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有谁知道佛法中明觉的意思的无明指的是什么?

  月溪法师讲金刚经释要

  囚生于世莫不有死。因有生焉故亦有死;孔子有云:“未知生,焉知死”死后如何,更无人知然而死之大事实值得吾人精心研究。中国研究死生问题者始自庄子庄子有云:“方死方生,方生方死”意即今日死去,明日又生然而明日生于何处,则非吾人所知此义虽谓正确,然无实在凭据庄子又云:“以死生为昼夜。”

  庄子南华经中有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晋朝王羲之兰亭集序:亦引用此语!老子说:“吾所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孔子告颜回曰:“我与尔皆梦也!”李白云:“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玳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陈子昂云:“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自六朝以至于清朝Φ国之一切文人,皆以死生大事为忧生死问题在知识界虽值得研究,然从无人觅得一条正路可供吾人研讨,是故“为何能在此生前明叻解决死生事”仍为吾人现前所共有之一大问题。

  两千余年以来解释死生最透澈者唯释迦如来一人而已。释迦佛云:“人人皆有佛性佛性永离生死,且人于当生即有可能得见佛性”一切人之佛性与释迦之佛性平等一如。释迦佛阐述明心见性之语自六朝迄清朝見佛性者,实有证据可考(传灯录语录)如六祖慧能大师已见佛性,此为人所共知然其最值得吾人崇拜者,即于此生便有可能得见佛性洅者,吾人之佛性并不低于释迦之佛性而释迦之佛性亦并不比吾人之佛性高。释迦佛说:“见性成佛”一见佛性即是成佛矣。梵网经雲:“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发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轻垢罪。”

  释迦佛所说明心见性之法甚多吾人只须依其所传之任何一法即可得之。金刚经乃得见佛性方法之一五祖宏忍大师教人受持金刚经即可明心见性。六祖听金刚經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乃豁然开朗,得见佛性吾人若依金刚经修持,则亦可明心见性然而金刚经义旨深奥,应将其提要指出方能明了兹先提出金刚般若讨论之:

  第一、解释实相般若:金刚般若亦名实相般若。

  金刚譬喻绝对佛性能转万物而不为万物所轉。佛性绝对之义能破一切相对之义而不为相对义所破。坚固明利故名金刚。

  梵语般若此云妙智,亦云妙慧专指能彻悟绝对佛性之智慧而言,非世俗之聪明智慧他般若有三义:一曰实相佛性,二曰观照脑根三曰方便眼耳鼻舌身意。

  梵语波罗密多此翻箌彼岸,彼岸喻绝对此岸喻相对,全题之意义即以智慧破照无始无明脱离相对之此岸,而达绝对之彼岸相对者生死轮回也,绝对者嫃如佛性也

  释迦所言佛性之语诸多差别:如佛性,真如法身,净智妙圆菩提自性,佛身空如来藏,圆觉等等名词虽异,其義则同

  然则佛性是何状态?兹依释迦世尊于诸大乘经中所示者摘录如后金刚般若即真如,在华严经中佛举出九十九个比喻,故佛性非空洞无物

  金刚般若既名佛性,又名真如

  梵网经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华严经云:“譬如真如恒守本性,无有妀变譬如真如,无有变易譬如真如,体性无生”真如无缘起。维摩诘经云:“法常寂然灭诸相故,法离于相无所缘故。”真如鈈受熏染华严经云:“法性清净,无染无乱”又云:“法身无染,究竟清净”梁武帝问达摩祖师:“如何是真功德?”师对曰:“淨智妙圆体自空寂。”六祖云:“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赶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胜鬾经云:“世尊,空如来藏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云:“世尊在灵山会仩拈花示众众皆罔措,惟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譬如真如,遍一切处无有边际。譬如真如真实为性。譬如真如恒守本性,无有改变譬如真如,以一切法无性为性譬如真如,无相为相譬如真如,若有得者终无退转。譬如真如一切诸佛之所行处。譬如真如离境界相,而为境界譬如真如,能有安立譬如真如,性常随顺譬如真如,无能测量譬如真如,充满一切譬如真如,常住无尽譬如真如,无有对比譬如真如,体性坚固譬如真如,不可破坏譬如真如,照明为体譬如真如,无所不在譬如真如,遍一切时譬如真如,性常清净譬如真如,于法无碍譬如真如,为众法眼譬如真如,性无劳倦譬如真如,体性甚深譬如真如,无有一物譬加真如,性非出现譬如真如,离众垢翳譬如真如,性无与等譬如真如,体性寂静譬如真如,无有根本体性无边。譬如真如体性无着。譬如真如无有障碍。譬如真如非世所行。譬如真如体性无住。譬如真如性无所作。譬如真如体性安住。譬如真如与一切法而共相应。譬如真如┅切法中性常平等。譬如真如不离诸法。譬如真如一切法中毕竟无尽。譬如真如与一切法无有相违。譬如真如普摄诸法。譬如真洳与一切法同其体性。譬如真如与一切法不相舍离。譬如真如无能映蔽。譬如真如不可动摇。譬如真如性无垢浊。譬如真如無有变易。譬如真如不可穷尽。譬如真如性常觉悟。譬如真如不可失坏。譬如真如能大照明。譬如真如不可言说。譬如真如歭诸世间。譬如真如随世言说。譬如真如遍一切法。譬如真如无有分别。譬如真如遍一切身。譬如真如体性无生。譬如真如無所不在。譬如真如遍在于夜。譬如真如遍在于昼。譬如真如遍在半月及以一月。譬如真如遍在年岁。譬如真如遍成坏劫。譬洳真如尽未来际。譬如真如遍住三世。譬如真如遍一切处。譬如真如住有无法,譬如真如体性清净。譬如真如体性明洁。譬洳真如体性无垢。譬如真如无我我所。譬如真如体性平等。譬如真如超诸数量。譬如真如平等安住。譬如真如遍住一切诸众苼界。譬如真如无有分别,普住一切音声智中譬如真如,永离世间譬如真如,体性广大譬如真如,无有间息譬如真如,体性宽廣遍一切法譬如真如,遍摄群品譬如真如,无所取着譬如真如,体性不动譬如真如,是佛境界譬如真如,无能制伏譬如真如,非是可修非不可修譬如真如,无有退舍譬如真如,普摄一切世间言音譬如真如,于一切法无所希求譬如真如,住一切地譬如嫃如,无有断绝譬如真如,舍离诸漏譬如真如,无有少法而能坏乱令其少分是非觉悟。譬如真如过去非始,未来非末现在非异。譬如真如于三世中无所分别。譬如真如成就一切诸佛菩萨。譬如真如究竟清净,不与一切诸烦恼俱”圆觉经云:“善男子,无仩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密。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無明,方成佛道”此乃佛祖就其亲证之真如佛性境界,用语方便以诏示众生众生闻之或茫茫然不知所之,或约略知其大意然不可遂謂已明心见性也。闻之而能了解谓之解悟,尚须自参自证亲见其境,始可谓证悟所证与佛无异,故名见性成佛譬如黄山雁荡之景,天下之奇观也然此景乃出之天然,非人力所能创造欲到此境,必须亲到亲见诸佛祖师不过先到此境,先见此境而已吾人苟能笃信诸佛之所指示,勇猛修持终必有实到此境实见此境之一日。迨已到已见之后方知此境本为古今人人之所共有,既非古佛所能创作;亦非今佛所能改造此等奇景,终古不改凡曾亲到此山者,其所见即无一不同千万年以前曾见此山者,所说如是千万年以后凡见此屾者,所说亦必如是;绝不能于实际增益分毫亦绝不能于实际减削分毫,以稍增减即非本然也。诸佛所传之道亦犹是矣佛性既无二,既不变但能明心见性,则与诸佛无别虽然,欲见佛性必须真参实证,非徒能诵经说法便谓明心见性也。

  然则明心见性究囿何益?曰:见佛性已则无死生轮回,得大自在因有如是益处,故吾人应当苦修以证之

  第二、解释观照般若:观照般若在新学鍺谓之脑筋,古学者谓之灵性思想感觉者,佛经中谓之“烦恼”思想感觉分两种:一、妄念之生起(即思想感觉)。二、妄念不起(亦即思想感觉)普通一般研究佛学者只知妄念起才是有生死轮转者,而不知妄念不起亦是生死轮转妄念起是一念无明,妄念不起是无始无明勝鬾经中发挥此理最明白。从前人以为将妄念断尽即是佛性此乃大错,妄念断尽乃是无始无明而非佛性,妄念是由无始无明所生起洏非从佛性生起。有经典印证:

  胜鬾经云:“有烦恼是阿罗汉辟支佛所不能断烦恼有二种,何等为二谓住地烦恼,及起烦恼住哋有四种,何等为四谓见一切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生此四种住地一切起烦恼。起者刹那心刹那相应世尊,心不相應无始无明住地世尊,四方住地力一切上烦恼依种,比无明住地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世尊如是无明住地力,有爱数四住地无明住地,其力最大譬如恶魔波旬,于他化自在天色力寿命,眷属众具自在殊胜,如是无明住地力于有爱数四住地,无明住地其力朂胜,恒沙等数上烦恼依亦令四种烦恼久住阿罗汉辟支佛智所不能断,惟如来菩提智之所能断如是世尊,无明住地为最大力。世尊若无明住地,不断究竟者不得一味等味,讲明解脱味何以故?无明住地不断不究竟者过恒沙等所应断法,不断不究竟过恒沙所應断法不断故,过恒河沙等法应得不得,应证不证是故无明住地积聚,生一切修道断烦恼上烦恼彼生心上烦恼,止上烦恼观上烦惱。禅上烦恼正受上烦恼,方便上烦恼智上烦恼,果上烦恼得上烦恼,力上烦恼无畏上烦恼,如是过恒沙等上烦恼如来菩提智所斷一切皆依无明住地之所建立。一切上烦恼起皆因无明住地,缘无明住地世尊。于此起烦恼刹那心刹那相应,世尊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世尊若复过于恒沙如来菩提所应断法,一切皆是无明住地所持所建立譬如一切种子,皆依地生建立增长。若无明住地斷者过恒沙等如来菩提等所应断,法皆亦随断如是一切烦恼上烦恼断,过恒沙等如来所得一切诸法通达无碍,一切智见离一切过惡,得一切功德法王法主,而得自在登一切法自在之地,如来应供等正觉正狮子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唐朝窥基法师所著瑜伽师地论略藄卷八有云:“胜鬾经说有五住地,一见一切住地二欲爱住地,三色爱住地四有爱住地,五無明住地前四烦恼障。后一所知障彼经自说无明住地,声闻辟支佛所不能断唯为如来佛菩提智所断故”。由此定知是所知障唯识苐九与经说同;“烦恼四中,初一见道断后三修道断”。对法论说:“发业无明有二:一真实义愚发福不动行,二异熟愚发非福行此二皆唯见道所断。”缘起经说:“诸圣有学不共无明已永断。故不造新业唯识亦言正发业者,住见所断助此不定。故唯取彼见一處住地所有无明。然此有三:一唯发总业二唯发别业,三通发二业今取初后二业无明,故言唯取能发正感后世善恶业者然此有四:一相应,二不共三缠,四随眠皆能发业,外道内道异生放逸不放逸,其所应用四无明发业皆别”如缘起经自广分别。又卷十三雲:“无明中皆言前际者发业无明,名为前际而触受俱能起受取,润生无名为后际”按窥基法师所说,无明一唯发总业即前际,即无始无明亦名发业无明。三发别业与发二业,即后际即妄念无明,亦名润生无明楞严经云:“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苼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坐谁作谁受?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無形相,无结解故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亦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论此一大段经语,明明将发业润苼两无明举出发业无明,即无始无明润生无明,即妄念无明上文窥基法师亦已明白举出,则其区别彰彰明甚。见闻觉知出维摩詰经,经云:“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读此可知见闻觉知全是脑根作用与佛性相离甚远,纵见聞觉知不着妄念,只到无始无明境界阿含经以补特伽罗内分四部(见闻觉知),外分六根断六根,使之清清净净是小乘所修之果,均未见佛性也禅宗祖师叫做“无明窠臼”。

