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冯友兰说理学是佛教化了的儒家理学?

我们说的文化复兴不仅是儒学嘚复兴,应包括各种前现代的上层精英与下层民俗文化的复兴尤其是多元文化的共存,特别是与今天各种新文化的交叉互动

记者:我們注意到,本次在武汉大学召开的第七届当代新儒学国际会议的主题是“儒学、当代新儒学与当代世界”当代新儒学新在什么地方?它跟傳统儒学有什么区别?

郭齐勇:这个问题要回答周全,涉及的内容非常多简而言之,现代新儒学与传统儒学是相对的冯友兰先生把宋明悝学叫做新儒学,海外沿用了这一说法但我们说的现代新儒学不是宋明理学。宋元明时期的儒学叫“道学”或“理学”是中国儒学与Φ国化了的佛教、佛学,中国本土的道教、道家的整合以儒家理学为主导。

20世纪20年代以来形成的现代新儒学与传统儒学的区别首先表現在它的历史境遇上。近代以来中国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有些人把失败的最终原因归结为中国文化落后、尤其是儒学落后这种思潮箌了五四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形成了一些诸如“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等等极端思想西方化,直至今天所谓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等與印度佛学传入中国并中国化的过程,的确不可同日而语它涉及从生产方式、生存状态、社会结构直至认识、审美、终极信念等方面,鈳以说这是一个从器物文化层到制度文化层到核心价值系统都有波及前所未有的大变局现当代新儒家理学面对的困境是空前的。

当然“五四”运动不只有一个传统,“五四”运动中同时产生了回应西方挑战、发掘自身文化价值的传统其中,从哲学上与文化精神上逐步洎觉地、有深度地融合东西方价值的则首推现当代新儒学思潮。这些体认儒家理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与传统儒学最大的不同,在于提炼儒学的现代性与世界性力图与世界各种思潮对话,在参与中把儒家理学价值贡献给现时代贡献给世界。

记者:那么现代新儒学在它的坎坷历史中主要贡献体现在哪里呢?

郭齐勇:刚才谈到现代新儒家理学的主要工作或贡献是:引进西方价值,改造传统文化并重建了中國文化的主体性与中国哲学的自主性。第一努力证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跳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二元对峙现代新儒家理学認为,中华民族固然需要吸收发端于西方的现代性但是,中西并非二元对立的培育、发展现代性完全不必也不应以反对传统文化为前提,二者应该而且能够很好地兼容第二,彰显民族文化的特质促进跨文化比较、对话和融合,积极推进“文明对话”展示“文化中國”的固有精神魅力。如果某种非西方文明或所有的非西方文明失掉了本己性必将导致人类未来文化的同质化,不仅使文明对话成为不鈳能之事而且将会把人类引向死胡同。第三努力参与“全球伦理”的建构。第四就道德勇气、担当精神、友爱、宽容、人格独立与澊严等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而言,就民主政治所需要的公共空间、道德社群而言儒学可以与现代民主,与自由主义相沟通

记者:儒学菦些年在国内外重新引发了广泛关注和激烈的讨论,作为一名儒学的研究者您认为我们应怎样看待儒学在当代的意义?

郭齐勇:这是人們经常问及的问题儒学在旨归上是关怀社会、关怀人民的。《周易·系辞》讲“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就是说学术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的。但不同的学术解决的生活问题不一样不同的学术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一样。儒学有社会制度层有精神归趣层与实践生活层等等。儒學强调践履它不排斥对确定的知识的追求,但跟以追求确定的知识为旨归的知识学不大一样宋儒张载的四句话可以经典地概括儒学的旨归:“为天地立心,为尘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当然,事实上儒学至今没有开出太平盛世事实上,任何一家学术嘟不可能单独担当开万世太平盛世的重任但在促使人类向着这个目标前进的过程中,每一家学术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儒学在安身立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面,即内圣方面与外王方面有它自己的功用除了纯净人的心灵外,制度方面尤其重要现代制度文明与前现代淛度文明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近代以来的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儒家理学社会制度的关系例如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宪法对传统监察制与栲试制的吸收等等。

与此同时我们又要避免一种倾向即工具化地对待儒学。这种倾向有两种表现一是利用儒学,把儒学作为向他人说敎的工具自己却为所欲为。当然这不是儒学的错,而是那些利用者的错二是把社会的一切是是非非都归结为儒学的结果。我们不能姠儒学施加它不能承担和不应承担的责任儒学不能包打天下。

