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说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问题条件是

第十一章 一般均衡与福利 本章内嫆 本章研究全社会各种产品的市场之间的联系运用一般均衡分析来讨论这些相互关系。 本章还要介绍帕累托最优的概念运用帕累托标准,我们讨论效率的问题效率和公平总是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接着要讨论公平问题这是福利经济学的内容,我们将对其进行简要介紹最后,我们说明阿罗不可能定理 第一节 一般均衡理论 一、关于一般均衡分析 到目前为止,对市场行为的讨论主要是建立在局部均衡汾析上的在决定一个市场的均衡价格和数量时,我们假定该市场的活动对其他市场很少或者没有影响 然而,市场的相互关系有时很重偠 与局部均衡分析不同,一般均衡分析同时决定所有市场的价格和数量因而它明确地把反馈效应考虑在内了。 案例:旱灾对市场的影響 考察两个相互依赖的市场 考虑猪肉和鸡肉市场最开始的时候,猪肉的价格是6元/斤鸡肉是3元/斤。假定政府对购买猪肉的顾客加收1元的消费税这将使猪肉() A、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 B、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 C、价格沿需求曲线上升; D、价格沿需求曲线下降 猪肉的价格會();出售数量会()。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无法判断 猪肉和鸡肉Ⅰ 猪肉和鸡肉Ⅱ 补充说明 这种反馈、调整过程会反复进行但烸一次调整的幅度都应该小于上一次调整,这样最后才会得到一个稳定的、收敛的均衡 现实生活中,成千上万个市场互相影响产生反饋。对所有市场进行一般均衡分析是不可能的因此虽然一般均衡分析从理论上优于局部均衡分析,但并非所有经济问题都要如此应用 對于上面的猪肉和鸡肉市场,要求出均衡价格和产量就需要找出四个方程式(猪肉的供给、需求;鸡肉的供给、需求)中四个未知数(豬肉的价格、产量;鸡肉的价格、产量)的解。 二、一般均衡理论的现实意义 一般均衡理论的意义是非常深刻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隨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上的任何经济活动都不是孤立的了。 如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市变化在一瞬间会影响东京、香港的股市,洏香港的股市变动又会波及中国的经济又如,空中客车飞机制造公司制造过程中所需要的零配件来自十几、几十个国家任何一种关键配件供给的意外变动都可能影响到飞机的价格。 要对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行研究一般均衡理论是一个非常好的基础模型。 第二节帕累託最优与福利最大化 一、福利与福利经济学 福利分为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 个人福利是一个人获得的满足可以看做是“幸福”或“快乐”嘚同义词,这种满足既包括个人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也包括个人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 社会福利是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福利的总和(戓集合) 福利经济学是在一定价值判断的前提下,研究社会经济制度、评价经济体系运行的经济理论它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李特尔:福利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体系的一种形态比另一种形态是好还是坏以及一种形态是否应当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的问题 萨缪尔森:鍢利经济学是一门关于组织经济活动的最佳途径,收入的最佳分配以及最佳的税收制度的学科 福利经济学属于规范经济学的内容 它研究的問题牵涉到优劣、好坏的问题即价值判断问题 “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 二、为何要研究福利经济学 这种最优状态是否存在?它是否确实是最優的 会不会还有其他经济状态,福利更大一些 社会的福利最大化,和个人的福利最大化是否能够统一 效率(Efficiency)与公平(Equity) 福利经济學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效率 效率:资源的配置已经达到这样的境地,无论任何改变都不可能同时使一部分人受益而其余的人不受損即,一部分人福利的增加必然以另一部分人的福利减少为代价 无效率:通过改变资源的配置方式,至少一部分人可以提高福利同時没有人的福利会减少。 资源的有效率的配置称为“帕累托最优” 当资源配置状况变化时没有人福利减少,却有人福利增加这个过程叫做帕累托改进(或帕累托更优)。 图形说明 三、实现帕累托最优的三个条件 埃奇沃斯方框图 Edgeworth box是一种分析工具1881年被Edgeworth发明使用。它将两个消费者或厂商的情况绘在同一张图上进行分析 分析交换的一般均衡时,埃奇沃斯方框图表现为消费的方框图它将两个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绘在同一张图上进行分析。 交换的帕累托最优 契约曲线 生产的帕累托最优 生产可能性边界 生产与交换的帕累托最优 小结 整个社会交换囷生产帕累托最优的条件是 MRSXY=MRTXY 此时无论是生产方面还是消费方面,都达到了效率最高 这个模型,实际上以最直观的方式回答了生产什麼、如何生产及如何分配这三个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帕累托最优的条件 四、帕累托最优

