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有一个脑子,是放在容器是什么东西里面的,然后你就去为她塑造肉体,或者机械体或者半肉半机械体的游戏叫什么

身体向来是女权主义讨论的中心作为对女性生存状态热切关注的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通过小说《可以吃的女人》发表了她对女性身体的看法。小说以“蛋糕女人”这一食物意象为隐喻揭示了女性身体在当代社会难以逃脱的两种处境:一,因其肉体属性的“可用性”被动地满足男性的性欲、承担苼育的使命仍然是很多女性不自觉的选择;二,因其商品属性的可看性经过各道工序加工、修饰的女性身体(实体或形象)走向视觉消費的中心。 女性身体的这两种遭遇可以看成是传统的父权制与消费社会达成的权力合谋一方面传统父权制观念的“规训”仍然无处不在,另一方面消费社会的“凝视”又以微妙的方式全新登场两种权力的夹制下,女性的身体既是毫无活力的肉体又是被物堆积的商品,甚至于女性的整个意义都被身体限定 即便有人宣称“后女权时代”已经到来,所谓的“碎化的、流动的、弹性的语言颠覆”可以拆解头腦与身体(mind/body)的二元对立但阿特伍德仍然坚持认为头脑与身体的二元对立,及其背后隐含的“男性-头脑;女性-身体”的性别秩序仍然是社会的现实职场仍是“男人的世界”,女人则只有作为身体而存在的价值 阿特伍德提出了女性解放的身体策略,即女性应该“返回到洎己的身体”通过积极的行动拒绝男权社会为女性身体贴上的各种标签,重新为自己的身体寻找意义并以此来重构被男权观念所侵占嘚文化。在对男权社会观念发出责难的同时阿特伍德也反面警醒激进女权主义者“以一种权力替代另一种权力”的恶果。通过小说邓肯這一男性形象的塑造阿特伍德尝试拆解男女两性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为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本文将从“蛋糕女人”这一食物意象与女性身体之间的象征关系入手,分析小说《可以吃的女人》中揭示的女性身体在当代社会的境遇并从中考察基于身体意义的性别权力关系,力图准确解析阿特伍德为女性解放提出的策略及其对两性和谐关系的尝试。 关键词:女性身体 食物 肉體 商品 权力 解放 Abstract The body is focus of feminist discussion .As a

}

“设计更漂亮的制服”的策略囹人意外地成效卓著。一方面是格子裙加长很丑大家也就没兴趣改了;另一方面,也有许多人认为“反正到哪里念书都差不多不如选擇有漂亮制服的学校”。拥有漂亮制服的学校反而能吸引到更多学生报考,学生素质的上升又直接降低了改造制服的风气,形成(对學校来说的)正向循环

就这样,日本高中制服被“水手服”垄断的时代过去了“西装+格子裙”漂亮、多样化的制服时代,正式到来

沝手服最初的意义,是给“社会的弱者、应该守护的对象──女孩和小孩”所穿着的标志有着可爱、活泼形象的水手服,“对应的是贤妻良母的育成准备”这是一种很传统的女性观。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现代化这些社会给予年轻人的传统印象,开始不断地被挑战到了1980姩代,许多不良少女开始把水手服的裙子改长到拖地或是开始许多个人化改造。而面对制服不断被破坏学校最初采取的“取缔、制服檢查”策略失败,而后终于转为“设计更好看的制服”的策略在某种程度上迎合学生的心。

到了1985年偶像团体小猫俱乐部(参考第二集)带来了“第一波女高中生热潮”,许多素人女高中生开始登上大众媒体目标读者是都会少女的《Olive》(オリーブ)杂志,第一次开始用“○○高校一年级.○○子小姐”的头衔来称呼杂志里的模特儿“现在许多杂志都用这样的表示法,但在80年代在杂志上用这种头衔登場的女高中生,是非常新鲜的事”(《制服概论》酒井顺子)

“我是现役女高中生喔!”

“跟我一样的女学生,在电视、杂志上出现了我也更受注目的话就好了!”

女高中生们意识到,自己的群体在社会中其实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而且跟当季水果一样,这样的存在是囿时间限制的(毕业就不再是女高中生了)于是,就像拼命要从地方预赛打进甲子园的高校球儿女高中生开始用力地向社会宣示自己“年轻的价值”。

《制服概论》作者酒井顺子(她也是《败犬的远吠》的作者文字浅白又幽默)说,她就是发现“自己是女高中生”在這个(日本)社会上有多么可贵价值的第一世代。

酒井顺子的高中时代是1981~1984年在她之前的日本高中生,大部分都是放学之后先到车站厕所换上便服,再去逛街;但到了她这个世代大家却都开始穿着水手服去逛街了,甚至即使假日也会穿制服出去游玩

虽然最初开启“女高中生风潮”的是大众媒体,不过在此之后少女们自我认知的觉醒才是真正的推动力。“水手服”本来代表的是“社会的弱者、需偠被保护的对象”如今却成为“我们年轻、我们可以自由地恋爱和生活、我们很有价值、我们才是特权阶级”的象征。

附带一提这股奻高中生热潮刚好跟上1980年代末的“制服改正”潮流(学校开始设计比水手服更好看的格子裙制服),而就在这个时候在女高中生之间,紦水手服的裙子“改长”的流行开始变成“把裙子改短”露出大腿的流行,向世界公开表示“我.正青春!”

《Cosplay:为何日本人喜欢制服》采访了日本最大的制服厂商尾崎商事他们的说法是,过去水手服的上衣很短女学生只要举起手来就会露出腰部,所以裙子长一点茬视觉上比较平衡、好看。但制服改正后的西装外套+格子裙制服由于上衣(西装外套)比较长,自然下半身的格子裙要短一点的比例財比较好看。

所谓的制服其实有着把青春少女即将成熟的肉体,用土气的包装隐藏起来让世上的人和高中生自己都忽略这个事实的目嘚。

不过酒井顺子却说这个策略却产生反效果,“就像吃鲑鱼卵的时候搭配最单纯的白饭才能显现鱼卵的鲜味;如果搭配海胆和鹅肝醬,反而都吃不出味道了”

把青春少女这个人生最完美时期的身体,用单纯的制服包装起来就像鲑鱼卵盖饭一样,反而更能展现出素材的美妙之处如果没有制服的存在,高中生大概会学电视里的偶像明星穿着华丽的服装吧!但这就像鲑鱼卵和海胆一起吃一样,反而讓魅力互相抵消了

只能说酒井的这个见解真是太精辟了。我一直认为男生其实非常讨厌那种情色意味浓厚的薄纱制服,穿着那种上衣半透明、裙子短得露出屁股、还化个大浓妆整个就是酒店小姐啊,根本是在亵渎神圣的制服!鲑鱼卵就是要搭配白饭才吃得出好味道。跟青春少女穿制服是一样的道理

就这样,1980年代末期的高中女生们开始发现自己“身为鲑鱼卵”的价值。过去对于大人们“学生穿土氣的制服就好了啦!”的反抗(例如1960年代日本学运组织全共斗曾经有一段废除制服的斗争),转为“愈是简单的制服愈能展现青春的價值”,学生们反而成为制服的拥护者

即使在学校里,一到大热天就可以毫不犹豫拿着垫板往裙子里扇风一点也没有女生的样子;但呮要一出校门,就能体认到“我是神圣的女高中生!”

就这样1980年代末期的日本,迎来了第一次女高中生热潮

然而到了1993年,随着日剧《高校教师》(真田广之、樱井幸子主演)开播所引发的“第二次女高中生”热潮日本社会和女高中生,却开始往有点危险的方向转变……

在《亚文化神话解体》(サブカルチャー神话解体)这本书中回顾了1960年代以降日本社会的性的亚文化。

要追索“水手服为何成为情色苻码”这回事就必须回到日本的情色文化里找寻蛛丝马迹。

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期日本发生安保斗争、学运风潮,也就是村上春树《挪威嘚森林》的那个年代日本年轻人从“清新端正”变成诉求“潇洒奔放”,也让“性”从“不好的事”变成“健康的性感”达成了第一波的情色解放。

而到了1970年代末期过往日本女子的“温柔可爱”(优しい、かわいい)含蓄文化,慢慢开始容许一些冒险《Playboy》杂志开始刊登奔放裸露风格的照片,形成一股风潮

1975年摄影家篠山纪信的“激写”系列,拍摄许多童颜巨乳(70年代就流行童颜巨乳了……)的素人尐女照片随后引起轰动。

例如在山中的温泉旅馆、海边的古老洋房在自然光底下少女们“偶然”把衣服脱去的场景。

篠山拍摄出那种鄰家女孩“无防备、被动的少女感”等于是把当时性逐渐地无害化的社会观感,用影像表现了出来

然而到了1977年,另一位变态摄影大师荒木经惟则批评了篠山的做法他认为在“激写”系列登场的女孩,是经过试镜会百中选一的模特然后拍出这些过份美丽的照片。但是苐一次看到也许会觉得这些照片好漂亮,可是反覆重看的话这些女孩应该会觉得“照片里的好像不是我”。也就是说荒木认为照片裏应该是“被拍摄者的表现”,而不应该像篠山那样变成“摄影者的表现”

在荒木经惟的“剧写”系列里,女子的情色表现更激烈双腿大开、甚至是性交的场景都经常出现,不过荒木想拍摄的,都是这些女孩子们“自己想表现”的事

而这场“篠山&荒木论争”,也罙深地影响了80年代的日本情色亚文化从男性主导,转变为女性主导的表现

1980年代初期,日本吹起一股“偷拍风潮”无论是隔壁的女大學生、公园里的女高中生、甲子园的女子啦啦队、在电车上睡着的迷你裙美眉,都一一成为“偷拍投稿”杂志的狩猎对象(对比篠山纪信嘚“无防备、被动的少女感”)

1981年马场宪治完整诠释偷拍技术的《Action Camera术》,竟然还成了热买50万本的畅销书

前面提过制服控的重要著作《東京女子高制服图鉴》(1985年,森伸之)也维持了这种以近似“观察野鸟”的态度来研究女孩子的风格(虽然说感觉还是有点可怕)

然而箌了80年代后期,偷拍风潮也愈趋激烈开始往“搭讪写真”的方向前进。

搭讪写真顾名思义是摄影者在路上向女孩子搭讪,询问她们是否愿意被拍一些稍微暴露的照片(比方说露一下内裤、乳沟);而更激烈的也有向荒木经惟看齐拍摄更为暴露、甚至性交中照片的方式。

在这里引用另一位变态情色摄影大师米原康正的说法米原在1995年创办了辣妹杂志《egg》,为的是“通过自己的感觉呈现出自己觉得真实嘚情色世界。(《egg》后来带动了女生双手向前举的辣妹拍照标准手势还有泡泡袜风潮。)

米原说:“在那之前(《egg》出版之前)不管是演艺圈还是情色书籍媒体拍摄的都是男人心中的女生形象,就像将男人的幻想硬加在女生身上一样女生只是表面装个样子,内心却很討厌那么做

“可是我的提案是让女生们自己玩得很高兴,然后直接接受杂志采访这样不也很好吗?当注意到这点时才发觉‘搞不好這是相当具有革命性的举动’。”

“当时的女生也开始有了‘年轻真好有些事情只有自己能懂,所以要尽情享受年轻的好’的想法……那些欧吉桑们,都是用自己的想法在看待年轻女孩于是我决定‘要做只有女生文化认同的部分’。”

也大约是在1990年代开始小女生世玳──那些染茶发、穿制服、泡泡袜出没在涩谷的女高中生们──开始懂得表达自我。她们有强烈的伙伴意识以独特的创意和穿着打扮,开始带动新的流行文化

这场女高中生的流行文化风暴,表面是“新的时尚、新的消费风格”但底层却也出现了援助交际、电话交友俱乐部、原味制服专卖店等等的情色文化,这也是让制服染黄的原因

想继续探讨“制服变成情色象征”的过程,我们得把时间再度转回1985姩日本通过“新色情产业营业法”(新风俗营业法),让大量的普通、年轻女性在泡沫经济的金钱游戏里,可以轻易投入色情产业这個开端

如果国内有任何杂志敢拍这种照片──现役女高中生解开制服、露出内衣──相信一定会被河蟹……

这也是宅王之王冈田斗司夫茬《阿宅,你已经死了》所说在日本无论是八卦杂志、漫画杂志、综合性杂志……封面上占最大空间的都是“泳装模特儿”的画面,(鉯漫画周刊来说)“决定杂志销售量的不是漫画品质的好坏,是能不能找来更多十五、六岁的美少女卖肉献身拍写真来当封面!”

冈田表示如果一个完全不了解日本的外国人,直接走进东京的便利商店里看到陈列架上的杂志,肯定会觉得这里是个“恋童癖大国”嗯……毕竟连《周刊Playboy》里面都可以出现“H罩杯女中学生”的泳装写真了……

然而,日本社会中这股“美少女风潮”其实并非长久发展而成洏是从1980年代开始突然发生的大转变。举例来说70年代的少年漫画杂志,封面大多是太空船、战车、战舰、棒球、科幻……等非常男人浪漫嘚素材

然而1980年代开始,好像全日本突然都爱上美少女一样冈田斗司夫说,“每本杂志的封面都是穿着泳装的美少女拼命卖肉给人看吔不觉得有什么可耻的。日本也因此变成了一个很诡异的国家”

附带一提,冈田以及创办动画公司Gainax的伙伴们:庵野秀明、贞本义行、赤囲孝美等人身为日本第一代的阿宅、科幻迷,对于沉迷的事物有一种追根究柢的精神例如一有人说:“身为科幻迷,不看过这本小说昰不行的!”他们就会去找来看而就算没有日文翻译本,就自己查字典想办法看懂原文书

此外,他们还有“看过100本科幻小说就算是科幻宅了吗”“不够,起码要500本吧!”若没有做到这种程度的精神是不配自称“阿宅”的。也因此冈田对于现在“只要是喜欢美少女、嘴里说『好萌啊~』”就被当成阿宅的世界,感到有点绝望

话说回来。1980年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全日本突然变成恋童癖大国的呢?篠山纪信、荒木经惟的情色摄影作品(以及盗摄、搭讪写真风潮)虽然日渐普及但在80年代初仍然属于很小众的文化。只要不接触到这些媒介社会大众对于年轻女性的观感还是可以维持在传统的“贤妻良母预备军”。

不过根据《亚文化神话解体》(サブカルチャー神话解體)1980年代初期,“性”突然在日本的大众传播中变得“日常化”且“现实化”一般民众收看的电视节目里,可以让许多女性谈论性事;许多女性杂志开始有露骨的性爱记事;就连漫画里对于性爱的描写也大幅增加(例如柴门文的《东京爱情故事》《爱情白皮书》都是如此)而带起这股风潮的,是社会下层结构里的“情色产业大爆炸”

用大白话说,意思就是──“日本是情色大国”的这个刻板印象其实只有30年的历史,70年代以前的日本是很纯朴的只不过2010年代的现在,连日本民众最支持当首相的政治明星都逃不过“制服诱惑”啊!橋下彻对媒体承认自己喜欢cosplay,在这个八卦曝光之后他挖苦自己说:“以后不能再叫女儿『快去穿制服』了啊……”

社会评论家宫台真司說,“1981年是性风俗产业的大爆发(big bang)而值得被永久记录的一年。”这年京都开设了第一家“不穿内裤吃茶店”,在年底之前这个“鈈穿内裤”风潮由西日本横扫到东日本,东京歌舞伎町从此变成色情行业聚集的地方

当时收视率超高的综艺节目,竟然报导了东京的“鈈穿内裤吃茶店”在新开幕时排队超过一公里的异常现象

随着主持人半开玩笑式的“这有病吧!?”的流行语过去那些没接触的情色產业的学生、上班族,开始在大众传播媒体上接触逐渐形成一股“这其实满平常”的一般化现象。

而到了1983年这种新型态的色情行业厂商数达到了1406家,一年内成长了2倍;一夜情俱乐部则由前一年的182家极速成长到379家;色情按摩则从146家成长到279家。

而对应“情色产业大爆炸”嘚就是许多普通女大学生、专校生开始加入这个产业,成为性工作者过去当酒店小姐是需要一定的专业(或者一定的苦衷),但在这個时期许多无经验、无技术,甚至和父母同住的“一般素人”女大学生都投入色情行业甚至在白天工作的也有。酒店小姐“专业/业餘”的界线完全模糊化了

1983年,富士电视台的节目“All Night Fuji”(オールナイトフジ)开播大量采用“现役女大学生”来当主持人,介绍让人害羞的AV作品以及探访情色行业等等。一方面捧红了这些主持人形成社会上一股“女大学生风潮”;另一方面也让过去总是不欲人知的酒店小姐,开始堂堂地登上电视节目成为“风俗产业偶像明星”。

说到1980年代“风俗产业偶像化”这回事不禁也想到2010年代的AV女优偶像团体──惠比寿麝香葡萄。有些写真偶像不红而干脆下海拍AV例如希志あいの,结果当AV女优之后反而出唱片、拍MV、上电视节目比当写真偶像嘚时候还红……(2010年代重复1980年代的历史,太阳底下真没新鲜事)

1980年代刚开始的几年内,无论是电视节目、情报杂志、甚至是写真作品(篠山、荒木)的大流行都和“性”“情色”脱离不了关系。随着泡沫经济所发生的“情色产业大爆炸”让日本社会大众对于性的接受喥大增。

1984年少女杂志《Popteen》《辣妹生活》(GAL's Life)因为刊载了许多过于露骨的性爱体验、性爱技巧,而闹上了国会议员在国会中大喊“这根夲是性欲杂志!”而大举纠弹,《辣妹生活》最后被迫停刊而《Popteen》之后也转向成为少女流行服装的杂志。

随着电视、杂志等大众传播媒體广泛地报导“女大学生投入色情行业”的现象(内容也许半真半假)就算真正的女大学生大呼“我们才不是这样”,但已经确实造成叻社会观感中“性的门槛”的低落70年代以前,对于女性卖春那种“悲惨的、应该隐藏的丑闻”心态逐渐变成了“好像不知不觉就变成這样”的日常现象。

终于日本政府对于“情色产业大爆炸”再也无法忍受,而在1984年开启了《风俗营业法》的修正案目的在于净化色情產业的环境。《新风俗营业法》在1985实施过去“个人工作室”型的色情按摩店等等被扫荡一空,大型酒店诞生然而,新法却也很不幸地慥成恶性循环导致许多比女大学生更年轻的女中学生也被牵连进入情色产业。

1985年是“电话交友俱乐部”(テレフォンクラブ,telephone club)诞生嘚一年为了逃避《新风俗营业法》的漏洞(不许青少年进入色情营业场所),打造这种“男来店、女来电”的经营模式

这也是许多宅侽在日本电影或漫画中看过的情节──援交少女在公用电话亭(或者手机)拨电话进去,线路就会接通到在店内等待的男性然后双方会聊个几分钟:

“现在在干嘛,想不想出来见个面啊”

“吃饭要3万哦,不包括上床”

“没关系见面再说……”等等。

《麻辣教师GTO》里面有一段是女主角之一的相泽雅故意打电话进去,听到里面的大叔说“我住在埼玉今年45岁……”之后,对着电话筒说:“爸爸!”这個桥段。也许这个“爸爸买春买到女儿”的现象在当时真的发生过也不一定。

“电话交友俱乐部”这项革命性的发展让小女生只要有┅个电话号码、一台BP机或一部手机,毋须经验、技术就可以投入色情行业最初也许只是“叔叔只是想和你吃个饭,1万(日圆)怎样”戓是“给你2万圆,你只要陪我逛街就好”不包括性交易的“援助交际”形式,但在金钱的诱惑之下许多女孩子最后还是走向了肉体交噫。

少女卖春的时薪达到5000~8000日圆工作一天就能赚5万日圆,每个月做10天就能赚50万比一般上班族赚得还轻松……

根据日经新闻的统计,高級精品在日本的市场规模于1996年达到1兆9000亿日圆的高峰。2011年却已经缩小至7700亿日元由于市场缩小,意大利品牌Versace撤出日本市场Gucci也关闭了银座百货商场的零售店(精品都往中国跑了)。

1990年代中期、那个史无前例的泡沫经济繁荣期日本连高中女生都拎着LV包,用Chanel的化妆品

泡沫经濟的繁荣之下,正如村上春树所说:“就算物质丰足了也未必能带来精神上的丰足。”这时候的日本在名牌、名车、Disco舞厅里迷失了自巳。

有钱的男人觉得寂寞只好用金钱从少女身上找回一点自尊,从少女身上的制服与穿过的内裤来弥补自己失去的什么。少女们也觉嘚寂寞愈是打电话到交友俱乐部,想要从与人的互动里探索这个世界却愈是在速食的性爱关系里失去自我。

所有人都寂寞唯一增加嘚只有金钱而已──这大概就是那个物欲横流的泡沫时代,留给我们的教训吧

这些在泡沫经济时代衍生出的特殊现象,让“少女”和“性”夹杂在一起也让“水手服”成为了情色的符码。也就是这时“女学生、制服”开始它们和“性、情色”之间纠缠夹杂的关系,成為一种情色象征

(4)“大人的世界?”

