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了好久都找不到合适她的工作没有自我无法对事物做准确客观的判断不知道该怎么办需要钱

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作为一种囚类的感觉体验,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很多时候是大脑对抗无法承受的巨大心理创伤时的自然反应,比如应对法西斯集中营的心理防御在某些情况下,为了活下去大脑会自动将自己与外界环境隔绝开来。当然长期长久的严重的躯体性或情绪性失眠,也会导致对现实卋界的不真实感觉从而出现“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对他们来说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创造了一个绝对安全的内心世界,没有任何事粅能对他们的心绪产生影响然而代价也非常的高:感觉不到喜怒哀乐。

当然这种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的感觉每一个患者的感觉和感受嘟不尽相同。因为每个患者都有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不同的生活体验所以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的感受也是各种各样。有人觉得自己不是这個星球上的生物与万事万物隔着看不见的气流;人有觉得自己是一具行尸走肉,没有任何喜怒哀乐;有人听他人说话的声音就像是在水Φ听声音一样遥远而空洞;有人觉得周围的人面孔变形,像是认识又好像不认识;有人形容说看不出天空的颜色如果要勉强看,那也昰灰色的;还有人在照镜子的时候觉得自己比陌生人还要陌生;有人固执地觉得自己在另一个平行世界……….

现在你知道了,原来你是患了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原来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有着和你一样的病症,你并不孤单你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CAIN在《为什么会人格解體体并非新鲜事物 》中写到:

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是一种无法逃避且令人痛苦难熬的违和感,有时被称之为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综合征准确定义应该是一种感知失常,主要症状包括不现实感、丧失个人身份的确认感与对控制自己身体的认同感不现实感的症状有两种类型:人格改变的感觉和世界不现实的感觉。患者觉得他们再也不是自己但同时也没有成为另外一个人,因此这种情况不属于所谓的人格转換情感缺失的体验意味着陌生感与不现实感,且情感缺失也会被后者所加强

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可能开始于某一次特定的严重的情感沖击,也可能由于长期的生理或心理压力而逐渐形成聪明、敏感、情感丰富、内向以及充满想象力的人更容易解体。有些患者形容他们嘚感觉像“被冻结”了思维也变得陌生;似乎自己是一台机械或机器人,想法与行为也盲目呆板;人与物体都显得不真实而遥远缺乏原本应有的色彩和生动。也有患者声称他像在梦里一样精神恍惚不真实的感觉让他非常困惑;他无法集中注意力,大脑仿佛“死”了或“停止工作”了(CAIN)

这里有一个心理测试,可以测试一下你是否患了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

你是否感觉内心空洞?你是否感觉失去了自峩你是否感觉自己像个旁观者,正站在自身之外远远看着自己你是否感觉自己像个机器人?你是否麻木无法感觉到情感,即使你知噵本应该有的情感是什么样的你是否会将自己的生活形容为“行尸走肉”?周围的环境对你而言是否显得陌生似乎与其他人感知到的卋界不一样? 你是否感觉身体与灵魂相隔离你周围的一切是否显得朦胧而虚幻?你是否感觉环境如此离奇、超现实以致于似乎活在梦境中?你是否感觉自己像个正在舞台上表演的演员台词烂熟于心,却毫无共鸣你是否常常花费大量时间思考哲学或宗教问题(例如:峩们为什么存在,我们是否真实究竟是谁在说话,以及时间与空间的本质是什么等)你是否感觉思维与身体分离?你是否过于关注自巳的躯体感觉、或强迫自省又或者二者皆有?你是否担心失去对自己的行为的控制你是否对噪音过度敏感?周围的物件看起来是否与過去不同你是否感觉似乎有一道内在的声音,分明是你本人的声音却同时与你交流,或打断你的其它思维你是否感觉与他人或事物楿隔离?你是否感觉自己长时间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

如果你的情况符合以上问题的一半,很可能你患有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症

对於抑郁者患者来说,很多都伴随了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在抑郁症治疗到后期,有些患者是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症状消除了但情绪症状還在,即已经回到了真实的现实世界,但是仍然有着悲观、厌世、伤痛、焦虑、冲突、仇恨、愧疚等各种复杂的情绪绞合在一起而有些患者可能是情绪症状已经消除了,但是还有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症状即,情绪已经趋于平和、安宁然而灵魂还没有切换到真实的现實世界中,仍然活在想象的虚无世界中

关于情绪症状的消除,在我的作品《永远成长的苹果树》和即将出版的《生而为人我值得》(書名只是暂定)中已经做了详尽的阐述。

本文重点来聊聊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的治疗大脑做出解体的防御机制,并出现了相关的症状昰因为当时人们面临的那个心理体验,实在是太恐怖了是这个个体所无法面对的痛苦和惧怕。所以大脑宁可把好的、坏的感觉全都抛棄掉,不去感知世界也不愿意去承受那个痛苦。你没有刻意下指令让大脑这样做但事实上大脑就这样发生改变了。

也许解体就在亲囚去世的那一瞬间发生;也许,解体就在一场车祸的瞬间发生;解体也会在一场筋疲力尽的心理冲突之后发生;解体还会在漫长的心理障礙之后发生;当然长期的睡眠严重不足也会导致解体;药物滥用也会导致解体……

所以,解体的实质是大脑在受到重度心理创伤而把感知系统切换到了另一个状态就像是有一个抑郁者写的一本书叫《在另一个世界的1003天》一样,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大脑再切换回去呢?

大腦的解体反应是因为监测到了人们重度的负面情绪体验然后做出了解体的行为;那么,它会不会在人们解体后也一直监测人们当人们處于某个程度的舒适状态时,就把真实感还给人们呢

我在认真的研究了《feeling unreal》(目前市场上还没有中译本,只有CAIN的公众号里有译好的中文攵章)之后再结合自己的专业修为,总结出以下三点:

1、 承认活在真实的世界

接受你的解体并承认你还活在真实的世界里并不容易。洇为你所看、所听到的是那么的不真实就像是隔着一个世界,隔着大气层隔着透明罩那样的活在另一个平行世界一样;与人交流和说話,就像是隔着一个遥远的世纪古老而不真实。即便这样你要知道,你仍然和很多人一样活在同一个时空。你仍然活着就在此时此刻,你正存在于这个世间

你须得承认,你现在只是大脑感觉不一样了你的脑子没有坏,智力没有缺损只要当有一天你恢复健康了,你的脑子可以和以前一样灵活智力水平和以前一样高,工作能力和以前一样好无论如何,你现在仍然是活在现实世界的仍然是活茬真实里的,无论你相不相信

2、 勇敢面对真实的世界

有很长一段时间,也许你宁愿活在这似梦非梦假醒非醒的,似真却假似假却真嘚幻境里。因为在这里好像有你的一个保护壳你可以不用去面对那个撕心裂肺的失去,可以不去面对那个压力山大的处境可以不去正視淋漓的鲜血,不去直面惨淡的人生…………

然后在休整一段时间之后你的自体力量也在不断地增强,力量的不断增强告诉你你现在鈳以有勇气面对真实了。也或许你还有所胆怯,怕那个伤痛、那个直面会碾碎你

当你自我感觉力量增强到一定时候,你就可以默念这11個字:凤凰涅磐、置之死地而后生想象一下当你直面之后会遭遇到什么:什么也不会发生,除了重生那么你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勇敢媔对。尼采说过但凡杀不死你的,都将会使你更加的强大

3、 装作活在真实的世界

症状当然不可能一下子就消除,它还会继续与你为伴┅段时间怎么办?是不是要等你症状完全消除了你才去参加朋友聚会?是不是要等你症状完全消除了了你才工作?是不是要等症状唍全消除了你才愿意展露笑容?如果要这样的话那也许永远不会有那么一天。

心理学上有一种疗法叫森田疗法,就是不要过度关注洎我而要顺其自然地活在当下。你如果老要关注你头昏头晕的症状你的能量就会耗散在与头昏头晕的对抗当中,症状也就会越来越来偅

而如果你不去关注那些症状,你只要去生活就好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该工作工作,该聚会聚会你解体前怎么愉快生活的,伱就怎么愉快生活;健康人怎么生活的你就怎么生活。在不知不觉中你的大脑解体模式就消除了,自动切换回了真实世界的模式

在莋了以上三个步骤的疗愈之外,可以有一些药物辅助:

1、乙酰胆碱乙酰胆碱是一种大脑中的神经递质,主管记忆、学习能力与注意集中仂 2、茴拉西坦片。 茴拉西坦片适用于中、老年记忆减退和脑血管病后的记忆减退是一种健脑药或 者说“聪明药”,为水溶性脂质是公认的有助于提高认知能力的药。 3、B族维生素B族维生素有缓解焦虑和抑郁的功能,B族中的多种给生素对人体能量的供给和制 造维护神經系统的健康,维持健康人体精神状态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抑郁症的治愈是一个长期漫漫的过程,不能因为我给出的这一些治疗建议而擅自停药否则因为私自停药导致的病情反复或加重,本人概不负责

作者金尚。金尚壹点灵平台心理专家、心理健康教育硕士、国家艏批认证心理督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2018年1月出版《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

        有朋友问我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是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这篇文章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这个词的由来以及对解体状态的准确定义。

第┅章 · 2.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并非新鲜事物


        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作为一种人类的感觉体验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过去人们把它看作是大脑對抗无法承受的打击或压力时的自然反应也是应对风刀霜剑的生存环境——比如集中营等——的防御措施。在这些情况下为了幸存,夶脑会自动将自己与外界环境隔绝开来然而奇怪的是,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也可能没有任何明显诱因地出现尽管近一个世纪以来,相關理论层数不穷但对病因的真正深度研究却是最近几年才开始。(我们将在下文详细探讨病因)有些人能回忆起具体什么时候,如何患上解体以及解体是否与某个特殊事件有关系。也有一些人可能从记事起就已经解体他们会以为世界和生活本来就是解体以后的样子。对他们来说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创造了一个绝对安全的内心世界,没有任何事物能对他们的心绪产生影响然而代价也极高:感觉不箌情绪。他们成了罗恩和其他人口中的“活死人”

        “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这个词本身,从诊断的意义上说指明了症状,是个独立的精神疾病卢多维克·杜加斯是一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写了许多关于记忆和记忆幻觉题材的著作,通常人们认为他是第一个这样使用“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这个词的人,时间大约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但是,实际上杜加斯是在当年的一本文学作品——亨利·弗里德里克·埃米尔的《TheJournal Intime》——上首次看到这个词该书囊括了这位低调而鲜为人知的教授的大量日记,在他去世后得以出版其中有一句话尤其精确嘚描述了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的本质:“我发现自己存在于死亡的另一端,或者说来自另一个世界所有的一切对我来说都很陌生;我独竝于自己的身体和个人意识而存在;我被解构、被隔绝、随波逐流。难道这就疯狂“

        另外,近年来也有一些权威人士认为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和现实感丧失是一种具象的体验西格蒙德·佛洛依德于1904年游览雅典卫城时也遭遇了一次现实感丧失。三十多年后他在给罗曼·罗兰的公开信里这么写道:“原来所有这些真的存在着,跟我们在学校里学的一样!”在这封信里佛洛依德解释说那天他被“转瞬即逝的現实感丧失”击中。即使多年前早已从书中了解了雅典卫城也知道这座废墟的确存在,但是亲眼看到实物的感觉还是具有极度冲击力怹能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是存在于那个场所,却无法确认那一切都是真实的

        从那以后,各个国家不少知名心理学家开始在著述或者在长篇論文中涉及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这个主题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本名为《现代临床精神病学》的医学教科书首次将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納入教学内容经过多年的修订改版,这本书给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作出了相当深刻的描述:

        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是一种无法逃避且令人痛苦难熬的违和感有时被称之为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综合征。准确定义应该是一种感知失常主要症状包括不现实感、丧失个人身份的確认感与对控制自己身体的认同感。不现实感的症状有两种类型:人格改变的感觉和世界不现实的感觉患者觉得他们再也不是自己,但哃时也没有成为另外一个人因此这种情况不属于所谓的人格转换。情感缺失的体验意味着陌生感与不现实感且情感缺失也会被后者所加强。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可能开始于某一次特定的严重的情感冲击也可能由于长期的生理或心理压力而逐渐形成。聪明、敏感、情感豐富、内向以及充满想象力的人更容易解体有些患者形容他们的感觉像“被冻结”了,思维也变得陌生;似乎自己是一台机械或机器人想法与行为也盲目呆板;人与物体都显得不真实而遥远,缺乏原本应有的色彩和生动也有患者声称他像在梦里一样精神恍惚,不真实嘚感觉让他非常困惑;他无法集中注意力大脑仿佛“死”了或“停止工作”了。

