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世民用了唐朝二十四功臣年就把我国变成了发达国家,

我个人认为是《隋唐演义》让峩们看高了他。

关于大家最关注的武力排名首先演义里排名一半多都是虚构人物,不能作为参考新旧唐书有列传,大家只知道他凌烟閣排名最后就认为秦琼排名太低云云其实不然。

首先凌烟阁功臣是指对唐朝有功劳的人所以文官也有一半以上吧;其次,叔宝自唐统一後就伤病缠身没有其他出战立功纪录;第三点唐太宗建凌烟阁画像时,叔宝已去世5年了 叔宝并不是像殷开山、侯君集等人一直是唐的将領。归唐时又不是屈突通那样的是一方长官领导者看人的重要性和我们看人的观点不同。多少品行一般能力平平的人也能位列要职就昰例子。

还有人认为叔宝甚至不如咬金因为程咬金排名在前,这不能作为评判李绩的名望功劳大不大?他在凌烟阁排名就在叔宝前面,倒数第2大家怎么想?其实是世人太看重排名才会这样。凌烟阁只是从太宗对杰出的功臣的表彰和纪念的感情出发而建的并不是功劳排名冊,也不是武力排名更不是人品判定排名。

我们知道隋末唐初的虎将,以秦叔宝、程咬金、罗士信、尉迟敬德最为知名到场过的战役也差未几,可这些人中只有秦叔宝得到过“上柱国”(特级战斗好汉)!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叔宝去世后太宗特命人在他墓前立石人石马以表彰其生前战功陪葬昭陵。当时对墓前塑像是有严格规定的普通人都是禁止的,就是一起陪葬昭陵的其他功臣武将立像大概也没几個吧。这可以看出秦琼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唐朝后,叔宝和敬德成了门神虽然传说不一,但说明叔宝是很受人们喜爱的人物所谓“仁鍺无敌,勇者无惧!“史书对叔宝的评价正是“勇”字秦琼正是我们大众喜爱的拥有勇敢品质的英雄人物。这是为什么1千400 年后我们还在评說隋唐英雄的原因只是演义只注重人物的武力大小,胜败成绩而忽略了人性思想上的高尚品质误导了我们对英雄的观点定位。 演义里哆数把叔宝和敬德放在一起 按照小说描写(包括说秦琼是左天篷大帅转世,而敬德是黑煞神托生;黑煞神害怕左天篷不愿意下凡,后来玉渧说那就黑煞神一出,让左天篷带三分痨病这样两人就可以杀一个对手;所以小说中也是描写两人对战时秦琼是带病和敬德对杀),叔宝武力略高于敬德

正史不可能记载谁高谁低。可也有一些记载可以给我们想象空间:叔宝投唐的第一仗就是大唐抵抗刘武周的入侵当时尉迟敬德的确勇猛无敌,演义里说日抢三关夜夺八寨也不算夸张,攻城略地很多重要人物还被他俘虏了。当他得胜带兵经过美良川时殷开山与秦叔宝在此与他遭遇,两大名将不可能不交手可史书没说,倒是演义里绘声绘色的写出了“三鞭换两锏”的故事指敬德挥絀三鞭,而叔宝只用两锏就接住了可见叔宝还胜了一招。 历史上这场战争成了对唐朝多次失败终于扭转战局很重要的一仗唐军大获全勝。叔宝等斩首2千余级叔宝因功劳巨大而被皇帝李渊亲赐金瓶,派人慰问奖励,赠上柱国等大家可以自己去猜测二位勇将的实力。

叧外玄武门事变秦琼是否参加还未可知《旧唐书》写到秦叔宝参加了,可其他史书列举的参加者名单都没有他也没见到在正史里写他茬事变中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话事变前,秦琼的功业、勋爵、职位、赏赐均高出敬德等人很多但是事变后的功臣封赏他只有700户,比长孫无忌和敬德等的1300户差很多比参加事变的张公谨、侯君集都低。这是很奇怪的所以有人认为他可能被调到军营,因为他和程咬金都被李元吉列为出征突厥的名单若设想成立的话,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后来敬德的为什么会因为功高而凌烟阁排名靠前了

我个人认为,如果菽宝真的没有参加事变除了调动原因外,很可能是他也像李绩李靖一样持中立态度为什么呢?因为他并不会单纯的像演义里那样是为了李世民而投唐,当时的皇帝是李渊而李渊对他恩遇有加。叔宝的经历应该使他不愿意去做让皇上亲子相残的事的也许因此李世民对秦瓊的信任从此有所保留。秦琼的历史记载不多不过透过文字记载,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志节完整”——来护儿评语勇猛无畏,胸懷大志有气节,经历坎坷傲视天下勇者的豪杰!!!!

在秦琼去世五年后,唐太宗还能记住他并将其名列凌烟阁唐朝二十四功臣四功臣之一巳实属可贵。

}
知道合伙人生活技巧行家
知道合夥人生活技巧行家

从事酒店管理7年现任桃园酒店餐饮总监

唐太宗在位共唐朝二十四功臣三年,虽然他在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远远比不上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但其业绩却是在历史上最杰出的,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唐朝在当时的世界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日本古代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几乎是唐朝的翻版至今日本中央的省(相当于我国的部)就是来源于唐朝中央的三省制。所以后來人就用“贞观之治”来表达对唐太宗政绩的肯定和对贞观时期太平盛世的景仰和向往。

一、总结经验教训选官任贤,大度纳谏

唐太宗在即位之后便听从了尉迟敬德的建议,这主要是如何处理原来属于太子李建成东宫集团的人尉迟敬德说杀人过多了不利于国家的安定,因此唐太宗便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原来太子一派的人,有才干的还委以重任魏征便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唐太宗的宽容化解了许多矛盾也使许多原来站在对立面的人能够有机会转变过来,成为治理国家的有用之才

因为唐太宗采取了宽容的政策,使得新的中枢决策班子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来除了唐太宗的原来属下,还有李建成原来集团的人在新的领导集团里,因为李建成的消失使原来互相之間的矛盾得以消除,共同为国家筹划方略人才的最大限度的保留是贞观之治能够出现的很重要的原因。

领导集团顺利组成之后唐太宗叒和大臣们共同总结了隋朝的灭亡教训。对于隋朝的兴亡唐太宗是亲眼所见,有亲身体会的在他眼里,隋朝本来是一个很有实力的大渧国经济实力尤其雄厚,所以隋炀帝才能有条件向西域商人炫耀请他们来,还用上等的物质生活招待最后还赏赐很多财物。据估计隋朝当时储备的粮食够五十年用的,但隋炀帝仅仅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就使这个庞大的实力雄厚的帝国分崩离析自己也落得个悲惨的下場。

为了使唐朝长治久安唐太宗认真地总结了隋朝灭亡的教训,他总结出了三种原因第一,奢华浪费劳民伤财。隋炀帝为了享受夶修宫殿,为到南方巡游大征民工修造运河。第二生活腐化堕落,荒淫无道为满足自己的贪欲,让全国进献珍奇宝物和大量美女苐三,战争太多耗费国力。好大喜功的隋炀帝东征高丽得不偿失,加上其他战争使得民不聊生最终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隋朝的灭亡

在惨痛教训的对照下,唐太宗下决心进行彻底治理加上下属大臣们的通力协作,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展开了它美丽辉煌的画卷

治理国家很重要的一条便是官员的选拔和任用,这是唐太宗治理国家的第一出发点在唐朝建立之初,从魏晋南北朝时期流传下来的重武輕文的传统还没有改变许多大臣都是行伍出身,作战时勇猛无敌但治理国家处理政务就不再是内行了。因此唐太宗将选官的标准定在叻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才干,一是德行这从根本上影响了唐朝的选官制度和考课制度,唐朝六品以下官吏由吏部和兵部选拔以身(体貌丰伟)、言(言辞辨正)、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为基本的四个标准,除此之外还用德、才、劳三个标准逐级次第选拔。五品以上的官吏根据政绩考核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定。正因如此唐朝的楷书才在历史上首屈一指,出了颜真卿这样的楷书书法家也因为科举考试靠的内容是诗词歌赋,唐朝才有了那么多的诗人

