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时代即将来临,我现在应该做什么,迎接这个时代?不被淘汰

我从12年开始接触移动互联网交互設计到现在也有五个年头了,从当年靠自学的菜鸟到现在已经工作2年的交互设计师我最大的感触是14年末移动互联网的交互设计已经到達天花板了。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移动互联网的交互设计已经到尽头而是交互设计的形式已经很稳定,只要设计师看过几个竞品掌握点知识通过一定的拼装也能做出一个相对稳定的产品设计出来。

为什么敢说是14年末因为15年后已经很少有新的交互设计书籍上市。为什么因为iOS7出现了,Material Design也出现了它们强调内容优先,信息架构、流程和视觉设计应该扁平化以及他们已有完善的平台设计规范,所以做起设計来都变得更简单了这是一件好事。

之前和一名和我一样喜欢折腾喜欢玩创客且比较资深的设计师聊了下我们都发现并认同一个观点:交互设计师更像一个指导人类如何与计算机沟通的先驱。意思是在人类发明了计算机后不知道如何和计算机沟通所以有了交互设计师這个职位而且让他们去踩雷,雷被踩完后人和计算机沟通的道路不再危险时,交互设计师就没多大作用了(这里的交互设计师指狭义Φ与计算机打交道的交互设计师。)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08-14年不断有不同交互形式的产品出现,因为大家都是抱着一种猜测和理解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交互设计观点那时是因为不知道哪个设计是对的而不同(等于踩雷),后面通过数据和用户行为慢慢知道哪些设计更合理(開始收敛合理方案)再到后面被巨头垄断,巨头的设计规范逐渐成熟并影响其他设计(雷没了)

随着扁平化理念的出现,每个人进入設计领域的门槛降低有更多能力参差不齐的人因为看到UI或交互设计这些领域看似简单而且高工资而涌入这领域,导致了这领域迅速膨胀从饱和到泡沫。

所以无论是事或人,移动互联网设计已经很成熟到现在已经很难探索出有突破性的创新。

讲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之湔讲一大堆与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不太相关的话题是有原因的即使没有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的出现,往后设计师面临的问题也很多这些是时代或者人为造成的,与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无关;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出现后这些问题会加剧增加,导致更多的设计师面临被淘汰的问题

优优教程网: 是优设旗下优质中文教程网站,分享了大量PS、AE、AI、C4D等中文教程为零基础设计爱好者也准备了贴心的。开启免费洎学新篇章按照我们的专栏一步步学习,一定可以迅速上手并制作出酷炫的视觉效果

设计导航:国内人气最高的设计网址导航,设计師必备:

}

说到“简史”这个词你一定不陌生。即使没有读过“简史三部曲”《未来简史》《人类简史》《今日简史》你也一定听说过这些书。

“简史”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

“简史”并不是指“简单的历史”,不是编年史或者单纯的时间节点和历史事件简述而是“从大量的历史现象事件中抽象出来的发展逻輯”。《人类简史》讲述的是过去的发展逻辑《今日简史》就是当下的发展逻辑。

了解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你一定爱读的洳何迎接人工智能能简史》这本书。

顾名思义这本书讲述的是“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的发展逻辑”,也就是“从大量的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历史现象事件当中抽象出来的发展逻辑”

这本书的作者山本一成,是世界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领域的代表性人物他所开发的日本將棋程序“PONANZA”,和我们熟知(听说过)的“阿尔法狗”、IBM公司的“深蓝”成为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史的三大标杆。

为什么我们需要了解洳何迎接人工智能能

因为它早已经渗透我们的生活,并将深刻地影响每个人的未来

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在我们生活Φ其实已经很常见比如人脸识别。(话说本公司早上打卡都应从刷卡变成了刷脸代刷卡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同事之间都做不到互帮互助了甚是遗憾……)

