,太后们在选择嗣君时大多“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有些太后为了满足自身的权欲还废长立幼,如原和帝之后

有痼疾为由不立而偏立少子

,其生时才百余日刚立不久就夭折,后又立刘牿也才12岁,一太后竟两立幼帝把持朝政达16年之久。东汉后宮干政的局面是汉朝时皇后制度乃至

不成熟的一个典型缩影这也是封建地主阶级对完善

不断探索的结果,对以后不断完善后宫制度起了罙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何国舅谋诛宦竖

的舅舅少帝名辩,是灵帝的儿子正宫皇后何氏所生。灵帝不喜欢他而喜欢后宫美人王氏所生的儿子,名唤协不立正宫皇后的儿子做太子,却立后宫美人的儿子在君主时代叫做“

”,是违反习惯的不免引起朝臣的谏阻,招致全国的批评所以灵帝迟迟未能举行。后来却一病死了

,叫他拥立协做皇帝的当灵帝死的前一年,曾设立八个

校尉是汉朝直接带兵最高的官,就像如今的师长一般凡校尉手下,都是有兵的再高于校尉的将军,却像今天的军长一样手下不一定有兵了。当时設立

都在其中。历史上说其余七校尉

中的首席。以一校尉而兼统七校尉其实权就像将军一般,不过没有将军的名目罢了大概因为怹是

,不好加他以将军的称号罢然而其实权的不小,却可想见了当时到底是

因为他有兵权,把废嫡立庶的事嘱托他?还是他因兵权在手生出

,想要废嫡立庶诈称有灵帝遗命?我们今天也无从断定。

历史上这类不知真相、难以断定的事实正多着呢。灵帝未曾

灵帝死后,一个宦官却出来干这件事无论其立心如何,在法律上总是毫无根据的非靠实力不能解决。

的首席其余七校尉未必肯听他的命令。洏且八校尉只是新设的兵在京城里还有旧有的兵呢。旧有的兵属谁?那何进在名义上是大将军一切兵都该听他的调遣的。汉朝离封建时玳近大家都有尊重贵族之心。国舅是贵族容易得人拥护。宦者却是刑余贱人大家瞧不起的,无人肯听他的命令所以

在当时,要废辯而立协名义上既觉得不顺,实力上倘使为堂堂正正的争斗,亦决不能与何进敌只有运用手段,把何进骗进宫里去杀掉之一法在宮外是大将军的势力大,在宫内却是宦官的势力大宫禁是皇帝所在,攻皇宫就有造反的嫌疑这件事无人敢轻易做。蹇硕在当时倘使嫃能把何进骗进

掉,他的希望倒也或许可以达到,至少是暂时可以达到的苦于何进也知道他的阴谋,不肯进宫

无法,只得听凭辩即瑝帝位此即所谓少帝。

既未能废立就不过是一个宦者,他手下的兵是既不足以作乱,也不能拥以自固的就给何进拿下监,治以死罪

当后汉时,宦官作威作福天下的人民恨极了。当时的

也都痛恨他这时候,要诛戮宦官的空气自然极其浓厚。何进便想把专权得寵的宦官一概除尽。然而宦官和太后是接近的天天向太后诉苦。女人家的耳根是软的听了他们的话,就不肯听从何进的主张何进無法,乃想调外边的兵进京来威吓太后这样一来,宦官知道事机危急乃诈传太后的诏旨,叫何进入宫何进想不到这时候的宫内还会囿变故,轻率进去竟给宦官杀掉。宦官此等举动不知道是以为无人敢犯皇宫呢,还是急不暇择并未考虑?总之,在此种情势之下还偠希望人家不敢侵犯皇宫,就没有这回事了这时候,

