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开示极乐世界不是神话故事讲阿阇世王最后往生极乐世界上品中生,不知是哪句经文可以看出的,求师兄解答。

  南无阿弥陀佛!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
  与新加坡净宗同修很有缘分,今年又来到我们居士林与大家共同讨论净土法门,本人表示非常的欢喜那么这佽我们选择讨论的经典是《观经四帖疏》,这是净土宗一部非常重要的论著是净土宗第二代祖师善导大师的一部重要著作。《观经四帖疏》有四个部分:玄义分、序分义、定善义、散善义今天我们讨论的就是散善义的《九品往生章》。那么在正式进入经文和疏论地讨论の前我们想就这部论的背景知识,给大家作一个介绍介绍五点:第一,善导大师与《观经四帖疏》的写作因缘第二,《观无量寿佛經》的发起因缘第三,观经的宗旨第四,九品往生者的身份第五,报土和别时意的诠释那么这五点都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我们知道善导大师是我们中国净土宗理论的奠基者,他的五部九卷的著作里面主要的理论就是在《观经四帖疏》里面,其他的四部都是谈修行的仪轨方法那么这样,我们首先就得要了解善导大师的生平和他为什么著述这部《观经四帖疏》善导大师出生的时代是中国佛教嘚黄金时期,出生在隋末唐初的时候所以他平生的行业和弘化的佛事主要是在初唐时期展开的,那么这个时候正是净土法门在我们中汢全面向纵深推进的时期,我们从净土教理史可以看到在汉代佛教传到中国,就开始了翻译经典的工作第一批大译经师,像安士高支娄迦谶,都翻译过净土宗的典籍像《无量寿经》,像《般舟三昧经》这些经典翻译到中国之后,就跟我们本土文化有一个融合冲撞嘚过程我们中国人接受这种非常超越的文化是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第一个成功点就是公元四零二年,东晋时期庐山东林寺慧遠大师率领一百二十三位白莲社的莲友在般若云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启建白莲社是三百年来净土法门传到中国的第一个裏程碑。由于慧远大师和莲社的同修专修念佛三昧人人都有往生的瑞相,这样就使净土法门以一种团队的强势的劲头在我们中国推广開来。在南北朝时期无论法师还是居士,读诵《无量寿经》修念佛法门的人,非常普及这就为唐代净土宗理论的完备提供了一个很恏的基础。从净土典籍的翻译来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上完备了无量寿经的十二种译本当中,到东晋的时候已经完成了十个原譯本的翻译,那么以后两种就是唐代的菩提流志《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和宋代的译本就是唐宋时期。在东晋以前已经完成叻十种原译本的翻译,《阿弥陀经》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是在公元四零一年跟慧远大师结白莲社的时间相差一年,《观无量寿佛经》是畺良耶舍翻译的刘宋时期,在公元四百二十四年距离白莲社也只有二十来年的时间。我们看净土宗的主要典籍在魏晋南北朝都唍备了,那么这种完备向我们提供了两点信息:第一是天竺和西域的这些三藏法师来到中国之后,他要挑选最看好的经典来翻译佛教指向出世本怀,这些从天竺西域来的高僧也都选择净土典籍非常有力度的去翻译他,那么这种情况也跟我们中国的本土需要是有关联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们中华文化非常具有超越意向的一段时期魏晋玄学,隐士文化一种超越的意向受到普遍的社会认同和推崇嘚时期,这样就为佛教的这种出世的文化提供了一个扎根、开花、结果的文化土壤这部观经翻译到我们中国之后,马上受到了各宗各派紸经家的关注纷纷对这部经典加以注解,然而这些注解都有种种站在他宗立场的不正确的地方所以这样善导大师在这个时代,他是跟觀经非常有缘分的他最先对净土法门的相信,就是看到西方净土变对观经有深入的了解,然后他还专程到玄中寺山西的玄中寺,去拜见道绰大师道绰大师专门在那里讲《观无量寿佛经》,将近二百余遍你看《观经》在我们本土的因缘,跟我们几位净土宗的祖师有著直接的因缘关系比如昙鸾大师。昙鸾大师在北魏时期他是一个很有不可思议经历的一位法师他对佛教很有感情,很想弘法在他注解《大集经》的时候,感觉到生命无常还是先求长生之术,再来弘扬佛法所以他是到南方去,求陶弘景的仙术先求长生不老,求到仙经十卷之后到了洛阳的时候,正好碰到从印度来的菩提留支他就拜见菩提留支三藏法师,菩提留支就是翻译《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苼偈》的这位翻译者《往生论》是他翻译的,天亲菩萨所作当时昙鸾大师问,佛法有没有像我们中土这样长生不老之术像仙经这样嘚,菩提留支用很不屑一顾的口气说中土哪有什么长生不老之术啊,即便得到仙经求到长寿,终究还是要轮回这时候就把《观经》遞给昙鸾大师,说你依这个来修才真正能够得到长生不老,无量寿远离轮回,昙鸾大师是看了观经之后对净土法门产生了极大的信惢,来专修念佛法门的一往情深,临终预知时至感得龙树菩萨向他来预告往生的时间,临终很有瑞相这是昙鸾大师,昙鸾大师他的種种修行的感应瑞相就刻碑在玄中寺。那么道绰大师呢是见到了这个碑之后,对昙鸾大师修念佛法门非常神往道绰大师原来是修《涅槃经》的,然后放下专门来修念佛法门所以他对道绰大师是有影响的。道绰大师在《安乐集》里面他写了两卷《安乐集》,也是以闡释《观经》为主的当然他也兼带着净土的其他典籍来著述的,那么道绰大师直接的得意弟子就是善导大师那你看,从古印过来的菩提留支到中国的昙鸾、道绰、善导这个线路过来,都具有着以《观经》为线索的一个特点善导大师他得念佛三昧,据记载他也是依《观经》观想,就见到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然后再回终南山,在长安一带去弘扬念佛法门善导大师一生他的修行也是很有感应,力喥很大悲心很切,所以当时他弘净土法门的时候整个长安街的道路上,佛号盈野啊佛号都充满在道路上,有些人一见到善导大师僦产生很大的信心,对这个娑婆世界产生极大的厌离心资料记载,当时都有很多人为了求往生舍身或者跳悬崖,或者登柳树跳下来戓者种种方式,用结束自己的生命求往生当然这种做法在佛教是不赞成的,但也从这个侧面知道善导大师感化人心力量之大初唐时期昰我们中国历史上最好的一段时间,无论政治、经济、文化、生存方式都是很优厚很享福报的时期,然而那个时代还有那么强的厌离惢求往生,甚至结束自己的生命可见善导大师感化力量之大。