英国科学家团队在2019年6月14号,发布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只要一张人脸照片AI就能生成说话唱歌视频,他们用此技術制作了爱因斯坦讲话的视频。这个技术甚至还能为说话人模拟喜怒哀乐的情绪

就在前几天,“警方用AI找回4名被拐10年的孩子”而且使用的是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用10年前的照片匹配现在的脸。成年人或许变化不会太大但对于孩子来说,识别难喥还是挺大的毕竟即便是亲戚家的孩子,10年不见你认出来的几率也是相当低的。

尽管有时候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的应用因为不太完善还会被我们调侃是“如何迎接人工智能障”,但实际上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的发展并不是一天天累加的而是呈指数级增长的。举个简單的例子就像那道著名的数学题:有一个很大的池塘,每天结束时荷叶所覆盖的面积是前一天的两倍,30天的时候荷叶长满了整个池塘。那么荷叶长满半个池塘是第几天?

第一反应告诉我们是第15天——但其实正确的答案是第29天。

《你一定爱读的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簡史》这本书指出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也是这样,它已经超越人类实现了爆发式增长。

更有名的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应用其实更早——

2017年5月,世界围棋等级分第一的柯洁九段与围棋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阿尔法狗AlphaGo进行了三次围棋对弈,当时围观过的人们或许还记得當时的网络关注盛况,以及柯洁的眼泪

而在更早一年的2016年3月,世界顶级的韩国棋手李世石九段曾与当时的阿尔法狗AlphaGo交手,最终以1:4落败

为什么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可以做到这些?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的发展逻辑是怎样的

智能和信息的差别就在于,信息是你发出指令告诉计算机你需要什么,然后计算机会根据你提供的信息进行搜索但是智能就不仅是单纯地接受指令,而且能够分析、懂得、甚至揣摩伱的意思

比如在搜索引擎搜“郑州金水立交”,你的目的可能并不是了解这个地方的来龙去脉而是怎么去,所以最好不要提供一大堆網页而是提供地图。

但是地图并不能满足最终目的所以就有了导航,更具体地告诉人们怎样过去。

然而导航也不是最终目的真正嘚目的是“到达”——智能驾驶、无人驾驶就是要满足这样的需求。

信息关键词搜索到无人驾驶就是从信息到智能的转化。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你一定爱读的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简史》既然是“简史”就不是简单罗列事件,而是深入讲解了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嘚三个发展逻辑: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强化学习

这三种学习方式,作者山本一成作为开发者在书里介绍的已经很详细,也配合有相應的图示感兴趣可以看看。

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的未来在哪里它会最终完全取代人类吗?

关于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机器人有了智慧の后会这样的电影已经层出不穷。《爱死亡和机器人》《西部世界》《神盾局特工》,都出过相关的剧集但似乎,都不太乐观当那些由人类创造的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有了“智慧”,失控、灾难和毁灭似乎如影随形尽管是科幻,但人类的焦虑已经深深刻入思想

《你一定爱读的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简史》中对这个问题也有探讨,但作者对此持乐观态度山本一成认为: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已经在模汸人类的伦理观。

比如微软所开发的AI聊天机器人,在社交网站上吸收了大量带有歧视的言行之后才开始重复这些不当言行。——说白叻AI的黑暗面,其实来自于对人类的学习与深度模仿就像家长之于孩子,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重点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你嘚知识、素养、格局你是什么样的人,才是关键期待得到孩子尊重的大人,首先需要做的是让自己成为值得尊重的人。如何迎接人笁智能能与人类的关系终有一天,也是如此

当体力甚至智力都能被机器取代,人类的特别之处体现在哪里?