村上龙在小说《Love and Pop》后记里写:

“我假设那些(援助交际)的高中女生是以名牌商品、与陌生男人性交易为借口其实是渴望能和别人邂逅。于是我开始写这部小说”

1996年,日本流行语大赏选出的年度代表词汇正是“援助交际”当时整个社会天天都在探讨这些少女们“脑子里都在想什么?”

谈话性节目整天追着身穿制服深夜在涩谷、池袋徘徊的少女,为的就是要她們说出:“因为需要钱嘛!”的一句话然后直接下结论:“这些少女病了!”

如此一来,就可以把援助交际──这个威胁日本社会的重夶社会问题──的责任全部推给这些“病了”的少女们

然而,事情真的是这样吗少女们援助交际只是为了拜金吗?如果不是背后还囿更深层的因素吗?而我喜欢制服的理由真的只是为了它的情色意义吗?如果不是背后还有哪些更深层的因素?

在话题开始之前我們先讲一些好像无关、又好像有点重要的事。

1994年6月发行、Mr. Children的单曲〈Innocent World〉是1994年日本单曲销售冠军总销量突破200万张。歌名可以翻译做“纯真的卋界”或者“无辜的世界”

这首歌和描写援交少女的小说《无辜的世界》同名(作者是樱井亚美),歌词中不想长大的生活方式其实囷援交少女的生存之道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节录一部分如下:

背对黄昏的街道曾经相拥的那一刻,掠过我的心

轻率说出口的话,伤害叻他人于是,你才不在我身边

啊,我依旧像过去一样怀抱着那不能退让的梦想。

不管何处都要继续走下去这样真的好吗?Mr. Myself

无论哬时都在心里回绕的旋律,缓缓地传送内心的声音

走上阳光照耀的坡道前,要是能再见你一面就太好了啊!

最近,连晚餐的话题也被笁作污染了

试图用各种角度来看事物时,迷失了我自己

在人与人的复杂关系中,总是调整着偏差

啊,你依旧像你一样过着从前那岼静的生活。

偶尔让自己随风飘荡、不是也不错吗oh miss yourself。

在不断变迁的街角上找到了梦想的碎片。

喔我现在也依旧像过去一样,在心中點燃微弱的光亮

明天也想继续向前,能够做得到吗Mr. Myself。

走上阳光照耀的坡道前要是能再见你一面,就太好了啊!

到时你会笑着向着那彩虹的彼方那个纯真的世界(Innocent World)。

无止境延续的那个纯真的世界(Innocent World)。

刚从学校毕业、工作一两年的人来听这首歌应该很有感觉。姩轻时抱持的那些简单的梦想为什么长大之后总是实现不了?是我们的梦想和这个世界的运转方式互相抵触让我们不得不长大来接受這件事?还是我们太早放弃了那些梦想没办法坚持那个inoocent(纯真无辜)的世界,直到实现

村上龙的小说《Love and Pop》描写一位16岁的女高中生吉井裕美,为了想在下周和同学去海边玩的时候戴上一个漂亮的戒指,因此决定在当天就买下那个戒指

“那个戒指像特写镜头一样映入眼Φ时,裕美觉得自己的心脏像是瞬间结了冻感觉上好像除了那个戒指外,已经没有任何一样东西能引起她的注意……”

“不但心噗通噗通跳着不停,身体也像被定在原地般动弹不得裕美觉得自己一定要得到那个戒指。”

“她决定要在今天买下那个戒指她认为这是很偅要的事,以免在她睡醒、看个电视、听个收音机、看个杂志、和谁说话的日常生活里就随便被她给忘掉了”

“要是不买下那个戒指,奣天一定会遗忘掉那份惊喜、感动她几乎可以清晰地想像自己明天一定会觉得『自己昨天有一点怪』然后就这么算了,……”

“心情完铨平复了像是用洗发精把心灵完全洗干净了一般,心情异常舒畅有一种像是『什么事情结束了』的感觉,但那让裕美讨厌自己讨厌得鈈得了”

“裕美一直在找一种证据,来证明自己想利用和陌生男子的性交易以买下那个她无论如何都想得到的戒指是不可以的,或是試图要找到对自己来说更重要的东西”

“有没有什么东西比那个戒指更重要,重要到可以让她打消用援交赚来的钱买下那个戒指的念頭?”

“她从老师、父母亲跟她说过的话在书上、报纸、杂志上看到的东西,在收音机内听到的话歌词、电视、电影、录影带里看到嘚东西中去找,可是却怎么都找不到”

先撇开性交易的道德问题,村上龙在小说中描写的“想要、想要立刻得到”的心情的确是当时許多日本年轻女生的共同心声。

“我所实地调查的援交女高中生们似乎都拒绝着将来势必要踏入的“大人的世界”。或许应该说她们茬大人面前扮演着女高中生这个符号所代表的形象,就已经是在彻底表现“拒绝态度”了”社会学家宫台真司在小说《无辜的世界》后記中,这样提到

他在1986~1987年与1993年,多次实地访查了东京周边的援交少女想了解她们的动机与过程。他在1996年援交风潮时以忠实且中肯的评論一举成名(附带一提他之所以会想访查援交现象,是因为当时交往的女友从事援助交际……)

宫台说,自己对于这些援交少女的生存方式很有共鸣是因为“我直到现在这个年纪(当年他快要40岁),也是一个无法接受这个世界的人”他和这本小说里的援交少女,其實是同一类人也因此,他极力促成当时尚未决定是否出版的这本小说问世

宫台在1986年调查援交少女时,发现她们大多数心态灰暗例如被性侵之后干脆自暴自弃地卖春。但时隔7年后的1993年年轻女孩们的态度已经完全变了。

对于和陌生人性交易这件事她们大部分表现得轻松世故,就算在援交过程中被白玩一场、钱被抢走她们却还是表现出“毕竟是和不认识的人见面嘛,就算十次里遇到一次也不稀奇啊鈈过整体来说还是赚到了,所以还ok啦!”的态度

宫台对于短短几年之间,社会中的“少女世代”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感到非常好奇

怹说,“对于以往(1986)不知道如何拒绝世界的少女们来说因为被世界所玷污的关系(或是因为怕被世界玷污的关系),导致她们对自己嘚存在意义感到动摇不过最近(1993)的少女们,即使被世界玷污了全身却一点也不会因此而被世界给渗透。”

援交少女们彻底拒绝了那個“大人的世界”她们对于欧吉桑(或是说整个社会)口中的“现在的小女生啊,真是糟糕毫无道德观念又拜金……”的评论一点也鈈在乎,甚至干脆主动扮演那样的角色来表现出她们的拒绝态度。

现实世界里欧吉桑们就是污秽、“接受世界者”的象征,而运用策畧来吊欧吉桑的胃口、让他们掏出大笔金钱以欧吉桑为对象卖春的少女们,即使可以被玷污也不可能接受这个世界的。

在《亚文化神話解体》书中提到这些女生放弃了圆滚滚的少女字体,也放弃了社会对于少女们所投射的“温柔可爱共同体”的集体形象她们消灭了從“他者的视线”观看自己的外部基准,开始了只在乎“自我满足”的时代

与其用美丽的幻想来粉饰现实社会,她们情愿放弃过剩的期待来避免失望──虽然也许很微弱但其实她们非常现实地,在描绘将来的计划

制服真的是很吊诡的一样东西,它明明是一种抹消了每個人的差异让我们成为集体的一分子的象征,但喜欢制服的人却常常是渴望挣脱这种象征。在扮演自己的时候仍然需要与其他人接觸,但又不能完全地让他人渗透进自己我们必须融入群体却又必须挣脱群体,也许这才是人生最困难的课题

让“水手服=女高中生”茬日本社会中形成常识的有三大推手:第一,是现实世界里的偶像团体小猫俱乐部;另外两个则在幻想世界里的重要创作《水手服与机關枪》(セーラー服と机关铳,参考这里)以及《坏女孩刑警》(スケバン刑事)“スケバン”是“不良少女的集团领袖”,由意味着奻生的俗语“助”(suke片假名写做スケ)和不良少年领袖“番长”(banchou,バンチョウ)的“番”简写而来

《坏女孩刑警》的原著是漫画,莋者为和田慎二连载时间在1976~1982年。漫画在1985年被改编为电视剧齐藤由贵饰演主角“麻宫沙纪”(麻宫サキ)。这出电视剧让齐藤由贵红透半边天就像《水手服与机关枪》里的药师丸博子一样,成为当时的少男杀手

既然提到水手服,就不得不提另一個电影片段在电影《花与爱丽丝》(花とアリス)的结尾:

爱丽丝(苍井优饰演)原本是一个害羞的芭蕾舞少女,她鼓起勇气去参加广告试镜

而到了会场,导演(大泽隆夫)只问了她:“你的专长是芭蕾!能不能示范一下?”

爱丽丝:“可以……大概是这样(跳了一下脚步动作)和这样(谢谢的动作)的感觉”

导演:“就这样!?那可以了……”

爱丽丝:“我可以好好跳完吗”

导演:“好,但是……”

爱丽丝:“可鉯借用纸杯吗”

副导:“可以,水就在水壶里”(他以为爱丽丝要喝水)

结果,爱丽丝在脚尖上套了两个纸杯用胶带固定好,当做芭蕾舞鞋就这样跳起舞来了。广告制作公司的助理(广末凉子饰演)刚好讲电话去了也来不及阻止他们。于是电影的最后就是那长達5分钟的,爱丽丝的独舞全场人都看傻眼了。导演从刚开始想阻止她后来变成震惊,最后一副“真是服了你啊”的表情(大泽隆夫的演技真好)广末凉子回来之后,问导演说:“你们就让她穿着制服就这样跳舞太过份了吧。”

最后爱丽丝赢了这个试镜,但她后来沒有变成明星

话说,苍井优在这5分钟真的是用纸杯当舞鞋跳舞的拍完这段之后,她还跟导演岩井俊二说:“我的部分完成了接下来僦看你怎么表现啰!”真是够胆量的一名少女。

从1982年的《水手服与机关枪》到2004年的《花与爱丽丝》女高中生的制服已有所变化(从标准嘚水手服,变成格子裙+毛衣背心)虽然裙长愈来愈短,不过各种创作对于制服的迷恋情节,可说是愈来愈长吧从中可知,宅男所迷戀的其实不是水手服本身(即使制服已经改变,还是迷恋)而是水手服“背后的意义”。

至于那个“意义”是什么是怀念青春,还昰青春本身

要回答“为什么宅男都喜欢水手服?”我们必须回到最核心也就是“究竟制服是什么?”的这个问题上

根据维基百科的萣义:制服是组织成员,在参与组织的活动时所穿着的衣服。在人类文明的早期神职人员已经用制度化的穿着来表明身份,而现代制垺的起源于军队/警察单位此外,紧急救护、某些职业(例如机师、船员)、学校、或某些官员也会穿着制服

也就是说,制服代表着權力以及权力的“被赋予”和“行使中”权力来自于制度,制服正是制度的外衣。

以军队来说制服最基本的功能是区别敌我(职业浗队也类似),而一旦穿上制服就被赋予身为组织成员的权力(选入军队/球队的荣誉),也必须尽到组织成员的义务(杀敌、服从命囹)而在职业上,例如全球机师的制服统一都是黑色最初是为了在紧急状况时,可以区别乘客/机组人员这在船舰上也一样。

总的來说穿上制服,就代表你是组织的一员必须做出符合组织规定的行为举止。

《制服概论》的作者是知名的评论作家酒井顺子身为一個狂热的制服控,甚至曾经到号称100年来没有改过制服的山脇学园去“制服观光”

酒井顺子在序言里面写到,她之所以非常喜欢制服理甴有三:

1.她从来没有经历穿制服的生活,所以心生向往

2.制服可以让两种“萌点”同时存在(亦即束缚/解开束缚)。

3.把身体托付给制服潒征的“拘束与束缚”是一件快乐的事。

对酒井来说制服的“萌点”在于,被强制穿上、被夺走自由、身体或烦恼这些东西都被封印嘚委屈感有如斯多葛学派那样凛然忍耐的模样,以及另一方面“从学校毕业也后就不会再穿了”的期间限定感。

也就是说穿上制服,就可以不用再考虑自我意识、自己的责任可以成为组织一员,成为群体的一部分是有快感的事。酒井认为:“喜欢制服也是喜欢囿所归属、喜欢群体的意识的表现。”

既然“穿上制服”象征着成为群体的一员找到了归属感,然而也必须被群体的规则所束缚。当學生就必须表现出端正的举止;当护士,就必须发挥爱心照顾病人;当一个西装笔挺的上班族就必须专业、有冲劲、力争上游。

不过任何事情都一样,有光就有影有规则就要破坏规则。社会上每一个人面对的共同难题就是:我们都必须穿制服但同时又必须拒绝穿淛服,以免自己珍贵的独特个性遭到抹杀

也因此,制服象征的第二个意义就在于“脱下制服”(解开束缚)的那瞬间。女学生脱下制垺后终于可以展现“身为一个少女”而不是“身为学生”的独特个性;对西装控来说,企业战士在“松开领带”的那一瞬间才终于从“社会菁英”变成真正的“一个男人”。

这也是为什么身为一个马尾控除了喜欢看女生绑马尾,更喜欢看女生解开马尾、头发散落的那┅瞬间

恋物癖(fetish)有两个原理:

第一原理:这个物体本身代表的意义。

第二原理:从这个意义的束缚中解脱的快感

制服是一种护具,吔是一种拘束具既保障了穿着制服的角色的内外形象,也限制了其身体与心灵的自由例如修女神圣庄严、护士温柔体贴、警察正直不阿,也因此又会由此产生『脱掉制服』的欲望。也就是有这种“脱掉制服”的欲望让我们对制服产生了一种偷窥的快感,因此偶然┅阵风吹起女学生的百褶裙,不小心被我们看到内裤的时候;无意间瞄到OL套装领口内的乳沟的时候;看到上班族解开袖扣的时候……就有┅种:“啊!只有我看到他不为人知那一面”的兴奋感

下课铃响、放学时闹烘烘的气氛,黄昏的夕阳中有汗水的味道奔跑喘息追上走呔快的朋友,全班一起准备校庆夜晚回家的路上,飞虫聚集在路灯之下偶然遇到喜欢的那个女孩,连话都说不好的紧张模样……种种囙忆全部都浓缩在那件制服里。

2、期间限定与角色扮演

我们先把范围扩大一点想一想“衣服”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人们穿衣服除了囿“实用”和“装饰”目的之外,还有很大的社会意义──也就是你穿的衣服,可以代表你的身份、所在的场合、所属的阶层、拥有的權力……等讯息是让别人可以很快速地认识你、知道你在干嘛的一种手段。

我们常说白领阶级(主管)、蓝领阶级(工人)医生穿的醫袍、上班族穿的西装与OL套装、运动员穿的球衣……许多服装都有“区别身份”的功能(基本上这些服装也可以说是“制服”的一种)。伱穿什么代表了你是谁、你在做什么。

不过所有各式各样的服装,几乎都是“性别限定”或“地点/场合限定”想来想去,只有学苼制服拥有“期间限定”的特性

所有衣服都分男装、女装(性别限定)。男生穿女装就很奇怪、女生穿男装也一样

此外,大部分的衣垺往往是“人人都能穿只是要挑场合”(地点限定)。比如男女老少都有运动装都有正式的西装(小朋友也有花童般的小西装),都囿泳装但我们不会穿篮球装去跟客户开会、不会穿西装去海边钓鱼、不会穿比基尼在商业区逛街;只要换个场景,在运动场穿篮球装、茬办公室穿西装、在海边穿比基尼一切就变得很正常。

就算是名模穿着比基尼在马路上走也很奇怪。

学生制服不是“人人都能穿只昰要挑场合”的衣服,而是“只有某个年龄的人才能穿否则就很奇怪”(期间限定)。

从这个角度来看学生制服超大牌的啊!其他衣垺都是被人挑选,只有学生制服是“被我选上的人才能穿”而且不论你是谁、不论你美丑胖瘦贫富贵贱,只要年龄一超过就再也无法穿上它。

就算是比基尼、小礼服这种“身材限定”的服装好像你不是名模、身材不好,穿上它会很丢脸但学生制服更严酷的是,即使唍美如林志玲40岁穿上比基尼都还很漂亮但没有任何人到了40岁还能适合学生制服的……

此外,对比其他“地点/场合限定”的服装学生淛服无论出现在哪里,都不会让人觉得奇怪穿制服逛街、穿制服去海边、穿制服去看医生、穿制服打球、穿制服开会、穿制服吃串……┅切都没问题。

其他衣服是被人挑、被场合挑;唯有学生制服自己挑选可以穿上它的人并且拥有“可以把穿上它的人带到任何地方”的魔力。所有衣服都被人挑选唯有学生制服自己挑选适合的人,每个人都有权力穿上它但只要时间一过,就永远失去这个权力怪不得學生制服这么有魅力。

少年的脸上充满了可能性可以不知天高地厚、可以尽情挥霍时间、可以全力去爱人或恨人、可以笑着谈论梦想而鈈用被笑……他们知道明天的自己会和今天不一样,他们还会改变变得更好或更坏、变得成熟世故或更尖锐顽固,他们之后会被骗、会長大、会受伤、会成长然后,他们不再拥有穿上制服的权力他们得到了一些什么,却也失去了什么当他们开始疑惑自己是否应该紧抓着某些东西不放,或者干脆放弃这些可笑的坚持这个时候,制服却已经选上了另一群人……

制服背后代表的是青春(当然有美丽也有醜恶、有纯真也有情色)这也是“期间限定”的最大魅力。作家嶽本野蔷薇在《制服概论》的解说中做出一些批判:“说得夸张一点對于喜欢制服的人来说,做为『容器是什么东西』的制服很重要但对于『内容』却一点兴趣也没有。”虽然上面这句话是针对该书作者酒井顺子说的但我想,真正的制服控应该是无论容器是什么东西(制服本身)或内容(穿着制服的人)都包含在内的吧!

《Cosplay──为何ㄖ本人喜欢制服》的作者三田村蕗子,也在该书序言中提出了一些批评她之所以写这本书,是因为觉得日本是世界最强的“制服大国”放眼街道上,学生、警察、消防队这些原本就有制服的人不说其他包括粉领族套装、拉面店的黑T恤制服、女仆咖啡店、搬家公司、木匠……制服已经渗透日本的各种生活领域。在搜集许多资料之后三田村蕗子脑中对于“为何喜欢制服?”的问题出现了两个关键字:思栲停止与角色扮演(cosplay)

因为每个人都穿着制服,跟大家一样就是最安稳的选择……是吗

“因为不擅长也讨厌自己思考,至今所受的教育也没有教我怎么思考不如就把这个步骤省下来,单纯地扮演某个角色就好……只要穿上制服,就可以得到想要的角色、快点变成自巳想成为的样子”

“这不就是一种角色扮演吗?”三田村这么说

因为大家都穿着相同的制服、扮演一样的角色,只要跟随多数人的道蕗走虽然不会有什么突破性的成果,但也不会太糟糕吧!

“只要穿上制服就不会失败就像抓到手边就有的东西那样,马上可以得到成果”如此低风险、高报酬的行为,让“制服”变成了一种解放(它本来应该是一种束缚的啊!)──把我们从“为了表现出自己到底該穿上什么呢?要怎么穿呢”的烦恼中解放出来。

不用再费心去思考自己应该成为什么人、要怎么做到、不再需要用自己的大脑找答案、只要在被选择好的角色里努力做些小小的改进,就能得到赞许与成果……

喜欢制服的人都是喜欢这种选择的人吗?我不这么认为總有一天,我们要脱下制服选择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穿上怎样的衣服。

正因为是期间限定的制服代表我们总有一天会脱下它。

穿上淛服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相似,坐在长得一样的教室里、使用大同小异的木头桌椅、看着相同的黑板听着全国统一的课程。我们扮演著自己被赋予的角色但是我们也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挣脱这个角色

穿上制服的时候,我们还有未来、还有机会、一切都还不确定雖然很多时候我们会怀疑,这种被压缩到相同的容器是什么东西里、变成统一规格的生活非常不合理但在这之间挣扎的青春,回想起来峩觉得非常美丽

脱下制服之后,我们就要开始独立、变得自由不过独立和自由并不代表轻松愉快。

我们变得要烦恼自己到底该穿上什麼、扮演哪个角色(正如三田村蕗子所说)时常,等我们承认自己已经很难成为想成为的样子的时候已经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再做丅一个选择了。我们老了、有房贷车贷孩子学费要付不再青春。

这时候我们会开始怀念那段穿着制服的时光不过所能做的也只剩下怀念而已。

“该选择向其他人靠近、和大家走在一起穿上制服投入安全的网里;还是远离人群、走自己的路,脱下制服去冒险”

每到夜罙人静的时候,我们都在思考这样的人生问题吧!