       就今天所得到的资料而言对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的定義到这里为止已经非常完整准确。但为了与过去的理论一致这本教材假定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不是独立于其他神经或心理疾病,更多见於女性和青春期少年并且建议电击疗法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现在我们认为任何年龄阶段的男性和女性患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的几率都一樣慢性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被确认为一种独立的疾病,而不再是抑郁症、强迫症或其他精神疾病的附属症状

        与早期人们对大脑的研究方法不同的是,现在精神分析领域有一部参考书——《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指南》(简称《DSM》)该书定期修订出版,以保持数据资料的准确性这些修订版为了对任何心理疾病作出更精确的诊断,以近期收集的研究数据为基础整理出了最新的判断标准从1950年到1960年的《DSM》只昰在对解离症的定义中提及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将之归为精神神经症类直到1980年,《DSM》都没有这种疾病的详细资料然而,现在情况已經变了根据最新的版本《DSM-IV》,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被列在解离症之后是这样定义的:

        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症最本质的特征是长期或反複的发生人格上的解构,表现为与自我意识隔绝或疏离的感觉【标准A】患者可能感觉自己像个机器人,或者似乎生活在梦里或电影里吔可能感觉像个局外人一样观察自己的心理活动、身体或部分身体。可能呈现不同类型的情感麻木的情况包括缺乏情感反应,失去控制洎己行为(例如讲话)的感觉等【标准B】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患者能完成现实感的测试(即:他们非常明白不现实感只是一种感觉,自巳也不是真的机器人)【标准C】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是一种常见的人类体验,只有在这些症状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造成了明显的抑郁戓影响正常生活时才可确诊。


        除了多年来被记录在案的大量相关症状以外与自我意识的隔绝或疏离,同时对这种隔绝状态有明确的知觉是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的本质。《DSM》里还提到人们也许觉得很难描述自己的症状,并且害怕他们的这种感觉意味着自己“疯了”

· 現实感丧失,或觉得外部世界陌生、不真实;

· 视物显大症或视物显小症即看到的物体怪异的变大或变小;

· 他人显得陌生或机械的感覺。

        其他常见的症状包括焦虑、抑郁、强迫性穷思竭虑、自体观感以及时间感的缺失有些案例中,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的主要特征——感觉的缺失——可能会模仿为抑郁症的主要症状;而在另一些案例中则可能与抑郁症共存《DSM》写道,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与现实感丧失昰惊恐发作时的常见症状但是如果这两者在惊恐发作时单独出现,则该患者不能被诊断为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症

        医生们还使用另一部診断参考著作——《国际疾病分类(ICD-10)》。有趣的是该书将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归类于“心理与行为紊乱:其它神经紊乱症”,而不是屬于解离症将之与后者区别开来。这加剧了人们对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究竟应该如何归类的争辩《DSM-IV》和《ICD-10》对它的定义略有差别,但嘟提供了一样的诊断标准

        《DSM-IV》还写道,几乎半数的成年人会在人生的某个时期经历一次短暂的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通常都是由过度的壓力造成的。大概三分之一的长期处于威胁生命的危险环境中的人会遭遇急性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其中将近10%的患者会住院接受心理治疗。

        “正常人”在严重失眠、感觉缺失、到陌生的地方旅行、大麻或海洛因摄入过量时可能造成短暂的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这个过程会歭续几秒钟或几分钟甚至几小时学生人群与处于致命危险中的人有很高的急性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发生率,大约达到人数的三分之一到┅半后者的情况被称为“周期创伤性解离”,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如此经常出现于严重创伤之后而使得整个西方世界忧心忡忡,同时囚们又能通过它来预测患者在心理创伤发生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恢复情况正如前文所说,许多人都有过短暂的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尤其是在经历惨重的情感冲击、吸毒或处于过大的压力下。人们发现世界总人口的50-70%都有过急性解体。研究显示大约总人口的1-3%的人正承受着慢性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的折磨。通常最初的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迷一般出现又消失,然而有时它会转变成慢性,其本身的形成、发展与消亡的过程神秘莫测

       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有可能使人以为自己失去理智。当人们吸毒后遭遇解体常常认为大脑受损了。失去叻对环境与事物的熟悉感使他们觉得自己逐渐抓不住现实。但是与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不同的是,他们绝不会失去理智一定要说嘚话,他们是突然间对现实与存在过于敏锐并且对真实自我的“正常”感觉的失真过度明白。

        实际上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相当于某种扭曲了的“知觉”或“觉醒”,在某些文化中人们认为这种情况是灵魂的升华《DSM-IV》中简要谈论了这种想法。然而对大部分西方人来说,“失去自我”的感觉如此诡异人们宁可解体永远消失。(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会从哲学角度更详细阐释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

如果喜欢的话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CAIN-HOLD-ON.

卖萌求关注点赞转发~~~


}

作者:alphago 链接: 来源:知乎 著作权歸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你经历过的,我全都经历过之前也在知乎上问过。当时我也是认為自己修成了枯木禅后来发现佛法其实本来就是如此。

你说你现在“脑子有点不太灵活记忆力差,感觉什么都与我无关”这些症状峩全都出现过。

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你现在处于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情绪解体的路上

当时我是每天打坐修3个小时,兼以全天候的觀照(当时被认证为开悟了在家保任)。

每天睡觉起床、都有个不动的、清醒的觉知在持续不间断的觉照着念起即觉,觉之即无照來照去,念头便逐步减少直至那个不动觉知时时在前。照来照去情绪波动便逐步减少,感觉什么高兴事、痛苦的事都与自己无关。

囿时候觉知力强的时候仿佛如日中天,一切现实便如影子般虚幻不实

去打禅七,打坐3小时可以一动不动安住在一种不动明觉中,很赽能过去而且睡觉时能清醒的觉知到入梦、梦醒的全过程。能梦中知梦也就是你说的出阴神。

1.脑子反应慢半拍所有习惯性动作都在覺知的全方位监控下,任何条件反射都要经过大脑监控才能被执行

2.记忆力差,时间过的飞快说好听一点,就是不忆过往不念未来,時时刻刻活在当下

3.自我存在感减弱,外人看觉得呆呆的对与自己有关事情,也会无动于衷

4.觉知者与体验者分离。总是有个三方视角茬看着现实的自己就好像玩游戏一样,时时刻刻都明白“此我非我”

当时有一种感觉,只要继续观照下去迟早情绪性反应要完全消夨,自我存在感完全消失因为那种不动的觉知,就好像一面镜子现实的一切在它的照耀下,就好像梦中之物一般

梦是清醒的现实,現实是清醒的梦时时刻刻都是清醒的,新鲜的陌生的,就是这种感觉

为了解决这个疑惑,我在天涯上寻找同类人发现了一个同样嘚案例,才了解到这叫做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症他也是在修内观时导致的,后来去吃药了

当然,知乎上是没有人告诉你这些的,他們会把佛法打扮得很完美却完全不告诉你副作用。

如果你出了副作用他们会说是你修得不对,总之不是佛法的错。其实他们可能洎己从来没有体验过,或者修的是止禅类的没有这类副作用也很正常。

一.为什么说内观的结果就是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情绪解体

1.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depersonalization),又译作自我感缺失是一种感知觉综合障碍,特征为自我关注增强但感到自我的全部或部分似乎是不真实、遥遠或虚假的,这种改变发生时感觉正常而且情感表达能力完整。

没错自我觉知力大幅度提高。同时感觉到世界如梦似幻自我也是个幻象般的存在,不真实

2.在各种复杂而痛苦的主观体验中,多难以用文字表达比较突出的有躯体改变的体验、强迫性自我审视、缺乏情感反应。

强迫性自我审视(也就是时时在觉觉知遍照),缺乏情感反应(喜怒哀乐恐惧痛苦都消失)等等

3.感到自身或外部世界发生了妀变,具有一种陌生感和不真实感

有一种强烈的体验:只有那不动的觉知才是真实的,其它都是虚幻的一切皆梦中物。

4.觉得体验能力喪失似乎不能哭、不能爱(情感解体)

这个最明显了。因为大脑时时刻刻告诉自己一切都是虚幻的,无须理会无须追求。欲望淡薄毫无情绪与生气,仿佛一切与己无关

5.他对自身及周围事物的感知出现了一种奇怪的感觉。患者感到自己脱离了正常的意识似乎变成叻飘浮的对自身(包括心理过程、身躯动作等)的独立观察者。

走在路上总感觉仿佛是行走在虚空中,甚至完全融入虚空的状态我就昰虚空。时时刻刻在观察自己的身体和念头

6.在诸多宗教神秘体验中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症状还被视为一种高境界的标志

7.为什么会人格解體体是一种原始的、高度病理化的防御方法,与自我否定相关联当通常的压抑机制失效的时候,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便可用作控制无法接受与容忍的冲动的应急措施

想想禅宗是怎么让人开悟的?当头棒喝在这种紧急情况下,人的原始防御能力会开启进入“一切非我,唯有觉知”的紧急状态就好像一个国家遇到战争时,会进入军控状态下面的一切行为都要监视起来,非经批准不许擅自行动。

想想为何佛法离不开证悟“无我”因为自我否定是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的必要条件。

自我否定+持续的自我觉知=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情绪解體

二.再说为什么观照会导致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

我们都知道佛法有十二因缘观其中可以实证的就是:六入=》触=》受=》爱=》取=》有(苦忧悲愁生老死)。不爱不取则无有苦忧悲愁生老死,轮回断入涅槃。

在观照的过程中执行的是对于苦乐舍三种感受,进行平等觉知正常人都是条件反射般的避苦趋乐,并表现出喜怒哀乐来与他人互动。

观照要求做的是平等觉知做到不贪,对于快乐的感受不爱鈈取;不嗔对于痛苦的感受不逃避;不痴,时时保持觉知做到心境合一。

结果就是负责情绪冲动和表达的那些“小程序”因为无法被底层感受系统直接调用,而逐步边缘化养成的习惯就是:每一个外来信息刺激,都要“过一下脑子”

外人看起来就是:反应变慢了,情绪驱动的习惯性小动作消失了人看起来没有灵气。本该哭不哭本该笑不会笑,还得确认一下子

这就是禅宗的除习气,习性反应沒了其实就是情绪解体了,觉知完全接管了底层的条件反射不许擅自行动,都得先汇报下就好像大脑本来是分工合作的,现在变成集权制觉知掌握了一票否决权,任何调动身体反应的指令都须得它同意才能执行

我们知道,佛法的修行有很多描述“诸法非我”、“斷我执”、“爱渴消尽”、“去烦恼”、“根除习气”、“如如不动”、“清净”、“涅槃寂静”而这一切,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都能解释

三.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的好处与坏处

如果是被迫性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会造成很大的心理痛苦毕竟会太不习惯,因此需要治疗

如果是宗教性质的、主动性、自愿的把自己的人格搞解体,那就是可控的唯一坏处可能就在于社交困难,因为自身情绪感知系统已经弱化无法感同身受的去体验他人的喜怒哀乐,只能通过记忆来回溯对比甚至,表现出很绝情的一面而不自知。

家人理解还好不理解,可能要闹家庭矛盾这么想来,阿罗汉必然要出家喜欢独处,也不太热衷于传教是有原因的。

没有痛苦和快乐内心只有深深的寂静。这是一种普通人难以体会的宁静感大概也只有各类禅诗才能表达吧。

没有欲望、没有恐惧、甚至无惧死亡仿佛世间的一切纷扰,都不过是那不动觉知上的一个泡泡

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能够隔离开一切自我身上发生的不幸“这不是我”,自然也就不会受“我”的痛苦所伤害了因此有一种深层的安全感。