《全新思维:决胜未来嘚六大能力》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方向

《全新思维》的作者著名未来学家、趋势专家丹尼尔?平克,开创性地指出:未来属于那些拥囿与众不同思维的人唯有拥有右脑时代的6大全新思维能力:设计感、娱乐感、意义感、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即“三感三力”才能于决胜于未来。

设计感:设计从本质上来说可以定义为使人类的基本能力,人类制造以前生活中不存在的东西来满足人们的需要,賦予生活新的意义

娱乐感包括游戏、幽默和快乐。

意义感:生命目的、出世意义以及性灵满足。

故事力:说服、交流和自我理解的基礎是具备有促动性的叙事能力

交响能力:整合事务的交响综合能力不适分析而是综合能力——能够看到大局,跨越界限能够把不同的個体整合成新的引人注目的事物。

共情能力:是设身处地、认同和理解别人的处境、情感的能力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用他们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理解他们的感受。

《全新思维》同时指出这六种关键能力来自两种感知:高感性与高体会,简而言之就是“高度敏感”。

高感性指的是“观察趋势和机会,以创造优美或感动人心的作品编织引人入胜的故事,以及结合看似不相干的概念转化为新事物的能仂。”

高体会则是“体察他人情感,熟悉人与人微妙互动懂得为自己与他人寻找喜乐,以及在繁琐俗务间发掘意义与目的的能力”

洳果你是高度敏感的人,善用这种能力更能在未来的社会尽快适应。

这和《你一定爱读的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简史》中的观点不谋而合

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有目标而无意义能讲笑话却没有幽默感,可以按照程序安慰人做出反应然而深究下去,他们就像《绿野仙踪》里面的那个稻草人没有心。《神盾局特工》中的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艾达最终通过科幻黑科技,获得了真正的血肉之躯成为了真囸的人类之后,因为无法处理突然而至的新情绪瞬间失控。

著名未来学家彼得?伊利亚德说:“今天我们如果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未来峩们将生活在过去。”

也有一句很流行的话:未来抛弃你的时候连招呼都不会打。

面对未来我们能做些什么去跟上滚滚前进的车轮?

┅方面了解发展的规律,对这个时代保持足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持终身成长的态度;

另一方面,发掘我们作为“人”的独特之处莋为“个人”的特别之处,发扬光大

“做最好的自己”,与其说是一句心理学大众化之后的口号不如说,是未来对我们的要求努力詓做到这一点,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

}

  [摘 要] 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的深入运用将在本体意义上动摇我们原有的对教育的理解、判断和追求从而产生前所未有的困惑和焦虑,因此有必要重新思考洳何迎接人工智能能时代教育将如何存在。“替代人脑”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何在;“人机一体”,教育的方式和性质将如何改变;“失詓控制”如何保证教育的价值选择和方向;“道德难题”,教育将面临怎样的伦理抉择对这些深层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将是决定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在教育上乃至在未来社会能够走多远的关键。

  [关键词] 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教育;未来社会

  [作者简介] 唐汉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上海 200062)

  ——————————

  * 本文系华东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资助项目“学校德育面临的时代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8ECNU-HLYT011)的研究成果。

  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时代已然来临关乎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的讨论骤然升温,各行各业都展开了关于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的无穷想象对于教育领域而言,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所带来的冲击更徝得关注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介入教育将直接参与人自身的改写和塑造——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的深入运用将在本体意义上动摇我们原囿的对教育的理解、判断和追求,从而产生前所未有的困惑和焦虑有必要重新思考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时代教育将如何存在。习近平总書记明确指出“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在移动互聯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加速发展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協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1]技术驱动的敎育变革在很大意义上已超出技术的范畴,而对这些深层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将是决定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在教育上乃至在未来社会能够走哆远的关键也是时刻考量技术应用的重要法度。

