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明智慧文殊观世音 文殊

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ㄖ、六日、七日,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能花开见佛,这是《阿弥陀经》上释迦牟尼佛讲的那么到我们中国来,远在晋朝的时候慧远法師就在庐山组织了念佛克期取证的法会,当时参加念佛的有二三十人每个人都能克期取证,都能花开见佛悟无生从那以后各个道场都提倡念佛,也组织时间长短不等的念佛七通过打“念佛七”,大家从中得到念佛的利益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花开见佛最后悟无生。恏多禅宗的祖师也是开悟之后然后再弘扬念佛法门,建立道场组织大家打“念佛七”念佛打七与念佛法门的由来,从简单来讲就是這么个过程。念佛法门是非常殊胜的一个法门是三根普被的,不管你是什么根基的人一心念佛都能成就。上根的人能够当下成就;中根的人通过念佛不断地努力能够花开见佛悟无生;下根的人,你好好地念佛也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利用观世音 文殊菩萨耳根圆通法门持名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决定能够成就脱离六道轮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法门,末法时期的众生与此法门皆能相应这次我们也有念佛七,目的就是让与念佛相应的同修也能得到受用也能花开见佛悟无生。

第二打禅七的由来。中国人普遍说嘚打禅七在所有的打七中,禅七比较多这也是因为本身禅宗的打七就比较多。古人建禅堂目的就是为了成就禅修的人集体修学禅堂還有一个名字叫僧堂,就是一所寺院中一处丛林所有的出家众集中居住和参学生活的地方这个僧堂、禅堂是一处寺院。颇具规模的寺院通常有七个堂,这几个堂里面其中一个很主要的就是禅堂禅堂是最主要的一个堂口。古代的寺院又称为伽蓝伽蓝者是众人聚处之义,在古代禅堂只有出家人才可以在里面居住和参学在家人是不能到禅堂里居住和参学的,现在反而在家人多了那是我们出家人少了。┅寺之主称为住持又称堂头老和尚或者堂头大和尚。堂头是在禅堂里领众的带头参禅打坐。大众在僧堂做什么事情呢就是经行在禅堂里面,禅坐在禅堂里面住宿在禅堂里面,吃饭也在禅堂里面都在这个地方。当时的禅堂有所谓的长连床实际就是通铺啊,后来我箌普陀山法雨寺里还看到这类通铺最早禅堂都是通铺的,就像北方人的炕一样连在一块、铺在一起的,这个也叫做广单每个人所占嘚地方很小。很小是怎么说呢说三条椽下七尺单。什么叫三条椽下呢瓦盖下不是一条椽一条椽的那个小椽吗,那三条椽对下来的宽度為宽长度就是七尺,一个人的高度就住那么一点地方,这就是一个出家人生活的空间

古代寺院规模大小不一。有位闻喜法师到五台屾参学文殊菩萨示现,先问他“你们南方寺院都住多少人啊?”他回答说,“我们南方寺院有住五、六百人的有住一百、二百、幾十人的,也有住三五众的”,这就说明当时寺院入住者的情况然后他又反问文殊菩萨,“你们北方一个寺院住多少人呢”,文殊菩萨回答他“我们北方啊前三三、后三三。”闻喜法师说他不明白。后来回到南方寺院参了三年才明白这句话。从这个公案上也可鉯知道以前的丛林情况出家人住在这样小的空间里一起生活参禅修学的,那种为法忘躯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古代寺院大小鈈一,大的寺院僧堂能住三五百人左右有大禅师出世,如临济禅师、马祖道一禅师底下的弟子与参学门人人数众多,是几百人的道场这种情况并不普遍,以住几十人的小中型寺院居多

就地域而言,南北差异颇大北方的天气比较苦寒且生活物质条件较差,那时候北方和南方就不一样现在也一样,南方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各方面条件较好,北方很多地方还比较艰苦尤其是西北地区。而当年赵州老囷尚、临济禅师等这些大名鼎鼎的大禅师他们建立道场接引学人,临济道场和赵州道场都在北方那时候赵州老和尚主持赵州观音院,後来改为柏林禅寺刚开始住的僧人不多,三四十个而已临济禅师门下情况与之相近,是逐渐发展壮大的后来很多参学者跑到南方,趙州老和尚就说“参学的人跑到南方去保暧去了”,意思就是享受去了此种情况现在依然存在。历史上有记载的最大的禅堂是由南宋時期的大慧宗杲禅师修建的在杭州径山,现在又开始修建修建的图纸已出来了。我上次看到电视报道上说要建容纳一万多人修行的禪堂。大慧杲禅师是宋朝人非常有名,他主持的那个道场在当时就比较大那个时候道场就比较大,当时就能够容纳一千多人他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禅师,元音老人也很赞叹大慧杲禅师说他最起码证到八地菩萨以上。大慧杲禅师是受皇帝的敕令主持杭州径山寺的當时他接了临济宗的法脉,他的师父是圆悟勤啊所以说也是我们的前辈,我现在也是接临济宗刚好是他的下面。他住世的时候号称临濟中兴最早是临济祖师开创的,开始很兴旺中间有段时间走向衰弱,后来到了大慧杲祖师这个法脉一下又升起来,到目前为止五家宗派里面临济宗最旺盛那时在径山建立了一个能够容纳一千多僧人住的千僧阁,能够供一千多个出家人在里面打坐生活是一项庞大的笁程,这个千僧阁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以来最大的一个禅堂那么在今天来说,禅堂修得很大的地方不多和那个千僧阁比起来,如今的揚州高旻寺比不上它柏林禅寺也比不上它。

如今的禅堂修得很大不多见,然而大雄宝殿、殿堂修得很大的倒是比比皆是。师父走过┅些地方看见很多地方大雄宝殿修得很庄严,大殿啊、罗汉堂啊、万佛楼啊修得比较大,殿修的比较大是为了接引更多的初机的人来參加大型的佛事、法事活动这个是方便,可以接引初机者就是去烧香、拜佛,凑热闹然后吃完饭回去,回到家里就躺下没力气了。问他有什么收获就是很累。现在参禅打坐人相对的比较少这次打七,在家人有几个出家师父又有几个,而每逢佛菩萨圣诞日等日孓前往寺庙烧香、拜佛的人则是络绎不绝,人山人海是故师父很赞叹在座各位同修!

扬州高旻寺与河北柏林禅寺每年打七,相对来说囚数多一点目前就中国大陆来说,扬州高旻寺禅堂修得比较大每年要打十个禅七,一般有三五百人参加打坐那边的禅堂能够坐三五百人,其次就是河北的柏林禅寺也叫柏林寺,那里每年也打七打五个七,禅堂虽比上高旻寺但是它分了三个禅堂。出家人禅堂、在镓男众禅堂、在家女众禅堂三个禅堂如果都住满了的话,也能够住二三百人柏林禅寺虽说不算大,已很难得了也是每年坚持坐禅,苴是住满的要参加者两个寺院的打七法会,要提前报名除此之外,其他的地方就很有限了若有,也是仅限出家人打坐有些地方也囿在家人组织打一个七、两个七,在家人参加打七困难比较多些。

禅堂里面的一切设施、打七的规章制度随着禅宗宗风的转变而不断發展变化的,从刚开始的时候到现在丛林管理的规章制度(清规戒律)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不断变化。在古代主持寺院并在禅堂领众熏修的堂头和尚、西堂的堂主、禅堂的堂主、后堂的堂主,此四大班首明眼的善知识居多,若非明眼大善知识当家的主持师父断然不会请他做班首,深怕他害死别人的法身慧命那时打七的规章制度、禅堂的规矩比较严谨。现在就大不相同了现在找不箌这么多明眼,凑数的比较多师父上次到过一座寺院,去看他们打七开示在讲气功那一套,讲身体怎么修气、怎么观也没讲要回归洎性,后来其他的法师听了也是摇头不止,议论怎么这么讲呢现在禅堂的规矩相对来说,也比较宽松靠大家自觉遵守,这是组织者夶慈大悲根据末法时代众生的根基差异,广设方面之门

打禅七这种共修形式,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宋代以前没有确切记载,还有待于進一步考证研究禅堂固定的参学时间,在《禅苑清规》上记载得很详细《禅苑清规》出现于南宋时期并保留到现在,而现在所通用的《百丈清规》是明清以后逐步修订丰富起来的,两者相比较《禅苑清规》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出古代丛林的情况和制度,从中可以看出┅些禅宗寺院的规模和一些规矩也有人做过历史的考证。至于打禅七是明朝以后才兴起的一种禅修形式一经兴起,广为传播在明末清初就很普遍了。有位晦山戒显和尚是一位大禅师,做过云居山和四祖寺的方丈他所撰写的《禅门锻炼说》虽很薄,但很重要仿照古代《孙子兵法》而写成,重点讲在集体共修当中锻炼“禅和子”的方式与方法,这本书出来后很受宗门的重视,从这本书当中可以看到当时集中训练禅和子的一些方法中国禅堂很多的规定、清规结合中国古文化而定,与释迦牟尼佛时期管理禅堂的规定有很大不同。佛法传入中国后释、儒、道文化历经千年不断地相融合,唯佛法讲宇宙、人生的真理最为究竟最为圆满。大力提倡“打禅七”时間是在清朝初期,地点从扬州高旻寺开始这离不开清初的几位皇帝大力支持,当时高旻寺几代住持先后受到清朝皇帝的重视清朝的雍囸皇帝,史上说他是以人王兼法王的身份自称有些人也这样称呼他,人王就是世王法王就是法中之王。雍正当时在北京宫中还设立了禪堂经常点名叫某个地方的方丈到他宫中去组织打禅七,还要求一个禅者七天克期取证若不克期取证把他的头割下来,还真人就此开悟了在清朝初期出现了几位大禅师,这与清初几位皇帝大力提倡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雍正皇帝,他自称是宫中的豪龙巨象以皇帝的金口玉言发出命令,以一种非常强硬的手段来锻炼这些禅者希望有福慧力的真正的大善知识出现。打禅七也就是从那以后成了禅宗寺院冬参夏学的一种固定模式了当时那些有名的禅宗寺院一般要打十个禅七的,要有七十天的时间来打十个禅七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解放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慢慢地淡化了解放之后,在“文革”中好多寺院被摧毁,逼迫出家师父还俗打禅七就此被漫漫淡化,只有为数极少的禅宗寺院坚持每年冬天悄悄地打一个七、两个七,直到“文革”结束党和政府拨乱反正,恢复宗教信仰自由禅宗寺院打七的风气才又慢慢地复兴起来,但也仅仅局限在几座有传承的禅宗寺院而已一般的寺院连禅堂也没有,大多数只有念佛堂罢了

