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回国前梦见那烂陀寺玄奘变成一片废墟,在梦里文殊菩萨还告诉玄奘戒日王十年后驾崩并且发生战争,请问各位

    就在玄奘下决心要回国时那烂陀寺玄奘的众僧纷纷来劝阻他,玄奘婉言谢绝了他们的好意不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鸠摩罗王的使者又来请玄奘到他那里去那么,玄奘究竟能否脱身呢

玄奘这一次是真正下决心准备回国了,他非常细致地包装、捆扎他在印度五年期间收集的大量佛像和佛经看到玄奘這次可能是真的要离开那烂陀寺玄奘、离开印度,与玄奘共同生活了五年之久的那烂陀寺玄奘的同伴们都纷纷来劝阻:“印度是佛祖诞苼的地方,虽说佛祖涅槃了但是总还有很多佛陀留下的遗迹,你可以去礼拜啊为什么千辛万苦来到印度,却还要走呢支那国不行啊,不太重视佛法气候寒冷,土地贫瘠别说佛不降生了,连圣贤也不去啊!”(印度者佛生之处,大圣虽迁遗踪具在,巡游礼赞足预平生,何为至斯而更舍也又支那国者,蔑戾车地轻人贱法,诸佛所以不生志狭垢深,圣贤由兹弗往气寒土崄,亦焉足念哉)

    这番话当然并没有什么恶意,但是玄奘毕竟是个中国人他之所以不避艰险,前来印度求法还不是为了在中土弘扬佛法吗?这时玄奘先强调了佛法最要紧的是流通传播,然后又对祖国进行了一番发自肺腑的赞美:

    衣冠济济法度可遵,君圣臣忠父慈子孝,贵仁贵义尚齿尚贤。加以识洞幽微智与神契。体天作则七耀无以隐其文;设器分时,六律不能韬其管故能驱役飞走,感致鬼神消息阴阳,利安万物

    而且,自从佛教传过去后更是“咸重大乘,定水澄明戒香芬馥”。如此美好的国度怎么能够“称佛不住,遂可轻哉”!

    那些劝玄奘留在印度的人还是不想放弃,说:“我们和您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为什么佛生在我们印度,不生在你们支那难道不是洇为支那是边远恶地吗?那里既然没有福气我们劝您就别回去了。”(今与法师同居赡部而佛生于此,不往于彼以是将为边恶地也。地既无福所以劝仁勿归。)

    玄奘不愿再和劝留的人纠缠便直接引用了无垢称,也就是维摩诘菩萨的一问一答来作为自己的回答:

    無垢称言:“夫日何故行瞻部洲?”答曰:“为之除冥”今所思归,意遵此耳

    劝留的人一看,只能使出最后一张王牌了那就是叫上玄奘一起到戒贤法师那里去。戒贤法师当然要比那些僧人略胜一筹了他先不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问自己的得意弟子玄奘:“你自己决萣怎么样呢”玄奘毕恭毕敬地回答自己的恩师:

    此国是佛生处,非不爱乐但玄奘来意者,为求大法广利群生。自到已来蒙师为说《瑜伽师地论》,决诸疑网礼见圣迹,及闻诸部甚深之旨私心慰庆,诚不虚行愿以所闻,归还翻译使有缘之徒同得闻见,用报师恩由是不暇停住。

    意思是说:这里是佛降生的地方我怎么会不喜爱呢?但是玄奘我前来印度的目的就是求得大法,利益众生到了鉯后,蒙恩师您为我讲授《瑜伽师地论》解决我心中的疑难,我又礼拜佛迹耳闻了各个部派的深奥的理论,心里庆幸真是不虚此行峩想用我所学到的,回国翻译使得有缘的人都可以学习,以此报答师恩所以我急着想赶回去。

    戒贤法师是真正理解玄奘的人而且他吔是真正理解玄奘使命的人,于是就欢喜地对自己的这位中土高足说:“这是菩萨的意思我内心也希望如此。”(此菩萨意也吾心望爾亦如是。)所以戒贤最后拍板,分咐那烂陀寺玄奘所有的人:“任为装束诸人不须苦留。”

    那么玄奘走成了吗依然没有。所以玄奘这个回国的路途也是一波三折  

正在玄奘抓紧时间整理行装,而戒贤法师又是完全支持他回国的这个当口发生了一件事:鸠摩罗王派絀的使者赶到了那烂陀寺玄奘,明确希望戒贤法师把中土高僧送到他那里去那个露形外道给玄奘算的命应验了。这个时候戒贤法师犯了難很为难,为什么为难呢一方面,他非常真切地知道自己心爱的徒弟归心似箭玄奘如果不走的话,他应该首先等候戒日王的命令洇为戒日王是印度排名第一的王,他比鸠摩罗王的权势要大;另一方面戒日王有约在先啊,如果被鸠摩罗王接了去玄奘那既不能启程囙国,又不能去对付那个般若毱多那么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作为那烂陀寺玄奘最大的护法戒贤法师真是一筹莫展。

    所以我们讲那位顺世外道原是出于好意,却没想到带来那么大的麻烦!戒贤法师没有办法犹豫再三,只好用“支那僧意欲还国不及得赴王命”來搪塞。他考虑再三还是想出了这样一个借口,婉言拒绝了鸠摩罗王的好意

    看来玄奘的行李实在太多,他并没有能够利用这点时间马仩离开那烂陀寺玄奘还在那里整理行装。而在这个当口鸠摩罗王的使臣第二次到了,而这次鸠摩罗王说的话实在是没有什么可以挑剔嘚他说:

    师纵欲归,暂过弟子去亦非难。必愿垂顾勿复致违。

    意思是说就算玄奘决定要回国,也先到我这边过一过回国又没有什么难的,我可以派人送他所以一定希望中土高僧能够光临我这个地方,不要再拖延了!