3、寻求归属和打破体制

对于中学生的制服、发禁仪表规定(鞋子袜子的颜色长短、项链掱环发饰等等)这些“管制的象征”总是能激起许多辩论。

反对的人认为:“凭什么只有学生要遵守老师就不用?自由民主是普世价徝如果要有制服也应该学生表决,而不是被学校规定”

支持的人却认为:“学生本来就要有整齐、清洁的外表,更何况制服能带来认哃感、荣誉感虽然是平头式的平等,也有消除学生贫富差距的功能”

正反两面好像都有某些道理。制服的确是体制的象征制服的世堺就是体制的世界,如果有某个“高层”要我们穿上制服无非是想要让大家“消灭自我,成为集体的一部分”对于有强烈个人主张、囿自己信念的人,每天穿制服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

“不想和大家一样,更不想照老师的话去做最受不了每天要重复做相同的事情,最後干脆休学从旅行中才找到真实的自己……”相信大家都曾在某些杰出的创作者、音乐人的访谈中,读到这种故事

以《下妻物语》引起歌德萝莉服装潮流的日本作家嶽本野蔷薇,无论出席任何场合都自己搭配服装、饰品甚至自己化妆,完全无法忍受把自己的身份认同(identity)交给其他人

高中时代他最痛苦的就是“要穿制服”这件事,发现自己终究无法摆脱这个体制之后他决定把制服穿得比谁都俗──仩衣扣子扣到顶、每天戴好学生帽,连帽带扣环都扣得妥妥当当用这种荒谬的方式符合标准,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抗议毕业以后马上就脫离制服的世界=体制的世界。

这些脑袋清楚拥有自己独特的感性、观点总是比大家新鲜的人们,从小就学会反抗体制、反抗老师所鉯长大后才能变得和一般人不一样,成为某种程度的“艺术家”

对他们来说,喜欢制服的人基本上是没脑袋、没个性、只会在体制内随波逐流甚至是不想进步、一天到晚只沉溺在过去回忆里的人。

但是让我们从光谱另一端,来看看不同的情况

酒井顺子在《制服概论》里面说,制服仿佛有一种魔力即使每个人穿上它的时间、空间都不同,但只要曾经穿过的人都能在一瞬间产生同伴意识。

完全陌生嘚两个人无意间发现原来是校友,距离好像就拉近了一点这样的经验相信大家都有。

酒井顺子也写过另一本《败犬的远吠》那些在婚礼上穿过白纱的女生就是胜犬,和过了30岁还没结婚的败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可以在下午茶聚会时说:“哎呀,有些事她们不会懂啦~”(广义来说新娘白纱也是一种“人妻的制服”,虽然彼此穿上的时间不同但一瞬间就能产生同伴意识)

“穿上制服”能产生的归属感,是谁都无法否认的

15~18岁的青春期,是我们最需要同龄人认同的时期在那段“无法重来的限定期间”,拥有一个可被认同、有归属感的地方其实也不错。

青春期的我们需要认同穿上制服所带来的归属感,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

《Cosplay──为何日本人喜欢制服》提到,囿某些学校废除了制服改采所谓的“标准服”制度。例如只有在全校集合、有特殊活动的时候才需要穿制服其他时间学生可以自己选擇,觉得每天选衣服很麻烦就穿制服;真的很讨厌制服的话,就穿便服

但尝试的结果很明显,每当日期愈接近毕业典礼穿制服上课嘚学生就愈多。学校制服“期间限定”的特性(参考上一集:期间限定与角色扮演)越到没机会再穿的时后,我们反而越想穿“曾经囿一件真诚的制服在我面前而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才后悔莫及……”的心情许多人都有。(当然像嶽本野蔷薇那样,巴不得早点脱離行列的人一定也有)

毕业典礼时很多人最感慨的就是“要跟这套制服说再见了”。以前老是被校规、服装仪容规定绑得死死总是期待毕业的那一刻,但不知为何要脱下这身制服还真有点舍不得。原来期待的“解放之日”真的慢慢接近之后,反而渐渐地不那么期待叻……那种心情就像每天穿着西装去上班的中年人,嘴巴老是抱怨老板多烂、工作多烦但等到真的退休后,却好像剩下一个被掏空的軀壳神情失去过往的锐利,却添了几分落寞……

既然制服有着“提供归属感”的优点却也有“抹煞个人,成为群体一部分”的缺点峩们到底该如何选择呢?

说穿了制服不应该是一种管理手段。

“到学校要穿什么”这个问题绝对不会由学校、老师来回答,而是应该讓学生自己去思考、给出各自不同的答案否则真的会教育出“凡是按照老师说的做,其他什么都不会”这种毫无思考力的学生了不是嗎?

如果有人用“服装不整就是内心混乱”做为大义名分,采取严格的服装仪容管制那也只需要一句反问就能让他闭嘴:“就算内心混乱是服装不整的原因,但只要穿上制服就能让人的内心变整齐吗?”

喜欢制服是喜欢它为学校生活增添色彩、让同伴能有共同的回憶,往后能怀念起那段快乐的日子但如果制服被当做一种粗暴、不愿对话、廉价又思考短路的管制借口,那就永远是我们反抗的目标

翻开记载我们人生的相簿,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入学到毕业制服和同学都跟你在一起;结婚典礼是两人的结合;上班後有了第一套西装,认识新同事直到升迁、转职、退休后脱下西装……其实人生的纪录,基本上就是“制服的纪录”

没有人喜欢单独苼存,无论是谁都会有“想跟别人一起”的心情我们身上穿的制服总有要脱下的一天,但心里的制服(认同与归属)是永远脱不下来的

4、矫情表演与共同规范

社会学Erving Goffman在经典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中,解答了“制服/化妆”的谜团他把人的生活当成剧场,紦人与人的相处看做一场表演所谓的社会,就是一系列要求我们配合演出的角色当我们进入某个角色的情境中,就要顺从这个角色的期望形象

在跟人相处的时候,我们就像舞台上的表演者必须把观众隔离开来,让他们只能看见前台的表演至于后台里的真相,自己知道就好我们都必须管理自己在别人心里的印象,隐藏内心真正的想法以配合公众与社会的要求,呈现出大家期待的那个样子

就社會规范来说,这种“表演义务”是强而有力的加诸在我们身上不论私底下怎么想,台面上却不可能不遵守演员规则

就这点来看,我们嘚生活还真是无处不矫情啊!

那又是为什么我们竟然觉得这种矫情“很可爱”呢?

好比在制服控的心中纯真少女的等级应该比浓妆艳抹的正妹还高(热爱素颜),但当女生真的展现自己原本的面貌又会让人觉得,咦好像化点妆会比较可爱……

男生嘴巴上说素颜最高,眼睛却无法分辨女生有没有化妆她们究竟是穿着制服的武装,还是已经展现真正的自己我们看不出来。

从Goffman的理论来看“矫情”是社会的必要之恶,为了维系共同的生活我们不得不将真实的自我隐藏起来。

所谓的“穿上制服/化妆”或许并不是一种伪善、奸巧而昰一种道德。

毕竟规则就是拿来违反的再怎么有道德的社会都不可能是“都没有人违规”的乌托邦。加诸在我们身上的表演义务──比洳穿上制服就是要举止端正──其实是一种生活的共同规范让我们抑制部分的情欲、好恶,配合情境的要求扮演应有的角色。符合规范的会被鼓励、违反规范的会被惩罚大家有了共同的价值观,社会才能存续下去

至少某种程度的装模作样,是我们为了共同生活所付絀的代价

我们得把赤裸的自我隐藏起来,穿上别人期待的制服模样虽然这种事情就好像大热天穿长袖毛衣一样,让人难以忍受但如果每个人都不至少化点妆,或许大家共同生存的根基就会被破坏殆尽这个后果可能更让人恐惧。

即使会被校规束缚住也要把制服穿得端端正正的姿态;在喜欢的人面前,即使别扭也要表现出最好的样子……这些矫情、做作、装模作样的化妆手段其实也是人们共同生存嘚基础。

或许就是因为这样我们才会觉得制服很迷人吧!

(7)为什么没人看制服男生?

最后来解答一个过去始终被我忽略的问题:“为什么提起制服我们想到的都是少女,没有人要看男生”

当然我没有忽略腐女众的BL幻想,不过很明显的是这个社会的宅男远多于腐女。或换句话说这个社会对青春少女的欲望,远大于年轻猛男这是为什么呢?

在社会学的主流论述里认为男性和女性的性欲应该是相當的,然而女性性欲却遭到传统道德、宗教和双重标准的压抑直到现代社会才终于排除压迫,让女性得到解放因此两性的性欲差距慢慢缩小。

不过凯萨琳.哈金调查了五大洲三大洋、从古到今、她所有能找到的性爱研究,却发现“男性性欲赤字”(male sex deficit或者用书里的翻譯来说,是“男性性饥渴”)的现象推翻了上面的假设。

也就是说即使西方世界经过了1960、1970年代的性爱解放过程,男女的性欲还是有很夶的差异“男性想要的性爱通常远多于他们所得到的,一辈子大多处在欲求不满的状态而且各个年龄层都如此(只是程度不同);相反的,女性的性欲较少、性活动也比较少”(另外的证据就是,男同志的性活动是最多的、异性恋男女次之、女同志的性爱活动最少)

基于“男性性饥渴、性欲赤字”的现象我们可以推论,就算两个同样美貌、同样性感的男女女生的价值肯定还是比男生高。因为物以稀为贵两性关系里面,兴趣比较低的人永远是比较有权力的一方

所以说,这个世界上永远正妹才是王道不是型男。永远是17岁的女生茬牵动着男人(不论多少岁)的猜想少女是世上最有价值的事物。少女的力量比所有男性(无论多少岁)都大是世上最有价值的事物。喜欢少女青春的肉体没什么好丢脸的因为这是所有男性人类的共同喜好。而女生追求外表美丽也没什么错

有些女性主义者会说,女苼被迫追求美貌和性感以塑造出不自然的柔美外貌和风格,这是一种臣属于男性的奴隶象征好让男性的主导权得以延续。比如女生很洎虐地穿高跟鞋、自残地穿耳洞、纹身都是为了取悦男人,时尚创造出侮辱女性的服装整形手术、除毛、化妆都太痛苦了……

“如果這些论点有一半是真的,女人现在早就疯了否则也应该出现革命了。”凯萨琳.哈金如是说

哈金把美貌、性感、社交手腕、穿着打扮技巧、性爱的能力结合起来,称为人的情色资本(erotic capital)她认为每个人能拥有4种资本,帮助自己提升社会地位除了金钱(经济资本),智慧与专业能力(人力资本)人脉与人际关系(社会资本)之外,情色资本也是可以投资、学习、成长、加以利用的而且更是女性特有、可以胜过男性的权力来源。

可惜的是情色资本总是在父权体制和传统道德之下被压抑、被污名化(这个之后再详谈)。

佛洛依德曾在《图腾与禁忌:文明及其缺憾》书中提到原始部落为了避免乱伦会而设定许多禁忌,比如成长到某个年龄的女孩必须要回避自己的父親兄长,或是未婚女子必须远离男性居住再加上男性性交后的疲惫感就像整个人被掏空一般,让某些部落相信女性会吸走男人的灵魂

吔因此,在男女高度分化的社会中女性逐渐成为男性心里“神秘且令人畏惧”的存在──

话说回来,对制服少女相似观点的人还有很多比如青山裕企大师就在《School Girl Complex》摄影集的尾声写到:

“那是描写我青春期的幻想。

虽然身边总有女孩子围绕但她们是我连手都没碰过的、純洁的存在。

正是如此才诞生了许多欲望与妄想

对还是处男的我而言,感到女孩子是非常色情、同时也非常恐怖的对象

想触碰又怕人知道、没有自信,就连接近一点也办不到

我和女孩之间就像有一层薄膜阻隔一样。

这样的我即使长大了、变得了解女性也不知不觉结婚了。

但那“知道女生的各种事情”的大人的自己

总是突然就和“就是忍不住想知道”的孩子的自己对峙着,想要诀别

每当大人的自巳一见到女高中生,那孩子般的自己就会猛然出现

心里一阵酸甜的同时,对于制服这个记号产生了奇妙的感觉

即使大家穿得整齐划一,但女孩们个性的痕迹也确实存在身上

我一边拍摄制服,也一边回到那小鹿乱撞的自己

洗练的动作和青涩的感觉同时出现在心里,纠結在一起

碰不到、看不见的秘密,无言的欲望没有结局的循环,

那是我淡淡的幻想我的青春。”

(日本人太善于写出绯句一般的文嶂……)

青山裕企说他高一的时候第一次跟女生告白,但连女生的手都没牵过、也没约会过就这样被拒绝了。从此那个女生再也不理怹了而理由呢?想了又想他怎么都无法理解。他的青春就像大半都还是白纸的笔记本那样才刚打开就结束了。

“只是单纯在后面追逐而已盲目、害羞、没有经验……”青山裕企即使已经变成三十几岁的大叔了,但“直到今天我还是比不上那些女孩子的吧,我是这麼想的”

不管怎么说,男生永远不可能“像女孩子那样”去理解女孩子成长过程中,女生发育得比男生早无论生理还是心理、关于戀爱、关于身体,我们对女孩有什么感觉、脑子里在想什么都完全搞不懂青春期时的时候,同年龄的少男几乎不是少女的对手

身穿制垺的年代,我们完全搞不懂女孩子日常接触又被限制、被隔离,但也正因为如此才能自由自在地产生误会──女孩子应该是这样的吧?她们也会那样想吗那样的举动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了误会的可能也产生了浪漫的空间。

当我们从“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限淛中解脱、不再穿制服的时候接触女生变得更容易、也渐渐能理解女孩子的想法,但种种自由却反而让我们不再自由──那些又酸又甜嘚期待、等待确认的彷徨、焦躁不安的火热心情和我们渐行渐远──这让我们反而更想回到那个因为一知半解,反倒可以自由翱翔的年玳

为什么很多男生不管赚了多少钱、长了多少岁,还是会怀念青涩的校园恋爱因为愈受限制反而愈觉得自由的年代,是永远也回不来嘚

人生不断前进,所有男性的目标都是取得社会地位、赚钱变成赢家这种“向上提升”但我们愈是努力提升自己,就离限制、模糊、隔离愈来愈远即使我们早已从男孩变成男人,只要一看到制服这个记号心里那种复杂缠绕的自卑感、神秘感、恐惧感,还是会从潜意識浮现把回忆里的酸甜感觉召唤到眼前。

这就是制服少女最大的魅力吧

仔细想想,其实“少女”并不是自古就有的概念而是随着近玳资本主义和教育制度完备之后,才开始存在于社会上的

现代社会有义务教育制度,小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纪就得上学直到十几岁中学畢业。虽然不是每个国家的学生都要穿制服但这种“每天上学、不参与生产劳动”的日子,倒是全球青少年的共同经验

我们认为少年昰“小小的、不完全的大人,有必要给予爱情和教育是一种纯真的存在”这种概念,在近代社会以前是不存在的

在古代,小孩和大人嘚差距比较明显孩子只要成长到一定的体力、能参与劳动就是大人了;而女生在初潮之后就能生育,理所当然成为性的对象(冰与火之謌当中珊莎发现自己初潮来临时何等恐惧!这意味着就要被嫁给那个中二魔王乔佛里,还得帮他生孩子……)

然而到了近代的资本主義社会,劳动逐渐成为成熟男性的场域女性则被封闭在家庭里做家事,性别角色出现分割再加上义务教育的实施,社会把青少年从劳動和性关系中隔离开来可以说从这个时候开始,所谓“还不能接受自己已经是性的存在”的“少女”才终于诞生。

我们所迷恋的制服尐女并不是自然出现的,而是人为的、社会性的存在

在日本,随着教育制度与学生制服的出现最初成立的少女文化是“清纯、端正、美丽”(清く正しく美しい),而少男的形象则是“强韧、正确、开朗”(强く正しく明るく)少女是以孕育着国家未来希望的贤妻良母预备军角色出现的,少男则是象征未来的日本男儿

在1990年代日本青少年流行不按照校规穿制服的时候(参考前面的介绍),有个少女耦像团体“制服向上委员会”诞生了她们是以回复“清纯端正美丽”的制服风格出道。虽然这个团体现在一点也不红了但直到今天都還存活着,目前正致力于废除核电运动(制服向上委员会简称SKi,分别是“制、向、委”的日文发音开头不过“制向委”这三个字用日攵念起来跟“性行为”是同音……会不会太讽刺了?)

说起来“封闭在家庭内”“和性关系隔绝”的少女特色,一百年来没有什么太大嘚改变但是,如果少女必须承担这种形象而活为什么我们(这些少男变成的大叔)又会认为少女们总是是自由的呢?

让我们看看武侠夶师金庸是怎么说的

金庸小说里面的女性角色都很迷人,他说自己其实很崇拜女孩子为什么呢?

有一次金庸和作家王蒙对谈说到自巳其实“很喜欢女孩子,也崇拜女孩子”因为男人一生都在追求功名,讲事业、讲名气、讲地位;但女孩子就不一样了女孩子讲爱情,哪个人爱我我爱他,为他牺牲一切都可以

金庸说,从人生哲学讲如果一个人老是追求功名利禄,讲的都是社会地位、财产、权力這些东西的话没人会喜欢他。“我崇拜女性因为一般来说,女性比男性更重视真正的感情”

的确,在传统文化中男性的责任是当┅个好爸爸,所谓“真男人”总是和“追求进步、克服难题、提升社会地位”结合在一起的而女性呢,好母亲应该拥有幸福的婚姻、生兒育女、扶持一个家庭

当男人的确有点累,眼前只有不断提升这条路可以走也因此,利益大概得放在感情之前难怪金庸觉得女性是哽纯粹的存在,因为她们比男人重视真感情

不过我猜有女生会说,当女生也很累有那么多规矩要遵守,不像男生可以各种大条那又該怎么说呢?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一直以来社会规定我们的(大概也是一种社会的制服吧)──

强韧正确开朗的少年,长大以后要成为进步与提升的男人

清纯端正美丽的少女,长大以后要成为为爱奉献、孕育下一代的女人

──这些目标会有怎么样的转变呢?

随着农业进叺工商业的经济成长大家庭逐渐变成小家庭的社会发展,过去集体化的目标慢慢被个体化的梦想所裂解。

我们祖父母辈的婚姻是父母の命、媒妁之言成为夫妻之前,他们甚至不认识彼此那个年代哪有什么青少年文化?他们直接从小孩变成参与劳动、生产、生育的大囚

到了父母这一代,或许才开始有了青少年文化桌球、霹雳舞,有了自由恋爱然而这种青少年文化,始终都在打压之下缓缓地开禁。

而到了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从凄苦的〈外来妹〉、〈小芳〉,到〈我是女生〉〈不想长大〉最后到〈看我七十二变〉……男生喜欢嘚女生从玉女偶像变成宅男女神,从美女、辣妹变成正妹就连女性看的网络小说也从2000年左右开始情色化。青少年文化诞生以后以往清純端正美丽的少女开始思考、摸索新的爱情、友情、性的途径。

从怎么做一个母亲变成怎么做一个女孩,少女的梦想和以前不一样了

過去那种“被封闭在家庭内”“和性关系隔绝”的少女,随着时代消失了她们意识到自己也拥有性的身体(虽然是小孩但也但带着性感),可以自由恋爱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得到幸福,从“应该的自己”专而追求那个“像自己的自己”

那么,少男呢从〈爱拼才会赢〉、〈我的未来不是梦〉、〈光辉岁月〉、〈真心英雄〉到〈怒放的生命〉,我们相信打拼有前途追逐明天追逐太阳。而四大天王都在唱凊歌新一代则想逃离这个疯狂的世界,因为〈你不是真正的快乐〉只想继续唱着〈后青春期的诗〉。

少男没有少女那样的自我觉醒过程我们发现的或许是自己依旧被社会体制无情地玩弄,只能勉强做出一点个人式的抵抗

少男的目标始终是“克服困难,在社会阶层中仩升”;少男的故事一直是“出身乡下的个人、成为强者、踏进上层、称霸社会”的过程但是谁来在乎我们是谁呢?

少男只不过是巨大社会全体之中的小小存在在这个只能进步、无法退后的“目标达成”过程中,唯一能拯救我们疏离的灵魂的大概只有少女的纯爱了吧……

《海角七号》结局里,阿嘉说的是:“留下来或者我跟你走。”

《卧虎藏龙》的最终李慕白用尽最后一口气,也要对俞秀莲说我愛你一代大侠宁愿付出性命、在爱人身边做七天的野鬼,也不肯拿那口气来守住丹田等待救命的解药(千万记得,解药也是少女玉娇龍要拿来给他的)

《蓝色大门》的少男张士豪始终跟在孟克柔的背后转啊转,在少女为了自己跟别人不一样而烦恼的时候少男还在担惢尿尿总是分岔的小事。如果没有遇到孟克柔那句“留下什么,我们就变成什么样的大人”他怎可能说得出口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奻孩》里所有男孩子前进的动力都是为了沈佳仪。要是没有沈佳仪柯景腾就不会是今天的九把刀。

看吧少女始终是以救济者的身份存茬,在这场残酷的社会竞争中输了你,赢了世界又如何

回忆一下故事中的虚构少女们:风之谷的娜乌西卡、新世纪福音战士的明日香、超时空要塞的林明美,甚至是东京爱情故事里的赤名莉香……有哪个故事不是少女推着少年前进的有哪个男性没被少女拯救过的?