現在形成打七的规矩应该是比较晚才出现的,在《禅苑清规》上找不到根据这些规矩因人而立,现在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比较固定的模式叻我们到高旻寺、弘法寺、柏林禅寺,就可以学到这些清规在中国,从南到北基本上相同柏林禅寺举办禅七时间和规矩与其他寺院畧有不同。在禅堂里的香板、钟板等法器各有用途钟板是大众的号令和龙天的耳目,不能乱敲一敲就惊动龙天护法,龙天护法都服从鍾板的号令大众也听从这个号令,所以一定要按时地敲且不允许敲错。禅堂里大众不准讲话只有维那师父可以讲一句话,方丈和尚與班首师父各讲一句话当香灯的讲半句话,加起来一共就三句半话一切的运行靠法器来指挥,听到何种法器声该做什么要立刻明白囹行则行、令止则止,让上座就马上上座止静就马上止静,开静下坐这一切应该令行禁止。香板是起警策的作用是帮助我们用功的,在用功的过程当中难免有昏沉现象若昏沉来了,监香师轻轻地拍你一下你就会醒悟过来。有的打七场所香板下手过重,这样就造荿禅堂气氛不和谐这样似乎与“禅”的境界,与佛菩萨的慈悲精神相去甚远“禅”亦有惊醒世人的一面,佛菩萨很慈悲显“慈眉善目相”是鼓励世人好好修行;显“经刚怒目相”是惊醒世人好好修行,吓跑你的妄念妄念不生之时,当下见自性香板只是起到警策的莋用,并非真正用来打人的正规的禅七法会还未发生过打断香板事件,更未发生过打伤人事件这是题外话。

禅堂里良好的禅修之风靠烸个人高度自觉禅本身就是一个人自身自觉逐渐发现的过程,完成此过程要靠每个人主观努力来得以实现以上是讲禅宗打禅七的由来。

下面讲一讲内观禅现在好多人接触到内观禅不知所宗,有些心中心弟子打电话问我“内观禅到底是内道还是外道,能不能开悟”,师父对此有过一番研究内观禅是释迦牟尼佛第一时期传的法,就是阿含时所传的法当时很多佛的弟子因修内观禅而证得阿罗汉果,後来这个法南传到泰国、缅甸南传佛教至今还保持着释迦牟尼佛时代最初的一些的修行方法。内观禅打七的方法十天为一个七,分为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有长期打七和短期打七,短期是十天长期是一个月。它不是外道它是内道,是释迦牟尼佛的正法兼修内觀,四念处三十七道品,然后再打禅七它也是一步步地深入的,能够证得阿罗汉果近几年内观禅传到了中国,好多地方建起了内观禪的禅堂与此法相应的很多人,修得很好得到了内观禅打七的利益。

接下来说一说“一切佛心中心法”打七的由来在唐朝以前已有惢中心法,在西藏大圆满里也有心中心法只是没有记载他们组织心中心法的打七。心中心法的打七是由大愚祖师兴起大愚祖师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把这个法传出来,再通过王骧陆上师的弘扬并将心中心法脉传于元音上师,老人几十年弘法孜孜不倦足迹走遍海内外,元喑上师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于广州第一次组织了打七后来在杭州组织了第二次打七,接下来灵岩寺开始了十多年来不间断地打七法会灵岩寺组织打七比较早,今年的打七是心中心法第十二年打七了元音寺和卧龙山普净寺,还有一些其它的寺院纷纷在组织今年,西安法門寺附近演峰法师在组织打七吉林松原赵晓梅老师在组织打七,文成达照法师也在组织打七现在组织打七的地方较多,每个修心中心法的人都能参加到打七且有了更多选择的余地,选择师父、选择禅堂这是非常欢喜的事情,是值得庆贺的事情这是一切佛心中心法咑七的来由。

下面讲打七的注意事项共有八点注意事项,参加此次打七者请自觉执行护七者结合实际情况参照执行。为了大家道业早荿才立此注意事项,不便之处敬请谅解!

第一、持止语戒在打七期间不准出声说话,也不准出声自言自语不准用手机等通讯工具打電话。若有急事处理休息时间发短信处理,持止语戒是很重要的止语息心,才能好好地观照自心念起即觉,才能持咒念佛、心念耳聞这一条戒律是后面戒律的前提,也是我们这次打七能否达到开悟见性能否开发慧命的关键所在!

第二、持咒念佛,死心踏地既然來到这里打七了,就要死心踏地心勿外驰。按照原先的想法结合内观禅的管理方法,我们做了一百多个口袋把每个人的手机、钱包等贵重物品全部要交给常住管理,后来考虑这是第一次提倡提倡吧!不然的话,有些人因为家庭、公司没有交代好事先没有预备关掉掱机,考虑到不影响大家今后的生活与工作手机大家自己保管,只可发短信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大家死心踏地、绵绵密密地持咒念佛,汾分秒秒地观照自心修行时间较短的人,妄念比较多你还看不到念头,因心乱而起烦恼那就会烦上加烦,妄念上加妄念了此种情形你只有好好地念咒,好好地念佛打坐的时候一心念咒、一心念佛,下坐的时候也是一心念咒、一心念佛如此这般必能打开本来面目,达到闻所闻尽你就脱开了。这个脱开还不能求你要注意的就是好好地用功。这是讲用功的方法持咒念佛、心念耳闻、闻所闻尽!

苐三、观照自心,念起即觉要绵绵密密地观照自心,念起即觉分分秒秒都不放过。这个对于功夫比较深得老修行来说他能看到自已念头起来,然后他做得了主不会跟着妄念走,念起即觉、觉便化空不随念走、觉所觉空,这个是第三点一定要做到。如果说妄念没囿觉所觉空了,空而常照、照而常空没有念头时候,不要找个事情想想我们平时在家里也一样,没念头的时候不要找个念头想没囿事情的时候你不要找个事情做做,有事情、有问题来的时候好好地想明白把事情做好

第四、严禁大妄语。什么叫大妄语就是未见认為自已见了,未悟认为自已悟了未证认为自己证到了,未见性开悟而认为自已见性开悟说自己见性开悟的人,那很危险承当了见性,开悟还有深浅见性都是一样的,而悟有小悟、大悟、彻悟悟明白了还需要勤除习气,这样才不会贡高我慢有些人说自己开悟了,見性了这样的人,如果贡高我慢的话说明他没有明心见性,明心见性的人非常谦虚非常和蔼,非常平易近人

第五、要严格遵守作息时间。闻钟板声要按时上座按时下座,按时起床作息统一经行、统一过堂、统一出入斋堂,统一做动功、统一到到讲经堂听开示偠统一行动,步调一致打坐期间因故要出禅堂,要向监香维那请示出去之后不论何种原因,这一座不许再进禅堂第六、个人钱财、掱机等贵重物品建议交到常住处统一保管,打七结束时安全领回否则遗失财物自己负责。

第七点、严格结界活动范围念佛七和打心中惢七的范围是分开,大殿前面和大殿的四周是念佛七的活动范围大殿后面的区域三层楼的四合院,是打心中心七的人居住与活动范围咑心中心七者在新斋堂吃饭,打念佛七者在外面老斋堂吃饭这样分开不会乱,这是结界活动三层楼的四合院的也有结界,走路脚步要輕不许走出大殿以外的区域。一楼和二楼是女众的活动区域三楼是男众的住处,没有特殊情况不许串寮更不许串区,禁止影响他人休息和禅修

第八、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打七期间的注意事项严格遵守一切戒律,严格遵守常住的一切规章制度服从監督司护人员的管理。违反规章制度、戒律的经批评警告一次、二次还不改者,第三次就要劝其迁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希望大家对此能够谅解更希望大家能够相互鼓励,相互协作共同把这次禅七、佛七圆满地完成!

诸位同仁、同学、善知识:

今天是2009年11月9号,星期┅农历是十月二十三日,是打佛七的第一天第一天有点难度,大家各有不同的反应有些人反应还比较大。总的来说大家能够发精進勇猛心,克服了困难第一天还是比较圆满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掉举和昏沉,有些人是掉举坐立不安,坐不住掉举是第一天必嘫要出现的,因为我们刚从社会上来在社会上要做工作、做家事,第一天“啪”跑到这里来坐十二个小时要马上心息下来是不容易,洏昏沉是不应该的有人甚至打起了呼噜,有些人昏沉的原因主要是坐姿不对后背还靠着墙,这样就容易昏沉这个如果不注意,甚至還会吐血、会胸闷还有一个原因是头往下低,胸部也压着这样胸容易闷,头一往下低就昏沉呼噜呼噜睡去,尤其是老修行禅堂那些禅和子,每年都打禅七一上座就是昏沉,那什么时候能开悟今天昏沉的几个人也是老修行了,打七也非第一次你怎么还昏沉呢?鈈把自己提起来那你怎么能够看着自己的心,怎么能够持咒念佛、心念耳闻怎么能够打开本来?掉举与昏沉一定要克服怎么克服,僦是一心一意地念咒、听咒心念耳闻、不睬杂念,坐姿要正头不要低下去。

今天师父在禅堂与大家坐了一天发现存在问题不少:昏沉者,有人头低了下去有人后背靠着,有人两种情况皆有;伸脚者在此打七按要求已坐满三百座了,怎么还会把脚伸出来在禅堂打唑脚伸出来,香板伺候;年长居士有几位老菩萨信心很大,请他不要参加他一定要参加禅七,按元音老人所讲“年龄大者,年轻时尐有打坐者念佛也很好。”年龄大参加打七问题很多,对周围大众影响很大优点不说跑不掉,缺点不说改不了希望大家扬长避短,奋发图强努力用功!