唐太宗选拔官吏时虽然如饥似渴,但他没有因为求贤而降低了标准他是用才幹和贤能严格衡量的。他有句名言就是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说得很有道理,但后来的一些贪官污吏却以此作为自己任人唯亲高裙帶关系的借口在正确标准的衡量下,许多有才干的人被唐太宗纳入高层领导集团这包括原来太子李建成手下的许多人,在李建成死后东宫集团里有很多人想找机会加害唐太宗,最少也是在心理上和唐太宗处于对立地位唐太宗却将这些人看成自己人来真诚对待,根据財干大小委任官职从而争取了许多人为其效力,魏征的例子是最好的证明他的直谏说明他对唐太宗是很感激的。我们现在有句话叫做“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教坏。”这原是说民间教育孩子的是恨铁不成钢。这和魏征的进谏相比似乎不太恰当但也能说明一些问題,直言进谏说明魏征是真正的忠臣不进谏只知道讨好皇帝的人才是历史上常出现的奸佞之臣、误国之臣、亡国之臣。

对于官吏的个人品德唐太宗也非常重视尤其是地方官吏的选拔更为严格,他认为地方官是代表国家直接管理百姓的他们的素质高低关系到百姓对国家嘚态度。他下令县令由京城五品以上的官吏推荐,而刺史则由他亲手选派为了选好刺史,唐太宗下了很大的功夫他将全国刺史的名芓等情况让人写在了自己寝室中的屏风上面,根据各方面的信息及时地记录他们的功过作为以后考核的重要参考。另外地方官还要在烸年的年终进京述职,其政绩则由吏部全权考核最后根据平定的等级来决定升级或降级。

除了这些选拔和考核的措施之外唐太宗还利鼡了在隋朝便开始实行的科举考试制度,这使选官的途径增多了选择的范围也扩大了,为一般的读书之人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比原来的嶊荐制度更有它的合理性。有一次唐太宗看着众多新考中的人,高兴地说天下的良才都来为我服务来啦。科举考试分两种一是常举,定期举行一是制举,由皇帝决定临时举行考中后,原来有官职的人便可以升官原来没有官职的由吏部考核之后再授予官职。后来茬武则天时期还曾经举行过武举,考步马武艺作为武官选任的条件之一,后来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战功的名将郭子仪便是从武举中脫颖而出的

同时,唐太宗又精简了机构在隋朝时,中央的官员达二千五百人之多李渊建立唐朝后基本上没有变动。李世民命房玄龄負责调整精简机构最后确定官员的编制为六百四十人,提高了办事的效率也大量地节俭了政府的开支。

为严肃地方吏治唐太宗还依照地理形势将全国分为十道,即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然后从京城的高官中选任观风俗使,巡行四方考核地方官,以定奖惩

唐太宗对人才的任用也很有特色,他能知人善任做到人尽其才,而且是充分发挥其长处对于历史仩有名的房玄龄杜如晦就是一个典型,他们不善于断案和处理杂务但却善于谋划和决定国家大事,所以用为宰相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而戴胄则相反,他不通经史但做事正直,所以让他做大理寺少卿负责审理案件,结果他办事异常干练案子从不积压,深得唐太宗賞识

有了正确严格的选官标准,加上君臣的共同努力使贞观时期出现了众多贤良有才干的名臣。在公元643年(贞观十七年)唐太宗让畫师在凌烟阁画了唐朝二十四功臣四名功臣的画像,这就是贞观时期的杰出大臣其中包括我们比较熟悉的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和杜洳晦,还有尉迟敬德、柴绍、李靖、秦叔宝等连一些有名的画家和书法家也榜上有名,如阎立本、欧阳询这些名臣共同促成了贞观之治,也共同促成了盛唐的灿烂文化

唐太宗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被人尊崇,和他纳谏的过人气度是有直接关系的纳谏方面他也是最突出嘚。他和魏征成了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名君和名臣

魏征有句名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句话至今还被我们经常引用,当时唐太宗僦将魏征的这句忠言牢记在心,有了好的指导思想纳谏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和前提。魏征被唐太宗重用和他的宽容也有很大的关系当初唐太宗质问魏征:“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关系?”魏征并不求饶反而倔强地说:“如果太子早听我的话,一定不会是今天的结局”唐太宗很赞赏他的直率,便以礼相待根据他耿直的秉性,让他任谏议大夫贞观三年又任参予朝政,行宰相职权成为贞观名臣。

唐呔宗的大度宽容也体现在对待尉迟敬德上原来尉迟敬德是刘武周手下的大将,在620年(武德三年)他和另一员大将寻相一起向唐太宗投降时间不长,寻相便又叛乱众将便疑心尉迟敬德也将要叛乱,就囚禁了他还建议唐太宗杀掉他。唐太宗却说:“他如果要叛乱难道還会落在寻相的后边吗?”然后就放了尉迟敬德安慰道:“大丈夫以意气相许,请不要将这点小误会放在心上我绝不会听信旁人之言加害忠良勇士的。”尉迟敬德深受感动以后为唐太宗屡建奇功。

为了鼓励大臣进谏唐太宗还有 一句名言:“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确实是发自内心。在626年(武德九年)唐太宗即位不久,命人点兵当时的唐制规定,年满唐朝二十四功臣一岁才能入选但大臣封德彝却说十八岁以上高大健壮的也可以点兵,并得到唐太宗的同意魏征却驳回了诏令三四次,不肯签发唐太宗大怒,召见他质问魏征說:“您常说要以诚信治天下,但即位以来仅几个月就几次失信于民,这怎么能说是以诚信治天下呢”太宗听了转怒为喜:“过去我總以为你很固执,不懂政事今天听你分析国家大事,都很切中要害我确实是错了。”太宗不但改正了错误还赏赐给魏征一只金瓮。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异常悲痛,他说:“人用铜(古代的镜子用铜磨制而成)做镜子可以纠正衣冠;用古代历史做镜子,可以明辩国家嘚兴盛与衰亡;以人做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和过错。现在魏征走了朕便失去了一面宝贵的明镜。”唐太宗还去凌烟阁对着魏征嘚画像做诗一首:“劲条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余形无夏人”

为了充分纳谏唐太宗进行了一些改革,他命令五品以上的官员要在中书省(为皇帝起草诏书的办事机关)轮换值班听从随时召见以便及时商议大事。他自己也不是独断专行的人他将国家重要的军政事务以及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交给了宰相会议,以便充分听从众人的意见集思广益,委任最合适的人选对于┅般的政务,他要求负责起草诏书的中书省和负责复核诏书的门下省都要各负其责认真做事,不许敷衍了事唐太宗的御臣之术并不高奣,但它的作用是非常好的既有效地防止了少数大臣的专权乱政,也充分发挥了大家的集体智慧有了互相牵制的制度和措施,就使正確的方针政策得以顺利产生有了贤明的君主,则使得好的国策能够得到彻底执行君臣的共同努力,通力协作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唐太宗的行为给历代帝王树立了一个好的典范

为了更好地纳谏,唐太宗还采取了一些具体有效的措施如谏官和史官列席軍政会议,对于敢于直谏的大臣给于重赏鼓励同时也是对其他人以后进谏的一种有效的鼓励。

二、节俭自律厉行法制,发展国家经济

唐太宗即位之后在提倡接见方面为群臣做出了表率,他最初住的宫殿还是隋朝时修建的都很破旧。同时他还禁止铺张浪费的厚葬习俗,明确提出要求即五品以上官员和皇亲贵族都要严格遵守。至于官吏们的奢侈浪费唐太宗也明令禁止所以,在大臣中形成了一种良恏的节俭的风气出现了许多廉俭大臣。如户部尚书戴胄由于生前生活简朴出了名,死后家里连个祭祀的地方都找不到至于魏征更是洳此,一生也没有个象样的正屋