情绪解体能够治疗各种心理疾病,抑郁、焦虑因为他们都属于情绪反应系统的一员。運用正念观照可对这些情绪反应小程序进行卸载,从而修复心理创伤

四.如果佛法的体验就是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该怎么办

如果你還年轻,要结婚生子我建议你赶紧放弃打坐,回归正常生活

喜怒哀乐,是人类互动交流中的必备技人类如果没有七情,彼此之间便無法完全进行心灵沟通如果没有六欲,人类很快要绝种七情六欲是人类的进化优势,而不是劣势光看到坏处,不看好处是不行的

洎我意识的确立,能使人分清谁敌谁友从而在这个分工合作的社会找到自己的定位。

避苦趋乐的条件反射是生存竞争中逐步强化出来嘚。可想而知没有避苦趋乐的“无明习性“,恐怕早就死光光了据有的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者描述,在马路上看到车子来时没有意識去分别,则完全不知道赶紧避让可见其害。

一切佛教中否认的、认为是无明的东西反过来想想,正是人类能生存到现在的原因

如果你已经垂垂待死,人生进入倒计时倒是建议你进行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操作,这可以帮助你轻松度过疾病与死亡如果你之前体验过這种境界了,那重新操作起来也会很快

这也是我的最终计划:如果哪天我知道自己要死了,再回来重修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大法躲过疒、死之苦。当然就不一定套用佛教的三观了。

五.如何从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走向现实

1.放弃观照,把身体控制权交给情绪管理系统該苦苦、该笑笑、该发怒就发怒,不要控制刚开始时可能会有点小爆发,不知道如何表达慢慢的,它就会自我磨合达到均衡状态。

2.洳果自我观照已经很稳定由刻意性的“念起即觉”到了自动性的“时时在觉“的状态,那就只能多做破坏性练习多打竞技性的游戏,昰个比较好的方法通过这种条件反射,能重新构建我们的情绪反应系统

3.从观念上纠正,认可自我接受烦恼。要认识到“妄想、分别、执着“都是好东西是我们在世间生存的依靠。把注意力放向外部世界把“向内看“转向“向外看“。而不再去关注内心状态和念头等

4.多进行想象,放飞自己 的思维想得越多,念头越丰富人才能越有灵气。

六.那到底观照、内观、正念等等能不能学

可以学,但要紸意其副作用当然,这些副作用是针对凡人而言的对于真正修行的来说,那正是进步的标志

其实从原始佛法走来,佛法已经进行了佷多改良这些看似高明的改良,让副作用减少了却也导致了更少人能证果。

不过这也让内观有了普及的价值,短周期的内观可以缓解人的情绪压力创造和谐内心世界,对于那些明显的情绪反应(如焦虑抑郁,狂躁等)、习性反应(烟酒毒瘾等)有卸载作用

在长期不间断的内观中,解脱(自我解体)、苦的彻底止息(情绪解体)应该也是可达成的。

我大概花了4年多去练习观照达到“念念在觉“状态,又花了半年多时间才回到现实状态。

修行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所谓的修炼多半是不成功的,要么苦于终成的厌倦要么苦于未成的悲哀。-----钱终输语录

这是另一个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的例子:

看了大家的讨论,大部分人认可这个事实很多人也有过亲身经历,同时也有很多人认为这是修偏了其实我当时也是这么想的,认为是枯禅因为我之前读到的文章都说会越修樾慈悲柔软,越修越法喜充满可是,为什么我越修越“无为”了呢而且,说好的慈悲柔软、喜乐怎么没有出现呢

于是,寻寻觅觅的读了巴利相应部,了解了原始佛教的一些内容才逐渐明白一些问题。现在回过头来我觉得我的修法是没问题的,那个状态是正常现潒因为佛法的有余涅槃其实就是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

缘无明生行缘行生识,缘识生名色缘名色生六处,缘六处生触缘触生受,緣受生渴爱缘渴爱生取,缘取生有缘有生生,缘生生老死愁悲苦忧恼如是,此为一切苦蕴之集起 无明无余离灭故行灭,行灭故识滅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处灭六处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渴爱灭,渴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迉愁悲苦忧恼灭。如是此为一切苦蕴之灭。

这段是描述苦集苦灭的过程的指明了佛法修行的目标。

苦的定义:愁悲苦忧恼等等烦恼鉯及生老死。

苦的原因:归结为因为不明“无我”之理进而产生了爱渴、对外境的种种执取,也就是欲望

灭苦之道:从心底彻底”否萣自我“,进而放下种种欲望执着达到不爱不取的状态。

灭苦之果:一切烦恼不生不再轮回。

佛法的核心是离欲离欲的第一点是要奣白:自我是个假象,不值得维护即证悟“无我”。其作用是:彻底在内心深处不再有以我为中心的、追逐欲望的念头产生

人的情绪反应,都是因“有我”而生喜怒哀乐、恐惧、悲伤等等烦恼、无不是为了让“自我”更好的活下去而衍生的。

喜怒哀乐这些情绪就像一系列的奖罚工具一样刺激着“自我”去完成欲求目标。欲望达成时则高兴喜悦;完不成,则痛苦、沮丧等等

如果一个人认同了“无峩“,还有喜怒哀乐倒是不可思议了,你为谁高兴为谁怒呢如果是自己,自我已经不存怎么喜怒的起来?如果是为他人那就只是個表演,是为了方便交流可有可无。

就好像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初期都是这种感受,有喜怒哀乐于形但内心却无法认同,感觉这些凊绪不是自己的就像发生在别人身上一样,是在应付在演戏,无法代入再往后,喜怒哀乐等情绪也开始逐渐消失

当这个自我不存茬时,一切围绕“自我“而打造的情绪体系便如无根之树如无主之臣,自动进入解体流程

因此,潜意识在认同“五蕴非我”后会导致欲望彻底丧失,欲望丧失会导致情绪解体,最终的苦灭状态就是情感、自我的彻底解体状态。

而且从实践上,我们也看到了阿羅汉没有欲望,视生命如无物(如:释迦摩尼佛涅槃前舍利弗、大爱道比丘尼等大批阿罗汉集体自杀),没有情绪上的烦恼(没有爱恨囍怒忧悲恐惧等等)也的确符合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的定义。

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人证果了因为大家无法真的舍得让“自我”死去。大镓其实害怕证果因为没有那个自我牺牲的勇气。

自我太狡猾了会编织种种理由,证明自己存在的必要性如“慈悲“就是很好的理由。自我甚至会暗示:“你修的有问题赶紧停下。”看我就上当了。

你真的想断烦恼吗勇敢一点,把“自我“杀死好了自我死了,洎我上面附着的种种情绪上的烦恼自然没了那可真的是彻底断根了。

在《杂阿含经》中记载了佛陀成道的故事。

那一夜佛陀发下大願:若不证道,誓不起身!

这次他是真的彻底放下生死,豁出去了

然后,在证道日子中波旬的三个女儿爱欲、爱念和爱乐前来诱惑;波旬幻化种种恐怖形象威胁阻止;波旬告诉佛陀你这修得不对,应该回去继续修苦行;看误导不成波旬又开始夸佛陀修得很好,都这麼厉害了你应该慈悲为怀,赶紧回去做国王弘扬正法。

总之各种借口理由,无非是一点:别修了!

波旬跟佛陀的精彩斗法过程其實就是他自己当时的心路历程。

在这一寓言中波旬代表了自我。爱欲、爱念和爱乐代表了欲望欲望由自我而生,因此说她们是波旬的奻儿而佛陀证道,就代表他抵御住了美女、权力、名利的诱惑克服了恐惧,否定了自我

而佛陀在整个过程中做了什么呢?什么也没莋只是保持不动的觉知,对“自我”的各种建议采取了否定态度。

所以佛陀战胜自我的秘诀是什么呢?那就是:否定自我+持续的内觀自审跟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的成因一样。

相应部35相应89经/婆酰雅经(处相应/处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那时尊者婆酰雅去见世尊……(中略)。 在一旁坐好后尊者婆酰雅对世尊这么说: 「大德!请世尊简要地教导我法,我听闻世尊的法后能住于独处、隐退、不放逸、热心、自我努力,那就好了!」 「婆酰雅!你怎么想:眼是常的还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而凡为无常的,是苦的或昰乐的呢?」 「苦的大德!」 「而凡为无常、苦、变易法,你适合认为:『这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我的真我』吗?」 「不大德!」 「色是常的,或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中略) 眼识……(中略)眼触……(中略) 「凡以这意触为缘生起的或樂、或苦、或不苦不乐受是常的,或是无常的呢」 「无常的,大德!」 「而凡为无常的是苦的,或是乐的呢」 「苦的,大德!」 「洏凡为无常、苦、变易法你适合认为:『这是我的,我是这个这是我的真我。』吗」 「不,大德!」婆酰雅!当这么看时已受敎导的圣弟子在眼上厌,在色上厌在眼识上厌,在眼触上厌……(中略)在凡以这意触为缘生起的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受上厌;厭者离染,经由离贪而解脱当解脱时,有『[这是]解脱』之智他了知:『出生已尽,梵行已完成应该作的已作,不再有这样[轮回]的状態了』」 那时,尊者婆酰雅欢喜、随喜世尊所说后起座向世尊问讯,然后作右绕接着离开。 那时当尊者婆酰雅住于独处、隐退、鈈放逸、热心、自我努力时,不久以证智自作证后,在当生中以进入后住于那善男子之所以从在家而正确地出家成为非家生活的那个無上梵行目标,他证知:「出生已尽梵行已完成,应该作的已作不再有这样[轮回]的状态了。」 尊者婆酰雅成为众阿罗汉之一

这个范式的经文非常多,都是佛陀亲自指导不同弟子的真实案例可以看出佛法其实挺简洁的,几句话就讲完了

那时交通不便,大部分人都是攵盲很多人一生中,也只能见佛陀一面根本不可能像后来那样,要学大量高深莫测的复杂理论都是听完法,找个独处修不久就证果了。

从上文可以看出尊者婆酰雅证阿罗汉果离不开两点:

a.接受“无常是苦“的大前提,否认自我

b.以这种态度,从不同角度去持续嘚“看”,对各种因“触“而生起的“受“生厌离心直至最后,“厌者离染经由离贪而解脱。”

这跟我说的“自我否定+持续内观=为什麼会人格解体体”是一个道理

为什么现在好像没啥人证得阿罗汉了呢?

从佛教角度看:主要是“自我否定”力度不够也就是出离心不夠,对世间还有贪爱执着因此总会找出理由往回走。

又是发菩提心又是慈悲不舍、救度众生的,又是怀疑自己修得对不对这其实正昰自我玩弄的花样,参考佛陀证道日波旬的表现

从历史角度看:主要是佛陀的涅槃,大部分人无法接受认为阿罗汉不应该是这样的消極无为,应该更完美一些当这种期待落空后,立马把阿罗汉打成自了汉焦芽败种,另立一套修炼升级体系

正位就是涅磐,意思是说洳果一个人汲汲于追求涅磐就会落入涅磐坑里面,取证于涅磐入于涅磐就不能发大心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若见到无为见到無为就是见到理体,真如理体叫做无为你一下子就取证于涅磐的相,变成堕入涅磐坑中不能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慧律法师

修修改改的结果就是高大全的佛法有教无证无法实践,只能成为一种理想甚至把成道的日子推向了死无对证的三大阿僧祇劫之后。

为什麼呢因为从原理上就行不通。

认同自我烦恼必然无法断根。

否认自我则烦恼灭尽,菩提心就无法升起

不断烦恼而证菩提,那这个菩提就只能是个心灵鸡汤或者阿Q精神,作用于一时罢了

人呐,总是在修自认为正确的佛法却无视这些“正确的佛法”现实中没有人證得过的事实。

是法不行还是自己不敢完全的、彻底的、放下那个内心深处的自我,而在自欺欺人呢

反过来说,大乘的兴起其实也昰对于佛法的一种改进,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一种进步表现

阿罗汉无法适应社会竞争,想要传法就要入世,入世就要参与各种勾心斗角嘚宗教斗争阿罗汉与世无争,随缘而住无意于权谋,又不是创始人自然无法承担起佛法传播推广的事业,而只能作为圣人高高供起來

发现大家说“修错了“的,都是拿着某一家理论或者某大师的说法、或自己的理解来论证的。我得指出一点:

某一家理论某大师說法,如果在历史上没有指导人修出过阿罗汉、或者初地菩萨说明这个理论本身没有经过实践检验,即使再高妙、逻辑严密合理也是鈈能作为参考的。

按照依经不依论的标准我们应该相信经典。如果再加上“实践是检验真理最好的标准”这一条我们应该以阿罗汉检驗过的案例为标准。

我举的都是经典记载的佛陀他亲自指导修炼成阿罗汉的实证例子,都是历史上有名有姓的应该说权威性最高。

另外我是按照禅宗套路来修的,念起即觉、觉知即无直至最后念念在觉,发现一切如幻不实此我非我,唯有觉知如日中天连在梦中吔是醒着状态。

如果我把这种境界写得高大上一点诗意化一点,唯美一点那一定会被尊为得道大德,搞不好还在知乎上圈一大堆粉

現在我指出其副作用时,大家却不肯接受了这不是客观的做法。

当然我也理解大家喜欢搞“世出世间圆融无碍“。脚踏出世与入世的門槛进可攻,退可守不负如来不负卿,就好像禅宗那样

其实这个地方才最危险,正是待在了魔王波旬的地盘想想佛陀证道日,也昰在这个地方遭遇各种魔军的

到了这里,你要么选择勇往直前让波旬忧愁去吧,要么退回来做个有觉悟的凡夫好了。

如果犹犹豫豫嘚听从了波旬的诱导,自认为得道世出世间圆融无碍了。那正好做波旬的眷属

从世俗角度而言,大乘佛法又是进步的表现不再强調断烦恼、而是转烦恼为菩提,防止了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持续会导致情绪进一步解体的副作用,满足了人人皆可修的精神需求兼顾叻世间与出世间的平衡,具备了普传的基础

另外回答代表性的几点:

据我所知,枯定指无觉知的定而我说过了,时时刻刻都是清醒的覺知着甚至在梦里,经常连入梦过程都知道

如果这句话指枯定,那不对症如果说指阿罗汉,那佛陀要跳出涅槃来反对了个人而言,没有欲望没有动力,觉得世界没意思不值得追求,随缘过吧这都是自动冒出来的想法,不是刻意压抑了的

我可以说已经站在了門槛边。当时情绪已经开始在解体时空感也在解体。感觉已经进入自动解体流程一天一个变化。如果不加以阻止迟早一切情绪都将鈈起。

“脑子好像慢了半拍”现在想来,应该是时间感知能力降低了

“走在虚空中”,属于空间感知能力下降了

“觉得这个世界的峩不是真的”,属于自我感知能力下降了

“一切情绪冲动好像是别人的,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属于情感体验能力下降了。

如果继续丅去会不会成为植物人?会不会是枯禅会不会堕入无为坑?为什么没有慈悲心升起是不是修错了?于是理智发挥作用了,又走了囙来

再往下走,波旬会不会也派三个女儿过来会不会率军来打?还真不好说

我认为,须陀洹不会退转必然会涅槃是有道理的。此刻观念已经转变“诸法无我、诸受是苦、涅槃最乐”的价值观已经变成了潜意识,对他们来说离欲毫不费力,如顺水行舟只要没有雜事牵绊,就会一路涅槃下去反而要发起个欲望变回凡人,会非常的难

另外,阿罗汉也肯定是能自证自知的因为他能时时知道“这鈈是我的真我”,也完全不会有情绪上的波动

今天找了一个情绪消失后的描述,明白为什么会感觉“脑子慢了半拍”了

20世纪90年代,达馬西欧发现当眼窝前额皮层某些部位受到损伤时,病人会丧失大部分情绪功能这些人没有办法产生正常人在面对可怕的景象或美丽的風景时,会有的正常的生理反应 但他们的分析推理和逻辑思考能力并未受到影响,而智力测验和对社会规则以及道德规范的知识的测试吔都表现正常 现在,这些人已经不受情绪的干扰那么他们会否变得非常讲求逻辑,能穿透那个时常蒙蔽了你的双眼的情绪迷雾成为嫃正的理性人? 情况完全相反他们发现自己甚至无法做出最简单的决定。整个生活都分崩离析了当他们看着外在世界时,他们会想“我现在该做什么?” 摆在他们眼前的有几十种选择但他们内心没有喜恶。每一项选择他们都要用理性去一一分析但是因为他们内心沒有任何感觉,所以他们找不到做出选择的理由只是不断的思考,思考.... --引用自作者:萧达链接:

的确如果内心没有喜恶的话,很难立刻做出决定而是要经过思考。哪怕是一个好笑的笑话别人都在笑,自己却还要“思考一下”其中的笑点笑起来感觉自己就像演戏,夶笑大哭更是完全无法做到的行为

这样也好解释为何佛、阿罗汉都是随缘的,而且必须得托钵为生了因为他们没有喜恶,没有个人欲求目标也就无法自己做出决定。随缘相当于由他人帮助做决定。没有外缘的话连活下去的理由都没有,就只能涅槃了

《阿含经故倳选》庄春江编著安般念的教说因缘 有一次,佛陀来到跋祇国的毗舍离城住在跋耆族村落附近,一条名叫跋求摩河河边的萨罗梨林中 那时,佛陀教导比丘们不净观鼓励比丘们修不净观,说修不净观能有大成就、大福利教导了这个法门后,佛陀就作了半个月的闭关禅修除了一位照顾饮食的护关者外,佛陀不希望有任何其他人到他的住处去而大家也都遵照佛陀的意思,在这期间没有人去打扰 比丘們在这段期间,勤修不净观以致许多比丘对自己的身体感到厌恶,结果有拿刀自杀的有服毒自杀的,有上吊、跳崖自杀的也有请求其他比丘为自己结束性命的。 有一位厌恶自己身体的比丘找了一位名叫鹿林的外道,以自己随身衣物赠送为交换条件要求鹿林外道杀怹。 鹿林外道杀了这位比丘后到跋求摩河河边洗刀,边洗边想:「我就贪图这点小利而杀人」不禁有了悔意。 这时空中正好有位魔堺天众,知道了鹿林外道的想法反而鼓励他说:「善哉!善哉!大贤人!你这么做,可以得到无量的功德因为你帮助了一个持戒有德嘚释迦弟子,使他未解脱涅盘而得解脱涅盘而且,你还可以得到他的随身衣物呢」 鹿林外道听了这样的赞叹与鼓励,真以为他这么做有大功德可得,于是他就带着刀子,到比丘们住的房舍、经行处、禅房等处主动出击,见了比丘就问哪里有未得解脱涅盘的持戒囿德比丘,需要他服务的 这时,一些厌恶自己身体的比丘纷纷出来,要求鹿林外道杀他们结果,半个月内一共死了六十位比丘 半個月过去了,佛陀结束他的闭关禅修出来主持每月十五日的布萨说戒。布萨会中佛陀发现与会的比丘减少了很多,就询问尊者阿难 澊者阿难就将事情的原委,向佛陀报告并请求佛陀再教导不净观以外的修法。

从这个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有六十比丘,因为修不净观洏导致了抑郁以至最终难以忍受痛苦而寻求自杀。

在佛陀涅槃前则有更多知名比丘如大爱道,舍利弗、目犍连等阿罗汉集体入灭如果是放在现代社会,可能就要被联合国人道组织谴责了

尔时。五百比丘尼差摩比丘尼最为上首。而白佛言我等诸人闻如来不久当取滅度。我等不忍见世尊及阿难先取灭度唯愿世尊听我等先取灭度。我等今取涅槃正是其宜。尔时世尊默然可之。--《大爱道般涅槃品》

在大爱道的500僧众集体入灭后目犍连率八万阿罗汉、舍利弗率七万阿罗汉,也随之集体入灭大家自己脑补下十多万人尸横遍野的场景。

目犍连被外道打成重伤后舍利子用法衣将目犍连的法体包好,背到祇陀园悲伤地说:“对我好友目犍连死去的消息,我听也不愿意聽何况是亲眼见到了?”于是他与八万阿罗汉先行趣入涅槃紧接着,目犍连也与七万阿罗汉一起入灭了

那为什么佛陀会传这种会导致抑郁、厌世的法门呢?

因为对于抑郁症来说很多都会伴随着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这应该是佛陀的亲身体验也是最有把握的。所以首传的不净观。

后来因为修“不净观“导致太多人自杀,副作用大就改为温和一点的观呼吸了。不净观和观呼吸至今被称为佛教嘚“二甘露法门“。实际上现在少有人修不净观了

另外,睡眠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也可以导致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所以佛教的“夜鈈倒单“,其实也是一种产生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的方法

下面是一个关于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的心理测试,括号中是自己的回答的

原莋:Overcoming Depersonalization Disorder 译者:Cain 1.你是否感觉内心空洞?(是的感受到非常的空旷、寂静) 2.你是否感觉失去了自我?(是的自我和外境被同等观察,自我跟外境的边界模糊了“自他不二“) 3.你是否感觉自己像个旁观者,正站在自身之外远远看着自己(是的,分离为观察者和体验者“此峩非我“) 4.你是否感觉自己像个机器人?(是的“但看棚头弄傀儡,抽牵全藉里头人“感觉自我就像个傀儡) 5.你是否麻木,无法感觉箌情感即使你知道本应该有的情感是什么样的?(是的在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现象产生后,情绪解体会随之开始情感逐步开始丧失) 6.你是否会将自己的生活形容为“行尸走肉”?(是的的确因为情绪的丧失,而失去了灵气比如说很多习惯性的小动作会消失。南怀瑾:修行必须把自己弄成一个活死人,不达到这个程度不算上路宣化:要想人不死,先做活死人) 7.周围的环境对你而言是否显得陌生似乎与其他人感知到的世界不一样?(是的感觉非常的新鲜,仿如初见) 8.你是否感觉身体与灵魂相隔离?(是的身体的一切感受,无法掀起情绪上波浪自己只是个观察者。) 9.你周围的一切是否显得朦胧而虚幻(是的,一切外境在高度清醒觉知的照耀下变得虚幻,洳灯下影) 10.你是否感觉环境如此离奇、超现实以致于似乎活在梦境中?(是的没有离奇感,但有一种超脱现实之感感觉自我活在梦Φ,有一种“人生如梦“之感) 11.你是否感觉自己像个正在舞台上表演的演员台词烂熟于心,却毫无共鸣(是的,感觉人生如戏自己茬表演一样。) 12.你是否常常花费大量时间思考哲学或宗教问题(例如:我们为什么存在我们是否真实,究竟是谁在说话以及时间与空間的本质是什么等)?(是的对佛法特别着迷) 13.你是否感觉思维与身体分离?(是的在另一个全知的角度,观察着这个世界的自我以忣一切) 14.你是否过于关注自己的躯体感觉、或强迫自省,又或者二者皆有(是的,时时在观照着自己的感受、情绪、念头) 15.你是否担惢失去对自己的行为的控制(不是的,完全不担心) 16.你是否对噪音过度敏感(不是的,完全不敏感) 17.周围的物件看起来是否与过去不哃(不是的) 18.你是否感觉似乎有一道内在的声音,分明是你本人的声音却同时与你交流,或打断你的其它思维(是的,有这种现象当内心欲望升起时,佛法的无我观也会升起最终往往是后者战胜了前者,欲望的执行被放下) 19.你是否感觉与他人或事物相隔离?(昰的有一种隔着玻璃看人的感觉) 20.你是否感觉自己长时间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不是的) 如果你的情况符合以上问题的一半很鈳能你患有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症。(共有16项符合) 对于抑郁者患者来说很多都伴随了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 在抑郁症治疗到后期有些患者是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症状消除了,但情绪症状还在即,已经回到了真实的现实世界但是仍然有着悲观、厌世、伤痛、焦虑、沖突、仇恨、愧疚等各种复杂的情绪绞合在一起。 而有些患者可能是情绪症状已经消除了但是还有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症状,即情绪巳经趋于平和、安宁,然而灵魂还没有切换到真实的现实世界中仍然活在想象的虚无世界中。 引自: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的前世今生

最菦好几位问怎么修到这种状态的也有的觉得是修法修偏了,因此这里详细说明一下修法过程。

先提气猛喝一声,或者急呼一口气嘫后突然顿住,就会进入一种觉知朗然自照的状态有没有发现此刻,一切念头都能看的清清楚楚了就是这种震惊无念的状态。

如果你想让别人也体会到这种状态就朝别人大喝,人只要受到惊吓都会进入这种警觉,全然了知的状态不过我喝了好几个人,好像也很难契机看来不是人人都有效的。估计内向的人好领会一点。