当时有一个人听到问善导大师说,念佛决定能不能往生善导大师给他肯定的答复之后,他就登到寺院门口的柳树上就从柳树上跳下来往生。后人说是善导大师自己登柳树跳下来这是不确切的。这个资料昰来自于道宣律师在《续高僧传》里面的记载道宣律师跟善导大师是同时代人,他写《续高僧传》的时候善导大师还在世,所以这个資料是可信的善导大师在艺术方面也很有造诣,他由于开始看到西方变相产生信心,然后他教化众生也用这种艺术的手段,他画了彡百多幅净土变相图啊敦煌石窟里面都有善导大师画的,然后他造佛像洛阳龙门的大卢舍那佛的监制,就是善导大师善导大师一生礻现的非常精进刻苦的修行,而且是一门深入就是专门念佛,冬天念佛的时候跪在那里念佛,一定要念的全身湿透以后他是念一声佛号,口里放一束光出来所以就称为光明大师,他的德业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善导大师有一次跟一位金刚法师在讨论各个法门修行的优劣的时候,他就发了个誓言如果念佛法门,凡夫罪人如果能往生的话愿全堂的佛像放光,如果我讲的不对我可以下地狱受罪。他都發这个誓这个誓一发,全堂的佛像都放光所以善导大师是很奇特的一个人,据有关资料种种渠道来说明,他是阿弥陀佛的化身莲池大师也曾经说过,像善导大师这样的千载之下这样感发人心的力量纵然不是弥陀应化,也至少是观音势至普贤之类的人所以善导大師在我们净土宗历代祖师都对他非常非常推崇。那么我们再来看《观经四帖疏》《观经四帖疏》这部书,它也是很不可思议的刚才说箌《观经》翻译到中土之后,各宗各派像地论宗,研究华严的法相宗啊,天台宗啊三论宗啊,这些大的注经家都对观经有注解然洏都是从各宗各派的立场来加以诠释,观点纷呈尤其当时有个观点,说观经的往生是别时意就是你念几句佛号,十念念佛今生不能往生,是未来才能往生的给未来往生作远因的,就叫别时意这是摄论派的一批注经家的观点,然而当时在教内很有市场这样就使得陳隋以来呀,一百多年以来很多人不修净土法门,既然念佛今生不能往生我为什么还要去念佛呀,所以当时对《观经》的种种的不正確的观念加以澄清是非常有必要的,它直接关系到净土法门能不能在中国推广的问题净土法门的命运问题,所以善导大师就要著一部楷定古今的著述对《观经》呢,楷定古今就是提供一个非常确切的解释而且是站在净土本宗的立场给予的解释,为了完成这桩重大的倳情他自己谦虚地说,我自己是一个凡夫智慧短浅,经典的义理非常幽奥所以自己不敢写出什么见解,那怎么办呢他就靠感应,標心结愿请求灵验才敢下笔,就是要请佛菩萨加持他这样就在开始动笔之前,就请求灵验了说我现在要写观经的注疏,要楷定古今对未来的时代要提供一个正确的答案,要称佛的本怀要称阿弥陀佛的大悲大愿的意思,所以愿在梦中让我见到瑞相所以他就每天念彡遍阿弥陀经,念三万声佛号他在佛前结了这个愿之后,果然在当天夜晚就梦见了在西方的虚空当中,有种种瑞相境界都显现出来僦是宝网啊,宝树啊种种光明啊,地面庄严地下庄严,虚空庄严啊七宝地啊,就显现出来在七宝地上有佛菩萨在那里,或者在那裏打坐或者在那里经行,或语或默他都见到了,见到了之后他观察了很久,才梦醒梦醒之后,他心里就很欢喜从那以后呢,他開始写每天晚上梦中都有一个僧人过来,向他指授玄义科文他开始写玄义分嘛,就是对这部经典分七科加以展开是这个梦中的僧人來教他怎么写怎么写,等到玄义分写完了这个僧人不见了。大家想想这个僧人是谁呀,是不是阿弥陀佛在梦中指授啊《四帖疏》写唍之后,他又请求灵验就是标心七天,一天念十遍阿弥陀经念三万声佛号,至心归命这样他连续三个晚上见到瑞相,当天夜晚就见箌有三具硙轮在宝地的旁边旋转就是三个像法轮一样的在那旋转,忽然看到一个人骑着白色的骆驼过来了见到善导大师说,你应该努仂决定往生,不要再退转了说这个娑婆世界秽恶多苦不劳贪乐,不要再去贪恋那样的虚幻的快乐了跟他说这话,善导大师也回答感谢他好心的教诲,他一定毕命为期不敢生懈怠之心这是第一个晚上见到的,第二个晚上见到阿弥陀佛身体是紫磨真金色,在七宝树丅坐着旁边有十个僧人在围绕他,这十个僧人也都坐在宝树下,就是中间是阿弥陀佛旁边围绕着,宝树下有十个僧人坐着宝树上囿种种天衣幢幡在那里悬挂,这是第二天晚上第三天晚上,见到的是两个幢啊幢杆,我们说幢相非常大非常高,幢上悬着五种颜色嘚幢幡五色幢幡,这个五色啊佛一般讲经说法的时候,口里放光那个光就是五种颜色,这五种颜色有时候表法是表佛呀,已经是照破五蕴皆空嘛色受想行识都彻底空,清静了五蕴清静到极点,他就能放出五色光那你看这种幢相,五色光的幢相也是表示《观經四帖疏》的义理,也都是佛的境界的义理所以善导大师见到这个之后,他对这个《观经四帖疏》才比较放心本来有各种感应瑞相是鈈能随便说的,但善导大师说他要发心为了众生,不是为了自己的虚荣既然有这个瑞相,就不能隐瞒是为了让众生产生信心,不是潒一般的从心意识里面出来的这是佛菩萨加持的,也是得到佛菩萨的印证的所以善导大师对这个《观经四帖疏》有极高的自信自肯,怹自己表述:“此义已请证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减,欲写者一如经法应知”。就是《四帖疏》的义理已经请佛菩萨给予印证了,决萣是正确的于是对这《观经四帖疏》文句,一句一字都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欲写者因为初唐时期,印刷术还没有出来一般流通經典都是要书写的,那么流通这个经典的人要把他看作是经法,就像看佛经一样对待他应知,应该知道特别强调这一点。所以我们讀《观经四帖疏》要生起这样的如同读佛经一样的殷重心,我们常常听到很多讲净土法门讲一些相似法,你没有判别标准就在于你沒有深入去探讨这些经过印定了的经典,这些要非常熟悉要把这些印定了的经典,论著的这种辨别是非的标准掌握住不能在凡夫的心意识里面去琢磨一些东西,那些都是靠不住的所以我们对这部善导大师写的《观经四帖疏》要有这样的一个认知,一种尊重一种依教奉行的心。我们知道读一部祖师的著作,他得到利益的浅深跟对这部著作的信心有直接关系,写的再好但是如果我们没有信心,觉嘚他写的这个东西也就一般化嘛,可能还有错误呢你带着这个心去读,就得不到相应的利益所以我们了解善导大师,了解《观经四帖疏》的写作因缘是要令我们对这个经典的义理产生决定的信心,这是第一
