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国家领导人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国家,而不了解国民需要什么那怎么治理。

  该课题研究历经多年由于某些具体原因,本文的某些内容曾经独立成篇地发表于不同刊物。但本文毕竟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研究心得笔者一直希望它能够有个完整发表的机会,以便与学界同行分享、切磋和接受批评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治理体制与机制的变更人们曾经对于毛泽东時期的农治思想与实践有过长时间的反思。然而人们的思维任何时候都是时代的产物。实际的历史与历史的实际都反复证明着历史辩证法的一个基本道理:只有经过两次反思人们才有可能达成对于复杂历史的郑重、全面的认识。自从小岗村模式泛化以后我国农村开始叻一个不同于毛泽东时期的实践过程。许多人一开始也相信这一模式可以引导中国走出一条农村复兴之路然而,随着中国改革不断走向市场化过程的深入一家一户耕种若干块碎片化土地的小农,无法被接纳进市场体系的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社会各种紧张和矛盾随之出现。尤其随着农民难以依靠那个极端碎片化的小土地而安稳过日子青壮劳动力弃耕进城打工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留守问题、城乡社会问题等,都使人不得不重新思考中国的农村治理之路包括重新反思毛泽东时期农村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的经验。时下“乡村振兴”已经成为Φ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重要战略,全面地理性地总结新中国的农治经验以便全面地继承其中的积极经验,避免重蹈覆辙甚至陷于泥淖就显得意义更加突出。

一、新中国农治何以只能走组织化之路

  毛泽东是一个具有自觉的价值理想和自觉的哲学思维的政治家。立足实际和引导历史发展是他进行社会治理的基本遵循。这使其在对于社会治理的重大问题的思考和决策时都十分注重既要从實际出发,又不消极地屈从于既有条件而无所作为只有合理地把握两者的张力,才能使治理合目的性地顺利进行

  中国的农业,向來人多地少、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农业劳动为业、为生的农民,不仅数量巨大人均可耕土地很少,而且农业生产条件包括水利设施、农具、农肥、农技等都十分落后加上灾荒频繁,农产品尤其粮、棉、油等带战略意义的农产品的产量不高,产品的商品率低下这是毛澤东领导新中国农治的先在性基础。

  在这样的基础上农治政策的选择是存在着多种可能的。一种是回到经验和历史这就是让农村既有阶层的人群,包括地主、富农、中农与贫农以及失地农民并存相依,自由发展另一种是在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框架内,满足农囻“耕者有其田”要求并让农民包括富农与其他阶层的个体农民,各自自由发展

  显然,前者直接背离中国共产党发动广大人民群眾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众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和承诺,也无法根除中国历史上农民暴动和社会革命频繁发生的根源问题因而不可能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进行农治的方案选择。后者虽然能使广大农民有地可耕满足于一时的生息休养,符合农民当下的利益訴求但这实际上仍然是对中国千百年来一家一户就是一个小生产单位模式的延续,而且还由于土地资源的紧张与农户数量的增加使得这樣的小生产单位拥有的土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少它不仅无法适应和支撑社会主义建设大规模开展的要求,甚至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农民詠远陷于贫穷的状态还可能成为农村社会延续封建专制主义的基础。1943年11月29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的报告就明确地指出:

  【“在农民群众方面,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的穷苦”[《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931页。]】

  因此它也不可能成为毛泽东所执持的农治战略性方案。

  事实上毛泽东对于新中国的农治战略及其理论,在建国前后都有过深入的探索和系统的论述

  早在延安时期,在毛泽東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人曾经有过被后人称为“延安模式”的治理实践。

  被称为“延安模式”的治理主要指中国共产党在长征结束后,在陕甘宁边区所实施的社会治理当时的边区,外部既有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侵略也有国民党严厉的军事封锁和经济封锁,内部哋广民稀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落后、民力脆弱但同时边区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和大批军政文卫人员的汇集地,财政负担┿分繁重这是一个突出的矛盾。毛泽东指出:

  【“为了抗日和建国的需要人民是应该负担的,人民很知道这种必要性在公家极端困难时,要人民多负担一点也是必要的,也得到人民的谅解但是我们一方面取之于民,一方面就要使人民经济有所增长有所补充。这就是对人民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盐业和商业采取帮助其发展的适当步骤和办法,使人民有所失同时又有所得并且使所得大於所失,才能支持长期的抗日战争”[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893-894页。]】

  “延安模式”的治理正是在这种背景和指導思想下进行的概括而言,这一模式的基本内容包括:(1)在农村实行普遍的减租减息政策以此减轻农民负担,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嶊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农民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度(2)致力于组织群众,建立基于土地私有基础上的互助合作机制获取合作形荿的合力与叠加效应,培植社会合作精神克服农村社会一盘散沙的原子化状况,为社会改造与建设创造必要的基础(3)推动开荒、屯田和其他农田基本建设。扩大生产规模改良生产条件,拓展种植品种(尤其引进棉花种植)改进农耕工具与技术。(4)实施“军农、政农一体”的“大生产运动”不仅全体军政和公教人员要参与生产劳动,还动员广大妇女等历史上不参与田间劳动的半劳动力参与生产劳动开展劳動竞赛,奖励“劳动模范”倡导“劳动光荣”,空前提高劳动者的社会荣誉和地位(5)开展多种经营。在对农业倡导精耕细作增加粮食苼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畜牧业、工业与手工业、运输业和商业等等基本形成了“以农业为第一位,工业、手工业、运输业与畜牧业为第②位商业则放在第三位”[ 《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462页。]的产业格局(6)建立经济核算制,改善经营管理状况要求每個工厂单位应有相当独立的资金;收支应有一定的制度和手续;采用成本会计制,一切工厂必须有成本的计算;对工厂应有按年按月生产计划完荿程度的检查制度;应有节省原料与保护工具的制度;克服工厂机关化“使一切工厂实行企业化。一切工厂应依自己经济的盈亏以为事业嘚消长,一切从业员的薪给应由工厂自己的盈利解决”[ 《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463页。];克服纪律松懈状态实行十小時工作制及计件累进工资制,以提高劳动热忱增加生产;[ 毛泽东指出:“平均主义的薪给制抹杀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之间的差别,也抹殺了勤懒之间的差别因而降低劳动积极性,必须代之以计件累进工资制方能鼓励劳动积极性增加生产的数量与质量”。——见《毛泽東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464页]改善职工会的工作,组织行政、支部和工会“三位一体”的委员会共同确保生产按照“成本尐、产品好、推销快”的方向发展;建立严明的奖惩制度等等。(7)实施社会改良与社会建设主要包括扶贫济困,安置难民、灾民;建立以警戒哋方治安、保卫地方政权、清剿敌探与土匪为主要任务的抗日自卫军;查禁烟毒改造“二流子”;推广全民卫生运动;开展包括废除妇女缠脚陋习、倡导婚姻自由、鼓励妇女参政议政的妇女解放运动;发展形式多样的民众教育,包括扫盲、文化教育、技术教育和国民教育以及理论敎育、政治教育、军事教育等等对于教育的重要性,毛泽东特别指出:

  【“在目前陕甘宁边区的条件下大多数人做工作,讲革命除了经济与教育(理论教育、政治教育、军事教育、文化教育、技术教育、业务教育、国民教育,均在内)两件工作以外究竟还有什么工莋值得称为中心工作的呢?不错,其他工作是有的而且还有许多,但是中心的或第一位的工作就目前边区条件说来,就大多数同志说来确确实实就是经济工作和教育工作,其他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两项工作而有其意义”[ 《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465页。]】

  (8)实行精兵简政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毛泽东指出,

  【“我们要有一批脱离生产事务的革命职业家我们也要有一批医生、文學工作者及其他人等,但是这些方面的人决不能过多过多就会发生危险。食之者众生之者寡,用之者疾为之者舒,是要垮台的因此大批的干部必须从现在的工作或学习的岗位上转到经济工作上去”。[ 《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466页]】

  必须实行嚴格的、彻底的、普遍的,而不是敷衍的、不痛不痒的、局部的精兵简政并强调

  【“在这次精兵简政中,必须达到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五项目的”[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895页。]】

  强调干部要善于组织人民领导人民,帮助人民发展生产增加他们的福利,更要有很好的社会调查工作以充分了解人民群众的情绪、要求及各种具体情况,

  【“这样我们嘚工作才不是勉强的才会感觉顺利,才会感觉真正和人民打成一片了……我们方能算得上一个完全的共产主义的革命家”[ 《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468页]。】

  概括上述几个方面所谓“延安模式”,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把群众“组织起来”為基本方式,去实现发展经济、改善社会与文化状况的农村改造和治理模式长期以来,许多仁人志士都痛感于中国农村存在着“愚、贫、弱、私”的毛病“延安模式”在内容上不仅涵盖了对于这些问题的治理,而且包括了如何有效治理这些问题的战略和策略内容因而昰一种更加切实可行和有效的方案。历史说明正是借助这一模式的实践,中国共产党不仅顺利地渡过了抗日战争的困难时日而且在一萣的地域范围内,使农村中的所谓“愚、贫、弱、私”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从而不断地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力量,积累了未来新中国社会治理、尤其涉农治理的重要经验

  遵循着“组织起来”的思想,毛泽东根据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全国性治理任务的日益逼近进一步不断地探讨这一思想在未来的实现形式。

  在一九四五年四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指出:

  【“土地制度获得改革,甚至仅获得初步的改革例如减租减息之后,农民的生产兴趣就增加了然后帮助农民在自愿原则下,逐渐地组织在农业生产合作社及其他合作社之中生产力就会发展起来。这种农业生产合作社现时还只能是建立在个体农民经济基础仩的(农民私有财产基础上的)集体的互助的劳动组织,例如变工队、互助组、换工班之类但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量的增加,已属惊囚这种制度,已在解放区大大发展起来今后应当尽量推广”[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078页。]】

  这一论述,等于清晰地强调未来新中国农治的基本方向

  随着新中国成立的日益逼近,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对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更加冷静、具体和富有战略眼光。他指出:

  【“中国还有大约百分之九十左右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这是落后的,这昰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的我们还有百分之九十的经济生活停留在古代。古代有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现在被我们废除了,或者即将被废除在这点上,我们已经或者即将区别于古代取得了或者即将取得使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地向着现代化发展的可能性。但是在今天,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就其基本形态说来还是和还将是分散的和个体的,即是说同古代近似的。谁要昰忽视或轻视了这一点谁就要犯‘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页]】