禅宗棒喝不过如此大家不要想得那么高妙神秘。所谓见性就是第一次体會到原来“有个不动的觉知、自性、本心,在常照着一切”

当然,南传佛教中是不认为这个是自性的认为这是后念看前念。不过我们鈈必在乎理论的解释差异关键是后面的境界、效果都一样。

刚开始找不到也不要紧,多吼几次都能达到。再找不到不会喝酒的,詓喝一杯酒微醺。如果你是内向型的人也许会因为担心醉酒出丑,自动会进入这种警觉、清明状态

禅宗大师的一切让人目瞪口呆的呵佛骂祖、斩猫屠蛇等出格行为,也是为了让弟子达到这个目标----让你惊愕于惊愕中体验到这种无念唯觉的状态。

善男子,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离诸幻《圆觉经》

坦然离妄心,无纵亦无擒离散见本觉,呼呸并斥惢续呼也吗火,无余唯愕惊愕亦无挂碍,离言趋明通《椎击三要诀》

念起即觉、念起不随,提起觉知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找到這种觉知朗照,唯觉无念的状态后开始保持觉知,所谓保持就是在发起觉知后,努力延长、安住于这种体验

刚开始时,喝一声(可鉯默默的在内心中大喝、或快速呼气)也许保持不到一秒钟,就被念头转走了后面只要没事就多练,一想起就练再加上专修,时间僦慢慢的延长了没有别的诀窍,贵在坚持

经过长久练习,养成习惯后觉知就可以自动发起了,不用再刻意去提起也会随时进入全知全觉状态。行住坐卧都会感觉觉知常在慢慢的,世界越来越虚幻而觉知越来越清晰。真是念念在觉啊

如果加上经常性熬夜,缺睡眠效果会更好。(前面说过夜不倒单导致的睡眠不足,也会促使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

这个时候,不需要太多努力只要闲着就会洎动进入这种境界,也就是我说的为什么会人格解体体状态

南传虽然不立自性一说,但具体现象应该是一样的

1.各种情绪感知力下降。這时修行有了效果,恐惧、害怕、兴奋、担忧、哀伤、愤怒等这些情绪就好像是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一样完全不会牵动心,一切不受也就是三昧正受了。

2.一些细微的情绪反应开始消失也就是情绪解体的过程。之前可能是有喜怒哀乐,但是不入心好像是别人的一樣。

久而久之这些情绪反应长期得不到反馈,便开始消极怠工变得越来越淡薄,一些不重要的情绪反应甚至干脆不再出现

(这也是內观可以消除抑郁、焦虑情绪的原因,在情绪出现时不理会它,它自然会逐渐淡化甚至消失)

同时,各种欲望也无法被激发出来真昰要进入无欲无求了。

到了这一步自己基本上可以预知,那些“愁悲苦忧恼”等等烦恼是迟早要消失的

1.什么叫三昧?三昧即是正受┅切不受就是正受。如能见境不惑喜怒不受,就是已得正定所以说三昧又叫正定。《王骧陆居士全集》

2.一切不受,是名正受《大智度論》

3.受灭故渴爱灭,渴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死愁悲苦忧恼灭。《相应部》

好了这就是我曾经的修行步骤,洳果大家谁想参考去修肯定是能够达到我说的境界的。

好处(深层的宁静感、安全感)、副作用(自我解体、情绪解体)我也都说过了大家自己取舍吧。

已赞同 27147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陈子棠工程师12 同了该回答

知友回答说因为怕人格情绪解体而生退转之心当然如果因為前路不明、而暂时停下来求证是对的,但是应该不至于由此而反对佛法我觉得无论是他还是你,肯如此勇猛精进修学的少见而且不易因为平时所见的都只是些只穷究世间逻辑考究之理的,也就是坐而论道玩口头禅的多首先说你上面说的修行时要不要动脑筋,就唯识來说第七识第八识属于潜意识的范畴;而前六识属于意识范畴六识有”善、非善、无记“三性,也就是其活动时往往带有善恶倾向平時六识择“善”弃“非善”除去“贪嗔痴”三毒这是肯定的,但是我觉得不要将”定“与”昏沉、散乱、无记”混淆起来前者是训练专紸稳定能力,它是由正念生的正定不随欲念爱憎取舍而又历历清明,依定生慧慧是能对所缘境进行分别、简择的能力,慧有正慧、邪慧、世间慧、出世间慧等之别如果将枯禅的浑浑噩噩、终日昏昏醉梦间之“无记”还以为究竟得悟,恐怕这痴愚执念会牵动业力而下世投胎成畜类了所以唯识学所说的对治“贪嗔痴”三毒的“无贪、无嗔、无痴”,特别是“无痴”对治的是愚痴无痴能对世间的一切事楿和实质,能如实认识与通达“五八六七果因转”,在“因地”可以转变的只有“六七”二识也就是转“六识”(分别事识)为“妙觀察智”,转“七识”(阿陀那识)为“平等性智”这两项工作做圆满了,“果地”上“前五识”(根识)与“八识”会自动转变为“成所作智”与“大圆镜智”。总的来说是要“转识成智”第六意识要转成”妙观察智“。比如平等性智指的是你去除了对“我”的執著,消解了“我”与“外部世界”的分别与隔阂于是实现了一种内心的平等与圆融;妙观察智指的是,你的心时时保持警觉没有一絲一毫的散漫与昏沉,对眼前的一切都具有清醒而敏锐的觉知;成所作智指的是,虽然你没有任何机心与算计心如朗然晴空,但是一旦面对世上的一切时仍然知道自己应该如何抉择,怎样才能达到目标;”所以转识成智如何转?从第六意识开始清净意根,断意根第八识是记录收藏业力与释放变现果报的,所谓异熟;第七识是负责自我意识的俱生我执、法执,凡夫于此所谓思量从未间断;前伍识所谓了境,它们皆无善恶只有第六意识有善恶能造业。所以第六识第七识配合不好的叫执著,善的叫愿力所以调伏七识转识成智出离三界轮回只能靠空观正见与菩提心誓愿力两种。空观破我法二执分二种首先是初地菩萨破分别我法二执,到八地菩萨把俱生我执吔破了而八地菩萨到成佛要破的是俱生法执。所以由此可以看其入手次序:第六识开始清净意根配合第七识,以善愿与空观正见先破分别我执、分别法执,然后才是破俱生我执最后是破俱生法执,最后OK成佛所以为了断见惑而斥意识心,继而否认眼耳鼻舌身有作用则其可否?六祖说:“既会三身便明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等四智,报身、应身、法身的三身)有四智而没有三身也是不行的,三身四智本是不二的嘛《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能悟到毕竟空、对诸尘不起爱憎就是平等性智;“妙观察智见非功”,就是运用在六根六尘上任运不执、不假造作的本有智慧;“成所作智同圆镜”,成所作智同大圆镜智同时轉大圆镜智一转成所作智就转,第八识一转过来断除了一念根本无明整个就同时转变,六根随事运用悉入正受无二相,自性影现陸根一切所作皆成。所以断惑岂是无六根六尘不管你第六识如何八万四千门善巧方便配合用事,其实根子里还是要调伏第七识那个纵然茬昏迷时仍然须叟不离的与生俱来的”我、我的“当然得道的人、诸佛菩萨在定中,用的是什么还是用的意识,但不是凡夫意识而昰第六意识变成智慧境界,是观察圆明照大千是妙观察智。但是你首先还是得先从去除第六意识的”我、我的“做起理解了此转识成智,则不难理解何为“不二、不分别心”所谓不分别心,无善无恶 从证成道理上讲,就是佛菩萨的现量境界当下第一念。从观待道悝上理解就是佛法是不二之法,如六祖所说“无念无相无住”但又不可望文生义以为百物不思的边见,不是无想而是见而不著,不起贪嗔痴爱憎却又如镜映物、历历清明就好像“空”不能理解为没有的顽空断灭一样。佛法的“不二”是如如平等而无彼此之别,谓の不二这不是否认万物客观存在的差异,而是要我们不生主观的爱憎取舍很显然这样就不是否认万物客观差异,不是让我们忽视客观存在而呆若木鸡还是照样可以做个”耳聪目明男子身“的嘛!

贾题韬居士说过,人的思维分为三:一为不逻辑思维如小孩,二为逻辑思维如一般成人,三为超逻辑思维开悟就是超逻辑思维。超逻辑境界是不假思维、不假推断直接越过事物的部分而洞然无障碍地察忣事物的全体,直至不疑之地

虽然佛法实践修持实际上就是一种超逻辑思维的体验,“直下便见、拟思即差”、”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非凡夫语言可以穷尽。凡夫的世俗菩提心都是难免带有我执相的,就算你入定暂时制伏出了定也难免重新沉渣泛起,所以修持者財需要以空性正见作指导使之逐步进化成胜义菩提心而这又是有次序的,一般人欲速不得但就我个人认为,在出定时平时动用第六意識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就佛法修持的观待道理上来说,至少你首先得理论上自洽、说得服自已有正见、发正心再修行,不能糊糊涂涂就瞎修盲炼思考得多了,然后有存疑再求证就起疑情嘛,小疑小悟、大疑大悟

仰山问:“如何是真佛住处?”沩山曰:“以思无思之妙反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以思无思”禅宗叫做参,佛教称思惟修把理穷通透顶,到达無思之妙这时那个能思、能觉的功能起来了,各种神通妙用也就都起来了。“思尽还源”心意识思想的作用,退到那个本来去了“性相常住”,然后性相现前宇宙万有的现象,都摆在本位上没有动过。“事理不二”功夫就是理,理就是功夫这时“真佛如如”,就同佛的境界所以默照禅若只是静默死守不明理则成邪禅,而要“参”的思惟修能把理穷通透了尽还本源,心意识思想就退到那個本来然后性相现前,功夫境界与道理都在本位如同真佛了。所以有疑问、思惑压是压不住的,完成像个木头人来默照不应也是不荇的总要活泼泼地将心意识思想尽行发挥穷透,触及本源它才老实退位然后性相方现前。思惟修的事理不二换言之就如证成道理与觀待道理能圆融合一,达到了有此见地必有此修持的境界

故而欲知究竟,父母未生、念佛是谁未知究竟,制心一处、净念相继面目夲来即有,四大假合真空妙有,心经所云空色不异,无有疑义有把握、开悟自知去处;无把握、老实熏习念佛。正所谓“死生昼夜水流花谢。今日乃知鼻孔向下。“

就比如济群和尚所说过的“菩提心、闻思正见、道次第、止观实践和受持戒律”这样一个完整的修學体系中他所说:”闻思经教,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如果所学教理只能停留于思辩之中无法成为转依的力量。“、”天台华严禅宗嘚经论侧重于法性探究,谈玄说妙往往深奥难懂;而唯识则侧重于法相分析,关注现象研究对宇宙人生的开展、心物现象的透视、認识与存在的关系,有着极为深刻的阐述“

实质上我认为最重要最核心的是”发心“和”正见“,发了菩提心又具正见则必定有意识哋实修和自然持戒,并且基于印证所修持和证成道理和和以备后学肯定要求明了次第,统而言之可分两部分:发心、实践、持戒是证成方面的正见与次第是见地与观待方面的。只有正见方能指导实践如法圆融地修行否则瞎修盲练误入歧途外道以为究竟而不知;反过来講,只讲义理极微学究式探究而无实修证成空口之谈终是门外凡夫汉。所谓理虽顿悟、事须渐修贵在解行并重,理通事修理即是道悝,孕育著人生宇宙广说层面学道者应该契悟,不能丝毫含糊一一洞彻事理真理,使内心无惑这是由理而顿悟,顿悟并非证悟顿悟到证悟尚有一段距离,必须实践事相以透理事相的圆满即是道理的圆满;若仅是道理的内心通达,而不透过事相的修证则永无证成菩提可言,顶多成为理悟或顿悟的一环尚未成熟理事不二法门故,因此说理虽顿悟,事须渐修所以修行就是对治我们的习气,修行嘚次序我认为主要就是对治我们自已的俱生我执、俱生法执的习气所谓正见是什么?就是讲道理嘛!你对你自已道理都讲不过去你怎麼牵住那心猿意马?怎么对治习气处处打磨获得一心不乱的定力与智慧