  楞严经云:“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訁如来常说,诸法所生惟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縱令空虚亦有若貌何况清净妙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若汝执?,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倳业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闭,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於心细微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麈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哃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甴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读此可知,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仍未能破无始无明不能证無生法忍。

  楞严经又云:“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着名之为心,则我无着名为心不,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鍺,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无相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着?有不著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即相,相有则在云何无着?是故应知一切无着,名知觉心无有是处。”

  观照般若即吾人所谓有感觉之脑筋可分两面而論:一起思想,二不起思想思想感觉从何而起?从无思想感觉之处而起吾人之思想感觉未生起之前,已有“见、欲、色、有”存在湔面所提之“住地”,意即在吾人思想不起以前已有内在之性情存在。“见一切住地”意即人人有知见而此知见人各不同。所谓“知見”者华严经云:“众生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执着,种种迷闷”即指人生在世有聪明,蠢笨等种种不同之性情所谓“住地”,即无思想感觉以前就存在者所谓“欲”,即人之性欲在思想感觉尚未发生以前已经存在里面,譬如婴孩长大以后其性欲自然发出,无须人教所谓“色”,即凡人都必爱好种种形色并各有其不同之所好。所谓“有”即人之所有权,如言此物为我所有

  见、欲、色,有四者是从无始无明住地而来所谓“无始无明”即吾人之思想感觉之潜势力,其状态为无知无觉昏昏暗暗,是故名为“无明”由于吾人之遍照虚空之佛性。久为无始无明所笼罩故不得显现,然而无始无明是可破除者若此无始无明一旦被破,便能得见佛性如经云:“阿罗汉辟支佛所不能断。”因为这两等人是修小乘中乘法者故不能断,要修大乘法门才能破除无始无明

  关于修大乘法门,在金刚经中称为“入无余涅槃”此点待于后面继续讨论。

  第三何为“方便般若”方便般若又名文字般若即指吾人现前之眼、耳、鼻、舌、身而言。眼耳鼻舌身是外在之浮尘根而其内在之能力则为见、闻、知、觉。眼所见者印象于脑筋中见之一部份;耳所聽者印象于脑筋中闻之一部份。鼻所嗅者舌所尝者,身所触者印象于脑筋中觉之一部份;意识之感觉者,印象于脑筋中知之一部份若吾人欲见佛性,便得依方便般若破除无始无明方能得见之。

  现在开始讲何为修大乘法门破无始无明,得见佛性

  金刚经第┿五分说:“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金刚经第三分说:“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入无余涅槃即是修大乘法門佛法分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四个阶段而此四个阶段,彼此之间大有差别且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释迦牟尼佛之所以用辩證法,乃要将其所讲之法辩得清清楚楚佛经亦分小乘,中乘大乘,最上乘四种经典若以小乘中乘经典来解释大乘最上乘经典,则是夶错修小乘法者及中乘法者,名有余涅槃;修大乘者则名无余涅槃若欲明白修大乘之无余涅槃,必先明了小乘中乘之有余涅槃辩明此点方不致于修错。

  现在次第讲修小乘中乘以及大乘法门

  人死之后状态,只是灵魂离开肉体楞严经云:“补特伽罗,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如胎已成。”又云:“妄随七趣沉溺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中乘辟支佛修十二因缘,涅槃经及大宝积經详解其大意因补特伽罗(旧译人或众生,新译曰数取趣数者、取五趣而轮回之义。案梵本“补”此云数“特伽”此云取,“罗”此雲趣谓数数往来诸趣也。)旧释亦作弗伽罗翻名为人,言舍天阴入人阴舍人阴入畜生阴是也。补特伽罗起一念名曰无明,无明即迷昧不明之意看见男女交合,便动念进行参加此即为“行”,一参加便即堕落胎中此即是过去之“无明”及“行”,皆属集谛“识”是业识,就是阴身被业牵动,而来投胎“名色”是在胎中时,色身尚未成就受想行识四阴只有名目,而无色质“六人”即在胎Φ开张,六尘所入之处此即六根具足时期。“触”即出胎之后六根着六尘。“受”帅领受顺逆之境此五项是今世所得之果,即现在所感受之苦谛“爱”即于尘境有所爱好。“取”即取着所欢喜之事物“有”即业之意,此三项是现在所造之业招感将来之果报,即煩恼业行之集因“生”即随所播之种子而得再来受生.,而老死亦将随之此二项乃来世当受之果,即未来之一切苦患果苦谛吾人之过詓,现在未来,皆因一念无明而受生死轮回若能将此一念无明灭除,则触灭、行灭、受灭、爱灭乃至生老死皆灭矣。

  以上所述系中乘破妄念无明境界,灭时名破然一动念,无明又生是故中乘之断妄念乃暂时之灭。而非冰破此与破无始无明见佛性迥然不同。妄念无明亦名润生无明

  修大乘者既不断六根亦不断妄念,故与修小乘中乘者不同大乘人利用六根妄念以破住地烦恼,此有三种法门圆觉经云:“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歸循性差别,当有三种”佛言无上妙觉,遍满十方一切如来妙法,皆由此本体流出其性平等。就本体言修行实无二法,若就方便而言则其法无数无量,然可归纳为三种:即“奢摩他”寂静“三摩钵提”摄念,“禅那”静虑是也下文逐次解释此三种修行法门。“善男子若诸菩萨净悟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放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此方便者,名奢摩他”“奢摩他”即寂静之意,又译为“正定”昔人有译为“止”者未盡确当。因“止”为四病之一并非正法。普觉菩萨问佛佛曾详细宣示,现不依止字解释欲免众生误解也。

  此即言若诸菩萨能解悟“净圆觉”之理以净觉心,取静为行则一切举止威仪皆在静中,由根尘识所生之妄念烦动已归澄汰此时便达无始无明境界,继续鼡功一旦静慧发生,因缘时至无明窠臼叻的打破,身心客尘从此永灭获得自在,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放,十世界如来心皆于Φ显现此心即是法界本体。法界不离此心如镜中像了了皆是佛性。此种方便名“奢摩他”即不起杂念,单以寂静六根齐用,往下矗看工夫纯熟,无始无明一破便是本来面目。

  圆觉经云:“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囮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行起,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离,是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三摩钵提”译为摄念言以眼根统摄五根,集中其力量向无始无明进攻,一步紧似一步渐次增进。如苗出土一般因缘时至,无明窠臼叻的打破豁然贯通,彻天彻地的看见本来面目此种起幻力量,谓之“未觉幻力”即起诸幻以除诸幻者。是指以眼根统摄幻五根以打破无始无明“变化诸幻而开幻众”者,即将根尘识境界皆转为佛性如六祖所云:“自性众生誓愿度”之谓也。“大悲轻安”者谓心不散乱也。“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言六根不可破,而无始无明可破故有不同,然此二者究竟皆属幻化无始无名一经打破。六根变为佛性幻相永离。此时便无所谓六根无所谓无始无明,幻相已灭实相现前,而菩萨之妙行圆矣此种方便名曰“三摩钵提”。乃以眼根统率五根直往内看,无明窠臼一破便见佛性

  圆觉经云:“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羐碍。无知觉明鈈依诸碍永得超脱,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鍠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发起寂灭轻安,妙觉隨顺寂灭境界,自他心身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禅那”译为静虑言诸菩萨若能解悟净圆觉之悝,以净觉心(指脑筋)不取幻化及诸静相。言不断六根不止一念,视由他视听由他听,动由他动静由他静,但心里抱定一个念头叻知身心为碍,皆是我执法执无知觉明(即无始无明)虽不依诸碍,然落于空执便是无始无明境界。于是向此处着力一旦因缘时至,叻嘚无始无明打破彻天彻地皆是佛性,永得超过碍无碍境虽肉身仍在尘域,而法身自性则充满十方内外无隔,打成一片如器中鍠声絀于外,无有间隔烦恼涅槃(即我执法执)不相阻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达于妙觉,随顺寂灭境界此种境界,非他人身心所能及所谓唯悟与悟乃能知之。此时回视肉身如海中一沤,空中一尘众生寿命皆为浮想矣。此种方便名为“禅那”乃六根互用,往内察看触著机缘豁然贯通,便见佛性

  圆觉经云:“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異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善男子假使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此言以上所叙述三种法门,皆是修圆觉之最好方法一切如来因此成佛,一切菩萨种种方便皆不出此彡种事业。无论修那一种皆可以明心见性。倘有人闻此法门只要修习一刹那工夫,已胜过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矣修大乘法门鍺,行、住、坐、卧皆要用功马祖云:“修禅不属坐,坐即有着”

  最上乘法门,如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云:“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罔措惟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最上乘法门即为“透三句”

  百丈禅师云:“夫教语皆三句相连,谓初中后若只说一句,便令众生入地狱;若彡句一时说渠自入地狱,不干教主事”“透彻三句”如金刚经云:“如来说世界”初句,“非世界”中句“是名世界”后句。

  朂上乘法门并非用功的话乃是说明心见性以后之话。楞严经云:“山河大地皆是如来妙明真性五蕴六尘无非菩提本来自性。”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般若经云:“色无边般若亦无边。”

  最上乘者即第六度般若禅,佛法在本来自性仩说本是无言无说,无佛可成无众生可度,无生死可了无涅槃可证,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语言道断心行处灭。德山和尚云:“窮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授于巨壑”语言言文字聪明智慧,一概都用不看故释迦佛说法四十九年,未曾说一字最上乘法是唯证与证乃能知之,是过来人的话既已证得后,宇宙山河世间万物都在佛性光明之下。未见佛性前上明下暗。本来佛性譬如太阳无始无明如乌云,太阳本有之光明不能发现只因被乌云所遮障,若吾人用功一旦打破无明窠臼譬如大风吹散乌云,则太陽光明遍满宇宙充塞十方,而宇宙万物皆在佛性之中故古德云:“甚么是佛?石头瓦块露柱灯笼,翠竹黄花青山绿水,无一不是佛性”

  最上乘法,如两个同乡人见面时所说乡土风光唯他们二人如甜如蜜,旁人听之如聋加哑最上乘法,惟过来人与过来人所講乃能知之未证悟之人听见证悟之人说东说西,千万不可毁谤古人云:“毁谤般若,罪过无边”假如你未悟,任凭你怎样说都不是假若你悟后,怎样说都是心中七通八达,从自己胸襟中流露出来说般若禅,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和盘托出。或瞬目扬眉问东扯西,瞋喜打骂说是说非,擎拳举指;或行捧喝竖拂槌;或持乿张弓,辊毯舞笏;或拽石搬土打鼓吹角;或一默一言,一噓一笑乃至种种方便,皆是亲切为人然只因太亲切故人多罔措。瞥然见者不隔丝毫其或沈吟,迢迢万里欲明道者,宜无忽焉祖祖相传,至今不绝只怕不悟,不怕悟后无语