    这里最后“勿复致违”这四个字已经明显地软Φ带硬了

可是戒贤法师实在有自己的难处,他肯定得罪不起戒日王所以他就采取了一个办法:拖!就这么拖着,既不把玄奘送过去吔不明确给鸠摩罗王答复。鸠摩罗王毕竟是国王国王有几个是有好脾气的?何况鸠摩罗王的确是礼数周到态度谦卑殷勤,而且戒贤法師应付的办法实在又显得苍白无力结果可想而知。这下鸠摩罗王顿时大怒觉得戒贤法师实在太不把我当回事了,我毕竟还是印度排名苐二的大王嘛所以他又一次派人送信,而这次的信已经杀气腾腾完全不再像以前那么客气了:

    弟子凡夫,染习世乐于佛法中未知回姠。今闻外国僧名身心欢喜,似开道芽之分师复不许其来,此乃欲令众生长沦永夜岂是大德绍隆遗法,汲引物哉不胜渴仰,谨遣偅咨若也不来,弟子则分是恶人近者设赏迦王犹能坏法毁菩提树,师谓弟子无此力耶必当整理象军,云萃于彼踏那烂陀寺玄奘使誶如尘。此言如日师好试看。

意思是说:我的确是个凡夫子沾染上了世界各种逸乐的毛病,我本来就不懂佛法今天,我听到了一个外国僧人的名字身心欢喜,就好比绽放出了信佛乐道的花朵我好像有点觉得自己要信佛了,而大师您却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这个外國僧人到我这儿来根本就是想叫众生长久地沦在漫漫的黑夜里,这难道是高僧大德继承佛法、弘扬佛法拯救超拔众生的道理吗?”

如果说这个质问还是在讲道理的话那么下面的话那就是不客气了:我是不胜渴望仰慕之情,所以特此再人前来邀请如果还是不见人来的話,那弟子我分明就是恶人了大概你因为我是恶人,所以才不把人派来那过有那么多的国王能够破坏佛法、摧毁菩提树,大师您以为弚子我没有这点力量吗我一定召集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开赴前来把那烂陀寺玄奘踏为齑粉。我说的这些话就好比像太阳在天上一样夶师您试试看,等着吧!

    事情闹到这步田地大家恐怕都没有想到。如果处理不当也就是如果不把玄奘送过去的话,那烂陀寺玄奘就要媔临灭顶之灾玄奘的那个不祥之梦就会提前变为现实

    早在五年前,玄奘曾离开那烂陀寺玄奘到印度各地游历当他决定回国时,梦见那爛陀寺玄奘变成了一片废墟现在鸠摩罗王对那烂陀寺玄奘发出了威胁,玄奘当然应该去见鸠摩罗王但是戒贤法师又担心,如果戒日王來要玄奘又该如何交待但是再拖下去,鸠摩罗王真的来踏平那烂陀寺玄奘怎么办戒贤和玄奘两位法师真是左右为难。

那么就此顺水推舟把玄奘送过去不就行了吗?可是问题也没那么简单你到现在才把玄奘送过去,还能指望人家像一开始那样给玄奘那种优待给那烂陀寺玄奘那么大的面子?敬酒不吃等着你的往往是罚酒,而不会是另外一杯敬酒再说,那场和般若毱多的辩论怎么办呢那可是关系箌大乘佛教的声望,关系到那烂陀寺玄奘的声望要是更强大的戒日王来要人怎么办?要了鸠摩罗王不给又怎么办?这一个个天大的难題就像一座座大山一样,沉甸甸地压在戒贤法师和玄奘的心头

    现在玄奘当然是走不了。如果这个时候走了那就等于说是潜逃。玄奘當时西行求法是潜逃出境偷渡出关,现在回国还要逃这恐怕不行。在这关键时刻当然还是的戒贤法师拿主意,当时戒贤法师就对玄奘说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他说:

    彼王者善心素薄,境内佛法不甚流行自闻仁名,似发深意仁或是其宿世善友,努力为去出家以利粅为本,今正其时譬如伐树,但断其根枝条自殄。到彼令王发心则百姓从化。苦违不赴或有魔事。勿惮小劳

意思是说:那个鸠摩罗王,善心本来就很微弱自从打听到你的名字以后啊,好像是起了善心你和他也许是前世的好朋友,他觉得你们两个大概前世有缘所以你就努力去做吧。何况出家人的本分就是去做有义有利的事情如今可能正好是到了这个机缘。这就好比砍树你把他的根给砍断叻,枝叶也就死了(这句话用了印度的一种比喻方法意思是说,你能够利用这个机会把鸠摩罗王不信佛法的这个心给改变了那么他人吔就改变了)。所以你到了那里一定要想办法让鸠摩罗王发善心,那么百姓自然而然就会跟从鸠摩罗王信仰佛教如果抗命不去的话,恐怕会有祸事你还是不辞劳苦的走一遭吧。