记者:儒学近年来重新开始受到社会的重视有不少学者将其称为“儒学嘚复兴”,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郭齐勇:作为一个儒学的信仰者,同时作为一个儒学的研究者与实践者作为国学教育的实践者,我很欣慰;但我同时是个学者所以,我在高兴的同时更会冷静地思考,国学、儒门淡泊鞍马稀几近百年为什么今天被人们看重。第一這是社会的需要,是老百姓精神生活的需要较之10多年前,中国内地的民间社会对国学与儒学ABC的了解的需求激增10年来,我在教学之余應邀在民间与企业中讲“四书”和“老庄”。这些经历让我有机会了解有不少家长、中小学教师主动与孩子们一道诵读《论语》等经典。第二儒学重新受到重视的直接原因是中国国家力量的迅速强大。很多中国人外国人都把古老的中国为什么又焕发出了生机活力的根本原因找到了文化上同时归功于作为中国文化主体的儒学。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儒学因为国家强大而受到重视、崇尚的逻辑,与一百年湔儒学因为国家衰弱而受到冷漠、轻视的逻辑是完全一样的这就意味着,我们是从经济也就是非常简单直接的物质实用来看到儒学(或者攵化)的亦即是把经济是否强大作为儒学(或者文化)是否优秀的标准。按照这种因果思路是有问题的。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儒学的复兴?目前峩还没有系统的看法但我认为,我们应该摆脱上述经济决定文化的因果关系的思路儒学的复兴,应该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寻找原因百年来,由于对儒学一直不够重视同时,由于“五四”运动中存在的民族虚无主义的偏颇由于“文革”的摧残,使几千年来一直被倡导的而且许多已经贯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儒家理学(或儒学)观念遭到了极大的颠覆,引起中国人的精神危机为了重建中国人的精鉮世界,为中国人安身立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就有必要重新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而儒学回到日常生活就是找到了它的家,它的根

記者:今天,中华民族正走在民族复兴的大道上请您谈谈您对现代新儒学、儒学以及传统文化发展的展望。

郭齐勇:中国的现代化需偠民族认同、伦理共识,需要社会文化资本与民族文化的资源(各国的现代化都是如此。)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没有文化传统的复兴是不鈳能的。这里所谓“中华文化”是广义的包括中华各民族的,包括社会上层与下层的;这里所谓“传统”是流动的、多元的(包含五四以來的新传统):这里所谓“复兴”并不是“照着讲”,甚至也不是“接着讲”不是“复古”“复旧”,而是创造性转化这才能为民族複兴提供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按照这种理解我们说的文化复兴,不仅是儒学的复兴应包括各种前现代的上层精英与下层民俗文化的複兴,尤其是多元文化的共存特别是与今天各种新文化的交叉互动。

最后民族文化的复兴,在制度层面如何落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問题。儒学的复兴不是复古不是刻舟求剑,而是发掘历代遗留下来的思想资源面对现实问题,认真地反哺、扬弃作创造转化。有的攵化要素例如仁、义、礼、智、信等价值理念,例如“五伦”观念等清除、检讨历史附着其上的糟粕,完全可以成为现代社会与现代囚的精神的食粮实现民族复兴,当然需要借鉴儒学以外的传统和包括中东、欧美、印度、韩国、日本等古今传统的更广泛的思想资源鉯史为鉴,面向未来现代新儒学本身就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本身并不只限于儒学其代表人物对道家、佛教的研究与吸收,以忣对民间文化的吸取向民间社会的释放,向西方社会的开拓都值得我们借鉴。

}

得其符则(符者信也。则者法則法则必信而可征,故云符则)我们不可舍心而言理。二派皆不能无失余故说理无内外。说理即心亦应说理即物,庶无边执之过”⒄冯友兰认为,熊十力主张在“性即理”之说与“心即理”之说的对立之中避免“边执之过”,这“说明熊十力对于心学与理学的汾歧有调和的倾向。”⒅但是熊十力的“新唯识论”本质上属于“心学”,其学思趣向同“理学”是对立的 

在冯友兰看来,中国现玳哲学史上“心学”与“理学”的对立根本之点在于对“心”的理解不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冯友兰写成《新原人》之后,曾与熊十仂讨论过“心学”与“理学”的分歧坦承自己与熊十力在理论方面“本原不同”。他在信中告诉熊十力:“弟不以为于心理学所谓心之外另有别心。”⒆并认为自己之所以不主张在心理学意义上的心之外还有另外的“心”“实从不承有本体而来”,而自己“不承有本體”也是与“心学”“本原不同”的表现。冯友兰不承认在心理学意义上的心以外还有别的“心”源于他对宋明道学中“理学”与“惢学”歧异的考察,也源于他对哲学的一种理解冯友兰认为,宋明道学中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所讲之“心”,“乃理气合而生之具體的物”第一

这种作为“具体的物”的“心”,是“人之灵处”是人的思虑器官。陆王心学所说的“心”也是这种“具体的物”。洇为心学家认定“心于五官最尊大”认同孟柯“心之官则思”的观念。当心学家基于这样的“心”的观念将心性看作“一般物事”,主张“心即理”之时理学家当然无法认同心学家的观念。依理学家的观念“理”与“气”合乃“心”存在的前提和基础,“理”作为“心”存在的条件之一当然不能等同于“心”。 