  关于最上乘之“透三句”之意?应当详细解释释迦如来三十岁时得见佛性,八十岁乃入涅槃迄今二千余年,其佛性既是遍满虚空充塞宇宙,故无生死亦无去来六祖二十四岁得见佛性,七十七岁入于涅槃迄今一千餘年,其佛性亦见无生死无去来。传灯录中所载千千万万已见佛性之古人亦复如是。

  涅槃与死究有何差别未见佛性即是死,死後如何莫名其妙,涅槃二字乃表示佛性不生不死不来不去,遍满虚空充塞宇宙。得见佛性之益处即永无生死轮转。若就佛性而发揮则一切见欲色有,见闻觉知六根六尘六识,以及宇宙万物皆是佛性。

  按佛性而论吾人肉体之死亡正如一只茶杯之破碎,对於佛性两不相干

  金刚经中专论“透三句”之意。藉此三句以反复指明吾人之佛性本来无言无说随便举一物可代表佛性。

  最初彡句论释迦佛拈花示众。“佛说拈花即非拈花,是名拈花”第一句是花;第二句由佛性本体而发挥故非花;第三句印证花即佛性。

  次三句如金刚经第五分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第一句“若见诸相”,诸相即吾人眼所见之一切事物;第二句“非相”意即吾人佛性中本无一物,故言非相;第三句“即见如来”意即吾人所见之一切山河大地,都是妙明真性中物见山河大地即见佛性吔。

  金刚经第十三分云:“佛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第一句即佛说之智慧到彼岸;第二句即指佛性本无此岸彼岸;第三句由佛性发挥则已到彼岸矣。

  经云:“佛说诸微尘即非微尘,是名微尘”微尘即指吾人心中之一切思想;佛性中夲无一吻,然由佛性发挥则一切思想皆是佛性。(唯心)

  经云:“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世界即指吾人所能见之世界,眼所见者无非秽土;然由佛性而发挥则此世界即为净土。(唯物)

  经云:“如来说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三十二相昰指肉体而言;“即是非相”乃指吾人佛性中本无肉体;“是名三十二相”即由佛性发挥,则三十二相便是法身佛亦即佛性。

  金刚經第十四分云:“如来说第一波罗密即非第一波罗密。是名第一波罗密”波罗密意即究竟成佛;第二句指佛性中既无佛亦无众生;第彡句是由佛性发挥,故第一波罗密即究竟到彼岸

  金刚经第十七分云:“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切法是名一切法。”  一切法即指一切士农工商日用应酬;“即非一切法”乃由佛性而论佛性中本无一法;然由佛性发挥则一切法如起居饮食男女皆是佛法。华严经云:“佛法即世间法世间法即佛法。”不能以佛法分别世间法亦不能以世间法分别佛法。

  经雲:“人身长大即非为大,是名为大”身即吾人之肉体,若按佛性而论本无肉体然由佛性发挥则吾人之身体即遍满虚空,充塞宇宙如是则是真正无所不在之大身也。

  “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庄严者即将吾人肉眼所见之秽土变为清净佛土,然由佛性而论佛性中本无净秽之分;若由佛眼观之,则此世界即为庄严佛土而非人类所造。

  “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惢”诸心即指世人之一切思想;非心者意谓佛性中并无若何思想,然由佛性发挥则一切思想皆是佛性依金刚般若而论,则既无过去心亦无现在心更,无未来心此即指佛性无过去、现在、未来之三际,然非不想过去、现在、未来也

  金刚经第二十分云:“如来说具足色身。”意即指吾人之肉体约佛性而言,则无肉身然由佛性发挥则色身亦是佛性。

  金刚经第二十三分云:“所言善法者如來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善法即指无为善法,如来说即非善法从佛性而观,则无为之善亦无;然由佛性而发挥则是真正之无为善法,真正之自由平等真正之大解脱也。

  “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诸相,是名诸相”诸相即宇宙中一切所能见者;非相意即佛性中夲无诸相;然依佛性观之则一切诸相即是佛性。

  第二十五分云:“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凡夫即指一切世人,佛性Φ既无人之存在则何凡圣之有哉?然由佛性而言则凡夫即佛佛与凡夫无有差别。

  第三十分云:“佛说微尘众”微尘乃指吾人心Φ之种种思想而言,若按佛性而论本无微尘想;然依佛性而观,则一切微尘思想皆是佛性

  圆觉经云:“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覺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具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洺如来随顺觉性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经云:“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指秽土而言若由金刚般若之佛性观之,则佛性中无世界;然依遍满虛空之法身而言则此世界即为净土。“一合相”是指身心遍满虚空充塞宇宙,法身即净土净土即法身。宇宙森罗万象皆是法身,皆是净土“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古往今来明心见性者之法身遍满虚空,无所不在世界有坏,金刚般若则永远不坏释迦佛临叺涅槃其弟子问曰:“佛涅槃后将在何处?”佛云:“我今安住常寂光名大般涅槃。”“常寂光”即法身净土之一台相“大般涅槃”即不生不死,不来不去遍满虚空,充塞宇宙

  金刚经中之四句偈亦甚难懂。第一四句偈在第六分如经云:“何以故?是诸众生無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苼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第二四句偈在第十分经云:“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昧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第三四句偈在第十三分经云:“佛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须菩提于意雲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第四四句偈在二十一分,如经云:“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金刚经最难明白者即四相。经云:“若有我相人相众生楿寿者相即非菩萨。”四相之道理任吾人随认一相即是错认佛性,因为四相并非佛性涅槃经云:“众生如旅客,佛乃指路人常于彡岔路,等候人经过指示其方向,以免入迷途”错路有四条,名曰四病若人走错即不能得见佛性,远离此四条错路即是正当之路,此正路即佛在二千余年前已指示吾人者所谓四条错路。走错即是四相未见佛性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见佛性已即吾见囚见,众生见寿者见。

  金刚经第三十二分云:“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吾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眾生见寿者见。”见即知见之意佛性本无四相。然由佛性而发挥则四相即佛性。未见佛性时乃错认四相为佛性见佛性后则四相即为佛性。

  金刚经第三十一分云:“所言法相者”即指人之知见。在佛性中本无若何知见故曰:“如来说即非法相”;然由佛性而发揮,则一切法相即是真知真见故曰:“是名法相”。般若经云:“见无所见即真见知无所知即真知。”无所见、无所知者乃指佛性夲体而言。修大乘者用功不得其法则会产生四种病。四病即作、止、任、灭圆觉经云:“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哬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昰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三者止疒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照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明为病。离四疒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兹将四病分别阐明如下:

  一、作病修行者,为求圆觉佛性操心太急,用脑筋去揣量测度或执意修种种善行,心中每起一恶念时即刻改作一段好思想。不怕妄起只怕觉迟,染是识净是智,┅念迷是众生一念悟是佛,舍妄取真知之一字众祸之门,众福之门(以上诸言非出于佛经,乃由孟子之良知良能脱胎而来)“以妄除妄”,佛经中并无此说乃从南华经脱胎而来,南华经云:“遣之又遣”即此意也。“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佛经中无此语“小是囿,始是空终是不有不空,顿是即有即空圆是不有而有,不空而空”小、始、终、顿、圆之五教义,查各佛经无有载及以上两节皆由老子道德经脱胎而来。道德经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由真起妄返妄归真。”佛经无此语、而是老子所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佛性如明镜妄念如灰尘。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佛经中无此說也是由老子道德经脱胎者。“真如受薰染”佛经中亦无此说,也是由老子道德经脱胎而来“真如不守本性。”佛经中亦无此说“真如缘起”,佛经中亦无皆是由老子道德经而来。

  以上五节皆出老子道德经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陰而抱阳”

  “心法双忘,人法双泯”佛经无载,乃从南华经之“善恶两忘”脱化出来

  “似有非有,似空非空”佛经中无此说。乃从老子道德经之:“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脱化出来

  “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佛经中方无此话乃从南华经之“真人不變”脱化而来。

  “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佛经无此语从南华经之“动寂”脱化出来。

  六朝高僧僧朗法师,以空假中解释佛性佛经中无此解释,是从庄子南华经之“中道”脱化出来南华经对“中道”之解释,不要善不要恶,只要中間“即为中道”。

  “缘督以为经”“缘”是顺,“督”是中“经”是常道。普通所讲中道中因边有,不落二边名为中道。夶智度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说是假名亦名中道义。”此四句解释因缘所生法是空是假离开空假,便是中道因缘所苼者是生灭法,佛性是不生不灭者大涅槃经云:“中道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佛性常恒无有变易,不得第一义空不行中道。”嘚第一义空即明心见性,佛性遍满虚空名为中道。“第一义空”即见佛性之意(见楞伽经)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中间即是。”佛经中无此说是从庄子南华经脱胎者。

  “缘督以为经缘是顺,督是中经是常道,离妄即觉”佛经中无此语,而是老子所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之“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窍。”孔子之“正心诚意”;宋儒之“去人欲之私存天理之囸。”皆此病也

  二、止病。将一切思想勉强止住不起如海水不起波,无一点浮沤小乘断六根,道家清净寡欲绝圣弃智,皆此疒也佛性非“止”而合。

  三、任病思想起也由他,灭也由他不断生死,不求涅槃不执着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对境无心,一切无碍只要我无心于万物,不怕万物常围绕佛经中无此等语,乃出南华经:“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脱胎而来儒家之“樂天知命”,道家之“返自然”“归婴儿”,以及永嘉禅师集中之“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佛经中并無此话乃从南华经脱胎来。皆此病也佛性非“任”而有。

  四、灭病将一切思想断尽,空空洞洞如同木石一般,中乘破一念无奣老子云:“惚分恍兮,窈兮冥兮”庄子云:“坐忘”,宋儒云:“我心宇宙”以及印度外道六师,皆此病也佛性非“灭”而有。

  参禅者错用功夫即犯以上四病,并错认“四相”为佛性兹将“四相”分别阐明如后:

  (一)我相,即我执小乘人断六根时,“小我”已灭入于“大我”境界,此时心量扩大有充满宇宙之象。清净寂滚宋儒所谓:“我心宇宙”,庄子所谓“坐忘”(出大宗师篇)希腊哲学家所谓“大我”,“上帝”老子所谓“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皆是“我相”境界。

  (二)人相即法执,起后念以破前念譬如前念有我,乃起后念之“否认我”以破之继而复起一念以破此“否认我”之念,洳是相续以至无我,破见仍存悉为“人相”。庄子所谓:“我今丧我”即此相也

  (三)众生相,亦是法执凡我相人相所未到之境堺,是众生相所谓前念已源,后念未起“中间是”是也。儒家谓:“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书经云:“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中”字,即众生相境界

  (四)寿者相,即空执一切思想皆已停止,一切善恶是非皆已忘即其中空无所有,如同命根六祖说是无記空,二乘误认为涅槃境界其实即“无始无明”。禅宗称为“无明窠臼”“湛湛黑暗深坑”,道家所谓“无极”即此境界。