我们前面讲过鸠摩罗王跟佛教的关系,与戒日王跟佛教的关系不一样在他的统治下,佛敎本来就谈不上流行那戒贤法师就希望自己这个马上就要回国的弟子再辛苦一趟,等于又是为那烂陀寺玄奘解决一次天大的难题同时還能赢得印度排名第二的鸠摩罗王和更多的百姓都来信奉大乘佛教。这下玄奘当然没办法马上回国了只能奉命行事。总不能说非要走洏置那烂陀寺玄奘的安危于不顾吧。于是为了那烂陀寺玄奘免遭涂炭,玄奘只好再次按捺下归心似箭的心情跟随使者去见鸠摩罗王。

    鳩摩罗王见到玄奘来了倒也没怎么计较,而且还非常地开心地率领大乘前来欢迎礼拜。之后就把玄奘请到宫中,每天音乐、鲜花供養这样就把玄奘折腾了个把月。

    关于鸠摩罗王跟玄奘的这次会面的史料《大唐西域记》里边记载得比较详细,而且他们的对话也保留丅来了这当然是非常珍贵的记载。那么《大唐西域记》记载的这次会面是什么样子的,他们两个到底谈了哪些问题先来看一下他们開始时的对话。

    鸠摩罗王说:“我虽然不学无才但是平时仰慕有大学问的人,所以听到了您的大名我就大胆地前来延请您。”(虽则鈈才常慕高学,闻名雅尚敢事延请。)

    玄奘回答说:“我没有什么才能智慧也很偏颇而且不全面,我的名字传进您的耳朵真是玷汙了您的耳朵啊!”(寡能褊智,猥蒙流听)

开始,鸠摩罗王讲了很客气的话先前的耍赖、发横、威胁这些当然就不提了。而玄奘呢对鸠摩罗王先前的做法也假装不知道,而且还装作你一叫我来我就心甘情愿地来的样子说话也很谦虚。而接下来的对话就非常地有趣了,因为鸠摩罗王的一番话告诉我们当时的中国到底是什么东西在遥远的印度最为著,而当时的印度的统治者又是通过什么渠道通過什么东西来感受、来了解遥远的唐朝的。 

 鸠摩罗王接着就对玄奘讲:“看来啊您这样慕法好学,不顾自己的安慰经历了这么许多艰難困苦,来到异国求法可见您的故乡非常崇尚学习。如今印度诸国好几个地方都在演奏摩诃支那国的《秦王破阵乐》我听了很久了,那个摩诃支那国就是师父您的故乡吗”(善哉!慕法好学,顾身若浮逾越重险,远游异域斯则王化所由,国风尚学今印度诸国多囿歌颂摩诃至那国《秦王破阵乐》者,闻之久矣岂大德之乡国耶?)

《秦王破阵乐》是当时唐朝的大型宫廷音乐当时在印度传播得非瑺广。在这时候唐朝已经建立二十几年了,正是国家昌盛、威名远扬之时印度的国王是通过一个遥远的大唐传过来的音乐,来感受、認同、赞美这个国家的玄奘离开祖国西行求法是在贞观元年(627年),大概因为当时玄奘毕竟不是高官只是个优秀的僧人,因此他在國内的地位还远远没有他回归以后那么崇高,所以他应该不大会亲眼看到宫廷里边表演《秦王破阵乐》至多也是耳闻。所以鸠摩罗王的這句问话大概使玄奘也很惊讶一个外国的国王怎么会问到那么具体的问题?当然这肯定也激发了玄奘对自己祖国这种自豪感,他也正昰非常自豪地回答了鸠摩罗王:“是的!这支曲子的故乡就是我的祖国这首曲子正是赞美我的君主,赞美他伟大的道德和功勋”(然。此歌者美我君之德也。)

    鸠摩罗王听了之后大为赞叹:“没想到大德您正是这个国家的人我时常仰慕大唐的风采啊,向东瞭望已经佷久只是因为山川阻隔,我没有办法前去”(不意大德是此国人,常幕风化东望已久。山川道阻无由自致。)

    看样子这个鸠摩羅王真是个外国音乐谜啊。虽然鸠摩罗王常常“东望”但他当然不可能像玄奘那样抛开一切,东行去大唐观光而玄奘的回答,那真的昰显示出其出色的外交才能他不卑不亢地说:“我大唐的君主,他的道德、功勋传播得很远远方各国来朝拜,来称臣子的多得是”(我大君圣德远洽,仁化遐被殊俗异域,拜阙称臣者众矣)

    其实这个话,里面很复杂大家可以回过头来想想,玄奘离开时才是贞观え年啊而且他是偷偷走的,以他的地位不可能知道那么多何况那个时候唐太宗刚刚当皇帝。但是玄奘的这种应对放在那个时候的一個外交场合,确实是非常精彩的

    听了玄奘的这番话后,鸠摩罗王当即表达了希望能够前去朝贡的心愿而从后来中国正史的记载来看,鳩摩罗王的确达成了这个心愿而且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光辉夺目的一页。而这里面能够抹煞玄奘的功劳吗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鳩摩罗王仰慕玄奘的学识每日与玄奘攀谈,竟毫无放玄奘回归之意而此时戒贤法师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戒日王征战归来当他听說玄奘到鸠罗摩王那里去了,作为当时印度势力最大的戒日王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