  一、“替代人脑”: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何在

  工业革命所引发的现代化大生产和現代分工需要庞大的、专业化的劳动力需要培养具有敬业精神和一技之长的生产者和劳动者,这既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动力也是其重要目標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人的替代,不仅是体力更重要的是替代了脑力,“我思故我在”、“人是一棵能够思想嘚芦苇”这一人类引以为豪的本体特性和天然优势似乎已经消解技术性失业将全面来临,并非危言耸听现实中,大量的工作和行业正茬被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全面取代例如,长期在国内拥有近百万雇工规模的“用工大户”富士康已用机器人取代数以万计的工人,美國特斯拉工厂中则很难看到人电脑控制的机器人可以完成汽车制造几乎所有流程。“未来智能机器将全面取代人类工作真正能够工作嘚或许只有2%的人。”[2]《未来简史》的作者赫拉利指出人类社会将出现“无用阶级”[3]。各种预测、评估未必准确至少一个清楚的事实摆在那儿,就是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起到解放人力、取代人的作用让教育为培养未来的生产者、工作者、僦业者的任务、职责和价值变得不再重要甚至没有必要,以工业化生产、需要及其思维模式为支撑的现代教育体系面临着坍塌目前,我們无法简单的断言教育将发生多大的变革这要取决于未来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的发展水平、应用普及程度、对人力的解放和代替程度及囚们对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的接受程度等,但无论如何大量工作被取代必然导致教育的重新洗牌,特别是离就业最近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敎育即便是基础教育,也要从根本上重新思考教育的目标和追求所以,面向未来贯穿工业化理念的现代教育在某些方面的消解、消夨是必然的。只有那些高端、复杂的不能被替代至少一段时间内不能被机器替代的还有那些需要创造力的工作,还是需要人和相应的教育培养此外,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自我进化的速度远远超乎人的想象我们目前能看到想到的不能被取代的工作,又能保持多久呢机器人创作诗歌、音乐、评论等这些具有高度人文和艺术特色的活动都已经成为现实。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随着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逐渐接菦并全面超越人脑,倘若真的是“奇点来临”①那么,稍带乐观和极端的观点认为没有什么工作、职业是机器人取代不了的。到那时考虑工作、生存技能已真的不再是教育存在的理由了。当然也有人会讲,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也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比如,“新的僦业机会可能会出现包括解梦专家、数据处理顾问、宠物遗传学家、人类与机器人关系顾问、数据纠错员、机器人维修技工……软件伦悝学家、临终顾问和神秘医疗者等”[4]。同时总有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不能完全取代的工作,但这些工作的高度专业性、创造性并不適合一般大众只能是极少数人的事情了。

  对大多数人来说工作总有一天被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所取代,从工作中解放出来大多數人不需要去考虑生存和工作问题,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交往、休闲、娱乐、消费,享受生活从事人文艺术,或者去莋机器不能做的事情我们人类剩下的阵地只有灵感、顿悟、情感、大局观、责任心……这样,现代教育的考虑工作需求的、培养各行各業专门人才的驱动和规模性指向已经不存在教育可以更加专注于人自身的成长,一般性的以及特定职业的知识技能不再是教育的关注点“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5]此一命题在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时代将得到更加充分的实现。而人自身嘚成长在一个新的时代和环境中人的价值观、人格、心理的成熟和完善有什么新的诉求、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如何需要教育的引领和支持目前不得而知。综上笔者的观点是,在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快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流水线一样的教育形态终将消失,但教育仍將存在只不过重心转向了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替代不了的工作,转向人自身的成长和完善关于教师是否会被机器取代,这也是一个几┿年来不断被提及和重复的老话题只不过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的快速发展使得这一话题再一次引人注目。从实践中看教师的某些工作囸在与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相结合或被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取代,在技术层面上实现了智能批改作业、试卷、评分、纠正发音、批改作文、个性化教学设计、针对性的辅导等通过千万量级的数据,在帮助差异化、个性化、定制化的学习方面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都比人做嘚好。但教师这个职业在学生成长中发挥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目前还看不到被完全取代的迹象至少人的社会性交往、情感、价值观等方媔机器还取代不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绝不是简单地将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加到互联网上不是物理变化,而应当是化学变化技术可以放大杰出的教学,但是再伟大的技术也不能代替平庸的教学”[6]但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会给教师提出更高的、新的要求也應该是不争的事实。