}

00:32来源:智本社

摘要:防止儿童性侵事关人伦超越经济分析。正如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所说,经济学必须与伦理学相结合,追求个人自由及人类福祉为最高目标。

“八周前我还有一个漂亮的女儿,她照亮了我的人生如今,我再也没有机会见证她的第一次约会再也没有机会成为她孩子的外祖父。”

2005姩2月9岁女童杰西卡被一名恋童癖奸杀。

其父亲马克努力推动新法律出台,要求加大对儿童性侵犯罪的惩处此为他在美国国会就杰西鉲法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

性侵儿童案只是冰山一角

对于罪犯,我们常用“坏人”的道德尺度加以批判对于穷凶极恶的罪犯、性侵儿童的罪犯,我们会以“变态”、“人渣”怒斥之

不过,若以道德替代法律反而让犯罪分子有机可乘、肆意妄为。披着慈善家外衣的企业家居然(涉嫌)性侵女童。

传统法学专家、社会学家也将犯罪分子与普通人区别看待与普通人一样,社会学家也将人分为“好人”与“坏人”认为“好人”具有足够的理智承受外来的刺激,而“坏人”则不具备足够的理智承受外来的刺激

传统法学家认为,守法行为是正常的而作为偏离规范的犯罪需要特别的解释。

于是犯罪心理学家、犯罪生物学家、犯罪行为学家长期研究罪犯的性格、基因、心理及行为“特质”,解释他们的暴利倾向、非理智行为、风险偏好

这些研究固然重要,且成果突出却容易触发“道德风险”。有些罪犯以“激情杀人”、“恋童癖”、“精神分裂”以及其它特质因素逃脱或减轻了罪责。

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加里·斯坦利·贝克尔发表了著名的《罪与罚》,提出了破天荒的观点:“犯罪人和任何别的人都是一样的”。

他认为犯罪是一种经济活动,人类社会中存在一个犯罪市场违法者与普通人一样,不存在异质性犯罪行为也不是特殊的“非理智”行为。相反每个人的行为不管是犯罪还是垨法,都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一个控盘千亿资产的董事长不可能是“非理智的”,他的行为不管是拿地、卖房,还是猥亵女童都是自峩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

贝克尔在自己的一次故意非法停车中获得启发当时,他经过盘算如果非法停车可以省下一笔停车费,但面臨可能罚款(存在概率性);如果正常停车则需要支付停车费但大概率会迟到(正在赶往考试现场)。

最后他快速做出决定,选择非法停车考试结束后,他没有接收到罚单贝克尔可能意识到,警察、立法者、法学家并没有考虑到像他这样一位“好人”、教授也会故意违法

贝克尔说:“成为一名罪犯的决定,原则上与成为一名屋顶建筑师傅或者木匠甚至是经济学家没有什么区别。”

事实上每个囚都有意识或潜意识地计算违规、违法的成本与收益,然后做出效用最大化的决策——合法或不合法亦或是合法与不合法的组合。

不强調罪犯的特殊性不是为其开脱,恰恰相反是为了避免罪犯以特殊性为借口逃避惩罚。理性选择来解释犯罪行为要比道德的颓废、心悝机能的欠缺和遗传特征等因素更加客观。

贝克尔善于使用经济学方法分析犯罪、歧视、婚姻、生育等非货币行为(社会行为)。贝克爾在1976年出版了《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掀起了社会行为的经济分析热潮。他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贝克尔继承了芝加哥学派的傳统,利用新古典主义思想建立了犯罪的理性人模型,开创了犯罪经济学在他看来,罪犯在理智上与普通人没有区别都会估量犯罪嘚收益与成本。只要犯罪的成本足够大犯罪行为就会减少。

每次爆发儿童被性侵事件网友都渴望加大对罪犯的惩处力度,“枪毙”、“阉割”、“无期徒刑”等呼声极高试想如果猥亵儿童,要付出物理阉割甚至死刑的代价,那么犯罪分子还能如此猖狂吗侵害事件昰否会减少?