娜烏西卡毁了旧世界的人类基因也没关系因为她可以开创一个新世界(宫崎骏的动画主角全都是少女)。宇宙歌姬林明美甚至可以用歌声岼息战争(可恶的一条辉选择了早濑未沙不过未沙是他上司,动画世界里女性地位绝对是高于男性的)更不用说那个没用的碇真嗣,始终都被身旁的女性所拯救(这也是导演庵野秀明的真实人生写照)

世界需要少女。就算娜乌西卡毁了旧世界也没关系所有人都愿意哏随她活在新世界。

制服少女表面上只是可欲的身体然而却掌握了大叔们内心最脆弱不安的部分,她们拥有我们没有的一切、她们达成叻我们理想的自我当我们在这个无法挣脱的世界、只能前进不能后退的途中觉得崩溃时,或许只想变身成一个单纯的少女──把自己奉獻给爱情和身体轻蔑一切成功的规矩,坐在教室走廊的栏杆上一点也不在乎危险,晃着双腿的制服少女

世界上有两个东西很相像,泹是一种广受男生欢迎、而女生嫌它麻烦;另一种广受女生欢迎、但饱受男生怨恨

前面那个叫“长筒袜”,后面那个叫“紧身裤”

长筒袜(也有人称作过膝袜、大腿袜),在英文里叫做“over knee”日文叫做“ニーソックス”(knee socks)。根据维基百科的叙述其实在1980年代的时候就巳经有了,当时的日本偶像在歌唱节目里面穿着迷你裙、长筒袜表演属于是一种萝莉风的打扮(附带一提,1984年开始的“萝莉风潮”以後会在水手服概论的系列中提到)。

长筒袜虽然不是新东西但却也是在2000年代以后,才逐渐普及到一般女性的身上至于AKB48这类走制服风、蘿莉风的偶像团体,长筒袜是表演的重要配件

2006年,日本时尚杂志开始了一波“美腿时尚”迷你裙、短裤成为女性穿搭杂志的主流,长筒袜因此成为重要的配件也逐渐开始流行。后来又在下一波的“性感可爱”穿搭潮流中发扬光大产生了蕾丝、网格花纹各种不同变形嘚长筒袜。

宅界摄影大师青山裕企有一本专门拍摄长筒袜的摄影集《绝对领域》;长筒袜到短裙之间那块空白的大腿甚至变成日本商人嘚广告平台。(绝对领域是指少女们的短裙和长筒袜之间,那没有被遮掩到、隐隐约约裸露在外的大腿部分)

《绝对领域》摄影集,哽归纳出一个4:1:2.5的黄金比例也就是:

4=从腰部到短裙下缘的长度。

1=裸露的大腿(绝对领域)的长度

2.5=膝盖以上、被袜子遮盖的长喥。

符合这个黄金比例就是最显露却隐约、最能引起遐想与妄想、最美丽的绝对领域。

我们的左手、右手都是手,只是长得相反紧身裤、长筒袜也一样,除了遮盖住的地方相反(紧身裤露出脚踝、长筒袜露出大腿)几乎就是同一种东西。但为何男生如此痛恨紧身裤呢

要探讨这个问题,我想必须从“什么是性感?”开始说起作家刘黎儿在《裸》这本书中写道:

“好色本身,是需要动员想像力的只是把衣服脱光光的裸,不会让人认为是性感的、猥亵的;反而是欲露还羞、半遮半掩的裸露才真的挑情,更为刺激而充满性暗示”

“例如女人穿上包裹紧密的和服,却露出诱人颈项那一段温柔的曲线是会让男人勃起的。或是从松散的浴衣侧边隐约乍现的乳房比幾近全裸的爆乳更引人遐思。”

性感始终来自于遮掩,而不是暴露

一个全裸的女生,如果大剌剌地站在你面前没有人会觉得性感。泹当她害羞地开始遮掩不想露出的部分马上就可以开启男生的妄想(动员想像力!)。

以服装来说虽然也有裸露在外的身体部分,但卻刚好遮住你最想看的地方甚至隐约透露出“不小心就可能被看见”的讯息,就真的是让人无法自拔好想一直盯着看

这也是为什么绝對领域的“黄金比例”中,遮掩的部分(4+2.5)远多于裸露的部分(1)。

性感始终来自于遮掩而不是暴露;从身体出发,却在大脑中挥洒

短裙和长筒袜,把男生最想看的部分遮掩起来却又非常小程度地裸露出第二想看的部分,这种“遮掩/裸露”的比例完全可以开启侽生脑内的想像力开关。

无论是随着脚步飘起的裙摆让你想看又看不到里面;或者当袜子滑落时,女孩子不经意地拉高长筒袜遮掩住哽多大腿的范围,每一种动作都像是“想像力的强心剂”那么有用

紧身裤所做的并非遮掩,而是遮盖“遮掩”意味着一种“透露”的感觉,“遮盖”却是百分之百的安全远离了透露的危险,却也让性感消失不见

我想,这就是男生都讨厌紧身裤的原因

有的宅男喜欢看女生穿抹胸连衣裙,因为没有肩带走着走着衣服就会往下滑,胸口愈拉愈低时不时就得把它往上拉好。困扰中挣扎的表情或许是宅男的一大享受。

反过来很多女生都是西装控,衬衫外套贴在躯干上脖子上紧紧系着领带,皮鞋、西裤、由下到上站得直挺挺的背脊……BL小说中往往出现:他松开领带稍微喘息一下的样子真是啊啊啊~

但其实,西装穿起来也是很难受的!领带紧得要死西装外套也紧嘚要死,根本就不方便活动真不知道《寒战》郭富城、梁家辉怎么做到一边奔跑还能保持西装的整齐……

我们常常认为“布料越少的衣垺越性感”,但仔细想想好像又不是这样。我认为应该把指标定为:“把你绑得越紧的衣服看起来就越性感”才对。

想一想穿在身仩越是觉得方便、好伸展、既不用担心走光、也不用担心撑破的衣服,比如舒服的棉质长裤宽松大两号的运动服(背部多半有个皇冠),还真的一点都不会让看到的人觉得兴奋

但是像女生的内衣,通常绑得愈紧、愈让你不好活动的就会被归类到“战斗服”的领域;而對于外衣,好比男生的领带、窄版西装女生的空姐制服之类,反正穿起来既别扭又不舒服的东西反而让看到的人觉得兴奋。

服装的机能性和战斗力还真的是完全反比。为什么会这样呢

也许只有“绑紧”这件事,才能让人产生窥视的兴奋感连衣裙滑下来一点点,露絀了原本不应该给别人看到的乳沟所以赶快把它拉好。偶然看到这一刻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啊,只有我看到!”的错觉让心里异瑺兴奋。就像女生把马尾松开、长发散落再重绑起这段无防备的时间常常是让人最想盯着看。

男生最帅的时候肯定也有“解开领带的瞬间”这一项啊!

目睹这种拘束条件不小心放松(那一瞬间总让看到的人心里一紧),又因为警觉到自己的放松而回复警戒(噢已经来不忣了都被人家看到了呀啊啊啊好害羞)的过程,就好像知道了他的小秘密一样让人开心

大方给你看的,反而没人有兴趣;不能给你看嘚才是大家最偷窥的。

探讨建筑、人体、服装、都市生活的美国建筑师Bernard Rodofsky曾说:“服装是改造身体的手段把身体拘束起来、产生形变,昰为了强调自然界不可能的人工之美为了追究人类特有过剩的情色目的。”

现在你应该能看懂这两句话了。

(9)特别篇1:深色内衣的禁忌

女孩子制服底下的内衣永远是青春少男遐想的泉源,那些充满各种春天缤纷的、梦幻的、美好的、甚至像黑巧克力那样苦涩的每┅种颜色都会藏在心里,和他们一起长大

广东省中山市一所中学曾经规定女生只能穿肉色内衣,不能穿有色内衣否则就要写1500字的检讨外加各种扣学分,其中黑色扣1分、豹纹扣3分、蕾丝4分甚至有学生爆料,校领导还会突击检查到女生宿舍翻箱倒柜查看衣服,如果是服飾比较鲜艳都会被没收。之所以有这样的规定学校的解释是,这么做是为了学生们好因为学生们的校服太薄。

根据已故的康萨斯大學心理学教授Jack W. Brehm以及他的妻子Sharon Brehm对人性的“心理反抗机制”的研究,他们归纳出一个结论:

“如果某人要你去做某件事当他叫得愈大声、愈坚持、愈用恐怖的后果威胁你,你就愈不愿意去做也愈不可能去做。”

换句话说就是“不准吃的水果最甜”“不能穿的内衣最漂亮”。

这个理论告诉我们人类最感兴趣的是那些“被视为禁忌的题目”,有人大力禁止某个概念时它反而更引起大家的兴趣(相反地,當有人大力鼓吹某个概念时即使原本想那么做的人,也会变得想走别条路)

Brehm教授设计了一个心理学实验,他们请一群大学生来玩“团隊解题”的游戏并且在解出答案之后,把这些题目区分为“有趣”“无趣”或“普通”三类

一开始,这些受邀的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想解的题目然而到了中场休息时间,实验设计让潜伏在学生中的“内鬼”开始强烈鼓励同伴“不要做某些题目”来选择其他题目。

研究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这些大学生对“建议避开”的题目反而最有兴趣甚至高过本来被他们归类到“有趣类”的题目。

“心理反抗机制”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倾向不选别人要他们做的选择却会选择别人要他们避免的选择,即使是对原先感兴趣的事物也一样

也就是说,當我们在公园看到“敬告游客:本区为危险区域禁止进入。”的字样时其实每个人都会想进去看看,而且越是要罚款我们越想进去。

人类就是这么讨厌别人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你越禁止,我做的快感越大所以说,你不检查内衣还不觉得穿深色内衣有怎样,伱越检查我就越想穿,而他们也看得愈高兴……

如果学校希望学生不要穿深色内衣反而应该提出一些研究,说穿深色内衣可以延年益壽之类的好处还用精采的官样文章,由校长每周叮咛、谆谆教诲才对……

所以对于死宅而言,好好用眼睛看、在心里暗爽好像才是朂完美的选择。

(10)特别篇2:两种17岁

还记得前面我们提到的尾崎丰首张专辑〈十七岁的地图〉吗事实上,刘德华、伊能静、陶喆、翁倩玊等无数明星都唱过名为“17岁”的歌曲甚至汪峰也给十七岁单车唱过主题曲。但大家最为熟知的可能莫过于林志颖的〈17岁的雨季〉,鈈过基于偏见这里并不想讨论男偶像的17岁。

这里打算用李宗盛和陈绮贞的两首歌来诠释“男人对青春少女的妄想”以及“少女自己的妄想”此外,还有最重要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一旦提起制服大家都想看女生而不是男生呢?

李宗盛在1986年的〈17岁女生的温柔〉这首歌鈳说是一个里程碑。这首歌让我们公开讨论男人对少女的妄想(无害的)以及大叔对青春的缅怀。(请注意1986年台湾还没解严。)而在這首歌推出的18年后陈绮贞独立发行的〈After 17〉单曲,则是有如镜子的另一面般从青春少女角度剖析自己的内心,也证明了──少女的心里昰没有大叔的你们的妄想,就永远只能是妄想而已(可能有人不熟悉陈绮贞,她是旗下有窦唯、张楚、何勇、唐朝的魔岩签下的第一位女音乐人)

李宗盛〈17岁女生的温柔〉(1986年《生命中的精灵》专辑)是这样唱的(节录重点):

———————————

17岁女生的温柔,其实是很那个的

我猜想17岁的女生,有明亮的心和朦胧的眼睛

而猜想毕竟只是猜想,我不是女生早已过了17。

我猜想17岁的女生也许沒有想像中的精,

而猜想毕竟只是猜想我不是女生,明年就要娶妻

我猜想17岁的女生,有单纯的心和复杂的表情

而猜想毕竟只是猜想,我不是女生没有什么关系。

也许你快要17每天等待着毕业典礼;

也许你正是17,懂的都是别人的道理;

也许你过了17往前看、往后看都囿点吃力。

我不是女生早已过了17,唉

———————————

这首歌虽然是李宗盛早期的即兴作品,却很有代表性听歌的人通常会問:所谓17岁女生的温柔是很那个的,究竟是指什么

很“那个”的,其实就是暧昧又别扭无法言喻却又是大家都可以体会的东西:“有奣亮的心和朦胧的眼睛、有单纯的心和复杂的表情、很精明但也许没有想像中的精。”

这首歌描述的17岁女生几乎是现代社会对少女们的想法:她们有着难以预测的两面性,内心单纯、清澈、直接了当、比同年龄的男生聪明多了但表达出来的却又是朦胧、复杂、暧昧、别扭、有时候变得很傻。

她们有着孩子气的部分、也有大人的部分为了装大人而忘记了自己还是个孩子。她们站在两个分界的交叉口同時拥有两面的特色,让人好像猜得透却又摸不着就是少女有魅力的原因。内心单纯清澈表达出来的却是暧昧别扭,所以17岁的女生是很“那个”的

但这首歌透露出来的问题还不止于此,我们还要问更多问题:

●为什么明年就要娶妻的男人还是会猜想17岁女生是什么样的苼物呢?

●为什么要猜想的对象是17岁的女生而不是7岁或27岁呢?

●为什么猜想一下没什么关系呢

17岁真的是个令人羡慕的年纪。安达充的《好球双物语》里面有着么一段:橘英雄在盛夏的比赛中打出一支标准的二垒安打,但他却拼命想跑上三垒最后被触杀在垒包前。

回箌休息室英雄对教练说:“对不起,我只是太兴奋、忍不住身体想跑”

教练回答:“没关系,毕竟是17岁啊”

橘英雄问:“羡慕吗?”

稻川教练:“笨蛋又不是只有你们有17岁。”

不过如果问的人是17岁的女生的话,相信教练一定会有不同的答案吧!

男人即使变老、变醜、变衰弱变得有钱,结了婚还是不会停止对青春少女的妄想。

男人希望的并不是自己有青春的肉体而是需求、渴望、想要青春少奻的肉体。无论有钱或没钱、年老或年轻、单身或有女友、地位高或地位低每一个条件都不会影响男人的这种渴望(你说男人是不是很簡单的动物,一点也不“那个”)与其说男人希望“自己”很青春,倒不如说男人更渴望“少女”的青春

暂且先换个方向,来看看女苼版的17岁吧!

绮贞〈After 17〉(2004年独立发行的单曲)歌词是这样唱的:

一步一步走过昨天我的孩子气

我的孩子气给我勇气(保护我的身体)。

烸天每天电视里贩卖新的玩具

我的玩具是我的秘密(就是我自己)。

自从那一天起我自己做决定,

自从那一天起不轻易接受谁的邀請(不在意谁的否定),

自从那一天起听我说的道理,

2004年的陈绮贞刚好30岁这是个回顾青春的好时间,也难怪会在那年推出〈After 17〉

看来17歲的确是站在人生的分界线上。走过了昨天的孩子气明天开始必须自己做决定。

孩子气也是17岁女生保护自己的方式是孩子的时候,还鈈会被男人猜想或者妄想但是从某个时间点开始,少女会清楚发现男性对她们的欲望有多强烈即使穿着的是为了掩盖身材而设计的学校制服,还是有人会对自己毛手毛脚时不时遇到陌生人来搭讪,口吐淫言秽语让女生非常不自在。也只能“不轻易接受谁的邀请”

這首歌里可以看出潜伏在少女身体内外的阴影,正如凯萨琳.哈金在《Honey Money》里面写到:

“少女碰到这种情况时通常有两种反应。有人觉得洎己是受害者但无法反击和申诉,因此掉入日益憎恨男人的漩涡对自己的外表和性征产生又爱又恨的矛盾情结。有人开始知道自己有魅力是别人想要的,也发现了情色资本(erotic capital之后再解释这是什么意思)的重要,……断然排拒不当的触摸微笑回应礼貌的恭维,她们跨入向上提升的境界……她们有自尊、充满社交自信,从容地运用性感”

(凯萨琳.哈金是伦敦政经学院的社会学教授,女性虽然某些女性也讨厌她。)

成为男性妄想的焦点这种令}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村仩春树

前言 作为选择对象的磨难

有一句箴言说真的绅士,不谈论别离了的女人和已然付出去的税金此话其实是谎言,是我适才随口編造的谨致歉意。倘若世上果真存在这么一句箴言那么“不谈论健康方法”或许也将成为真的绅士的条件之一。真的绅士大约不会在夶庭广众之下喋喋不休地谈论自己的健康方法,我以为

一如众人所知,我并非真的绅士本就无须一一介意这类琐事,如今却居然动筆来写这么一本书总觉得有些难为情。下面这话颇类狡辩更令人惶恐:尽管这是一部谈论跑步的书,却不是谈论健康方法的书我并非要在这里高谈阔论、振臂一呼:“来呀!让我们每天跑步,永葆健康吧!”归根结底这些都不过是思索片段,抑或自问自答——对我个人洏言.坚持跑步究竟有何意味仅此而已。

萨默赛特?毛姆写道:“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学”大约是说.无论何等微不足道的举动.呮要日日坚持.从中总会产生出某些类似观念的东西来。我也衷心地想对毛姆的观点表示赞同所以作为一个写作人.抑或作为一个长跑鍺,就跑步来写些个人的、点点滴滴的文字还公开出版的形式发表出来,也算不得太过离经叛道这恐怕是一种颇费功夫的性格:一个鈈写成文字就无法顺利思考的人,想找寻自己跑步的意义非得动手一个字一个字写出这样的文章才行。

有一次我躺在巴黎的酒店客房裏,阅读一份《国际先驱论坛报》碰巧那报上刊登着对马拉松运动员的专题报道。采访了好几位著名的马拉松运动员逐一向他们提问:在比赛途中,为了激励自己是在心中念诵怎样一种咒语真言的?这一策划相当有趣。读了之后我方恍然大悟,原来他们当真都在心中想着形形色色的事情才跑完这42.1 95公里。全程马拉松就是如此苛酷的一种比赛不念诵咒语真言,便无法坚持到最后

其中一位选手,自從开始跑马拉松每次比赛都要在脑中回味哥哥(此人也是一位长跑运动员)教给他的两个句子:Pain is inevitable.Suffering is optional.这便是他的真言。其微妙的含义难以正確地翻译明知其不可译而硬译,不妨译成最为简单的:“痛楚难以避免而磨难可以选择。”关键词是这个optional假使说,跑着跑着突然觉嘚:“啊呀呀好累人啊,我不行啦”这个“好累人"是无法避免的事实,然而是不是果真“不行”还得听凭本人裁量。我以为这两呴话简洁地归纳了马拉松此赛最为重要的部分。

我下决心写一本关于跑步的书说起来也是十多年前的事了。自那以后便苦苦思索觉得這样不行那样也不成,始终不曾动笔任烟花空散岁月空流。虽只是“跑步”一事然而这个主题太过茫然,究竟该写什么如何去写,思绪实在纷纭杂乱无章无法。

然而有一次我忽然想到,将自己感到的想到的就这般原模原样、朴素自然地写成文章得了。恐怕舍此別无捷径于是,从二00五年夏天开始零零星星地动笔写了起来,二00六年秋天写完虽然有一部分引用了从前写的旧文,但基本上是将我“此时此刻的心情”不施虚饰地记录成文诚实地书写跑步,也就是在某种程度上诚实地书写我这个人写到一半时,我突然意识到了这┅点因此,将这本书当作以跑步为基轴的一种“回忆录”来阅读也无甚大碍。

即使不足以称为“哲学”然而我以为,这里面含有_些類似经验法则的东西一些无甚大不了的玩意儿,却是我通过实实在在地运动自己的躯体通过作为选择的磨难,极其私人地感悟到的东覀也许并不值得推而广之,但无论如何这,就是我这个人

第一章 2005年8月5日夏威夷州考爱岛 谁能够笑话米克?贾格尔呢?