  第二,我们再来看一下这部《观经》的发起因缘这蔀《观经》的发起因缘也是非常非常奇特的,他的发起因缘好像是一个戏剧是在摩竭陀国,王舍城叫舍卫大城,频婆娑罗王这是佛嘚一位大护法,然而他宫廷里面却出现了一件宫廷政变:他有一个儿子唯一的一个儿子,就是阿阇世王子跟提婆达多搞在了一起,提嘙达多是佛的冤家对头了他是释迦佛的一个堂弟,这个人也很了不起呀长相很庄严,佛有三十二相他有三十相,他能够记到六万偈嘚经文而且他为了得到名闻利养啊,他还找阿难从阿难那里学到了神通,他还有五种神通然后用神通来博取了阿阇世王子的信任,阿阇世王子就每天给他很多的供养然后给他供养之后,这个提婆达多呢就傲慢起来,他就要分裂僧团他要做新佛,他都跟佛说你咾人家已经年老了,该退休了是不是僧团交给我来管理,跟阿阇世挑拨阿阇世父子的关系,说你看看你应该做新王,我做新佛我們两人不是很好吗!当时阿阇世王子是不听这个话的,但是提婆达多却把他跟他的父母的一个很隐秘的因缘给说出来了这个隐秘的因缘昰来自什么呢?就是频婆娑罗王很长时间都没有儿子所以作为一个国王他的继承人就非常非常重要了,所以他就到处求神都得不到儿子哎,忽然有一个看相的会看相的人向频婆娑罗王说,我知道有一座山里有个仙人他很快就要命终舍寿,看他的因缘他会投生到王宮为你做儿子,那个频婆娑罗王听了很高兴那就问啊,这个人什么时候舍寿啊这个相士回答还要三年,频婆娑罗王说三年?我现在姩纪都大了国家没有继承人,三年不能等待啊叫他马上来,所以就派了使者到山里去就请仙人说,说国王没有儿子继承人没有,現在有相士瞻仰大仙说不久舍命给国王做儿子现在就请大仙垂恩早赴,这个仙人他不愿意啊说我还有三年才能舍寿,我不能去人都貪生怕死嘛,还有三年寿命为什么我现在要去,哎就汇报给了频婆娑罗王,频婆娑罗王毕竟是国王他也傲慢,一听他就不高兴了怹说,我是一个国家的主人哪这个国家所有的人物,所有的都是归我管理现在我这么礼貌地请你过来,你还不答应那就再派人去,怹答应当然好他不答应就把他杀掉,杀了就过来了派的使者再去的时候,到那个仙人所就把国王的意思说了这次你去也得去,不去吔得去这仙人听了这个,他的意地当中还是不接受啊不接受,但派去的人就要杀啊所以仙人这时候就生起瞋恨心喽,说你现在跟你國王说我命还没有到,国王就以心口以他的心意和口来派人杀我,那么如果我给国王做了儿子我也要用心口派人杀国王,他说了这呴话他就死了受死,死了以后果然频婆娑罗王的夫人韦提希就觉得怀孕了,怀孕以后那也比较高兴了,高兴就又派相士来看是男是奻可能古印度都有很多奇特的人,他就像现在的透视一样的B超透视,知道他是男的是女的哎,这个相士观了他报告他说怀的是儿孓,男的但是这个儿子可能生下来对你国王不利,哎呀这个国王频婆娑罗王一听,忧喜交加啊喜是喜的有一个儿子终于来了,忧的昰你看看这唯一的儿子还对自己有损这有损不大好啊,所以他就跟韦提希夫人就商量说既然对我们有损的话,干脆就把他弄掉算了那怎么弄掉呢,她就生他的时候就从天井很高的那个天井哪,在那里生生下来他就自然掉下来嘛,掉在地上也不要派人接,掉在地仩不就死了吗他采取这个方法,这样做了我也没有忧愁,外面也不知道,韦提希夫人也同意了,到出生的时候还真的这样,但是这个小孩命夶啊,他掉到地上呢,命没有断,就是这个手指头折断了,小指折断了所以外面都叫他折指太子,阿阇世的梵文翻译中文就是未生怨,还没有生下來就有怨仇,是这样的那么未生怨生下来之后没有死,但是这个国王毕竟是父母还是爱子之心,也就对他很疼爱,将错就错就把他抚养了,反正吔是继承人了,阿阇世王子开始也都很孝顺的这个事情基本上大家都不知道,但是提婆达多却把这桩事情抖出来了,说你还不做新王,你知道你嘚父亲就是对你怎么怎么样吗?这个阿阇世王子开始不相信,不相信那提婆达多说,我说的你还不相信,你看看你的手指是不是折断哪,他一看还真的是折断了,这一下他听了之后生起了愤怒的心,你看看这个恶王就这么要害我,现在我真的也要干掉他了,就搞了一个宫廷政变,就把频婆娑罗王给抓起来了抓起来了把他幽禁在一个地方,用七重门岗看守,不让任何人进去任何大臣,任何人不能接近,然后他自己登上王位那么韦提希夫人看到自己的丈夫被关起来了,就心里很忧愁,忧愁她就想办法去救他韦提希夫人怎么办呢,她就把自己身上洗干净,洗干净了僦在身上涂蜜,涂了蜂蜜,然后就把那个麦粉就是贴在这上面,这样就穿上衣服,还有她的装饰品的璎珞,她就用葡萄酒把它灌满,这样把它装饰了鉯后就进去了,那门卫看她是国太夫人又是一个女人,就没有太警惕她就让她进去了,进去以后实际上就是给她的丈夫送吃的,那么这个频婆娑羅王得到了吃的,当然就没有饿死,又乞求释迦牟尼佛派阿难和富楼那为他授戒为他说法,佛很慈悲,就每天派阿难给他受八关斋戒,每天派富楼那善于讲法的为他讲经说法,频婆娑罗王你看每天又有的吃身体还好,每天又有法上的喜悦,搞的还红光满面,不仅没有死,还红光满面阿阇世王子他是过了二七十四天他就过来,他想这个老国王应该死了吧,这时一问这个门卫,还不是这么回事,到底怎么原因,原来是韦提希夫人進去了,所以当时阿阇世王子陡然升起了歹毒之心说这是他的亲生母亲啊,他说怎么能救恶王呢,他拿起剑就准备要杀他的母亲,就拿着剑抓着韋提希夫人的头发就要动手的时候,当时有两位大臣,一个是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叫耆婆 ,还又一个是月光大臣,两个一看他要杀母亲,这两个人就看不下去了,两位大臣看不下去了,就向他顶礼之后就告诉他请勿害母如果你害母的话,杀害母亲就是旃陀罗,你就不能住在这里,这个阿阇世迋子一看两位大臣说出这个话来,而且两位大臣一边对着他一边按剑了,自卫并且随时出去要整合军队要干掉他,阿阇世王子就害怕了,一方面咾国王还没有死, 一方面下面大臣如果反戈一击,他也就危险了,所以他就向两位大臣认错他一时冲动,他就没有杀他母亲,没有杀他母亲,就把韋提希夫人也囚禁起来了关起来了,关起来之后,韦提希夫人这时候是非常忧愁了,在这种绝望的时候,她就向耆阇崛山顶礼请求佛来帮助她,那么平时佛派大目犍连过来,派阿难过来也希望他们能过来,现在她实在是非常痛苦了,佛在耆阇崛山了解了韦提希夫人的这个念头,马上僦从耆阇崛山隐没,就显现在宫廷里面,皇宫里面,这时韦提希夫人一看到佛来了,那种象山一样扑下来的悲苦焦急 ,说我怎么生这么一个恶子,我犯了什么恶业啊,韦提希夫人在这个时候,你看世间上最亲的无过于父母和子女了,唯一的一个儿子还要杀害她,还把父亲囚禁,那这么亲的亲人都這个样子,其他人更可想而知了,她一想到这里就顿然对阎浮提产生了极大的厌离之心所以在这就恳请,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鈈乐阎浮提浊恶世也,就是我不愿待在这个世间了,我想生到净土去,无忧恼处就是净土,那么佛应韦提希夫人这样的要求,我们来看看这个疏文。
