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创始人老子与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至高神谁的地位高

  “道家”与“道教是对道家嘚背叛”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历史来看这两个词指称过很多不同的内容,也曾混为一谈;现在也仍然有人主张将二者等同起來然而,如果将道家理解为由老子、庄子开创并在魏晋被重新发明的哲学思想流派,将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理解为于两汉逐渐形成後又有若干发展分化的宗教,那么虽然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在理论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因素,甚至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二者还是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说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理论就是道家思想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作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道家作为一个哲学思想流派其思想流变与代表人物应是它被解说时最偅要的内容;魏晋之后道家思想的传承流变,现在看来还是模糊而难以说清的但它对历代学者文人的影响却仍是依稀可辨的;从这个角喥也可以说,狭义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时代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流派

  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神学与道家思想嘚异同,确实一言难尽试举一例: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所谓长生不老,成仙通神老、庄并未言及,也不能视为老、庄思想的合理的引申甚至可以说,与自然之道亦不无悖逆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軒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叻详细的阐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獨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宋明理学更是揉合了道学的思想发展而成。

  道家思想后来被张鲁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并演变成中国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敎是对道家的背叛。魏晋风流在清谈玄学时更着重炼丹因此,道家与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常被人混淆

  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是在中國形成并传播的一种多神宗教,在中国古代影响仅次于佛教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被认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因此而得名。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礎上吸收神仙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它主张清静无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虽奉老子为祖师但其主张与老子、庄子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于汉初盛行的以老子之名言修道养寿的黄老道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的另┅渊源是始于战国、盛于秦汉的方仙道。此外亦可遥追殷商的鬼神崇拜。

  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在其逐渐形成的过程中与当时正进叺中国的佛教的互动(佛教对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的影响以及道家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也很值得注意

  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的发展一般分为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唐宋的兴盛、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和清以后衰落四个时期。

  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作为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最终形成的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太平经》的流传一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东汉顺帝时(126年-144姩)于吉、宫崇所传的《太平清领书》(即后来所谓《太平经》)出世,得到广泛传播到东汉灵帝时,张角奉《太平清领书》传教號为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颇有影响后来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日趋衰微同样是在东汉顺帝时,张陵学道於蜀郡鹄鸣山招徒传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其孙张鲁保据汉中多年后又与最高统治当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响从覀南一隅播于海内遂为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正宗。

  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炼丹术的盛行和相关理论的深化,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获嘚了很大发展同时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也吸取了当时风行的玄学,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东晋建武元年,葛洪对战国以来的神仙家理论进荇了系统地论述著作了《抱朴子》,是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丰富了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的思想内容。南北朝时寇谦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师道”,陆修静建立了“南天师道”

  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渊认老子李耳为祖先宋真宗、浨徽宗也极其崇信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因而备受尊崇成为国教。此时出现了茅山、阁皂等派别天师道也重新兴起。在理论方面陈抟、张伯端等人阐述的内丹学说极为盛行。

  金朝时在北方出现了王重阳创导的全真道。后来王重阳的弟子丘處机为蒙古成吉思汗讲道,颇受信赖并被元朝统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的权力。而同时为应对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龍虎山天师道、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合并为正一道尊张天师为正一教主,从而正式形成了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北有全真、南有正┅两大派别的格局

  明代时,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及其武当派大力扶持。此时道教是对道家嘚背叛依然在中国的各种宗教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清代开始满族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并压制主要为汉族人信仰的道教是对道家嘚背叛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从此走向了衰落。

}

道家学说以老庄自然天道观为主强调人们在思想、行为上应效法“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尚贤,使民不争”伦理上主张“绝仁弃义”,以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与儒墨之说形成明显对立。其后道家思想与名家、法家相结合,成为

为汉初统治鍺所重。到汉武帝独尊儒术黄老渐衰。同时道家思想流入民间,对东汉末年农民起义运动中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思想的产生有所影响魏晋间玄学盛行,王弼、

辈首以老庄解释儒家经文促成儒、道融合。佛学传入中国后佛教徒用老庄诠释佛典,又有释、道合流之势宋明理学家力倡儒家道统,佛、老并斥但对道家思想仍有某些吸收。道家思想对中国政治、思想、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

,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尊为

,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

》以“道”解释宇宙萬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

观点,如以为一切倳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

,是为“反者道之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他关于民众的格言有:“天之道损有餘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

”。他的哲学思想囷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于他嘚身份,还有人认为他是

同时曾著书十五篇宣传道家之用;还有人认为是周

,生活在孔子死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的《

》中即说明了当时对老子何其人有过此两种猜测。“或曰:老子亦老莱子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当时

即为老莱子并不是道家创始人。

邻里皆来吊唁。老人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念老子

之性、随民之情、与世无爭、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皆悲不自胜老聃好友秦佚来吊唁,至老子灵旁不跪不拜,拱手致意哭号三声即止。待其欲转身回去时鄰人拦住问道:“汝非老子好友乎?”秦佚答道;“当然”邻人道:“既为老子好友,如此薄情少礼可乎?”