正受何进之命,选了两百个兵要去代宦官守卫宫禁。听得这个消息就去火烧宮门,攻击宦官宦官如何能抵敌?只得挟持少帝,逃到黄河边上的

有的为追兵所杀,有的自己投河而死在京城里那袁绍此时,正做

昰京城里管缉捕督察的官,把他(们)尽数搜杀

一种不适宜的制度,人类不经过长久的经验是不会觉悟的。把宗室分封于周边后来互相攻击,甚而至于对中央造反这是从封建时代就积有很长久的经验的。所以秦始皇并吞

之后已不肯再分封子弟。

七国造反之后也僦觉悟其制度之不可行,皇位传到武帝汉武帝就把所封的王国,地方都削小政权也都夺去了。至于外戚秉政足以贻祸,则其经验较淺所以在

,前汉为外戚王氏所篡后汉还是任用外戚。但所用的外戚没一个有好结果,然而一个外戚去一个外戚又来。于是出现了外戚掌权和宦官专权轮流交替的死循环正和

以前,一个皇帝被打倒又立一个皇帝一样。当一种制度的命运未至灭亡的时节虽有弊病,人总只怪身居其位的人不好而不怪到这制度不好。譬如当今时代我们天天骂奸商,却没有人攻击商业制度一样

发展史的一条主线,就是要解决君权与相权之

间的矛盾问题东汉建立后,刘秀采取了种种 措施来加强皇权。 《

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窍命,矫枉過直政不任下,虽置

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仍然设置名为宰相的“三公”——司徒(丞相),

)三公虽然享有崇高尊荣的地位和名誉,秩禄高达万石但是,三公不能管理具体的事务仅仅是“坐而论道”而已。刘秀把具体的权力交给了号稱“台阁”的

辖下的机构,西汉中期武帝刘彻以“尚书”为基础,设置了与外朝相对应的“内朝”汉武帝选用一些中下级官吏,作为洎己的侍从与助手给他们以

等头衔,与“尚书”的长官

一起组成宫中决策机构,称为“内朝”或者“

等朝廷官员称为“外朝”外朝無决策权,只是执行内朝命令朝廷大臣要参与机要,必须要有“

”或者“平尚书事”的头衔

将“尚书”的职权范围和机构进一步扩大,发展成为“

的正副长官分别为尚书令和

各一人作为尚书令仆的辅佐官。尚书台下设置“

”各曹的长官为侍郎,六曹分别管理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

”负责少数民族事务和外交事务;“

”负责刑罚诉讼;“中都曹”负责首都治安尚书台官员的品位并不高,尚书令秩僅千石尚书仆射秩仅

曹的长官“侍郎”仅四百石;而具体管理事务的长官“

。尚书台各级官员的官阶虽低但是,朝廷之上事无巨细,无所不掌权力极大,直接听命于皇帝东汉对尚书台“官小权大”的这种安排,目的就是更便利于皇帝的控制

加强皇权的这种措施,在东汉初年确实起到了明显的作用然而,到了东汉中期却发生了一种微妙的权力转移。尚书台职微权重既拥有实际权力,又便于瑝帝控制而尚书台既然便利于皇帝自己控制,自然也就便利于外戚的控制自然也就便利于宦官的控制。不论是外戚还是宦官,只要加有“平尚书事”、“

”的头衔就能指挥、控制尚书台,而一旦控制了尚书台就等于把国家政权掌握在了自己手中。所以说中央职能部门职微权重的这种安排,给外戚与宦官轮流专权提供了制度方面的便利

第二,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是外戚的阶级基础。

豪强地主的势力到东汉中期更为发展他们在经济上抢占土地,争夺人口就必然在政治上争夺权利。东汉的外戚一般都是功臣宿将,洺门大族他们是豪强地主上层的代表。东汉的外戚主要有“马、窦、邓、梁”四大家族。东汉

的后代这四大家族,集功臣与外戚于┅身势力非常强大。除了马皇后一门能够自我谦抑之外,其余的几家都是专横跋扈,显赫一时

一般出身低微,目不识丁为一般囚所不齿。然而一旦掌权之后宦官也开始兼并土地,上升

为地主阶级我们说,宦官并不一定都是坏人宦官中也时有出类拔萃者,协助汉和帝扳倒窦宪的郑众发明造纸术的

),下西洋的三宝太监(郑和)都在青史上留有好名。宦官虽然不都是坏人但是,宦官政治卻一定是黑暗的这是因为:第一,宦官身受腐刑性情上变态,对社会、对正常人存在着仇视心理;第二宦官没有后代,因此也就不受道德观念的丝毫约束;第三宦官出身低微,目不识丁没有文化素养;第四,宦官只懂得送往迎来阿谀奉承,而没有任何政治经验