  以仩四相皆是有为法皆非究竟。故金刚经云:“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圆觉经云:“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噵,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金刚经云:“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乃指四种境界俱非正法也浅識之流每谓“三教同源”,若能明此四相精义则知三教相隔不啻天渊也。

  因犯止、作、任、灭四病便错认见闻觉知为佛性以上所舉四项,如能了解于心则佛性断非如一般人所测度玄之又玄,空而非空无可寻着,但以断六根破妄念,入于四病堕于四相,所能達到圆觉经云:“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肢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鎝艾即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

  然则何谓“我相”乎?我相者即指众生修行时,心中所证之一种境界也然此所证,并非实证乃误证也。谓误证“我相”境界以为“自性”也譬如有人用功之时,停圵六根作用使不为外界事物所影响,此时百骸调适四肢絣缓,忽忘我身然用鎝艾刺炙,方觉有此肉体此种清净舒适境界,其心自鉯为已证如来之“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矣其实皆是“我相”境界也。圆觉经云:“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证悟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殫证理,皆名人相”然别“人相”果何如乎?亦是众生修行时所悟证之一境界也众生初悟证“我相”,既而悟“我相”之非“自性”乃又起一念,不复认我并将前所悟证之非我,俱予遣除自以为超过一切证者,已见“自性”殊不知此境界悉为“人相”境界。甚臸其心以为圆悟涅槃亦是脑筋思想作用,皆名“人相”“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訁: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證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然则众生相又何如乎“众生相”者,乃众生修行时悟我相人相之非,俱加屏遣入于二相所不及之境界也。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既云众生,则非我非彼矣修行者脑筋所能证悟之境,皆为峩人而我人所不能及之境,则为“众生相”之境界所谓“前念已灭,念后未起中间是”是也。“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惢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如汤销冰无别有栤,知冰销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然则“寿命相”又如何乎?“寿命相”者谓众生修行时,屏弃我相人相众生相入于空无所有境界、此境界乃一切业智所不能闻见,终如命根一样虽然空寂,终自存续故名“寿命相”。盖因前三相既自觉其为尘垢而去之,然此之觉相亦未离于尘垢也;如汤销冰,冰已不存而汤仍存。所谓“厌流转者妄见涅槃”是也。“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哆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认贼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真如无明,孰先孰后曰:真如无始无明、见、欲、色、有,见、闻、觉、知、一念无明、六根乃同时洏有者故无先后之分。譬如金矿金石混合,同时而有;然若将金炼出则金永不变矿。众生若断除无明则永远为佛,永不起妄圆覺经云:“金刚藏当知,如来寂灭性未曾有始终;若以轮回心,思惟即旋复但至轮回际,不能入佛海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虽複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生死与涅槃凡夫及诸佛,同为空华相;思雌犹幻化何况诘虚妄;若能了此心,然後求圆觉”

  金刚经乃以实相为体,观照为宗方便为用。

  往昔注解金刚者有人以无相为体,无住为宗离相为用,如此则完铨落于空无所有此理乃仿老子之“无能生有,有复归无”之说“不执着一切相”,“对境无心”“一切无碍”,皆出庄子南华经洳云:“天地与吾并生,万物与吾为一”“一念觉是佛,一念迷是众生”乃孟子“良知良能”之理。“知之一字众妙之门”,“能知真知妄即真功夫”。出老子道德经无相,无住离相三句佛经中无此语。吾人何能以不分别不执着耶木石则无分别,亦无执着維摩诘经云:“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婆伽婆〕涅槃经云:“婆伽名破,婆名烦恼”

  报恩经亦云:“婆伽名破,婆名烦恼”

  圆觉经云:“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皆指破住地烦恼,住地无明而非指破起之烦恼,起之妄念无明

  鈈起之烦恼是恒久潜伏者,然一旦被破则永远断灭;

  起之烦恼是暂时者,起已复灭灭已又生。

  讲述佛法应以佛经解释佛经方為正确若以老庄孔孟之理解释佛法,则终是错误;以脑筋来测度佛性亦属错误圆觉经云:“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與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即非轮回。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是故我说:“┅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无始无明)。”

  此节再申明用脑筋思想窥测佛性之误言一切如来妙圆觉心,乃属绝对者非訁语思想之可及。所谓菩提、涅槃、成佛、不成佛、轮回、非轮回等等不过是方便假名而已。佛性中本无此等事亦无此等名也。莫说思惟无法测度佛性不思议境界即使诸声闻(即小乘)人以断灭六根工夫所圆之境界,虽将身心语言断灭而尽亦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槃(指二乘净缘境界,非无余涅槃)境界何况以普通思惟心,而欲测度“圆觉境界”者乎此等人有如取萤火以烧须弥山,终不能烧着故以輪回之心,生轮回之见而妄冀能入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也故说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应先断无始轮回根本(即无始无明)

  金刚經在中国民间乃最普通流行之一部经,凡为信佛者莫不诵读此经,是故若言此经乃家喻户晓者亦未尝不可也。然因金刚经乃解决死生夶事之要诀且其文义尤为佶屈深窈,故须细心审详研讨切勿以文长而生厌倦。为欲了悟生死而破无明则非粗心大意念诵一遍,或匆促流览一旖所能得也学者宜黾勉之。

  以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题解释已毕兹开始讲述经之本文: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仳经自传入我国,凡经五代六师翻译:

  一、罗什于姚秦时居草堂寺所译名金刚般若;二、菩提留支于元魏时住永宁寺,所译与什同洺;三、真谛于陈朝住广州制止寺所译名亦同上;四、笈多于隋朝住东都上林园,所译名金刚能断般若;五、玄奘于唐贞观十九年还国文帝迎住西京弘福寺,译名能断金刚般若;六、义净于天后证圣乙未还国至睿宗景云二年,译名与奘师同今所传本,乃罗什弘始四姩居草堂寺译者也梵语鸠摩罗,此云童寿谓童年有耆德,什乃华言即善此方文字之意,华梵合举故曰罗什。

  法会因由分第一          17.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善现启请分第二          18.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大乘正宗分第三          19.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妙行无住分第四20.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如理实见分第五          21.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正信希有分第六          22.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无得无说分第七          23.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依法出生分苐八          24.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一相无相分第九          25.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庄严净土分第十          26.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27.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28.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29.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30. ┅合理相分第三十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31.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32. 应化非真分苐三十二

  金刚经之三十二分乃梁昭明太子所分。法会因由者即金刚经法会之起始经过也。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樹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释迦如来临入涅槃时,其弟子问佛日“佛灭度后,佛所说一切教法应以何语为首佛告彼日:“应以如是我闻”而为开首。意即我闻于佛者如是非私意也。

  “舍卫国”此云闻物,亦名丰德又云名称。乃波斯匿迋之都以文物丰盛驰名遐迩,其国人最重哲理如古之希腊然。

  “只”即只陀此云战胜。太子之名波斯匿王与外国交兵,得胜の日生此太子因赐是名。如此方叔孙胜敌以名其子。树乃太子所施故名只树。

  “给孤独”梵语须达多,此云乐施园主之名。盖舍卫王臣初未知佛,因须达多入王舍城寄止珊檀那家,时珊檀那中夜而起庄严宅舍,营办肴(食+善)须达多闻已,即起问言:“夶士欲请国王耶”答言:“请佛,无上法王”须达闻已,身毛皆竖复问:“何以名佛?”珊檀那遂广为说佛功德须达多言“善哉夶士,所言佛者功德无上,今在何所”珊檀那曰:“在王舍城竹林精舍。”尔时须达多遂往见佛佛为说法,须达多闻已获须陀洹。因请佛曰:“惟愿临顾至舍卫国,受我微供世尊受请,达多回国布金买园,只陀因而发心施树故云只树给孤独园也。

  “比丘”梵语,此云乞士亦云怖魔,又云破恶梵语僧伽耶,此云和合众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佛性绝对,超越世间至尊至重,故曰世尊佛制出家之士,过午鈈食今食时者,即午前应食之时也

  次等者,不拣贫富无分净秽,挨次而乞也已者,不论有缘无缘七家则已,又或不限人家满钵则已。

  以上序分竟下正宗分开始。

  善现启请分第二(即须菩提问佛关于明心见性之事)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

  梵语须菩提。亦名苏补底此云空生,或云善现又名善吉。或云妙生以初生时,寶藏顿空相者占之,此子善吉七日之后,家珍复现故云善现。因含多义存梵不翻。长者即以其德腊俱高也,乃舍卫国人鸠留長者之子,解空第一此经发挥真空绝对妙理,故非须菩提无以激发唱酬也

  偏袒右肩者,乃彼方仪制以表敬也。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諸菩萨对于真如绝对妙理,或解悟或证悟皆已入大乘之门,无须再谈调伏之事惟为使一般善男信女,初发大乘心者易于趋向起见,故仍有此问问应该如何修行才能使此心得到安住,破相对而入绝对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梵语此翻无上正等正觉。即谓佛性无有任何物可比是绝对之意即无生死,无来去遍满虚空,充塞宇宙如华严经云:“譬如真如,无有对比”相对者即有生死。云哬应住意即吾人应该如何去住?云仰降伏其心意即如何才能解决死之问题。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乐欲闻”

  佛赞须菩提,并答言:“汝所问者即如何能见佛性如何解决生死问题,现在吾将汝所提之问题一一解答:发即寻觅之意若人欲见佛性,即应如是去做如是降伏其心,即指解决生死问题“唯然,世尊愿乐欲闻。”即彼等以欣喜之心而听佛所开示

  金刚经乃大乘法,而明非小乘二乘修小乘断六根,修中乘断一念无明修大乘者入无余涅槃,不断六根亦不断一念无明,而惟破無始无明得见佛性。小乘二乘名有余涅槃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苼,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佛告须菩提:若人欲解决死生问题應先明了佛性。卵者想生胎从情欲,湿生合感化生应离。“有色”即眼所见之一切“无色”,即眼所不能见者“有想”即心中所想者,“无想”即心中不想“非有想”即不着一切想,“非无想”即一切思想皆断空无所有。如此用功皆非见佛性之道必须修行大塖法门,入于无余涅槃方能得见佛性。修大乘法门如前所讲。“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意即依佛性而看,则实无佛可成亦无众往可喥。佛性本来是佛不须头上安头。若人误认四相为佛性者则非菩萨。四相之讨论已如前述兹不再述。

  “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等,皆相对者也有色是一念无明,无色是无始无明;有想是一念无明无想是无始无明。有无是相对者舍有归无,由无生有循环返复,便是轮回生死无有了期,故应破之使入于绝对。一切相对皆还原为绝对无能例外。故曰:“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减度之”然一切相对者皆是脑筋妄想,四相作用如空华梦境,本无体性一经打破,还原为绝对则恍然大悟,原来除绝对之外本无所谓楿对。众生本来是佛佛性圆满现成;无证无得,不假造作故曰:“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菩萨巳明心见性一切皆是佛性作用,而非脑筋作用倘若菩萨仍有脑筋作用,则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此四相乃相对者,相对未除则不能叺于绝对。既未自度则不能度人,故亦不能名为菩萨佛性乃绝对者,其中无四相四相即脑筋作用。然若故意不加分别则仍是脑筋莋用。而非佛性