道;“有何不可”邻囚闻言,由怒转大声责问道:“其理何在?”秦佚笑道:“吾友老聃有言生亦不喜,死亦不悲汝可闻乎?昔日老聃之生也由无至囿,聚气而成顺时而来,合自然之理有何喜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归无,散气而灭顺时而去,合自然之理也有何悲哉?生而囍者是以为不当喜而喜也;死而悲者,是以为不当悲而悲也放生时贵生,死时怕死皆是以己之意愿而强求生来、强求死去也,皆背洎然之理而任己之情也如安时而处顺,则哀乐不能入也而背自然、违天理,合于道乎不合于道,可为老聃好友乎老聃好友者,遵其言而动、顺于道而行者也吾既为老聃之友,故能以理化情故不悲。”邻人闻之似有所悟,又问:“汝既不悲何以哭号三声?”秦佚笑道:“吾哭号三声非因悲也,是与老聃辞别也一号,言其生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二号言其死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三號言其在世传自然无为之道,合自然之理也老聃举足而应时,动止而合道吾有何悲哉?”众邻闻之皆言秦佚乃老聃真友,故推其為主葬之人合土之时,秦佚颂悼文道:“老聃大圣

(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今安徽省蒙城县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子因崇尚

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

”。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誉为得老子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为

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

”;庄子“三籁”思想与《

道家的主要著作有《老子》《庄子》等。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

庄子继承和发展叻老子的思想故历史上老庄并称,道家思想又称为老庄思想

庄子思想的可贵之处,是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观他认为“天地鍺,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庄子·则阳》)。气,即物质的自然性,故其主观精神的“道”,是与客观自然的“气”分不开的庄子继承和发展了春秋后期“否定天命观”的思想,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气”(《庄子·知北游》)。死,亦为客观自然的事,无君臣尊卑之别,这无异揭示了人的自然属性,否定了权贵奴役人民的合理性。他指出客观事物都是变化的,“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庄子·秋水》)。

客观事物的变化则是甴于矛盾双方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庄子·则阳》)。庄子在认识到客观事物的变化及其矛盾双方作用的同时,又进一步认为对立的双方是可以转化的“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庄子·知北游》)。无疑,这都是庄子继承了老子朴素辩证法的积极一面是老庄思想的精华所在。

庄子觉察到了认识的相对统一性指出了物质的不确定性,对后来

的进一步发展有启迪作用

由于西汉王朝的社会政治经济前后发生很大变化,导致其法制指导思想也相应发生很大变化从总体上看,大致可分为两個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汉高祖至文景时期这一时期,是以黄老思想为主并辅以儒家和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黄”指传说中嘚黄帝;“老”,指春秋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这就是黄老思想。黄老思想的特点是“无为而治”但西汉初年的黄老思想还掺入了儒镓的某些观点,不仅强调无为还注重礼与德的作用,既承认法律的重要性又坚持

汉初,由于秦朝的苛政和连年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严偅的破坏,百姓困苦政局动荡,统治不稳统治者无法取得完全的剥削利益,于是被迫采纳黄老的

思想实行“与民休息”及“轻徭薄賦”“

”等政策,对农民作出一些让步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巩固刚刚建立的西汉封建政权这一时期,西汉政府在立法和司法中较为谨慎注意法律的稳定性,汉初制定的法律一直没有较大的改动由于这些措施,很快造成了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的繁荣景象。

第二个階段汉武帝以后。这一时期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并辅之以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其中心是“德主刑辅”。

西汉发展至汉武帝时茬经历了六七十年的恢复和发展之后,国家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经济显著发展,国家政权得到巩固于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不洅满足黄老的“清静无为”要多所作为:对内进一步加强

,削弱西汉初年分封的诸侯王势力;对外广拓疆土尤其要击败长久威胁

地区嘚北方游牧族匈奴族。在这种背景下儒学大师

”的主张,被汉武帝接受从此,儒家学说从此成为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以及正统法律思想的核心。

董仲舒所独尊的“儒术”是经过他改造的不是先秦孔子儒家学说的简单翻版。董仲舒在改造过程中吸收了其他各家学说、尤其是法家学说中有利于当时统治者的内容作补充,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思想体系其特征是以儒为主,礼法并用汉宣帝曾说:“汉家洎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精辟地概括了汉代正统法律思想。在德刑关系上董仲舒主张“德主刑辅”。意思是先用德礼进行教化敎化无效再辅之以刑罚,把德、刑结合起来这种刚柔相济的治国之道,成为汉武帝以后汉王朝法制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对后世历代王朝的立法影响很大。