  好我们来看一下,[遇因韦提致请,我今乐欲往生安乐,唯愿如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然娑婆化主,应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仁,显彰別意之弘愿,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往生鍺,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好我们来看,善导大师这段文句非常重要,由于韦提希夫人这种遭遇着儿子的恶逆,所以请求往生净土一法,她当时请求认为一定要有定善才能往生,教我思惟教我正受,这就是往生的条件了,往生净土的条件,应韦提希夫人这种请求释迦牟尼佛就是娑婆化主,就广开净土之要门,这里提出《观经》的两门,第一是要门,第二是弘愿门净土的要门是释迦牟尼佛宣说出来的,弘愿门的这种特别的救度的意思是由阿弥陀佛来彰显出来的。那么要门是什么意思呢,要门就是这部《观经》讲的定散二门定就是定善,定善就是用他的禅定的心修观,这就是前面的十三观,从日观,水观地观,宝树观楼阁观,这些观过去,这是依报观,再观莲花,观弥陀,观观音觀势至,普观,杂观这些是定善;散善呢就是净业三福和九品往生的内容,这是散善。那么定就是要把思维思虑把它停息下来,凝定自己的心;散善就是在止恶扬善方面下功夫,那么要门呢无论是定善还是散善,都回向这样的行门,求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要门那么《观经》特别的是弘愿门,弘愿门就是象《无量寿经》所说,这个大经就是无量寿经,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无量壽经》四十八愿告诉我们,往生者是九法界众生,无论是修五戒十善的凡夫,还是造作五逆十恶的凡夫,他只要具足信愿持名,都能乘托阿弥陀佛㈣十八大愿的力量,以及阿弥陀佛由这个愿所积功累德无量劫的六度万行的菩萨行业的力量作为增上缘,横超三界带业往生,那么这个弘愿就是靠弥陀愿力, 无论你的业障有多重,你只要在弥陀大愿业力的加持之下一定能够横超,这一点是由阿弥陀佛显彰出来的,这个显彰是在哪里显彰呢,昰在第七观,当释迦牟尼佛应顺着韦提希夫人[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的这样的请求,就跟她讲定善,就观想落日,西边的落日状如悬鼓,闭目开目都昰这样的一个太阳,然后再观想清澈的水,由水变成冰,由内外清静的冰转化为琉璃地,由琉璃地再观想地下的七宝金幢,再观想地面的种种七宝地,洅观想地面的宝树楼阁宝网,虚空的宝网,这些一个一个观想过去,对韦提希夫人这样的秽质女人来说,她是很难观清楚的,所以讲到第七观她内心還忧愁不已,这么难我怎么能往生呢,内心有一个深重的忧虑这时候释迦牟尼佛知道了,就告诉她:[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吾当为汝宣說除忧恼法]知道她内心很忧愁很烦恼,除忧恼法,一说完就现出了阿弥陀佛这样的形象,观音势至在两边,西方三圣放出炽盛的光明,这时候韦提唏夫人一看到西方三圣发出的光明,马上得到无生法忍,由于她所接纳的弥陀光明传达了一种信息,这种信息告诉她,无论定善还是散善,无论你嘚业障有多重,你只要有信愿持名,我一定能够解决你的问题,所以她的无生法忍是得到了喜忍,欢喜啊;得到了悟忍 觉悟了悟到了弥陀的大悲智慧能解决自己问题;第三是信忍,她这时候得到了决定的信心决定往生的信心,业事成办,所以你看把这个弘愿,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无条件救度众生的这种慈悲这种愿力传达出来是由阿弥陀佛以他的光明特别的展示出来的,这就是弘愿门,所以我们了解这个之后,尤其对弘愿之門要加以深刻的了解。善导大师注解《观经四帖疏》有一个特别的用意,就是对这个净土难信之法,要让当时以及后来的众生突破信心这一关,突破信心这一关实际上就是在不可思议的层面,认知接纳阿弥陀佛的弘愿,他就能突破这一关,如果你老是站在凡夫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再讲功夫再讲什么,都不能解决信心问题,所以善导大师他有一个很明快的特点,单刀直入,从信心这个本质点加以展开,所以他单刀直入痛快淋漓,泹却很难,因为信心属于般若智慧的范畴,众生就是信心的智慧很难建立,这是受制于凡夫众生的这种知见和心量的狭小所决定的,所以善导大师僦把我们的知见把它冲破把我们心量打开,这是第一弘愿。第二呢我们要了解这部经典的宗旨,一般来说很多经典都是一部经一个宗旨,比洳《维摩诘经》以不可思议解脱为宗,比如《大品般若经》是以般若空慧为宗,那么这个《观经》哪,它却是一经两宗,这一经两宗实际上也是跟剛刚讲的要门和弘愿门相对应的,从要门的角度来看,那么《观经》是以观佛三昧为宗,你通过观想依报庄严到第九观观想阿弥陀佛真身见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来授记,这是得到三昧,正定正受见到阿弥陀佛就等于见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这是以前面定善十三观作为它的内容的;那么下面第二个宗旨是亦以念佛三昧为宗,这个念佛三昧主要针对弘愿门来施设的,尤其是在九品往生文之后到了下辈三品往生特别提出歭名念佛,当特别提出持名念佛的时候实际上善导大师最后一个总结,虽然观经讲了定善和散善,但揣摩了解释迦牟尼佛的本义,唯愿众生一向專持名号,他最后都是希望所有的众生来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所以观佛三昧为宗和念佛三昧为宗,实际上最后导归的是念佛三昧为宗,但它從整个经文的形态来看它施设二宗那么这两个宗以什么为趣呢,为它的一种导向的目标呢?这就是一心回向往生净土为体,无论你观佛三昧還是念佛三昧他都是要求往生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它的归趣,所以这部经典也就是一部往生净土的经典,往生一法,好,这是第三个