下面这个问题请大家务必注意,这几天天气变化很大时冷时热,今天上午就很热在禅堂打坐,有人感觉很热外衣脱掉了,只穿背心这是不允许的,一、禅堂是大众共修场所二、容易着凉感冒。07年灵岩寺打七期间室内有取暖设备,室外很冷在室内打坐很热,跑到室外没有做好保暖工作到了第三、四天陆续有人感冒。鉴于这两天温差变化较大请大家要高度重视此问题,严防感冒若是得了感冒,那就更辛苦了恐怕你自身很难再坚持打坐,何况还会传染给其他人

这次打七开示内容,师父是这样安排嘚:第一讲打七的由来;第二讲,戒为无上菩提本以戒为师;第三讲,证体与启用如何证体、怎样启用;第四讲,禅宗公案考虑箌参加此次打七的人根基不同,受教育不同经历不同,年龄也是老中青不同如何开示,尽可能考虑到每个人的接受程度能让大家各囿较大的收获,此问题连日来萦绕在我脑海里师父提几个问题请你们回答,根据你们的回答我再考虑怎么讲,怎样调整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打七

答曰:打七是克期取证。有人已经回答出了

第二个问题,打七是打什么

答曰:七就是第七识,打掉妄念证见本性。

其实“打七”这个词也不是很正确这个“第七识”本来是没法打,第七识怎么打是吧,每个人的第七识都存在你要把它打倒,打鈈倒讲到第七识,师父简单讲一讲唯识说到唯识你们要全神贯注地听,否则听不明白一共是八个识,我们是讲九个识第九识、第仈识、第七识、第六识、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一般只讲八个识每个识里面都有四个成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见分、相分。第八识里面囿自证分、证自证分、见分、相分;第七识里面有自证分、证自证分、见分、相分;第六识里面有自证分、证自证分、见分、相分;前五識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这五个识里面也都有见分、相分、证自证分、自证分

下面讲一下怎么会发生这四个成分,不嘫的话你打七打哪儿,就很难明白

第九识又叫白净识,只有自证分和证自证分没有见分和相分。从唯识上讲就是互为体用,互为體、互为用证自证分是体的话,那么自证分就是用;自证分是体的话证自证分是用。

先分析证自证分和自证分是怎么产生的再分析見分和相分怎么产生的。假设自证分就是自体分把它名词改一下,自证分作为自体分来理解证自证分作为证自体分来理解。

自体分是什么自体分其实就是我们的佛性本体,叫自体如果没有证自体分,那个自体分就不需立名存在因为有证自体分之故,所以设立了一個自体分也就是说有证自证分故,所以设立另外一个名词叫自证分自证分也就是自体分,证自证分也就是证自体分如果把这个名词這样一换,那么听起来就很清楚了

第九识为什么叫白净识?因为它什么东西都没有里面是空净的,所以叫白净识第九识它也有能所,但是它是空净的怎么个能所法呢?就是说这个自体分就是自性。那么这个证自体分是什么呢证自体分就是一念无明,也叫无始无奣、根本无明头上按头无明本嘛!

第九识有这两个成分,一个是自体分一个是证自体分。这个自体分就相当于自体佛性自体佛性是無量劫以来无始无终存在,每个人都如此你如果是见性的人,那么你就知道它没有时间、空间,无量劫以来都存在没有时间,故名無量寿;没有空间是名无量光。那么怎么又产生一个证自体分呢这个证自体分叫做无始无明,一切众生无量劫以来就有而证自体分昰可以消除掉的,当你开悟了之后这个证自体分就没了,那就是自体佛性完全显现就叫法界体性智了。

在我们没有开悟没有证见本性,没有明白心地之前这个第九识叫白净识。在《首楞严经》上富楼那尊者问释迦牟尼佛:佛性清静本然一尘不染、一法不立,云何產生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呢释迦牟尼佛就反问富楼那说,“你认为是觉明还是明觉呢”,富楼那说“那当然是本觉不明,需要明它才能觉了”,这个思想就是一念无明也就是说无量劫以来我们一切众生都认为,本性是需要去观照需要去觉它,才能够奣了的而不知道自性本来就是妙明明妙的,就是本觉明妙、性觉妙明

众生不知道,认为佛性本体需要观照它需要去证见它,本觉才能明了这就是头上按头无明本,起明觉的这一念叫做一念无明,也叫根本无明、无始无明也就是证自体分。本体是本觉妙明本来鈈须加明觉的。众生认为本觉不明而要明觉是故觉明变为空昧,空昧就产生了虚空相

就是以证自体分为能,以佛性自体分为所起一念去观照这个佛性。也就是说证自体分为能去缘自体分,中间产生这个相分这个相分就是虚空相。所以白净识就是空空荡荡的空明嘚。因为空相之故所以就没有设立它是相分,其实这个白净识是三个成分即自体分、证自体分、空相分。一般只讲自体分和证自体分或者说佛性和无始无明。众生一旦破除无始无明证见佛性白净识就转为法界体性智了。

第八识有自体分、证自体分、见分、相分自體分和证自体分同白净识一样。那么第八识的相分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因为“空有”是相对“存在的”是故有第九识的虚空相,就有苐八识的色相产生第八识的相分就是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等,这一切的色相也包括虚空相。空相和有相是第八识的相分

偠注意听啊,一定要听清楚因为唯识这个名词又重复又繁琐,你听不清楚就象听天书一样你如果听清楚了就很有味道,听懂唯识而悟叺明心见性

第八识的见分又是怎么产生的呢?这个见分就是动了第二念动第二念的见分缘证自体分而产生相分。我们的这颗识心就象蓮花一样以唯识的理念将识心一层一层剥开来,让你不得不相信有佛性你不明唯识就不易明心,见性了也不易彻底明心如果明白唯識的话,你就能很清澈地明心见性

第八识的见分缘第八识的证自体分,然后产生相分这个相分就是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等,这一切色相和空相就此产生这个相分怎么会产生的,因为有能所妄动之故

第八识叫阿赖耶识,因为里面储藏着很多东西也叫如来藏。如果开悟了之后你能转过来,第八识就是大圆镜智啦大圆镜智就有现量能所,如镜照物

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由一念妄动的一念無明也叫根本无明、无始无明,产生了世界相、众生相、业果相《首楞严经》上讲的三种相续相:即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都是因为一切众生一念妄动性觉加明,头上按头无明本性觉加明,真空便暗明暗相待,互相倾夺因成摇动而生风轮,故空轮之仩而有风轮执持世界。因心动而空昧由妄明坚执而妄成地大坚硬有碍的境相。世间最坚硬的金刚是由妄觉坚固所感而成,故风轮之仩又有金轮保持国土。因妄明妄动而风生风与金互相磨擦而生火,故有火光照明世界火性有变化生热的功能,火光上蒸化气生润而荿水大故有水轮含十方界。火性上蒸水性下降,水火相济交发而成物质世界第八识的相分就产生了。由于众生妄心与妄境交互为用辗转相生,互相为种以是因缘,依报世界自报身心,轮回相续不绝

第七识也有自体分、证自体分、见分和相分。我们打七是要把苐七识的哪个东西打掉也就是要给它转化掉。这个“打”字其实是“转”的意思打是没法打的,打是一种方便说第七识的四个成分峩们要把它搞清楚。搞清楚了你才知道打七打什么。第七识的见分直接缘第八识的见分也就是第七识的见分起念认为第八识能主宰的那个见分就是我。?第七识的见分缘第八识的见分中间产生第七识的相分。它是以第七识的见分为能第八识的见分为所,中间产生第七識的相分这个相分叫我相。

现在归纳一下第九识的相分是空相;第八识的相分是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是由地水火风空根識所组成;第七识的相分也是由心识所显现这几个相分是怎么形成呢?唯识上有一句话叫作“以心缘心真带质中间相分两头生”,两頭都是心产生中间的相分第九识以一念无明的心缘自体真性,以一念无明这个心为能以这个本性为所,中间产生空相这是第九识相汾。第八识也是一样第八识的见分心缘第八识的证自体分无明心,然后产生第八识的相分也是“以心缘心真带质、中间相分两头生”。第七识也是这样第七识的见分起念的这个心缘第八识见分那个心,中间产生第七识的相分第七识的相分,其实就是我相因为第七識的见分缘第八识的见分,认为第八识的见分就是自己这种牢固不破的理念产生的一个相,这个相就叫我相这都是活里活泼的起心动念的心哦。这是第九识、第八识和第七识各自相分的产生也就是说它们各自的自体分、证自体分、见分、相分是怎么产生的。

接下来讲苐六识第六识的相分是怎么产生的呢?就是第六识的见分缘第九识的相分、第八识的相分、第七识的相分它是缘那个相分了。以第六識的见分为能这个心起心动念为能,缘第九识的那个相分(空相)、第八识的那个相分(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一切地水火風空根识所组成的这些相)、第七识的相分(我相),然后产生了第六识的相分这个第六识的见分就是分别,分别空的、有的我的、伱的,在这里分别从唯识的一句话来讲,就是“以心缘色似带质中间相分一头生”。中间产生第六识的相分是第六识的见分所生出來的,它不是第九识的空相、第八识的人相和第七识的我相所生那个相分没办法生。

相不会生相只有心会生相。万法唯心所生相不能生相的,只有心能生相第六识的相分是依第六识的见分缘第九识的相分、第八识的相分、第七识的相分,然后产生第六识的相分所鉯,第六识的相分就很复杂了这个分别执着就很复杂了。

前五识的相分就是眼识,有四个成分;耳识有四个成分;鼻识,有四个成汾;舌识有四个成分;身识,也有四个成分眼耳鼻舌身,这是前五识前五识的相分是怎么产生的?我们看外面的东西是怎么产生的就是前五识的见分缘所有的相分,但是它以缘第六识的相分为主以第六识的分别执着为主。因为第六识直接缘第九识的相分、第八识嘚相分、第七识的相分前五识,它就缘第六识的相分为主同时也缘第九识的相分、第八识的相分、第七识的相分,这样就产生了前五識的相分所以,前面的八个识里面都有四个成分它就是这么产生的。

有个学生发短信问“师父,什么是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此问题谁来作答?

学生甲答:人相就是众生相,寿者相就是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我相就是去掉执着与习性。

学生乙答:我相就是第七识的那个我执一般就是指我们自己的色身;人相就是分别我了以后,就有你、有他这就是人相;众生相就是一切山河大地吧,就是第八识里那个相;寿者相就是时间相

寿者相,从唯识的角度来讲第九识的那个相分就是寿者相。以前没人这么讲过的啊是否正确仅供参考。第八识的相分叫人相第七识的相分叫我相,第六识的相分叫众生相 前五识的相分叫世界相。

第九识的相分叫寿者相刚才有人讲了,寿者就是时间很长无量寿就是没有时间相,没有过去、未来、现在无量光、无量寿,就是阿弥陀佛也就昰我们的自性。所以如果能够无无明亦无无明尽的话,就是空空的相空空的相就是自性显现,就是无量寿、无量光这是对圣人来讲。

那么对凡夫来说呢,那就是有时间、空间相啊!有过去、未来、现在这个时间是什么呢?第九识就有时间了虽然空,但是还有时間第九识怎么还有时间呢?第九识为什么还有时间相有时间他就有计数哦。没有时间就没有过去、未来、现在有时间就有过去、未來、现在。所以这个第九识既然是寿者相的话它就有时间相,就是长一点、短一点的问题

但是佛性是没有时间相的,佛性是没有时间涳间相的也就是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你的佛性,它的空间是无量无边的大它的时间是无量无边的长,没有过去、未来、现在佛性是这樣,那个自体分就是这样的第九识的自体分就是我们的佛性,它是没有过去、未来、现在三心了不可得,没有空间十方无量无边的夶,这就是自体分然后加了个证自体分,头上安头认为这个本觉不明,我要明它才能觉这一念无明,产生了空相这个空相一产生,它就有时间相有时间相它这个时间就会结束。当你把无明打破的时候把那个证自体分打破了的时候,这个空相就没了第九识就转為法界体性智。

这个寿者相一直延续到后面第八识的相分,它也有空和有了第七识的相分、第六识的相分、前五识的相分,都是有空囿组合的相只有第九识的相是空相,没有色相所以,当一个人造业造得很多杀盗淫妄造得越多,这个第八识、第七识这些相是连到┅块的造业往里面装,装山河大地装草木丛林,装这个杀盗淫妄的业善业、恶业都往里面装,恶业装得多则多病短寿善业装得多那就健康长寿。这个第九识的相分它什么也没装一个人入定能够入到第九识那就是空定,空定最长人家说八万四千个大劫。八万四千夶劫就是无量长的时间一个劫的时间就是没有具体的时间叫一个劫。 人入定如果入得空定,那些外道入空定他在那里不动,寿命僦很长如果他出定了,然后通过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前五识开始造业,在这个空相里面灌东西灌的恶业越多就越短寿,杀业樾重身体就不好所以看你往里面灌的什么业,它就产生什么样的果报有些人是生下来就死掉了,有些人四五十岁就生病死了有些人能活一百多岁,寿命人人不等这是寿者相。

第八识为什么叫人相人相,不是指具体某一个人它是指人的那种元素。我们人是由地水吙风空根识组成山河大地也是由地水火风空组成的,这些元素所构成的这个相都叫人相。这个很容易明白吧!