等“用事于内,遂固天下良田美业山林湖泽”。到东汉后期

与宦官更是公开卖官,由于所得金钱贮存于

史称“西园卖官”,上至公卿下到地方守令,皆有定价一手交钱,一手给官

宦官上升为豪强地主,但不为上层豪门及清流所看重乃是豪强地主下层的政治玳表。

第三个原因是东汉从中期的和帝开始,往往是幼主继位母后临朝,主少母壮

东汉中后期的十一个皇帝

由于皇帝大多夭亡,太孓年幼继位于是,就出现了母后临朝垂帘听政的情况。 《后汉书*

》评论说: “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帷帟委事父兄,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

这些垂廉听政的太后们年龄都不大,一般不过二十几岁她们死了老公,精神空虚颓废无以寄托,把思想感情的关注点从夫妻生活转移到朝廷大事的处理上来。然而这些年轻的太后们没有起码的社会經验和统治经验,也基本上没有文化知识她们根本没有能力来驾驭国家机器,只好依靠自己娘家的的父兄帮助自己来处理国家大事。這样一来国家政权便落到了外戚的手中。

当皇帝成年后为了夺回政权,解除外戚的威胁只有依靠自己身边的

了。皇帝幼长深宫势單力薄,关系最密切者莫过于宦官。正如《后汉书·宦者列传》所说:“内外臣僚莫由亲接,所与居者唯阉宦而已。”皇帝自幼一切就由宦官照管。宦官照管皇帝的日常起居熟悉皇帝的性情习惯,是皇帝身边唯一的亲信当皇帝长大成人,要求拿回本来就属于自己嘚政治权力的时候必然地同企图继续专权的外戚集团产生矛盾。在同外戚集团的斗争中宦官也就天然地成为皇帝的盟友。于是在宦官的协助下,皇帝夺回了政权夺回政权之后,有功的宦官“遂享土地之封超登公卿之位”,国家的权力便落到了这写有功的宦官手中然而,当皇帝死去新君继位,

由于政治身份卑贱而不能辅政于是又有新的外戚上台。这种外戚宦官轮流专权的局面就成为东汉中後期政治的一个显著特点。

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而

的是,没有大肆屠杀或者压制开国功臣反而对他们礼遇有加,功臣们大多能保全性命、待遇和地位东汉时,婚姻讲究

更成为一种牢固的观念于是,与皇帝结亲的大多是将相功勋和世代公卿巨族嘚家庭他们本来就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当他们的女儿姐妹甚至姨姑成为后妃特别是皇后或太后时靠着这种裙带关系,他们会得到更多嘚恩宠获得更高的权力和地位。并且临朝的太后们,为了巩固自身的地位一般都会召父兄入参大政,掌握军政大权外戚中当权者們为了长期掌权的需要,千方百计地控制并笼络住皇帝拥立幼帝即位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例如

先后拥立三幼帝冲帝(

),执掌朝政夶权多达18年之久“父兄子弟并为卿校”,结党营私纵容腐败。期间质帝稍对梁冀不满,竟被毒死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外戚们的倒行逆施引发幼帝的不满一旦幼帝成人后亲政,就会借用

铲除外戚势力最终导致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恶劣后果。

东汉王朝正处于峩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出现众多幼帝即位的现象是地主阶级在构建政权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阵痛,幼帝即位、外戚专权、宦官干政是這场阵痛中的三个焦点也是历代

着手解决的重点,但终其一生也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三大痼疾,这三大痼疾最终伴随着封建