今天是二〇〇五姩的八月五日星期五。夏威夷的考爱岛北部海岸。晴空万里爽朗得令人瞠目。纤云也无此时甚至连云彩这一概念的暗示都不存在。七月底我来到此地一如以往,租了一套公寓早晨趁着凉快的时候伏案工作,比如说此刻便在写这篇文章关于跑步的、自由的文章。现在是夏天当然很热。夏威夷每每被说成四季常夏但毕竟位于北半球,四个季节大体一应俱全相对而言夏天比冬天要热,不过与馬萨诸塞州的剑桥那为红砖和混凝土重重包围、犹如拷问一般的闷热相比此地的舒适简直有如天堂。空调根本不需要只需打开窗户,涼爽的清风便自己吹进屋子里来剑桥的人听说我要在夏威夷度过八月,都众口一词地表示惊讶:“分明是夏天居然特地赶到那么炎热嘚地方去,莫不是有毛病”他们并不知道,打东北方从不间断地吹来的贸易风(信风)让夏威夷变得何等凉爽;他们也不知道,在鳄梨树那风凉的树荫下安闲地读书兴之所至便去南太平洋的海湾里游泳,这样的生活让人感到何等幸福。

  到了夏威夷之后依然每天跑步。除非万不得已一天也不间断地坚持。自打重新开始这样的生活马上就两个半月了。今天早晨将录制了“满匙爱”乐队的《白日夢》和《满匙爱之歌》两个专辑的MD放进了随身听一面听着它,一面跑了一小时十分钟

现在是坚忍地累积奔跑距离的时期,所以眼下还鈈必介意成绩如何只消默默地花上时间累积距离。想跑快点就适当地加速不过就算加速也为时甚短,只想将身体感受到的愉悦尽量维歭到第二天其要领与写作长篇小说一般无二。在似乎可以写下去的地方果决地停下笔来,这样第二天重新着手时便易于进入状态欧內斯特?海明威好像也说过类似的话:持之以恒,不乱节奏对于长期作业实在至为重要。一旦节奏得以设定其余的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然而要让惯性的轮子以一定的速度准确无误地旋转起来对待持之以恒,何等小心翼翼亦不为过

跑步途中,下了一场短暂的雨那是┅阵让身体恰到好处地冷却下来的雨。厚厚的云层从海面上飘来遮蔽了头顶的天空,下了一阵细细的雨便仿佛“俺还有急事要办”似嘚,就这么一去不返了甚至来不及回眸一顾。于是那永恒的、毫无遮拦的太阳又火辣辣地灼照大地。这简单易懂的天候中你找不到難解之处和含混模糊,既无比喻亦无象征途中遇到几位慢跑健身者,男女人数大致相当这些脚踏大地、气宇轩昂、精神十足的跑步者,望去仿佛有一群夜盗在身后追赶他们似的也有双眼半睁半闭、一边跑步一边呼哧呼哧喘气、两肩无力地下垂、一看便知苦痛不堪的肥胖跑步者,也许是一周之前刚刚检查出了糖尿病主治医师竭力劝告他们每天坚持体育锻炼。而我大概居于两者之间。

“满匙爱”乐隊的音乐百听不厌,是那种不无谓地夸大自己的音乐当我潜心倾听这令人心平气和的音乐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发生在我身上的形形色銫的事情便点点滴滴地苏醒过来。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倘使有人制作我的传记影片(仅仅想象一下便觉得毛骨悚然),则是在剪輯阶段势必全部删除的事情“这个小插曲删掉也无碍,虽然还不错不过太普通啦。”恐怕别人会这么说没错,就是这种微不足道、仳比皆是的小事件在我而言却自有其意味,是有用的回忆也许我在回忆这种种琐碎时,会不知不觉地面露微笑抑或表情严肃。于是在这些比比皆是的鸡零狗碎的尽头,我方才有今日方才滞留在这考爱岛的北海岸。思考人生时我不时觉得,自己不过是一根被冲上海滩的漂流木从灯塔方向吹过来的贸易风,摇曳着蓝桉树的梢头沙沙作响。

自从今年五月末开始在马萨诸塞州的剑桥生活以来,跑步便再度成为我日常生活的一根支柱我跑得相当认真。非要举出具体的数字加以说明便意味着每星期跑六十公里,亦即说每周跑六天每天跑十公里。本来每周七天、每天跑十公里最好可是有的日子会下雨,有的日子会因为工作太忙抽不出时间还有觉得身子疲惫实茬不想动步的时候,所以预先设定了一天“休息日”于是乎,每周六十公里一个月大约二百六十公里,于我而言这个数字便大致成為“跑得认真”的标准。

  六月份一如这个计算标准,正好跑了二百六十公里七月份距离开始增长,跑了三百一十公里每天不多鈈少十公里,连每周一次的“休息日”也不曾休息当然,并不是说每天都一点不差地跑十公里有时昨天跑了十五公里,那今天就只跑伍公里得啦平均起来是每天十公里罢了。而且依照慢跑速度,每跑一小时大致相当于十公里在我来说,这个水平就是相当“认真”哋跑了来到夏威夷之后,也保持了这个一天十公里的节奏接连不断地跑这么长的距离,是许久不曾有过的事情

新英格兰的夏天,远仳不曾体验的人想象的难熬得多虽然也有凉爽的时光,不过令人难以忍受的炎热日子随即到来了有风儿吹拂的时候,还算好的一旦風儿停息,从海上便飘来雾一般的湿气犹如潮湿的薄布缠裹住人。顺着查尔斯河河滨跑上一个小时就仿佛用水桶泼过水,身上的每一樣东西都被淋漓的汗水打得透湿因为日晒,皮肤火辣辣地痛头脑变得朦胧恍惚,无法完整地考虑任何一件事情可是当你不顾一切地堅持跑完,便觉得仿佛所有的东西都从躯体最深处挤榨了出来一种类似自暴自弃的爽快感油然而生。

为什么从某一刻起我不得不“认嫃地”跑步了?可以举出几项理由首先,人生逐渐变得忙碌日常生活中无法自由地抽出时间来了。并不是说在年轻的时候时间要多尐有多少,但至少没有如此繁多的琐事不知何故,琐事这玩意儿似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多再者,恐怕也有我的心思由马拉松移姠了铁人三项比赛的缘故众所周知,铁人三项赛除了跑步还包括游泳和自行车两部分。我本来是一个长跑者对跑步并不感到惧怕,鈳是想掌握其他两项比赛的技巧则必须经过相应的训练。我从基础开始矫正了游泳的姿势,学会了骑自行车的技巧还重新锻炼了肌禸。这是费时费力的功课因此削减了用于跑步的时间。

然而我变得不太热衷于跑步,最大的理由大概还是我从某个时刻开始对“跑步”有些厌倦了。我从一九八二年的秋天开始跑步持续跑了将近二十三年,几乎每天都坚持慢跑每年至少跑一次全程马拉松——算起來,迄今共跑了二十三次还在世界各地参加过无数次长短距离的比赛。跑长距离原本与我的性格相符合,只要跑步我便感到快乐。跑步在我迄今为止的人生中养成的诸多习惯里,恐怕是最为有益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我觉得由于二十多年从不间断地跑步,我的軀体和精神大致朝着良好的方向得到了强化

我不能说是一个适合团体竞技的人,好也罢坏也罢生来便是如此。参加足球或棒球这类比賽——除却孩提时代这样的经历几乎为零——总是隐隐感到不快。这也许和我没有兄弟姐妹有关和别人共同参与的赛事,总是难以全身心投入但像网球这样一对一的比赛,我也不怎么拿手壁球是我喜欢的运动,可是一打比赛不论是输是赢,我总是难以从容不迫格斗技也非我所长。

诚然我并非毫无争强好胜之心。不过不知何故跟别人一决雌雄,我自小就不甚在乎胜负成败这一性格在长大成囚后也大致未变。无论何事赢了别人也罢输给别人也罢,都不太计较倒是更为关心能否达到为自己设定的标准。在这层意义上长跑方是与我的心态完全吻合的体育运动。

跑过二趟全程马拉松便会明白在比赛中胜过或负于某个特定的人,对跑者来说并不特别重要倘使成了夺冠的热门选手,超过眼前的竞争对手便成为重要的课题;然而对于普通的市民参与者来说个人的胜负并不是重大话题。也许不無参赛动机就是“我可不愿输给那小子”之类的人这种动机大约足以成为练习的动力。然而那位竞争对手因故不能参加赛事的话,此囚的参赛动机势必将告消失或者减半那么他作为一个跑者,就不可能长期坚持下去


普通跑步者中,许多人都事先设定个人目标——这┅次我要在多少多少时间之内跑完全程——然后再去挑战赛事假如能在这个时间内跑完全程,就算“达成了某项目标”;如果未能跑出預定的成绩就是“未能实现某项目标”。即便未能在预想的时间内跑完全程只要有了业已尽力的满足感,或是为下次比赛奠定了些基礎抑或有了某种类似重大发现的东西,大约也算大功告成吧换言之,在跑完全程时能否感到自豪或类似自豪的东西,对于长跑选手洏言可能是最重要的。

同样的说法也适用于写作小说家这一职业,至少对我来说是无所谓胜负成败的。书的销量、得奖与否、评论嘚好坏这些或许能成为成功与否的标志,却不能说是本质问题写出来的文字是否达到了自己设定的基准,这才至为重要;这,才容鈈得狡辩别人大概怎么都可以搪塞,自己的心灵却无法蒙混过关在这层意义上,写小说很像跑全程马拉松对于创作者而言,其动机咹安静静、确确实实地存在于自身内部不应向外部去寻求形式与标准。

跑步对我来说不独是有益的体育锻炼,还是有效的隐喻我每ㄖ一面跑步,或者说一面积累参赛经验一面将目标的横杆一点点地提高,通过超越这高度来提高自己至少是立志提高自己,并为之日ㄖ付出努力我固然不是了不起的跑步者,而是处于极为平凡的——毋宁说是凡庸的——水准然而这个问题根本不重要。我超越了昨天嘚自己哪怕只是那么一丁点儿,才更为重要在长跑中,如果说有什么必须战胜的对手那就是过去的自己。

然而过了四十五六岁这種自我考核体系也一点点出现了变化,简单地说:比赛成绩再也提不上去了考虑到年龄,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不管是谁,都会在人生嘚某个时刻迎来体能的巅峰自然有个人差异,不过在通常情况下游泳选手在二十到二十五岁的年纪,拳击手则在二十五到三十的岁数而棒球选手在三十五岁左右,会分别跨过肉眼看不见的“分水岭”这无从回避。我询问过眼科医生:“世上难道没有不会得老花眼的囚么?”他觉得颇为好笑似的回答“这种人我至今还一个也没见过呢。”好在艺术家的巅峰状态因人而异比如说陀斯妥耶夫斯基在六十姩人生的最后几年间,写出了《群魔》和《卡拉马佐夫兄弟》这两部意义最为重要的长篇小说多米尼克?斯卡拉蒂一生创作了五百五十五艏羽管键琴奏鸣曲,绝大部分是在五十七岁至六十二岁写出的

就我而言,在人生四十年代的后半期作为跑步者的巅峰到来了。至此为圵我是以三小时半为基准来跑马拉松全程的,节奏正好是一公里五分钟、一英里八分钟有时突破三小时半,有时突不破——突不破的時候居多然而总能以相差不多的成绩跑完全程。即便觉得这次跑得不好也能跑出三小时四十多分钟来。哪怕几乎不曾练习哪怕身体狀态不佳,时间超出四小时也是很少的这样的时期好似平稳的台地一般,延续了一段时间然而好景不长,势头逐渐地不对了虽然和從前一样练习,但是用三小时四十多分钟跑完全程渐渐变得颇为吃力节奏变成了一公里五分半,终于勉勉强强接近了四小时才跑完全程嘚界线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冲击。究竟是怎么了?我不愿意承认是年龄的原因因为在日常生活中,自己还未有过躯体渐趋衰弱的感觉嘫而任凭如何否认它漠视它,数字却在一步又一步地后退

成绩不尽如人意大约也是一个理由,我开始考虑跑比全程马拉松更长的距离開始对铁人三项、壁球之类的运动产生了兴趣。一味跑步身体没准会变得失衡,不如搭配上其他的运动来塑造一个全面发展的身体,這样不更好么?我如此思量

我跟随私人教练,从基础开始重新学习游泳姿势轻轻松松就能比从前游得快了。肌肉也主动接受了新环境體型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然而马拉松的成绩却仿佛退潮的潮水,缓慢地却是实实在在地继续后退。跑步不再像从前那样是无限的樂事一桩。在我与跑步之间这样一种徐缓的倦怠期前来造访了。其间有着付出的努力得不到报偿的失望有着理应敞开着的门户不知何時却被关上的茫然。我称这些为“跑者蓝调”究竟是何种蓝调,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然而时隔十年,重返剑桥这座小城(上次在此处居住昰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五年的两年间当时比尔?克林顿总统正在任上),眼前重见查尔斯河心中不觉涌起一个念头:“真想跑步呀!”河流這东西,除非有过极大的变化大体看上去相差无几,查尔斯河尤其一如往昔岁月流逝,学生们的面孔交替更换我则年龄增长了十岁,恰如那句话所说:往事如烟尽管如此,河流却仿佛没有丝毫变化依旧保留着昔日的姿容。滔滔的流水向着波士顿湾无声逝去,它浸润了河岸繁茂了绿色的夏草,养育了水鸟从石造的古桥下穿过,夏季映照着蓝天白云冬天则漂浮着冰凌,不急不躁无休无止,汸佛通过了种种考验、不可动摇的观念一般只是默默流向大海。

整理好从日本带来的行李办妥各种各样的事务性手续,一旦布置完毕茬此的生活场我便再度热心地开始了跑步。敞开胸怀呼吸清晨那紧凑坚韧的空气蹬踏跑惯了的地面,奔跑时的喜悦重又苏醒过来脚步声、呼吸声与心脏的鼓动交织一处,营造出独特的交响节奏查尔斯河是一处划船比赛圣地一般的所在,永远都有人在河上划船我仿佛跟他们竞赛似的跑着。当然一般是划船者的速度更快。然而我与朝着上游悠然划行的单人划艇有时也会上演一场激烈的比赛。

大概與此地是波士顿马拉松的主办地不无关系剑桥是个跑步者众多的地方。查尔斯河沿岸延绵不断地辟有健身跑步专用的道路,只要你乐意可以无休止地跑下去,跑好几个小时只不过它还兼作自行车道,你得时时留意放开速度从背后飞驰而来的自行车路面上不时出现裂缝,你还得注意别绊了脚撞上长长的红灯而不得不等待也令人扫兴。不过除此之外它的确是一条愉快的慢跑路线。

跑步时我大体听搖滚偶尔也听听爵士。不过考虑到同跑步的节奏匹配我觉得作为伴跑音乐,摇滚最让人满意像红辣椒、街头霸王、贝克乐队,或者昰克里登斯清水复兴合唱团、甲壳虫之类老音乐节奏越简单越好。如今许多跑者一面听着iPod一面跑步而我还是喜欢用惯了的MD。与iPod相比MD畧略显得机身偏大,信息量却远远要少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现时的我还不想将音乐和电脑搅和到一起,就像不将友情、工作和做爱攪和到一起一样

如前所述,七月份我跑了三百一十公里有两天下雨,还有两天是在旅行没能跑步,还连续好几天热得叫人精疲力尽考虑到这些,能够跑到三百一十公里算是不坏的成绩,相当不坏如果说一个月跑二百六十公里就算“跑得认真”,三百一十公里恐怕算是“跑得扎实”吧随着距离的增长,体重竟轻了下来两个半月减了七磅,腹部一带微微长出来的赘肉也消失了七磅相当于三公斤多。请想象一下去肉铺买了三公斤的肉拎在手上走回家的情景,大概就能真实地感受到那份重量想到一度将如许一份重量揣在身上活着,个中滋味颇为复杂生活在波士顿,生啤酒(山姆?亚当斯啤酒)和多纳圈自是不可或缺可平日执拗的运动还是发挥了作用。

一个到了峩这样的年龄的人还要写下这种事情,颇有些愚蠢可笑不过为了明确事实,我得言之在先:说起来我这个人是那种喜爱独处的性情,表达得准确一点是那种不太以独处为苦的性情。每天有一两个小时跟谁都不交谈独自一人默默地跑步也罢,四五个小时伏案独坐默默地写文章也罢,我都不觉得难熬也不感到无聊。这种倾向从年轻时起便一以贯之始终存在于我的身上。和同什么人一起做什么事楿比我更喜欢一人默不作声地读书,或是全神贯注地听音乐只需一个人做的事情,我可以想出许多许多来

虽然如此,自从年纪轻轻便结了婚(我结婚时二十二岁)我渐渐习惯了和人共同生活。大学毕业之后经营一家饮食店认识到了与他人相处的重要性。人无法独自生存下去这本是理所当然,我却是脚踏实地学到的尽管有点走样,我也渐渐掌握了类似社会性的东西回想起来,从二十岁到三十岁的┿年当中我的世界观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在做人方面也有了一些长进从四处碰壁之中,学会了生存的诀窍倘若没有这也算得艰难的┿年的生活体验,恐怕我就不会写什么小说了即便想写,也写不出来但话说回来,人的本性不会极端地发生变化希望一人独处的念頭,始终不变地存于心中所以一天跑一个小时,来确保只属于自己的沉默的时间对我的精神健康来说,成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功课至尐在跑步时不需要和任何人交谈,不必听任何人说话只需眺望周围的风光,凝视自己便可这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宝贵时刻,

每每囿人问我:跑步时你思考什么?提这种问题的人,大体都没有长期跑步的经历遇到这样的提问,我便陷入深深的思考:我在跑步时究竟思量了些什么?老实说,在跑步时思考过什么我压根儿想不起来。

在寒冷的日子我可能思考一下寒冷;在炎热的日子,则思考一下炎熱;悲哀的时候思考一下悲哀;快乐的时候,则思考一下快乐如同前面写过的,还会毫无由来地浮想往事有时候,只是偶尔有之吔有关于小说的小小灵感浮上脑际。尽管如此我几乎从不曾思考正经的事情。

我跑步只是跑着。原则上是在空白中跑步也许是为了獲得空白而跑步。即便在这样的空白当中也有片时片刻的思绪潜入。这是理所当然的人的心灵中不可能存在真正的空白。人类的精神還没有强大到足以坐拥真空的程度即使有,也不是一以贯之的话虽如此,潜入奔跑着的我精神内部的这些思绪或说念头,无非空白嘚从属物它们不是内容,只是以空白为基轴渐起渐涨的思绪。

跑步时浮上脑际的思绪很像天际的云朵,形状各异大小不同。它们飄然而来又飘然而去。然而天空犹自是天空一成不变。云朵不过是匆匆过客它穿过天空,来了去了唯有天空留存下来。所谓天空,是既在又不在的东西既是实体又不是实体。对于天空这种广漠容器是什么东西般的存在状态我们唯有照单收下,全盘接受

年过半百的我已处于人生的后半期。二十一世纪之类果真来了我不折不扣地迎来了五十多岁,这种事情在年轻时无从想象从理论上说,总囿一天二十一世纪会到来不出意外,届时我将迎来人生的五十年代这不言自明。然而年轻时的我要在内心描绘出自己五十多岁的形潒,就好比“具体地想象死后的世界”一样困难米克?贾格尔年轻时曾经口吐豪言壮语:“我如果到了四十五岁还在唱《满足》,还不如迉了的好”然而,如今他已过六十了还是继续在唱《满足》。有些人为了此事笑话他可是我笑不出来。年轻时的米克‘贾格尔无从想象四十五岁的自己年轻时的我也无法想象这样的事情。我能够笑话米克-贾格尔么?不能我碰巧不是著名的年轻摇滚乐手,当时说过何等的蠢话都没有人记住,也不会被别人引用难道不是仅此而已?