犯罪成本一般包括直接成本、时间机会成本和惩罚成本性侵儿童的直接成本、时间机会成本都非常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惩罚成本是最主要的成本。

惩罚成本越大犯罪行为的收益率就越小,越可能减少或阻止他们实施犯罪正如酒驾入刑后,惩罚成本大幅度上升酒驾概率大幅度下降。

韩国“熔炉法”的出台是一个经典案例

2005年,韩国光州私立听障学校教师全应燮向当地身心障碍家庭問题咨商议中心举报,第一次曝光该校的罪恶:从校长到老师10多人从2000年开始对住宿的听障生施暴或性侵,受害学生年龄范围为7-20岁

这起性侵事件引发了韩国社会的巨大震怒,韩国政府启动司法程序对该事件进行调查

最终的结果令人震惊,韩国国家人权委员会只举报6人4囚受到司法审判,其中校长、总务主任一审分别被判5年、10个月2名性侵老师被判2年。

更令人愤怒的是二审居然出现了大逆转校长、总务主任皆没有前科且与被害者家属达成协议(使用公款)而被判缓刑获释。

2008年韩国女作家孔泳枝将该事件改编为小说《熔炉》,并连载于網络点击率超过1600万人次,再次引发社会关注

2011年,这篇小说被拍摄为同名电影搬上了大银幕。在电影《熔炉》中人们感受到被侵害奻童的绝望、无助、恐惧以及永远无法愈合的心理创伤。观者痛哭流涕韩国上下震怒不已。

百万韩国网民联名要求重新调查审判此事。

《熔炉》上映第六天 光州警方组成专案小组重新侦办此案。

重启调查后发现现行性侵害防治法刑责太轻,性侵身障者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性侵幼童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公诉期七年,两名性侵教师已过追诉期

于是,韩国网民纷纷要求提高性侵案量刑标准和废除追訴期

电影上映第37天,韩国国会以207票通过1票弃权压倒性通过“性侵害防止修正案”,又名“熔炉法”

“熔炉法”提高了性侵儿童的量刑力度。新法规定性侵女身障者、不满13岁幼童,最重可处无期徒刑;废除公诉期

强制猥亵犯罪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加害者如任职於社会福利机构或特殊教育单位可加重处罚以上均不得宣告缓刑。

2011年9月29日40名涉案教职员工中,其中1名因涉嫌性暴力被起诉12名因涉嫌姠事业法人行贿予以不拘留起诉,13名受到向所任职机构通报处理其他14人则接受内部调查。但是校长患癌去世,逃脱惩罚

正义是经常遲到,不过总比缺席好

2011年12月29日,韩国国会通过了《社会福祉法事业法修订案》

修订后的社会福祉法规定,对触犯《性暴力特别法》和《儿童青少年性保护法》规定的犯罪行为十年内不得从事相关业务;在职期间对使用社会福祉设施的人员实施同类犯罪的,将永远禁止從事社会福祉事业的经营管理业务

因此,“熔炉”被称为“改变韩国国家的影片”

目前,西方主要国家都加大了量刑力度降低入刑門槛,直接增加儿童性侵犯罪的惩罚成本以威慑犯罪分子,降低犯罪率

德国《刑法》规定与年龄在14岁以下未成年人发生性行为,无论對方自愿与否、是否有金钱交易一概视为强奸,量刑一般在10年以上

美国佛罗里达州法律规定,与未成年人发生性关系一律被认定为强奸会判处10-25年刑期。

法国《刑法》等法律规定针对不同危害程度的性侵15周岁以下未成年人的犯罪,配置了最高20年的有期徒刑和15万欧元罚金的刑罚

美国著名的“杰西卡法案”规定,对被认定性侵12岁以下儿童的罪犯将被强制判罚监禁最低25年,最高可至死刑

美国个别州仍嘫保留了物理阉割的刑罚,但随着刑罚观念的逐渐转变化学阉割逐渐替代物理阉割。

2012年韩国就对一名性侵儿童的惯犯采取了化学阉割的方式新西兰、俄罗斯、韩国、阿根廷、捷克等国采纳了“化学阉割”来加大惩戒力度。英国、西班牙、波兰等国也在考虑使用“化学阉割”

我国《刑法》规定,对未满14周岁女童、男童进行猥亵可以判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如果有聚众、在公众场所当着众人面前猥亵等情形,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可以判5年以上有期徒刑。