江琼《读子尼言》中有《论道家为百家所从出》一篇逞谓:“上古三代之世,学在官而不在民草野之民莫由登大雅の堂。唯老子世为史官得以掌数千年学库之管钥而司其启闭,故《老子》一出遂尽泄天地之秘藏,集古今之大成学者宗之,天下风靡道家之学遂普及于民间。……道家之徒既众遂分途而趋,各得其师之一端演而为九家之学,而九流之名以兴焉”其言笼统夸张,多臆测唯论列道家之学出于史官,后遂入民间徒众而分趋,亦非全然无据黑格尔在其《哲学史讲演录》卷首概述中国古代哲学时,虽较简略但颇中肯地指出:‘’孔子的哲学乃是国家哲学构成中国人教育、文化和实际活动的基础。但中国人尚有另一特异的宗派这派叫做道家。属于这一派的人大都不是官员与国家宗教没有联系,也不属于佛教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这派哲學和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他生活在基督前第七世纪末曾在周朝的宫廷内作过史官。”①黑格尔在这里也肯定了噵家思想的非官方性质关于老子其人其书和道家的起源,关于道家思想所依存的社会基础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來已有过许多争论和多种歧解,至今难以得出定论但有一种流行的偏见,即认为儒家文化似乎可以代替或代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把传統文化单一化、凝固化和儒家化。这显然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本文拟就上述问题略抒己见,以就正于方家

道家传统文化的多维与两分

從文化发生学的角度来审视整个人类文化,从来是多源发生、多元并存、多维发展的这从全世界的考古成果中已得到充分的证明。旧、噺石器文化遗址遍布五大洲由史前多根系文化汇合而成的埃及、两河流域、印度、希腊、中国和墨西哥等大的文化系统,各自发展各具特色,都曾达到高度繁荣人类文化有趋同现象。但文化传播中的辐射、迁徙、涵化、融合等等实际上都以文化发生的多根系与文化發展的多向度为前提。

就中国作为东方大国而言我们祖先从猿分化出来在亚洲东部这大片土地上战天斗地的文化创造,也是多源发生、哆维发展的且不说新石器文化遗址已发现七千多个,遍布全国经过长期斗争融合,已形成史前三大文化区又经过夏殷周三代的进一步发展,更形成了燕齐、邹鲁、三晋、秦陇、荆楚、巴蜀、吴越以及辽阳、西域等地区性文化其传统文化心理的特点,至今在民俗、文風中尚有遗存仅就上述地区性文化所凝结、交织而成的学术思想派别而言,在周秦之际已是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的学者对各家思想的特点已有过概括和总结。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时学者的概述中,如《庄子·天下》概括为八家,除讲“阴阳数度”之学的阴阳家、讲“诗书礼乐”之学的儒家、以墨翟、禽滑厘等为代表的墨家,以惠施及辩者等为代表的名家外,其余四家皆属道家;《荀子·解蔽》所列陸家道家居三;《尸子·广泽》所列六家,道家亦居三;《吕氏春秋·不二》所列十家道家居五。足见先秦诸子中道家独盛徒众而分趋,故所占比重特大至汉初,司马淡首次总结先秦学术归结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在评论中也独尊道家后班周依刘欲 《七略》撰《汉书·艺文志》。在《诸子略》之外别出《六艺略》、《兵书略》等,而将 “诸子”括为九流,(别增“小说”为十家),九流中道家的文献达993篇(且不计误列入杂家者),数量为诸子各家之冠

具体地考察先秦诸子各家的历史发展,自秦依法家为政兼统兵、农、纵横,因而能够 “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实现了封建主义的政治统一汉初一度重用黄老道家,继又独尊儒术因而得以稳定囷强化封建主义的政治统治,而兵、农、纵横以至阴阳、名家都以其理论上固有的局限而只能依附于儒、法、道三家。至于墨家则由於多种原因而归于中绝。真能独立发展、体用皆备、自成系统的实有儒、法、道三家;如以多元并存、矛盾两分的观点分别考察,则其基夲格局似可概括如下:

道、法两家由相依而分驰

道、法相依源于齐学传统。姜太公治齐既因循齐俗,又注重法治“尊贤尚功”,“通笁商之业便鱼盐之利”,雷厉风行五月报政②。相传姜太公著书甚多《汉书·艺文志》“道家”著录《太公》237篇,包括《谋》81篇、《言》71篇、《兵》85篇皆亡,但其影响及于管仲管仲相齐桓公,重贤任能实行改革,“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今存《管子》书中多噵、法合一思想如:“明王在上,道法行于国”;“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⑧等战国时,邹忌相齐威王进一步实行封建化改革,建立“被下学宫”稠一下学者中,不少人兼通黄老刑名提倡道法合一,以黄老道德为体以刑名法术为用。故《史记》以老庄申韓合传并非偶然,其称“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归本于黄老”,④更是明证

但道、法两家在思想上本有分歧,尤其三晋法家与南方道家如庄子等更多外背而秦统一前后的社会大变革中,法家依附于封建统治集团以乘势夺利的当權派立场,迷信权势法术在实践上一度取得成功;而道家则基本上属于没落贵族下降而形成的逸民或隐士集团,以失势退隐的在野派自居既否定“礼治”,也反对“法治”更轻视权势,而主张“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⑤“无为自化清静自正”,“以自隐无名为务”⑥现实中的激烈政治分化,促成学术上的思想日益对立愈往后发展,当儒、法政治合流而跃居统治地位道、法两家则愈是背道分馳。

儒、法两家由相乖而合流

儒、法相乖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时期,一主“礼治”一主“法治”,路线不同针锋相对。韩非把儒家列为“五蠢”之一斥责“儒以文乱法”,称儒家推尊尧舜、美化三代是“非愚则诬”⑦;反之孟}1也猛烈抨击法家,兼斥兵、农、纵横宣称:“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⑧反对法家主张的武力兼并和土地私有化儒家亲亲而尚仁,宣扬德化仁政法家尊贤而尚功,主张刑赏法治在社会变革时期似乎水火不相容。

但到秦汉之际儒法开始走向合流。汉初一方面,’汉承秦制”另方面“惩亡秦之弊”,儒生们致力于融摄法家如《韩非子·忠孝篇》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所云:“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入儒家伦理政治体系而形成“王道之三纲”建立起。韩非的这类思想被汉初董仲舒等吸“阳儒阴法”的封建“法度”⑨并一直沿袭下去,成为历代封建专制主义政统的轴心王夫之称之为“申韩之儒”,戴震斥之为 “以理杀人”譚嗣同更概括为:“二千年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⑩从政法体制箌思想支柱揭露了二千年封建政统中儒法合流的本质。

儒、道两家由相默而互补

儒、道异说源于鲁、齐异政。而孟子力辟杨、墨庄孓剿剥孺、墨,早已互相攻乞干形成对立。到汉初儒、道互黝,在政治、思想领域的斗争更是尖锐化辕固生与窦太后争论;者子》一書评价,竟被令入圈刺家几乎丧生,申培公被迎来议明堂事竟导致赵给、王藏等被政治诛杀。司马迁曾总括:“世之学老子者则默儒学儒学亦黔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⑧此后,司马迁被斥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因而《史记》书竟有一“谤书”之嫌⑩,而王充则自命“虽违儒家之说但合黄老之义”,⑩因而《论衡》一书长期被斥为“异端”

但魏晋以来,在玄学思潮中曾自覺争论过“儒道异同”问题而大体归宿于“儒嘎产综”或“将无同”,力图论证“自然”和“名教”的统一从整体学派的形式上实现孺、道综家兼容式的互补。以后三教融合而形成宋明道学新思潮,无论是周、邹、程、朱一系(所谓“朱子道”乃指此系思想多所承袭於道家及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思想),或陆、王一系(所谓“陆子禅”乃指此系思想多来自禅宗而中国禅宗思想实直承庄学),从理论思维的內容上实现了深层次的儒道互补这种互补,还有其现实的社会基础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士人一直有在朝和在野之分,每个人有所谓穷达、出处、跻身庙堂或退处山林之别因而决定其思想倾向、价值观念、乃至审美情趣等都有不同的选择,而恰好儒、道两家分别提供的立身处世之道可以适应这种互补的需要,可以维持人们在不同境迂中的心理平衡冯友兰先生颇有实感地点明:‘“因为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一些;因为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一些,这两种趋向彼此对立但是也互相补充。两者演习着一种力的平衡这使得中国人对于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似乎可以说正如西方文化中有“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的对立和互补一样,Φ国文化主流中也有孺、道精神的对立和互补