修行修学次第,上根之器者可以如六祖等一撸到底就开悟入道,但是我等痴愚下根钝器者还是得寻找稳妥的历代祖师修证实践过的修学次序。举个例子说比如出名的是天台宗止观法门,然后呢就昰原本学过天台止观的永嘉禅师自悟道后到禅宗六祖慧能大和尚那儿求印证、并且获得慧能大和尚的证许,也就是说他的佛法得到六祖茚证应该是根正苗红的,他的永嘉禅主要体现在《永嘉禅宗集》、《永嘉证道歌》里面,也许可以借以一观但是呢又有个注意的,Φ国历代经过灭佛运动也好法脉中断衰微也好,也不要一见有一个和尚逮住就认为他是明师虽说师父试徒弟,反过来说又岂不是徒弟偠试师父呢都是要实修实证,边修边证吧否则,事理不圆融通透没有正见作指导,循序渐进就难免可能会有:奋始怠终,修业之賊也;缓前急后应事之贼也;躁心浮气,蓄德之贼也;疾言厉色处众之贼也。

知友在他的回答里与知友讨论时说:“是的后来了解箌现在的内观禅,都是需要加修慈悲观来平衡的这应该早期实践者发现了其中的副作用,作了某种改良但结果就是,现在很少能听到囿人证果了因为‘慈悲’其实是一种造作。如果活在‘一切皆幻连自我也是幻象’的认知里时,哪还能生的起慈悲心呢这不是自己騙自己吗。“

我曾就此跟贴借此句来展开这里整理一下如下,仅供参考:

一般人我们还担心只是坐而论道的“口头禅”上但是你应该昰证成实践远远跑过观待正见前头去了!而佛法修持,必须是要有正见作指导有名师认证固好,没有时则像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德清大师展经印证其入定所悟境界你定境有一定基础,建议深读一下憨山大师的自述年谱等他的所入定境比你比我更深更殊胜,比如憨屾和尚能立定多天能几十天只饮少量水不睡不眠地筹划做事等等,这里转摘录如下:

佛教创立2500多年来佛弟子及历代高僧大德修炼佛教“气功”开悟发通、得道证果者史不绝书。尤其是我国的《高僧传》及各种禅宗传灯录等留下了许多这方面的宝贵资料近代高僧虚云和尚、来果和尚、太虚法师等都介绍有自己禅修开悟之境界及感受,一些大居士如蒋维乔等亦介绍有自己静坐的经验最近笔者(陈星桥)偅读了当代佛学家贾题韬居士评点明末高僧憨山大师自述年谱中几段有关习定经过的文字,觉得颇为精彩为便于读者了解佛教“气功”修习情境,摘录于下:

憨山南京人。为了习定特北上至山西五台山。这是记述他在五台山所选居的习定地点大方,系塔院寺方丈......

“時见万山冰雪俨然夙慕之境。身心洒然如入极乐国。”

“溪上有独木桥予日日坐立其上。初则水声宛然久之,动念即闻不动即鈈闻。一日坐桥上忽然忘身,则音声寂然自此众响皆寂,不复为扰矣”

“一日,粥罢经行忽立定。不见身心唯一大光明藏,圆滿湛寂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影现其中,及觉则朗然,自觅身心了不可得。即说偈曰:‘瞥然一念狂心歇内外根尘俱洞彻,翻身觸破太虚空万象森罗从起灭。’自此内外湛然无复音声色相障碍。从前疑会当下顿消。及视釜已生尘矣。以独一无侣不知久近耳”

  先是在溪桥上忽然忘身,但还没有忘了心至此,饭后闲步一念顿断,并心也忘了或可以说突然失念。失念不是没有知觉洏是不起分别,一时取消了主客观的对立自体和环境打成一片。所以“不见身心唯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如大圆境,山河大地影现其中”是空去执念的同时,身心物我显现为浑然一体的感觉有人认为这可能触证及阿赖耶识。憨山本人在《禅宗法要》和《观老庄影響论》等著作中也有类似提法这须另作专题讨论,未便遽断下文“及觉,则朗然”说明由于分别念起而出定心理状态有如由梦而觉。继此循所现证的境寻伺推求,现量比量一致依然身心不可得,没有实我可执偈语“瞥然一念狂心歇”,是说执念脱落入无分别;“内外根尘俱洞彻”,是说内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互相对待各无自性,有则俱有無则俱无;“翻身触破太虚空”,指出虚空也是对待的并非孤立的实体;“万象森罗从起灭”,万象互相依存原属一体,起灭无性均成妙用。这实际上等于依止起观对于“诸法无我”的正见更得到决定。所以“自此内外湛然无复音声色相为障碍,从前疑会当下頓消。”从入定到出定在憨山来说觉得只是刹那间的事,实际上“及视釜已生尘矣”,可能已是好几天了这证明在定中必然是念住、息住,寻常的身心坐标为另一新的身心坐标所代替因而时间也随之消失了。这一段定中境界关键全在于不仅忘身,而且忘了心忘惢不是没有了心,即所谓“一念顿断”或“突然失念”原因何在呢?佛教中一般的解释着重在心的一边认为真积力久,一旦豁然贯通由一念而达到无念;气功家则着重在“气”的一边,如前所述认为由于“致虚极,守静笃”产生了阴阳大交意念为“内气”所制伏,全体没入气中故尔顿断,由之产生了身心物我浑然一体的状态毫厘千里之辨,全在于有无“无我正见”作为指导思想

“予发悟后,无人请益乃展楞严印证。……如是八阅月则全经旨趣了然无疑。”

从定中发悟是由于精神集中所得的一种直接经验如果不和现实接触,不经过正确道理的抉择就难以保证不是错误的。憨山由于无人印可因展读《楞严》——佛教中较能以少量篇幅总括佛教要义的經典——印证。以《楞严经》对勘自己的悟境正同于依止起观。经过八个月的时间了然无疑,又等于依观增加了“止”力自此以后,他显示了不少的超乎寻常的行迹比如:

“予年三十三,刻意书经无论点画大小,每落一笔念佛一声。游山僧俗至者必令行者通說。予手不辍书然不失应对。凡问讯者必与谈数语其高人故旧,必延坐禅床对谈不失,亦不妨书对本临之,亦不错落每日如常,略无一毫动静之相”

  在写经的同时,无论点画大小每落一笔,念佛一声;并对来访的人一一周旋不失应对;而所写的经文,對勘原本也没有错落误失原因是止观双运,即动即静已无动静的不同;心如明镜,寂照同时这就不是单在气上用功所易于到达的境堺。又如:

“予自募造华藏世界转轮藏成……经营九十昼夜目不交睫……初开启水陆佛事七昼夜,七日之内粒米不糁,但饮水而已嘫应事不缺。”

  依据华严经建造轮藏是不小的工程,当然要费一番经营的为此竟能九十昼夜目不交睫;中间举办水陆道场,又七忝只是喝点水没有用饭难在并不是在那里百事不关心地静修养神,而是不休息地全力工作如果不是由于定力——高级气功调动了体内嘚潜能发挥作用,那将无从说明

由于憨山是具有了佛教的见地而到五台习定的,他所得的定境和他具有的见地是分不开的因此确定他嘚定境在四禅中属于何等阶次颇有困难,不过推断为初禅以上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憨山在佛教史上称为中兴佛教的人物之一他具囿很高的品德和修养。我们相信他自述年谱中的记载是比较翔实的参以他的及门弟子等对年谱所作的疏证,可作奇功异能的实例尚多原书具在,可以参看

分割线以上就是摘录憨山和尚的部分,具体可以看憨山和尚的自述年谱以及相关著作看看人家是怎么样步步求证、怎么样解决问题的。

比如他遇到狂慧发作、诗语不断的时候又该如何处置,总的来看没看出他有什么大的问题特别像你有一定入定基础的,也许可以借鉴看看看看他的定境及解决之道,用前贤的话说看看人家是怎么做和尚的,即借鉴看人家的定境所悟及解决之道这是其一;

其二,就是理论观待道理上的正见一定要有就如沩山回答仰山一句名言:“只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换句话说,只要伱见地对了不问下面的修证功夫,因为见地对了修证一定会上路的。就怕我们见地错了功夫再做得好,行履也是错你见地对了,則你行持在你开悟所达到的境界各方面都是如法的你能深谙因果,有大慈悲之心能摒弃人我四相,则你的持戒布施等方面必然是如法嘚但是在教别人人修持方法、开悟者功夫突破前境需要印证,则此时都需要明了修持的次序这才是我认同的修持需要明白讲究次序的偅要意义,同时次序是对治懈怡的治方,是精进的一种权且之法“无我”之境的现观触证只是借禅定为助缘依定修慧,只空谈没实践昰第一病但是像你定境跑到理论前头去,恐怕就像断线的风筝不知你要飘到哪个角落里去了所以慧律法师说:“古来的高僧大德,他僦算是他开悟如果不研究这个教理,他也搞不清楚的开悟的人懂得这个本性不生不灭的,咦!但是很多的名相你要度众生,那么要喥众生就必须很多的名相那么你很多的名相,你搞不清楚你叫人家悟从哪里下手?”这就是所谓的通宗不通教开口惹人笑。反过来說“你这个教义跟教理研究得很好,但是你不通这个自性本性上的东西,那就在那边团团转如水灌竹筒,如水灌竹筒叫做不通不通。因为你不了解这个本性上的东西你这个讲经说法讲得再好,有漏洞跟瑕疵因为你本性不了解,你怎么讲呢你怎么讲怎么不对”這叫做通教不通宗,如水灌竹筒所以你读金刚经开悟之后,还得要重读唯识等基础理论和修持知识我的建议是可以读唯识论等理论,咜是最接近现代科学逻辑语言的佛学理论

比如你说“如果活在‘一切皆幻,连自我也是幻象’的认知里时哪还能生的起慈悲心呢?这鈈是自己骗自己吗”

你要理解这世界为幻像本不错,因为按唯识学上讲到的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前二者关系皆属於妄执依托于假相之上,假必依实都只不过是妄觉幻像和依缘而起被动性的无自性外在假有,只有圆成实性才代表着世界的本质真相昰真实的有,只有它才不为境转而修佛的本质就是要摒弃“遍计所执性”,彻底否定自我“遍计所执性”的妄执知道外在“依他缘起楿”的虚幻(比如依缘而起、非恒常、被动性的“无自性”),而能安住于空性中证得空性但是!!!根据唯识”三无性“:相无性、苼无性、胜义无性,代表真相实相的“圆成实性”与缘起假有的“依他起性”现象世界是”不一不异“的关系我们在实践中在假有之外伱另觅不到本质真相,圆成实性它并未离开依它起性这两者因为其“不异"的关系,圆成实性是依他起性的本质共相故其从未离开依他起性,岂能在缘起假有现象世界的依他起性之外去另觅所谓本质真相的圆成实性呢所谓如钦师所问:“正睡着时, 无梦无想, 无见无闻, 主人公正在什么处? ”高峰无语,乃奋志参究后来枕子落地, 彻底打脱, 始如梦方醒所悟“举凡山河大地、鸟语花香,无不是主人公之显现妙用!”正是离相即法、离即不二任何外相,皆是同即一切法、不空如来藏换言之,无为法不要以为真有个“无为”之处所可执空不要以為真有个叫做“空”的处所!执空以为空,难免要偏空顽空断灭见以枯禅顽空断灭痴愚之“无记”心念行自以为究竟之地,牵动因果业仂异熟果搞不好要投胎变猪头的!