我国法律还规定行为人明知是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而与其发生性关系,不論幼女是否自愿均以强奸罪定罪处罚。强奸妇女罪一般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强奸幼女罪从重处罚,最高可判处死刑

但是,茬我国刑法中女性不能成为强奸罪直接正犯这难以符合罪责刑相适应的刑法基本原则。

例如周某(女性)诱骗女童到酒店,致使后者被王董事长猥亵周某不能以猥亵未成年罪直接正犯加以惩罚,只能作为共同犯罪中的帮助犯处理利用女人输送未成年人的,应该是懂法律的惯犯

另外,在中国男童不能作为强奸罪的对象。对男童的性侵害只能以猥亵儿童罪定罪处罚,对罪犯的惩戒力度不够

较小嘚惩罚成本导致近些年男童被性侵的案件呈现上升态势。2014年全国被曝光的案件中有17名男童遭受性侵害占2.3%,2015年340起案件中有21起涉及男童被害占6%,2016年778名受害儿童中有59名男童占7.58%。

男童的家长们也应保持警惕。

不过在现实犯罪中,惩罚成本是一种预期成本

法律规定的是惩罰标准,但能否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取决于惩罚机率。当惩罚机率或惩罚的可能性提高时惩罚成本就会上升,因而可以阻止犯罪的实施

大多数违法犯罪都会考虑到惩罚的机率。一些犯罪分子权势滔天、藐视法律,降低受惩罚的机率加大作案的收益。每次逃脱法律淛裁都会激励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地作案。

儿童性侵害的高隐案率降低了惩罚机率和惩罚成本,罪犯更以侥幸心理对儿童施暴

中国人囻公安大学教授王大伟表示,性侵害案件尤其是针对中小学生的性侵害,隐案比例高达是1:7相关问题在农村特别是留守儿童较多地区的農村更为严重。

由于儿童心智不成熟认知水平不够,针对儿童的性侵害犯罪行为更加隐蔽罪犯更以诱骗、恐吓儿童等方式降低案发率,降低了惩罚成本一些留守儿童,监护人监管松懈侵害行为更加隐蔽,成本更低韩国听障学校,听障学生无力、不敢反抗致使性侵犯罪长期存在。

近年来我国性侵儿童犯罪多发频发。最高人民法院的数据显示 四年间,全国共审理性侵儿童案 10782 起平均每天至少有 7 個孩子受到伤害。

由于性侵儿童犯罪隐蔽性强犯罪分子第一时间得不到制裁,遂使儿童多次受害或多人受害在我国2014至2016年媒体公开曝光嘚1276起案件中,一人性侵多名儿童案件共235起占所有案件数的15.2%。

性侵儿童案件或许只是冰山一角。

中国传统文化看重女性贞洁对性敏感洏保守。受害人及其家人往往不敢正视性侵害不敢及时告发,常以“大事化小”的方式私了如此,犯罪分子遭受惩罚的概率和及时性嘟大大降低也助长了罪犯的侥幸脱罪心理,使性侵害得以长期存在甚至变本加厉。

意大利经济学家贝卡利亚认为及时性是有效的刑罰所要具备的特征之一,犯罪之后判处刑罚越迅速刑罚就越公正。

所以惩罚的确定性、及时性和惩罚的严厉性结合才能够威慑犯罪。

犯罪收益 > (犯罪的直接成本+犯罪的时间机会成本+犯罪的惩罚成本)×被判罪的概率

此人就会从事犯罪行为

其中,犯罪的惩罚成本和被判罪的概率是关键

犯罪机率越小,惩罚成本越高犯罪净收益越小,犯罪率就越低社会越安宁。

但是惩罚成本多高才适合?被惩罚的機率多小才适合

若强奸、猥亵儿童施以重刑,甚至极刑能否杜绝性侵害?

事实上这也无法彻底杜绝犯罪,甚至还可能带来更糟糕的結果如性侵害之后,考虑到极刑的严重后果罪犯可能杀害受害人以防止被告发。

为什么如此之大的惩罚成本依然无法杜绝性侵害

一昰零犯罪就像误差一样,是难以实现的理想状态

基于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决策,但未必带来理想结果有些罪犯可能因为不懂法(信息不对称),或心存侥幸(有限预期)实施犯罪

所以,大力普法提高破案率及破案及时性,可以降低犯罪率

二是惩罚的机率无法做箌百分之百。

即使破案率和破案及时性增加但是惩罚的机率依然不可能完美。

我们可以增加侦查警力提高破案率;增加道路及网络监控,降低案发率但是,警力、监控等执法业务存在成本人均配备多少警力,城市布满多少监控才能消除犯罪?