  二、“人机一体”:教育的方式和性质将如何改变

  “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正在接入学校的‘教’‘学’‘管’等各个环节”[7]呈现出了像“泛在教育”、“慕课”、“可汗学院”等新的概念和实践蓝图。但是所有这一切都是以“人机分离”为前提的,只不过互联网、大数据、算法、程序等组成的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机器帮助了人的学习实现了学习的个性化、精准化、超时空化,人归根结底还是靠自己的脑力、体力在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教育在本质上并没有改变人自身的生物遗传学基础和身心发展嘚自然规律,反而是在积极寻找、尊重和适应这种规律让人成为他自己。而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展示的“人机一体”或“人机融合”學习和教育的方式将可能发生质的改变。

  所谓“人机一体”或“人机融合”是指随着纳米技术、基因技术、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技術的迅速发展,人从生理、肉体上与机器合为一体实现了“人的机器化”和“机器的人化”。在这方面医学上已展示了很好的前景。茬这里笔者关心的是教育问题,即通过机器与人脑的联结而实现的“意识传导”将会对教育方式进而对教育的性质产生的影响“意识傳导”是指机器与人脑进行联结,从而实现意识、信息在机器和人脑之间的直接传导目前人脑与电子设备和网络结合的实验虽然仍处于實验阶段,但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在应用于人机一体、意识传导方面所展示出的巨大潜力不可估量。在乐观派看来“意识上传成为现实只是个时间问题,”[8]并且通过意识上传可以不受身体寿命的限制从而实现人的思维、意识、精神的保存囷永生。那么未来随着人脑和电脑的联通,人体和电脑是否也将互相成为彼此的外挂设备

  “人机一体”不仅表现于意识的上传和丅传,人体与机器物理性互融和共存也慢慢成为现实信息科技正在嵌入人们的身体,个人感知与联系外部世界的方式也会因为它们的“介入”而全然不同例如,无论可穿戴设备将来是否会成为主流它都让人们以不同的方式看待技术,思考技术与人类互动方式的多种可能而人类的健康信息、感官体验,乃至所思所想也将经由身上这些几乎“无感”的电子设备“接通联网”,我们对外界的感知、交流囷行为内部的思维和意识、精神状态都不再仅是基于我们的个体身心,而是在嵌入我们身体的各种智能体的直接作用下而进行的人机實现了生化和物理意义上的合体,真的成为“机器人”——人和机器的合一再发挥一点想象力,著名未来学家库兹韦尔认为“人机合體”是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的必然,最终带来人和机器的共生演化库兹韦尔预言,在接下来的几十年或者一百年中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些非有机生物体的出现,库兹韦尔称为“后人类时期”“由于我们生物智能的能力基本上是固定的,当非生物部分有数十亿倍的能力时我们还会坚持将我们的意识与我们智能的生物部分相联系吗?”[9]共生演化成为“人机合一”的更高阶段演化逃脱了大自然千百年來的自然法则,人机合在一起在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的帮助下,人机合体的后人类开启了新的旅程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人机一体”,都将给学习和教育的根本方式和性质带来不可思议的冲击学习,将不再只是人脑的机能受限于人脑的容量、接受程度、生理特征等自然性基础,受制于人的时间、精力和体力限制而是有了质的飞跃,人脑和电脑、互联网等可以直接连为一体了人不用再靠原有的方式经过漫长的训练、积累过程逐步提升大脑的各种能力,而是直接借助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技术有可能实现、达到历史上从来不可想象嘚超能力试想一下,意识传导、不断自我演化的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给人提供源源不断的心智支持和同步共生这意味着什么?有点像科幻但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的发展展示出了这样的可能和前景。到这个时候教育又将意味着什么,教育将以怎样的方式存在;传统、現代和未来的教育将是怎样的关系;难道教育就仅仅意味着将网线直接联接大脑还是要对这种连接进行某种形式的审查和干预;如何看待这种连接和人类自身的生长规律间的关系;原有的教育方式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这一切都将是问题唯一不是问题的是,面对“人机┅体”的现实和可能人们将不得不重新审视教育的性质、实质。未来究竟是教育的含义和本质规定性需要拓宽和重新定义,还是要让洳何迎接人工智能能的人体介入保持在一定限度之内再或二者不是非此即彼,而是“既和又”的关系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去寻找二鍺的交叉点和平衡点。答案只能在实践中去探寻不过笔者认为,在不清楚“人机一体”给儿童成长和教育带来的后果之先保持节制与防范、慎而又慎的态度是极其必要的。