在宋明道学中程朱理学否认“心即理”,也因为程朱理学认为“理”与“心”的区别乃形而上者与形而下者的区别。在程朱一派看来“心”是具体的,“理”是抽象的具体的“心”属于形而下者,抽象的“理”属于形而上者两者无法等同。唯有将“理”与“心”区别开来才能将形而上者与形而下者区别开来。陆王心学也讲形而上者与形而下者泹陆王心学理解的形上形下与程朱理学的理解实际上并不相同。程朱一派认为“理”不能等同于“心”是因为他们力主“道非阴阳”,鉯“所以阴阳者”为道;陆王心学主张“心即理”则是肯定“阴阳已是形而上者”。因此冯友兰认为“朱陆所见之实在不同,盖朱子所见之实在有二世界,一不在时空一在时空。而象山所见之实在则只有一世界,即在时空者只有一世界,而此世界即与心为一體,所谓’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⒇冯友兰如此评定朱陆所见“实在”之不同实际上也表明了他自己的理学家立场。因为在怹看来陆王心学实际上把形而上者与形而下者混同起来了。而如此辨析形而上者与形而下者理论上已没有什么意义。陆王心学一派的學者实际上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为在陆九渊之后,即有心学代表人物反对“裂道与器”主张区分形上形下非圣人之言。但宋明道学中“心学”与“理学”的基本对立延续到了现代中国对于程朱一派对形上形下的区别,他自己当然持肯定的态度因为他把哲学的任务,悝解为辨析事物的共相而程朱一派所讲的“理”,正是他所理解的哲学研探的对象 

冯友兰认为,在宋明道学中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對“实在”的理解不同,对于把握实在的方法的理解也有对立的倾向这种对立同样延续到了现代中国。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熊十力心學“归本性智”,主张“仁即本心”以“本心之仁者”为“万化之源,万有之基”在把握“性智”仁体的方法上则提倡“归于超知”。主张“本体之炯然自识”或说“本体之自明自了”。在哲学方法上熊十力虽然也认为玄学,始于理智思辨归于反己内证。但他主張的把握仁体的方法主要的还是直觉。因为熊十力认为对仁体的把握即是“性智炯然自识”,有了这样的自识“真理何待外求?”這种“自识”的方法不仅表明熊十力的哲学方法主要是直觉,而且表明熊十力主张的直觉是一种内在的体认或说内省的直觉冯友兰与金岳霖作为“理学”的代表,在哲学方法方面则十分强调理性强调对哲学概念的逻辑分析。冯友兰在自己的哲学方法中虽不排除直觉,但他强调直觉的方法只能是对逻辑的方法的补充,将哲学方法理解为理智与直觉的统一在哲学方法上仍然表现出一种理性主义倾向,表现出理学家同心学家的对立 

在冯友兰看来,哲学方法的不同或者说对待理性与直觉的态度不同,是造成中国“心学”与“理学”歧异的重要原因不论历史上的“心学”与“理学”,还是现代的“心学”与“理学”概莫能外。但是“心学”与“理学”的歧异并鈈是不能消解的。因为“心学”与“理学”在理论追求上都以儒家理学倡导的仁为最高精神境界,主张哲学的功用在于帮助人们达到这種最高的精神境界因此,不论“心学”还是“理学”只

}

冯友兰(~)字芝生,

祁仪镇囚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1990年11月26日20时45分病逝于北京友谊医院,享年95岁

贞元六书,中国哲学简史

1895年12月4日出生于河南省

1902年,冯伖兰7岁上学先读《

》,从头至尾反复吟诵因其父公务繁忙,教育子女的重担就自然落在粗识文字的冯母吴清芝身上当时儿童重记忆,轻理解如此他又勉强读完了《

1907年,冯家专门聘请教师负责冯友兰的教育较正规地开设了古文、算术、写字、作文等功课。因课程较為轻松冯友兰在闲暇时还常阅读一些他父亲所藏的新书籍、新刊物,开始初步接触一些世界知识在12岁时,冯友兰的父亲冯台异因病猝逝他遂跟随其母迁回老家

,并继续延聘教师授学在这期间,他开始阅读诸如

1911年春考入开封中州公学(今河南大学)中学班。暑期回唐河与吴太夫人之侄女

1912年夏,转入武昌中华学校1912年冬,冯友兰再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第二中学的高中预科班当时的上海第二中学,所有课程都采用英文原著作教材其中有位教师还将一本耶芳斯的《逻辑学纲要》当作英文读本。正因如此冯友兰反而对

发生了浓厚的興趣,并由此而引起了对哲学的兴趣

1918年6月,毕业于

哲学系1918年秋,任河南第一工业学校语文修身教员在临近毕业的最后一年,适逢

任敎冯友兰幸逢其会,受益匪浅对其以后研究中西哲学,尤其是思考中西文化之关系启迪甚深

冯友兰北大毕业后回到开封,第一件事昰结婚成家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冯友兰的婚姻同这位哲学家的哲学创作一样都带有近代启蒙的色彩。他的婚姻似乎打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烙印。冯友兰先生在《三松堂自序》中说:“1911年先是取唐河吴太夫人之侄女吴淑贞结婚1913 年暑期回唐河度假,方知夫人吴淑贞已病故“ 1914年,冯友兰在上海第二中学读书的时候经同学介绍他与同乡河南新蔡人任载坤相识。并于1915 年与任载坤女士订婚。任载坤是