大约在贞观十四年(640年玄奘四十一岁),戒ㄖ王从征战中返回想起了之前他请过那烂陀寺玄奘的高僧来和般若毱多辩论这件事,但是一打听才知道玄奘居然到了鸠摩罗王那里,於是心里感到很不舒服戒日王就在心里想:我前面请了你们,你们不给我好好等着现在玄奘反而到了一个势力没我大的国王那里,怎麼能够在那个家伙那里呢所以,戒日王就马上派出使者到鸠摩罗王那里通知鸠摩罗王赶紧把中土僧人玄奘送回来,连一点商量的余地嘟没有

    而鸠摩罗王呢,那个时候大概觉得自己力量也不小可以和戒日王来掰掰腕子了,因为一直也没有找到合适的理由所以正好可鉯借这次机会,把玄奘当做腕子来和戒日王较量一番所以呢,他接到戒日王这样直截了当的要求后不仅没有拱手相让,而且一开口就說了一句狠话:“我头可得法师未可即来。”

鸠摩罗王的这个话比较横说我头你可以拿走,但我不会放法师去你那里的鸠摩罗王的這种回答,怎么可能不把不可一世的戒日王怒呢使者回来向戒日王作了如实汇报,说鸠摩罗王说了头可以给你,但是玄奘不能来果嘫不出意料,戒日王听了之后是暴跳如雷同时戒日王也到很纳闷:鸠摩罗今天是怎么了?还不至于那么轻视我吧他怎么为了一个僧人居然说出这样有失水准的粗话呢?戒日王冷静下来一想觉得这个事情不大对,因为这样的话大家都下不了台,事情总不能就这样僵持著于是,戒日王就又派出一个使者让其对不知天高厚的鸠摩罗讲:“你既然说你可以把你的头交出来,好吧那就把你的脑袋叫我的使者给带回来吧,我就不要玄奘了”看来,印度的这两个国王说话都比较狠 

身处同一时代的两位印度名王,就为一个外国高僧大斗其法鸠摩罗王当然不能把脑袋给戒日王了,但这时候鸠摩罗王明显底气不足听到戒日王使者的话,就觉得自己把话说绝了不免感到害怕。他知道话一出口,覆水难收但是他毕竟也是国王啊,绝对不甘心就那么认输鸠摩罗王毕竟不愧是当时印度的第二号人物,不仅鈈躲避相反,他还下令调集两万象军(骑大象的部队)分乘三万艘船只(即命严象军二万,乘船三万艘)和玄奘一起沿着恒河主动趕赴戒日王的驻地。试想在人类历史上成千上万的留学生中有哪一位留学生产生过那么大的动静?在这一点上玄奘绝对当得起“空前絕后”这四个字。

    为了争夺一位中国的留学生——玄奘当时印度最著名的两位国王戒日王和鸠摩罗王,不仅反目为仇而且居然大动起幹戈来。鸠摩罗王带领两万象军浩浩荡荡直奔戒日王的领地,他到底想干什么难道为了一位中国高僧,会引发印度历史上的一场战争嗎

    从鸠摩罗王把玄奘随身带着,和大军一起行动看来鸠摩罗王是经过深思熟虑,知道躲是躲不过了但是又不能丢掉面子,所以干脆采取一个进退自如的办法鸠摩罗王派人在恒河北边准备好行宫,安顿好玄奘自己带着臣子把军队都布置好,然后到河的南边去拜见戒ㄖ王

戒日王也很有意思,看到这个鸠摩罗王并没有大动肝火不管怎么说,反正我知道第一你把玄奘带来了第二你主动老老实实来朝見我了,而且大概他也觉得鸠摩罗王是发自内心的敬重玄奘也就不去计较鸠摩罗王以前的口不择言了。他赶忙问道:“支那僧何在”鳩摩罗王回答说:“在某行宫。”戒日王又问:“何不来”鸠摩罗王回答道:“大王钦贤爱道,岂可遣师就此参王”意思是说,大王伱既然那么崇拜佛法那么尊敬贤者,你怎么可以让玄奘法师主动前来看你呢

    这一下,就让鸠摩罗王逮到戒日王的短处戒日王被鸠摩羅王劈头盖脸地数落了一通,数落得大义凛然字字在理,一下子把面子全给挣回来了因为表面上鸠摩罗王这在是为玄奘争场面,实际仩他也为自己撑住了面子所以说这两个国王都不是等闲之辈!

但任凭鸠摩罗王你说什么,戒日王这个时候也不管了只是说:“得得得,你先回去吧明天我亲自来拜见玄奘。”但是鸠摩罗王是太了解戒日王了他回去以后赶紧跟玄奘说:“戒日王虽然说明天来,恐怕今忝晚上就到您需要等着,千万别睡了如果他来,师父您可千万别动”(王虽言明日来,恐今夜即至仍须候待。若来师不须动。)其实到了这个时候玄奘已经成为这两个国王斗法的工具了。

    玄奘在这个时候就显现出一种大家风范他早就决定好了用什么样的态度來会见印度的最高统治者戒日王了,于是他说:“佛法理自如是”也就是说,根据他所信仰的佛法道理本来就应该戒日王来见他,而苴自己不动于是,玄奘当夜端坐在帐中等候着戒日王的到来。

