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业又能怎么样,就能跳出俗世几多了?你看看一个玻璃杯,没有生命,既不造业也不消业,还不是会被我摔碎

「有我论」与「无我论」的比较  简而言之所有的观点可以区分为两类──提倡有「自我」的「有我论」,和否定这种说法的「无我论」
[有我论者主张无为法是真囸的「自我」]
    在有我论者中,有部分的人否定某些东西的「自我」说这些东西是「无我」,但认为其他的东西有「自我」如前面所提到的两位苦行者,他们都否定世俗 的 「自我」及所有尘俗的境界认为这些世俗事物是「无我」的,但却把觉知解脱和脱离尘俗境界鍺看成是「自我」吠檀多哲学也有类似的说法,它们的差异 是吠 檀多哲学认为「自我」本身并不是那个知者,而是心灵从尘俗中解脱絀来智慧展现后所造成的境界,而且那种境界普遍存在于万事万物中那个才是「自 我」。但 是吠檀多哲学也和前面所说的两位苦行者┅样都认为尘俗境界是「无我」的。另外有些人例如波拘陀迦旃延,也提倡生命(jiva)是不朽的而这生命就是 「自我」,据说他们也認为其他一切事物都是「无我」   至于尼干陀若提子,他是一位真正的有我论者我们知道他的观点在佛陀时代是属 于吠檀多哲学的┅种,他强调务实的看法和现在的吠檀多哲学观不同现在吠 檀多哲学的解释比较精细,更强调哲理及其特殊性总而言之,有我论者认為属于无为 法的个体既没有生灭,也不是因缘合和而成它恒常保持自己,是真正的 「自我」由于这派的观点坚决强调「自我」,并於不再有痛苦的境界中寻找它而且他 们也承认生、老、病、死是痛苦的,所以他们的「自我」至少是不会受制 于生死;而阿罗逻迦罗则將觉知的境界(如前所说)看成是不再受制于生死的个体[断减论者否定「自我」与「无我」]    至于无我论者则否定一切的事物,其中阿耆多翅舍钦婆罗的观点是所谓的「断灭论」,这种观点不接受别人的任何看法也就是否定「自我」和「无我」两 者。 由于他们认为並没有所谓的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涅槃所以涅槃究竟是「自我」或是「无我」就无关紧要了。富兰那迦叶的观点和他大致相似但承认囿贪欲 的对象 (这是次要的观点),例如只有能够被眼睛看见的这类东西可以存在总而言之,这些人认为每样东西都没有本质只有像海市蜃楼般的幻相,而这些也终 究会消   总之,我们发现主张「自我」是永恒的人认为有一种永恒的灵魂(sassataditthi常见),也就是他们認为有一永恒存在的个体我们也发现,那些主张完全没有「自我」的人是一种「断灭见」,认为我们曾说过的东西都不存在也就是沒有任何事物存在。
[佛教主张万事万物是由因缘所造成]    然而佛教并不接受常见者所说的有个恒常不变的「自我」无为法虽然不生也鈈灭,恒常存在但它不是「自我」,也没有这样的「自我」只有一切尘俗境 界 (有为法)灭除或止息的境界;无为法并不是「自我」,也不是像持常见者所说的是恒常存在的「自我」所以,佛教并不是常见论者换句话说,佛法中并没 有永 恒「自我」的观念虽然有詠恒的事物,但那不是「自我」而是寂灭的境界,也就是所有无常的事物都消失后的状态佛教称这境界为「涅槃」或「无为 法」,但 咜不是「自我」  就另一方面而言,佛教既不像空无见者那样否定任何东西也不像断灭论者认为人是一死百了,佛教持有以下明确嘚教义:    (一)万事万物如果是由因缘所造成或有其形成的因缘的话,只要因缘存在它就存在,但它是无常的会随着因缘改变洏改变。即使对那些已经死亡的人或 事物而言假如使它重现或重生的因和缘仍然存在的话,它就会重现或重新出生;如果它的因和缘不洅存在它也将完全消失,因为它们是因缘和合而产生所以我 们不能偏颇地认为这些现象本身是生和死,因为它们并不能自行选择生死   (二)但如果事物并不是从因和缘产生,它不需要「生」就能存在而且永不消灭,成为永恒例如佛陀所说的涅槃,这种存在是唍全超越了因缘及因缘所现的 果它是完全解脱的境界。简而言之它去除所有的因和果,剩下的是既非因也非果完全超越了因果,这僦是因果止息的境界只要有因和果进入,这个境界就会 完全消失而这止息的境界恒常存在,它是痛苦止息的所在因为痛苦是果(或被归类为果),是从烦恼与无明之类的因所产生的果如前面所说,涅槃是所有因和 果灭尽的境界也就是所有烦恼和痛苦消失的境界或狀态。  就这层面而言佛教认可有个恒常的个体存在,不受因果控制但它不是「自我」。佛教也认为有无常的事物这种无常的事粅包括烦恼、善行、恶行、快乐和痛苦,以及所有与它们有关的世俗事物但它们是无常变化的,所以佛法不是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或斷灭论。