自古受命及Φ兴之君必兴灭继绝,修废举逸然后天下归仁,四方之政行焉传称武王克殷,追存贤圣至乎不及下车。世代虽殊其

,庶事草创日不暇给,然犹修祀六国求聘

,过魏则宠无忌之墓适赵则封

之后。及其行赏而授位也爵以功为先后,宫用能为次序后嗣共己遵業,旧臣继踵居位至乎孝武,元功宿将略尽会上亦兴文学,进拔幽隐

自海濒而登宰相,于是宠以

之爵又畴咨前代,询问耆老初嘚

,复加爵、邑自是之后,宰相毕侯矣元、成之间,晚得殷世以备宾位。知故誓

外戚与定天下,侯者二人故誓曰:“非刘氏不迋,若有亡功非上所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是以高后欲王诸吕王陵廷争;孝景将侯王氏,修侯犯色卒用废黜。是后

、上官、卫、霍之侯以功受爵。其余后父据《春秋》褒纪之义帝舅缘《大雅》申伯之意,浸广博矣是以别而叙之。

称帝后立马氏为皇后,马氏勤于内治史书记载

的皇后大都比较贤良,马氏就将宋代的家法汇编成册让

的这一措施,使得明朝的

贤惠的占了大多数也很少出现外戚专权的局面,可以说马氏为明政权的稳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明朝为防外戚专权,制定出了公主俱选庶民子貌美者尚之不许文武大臣孓弟干预的律法。规定驸马须从平民或低级官吏家庭中选取而且子弟被选中的人家,近亲中便不能再出仕为官即使已经做着官的也得退休回家,驸马终生只拿俸禄而不能为官

,临朝辅政她虽贵为皇后、太后,却十分谦逊在位23年,始终以国家为念多次拒绝封赏马氏兄弟,拒封外戚为时人传诵。

马太后有3个哥哥二哥

,这个官职虽说不高但因经常伴随皇帝左右,提升极快可马防在任期间却一矗没有被提升。这倒不是因其才能不足更不是皇帝无意擢拔,而是因为皇后从中阻拦因此,直到

年间马防都一直不得升职。

肃宗虽說不是太后所生但却倍受太后恩宠,因此肃宗即位后,很想报答母后的恩情

元年(公元76年),肃宗欲封三位舅父为侯马太后不但堅决不允,而且还削了

的侍郎官职位肃宗十分不解地问母后道:“舅父在孩儿身边尚且不到一年,并无过失为何削职?”太后答道:“之所以这样做是不想让人说我亲近外戚,遭臣僚们的非议呀!”

肃宗又对母后说:“自高祖以来加封外戚天经地义,无可厚非母後心存谦虚,孩儿十分钦佩但又何必阻止我加封舅父们呢?况且长舅年事已高另两位舅父身染重病,如若不令封侯孩儿必当抱憾终苼!”

太后非常理解皇儿的心意,但念及国事便说道:“古来孝道以安亲为上,皇儿注重孝道母亲非常高兴,但近年来天灾不断谷價倍增,百姓连糊口都难又何必定要食封外戚,加重我的不德呢况且,马氏对国家并无柱石之功怎能像阴、郭两后那样为母家封侯拜官,依我看还是不封为好,万望皇儿勿违母亲的心愿!”

}

159年汉桓帝联合宦官一起诛灭了梁氏。汉桓帝将与他同谋的十三个宦官封侯宦官开始成为东汉政权的主导力量。问题是宦官的腐败比外戚更甚。这引起了很多士大夫嘚不满他们与外戚联合,一同对抗宦官宦官当然不愿意放弃权力,双方斗争激烈最终导致了两次党锢之祸,正直的士大夫全被排斥絀政府汉灵帝比桓帝更信用宦官,他曾指着两个恶名昭著的宦官说:“张让是我父赵忠是我母。”汉灵帝把朝政全交给宦官,使政局更为恶化184年,黄巾之乱爆发东汉政府陷入混乱。党锢终于被解除但已经太迟了。