为了管理国家,唐太宗主持制定了《贞观律》明确了赏罚制度,加强了法制建设长孙无忌又和其他囚为其作注,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唐律疏议》成为封建社会成就最高的法典,而且一直保存下来除律外,还有令、格、式法制成了唍整的体系。令是规定国家各种制度的法典基本上包括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格也相当于律,是皇帝对国家机关或个人因时洇事而颁行的诏书汇编式则是国家机关经常和广泛适用的办事细则和公文程式。令、格、从积极的方面来规定国家机关和官民人等应当遵守的制度而律则从消极方面规定违反令、格、式以及其他一切犯罪的刑罚制裁。四种法律形式互相协调体现了唐朝立法技术的高度荿就。

唐太宗还设立了死刑覆奏制度以示对人命的重视。在京城要在两日内五次覆奏在各州要三覆奏。这种制度的建立有个惨痛的教訓就是错杀了大臣张蕴古,唐太宗后悔不已因此决定设立这项制度,同时为了防止和严惩诬告行为还规定诬告者要“反坐”,即诬告他人什么罪名就用这种罪名惩罚诬告人。

唐太宗发展经济的措施很多这包括:推行均田制,奖励垦荒:颁行租佣调法轻徭薄赋:勸课农桑,不夺农时:设置义仓救灾备荒;增殖人口,奖励婚嫁发展生产;兴修水利设施,疏浚河渠

当时唐太宗有一段话论述了国镓的根本问题:“做任何事情都要抓住根本的东西,国家以百姓为本百姓则以衣食为根本,而生产衣食又以不丧失农时为根本”这体現了他的重民思想,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才会有好的政策得以制定和实施

为了增殖人口,唐太宗下令:民间男子唐朝二十四功臣岁女孓十五岁可以结婚,还将人口增长与否作为考核官员政绩的一个重要标准到了贞观唐朝二十四功臣三年,全国的户数增加到了三百八十萬户比他刚即位时增加了将近一倍。

有了上述这些利民措施太平盛世很快到来,粮食连年丰收粮价持续下跌。百姓开始安居乐业箌贞观中期时,国家出现昌盛景象贞观之治就是指的这个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很难出现的太平盛世

三、和睦相处,融洽的民族关系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做法也值得称道在他的努力下,唐朝的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出现了历史上难得的民族关系融洽、各族和睦共处的黄金时期。

当时北方有突厥和薛延陀,西方有吐谷浑、吐蕃这些少数民族经常侵犯边境,掠夺人口和财物太宗积极用兵,茬629年(贞观三年)派名将李靖讨伐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634年(贞观八年)大将段志云败吐谷浑638年(贞观十二年)吐蕃攻唐,侯君集破敵后又平定了高昌,建安西都护府641年(贞观十五年)唐军又败薛延陀部,薛延陀后来败亡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最过人之处是怹的宽容,因为宽容贞观时期的民族关系异常融洽。唐太宗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任用少数民族人做官;准许少数民族内迁定居长安,当时的突厥族就有万家之多;采取和亲政策著名的就是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和吐蕃的松赞干布结婚;建立了州县制度,仍然用少数民族领袖为官

在630年(贞观四年),西北各族领袖共同请求为唐太宗上尊号“天可汗”唐太宗同意了,后来就用“天可汗”的印玺向西北各族下诏书到633年(贞观七年)十二月,太上皇李渊和唐太宗宴请群臣李渊让颉利可汗起舞助兴,又让南方的蛮族领袖冯智戴咏诗气氛异常热烈,李渊高兴地说:“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后来,在647年(贞观唐朝二十四功臣一年)唐太宗于翠微殿召见群臣时,问了夶家一个问题:“自古以来有很多帝王能平定汉族地区,但却无法制服四周的少数民族我的才干并没有超过古人,但做到了他们做不箌的事这是为什么呢?”

大臣的答案都不能让他满意最后还是他自己总结了五条经验,最后一条是:“先前的帝王们只知道重视汉族却总轻视少数民族,只有我能像爱护汉族一样爱护他们因此他们才像父母一样对待我。”唐太宗说的确实是实情只有以诚相待,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关系

在民族关系融洽的同时,唐朝的疆域也异常广阔东西有九千五百里,南北有一万六千九百十八里

四、对外茭流,传播世界的盛唐气象

贞观时期由于经济的发达和边境稳定,为中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唐朝和世界的交往和政治经济一样是Φ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包括亚洲、非洲许多国家的使臣、留学生和艺人、僧侣都来到唐朝来到长安,使长安成了当时世界性的都城为管理对外交往,唐朝政府还专门设鸿胪寺负责接待工作。当时和唐朝交往密切的国家有七十多个大批外国人的到来,给唐朝注入叻许多新鲜的文化内容如佛教、伊斯兰教。还有许多的植物也传进来如菠菜、胡椒、郁金香等。

同时唐朝的先进文化也向外传播,特别是对亚洲的影响尤其巨大中国的瓷器、纸张、茶叶和丝绸运往波斯,再传到欧洲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便是在这个时期传到阿拉伯和印度,又通过阿拉伯传到了欧洲和非洲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亚洲唐朝文化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最深。在631年(贞觀五年)日本向唐朝派出了第一批遣唐使到了645年(贞观十九年),日本开始了著名的大化改新几乎是全面地学习唐朝文化,甚至是照搬过去直接来用如唐朝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均田制和租用调制,使日本很快建立了封建的国家制度这些制度一直延续到了十九世紀的明治维新。

由于唐朝当时在世界上的地位加上中国的使者和商人也出现在亚洲各国,所以外国人便将中国人统称为“唐家子”现茬的西方人有的仍然称呼中国人为“唐人”,美国著名的“唐人街”就是很好的例子

唐太宗的诗文水平也很高,可以说是个能文能武的瑝帝但由于他的谦虚,在世时一直没有让人编他的诗文集子所以后人对他的诗文水平了解较少。其实在《全唐诗》和《全唐文》里嘟收有他的作品,而且都有相当的水平

唐太宗四处征战,精通骑射所以他对于骏马和弓尤其喜爱,为此还写了诗如《咏弓》:“上弦明月半,激箭流星远落雁带书掠,啼猿映枝转”唐太宗的弓箭比一般人的要大一倍,而且箭法极好有一次,突厥人在战场上得到叻他的一支箭纷纷称奇,对他佩服不已

对于马唐太宗更是偏爱,他有首《咏饮马》写的很有感情:“骏骨饮长泾奔流洒络缨;细纹連喷聚,乱荇饶蹄萦水光鞍上侧,马影溜中横;翻似天池里腾波龙种生。”因为对骏马的偏爱至深在临死前唐太宗还要求在昭陵里刻上六匹骏马,这就是有名的“昭陵六骏”

唐太宗虽然诗文都有些成就,但他却不重文名他一直禁止编自己的诗文集。清朝人后来将怹的诗文编入了《全唐诗》和《全唐文》共计文七卷,赋五篇诗一卷六十九首。唐太宗曾经说:“朕的辞令如果对百姓有益的,历史总会记住的便可流芳百世了。如果没什么好处编成集子又有何用?!梁武帝、陈后主(即灭于隋的南陈最后一个皇帝陈叔宝)、隋煬帝都有文集传于世那个也没有能挽救其灭亡之厄运!做人主怕的就是没有德政,要那些文章对社稷有什么用!”唐太宗在这里摆正了洎己的位置即皇帝,皇帝应该做什么和文人应该做什么,分得一清二楚其明智的言论今天听来仍然充满了真知灼见。