到了半夜时分戒日王果然按捺不住迫切的心情,前来拜见玄奘了是怎么来拜见的呢?他也是排场很大——“河中有数千炬烛犹如白昼”。因为他驻扎在恒河的南岸而玄奘则在北岸的行宫里,他要见玄奘必须要渡到北岸于是,他就让人在河中放置了几千支非常大的蜡烛照得恒河像白天一样。不仅如此他还动用了标志自己身份的“節步鼓”仪仗。原来在整个印度,只有戒日王可以使用这样的仪仗就是用几百面铜鼓,戒日王每迈动一步几百面铜鼓同时敲一下。這场面可谓惊天动地!鸠摩罗王一听到这个声音就知道戒日王来了。鸠摩罗王其实还是怕见戒日王的所以一听到这个鼓声,就赶紧率著自己的臣下远远地到河边去等候戒日王

    戒日王到了,中印文化史上最夺目的一页马上就要展开了大家可别忘了,这一页是由印度权勢最为显赫的戒日王和来自中土的留学生玄奘共同谱写的一面是威名赫赫的帝王,一面是一个求法僧人这种表面的不相称和反差,难噵不正衬托出了玄奘的伟大和独特吗这次见面是怎样把玄奘送上了西行求法的巅峰的呢?请看下一讲“生死决战”

加载中,请稍候......

}

原标题:唐玄奘法师那烂陀寺玄奘神奇经历

古往今来有许多高僧大德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一代高僧唐玄奘就是其中一位

阿弥陀佛诸葛长青认为,唐玄奘大师有如丅特点:他博学多才、谦虚谨慎是人中龙凤;他智慧超群、辩才无碍,是修行榜样;他立志弘法、发愿取经犹如前进航标;他拒绝诱惑、清净自身,堪称一代高僧;他翻译佛经、传播佛法令人无量赞叹......

他发愿到西天取经,翻译了《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经典

诸葛长青:阿弥陀佛。大师唐玄奘为了中华大地增加佛教大乘文化智慧经过千辛万苦,用时17年行程5万里,经过138个国家带回了佛教经典520箧(qiè)、657部。人生有几个17年谁愿意把自己一生青春奉献给人类?谁愿意冒着生命危险为人类保存文化这就是唐玄奘大师,一个令世界位置敬仰的国学大师

返回长安以后,他刻苦翻译佛经在20年间共翻译出1335卷。他还将中国的《老孓》等书翻译成梵文传入印度。他被誉为我国古代三大佛经翻译家之一 玄奘出家之前姓陈,玄奘是他的法名又被尊称为三藏法师,所以有人还称他唐三藏

唐僧西天取经,有很多传奇故事故事被编入《西游记》。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其先颍川人俗家姓名“陈祎(yī)”,“玄奘”是其法名,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玄奘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其取经事迹为原型诸葛长青看到宣化仩人讲到,唐玄奘大师翻译佛经寺庙内的花儿一年内先后开放五次。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嘚精神和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夶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堺人民的共同财富,

玄奘是东汉名臣陈寔的后代曾祖父陈钦,曾任后魏上党太守;祖父陈康以学优出仕北齐,任国子博士食邑周南(河南洛阳);父亲陈惠,身高体壮、美眉朗目平时潜心学问,博览经书为时人之所景仰,曾做江陵的县官后来隋朝衰亡,便隐居鄉间、托病不出当时的有识之士都称赞他的志节。陈惠共生四子玄奘是他的第四个儿子,玄奘于隋朝仁寿二年(602年)出生

玄奘幼年哏父亲学《孝经》等儒家典籍,“备通经典”“爱古尚贤”,养成了良好的品德父亲去世后,二兄陈素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即长捷法師。玄奘十一岁那年便随长捷入寺受学《法华经》、《维摩经》等。”

诸葛长青认为唐玄奘精通佛学儒学经典,为翻译佛经做了准备

隋大业八年(612年),玄奘时年13岁他受大理寺卿郑善果激赏,破格于东都洛阳净土寺出家玄奘出家后,首先在洛阳净土寺跟景法师学《涅槃经》从严法师学《摄大乘论》(下简称《摄论》),达六年之久

由于战乱,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與兄长捷离开洛阳赴四川在空、景(慧景,摄论学者)两法师处学习次年,玄奘到成都听宝暹讲《摄论》又跟道基学“说一切有部”的《阿毗昙论》,接着在道振处学习《发智论》他居蜀四五年间,师从多师研习大小乘经论及南北地论学派、摄论学派各家的学说,学业大进渐为人钦慕。

隋大业十二年(618年)玄奘随其兄入汉川,北至益州适逢空、景二法师,从之受学继而至高僧大德云集的荿都学习。武德五年(622年)玄奘于成都受具足戒。后玄奘游历各地参访名师,讲经说法

在四五年里,通过众多名师的指授玄奘对“大小乘经论”,“南北地论”、“摄论学说”等均有了甚深的见地闻名蜀中。但他并没有满足武德七年(624年)到相州(今河南省安陽市中西部),相州是当时摄论学的中心玄奘从慧休学《杂心论》,又到赵州(今河北省赵县境内)随道深学《成实论》,再回长安從道岳听受《俱舍论》并向武德年间来华的中印度波罗颇迦罗密多罗(简称“波颇”)咨询佛法。

早在南北朝时佛教学术界就开始了“一阐提众生有无佛性”的论争。到玄奘时代北方流行已久的《涅槃经》、《成实经》、《毗昙》学与真谛在南方译传的《摄论》、《俱舍论》,构成当时南北佛学的主流但玄奘师通过学习,深感真谛等古德译著不善致使义理含混,理解不一注疏也不同,对一些重偠的理论问题分歧很大难以融合。特别是当时摄论、地论两家关于法相之说各异遂产生去印度求弥勒论师之意。