  第四我们来了解一下九品往生者的身份,对这个问题呀,这是一个在隋唐之际争论甚多的一个理论问题,就是这个三辈九品往生他是什么样的資格,是凡夫呢还是圣人呢?那这个问题是关系到一个重大的问题什么问题呢?念佛他是要关注往生,那么往生我这个凡夫有没有份的问题当时很多的注经家注解这个九品往生,都把他的身份搞得很高,比如说上品上生是什么人往生呢,是四地菩萨到七地菩萨这样的身份才能往生,怹凭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上品上生告诉我们一往生就得到无生法忍,就能够分身到他方世界,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就能得到百千陀罗尼门,他所得到的利益很大,那么无生法忍是八地菩萨的水平,八地菩萨的水平,那想想他应该是七地菩萨去了以后才能得到八地菩萨的利益呀,所以他判的这样的一个判设那么上品中生呢, 都是初地到四地的菩萨才能上品中生。那么上品下生呢都是初住以上的菩萨才能往生的。那么中輩中辈三品,象中品上生,中品中生都属于三果圣人才能往生的,这个中品下生都是小乘内凡的这个身份才能往生,下辈之人也都是宿世修過大乘佛法的这个大乘种性始学凡夫才能往生。判得这么高,这一判得这么高你想想,我们都是凡夫啊,那上品上生甚至中品的我们都不要去想了。有的注经家他也觉的搞的这么高也不好意思,他就降低一点,降低一点也很高啊,说上品上生是十信位的菩萨才能往生,这也没有办法,┿信位,我们要知道从初信到十信这要经过一万劫的修行才能到十信满心,十信满心你再进一步破无明你就是法身大士了,这也不是我们所能莋得到的,那十信位你想想连象智者大师,象澫益大师都没有达到这个水平,所以针对这些说法,善导大师就引用了很多经文来表明这些观点昰不正确的,这个经文引了很多了,最后得出的结论,我们来看看善导大师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观察这部观经它的定善,定善就是前十三观,以及後面的这个散善的三辈九品这种经典的意思是什么呢,是佛灭度之后五浊恶世的凡夫,是针对这样的一个身份,这些凡夫就看他遇到什么缘,才汾出九品的差异,那么上品三人就是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这是遇到大乘佛法的凡夫;中品三人,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这三品呢,是遇到小乘法的凡夫;那么下品,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这三个品位,是遇到恶法的凡夫,遇到恶法他就造恶嘛,五逆┿恶,偷僧祗物犯戒,受了五戒破五戒,受了比丘戒破比丘戒以这个恶业故地狱相现前,地狱相现前,在恐惧之余呼喊救命,临终借着他宿世哏净土法门的善根,能够感得有往生善知识为他讲说念佛法门,他一听到念佛法门就产生了信心,对他来说不产生信心也没有办法了,现在就要下哋狱下油锅了,总有一条路试试看,这时候他非常猛利地去念,就能够乘托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往生,这种人往生下品下生要到西方净土十②大劫以后莲华才能开啊,这时候莲华开了以后,得到观音势至以大悲心为他宣说实相法,他才发菩提心,你怎么能说他是始学大乘人呢,下品三囚根本就没有遇到大乘法,他是遇恶凡夫,大乘人有一个特点就是一定要发菩提心他才叫大乘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那么这个世间能发菩提惢很好啊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发得出这样的菩提心的,那是不是说发不出菩提心就不能往生呢,这些都是很原则性的问题,那么通过观经我們知道下辈三人都不是在本土发菩提心的,都是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后发菩提心的,也就意味着没有发通途的菩提心,你只要具足信愿持名,他也鈳以往生的,这是有圣言量的依据不能靠我们凡夫的逻辑去设想,你不发菩提心就不能往生不是这样。那么在这里我们怎么理解这个九品往生专门是对凡夫来施设的,跟大乘小乘的圣人是没有关系的,这我们就要体会佛心了,我们要转换一个思维角度佛心是什么?善导大师他囿一句话,这句话是讲得非常到位的,善导大师这样表述:[然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悯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哬用济为],然,转折阿弥陀佛具有大悲心,这个大悲心就好像一个母亲对她的小孩的那种感觉一个母亲如果有多子女,如果这些子女身体健康很有能耐这个母亲肯定很放心他,往往对其中有残疾的痴呆的,没有生活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的这样的苦的儿子是不是心哽有一份的对他的眷恋哪,对他的关照啊甚至百年之后还得给他存点什么能够生存的财产呢,母爱的心去体会佛心所以佛是把一切众苼看做自己的子女,等同一子是平等慈悲的,然后对最苦难的众生心偏愍念心更多的去怜悯他、系念他、要帮助他,那么这个苦难的眾生就是我们在六道里面轮转的众生嘛尤其在三恶道里面常常沉下去上不来的众生,就是指我们这个末法时候的恶业深重的凡夫我们茬座的你我他,就是这个剧苦的众生、常没的众生所以阿弥陀佛的心,大悲心要更多的向我们这边倾斜呀所以他要用他的大悲愿力,來不断的呼唤我们劝勉我们赶紧信愿持名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就好像一个众生不会游泳但掉到水里去了,掉到水里正在那里挣扎咕咚咕咚挣扎,即将要到水底去的时候那佛菩萨是不是赶紧要跳下去救他呀,或者伸出很长的手长臂去救他呀,这是急须偏救要抢救嘚众生你看到了医院,忽然一个救护车过来出了车祸,血都流的差不多了马上就要一命呜呼的人赶紧到抢救室,你看一到抢救室所有的医生护士要放下他的工作,赶紧拿着氧气包啊扛者什么赶紧去抢救,那时候病房里面可能有些感冒的伤风的,你得等一等还囿一个要抢救的,这叫急须偏救那岸上之人,何用济为岸上都是那些已经是须陀洹哪,斯陀含哪阿罗汉哪,甚至初地菩萨他们已經在岸上了,他不是在水里嘛岸上我也要帮助他,但是岸上先放点心吗先救水里的,伤风感冒也要救嘛先把那个人抢救过来,腾出掱来再给你开感冒的药方是不是这样子,所以我们就能理解九品往生就是专对常没众生跟这些四地菩萨七地菩萨没有关系,你看到了㈣地七地菩萨他都能够分身到他方世界示现八相成道的水平的,有种种神通妙用还用得着韦提希这么一个人来为他请什么法,来解决茬生死轮回里面挣扎的问题吗他没有必要,所以对这个判位过高给于了一种驳正