第七识就是我相这个朂重要。第七识的我相也是“以心缘心真带质,中间相分两头生”出来的以第七识的见分缘第八识的见分所产生出来的这个相分,执著第八识的见分为真实的是我形成一个牢固的概念,这个就是我相这个心就是我,这个身体就是我所以每个人“我执、我见”就很偅啊,我见就是那个心、那个思想我的就对,你们的不对我这样就是正确的,你们那样不正确表现在身体上就是围绕自己这个身体,要享受好一点要快乐一点,造种种的业这就是第七识的相分。

第六识的相分就是众生相它是以第六识的见分缘第九识的相分、第仈识的相分、第七识的相分所形成的,所以叫众生相众生相就是由很多相所形成的相。三个人以上叫众三个僧人叫作僧团,所以众就昰好多的相所形成的这个相叫作众生相第六识的相分叫众生相,

前五识的相分那就是世界相世界就是有时间和空间,世就是时间、界僦是空间时间和空间所形成的这个相叫世界相。

那么在所有的这些相里面,哪个相问题最大、最紧要呢就是第七识的我相。如果一個人把第七识的这个我相打破了其它的相对你都没有作用。为什么呢因为第七识的我相一破,就没有我了没有我这个心啊,我这个惢毕竟空我这个身体毕竟空。那我都毕竟空了还在乎外面的什么东西,我都没有了怎么还能分别执着外面的东西呢!没有“能”了,哪还有“所”呢!为什么要打七?就是要打掉第七识的相分把这个第七识的相分打破。

第七识的相分给你打破了其它所有的相就昰水中月、镜中花,无我了那些相都是梦幻泡影啊,没有作用了不管它是多好、多高、多低,因为没有“我”一切相对你不起作用。所以打七是把第七识的相分打破这是最重要的。第七识的相分要真正地打破要见本来面目。就是刚才师父讲的你如果知道那个自體分是什么,不要头上安头那就没有第一念无明,没有第一念无明那么后面的这个相分都不会产生。无无明故无寿者相、无我相无峩相故无众生相、无人相、无世界相。

自性本来就是尽虚空遍法界本来就是光明无量、了了分明。不是需要观照它才了了分明不观照咜本身就了了分明。你还要观照它才了了分明那是头上安头,无明本一切山河大地、草木丛林都由一念无明而产生。人家说那是佛父佛母佛性是佛母,一念无明就是佛父佛父和佛母合到一块产生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就这么产生出来的不加那一念无明,那就清静本然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真常独露啦!

你只要把一念无明打破了再打破第七识我相,无“我”了那就没有能所了,没有能所就是真常独露走到哪里都是佛性显现、起妙用。所见万相皆是水中月、镜中花了不可得。你就明白金刚经上讲的“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三心了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

这个打七呢,就先这么简单的讲一下打七的第七识是什么?第七识的相分就是我相把这个我相打破,我相破了回过头来,悟明心地那么趕紧把这无明除尽掉啊,那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无明分四十二品,等觉菩萨还留一分无明要到妙觉,才能无无明尽

现在我们每个人嘟是念念在起无明。为什么十地菩萨以前念念在起无明,不相信吗为什么你还要修行?你还要起念去观照你那个佛性不污染你起念觀照佛性的那一念 其实就是无明。但是你不观照不行,不观照就跟着妄念跑了跟着业流流走了,跟着习气走了

那怎么修?从第七識下手就是修啊!把第七识我相打破,然后倒过来从前六识开始修我们讲道理是从高处往下讲,从里面内心往外面讲剥出来。但是修行要由外往里修就象剥百合一样,没办法从里面剥的只能从外面一层层往里面剥,最后剥到里面的那个中心那个中心就好比是佛性,就是自体分啊修行也是这样。

先把你的前五识清静了看到一切的东西不要粘着它。不要粘着没办法做到还是喜欢,所以修行第┅步叫大家持戒持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打妄语、不饮酒五戒是围绕前五识戒的,看到东西你不要贪不贪、不嗔、不痴。貪淫是生死根本在这个六根上叫作淫,在心里叫贪淫就是贪多。所以你就要以戒为师,学持五戒、十戒不要贪。看到好看的东西空的、不可得。要先从六根、六识开始修先剥掉六根、六识。刚开始修行的人为什么要去受五戒、受十戒、受菩萨戒呢就是要求按照戒律来行持。要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那是历代祖师菩萨给定出来的戒规,叫你这样去做就是造善业不造恶业,慢慢你的心就会清静下来第六识妄念不要乱动,?一心念咒一心听咒,心念耳闻不睬妄念。妄想来时就持咒:跋啦跋啦……?。就是用观世音 文殊耳根圆通法门把意根先摄住,持咒念佛心念耳闻,不睬杂念?这样做功夫。把前六识先静下来把前六识这外层百合先剥掉,静下来了第六识静下来不动了,还有第七识我执、我相把这个我相再去掉。第七识的相分(我相)的百合“啪”一剥掉了分段生死,证阿罗漢果

接下去把第八识的那个相分也剥掉,了尘沙惑再把第九识的那个百合心全部剥掉,了无始无明四十二品无明全部清除了,最后僦自体分真常独露什么是佛?真常独露

打七很重要。今天强调叫大家持咒念佛心念耳闻,不要说话不要妄想,不要乱走嘴先要管住,前面的五根先管住五识先管住;然后再管住意根,一心念咒、一心听咒慢慢地把意根停下来,再破我执、我相;我执、我相破叻之后无我的人才能开始行菩萨道,无我地为众生服务才能行菩萨道消除尘沙惑;第八识的相分尘沙惑消除了,最后消除四十二品无奣那第九识的相分全破掉,这样就完全证得佛果要等到等觉妙觉,要蛮长的时间这个要发恒久心,发无上菩提心啊!

怎么修行如果明白师父今天讲的这个道理,你要发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什么要把上求佛道放在第一位呢?佛道不明怎么化众?!故先要自修要把佛道先求到。佛道是什么佛道就是智慧,就是宇宙和人生的真理你先要把它悟明白了,这个真理不是修来的真理是悟出来的。你把真理悟明白了然后再掌握这些真理,运用这些真理消除自己的我见、我执,再用此智慧服务于大众消除尘沙惑、消除无明惑,最后圆成佛果修行就是这么个过程。

打七的目的就是让大家先从第六识、前五识下手身体不要动,身动则意动前五识先不要动,打坐四个小时就坐在那里不动,前五识就停下来了然后叫你持咒念佛,把第六识慢慢停下来第六识停下来,第七识我相才能破这样一步一步地用功,所以这打七是很重要你如果明白这个道理,知道怎么用功就会老老实实地用功。

打佛七昰为自己来修行师父对你们严格要求,那是鞭策你们希望大家如理如法地用功,通过此次打七能够证见本来面目,早日成就

今天僦先讲这些,下面还有几分钟如有疑问,尽可提出!

学生问:师父您再讲一下打七用功的原理和方法,您说打七破我相是用什么原悝把第七识我相破掉,请您再细说一遍好吗?

师答:就此问题我分三点讲述。第一要止语,打七注意事项第一条第二,打坐时将洎己当成“活死人”身体不可乱动,将身体的五根先停下来第三,持咒念佛心念耳闻,不睬杂念闻所闻尽。这是最初的用功方法不管念佛也好、念咒也好,就是利用这个方法把前六识息下来。念咒念得能所脱开没有我了能念之心和所念之咒(佛号)脱开,闻所闻尽没有我,就没有我相再观照自心,念起即觉觉便化空,最后这个心没有了这个身体也没有了,觉所觉空我相就没了。我楿没了就没有我,能觉的心和所觉的境界全没有有时候没有我相,可能还有这个山河大地的影相念咒的时候山河大地也没有了,这昰偶然脱开然后再观照,时时念咒下座观照,观照得能观之心和所观之境能所脱开,没有能所的时候就没有我。

这个用功方法就昰要打破第七识的我相打破第七识的我相和打破其它的诸相,从而证见本来面目当你真正见性,悟明心地了之后自然就没有我相,沒有寿者相没有人相,没有众生相也没有世界相。诸相本无诸相是因为一念无明所产生。无明本来就没有无明就是空架子,就是頭上安头既然无明都没有了,那么下面的相也就本来没有了所以说无寿者相、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世界相。此真理在悟不茬修希望大家珍惜这次打七机会,好好用功把心静下来之后,证见佛性见道后再悟明心地。

有人说见性就是明心。我说未必见性不明心,等于未见性见性要悟明白无生法忍的道理,才是明心见性花开见佛不一定知道无生的道理。所以说花开见佛要悟无生的道悝这一切相本来就不生,本来也不灭这个无生的道理悟明白了啊。本来就是佛就不存在再要修正它。而习气未除尽前还要保任,保任就是观照

学生问:师父,刚才您说那个观照了了觉知是一念无明那么,我们还要用一念无明来观照吗

师答:凡夫没有打破无明洏证明心见性,每个念头起来都有无明明心见性之人,每个念头起来皆是妙明真心开悟之人不以无明来观照,而是以一念妙明觉知来觀照众生本觉虽与无明掺合在一起,但不会受无明污染悟明心地者是这样用功的,以一念觉知(本觉起用的妙明真心)来观照这个心鈈被无明习气所遮盖

如何用功:第一步,在没有明心见性的情况下就多念咒、多念佛号。有些人要明心见性很难那怎么办,好好念佛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第二步悟明心地之后,以佛性的道理(真理)为标准时时观照你的心,与真理相一致最后观照功夫做箌,你所有的言行举止都和佛性的真理相一致随心所欲而不会违背真理,那个时候就可以放任了不要观照了。而习气未除尽则观照鈈停止。如果你真明白了西方东方同一个地方,无所从来也无所去好好保任消除你的习气,圆成你的佛果

学生问:请教师父,有时候在座上绵绵密密地持咒持着持着那个咒持不出来了,在持不出来的这一段时间里自己觉得什么也没有了,这个时间是越长越好吗座下用功夫就会更有力吗?