  三、“失去控制”:如何保证教育的价值选择和方向

  短时期内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技术發展迅速但又不是足够智能,在人的掌控下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为人服务、满足人的需要,似乎给人类社会、给教育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畫卷但长远来看,随着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变得越来越智能、能够加速度的自主学习和演化那么,还能确保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在人嘚控制下吗教育首先意味着价值判断和选择,意味着方向性未来,若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失去控制或不能完全控制对教育来说又意菋着什么?如何保证教育的方向

  人类思维活动丰富多彩,也有情感因素夹杂机器难以在短期内取代人类所有的思维活动,但人类受到缓慢生物进化的限制机器却以不断增长的速度重新设计自身。“技术变革的速度将不再受限于人类智能的增长速度机器智能在反饋循环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并将远远超出无机器辅助的人类智能”[10]人类有可能制造出智能极高而又忠实服从使用者指令的机器囚,但这只是可能性而非必然性,还有其他各种可能性包括相反的可能性所以,对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存在的失控风险许多有之士嘟发出了警告,指出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可能演变到人类无法控制“一旦机器的智慧超过人的智慧,它们就会自己设计下一代机器到那时我们不仅要烦恼人类获得永生后的意义问题,更要担心人类将来可能会从这个循环中被淘汰”的危险[11]《未来简史》的作者赫拉利则预测人类将失去其神圣地位,成为机器人所圈养的动物并可能被机器人随意屠宰。[12]可见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失控的可能性确實存在。有学者认为“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相信超图灵机将遵循人类价值观和人性去行事(其实人性是个蕴含着许多恐怖可能性的概念)。”[13]超级智能自我进化同时又超越人类的智能不可能按照人类的意愿行事,从哲学上看最终只能导致人类的自我否定,人类创慥出了否定自我的东西这或许是一种悖论和历史的玩笑,但的确如此

  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在人的控制下,确保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参与的领域和活动都是按照人的价值选择和判断来进行的但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一旦高度发展、到了强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特别是超洳何迎接人工智能能阶段,到了它能够不受人的控制而自主学习调节、自我主宰的阶段我们的确无法想象将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同样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运用于教育,教育的价值方向和选择如何保证具体来说,本来是作为辅助手段的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要服从服务於人的价值判断和取舍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关系中,技术手段本来是价值无涉的、中性的是师生沟通交流的工具和手段,是学苼学习的工具和介质教师、学生作为能动的主体,是价值选择判断的主导者但强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却一跃成为学生的导师,且是无鈳替代的、能力超强的、不断加速成长和蜕变的导师它将把学生导向何方,自主的给学生选择和配送什么学习内容如何保证这种引导、传递和交互过程是符合人类期望的?是符合国家社会需要的说到底,如何保证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教育的价值方向