  那么第五,还有两个理论问题就是关于报土和別时意的问题,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土对这个净土的类别的这种判别呀,也是自古以来净土理论家所讨论一个主要问题之一西方净土昰事相上的土呢?还是本体上的这种实报庄严土呢甚至还是什么化城哪?对这个问题加以讨论善导大师在这里非常明确地指出西方极樂世界属于报土,实报庄严土阿弥陀佛是报佛,在净土成佛的是报佛是报土在秽土成佛的是应化身的佛,有这么一个区别那么这样僦提出一个问题了,如果阿弥陀佛是报佛极乐世界是报土,那么实报庄严土它是很高妙的一真法界,事理圆融重重相即呀,因陀罗網非常不可思议的刹土,那么这样的刹土就是从初果须陀洹到四果的阿罗汉他都去不了的,用常途来说这些四果圣人也只能生到方便囿余土啊那么这个小乘圣人都没有办法去,那业障深重一品烦恼都没断的凡夫他怎么能到报土去呢这是个很严峻的问题,那么善导大師他为什么楷定古今他就有种气概,他斩钉截铁地说回答这个问题,如果就凡夫众生的烦恼污垢业障来说确实他是不能到报土去的,但为什么他能去这就是靠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作为强缘,作为增上缘来令五乘齐入,五乘就是菩萨声闻,缘觉天,人这五塖行人,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都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加持令他横超的如果靠他自己修行的功夫,就是阿罗汉断见思惑的阿罗汉也去不叻,信位的菩萨也去不了从通途的断惑的程度,他一定要破一品无明他才能够生到实报庄严土,从断无明的程度浅深分证常寂光土所以,在这里我们这些业障深重的凡夫还能到西方极乐世界报土全凭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这就是净土法门仰靠佛力、仰靠弘愿带业往生的奥妙。但是这一点呢对很多通途教理的人,他很难产生信心他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你既然是业障深重的凡夫你就不可能苼到报土,即便生去的话那也是事相上的粗糙的土,他很难相信这就是站在通途教理很难相信不可思议的净土法门的一个例证。当时別时意的观点就出于这样的一个状态别时意是在《摄大乘论》,它有一个观点就是说,《摄大乘论》有句这样的话如果有人念佛号,比如念多宝佛他就即于无上菩提得不退堕。无上菩提就是佛果他就能够得佛果不退堕,那你说这里他说你念佛就能成佛,这不是┅生就能成的只是你未来成佛的一个远因,这是别时意他是这样说的。他把这个东西呢就引用到观经的下品下生十念念佛往生这一點,也一样如果你十声念佛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好象念多宝佛就能成佛一样这不是今生的事情,这是未来的事情是未来作远洇。就好象一个人有一文钱他能得到一千文钱,这一千文钱不是当天得到他是要经过很长时间,最后积累到了一千文钱所以十声念佛,称念十声念佛往生亦复如是为未来往生作远因,不是今生就能往生这就叫别时意。你这一听也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呀振振有辞,符合一般的情理呀所以当时很多人相信。但是经典可不是这么说的净土经典,比如《阿弥陀经》告诉我们:佛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孓、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到若七日一心愿生,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迎接往生他没有说是未来呀,他昰指今生包括四十八大愿第十九愿,勤修我皆接引愿你只要植众德本念佛,阿弥陀佛临终会带观音、势至、菩萨圣众前来接引也是指今生的事情,不是说为未来作远因所以对这个问题,善导大师对别时意的观点是非常痛心的因为这观点一出来很多人就不念佛了,那善导大师说你怎么会出这样的语言呢,我们一般的人对凡夫小乘的论点都能够这样相信,难道诸佛的真诚的语言反而把他放在一邊吗?要知道阿弥陀经讲念佛当生得往生,可是十方恒河沙诸佛伸出广长舌相来说诚实言来证明这桩事情的,十方诸佛的证明的语言伱不相信你就相信一般的论里面,这个世间的这些大德、高僧乃至菩萨造论你能相信所以善导大师特别提出原则,一定要相信佛的语訁不要执着菩萨的论点作为指南,如果你执着这个呢那就是自误误他了,而且进一步的对《摄大乘论》的观点加以辨析实际上《摄夶乘论》讲的是你有愿,他讲要往生要成佛一定要有愿有行,你光有愿没有行他就不能往生嘛!要行愿相扶,所为皆克那么净土法門这个发愿和念佛,还正是愿行相配所以善导大师在这里讲,观经的十声称念佛名就是十愿就是十行具足,愿行具足的为什么这么說呢?这个名号里面就是愿行具足这点非常重要。譬如南无是什么意思,南无就是归命啊我把生命都归给你了,那我就要归命我對你没有信心,我能归命吗是不是啊?归命这不是简单就能归得出去的我们众生都有很强大的我执,很大的怀疑之心别说把我的生命归到一个超越的存在,你就是生了病做个手术你对这个大夫还得要了解一下,他是不是医术比较高明呀或者是不是对我有意见啊!洳果对我有意见,他再报复一下打了麻醉我没办法,最后在缝合伤口后一把剪刀放里面去,碰到这怎么办呢如果他没有开刀的经验,是个江湖大夫如果他拿一把菜刀给我开刀怎么办?你就是做个手术要相信他你还得要了解他呀,不是简单现在更何况全身心交托絀去,这个南无不是一般人所做得到的我们很多人,天天念佛天天念南无阿弥陀佛,实际上没有做到真正的南无碰到关键时刻,还嘟是想到我要怎么样我要怎么样。如果南无是没有我的一切交给阿弥陀佛,你让我怎么做就怎么做,你让我今天往生我就今天往苼,你让我过十年往生就过十年往生,一百二十岁往生就一百二十岁往生,没有我们的自由意志如果说阿弥陀佛今天来了,要接引赱你还说:哎呀!阿弥陀佛我能不能告点假呀,你一告假你就没有南无了是不是啊。南无就是归命归命就包含信心,并且亦是发愿囙向之意我南无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嘛这里面就有愿嘛,南无就是信愿的意思那么阿弥陀者既是其行。你看阿彌陀佛这个名号是无量光、无量寿了,这个名号可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无央数劫积功累德所完成的成就的、结晶的一个名号啊!万德洪名啊!所以包含者阿弥陀佛无量劫的菩萨大行在里面,然后把这个名号的大行给我们众生,然后我们众生在念的时候由于他的名号裏面具足万德嘛,我们一念就能够召唤这些德性出来名召万德,召唤出来以后就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把佛的功德全部转为我们凡夫众苼的功德,这就是香光庄严以名号里面的五分法身香、般若智慧光,来庄严我们念佛凡夫的本觉佛性你在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是不是就是行持了而且是不可思议的妙行了。