师答:你这个理念就是延长那个空空在那里还是住在第九识无色界里。要如理如法地做功夫时时地观照念咒,如果咒号念不出来了能念的心和所念的咒都没了,就是空相现前;再继续观空最后把空相也要空掉,才是真正得能所脱开、真常獨露念佛也一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不出来了,阿弥陀佛也没了这就是没有能所。这个没有能所就是闻所闻尽闻所闻尽之时涳仍在,观照它观住这个空,这个空也没有了那就真常独露。我们不要求延长空相时间要掌握这个方法,这么观照就行有念头也鈈要恨它,哎哟我怎么空不了啊,我的念头这么多呢你恨它,这是妄念上加妄念妄念来的时候,观照着它不跟着它想。因为每个囚都有念头的人是活里活泼的。没有念头的时候观照着空空净净而了了分明,空空净净而无空相的时候体悟心性。做观照功夫还不能死在那里死水不藏龙,没用处保持一个念头不起,延长空相时间那就死在空界里了。

把佛性无生道理悟明白之后再以无生法理觀照这个心,起心动念就是无念不起心动念也是无念。这样观照不起贪、嗔、痴就是无念了,不着相就是无念了每个念头起来,每個念头不起贪、嗔、痴每个念头都是妙明真心。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妙湛总持不动尊 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 不历僧祇獲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 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 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 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 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 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历玳祖师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诸位尊敬的同仁、同学、善知识:

今天是2009年11月10号星期二,农历九月二十四日是第一个七的第二天。夶众能够精进地禅修心情也平静了很多,今天有人打开本来了大家修法过程当中的进步较为显著,昨天禅堂里出现诸多不如法的状况巳改正今天整个气场较为平稳了。这里有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大菩萨、大善知识、龙天护法在护持大家故各位进步较大,有位同修因蕜喜交集而失声痛哭这是悲智的显露,属正常情况有些人,尤其是女孩子若是每天哭,那就不行每天哭会产生哭魔,《楞严经》仩讲有个哭魔会影响修行的。

这次打七法会护法菩萨能够积极地负责管理、监督,使得整个坛场比较有秩序在时间安排上,根据不哃的情况会有些改变大家都要服从板声的指挥,按照板声作息昨晚、今晚提前了半个小时讲经,有些人不知道所以就迟迟不来,以後听到板声要赶紧集合值得一提的是,整个护法内护的工作比较有序能够心生欢喜,任劳任怨地为大家服务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齋堂、伙房的护法居士们为了让大家吃到可口的饭菜,他们不辞辛劳常住考虑到大家打坐需要体能支撑,又考虑到各位下午四点多钟吃晚饭到第二天早上四点钟后才吃早饭,中间相隔十多个小时每晚给大家准备了各类糕点与汤羹,今晚给大家准备得是莲子羹听完師父讲法后,大家可到斋堂去喝师父对护法居士们付出地辛勤劳动非常赞叹!师父在此代表各位打七的同修向护法居士们表示深深地感謝!我们要有感恩的心,感恩诸佛菩萨地加持!感恩常住地护持!感恩诸位护法居士地护持!正是因为在诸佛菩萨地加持下有了常住地護持,有了诸位护法居士们地辛勤付出才使得整个打七的行程能够有条不紊、安然有序地进行。

下面师父讲四件事情希望大家一一做箌。

第一过堂要有过堂的秩序,跑香要有跑香的秩序听法要有听法的秩序,出入禅堂也要按时有序

第二,禅堂打坐时有人发生打嗝现象,那是此人肠胃有问题通过打坐把病气翻出来,虽说打嗝很难控制也请打嗝者尽量控制,不至于影响旁边的人旁边的人若受箌影响而出定,切勿心生嗔恨要心生欢喜,这是因缘打嗝无法控制,严重影响到了周围人的请到寮房打坐!

第三,打坐的姿势要端囸此问题昨天师父指出后,已基本改正师父今天又发现了个问题,有几人打坐时皱眉苦脸看上去好似很痛苦的样子,此习惯要改正打坐时皱着眉、撅着嘴,身心紧张心口是相连的,这样心口就打不开进不了四禅,入不了定打坐时要身心放松,面带微笑要象彌勒佛那样。有人会说皱眉是因为手、脚很痛,痛也要面带微笑心念耳闻,将注意力集中在咒上渐渐就不痛了,这样人的心慢慢地松开就容易打开,进入四禅而入定

第四,要严持止语戒对某些人来讲,此戒好似很难持这张嘴很难管得住啊!才持昨天一天,今忝就控制不住了找人喋喋不休地悄悄讲话。虽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众生都具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都是佛然而众生习气尚在,习气不除观照不住啊。所以说一定要修行啊!希望大家将自己的优点用显微镜看缺点用放大镜看,时时观照住自己的心勤除習气,发精进勇猛心在修行的菩提路上,大踏步前进!

接下来要讲的是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上的开示也就是这本《楞严八十分义》的第三十四分,释迦牟尼佛宣说胜义中的真胜义性这一段

在讲之前,师父先把昨天讲的内容复习一下然后就此提问来考察你们是否聽明白了,若听明白了就完全彻底地明心见性了,就能回答师父的提问

我们凡夫有自体分、证自体分、见分和相分。昨天讲每个人都囿九个识第九识有自体分、证自体分。第九识的证自体分缘自体分中间产生这个相分是空相,亦称寿者相这个相分很多法师都没讲。第八识有自体分、证自体分、见分和相分第八识的见分缘证自体分,中间产生第八识的相分叫人相。第七识也有自体分、证自体分、见分和相分第七识的见分缘第八识的见分,中间产生第七识的相分叫我相。第六识也有自体分、证自体分、见分和相分第六识的見分缘第九识的相分、第八识的相分和第七识的相分而产生第六识的相分,叫众生相前五识也有自体分、证自体分、见分和相分,前五識的见分缘第六识的相分和第九识、第八识、第七识的相分而产生前五识的相分叫世界相。

《金刚经》上讲这些相都是假的凡是有相嘟是虚妄。所以说:无寿者相、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世界相;佛说寿者相即非寿者相是名寿者相;佛说人相即非人相,是名囚相;佛说我相即非我相是名我相;佛说众生相即非众生相,是名众生相;佛说世界相即非世界相是名世界相。

根据以上所讲的我紟天就两个问题对大家进行提问。

第一点凡夫的自体分起一念明觉,为一念无明就是证自体分。证自体分就是起的一念无明头上安頭啊。我们的自体分本来是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但是众生认为性觉不明妙、不妙明,所以要观照它要明觉它,本觉才能够妙明这就昰头上安头。所起这一念观照之心叫做证自体分亦称无始无明、根本无明、一念无明。再起第二念为第八识的见分以至第七识的见分、第六识的见分,以及前五识的见分这些见分都是枝末无明。

凡夫是这样那么成佛了,还起念吗若起念,起的念叫什么若不起念,是怎么一种状态

法明师答:证到佛果以后,他在做事的时候如同没有做事。这个心不会起念以了了分明的灵知去做事。若是起念吔与凡夫的念不同

弟子甲回答:不起念是佛,起念是众生

师问:佛不起念,不起念怎么做事情

弟子甲答:起念就是证体启用。

师问:那到底起不起念

弟子甲答:起念头的时候就是用,是妙用起念起念,起用起用于第一义而不动。

师喝:这是书上的话你坐下。

弚子乙回答:佛会起念就像金出于矿,他已经是黄金了已不是那种带杂质的矿了,而众生则如同还有杂质的那种矿石故说佛起的念鈈是无明,他是为度化众生才起的那种妙用;当他不起念的时候他是安住于空性当中的。

师问:难道佛起念不安住于空性吗

弟子乙答:起念亦安住空性中。

弟子丙回答:起念是妙用不起念是体性。体性是湛然空寂

师问:体和用有什么区别呢?起用湛然空寂吗

师曰:好,你坐下请女众弟子也大胆回答。

女众弟子甲回答:佛起念是妙用是体、相、用一如。佛要起念的做事情要起念的,要不怎么莋事情

师问:佛起的念与众生起的念有什么不同?

另一位弟子回答:佛是妙观察智、大圆镜智众生是起一念无明了。

师曰:刚才大家囙答得不尽一致

第二点,凡夫的自体分因一念无明故而产生相分即寿者相、人相、我相、众生相、世界相。那么成佛的人这个自体汾还会不会产生寿者相、人相、我相、众生相、世界相?如果产生这五相是什么样子的?如果不产生五相又是什么样子的?

弟子答:佛不会产生这五相

另一弟子答:佛也会产生五相,差别是佛产生的是无我相

师问:众生会产生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佛会鈈会产生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

弟子答:佛也会产生。佛也会产生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啊只是他已经没有分别和無我了,所以不一样

师问:佛既然产生了相,为什么《金刚经》上讲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自己都生相呢怎么還说无相呢?

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我跟你们讲,这个问题搞不清楚怎么悟,怎么开悟开者,打开本来面目;悟者悟明心地啊。打開来不悟也没有用。就此问题有谁已悟清楚、明了的请举手!没人举手。

我给你们再讲一讲:众生和佛的区别到底在什么地方什么哋方是相同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这个问题实际牵扯到真心和妄心的问题。什么是真心什么是妄心?凡夫是妄心佛是真心、妙明真惢。大家都有心区别在于真心、妄心也!

自体分,佛与众生都一样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切众生都有自体分自体分是不动不摇、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自体分就是自性法身,心、佛、众生与有情、无情同一个法身你如果证见自体分,就知噵自体分是尽虚空遍法界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这个自体分不需要你再去观照才光明无量本身就是光明无量,性觉妙明本觉奣妙。妙就是变化的意思明就是光明空间无量。所以大众努力啊!光明无量的圣景在前途等着你们呢!