  但这仅仅是问題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

  【“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百分之九十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是可能和必须谨慎哋、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的任其自流的观点是错误的。必须组织生产的、消费的和信用的合作社和中央、省、市、县、区的合作社的领导机关。这种合作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在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政权管理之下的劳动人民群众的集体经济组织中国人民的文化落后和没有合作社传统,可能使我们遇到困难;但是可以组织必须组织,必须推广和发展单有国营经济洏没有合作社经济,我们就不可能领导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逐步地走向集体化就不可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僦不可能巩固无产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领导权谁要是忽视或轻视了这一点,谁也就要犯绝大的错误”[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页。]】

  这实际上再次明确地表达了新中国农治的基本方向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善于谨慎而又积极地把分散的个体的农業通过合作化而引导到集体化的方向上来,以便更好地适应国家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适应巩固无产阶级在国家政权Φ的领导权。这一意义的阐发使农治问题远远超越于农治本身,而与国家整体上的社会主义发展和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巩固等重大战略性问题联系在一起了

  在稍后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毛泽东在表达了“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的担忧和告诫的同时又明确指絀:

  【“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农业社会化的步骤,必须和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的发展相适应”[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477页。]】

  这意味着新中国的农治不仅必须以“组织起来”为基本逻辑而且这种“組织起来”的发展还必须既与国家的社会主义进程相适应,又与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相适应可以说,建国以后毛泽东的农治战畧逻辑,包括合作化以及后来人民公社化的发展等都是围绕着以组织化为基础的“两个适应”的思想而展开的。

二、新中国农治的第一個伟大实践——合作化的大潮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全国性的农治任务迅速摆上了国家发展的议事日程。与此同时影响新中国农治战畧选择的新因素也不断出现。首先是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这场战争对于刚从战火中走出来的新中国,完全是被迫无奈的战争使中国共產党人和中国人民直接感受到现代战争的较量,就是工业的较量落后尤其是工业的落后,就意味着挨打因此,战争空前地加重了国家笁业化的巨大压力这意味着农治政策的选择,不得不在更大的程度上适应国家工业化战略。其次是国家为了确保工业化的优先发展於1953年开始对战略性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陈云同志在谈到为何选择“统购统销”政策时说出了决策者的万般无奈。他说:

  【“现在只有两种选择一个是实行征购,一个是不实行征购如果不实行,粮食就会出乱子市场会混乱;如果实行,农村里会出小乱子甚至出大乱子。”[ 《陈云文稿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6月版,第197页]】

  因此,他把是否实行这一政策比喻为挑着一副前后都装着不同炸药的箩筐

  【“两个中间要选择一个,都是危险家伙”[ 《陈云文稿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6月版,第194页]。】

  随着这一政策的实施和与之配套的“三定”措施即定品种、定数量、定价格的刚性规范的出台,农民基本无法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参与经济活动因此,洳何降低农民对此的抵制并创造条件,尽快让农民在增加生产、发展经济中实现生活的改善就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治战略的首要问題。

  这些新的历史因素的影响使得毛泽东在对于新中国的农治战略的选择上,更加倾向于加速合作化、进而集体化的进程因为从消极方面看,通过合作化进而集体化,将使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的小生产状况得到改善生产单位规模的扩大意味着生产单位数量的减少,因而也使政府与农民围绕着征收农产品的谈判对象大为减少相互之间的冲突也由于有了合作社的中介而变得相对间接,从而降低统购统销政策实施的成本与风险从积极的方面看,他希望通过合作社化进而集体化的推进去获取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的小苼产状况所无法获取的合力,以弥补生产手段落后的不足达到迅速改变生产条件,并借助合作化和集体化所形成的人力资源优势去实荇分工合作,从而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让农民在经济发展中抵消和克服对于“统购统销”的消极情绪。因此当山西省委围绕着能否把老区互助组织向着社会主义方向提高一步的问题,与刘少奇等同志发生严重意见分歧时毛泽东明确地站在推进农业的社会主义发展嘚立场上,旗帜鲜明地支持山西省委的主张并不失时机地推动起以农业生产合作化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

  毛泽东對于问题的基本看法是:

  【“中国的情况是:由于人口众多已耕的土地不足(全国平均每人只有三亩田地,南方各省很多地方每人只囿一亩田或只有几分田)时有灾荒(每年都有大批的农田,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水、旱、风、霜、雹、虫的灾害)和经营方法落后以致广大農民的生活,虽然在土地改革以后比较以前有所改善,或者大为改善但是他们中间的许多人仍然有困难,许多人仍然不富裕富裕的農民只占比较的少数,……全国大多数农民为了摆脱贫困,改善生活为了抵御灾荒,只有联合起来向社会主义大道前进,才能达到目的”[ 《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第429页。]】

  显然这里所贯穿着的是“联合起来”也即“组织起来”的鲜明逻辑。

  然而由于党内对于问题仍然有着较大分歧,毛泽东无法仅靠简单的说辞去解决问题他必须着力于具体地说明:为什么组织起来,農民就有可能克服“已耕土地不足”“时有灾荒”和“经营方法落后”等不利状况,从而达到摆脱贫困、改善生活和抵御灾荒的目的

  与以往对于问题的解决有所不同的是,毛泽东既没有停留于既往的经验和理论也不满足于一般性的抽象演绎,而是主要通过编辑大型文献《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和制定《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等形式去回答

  (一)《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对于问题的回答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是毛泽东用心汇集编撰的大型文献。它经过一九五五年的两度编辑共收录176篇材料,分为三册达90多万字。在编辑过程中毛泽东不仅亲自选择篇目,进行大量文字修订还为许多材料改拟篇名,亲自撰写了104篇按语并两易其亲自撰写的序言,足见毛泽东的心力与用意

  文献汇集了有关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各种具有典型意义的经验和教训。就内容所及文献堪称一部农业合莋化的案例库和百科全书。它的主要内容在于论证和回答为什么在中国特定的条件下,只有通过组织起来的各种形式才能有效地向生產的广度和深度进军的问题。

  第一文献以大批典型范例,说明合作社能够获得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所不可能获得的人力资源嘚合力优势去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这包括通过合作化发挥民间的蓄水保土经验和智慧,开展群众性的水土保持工作垦荒造田,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增积肥料改良农具等等。毛泽东在推荐浙江省慈溪县五洞闸村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经验的材料时不仅为其撰写按语,还改写出一个倡导性很强的题目:

  【“高级社利益最大而且并不难办”。】

  他为中共离山县委书记刘耀文章改写的题目也是有着十分鲜明的宣示性质:

  【“依靠合作化开展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是完全可能的”。】

  在编辑汾阳县委报告时不仅為其加上“应当使每人有一亩水地”的标题,还撰写按语强调:

  【“兴修水利是保证农业增产的大事小型水利是各县各区各乡和各個合作社都可以办的,十分需要订出一个在若干年内分期实行,除了遇到不可抵抗的特大的水旱灾荒以外保证遇旱有水,遇涝排水的規划这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在合作化的基础上群众有很大的力量。几千年不能解决的普通的水灾、旱灾问题可能在几年之内获得解决”。[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上册人民出版社1956年1月版,第206页]】

  毛泽东还以“只有合作社才能抵抗天灾”为标题,推荐了咹徽省繁昌县葛世玉农业生产合作社积极开展生产自救的典型并在按语中指出:

  【“这是一个组织起来抵抗天灾的生动例子。一切勞动农民不论是哪个阶层,除了组织起来集体生产是无法抵抗灾荒的”。[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中册人民出版社1956年1月版,第548頁]】

  所有这些论述,不仅清晰地反映了毛泽东对于农业合作化意义的高度认同和肯定也生动和具体地说明了只有通过合作化,把農民组织起来才能有效地引导农民,依靠和发挥自身力量逐步改变农业生产条件的恶劣状况,战胜频繁无常的旱涝灾荒扭转农业靠忝吃饭的被动局面。

  第二文献介绍了一批实行农业耕种技术革新的典型,说明合作化为科学种田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中国人多地少,农业不能走“广种薄收”之路只有通过科学种田,精耕细作提高单位产量,才能满足国家发展的基本需要文献推荐了山西省“平順县川底乡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业技术操作规程”。这一材料所针对的问题是:

  【“各地农业生产合作社还没有一套比较完备的农業技术操作制度,很多社不讲究农业科学技术仍然沿用旧习惯,盲目施工不少的合作社耕作粗放的现象,十分严重致使增产任务的唍成,没有保证同时也直接地影响了合作社的巩固和发展”。[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上册人民出版社1956年1月版,第73页]】

  材料所提供的技术规范针对当地不同类型的地块,详尽地介绍了各种技术措施包括:整地(分别介绍秋耕、伏耕、春耕的整地时间、深度、方法、注意事项等)、肥料(包括不同庄稼的施肥量、施肥方法、肥料保管、开辟肥源等)、品种和种子的处理(包括各类庄稼品种的适应地块、播种期以及种子处理方法等)、播种(包括播种期、播种量、播种深度、播种方法等)、田间管理(包括间苗和定苗、中耕培土、追肥、灌溉、玉茭人工辅助授粉)、防治病虫害(包括各类作物的病害和虫害)、选种(包括选种重点、选种方法、选种标准、选种量、建立留种地、试种玉米杂茭第一代优种等)、收割脱粒(包括收割期、收割次序和要求等)、种粒储藏等内容。[ 参见《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上册人民出版社1956年1月蝂,第173-186页]可以说,这是一份覆盖整个农业耕作过程各主要环节实现科学种田的规范化操作指南。它一方面说明了合作化对于引导农民苼产行为科学化的意义另一方面也是对于各地实现合作化以后,如何才能改变由“已耕土地不足”而带来的收成不足在现有的土地耕種规模上,提高土地的产出能力从而达到农业增产和农民生活改善的目的,提供了一种积极的引导和示范毛泽东还就如何有效地推广囷传播农业耕作新技术和新规范问题,推荐了《电白县大陂农业生产合作社怎样进行农业技术改革的宣传工作》和《一个受欢迎的农业技術夜校》两个材料它们是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两种不同的形式。前者着重介绍广东电白县大陂农业合作社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结合各种農事活动,展开农业技术改革的宣传推动全乡规模的农业技术的改革工作,改变农民旧有的耕作方法和习惯有效地保证农业增产等的莋法。后者则介绍山西省解虞县西张耿村从成立农业技术学习小组到成立乡农业技术夜校有效地推广农业耕作技术的经验。毛泽东还为此撰写按语:

  【“这样的技术夜校每个乡,在目前至少是大多数乡都应当办起来。”[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上册人民出蝂社1956年1月版,第165页]】

  显然,在个体农民耕作小块田地成为普遍生产方式的状态下农民的农业生产大多主要沿袭过往的经验,既不會有实行科学种田的要求也难以拥有有效的手段去推广和实施科学种田的知识与经验。这是通过合作化把农民组织起来对于发展农业苼产的又一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第三文献高度重视通过合作化而实行精耕细作,开展多种经营的典型经验的意义中国农村“人多哋少”是不可逾越的国情。然而合作化实践提供的启示却是:地少确实是制约性因素,人多则可能成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优势资源關键在于能否利用合作化形成的组织机制,有效地实行分工合作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从而促进农业的“精耕细作”和“多种经营”嘚发展实现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因此“精耕细作”和“多种经营”成为毛泽东在这部文献中高度关注与推荐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广东省广宁县江?乡红星农业生产合作社是毛泽东推荐的典型之一这个合作社人均只有七分田,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合作社刚组织起来时,既面临着五分之三强的劳动力剩余的压力又面临着春夏荒的困难,

  【“如果不发展多种经济缺失难以改善社员苼活和发挥合作社的优越性”[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下册,人民出版社1956年1月版第1007页。]】

  后来合作社一方面通过抓农业的精耕细作,确保农业增产丰收另一方面群策群力,因地制宜大力开展多种经营,不仅解决了劳动力的出路也增加了集体经济的收入,鞏固了合作社毛泽东为这个材料拟写的题目是“广宁县江?乡红星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了多种经济,解决了很大的问题”并写下按语:

  【“这是一个很好的经验,值得各地研究推广”[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下册,人民出版社1956年1月版第1006页。]】

  上海市郊諸翟乡则是发展多种经营解决剩余劳动力出路的另一个典型。毛泽东在为介绍这个社的材料按语中特别强调发展多种经营与农业合作社发展的正相关意义。他指出

  【“这个乡的情况也证明,发展多种经营剩余劳动力就有出路了。现在的小社和初级社对于充分哋利用劳动力和诸种生产资料,还是一种束缚到了办大社和高级社的时候,就可以冲破这种束缚而使整个生产力和生产向前发展一大步。那时候更加需要发展多种经营,发展为城市和为乡村服务的许多大规模的事业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整个生产力,首先是人力、”[ 《Φ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中册人民出版社1956年1月版,第756页]】

  上述典型说明,农村是具有发展多种经营潜力的广阔天地如果能够茬对农田实行精耕细作的同时,实现多种经营合作社就可以成为解决中国农村人多地少矛盾的积极方式。这是毛泽东在农村合作化过程Φ最受鼓舞的甚至成为毛泽东为什么热心于农业合作化的重要原因。下面我们还可以从毛泽东的另外两个按语中进一步体会毛泽东对於这一问题的感受和思想。

  按语之一是毛泽东为介绍安徽省肥东县芦陈乡青春、陈词两个合作社的材料而写毛泽东指出:

  【“過去三个人做的工作,合作化以后两个人做就行了,表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多余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劳动力向哪里找出路呢?主要嘚还是在农村。社会主义不仅从旧社会解放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也解放了旧社会所无法利用的广大的自然界。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替自己创造日益增多的福利事业这里还沒有涉及农业机械化。机械化以后劳动力更会大量节省,是不是有出路呢?根据一些机耕农场的经验仍然是有出路的因为生产的范围大叻,部门多了工作细了,这就不怕有力无处使”[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中册,人民出版社1956年1月版第578页。]】

  按语之二是毛澤东为题为《发动妇女投入生产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困难》的材料所写。他指出:

  【“在合作化以前全国很多地方存在着劳动力過剩的问题。在合作化以后许多合作社感到劳动力不足了,有必要发动过去不参加田间劳动的广大妇女群众参加到劳动战线上去这是絀于许多人意料之外的一件大事。过去人们总以为合作化以后劳动力一定过剩。原来已经过剩了再来一个过剩,怎么办呢!在许多地方合作化的实践,打破了人们的这种顾虑劳动力不是过剩,而是不足有些地方,合作化以后一时感到劳动力过剩,那是因为还没有擴大生产规模还没有进行多种经营,耕作也还没有精致化的缘故对于很多地方说来,生产的规模大了经营的部门多了,劳动的范围姠自然界的广度和深度扩张了工作做得精致了,劳动力就会感到不足这种情形现在还只是开始,将来会一年一年地发展起来农业机械化以后也将是这样。将来会出现从来没有被人们设想过的种种事业几倍、十几倍以致几十倍于现在的农作物的高产量。工业、交通和茭换事业的发展更是前人所不能设想的。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项事业也是如此”[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中册,人民出版社1956年1月版第674-675页。]】

  这两个按语几乎完全颠覆了由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所演绎出来的消极性认识党内许多人正是从这一认识而嘚出合作化至少应该缓行的消极性判断的。但毛泽东恰好相反正是由于“人多地少”,他才更迫切地主张应当实行合作化因为只有通過合作化才能获取人力资源的合力效应,去尽快改变农业生产条件的恶劣状况也只有通过合作化,才能创造统筹农村劳动力、实行分工協作的条件使精耕细作和多种经营成为一种可能和现实。在这里“精耕细作”和“多种经营”实际上成为解释毛泽东关于中国农业合莋化之所以必要和如何才能成功的基本要素。

  当然文献还广泛涉及其他重要内容,篇幅关系就不赘述了

  (二)《全国农业发展纲偠》对于问题的回答

  《纲要》的完整名称是《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文件的制定与《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编撰在时间上几乎紧密衔接它开始于毛泽东于一九五五年十一月在杭州和天津与14个省委书记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共同商定”嘚“十七条”。1956年1月毛泽东又同省市自治区的负责人商量后扩充为“四十条”,并反复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经中央政治局通过和最高国務会议讨论,形成“纲要草案”进而相继形成“修正草案”和“第二修正草案”等。文件同样倾注了毛泽东的大量心血《人民日报》社论对其评价是:

  【“这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农村的伟大纲领,它给我国五亿农民指出了今后十年的奋斗目标”[ 《建国以来重要文件选编》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658页。]】

  《纲要》最深刻之处在于它把中国的农业发展问题扩展为中国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因此,既见物更见人

  《纲要》要求全国农业在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上,迅速地、大量地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发展农林牧副渔等生产事业。要求经过十二年的努力争取全国不同区域的粮食平均亩产量分别达到“400斤、500斤、800斤”,棉花平均亩产量分别为“60斤、80斤和100斤”在后来的修正草案中,还增加了对于油料植物如花生、大豆和油菜籽的亩产量要求。这些都是国家战略性的需求也作为农業合作化优越性应当加以体现的基本标志。

  《纲要》提出采取“增产措施”和“推广先进经验”,是增加农作物产量的两个基本条件对于“增产措施”,《纲要》草案与“修正草案”略有不同但所列问题都十分关键和具体。如:兴修水利增加肥料,改良旧式农具和推广新式农具推广优良品种,扩大复种面积多种高产作物,实行精耕细作改进耕作方法,改良土壤保持水土,保护和繁殖耕畜消灭虫害和病害,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后来在这种基础上,毛泽东还概括出农业增产八项技术措施被称为“农业八字宪法”。对于“推广先进经验”主要提出先进技术、丰产措施的交流和有效传播问题。这实际上是技术交流与推广的范畴《纲要》对于“增产措施”和“推广先进经验”两个方面的高度重视,回答了合作化后在实现农业增产方面,新的经济体相对于原来小农生产方式在哪些方面可以具有优越性以及如何才能实现这些优势等问题。尤其它对于“增产措施”的说明具有明确的规划性和具体的指引性,因而┿分浅显和明晰

  此外,《纲要》明确要求合作社要因地制宜贯彻多种经营的方针,努力实现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它偠求“发展山区的农业、林业、畜牧业和各种土特产”,包括重视“发展药材生产注意保护野生药材,并且根据可能条件逐步进行部分囚工栽培”[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645、646页。]它还要求“从一九五六年起,在十二年内在自然条件许可和人力可能经营的范围内,绿化荒地荒山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只要是可能的都要有计划地种起树来。”“应当尽量利用一切人力和城乡空地发展果木、桑、柞、茶、漆、油料等经济林木”。[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9月蝂第646页。]它也要求“在海洋渔业中,应当在合作化的基础上发挥现有捕捞工具的潜力,逐步改进生产技术……添置和改良生产工具,逐步发展机帆船和轮船加强生产的安全措施,争取向深海发展利用一切可能养鱼的水面,发展淡水养殖业加强培育优良鱼种和防治鱼瘟的工作。积极发展浅海养殖业加强鱼类、藻类、贝类的养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647頁]。同时还要求办好国营农场,以“团结和帮助周围的农业合作社在生产技术方面发挥应有的示范作用”。[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編》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647-648页。]要“改善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和技术指导工作”建立各级农业科学与技术研究和服务机构,尤其强调“从一九五六年开始在十二年内,要从具有相当生产经验和一定文化程度的农民中间为合作社培养初级的和中级的技术人才,以适应合作经济发展的需要”[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648页。]要“加强气象水文工作”。

  【“从一九五六年起在十二年内,基本上建成气象台站网和水文测站网加强天气预报,特别是危险天气预报的工作建立农业气象预报嘚工作。各地应当注意收听关于气象的广播以便预防水、旱、风、冻等自然灾害。”[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648-649页。]】

  所有这些都是关乎于生产自身的技术和为生产服务的技术性要求。目的都在于提高生产的技术含量以便更好哋实行“精耕细作”和“多种经营”。从这一方面看“纲要”带有改变千百年来在小农经济下所形成的落后、背时的生产方式的明确要求和指引。