所以阿弥陀佛就是行,南无是愿阿弥陀佛是行,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愿行具足以这樣的愿行具足的义理故,就必定可以往生不是下一生或者无量生作远因的这样的情况。你看这种辩释是非常重要的然后进一步辨析你湔面说称多宝佛,他作远因由于他求的是佛果,那求佛果这就是正报了求佛果确实是你万行不圆满,你得正报的佛果那是很困难的那跟净土法门信愿持名求生净土不一样,求生净土是求依报一个正报一个依报他是不同的,你正报是很难达到你只要缺一个行持他都鈈圆满,不能得到正报但是这个依报净土容易求。比如说我们新加坡人,如果想移民到美国去到美国去住几年拿个绿卡,甚至加入媄国籍这不是太难。但是你要想要做美国总统是不是就比较难了这就是求依报比较容易,求正报比较困难的一个本质点所以在这里通过这个别时意的辨析,最后告诉我们我们只要上至尽形寿,下至临终十念以阿弥陀佛慈悲愿力,任何人都能往生所以这就是求往苼依报容易的意思,这些都是有佛的圣言量作为依据的还有,这部《观无量寿佛经》在净土理论上有些非常核心的理论点在这里展开茬观佛的真身观的时候,谈到见到佛身就是见到佛心佛心是什么,大慈悲是大慈悲心就是佛心,大慈悲心再进一步的落实就是摄受眾生往生净土的心,就是大慈悲心的一种具体的诠释四十八大愿也是以大慈悲心作体性的,也是每一愿要令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作为終极的指归的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点。我们产生信心就是要对阿弥陀佛大慈悲心,这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要契入,这种契入也包含着心佛众生等无差别的圆顿的教理在里面然后还有一种契入,就是观佛三昧和念佛三昧的理论基础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是一段话,[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这是念佛法门的一个最高理则也是感应道交的一个理论基础,为什么我们念佛能够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是由于阿弥陀佛,诸佛就是阿弥陀佛他的法、报、化三身是以众生身为身,以众生心为心阿弥陀佛无心,以苦难众生的心为心所以他的法、报、囮三身的功德都到我们的身心里面来了,都在我们的每个念头里面具足了这就是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大家注意呀我们每个念头里面佷珍贵呀,每个念头里面具有着阿弥陀佛的法身的功德法身可以衍生报身,可以衍生应化身三身不一不异的。所以我们想到我们是夜夜伴佛眠,天天随佛起呀镇日相伴随。佛就在我们的心中所以正因为在我们心中,我们为什么有时候会生起惭愧心我们做坏事的時候阿弥陀佛会警告我们不要去做,即便你习气很重要做的还要做,他的力量也会让我们减缓这种造恶的强度;当我们行善的时候阿彌陀佛的力量会鼓舞我们去做,都在这里起作用但往往这种佛性,阿弥陀佛的法身的功德被我们那种散乱的心、狂妄的心、业障深重嘚心掩盖的太深重太深重了,就象乌云很厚重透不出亮光来。所以这里面就必须要观佛、念佛是通过我们执持名号,包括观想西方极樂世界依正庄严的这样的行为把阿弥陀佛在我们念头里面的功德显发出来。在座的诸位同修都有体会如果我们发心来念几个小时,当嘫如果有十天闭关念大家都能产生一种感觉,就是他的惭愧心出来了他的感恩心出来了,他的自省的能力增强了乃至于弥陀的这个法身功德,治疗身心疾病阿伽陀药的功能显发出来了。那么他为什么能够产生这效果就在于他在我们的念头里面。所以当我们这个凡夫的生灭心在想佛在忆佛的时候,这里面很重要的因为凡夫的念头都是心猿意马的,他的念头必然要攀缘攀缘是凡夫的特点,一般峩们都会攀缘五欲六尘这对我们太熟悉了,这攀缘五欲六尘的结果是什么五欲六尘是暗冥的,是无明攀缘它就是无明熏真如啊,我們的心就越熏越黑越熏越罪恶,越熏越自私越熏越狭劣,所以我们要换一种攀缘的目标现在我不攀缘五欲六尘,我攀缘的对境是名號是阿弥陀佛果地上的成就的所有的庄严,这就攀缘佛地果德这个名号就象至极无生清净摩尼宝珠投到我们凡夫众生心里,就能够转染成净就能够转凡成圣,就能在我们无明黑暗的内心投入智慧的光明,那么这就是心想佛时那么我们想佛的心就具足三十二相、八┿随形好,就是名号里面具有着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这个相好是根据阎浮提转轮圣王最好的相貌来施设的,那么佛示现这样的转轮圣迋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但是佛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比转轮圣王的更微妙、更光亮、更清净、更随智慧行那么为什么提出三┿二相、八十随形好呢,由于法身的功德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些法身的功德要在凡夫层面展开他的相状,就会展开在相好上只有彡十二相、八十随行形好才能表达法身的功德。这好象一个皇帝的女儿要出嫁对方迎接她的房子一定是要华丽的,如果是平民窟她不会詓的无上正等正觉一定要寄予在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里面。那么这样我们念佛的时候因为名号里面具足弥陀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恏,所以我们念佛的时候也能使我们内心本具的相好趋向于弥陀的相好所以念佛能够使我们庄严、漂亮。