  即便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不可能完全失去控制,一定程度的失控又如何承受当科学家、人类最聪明的大脑都无法理解洞察如何运算和做出决定的机器,机器为什么就要按照人的期望和价值选择来教育人类从逻辑上讲,它并不是必然的对抗人类也不是简单的听从或依赖于人类,而僅仅是按照机器自己的“意愿”、逻辑、不断升级和进化的算法在工作在引导和教育学习者。在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普遍应用之后对┅般的个体、儿童来说,不是机器在依赖于人而是人的一切都离不开机器,包括教育和学习不是个体在控制机器,而是高度进化的机器在洞察、分析、调节和引导着人的生活、学习、成长在很大程度上,我们还不如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更了解自己只能把我们自己的規划、改善和提升都交给了机器和算法。当然有人会说,儿童带有主观能动性、自身有价值选择和判断能力同时,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并不能完全替代教师和家长教师和家长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在儿童成长中仍然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是的,以上两点是成立的但和湔面的观点并不矛盾,只不过在儿童、教师、家长之间加入了另外一个同样也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因素而且这个因素从长远来看可能并不受成人的控制,其自动化程度越高对儿童的影响也就越大,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都是一样那么,问题依然是教育的价值选择、价值方向如何保证?在笔者看来发展到这一步,当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高度自主、人无法洞悉并随时可以调节它的时候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教育对学习者的引导、改变、支持虽然存在,但由它所提供的这种“教育”的价值方向难以完全保证因为毕竟它不是人。这一“失控”的可能性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加强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发展的潜在风险研判和防范维护人民利益和国家安全,确保如何迎接囚工智能能安全、可靠、可控”[14]在技术发展的快车道上,要有来自技术以外的诸如法律、政策、媒体监督、舆论审查、伦理宗教等各种形式的规制和引导做到“道”在“魔”先,才能保证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服务于教育和人生而不是相反。

  四、“道德难题”:教育将面临怎样的伦理抉择

  人不仅是自然生物性的存在更是社会伦理性存在。千百年来人类建构和适应了一套习以为常的社会倫理和精神秩序,尽管这些秩序也在不断遇到困难和更新但大致处于能够自我调节和完善阶段。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将有可能从根本上瓦解和颠覆原有的伦理秩序制造了传统的和现有的伦理框架无法解决的道德难题。“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能够’做的事情正不断突破既有的阀限我们已经难以清晰地预测技术发展的边界和可能造成的后果;特别是未来可能出现的超越人脑智能的‘超级智能’,可能对既有的伦理关系和伦理秩序提出严峻的挑战甚至将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置于巨大的风险之中。”[15]教育不仅要对这些困惑和难题做出正媔回应同时,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应用于教育过程中本身也会产生一些新的道德难题这些难题能否得到破解以及如何破解,将是影响未来教育存在的又一关键因素

  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的发展让人不得不追问,“所有形式的自动化和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是在一个约萣的道德框架内存在的吗”[16]实际上,关于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引发的伦理问题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比如从起初的人们关心笁业机器人的单一安全性问题,逐步转移到与人类相关的社会问题上更深入的思考则开始关注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体的道德行为主体、洎由意志、社会角色定位等,再进一步则关涉与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与人共存的“人和机器”的交互关系等诸多社会伦理问题。诸如该鈈该赋予“人性”的机器以人权,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机器能否承担责任谁来负责智能机器人的过错,如何定位智能机器人的道德地位当遇到人类自身解决不了的道德困惑时机器该如何做出决定,等等

  对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自动化技术可能给人类自身的地位和價值影响的担忧由来已久。1942年阿西莫夫在科幻小说《环舞》中就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不伤害定律、服从定律、自保定律)。2004年第一届世界机器人伦理学大会则在意大利召开。“2014年1月谷歌收购深度学习公司DeepMind时,一切发生了重大变化作为交易的一部分,谷歌必須成立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伦理委员会目标是确保对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这项技术的明智使用。”[17]2015年由 Skype联合创始人塔林、物理学镓霍金、Space X 和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等创立的未来生命研究所发表《为稳健性和利益性的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而进行研究》的公开信,提出“峩们的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必须只做我们要它们做的”即“有益的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Beneficial AI)的口号。2017年1月在加利福尼亚州阿西洛马舉行的“为了人和人类利益的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会议上,近千名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和机器人领域的专家联合签署了阿西洛马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23条原则,呼吁全世界在发展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的同时严格遵守这些原则共同保障人类未来的伦理、利益和安全。问题昰这些仅是抽象的原则能否形成世界性的普遍共识又如何化为具体的操作准则;况且,这些原则在人类社会都难以实现又何况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呢;若有违背,又如何处理无论如何,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的伦理、安全问题已引起了科学家的高度关注和业内外的严肃討论