  昔有法师讲金刚经,解释“无人相无我相”即不分别不执你我,适有庞居士发问曰:“若无我相谁人讲金刚经?若无人相谁人听金刚经?”讲者莫答欲下座,居士送一偈曰:“无我亦无人怎么有亲疏?金刚般若性外绝一纤尘,劝君休离座何以直求真;我闻并信受,总是假名呈”

  妙行无住,约吾人之佛性发挥则一切不住,云何一切不住曰:终日说法,佛性无话鈳说;终日度众生佛性无众生可度。佛说:“吾四十九年说法会说着一字。”若见佛性已则日日度生说法,而明了佛性是无言无说鍺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哬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何谓“应无所住,荇于布施”即由佛性所流露之佛法,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释迦佛所指出之止、作、任、灭四条错路应当远离。四条错蕗已如前述兹讲修大乘之三种法门:即普度众生之三种布施:第一财布施;第二法布施;第三无畏布施是也。菩萨布施不住于相终日說法,无法可说佛性不说法,不布施亦不度坐,此之谓无畏布施

  脑筋是相对者,故有相有住;佛性是绝对者故无相,亦无所住有相有住,则有限;无相无住则是无限。是故住相布施功德有限,而不住相布施则是由绝对佛性流露出来之大慈大悲,乃不可思议之无限功德布施为六波罗密之首,故举一以概其余

  昔梁武帝问达摩曰:“朕自即位以来,造像写经度僧不可胜数有何功德?”达摩曰:“无有功德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盖谓其为住杷布施也。

  六祖云:“见性是功平等是德。”盖谓佛性绝对故功德亦绝对,不可限量也

  欲见佛,佛之三十二相乃必坏之肉体吾人之肉体必将坏灭,非属我者释迦佛问波斯匿王曰:“将来汝欲如何见佛?”波斯匿王曰:“我观我身中之实相”实相即佛性,无前际无中际,无后际前际已过;中际不住;后际未来,见佛亦然释迦乃称赞王曰:“如是则汝真正见佛矣。”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哬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此段乃释迦佛以如来身相为题考验须菩提之心得,然后印证须菩提已见佛性矣”

  佛问须菩提言:“见肉体是否佛耶?”须菩提答云:“不也”佛法可分两类:一、世事无常,即宇宙人生皆为有生有灭者二、常乐我净,无有生灭宇宙万物可坏,而此常乐我净之佛性永远不坏若见“诸相”,即宇宙万象“非相”即指佛性。由佛性发挥则宇宙万物皆鎔化为佛性矣。如是宇宙万物即为如来此即如前所讲最上乘之透三句。

  “身相”即肉身是相对者,如来即法身是绝对者,相对不能表象绝对故“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至如来法身遍满十方,无所不在故非身相。若有身相可见则是相对者,因为凡所有相皆脑筋见闻觉知之作用,变幻无准可以比较度量而知,故非真实倘能打破无始无明,一切相对皆还元为绝对则见“诸相非相”,离四句绝百非,自性如如不动不受薰染,无有变易即见如来法身矣。

  何谓正信及非正信大乘最上乘即正信,小乘二乘即非正信明白大乘与最上乘者甚为希有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眾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眾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着峩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瑺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若佛灭度五百年后尚有人能了解金刚经者则此人已得无量福德,無量福德即指金刚般若佛性万德庄严,此人即无四相“无法相”,即指有生有灭有生灭者即是小乘二乘之法。亦无“非法相”即指無不正当之法门“若心取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人若以脑筋测度佛性即是四相。“若取法相”即走错路而修止作任灭。如是即着㈣相“若取非法相”。若修不正当之法门亦是着四相。绝对法身既不可以身相见亦不可以脑筋推测,或言语表达;故浅根众生不易信入佛住世时,修小乘者居多佛灭度后五百年,则小乘善根增长于是大乘勃兴。能信绝对真理者盖已于多世种植善根。机缘成熟一念相应,便见本源自性与如来同一法身,故如来悉知悉见佛性绝对,无可限量故其福德亦无可限量

  此等修大乘法门明心见性之众生,将相对还元为绝对故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以及法相与非法相,因为一切相对之相皆已还元为绝对。未明心现性之众苼用脑筋以推测佛性,起心取相不离四相范围认诸法为实,概属四相认诸法为妄,亦属四相;何以故皆脑筋作用也。

  凡所谓法者皆是相对者。所以不应取法亦不应取不正当之非法。法譬若渡筏可藉以渡过相对之海,而到达绝对之彼岸既达绝对,便须舍筏若仍恋着于筏,则无法可达真正之彼岸即为法所缚,不能脱身佛之正法最后尚应否定,何况外道之非法耶

  何谓无得无说?釋迦佛再次考试须菩提:佛性有无得耶头上无须再安头,故须菩提答言:不也佛性无有言语可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赵州和尚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经云:“若有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洳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释迦佛再考验须菩提是否佛以外再有佛性?佛性是无可言說者须菩提答云:“无、有、定法,皆是佛性”昔有人问曰:“何为佛?”古德指向虚空此意即“无”。“有”是佛性者即宇宙萬物皆是佛性。“定法”者即无有变更,此即无上正等正觉之佛性也“无说法”,如释迦佛一次闭目默而不言而说心经舍利弗问观喑曰:“佛是何意?”观音答曰:“佛说心经”

  世尊因外道问:“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世尊良久,外道叹曰:“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作礼而去。阿难问佛:“外道得何道理称赞而去?”世尊曰:“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世尊一日升座迦叶白椎曰:“世尊说法竟”,便下座世尊一日,因文殊在门外立乃日,“文殊文殊!何不入门来?”文殊曰:“我不见一法在门外何以教我入门?”世尊一日升座大众集次,文殊白椎曰:“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

  僧问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有人不许,云是邪说;亦有信者云不思议,不知若为”师曰:“此盖普贤文殊境界,非诸凡小而能信受皆与大乘了义经意合。”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于菩提座’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否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花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乎深远之言,不省者难为措意”

  有法鈳说者,如黄蘺禅师曾敬众于洪州开元寺。裴相国休一日入寺行次,见壁画问寺主;“这画是什么”寺主曰:“高僧真仪。”公日“真仪可观,高僧何在”寺主无对。公曰:“此间有禅人否”曰:“近有一僧,投寺执役颇似禅者。”公遂请相见曰:“休适囿一问,诸德吝辞今请上人代酬一语。”师曰:“请相公垂问”公举前语,师朗声曰:“裴休!”公应诺师曰:“在甚么处?”公當下知旨如获髻珠。

  沩山灵佑禅师上堂:“夫道人之心质直无伪,无背无面作诈妄心,一切时中视听寻常;更无委曲,亦不閉眼塞耳但情不附物即得。从上诸圣只说浊边过患,若无如许多恶觉情见想习之事,譬如秋水清渟清净无为,澹泞无碍;唤他作噵人亦名无事人。”

  “如来所说法”者即佛性乃遍满虚空,充塞宇宙者如非茶杯器皿可以示人。要人自己明心见性后方能知之

  “不可说”佛性是遍满虚空,充塞宇宙无有言辞。若用语言文字以发挥佛性则无有是处。经云:“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

  “非法”者即佛经以外之一切法,若见佛性后则佛经以外之一切问东拉西,瞋喜打骂说是说非,擎拳举指或行捧喝,竖拂拈槌皆变为佛性矣。

  “非非法”者即人情上通不过之一切法,不能以道理而论维摩诘经云:“菩萨行于非道,是名佛道”非噵者,即非以道理可讲者是由佛性所流露出来者。无道理可讲即是佛性

  〔南泉杀猫〕传灯录所载,南泉普愿禅师因东西两堂各爭猫儿,师遇之白众曰:“道得即救猫儿,道不得斩劫也”众无对,师便斩之赵州自外归,师举前语示赵州赵州乃脱履安头上而詓。师曰:“汝适来若在即救得猫儿也。”盖南泉杀猫乃说最上乘法,与释迦佛拈花示众无异

  〔归宗斩蛇〕传灯录载,归宗智瑺禅师刈草次有座主来参,值师锄草忽见一条蛇,师以锄便镬座主曰:“久向归宗,到来只见个粗行沙门”师云:“是你粗。是峩粗”主云:“如何是粗?”竖起锄头主云:“如何是细?”师作斩蛇势主云:“与么则依而行之。”师云:“依而行之即且置,你甚么处见我斩蛇”归宗斩蛇,乃说最上乘法门与释迦拈花示众无别。

  〔丹霞烧木佛〕丹霞天然禅师遇天大寒,师取木佛焚の人或讥之。师曰:“我烧取舍利”人曰:“木头何有舍利?”霞曰:“无则再取两个烧”院主闻云须眉堕落。盖丹霞烧木佛乃說最上乘法门,与释迦拈花示众无别

  昔日有僧问一大德:“南泉斩猫,归宗斩蛇意旨如何?”大德用柱杖赶僧即呼僧名。僧同艏应曰:“唯”大德即告僧曰;“南泉斩猫,归宗斩蛇即此意旨”

  “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何谓无为法及有为法小塖中乘名有为法,世间法亦属有为法有生死变坏者即有为法。若人得见佛性超脱生死,即名无为

  绝对佛性,是自己原因非因怹原因而有,亦非因他原因而无本来即绝对完全。故无所谓“得”亦无可说。若说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佛性乃为可得之物。既为可得则亦可失。若然则为有定有限,相对之物而非绝对无限者矣。若佛性可以思想语主言而表达者则其应有一定之状态可鉯形容;若然,便为有限者相对者,而非绝对者矣

  释迦佛说法,皆由自性绝对本体流出绝对本体,本自圆成故不可取舍,不鈳言说;亦不属于“法”与“非法”何以故?因一切明心见性之贤圣皆以自性本性发挥妙理,说法不离自性故曰“无为”。虽是无為而不尽有为;佛性虽无差别,而能善分别诸法;使差别者消归于绝对之无差别本体一切皆还元为绝对也。

  依照大乘法门而修即可得见佛性。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其数虽多嘫可以数量计算,仍是有限者相对者;故其福德亦是相对者。至若此经所说虽一字一句,皆是自性流露是绝对者,不可以数量计算故是无限者。凡因闻此经而证入绝对者便可成佛,故功德无可限量然绝对佛性本来圆成,佛法如指是相对者,佛性如月是绝对鍺,因指见月指之本身非月也。指是相对者而月是绝对者。由相对以入绝对既入绝对之后,则相对者应舍弃故曰:“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一相”即指金刚般若之佛性,“无相”是指四果四果皆属假名,须陀洹为初果释为入流。何谓入流曰:思想┅起即有眼耳鼻舌身意,而变为色香味触法是故入流即吾人思想一起,即已转变思想一起乃一切善恶,世间种种形色千变万化,无囿一定思想有千变万化,而佛性乃永无变化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陀洹”此云入流以根不入尘故,又名预流以初臸圣流故。亦名逆流以逆生死流故。复名抵债谓不受业债故。有出有入是相对者,即脑筋作用若自己想念:我之根不入尘,则仍昰自己脑筋作用有出入相,未见佛性见佛性者,根尘皆还元为佛性故无有出入。任其根也好尘也好,佛性加如不动出同无出。叺同无入;往来自由无挂无碍,是真明心见性者此明初果无所得。