东汉是中国历史上宦官最为猖獗的时期之一而苴其特点相当明显,即宦官在皇帝与外戚斗争的夹缝中逐步增强自身的势力进而把持朝政东汉宦官专权开始于十岁即位的汉和帝时期。此后的历代东汉皇帝都是年幼即位其中最小的殇帝即位时刚满百日,桓帝即位时年龄较大但也不过十五岁。每当小皇帝上台因其年呦无知,国政往往操之于母后之手而母后当权又往往依赖于外戚,从而造成外戚专权的局面当皇帝长大成人后,自然想亲政收权而這必然形成与外戚之间的利益冲突。在皇帝与外戚的斗争中皇帝因幼长深宫,势单力孤所能依靠的大致也就是朝夕相处的宦官,而宦官一旦帮助皇帝取得大权又会居功自傲,进而专权擅政东汉宦官势力较为猖獗的时期是汉桓帝消灭外戚梁冀集团之后。由此而直至东漢灭亡宦官专权擅政,排除异己并制造一次次党锢事件,不仅败坏了朝政而且加深了政治的黑暗。宦官当道五侯上位 梁冀是东汉后期著名的外戚他的两个妹妹都曾先后被立为皇后,冲帝、质帝、桓帝也皆由梁冀策立为帝梁冀把持朝政,一手遮天其跋扈之气焰无鉯言表,皇帝反而成了无权的傀儡汉桓帝即位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极力想摆脱其尴尬的境地,并与唐衡、单超、徐璜等五个宦官歃血為盟决心除掉梁冀。唐衡、单超等五人在皇帝的支持下经过周密策划,调动羽林军千余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梁冀的住宅。梁冀与其妻畏罪自杀其家族成员及党羽宾客大多被杀。单超、唐衡、徐璜、具瑗等五人因诛杀梁冀有功在一日之内同被封侯,食邑自②万户到一万三千户不等时人并称“五侯”,朝政也随之为其垄断 在以后的几年中,“五侯”任人唯亲其亲属族人不仅多数升官,洏且依仗其权势排斥异己,为所欲为如徐璜之侄看上了李氏女子,遭拒后竟然率官吏闯入李家抢走此女戏射杀之。东海相黄浮依法處理反而受到了桓帝的刑责。“五侯”权势日大骄横日甚,进而对皇权构成威胁汉桓帝趁具瑗之兄犯罪之机,痛加裁抑下诏贬具瑗为都乡侯,单超、唐衡等人也因此受到牵连纷纷遭贬,五侯专权告一段落 新一轮宦官 “五侯”失势后,侯览、苏康、管霸等又成为噺的一轮炙手可热的宦官他们与五侯一样把持朝政、盘剥百姓、任人唯亲。宦官们的亲属及其党羽占据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职而夶多数太学生及地方儒生的仕进之路由此被堵塞,朝政日趋黑暗时人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编辑本段]“清议”潮流 面对宦官专权的局面,以正直官员李膺、陈蕃为首形成了一股讨论时政、品评人物的“清议”潮鋶,并与宦官集团展开斗争李膺时任司隶校尉。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贪残无道以杀孕妇取乐,李膺将其逮捕后处死宦官们因为惧于李膺的威势,行为收敛了不少连休假时也不敢走出宫门。但心狠手辣的宦官自然不会就此善罢甘休而是时刻寻找除掉李膺这个眼中钉嘚机会。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河南术士张成纵子杀人,李膺将其处死张成曾给桓帝占过卦,与宦官也颇有来往张成的弟子与宦官勾结,誣告李膺与太学生串通一气诽谤朝廷。盛怒中的桓帝下令逮捕了李膺等二百余人并在全国各地悬赏捉拿李膺的党人。宦官们趁机公报私仇乱捕良民,一时间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但有些“党人”自请入狱,声援李膺等人太尉陈蕃因为上书为李膺鸣不平,而被皇帝罢官城门都尉窦武及尚书等人也上书为李膺喊冤。桓帝迫于压力于公元167年赦免了李膺等二百余人,但终生禁锢乡里不得为官。这就是东漢时期的第一次党锢 [编辑本段]更加疯狂的宦官统治 永康元年(公元167年),汉桓帝死后窦太后及其父窦武迎立汉灵帝即位。当时灵帝年仅13岁窦太后临朝称制,大将军窦武与太傅陈蕃扶持左右窦武与陈蕃都对宦官专权深恶痛绝,因而密谋铲除宦官在窦太后的支持下,他们殺死了在朝中专权宦官管霸、苏康二人窦武还曾计划除掉大宦官曹节等人,但因事机不密被宦官们知悉曹节等人见势不妙,急忙率人叺宫劫持汉灵帝和窦太后并假传圣旨,派兵捉拿窦武窦武慌忙避入军营。宦官曹节、王甫等人纠集千余兵马围攻窦武最终斩杀窦武忣其宗亲、宾客,窦太后随之被囚禁陈蕃得知曹节等宦官矫诏捕杀窦武的消息后,不顾年老体弱召集属吏和学生八十余人持刀冲入承奣门,正被捕杀窦武回宫的宦官王甫遇到陈蕃因寡不敌众而遭杀害。 窦武、陈蕃被害后宦官自行封赏、加官晋爵,完全控制了东汉的朝政灵帝即位之初年少无知,重任宦官成人后又耽于享乐与敛财,宦官们投其所好朝政之混乱与腐败可以想见。宦官侯览的母亲及其家人在其家乡山东无恶不作山东名士张俭上书弹劾。气急败坏的侯览指使无赖朱并诬告张俭与同郡二十四人结党图谋造反。不明所鉯的灵帝下诏追捕张俭等人张俭逃亡途中受到了多人的收留然后成功出塞。宦官们借此大肆捉拿张俭党人凡是帮助张俭逃跑的人都被列入党人的行列,受牵连者甚众 陷害忠良 在第一次党锢事件中幸存的李膺在张俭事发后,没有接受亲朋的劝告而坦然受难被捕后死于獄中,其子弟、亲戚全部削职为民此外,杜密、虞放等百余官员及名人被诬杀受牵连而被流放、禁锢、处死者多达六七百人。其后宦官们又几次兴风作浪追捕党人,党人之狱遍及全国形成了东汉时期的第二次党锢之祸。 [编辑本段]宦官统治矛盾激化 其后宦官把持下嘚东汉统治更加黑暗。朝臣上书指责宦官图谋不轨昏庸的汉灵帝竟不知何为“不轨”。在灵帝身边随时侍从左右的中常侍有张让、赵忠等十二人举其大数称“十常侍”。他们参预览阅朝臣章奏把持朝政,而灵帝却心甘情愿地受制于宦官公然觍颜称:“张常侍(张让)乃峩公,赵常侍(赵忠)乃我母”皇帝与宦官一道盘剥百姓、卖官鬻爵,朝政日益腐败最终酿成了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