诸葛长青:唐玄奘大師为了明晰佛法下决心西行求法。

鉴于法相学形成北方地论学、南方摄论学的差异如何融合二者,成为玄奖思考解决的问题武德九姩(626年),此时适逢天竺僧波颇抵长安玄奘得闻印度戒贤于那烂陀寺玄奘讲授《瑜加论》总摄三乘之说,于是发愿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新翻译以求统一中国佛学思想的分歧。

贞观元年(627年)玄奘结侣陈表长途跋涉五万余里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二十九岁的玄奘玄奖为究竟瑜伽唯识学,始道途西行

在途中经兰州到凉州(姑藏),继昼伏夜行至瓜州,再经玉门关越过五烽,渡流沙备尝艰苦,抵达伊吾(哈密)至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后经屈支(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誶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烏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雙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行程13800餘里。

在迎湿弥罗国玄奘学习梵文经典,后又到达今巴基斯坦境内一年里亲历四国,所到之处都停留学习佛法。在31岁那年玄奘边學边行,始进入中印度此后,玄奘一边学习佛教经论一边巡礼佛教遗迹,先后经历翠禄勒那、袜底补罗、揭若鞠阁等十多个国家.唐玄奘大师始至那烂陀寺玄奘留学玄奘在那烂陀寺玄奘历时5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学婆罗门教经典、各类梵書。诸葛长青认为唐玄奘大师五年静心修行,为他精通佛法奠定了基础

贞观十年(公元637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玄奘,先后到伊烂钵伐哆国(今印度北部蒙吉尔)、萨罗国、安达罗国、驮那羯碟迦国(今印度东海岸克里希纳河口处)、达罗毗荼国(今印度马德拉斯市以南哋区)、狼揭罗国(今印度河西莫克兰东部一带)、钵伐多国(约今克什米尔的查谟)访师参学。他在钵伐多国停留两年悉心研习《囸量部根本阿毗达磨论》及《摄正法论》、《成实论》等,然后重返那烂陀寺玄奘不久,又到低罗择迦寺向般若跋陀罗探讨说一切有疗彡藏及因明、声明等学又到杖林山访胜军研习唯识抉择、意义理、成无畏、无住涅槃、十二因缘、庄严经等论,切磋质疑两年后仍返囙那烂陀寺玄奘。此时戒贤嘱玄奘为那烂陀寺玄奘僧众开讲摄论、唯识抉择论。适逢中观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师师子光也在那里讲《中论》、《百论》反对法相唯识之说。于是玄奘著《会宗论》三千颂以调和大乘中观、瑜伽两派的学说。同时参与了与正量部学者般若多的辩论又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还应东印迦摩缕波国(今印度阿萨姆地区)国王鸠摩罗的邀请讲经说法并著《三身论》。

唐贞观十五年(641年)玄奘42岁,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到优渥礼遇。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18个国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会后归

今天诸葛长青分享一个唐玄奘到西天取经在那烂陀寺玄奘的传奇故事。

这个故事与印度那烂陀寺玄奘百岁主持戒贤大师有关

那烂陀寺玄奘主持戒贤大师,梵名Shīlabhadra(音译:尸罗跋陀罗)西元陸七世纪间(约528-651 )人,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论师曾为印度摩竭陀国那烂陀寺玄奘住持。系东印度三摩呾吒国(梵Samatat!a )之王族属于婆罗门种姓。少时好学游历诸方,访求明哲至那烂陀寺玄奘,遇护法菩萨闻法信悟而出家。年三十即以辩论击败南印一大外道,获王嘉赏并为其建造伽蓝。

戒贤大师长期主持那烂陀寺玄奘弘传唯识教义。

诸葛长青看到有关佛教资料讲述戒贤法师为唐玄奘大师学习提供叻最圆满的条件,有专人服侍左右只要是学佛,有求必应这令唐玄奘大师感动不已。从感应学说来讲戒贤法师在那烂陀寺玄奘的一切,似乎为唐玄奘大师到来提供最完美的条件这岂不是取经诚心感动天地神佛的感应吗?这不是佛家说的“有求必应”吗

戒贤大师依《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经论,将佛教判为有、空、中三时谓“三时教”。第一时教即“四阿含”等经。指佛成道最初在鹿野苑所说的小乘法虽说人我空,犹未说法空;第二时教即诸部《般若经》等。虽依偏计所执自性说诸法性空然犹未说依他起、圆成實等唯识道理;第三时教,即《解深密经》等方就大乘正理,说三性、三无性等唯识二谛认为只有第三时的唯识大乘才是真正了义之敎。又主张五种姓说认为有五类性质不同的众生,即菩萨、缘觉、声闻、不定和无性这些理论,均被玄奘传来中国后又传入日本。傳说其著作有十余部但中国传译的,只有藏译《圣佛地(经)释》一种内容约当玄奘译《佛地经论》之半,文句大同弟子多人,著名的除玄奘外有亲光、胜军等。

玄奘西游时法师年已百余,时为那烂陀寺玄奘大长老德高望重,名震四天竺国玄奘师事之,学习、弘傳法师所传承佛法理论

当时,众人非常尊敬法师不直呼他的名字,而尊称他为‘正法藏’

据资料记载,当戒贤法师见到玄奘听说怹来自东方大唐国时,竟然老泪纵横、泣不成声法师的弟子向玄奘解释了其中原委:

三年前法师身患怪病,痛苦万分无法忍受,正想洎杀以求解脱时忽见文殊菩萨降临,指点他说:“你在久远劫前作过多次国王,做了许多迫害恼乱百姓的恶行本应堕落恶道(地狱、饿鬼、畜生称为恶道),长久受大苦报由于你宏扬佛法的缘故,得以免除将来的地狱大苦报将它转变成目前的人间小病苦,你要忍受再过三年,有位大唐国僧人会到此拜你为师求受佛法,你将佛法传授给他后身体就会康复。”

戒贤法师于是强忍病苦力行忏悔,终于等到了玄奘的到来后来他的病痛果然消除。若非菩萨指明往世因果或许有人会说,如此有修行的百岁得道高僧怎么还会有这樣的病苦折磨呢?其实这全是往世业因成熟但是他所作的功德还是将“后报重报”转成了“现报轻报”

}

《西游记》的流行使玄奘西天取經的故事家喻户晓

小说中的玄奘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御弟”,奉皇命带领三名徒弟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

可曆史上的玄奘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又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

玄奘原姓陈,名祎公元602年(一说公元600年)出生于隋朝末年的河南洛州(今河南偃师),是家里的第四个孩子

他的祖上是东汉名士陈寔,父亲也是个博学之士十分重视对小玄奘的教育。而玄奘也从小便表現出了自己的不凡气象

玄奘八岁时,父亲给他讲授《孝经》里面记载有曾子避席的故事:曾子回答孔子的问题时,为表示对孔子的尊敬特意离开坐席,恭敬地站着回答

小玄奘听到这,立刻整理衣服站立起身,说:连曾子听老师教诲时都要起身避席我今天听父亲您的教诲,哪有安坐之理呢

父亲听闻大喜,认定自己的这个老四将来一定成大器

自此之后,玄奘更加刻苦读书钻研经典,“非雅正の籍不观非圣哲之风不习”,自小便养成了良好的品格

但要成就伟业的玄奘注定要饱经磨难:本就母亲早亡,在10岁那年父亲也去世叻。

于是小玄奘便跟随已经出家的二哥——长捷法师陈素——到洛阳净土寺修行。

不久隋炀帝命大理寺卿郑善果在洛阳剃度14名僧人。當时符合条件的有数百人而玄奘因为年纪太小,不能入选

但有时命运就是这样神奇。落选后玄奘可能是因为心情沮丧,站在官府门旁不走恰巧被以识人著称的郑善果注意到

他感到玄奘年纪虽小但气度不凡,便问他出家是为了什么

没想到小小的玄奘竟答道:“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我之所以出家,从远处说是为了继承如来佛法从近处说是为了弘扬佛教。

郑善果一听当即予以破格录取,并对身边的人说:习诵佛经容易但大家风骨难得,这个孩子长大后一定能成为佛门伟器。

剃度出家后玄奘在净土寺跟从景法师学習《涅磐经》,又随严法师研习《摄大乘论》

玄奘不仅刻苦,也十分有天赋他只要听法师讲一遍,就能了解经文的大意再自己看一遍,便能全部记住

就这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天赋以及法师的指导玄奘的佛学功底日日精进,逐渐崭露头角

玄奘16岁那年,正值隋末忝下大乱唯独蜀中安宁、物产丰足,有不少高僧云集于此

玄奘便与二哥前往四川。

玄奘在成都研习各个佛教宗派、讲经说法很快,怹在四川一带声明远扬

公元622年,玄奘20岁在成都正式受具足戒,成为唐王朝登记在册的僧人之后玄奘便游历各地,更广泛地研习不同宗派的经典

后来,玄奘决定去往新王朝的首都长安但他的二哥反对。

他便混到商旅队伍中跟随商人出川,一路讲经说法遍谒名师,并最终于公元625年到达长安

虽然此时玄奘的名声越来越大,但他也越发地困惑

在遍学当时中国佛教的各个宗派后,玄奘发现这些宗派對佛教教义的理解多有不同之处甚至有很大的分歧,令人无所适从

这时,公元626年有天竺国的僧人到长安来讲经说法,他们对教义的解读令玄奘耳目一新

于是,他萌发了到印度游学、解答疑惑的念头去看看原汁原味的佛教到底是怎样的。

而他的这个想法无疑也受到叻先贤的激励他曾说:当年东晋的法显、智严法师也是以一时之士,克服千难万险到西方求取真经、普渡众生大丈夫当继承他们的志姠,怎能使高迹无追、清风绝后!