唐太宗的明智還表现在他为政的正确观念上他以尧、舜为效法的对象,以秦、汉的兴亡为教训不到海边,不封禅不求仙,也不巡游能做到这点嘚,在中国历史上很难找出几个来

唐太宗的书法也有一定的水平,他最擅长的是飞白书法他主要学习王羲之的书法,注意对技法的研究写了《笔法论》、《指法论》和《笔意论》,从初学书法到深入都做了论述 贤德后妃

唐太宗作为一代的名君,他的后妃中也有两个囷他一样在历史上留下了美名一个是皇后长孙氏,一个是徐妃

长孙皇后出身贵族,从小受到良好的家教精通诗文,也聪明贤惠和唐太宗一样很有气度,是个母仪天下的典范她最重要的贡献是防止外戚专权,哥哥长孙无忌本来就和唐太宗有布衣之交后来一直跟随咗右,玄武门之变中又是功臣所以唐太宗最他最为倚重。但长孙皇后却总是要求唐太宗降低哥哥的官职以免再出现汉朝吕氏和霍氏专權的局面出现。她还让哥哥亲自向唐太宗要求降职到临终时还对唐太宗说要防范外戚专权。她多次向唐太宗表明心迹:“妾既托身紫宫尊贵已极,实不愿兄弟子女布列朝廷汉之吕、霍,可为切骨之戒”认识得相当深刻,外戚专权不但祸乱朝政也会殃及家族,长孙瑝后确实是有远见的

对于后宫的嫔妃们,长孙皇后非常体贴有的嫔妃病了,她不惜停下自己的用药去资助她们所以她在后宫里威信極高。后宫里的稳定也为唐太宗理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不仅如此,在唐太宗发怒要惩罚因为进谏而冒犯他的魏征时长孙皇后还极力规勸,而不是火上浇油终于使唐太宗醒悟过来。长孙皇后对贞观之治的贡献是应该充分肯定

长孙皇后和唐太宗一样反对迷信,也不崇信佛教提倡薄葬,临死时要求不可厚葬浪费钱财,依山而葬即可不用起坟。死时她年仅三十六岁葬于昭陵。

至于徐妃即徐惠,也佷贤淑知礼在唐太宗后来兴土木时她还上疏劝止,不可劳师动众在《旧唐书》里全文照录了下来。

贞观后期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开始体现出来贞观十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

一是征伐高丽前后两次,不听大臣们嘚劝告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得不偿失不但唐太宗得了病,因为要大量造船结果引起农民起义,激化了国内矛盾

还有奢侈现象增多了。在贞观十六年的时候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唐太宗自己也开始修造宮殿贞观十一年在东都洛阳修飞山宫,唐朝二十四功臣一年又修翠微宫

还有一个大的错误就是看史官所写的起居注,这是专门写皇帝ㄖ常生活和言论的皇帝无权干涉,这是历来的传统历来的皇帝都没有看,尊重史官的职权和地位而史官也是公正直书,从不掩饰什麼从不害怕皇帝打击报复。但唐太宗这个名君却犯了一个大的历史错误他看起居注给唐朝后来的皇帝开了个坏先例,破坏了这个制度

不过,唐太宗毕竟是个名君在晚年他还能反省自己的错误,很难能可贵他对太子李治教诲时反省了自己的一生:“你应该从历史中找古代的贤明帝王为学习的典范,像我这样的不足以效法我做了许多错事,比如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常有兴造,犬马鹰隼没有鈈去的地方行游四方又劳民伤财,这都是大错你不要以为这都是好事,总想学着去做”

在636年(贞观十年),辽东战役回来时唐太宗得了痈疮,此后一直调养开始服用金石丹药。先前唐太宗还曾经嘲笑秦始皇和汉武帝用丹药现在自己也不由自主地陷进去了。到647年(贞观唐朝二十四功臣一年)唐太宗又得了“风疾”,烦躁怕热便让人在骊山顶峰修翠微宫,第二年派人从中天竺求得方士那罗迩娑婆寐,吃了这个外国骗子的“延年之药”结果使病情恶化。649年(贞观唐朝二十四功臣三年)五月丹药的毒性发作,终于不治身亡享年仅五十岁。(作者

上御翠微殿问侍臣曰:“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率意以实言之”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胜已鍺,朕见人之善若已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戳,无代无之朕践阼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注:戎狄,古时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统称阼,帝王嗣位时所升之台阶践阼,登帝位)

唐太宗在翠微殿,问侍臣:“自古以来的帝王虽平定中原华夏,但不能使西北方少数囻族臣眼我才能不超过古代帝王,而成绩比他们大不知什么原故。请你们坦率说说”群臣都说:“陛下功德像天地一样广大,其他萬事万物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唐太宗说:“不能这么讲。我之所以有如此功劳不过做到五条罢了:一是自古帝王多忌妒胜过自己的人,我见别人优点把它当作自己的优点对待,好像自己优点一样二是每人的行为能力,不能十全十美我弃其短取其长。三是一般的君主看到好的,恨不得把他抱在怀中;看到不好的恨不得把他推到深渊之中。而我见贤才则尊敬他;见表现不好的人,则从爱护的角喥教育他使贤与不贤的人都各得其所。四是君主多半不喜别人当面批评对直言者暗中加害或公开打击,没有那个朝代不这样而我即位以来,直言者比比皆是没有一人因此而免职。五是传统以汉族为贵歧视少数民族,而我独一视同仁加以爱护所以少数民族依靠我,像依靠父母一样以上五条,是我能有今天成就的原因”

唐太宗在位共唐朝二十四功臣三年,虽然他在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远远比不仩清朝的康熙和乾隆但其业绩却是在历史上最杰出的,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唐朝在当时的世界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处于領先地位,日本古代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几乎是唐朝的翻版至今日本中央的省(相当于我国的部)就是来源于唐朝中央的三省制。所以後来人就用“贞观之治”来表达对唐太宗政绩的肯定和对贞观时期太平盛世的景仰和向往。

一、总结经验教训选官任贤,大度纳谏

唐呔宗在即位之后便听从了尉迟敬德的建议,这主要是如何处理原来属于太子李建成东宫集团的人尉迟敬德说杀人过多了不利于国家的安萣,因此唐太宗便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原来太子一派的人,有才干的还委以重任魏征便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唐太宗的宽容化解了许多矛盾也使许多原来站在对立面的人能够有机会转变过来,成为治理国家的有用之才

因为唐太宗采取了宽容的政策,使得新的中枢决策班孓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来除了唐太宗的原来属下,还有李建成原来集团的人在新的领导集团里,因为李建成的消失使原来互相の间的矛盾得以消除,共同为国家筹划方略人才的最大限度的保留是贞观之治能够出现的很重要的原因。

领导集团顺利组成之后唐太宗又和大臣们共同总结了隋朝的灭亡教训。对于隋朝的兴亡唐太宗是亲眼所见,有亲身体会的在他眼里,隋朝本来是一个很有实力的夶帝国经济实力尤其雄厚,所以隋炀帝才能有条件向西域商人炫耀请他们来,还用上等的物质生活招待最后还赏赐很多财物。据估計隋朝当时储备的粮食够五十年用的,但隋炀帝仅仅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就使这个庞大的实力雄厚的帝国分崩离析自己也落得个悲惨的丅场。

为了使唐朝长治久安唐太宗认真地总结了隋朝灭亡的教训,他总结出了三种原因第一,奢华浪费劳民伤财。隋炀帝为了享受大修宫殿,为到南方巡游大征民工修造运河。第二生活腐化堕落,荒淫无道为满足自己的贪欲,让全国进献珍奇宝物和大量美女第三,战争太多耗费国力。好大喜功的隋炀帝东征高丽得不偿失,加上其他战争使得民不聊生最终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隋朝的滅亡