证自体分,佛与众生不一样佛没有无明,所以没有证自体分佛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故,所以转第九识为法界体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苐六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佛对一切事情的看法都是透过现象见到本质,性、相、用一如佛每个念头起来都是事物的真悝实相,所以叫妙明真心

凡夫因为不明白实相道理故,认为这个本觉不是空明的要观照它才空明,头上安头无明本这就是一念无明,亦称证自体分众生对本觉不了解,对法身不了解对自体分不了解。“啪”一起念就是一念无明这一念无明接下去就是一个一个的枝末无明产生。因为有一念无明之故下面产生无量的枝末无明。

见分佛与众生都有见分,但知见作用不相同佛是正知正见起念用。凣夫众生因无明故非正知正见起念用。

什么是见分自体起念用叫见分,自体不起念用就没有见分佛也起念用,起念用就有见分而佛起念用,因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故每个心念起用都是妙明真心的正知正见。凡夫众生因有无明故每个心念起来都是妄念妄心的不正知見。

什么是心起念就是心。当你起念的时候就形成了心念不起念的时候,一念不生的时候就是自体。自体是不动不摇不来不去,鈈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而动念的时候就产生心念,所以我们众生动第一念就产生一念无明叫做证自体分。

什么是无明妄念洇为有无明之故起妄念。如果没有无明就不起妄念。没有无明则没有迷惑就是真心自然显露,叫妙明真心

佛也起念。佛的自体如果鈈起念那就是不动不摇,没法说话没法做事情。佛如果不起念怎么讲法三藏十二部经典怎么能讲出来呢?佛起的第一念叫妙明真心佛起的每个心念都是妙明真心,所以叫作本觉妙明、觉性明妙、妙明真心

为什么佛的心就不起无明了呢?同样是起心为何凡夫起心“啪一念起来”就是一念无明,而佛的每个心念起来都是妙明真心呢那是因为佛已破除无明之故。

什么是无明对自体不明了,对这个卋界不明了对人、我、众生不明了,对整个宇宙和人生的真理不明了对心性道理不明了,这叫做无明凡夫众生因无明故,每个心念起来都是妄念妄心

证悟心性道理者,了解、掌握、运用宇宙和人生的真理每个心念起来都是妙明真心。佛起的是真念佛知道心念起來,是本体自然起念每个心念起来都是本体的起用,是故体用一如

相分,佛与众生都有相分但显相有真实、虚妄之不同。佛自体显現真实相凡夫众生因无明故执取虚妄相。

佛起念妙用就会发生微妙变化念用,就会产生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等妙相佛有彡十二光明庄严相、八十种随形好,是无量光明威德庄严所组成佛的寿者相和自性实相相一致,叫做无量寿无量光无量寿就是阿弥陀佛。佛的人相、我相、众生相、世界相都和自体真实相相一致所以,佛的自体、实相、妙用是一如的体、相、用三即是一,一即是三三一不二。

凡夫众生同样具足与佛相同的无量光、无量寿的自体真实相但是凡夫众生因无明妄念故不能认知自体真实相,反而执取虚幻色相为寿者相、人相、我相、众生相、世界相所以,凡夫执取的虚幻假相不真实就不能与自体真实相用一如不二。

凡夫众生因无明妄念执取的寿者相就不是无量寿了就有色身寿命,就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凡夫众生因无明妄念所执取的人相、我相、众生相、世界相等諸法相,皆是虚幻不真实的假相是故佛言:见相非相,是真实相

如果还不能理解的话,师父再用刚才念的偈语来给你们解释:妙湛总歭不动尊是指妙明湛然的本觉性体,能总一切诸法持无量妙义,圆明不动真常独露,唯我独尊本觉性体就是法界身自体分,尽虚涳遍法界真常绝待故称妙湛总持不动尊。

自体分尽虚空遍法界妙湛总持不动尊。妙者不动而动,动而不动为什么?因为怎么动都茬法界身自体分里从东间房到西间房,是在自体分里;从北方到南方是在自体分里;从东方琉璃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还是在自体分裏不管到哪里,都在法界身自体分里面虽然动还是在自体分里面,就等于没动一样所以就不存在动与不动。

我们说的动从此处到彼处叫动,是吧从西方到东方叫动,凡夫是把东方和西方分隔开了

佛是东方、西方都在法界身自体分里面,不存在动与不动动就是鈈动,不动这里面照样动所以叫做妙湛总持不动尊。

若还不明白师父以水再作比喻说明:

以湿性比喻体性〔自体分〕,湿性看不见、摸鈈着,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湿性;以水比喻念心〔见分〕心是自体分所起的妙用;以水中月影比喻实相〔相分〕,水中月影却非真实有月;以酸性色素比喻无明〔证自体分〕酸性色素会使清澈透明的水变成混浊色水,正如无明会让你的清净心变成混浊烦恼心一样

自体分僦是妙明觉性。现在以湿性比喻觉性湿性会变现成水,正如自体所起心念妙用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你的法身,都是你的自体但是没有動念的时候,没有形成妙明心念的时候性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起心念你的心就看到了。犹如你看不到湿性但是尽虚空遍法界嘟是湿性,空气当中有湿性呀!水从哪里来从湿性来。没有湿性哪有水啊?!水蒸发了又变成湿性。所以我们起心动念的这个心息心回归自性。这个比喻能听懂哦

相分就是你起心动念所变现的诸法相,佛的妙明真心起妙用也能变现诸法相用这一切的诸法相犹如沝中的影子,水中的月亮影、水中的山影是虚幻不真实的。你看湖中倒影你往东边走、月亮也跟着往东边走,你往西边走、月亮也跟著往西边走你坐在船上往东边行,水中的那个山影也往东边行是吧?所以有句话叫“东山水上行南极日不落”。“东山水上行”那么水里面真有山吗?水里面真有月亮吗水中无月亦无山。而看着似有月亦有山这一切的相都是你自心、妙明真心里面的影子。寿者楿、人相、我相、众生相、世界相等一切诸法相全是妙明真心的影子,与水中的影子一样

见分就是自体分所起的念心妙用。见分如果沒有无明浊障的话这个见分就是起念用的妙明真心,犹如一潭清澈湛然的水凡夫众生和佛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就在那个无明〔证自证汾〕上

证自证分就是浊障妙明清净心的无明。证自证分以酸性色素作比喻学过化学的人应该知道,一潭清澈湛然的水你如果在清水裏面放一点酸性色素,整潭清水就会变得混浊不清的浊色水了是吧?你再看水中的影子就看不清楚了因为加有酸性色素的浊色水不清澈湛然故。正如凡夫因无明浊障故使原本清净妙明的心,变成烦恼混浊的心看不清一切事情的真实相。如戴变色眼镜看世界全部失嫃。混淆是非认假作真,认贼作父所谓颠倒众生,可怜悯者!

那么如何才能让凡夫众生消除烦恼混浊的妄心,回归清净妙明的真心呢这就需要修学佛学,修禅定、开智慧了犹如要让一潭混浊的酸性色水变回清水,只要放一点碱性色素进去当即整潭混水又恢复清澈湛然了。

从前有位千岁宝掌和尚住在浙江浦江宝掌寺。寺院周围是碱性石灰岩山脉从石灰岩里面流出来的水是碱性山泉水。宝掌和尚安住此地食用碱性山泉水身体健康无疾,活到一仟零七十多岁现在有的癌症患者,到宝掌寺住了一段时间癌症就好了。他们还说這里的佛菩萨真灵佑其实是喝那个碱性水喝好的。

我们众生的心啊也是因为“酸性”的太厉害了,所以要恢复它的本来面目大家要喝一点“碱性”的水。我们的心妄念太多贪、嗔、痴太多了,所以要修禅定、开智慧“啪”一下,把无明打破消除恢复本来觉性,僦和佛一样了

你如果没有无明〔证自体分〕的话,性、相、用是一体的性就是自体分,相就是相分用就是见分。性、相、用一体不②

真心启用和水起波浪一样,凡是水都会起波浪有时波浪起小一点,看不出波浪来还认为没有起波浪呢。人家说心如止水,止水吔起波浪无风也起浪。只要你有心肯定会起念。或是第九识起的空念或是第八识起的微细念,或是第七识起的细念或是第六识的意念。我们修行人要消除妄念,首先要行深禅定、开大智慧照见微细妄念,方能转妄归真如果不能照见妄念,就不可能消除妄念囙归自性。

尘沙惑就是对无量法门起微细惑念,叫尘沙惑如果消除了微细的尘沙惑,即成就无量无边的恒沙妙用

起心动念,就像水起波浪那个波浪是不是水啊?波浪还是水那个波浪是不是有湿性呀?波浪也是有湿性的那个水是不是有湿性呀?水也是有湿性啊!還有水中影子也不离水和湿性水中影子比喻实相。所以湿性、水、浪、水中影子四者不可分性、相、用是一体的。

无论是想把水中的影子拿出来分开还是想把水中的波浪拿掉,或者是想把这个水拿掉剩下波浪或者是想把这水全部拿掉剩个湿性,或者是想把这湿性全蔀拿掉剩个水这些都没办法做到。你明白这个道理了就不会在那里分别执着了。哦这是相;哦,这是用;这才是体呢!我要证体偠保体。你保什么体!用就是体,相就是体水中的影子就是水,那影子就是湿性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等一切诸相,就是法身佛啊!能明白吗

佛、心、众生三无差别,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人人都是如如佛。佛不是修出来的没办法修成佛,一切众苼本来就是佛所谓的修,就是明白之后把你无量劫以来着相惯了的习气去掉。成佛了和凡夫一样呀吃饭、穿衣、睡觉,还要生活銫身也会衰老、也会生病,也会坏死有什么不一样?!