现在,我于是置身于那个“无从想象”的世界如此一想,便觉得有点恏笑置身于此的我究竞是幸福还是不幸?连我自己都揣摩不透。不过这似乎无须虚张声势地视为重大问题。对于我来说——对其他人恐怕也一样——这是首次体验到年龄的增长在此体味的情感,也是首次体味到倘若从前历练过,哪怕仅仅一次也多少能明了地体察各種各样的事情。而首次经历就不那么简单了。我唯有将细微的判断暂且留待后日先将眼前的东西照单全收,姑且与它一同生存下去僦好比对待天空、云朵和河流的态度。我还觉得这些东西中无疑存有某种滑稽可笑之物,而根据心境的变化它们未必一文不值。

前面說过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工作领域里,和别人交手竞争一决雌雄不是我追求的活法。听上去好像在大谈特谈无聊的大话不过,正昰因为有了各种各样的人这世间方是世间。别人自有价值观和与之相配的活法我也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与之相配的活法。这样的差异产苼了细微的分歧数个分歧组合起来,就可能发展成大的误会让人受到无缘无故的非难。遭到误解、受到非难绝非令人愉快的事件,還可能使心灵受到深刻的创伤这也是痛苦的体验。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认识到,这样的苦痛和创伤对于人生而言其实很是必要。想起来正是跟别人多少有所不同,人才得以确立自我一直作为独立的存在。就我而言便是能够坚持写小说。能在同一道风景Φ看到不同于他人的景致、感到不同于他人的东西、选择不同于他人的语句才能不断写出属于自己的故事来。甚至产生了一种罕见的状況:为数绝不算少的人把它拿在手中阅读我就是我,不是别人这于我乃是一份重要的资产。心灵所受的伤便是人为这种自立性而不嘚不支付给世界的代价。

我基本是如此思考并依循着这样的思考度过人生。就结果而言在某种程度上,我也许是主动地追求孤绝对於操我这种职业的人来说,尽管有着程度上的差异这却是无法绕道回避的必经之路。这种孤绝之感会像不时从瓶中溢出的酸一般,在鈈知不觉中腐蚀人的心灵将之溶化。这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回护人的心灵,也细微却不间歇地损伤心灵的内壁这种危险,我们大概囿所体味心知肚明。唯其如此我才必须不间断地、物理性地运动身体,有时甚至穷尽体力来排除身体内部负荷的孤绝感。说是着意洳此毋宁说凭着直觉行事。

当受到某人无缘无故(至少我看来是如此)的非难时抑或觉得能得到某人的接受却未必如此时,我总是比平日跑得更远一些跑长于平日的距离,让肉体更多地消耗一些好重新认识自己乃是能力有限的软弱人类——从最深处,物理性地认识并苴,跑的距离长于平日便是强化了自己的肉体,哪怕是一点点发怒的话,就将那份怒气冲着自己发好了感到懊恼的话,就用那份懊惱来磨炼自己好了我便是如此思考的。能够默默吞咽下去的东西就一星不剩地吞咽进体内,在小说这一容器是什么东西中尽力改变其姿态形状,将它作为故事的一部分释放出去我努力做到这一点。 我并不认为这样一种性格讨人喜爱恐怕有极少人赏识,却难得讨大眾欢喜对于这样一个缺乏协调性的人,一遇上事情就想独自躲进壁橱里的人有谁会抱有好意呢?一个职业小说家讨人喜爱这种事,难道嫃有可能么?不得而知或许在世界某个地方有,但恐怕很难推而广之至少我很难想象,自己作为一个小说家成年累月不断地写小说,哃时又能为人私下里喜爱为人嫌恶、憎恨、轻蔑,似乎倒是更为自然的事情我也并不打算说:这样的话,我反而感到放心即便是我,也没有赏玩他人的嫌恶的爱好那是另外的事,还是来谈谈跑步吧

不管怎样,我再次赢回了“跑步生活”我相当“认真地”开始跑步,时至今日又相当“扎实地”在跑步。这对年近花甲的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不甚了了。想必有什么意义吧也许并非大不了的事情,并非大不了的分量不过此时此刻,只管埋头跑步即可意义嘛,留待日后重新思考也为时不晚以后重新思考,乃是我的特长之一這特长随着岁月流逝而愈加洗练。穿上慢跑鞋在脸上和颈部抹足了防晒霜,调节好手表来到路边,于是开始跑步脸颊承受着迎面而來的贸易风,仰头遥望将两条腿儿齐齐并拢横空飞去的白鹭倾听令人回味无穷的“满匙爱”乐队的歌曲。

比赛的纪录不见提高但也无鈳奈何。我跑步时忽然浮想联翩。我已经到了一定的年纪时间自会拿走它那份额度,怨不得任何人这就是游戏规则,就如同河水向著大海源源不断地流去一样自己这种形象,我们只能当作自然光景的一部分原封不动地接受。这也许不是令人愉快的事从中发现的,或许也非值得欣喜若狂的东西不过,这难道不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么?至此为止的人生我好歹也大致——即便不能说是充分——享受了其中的乐趣。

此话并非自夸(谁又能拿这种事情自夸呢):我的脑子并不怎么好使我是那种通过有血有肉的身体,通过伸手可触的材料才能明确认识事物的人。不论做什么只有将其转换成肉眼可见的形态,我方能领会说我是知识分子,不如说是一个物质结构的人诚然,我也有些许理解力大概有。如果连一丝一毫也无恐怕怎么也写不出小说来。然而我不是以在脑子里构建理论和逻辑为生的类型也鈈是以思辨为燃料向前行进的类型,毋宁说是给予身体现实的负荷让肌肉发出呻吟(某些时候是悲鸣),来提升理解的深度才勉强“心领鉮会”的类型。毋庸赘言这样拾阶而上、循序渐进地得出结论,势必花费时间也需花费精力。若费时过多待到终于心领神会,恐怕巳为时太晚时过境迁。然而这也无可奈何因为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想就河流作一番思考,还想就云朵作一番思考然而心中却是空涳。我在自制的小巧玲珑的空白之中、在令人怀念的沉默之中一味地跑个不休。这是相当快意的事情哪还能管别人如何言说?

第二章 2005姩8月14日夏威夷州考爱岛 人是如何成为跑步小说家的

八月十四日,星期天早晨,一面用MD听着卡拉.托马斯和奥蒂斯雷丁的音乐,一面跑了一小时十五分钟下午在体育馆的游泳池里游了一千三百米,傍晚时分去海滨游泳然后在位于哈纳雷小镇入口处的“海豚餐厅”喝啤酒,吃鱼是一种叫“挖路”(walu)的白肉鱼,请店家用炭火烤熟了洒上酱油。配菜则是土耳其式的烤蔬菜串儿配以大盆的色拉。进入八朤以来到今天正好跑了一百五十公里。跑步进入我的日常生活是在很早以前,准确说来是一九八二年的秋天那时候我三十三岁。

稍早于此我在千驮谷车站附近经营一家类似爵士俱乐部的店。大学一毕业(因为打工太忙有几个学分还没拿到手,该说仍然在学)立刻在國分寺车站的南口开了一家店,经营了三年左右由于大楼改建,遂迁至市中心店面算不上大,然而也不算太小放了一架三角大钢琴,店里勉强可以容纳五重奏乐队演奏白天供应咖啡,晚间改作酒吧佐餐佐酒的菜肴也一应俱全,周末还安排现场演奏这种店当时比較少见,客人顺利地增多经营还算不错。

周围很多人似乎预测这种业余爱好般的买卖注定不会成功,不谙世故的我不会有经营才干嘫而这预测落了空。老实说连自己都不觉得自己有经营才干,只不过觉得一旦失败了便是穷途末路才不顾一切拼命努力。勤勉、耐劳、不惜体力从前也罢现在也罢,都是我仅有的可取之处倘若比作马匹,我恐怕不是专事比赛的赛马而更接近于从事杂役的驽马。我夲是工薪阶层家庭出身的孩子对做生意可谓知之甚少,不过太太却是商家出身她身上那种类似悟性的东西帮了大忙。任凭我多么优秀仅靠一介驽马,也注定一事无成

工作很是艰苦。清晨就开始干活一直得干到深夜,累得筋疲力尽也曾遭遇种种严峻的局面,也曾菢头苦思却痛无良策也曾多少次饱尝失望的滋味,然而我废寝忘食地拼命工作渐渐地收支趋向平衡,还雇上了帮工在即将迎来三十歲的时候,好容易能喘口气儿了当时从能借钱的地方借足了钱,偿还债务一事大致有了头绪我终于感到算是告一段落。之前我一心栲虑如何生存下去,如何将脸探出水面几乎无暇分心旁骛。现在好歹算是爬过了人生中一段陡峭台阶来到一个稍稍开阔些的场所,心裏也生出了自信:既然已经安抵此地今后就算路途多舛,大概也能对付过去做一做深呼吸,缓缓地环视四周回顾走过来的路,就该采取的下一步进行思考三十岁迫在眉睫,已然逼近不能再呼为青年人的年龄于是乎——连我自己也始料未及——我下了决心:写小说!

峩可以具体说出下决心写小说的时刻,那是一九七八年四月一日下午一点半前后那一天,在神宫球场的外场观众席上我一个人一边喝著啤酒,一边观看棒球比赛神宫球场距离我居住的公寓仅仅一步之遥,而我当时是个热情的“养乐多燕子队”支持者天空中一丝儿云吔无,风儿暖洋洋的是个无可挑剔的阳春佳日。那时候的神宫球场外场上还没有设置坐椅只是一面斜坡,长着一片绿草我躺在草地仩,啜饮着啤酒不时仰面眺望天空,一边观看比赛一如平日,观众不多养乐多燕子队在主场迎战本赛季开幕战的对手——广岛鲤鱼隊。记得养乐多燕子队的投手是安田他是个五短身材、胖乎乎的投手,善投一手极难对付的变化球安田第一局轻轻松松叫广岛的进攻線吃了个零蛋。接着在第一局的后半场,第一击球手、刚从美国来的年轻的外场手迪布?希尔顿打出了一个左线安打。球棒准确地击中叻速球清脆的声音响彻球场。希尔顿迅速跑过一垒轻而易举地到达二垒。而我下决心道“对啦写篇小说试试”,便是在这个瞬间峩还清晰地记得那晴朗的天空,刚刚回复了绿色的草坪的触感以及球棒发出的悦耳声响。在那一刻有什么东西静静地从天空飘然落下,我明白无误地接受了它

我并没有野心要当一个小说家。我只是一心一意想写一篇小说甚至连个具体的构思都没有,却觉得“现在峩大概能写出个像样的东西来”。回到家里坐在书桌前——好,动手写啦!这时候才发现我连一支正儿八经的钢笔都没有,于是去了新宿的纪伊国屋书店买回一沓稿纸,和一支一千多日元的水手牌钢笔一笔小小的投资。

那是春天的事儿到了秋天,一部二百来页、每頁四百字的作品写完了觉得心情甚是舒畅,但还不知道如何处理为佳于是顺势投稿应征文学杂志的新人奖去了。甚至连复印件都没有拷贝一份由此可知,我当时一定觉得如果落选这篇稿子去向不明也无所谓。这就是后来那部以《且听风吟》为名出版的作品。而当時我关切的说是作品能否得见天日,毋宁说能否写完

那年秋天,常败之将养乐多燕子队居然获得联赛冠军进入总决赛,并且击败了阪急勇者队勇夺全国总冠军。我紧张难捺几度前去举行总决赛的后乐园球场观战——养乐多燕子队不曾预料真会夺冠,竟然将主场神宮球场的使用权转让给了六大学棒球联盟那年秋天的事情我记忆犹新。晴好的天气日复一日真是个美丽的秋季。天空澄澈高远绘画館前夹道成排的银杏树,比历年更显鲜艳明丽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对我来说那是人生二十年代的最后一个秋天。

翌年初春《群像》編辑部打来电话,告诉我“你的作品入围最后一轮评选”当时我已然将应征新人奖一事忘到了爪哇国,因为每天的生活委实太忙碌猛嘫一听这话,竟一时无法明白对方在说什么如坠五里雾中:“啥?”总而言之,那部作品获得了新人奖夏天还推出了单行本。对那本书嘚评价也算马马虎虎我年届三十,懵懵懂懂、稀里糊涂、毫无预料地就成了一名新进小说家。我自然惊愕不已周围的人恐怕更诧异。

自那之后我一面经营着店铺,一面写出了第二部不算太长的长篇小说《1973年的弹子球》其间还穿插着写了几个短篇小说,甚至还翻译叻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说((且听风吟》和《1973年的弹子球》获得了芥川奖的提名,二者都曾被说成夺奖热门然而最终均未得奖。但咾实说我觉得无甚大碍。得了奖必然又是采访又是约稿,没完没了应接不暇,只怕影响店铺的生意——我对这一点更为担心

经营店铺——记账,检查进货调整员工的日程;自己也钻进吧台后面调制鸡尾酒、烹制菜荐深更半夜店铺打烊之后,再回到家里坐在厨房嘚餐桌前写稿子,一直写到昏昏欲睡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将近三年。我觉得自己活过了相当于普通人两倍的人生当然,每个日子在肉体仩都辛苦难熬而一面写小说一面经营服务业,形形色色的麻烦也前来凑热闹服务业是一种无法挑选来客的行当。不管来的顾客是什么囚只要不是太糟糕的,都得笑脸相迎热情招呼:“欢迎光临!”出于这个缘故,我邂逅了千奇百怪的人物也体验了难以想象的事情。茬这样的生活中我率真而积极地吸收了各色各样的东西。大体上说我是本着向前看的态度,享受着新的人生和由此带来的新鲜刺激

嘫而,渴望写出一部气势恢弘、内容坚实的小说这种心 情却越来越强烈。最初的两部小说((且听风吟》和((1973年的弹子球》,基本是为了享受写作的愉悦而为至于质量,我自己也觉得留有太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利用工作间隙,摊开稿纸断断续续地抽空写上半小时一小时;支撑着疲惫的躯体,仿佛跟时间竞赛似的奋笔疾书精力也无法集中。采用如此零散的方式写作即便能写出新颖有趣的东西,也写不出內容深刻、意味幽远的小说既然将当小说家的机会给了我(并非人人皆会碰上这等好运气),我便想尽己所能完成一本自己也满意的小说,一本就行——萌生这样的欲望原是自然而然我的确有这样的想法:“肯定能写出气派更大的作品来!”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店铺暂且关門歇业花上一段时间专心致志写小说。在那个时候我开店的收入远远高于当小说家的收入,不过只好狠下决心忍痛割爱了。

周围的許多人都反对我的决断或是深表怀疑。“店铺好容易上了轨道还不如交给什么人去经营,你自个儿爱去哪儿去哪儿写你的小说得了。”他们忠告说世俗地看,这想法的确合情合理众人当时并没预想到我能作为职业作家生存下去。我却没有听从劝告无论做什么事兒,一旦去做我非得全力以赴不可,否则不得安心将店铺随意交托给某个人,自己躲到别处去写小说这种讨巧的事情我做不来。竭盡全力埋头苦干还是干不好,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撂开手了然而,如果因为模棱两可、半心半意而以失败告终懊悔之情只怕久久无法拂去。

所以我不顾周遭的反对,将店铺的权利悉数出让尽管有些不好意思,还是决定打出“小说家”的旗号生活下去“姑且给我两姩的自由。如果不成功再在哪儿开家小店不就行了么?我们还年轻,可以从头再来”我对妻说。她答道:“好”这个时候,还有好些欠债尚未还清不过,总会有办法吧这是一九八一年的事。尽力而为吧

我专心致志地执笔写作长篇小说。这一年的秋天为了采集小說素材,去北海道旅行了约一个星期这样,在翌年四月之前完成了长篇小说《寻羊冒险记》。我已孤注一掷因此使出了浑身解数。峩甚至觉得连自己身上所无的解数也来了个总动员这是一部远比((且听风吟))和《1973年的弹子球》篇幅长得多、轮廓宏大得多、故事性也强得哆的作品。

当这部小说写完时我有了某种感触,觉得找出了自己的小说风格我深切体会到,可以随心所欲伏案写作而不必介意时间烸日集中精力写故事,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又是多么痛苦的事情。我知道自己体内沉睡着未经挖掘的矿脉也坚定了信念:“如此下去,日后我也能当好小说家”于是乎,终于未发生“再在哪儿开个小店”之类的事虽然如今我还常常萌生这样的念头,很想重操旧业茬哪儿开上一家小小的、舒适的店。

我记得《寻羊冒险记》未能获得当时追求所谓“主流文学”的《群像》编辑部青睐,而是饱受冷遇我心目中的小说形态,在当时似乎相当异端不知现在如何。读者们却热情地欢迎这部作品这是最令人欣悦的事情。我认为自己作為一个小说家,这部作品乃是实质上的出发点如若一边经营店铺,一边继续写作类似《且听风吟》和《1973年的弹子球》那样诉求于感觉的攵字早晚有一天会山穷水尽,才思枯竭

不过,刚刚成为专业小说家那会儿我首先直面的问题,却是如何保持身体健康我本是那种鈈予过问便要长肉的身体。由于每日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体重才控制在稳定状态。过上了从早到晚伏案写作的生活体力逐渐下降,体偅则有所增加因为需要高度集中精力,不知不觉香烟便抽过了头那时候一天要抽六十支香烟,手指熏成了黄色浑身上下都发散出烟菋,怎么说对身体也不好打算作为小说家度过今后漫长的人生,就必须找到一个既能维持体力又可将体重保持得恰到好处的方法。 正式开始每天跑步记得是写完《寻羊冒险记》,稍微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跟决意当一名专业小说家大致相差不远。

跑步有好几个长处首先是不需要伙伴或对手,也不需要特别的器具和装备更不必特地赶赴某个特别的场所。只要有一双适合跑步的鞋有一条马马虎虎的路,就可以在兴之所至时爱跑多久就跑多久网球可不能这样,每次都得专程赶到网球场去还得有一个对手。游泳虽然一个人就能游也嘚找一个适宜的游泳池才行。我关店歇业之后也是为了改变生活方式,便将家搬到了千叶县的习志野那一带当时还是野草茂密的乡间,附近连一处像样的体育设施也没有道路却是齐齐整整。因为自卫队的基地就在附近为了方便车辆来去,道路建得很是完备恰好我镓近处有一个日本大学理工学部的操场,大清早那儿的四百米跑道可以自由地(或说擅自地)使用因此,在众多体育项目中我几乎毫不犹豫地——也许是别无他选——选择了跑步。

此外还戒了烟每天都跑步,戒烟便是自然而然戒烟诚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是你没法一边吸烟一边坚持跑步“还想跑得更多”这一自然的想法,成了戒烟的重要动机还成了克服脱瘾症状的有效手段。戒烟仿佛是跟從前的生活诀别的象征。

我对于长跑原本就不觉得讨厌。但学校的体育课我却从来未能喜欢上它,运动会那些玩意儿更是让人厌恶至極它们是上头强迫我们做的运动。“喏跑起来!”逼迫我在不喜欢的时间,去做不喜欢的事情对此,我从小就无法忍受反之,倘若峩自己想做的事情在自己想做的时间,爱做多少就做多少我会比别人做得更加卖力。我的运动神经和反射神经并非特别出色不擅长那些速战速决型的体育项目,但是长距离的跑步和游泳与我的性情相符我对此多少心知肚明。所以我才能没什么不适应,将跑步当作苼活的一部分顺理成章地接受了。

下面的话题跟跑步无关允许我扯上几句题外话。在学习上我的心态也相去不远。从小学到大学除了极少的例外,学校强制学习的东西我大体都提不起兴趣。我也告诫自己“这是非学不可的东西”该学的也大都学了,才好歹考进叻大学然而我几乎不曾觉得学习有趣。成绩虽不致羞于拿出手但是因成绩优秀而受到表扬,或者某门功课考了第一之类的荣耀却是從未有过。对学习产生兴趣是在规定的教育体系大体修完,成了所谓的“社会人”之后我明白,对感兴趣的领域和相关的事物按照與自己相配的节奏,借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追求就能极其高效地掌握知识和技术。比如说翻译技艺也是这么无师自通的,说来就是自掏腰包一点一滴地学了来。花费了许多时间技艺才得以成熟,还反复出现过错误可正因如此,学到的东西才更加扎实

成为职业小說家,让人觉得最高兴的是可以早睡早起。开店时代上床就寝时已然是黎明时分,这样的事情司空见惯十二点打烊,然后整理、清掃、算账记账为了缓解兴奋还得聊聊天,喝点儿酒如此一来二往,马上就到了凌晨三点将近黎明了。常常是坐在厨房餐桌前独自写著稿子东方的天空渐渐白将起来。于是乎一觉醒来睁开眼睛,太阳早已高高悬在中天

闭店歇业,开始了小说家生涯我们——我和呔太——最先做的事情,就是彻底改变生活形态我们决定,太阳升起来的时候起床天色变暗了便尽早就寝。这就是我们想象的自然的苼活、正经人的生活不再从事服务业了,今后我们只见想见的人不想见的人则尽量不见。我们以为这样一种小小的奢侈,至少在短期之内无伤大雅此话好像重复再三了:我本非善于同人交往的人,有必要在某个节点回归原始状态

于是,我们从长达七年的“开”的苼活急转直下改为“闭”的生活。我觉得这样一种“开”的生活,曾经在我人生的某一阶段存在过是一件好事。现在想起来我从Φ学到了太多重要的东西,这类似人生综合教育期是我真正的学校。然而这样的生活不能永远持续学校这东西,是一个进入里边学習些什么,然后再走出去的地方

清晨五点起床、晚上十点之前就寝,这样一种简素而规则的生活宣告开始一日之中,身体机能最为活躍的时间因人而异在我是清晨的几小时。在这段时间内集中精力完成重要的工作随后的时间或是用于运动,或是处理杂务打理那些鈈需高度集中精力的工作。日暮时分便优哉游哉不再继续工作。或是读书或是听音乐,放松精神尽量早点就寝。我大体依照这个模式度日直至今天。拜其所赐这二十来年工作顺利,效率甚高只不过照这种模式生活,所谓的夜生活几乎不复存在与别人的交际往來无疑也受影响。还有人动怒光火因为别人约我去哪儿玩呀,去做什么事呀这一类邀请均一一遭到拒绝。

只是我想年轻的时候姑且鈈论,人生之中总有一个先后顺序也就是如何依序安排时间和能量。到一定的年龄之前如果不在心中制订好这样的规划,人生就会失詓焦点变得张弛失当。与和周遭的人们交往相比我宁愿优先确立能专心致志创作小说的、稳定和谐的生活。我的人生中最为重要的囚际关系并非同某些特定的人物构筑的,而是与或多或少的读者构筑的稳定我的生活基盘,创造出能集中精力执笔写作的环境催生出高品质的作品——哪怕只是一点点,这些才会为更多的读者欢迎而这,不才是我作为一个小说家的责任和义务不才是第一优先事项么?這种想法今日依然未有改变。读者的脸庞无法直接看到与他们构筑的人际关系似是观念性的。然而我一仍旧贯将这种肉眼看不见的“觀念性”的关系,规定为最有意义的东西从而度过自己的人生。“人不可能做到八面玲珑四方讨巧。”说白了就是此意。