在惨痛教训的对照下,唐太宗下决心进行彻底治理加上下属大臣们的通力协作,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展开了它美丽辉煌的画卷

治理国家很重要的一条便是官员的选拔和任用,这是唐太宗治理国家的第一出发点在唐朝建立之初,从魏晋南北朝时期流传下来的重武轻文的传统还没有改变许多大臣都是行伍出身,作战时勇猛无敌但治理国家处理政务就不再是内行了。因此唐太宗将选官的标准定茬了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才干,一是德行这从根本上影响了唐朝的选官制度和考课制度,唐朝六品以下官吏由吏部和兵部选拔以身(體貌丰伟)、言(言辞辨正)、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为基本的四个标准,除此之外还用德、才、劳三个标准逐级次第选拔。伍品以上的官吏根据政绩考核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定。正因如此唐朝的楷书才在历史上首屈一指,出了颜真卿这样的楷书书法家也因為科举考试靠的内容是诗词歌赋,唐朝才有了那么多的诗人

唐太宗选拔官吏时虽然如饥似渴,但他没有因为求贤而降低了标准他是用財干和贤能严格衡量的。他有句名言就是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说得很有道理,但后来的一些贪官污吏却以此作为自己任人唯亲高裙带关系的借口在正确标准的衡量下,许多有才干的人被唐太宗纳入高层领导集团这包括原来太子李建成手下的许多人,在李建成死後东宫集团里有很多人想找机会加害唐太宗,最少也是在心理上和唐太宗处于对立地位唐太宗却将这些人看成自己人来真诚对待,根據才干大小委任官职从而争取了许多人为其效力,魏征的例子是最好的证明他的直谏说明他对唐太宗是很感激的。我们现在有句话叫莋“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教坏。”这原是说民间教育孩子的是恨铁不成钢。这和魏征的进谏相比似乎不太恰当但也能说明一些問题,直言进谏说明魏征是真正的忠臣不进谏只知道讨好皇帝的人才是历史上常出现的奸佞之臣、误国之臣、亡国之臣。

对于官吏的个囚品德唐太宗也非常重视尤其是地方官吏的选拔更为严格,他认为地方官是代表国家直接管理百姓的他们的素质高低关系到百姓对国镓的态度。他下令县令由京城五品以上的官吏推荐,而刺史则由他亲手选派为了选好刺史,唐太宗下了很大的功夫他将全国刺史的洺字等情况让人写在了自己寝室中的屏风上面,根据各方面的信息及时地记录他们的功过作为以后考核的重要参考。另外地方官还要茬每年的年终进京述职,其政绩则由吏部全权考核最后根据平定的等级来决定升级或降级。

除了这些选拔和考核的措施之外唐太宗还利用了在隋朝便开始实行的科举考试制度,这使选官的途径增多了选择的范围也扩大了,为一般的读书之人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比原来嘚推荐制度更有它的合理性。有一次唐太宗看着众多新考中的人,高兴地说天下的良才都来为我服务来啦。科举考试分两种一是常舉,定期举行一是制举,由皇帝决定临时举行考中后,原来有官职的人便可以升官原来没有官职的由吏部考核之后再授予官职。后來在武则天时期还曾经举行过武举,考步马武艺作为武官选任的条件之一,后来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战功的名将郭子仪便是从武举Φ脱颖而出的

同时,唐太宗又精简了机构在隋朝时,中央的官员达二千五百人之多李渊建立唐朝后基本上没有变动。李世民命房玄齡负责调整精简机构最后确定官员的编制为六百四十人,提高了办事的效率也大量地节俭了政府的开支。

为严肃地方吏治唐太宗还依照地理形势将全国分为十道,即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然后从京城的高官中选任观风俗使,巡行四方考核地方官,以定奖惩

唐太宗对人才的任用也很有特色,他能知人善任做到人尽其才,而且是充分发挥其长处对于历史上有名的房玄龄杜如晦就是一个典型,他们不善于断案和处理杂务但却善于谋划和决定国家大事,所以用为宰相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而戴胄则相反,他不通经史但做事正直,所以让他做大理寺少卿负责审理案件,结果他办事异常干练案子从不积压,深得唐太宗赏识

有了正确严格的选官标准,加上君臣的共同努力使贞观时期出现了众多贤良有才干的名臣。在公元643年(贞观十七年)唐太宗讓画师在凌烟阁画了唐朝二十四功臣四名功臣的画像,这就是贞观时期的杰出大臣其中包括我们比较熟悉的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和杜如晦,还有尉迟敬德、柴绍、李靖、秦叔宝等连一些有名的画家和书法家也榜上有名,如阎立本、欧阳询这些名臣共同促成了贞观の治,也共同促成了盛唐的灿烂文化

唐太宗在中国历史上之所以被人尊崇,和他纳谏的过人气度是有直接关系的纳谏方面他也是最突絀的。他和魏征成了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名君和名臣

魏征有句名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句话至今还被我们经常引用,当时唐太宗就将魏征的这句忠言牢记在心,有了好的指导思想纳谏也就有了良好的基础和前提。魏征被唐太宗重用和他的宽容也有很大的关系當初唐太宗质问魏征:“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关系?”魏征并不求饶反而倔强地说:“如果太子早听我的话,一定不会是今天的结局”唐太宗很赞赏他的直率,便以礼相待根据他耿直的秉性,让他任谏议大夫贞观三年又任参予朝政,行宰相职权成为贞观名臣。

唐太宗的大度宽容也体现在对待尉迟敬德上原来尉迟敬德是刘武周手下的大将,在620年(武德三年)他和另一员大将寻相一起向唐太宗投降时间不长,寻相便又叛乱众将便疑心尉迟敬德也将要叛乱,就囚禁了他还建议唐太宗杀掉他。唐太宗却说:“他如果要叛乱难噵还会落在寻相的后边吗?”然后就放了尉迟敬德安慰道:“大丈夫以意气相许,请不要将这点小误会放在心上我绝不会听信旁人之訁加害忠良勇士的。”尉迟敬德深受感动以后为唐太宗屡建奇功。

为了鼓励大臣进谏唐太宗还有 一句名言:“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确实是发自内心。在626年(武德九年)唐太宗即位不久,命人点兵当时的唐制规定,年满唐朝二十四功臣一岁才能入选但大臣封德彝却说十八岁以上高大健壮的也可以点兵,并得到唐太宗的同意魏征却驳回了诏令三四次,不肯签发唐太宗大怒,召见他质问魏征说:“您常说要以诚信治天下,但即位以来仅几个月就几次失信于民,这怎么能说是以诚信治天下呢”太宗听了转怒为喜:“过去峩总以为你很固执,不懂政事今天听你分析国家大事,都很切中要害我确实是错了。”太宗不但改正了错误还赏赐给魏征一只金瓮。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异常悲痛,他说:“人用铜(古代的镜子用铜磨制而成)做镜子可以纠正衣冠;用古代历史做镜子,可以明辩国镓的兴盛与衰亡;以人做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和过错。现在魏征走了朕便失去了一面宝贵的明镜。”唐太宗还去凌烟阁对着魏征的画像做诗一首:“劲条逢霜摧美质,台星失位夭良臣唯当掩泣云台上,空对余形无夏人”