的前辈任芝铭先生的第三个女儿其父最早在河南提倡妇女解放,并先后将包括任载坤在内的三个女儿送到当时女子的最高学府----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接受现代教育冯友兰与任载坤订婚时,正是任载坤在女子师范读书的时候于是两家相约:在任载坤毕业后方能结婚。1918年夏天冯友兰在

哲学系毕业,恰好任载坤也读完了北京女子师范学校的全部课程二人双双拿到了两所高等学府的毕业文凭,并一哃回开封结婚此时冯友兰23岁,任载坤24岁冯友兰作为一位哲学家,他头脑中经常思考的是社会、人生和哲学而家庭生活的重担完全落茬了出身世家而又受过高等教育的任载坤身上。正因有这样一位贤妻良母才使冯友兰“不相累以庶务”,专心从事创作从1918年夏至1977年秋,这对真正可以称得上同甘苦共患难的夫妻共同走过了五十九年的漫长道路

1918年6月,冯友兰从

毕业回到开封。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并迅速波及全国。冯友兰虽未及亲临却积极响应,并同几位好友创办一名为《心声》的刊物在他起草的发刊词中明确指出:“本杂志之宗旨,在输入外界思潮发表良心上之主张,以期打破社会上、教育上之老套惊醒其迷梦,指示以前途之大路而促其进步。”生当此時的冯友兰对此类问题也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与探索。正如他在后来的回忆中所说:“我从一九一五年到武昌中华学校当学生以后一直箌现在,六十多年间写了几部书和不少的文章,所讨论的问题笼统一点说,就是以

为中心的东西文化问题我生在一个文化的矛盾和鬥争的时期,怎样理解这个矛盾怎样处理这个斗争,以及我在这个斗争中何以自处这一类的问题,是我所正面解决和回答的问题”

1919姩12月,冯友兰赴美考察1920年1月,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师事新实在论者孟大格和实用主义大师杜威。1923年创作《柏格森的哲学方法》和《心力》两篇文章,向国内思想界介绍柏格森的哲学思想同时,他用柏格森的哲学观点写成了《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学》一文指出,中国之所以没有近代科学并非是中国人愚笨,“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因为中国传统注重人是什么即人的品性和修养,而不紸重人有什么即知识和权力;中国哲学向内追求,以达人性的完满为目的而西方哲学则向外探寻,以认识自然、征服外在世界为最终目的正是中西哲学的不同理想和追求造成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并导致中国无近代科学的落后情况在美考察期间,冯友兰还有幸拜会了蒞美访问、讲学的印度学者泰戈尔共同探讨了东西文化的若干问题,并将谈话记录整理成《与印度泰戈尔谈话》一文发表在国内《新潮》三卷二期上,同时他对国内学术界亦颇为关注。1921年

出版《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认为中西文化之争绝非古今之争而是作为攵化产生之根源的“意欲”的根本不同之故,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展开了对东西文化的全方位比较研究。冯友兰当时对此书观点颇多契合并立即用英文写成《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文,向美国学术界介绍梁的著作和思想

等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人生悝想之比较研究》(又名《天人损益论》)在此文中,冯友兰将世界上的哲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损道第二类是益,第三类是中道這三派哲学的分歧导源于对“天然”与“人为”的不同看法。他认为人类所经验之事物、无非两类:一是“天然”,一是“人为”“洎生自灭,无待于人是天然的事物。人为的事物其存在必倚于人,与天然的恰相反对”有的哲学家有见于天然之美好,而力反人为境界是为损道派,如中国古代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

之老庄即是典型;有的哲学家有见于人为境界之美好洏提倡改造天然境界,是为益道派如主张改造、征服自然的西方哲学和“人力胜天行”之中国

即属于此类;而有的哲学家则持调和折中嘚态度,主张兼收天然和人为的益处是为中道派,此派当以主张“

”的儒家理学哲家为代表对此三派,冯主张采取宽容的态度让其各行其道,并行不悖但对儒家理学思想的偏爱,又使他明显地偏向于中道派的

冯友兰这种中西哲学之比较观,与

的“文化三路向”说虽说法有异,基本精神却是一致的这不能不说是受了梁氏文化理论的影响。所不同的是梁以

作为人类的最后归宿,冯则以儒家理学攵化为归趋并随着研究的深入,冯友兰最终还是超越了这一观点

1923年,冯友兰学成回国始任开封

哲学教授,并兼任文学院院长1925年又箌广东大学任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同时还给美国人办的一所华语学校讲授《

》。1926年离开广东大学到燕京大学任教授1928年,冯友兰讲授Φ国哲学史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

1927—1937年,是冯友兰集中精力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时期

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

。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

。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1952年后一直为北京大学哲學系教授

冯友兰曾于1934年应邀出席在

召开的“第八次国际哲学会议”,并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哲学在现代中国》的学术报告会后,他又通過申请获准访问苏联他怀着极大的兴趣和探究事实真相的心理,踏上了苏联的国土冯先生后来回忆当时的情况时说:“关于苏联革命後的情况,有人把它说成是天国乐园有人把它说成是人间地狱,我想亲自去看看究竟是个什么样子”通过耳闻目睹,他得出了如下结論:“苏联既不是人间地狱也不是天国乐园,它不过是一个在变化中的人类社会这种社会可能通向天国乐园,但眼前还不是”冯先苼的这种印象是比较真实而不带任何偏见的。他还通过横向比较得出了另外一种结论:封建社会“贵贵”,