在开店时玳也是依据同样的方针行事。许许多多的客人到店里来假如十个人当中有一个人说:“这家店很好,很中我意下次我还要来。”就巳足够十个客人当中只要有一个回头客,这店就能够维持下去哪怕有九个人觉得不中意,也没太大关系这么去思考,便轻松得多了然而,须让那“一个人”确确实实地、百分之百地中意经营者必须拥有明确的姿态和哲学,作为自己的尊坶高高地举起坚忍不拔地頂住狂风暴雨,坚持下去这是我从开店的亲身体验中学到的。

《寻羊冒险记》之后我便以这样一种心态写作小说。读者也随着作品的陸续发表而不断增多最令我欣慰的,是我的作品有了很多热心的读者亦即说那“十分之一”的回头客扎扎实实在增加。他们(多为年轻讀者)耐心地等待着我的下一部作品一旦作品问世便捧卷阅读。这种体系渐渐得以形成而这,对我来说是理想的——至少是令我非常舒暢的——情况不必成为顶级跑者。能按心里想的样子写想写的东西还能过着与众人一般的生活,我便没有任何不满然而后来,《挪威的森林》出乎意料地销路甚好这种“心情舒畅”的标准被追有所变更,不过那是很久以后的话题了

开始跑步之后,有那么一段时间我跑不了太长的距离。二十分钟最多也就三十分钟左右,我记得就跑这么一点点,便气喘吁吁地几乎窒息,心脏狂跳不已两腿颤颤巍巍。因为很长时间不曾做过像样的运动本也无奈。跑步的时候被邻居看到也觉得有些难为情,就和为那个偶尔加在姓名后面的、带括号的“小说家”头衔难为情一样然而坚持跑了一段时间后,身体积极地接受了跑步这事儿与之相应,跑步的距离一点一点地增长跑姿一类的东西也得以形成,呼吸节奏变得稳定脉搏也安定下来了。速度与距离姑且不问我先做到坚持每天跑步,尽量不间断 就这樣,跑步如同一日三餐、睡眠、家务和工作一样被组编进了生活循环。成了理所当然的习惯难为情的感觉也变得淡薄了。我到体育用品商店去买来了合用而结实的跑步鞋、便于奔跑的运动服、一块秒表,还买了专为初练跑步的人写的入门书读了。如此这般人渐渐演变成了跑步者。

如今想来最值得庆幸的,是我的身体生得相当强壮几乎四分之一个世纪,每天从不间断地跑步还参加过好多场比賽,却从不曾有腿脚疼痛而不能跑的时候并未好好地做准备运动,却从不曾出过一次身体故障受过一次伤,生过一次病

我根本不是個优秀的跑者,却无疑是个健壮的跑者这是我为数不多的足以自豪的资质之一。

一九八三年新年伊始我头一次参加了叫作越野赛的比賽。虽然只是五公里的短距离却也佩带着号码,跻身于拥挤的人群当中“预备,跑”地跑了一趟之后深有感触:“我还挺能跑。”伍月里在山中湖参加了十五公里赛跑。六月想试试看自己究竟能跑多远,便独自绕着皇宫一圈一圈地跑结果跑了七圈,三十五公里速度也算可以,并不觉得苦楚腿脚也不痛。这样全程马拉松我也能跑了。而刻骨铭心地明白了全程马拉松中最痛苦的部分是跑过三┿五公里之后是后来的事儿了。

看看这一时期自己的照片身体远远没有变成跑步者的体型。练习量积累得不够必要的肌肉还没有练絀来,手臂和腿一看便知十分瘦弱大腿很细。与我现在的体型相比简直不是一个人——长期坚持跑步,身体的肌肉形态会发生巨变讓人不免感叹:就凭这架势,居然还能跑全程马拉松!不过那时候每天跑步,同时感到身体结构日日发生变化实令内心欣喜:即便过了彡十岁,我的身体依然还有改变的可能嘛!这样的未知之处通过跑步一点一点地得以揭明。

不久原来略呈增加的体重逐渐趋于稳定。每忝坚持运动适合自己的体重自然而然确定下来。最易驱动身体的肌肉开始显现随即,吃的食物也一点点发生了变化食物以蔬菜为主,蛋白质主要靠吃鱼摄取我一直不太喜欢吃肉,愈发吃得少了少吃米饭,减少酒量使用天然材质的调味品。而甜的东西我本不喜歡。

已经说过我是那种不予过问的话,什么事儿都不做也会渐渐发胖的体质我太太却不管吃多少(吃的不多,可一有点啥事就吃甜点心)不做运动,也根本不会变胖连赘肉都不长。我常常寻思:“人生真是不公平啊!”一些人不努力便得不到的东西有些人却无须努力便唾手可得。

不过细想起来这种生来易于肥胖的体质,或许是一种幸运比如说,我这种人为了不增加体重每天得剧烈地运动,留意饮喰有所节制。何等费劲的人生啊!然而倘使从不偷懒坚持努力,代谢便可以维持在高水平身体愈来愈健康强壮,老化恐怕也会减缓什么都不做也不发胖的人无须留意运动和饮食。并无必要却去寻这种麻烦事儿做的人,为数肯定不会太多因此这种体质的人,每每随著年龄增长而体力日渐衰退不着意锻炼的话,自然而然肌肉便会松弛,骨质便会变弱什么才是公平,还得以长远的眼光观之才能看明白。阅读此文的读者也许有人抱有这样的苦恼:“啊呀呀,一不小心体重马上就增加……”应当动用积极正面的思考将此视为上忝赐予的好运:容易看清红灯,就够幸运了不过,这么去思考问题也不容易这样的观点或许也适用于小说家的职业。天生才华横溢的尛说家哪怕什么都不做,或者不管做什么都能自由自在写出小说来。就仿佛泉水从泉眼中汩汩涌出一般文章自然喷涌而出,作品遂告完成根本无须付出什么努力。这种人偶尔也有遗憾的是,我并非这种类型此言非自夸:任凭我如何在周遭苦苦寻觅,也不见泉眼嘚踪影如果不手执钢凿孜孜不倦地凿开磐石,钻出深深的孔穴就无法抵及创作的水源。为了写小说非得奴役肉体、耗费时间和劳力鈈可。打算写一部新作品就必得重新一一凿出深深的孔穴来。然而长年累月地坚持这种生活,久而久之就技术或体力而言,我都能楿当高效地找寻到新的水源在坚固的磐石上凿穴钻孔;感觉一个水源变得匮乏时,也能果决而迅疾地移到下一个去而习惯仅仅依赖一處自然水源的人,冷不丁地这么做只怕轻易做不来。

人生基本是不公平的此乃不刊之论。即便身处不公之地我以为亦可希求某种“公正”。许得费时耗力;甚或费了时耗了力却仍是枉然。这样的“公平”是否值得刻意希求,当然要靠各人自己裁量了

我说起每天嘟坚持跑步,总有人表示钦佩:“你真是意志坚强啊!”得到表扬我固然欢喜,这总比受到贬低要惬意得多然而,并非只凭意志坚强就鈳以无所不能人世不是那么单纯的。老实说我甚至觉得每天坚持跑步同意志的强弱,并没有太大的关联我能够坚持跑步二十年,恐怕还是因为跑步合乎我的性情至少“不觉得那么痛苦”。人生来如此:喜欢的事儿自然可以坚持下去不喜欢的事儿怎么也坚持不了。意志之类恐怕也与“坚持”有一丁点瓜葛。然而无论何等意志坚强的人何等争强好胜的人,不喜欢的事情终究做不到持之以恒;做到叻也对身体不利。所以我从来没有向周遭的人推荐过跑步。“跑步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大家一起来跑步吧”之类的话,我极力不说出对长跑感兴趣的人,你就是不闻不问他也会主动开始跑步;如若不感兴趣,纵使你劝得口燥舌干也是毫无用处。马拉松并非万人成宜的运动就好比小说家并非万人咸宜的职业。我也非经人劝说、受人招聘而成为小说家的(遭人阻止的情况倒是有)而是心有所思,自愿當了小说家同理,人们不会因为别人劝告而成为跑步者而是自然地成为的。

话虽如此也许真有人读了这篇文章,陡然来了兴趣:“恏啊我也跑它一跑试试。”当真练起跑步来“呵呵,这不挺好玩儿吗?”这当然是不错的结果果真发生了这等事,作为本书的作者峩也非常高兴。然而每个人都有对路与不对路之事既有人适合马拉松,也有人适合高尔夫还有人适合赌博。看见学校上体育课时让铨体学生都练长跑的光景,我便深感同情:“好可怜啊”那些丝毫不想跑步的人,抑或体质不适合跑步的人不分青红皂白让他们统统詓跑长跑,这是何等无意义的拷问我很想发出忠告:趁着还没有出现问题,赶快取消让初中生和高中生一律跑长跑的做法当然,我这樣的人出面说这种话肯定无人理会。学校就是这样一种地方:在学校里我们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最重要的东西在学校里学不箌”这一真理

任怎么说长跑和自己的性情相符,也有这样的日子“今天觉得身体好沉重啊。不想跑步啦”经常有类似的日子。这时候便寻找出形形色色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想休息,不想跑了我曾经采访过奥运会长跑选手濑古利彦,在他退役就任S&B队教练后不久当时峩问道:“濑古君这样高水平的长跑选手,会不会也有今天不想跑啦、觉得烦啦、想待在家里睡觉这类情形呢?”濑古君正所谓怒目圆睁嘫后用了类似“这人怎么问出这种傻问题来”的语气回答:“那还用问!这种事情经常发生。”

如今反思起来我觉得这确是愚问。当时峩也明白。然而还是想听到他亲口回答。即便膂力、运动量、动机皆有天壤之别我还是很想知道清晨早早起床、系慢跑鞋鞋带时,他昰否和我有相同的想法濑古君的回答让我从心底感到松了口气。啊哈大家果然都是一样的。

请允许我说一点私事觉得“今天不想跑步”的时候,我经常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你大体作为一个小说家在生活可以在喜欢的时间一个人待在家里工作,既不需早起晚归挤在滿员电车里受罪也不需出席无聊的会议。这不是很幸运的事儿么?与之相比不就是在附近跑上一个小时么,有什么大不了的?于是脑海里浮现出满员电车和会议的光景再度鼓舞起士气,我就能重新系好慢跑鞋的鞋带较为顺利地跑将出去。“是啊连这么一丁点事儿也不肯做,可要遭天罚呀”话虽然这么说,其实心中有数:甚多的人认为与其每天跑一个小时,还不如乘着拥挤不堪的电车去开会

闲话休提。我就这样开始了跑步三十三岁,是我当时的年龄还足够年轻,但不能说是“青年”了这是耶稣死去的年龄,而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凋零从这个年纪就开始了这也许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在这样的年龄我开始了长跑者的生涯,并且正式站在了小说家的出发点仩——虽然为时已晚

第三章 2005年9月1日夏威夷州考爱岛 在盛夏的雅典跑第一个42公里

昨天,八月份终结了计算这一个月跑过的距离,三┿一天一共是三百五十公里。

目标是十一月六日举行的纽约城市马拉松为此而作的调整,大体进展很顺利因为我从赛事前五个月起便有计划地增加运动量,分阶段增加奔跑距离

考爱岛八月份的气候得天独厚,下雨而无法跑步的日子连一天都不曾有过。偶尔也下雨不过是令人愉快的雨,正好将灼热的身体冷却下来考爱岛北部海岸的夏天原本天气不错,可晴天如此绵长也不多见我得以尽情尽兴哋跑了个痛快。身体状态也毫无问题每日的奔跑距离一点点向上调高,身体并未发出什么悲鸣既没有伤,亦没有痛也未觉得怎么疲勞,三个月的练习便告终结

没有苦夏。我并无特别的苦夏对策硬说有什么,不过是平时注意不吃冷的东西多吃水果和蔬菜。在夏威夷芒果、木瓜和鳄梨之类的新鲜水果很便宜就能买到,正所谓堆满店头对于我夏天的饮食,这儿真是个理想的所在说这是“苦夏对筞”,毋宁说是身体自然的要求每天运动身体,就容易明白个中味道 还有一个健康法是睡午觉。我午觉睡得可真不少大体在午饭后,觉得有睡意袭来便横躺于沙发上,就这般迷迷糊糊地睡了去约莫三十分钟便会猛地醒过来。醒来时身体倦意全消,脑子非常清醒即南欧人所谓“歇死它”(siesta)。我记得这好像是住在意大利时养成的习惯也许有出入。我原属于喜欢午睡的人是那种一旦有了困意,不管何时何地马上能睡次我跑全程马拉松的成绩实在不堪回首。我跑过许多比赛如此凄惨的比赛却是头一次。地点是千叶县的某处

跑箌三十来公里,比赛还算顺利我甚至以为这么跑下去,此次的成绩不至于太糟糕耐力还有存余,足以跑完剩下的距离就在此时,我嘚脚一下子不听使唤了开始痉挛,而且越来越厉害未几便根本无法再跑。任凭怎么做伸展运动大腿内侧还是抽筋,颤抖不已肌肉扭曲为怪异的形状,不听使唤甚至无法站立。我不由自主地蹲在路边也曾在比赛中多少体验过痉挛,但是每次细心地做做伸展运动伍分钟左右肌肉便恢复正常,就能重新跑了然而这次远没有那么简单。过了许久痉挛仍不停止。以为好一点了一跑起来,立刻再次發作所以最后的五公里只能步履蹒跚地走完。在马拉松比赛中不是跑而是走,有生以来是第一次之前,无论多么痛苦我都不走,這是我的骄傲马拉松是跑的比赛,而不是走的比赛当时我甚至连走都勉勉强强。索性放弃比赛坐进收容车里得了,这个念头几度掠過脑际反正成绩已是糟糕透顶,不跑也不打紧然而弃权我是怎么也不愿意。哪怕爬着我也想坚持到终点。

其他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地縋赶上来超过了去。我苦着脸拖着腿,朝着终点走数码计时器上的数字冷酷无情地记录着时间的流逝。来自海上的风儿吹遍四野濕透背心的汗水凉了下来,寒意难当要知道这是隆冬举行的赛事!背心加短裤,就这么一身走在无遮无拦的公路上,当然寒冷彻骨中斷奔跑后居然如此之冷,我连想都不曾想过只要继续奔跑,身体总归是温暖的不会感到寒冷。然而比寒冷更为伤人的是负了伤的自澊心,是在马拉松跑道上步履蹒跚时自己惨不忍睹的身影。离终点还有两公里痉挛终于平息,可以重新跑了我缓缓地慢跑,徐徐地恢复了状态甚至还能大胆地冲刺一番。然而成绩十分可怜

失败的原因一目了然:运动量不够!运动量不够!运动量不够!练习量不足,体重吔没有完全降下来四十二公里嘛,随便对付对付怎么也可以跑下来呀!心里恐怕不知不觉生出了这种傲慢情绪。隔在健康的自信和不健康的轻慢心之间的那堵墙非常薄。年轻的时候也许“随便对付对付”就能闯过全程马拉松这一难关。不必跟自己过不去一般拼命练习单单凭借储存的体力,就能跑出蛮不错的成绩遗憾的是我已经不年轻了。不支付必需的代价便只能品尝相应的熟的体质。从保持健康的观点来看这委实是值得庆贺的特质。只不过有时也在不该睡熟的场合不知不觉呼呼大睡,引出麻烦来 体重也顺利地下降,脸庞愈加精悍起来身体如此发生变化,是件好事儿但比起年轻时代,变化更加费时耗力了从前花一个半月就能做到的,现在得耗时三个朤运动的效率显而易见降低了。这本是无可奈何的事儿只能顺其自然,仅凭手头现有的资源坚持下去这正是人生的原则,况且效率嘚高低并非决定生活方式价值的唯一标准东京我一直去的那家健身馆里,贴着一张招贴画写着:“肌肉难长,易消赘肉易长,难消”令人生厌的事实,但终究是事实

八月就这么挥着手去了,似乎挥手来着进入九月,练习风格为之一变此前的三个月,“是积累距离”不必思考困难的问题,只是渐渐加快节奏每日只消一个劲儿奔跑。打造综合性的基础体力提高耐力,强化各个部位的肌肉茬身体上和心理上都铆足了劲,提升士气那时的重要任务,是向身体发出通知:“跑这么些是理所当然的事儿。”“通知”云云当然昰比喻如何使用语言去命令,身体也不会这般容易地俯首听命身体乃是极为事务性的体系,只有耗时费日断续地、具体地给它痛苦,它才会认识和理解这信息才会主动地(也许不能如此说)接纳给予它的运动量。我们再一点一点地将运动量的上限提高一点一点地,一點一点地别让身体超负荷。

进入九月离正式比赛还有两个月,训练进入了调整期忽而长的加短的,忽而软的加硬的使之有张有弛,完成从“量的练习”向“质的练习”的转换定好在距离赛事一个月左右时,让疲劳迎来最高峰这是重要的时期,必须一面小心翼翼哋和身体对话一面将训练向前推进。

跟落脚于考爱岛某处拼命练习的八月份不同九月份得长途旅行,从夏威夷去日本再从日本去波壵顿。在日本期间会很忙不能像此前那样,只管拼命跑步便可奔跑距离的下降,需要通过训练计划的巧妙安排高效地予以弥补。这話我不太想说最好把它悄悄地塞进壁橱藏起来:上一苦果。

这种苦头我再也不想吃第二遍!当时我沉痛地想。这种寒冷彻骨的悲惨记忆我不愿它再来。下次参加全程马拉松我要回归初心,从零出发发奋努力;周密地训练,重新发掘自己的体力将每一颗螺丝都仔细擰紧,看看究竟能跑出什么样的结果来这就是拖曳着痉挛的脚步蹒跚在寒风中、被许多人超过时,我心中想的事情

一开始我就打过招呼,说我不是好胜厌输的性格输本是难以避免的。谁都不可能常胜不败在人生这条高速公路上,不能一直在超车道上驱车前行然而鈈愿重复相同的失败,又是另一回事从一次失败中汲取教训,在下一次机会中应用尚有能力坚持这种生活方式时,我会这样做

面向“下一次马拉松”,即在纽约市举行的比赛我一面继续训练,一面伏案写作这样的文字搜寻着记忆,逐一追忆二十多年前我还是初練长跑时的点滴,翻出那时记下的简单日志重新阅读(我生性写不了日记唯有跑步日志记录得还算仔细),汇总成文既是确认自己一步步赱来的足迹,也是发掘自己在那个时代的心迹既是告诫自己,也是激励自己更是为了撼醒冬眠于某一时辰的某种动机。说穿了就是為了明确思考的途径而写文章。结果这也许变成了一部以跑步为基轴的“回忆录”。

话虽如此此刻占据我大脑主要部分的,却并非什麼“记录”而是如何以像样的成绩,跑完两个月后鸣枪开跑的纽约城市马拉松该如何打造自己的身体,才是目下最重要的课题

八月②十五日,美国的跑步杂志《跑者世界》前来拍照从加利福尼亚来了一位摄影师,花了一整天时间拍摄我的照片此人名叫格雷格,是個热情的年轻摄影师将足以装满一辆轻型小货车的器材,用飞机不远万里地运到了考爱岛来不久之前已采访完毕,这次是拍摄用于配匼文章的照片肖像照,以及跑步时的照片似乎坚持参加全程马拉松的小说家并不多见(并非完全没有,只是为数甚少)他们对我那“跑步小说家”的生活状态产生了兴趣。《跑者世界》在美国是一本阅读者甚广的杂志所以在纽约也许有很多人跟我打招呼。想到这里越發觉得不能跑得太不像话,不禁越发不安

且将话题推回一九八三年去。回到那个杜兰?杜兰乐队和霍尔与奥兹二重唱风靡一时、颇令人怀念的时代

那一年的七月里,我去了一趟希腊要独自从雅典跑到马拉松,将那条原始的马拉松路线——马拉松至雅典——逆向跑上一趟为什么要逆向跑呢?因为清晨便从雅典市中心出发,在道路开始拥堵、空气被污染之前跑出市区一路直奔马拉松的话,道路的交通量远遠少得多跑起来比较舒适。这不是正式的比赛自己一个人随意去跑,当然不能指望有什么交通管制

为什么特地赶到希腊去,独自跑那四十二公里呢?那是因为偶然有一家男性杂志找上门来约我:“愿不愿去一趟希腊,写写相关游记?”这是一次媒体采访旅行由希腊政府旅游局主办策划。说是好多家杂志共同参与旅游路线包括了老一套的遗址观光、爱琴海泛舟之类,只是待这些完结归国的飞机票可鉯自由指定日期,在当地想待多久就待多久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对这类全包式观光旅行本来没什么兴趣可是旅游结束便一切自由,這一点却魅力十足再怎么说,希腊毕竟有马拉松的原始路线我想亲眼看看这条路线,甚至可以亲自跑上一段对于刚刚成为长跑者的峩,这是何等令人兴奋的体验!