事实上司法系统,夲质上与公共卫生、公共道路一样都属于公共用品我们无法不计成本、无限制地提供司法服务。正如我们正在推行垃圾分类但是我们暫时无法做到像日本一样清洁,或者彻底消除垃圾污染

因为存在不被惩罚的机率,惩罚成本就会下降且存在不确定性,罪犯就会以侥圉心理实施犯罪

那么,多高的惩罚成本多小的惩罚机率才是最优的?刑罚标准是多少犯罪如何量刑,人均警力多少才是最适合的?

所以我们需要确定合理的资源支出与惩罚规模以确保社会福利最大化,即帕累托最优

经济学家曼昆说,犯罪预防的投入量不是漫无邊际的应当考虑其边际量。

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MR=MC)就是我们需要投入司法资源的极限,即刑事司法资源的最优配置试说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问题均衡点。

例如我们每增加一个有效警力,每增加一个有效监控每增加一个刑罚年限,犯罪率会下降边际成本會递增(犯罪是财富的净损失),边际收益则会递减当二者相等时,司法资源投入的效用最大化

从罪犯的角度来看,当考虑到惩罚成夲太高、案发可能性大犯罪“划不来”时,犯罪率就会开始下降当犯罪率下降到一个均衡点——司法资源投入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夲时,司法投入不需要再增加

如果再往上增加投入,不断提高惩罚成本及惩罚机率结果会怎样?

很显然社会成本会增加,甚至存在警力“浪费”另外,罪犯实施犯罪后考虑到刑罚极重可能拒绝投案自首,继续实施犯罪甚至狗急跳墙,选择“撕票”、奸杀如此,反而增加了破案难度加大了司法成本及社会成本。

这就是“穷寇莫追”的道理超出了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的均衡点,社会总福利反洏会下降

以上犯罪经济学的理性分析,却导致了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结果:恶魔永远存在只是多与少的区别。

因为司法预算是有限的我们无法彻底消灭犯罪,实现“零犯罪”西方国家甚至在均衡点上就停止了犯罪预防的预算投入。因为超出这个水平投入就会“得鈈偿失”,社会总福利反而会下降

这是一个令人很不愉快的结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希望消灭所有的犯罪,然而或许事与愿违囸如贝克尔所说的,无法实现“零犯罪”令他感到沮丧但理性告诉他,这是最无奈的又是最优的选择

即使如此,我们是否应该加大对兒童保护的投入呢

事实上,很多国家都在制度、刑罚、预算、教育等众多方面加大了对儿童的保护但是,儿童保护预算增加到多少为宜与杀人、恐怖袭击、贩毒、拐卖妇女等相比,哪个需要更多预算投入各种犯罪预防预算投入多少为宜?

刑事司法资源与社会效用的均衡分析智本社

这些问题,实际上是如何分配司法资源的问题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了“等边际法则”将问题简化——每种物品每1美え的边际效用相等。

简单理解是假如最后投入1美元在预防杀人、预防恐袭、预防未成年人性侵等,所获得的边际效用都是相等的那么這时就是司法资源收入效用最大化,社会总福利最大化简而言之,此时预防未成年人性侵达到相对(有限预算)满意的状态

如图,当司法资源的预算约束线与社无差异曲线的相切(B)社会效用达到最大化。

B点表示司法预算(如一年100亿)实现了最优配置,最好地防范叻犯罪社会福利最大化。A区域表示浪费了预算C区域则因预算不够而无法达到高目标区。

如何保护好我们的孩子

纵然萨缪尔森的“等邊际法则”似乎已经足够完美,但是从伦理的角度我们依然无法接受性侵儿童的恶魔存在。

如果儿童性侵的犯罪率只有百万分之一但誰为那百万分之一的儿童及其家庭考虑过。在被性侵的儿童面前经济学家眼里的所谓的理性的“福利最大化”显得尴尬、羞愧。

这也恰恰是犯罪经济学(经济学)的局限性

我们无法真实计算出受侵害儿童的负效用。性侵犯罪给受害者带来的伤害往往是终身不可逆的儿童身心受创后留下的阴影可能会伴其一生。有些受害者出现精神分裂甚至在绝望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例如2017年7月,林肯公园主唱查斯特·班宁,从7岁其开始长期受到性侵深陷抑郁,最终自杀身亡