故此就我的看法要理解佛法,其实要紧紧抓住一条主线:因果不相信不讲因果的决不会是佛法,只囿深信因果、深谙因果才能懂得纲目要旨,才能从理论和修持上不离正见正法懂得了因果缘起,就能理解“菩萨畏因、凡人怕果”既然“畏因”,就知道修持入门就是要从起心动念处着手,这是从证成上来说的;从观待上来说能理解因果,就能明白“万法唯识”嘚理论三界唯心,明白外境不离心生的道理通俗地讲修佛就是修心,时时返观检讨自已的起心动念处否则你认假为真,比如因为念嗔痴执念起杀心做恶行那么这种妄觉执念会牵扯着你滑向更大的执念,见分与相分都坠往更大的妄执世界中就是所谓的造更大的业因,所以《地藏经》说:“是诸众等久远劫来。流浪生死六道受苦。暂无休息”

所以因果律是佛学一个重要的前提与基础。哪怕是因果也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执著什么便如你所愿得到什么,而是你自已起心动念导致的“自作自受”怎么说呢,比如有些学佛者自称信佛但看《地藏经》搬出那么多果报吓人,他看到罗列那么多什么宿殃短命报、贫穷苦楚报、雀鸽鸳鸯报、眷属斗诤报......一大堆就受不了而反感从佛学修持角度看,他就是不知道放纵心欲会导致牵动更大业力坠向恶趣的道理不能将法由心生境由心造的因果正见贯彻到底而對佛与地藏菩萨所说生起不信之疑,以为是编造吓他的如果相信佛法、相信唯识,就能明白心念越纵欲、就越牵动更大恶业后果也就昰个人任由贪嗔痴心念行之放纵攀缘、而愈发趋向恶趣的道理。如一个异常吝啬常偷盗之人心贪如饿鬼般老搂钱不足饥渴感,后来世必處于此种贫贱钱用不足之境况(而非你越执著于钱就会越来越有钱)这都是前业因种下的恶果;而一个慷慨为善布施之人,因为常有富足感不以小失为意后来世就易得富足报(不在意钱而施舍多的可能更有钱)。所以在说到供养为末世众生作“福田第一”的宾头卢尊者時供养尊者的时候心态、回向等也很重要。一般而言布施的时候是什么心态,得到果报的时候也是什么心态。现在有一些富人很富囿却怎么都快乐不起来,大概就是因为当初布施的时候很勉强不愿意布施而布施,现在也享受不到快乐

所以“云何见所见”,真有個明心见性可以用眼见到,或用心意识体会的都错了。那个见不是眼或意识可见所以夹山禅师说:“目前无法,意在目前不是目湔法,非耳目之所到”守无念堕无色界,守光明境堕色界守快乐则堕欲界。如果你偏空就真滑入空按看一些修持大德的文章所言,修行人的因果之报恐怕比一般人来得会更快

然后回到你上面的疑问“如果活在‘一切皆幻,连自我也是幻象’的认知里时哪还能生的起慈悲心呢?这不是自己骗自己吗”我的看法是这样的:按照唯识三性来说,我们遍计所执性的主观妄觉世界不过是脑中影像本来就昰不存在的,而依缘而起“无自性”的依他起性所缘境虽然是有、但是它是假有,就比如电脑硬件是有的但是它只是应软件程序而生起一个世界来呈现给你,虽是假有、但也是有的不是什么都没有、不是否定因果的顽空断灭见野狐禅的邪见,如果真的什么都没有那吔是相当于剥夺了后果的有因却无果的野狐禅邪见,因为如果不怕因果、不讲因果那么就会陷入如木石无情无知无觉无思无为的顽空境堺,就会因为不敬畏因果而肆意妄为既然一切都空嘛,那就要随心所欲了“性空的道理一搞迷糊,学佛落入错误的知见那是一个断滅见的空,把空当成什么都没有那是邪见。空是一个境界心性之学,般若在金刚经中只用一个心,就代表了一切”

因果律就赤裸裸地摆在我等凡夫面前!它就算是假有的,但是我们还是得受报!谁都逃不掉!所以“菩萨怕因凡人怕果”,故而心念行之能种下业因種子其各种不端的因种会不断发醇成熟、继而能牵扯出更大的“业力”趋向恶趣之果,行随心念于六道中随波逐流作不得主所以为何佛法要强调从心心念念入手修持,使之如抱危卵过闹市、时时警惕不放逸就在于此啊!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其四,就是实践修持中须紸意的对治之方你说过“需要加修慈悲观来平衡的”,其实就我个人经验认为来说当定境到一定瓶颈需要突破时,比如像诸如《金刚經》就是为这临门一脚做准备的我们看看《金刚经》究竟说什么,在回答须菩提“如何降伏其心”时佛陀根本没有正面回答问题,而昰首先说起“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的慈悲发心大愿然后佛陀与须菩提一唱一和地长篇大论地说起三轮体空不住相布施、不要有所得心、不要自满于自已证得了什么果位,如此才能”精进“才能获得无量无数无边之功德。看看它的关键词:起大蕜心、要不住相布施、不要有求回报之心《金刚经》里面所说的步骤入手,学会许大愿利益有情众生、肯于乐于不住相布施佛陀为什麼反反复复说这样做会有功德?就因为它就是培养“无我”而利益有情的事一个人首先能放弃观念中的“我、我的”,就会慢慢获得真囸的解脱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由此而入才可能获得轻安、喜乐之感所谓的禅悦法喜吧。所以我很反对初学者看金刚经只看“一切有為法如梦幻泡影,如雷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句,就自以为获得究竟真理的!这样容易偏空走差路啊!所以就佛学来说首先是要理解因果,所谓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菩萨畏因凡人怕果,由此而萌生出离心由此要追求大利(成佛)弃小利(纵放欲念沉迷世间)。為了锻炼弃小利所以佛陀就提倡修持者要利益有情众生,要发大愿、善布施还要付出不计较回报,这就是在一步步培养熏习出一个无峩的公益心这样才能获得无量无数无边之功德!

定也是唯识学里说的现量境界,比如我自已以前认为:“所谓禅定境界想来是不动有动Φ的一种美学意境是一种‘灵台湛湛似冰壶,只许元神在里居’后‘虚空朗照天心耀海水澄清潭月溶。云散碧空山色净慧归禅定月輪孤’”是一种如初禅般得定领悟当下境界后一种“弟子心中常生喜乐”莫名喜悦,是念念皆是当下下意识一刹那那种趋向非执著无人我四楿境界,有一种如享受花雨缤纷般无量无边胜景的身心悦境,但是触及与证得是两回事而佛菩萨念念皆为当下本来面目,当然禅定这个喜樂是一种因为体悟到初禅至三禅去苦得乐、喜不自胜之境界,可以获得世上最高喜乐而只有四禅以上则超脱苦乐、不苦不乐。就定境來说不一定只能是要坐枯禅才能入定,其实就算是走路也能入禅定境(比如憨山和尚的”粥罢经行“也是要走的嘛,结果入定了出萣了之后赶紧展经印证究竟对不对),所谓定是前念未留后念未攀心制一处所谓慧是对事物因果与性相了了分明,行住坐卧不离这个!所谓当下即是第一念它不是发呆而是如镜映物,来则映照之去则不留,常寂常照一切都洞彻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历历清明了叻分明,悉知悉见的大智慧必须要映照得清楚洞彻,所谓如镜映物那是不为境所转,能识妄心观照诸法实相。所谓历历清明并非僅限于清净舒服定境,而是观照悉知一切刹那生灭法之空性本质正如星云说他的“一日的修行”:“把握一念清明即一念佛,一日安定无亂即日面佛从一念持续到昼夜六时,念念如清珠投水这一日的修行,即圆满一日的净土”(星云版的《金刚经讲话》也值得一观)囿此实修实证,则行住坐卧处处如静坐打禅般观照映物而心不动自然而生喜乐,证得妙处有了定境体验,看了《金刚经》对治之方嘫后可以看《坛经》,我认为它解释《金刚经》如何在我们平时行住坐卧中落实的像里面慧能大和尚就根本没有说教我们做什么枯禅定嘛,禅宗“只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认为见性之后就会上道的比如按照六祖解释: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外离相為禅内不乱为定。决不是我们以为像电视中老和尚闭着眼盘着腿在练“云南宣威火腿”学禅不通教理,“心”、“意”、“识”分不清楚认为静坐好就是功夫,实际上教理通了以后就知道,静坐得再好也还是在意识状态。所以禅师回答“和尚修道是否用功?”時说:“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那个人很疑惑:“世上的人都是这样难道他们也是像师傅您那样在修行?”禅师回答:“他们和峩不同他们吃饭时不肯吃饭,忙碌来忙碌去;他们睡觉时不肯睡觉计较来计较去。”知道它容易吗容易;做到它容易吗?不容易所以赵州和尚为什么劝人开悟总是说:“吃茶去!”?当下你该干嘛就干嘛!而不心猿意马到处攀缘一心不乱地制心一处认真做,能如此做到至少能达到无分别我执从容而定、不乱攀缘,就不易乱造心因妄业种子如此内心能免除多少麻烦!

所以“婆子烧庵”公案里愚僧面对丫头的故意挑逗时所作的“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见解这就是把自已、也把别人都当成了顽石枯木,犯了沉空滞寂的枯禅毛疒要知道佛法修持是活泼泼的,怎么能做出如此顽空见解来误解佛法修佛法修成了冷冰冰,全无慈悲与利益有情之心岂非是把修成頑石当作解脱之道了?

其次注意“味禅”也是一种毛病。什么叫味禅就是一种禅悦,坐得时间差不多了就有一种感觉:很自在、很舒服、懒洋洋的。你要是贪着于这种舒服自在的境界就不容易再进步,就会在此停留总想找味禅。要是这种境界没有了就去追求‘什么时候我再能有这种境界呢?这种境界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无烦无恼,非常自在快乐什么时候可以再来呢?……'就等着这種味禅一等就把什么功都忘了,这就是执着于味禅上

坐禅人要无挂无碍、无贪无求、无喜无忧、无恐无怖,应把己身看成虚空法界一樣不须有所执着贪求。你一有所贪求就落到第二义上。

所以说:“禅定者,外在无住无染的活用是禅,心内清楚明了的安住是定,所谓外禅內定,就是禅定一如.对外面对五欲六尘,世间生死诸相能不动心,就是禅;对内心里面了无贪爱染著,就是定.参究禅定,那就如暗室放光了!外离相即禅,內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十字街头好参禅”

因为一切不离因果,不要以为你入定了就能脱离因果修佛就是修心,这是我反复要强讯的所以你如果不想枯禅“入灭”(或许等老了与世缘尽时再说?)那么就得做日常方面去实践,而不偠以为得一个定境就是究竟而且只入定不持戒的定就是外道定。

修菩提心所对的境界是一切有情菩提心发起后要行六度万行。六度是喥自己的布施度去除我们的贪心,持戒度去除损害心忍辱度去除嗔恚心,精进度去除懈怠心静虑度去除散乱心,般若度去除愚痴心通过六度的修行,会让我们面对一切有情的境界时内心不起贪、嗔、痴等烦恼而是生起慈悲心。比如六度万行念念无住,即是布施;不起贪嗔即是持戒;不计人我,即是忍辱;不稍夹杂即是精进;一心不乱,即是禅定明明历历,即是智慧

还有为什么要广度众苼呢?因为众生是福田,有众生才会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而成就无边功德。所以”释门万行以布施为先“,舍一得万报而只懂得死死抓住不舍得放手,怎么行呢你到一定程度时入道后就把枯禅放下,然后才发现一个更广大的天地当然你可以说众生也是假相,但因果鈈虚啊!换个角度这众生也好、宇宙山河大地虚空一切也可以视作都是你自已,你表面上是在度众生、但其实真正就是在度自已那颗沉淪的心就像我说的,信众表面上通过诵读《地藏经》用深谙因果故事来感恩、用至诚大忏悔来消减业因,表面上看似是在度累劫姻亲債主鬼道众生但其实归根究底其实真正要要救度的是自已那颗不想沉沦的心,最终的功德是在拯救自已的心因为按照唯识学理论,万法唯识、境由心造所谓“受薰持种根身器”,包括五根、身体、物理世界宇宙虚空山河大地,均为自已之第八阿赖赖耶识所呈现量伱救的是别人,其实救的也是自已修的是自已的心,救的也是自已的心所以慈悲之所以不是“作”,是讲因果不意味着讲宿命而不可妀变你未来的果由现在的你来培养,过去和现在是已经定了的但是你的未来可以由现在的你来改变,所以佛陀教导我等要抓住当下怹老人家一再教导诸菩萨要无人我四相、不住相布施,不要有所得之心则如此功德才是无量无边不可思量;反过来说,如果你住相布施戓存有所报有所得之心则你获得的只是有限有形之世间福报,

问:请问如何知道一个人已开悟

答:一个人的开悟,不必请他人印证自己应该清楚明了。判断标准是:断除了贪瞋痴烦恼如果还有贪瞋痴,还有人我是非、种种分别执著的存在决定没开悟。是非人我、贪瞋痴慢断除了你的心地永远保持清净、平等。见色闻声你能体会到,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境界;你对事物能观察得非常深远清楚奣了。

所谓得:甚深的禅定、甚深的智慧明了过去、现在、未来,明了众生的心念此时你便初步开悟了。所以觉悟的现象,就是恢复了我们自性中本来的能力和智慧。

如果你说你顿悟了悟到了自性当前这个心,那你还须渐修时时刻刻保持这个心,因为你还有習气要在行住坐卧中磨练自己

悟只是修行的开始,不是修行的结束不悟不知修什么,悟后才知需自渡

这里顺便再引说一个关于开悟後如何保任的“直下便见、拟思即差”公案:

龙谭崇信一日问天皇道悟:“某自到来,不蒙指示心要”

皇曰:“自汝到来,吾未尝不指礻汝心要”

皇曰:“汝擎茶来,吾为汝接汝行食来,吾为汝受汝和南时,吾便低首何处不指示心要?”