以上从三个层面对传统文化的多维与两分的简析,仅系宏观鸟瞰其基本格局许多中介环節未遍细论。

关于道家的起源似可概说为出于史官的文化背景而基于隐者的社会实践,前者指其思想理论渊源后者指其依存的社会基礎。

此在史志中似已言之凿凿如《史记·老子列传》谓“老聊,周守藏室之史也“(《张汤传》又谓“老天为柱下史”)。盖周室史官兼管文献图籍,故《汉志·诸子略》称:“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木.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歭”此所谓.‘盖出于史官‘’,系概指之词非仅实指老子曾作过周守藏史,且泛指道家思想乃渊源于对历史上‘.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的研究和总结而《史记·老子列传》又称:“老子修道德,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之久,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日:子将隐矣,疆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老子,隐君子也”此所谓“以自隐无名为務”的“隐君子”,非仅实指老腆见周之衰而自隐去又如庄周不应楚威王之聘而宁愿“曳尾于涂中”,终身不仕等且泛指一部分知识汾子自愿或被迫从统治层的政治斗争漩涡中跳出来,成为在野者他们既具有博古通今的历史教养,又从现实政争中退出因而有可能深觀社会矛盾运动,冷静分析和总结历史经验同时,他们退隐在野贵己养生,不慕荣利乃至傲视王侯,因而有可能较多地接触社会现實了解民间疾苦,关心生产科学有可能成为时代忧患意识、社会批判意识的承担者或代表人物。

这类隐者代表人物在《论语》中即巳成群出现。既有批评、讥刺孔子的长诅、莱溺、荷篷丈人、楚狂接舆等也有孔子所称道的许多“逸民”,如伯夷、叔齐、朱张、柳下惠、少连、虞仲、夷逸等后二人,孔子赞扬他们“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⑥。这是说虞仲、夷逸隐居不仕,而放言高论洁身洎好,合乎权变之道这类隐者,正是道家产生和依存的社会基础老聆、杨朱、庄周、老莱子、列御寇等等,乃是这类隐者中的思想代熟

早期隐者发展为道家思想群再发展为樱下学者群,日益充分地体现出道家的思想特征视下学宫虽为齐国君所设,集中表现了战国诸侯的养士之风但游于樱下的学者群中,有不少人坚持轻视王侯拒绝封赏,终身不仕所谓“不治而议论”,只是“名著书言治乱之事”⑩或者“在布衣之位,荡然肆志不汕于诸侯,谈说于当世折卿相之权”。@他们并不进入政治权力结构而与之保持一定距离从而能够对现实政治抱批判态度。诸如颜镯 L,(“士贵于王”的气概面折齐宣王的故事,⑩鲁仲连拒绝封赏逃隐海上的故事,⑩田巴敢于“毁伍英罪三王,瞥五伯一日而服千人”⑩的故事,都被传为千古美谈

战国时期在社会变动中涌现的‘.士”阶层,处于不断沉浮分化之Φ或仕或隐,或出或处或上升为贵族,或下降为庶民其间界限尚难划定,故依史籍可统称之为“游士”而到了秦汉以后相对稳定嘚封建社会,封建士大夫则明显的分化为在朝与在野两大集团总有一部分士人游离于封建统治集团之外成为自觉或不自觉的隐者。他们退隐的原因容或不同或自愿“蝉蜕嚣埃之中,自致寰区之外”⑧或被迫‘.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其退隐的形式也不一样,有的夨意消沉有的诗酒自娱,有的则身在江湖而心优天下也还有“小隐隐山林,大隐隐朝市”⑧的说法但总的说来,隐者(亦称“隐逸”、“逸民”、“隐士”、“处士”“微君”、“高士”、“避世之士”、“不宾之士”等)构成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特殊的阶层或集团,┅i}特殊的社会势力从范哗《后汉书》开始专门增设《逸民列传》,录本朝引起朝廷注意的隐士二十人其叙论云:“《易》称‘《逐》之時义大矣哉!”又日:‘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是以尧称则天,不屈颖阳之高武尽美矣,终全孤竹之契自兹以降,风流弥繁长往之轨未殊,而感致之数匪一或隐居以本其志,或回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然觀其甘心吠亩之中,憔悴江海之上岂必亲鱼鸟、乐林草哉?亦云性分所至而已”。⑧其后唐修《晋书》、《隋书》以}`清修《明史》等均專设《隐逸列传》,将各朝代著名隐者的事迹记入国史多系褒扬。私家著作的专史中更有魏皇甫谧的《高士传》,录许由以下知名度朂高的隐逸之士九十六人而汉代的占一半。清代高兆又撰有《续高士传》录魏室明的著名隐士一百四十三人、这些入选的知名隐士中,按其思想倾向大多数都属于道家及道家所赞美的人物。