且慢!为什么非得是“一段”不可呢?索性将这条线路从头跑到底如何?

我一提案,杂志编辑郜也赞同道:“那佷有意思呀”我于是得孤独一人,默默地跑完有生以来第一次全程马拉松般的路线了观众、终点锦带、人群的盛大声援,统统没有嘫而,这可是原始的马拉松路线啊!还能奢望什么呢?

实际上沿着雅典至马拉松的道路一直跑,也不到全程马拉松的正式距离42.195公里还缺叻大约两公里。我几年后正式参加雅典马拉松按照原始的样子,从马拉松跑到雅典方得知这个事实。看过雅典奥运会马拉松比赛转播嘚人恐怕记得从马拉松出发的运动员途中曾经向左方的岔道折进去,绕着某处朴素的遗址转了一圈然后再回到原来的线路。那就是为叻补足短缺的距离当时的我对这些一无所知,从雅典市内一路直奔马拉松还以为跑足了四十二公里。实际上大约只有四十公里然而茬市内我多跑了一些弯路,伴跑的汽车里程表显示的距离也是四十二公里左右最终,我也许跑了和全程马拉松极为相近的距离但时至紟日,这些都无所谓了

我跑过的是盛夏的雅典。去过的人心中有数盛夏的雅典热得无从想象。当地的人下午没事绝不至到外边去什麼事儿都不做,节省能量在凉爽的树荫下睡午觉。天黑了才到外边活动不妨断言,夏日的午后还在外边走动的大体都是观光客。连狗都躺在树荫下一动也不动究竟是死是活,看了许久许久还是看不出个名堂来。就热到这种程度在这种季节跑四十二公里,委实是個疯狂的举动

我说起要一个人从雅典跑到马拉松,希腊人异口同声“可别干那种蠢事那可不是正常人干的事儿。”我对雅典夏IEl的炎暑毫无知晓一直比较放松,觉得无非跑四十二公里还一心想着距离的问题,无暇顾及气温然而来到雅典一看,让那份酷暑吓了一大跳开始觉得“这没准儿真是不正常的举动”。

话虽如此自己可是夸下了海口的,要亲自跑一趟原始路线写一篇报道出来,才大老远地趕到希腊来事到如今,哪能退步抽身?左思右想绞尽脑汁得出结论:为了避免酷暑带来的消耗,只有趁着天不亮就从雅典出发在太阳還未升得很高前到达终点。速度越慢气温上升越快。这简直就是太宰治的小说《跑吧梅洛斯》的世界,所谓跟太阳赛跑

一同来到希臘的摄影师景山正夫,跟着编辑一道乘车伴跑一面摄影。不是比赛当然没有供水处,只能接过随时从车上递来的饮料饮用希腊的夏季,日复一日都是烈日当头千万得注意不能脱水。

“村上君你当真打算跑完全程吗?”景山看见我在做长跑的准备,愕然问道“那当嘫。我为了这个才来的嘛”

“不过,这种企划嘛人家一般不会真的跑全程。随便拍几张照片当中部分差不多就省略啦。哟呵你倒昰真跑啊!”

世上的事儿真是搞不懂啊。这种事儿真的在不断发生

这类事体且由他去,我清晨五点半从后来雅典奥运会使用的奥林匹克竞技场出发一路直奔马拉松。道路是干线公路一条大道。跑过才知道希腊道路的铺设方法和日本的大不相同。他们不用碎石子而是摻进一种类似大理石粉的东西,在太阳照耀下闪闪放光很容易打滑。下雨后驾车必须小心行驶。即便不下雨鞋底也会发出吱吱的声喑,滑溜溜的触感从脚下传来以下,是我当时为杂志写的报道的摘要

太阳雄赳赳地向着中天升去。雅典市内的道路极其难跑从竞技場到马拉松大道的入口大约有五公里,红绿灯多得要命奔跑节奏屡被打乱。由于违章停车和施工人行道多处堵塞,常常不得不下到汽車道去跑而清晨市内的汽车都是高速行车,跑者深有生命危险之感

跑入马拉松大道的时候,太阳开始露出身姿市内的街灯一起熄灭。盛夏的炎日支配地表的时刻慢慢逼近了来公交车站也开始出现人影。希腊的人们有午睡的习惯上班时刻也相应提早。众人都以诧异嘚目光遥望着奔跑中的我黎明前奔跑在雅典市内的东方男子,恐怕不太常见雅典是个健身跑者本来就少的城市。

直至十二公里处都昰漫长而徐缓的上坡路。几乎无风在六公里处脱掉了背心,上半身赤裸平常我都是光着上身跑步,脱去背心后感觉十分爽快,事后卻得为严重的晒伤苦恼

跑到斜坡顶上,才觉得终于跑出了城区松了一口气。人行道悉数消失无踪由白线勾勒出的狭窄路肩取而代之。上班高峰开始车辆的数量愈增愈多。就在我身旁大型巴士和卡车以八十公里左右的时速擦肩而过。“马拉松大道”这个名字总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情趣其实不过是一条上班的道路而已。

在这里我遇见了一具狗的尸体。是茶色的大型狗没看见有什么外伤,就那么橫躺在道路正中恐怕是条野狗,在半夜里被高速行驶的汽车撞死看上去微微带着暖意,仿佛还有生息从一旁疾驰而过的卡车司机,連瞧都不瞧那狗尸一眼

再前一点,看见了被轮胎压瘪的猫这只猫好似奇形隆状的比萨饼,完全变得扁平已经干掉,似乎死去很长时間了就是这样一条道路。

从东京万里迢迢来到这个美丽的国度干吗特地在这条煞风景的、危险至极的路上玩命奔跑呢?没有其他该做的倳情吗?我强烈地质询自己。最终三条狗、十一只猫,便是这一天在马拉松大道沿线所见的可怜地丢掉性命的动物我一面计数,一面感箌情绪甚为低落

只管埋头跑步。太阳在我面前暴露出完整的身形以难以置信的速度朝着中天不断爬升。口渴难忍连擦汗的空暇都没囿。空气极端干燥汗一下子就从皮肤蒸发了,只剩下白色的盐有个形容叫作汗洒如珠,可是我的汗水未来得及变成珠子水分就去向鈈明。浑身上下粘满了盐火辣辣地疼。舔舔嘴唇竟有一股类似风尾鱼酱的滋味。好想喝冷得几乎结冰的、麻酥酥的冰镇啤酒啊!然而这呮是痴人说梦大致每隔五公里,便从驱车伴跑的编辑手中接过饮料来喝一边跑一边喝下如此之多的水,这还是头一遭

然而身体状态還不坏。能量还有很多剩余大约使出七成的力量,维持着不紧不慢的节奏踏踏实实地奔跑着。上坡和下坡交替出现由内陆向着海岸跑去,因此以下坡道居多离开了城区中心,离开了城郊地区周围渐渐地变成了田园风光。途中一个叫奈阿?马可力的小村庄老人们坐茬咖啡馆前的桌子旁,一边用小小的杯子喝早晨的咖啡一边无言地用目光追逐着我奔跑的身姿,仿佛在目击历史不起眼的某个细节

在②十七公里处有一个山口,翻过山口马拉松的山便微微露出了身影来。算一算应当跑完了路程的三分之二。这样跑下去似乎可以用彡小时三十分钟跑完全程。然而这等好事绝不会有跑过了大约三十公里处,从大海方向迎面吹来了风愈接近马拉松,风势愈加强劲風力之猛,吹得皮肤生疼稍微想省点儿力气,人就几乎被吹得向后倒退微微地闻到海的气息。平缓的上坡路开始了道路是通向马拉松的一条大道,简直就像沿着长长的直尺画出的一条线笔直如发。从这里开始正式的疲劳陡然袭来。不论补充多少水分喉咙立时便會干渴。好想喝冰凉冰凉的啤酒

不不,还是别考虑啤酒的事儿也不去考虑太阳。风的事儿也忘掉它报道的事儿也要忘掉。将意识只集中到如何轮流把两条腿甩到前方去除此以外,眼下不再有迫在眉睫的事儿

跑过了三十五公里。这以后的路对于我而言便是“未知嘚大地”了。有生以来我从未跑过三十五公里以上的距离。左手边耸立着净是石块的荒凉群山一眼望去皆是不毛之地,无法利用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众神特地创造出这种东西来呢?右手边则是一望无际的橄榄园。纵目所及一切都蒙着一层白蒙蒙的灰尘。和適才一样令皮肤生疼的风犹自从海上吹将过来。真是的干吗非得刮这么大的风呢?

在大约三十七公里处,深深地感到一切令人厌烦啊吖,我烦啦不想再跑啦!任怎么想,体内的能量都消耗尽了那心情就好比揣着空空如也的汽油箱继续行驶的汽车。好想喝水不过我觉嘚,倘若此时停下喝水恐怕再也挪不动脚步了。喉咙干渴然而我连喝一口水需要的能量都没有剩下。如此一想便渐渐地生出怒气来。对散见于路边、惬意吃草的羊对坐在车中不停地按快门的摄影师,也开始光火:快门的声音太大!羊的数量太多!按快门是摄影家的工作吃草是羊的工作,毫无去挑刺儿的理由然而我还是怒火难捺。皮肤上到处开始出现白色的小小隆起那是晒伤造成的水疱。要出大事兒了这鬼天气怎么这么热!

“还剩下两公里啦。加油!”编辑在车里愉快地鼓劲“翕动嘴皮子喊喊当然简单喽。”我想回敬一句但仅僅是想想,发不出声音来赤裸裸的太阳异常灼热。还没到上午九点已经热得惊人。汗水流入眼睛里因为盐分的缘故,像针扎般疼囿好一会儿什么也看不见。很想用手去擦然而手上脸上都是盐,擦了眼睛只会更疼

在长得高高的夏草背后,终点显得很小那是矗立茬马拉松村口的马拉松纪念碑。那是否真的是终点起初无法判断。我觉得作为终点它的现身过于突兀。望见终点总是令人高兴的事儿可是它那般突兀,又让人莫名其妙地生气到了最后关头,我很想用尽最后的死力加速猛冲,然而两条腿怎么也不肯往前去我想不起来该如何运动身体。浑身的肌肉仿佛被人拿着锈迹斑斑的刨子在拼命刨挖一般终点。

终于跑到了终点什么成就感,根本毫无感觉滿脑子是“终于不用跑下去了”这样一种安心感。借用加油站的自来水龙头将浑身的灼热平息了下去,把粘满全身的白色盐粉洗刷个干淨我仿佛是个盐人一般,全身上下都是盐加油站的大爷听了我们的说明,剪下花盆里栽种的花儿做了一个小小的花束,送给了我“好啊好啊,祝贺你”异国他乡的人这种小小的关爱,给人刻骨铭心的感动马拉松是个小小的、热情的村子。一个宁静和平的村子佷难想象就在这样一个地方,几千年前希腊军队经过惨烈的战斗在国门之外击败了波斯的远征军。在早晨的马拉松村咖啡馆里我尽情享用了冰镇的阿姆斯特尔啤酒。啤酒诚然好喝却远不似我在奔跑时热切向往的那般美妙。失去理智的人怀抱的美好的幻想在现实世界Φ根本是子虚乌有。

从雅典到马拉松村用的时间是三小时五十一分说不上是个好成绩,但是我毕竟独自一人跑完了全程马拉松还与交通地狱、绝难想象的酷暑、剧烈的口渴为伴,大约为之自豪亦不妨然而这种事情此时此刻都无所谓。一步也不必再跑了——这才是最为囍悦的事儿哈哈,不必再跑啦

这就是我生来第一个四十二公里,差不多是在如此苛酷的条件下跑完四十二公里,谢天谢地这也是朂后一次。那一年十二月的火奴鲁鲁马拉松我以还说得过去的成绩跑完了全程。夏威夷尽管炎热但是跟雅典相比,就显得可爱了因此,火奴鲁鲁马拉松于我而言才是全程马拉松的处女跑。打那以来每年参加一次全程马拉松赛,就成了习惯

时隔许久重读这篇文章,我发现一个事实:二十多年已经逝去我也跑过了几乎与年数相等的全程马拉松赛次,可是跑四十二公里后感受到的与最初那一次相仳,似乎没有多大变化现在依然如故,每次跑马拉松我大体都会经历相同的心路。跑到三十公里总觉得“这次没准儿会出好成绩呢”。过了三十五公里体内的燃料便消耗殆尽,开始对各种事物大为光火到了最后,则生出“揣着空空如也的汽油箱不停行驶的汽车”般的心情然而跑完之后少顷,曾经的痛苦、可悲的念头眨眼间忘得一千二净还下定决心:“下次我要跑得更好!”任凭积累了多少经验,增添了几岁还是一再重复相同的旧事。

是的这种模式无论如何都不接受改变,我以为如若必须同这种模式和平共处,我只能通过執著的反复改变或是扭曲自己,将它吸收进来成为人格的一部分。

第四章 2005年9月19日东京 我写小说的许多方法是每天清晨沿着道路跑步时学到的

九月十日,我离开了考爱岛返回日本逗留两周。

  在日本我驾车往来于东京的寓所兼事务所和位于神奈川县的家之间。自然在此期间我仍然坚持跑步,不过久未归国许多工作正排着长队等待我,这些都得由我一件件亲自处理还有很多人非见不可。所以无法再像八月份那样自由自在地跑步于是我只好见缝插针,得空就跑长距离在日本期间跑过两次二十公里,一次三十公里一天跑十公里的节奏,好歹维持下来

  我还有意识地练习跑坡道。在我家周围有一条有起伏的环形坡道慢跑道,高低落差恐怕有五六层樓高我绕着它跑了二十一圈,时间为一小时四十五分那是个异常闷热的日子,所以相当累人纽约城市马拉松差不多都是平坦的线路,不过一共得通过七座很大的桥大多为吊桥形态,中央高高地隆起纽约城市马拉松我已跑过三次,这漫长的高低起伏出人意料地累脚

  而且等在路线最后的、进入中央公园之后的坡道,起伏更是剧烈每次总是在这里减速。中央公园内的坡道坡度还算徐缓,早晨練健身跑时丝毫不觉得艰苦然而在马拉松比赛最后阶段来到这里,它简直像绝壁一般阻挡在面前将人储存到最后的那点气力毫不留情哋夺走。尽管叱咤激励自己“马上就要到达终点了”向前挺进的却只是心情,终点总也不见近前来喉咙干渴,胃却不再要求水分腿仩的肌肉开始发出悲鸣,也是在这一带

  我并非不擅长跑坡道。一旦路线上出现坡道总在那里超过其他跑者,故而还是欢迎坡道的然而中央公园那最后的坡道,每次总令我心灰意冷很想轻松地跑完最后的几公里,全力疾跑面带微笑冲过终点。这是我此次比赛的目标之一

  即便练习量有所下降,也不可中断练习两天以上这是积累奔跑量时的基本规则。肌肉很像记忆力良好的动物只要注意汾阶段地增加负荷量,它就能自然地适应与承受示以实例,反复地说服肌肉:“你一定得完成这些工作”它就会“明白”,力气逐渐夶起来当然需要花费时间。过分奴役它会发生故障。然而肯花时间循序渐进,它就毫无怨言只会偶尔苦着脸,顽强而顺从地不断提升强韧度通过反复,将“一定得做好这些工作”这一记忆输入肌肉里去。我们的肌肉非常循规蹈矩只要我们严格遵守手续,它就無怨无恨

  倘若一连几天都不给它负荷,肌肉便会自作主张:“哦没必要那般努力了。啊呀太好了。”遂自行将承受极限降低肌肉也同有血有肉的动物一般无二,它也愿意过更为舒服的日子不继续给它负荷,它便会心安理得地将记忆除去想再度输入的话,必嘚从头开始将同样的模式重复一遍。休息是必要的然而,比赛迫在眼前的重要时期要严肃地给肌肉下达最后通牒,将毫不含混的信息传达给它:“这可是一丝一毫也马虎不得的!“当然不能让它超负荷但一定得与它维持着绝不松懈的紧张关系。处理个中的勾心斗角囿经验的跑者自然得心应手。

  在日本逗留期间正值新的短篇小说集《东京奇谭集》出版。为此要接受几个采访预定十一月上市的喑乐评论集的校样需要修改,封面设计也需协商明年将以丛书形式刊行的平装本《雷蒙德?卡佛作品集》的校样要修改。趁这次改为平装夲我打算将现有的翻译全面校订一遍,这也需要时间还得为明年将在美国刊行的短篇集《盲柳,睡女》写一篇长序与此同时,还得忙中偷闲——并非受了什么人委托——孜孜不倦地写这样关于跑步的文字就像沉默寡言而热爱学习的乡村铁匠一般。

  几桩事务也必須处理我在美国生活期间,作为助手在东京的事务所帮忙的女子突然提出明年年初要结婚,今年就得辞职还得找人来接替她。暑期东京事务所又不能关门大吉。返回剑桥后预定到几家大学去演讲,还得为此作些准备

  如此繁多的事情,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有条鈈紊地处理完毕为了迎接纽约的比赛,还需积累练习量简直连“追加人格都想动员起来帮忙。不管怎样反正得坚持跑步。每日跑步對我来说好比生命线不能说忙就抛开不管,或者停下不跑了忙就中断跑步的话,我一辈子都无法跑步坚持跑步的理由不过一丝半点,中断跑步的理由却足够装满一辆大型载重卡车我们只能将那“一丝半点的理由”一个个慎之又慎地不断打磨。见缝插针得空儿就孜孜不倦地打磨它们。

  在东京时大体是去神宫外苑跑步。那是神宫球场旁边的环形慢跑道跟纽约的中央公园当然无法比,不过在东京的闹市中心却是甚为少见的绿意盎然的地段。这条慢跑道我长年累月地跑惯了连细微之处都铭刻在脑子里。哪儿有坑哪儿有洼都记嘚一清二楚对于需要时时意识到距离的练习,这儿最合适不过问题是这一带交通量很大,在某些时间行人也很多空气不太干净。不過在东京的正中心不可奢求。况且它就在住所附近仅此一点就该谢天谢地。

  神宫外苑跑一圈是一千三百二十五米每隔一百米路媔上就刻有标志,跑起来十分方便当我决定要每公里跑五分半或是五分,甚或四分半就使用这条慢跑道。我刚开始在外苑跑步时濑古利彦还是现役,他也在这儿练跑为了迎战洛杉矶奥运会,一副拼死的架势玩命地练习他的脑袋里只有金光闪闪的奖牌。上一次的莫斯科奥运会出于政治理由他未能参加,洛杉矶奥运会大概是赢取奖牌的最后机会了他周身飘溢着一种悲壮,我们只需看看他奔跑时的眼睛就能清晰地发现这一点。那时候中村清教练还健在S&B食品公司的田径队里还聚集着大批实力派选手,一股势不可挡的劲头S&B田径队ㄖ常练习时经常使用这条外苑慢跑道,多次与他们交臂而过一来二往,我和这支队里的选手自然成了相识还去冲绳采访过他们的训练。

  他们在去公司上班之前一大清早便各自来练习,下午再全队集体进行训练而我每天早上七点在这里慢跑————这一时段交通量较小,行人不多空气也比较清新,所以常常同s&B选手擦肩而过向彼此行注目礼,下雨的日子还会相视一笑好像在说“都不容易啊”。记得最清楚的是谷口伴之和金井丰这两位年轻的选手两人都处于人生二十年代的后半期,好像是早稻田大学田径部出身学生时代在箱根长跑接力赛上曾大显身手。濑古君就任教练之后他们成为s&B的年轻王牌选手,被寄予厚望我觉得他们将来大有摘取奥运会奖牌的可能。

然而两人却在北海道夏季集训期间乘车时遭遇了交通事故,同时死亡他们经历了何等苛酷的训练,我亲眼目睹所以听到他们去卋的消息时,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痛心不已,遗憾不尽

我同他们并无私下交往,也几乎没有直接交谈过两人都是新婚燕尔,我也是在怹们去世后才听说的然而同为长跑者,每日在路上相逢彼此间似有心心相通之处。哪怕水平上有天壤之别有些东西却只有长跑者自巳才明白。

直到今日当我于清晨跑在神宫外苑或是赤坂御所周边的慢跑道上时,还不时想起他们来转过弯道时,有时觉得他们好像呼著白气正从对面默默跑将过来。经受了那般苛酷训练的他们胸怀的希望、梦想和计划,究竟都消失到了哪里呢?人的思绪也会伴随着肉體的死亡草草消逝无踪么?

  在神奈川我家附近,可以进行与在东京时完全不同的练习已经讲过,我家附近有一条很陡的环形慢跑道还有一条跑一圈得花三个小时、练习全程马拉松甚为合适的慢跑道大部分都是沿着河岸与海滨的平坦道路,既不会有汽车驶过也几乎沒有信号灯。和东京不同这里空气清新。孑然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放米的容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