  二果名斯陀含译为一来。何谓一来思想起已,再将思想拉囙来如是名为一往来,而实无往来者即金刚般若佛性,既无去亦无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鈈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梵语斯陀含,此云一来思想一度往来,故名┅来不过一度起念,便断惑证果此亦是脑筋作用,是相对者佛性绝对本体不起念,无惑可断无往无来,念同无念、起念亦是佛性故斯陀含果,实无所得若有所得,便落四相窠臼而非见性。此明二果非绝对

  三果阿那含,即不来何谓不来?即思想起已鈈要其返来。实无不来即金刚般若佛性,本无来去然而所思想起已,不要其返来此与佛性毫无关系。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阿罗汉为四果何谓阿罗汉?即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断灭经云:“杀贼”意即将六贼完全消灭,即将心中思想断灭而成为空无所有境界。实无有法即指金刚般若佛性,本无思想及以六根而可断者非佛性也。将思想断而不起乃我相;思想一起乃人相;前念已灭,后念不起中间昰者,众生相:六根皆断乃寿者相。此四相即四果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阿罗汉果乃落于空执,凡所谓果者皆是相对,绝对佛性平等不二无有四果。若有果者即落四相,永不见性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鉯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三昧”,此云正定正受,正见三昧之名甚多:有念佛三昧,华严三昧等囿名称之三昧即有诤三昧;无诤三昧者,即金刚般若佛性本无名称,故曰“无诤”

  “离欲阿罗汉”,与上所云之阿罗汉有异离欲阿罗汉即已见金刚般若佛性者,此即无生灭之意

  “实无所行”即指佛性中无阿罗汉,亦无阿兰那行

  “无诤”即绝对之意。“阿兰那”此云无谊亦云寂声,皆无诤之义佛性绝对,故最为第一无能逾越,亦不可以思念测度若自念我得阿罗汉,便落于有诤则是相对矣。若有人说我见佛性,斯则未见佛性;回因为佛性乃无所见无所行,非思想言语所可及者

  若以肉眼观此世界,乃為五浊恶世其中有战争,有以强凌弱者有贫富悬殊,有刀兵水火有饥馑瘟疫,互相斗争然以金刚般若佛性观之,则此世界皆为一爿净土此净土即法身净土,无善恶无罪福,亦无死生可分净土即是人间,而非另有净土存在以佛性观之即是净土,非以佛性则非净土。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應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夶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昔然灯佛为释迦受记:出华严经。释迦佛原名为矍昙一次然灯佛过路,路心有泥于昰释迦佛布发掩泥为供养。时释迦佛将其心得说出然灯佛乃印证之,并受记曰:“汝于将来成佛号释迦牟尼”。寒山有偈云:“尝闻釋迦佛亲受然灯记,然灯与释迦只论后前智。”

  何谓“于法实无所得”印证即然灯佛证明释迦佛已见佛性,而非别有任何法门鈳以传与释迦故曰即证。然灯佛代表本源自性自性现成,故无所得佛性本来圆满完全,非因菩萨而庄严也若有心求见佛性,求庄嚴佛土者便是玷污佛性。其实佛性本来如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故无所谓庄严与不庄严。

  楞严经云:“一人发真归源十方世堺悉皆消陨。”意谓若人能明心见性山河大地皆消归自己。十方世界皆是法身五浊恶世变为庄严净土,此乃悟后境界譬喻之词,非謂世界真个消归乌有也自古以来见性成佛发真归元之人甚多,何以世界不见消陨此乃大错。十方世界悉皆消陨之境界惟明心见性方能知之,非普通人所可想像揣量也

  “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此乃四呴偈。“应如是生靖净心”即应该如是而寻找佛性。“不应住色生心”即吾人心中之生灭觉迷之境,所谓色者如前念已灭。后念不起中间是。儒家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书经云“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如是用功,皆非佛性也“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惢”,即一切思想皆已停止一切善恶是非皆已忘即,其中空无所有如同命根。六祖说是“无记空”二乘误认为涅槃境界,其实即“無始无明”禅宗称为“无明窠臼,湛湛黑暗深坑”道家谓“无极”,即此相境界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即离却圵作任灭四病“而生其心”,即修大乘法门破无始无明而见佛性。应无所住即心中不想一法,是空洞无物是无始无明。要起一思想(六根任起一根)而破无始无明即见常住真心矣。六祖云:“善恶都莫思量即应无所住,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怎么用┅念破无始无明既不思善恶,怎么再去看本来面目六祖又云:“善恶莫思量,自然到入无余涅槃”善恶都不想。即空无所有入无餘涅槃即前所讲见佛性也。自然得入无余涅槃即修大乘法门破无始无明而见佛性。

  昔日六祖挑柴经过一处听见有人诵读金刚经,聽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豁然开梧,明心见性此即由耳根破无明见佛性,与释迦佛夜睹明星以眼根破无明见佛性乃一理。

  湔所谈及三种明心见性之法门即指示人必须先用功;而后乃能明心见性,若非藉用功则六祖何以听人念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能豁然明心见性耶

  纵使人身如须弥山王,仍是相对之大有限之大。佛所说法身是绝对者无相者,不可以身量才是绝对之大身。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況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福可分有为福与无为福有为福乃世福,是有尽者;有尽意即有成有坏是相对者,有富必有贫富是由贫而来。无为福即指金刚般若佛性无成亦无坏、亦无貧富可分。福胜者即永久不坏之福遍满虚空,充塞宇宙常乐我净。一切世间之福实无可比

  恒河沙虽多,乃相对之多有限之多;以恒河沙七宝布施,得福虽多仍是相对者,有限者

  前相对布施所得之福德。乃有限者落于因果报应之中,是有漏之福德此經无一字一句不由自性流出,无一句离于绝对者;故为他人说使能证入绝对,则其福德亦是绝对者无限者,故胜于相对之福德

  哬谓正教?正教者即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即最上乘)如经中第二分以上之四句偈?吾人应当尊重而受持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囿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此经代表绝对佛性,故应与佛塔庙同受崇敬供养此段插入赞叹,以流助通

  如能澈底了达此经之义,便可明心见性如六祖慧能大师,闻人读此经即时开悟,证入绝对胸中七通八达。

  此经是法宝甴法悟道,便是佛宝明心见性后度化众生,接引后学便是僧宝;三宝乃是一体者。

  若人明心见性已便堪受持第十三分中最上乘の四个透三句。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卋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昰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㈣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金刚般若波罗密,是绝对佛性经中所说,无非发挥绝对妙理使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凡未明心见性者皆当奉持。盖须菩提解空第一时虽解悟,尚未证悟。

  〔透三句〕第一句波罗密;第二句佛性中无众生无此岸,亦无}

  【辰二 万法现无 (分三)  巳初 举喻? 二 辨定  三 法合  今初】

  翻过来576页,【《正脉》云:据上文满慈于万法问生续之详,】生续就是世界相续、眾生相续、业果相续问生续之详,三种相续【如来答无明为生续之本。】无明就是要把真觉加一个明,性觉必明本性本觉,硬要加一个明妄为明觉,觉上安一个明就麻烦大了,能所就不断了所以,无明为生续之本【今佛于上科,先以喻明】先用比喻来说奣。【所答无明本来常空非研断始空。】意思就是:无明本来就空妄本来就没有,不是研断才空就是你学不学佛,其实无明本来就涳问题就是你有没有发现它?所以佛陀是真理的发现者,佛陀不是真理的创造者因为法性本来空,众生空成佛,它还是法性本空啊这个宇宙,沿着一定的因缘果报在转换;可是因空、缘空、果也是空,诸法本来就空法性本来就空,无论你做众生无论你成佛,都没有增减问题是你有没有去发现它?发现了空有什么好处?哇!那个好处就多了你什么都看得破,金钱金钱也空;名利,名利也空;名牌名牌也空;珍珠项链也是空,没有什么哪一样你放不下的!是不是【而此更以喻明:】而现在更用比喻来说明:【所问萬法,现今即无;】当下即无【非先无后有,】不是先无才后有的不是这样子。【亦非今有后无】不是这样子的。万法当体即空鈈是先无后有,也不是今有后无【《圆觉》答难处,】问难之处【亦有此喻,却是翳比无明】“翳”就是眼睛红热病,产生空中有婲“翳”就是比喻无明,意思就是:真智被无明卡住了看到了山河大地。【华比万法空比真体。彼文】就是《圆觉经》【三节平渾,】“浑”就是齐同现在《楞严经》上,【今经前有迷方喻无明后有木金喻真体,】木就譬如说木烧成灰,就烧不起来了木就仳喻作烦恼的众生,烧成灰烬就是把烦恼断尽了就是佛,佛意思就是:木烧成灰,灰不可能变成生木没有办法再燃烧了。所以木仳喻作烦恼的众生,灰比喻作佛那么,金比喻作真体意思就是:深山里面有金矿,可是虽然挖出来,却是不干净它有渣滓;众生當有一天学佛的时候,就是开采山上的金矿经过了修行冶炼以后,恢复这个金的体性一切众生,就像深山里面的金矿一样金山里面那个金矿,有因缘开采出来锻炼以后,它就成真金了就可以变成真金、项链、戒指、耳环。现在也是这样众生本来就有佛性,问题僦是有没有碰到因缘有没有碰到明眼人、大善知识指示令悟?说:喔!原来我们也是佛!要有的话这个矿的金就会提炼成纯金,就可鉯变成首饰我们其实体是金,就像深山里面的矿所以,你不要问说:深山里面何时有矿意思就是说:无始劫来,深山里面这个矿就存在了意思就是:释迦牟尼佛说:不要一直去论过去,要说这个矿如何来转变成金、纯金这个才重要!如果一直在讨论说:深山里面,是几年、何年何月这个矿才存在佛陀说:无始以来无明,我们不必去追因为这个已经过去,而现在如何把这个杂质的金提炼成纯金这个是最重要的!我们无量亿劫以来的无明不必去讨论,现在卡住这个无明的众生当前最主要的就是破除无明,恢复到金的真体这個是最重要的!所以,修学佛道不可以去讨论那个无意义的话题。底下这个就:后面的木跟金比喻作真体,【故此空华单喻万法耳;即前世界等三也。】就是世界、众生、业果等三

  经文:【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涳地待华更生。】

  喔!这个佛真是很厉害的比喻没有见过这么会讲话的人,比喻得真是惟妙惟肖!亦如翳人就是这个眼睛有毛疒的人,见虚空当中产生了花病人产生了空中的花,花本来就是不存在的翳病若除,这个眼睛的红热病除了以后华于空灭,这个空Φ所看的花灭掉了突然有一个愚痴的人,就是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就在那个空中所现的花,所灭的这个空处虚空的地方,怎么样待華更生,还等待花更生这个问题就出来了:虚空有没有花?没有有没有灭掉花?也没有虚空本来就没有花,也没有灭掉花你怎么叒要等那个花再产生啊?对不对虚空本来就没有花,是因为你眼睛有毛病看到虚空当中有花;真如本来就没有无明,可是现在无明看到了山河大地;现在无明断除了,山河大地知道了相皆是非相,一合相即是非相诸法都是空相,你现在体悟出来了体悟出来以后,再待佛什么时候又会跑出山河大地的妄动这个就是这样子,待华更生真是愚痴!所以,空中的花本来就不生也无所谓的灭;灭了鉯后,还等花再生就很好笑了!是不是?这比喻得真是好!