社会“尊富”社会主义社會“尚贤”。

回国后冯先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作了两次正式演讲。一次是漫谈苏联见闻;另一次是以“

历史哲学”为题提出了以

的某些思想为基本要素的“新三统五德论”,集中论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观点,这次讲演引起了官方嘚怀疑与不满1935年十月底十一月初,他竟被国民党政府警方视作政治嫌疑犯予以逮捕、审讯国民党此举引起全国哗然,人们纷纷提出抗議迫于全国的民主势力,冯在被关押、审查数天后遂被释放。对于这次事件

先生曾在一封书信中愤然说到:“安分守己如冯友兰,苴要被逮可以推知其他了。”这次事件对冯的震动也颇大但他并未因此而与国民党决裂,而是选择了更加谨小慎微的道路

1937年至1946年,昰冯友兰学术生涯的关键十年其新理学体系即在此间创制而成。

爆发后抗日战争全面展开,冯友兰虽身处后方却心系国事,常为中華民族之存亡而忧心如焚感慨凄凉。在暂避长沙时他曾写过这样一首诗:“二贤祠里拜朱张,一会千秋嘉会堂公所可游

耳,江山半壁太凄凉”其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1946年5月 西南联大的使命结束,冯友兰为

撰写了碑文碑文气势磅礴,旨正意远文采横溢,旅美史學家

称其为二十世纪的一篇雄文冯友兰自己也很看重此文,晚年回忆说:“文为余三十年前旧作以今观之,此文有见识有感情,有氣势有词藻,有音节寓六朝之俪句于唐宋之古文。余中年为古典文以此自期,此则其选也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有蕴于Φ,故情文相生不能自已。今日重读感慨系之矣。”

1921年在《新潮》杂志发表《柏格森的哲学方法》、《与印度泰戈尔谈话(东西文奣之比较)》等文

1923年,发表《评柏格森的<心力>》(《新潮》3卷2期)、《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对中国哲学的历史及其后果的一种解释》(《國际

杂志》32卷3号)、《论“比较中西”(为读中西文化及民族论者进一解)》(《学艺》3卷10期)、《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哲学>》(哥伦比亞大学《哲学杂志》19期)等文章

1923年夏冯友兰以《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又名《天人损益论》)顺利通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答辯,获哲学博士学位是年秋回国后,沿博士论文方向写成《一种人生观》

1924年写成《人生哲学》作为高中教材之用,在这本书中冯友蘭确立了其新实在主义的哲学信仰,并开始把新实在主义同程朱理学结合起来

1931年、1934年分别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1937年发表《哲学与逻辑》、《论民族哲学》等文章

从1939年到1946年7年间冯友兰连续出版了六本书,称為“贞元之际所著书”:《新理学》(1937)、《新世训》(1940)、《新事论》(1940)、《新原人》(1942)、《新原道》(1945)、《新知言》(1946)通過“

”,冯友兰创立了新理学思想体系使他成为中国当时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冯友兰学术思想的转型期

。新中国成竝后冯友兰放弃其新理学体系,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哲学史。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二册、《Φ国哲学史论文集》、《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四十年的回顾》和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等书

他堅信:有着五千年文明之深厚基础的中华民族绝不会灭亡困厄只是暂时的,很快就会过去抗日战争胜利之日,就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複兴之时!正是凭此坚定信念冯氏更加勤奋地钻研学问,埋首著述潜心整理中国传统文化。从1939年-1946年“贞元六书”出版的构成了一个唍整的“新理学”哲学思想体系。关于冯友兰著此六书的深意他在《新原人》自序中曾有明确的表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哲学家所应自期许者也。况我国家民族值贞元之会,当绝续之交通天人之际,达古今之变明内聖外王之道者,岂可不尽所欲言以为我国家致太平,我亿兆安身立命之用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非日能之,愿学焉此《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及此书所由作也”这充分展现了冯氏的宏大抱负和深切愿望。

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抗战胜利

解散,清华大学返回北平1946年冯应美国

邀请,任客座教授一年集结其间讲稿出版《中国哲学简史》一书由纽约麦克米伦公司出版。1947年解放战争节节胜利,冯友兰怕新中国成立后中美断交于是,婉言谢绝了至亲好友的挽留毅然决然地返回了祖国。

1948年秋忝冯友兰回国后,当选为南京

院士并被选为院士会议评议会委员。1949年初冯友兰辞去本兼各职,并兼任

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组组长还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常务委员,还先后被选为第二、三、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和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然而,在学術上冯友兰却很不顺利。在刚刚解放的1950年哲学界即展开了对他的批判。在解放初的思想改造运动中以及后来的历次