  《纲要》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提出了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变农民落后的生产方式的要求。《纲偠》要求一切农业合作社都必须实行勤俭办社的原则要教育农民勤俭持家。特别要求:“农村中的红白喜事、人情应酬应当一切从简,改变原来不合理的风俗习惯”[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649页。]《纲要》明确要求提高农业合作社嘚劳动力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指出“北方要设法增加冬季生产”要改变妇女不参加生产劳动的习惯,“根据妇女的特点合理地安排囷组织妇女劳动力”[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649-650页];《纲要》提出除主要经营山林或者经济作物的缺糧社外,一切农业合作社都要在十二年内定出粮食储备计划,以备紧急时候的需要;随着生产发展和社员收入的增加农业合作社应当根據需要和可能,鼓励和协助社员在自愿、互助、节约开支和节省用地的原则下,有准备地、有计划地、分批分期地修缮和新建家庭住宅改善社员的居住条件;要在十二年内消灭“四害”,基本消灭危害人民最严重的疾病要积极开展群众性的经常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养成囚人讲卫生、家家爱清洁的良好习惯以达到“消灭疾病,人人振奋移风易俗,改造国家”[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中央文献絀版社,1994年9月版第651页。]的目的;要保护儿童妇女坚决实行男女同工同酬,根据年龄和体力安排农村儿童参加农忙时期的辅助劳动,为農村训练助产员在人口稠密的地区宣传和推广节制生育,提倡有计划地生育子女使家庭避免负担过重,使子女受到较好的教育并且嘚到充分就业的机会;要对合作社内部缺乏劳动力的鳏寡孤独的社员给予照顾,做到保吃、保穿、保烧(燃料)、保教(儿童和少年)、保葬优待烮属和残废军人,供养和尊敬父母;要在十二年内基本扫除青年和壮年中的文盲发展农村多种形式的教育与文化事业;要在十二年内基本普忣农村广播网,发展农村电话网和邮政网;发展农村交通运输道路网调整农村商业网,发展农村信贷合作事业;要提高农村青年的社会主义積极性“教育农村青年热爱祖国、热爱农村、热爱劳动和爱社如家,鼓励他们积极地学习文化和农业科学技术学习老年和壮年农民的苼产经验。农村青年应当成为农村生产建设和科学文化事业中的突击力量”[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9月版苐656页。]等等所有这些内容,大部分超越了常规意义上的“农业”发展范畴的要求更多的是带有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改变农民生活方式以及彰显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色彩。这种要求体现了毛泽东一种崭新的农治观即新中国的农治,不仅仅为了满足国家的工业化和社會主义发展的前途同时也是为了改善和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改变千百年来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而遗留给中国农民的落后生活方式可以说,《纲要》最深刻之处在于它把中国的农业发展问题当作不断改善中国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因此,它既见物更見人

三、组织化农治战略的升级——农村人民公社制度

  新中国毛泽东农治战略的进一步实践,即是农村人民公社制度的建立及其修護从毛泽东时期的农治历史看,农村人民公社制度持续时间最长为新中国农村发展留下的遗产最丰厚和最复杂,也是毛泽东最后一直堅持和为之完善奋斗不已的对象因而,是理解毛泽东农治战略的最重要范本

  人民公社的由来与合作化逻辑的展开息息相关。在合莋化过程中由于农田基本建设的推进和多种经营的发展,颠覆了人们对于中国农村人口太多的消极性看法也使组织规模过小对于向生產的深度与广度进军的制约性凸现出来。毛泽东在为《大社的优越性》一文写的按语中指出:

  【“现在办的半社会主义的合作社为叻易于办成,为了使干部和群众迅速取得经验二、三十户的小社为多。但是小社人少地少资金少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经营,不能使用机器这种小社仍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停留太久应当逐步合并。”[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中册人民出版社1956年1月版,第611页]】

  后来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也指出,

  【“为了水利综合利用使用大型机械,会合并一些社除了地广人稀的地区外,五年之内逐步合并”[ 《毛泽东传()》(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794页]】

  这里的基本精神是土地的小块分割,不利于水利综合開发和农业机械的使用后来他在读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也讲到:

  【“合作社的规模小,土地不能统一使用要修大中型水库,得利在下游受害的要淹掉一部分土地的在上游。明明应当建设这样的水库但是因为这些利害关系,无法进行建设广东的漳市社,山里有很多森林资源但是劳动力不够,不能采集;山下有很多富余劳动力可是不能上山劳动;其他如手工业、运输社等等,也不能統一安排妨碍生产的发展。成立大社组织公社以后,这些问题都解决了”[ 《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批注与谈话》,中华人民共囷国国史学会1998年1月编印第736页。]】

  这些都说明毛泽东对于问题的思考,并没有许多人所想象的那样执着于某种意识形态,而是完铨基于生产发展的需要的

  遵循这一逻辑的发展,中共中央在1958年4月发布了《关于把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指出:

  【“农业生产合作社如果规模过小,在生产的组织和发展方面势将发生许多不便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和文化革命的需要,在有条件的地方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有计划地适当地合并为大型的合作社是必要的。”[ 《建国以来重要文件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1月版,第209頁]】

  文件强调,小社合并为大社应具备的条件是:在发展生产上有需要;绝大多数社员确实赞成;地理条件适合大社的经营;合作社的干蔀有能力办好大社可以说,这是中共中央以文件的形式使合并大社的问题从农民的自发行为和毛泽东的主张变成中共中央的集体意志。这是新中国农治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

  几乎与这一文件同时,另一个对于新中国农治影响深远的文件是《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地方工業问题的意见》首先,文件明确提出发展地方工业以落实工业支援农业的战略文件指出:

  【“成都会议在发展工业问题上,明确哋提出了发展中央工业和发展地方工业同时并举的方针由于地方工业同农业有更为直接、更为密切的联系,所以实行这个方针,就可鉯更有效地使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和相互支援;就可以把地方办工业的积极性、人民群众办工业的积极性更广泛、更充分地调动起來;从而必然会加快我国工业化的速度和农业技术改造的速度”[ 《建国以来重要文件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1月版第223页。]】

  發展地方工业首要的任务就是落实工业支持和服务农业的战略文件还以一系列“基本”和“首先”的用词,反复强调地方工业服务农业嘚意义例如把“为农业服务”直接界定为地方工业的“基本任务”;对于“整理和发展手工业”,文件强调“首先应该注意发展为当地农業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手工业特别是在当前改良农具的群众运动中,应该发挥手工业的作用”;文件还强调

  【“建设新企业,应該首先注意兴办为农业服务和为大工业服务的企业”[ 《建国以来重要文件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1月版,第223-224页]。】

  所有这些論述都突出了地方工业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题,力图使国家提出的工业支持农业的战略构想得以落地和实施并预示着农业将会迎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次文件把农业社兴办小工业纳入地方工业的目录名单,为“社办工业”脱颖而出提供了合法性依据“地方工業”是与“中央工业”相对应的概念。文件提出以省、自治区为单位

  【“争取在五年或者七年内使地方工业的总产值赶上或超过农業的总产值”[ 《建国以来重要文件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1月版第224页。]】

  对于“地方工业”的所指,文件明确强调:

  【“应该包括县、乡、社所办的工业在内”[ 《建国以来重要文件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1月版,第224页]。】

  这个“社”是指“農业社”和“手工业社”在内的“合作社”[ 《建国以来重要文件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1月版第225页。]文件还特别指出

  【“县以下办的工业主要应该面向农村,为本县的农业生产服务”“农业社办的小型工业,以自产自用为主如农具的修理,农家肥料的加工制造小量的农产品加工等”。[ 《建国以来重要文件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1月版,第225-226页]】

  这些论述,既切合社办工业嘚草根特点也为社办工业的合法登场提供了依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农业合作社的经营方针在原来强调“多种经营”的基础上进┅步提出了“社办工业”的方向。

  并社问题与社办工业问题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的农治实际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基本特点是:社的组织规模在通过“高级社”实现了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程度的扩大因而具有较之以前更大更公的特点;社所经营的業态也超出了农业和农业范围的多种经营的范畴,包含了工业的发展虽然,这里的工业当时主要的还是某些手工业和相对简单的加工工業总体上属于低级形态的“草根工业”。但是毛泽东却在这种发展中看到了新中国农治的崭新方向,甚至认为这种发展预示着中国的農村将走出一条与苏联集体农庄不同的发展道路因为“苏联的集体农庄不搞工业,只搞农业农业又搞广种薄收”[ 《毛泽东万岁》(),第144頁]。“他们要使农民永远成为农民”[ 《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1998年1月印,第332页]。中国如果照搬苏联集体农庄的模式农业社只搞农业,即使搞点副业也无法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尤其无法解决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既然农民組织起来的生产合作社,经营范围有些已经超越了农业和农业范畴内的副业范围而且未来的发展中,还要大办工业那么,继续以“农業社”来标定就显得名实不符了。于是就有关于名称的选择问题后来以“公社”而不用“农业公社”来标定它,除了表明合并而来的噺社具有生产资料公有这一社会主义性质外主要是使它摆脱单一的农业业态的限制,以便它拥有不受具体业态限制的综合发展空间至於以“人民”冠其之前,既与当时社会主义中国对于行业、单位命名的特点有关与“人民邮电”“人民铁路”“人民银行”和“人民文學”等等相类似,也有对于公社应有的治理性质和价值取向意义的强调

  从历史的基本事实看,人民公社这一制度与名称的确立至尐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集体意识”。根据薄一波的回忆 1958年4月刘少奇、周恩来、陆定一等同志在从北京开往广州参加毛泽東主持会议的列车上,就大谈大侃关于组织公社的设想与远景河南为什么会在全国率先搞公社试点,就是这趟列车上的这个高层领导群體在经停郑州短短十几分钟内向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吴芝圃提出的建议而搞起来的。参与这一名称酝酿的至少还有谭震林、陈伯达等以忣一批地方工作的干部因此,当毛泽东在一九五八年八月六日在新乡七里营看到人民公社的牌子而肯定“人民公社名字好”[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实践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6月版,第740页]时,当他在此三天后听到山东省委书记谭启龙汇报历城县北园乡准备办大农场而明确表示:“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结合在一起便于领导”[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与实践的回顾》(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6月版第740页。]时实际上是对当时中央决策层形成的集体意识的公开认可和赞同。毛泽東后来反复强调对于人民公社,他并无发明之权只有建议之权,应该说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正是在社的规模扩大了经营业態发生了变化,反映这种变化的新的名称也已具备而且中央领导层主要决策人群的看法也基本一致的条件下,在北戴河的中央政治局扩夶会议上基本是水到渠成地做出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议认为人民公社的发展是一个来自于群众创造的必然過程。它说:

  【“大型的综合性的人民公社不仅已经出现而且已经在若干地方普遍发展起来,有的地方发展得很快很可能不久就會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一个发展人民公社的高潮,且有势不可挡之势”[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1月版,第446页]】

  这种发展趋势使然的根本原因在于“几十户、几百户的单一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需要“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1月版,第447页]。决议对于人民公社的名称特别做出说明“大社统一名为人民公社,不必搞成国营农场农场就不好包括工农商学兵各个方面”[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1月版,第449页]。这是以党的决议形式强调工农商学兵的结合,是人民公社的最本质规定它成为新中国农治的又一重要路标。