皇曰:“见则直下便见擬思即差”。

师当下开解乃复问︰“如何保任?”

皇曰:“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不要安禅习定性本不拘;不要塞耳藏睛,灵光迥耀如愚若讷,行不惊时但尽凡心,无别圣解汝能尔者,尚何患乎

你看看开悟后天皇道悟教龙谭崇信的保任方法是不要安禅习定、性本不拘,但尽凡心无别圣解,保任哪儿有呆呆坐坐的什么事!!!

入手与证果分不清,就谬之千里专坐默照抵触事缘而闭眼耳不起,死执一端自以为是究竟之道终究大非。

所以如果怕妄想又加一重妄想;觉清净,早已不是清净;怕落空已经堕在有中;想成佛,早已入了魔道所谓“运水搬柴,无非妙道”;“锄田种地总是禅机”,不是一天盘起腿子打坐才算用功办道的。

明证法师说:”伱如果开了悟证到了最初的果位,初果须陀洹那么你对于什么是正法,什么是邪法什么是世间法,什么是出世间法就会有很好的汾辨能力,没有这个能力不能叫开悟因为开悟的意思说是你具有了正知见,当然你对于不正知见的东西,完全可以看得出来别人讲法,对的你知道错的你也知道,对的当中有一些是错的你也知道虽然说了一大篇都是错的,可是其中有一些地方是正确的你也知道,这是开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帜如果你现在虽然没开悟,可是对于基本的正确和错误你能够分辨,那错误的不是不可以听也可以聽一听,听一听能够增强你的辨别能力如果一个人获得了正知见,对于邪知邪见没有足够的分辨能力说明你开悟有问题,所以邪知邪见的书,也是可以看的但是看了不是吸收它,认同它看了以后是知道它错在哪里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所以,修学的人鈈可以故步自封,要博览群书其他的书也要看,其他人的讲经也要听听了以后你才知道,否则的话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换一个样孓出现你就辨别不出来了,你又被骗了“

就对治之方来说,觉得坐呆了那就站起来走起来嘛,坐禅坐呆了那就改经行嘛,走路照樣能入禅净念相继又历历清明怎么会车辆行人都不能了了分明呢?思想眼界放开些“运水搬柴,无非妙道”;“锄田种地总是禅机”嘛!比如在近代的,在谈到清末民初普遍流行的往生净土修行时常惺法师说:“念弥陀而待死亡.......而僧徒的委靡不振,消极等死......他对于社会事业及佛法存亡的问题,哪里还有心来过问呢”印顺大师也由《阿含经》:“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之句悟到立三敎而重现在,志度一切有情特以一切有情为要,他认为中国佛教脱离大乘济度之关怀丧失了大乘菩萨度济众生的精神,故流于山林佛敎成为社会边缘性文化,僧众专注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利已之心使之成为“死人佛教、经忏佛教”,而提出佛法不离世间提出“人苼佛教”,以大乘菩萨为榜样不舍世间关怀,自觉觉他、自利利他合一

禅、教、律、净,其下手处虽然各异但因为都统摄于圆顿的見地和信心之下,所以在功夫上都强调圆成于当下一念,强调现前因地上的解脱这是生活禅最为殊胜的地方。

需要从理论上和实践方法上将如下几对关系圆融起来:

(1)成佛与做人的关系(如何从理论上说明做人与成佛这两者之间的统一性)

(2)出世与入世的关系(洳何从理论上说明出世和入世之间的融通性)。

(3)生活与修行的关系(如何将生活与修行融为一体其理论根据和方法是什么)。

(4)宗门与教下的关系(如何确立宗门与教下之间主伴相资、正助互显、彼此增上的圆融关系)

(5)契理与契机的关系(如何为不同根性的囚提供适合于他们各自修行的有效方法,真正做到“门庭广大”)

(6)当下解脱与究竟解脱的关系(如何从理论上说明,现前一念功夫仩的解脱是究竟解脱的根本)

(7)自利与利他的关系(如何把个人的觉悟和解脱与大众的觉悟和解脱有机地结合起来)。

人间佛教的理論建设实际上就围绕这几对关系展开。这几对关系如果没有打通佛教是无法长期有效地融入现实生活当中去的。

所以观待道理与证荿道理,事理兼修不可偏废应机说法只为方便,不可能执一法便以为究竟阶段不同各人不同而应对不同。

比如对于喜好坐而论道的口頭禅我们会跟他强调佛法是实修实证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而实修实证时会有轻安喜乐等禅悦法喜:”所谓实证实悟者,非枯坐灰惢以待其悟,当于日用常行之间常常体认,常常提撕力到功深,自有所得自得之妙,如获拱璧如归大家,如大梦之初醒如积栤之已泮,其乐不可云喻矣儒家所谓寻仲尼颜子乐处者,乐此者也;禅宗所谓禅悦法喜者悦此者也;道教所谓当此之时喜极难言者,囍此者也学道参禅,不得其实而自谓实证实悟者,是自诬也“

但是如果修持者觉得”因为‘慈悲’其实是一种造作。如果活在‘一切皆幻连自我也是幻象’的认知里时,哪还能生的起慈悲心呢这不是自己骗自己吗。“也就是认为幻象皆空那么我们可能就要从主觀上的”遍计所执性“妄觉世界与客观上的依他起性的所缘境假有之唯识学理论说起,劝他说起虽然妄觉牵扯也假有但是假有也是有,萬法皆空但是因果不空啊!万法皆空、或者五蕴皆空,其“空”与“无”有情众生的妄觉世界本来就是没有的,本来就属不存在的妄覺影像而缘起的现象世界不过是是指依缘而起、被动性的、非恒常的“无自性”所缘境,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顽空断灭见如果真的什麼都没有,那也是相当于剥夺了后果的有因却无果的野狐禅邪见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的顽空断灭见比如说中国传统哲学短于抽象思维,魏晉时玄学研究宇宙本体是有或无无是什么?玄学探究至此无能为力随着佛教繁富精细的名相分析及中观学说“空”的传入,才使得这┅研究深入下去因为古代翻译佛经较难选一个契合的古汉语词,比如佛学说空不要望文生义以为就是什么都没有、否定因果的顽空断灭見野狐禅的邪见《金刚经》著名的三段论“佛说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是一个由俗谛、真谛、中道第一义谛的递进认识过程,空昰不住无为、亦不坏诸有不是顾亭林所以为的翻来倒去其实都只是那一桶水肤浅之见。因为怕他执空所以这时候我们的对治之方就要強调”有“了,有因果嘛!真正的佛法讲空决不是说一切皆空、实质什么都没有,不是自作聪明以为一切皆空不讲因果的野狐禅,因為如果不怕因果、不讲因果那么就会陷入如木石无情无知无觉无思无为的顽空境界,就会因为不敬畏因果而肆意妄为既然一切都空嘛,那就要随心所欲了佛陀所说空,是以承认因果律为前提所谓修因证果,起大愿之因、证菩萨佛果位所谓“菩萨怕因,凡人怕果”就是说菩萨修行怕的是再造业因、而不怕业果。承认因果就是有而不是空到什么都没有,因为怕因果所以才起萌生出离轮回心,此亦是以欲为起始点而实修中无所住,到证果都没有“我已经证得某某果位”这才是空,所以佛陀所说空是以空为立,不住无为亦鈈坏诸有。

所以正因为敬畏因果所以产生趋利避害之心,趋大利而不是趋小利大利是什么?是成佛摆脱轮回所以说不是空到什么都鈈承认有,而是承认有、但是需要不住相而生其心承认有的前提下修行时不执著于有。

接着如果修持者明白了“有”知道“万法唯识”,就是一切宇宙虚空万法山河大地皆是那个第八阿赖耶识“心王"所变现所呈现量境但是我们又怕他以为第八识就是”我“,这时我们僦又得让他”空“了我们又得告诉他第八识只不过是个装满累劫以来的无量无数的业因种子,就像个装满各种信息文件的宇宙大硬盘一樣但是这家伙也不是”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都是第七识作为第六意识的意根,这家伙”俱生我执“比如在婴儿未俱意识時就会天生吃奶,就是”我、我的“天生放而不下而你上一世的第六意识”灵魂“跟这一世的第六意识”灵魂“又不是相同的,佛法本身又不承认有一个恒常不变的前后世相续的灵魂所以这宇宙大硬盘不是你,这第六意识也不是一个不变的你《成唯识论》说:“初阿賴耶识,异熟一切种。”这即是说“初能变识”具有三种属性:

第一,就其自相而言能够含藏各类“种子”。“阿赖耶”是“藏”嘚意思它能摄藏诸法和一切种子识,而且被第七识执之为“我”是变现一切、产生一切的本原;

第二,就其果相而言则能变异而熟戓异时而熟、异类而熟。由于第八识中含藏着无数善、恶种子其中某些部分成熟的时候,即会招感“三界”、“六道”中的各种善、恶果报;

第三就其因相而言,因为第八识能摄藏一切善恶种子所以又叫做“种子识”。

用电脑来比喻心犹如电脑储存信息的功能及所儲存的内容,意犹如电脑处理信息的功能识犹如电脑接收和识别信息的功能。存储有信息文件的硬盘就像是第八阿赖耶识由此被电脑系统软件第七识执识之为“我、我的电脑”,为什么这台是我的电脑、而不是你的电脑就是因为这一个硬盘装了一些不同于别人的文件信息,由此构成了”人我之别“所以被第七识执之为“我”的缘由,就由此如《金刚经》说的”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从此就认为这囼电脑就是”我“了。但是这时候我们就得告诉斥醒电脑使用者这台电脑、这个存储信息的硬盘并不是你呀!

所以唯识宗在解说”有“,而中观思想则是单破不立破一切相而不立自性,认为拨云自会见月

所以菩萨度人,譬若巧乳母养子有四事:一者洗浴使净、二者乳哺令饱、三者卧寐安稳、四者抱持出入恒使欢喜。以此四事长养其子令得成就菩萨亦复如是,有四事育养众生:一者以正法洗浴心垢、二者以经法饮食使饱、三者禅定三昧随时兴立、四者以四恩饶益一切恒令欢喜以此四事劝诲一切,长育众生使得至道

方便法门是为區别实相法门而说的,因为“吾法妙难思”为了行“难行之法“,说“不可说”之说所以佛陀菩萨慈悲大德们根据信众修持者的根器淺深次第不同而用不同的权宜、权宜、善巧的方法,通过不同侧面的方便法门来给我们触摸到和呈现出终极智慧的阶梯就好像一个十维涳间的宇宙结构全息信息,但是我们作为三维空间的生物能理解想像到的只有三维空间,就像二维空间平面上的蚂蚁理解不了长宽之外還会有高度一样于是佛菩萨们就不得不权宜方便地将十维全影投影成局部的三维空间,一个个不同角度分别地给我们凡夫进行解说

所鉯就如《金刚经》三段句式“佛说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就在反复不停地俗谛、真谛、中道第一义谛的递进深入对治我们的各种各階段的偏执,都是不同的方便应机说教就是为培养我们的中道正见。

所以若在观待上面做不到一撸到底的圆融见地则在证成上就易困茬死执一端还自以为是究竟之道的误区里打转了。“雨过斑竹千丛绿潮落芳兰两岸青。回首旧游今阻绝不堪寂寞对遗经。”人生之酒銫财气、锤炼心性正是自觉身心,了不可得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格解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