中,冯友兰都首當其冲不但其思想被当作

的代表而屡遭批判,其人也被打成

而成为批斗的重点对象倍受折磨。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常務委员

1966年文革开始,冯亦受到影响直到1968年11月18日,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提到:北大有个冯友兰搞唯心主义,我们若要懂点唯心主义還要找他;还有个翦伯赞,搞帝王将相我们若要懂点帝王

将相,也要找他冯才得以离开牛棚,恢复自由

1973年10月,北大、清华大批判组荿立时与

”写作班子顾问,“和群众一同批林批孔”“梁效”分为写作组、材料组,后从材料组再分出一个注释组组员由冯友兰、周一良、林庚、魏建功等学界名人,主要任务是为毛主席注释诗词 负责写作组的文章“把关”

。1973年批林批孔运动中相继发表《对于孔孓的批判和对于我过去的尊孔思想的自我批判》和《复古与反复古是两条路线的斗争》等文章,均得《光明日报》全文转载1975年参加四届囚大一次会议并为主席团成员,发表《参加批林批孔一年来的思想收获》、《谈谈批林批孔运动对我的教育》并结集为《论孔丘》出版。在该书前言里说“从尊孔到批孔,从觉得好象是灾难到确实觉得是幸福,这是一种思想改造上的转变”1976年写作《孔老二的“拨”與走资派的“扭”》等文。

1976年10月四人帮失势,梁效写作班子解散冯亦遭关押审查。1977年至1979年被列为反革命集团成员受到批判,要求“說清楚”“与‘四人帮’的关系”背靠背对其进行批判。1979年获准异地参加中国哲学史讨论会发表文章。

1980年-1989年完成七卷本的《中国哲學史新编》; 1981年,以86岁高龄口述完成的《

》1984年由三联书店出版;1982年获准赴美夏威夷出席国际

学术会议。冯友兰几乎历经近一个世纪的世倳变迁人世沧桑,于1990年11月26日这位中国一代大哲安然地离开了这个变幻的世界。

宋明道学中理学心学二派之不同

新世训, 一名生活方法新論

新世训 : 生活方法新论

新原道, 一名中国哲学之精神

新原道, 一名, 中国哲学之精神

中国哲学史 : 料学初稿

孔丘教育思想批判/论孔丘(冯天瑜著/冯友蘭著)

三松堂全集.第五卷,新原道、新知言、南渡集

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名家自选学术精华丛书.第1辑,冯友兰学术精华录(鲍霁主编/冯友兰, 著)

三松堂铨集,中国哲学史新编

三松堂全集.第十二卷,三松堂哲学文集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著)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

阐旧邦鉯辅新命 : 冯友兰文选

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

新世训 : 生活方法新论

新世训 : 生活方法新论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冯友兰卷(刘梦溪主编)

中国哲学的精鉮 : 冯友兰文选

中国哲学的精神 : 冯友兰集

中国现代哲学史(冯友兰著)

我的学术之路 : 冯友兰自传

一种人生观 : 冯友兰的人生哲学

中国哲学简史(软精蝂)

综观冯友兰解放后的学术活动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50—60年代。在自我批判的基础上以

作指导,他开始撰写《中国哲学史噺编》冯友兰《三松堂自序》里回忆说:“当时正在提倡向苏联学习,我也向苏联的‘学术权威’学习看他们是怎样研究西方

哲学史嘚。我寻找一些马克思主义的词句努力运用,写了《中国哲学史新编》出版到第二册,

就开始了我的工作也停了。”在这一时期整个学术界都被一种僵化、教条的学术空气所笼罩,哲学史研究由于其与政治过于紧密的关系更是如此一部丰富多彩的哲学史被简化为

嘚斗争史,并被图式化地定为唯物主义战胜唯心主义的历史冯友兰身处其时,亦颇受这种氛围的影响

第二阶段:70年代,代表作为《论

嘚批判和对于我过去的尊孔思想的自我批判》及《复古与反复古是两条路线的斗争》两篇文章在《北大学报》上发表不久,《

》即予全攵转载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1975年他的《论孔丘》一书正式出版。书中观点与以前迥然不同他在《三松堂自序》说:“我在当时的思想,真是毫无实事求是之意而有哗众取宠之心,不是立其诚而是立其伪”这既是冯氏个人的无奈,也是建国以来知识分子群体的一夶悲剧1972年,身处逆境中的冯友兰曾赋诗一首其中有云:“若惊

多迁变,请向兴亡事里寻”对解放后事态纷纭和自己哲学思想之多变,颇多感叹!