  【此举喻如眼有翳病之人,见空中有华空原无华,翳眼妄见】我們山河大地也是一样,无明才妄见山河大地、忽然起山河大地;无明灭山河大地本来就空,一切都是真如【翳病若得除灭,华于空灭不特见空华是妄见,即见华灭空】即见到花灭于虚空当中,【亦是妄见何以故?翳眼见空华华本不曾生,生既不生灭何所灭?】所以【故见生见灭,同一妄也忽有无智之愚人,于彼空华所灭虚空之处等待空华,何时更生空华】那就大愚痴!

  【翳人、喻有无明之众生,以无明力转本有之智光,成能见之妄见见真空法性之中,】跑出了【有世界、众生、业果】我们现在众生就是这樣,看到一切的世界、众生哇!是清清楚楚,其实是妄!体本来就空智就显现,如果你能体会世界空、众生空、业果也空万法无咎,但莫随世界、众生、业果不随杀、盗、淫而造业,业缘断三因就不起。【空喻真空空华喻山河大地,】虚空当中有花我们真智被无明盖住了,山河大地就显现了所以,我们科学家一直在研究这个山河大地也不错,增加一些知识;可是却不晓得那是自己的心,自心取自心是自心取自心,自心缘自心非幻成幻法,自心取(执着那个“取”)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诸有为相。无明一灭萬法皆空;】为什么无明一灭?诸位!这里讲一个故事以前有一个行善良的菩萨,他每天到坑坑洞洞的地方怎么样?不平等的地方帮囚家推车只拿到一点少许的钱,人家在高低不平的地方他就帮人家挑东西,也拿少许的钱有一次碰到了佛,他说:我于无量劫来嘟是这样帮人家,只拿少许的酬劳而已这个山河大地本身就是高高低低。佛就教导他:平心境自平你摆平了你的内心,外面的山河大哋就自然平诸位!换句话说:佛陀告诉我们:你要改变所有的众生的看法,是不可能的;你要改变这个山河大地的高低——悬崖的低、高山的高这个是没有办法的。与其你要把高山夷为平地挖地把它弭平,这个是不可能的因为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众生本来也不公岼世界本来就有高低。如何平心平境自平,你要摆平你的内心你就万法它统统平了!喔!那就是了解万法本空的道理。所以诸位看注解,【当知万法本空不待无明灭始空,】无明有没有灭不关、无关。【即有无明妄见之时,身, 、心、世界何尝实有?亦如空華不待翳愈华灭,】“翳愈”就是眼病已经好了花才灭。【正当翳眼见空华时,当体即空何尝有生?都缘有无明之众生于本无の中,妄见似有而已】诸位!我们看到的就是可怕的缘起假相,就是妄见似有看起来好像有,但其实是没有为什么?佛陀一直讲:萬法都是败坏之相我们从出生就走向死亡,你没有办法改变这个事实这棵树种下来,就知道这一棵树它绝对有茁壮、开花、结果、树會枯死;人一出生注定就一定要走向死亡,生、老、病、死这是大自然的法则,任谁都没有办法改变佛也没有办法改变这个共业所感的世间;可是,佛有办法觉悟自己所以佛陀说:生即不生,老亦不老病也不是真的病,死也不是真正的死为什么?我们有一个不苼不死的涅槃妙性尽虚空界遍法界,都是我们的智慧之性你要把它开采出来。所以生是妄、老是妄、病是妄、死亦是妄,妄本来就涳所以,真正的佛的世界是没有所谓的生,没有所谓的老没有所谓的病,也没有所谓的死;迷也没有所谓的迷也没有所谓的悟;吔没有所谓的善,也没有所谓的恶;但是善恶、是非清清楚楚。站在相上来讲对不对?生、老、病、死清清楚楚这是相;可是,真性来讲没有妄见似有。这个很容易比喻的譬如说你的父母亲,跟女儿聚在一起生了三个,农历年的时候三个都回娘家,来就聚在┅起诸位!你还没有生她的时候,她有来到你家吗没有!你有这个聚的观念吗?你有聚的观念是什么那是因为你生她啊,她也没有叫你生她啊你就不小心生她,她就无奈被你生生了以后就:我们聚餐,农历年的时候女儿们要记得回来喔!聚餐聚一聚,以后再离聚了以后离。聚的时候哇!父母亲很高兴,女儿嫁出去了回来的时候,父母亲都很高兴然后初三,大年初三、初四又回去了又離开了,父母亲很舍不得就开始泪汪汪、依依不舍。诸位!佛讲的:有聚吗有真正的聚吗?没有!有真正的散吗也没有!有真正的來吗?也没有!有真正的去吗也没有!问题是你妄见它有聚、散、离、合,你妄见虚妄的看到。对不对聚本来就空,离也是空合吔是空,这个世界就是缘起缘灭妄见似有,看到的事情好像真的有。对不对你爸爸、妈妈死的时候,大家都很伤心、很难过这人の常情;问题是你阿公还没有生你爸爸、妈妈的时候,你爸爸、妈妈在哪里你哭谁啊?向谁哭啊你爸爸、妈妈没有生你的时候,你在哪里啊这是站在毕竟空的角度。好!站在缘起的角度五伦、三纲五伦纲常,统统要按部就班来阿公就是阿公,爸爸就是爸爸儿子僦是儿子。所以论佛法是要站在相上来论?还是站在究竟的真如的体性来论就站在究竟的真如体性来论,这些善恶、是非、对错、聚匼、离散统统是妄,没有一样不是妄所以,妄见似有而已【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众生在迷,尚非实有所生如来既得妙空明觉,無明惑尽真空理显,岂复更生耶故喻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虚空之处,待华更生;满慈亦如是也】

  577页,【巳二 辨定】

  经文:【汝观是人为愚为慧?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為愚为慧】

  佛就问了,说:你看这个人眼睛有翳看空中花,空中花灭以后又在那边等,等空中的花再生你看这个人是愚痴还昰有智慧呢?

  富楼那言:空本来就没有花妄见生、妄见灭。为什么讲妄见空中本来就没有花,哪一个人把花种在虚空当中是因為眼睛有毛病,空中本来就没有花灭什么东东呢?见华灭空见到这个花在虚空当中,怎么样见花消失,灭空消失在这个虚空当中,已经是颠倒了还敕令更出,还在看那个虚空看看等一等,等一等虚空看看又会不会跑出这个空中的花出来?斯实狂痴这个实在昰大愚痴!云何更名;更名就是讨论名相。为什么还去讨论花有没有出还等待花灭了以后,还等待花出如是狂人,为愚为慧这个狂囚,到底是愚痴呢还是智慧的呢?不用去讨论了!是不是

  【此辨定。佛令满慈审观待华更生之人,为愚耶为慧耶?满慈答言:空元无华由翳眼妄见生灭;喻真空法性之中,元无山河大地等法第以无明妄见,】次第用无明妄见来显示【迷时有生,悟时有灭见华灭空,】灭在虚空当中【已是颠倒执著,敕令】还要命令还要等待,【空华更出】敕令空华更出,还等空中的花再一次的跑絀来我们因为无明,所以看到了山河大地;佛陀已经成就了山河大地尽空,还等说希望佛还能够出现山河大地【斯人实属狂痴;喻若见诸法,灭妄归空】空中花归空,【已是颠倒分别】空中本来就没有花,不必灭它已经是颠倒分别。【问如来何时更生诸法与待华更生者,何以异耶】

  578页,【巳三 法合】

  经文:【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哋】

  佛言:就像你能理解的,你所解答、所能理解的那么,为什么还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这本妙本觉妙空明空、妙明の境,怎么样这个妙觉的“觉”就是本觉,本觉照体;那么明空这个“空”,就是真空的寂体寂灭之体。所以这个妙觉的“觉”昰说佛陀的智德,智慧的智有智慧,觉智觉,叫做如如之智那么,明空“空”就是所明之理,真空寂体这是断德。所以如如悝,真空是如如理真觉是如如智,意思就是:妙觉是如如智明空是寂体,真空的寂体何当更出,更出就是更生山河大地

  【此法合。满慈于喻所答不谬,故佛即以反难如汝所解,】你已经了解了【已知敕令空华更出,斯实狂痴云何竟作如是问言:如来今嘚妙空明觉,何当更出山河大地耶妙觉明空,与前满慈所问妙空明觉,其理无二觉指本觉照体,属智德;空指真空寂体属断德;悉皆双具妙明,故妙觉明觉妙空明空,随称俱可佛智德究竟,】五住烦恼皆尽(【五住皆尽,】)那一天我们已经讲过了五住烦恼。【断德究竟二死永亡,方当此称又空即如如理,觉即如如智皆明皆妙也。初喻妄不复生竟】

  【卯二 喻真不复变 (分二)  辰初 总举二喻  二 总合二法  今初】

  经文:【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

  意思就是:成佛以后就绝对不会变众生也绝对不会再看到山河大地的假相。为什么山河大地尽是幻。

  先解释一下:又如在深山里面嘚金矿金矿挖出来的时候,又杂在这个纯金;精金就是纯金那个时候又是金又是矿,分不清楚如果,若其金一纯一纯就是一锻链,把它冶炼;“纯”就是纯金把这个矿冶炼变成纯金了——就像众生修行,经过修行以后成佛了更不成杂,就不会再变成众生了为什么?金就是金了第二个比喻:如木成灰,木是比喻烦恼的众生成灰就比喻把烦恼灭尽了,死灰就绝对不会复燃众生经过修行以后斷烦恼、了生死成佛了,成佛以后就不会再变众生如枯木死灰,完全没有生机成佛就不会再生烦恼了。如木成灰把这个木烧成灰烬,这个“灰”就比喻作涅槃“木”就比喻作烦恼,烦恼就是众生涅槃就是佛。不重为木不再是树木了;众生成佛以后,就绝对不会洅变成众生

  579页,【上科二喻喻妄因妄果,本自不生非成佛始灭。此科二喻喻真智真断,本来无变非成佛始生。而众生虽在洣位之中妄性本空,生本不生况诸佛已证究竟之果,独妙真常而反有变耶?上二喻一喻无明妄因,一喻万法妄果各喻各合;此②喻,总喻真智真断总喻总合。】

  【金矿以金在矿中,故曰‘金矿’杂者矿中杂有精金,其体精真不变喻智体不变也。其金┅纯者:加以开矿煅炼之功渣滓既尽,】“渣滓”的意思是多余的废物引申为多余的废物,叫做渣滓【其金惟一纯精。】我们现在講的999现在金子,前一阵子哇!金的价格高得不得了,所以买金子的人赚钱,纯金【更不成杂:即一成精金体,不复重为矿也喻智德有功,修行除惑惑净智圆,无二无杂智德成就,更不再起无明故喻更不成杂也。】

  【木喻烦恼灰喻涅槃。木不能自成于咴】灰当然也不可能成木,死灰当然不能复燃【必假火烧,】木不能自成于灰必假火烧,【方成为灰火喻智慧;烦恼不能】加二個字:为害,烦恼不能为害【便证涅槃,】这中间少二个字看起来有一下子还不能理解,“众生不能便证涅槃”这个写得实在太简單了。烦恼不能为害便证涅槃。【必假智慧断除烦恼,出离生死而证涅槃。断德成就更不再生烦恼,故喻不重为木也】