公元627年唐太宗贞观元年,25岁的玄奘与众僧人请求朝廷准许他们西出求法

不过此时的唐朝刚刚立國不到十年,为保证国内局势的稳定不许平民出境,因此玄奘等的请求未被批准

这时,其他结伴的僧人都打起了退堂鼓唯独玄奘毫鈈动摇,决心偷渡出境

本来西行之路就因恶劣的自然环境而困难重重,再加上官府的缉拿追捕可以想见会面临多少艰难险阻,何止“⑨九八十一难”但年轻的玄奘仍义无反顾。

果然玄奘刚到凉州,便有人向凉州都督李大亮报告:有一从长安来的僧人想西去求法

李夶亮大惊,逼迫玄奘返京

但吉人自有天相,当时凉州的惠威法师听闻玄奘想西去求法,非常敬佩便派遣两名弟子偷偷将玄奘送出了涼州,三人昼伏夜行到达了瓜州(在今甘肃敦煌非扬州的瓜洲)。

敦煌小方盘城(玉门关)遗址

但到瓜州后因前方有河阻隔,即使过叻河还需穿过一片荒芜之地,水草匮乏恰巧,骑行的马也死了三人便耽搁了一段时间。

这时凉州都督李大亮下发的通缉令到了:囹各州县搜捕玄奘一行。不过玄奘的贵人再次出现。

刚巧这份通缉令被信奉佛教的州吏李昌拿到。他怀疑这几个逗留多日的人便是偠缉捕的玄奘一行。

于是他拿着通缉令当面问玄奘玄奘不知该如何回答,便没吭声

见玄奘迟迟不答,李昌便说:要是您真的就是玄奘我会帮您。

得此承诺玄奘便说出了实情。

李昌非常敬佩玄奘西天求法的壮举当着玄奘的面就将通缉令撕了。

之后玄奘经玉门关、過五烽、渡流沙、抵伊吾(今新疆哈密)、至高昌(今新疆吐鲁番)。

又继续西行经过阿耆尼国(今新疆库尔勒的焉耆)、龟兹(今新疆庫车)、跋禄迦国(今新疆阿克苏)

而后翻过葱岭(即帕米尔高原),又折向东南行进依次到达今天的撒马尔罕、阿富汗、巴基斯坦境内,并最终于公元631年到达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玄奘

从公元627年由长安出发,至公元631年抵达那烂陀寺玄奘玄奘跋涉了4年多,行程5万余里

那烂陀寺玄奘始建于公元5世纪初,是当时的佛学圣地

寺院中单是常住僧人就有4000多名,还有许多非佛教徒加起来有1万多人。

玄奘拜那爛陀寺玄奘住持戒贤法师为师如饥似渴地学习了5年。

这期间他先是克服语言关,下了很大功夫学习梵文为之后回国译经打下了基础。

遍览佛教经典如《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集量论》、《中论》、《百论》等。

之后他两度离开那烂陀寺玄奘,到周邊其他国家切磋学习又两度回到那烂陀寺玄奘,并受戒贤法师之托为那烂陀寺玄奘众僧侣讲法

转眼间玄奘在天竺已经待了10年,公元641年玄奘受戒日王邀请,参加在曲女城召开的佛学辩论大会

在会上,玄奘讲解了自己的理论并允许任何人诘问,但无人可与之辩

最终怹得到了当时大小乘佛教的一致认同,大乘佛教尊称他为“大乘天”小乘佛教尊称他为“小乘天”,促进了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理论統一

戒日王又邀请玄奘参加了5年一度的无遮大会,之后玄奘便启程回国(公元641年)。

虽然西去时玄奘非常落魄,靠一路偷渡到了印喥但东归时,由于他已声明远扬沿途的大小国家都予以接待,一路风光无限

公元644年,玄奘到达了于阗(今新疆和田)而后继续沿著丝绸之路于公元645年正月到达长安。

回到故国的玄奘更是受到了最盛大的欢迎

当时唐太宗正在洛阳,准备东征高句丽听闻玄奘归国,竝即诏他到洛阳接见

当年农历二月一日,玄奘在洛阳见到了唐太宗

玄奘在回国时,携带了大量佛经:共有梵夹装佛经520夹、657部还有佛舍利150粒

所以玄奘先是提出在少林寺翻译这些佛经

但唐太宗受南北朝时期梁武帝父子好佛事,导致国破人亡的影响认为佛教无益

并苴他一心想经略西域、开拓版图,而玄奘恰好对西域的山川地理、风土人情非常熟悉是经营西域的不二人选。

因此唐太宗一开始拒绝叻玄奘的要求反而想让他还俗,进入仕途

但在玄奘的一再坚持下,唐太宗最终支持他在长安弘福寺设立译场翻译佛经,并组织了当時中国最优秀的佛教人才进行协助

后来译经地点又移至大慈恩寺等地。如今西安的大雁塔便是为了存放玄奘自印度带来的佛经、舍利子洏建

终其一生,玄奘共翻译了75部佛经总计1335卷。后人将他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除此之外,玄奘还撰写了《大唐西域记》记录了他沿途经过或听闻的138个国家、地区和城邦,地理范围涵盖今新疆、中亚部分地区、巴基斯坦北部和整个印度地区

其内容不仅包括当地的宗教信仰情况,还涉及了地理、政治、经济、制度、风俗等方方面面堪称是那个时代西域的百科全书

由于西域及印度地区的相关历史记载匮乏直到今天,《大唐西域记》仍是研究这些地区历史的非常重要的文献

如之前提到的那烂陀寺玄奘,茬公元1200年前后毁于战火1861年,英国考古学家亚历山大?康宁汉发现了一片佛教建筑遗址

他正是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才最终确定這片遗址就是那烂陀寺玄奘

玄奘不仅对佛教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还开启了中印官方交流的大幕

在玄奘启程归国的同一年,公元641姩戒日王遣使远赴唐朝。不久唐太宗也派遣以梁怀敬为正使的使团回访摩揭陀国。

此后双方又多次遣使往来。最著名的当属唐朝的迋玄策

他曾四次来往于中印之间,开辟了从中国西藏进入印度的南线丝绸之路

可以说,玄奘的西行求法不仅是一次佛学的交流更是Φ印之间一场全方位的文化上的对话,极大地促进了佛教的进一步传播发展以及中印文化的进步拓广了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那烂陀寺玄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