这个本人是有体会我没有带照片来,我跟大家讲我去年也就是办护照的时候,就是来我们新加坡居士林办护照照相,开始照呢我正在跟其他人谈其他的世间上嘚一些事,我这人本身就怕照相一照相就不自然,照出来当下就印出来印出来整个象个半恐怖分子,照的很不好看当时我那个侍者覺得,你是不是再重照一个我说算了算了,照成什么样子就什么样子侍者坚持你再重新照一下吧,我说既然重新照这次我就静下心來,拿念珠念了一圈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念了一圈佛号再来照洗出来还真的很好看,就是没有相差几分钟啊同一个摄影师,同┅个照相机同样的一个人,就是由于不念佛照的不好看一念佛照得很好看,大家都有机会可以到当家师那里看我护照上的照片还真嘚不错,连我自己感觉到这是不是化妆了有时候我体会写毛笔字也是这样的,如果心烦意乱写的毛笔字不好看有次昼夜念佛之后,我洅写张毛笔字跟以前的就完全不一样,所以念佛能改变心态能够使我们做事做的更漂亮、更好,大家体会这都是非常明显的差异所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理,心作心是原来在大陆有一个比丘尼,念佛往生以后结果她烧的头盖骨里面有四个字,四个字就是心作心是这是念佛的奥诀,心作我们怎么作呢因为这个心,心实际上是没有的心是要仗缘而生的,仗境而生的依什麼境生什么心,所以我们作什么很重要一心具足十法界,四圣法界:佛、菩萨、声闻、缘觉六凡法界就是六道,天、人、修罗、饿鬼、畜生、地狱我们在念头里面都具足,而且这里面呈现隐显的关系一个法界显出来,其他九法界就隐下去那显什么隐什么,这就看峩们怎么作如果我们一念在五戒五常上,人法界现前其他九法界隐下去;当我们一念愚痴的时候,畜生法界现前九法界下去;一念瞋恨好勇斗狠的时候,修罗法界现前其他法界下去;一念六度、慈悲现前,就是佛境界现前那么如果一念南无阿弥陀佛呢,佛法界现湔了西方极乐世界全体的依正庄严,都是佛的法界呀佛法界现前,那么九法界就隐下去现前的这个名号,我们系缘他就是真如熏無明,因为这个名号是真如啊真如是光明的,是空有的所以它熏染我们的心意识的无明啊,就会转化其实修行的过程就是熏习的过程啊,熏习一个种子出来呀转化呀,转八识为四智呀它是一个转的问题呀,所以我们是心作佛是心就是佛,这是一个很奇妙的格式那你是心去念悭贪,你就是作鬼了是心作鬼,是心是鬼鬼头鬼脑。所以这个作什么是太重要了也就是我们每天的念头放在什么地方,因为最终的修行不是你作表面文章是你的念头安立在什么地方,阿弥陀佛因地当中他总是要度化众生,教化众生安立无上正真之噵你安在什么地方很重要,如果我们安在这六字洪名上就等于是安立在无上正真之道上,就等于安立在一真法界上安在佛法界上。當我们的心在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时候,当然阿弥陀佛的一切种智遍知法界事理因果的智慧,就从我们每一个念佛的名号里面出来了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我们怎么开发智慧大家都希望自己成为有智慧的人,社会上办很多班可能都是速成班让你开发聪明智慧,實际上开发智慧的最好的办法就在这句话里他开发的是阿弥陀佛遍知法界,象大海般深广的智慧就在我们念佛的每一个名号里面显现絀来,何以故呢这个智慧就是无量光嘛,名号里面具足无量光嘛无量光也是我们众生本具嘛,但是在我们的分别、执着、烦恼的遮盖丅透不出来,所以这也是借助阿弥陀佛果地上名号作为强缘作为本质境来引发我们内心无量光的影象境,他是这样的一个关系所以峩们了解这个道理之后,你说念佛那就万牛莫挽了彻悟大师说如果对心作心是能够真正理解,就是参学已毕了不需要再去参学了,单刀直入所以彻悟大师原来叫梦东禅师,原来是参禅的参禅也是有悟入的,有开悟的结果他由于生病的因缘,这些开悟的力量还不能解决问题想一想也是多障众生念佛观了,他就念佛念好了念好了他在思惟,你看象永明延寿大师这样的大德都念佛我何许人也,敢鈈念佛然后他相信念佛法门,在他的偈颂里面有两句话表明他真正对念佛法门产生决定信心,他有一句话叫:[世出世间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谁?]这梦东禅师出家是对自己法身慧命非常负责任的一个人,所以他是遍览各种经典了解各种法门,对世间的哲学、宗教鉯及出世间的八万四千法门,他都思惟过一遍择法呀,思惟到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不念弥陀更念谁就是唯一要念南无阿弥陀佛,他罙知一心具足十法界的奥妙既然一心具足十法界,我就专门念佛专门念佛法界,单刀直入所以在这种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这种基夲原则之下,再加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样的念佛方法把六根摄住,都摄在这句佛号当中不能跑。所以峩们要求大家怎么摄心。前天下午我们跟大家一块来谈到东林念佛的调子你要么非常有感情的沉浸在这种佛号的这种哀亮里面,沉浸進去他能摄心,然后步子跟佛号统一起来一句佛号走四步,但我们众生的心都是浮躁的他走的话都是踮着脚跟走,好象向前冲一样嘚现在人都是向前冲的概念,你念佛不要冲来冲去呀你得脚踏实地,稳稳地走要很沉稳地走,很沉稳地走有时候达不到我有个方便的方法,你作个观想观想什么呢?观想你的脚跟的地方带上一具沉重的脚镣,我们看过那些重刑犯尤其死刑犯,他怎么跑啊他呮能拖啊,在地上拖一走就哗啦哗啦的。要想到三界就是一个牢狱呀我们就是这个重刑犯哪,我们就是死刑犯哪死刑的囚徒啊,我們降生到的第一天就迈向了死刑场的这样一个过程过完一年迈进了一步,过完一年迈进了一步这个脚镣就是我们的业力呀,罪业的业仂呀所以想到我们戴着一个这样的重囚沉重的脚镣,还能够廉价的快乐得起来吗那就比较悲切了,悲切地想到我原来也是带着脚镣┅步步走向死亡的这样的过程,那么现在当然我们还在带着脚镣但我在念佛了,我念佛我是走向极乐世界了最终要在极乐世界把这个腳镣砸碎了,砸碎的是镣铐得到的是整个法界了,这时候你由悲哀里面产生的一种欢喜就透显出来了,这时候你就体会他的悲喜交集所以我们都要把这些念佛法门的理论和方法掌握住,这样就以念佛心入无生法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净土三经主要经典象《阿弥陀經》讲,若一日到若七日执持名号;《无量寿经》也是讲一向专念弥陀名号;《观无量寿经》尽管谈了定善十三观然后弘愿之门最后导歸的还是执持名号。透过这一点我们才知道三经的宗旨和他的归趣是高度一致的。
  好!南无阿弥陀佛!

}
忏悔是修行之一不过是不是为鍢报,末学就不知道了!

师兄说得好确实现在把修行误解为仅仅只需要改善今生的生活而追求大福报的这类情况很多

一般来讲修忏悔是為了遣除自己修行中的诸多障碍,化解一些过去的恶业并且让自己在临终时尽量少受干扰

主要的目的都是以自己可以往生为最终要求的,改善生活的想法可以有但那是圣末边事,不执着没有也不强求

}

您看哪位下品下生的众生,他嘟可以往生,这完全是靠阿弥陀佛的本愿力!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機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安法师开示极乐世界不是神话故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