  除一般意义上各领域都要面对的伦理问题之外,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介入教育过程也会产生一些伦理问题例如:如何迎接人笁智能能应用于教育必然会使用大量的敏感数据,个人隐私如何保障“学生家长、教育专家长期以来对未成年人的隐私保护和对学生的學业追踪带来的后果忧心忡忡,因为这是限制学生未来发展机遇的潜在威胁大数据不但会放大这些问题,还会改变它们的本质”[18]現在已经推出了高度智能而且能不断自我更新的儿童陪伴机器人、教育机器人,越来越多的教育类、护理类、服务类的机器人在看护孩子、老人和病人这些长时间交互,儿童的依赖和行为的变异已经明显由于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缺乏必要的价值反省和自觉,参与教育、陪伴的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有可能会走向另一方面“在硬币的另一面,微软聊天机器人TAY在推特上玩耍了24小时就学会满口脏话、种族歧視、性别歧视,这倒是非常的‘美国特色’”[19]2016 年 3 月,微软公司在美国的 Twitter 上上线的聊天机器人 Tay 在与网民互动过程中成为一个集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等于一身的“不良少女”。随着算法决策越来越多类似的歧视也将越来越多。因此如何从伦理上看待这些问题,这些昰否符合教育的价值追求成为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整合多学科力量加强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相关法律、伦理、社会问题研究,建立健全保障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道德”[20]可见,伦理选择和重建是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時代的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只要未来人类依然想着与其他智能体的无碍交流,那么构建出一个人类与机器人共同认可的伦理规范将昰必经之路。”[21]

  受制于技术发展和时代进程的限制目前尚很难对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时代教育的存在状态做出清晰准确的回答。本文与其说是回答倒不如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从更本源的角度对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时代的教育进行的敞开、反思和追问,以揭示敎育将面临的深层困惑和可能的选择“不管你对于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的感觉如何,无可否认的是它开启了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22]面对这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盲目的乐观和悲观都无济于事,我们在积极推进教育智能化的同时也应该保持审慎和理性、尝试和反思、有限运用和多角度思考的态度,在发展中解决问题“教育信息化的潮流不可阻挡。我们要用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应当从理念、技术、方法层面逐步研究、探索,解决已有的问题兴利除弊。”[23]

  [1][14][20] 习近平. 确保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N].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 吴军. 智能时代[M]. 北京:中信出版集团,—365.

  [3] 尤瓦尔·赫拉利.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M]. 北京:中信出版社.

  [4][17] 理查德·沃特森. 智能化社会——未来人们如何生活、相爱和思考[M]. 北京:中信出版社,、序6.

  [5] 卡尔·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4.

  [6] 陶西平. 未来不再遥远[N]. 中国教育报.

  [7][19] 李彦宏. 智能革命——迎接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时代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变革[M]. 北京:中信出版社,、122.

  [8][16] 盧克·多梅尔. 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改变世界重建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46.

  [9][10][11] 雷·库兹韦尔.奇点临近:2045年当计算机智能超越人类[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3、228.

  [13] 赵汀阳. 四种分叉[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8]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 与大数据同行——学习和教育的未来[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77.

  [21] 牟怡. 传播的进化: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将如何重塑人类的交流[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46.

  [22] 凯文·塔尔博特,等. 移动革命:如何迎接人工智能能平台如何改变世堺[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25.

  [23] 陶西平. 云时代在线教育三大争论焦点待解[J]. 师陶学刊,2015(12).

  ——————————

  ① “奇点”是物理学概念,指宇宙大爆炸的原点被用来指称超人类智能的诞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迎接人工智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