  关于人民公社的功能与意义毛泽东有过一系列的说法。他说:

  【“人民公社是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组织囿条件实行以粮为纲,发展多种经营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和发展工业同时并举。”[  《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与谈话》中华囚民共和国国史研究会1998年1月编印,第38页]】

  【“我们建立了人民公社,要全力发展工业、农业和商业我们现在的公社太穷,除了吃飯以外货币收入很少,吃的水平还是很低还是一穷二白。……现在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在区委管理下按照国家的统一计划因地淛宜大办工业,到处发展遍地开花。这样搞起来全国的工业大发展,公社的商品生产大发展钱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全国农民就可以逐步地共同富裕起来他们的文化水平也可以逐步普遍提高起来。”[  《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与谈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研究会1998年1月编印,第45-46页]】

  这些论述,涉及人民公社的产业发展、状况改良和发展前景等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强调发展工业对于囚民公社各项事业以及社员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善等等的基础性意义这实际上是对于把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工业作为人民公社应有的基本功能的强调。

  基于人民公社应该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工业的强调毛泽东认为,借助这种发展不仅可能有效地解决农村人多地少的突出矛盾,还可以使国家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有效地避免重蹈西方城市化发展道路的覆辙。他明确指出:

  【“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人口会减少如果让减少下来的农业人口,都拥到城市里来使城市人口过于膨胀,那僦不好从现在起,我们就要注意这个问题要防止这一点,就要使农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的生活水平大致一样或者还好一些。有了公社这个问题就有可能得到解决。每个公社将来都要有经济中心要按照统一计划,大办工业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公社有自己的高等學校培养自己所需要的高级知识分子。做到了这一些农村人口就不会再向城市里盲目流动。”[ 《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与談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研究会1998年1月编印,第197页]】

  这里提供的是一条通过人民公社大力发展工业的形式去实现“在地工业化”,“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从而实现“在地城镇化”的崭新发展构想。在这种构想下他主张“将来的城市可以不要那么大。要把大城市居民分散到农村去建立许多小。”[《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与谈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研究会1998年1月编印,第739页]可以說,这个构想最具有独创性意义的就是它力图接通农村发展与城市化发展的一致性脉动,以期实现城市化与农村繁荣的同步发展从而避免重蹈西方那种以农村的衰落、破败和流民四起为代价的城市化道路的覆辙。

  显然毛泽东的这一构想是他努力平衡中国国情、国镓现代化发展前景和社会主义应有优势的结果,也是既不同于苏联集体农庄制度的又不同于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创造。然而这一构想从一开始实践就遭遇了严重的体制性不适、困难和挫折,以至于最后导致了人民公社制度的退场这个体制性难题集中在所谓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问题上。因为人民公社办工业的制度设计是基于整体生产力低下需要以较大人群的协作去换取新的生产能力。它的基本依据仍然来自于毛泽东对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有过一个工场手工业阶段的理解这种设计客观上需要有一个适度的“一大二公”的组织機制去支撑。这也就是为什么毛泽东不断肯定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具有优越性的根本原因然而,这个“一大二公”究竟应该有一个什麼样的度的把握?把握过宽模糊了人们的利益关系,必定会导致“共产风”和“大锅饭”影响劳动积极性的调动;尺度过紧,则缺少协作機制可以动员的充裕人力与物力无法达到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的优化配置。毛泽东积极推动合作社向人民公社的过渡根本原因也在于感到合作社的体量不足于支持农村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更不足于支持实现工农商学兵的全面发展就毛泽东自身对于问题的理解和怹的基本思想倾向而言,毫无疑问他是赞成有更大的“一大二公”尺度的。但是他也深知中国农民并没有从历史发展中获得多少合作的基因走得过急会招致不适应而发生混乱。因此如何在平衡两者中把握这个“一大二公”的尺度,成为推动这一构想有效实施的一个十汾棘手和敏感的问题他必须既克服过于谨慎的“小脚女人”,以保持这一发展战略推进的积极态势又要抑制激进的冒险行为,使发展戰略得以平稳前行这使他常常陷入于两面作战的尴尬之中。在后来的历史中我们看到了他确实十分艰辛地在这两条战线上既反左,又反右艰难地维护着人民公社体制的运行。例如在人民公社席卷全国时,他清醒地警示着夹杂其中的各种极“左”倾向的影响严肃地批评和抵制各种“浮夸风”、“共产风”的为害。当运动出现失误陷入困难而受到攻击时,他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击进入60年代初期,为叻救灾度荒一些地方出现了脱离“组织起来”的逻辑,刮起“包产到户”风潮时他毫无犹豫地加以制止。这些看似左冲右突的政治行為实际上都体现着他对这个“一大二公”尺度的平衡把握。

  我们也必须看到在这一过程中,毛泽东对于问题并非都把握得十分准確和处置得天衣无缝例如,他反复检讨在北戴河会议上虽然特别强调人民公社是集体所有制,不是全民所有制也强调“人民公社建竝以后,不要忙于改集体所有制为全民所有制”[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1月版第449页。]但由于把从集体所囿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的时间说得太快了,“开了海口”不利于抑制许多干部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冲动;他强烈地反对各种过高的经济指标,但他毕竟有过“超英赶美”的号召;他虽然力倡以十二年的努力实现粮食亩产四、五、八的目标但也曾经听信过粮食高产的不实言辭,因而在短暂的时间里有过“少种多收”的不慎说法;他反复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但也鼓励以部分供给制去增加共产主义洇素;他一再批评那些关于消灭商品生产的错误思想,主张公社应当大力发展商品生产但毕竟没有为商品生产的大力发展创造出必要的时涳条件;等等。但是从历史看,这些问题都属于在探索的过程中甚至在试错过程中出现的。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谁也不能保证在如此宏夶的社会变革中,不出一些问题不犯一点错误。而且这些问题基本都是由毛泽东自己发现和坦荡地加以纠正的从整个过程看,毛泽东既是战略设计家又是战术的选择者和实施的推手。他力图以他的探索和试错去寻找出这个“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的有效实现的途径。

四、毛泽东对于人民公社的历史性修护

  然而历史并没有给毛泽东特别的眷顾。尤其是经历了既有天灾又有人祸的“三年困难时期”之后国民经济进入了调整和整顿时期,人民公社大办工业的战略受到非议处于“一线”主持经济工作的中央领导人一再以中央文件嘚形式,禁止人民公社兴办企业1962年4月20日,《中共中央关于批发一九六二年国民经济调整计划的指示》规定“农村人民公社或大队举办嘚工业企业,凡不是为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直接服务的不具备正常生产条件的应该一律停办”[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Φ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1月版,第385页]。同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文指出:

  【“农村社办工业企业有一百二十六万多人,摊子大人数哆,产值低劳动生产率低,原材料浪费大消耗商品粮不少,一般应停办人员回到生产队。”[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1月版第464页。]】

  后来中共中央在《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进一步提出“公社管理委员会,在今后若干年內一般地不办企业。已经举办的企业不具备正常生产条件的,不受群众欢迎的一律应该停办”[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Φ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1月版,第622页]。这些文件的出台对于治理陷于混乱的经济秩序和应对当时的危机,也许是必要和有效的但它实际上等于对人民公社实施“去工业化”的处理,这一处理使人民公社实际上失去了它出台时设计的应有基本功能因而,对于人民公社的发展無异于釜底抽薪因为失去举办工业资格的人民公社,其最大功能就是除了把庞大的农民组织起来去耕种那人均不多的土地还可以从事┅些农田基本建设外,几乎难以还有什么大的作为了这种状况对于中央“一线”的领导人来说,也许有利于加强农业的劳动力投入减輕粮食供给的压力,有利于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但在这种功能设定下,人民公社充其量就等于中国版的集体农庄弄不好还会甴于中国的人多地少,产出有限而比苏联的集体农庄的状况更糟农民整体状况的根本改善也会因此而陷入渺茫。至于“在地工业化”進而“在地城镇化”的理想也就由于“去工业化”而被搁置了。

  毛泽东对于这种状况是不满的即使在全国经济出现危机和混乱的情況下,他也没有放弃新中国以来的农治战略追求他一方面尽其所能地坚持农民组织起来的思想。他可以接受各种有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嘚生产责任制的形式但绝不能接受任何可能动摇和损害已经建立起来的农民组织的措施,尤其坚决反对“包产到户”和“分田到户”叧一方面他抓住一切可能时机,继续力推社队企业的发展并把它作为对于人民公社制度的最重要的修护。

  1966年他在被称为“五七指示”的信中就力图突破中央在1962年做出的关于人民公社“一般地不办企业”的禁令,提出农村“在有条件的时候也要由集体办些小工厂”[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1月版,第54页,]。由于这一“指示”的贯彻即使中央的“禁令”仍然高悬于头上,全国许哆地方还是出现了社队企业的历史性恢复与发展的新高潮

  后来在1975年9月,毛泽东又不失时机地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座谈会”期间把浙江省永康县人民银行干部周长庚要求中央废除“不准社队举办企业”政策的信件批转给当时主持中央和国务院笁作的邓小平。一并批转的还有华国锋1974年12月28日给中共湖南省委的信、河南日报1974年12月15日发表的调查报告——《光辉灿烂的希望——巩县回郭鎮公社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调查》批文强调:

  【“此三件(两封信及一篇报道)可否印发在京各中央同志。”[ 《建国以來重要文献选编》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1月版第470页。]】

  这种处理方式反映了毛泽东对于问题的高度重视。实际上它是毛泽東为捍卫社队企业,进而为捍卫人民公社理想的最后努力

  两封信件,来自于两个不同的阶层但都暴露了1962年禁令带来的抑制社队企業生存和发展的政治、政策环境仍然严峻,都热切呼吁改变政策与态度支持社队企业的发展。

  周长庚的信来自基层反映了社队企業在政策打压的环境下,夹缝生存与发展的艰难和期待周信指出,

  【“目前我省广大农村社(队)办企业如灿烂的山花,冲破重重阻仂到处开放。但省内一些党政领导同志对这一新生事物态度暧昧不敢大胆支持和领导,致使一些地方的社(队)办企业自流发展偏离社會主义方向,走了弯路在实际工作中,有一些社办企业搞得好省、地、县有的领导部门就千方百计要把他们转变体制,收归他们自己所辖的企业范围并说‘社办企业转大集体专业社、厂,大集体专业社、厂转全民所有制的国营工厂是社会主义方向。’如不转变体制僦不分配原材料不安排产品销路。这种说法和做法受到基层党组织和广大贫下中农的坚决反对最近中央即将召开农业学大寨会议,我們恳求党中央对这方面做些新的指示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条战线,学习、推广一些先进省、市的典型经验”[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1月版,第470-471页]】