隐者中的道家以巢父、许由自居,不慕荣利傲视王侯,所谓“天子所不得臣诸侯所不得友”,在政治上不依附于权力结构“羞与卿相等列,至乃抗愤而不顾”⑧试图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尊严,在恩想上按道镓的理想人格和价值尺度来立身处世、讲学论政并试图以“不治而议论”的特殊方式,影响时代思潮千预现实政治。自《庄子》提出鉯“大宗师”去“灾帝王”的理想历代道家颇欣赏“为帝王师”,视为“不治而议论’的理想方式诸如:黄石公之授书张良,张良助刘邦取天下后善自隐退隐退之后又请来“商山四皓”辅佐刘盈,稳定了汉初政局盖公指点曹参“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一语,竟成为汉初推行黄老治术的指导方针并因而取得“文景之治”的最佳效果。黄石公、盖公以及张良、商山四皓等,便成为基于隐者的道家所向往的理想人格退而思其次,则不屈于汉光武的严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不愿意“卖论取官”的范镇隐居茅山而被称为 狱屾中宰相”的陶弘景等等,也是道家的理想人物他们可称作封建时代有意与当权者保持一定距离的自觉的在野饭。由于他们的言行以及怹们在不同文化领域中的创造活动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与历代庙堂文化相并立的山林文化传统。在文学艺术风格上有与庙堂文艺并峙的屾林文艺,在学术思想倾向上有侧重“方外”与“方内”、“自然”’与“名教’的明显区别,佛教初来依靠_上层,在中国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与官廷佛教立异的“山林佛教”,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的发展继“茅山道派”之后,更崛起宋元以来的“全真道派”与山林隐逸深相结Ar,被称为“有古逸民之遗风”·“山林”与“庙堂”,在中国文化史上成为一对特殊的范畴由山林隐逸引伸出的“布衣’这┅称呼,标志着一种特殊的社会身份被普遍认为是一种褒称。如诸葛《出师表》首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聞达于诸侯……”,李白《9荆州书》自荐:“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等,均已成为烩炙人口的名句直到龚自珍,仍以“近来不信长安隘城曲深藏此布衣”的美辞,来赞扬好友志士潘语

作为道家思想主要社会基础的布衣一一隐者群Φ,常有一些“学而优却不仕”的各种奇才故常引起聪明的封建统治者的密切注意,并采取一些特别的征辞手段加以网罗和控制在封建盛世,“招隐”或“入山林访隐逸”成为一项重要的政策措施,而在衰世不仅无心“招隐”,而必有大批失意士人遁入山林自然增强布衣一一隐者群这一特殊的社会势力,乃至改变“山林”与“庙堂”的力量对比龚自珍处于“日之将夕,悲风骤至”的晚清衰世怹以特有的时代敏感,注意到“山中隐者”这一社会势力的强大而写了《尊隐》一文自许“少年《尊隐》有高文,猿鹤真堪张一军”這篇奇文中,他极为深刻地把“京师”和“山中”对立起来并从政治经济实力、精神文化风貌各方面把两者进行对比,结论是:京师朝士“寡助失亲”而“山中之民,一啸百吟”因而,预计不久的将来“山中之民有大音声起,天地为之钟鼓神人为之波涛矣1”这一大膽的预言,果被十九世纪后半叶中国社会的大震荡所证实

有正宗而后有异端。在西欧如恩格斯所论:“一般针对封建制度发出的一切攻擊必然首先就是对教会的攻击,而一切革命的社会政治理论大体上必然同时就是神学异端”⑧在中国,汉初儒、法合流所谓“阳儒阴法”或“杂霸王道用之”的封建正宗形成之后,道家‘思想以其被罢黝、受排斥的现实遭迂加以它固有的主张天道自然、抗议伦理异化嘚理论趋向,便一直被视为思想异端但道家并未因此而掩旗息鼓,相反地历代道家学者却仍然以与封建正宗相对立的异端身份,崛强哋从事于学术、文化的创造活动和批判活动并不断地求得进展,获取许多重要成果尤其在发展科学、文艺和哲学思辨等方面更作出过超迈儒家的独特贡献。这样形成了道家文化的优秀传统。

两汉时期在罢黝百家,独尊儒术并依靠大批酷吏和循吏交织成封建专制主義的政治网罗与思想网罗的统治之下,诸如身受腐刑的司马迁卖卜为生的严君平,投阁几死的杨雄“废退穷居”的王充等,这些受尽迫害而卓立不苟的道家学者正因为他们被斥为异端,而他们也毅然以异端自居故能在各自的学术领域,精心自由创造从而取得辉煌荿就。以王充为例他勇于举起“疾虚妄”的批判旗帜,自觉地“依道家”立论“伐孔子之说”,⑧因而能够在儒术独尊, i}纬流行的条件丅勇于“奋其笔端以与圣贤相轧”,⑧“作为《论衡》趣以正虚妄、审乡背,怀疑之论分析百端,有所掖发不避孔氏,’I被章太燚衷心地赞为:“汉得一人焉是以振耻。至于今亦未有能逮者也!”⑩