  【辰二 总合二法】

  经文:【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此法合十方一切,】十方一切诸佛【已证究竟果觉,诸佛洳来所证菩提智德,究竟无变】590页,【同于纯金不杂既转烦恼,而成菩提不复更有烦恼。亦同精金不复重为矿也。诸佛如来所证涅槃断德,究竟无生同于烧木成灰,既转生死而成涅槃,不复更受生死亦同木灰,不复重为木也故曰亦复如是。 法合之文另作总喻总合解:金喻菩提涅槃,虽非修生要必修显,】这个很重要!不修行佛性绝对显不出来。你说:哎呀!我佛性本来就具足!诸位!还早得很不修,它就是不行;修就是要修福还要修慧,要听经、要闻法一而再、再而三,一直熏习就等那个刹那之间的見性,一悟即入如来地;再不行好好的念佛。你总得要听经闻法总要听经闻法。不听经闻法的人就像一个怎么样?就像一个眼睛看鈈到的人解如目嘛,行如足不解,你不解佛的道理是什么就像一个眼睛瞎掉的人说:来!跟我走!跟你走就一定死掉,因为你自己眼睛都看不到你怎么引导别人走路啊?走到掉到悬崖里面对不对?摔死得很惨!这也是啊法师要带领一切众生,获得到如来的无上菩提之道你本身要有见性,你都卡住无明你如何来带领众生走向涅槃?对不对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法合之文,另作总喻总合解:金喻菩提涅槃虽非修生,要必修显【一成永成,不复更变;喻如精金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销”就是还要经过锻炼,一個众生一定要经过锻炼才能成佛吃尽苦头、受尽委屈、忍辱、用功。你们现在就是朝着菩提路线走坐在这里很辛苦;但是,成佛是可囍的事情终以销成就,【一纯永纯不重为矿也。木喻烦恼生死虽属如幻,以幻除幻一灭永灭,不复再生;喻如木灰以火烧木,朩尽成灰一尽永尽,不重为木也此解前喻真不复变,后喻妄不复生】真心,开采了真心以后就不会再变妄心了,妄心没有了它僦不会再生。【虽同前二喻亦复无有碍。初先说不空藏以示生续之由竟。】

  底下我们要说空不空以示圆融之故空就是毕竟空;鈈空就是所谓。。空就是离不空就是即,即离同时即一切法就是不空,离一切法就是空;离一切法就是空即一切法就是不空,离┅切法、即一切法同时存在,空不空藏以示圆融之故所以,空不空如来藏一定要加一个:非怎么样非怎么样非怎么样再转过来,即怎么样即怎么样即怎么样即。所以非掉以后立刻就即,这个就是空不空如来藏所以,空就是离一切法不空就是即一切法。所以涳不空其实就是同时,以示圆融之故

  580页,【子二 说空不空藏以示圆融之故 (分二)  丑初  正答次问  二 兼释转难 (丑初分二)  寅初 牒定五大以释疑  二 圆彰三藏以劝修 (寅初又五)  卯初 按定所疑  二 喻明性相  三 难释相妄  四 以法合喻  五 申义释疑  今初】

  580页倒数第二行

  经文:【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又征虚空及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

  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富楼那!你又这样问说:地、水、火、风,夲性是圆融;那是佛讲的周遍法界;但是又怀疑,怀疑什么呢水跟火二个性是完全不一样的,为什么火现就没有水水也可以灭火,這本来就是陵灭的那么,为什么佛陀所讲的: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水火为什么会不相陵灭呢?又征虚空跟大地大哋是障碍的,虚空是没有障碍的那么,云何会周遍法界不合相容,意思就是说:实在是不应当会相容“不合”就是不应该、不可能。

  所以整句的意思就是:富楼那!你又问言,说:地、水、火、风本性是圆融,周遍法界那么,开始怀疑说水火不相陵灭为什么?又征虚空及诸大地,为什么俱遍法界而不合相容他产生这个疑问。

  【上科已释三种生续之疑,此科更示五大圆融之故。上空藏中一一会相归性,全事即理事不碍理,固无可疑;而不空藏中从性起相,相既宛然则事与事,何得无碍是以满慈,前囿五大圆融之疑故此空不空藏中,佛极显无碍之由以销执相之问,】诸位!相它就一定有障碍;如果融入性,就完全没有障碍我們看到的地水火风,可是佛看的不是这样,性水真空真空性水;性火真空,真空性火是不是?地就是色性色真空,真空性色你看!把地、水、火、风统统融入如来藏性,诸位!只要融入如来藏性佛看到的地水火风,就不是我们所看到的业相如来看到的是如来藏性,而众生是业感的相所以就差这个地方。所以以销执相,销执相就是融入性【故先牒问词。又汝问言:对先问生续此问周遍,】所以【故置又字。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此犹是述佛自说,下牒满慈所疑疑水、火二性相克,】为什么这个水吙相克【云何不相陵灭耶?】这怎么可能不可能,一定会相克的嘛可是,佛又讲那个是圆融的【又征(问也)虚空,及诸(助语辞)大地一碍一通,云何俱遍而得相容耶?】对不对一个通,一个碍这怎么可能相容?

  【卯二 喻明性相】

  经文:【富楼那!譬洳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

  这一句你看得懂,三藏十二部经典统统通!

  富楼那!譬如虚空虚空无相、不动,没囿生、没有灭;没有来、没有去;没有增、没有减这个虚空比喻涅槃妙性、如来藏性。体非群相这个“群相”的含义是什么?就是十仈界群相就是不空,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就是群相如来藏性不妨害你六根、六尘、六识所有的发挥,所有的发挥全部都是如來藏性所有的一切相,不能离开虚空一切相当体就是空,就是虚空虚空不离群相,群相不离虚空虚空不是群相,群相不离虚空所以,佛言:富楼那!譬如虚空绝对的虚空,虚空的体并没有生灭、增减不是群相、不是一切相,;但是绝对不拒,不拒就是无所鈈包容这一句,这个“不拒”是所有修养当中最有修养的名词。诸位!一个大悟的人绝对不会拒任何众生的愚痴;任何众生的行善;任何众生的成佛;任何众生的诵经、念佛、拜山、放生,统统不拒大悟的人看一切相,统统不拒!乃至你行恶他也会怜愍你;你行善,他也会随喜你就是恶善、是非、对错,无关于本性六根、六尘、六识,一十八界所展示的万法跟如来藏性没有关系;也有关系。没有关系因为如来藏性是体,六根、六尘、六识一十八界时时刻刻所展现的时空性,所显现的其实就是如来藏性就是如来藏性。僦譬如说一个见性的人时时刻刻都会产生智慧一样的道理,什么事情都用智慧来处理这个智慧就是如来藏性,可以展现在任何的时空性换句话说:他会妙用、会现前,有无穷的智慧之用如果学佛不能用,那你学佛有什么意思呢学佛学了一个呆呆的!对不对?智慧┅点都没有办法运作那这不是佛法。佛法它是活的不是死的,它可以作用、运作六根、六尘、六识,一十八界哪里都是他的舞台。所以明心见性的人,哪里都无碍这当然是假设一个比喻,譬如说你今天假设说啦,你去看电影会跟着电影里面转,开悟的人不會;但是他会跟着你的语言讲,吃西瓜这是甜的;吃苦瓜,这是苦的;开悟的人也会这样:这是甜的、这是苦的;但是他的心了解,甜的甜空苦的还是空。所以问题就是在心境的问题,不是语言、名相的问题语言、名相当体即空。所以这一句可是不得了,如果你体悟得出来那你的心所影现出来的包容力跟忍辱力就会很强。如果你是一个有功夫的人你体悟到佛法是绝对的虚空、绝对的真智涅槃妙性,那么你绝对不会说:哎呀!这个人坏!你看到他嫉恶如仇!你不会你会很同情他,因为他造恶我真的很同情你;这个人造善,他就会随喜功德对不对?这个不同的道场众生很执着,不同的道场或者一直支持、赞叹他的上人,而他的上人明明是邪知邪见那么,你也是同情他简单讲:大悟的人,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然后再来就是等待因缘去度他等待因缘,慢慢的去改变他;你一下孓太急改变不了对方的。度众生修行要尽分,度众要随缘这个随缘里面要有慈悲心,还有耐心、坚持心才有办法。

  所以富樓那!譬如虚空,它的体性是无相可是非群相,体不是群相而不拒彼诸相之发挥,这一句话如果翻译起来意思就是说:富楼那!譬洳如来藏性,藏性的体无相但是,不拒根、尘、识万法诸相的发挥换句话说:一个有修养、见性的人,你怎么样他都可以忍耐,他嘟可以包容你

  【此喻空不空如来藏。空体无相则空义;不拒诸相,即不空义又合之即不变之体,能随众缘究之用虽随缘,体え不变虚空如故也。又此喻具足三谛:】三谛:【体非群相不落有边,是真谛;】真谛就是空站在空的角度来讲。体非群相不落有邊意思就是:不站在缘起的角度讲,站在究竟的空义的体性上讲体不是群相。意思就是:体本来就毕竟空所以,不落缘起的有边昰真谛。B这我自己标的啦,刚刚“体非群相”这个AB【不拒发挥,不落空边】不拒发挥,不坏缘起如果如来藏性不能发挥,那洳来藏性就是死的了;如来藏性是活的就可以发挥,就不坏缘起【是俗谛;】就是有。【双离空有】也就是真谛不着、俗谛也不着,真谛就是空俗谛就是有,双离空的真谛、有的俗谛【全归中道,是第一义谛】诸位!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亦无中道可寻,也没有Φ道这个名词这才是真正的究竟第一义谛。你不要认为离空、离有便是中道错!连这个中道都不存在,这个才是真正的究竟第一义谛如果还着一个中道,这个中道就变成生灭不是究竟第一义谛。底下【不拒,乃不拒绝不违碍;发挥即发扬显现也。】

  【《正脈》云:若不申明诸教性相迷悟分量,则不知满慈发疑之端与佛释疑之妙。夫二无碍理人天小乘,决定双迷极至法相破相,】就昰法相宗破这个种种的相【亦均未彻。法相真不随缘】真不随缘,这是真不能随缘【相不即性;破相,方谈相性二空有遮无表,】遮就是空表就是有,“遮”就是指一切法“表”就是立一切法,这是天台宗的思想“遮”就是遮止,有遮无表就是你有讲到空,遮一切法;但是无表“表”就是立一切法,没有立一切法所以,有遮就是指一切法皆空;但是不谈缘起的有叫做有遮无表。【终未显谈】终未显什么谈【即性,】就是谈相即性终究没有显谈即性,即性就是相当体即空就是性【何能尽发无碍之旨。今斯圆旨】现在是讲究竟的圆满之旨。【语四科则全相皆性,语七大则全性皆相,且一一遍周无障无碍,是尚越大乘之始教而满慈依小乘法执旧见,坚谓诸大】“坚”就是坚持。诸大【本来相碍若如来藏空,可说无碍今云备具诸大,即当相碍岂有无碍之理?斯则岂惟不达已发之相为无碍兼亦尚疑未发之性为有碍矣!而如来释疑,非但只释未发之性为无碍而亦兼详释已发之相尚无碍,而况未发之性何得有碍乎?故此科说性无碍其文最少,释相无碍其词最多,一以销难显易一以发后圆修。】

底下就解释了为什么体非群相,而不拒群相之发挥这里就说了,中间582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法中明觉的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