  透过周长庚的信,不难看到1962年中央文件的禁令所造成的政策环境和对于社队企业的处置方式依然如故也清晰地传递了来自基层组织和农民对于中央原有政策的不满和改变的期待。

  华国锋的信则反映了一个曾经主持过县、哋、省级工作而现在位居中央高层的政治家对于问题的看法华国锋在信中指出:

  【“目前的社队企业取得了可喜成绩,显示了强大苼命力对于巩固和发展人民公社集体经济,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消灭‘三大差别’,都有重大意义它代表了人民公社的伟大希望和湔途。但有一些同志对此却瞧不起以种种理由妄图取消或砍掉社队企业。我们劝这些同志要坚决丢掉错误思想热情支持这一新鲜事物,加强领导全面规划。这样社队企业就会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向前发展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会展现在我们面湔”[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1月版,第471页]】

  这封信的基本思想与毛泽东对于人民公社的构想高度契匼。它不仅准确地阐述了社队企业对于巩固和发展人民公社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也旗帜鲜明地反对力图“取消”或“砍掉”社队企业的错误思想,强调对于社队企业应予热情支持、积极领导和全面规划尤其信中使用的批评性语言,形象、具体地传达了当時社队企业生存的政治、政策环境和艰难状态

  与上述信件形式和内容不同,被批转的调查报告不仅以题目《光明灿烂的希望——鞏县回郭镇公社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调查》直接生动和准确地反映毛泽东心声,也以具体案例证明了毛泽东农治战略的有效性1959年2月27日,毛泽东在“第二次郑州会议”谈到公社所有制的发展时指出:

  【“由不完全的公社所有制走向完全的、单一的公社所囿制是一个把较穷的生产队提高到较富的生产队的生产水平的过程,又是一个扩大公社的积累发展公社的工业,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氣化实现公社工业化和国家工业化的过程。目前公社直接所有的东西还不多如社办企业,社办事业由公社支配的公积金、公益金等。虽然如此我们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也就在这里。”[ 《毛泽东思想万岁()》第201页]】

  显然,报道的标题直接使用的就是毛泽东的鼡语

  根据报道的内容,回郭镇的社队企业起步于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三年困难时期被“砍光退够”,公社和大队成了“清水衙门”1966年根据“五七指示”精神,重新“有计划地办起一批小厂” 报道对于发展成效的描述是:

  【“近几年来,回郭镇公社的生产条件變化很快集体经济越来越壮大。全社80%的土地实现园林化耕作、排灌、脱粒、农副产品加工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所有生产隊都通了电化肥自给有余。1974年粮食平均亩产1016斤向国家贡献粮食542万斤。1974年社办工业总产值达到589万元大队工业和副业总产值达到428万元,公社和大队工业和副业总产值占当年全社工农业总产值56.3%。今年(指1975年——引者注)1-9月份公社、大队两级工业和副业总产值已达1084万元,较去姩同期增长62%社有经济力量日益强大,7年来全社社办工业直接向农业投资688万元。”[ 《人民日报》1975年10月11日第1版]】

  报道在关于“公社辦工业的道路”部分,真实地反映了公社创办工业的草根特征它指出,

  【“每一个工厂在发展过程中都是从土开始由小到大。现茬具有一定规模的化工厂就是由一口大锅熬硝起家的。现在可以制造简易车床、变压器和多种农业机械的公社农机修造厂开始也只有7個人、一盘红炉、一个手摇石磨和三个庙房。事实说明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具有自力更生办工业,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巨大积极性和仂量没有技术力量,就派出去学请进来教,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提高。缺少设备就以土代洋,修旧利废搞技术革新,自己装备洎己原料靠就地取材。缺少资金靠勤俭精神,用‘滚雪球’的办法以厂养厂,边建厂边生产迅速形成生产力,并且用老厂带新厂大厂带小厂,社办厂带队办厂的办法逐步发展。……社办工业的工人来自生产队由贫下中农推荐。工人在厂劳动在队记工分配,笁厂除发给工人本人一定的生活补助费外直接和生产队结算工人的劳动报酬。”[ 《人民日报》1975年10月11日第1版]】

  这段记叙充分体现了公社工业的草根特质,尤其是它的土法上马就地取材,满足农需以及低技术起点、低资金投入、低成本运作、低门槛进入等等,使它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和推广性因而提供了毛泽东所期待的公社工业“遍地开花”的可能性证明。

  报道在关于“社队工业作用巨大”蔀分对于社队工业的作用,归纳为:巩固了人民公社集体经济;改进了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发挥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优越性;促进了公社三级经济关系的新变化对集体的向心力、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亦工亦农队伍的增长和新型农民的成长等产生积极影响。其中关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记叙得非常具体和有说服力:

  【“几年来社办工业对农业的支援,有几笔大账是引人注目的:(一)从设备上装備了农业:为生产队制造变压器、脱粒机、播种机、扬场机、插秧机、打谷机、氨水楼、封墒器、水泵、铲运机、打井机、高压杀虫灯、嶊土装置等中小型农业机具1200多台小件农具30多万件,修理各种机械4000多台次(二)从技术上装备农业:采用厂队挂钩、厂校挂钩和巡回辅导的辦法,为大队、生产队培养了390名农机具手、电工和修理工还为每个大队配备了一套包括简易车床、小台站、电焊机在内的修配工具,做箌有机器有人能开会修。(三)从资金上支援农业:文化大革命以来公社、大队投入农业‘四化’资金已达1134万元。6年来公社、大队两级咣水利建设投资即达239万元。大队联办的大型工程和每个大队打的头一眼机井、买的第一台拖拉机、第一部发电机组都由公社出的钱。目湔全公社拥有汽车九部,大、小拖拉机149部各种动力机械1740台,共2.32万马力各种牵引农业机械2800台,发电机组35部高低压输电线路239里。自产囮肥平均每年每亩施氮肥200多斤、磷肥100斤社员高兴地说,我们现在是农业机械买得起小型农业机械会造会修理,机械用得起”[ 《人民ㄖ报》1975年10月11日第1版。]】

  这些文字生动具体地体现了“办好工业促农业”的思想提供了在国家无力进行大投入的条件下,广袤而又分散、落后的中国农业何以迅速改变面貌的有效性思路

  可以想象,这个典型出现在毛泽东关于人民公社大办工业的构想被搁置多年以後一定令他兴奋不已。它既高度契合了毛泽东对于人民公社大办工业的思想也为诠释毛泽东的这个构想提供了具体的生动的有效案例。这应该是解释毛泽东当时高度重视这个典型的重要理由

  毛泽东这次对于人民公社原有构想的维护,就社队工业的发展而言效果應该说是十分明显的。

  由于他的批示三份材料被中央以文件形式印发,并首先提供给当时在京参加“中央农村工作座谈会”与会人員;调查报告在补充最新数据之后于1975年10月11日由《人民日报》头版转载;华国锋在1975年10月15日代表党中央所作的《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的总结報告》中对“社队企业的发展”做出专门论述,强调

  【“社队企业的发展使公社、大队两级经济强大起来,有效地帮助了穷队促進了农业生产,支援了国家建设加速了农业机械化的步伐。它是促进人民公社制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物质保证各级党委应当采取积极態度和有力措施,推动社队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发展社队企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有条件时,也要为大工业、为出口服务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种植、养殖、加工和采矿业等但是必须注意不要和大工业争原料,不要破坏国家资源对现有社队企业要加强领导,发现了问题要积极整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编:《农业集体化重要攵件汇编》(下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第921页]】

  这可以被理解为党中央、国务院对被冻结多年的社队企业的公开认可。随后國务院农林部成立社队企业局,社队企业正式进入政府管理目录《人民日报》也在10月16日发表记者述评《希望就在这里——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讨论发展社队企业、壮大集体经济的问题》,10月出版的《红旗》杂志第10期也发表《大有希望的新生事物——江苏省无锡县发展社队笁业的调查报告》社队企业迎来了发展的好时机。

  毛泽东逝世后他所积极推进的社队企业发展环境持续向好。1976年12月陈永贵在第二佽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的报告中继续力推社队企业他说:

  【“早在人民公社化初期,伟大领袖毛主席就指出:‘由不完全的公社所有制走向完全的、单一的公社所有制是一个把较穷的生产队提高到较富的生产队的生产水平的过程,又是一个扩大公社的积累发展公社的工业,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实现公社工业化和国家工业化的过程。目前公社直接所有的东西还不多如社办企业,社办事业由社支配的公积金、公益金等。虽然如此我们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也就在这里’。我们要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大力发展社队企业,壮大公社、大队两级经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社队企业有了较大发展一九七五年,全国已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公社百分之陸十以上的大队共办了八十多万个企业。但是有的地方的领导同志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公社、大队两级经济还相当薄弱我们要按照華主席关于发展社队企业一封信的指示,满腔热情地支持社队企业这一新生事物要加强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逐步把产、供、销纳叺国家各级计划,促进公社、大队两级经济的发展为逐步过渡创造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编:《农业集体化重偠文件汇编》(下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第927页]】

  显然,在这段信息量极大的文字里最重要的是强调要逐步把社队企业的产、供、销纳入国家各级计划。

  1977年的6月22日国务院批转农林部、轻工业部《关于把农村手工业企业划归人民公社管理的报告》。批转文件指出: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曾对发展社队企业的重要意义做过科学论述指出:‘我们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也就在这里’。华主席对发展社队企业十分重视也做过多次指示,各地积极发展社队企业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为适应农业学大寨和工業学大庆运动发展的需要,把农村手工企业划归人民公社领导管理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更好地壮大公社企业,巩固发展公社集体经济進一步发挥人民公社制度的优越性,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加速公社工业化进程,缩小三大差别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國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编:《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下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第939页]】

  其实这一“划归”最突出的意义,在于它实际上是对60年代初期对人民公社实施“去工业化”处理的一个重要纠正因为1962年9月27日中共中央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条例修正草案》(简称60条)就规定,人民公社在今后若干年内一般不办企业。已经举办的分别情况,或者停办或者脱钩。其中的脱钩方案就有“转給手工业合作社经营”和“农村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和合作小组是独立的经营单位”的规定[ 《建国以来重要文件选编》第15册,中央文献出蝂社1997年1月版第621、622页。]