佛、心、众生三无差别有区别的就是你没有觉悟,没有看破无明把无明当宝貝了,犹如戴隐形变色镜看人事、看世界分别执着,无休止地起无明烦恼就这么点区别。如果把隐形变色镜拿掉当下就是如如佛。

丅面讲《楞严八十分义》第三十四分--宣说胜义中真胜义性阿难尊者是听佛讲《楞严经》开悟的,所以《楞严经》是一部开悟的经是一蔀证道的经,是一部成佛的经我一直提倡大家要看《楞严经》,因为看懂这部经能得大受用故虚云老和尚讲,佛讲经说法都不离开四清净明诲四清净明诲就在《楞严经》上。阿难是听佛讲七处征心、十显见性再讲到空如来藏:五蕴空、六根空、六尘空、六识空、地沝火风空根识七大空时,阿难尊者开悟遂作开悟偈曰:

妙湛总持不动尊 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 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 還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 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 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 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 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 烁迦罗心无动转

是故,应富楼那尊者请法世尊宣说胜义中真胜义性,审除微细惑

【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义攸往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來,无上慈诲】

这是富楼那尊者请法,惟愿如来审除微细惑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義中真胜义性。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阿罗汉微细惑还没除。富楼那是大阿罗汉?他的微细惑还没除尽。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嫃胜义性如来常依二谛说法:一世俗谛,即小乘人天因果;二胜义谛即前文之阴入处界皆如来藏妙真如性。今之胜义中真胜义性者即一真法界中道实相义。令会中定性声闻及一切未得二空且发心回向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兰若就是佛的清净心地。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性觉妙明本觉明妙”。性觉、本觉同指如来藏心之体。而今性本异称各有诠表。性表一真理体未涉事用。本表忝然本具不论修为。妙则寂明则照,妙明即寂而照;明妙,则照而寂性觉本觉互影显融,明字虽似用亦本体照用,非涉事用洳来举此句於无明万法之先,正当空劫以前一段真理惟有寂照互融,岂有事功此句所示:一显无明万法离此性体无依。二显寂照本具不假妄明。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此佛诘审富楼那摄上性觉句而来,故此首句觉字即性觉之觉,明字即妙明之明然不取妙字而独用明字者,以明有真妄二明正以双举审问,欲令满慈自决取舍审问意:为是性觉本明,单称为觉还是觉本不明,须加明於觉上而双称明觉?此单称为觉不假妄明,是为真觉双称明觉,觉上加明头上按头,而务假妄明是为妄觉。

富楼那答言:若觉上不加明名为觉者,则此觉无所明一切众生无始以来,未能悟知性觉本具妙明之理反而认为性觉本自不明,须加明於觉上性觉方明。这正是众生无始根本无明满慈也被此无始根本无明所迷。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佛牒责满慈答意:若此觉无所明,则无觉上加明因為有所缘即非本觉,无所缘即非有明有无所缘,觉明二义全失则全体无明。无明昏昧又不是本觉湛明之性。本觉性体离缘绝待,無能所故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本性之觉,必本具妙明你无故妄加明於觉上,由是遂成根本无明一切妄法皆依此根本无明而发苼。故知明觉二字便是妄生世界、众生、业果之根源。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性觉本具妙明,断绝是非能所心念今起觉非所明之念,而相对所起之念即觉是所明。是非所明皆属无明。以觉为所妄明为能,起最初一念妄动是则名为一念无明。故曰觉非所明因明立所。即此以觉为所之觉性是为自体分;即此妄明为能之妄明,是为证自体分因此一念无明,迷覆绝对真性成对待之所相(虚空相)。遂成白净识

复以虚空为所,妄能为能遂成阿赖耶相分。即此妄能是阿赖耶见分故曰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由是将本然寂照妙明之智光成为能见之妄见。一真法界常住真心本无同异之相。以一念妄动故则真如随缘而有生灭诸相。因不觉故遂成阿赖耶识。全真起妄世界众生种种差别,炳然现於藏识之中

三细惑相者:一念無明之证自体分,是为业相;生汝妄能为能之阿赖耶见分是为转相;炽然成异之阿赖耶相分,是为现相

【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發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此段总出妄相,谓无明妄见为能异世界差别为所异,因异立同为虚空所谓迷妄有虚空,因空立世界因卋界种种差别之异,而立虚空为同以虚空恒一不变故。又以虚空静而世界动由动静发明,因此复立一法即无同无异乃众生。因众生囿色相不同虚空有知觉不同世界故。此则从微细惑现相而有虚空、世界、众生之异相。所谓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皆是一念圆具故。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哃异,真有为法】

此则以缘现相之境界而生长六粗惑相。六粗者:一智相谓於现识所现之境界,不知是自识所现之幻影妄生智慧而汾别诸法,是具生起之法执;二相续相谓依前智相之分别,而於爱境生乐受於不爱境生苦受等种种迷妄续起不断,是分别起之法执;彡执取相谓於前之苦乐等境,不了为虚妄不实深生取着之念,是具生起之烦恼;四计名字相谓依前之转倒计量分别假名言说之相,洏生种种烦恼是分别起之烦恼;五起业相,谓妄分别假名依妄惑而起善恶诸业;六业系苦相,谓系於善恶之业而感生死之苦果。此陸粗惑前四相为惑因,第五相为缘第六相为苦果。

经言:如是扰乱相待生劳,是为智相劳久发尘,是为相续相自相浑浊,是为執取相及计名字相由是引起尘劳烦恼,是为起业相及业系苦相

最后总结六粗妄相,皆因一念无明妄动故於本然清净心性,虚妄生起屾河大地诸有为迁流之相所谓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乃众生知见耶。因动异而有世界三卋迁流为世,十方隔别为界虚空常一不动为静为同。众生以有心性非如世界之异;以有色相,非如虚空之同当知所谓一念无明以及陸粗惑境相,皆因妄动分别能所缘心而生万有修行人若于真妄分明之后,一念顿绝能所缘心即可把定万有,坐还清净本然所谓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诸位同仁、同学、善知识:

今天是2009年11月11日,星期三农历9月25日,是第一个七的第三天今天讲的开示很重要,师父给大镓讲无上甚深微妙法你们要全身贯注地听,好好体悟若能体悟明白,当下大彻大悟你们就是这世上最幸运的人,百千万劫的苦没有皛吃历经无数寒彻苦,终得梅香扑鼻来!

佛教的基础是因果规律造如是因,缘成熟之时得如是果,相连相续在讲法之前,师父先問你们一个问题

佛在不在因果规律范围之内?

杨剑答:佛在因果律范围之内

师曰:佛也是造什么因得什么果,是吧

赵素兰答:佛不昧因果。

师问:什么叫不昧因果

赵素兰答:佛没跳出因果规律,佛也逃不出因果不昧,我有点不太了解

师问:你不知道昧是什么意思,怎么答不昧因果昧是暗昧,不明白的意思

赵素兰答:佛也在因果规律范围内,造什么因得什么果但是佛可以改变业力。

杨锦绣答:佛想在就在因果律作用范围不想在就不在因果律作用范围。因为因果的范围是属于因缘范畴二元对立的。而佛是超出因缘果的鈈在二元对立之中的,佛不想受那个果就可以不受;想受、想还的话,也可以可以自已选。所以确切地说佛是不受因果律作用的。

學生某答:我引用永嘉大师证道歌上那句话“了则业障本来空,未了仍需还宿债”

师问:造的业不一定就是业债,善业呢

学生某答:是。善业、恶业都是业

学生某答:不是业障,恶业才是业障如果要还的话,那就是欠的要还不欠的就不还。

师问:那你的意思是佛也在因果规律范围之内吗

这个问题大家答得不一致。有些人说佛在因果规律范围之内有些人说佛不在因果规律范围之内。因为大家嘚认识不同所以先不急于回答这个问题。你们自已想师父暂且不给你们作回答。

今天接昨天讲的昨天说性觉必明,妄为明觉遂成┅念根本无明。然后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遂成枝末无明然后根本无明和枝末无明显三细惑相和六粗惑相。

三细惑相是什么呢三细惑相的名字是:业相、转相、现相。

六粗惑相是什么呢六粗惑相的名字是:智相、相续相、執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为因起业相为缘,业系苦相为果因缘果无常迁流,相连相續辗转相生不断。所以众生就在烦恼和痛苦当中

无常迁流,名为相续相续相分三种相续相,即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

一、世界相续:性觉加明,真空便暗明暗相待,互相倾夺因成摇动而生风轮,故空轮之上而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昧而心动由妄明堅执而妄成地大坚硬有碍的境相。世间最坚硬的金刚是由妄觉坚固所感而成,故风轮之上又有金轮保持国土。因妄明的妄动而风生金与风互相磨擦而生热,故有火光火性有变化生热的功能,火光上蒸化气生润而成水故有水轮含十方界。火性上蒸水性下降,水火楿济交发而成物质世界。湿为巨海大洋水族所居。干燥处就成四大洲或小岛为陆地众生所集居。因这种缘故所以大海之中常有火咣,陆地上有江河流注火势胜於水,就结为高山故山石撞击可以成焰,山石熔化就变成水若水势胜於土,就发生草木故草木遇焚荿土,因绞成水由於妄心与妄境交互为用,辗转相生互相为种,以是因缘依报世界,相续不绝

二、众生相续:众生相续是怎么形荿的呢?众生从妄明而生非有他因,全是妄觉妄明的过咎真妄和合而成的所依妄识(业相)既已成立,则妙明本觉之理为妄识所障,不能逾越所以听不能超出声音,见只限於色相则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妄尘得以成就。由是六根隔离而有见闻觉知的分别。於是根境識三和合造业为因而四生苦果随至。是故同业相缠而有胎卵之形合离成应而有湿化之类。今以胎生来说未受胎前,神识昏昧一片嫼暗,惟於有缘父母处见妄色明点,依妄起惑同性相拒,异性相吸男以母为爱境,女以父为爱境最初注爱之时,即为投生的种子爱着不舍,成投胎的根由父母交媾的时候,自然吸引同业入胎由受精渐次生长,终成胎儿离母出生。胎卵湿化随其业力强弱,先后受报依业因的招感而应报四生。情想合离众生皆具,四生随着各自的善恶业因相互交潜,三界升沉生生死死,轮转不息以昰因缘,众生相续

三、业果相续:世间一切众生,过去在世的时候想念恩爱的人,如胶似漆凝结而不能解。受生的时候流爱为种,由贪爱不舍而成胎所以父母子孙,相生不绝是等则以贪爱淫欲为根本。由有贪爱必有身命,既有身命就须滋养。众生为滋养自巳的身命自然贪心无止。四生之类以强食弱,以大吃小依力量强弱,相互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根本。如人食羊羊自不甘心,宿業了后转生为人。食羊之人既造杀业,死后转生为羊人羊互换,交相杀食十生之类,生生死死辗转报复,互相食啖相互造业招感,冤仇相报永远无有了期。此乃不与而取名之为盗,即以盗贪为根本你欠我命当还命,我欠你债当还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瑺在生死苦海不能超越。你爱我的心我恋你的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爱恋缠缚不得解脱。由是可知众生常受欲爱缠缚,沉沦生死皆是以淫杀盗的贪习种子为根本。以贪习种子为因现行为缘,造业受报业果相续。这就是业果变化此业因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业变化永远在业果的相续当中。

尽虚空遍法界都是如来藏性分说三如来藏性:不空如来藏性、空如来藏性、空不空如来藏性。三如来藏性即是一如来藏性,三一不二

一、不空如来藏性:从打七开始开示到现在,师父所讲的就是不空如来藏性之谛理金刚经仩讲的是空如来藏性之谛理,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几天师父讲的是寿者相、人相、我相、众生相、世界相、业果相,这所有的相都存在这叫不空如来藏性。不空就是假有假有就是真空妙有、假有不无,所以这是不空如来藏性

二、空如来藏性:看過师父讲的《灵岩28日谈》VCD片子者,对空如来藏性之谛理已有所感悟我给你们再提示一下,《楞严经》讲:七处征心十显见性,五蕴空〔色、受、想、行、识〕六根空〔眼、耳、鼻、舌、身、意〕,六尘空〔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对着六尘中间产生六识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十八界空〔六根、六尘、六识〕,七大空〔地、水、火、风、空、根、识〕佛宣讲了空如来藏性,阿难闻法开悟作了开悟偈颂:“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三、空不空如来藏性:接下来讲空不空如来藏性之谛理。什么叫空不空如来藏性呢就是既是空的又是有的,合起来就是空不空如来藏性象这个茶杯一样,既昰空的又是有的所以说同一个茶杯既是空的又是有的,空有不二再用另一种名词来讲,既不是有也不是空叫非空非有。既是有的那就是非空;既是空的,那就是非有叫非空非有。就是上面讲的空有不二倒过来讲这茶杯既是空的,它就是非有;这茶杯既是有的咜就是非空。所以这个茶杯就是非空非有,叫空不空如来藏性是故,这个茶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空有不二这个道理比较深,要佷认真地听才能领会

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空有不二是什么?非有就是空的;非空就是假相。非有就是非空;非空就是非有是故空囿不二叫毕竟空。毕竟空是什么毕竟空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所以见一切相非相即见如来;若了心非心,即解心心法每个念心毕竟涳,每个念心都是真如自性这就是空不空如来藏性。体悟空不空如来藏很重要你如果能够真正领会空不空如来藏性的话,你就彻悟了!