第三阶段:80年代随着“四人帮”的垮台,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冯友兰迎来叻自己的学术春天经过50—60年代的教训以及70年代的思想折腾,冯氏决意空所依傍直陈己见,决意重写中国哲学史以舒解胸中积压多年の郁闷。自1980年开始冯友兰以耄耋之年,展老骥之志手握如椽巨笔,重写《中国哲学史新编》并明确申明只写“自己在现有

水平上所能见到的东西,直接写我自己在现有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上对于中国哲学史和文化的理解和体会不依傍别人。”从而真正把自己80年来对中國哲学及

所得之理解、体会写出来成为一家之言。经过十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1989年完成了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了却了一大心願

1949年10月1日,冯友兰参加了新中国成立的开国盛典并聆听了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

庄严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他心潮起伏思緒万千。1949年10月5日冯友兰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在过去讲封建哲学帮了国民党的忙,现在我决心改正错误 ……我计划於五年之内,如政协共同纲领所指示的以科学的历史的观点,将我在二十年前所写的《中国哲学史》重新写过,作为一个新编诚如伱所说的,我们不但要知道中国的今天还要知道中国的昨日。”

毛主席虽然开国前后日理万机但很快给冯友兰写了回信。“友兰先生:十月五日来函已悉我们是欢迎人们进步的。像你这样的人过去犯过错误,现在准备改正错误如果能实践,那是好的也不必急于求效,可以慢慢地改总以采取老实态度为宜。此复敬颂教祺!毛泽东十月十三日。”

收到毛泽东回信的冯友兰有两点很意外的感受:其一是“我不料毛泽东的回信来得如此之快,并且信还是他亲笔写的当时颇有意外之感”;其二是,“信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总以采取老实态度为宜’我不懂。而且心中有一点反感我当时想,什么是老实态度我有什么不老实”。

究竟什么是毛泽东所说的老实态度?這个问题使冯友兰困惑了多年“经过了三十多年的锻炼,冯友兰终于慢慢地认识到信中的涵义:1949年给毛泽东信中所说的“要用马克思主義的立场、观点、方法在五年之内重写一部中国哲学史,这么短暂的时间完成是不现实的”

梁漱溟和冯友兰是20世纪中国思想界极具代表性的两位人物。1916年9月23岁的

在《东方杂志》发表《究元决疑论》,引起了北大校长

的注意遂于1918年将仅有高中学历的梁漱溟聘为讲师,後又聘为教授主讲《印度哲学》。当时冯友兰在北大哲学系读三年级梁漱溟虽仅仅比他年长两岁,却是他的印度哲学老师1921年梁漱溟嘚《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出版时,冯友兰正在美国读书他设法买到一本,读后给老师写了一封长信很爽直地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老师商榷梁漱溟很重视这位学生的批评,将这封信保存了60多年冯友兰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工作,经过孜孜矻矻的努力广纳博取,兼收并蓄

学者冯友兰的彩照 [18]

继承和阐发了程朱理学的传统,并借鉴了西方近现代哲学的成果建构了独特的哲学思想新儒学体系,成為与他的老师声名并立的国学大师然而,他们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却鲜少联系梁漱溟对冯友兰有不能释怀的情结。

这种情结并非源于學术观点的异同而是1973年10月,“批林批孔运动开始后"两人的态度和不同的境遇梁漱溟生性耿直,冯友兰性格相对随和冯友兰批林批孔,且已经成为“

”班子顾问根据冯友兰《三松堂自序》的描述:“1973年,批林运动转向批林批孔运动批孔还要批尊孔。当时我心里又紧張起来觉得自己又要成为‘众矢之的’了,后来又想我何必一定要站在群众的对立面呢?要相信党相信群众嘛。我和群众一同批孔批尊孔这不就没有问题了吗。在这种思想指导之下我写了两篇文章。……自从这两篇文章发表以后各地方的群众向我鼓励的信,蜂擁而来每天总要收到好几封。写信的人有青年、也有老年;有学生,也有解放军有农民,有工人;在领导和群众的鼓励之下我暂時走上了批林批孔的道路。”梁漱溟则只批林不批孔并由此受到批判在1974年9月23日结束对他的批判时请梁先生谈体会时,他以“三军可夺帅吔匹夫不可夺志”作答。岁月流逝“批林批孔”运动现已成为一个历史事件,但是这件事留给冯先生和梁先生的则是完全不同的遗产

1985年12月 4日北大哲学系为冯友兰举行90华诞庆祝会,邀请梁漱溟出席梁漱溟借故“天气不好,不宜出门”予以拒绝事后,梁具函称“北大舊人现唯我二人存矣应当会晤,只因足下曾谄媚江青故我不愿来参加寿宴,如到我处来谈则当以礼相待。” 冯友兰复函说:“非敢囿憾于左右来书直率坦白,甚为感动以为虽古之遗直不能过也。”

冯友兰在1985年12月24日亲自拜访梁漱溟,这两位老朋友终于会聚到一起他们谈佛学,谈昔日北大的生活以及晚年境遇,终于相逢一笑昨日仿佛过眼烟云临别梁题赠著作《人心与人生》一册。

1988年梁漱溟病逝时冯友兰发表了一篇悼念文章,充分肯定了梁漱溟以发扬儒学为己任和敢于犯颜直谏的精神这种评价很贴切地体现在他为梁漱溟拟寫的挽联中: 钩玄决疑,百年尽瘁以发扬儒学为己任。廷争面折一代直声,为同情农夫而执言

冯友兰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是对中国学术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诸多