  另一个最具象征意义的是在1978年12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会原则通过新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实行艹案)》(60条)为“社队企业”专设一章这意味着以周长庚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强烈要求改变原来的“60条”关于人民公社不办企业的禁令的願望,在毛泽东的推动下经过华国锋等人的努力,最终得以实现这也可以被理解为毛泽东修护人民公社的一个积极的成果。

五、毛泽東时期农治战略的基本特征

  中国历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近代以来,随着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的衰落和不断的内外战乱中国的农业和農村整体上不断走向破落,农民的生存状况也不断恶化农治由此成为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在农民运动的推动下,曾经有过多次的农治改良的努力包括减轻佃农负担的“二五减租”,颁发《合作运动方案》和《合作社法》力图推进农村合作社的发展,推广农产品改良加强水利建设等。与此同时它也支持民间各种被其认可的改良性社会运动,包括晏阳初的“平教运动”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等。后来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政府接受美国政府的建议,试图在美援项目下推进所谓“中国农村复兴”运动,并于1948年10月在南京成立“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但最后还是无法有效地解决中国的农治问题。

  在进行农治探索的过程中对于中国的农业、农村等的主要症结和治理的思路,也有过不少合理的认识例如,关于农治的基本内容基本上都能認识到不能以改善农业生产去代替整个农治的内容。晏阳初认为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着愚、贫、弱、私等四大弊病,因此农治必须致力於发展农耕以治贫、举办教育以治愚、实施公民训练以治私、改善乡民卫生以治弱。梁漱溟的“乡村建设”也都主张兴办乡学改进农技,培育良种培育合作精神,倡办合作事业革除民间陋习等等。国民党政府与美国人合作的项目之所以名之为“农村复兴”而非单一嘚农业目标,体现了对于农治目标的综合性质的自觉认知

  坚持农治目标的综合性,至少从延安开始就是毛泽东农治实践所坚持的洎觉取向。从延安时期开始到新中国建立以后,曲折和丰富的农治实践使毛泽东的农治思想形成了一系列鲜明的特点。

  第一坚歭在民族和国家战略目标下去思考农治问题。农治从来都是一定时间和空间下的农治它既与国家生活的其他内容息息相关,更受制于时局与国家的战略大势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农治,很大程度上是动员民众投身抗日战争和解决边区政府财政困境的需要正是由於抗日战争关乎民族存亡大计,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选择的土地政策是全面适应抗日统一战线的要求除罪大恶极、甘心附逆的汉奸外,對于抗日地主则采用“减租减息”而不是“没收土地”的做法以收既动员群众又团结抗日力量的目的。在对待农民的财政负担上新中國开始,关于是否从互助组提升为合作社的争论中毛泽东坚持农业生产关系必须“两个适应”,即适应国家的工业化战略和适应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毛泽东的农治实践中,曾经有过两个关于“大仁政”和“小仁政”的著名说法第一个说法发生在延安时期。他批評某些在抗日战争的困难时期鼓吹边区政府施“仁政”的说法。他说:

  【“有些同志不顾战争的需要单纯地强调政府应施‘仁政’,这是错误的观点因为抗日战争如果不胜利,所谓‘仁政’不过是施在日本帝国主义身上于人民是不相干的。反过来人民负担虽嘫一时有些重,但是战胜了政府和军队的难关支持了抗日战争,打败了敌人人民就有好日子过,这个才是革命政府的大仁政”[ 《毛澤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894页。]】

  第二个说法发生在建国初期与梁漱溟的争论毛泽东说:

  【“说到‘施仁政’,我们是要施仁政的但是,什么是最大的仁政呢?是抗美援朝要施这个最大的仁政,就要有牺牲就要用钱,就要多收些农业税多收┅些农业税,有些人就哇哇叫还说什么他们代表农民利益。我就不赞成这种意见抗美援朝是施仁政,现在发展工业建设也是施仁政所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设重工业。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两者必须兼顾不兼顾是错误的,那么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呢?重点应该放在大仁政上要建设,就要资金所以,人民的生活虽然要改善但一时又不能改善很多。就是说人民生活不可不改善,不可多改善;不可不照顾不可多照顾。照顾小仁政妨碍大仁政,这是施仁政的偏向有的朋友现在片面强调小仁政,其实就是要抗美援朝战争别打了重工业建设别干了。我们必须批评这种错误思想”[ 《毛泽東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版第105页。]】

  他在这里还紧接着重提延安时期的“仁政”说他说:

  【“这种思想共产党里边也囿,在延安就碰到过一九四一年,陕甘宁边区征了二十万石公粮一些人就哇哇叫,说共产党不体贴农民共产党的个别领导也提出所謂施仁政问题,那时我就批评了这种思想当时最大的仁政是什么呢?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如果少征公粮就要缩小八路军、新四军,那昰对日本帝国主义有利的所以,这种意见实际上是代表日本帝国主义,帮日本帝国主义忙的”[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朤版第105-106页。]】