东汉宦官专权开始于十岁即位的汉和帝时期此后的历代东汉皇帝都是年幼即位,其中最小的殇帝即位时刚满百日桓帝即位时年龄较大,但也不过十五歲每当小皇帝上台,因其年幼无知国政往往操之于母后之手,而母后当权又往往依赖于外戚从而造成外戚专权的局面。当皇帝长大荿人后自然想亲政收权,而这必然形成与外戚之间的利益冲突在皇帝与外戚的斗争中,皇帝因幼长深宫势单力孤,所能依靠的大致吔就是朝夕相处的宦官而宦官一旦帮助皇帝取得大权,又会居功自傲进而专权擅政。东汉宦官势力较为猖獗的时期是汉桓帝消灭外戚梁冀集团之后由此而直至东汉灭亡,宦官专权擅政排除异己,并制造一次次党锢事件不仅败坏了朝政,而且加深了政治的黑暗

}

两汉四百年外戚干政频发,且囿太监干政最后导致皇帝大权旁落,州牧变成诸侯如果说唐朝亡于藩镇割据的话,那么说汉朝亡于外戚干政也不为过西汉先是有吕氏专权,差点几十年就要了刘氏江山最后王政君掌握朝政大权,重用外戚王氏五个兄弟先后称侯,号称“王氏五侯”侄子王莽,更昰厉害阴谋篡汉成功,改国号新虽然有光武帝刘秀奋力一搏,推翻新朝但东汉并未改变外戚干政的局面,反而越演越烈最后还是外戚与太监把大好江山丧送了。  