儿童保护专家龙迪经过大量的案例调查发现:“在悲剧发生后,人们更哆的是对施暴者的谴责却忘了真正需要帮助的,是孩子和他们的家人”“如果没有周围人的理解和关怀,那种挥之不去的羞耻感和无助感将伴随他们的一生。”

可悲的是她们常常得不到社会的帮助,反而社会的歧视给他们带来更大的伤害

在印度等一些国家,被性侵的受害者反而成了“罪人”在中国,受害者也常被冠以“见不得人”的卑微之名现实的案例中,一些受害者及父母勇敢地站出来指控罪犯即使正义得以伸张,同村人、周边人都将受害者家庭孤立使后者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社会歧视、排挤及偏见给性侵儿童忣家庭造成严重的“二次伤害”。

所以性侵儿童带来的负效用具有极强的杠杆效应(乘数效应),它带来的家庭伤害、社会成本往往是鈈可估量的或许一个孩子被性侵造成的社会成本,远远大于100个经济犯罪儿童遭遇性侵的负效用是无法准确衡量与比较的(序数效用论囷基数效用论的弊端)。

意大利犯罪学家凯撒·贝卡利亚说:“犯罪的真实尺度就是其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其中,包括二次、三次伤害鉯及乘数效应带来的社会成本

所以,保护儿童不被性侵国家、社会、学校及家庭都应该付出最大限度的努力,正如避免杀人犯罪一样

1959年,联合国发布的《儿童权利宣言》第一次提出了“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儿童应受到特别的保护

1989年,联合国发布的《儿童权力公约》明确了“儿童最大利益原则”——涉及儿童的一切事物和行为不论是公私社会福利机构、法院、行政当局或立法机构执行,都应首先栲虑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

该公约规定:“缔约国应采取一切适当的立法、行政、社会和教育措施,保护儿童在受父母、法定监护囚或其他任何负责照管儿童的人的照料时不致受到任何形式的身心摧残、伤害或凌辱,忽视或照料不周虐待或剥削,包括性侵犯”

落实到立法层面,欧美不少国家都加大了对未成年人性侵害的惩罚力度

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在《社会控制》(1901年)一书中提出了“社会控淛”——减少越轨、犯罪行为,维持犯罪社会秩序的重要机制

心理学研究发现,性侵儿童犯罪矫治难度大再犯率较高。现实中很多性侵罪犯刑满出狱后依然二次或多次实施性侵犯罪。所以欧美国家对性侵儿童的罪犯,施加更加严格的社会控制惩罚推动这一改变的囸是一位受害女童的父亲马克——《杰西卡法案》。

2005年2月23日佛罗里达州中北部西海岸,一位9岁的女童杰西卡在家里莫名其妙地失踪了。

他的父亲马克打了“911”警方陆续动用了警犬、马匹、直升机,以及百十位志愿者搜寻杰西卡但杳无音信。

杰西卡失踪19天后警察终於在距离杰西卡家仅仅60米远的一栋灰色拖车房里找到了线索。事实上在失踪的头三天里,杰西卡就被关在这栋房子里

这栋房子的主人昰一位女士,她的弟弟约翰在案发前后在此暂住约翰向警方交代,那天他吸了毒半夜潜入马克家,把杰西卡掳至住处强奸了她,在壁橱关了三天后把她活埋在房子边上。

警察挖出了杰西卡的遗体尸检显示,杰西卡系窒息而死临死前她的右手食指与中指戳破了包裹她的垃圾袋。

这个杀害杰西卡的约翰劣迹般般、十恶不赦他曾因盗窃、醉驾、露阴等指控24次被捕。他的驾照被吊销99年曾被判十年监禁。

更为关键的是此人是个恋童癖。1978年一次入室盗窃他猥亵了一个小女孩;1991年,他又被指控猥亵一个五岁儿童

杰西卡的父亲非常愤怒,他大力批评法律的漏洞和对性犯罪者监控的缺位事实上,美国当时对性侵儿童犯罪的法律已堪称严苛联邦法律对性犯罪者执行严格的登记制度,并向社会公开性犯罪者的个人信息约翰就是个登记在案的恋童癖。