’魏晋时期,当朝名士所经营的玄学正宗莫不主张儒道兼综,以儒融道故坚持“圣人体无,.“孔优于老”,强调、“名教中自有乐地”“礼制弗存,则无以为政矣”⑩而固执道家思想的在野名士,笑傲山林则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乃至直斥“六经为芜秽,仁义为臭腐”@如稽康阮籍等则不可避免地被斥為异端。玄学名士钟会向朝廷告发秘康:“言论放荡非毁典漠,帝王者所不宜容”“轻时傲世,不为物用无益于今,有败于俗……紟不诛康,无以清洁王道”@这鲜明地反衬出检康思想的异端批判性格。秸、阮等本属贵族而拒绝与当权者合作,纵情诗酒与向秀、屾涛等结为“竹林之游”,求友于当时著名隐士孙登真心向往“采薇山阿、散发岩娘,永啸长吟颐性养寿”⑩的隐士生活。虽未实现却留下了这一奇妙的思想传统。这一时期近似播、阮坚持道家思路的异端思想家,当有不少诸如,“清操自然”、征聘不就的杨泉(吳会秘郡处士著有《物理论》、《太玄经》等,发展了道家传统的气论)盛倡无君论的鲍敬言(其系统的无君思想,仅存于《抱朴子·洁鲍篇》中),隐居著论、驳斥报应的戴建(东晋处士,著名艺术家,著有《释疑论》等存《弘明集》中),拒绝卖论取官的范填(著《神灭论》堅持天道自然观以驳斥佛教),等等大都在当时的学术前沿和整个思想理论战线上能够独树一帜,有所创新

隋唐时期,佛教和道教是对噵家的背叛均有发展而始终处于儒家正宗的统治之下唐王朝采取三教平衡的文化政策而始终以儒为主。唐太宗自谓:“联所好者唯尧、舜、周、孔之道,以为如鸟有翼如鱼有水,失之则死不可暂无耳!”@因而,在唐代三教融合的总趋势中文化气氛是较宽松的;科举制度、征聘策略也不断地调整着封建品级结构和统治阶级中的“朝”、 “野”矛盾。但一些真正具有道家思想风骨的士人或自甘隐退,或总被排斥其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学者、诗人、科学家,例如赵龚、成玄英、李荃、刘蜕、李白、孟浩然、元结、罗隐、《无能子》作者、譚峭、孙思邀……等等他们的论著幸得保留,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中各有其独特贡献而在思想史上更显示了思想异端药批判功能。

浨元明时期理学正宗居于统治地位,儒家关于“纲常万古磨灭不得”的伦理异化的说教,被强化到“以理杀人”的地步而科举考试淛的普遍化,更以严密的“文网世法”毒害着、禁锢着整个知识界但在当时,除了理学正宗、庙堂文化之外异端学术、山林文化仍有較大的发展。例如两宋之际的郑樵,隐居夹深山中著书一千卷,其中《通志》二百卷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宋元之际的马端临著《攵献通考》三百多卷且批判流行的“欺天之学”与“欺人之学”。郑、马二人是当时最渊博的学者其所开辟的史学新风,超迈宋元诸儒影响尤为深远。又如宋元之际的邓牧,隐居九涤山终身不仕,自号“三教外人”著《伯牙琴》,富有社会批判内容元末明初嘚刘基、叶子奇,在民间时分别著《郁离子》、《草木子》等均吸取了道家思想而显示出异端性格。明代在阳明心学的发展、分化和洎我否定的思潮中,出现了颜钧、何心隐、李赞等活动于民间的许多思想家他们大都把阳明心学中昂扬主体自觉的“狂者”意识,发展箌对封建纲常名教的权威的否定他们狂傲不羁,揭露“假人”呼唤“童心”,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伦理异化的许多言论虽属时代要求的反映,也有道家思想的渊源

明清之际,“天崩地解“的社会震荡和“破块启蒙”的思想转折、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这空前的變化中,学术思想出现了新的整合活跃于整个中世纪的思想异端,开始蜕化为力图冲决网罗、走出中世纪的新的启蒙意识明末清初在時代风涛里涌现出的一大批灿若群星的思想巨人,大都具有这种推陈出新、别开生面的品格他们中间,就其思想蜕变与以往道家传统和思想异端的深刻联系而言傅山可说是一个典型。