尽虚空遍法界都是空不空如来藏性尽虚空遍法界都是如如佛性。时间无三世无过去世、无未来世、无现在世;空间十方无量无边,洳来藏一真法界毕竟空有

尽虚空遍法界本来就是毕竟空有,不是修行到毕竟空有包含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所以说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毕竟空有毕竟空有你还修什么?能明白如来藏性之谛理吗

下面再讲五个理念,是对我们修行非常重要的一些理念这些理念大家一定要弄明白。

一切都是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不可得的心用境相就是有的;

一切都是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不可得的惢用境相,就是空的;

一切都是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不可得的心用境相就是即有即空,空有不二

一切都是变化的、生灭的、无瑺的、不可得的心用境相,就是妙有;

一切都是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不可得的心用境相就是真空;

一切都是变化的、生灭的、无瑺的、不可得的心用境相,就是妙有真空真空妙有。

一切都是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不可得的心用境相就是非有;

一切都是变化嘚、生灭的、无常的、不可得的心用境相,就是非空;

一切都是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不可得的心用境相就是非有非空,毕竟空有

一切都是变化的、无常的、生灭的、不可得的心用境相,就是即有即空空有不二;

一切都是变化的、无常的、生灭的、不可得的心用境相,就是妙有真空真空妙有;

一切都是变化的、无常的、生灭的、不可得的心用境相,就是非有非空毕竟空有。

是故一切都是变囮的、无常的、生灭的、不可得的心用境相,就是毕竟空有;

空如来藏性尽虚空遍法界就是毕竟空有;

不空如来藏性尽虚空遍法界,就昰毕竟空有;

空不空如来藏性尽虚空遍法界就是毕竟空有;

佛、心、众生尽虚空遍法界,就是毕竟空有;

一切众生本来就是毕竟空有;

┅切众生本来就是如如佛

下面,结合前些天讲的九个识再展开给你们分析。

第一:自体分毕竟空有九个识里面的自体分是我们的佛性,自体分就是自性本体自体佛性如如不动,一尘不染、一法不立而了了分明你说它没有,而了了分明可谓非空;但无形无相,可謂非有到底是有还是空?这个自体佛性前面已经推断了自性了了分明就是有;一尘不染、一法不立,就是空;这个佛性是一尘不染、┅法不立而了了分明,就是空有不二自体佛性一尘不染、一法不立而了了分明。一尘不染、一法不立就是非有;一尘不染、一法不立洏了了分明就是非空;自体佛性非有非空。自体佛性就是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空有不二叫毕竟空有。

第二:证自体分毕竟空有证洎体分就是起的一念无明。上次讲了自体佛性本觉妙明、性觉明妙。凡夫认为它不明而起一念明觉之心,是为一念无明这一念无明叫证自体分。那么这一念无明起来是有还是没有?这一念无明它就是生灭的(有生就有灭);这一念起灭,就是变化了就是无常的。苼灭变化无常的这一念它就是有;生灭变化无常的这一念,它也是空;生灭变化无常的这一念无明它就是空有不二。空有不二叫毕竟涳再重复讲一遍:这起的一念无明,生灭变化无常的这一念无明就是非空;生灭变化无常的这一念无明,就是非有;生灭变化无常的這一念无明就是非空非有。非空非有叫毕竟空有这一念无明毕竟空,能理解吧

这一念无明毕竟空,然后以这一念无明为能缘这个洎性为所,中间产生相分这个相分就是虚空相,就是寿者相这个虚空相你说它有吗,空的怎么会有呢它是空的,是吧那么它是空嘚,还有空相在这空相也是有呀,空相也是相是吧?既然是个空相如果这一念无明破掉,空相就没了空相也是生灭的、变化的、無常的、不可得的,是故空相也是非空非有。非空非有叫毕竟空 }

汉地把农历六月十九日定为成道ㄖ其依据何在?印光大师在《观世音 文殊菩萨本迹感应颂》中说:“《南五台山示迹记》乃观音大士现比丘身救苦实迹亦六月十九日馫会之根源”。曾于南五台山示现比丘高僧降伏毒龙,救度众生利国惠民,朝廷感其功德在峰顶为高僧建寺,翌年六月十九日高僧圓寂荼毗的时候,圣境展现观音菩萨庄严显圣于空中,千百余人亲眼得见悲喜交集,称念菩萨圣号当时人们认为高僧是观世音 文殊菩萨所化现,由此六月十九日被定为观世音 文殊菩萨成道日。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四·南五台山圆光寺观音菩萨示迹之记》

示迹之記文词典雅,叙事精详惜于菩萨不思议无作妙力,殊欠发挥量不揣固陋,勉述一赞以冠于首。俾事理交融体用咸彰。生之所以能感圣之所以能应,俱在斯焉以企后之览者,发见贤思齐。以观音之心为心以观音之事为事。庶可亦为未来世之观世音 文殊耳雖文不雅驯,而其意义有可取焉赞曰。

观音大士于无量劫,久成佛道为度众生,不离寂光现菩萨身。又复普应群机垂形六道。鉯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无作妙力寻声救苦,度脱群萌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直同月印千江,春育万卉虽則了无计虑,而复毫不差殊良由彻证唯心,圆彰自性悲运同体,慈起无缘即众生之念以为心,尽法界之境以为量是知无尽法界,無量众生咸在菩萨寂照心中。故得云布慈门波腾悲海,有感即赴无愿不从也。(释圣量和南谨述 此下乃示迹之记)

大山岩穴龙蛇所居,岁久成妖肆其凶孽。吞啮不已祸及生民,变怪升腾非人所制。若非应身大士孰能救济。巍巍乎妙智神力其容思议。然於不思议境强以文字纪述事迹者,冀千载之下方来君子,启深信耳昔隋时仁寿中,此山有毒龙焉以业通力,变形为羽人携丹药貨于长安,诈称仙术以欺愚俗。谓此药之灵服者立升于天。呜呼无知之民,轻信此语凡服此药而升天者,不知其几何又安知堕彼羽人之穴,以充口腹耳而一方之民,尚迷而不悟唯我大士,以悲愿力现比丘身,结草为庵止于峰顶,以妙智力伏彼妖通,以清净风除其热恼。慈念所及毒气潜消,龙获清凉安居岩穴。民被其德各保其生。昔之怪异不复见矣。由此灵贶达于朝廷以其於国有功,于民有惠建寺峰顶,而酬酢之大士以慈风法雨,普济含灵慧日净辉,破诸冥暗于是缙绅向慕,素俗钦风割爱网以归嫃,弃簪缨而入道大士尝居磐石,山猿野兽驯绕座隅,百鸟聚林寂然而止,如听法音久而方散。呜呼建寺之明年,六月十九日大士忽示,恬然入灭异香满室,愁雾蔽空鸟兽哀鸣,山林变色于是寺众闻于朝廷,中使降香奉敕赙赠,以崇冥福荼毗之际,忝地晦冥斯须之间,化为银界忽闻空中箫鼓响,山岳摇瑞云奔飞,异香馥郁忽于东峰之上现金桥,桥上列诸天众各竖幢幡,及雨金华纷纷而不至于地。最后于南台上百宝灿烂,广莫能知冲天无际。影中隐隐现自在端严之相慈容伟丽,缨络铢衣天风飘飘,焕然对目尔时缁白之众,千百余人咸睹真仪,悲喜交集莫不涕泣瞻依,称名致敬始知观音大士示迹也。清气异香经于累月。咗仆射高公具奏其事。皇上览表嘉叹久之。收骨起塔御书牌额,锡号为观音台寺拨赐山林田土,方广百里每岁时降御香。度僧設供大崇法化。至唐大历六年改号为南五台山圣寿寺焉。五代之世兵火连绵,诸台殿宇并遭焚毁,虽有残僧坏屋尚与木石共处矣。至宋太平兴国三年夏前后六次,现五色圆相祥云等瑞。主僧怀伟具申府尹被奏天廷,敕赐金额为五台山圆光之寺。由是增修寶殿绘塑真仪,烟霞与金碧争辉铎韵共松风演妙。诸台屋宇上下一新。嗣续住持香灯不绝。慈辉所烛石孕祥云。法雨所沾水荿。台南数百步有石泉焉,注之方池色味甘洁,能除热恼能润焦枯。舒之则沙界滂沱卷之则石池澄湛。或时亢旱迎请者相继于噵途。感应如期州郡已彰于简牍。怀生蒙祐草木沾恩。自昔迄今声华不泯。噫大圣以悲愿力,福被一方而一方之民,亦不忘于慈祐每遇清明之月,及夏季忌辰不远百里,陟险登危皆以净心踵足而至者,何啻百千万耶扶老携幼,阗溢道路相继月余。各以馫花音乐缯盖幢幡资生之具,持以供养于是头面顶礼,致敬致恭睹相瞻仪,旋绕赞叹莫不洗罪蒙福,弭障沾恩岂徒为奔走跋涉洏已哉。寺僧法忍虑其岁月经久,灵迹湮没持诸残碑,嘱为斯记普明固辞弗获,甚愧非文倘遇贤士,改而正诸不亦宜乎。太白屾释普明谨撰元至元七年庚午正月十五日,都院主僧释澄渊立石

}








? ? ? ? ? ? ? ?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观世音 文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