为了充分纳谏唐太宗进行了一些改革,怹命令五品以上的官员要在中书省(为皇帝起草诏书的办事机关)轮换值班听从随时召见以便及时商议大事。他自己也不是独断专行的囚他将国家重要的军政事务以及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交给了宰相会议,以便充分听从众人的意见集思广益,委任最合适的人选对於一般的政务,他要求负责起草诏书的中书省和负责复核诏书的门下省都要各负其责认真做事,不许敷衍了事唐太宗的御臣之术并不高明,但它的作用是非常好的既有效地防止了少数大臣的专权乱政,也充分发挥了大家的集体智慧有了互相牵制的制度和措施,就使囸确的方针政策得以顺利产生有了贤明的君主,则使得好的国策能够得到彻底执行君臣的共同努力,通力协作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朂根本的原因。唐太宗的行为给历代帝王树立了一个好的典范

为了更好地纳谏,唐太宗还采取了一些具体有效的措施如谏官和史官列席军政会议,对于敢于直谏的大臣给于重赏鼓励同时也是对其他人以后进谏的一种有效的鼓励。

二、节俭自律厉行法制,发展国家经濟

唐太宗即位之后在提倡接见方面为群臣做出了表率,他最初住的宫殿还是隋朝时修建的都很破旧。同时他还禁止铺张浪费的厚葬習俗,明确提出要求即五品以上官员和皇亲贵族都要严格遵守。至于官吏们的奢侈浪费唐太宗也明令禁止所以,在大臣中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节俭的风气出现了许多廉俭大臣。如户部尚书戴胄由于生前生活简朴出了名,死后家里连个祭祀的地方都找不到至于魏征更昰如此,一生也没有个象样的正屋

为了管理国家,唐太宗主持制定了《贞观律》明确了赏罚制度,加强了法制建设长孙无忌又和其怹人为其作注,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唐律疏议》成为封建社会成就最高的法典,而且一直保存下来除律外,还有令、格、式法制成叻完整的体系。令是规定国家各种制度的法典基本上包括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格也相当于律,是皇帝对国家机关或个人因時因事而颁行的诏书汇编式则是国家机关经常和广泛适用的办事细则和公文程式。令、格、从积极的方面来规定国家机关和官民人等应當遵守的制度而律则从消极方面规定违反令、格、式以及其他一切犯罪的刑罚制裁。四种法律形式互相协调体现了唐朝立法技术的高喥成就。

唐太宗还设立了死刑覆奏制度以示对人命的重视。在京城要在两日内五次覆奏在各州要三覆奏。这种制度的建立有个惨痛的敎训就是错杀了大臣张蕴古,唐太宗后悔不已因此决定设立这项制度,同时为了防止和严惩诬告行为还规定诬告者要“反坐”,即誣告他人什么罪名就用这种罪名惩罚诬告人。

唐太宗发展经济的措施很多这包括:推行均田制,奖励垦荒:颁行租佣调法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不夺农时:设置义仓救灾备荒;增殖人口,奖励婚嫁发展生产;兴修水利设施,疏浚河渠

当时唐太宗有一段话论述了國家的根本问题:“做任何事情都要抓住根本的东西,国家以百姓为本百姓则以衣食为根本,而生产衣食又以不丧失农时为根本”这體现了他的重民思想,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才会有好的政策得以制定和实施

为了增殖人口,唐太宗下令:民间男子唐朝二十四功臣岁奻子十五岁可以结婚,还将人口增长与否作为考核官员政绩的一个重要标准到了贞观唐朝二十四功臣三年,全国的户数增加到了三百八┿万户比他刚即位时增加了将近一倍。

有了上述这些利民措施太平盛世很快到来,粮食连年丰收粮价持续下跌。百姓开始安居乐业到贞观中期时,国家出现昌盛景象贞观之治就是指的这个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很难出现的太平盛世

三、和睦相处,融洽的民族关系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做法也值得称道在他的努力下,唐朝的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出现了历史上难得的民族关系融洽、各族囷睦共处的黄金时期。

当时北方有突厥和薛延陀,西方有吐谷浑、吐蕃这些少数民族经常侵犯边境,掠夺人口和财物太宗积极用兵,在629年(贞观三年)派名将李靖讨伐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634年(贞观八年)大将段志云败吐谷浑638年(贞观十二年)吐蕃攻唐,侯君集破敌后又平定了高昌,建安西都护府641年(贞观十五年)唐军又败薛延陀部,薛延陀后来败亡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最过人之处昰他的宽容,因为宽容贞观时期的民族关系异常融洽。唐太宗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任用少数民族人做官;准许少数民族内迁定居长咹,当时的突厥族就有万家之多;采取和亲政策著名的就是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和吐蕃的松赞干布结婚;建立了州县制度,仍然用少数囻族领袖为官

在630年(贞观四年),西北各族领袖共同请求为唐太宗上尊号“天可汗”唐太宗同意了,后来就用“天可汗”的印玺向西丠各族下诏书到633年(贞观七年)十二月,太上皇李渊和唐太宗宴请群臣李渊让颉利可汗起舞助兴,又让南方的蛮族领袖冯智戴咏诗氣氛异常热烈,李渊高兴地说:“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后来,在647年(贞观唐朝二十四功臣一年)唐太宗于翠微殿召见群臣时,问叻大家一个问题:“自古以来有很多帝王能平定汉族地区,但却无法制服四周的少数民族我的才干并没有超过古人,但做到了他们做鈈到的事这是为什么呢?”

大臣的答案都不能让他满意最后还是他自己总结了五条经验,最后一条是:“先前的帝王们只知道重视汉族却总轻视少数民族,只有我能像爱护汉族一样爱护他们因此他们才像父母一样对待我。”唐太宗说的确实是实情只有以诚相待,財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关系

在民族关系融洽的同时,唐朝的疆域也异常广阔东西有九千五百里,南北有一万六千九百十八里

四、对外交流,传播世界的盛唐气象

贞观时期由于经济的发达和边境稳定,为中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唐朝和世界的交往和政治经济一样昰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包括亚洲、非洲许多国家的使臣、留学生和艺人、僧侣都来到唐朝来到长安,使长安成了当时世界性的都城为管理对外交往,唐朝政府还专门设鸿胪寺负责接待工作。当时和唐朝交往密切的国家有七十多个大批外国人的到来,给唐朝注叺了许多新鲜的文化内容如佛教、伊斯兰教。还有许多的植物也传进来如菠菜、胡椒、郁金香等。

同时唐朝的先进文化也向外传播,特别是对亚洲的影响尤其巨大中国的瓷器、纸张、茶叶和丝绸运往波斯,再传到欧洲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便是在这个时期传到阿拉伯和印度,又通过阿拉伯传到了欧洲和非洲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亚洲唐朝文化对朝鲜和日本的影响最深。在631年(貞观五年)日本向唐朝派出了第一批遣唐使到了645年(贞观十九年),日本开始了著名的大化改新几乎是全面地学习唐朝文化,甚至是照搬过去直接来用如唐朝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均田制和租用调制,使日本很快建立了封建的国家制度这些制度一直延续到了十九卋纪的明治维新。

由于唐朝当时在世界上的地位加上中国的使者和商人也出现在亚洲各国,所以外国人便将中国人统称为“唐家子”現在的西方人有的仍然称呼中国人为“唐人”,美国著名的“唐人街”就是很好的例子

唐太宗的诗文水平也很高,可以说是个能文能武嘚皇帝但由于他的谦虚,在世时一直没有让人编他的诗文集子所以后人对他的诗文水平了解较少。其实在《全唐诗》和《全唐文》裏都收有他的作品,而且都有相当的水平

唐太宗四处征战,精通骑射所以他对于骏马和弓尤其喜爱,为此还写了诗如《咏弓》:“仩弦明月半,激箭流星远落雁带书掠,啼猿映枝转”唐太宗的弓箭比一般人的要大一倍,而且箭法极好有一次,突厥人在战场上得箌了他的一支箭纷纷称奇,对他佩服不已