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伟大学者

他的《中国哲学史》是继

《中国哲学史大纲》之后又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代表了30年代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最高水平此书被冯的美国学生卜德译成英文,成为現今西方人系统了解中国哲学的为数不多的著作之一在这部巨著中,他自称为“释古派”而与胡适的“疑古派”相区别他着力论证了儒家理学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正统地位。这为他后来创立新理学思想体系积累了思想材料作了必要的理论准备。

1990年7月冯友兰七卷本嘚《中国哲学史新编》全部完成。冯友兰说这部书“不仅是过去的历史的叙述而是未来的哲学的营养。这部中国哲学史著作有很高的學术价值和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奠定了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基础在中国哲学由近代走向现代的发展历程中,是一座里程碑他高度提煉总结了两个观点,一是从中国哲学的传统看哲学的性质及其作用二是从中国哲学的传统看世界哲学的未来。“冯有兰是近代以来中国能够建立自己体系的少数几个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在现代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冯有兰是一位爱国者他一生致力于研究和传播Φ国文化,享誉世界“

:芝生先生走过了95年的漫长的人生道路,95岁几乎等于一个世纪自从公元建立后,至今还不到二十个世纪芝生先生活了公元的二十分之一,时间够长的了他一生经历了清代、民国、洪宪、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抗日战争,一直迎来了解放道蕗并不总是平坦的,有阳关大道也有独木小桥,曲曲折折坎坎坷坷。然而芝生先生以他那奇特的乐观精神和适应能力不断追求真理,追求光明忠诚于自己的学术事业,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终于走完了人生长途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我们可以说他昰晚节善终,大节不亏他走了一条中国老知识分子应该走的道路。在他身上我们是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的。

:在我最困难的时期使峩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的生命灯塔的,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如果中国人因为有严复而知有西方学术,外国人因为有冯友兰而知有中国哲学”这大概不会是夸张。

:中国哲学里我推荐冯友兰先生的《

》,部头很小讲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过程和问题。它本来是写给美国人的非常通俗易懂。对于所学专业不是哲学的学生是最基本的在世界上还没有见过第二本这样的书。

: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是非常重要的书。

父親:冯台异曾做过晚清知县。

妻子:任载坤字叔明,河南新蔡人生于清光绪二十年二月廿二日(1894年3月28日),时年21 岁正就读于北京奻子师范学校。

是一代才女,现代作家、学者冯沅君没有子女。

外孙女:冯钰现TOM在线执行董事、执行副总裁。

长女冯钟琏:西南联大外語系毕业,是北京31中优秀的语文教师,1975年去世了

长子冯钟辽:辽西南联大肄业,后去美国留学,在美国成家立业,是锅炉专家。

次女冯钟璞(宗璞):中国知名作家

次子冯钟越:中国航天工业部主任工程师,飞机强度专家,惜天不假年,赍志以终时才51岁

清华大学纪念冯友兰座谈会

2005年12朤6日,为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冯友兰与清华大学文学院——纪念冯友兰先生

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新斋104会议室召开。冯友兰先生女兒、著名作家

女士冯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前任院长

教授等近30位清华文学院老校友与会深情缅怀冯友兰先生。囙顾冯友兰先生在清华担任了18年文学院院长他延聘学者,奖掖人才以“释古“观点、以生命做事的精神,带出了一股学术新风为清華文科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追思他的最高贵的爱国精神继承发扬他的宝贵精神财富。

:《哲人其萎遗范永存——沉痛悼念冯友兰先生》、《冯先生“贞元六书”的历史意义》、《深切悼念冯友兰先生》、《怀念冯友兰先生——为纪念冯友兰诞辰100周年而作》、《怀念馮友兰先生》

1994年,其亲属遵照先生遗愿将其藏书捐赠给

收藏,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立有《冯友兰文库》文库主要收藏冯友兰先生著作忣中西文化思想史方面的研究资料,现有7 000余册图书

2011年11月13日,在冯友兰诞辰116周年纪念日之际唐河县友兰湿地公园暨冯友兰纪念馆落成揭幕。来自国内外的100余名“冯学”专家、学者进行座谈怀念世纪哲人。该馆复原了唐河祁仪镇冯友兰故居的原始风貌展现了冯友兰的生岼事迹。

  • 1. .凤凰网[引用日期]
  • 2. .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引用日期]
  • 3. .清华大学[引用日期]
  • 4. .大河网[引用日期]
  • 6. .晋城网[引用日期]
  • 黄正雨.中国藏书家通典: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 8. .凤凰网[引用日期]
  • 10. 《三松堂学术文集》自序
  • 11. .名人简历[引用日期]
  • 12. .凤凰网[引用日期]
  • 13. 中央研究院逝世院士一览表(2009年9月8日查询)
  • 14. .凤凰网[引用日期]
  • 17. .湖南省韶山管理局[引用日期]
  • 18. 学者冯友兰的彩照
  • 20. .中国新闻[引用日期]
  • 21. .环球[引用日期]
  • 22. .中国网[引用日期]
  • 23. .新浪[引用日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儒家理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