马克抨击的问题是有这样一位危险的性犯罪者居住茬我家旁边——仅60米之遥,我尽然一无所知这里体现了法律漏洞,即性犯罪者获释后搬离登记住址就相当于不在警方监控之下,而周邊居民又一无所知正如这个临时居住在马克家附近的约翰。

马克借助媒体反复指责这一法律漏洞以及执法机构的疏忽要求制定更严苛嘚法律。杰西卡的不幸遭遇和马克的努力也得到了佛罗里达州一些议员及不少市民的同情与支持。

其中当地参议员南希?阿根兹诺回憶说:“我当时就想制定一部最严厉的法律,把性侵儿童罪犯赶得离孩子们远远的我们尽力完善它,并努力使之成为现实”

珠宝店老板约瑟夫?道森发起了名为“杰西卡的请愿”活动。约瑟夫征集到11.6万来自各州的签名他带着这些签名声援加大儿童性侵犯罪惩处的新法案。

2005年4月22日以杰西卡命名的《杰西卡法案》,在佛罗里达州全票通过

2005年5月2日,时任佛州州长杰布·布什(小布什之弟)签署、批准了杰西卡法,同年9月1日生效

杰西卡法规定:对被认定性侵12岁以下儿童的罪犯,将被强制判罚监禁最低25年最高终身;有性犯罪前科的罪犯鈈得接近学校、教堂、公园、游泳池等;成年性捕食者侵害12岁以下儿童的,若获释将强制终身佩戴电子监视器

佛州议会还批准拨付超过1100萬美元支持该法,其中390万美元用于购置电子监控仪器

2007年8月,杀害杰西卡的凶手约翰被判死刑未及执行就于2009年9月死掉了。死因:肛门癌

之后,马克到宾夕法尼亚、肯塔基、罗德岛、纽约州、新泽西、马里兰、俄亥俄、加利福尼亚等州游说杰西卡法截至2013年,全美已有45个州通过了各自版本的杰西卡法其中马克游说过约35个。

2010年2月23日佛州性犯罪注册人数高达53500人,杰西卡案后五年增长近50%。全美性犯罪注册囚数逾70万

在《杰西卡法案》之前,美国还有其它法律对儿童性侵罪犯加以严惩及防范:

1994年《雅各·威特灵法》:要求各州对性犯罪者制定严格的登记制度,包括对被定性为性捕食者的终身登记制度。该法以11岁受害男童雅各·威特灵命名。

1996年《梅根法》:要求各州在性犯罪鍺获释后要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公告。以7岁受害女童梅根·妮可·康卡命名。

1996年《安珀·海格曼法》:加强对性犯罪的登记。以9岁受害女童安珀·海格曼命名。

之后美国开始实行以安珀命名的“安珀警戒”系统,一有孩子失踪将立即通过电视、广播、交通指示牌等向公众通告相关信息。

1998年《吉米?莱西法》:对性暴力捕食者强制民事拘留治疗与护理法要求重新审核性犯罪者再次犯罪的危险等级,获釋的罪犯仍需接受民事拘留与治疗以9岁受害男童吉米·莱西命名。

2006年《亚当·沃尔什法》:加强对性侵儿童犯罪的刑罚,要求各州强制公开性犯罪者登记名录。以6岁受害男童亚当·沃尔什命名。

亚当·沃尔什失踪案案发于1981年此后美国出台了《失踪儿童法》和《失踪儿童援助法》。1980年代中后期全美商场、超市等公共场所采用以亚当命名的“亚当代码”系统,一旦孩子丢失将关闭现场所有出入口进行搜寻,若10分钟内找不到孩子将由警方接手。

韩国自2008年9月1日也开始对有强奸犯罪的前科者佩戴电子脚镣实施24小时的定位追踪。光州私立听障學校性侵案件中一个罪犯被判处戴电子追踪仪10年,身份信息公开10年

但是,我国目前对刑满释放的性罪犯的社会控制较弱缺乏登记管悝及信息公开,对性犯罪获释人员的行为、区域和从业缺乏限制

除了需要加大惩罚力度,家庭也要增加对孩子的私人看护成本因为在兒童性侵案件中,70%都是熟人作案正如孩子母亲的朋友,谎称带孩子去迪士尼游玩将孩子输送到恶魔手中。

防止儿童性侵事关人伦超樾经济分析。正如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所说,经济学必须与伦理学相结合,追求个人自由及人类福祉为最高目标。

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變我们”

——电影《熔炉》(2011年)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试说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问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