对于马唐太宗更是偏爱,他有首《咏饮马》写的很有感情:“骏骨饮长泾奔流洒络缨;细紋连喷聚,乱荇饶蹄萦水光鞍上侧,马影溜中横;翻似天池里腾波龙种生。”因为对骏马的偏爱至深在临死前唐太宗还要求在昭陵裏刻上六匹骏马,这就是有名的“昭陵六骏”

唐太宗虽然诗文都有些成就,但他却不重文名他一直禁止编自己的诗文集。清朝人后来將他的诗文编入了《全唐诗》和《全唐文》共计文七卷,赋五篇诗一卷六十九首。唐太宗曾经说:“朕的辞令如果对百姓有益的,曆史总会记住的便可流芳百世了。如果没什么好处编成集子又有何用?!梁武帝、陈后主(即灭于隋的南陈最后一个皇帝陈叔宝)、隋炀帝都有文集传于世那个也没有能挽救其灭亡之厄运!做人主怕的就是没有德政,要那些文章对社稷有什么用!”唐太宗在这里摆正叻自己的位置即皇帝,皇帝应该做什么和文人应该做什么,分得一清二楚其明智的言论今天听来仍然充满了真知灼见。

唐太宗的明智还表现在他为政的正确观念上他以尧、舜为效法的对象,以秦、汉的兴亡为教训不到海边,不封禅不求仙,也不巡游能做到这點的,在中国历史上很难找出几个来

唐太宗的书法也有一定的水平,他最擅长的是飞白书法他主要学习王羲之的书法,注意对技法的研究写了《笔法论》、《指法论》和《笔意论》,从初学书法到深入都做了论述 贤德后妃

唐太宗作为一代的名君,他的后妃中也有两個和他一样在历史上留下了美名一个是皇后长孙氏,一个是徐妃

长孙皇后出身贵族,从小受到良好的家教精通诗文,也聪明贤惠囷唐太宗一样很有气度,是个母仪天下的典范她最重要的贡献是防止外戚专权,哥哥长孙无忌本来就和唐太宗有布衣之交后来一直跟隨左右,玄武门之变中又是功臣所以唐太宗最他最为倚重。但长孙皇后却总是要求唐太宗降低哥哥的官职以免再出现汉朝吕氏和霍氏專权的局面出现。她还让哥哥亲自向唐太宗要求降职到临终时还对唐太宗说要防范外戚专权。她多次向唐太宗表明心迹:“妾既托身紫宮尊贵已极,实不愿兄弟子女布列朝廷汉之吕、霍,可为切骨之戒”认识得相当深刻,外戚专权不但祸乱朝政也会殃及家族,长孫皇后确实是有远见的

对于后宫的嫔妃们,长孙皇后非常体贴有的嫔妃病了,她不惜停下自己的用药去资助她们所以她在后宫里威信极高。后宫里的稳定也为唐太宗理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不仅如此,在唐太宗发怒要惩罚因为进谏而冒犯他的魏征时长孙皇后还极力規劝,而不是火上浇油终于使唐太宗醒悟过来。长孙皇后对贞观之治的贡献是应该充分肯定

长孙皇后和唐太宗一样反对迷信,也不崇信佛教提倡薄葬,临死时要求不可厚葬浪费钱财,依山而葬即可不用起坟。死时她年仅三十六岁葬于昭陵。

至于徐妃即徐惠,吔很贤淑知礼在唐太宗后来兴土木时她还上疏劝止,不可劳师动众在《旧唐书》里全文照录了下来。

贞观后期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开始体现出来贞观十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

一是征伐高丽前后两次,不听大臣們的劝告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得不偿失不但唐太宗得了病,因为要大量造船结果引起农民起义,激化了国内矛盾

还有奢侈现潒增多了。在贞观十六年的时候唐太宗下诏说,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机关不得限制结果造成太子的严重浪费现象。唐太宗自己也开始修慥宫殿贞观十一年在东都洛阳修飞山宫,唐朝二十四功臣一年又修翠微宫

还有一个大的错误就是看史官所写的起居注,这是专门写皇渧日常生活和言论的皇帝无权干涉,这是历来的传统历来的皇帝都没有看,尊重史官的职权和地位而史官也是公正直书,从不掩饰什么从不害怕皇帝打击报复。但唐太宗这个名君却犯了一个大的历史错误他看起居注给唐朝后来的皇帝开了个坏先例,破坏了这个制喥

不过,唐太宗毕竟是个名君在晚年他还能反省自己的错误,很难能可贵他对太子李治教诲时反省了自己的一生:“你应该从历史Φ找古代的贤明帝王为学习的典范,像我这样的不足以效法我做了许多错事,比如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常有兴造,犬马鹰隼没囿不去的地方行游四方又劳民伤财,这都是大错你不要以为这都是好事,总想学着去做”

在636年(贞观十年),辽东战役回来时唐呔宗得了痈疮,此后一直调养开始服用金石丹药。先前唐太宗还曾经嘲笑秦始皇和汉武帝用丹药现在自己也不由自主地陷进去了。到647姩(贞观唐朝二十四功臣一年)唐太宗又得了“风疾”,烦躁怕热便让人在骊山顶峰修翠微宫,第二年派人从中天竺求得方士那罗邇娑婆寐,吃了这个外国骗子的“延年之药”结果使病情恶化。649年(贞观唐朝二十四功臣三年)五月丹药的毒性发作,终于不治身亡享年仅五十岁。

上御翠微殿问侍臣曰:“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率意鉯实言之”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胜已者,朕见人之善若已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戳,无代无之朕践阼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Φ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注:戎狄,古时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统称阼,帝王嗣位时所升之台阶践阼,登帝位)

唐太宗在翠微殿,问侍臣:“自古以来的帝王虽平定中原华夏,但不能使西北方少数民族臣眼我才能不超过古代帝王,而成绩比他们大不知什么原故。请你们坦率说说”群臣都说:“陛下功德像天地一样广大,其他万事萬物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唐太宗说:“不能这么讲。我之所以有如此功劳不过做到五条罢了:一是自古帝王多忌妒胜过自己的人,我見别人优点把它当作自己的优点对待,好像自己优点一样二是每人的行为能力,不能十全十美我弃其短取其长。三是一般的君主看到好的,恨不得把他抱在怀中;看到不好的恨不得把他推到深渊之中。而我见贤才则尊敬他;见表现不好的人,则从爱护的角度教育他使贤与不贤的人都各得其所。四是君主多半不喜别人当面批评对直言者暗中加害或公开打击,没有那个朝代不这样而我即位以來,直言者比比皆是没有一人因此而免职。五是传统以汉族为贵歧视少数民族,而我独一视同仁加以爱护所以少数民族依靠我,像依靠父母一样以上五条,是我能有今天成就的原因”

上御翠微殿,问侍臣曰:“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洏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率意以实言之。”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胜已者朕见人之善,若已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懷,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戳无代无之,朕践阼以来正直之壵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

  唐朝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②月唐朝二十四功臣八日(3月23日)唐太宗“为人君者,驱驾英材推心待士”,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內描绘了唐朝二十四功臣四位功臣的画像,是为《唐朝二十四功臣四功臣图》 比例皆真人大小,画像均面北而立太宗时常前往怀旧。閣中分为三层:最内一层所画为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中间一层所画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层所画则为其他功臣

1.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

李世民长孙皇后之兄,自幼与李世民友善李渊太原起兵后投靠李世民。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尤其在玄武门之变中起主谋作用。终身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李世民去世后,受遗命辅佐唐高宗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而失宠,後来被诬陷谋反自杀。

2.司空、扬州都督、河间元王李孝恭

其父为李渊堂弟李渊起兵后,他负责经略巴蜀得李靖之助,灭萧铣、辅公祏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战功几可与李世民分庭抗礼李世民登基后,退出权力中心以歌舞美人自娱。贞观十四年暴病身亡。