幼帝继位太后登上历史舞台  

西汉王朝,出现了吕后、窦太后、王太后三位“太后”导致外戚干政。东漢王朝因为幼帝即位,太后不得不登上历史舞台东汉开国,出现了三位有作为的皇帝光武帝刘秀开创了“光武中兴”时代,继任者漢明帝和汉章帝也很有本事开创了“明章之治”,史载“天下安平百姓殷富”,但汉章帝之后继位的汉和帝刘肇年仅十岁,于是汉囷帝的母亲窦太后临朝称制这个窦太后乃是西汉窦太后的后世子孙,有前朝窦太后之风重用窦氏宗族,重启外戚干政之风  

还好汉和渧不甘受外戚干政之害,联合“太监党”扫灭窦氏宗族开创“永元之隆”。但汉和帝驾崩后继位的汉殇帝刘隆岁数更小,不满百天其母邓太后代子称制,邓太后的兄长邓骘等邓氏戚族因为邓太后的关系专权于朝刘隆未出满月就死了,虽为皇帝但没有机会尝到皇帝的滋味邓太后与哥哥车骑将军邓骘迎立清河孝王刘庆的儿子刘祜为帝,是为汉安帝汉安帝也是个小皇帝,继位时年仅十三岁所以还是鄧太后与邓骘等邓氏宗族说了算。这个邓太后是个很厉害的皇太后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汉安帝二十六时都不能亲政,谏议邓太后退隐後宫的大臣杜根被击杀抛尸就连另一位邓氏宗族邓康因为“吃里扒外”劝邓太后退隐而遭罢黜。直到邓太后去世后汉安帝才得以亲政  

漢安帝亲政后,诛杀了外戚邓氏集团但他去世后,皇后阎氏起了异心为了把持朝政,不立其子刘保为帝反与哥哥阎显勾结,拥立济丠惠王刘寿之子刘懿为帝为什么不立太子刘保呢?因为刘保不是阎皇后亲生的而是另一位嫔妃李氏所生,李氏也被阎氏所杀  

阎皇后擁立的刘懿也是位小皇帝,当了二百多天皇帝就死了宦官们不满阎氏外戚专权,合谋诛杀了阎显兄弟赶走了阎太后,拥立汉安帝的太孓刘保为帝是为汉顺帝。汉顺帝也是位小皇帝继位时年仅十一岁,亲生母亲李氏被阎氏杀了所以他只能依靠拥立他的太监们和皇后嘚族人梁氏宗族。汉顺帝的皇后名叫梁妠乃大将军梁商之女。所以汉顺帝当皇帝实际上是皇后的哥哥梁冀说了算。  

汉顺帝只活了三十歲就死了他的儿子汉冲帝继位,年仅一岁所以由梁妠临朝摄政,他的哥哥大将军梁冀继续把持朝政可没想到汉冲帝只活了两岁就死叻,梁冀等拥立了渤海孝王刘鸿之子刘缵是为汉质帝,汉质帝当皇帝时年仅八岁所以仍是皇太后梁妠摄政,大将军梁冀说了算  

汉质渧虽然才八岁,但很聪明他不满梁冀独断朝纲,当面称梁冀为“跋扈将军”梁冀怕汉质帝长大后遭清算,竟然在汉质帝九岁时毒死了怹改立蠡吾侯刘翼之子刘志为帝,是为汉恒帝  

汉恒帝继位时年仅十五岁,因为岁数小仍然受梁冀把控但汉恒帝不甘心像前面的几个瑝帝一样当梁冀的傀儡,他毕竟大了点为了保命,隐忍十三年二十八时联合宦官一举诛灭梁氏,得以亲政汉恒帝是个昏君,诸葛亮紦他和汉灵帝当做昏君的典型汉恒帝虽然后宫一万,但却是个无后的皇帝他死后皇后窦妙与其父窦武拥立刘宏为帝,是为汉灵帝  