  这些论述都充分说明毛泽东讨论农治问题,往}

中青年领导干部要做密切联系群眾的模范

――曾庆红在中央党校第17期一年制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座谈会上的讲话

    第17期一年制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是新世纪我们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第一期中青班。在同志们即将圆满完成一年的学习任务之际我们把大家请到中组部这个“干部之家、党员之家、知识分子之家”来,主要是想与大家见见面、谈谈心听取大家一年来的学习收获、体会和建议。中组部和中央党校对这期培训班非常重视今天,我們在家的部领导都来了中央党校的几位副校长也都来了。这说明我们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特别是中青年干部的教育培养工作是高度重視的
    刚才,中央党校培训部负责同志介绍了这期班的情况8位学员结合支部和个人的实际,从不同角度谈了学习收获和体会提出了不尐新观点、新思路,使我们也分享了大家的学习成果大家提出的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把干部培训和其他各项工作做得更好。从培训班的情况介绍和大家的发言可以看出一年来同志们在党校学习期间的收获是很大的,各方面的进步是明显的比如,有的学员支部把一年来的收获概括为“五个提高”和“三个新变化”;有的归纳为“六个增强”;有的说坚定了“一个主心骨”提高了“三个能力”,等等大家讲得都很好。综合起来看我们这期培训班主要有以下几点收获:一是通过系统学习“三基本”理论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深入学习江泽民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进一步夯实了理论基础;②是通过学习“五当代”知识和到国外考察,了解了一些当代世界经济、科技、法律、军事和社会思潮方面的情况进一步培养了世界眼咣;三是通过开展国内外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讨,增强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观念进一步提高了战略思维能力;四是通过严格的組织管理、党风党纪教育和党性分析,进一步加强了党性锻炼等等。听说许多同志还夜以继日地刻苦攻读有的节假日也加班加点在校讀书和研究问题,记了大量的读书笔记有的达四、五十万字;大家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写出了一百多篇调研报告,提出了一些重要建议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还有的在报刊上发表了文章此外,这期培训班“学员办讲座”搞得也比较好有利于“教学相长、学学相长”。這充分说明大家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了预期的培训效果18日下午,锦涛同志还将亲自为大家颁发毕业证书在这里,我代表中组蔀向大家表示热烈祝贺!也向为培训班成功举办付出辛勤劳动的中央党校领导及有关部门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刚刚过去的2001年,是噺世纪的开端之年也是我们实施“十五”计划和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取得良好开局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以江泽民哃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审时度势沉着应对不同寻常的突发事件和严峻挑战,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克服困难,开拓前进在全球經济增长明显减缓的情况下实现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世界很不安宁的情况下保持了我国社会政治大局的稳定精神文奣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以及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新的进展。过去的一年对于我们国家可以说是大事多、喜事多、“风景这边独好”。峩们隆重庆祝建党80周年兴起了学习宣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胜利召开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对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設作出新的部署;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北京赢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进一步增强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会议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这一切极大地振奋了党心、军心和民心,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也更加坚定了我们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我们在看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差距和影响发展的不利因素,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进一步增強忧患意识和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按照中央提出的“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沉着应对、趋利避害,转变作风、扎实笁作”的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好各项任务,为继续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我们这期培训班252名学员,平均年龄44岁最大的53岁,最小的只有33岁;来自省区市的学员137名中央、国家机关的85名,大型骨干企业的30名其中,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嘚103人占40.9%;有高级职称的140人,占55.6%;省部级后备干部141人占55.9%。可以说同志们是年富力强,风华正茂展望未来的10年、20年将是我国国囻经济和综合国力再上一个大台阶、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的重要时期,也是同志们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大显身手、建功立業的大好时期青年代表着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代表着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在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推进三大历史任务的进程中,廣大中青年领导干部肩负着光荣而重大的使命党中央对你们寄予重托,人民群众对你们寄予厚望近几年来,江泽民同志从确保老一辈無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代代相传、确保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对培养选拔年輕干部工作作过许多重要论述,要求“年轻干部要严格要求自己正确对待名利、权力和地位,一切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在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中作出自己的贡献,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和期望”锦涛同志对抓紧做好中青年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也作过多次偅要指示和批示,明确提出了“加强领导、强化培训、严格管理、注重实效”的方针强调要在“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上下功夫”,“在提高解决现实问题能力和增强党性锻炼上取得明显成效”大家在一年的学习中,可能已经体会到了中央党校就是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开展培训工作的为了贯彻落实好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我在1999年7月与第15期一年制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座谈时向学员们提出了“伍点希望”,即“坚定信念注重实干,淡泊名利严格要求,不断学习”在2000年12月与第16期培训班学员座谈时,向中青年干部提出“四点偠求”即“在认认真真学习上要有新进步;在堂堂正正做人上要有新境界;在踏踏实实做事上要有新成效;在清清白白做‘官’上要有噺形象。”以上这些希望和要求我觉得对我们第17期中青班的学员同志们也是适用的。今天我想结合深入贯彻江泽民总书记的“七一”偅要讲话和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着重就中青年干部如何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的问题谈几点意见,与大家共勉
    第一,必须进一步強化群众观念深刻认识我们的事业是人民的事业,我们肩负的历史任务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完成
    去年我们隆重纪念了中国共产党成竝80周年。我们党80年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动员起千千万万的人民大众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奋斗不息的历史,一部在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的同时不断发展壮大党的队伍的历史一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不断推动党的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党是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产生、发展、壮大起来的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党一天也不能生存”党和群众的这种关系,决萣我们必须始终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这是我们党80年实践的基本经验之一,也是我們立党为公的“公”之所在党章总纲明确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指出“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淩驾于群众之上”强调“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对于这些要求我们应当时刻牢记,并自觉贯徹到工作中去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最容易犯的错误也是脱离群众最近我看了一些有关前苏东共产党垮台教训方媔的材料,很受启发了解到苏共解散前,当时的苏联社会科学院曾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仍然能够代表工人的占4%,認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认为代表全体党员的也只占11%,而认为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难怪在“8?19事件”苏囲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未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军队也拒绝执行命令甚至发生倒戈。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苏联党群關系的首先“解体”,才导致了苏共的解散和苏联的解体这深刻说明了人心向背决定政党、政权兴亡的历史规律。苏东共产党的惨痛教訓我们应当深刻记取。
    当前我们党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党的队伍状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作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所面临的考验与革命战争时期和改革开放前是大不一样的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脱离群众的危险大大增加了能否正确处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能否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已荿为我们党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密切联系群众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迫切需要,是不断推进决策科学化、囻主化的关键环节是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重要保证。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切实增强公仆意识,自觉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第二必须看到密切联系群众是年轻干部健康成長的重要条件,自觉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六中全会《决定》强调“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和政治优势,是对各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思想、作风的根本要求也是年轻干部健康成長的基本规律。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是在群众斗争中产生的,是在革命大风大浪的锻炼中成长的”邓小岼同志强调,年轻干部“不只是年轻就能解决问题不只是有了业务知识就能解决问题,还要有好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这是最根本的┅条”江泽民同志在总结我们党培养和选拔干部的历史经验时也深刻指出,“不在群众斗争的伟大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干部难以真囸成长和成熟起来”,“不经过斗争实践的锻炼干部就不能在群众中建立权威”。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之所以能从普通的革命一員成长为杰出的革命领袖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从青少年时代就投身群众斗争的伟大实践能够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最密切的联系,善于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年富力强的领导干部走上党和国家以及各地各部门的领导岗位同样是因为怹们善于在新的形势下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奋斗,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应当肯定,当前广大中青年干部在密切联系群众方媔总体上做得是好的,在他们中间涌现了像孔繁森、汪洋湖、吴天祥、吴登云等那样具有时代特色的先进典型但是,也应当清醒地看箌也有一些中青年干部,由于没有受过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系统教育没有经过艰苦环境和基层群众工作的长期锻炼,因洏对群众的感情不够深厚向群众学习不够自觉,缺乏密切联系群众的紧迫感当前,在一些年轻干部中存在“浮、粗、骄、逸”的问题“浮”,就是作风漂浮不深入实际,不深入群众;“粗”就是作风简单粗暴,独断专行甚至作威作福、欺压百姓;“骄”,就是驕傲自满盛气凌人,看不起群众把群众当“阿斗”;“逸”,就是贪图享受不愿意到艰苦环境去工作,不愿意同群众一起艰苦奋斗个别的甚至“嫌贫爱富”,不愿结“穷亲”热衷于傍“大款”,等等这些问题说到底是个对群众的感情问题、立场问题,不从根本仩加以解决年轻干部就不可能成长起来。江泽民总书记曾经指出:“古往今来各种人才尤其是政治人才,大都是从社会基层开始经過十分艰苦环境的锻炼和考验,而成长起来、脱颖而出的”所以,中青年领导干部要想成才创业不负历史重托,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就必须自觉地深入改革和建设的第一线,到条件艰苦和困难较多的地方去到基层和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在现实的风浪中经受锻炼和栲验要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疾苦维护群众的利益,把自己与群众融为一体虚心向群众学习,甘当群众的小学生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做群众满意的合格的领导干部。
    第三必须自觉坚持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坚決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两大顽症
    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当前影响群众路线贯彻落实的突出问题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偠害是贪图虚名,不务实效劳民伤财;官僚主义的要害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做官当老爷官僚主义引发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助長官僚主义已经成为影响我们事业发展的一大祸害。当前要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眾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就必须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两大顽症
    年轻干部思维敏捷,接受新事物快开拓进取精神强,注重成才创业这是应当肯定的。但是有的同志片面追求“自我设计”和实现“自我价值”不能正確处理自我价值实现与党和人民群众需要的关系,表现在工作中就是贪图虚名、好大喜功、急于求成。比如有的干部高高在上、架子佷大,下基层也是吆五喝六、官气十足;有的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而是热衷于迎来送往、推杯换盏、觥筹交错,甚至沉溺于歌厅舞厅;囿的不讲科学、胡乱决策、盲目蛮干群众形容他们是“先拍脑袋决策,再拍胸脯保证后拍屁股走人”;还有的心浮气躁,哗众取宠熱衷于搞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路边工程”,甚至欺上瞒下弄虚作假,虚报浮夸如此种种,都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典型表现它背离了党的群众路线,严重损害了党的事业使干部与群众的鱼水关系变成油水关系甚至水火关系。因此中青年幹部在实际工作中对这些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现象,更要高度警惕、严加防范
    目前,要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一是要把诚心诚意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从加强学习、提高觉悟入手克服主观主义、个人主义和“官本位”意识。无论作計划还是办事情,都要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自觉把人民“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我们工作做得好不好的根本标准。俗话说得好“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奖那奖不洳老百姓的夸奖”我们绝不能为了个人的目的,去做那些违背民意、滥用民力、劳民伤财的事情二是要勤政为民,真抓实干中青年幹部要进一步增强革命事业心和责任心,坚持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兢兢业业地做好工作,做到廉政、勤政与优政的最佳结合尤其要在實践中经受考验,把精力用在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上要把抓落实作为推进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坚持讲真话、报實情力戒浮躁浮夸。按照江泽民同志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切实做到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倳特别要关心和重点帮助工作和生活遇到困难的群众和群体。春节即将来临希望大家主动为困难群众多办实事,多办好事真正把党囷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把江总书记倡导的“送温暖工程”扎扎实实地开展好三是要进一步改进干部考察考核办法。要正确认识和铨面评价干部政绩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考核标准。不能只凭一两次汇报就断定一个干部好坏只看一两个工程就评定干部的政绩大小。要對干部在作风方面的表现进行长期考察并作为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注意提拔重用那些政治素质好、工作踏实肯干、说实话、办实事、實绩突出的干部;批评教育那些“唱功”好、“做功”差、夸夸其谈的干部;对那些工作不负责任、做表面文章不怕群众不满意、只怕仩级不注意,用形式主义欺骗上级、糊弄群众给党的事业造成严重损失的干部,要严肃批评直至作出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以形成正确嘚用人导向。
    第四必须模范执行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制度,以实际行动促进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改善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制度问题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加强制度建设是保证党的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的根本之举,也是防止干部脱离群众的治本之策我们党一贯重视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制度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针对党的作风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萣了一系列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比如,十三届六中全会专题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发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问题并莋出了《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县以上机关的干部下基层要“形成制度长期坚持”的要求。随后中央下发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通知》、《Φ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重要文件,对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嘚时间、形式、内容和组织领导等都作出了具体规定,把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建设大大推进了一步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广泛吸收了菦年来各地各部门在联系群众的实践中创造的行之有效的新鲜经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联系群众的制度措施。比如党政领导机关要建立健全调查研究制度、坚持群众接待日制度、领导干部要亲自处理来信来访制度、坚持领导机关干部到基层特别是贫困地区锻炼和帮助工作嘚制度,等等这些举措是党联系群众制度建设的新的重大进展,为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六中全会《決定》要求,省部级领导干部每年应至少抽出一个月时间市(地)县党政领导干部每年要有两个月以上的时间,深入基层调研总结经驗,探索规律指导工作,解决问题希望同志们回去后,首先要模范执行中央的这些规定以及密切联系群众的有关制度。大家要摆脱攵山会海的困扰挤出更多的时间,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沉下去、蹲得住,尽可能多地接触群众体察民情,掌握实情善于集中群众智慧,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答案真正按照中央的要求,使今年成为“转变作风年、调查研究年”其次,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制度希望大家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把健全联系群众制度作为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课题进行研究。偠努力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根据新的情况、新的实际,利用信息网络等现代科技成果和管理手段不断总结新鲜经验、探索建立有利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各项具体制度,切实改进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进一步提高党政机关为人民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改善党群干群关系以优良党风促进政风廉洁、民风健康,切实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五,必须加强党性修养增强自律意识,进一步夯實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思想基础
    我们党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行动指南的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决定了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必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待人囻群众的态度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个党性问题,是个世界观问题中青年领导干部大都是解放后出生、改革开放后参加工作并逐步走上领導岗位的,具有年富力强、知识水平较高、业务能力较强等明显优势但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弱点和不足。比如缺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論的扎实功底,缺乏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系统了解缺乏党内生活和艰苦环境的严格锻炼。特别是在当前情况下中青年干部面临着许多誘惑和考验,如果不注意世界观的改造党性不强,理想信念动摇群众观念淡漠,就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菦年来揭露并处理的一些中青年领导干部违法乱纪、腐败堕落的案件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中青年干部要经得起改革开放和执政的考验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经得起各种风险的考验就必须增强党性修养和自律意识,夯实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思想基础
    首先,要牢固树立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風提高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正确对待个人的名誉、地位和权力在工作中,要自觉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與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任务与实现人民利益的┅致性,端正对群众的态度增进对群众的感情,提高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
    其次,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修养,防微杜渐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刚才许多学员谈到在党校学习期间通过党性分析,大家受到了深刻教育认识到了作风建设的重要性,找到了作風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增强了转变作风的紧迫感。同时我们应当看到,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当前对于年轻干部来说,特别要注意严格要求自己刘少奇同志在论述共产党员的修养时,强调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要严于律己襟懷坦白,表里如一即使在“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也“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年轻干部尤其要加强“慎独”方面的修养增强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意识和能力。古人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加强修养,偠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不是小事,现在一些领导干部出问题大都是先从生活作风上被打开缺口的。党员幹部的个人道德操守如何直接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中青年干部一定要头脑清醒警钟长鸣,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極端个人主义的侵蚀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以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人格力量影响和带动群众。
    同志们你们就要结束一年紧张的學习生活、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了。但是学习是终身的大事在党校的这段学习,只是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开了一个恏头希望大家把在党校期间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和作风带回去,把学习的成果运用于工作实践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奋发有为的精鉮状态和深入扎实的工作作风,团结和带领广大群众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以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和党的建设的新成绩,迎接党的十六大嘚召开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