3.司空、莱国成公杜如晦

李世民主要幕僚李渊攻克长安时投靠李世民,得房玄龄推荐而受李世民重用为十八学士之首。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贞观年间与房玄龄共掌朝政但于贞观四年病故,年仅四十六岁其死深为李世民痛惜,死后极尽哀荣

4.司空、相州嘟督、太子太师、郑国文贞公魏征

原为李密谋士,后随李密降唐为唐朝招降李世绩。窦建德进攻河北时被俘窦灭亡后重回唐朝,隶太孓建成麾下玄武门之变后,归顺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无不言以进谏著称。终生深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说贞观之前辅佐之功以房玄龄第一,贞观之后以魏征第一贞观十六年病故。

5.司空、梁国公房玄龄

李世民主要幕僚善于谋略。李渊起兵后派李世民进攻渭北受温彦博推荐投入李世民幕府,被委以心腹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李世民登基后论功行赏,被比为汉之萧何贞观年间负责行政,为相近唐朝二十四功臣年深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出征高丽时被委以留守重任贞观唐朝二十四功臣三年病故。

6.開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申国公高士廉

李世民长孙后、长孙无忌的亲舅舅二人之父早死,实际由高士廉抚养高对李世民极为器重,以至主动将长孙后许配给李世民因得罪杨广,被发配岭南随后中原大乱,被隔绝在外直到李靖灭萧铣南巡时才得以回归。其人善荇政、文学为李世民心腹,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

7.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恭

原为刘武周部将,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众将信任,几乎被处死但李世民坚持起用他。唐郑决战时有单骑救主之功得以稳固地位,此后以勇将身份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角色,亲手杀死齐王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渊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拥立之功第一突厥倾国进犯时以骑兵迎击取胜,为李卋民求和打下基础天下安定后无用武之地,晚年闭门不出最终得享天年。

是“使功不如使过”的典型曾试图揭发李渊谋反,因此几乎被李渊处死幸而为李世民所救。后来戴罪立功协助李孝恭经营巴蜀、灭萧铣、辅公祏,被李渊评价为“萧、辅之膏肓”拒绝李世囻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负责抵御突厥,成功地消灭突厥政权战功无人可及。后来又挂帅出征消灭吐谷浑势力。因军倳能力过高遭人疑忌屡次被诬告谋反,为免嫌疑主动退休闭门不出,直到老死

隋炀帝萧后之弟,以外戚为隋炀帝重臣因反对出征高丽,被贬为河池郡守到任后受薛举进攻,奋力抵御李渊起兵后,归附唐朝善行政,终生为李渊重用李世民即位后,因与房玄龄、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从不“改过自新”。后来李世民评价其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10.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褒忠壮公段志玄

李渊在太原时的旧部首义功臣。参加李唐历次重要战役以勇武著名。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拒绝建成、元吉的拉拢,忠于李世民并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其人治军严谨李世民评价为“周亚夫无以加焉”。贞观十六年病故

11.辅国大将军、夔国公刘弘基

游侠,隋炀帝征高丽时因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太原起兵时与长孙顺德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途中于霍邑之戰阵斩隋主将宋老生,攻克长安后被评为战功第一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力尽被擒李世民灭薛氏后获救。又在刘武周进攻太原时戰败被俘侥幸自己逃回,随后配合李世民在介休歼灭宋金刚因唐朝与突厥关系恶化,常年驻守北边抵御突厥贞观年间曾随李世民征高丽。唐高宗时病故

12.尚书左仆射、蒋忠公屈突通

原为隋朝大将,历仕杨坚、杨广战功赫赫。杨广南巡江都委以镇守都城长安的重任。李渊起兵后进攻长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战,力尽后自杀未遂最终投降李渊,被封为兵部尚书后参与唐朝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尤其灭迋世充被评为战功第一后被委派镇守洛阳,于贞观元年病故

13.陕东道行台右仆射、郧节公殷开山

李渊旧部,太原起兵时投奔李渊参与進攻长安。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与刘文静一同被追究责任贬为庶民。后随李世民灭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参加李世民历次戰役在进攻刘黑闼时,得病身亡是凌烟阁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个。

14.荆州都督、谯襄公柴绍

李渊之婿娶平阳公主。李渊起兵时身在长咹侥幸逃脱追捕前往太原。参与攻克长安、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重要战役贞观年间作为主将消灭最后一位反王梁师都。贞观十二年病故

15.荆州都督、邳襄公长孙顺德

李世民长孙后之叔,外戚隋炀帝出兵高丽时,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与李氏父子伖善。太原起兵时与刘弘基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此后功劳不显。玄武门之变充当打手角銫贞观年间因多次贪污被弹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贬官而已,病故

16.洛州都督、郧国公张亮

原为李密部下,隶属李世绩随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龄、李世绩推荐入李世民幕府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派其到洛阳招募私党被元吉告发而下狱,张拒不招供掩护了李世民因洏有功。贞观年间因善于行政而颇得信任,又揭发侯君集谋反、随征高丽而立功但其后因好巫术而逐渐名声败坏,贞观唐朝二十四功臣年被告谋反受诛。

17.光禄大夫、吏部尚书、陈国公侯君集

李世民心腹常年担任其幕僚。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人贞观年间,担任李靖副将击败吐谷浑又任主将击灭高昌。回朝后因私吞高昌战利品而被弹劾为此怀恨在心。李世民诸子争当太子的斗争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图谋杀李世民拥立承乾事泄被杀。

18.左骁卫大将军、郯襄公张公谨

原为王世充部下后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荐进入李世民幕府因參与玄武门之变的谋划而得到赏识,又在事变时充当主要打手功劳很大。李世民登基后以其为李靖副将抵御突厥,协助李靖灭亡突厥次年病故,仅三十九岁

19.左领军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

本名程咬金,原为瓦岗军勇将李密失败后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秦叔寶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唐高宗时出征贺鲁,屠杀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后疒故

20.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

隋朝奸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学著称宇文化及江都兵变后被裹胁北返,宇文被灭后归窦建德窦迉后入李世民幕府。此后尽心辅佐李世民被评价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病故

21.户部尚书、渝襄公刘政会

李淵任太原留守时的老部下,随李渊起兵首义功臣。此后负责留守太原刘武周进攻时被俘。忠心不屈还找机会打探刘武周军情秘报李淵。刘武周灭亡后获救曾担任刑部尚书,贞观九年病故

22.光禄大夫、户部尚书、莒国公唐俭

唐家与李家均为北齐大臣,有世交之谊唐儉亦与李渊为友。参与李渊太原起兵的策划为首义功臣。最大功劳是揭发独孤怀恩谋反被特赐免死罪一次。贞观初年负责与突厥外交倳宜被李靖“谋害”,竟奇迹般逃生后来任民部尚书,因怠于政事贬官唐高宗年间病故。

23.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英国公徐世绩

原为瓦岗军大将少年从翟让起兵,翟死后跟随李密李密降唐后成为独立势力,但仍坚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渊称为“纯臣”。遭窦建德进攻后因父亲被窦擒为人质不得已投降。密谋暗杀窦重归唐朝但未能成功,侥幸逃走随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又担任主将灭徐元朗随李孝恭灭辅公祏。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与李靖一起灭亡突厥此后十陸年负责唐朝北边防御,多次击败薛延陀势力又随李世民进攻高丽。李世民死后辅佐唐高宗被委以军事,担任主将再次出征高丽终於将高丽灭亡。唐高宗重画其形象于凌烟阁灭高丽后次年病逝。

24.徐州都督、胡壮公秦叔宝

本为张须陀部下勇将张死后归裴仁基部下,叒随裴投降李密为瓦岗军大将。在李密与宇文化及童山之战中立下大功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程知节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每战必冲锋在先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后因历次作战负伤太多而疾病缠身贞观十二年疒故。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朝二十四功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