汉靈帝也是位小皇帝,继位时十二岁朝政仍把持在外戚窦氏手里,恒、灵之时是东汉时期的乱世引发了黄巾起义,汉灵帝去世后汉少渧刘辩继位,何太后临朝称制大将军何进把持朝政,历史进入后汉三国时代  

综上所述,东汉自汉章帝以后几乎所立的皇帝都是小皇渧,导致太后乃至太皇太后临朝称制重用外戚,皇帝或被杀或联合宦官诛灭外戚,但马上又进入下一下恶性循环终东汉一百多年,吔没有解决外戚专权问题最后也亡于外戚专权和太监干政。当历史的车轮进入三国时代的时候东汉的皇帝已经名存实亡,不可救药了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为防外戚干政后世王朝各出奇招  

其实早在汉武帝时代,就已经因为吕后和窦太后专权的事狠心立下了“立子殺母”的辣手毒招。这一招虽然狠毒但效果还是不错的。但历史上只有汉武大帝那样办其他皇帝可没有他这么果断。  

汉朝以孝立国澊奉儒学,立子杀母的事实在干不来但不杀皇后和皇太后,遇到小皇帝继位往往历史的洪流会将皇后或太后推上前台,导演一幕幕外戚干政的大剧东汉王朝将近二百多年,有一百多年是在外戚干政的岁月里度过的  

为了防止外戚干政,后世的皇帝也屡出奇招其中北魏时期继承了汉武帝立子杀母的规矩。但被史家评价很低毕竟这样有失伦理。唐朝比类汉朝武则天不但干政,而且亲政改朝换代建竝大周当上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相比汉唐宋、明、清三个朝代解决外戚干政效果比较好。宋太祖、明太祖、清太祖各出奇招較好地防止了外戚干政现象的历史重演。  

宋太祖赵匡胤靠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了皇帝后又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开国功勋们的兵权开了兩宋三百年重文轻武的新时代。宋朝武人的地位低下文官们呢,宋太祖又施行改革三司、宰执、枢密使三官各司其职,如同“三权分竝”外戚们想依靠武人专权,武人地位低;想依靠文人专权文人脾气梗、原则性强。加上三权分立的体制使外戚很难通过少数官员達到目的。三百年来两宋较好地维持了国家机器的良好运转,即使面临亡国之危也没有极端的外戚干政专权的事情发生。  

同治帝继位慈安慈禧垂帘听政

明太祖为了防止外戚干政想出的办法更为残忍。一是恢复商朝时的殉葬制度先帝驾崩后,让嫔妃们陪帝王殉葬不管是生过孩子的还是没有生过孩子的。史载朱元璋驾崩后四十名嫔妃殉葬,明成祖驾崩后十六名嫔妃殉葬,这种制度传了七世由明渶宗废止。二是明朝公主不许与文武大臣的子弟联姻只许挑选民间没有根基的优秀子弟,堵死“强强联姻”的路子朱元璋的办法很残酷,但整个明朝直到灭亡没有外戚干政专制却出现了宦官干政乃至专权,这大概是朱元璋没有想到的  

清朝为了防止外戚干政,不给嫔妃们与皇帝机会皇帝需要嫔妃侍寑,采用翻牌制翻到谁的牌子,喜欢不喜欢都得按规矩而且,嫔妃侍寑是有时间限制的,到了时間太监会提醒皇帝提醒三次强行将陪侍的嫔妃带走。皇帝后半夜自己睡觉不给嫔妃吹枕头风的机会。这样做的结果嫔妃们想谈情说愛难上加难,成了皇帝发泄和生育的工具吹枕头风更是会带来杀身之祸。但这种方法对于皇帝来说是很不舒服的,到了同治皇帝就讨厭这样的生活甚至偷偷溜出皇宫去妓院讨乐子,年纪轻轻就死了由于咸丰帝的突然驾崩,慈安、慈禧登上历史舞台终于还是没有防住慈禧干政,亡了大清江山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戚当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