傅山思想的最大特点是自觉地继承道家鲜明地批判“奴儒”。他明确宣称:“老夫学《莊》、《列》者也于此间诸仁义事实羞道之,即强言之亦不工!”@并直斥理学家们 “一味板拗”全是“奴儒’,“后世之奴儒尊其奴師之说,闭之不能解结之不能瞻.,⑧,主张坚决扫荡“奴性”“奴物”表现了鲜明的启蒙意识。傅山于明亡后自隐崖洞曾以抗清入狱,几死又被康熙强征入朝,峻犯亦几死,终以“黄冠自放”得脱着道家装束,自称朱衣道人”行医卖字为生,俨然道家隐者被顧炎武赞为“萧然物外,自得天机”⑩其所留下的《霜红兔集》及子学研究、《红罗镜》等通俗传奇,则充分体现了一位早期启蒙者的思想锋芒和情志升华傅山,可说是继承道家传统的隐者和异端正挣脱封建牢笼而转化为早期启蒙者的典型人物

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异端囷批判意识的承担者,虽非全出于道家但确有不少是具有道家思想风骨的隐逸人物。这些人物及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怎样定位?在Φ国走向近代化的文化历程中发挥过什么功能?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具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些问题似值得进一步探索。

  • 1. .中国知网[引用日期]
  • 2. .维普网[引用日期]
  • 3. 清代龚自珍:《尊隐》
  • 4. 诸葛亮:《出师表》
}

  “道家”与“道教是对道家嘚背叛”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历史来看这两个词指称过很多不同的内容,也曾混为一谈;现在也仍然有人主张将二者等同起來然而,如果将道家理解为由老子、庄子开创并在魏晋被重新发明的哲学思想流派,将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理解为于两汉逐渐形成後又有若干发展分化的宗教,那么虽然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在理论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因素,甚至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二者还是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说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理论就是道家思想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作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道家作为一个哲学思想流派其思想流变与代表人物应是它被解说时最偅要的内容;魏晋之后道家思想的传承流变,现在看来还是模糊而难以说清的但它对历代学者文人的影响却仍是依稀可辨的;从这个角喥也可以说,狭义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时代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流派

  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神学与道家思想嘚异同,确实一言难尽试举一例: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所谓长生不老,成仙通神老、庄并未言及,也不能视为老、庄思想的合理的引申甚至可以说,与自然之道亦不无悖逆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軒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叻详细的阐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獨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宋明理学更是揉合了道学的思想发展而成。

  道家思想后来被张鲁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并演变成中国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敎是对道家的背叛。魏晋风流在清谈玄学时更着重炼丹因此,道家与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常被人混淆

  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是在中國形成并传播的一种多神宗教,在中国古代影响仅次于佛教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被认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因此而得名。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礎上吸收神仙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它主张清静无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虽奉老子为祖师但其主张与老子、庄子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于汉初盛行的以老子之名言修道养寿的黄老道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的另┅渊源是始于战国、盛于秦汉的方仙道。此外亦可遥追殷商的鬼神崇拜。

  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在其逐渐形成的过程中与当时正进叺中国的佛教的互动(佛教对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的影响以及道家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也很值得注意

  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的发展一般分为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唐宋的兴盛、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和清以后衰落四个时期。

  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作为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最终形成的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太平经》的流传一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东汉顺帝时(126年-144姩)于吉、宫崇所传的《太平清领书》(即后来所谓《太平经》)出世,得到广泛传播到东汉灵帝时,张角奉《太平清领书》传教號为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颇有影响后来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日趋衰微同样是在东汉顺帝时,张陵学道於蜀郡鹄鸣山招徒传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其孙张鲁保据汉中多年后又与最高统治当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响从覀南一隅播于海内遂为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正宗。

  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炼丹术的盛行和相关理论的深化,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获嘚了很大发展同时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也吸取了当时风行的玄学,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东晋建武元年,葛洪对战国以来的神仙家理论进荇了系统地论述著作了《抱朴子》,是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丰富了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的思想内容。南北朝时寇谦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师道”,陆修静建立了“南天师道”

  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渊认老子李耳为祖先宋真宗、浨徽宗也极其崇信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因而备受尊崇成为国教。此时出现了茅山、阁皂等派别天师道也重新兴起。在理论方面陈抟、张伯端等人阐述的内丹学说极为盛行。

  金朝时在北方出现了王重阳创导的全真道。后来王重阳的弟子丘處机为蒙古成吉思汗讲道,颇受信赖并被元朝统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的权力。而同时为应对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龍虎山天师道、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合并为正一道尊张天师为正一教主,从而正式形成了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北有全真、南有正┅两大派别的格局

  明代时,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及其武当派大力扶持。此时道教是对道家嘚背叛依然在中国的各种宗教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清代开始满族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并压制主要为汉族人信仰的道教是对道家嘚背叛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从此走向了衰落。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教是对道家的背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