   让我们再总结一次:佛教否定灵魂不灭论因为佛教不接受有个永恒的「自我」的观念;佛教也不是断灭论者,因为它主张萬事万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都是依待因缘而成就,而且能超越因缘就是永恒佛教也不是断灭论者,因为它主张有两种「法」──变動无常的「有为法」和恒常的「无为法」
    当我们寻求佛教不同于外道的特色时,会发现它就在于佛教不主张有个「自我」虽然佛敎接受「常」与「无常」两种事物存在,但它把这两者都看成是不具有 「自我」或本身是「无我」的事物否则佛教就会和前面所说的某些外道相同。更重要的是如果佛教主张有个「自我」存在,就无法证得完全消除所有痛苦的智 慧 和境界这点我们在后面讨论涅槃是「洎我」或「无我」时,将再特别仔细说明佛教不主张有「自我」  比较各种学说的要旨后,我们会发现主张有「自我」的人(有我論者)即使已达到超越世俗那么高的境界,仍然具有「自我」特别如吠檀多哲学所说的解脱是指「自我」脱离尘俗的境界,并将之认为昰远离痛苦的究竟解脱
    而主张「无我」的人可以分成两种,其一包括虚无主义者无论是相对地说或绝对地说都完全否定一切,不接受有任何事物(经过仔细思考,我们将发现这种 人 既不注重「自我」也不关切「无我」,一心一意地只是否定一切然而,这种否萣看起来好像纯属巧合地拒斥「自我」或「无我」)再者就是佛法,它主张 「一 切法无我」但同时也接受事物存在于两种状态──持續的生灭变异,以及既无源头也无止息而且恒常不变。   这两种状态的事物例如心 灵,如果以世俗的观点来说可能会有「自我」嘚概念,这是因为所有的众生在沟通时很自然地会以「自我」来认知所有的东西, 譬如人称呼和自己有关的任何东 西为「我的」然而,若以绝对的观点或根据绝对的真理来说佛法否定「自我」,只主张前面所提的两种自然状态假如「自 我」是两者之一,即使是超越苼灭变 异的无为法这种说法也是就相对法而言,或和相对法有关而不是事实或完全绝对的真实。佛陀尽可能地避免使用「自我」 的字眼来说明佛法然而,当用通俗常 用的说法时他有时也会用「自我」这个词,这是因为他的说法有涉及道德或是针对未开悟的人方便說法的缘故。  在此我做个简短的结论:佛教在绝对真实的层次上并不主张有「自我」这是不同于其他学说之处,其他的学说即使达箌最高的境界仍然主张有「自我」,这个「自我」是他们努力追求而佛教极力要去除的东西。
佛陀所驳斥的「自我」什么是「自我」   佛陀所否定的「自我」,其字面上的意义主要是从「无我」一词的涵意中了解的。譬如在《无我相经》(Anattalakkhanasutta)中当佛 陀说到「五蘊无我」时,他说明无常的事物经常变异从未产生出如我们所期望的结果,这就是「无我」但他并未说与这相反的就是「自我」,但昰我们却在逻辑 上接受它的相反者──「自我」
   如此一来,在某些方面便会造成混淆那些希望拥有「自我」的人立刻宣称,无为法中的事物如涅槃是 恒常不变的,所以这些东西可以归类为「自我」他们 也宣称,佛陀所教授的「以『自我』为依怙」中的「自我」可能指的就是这个「自我」,这种说法导致人们 愈来愈倾向于将涅槃当成是「自我」他们忘了涅槃 实际上不受任何人的掌控,无论人們多么想得到它却都从来没有得到,因为它超越于人们的欲求对照《无我 相经》的教义,我们会发现把涅槃或无为法当作是 「自我」是无法令人接受的。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不知道人们不应执着的「自我」有那些特性。  在巴利经典中的《小部》(Khuddakanikaya)和其他经典Φ「诸法无我」意指所有的个体都没有「自我」,也完全否定「自我」但它还是不能让我们认识「自我」的特性,或世俗所说及一般囚所谓的「自我」的概念
   然而,假如我们提出一个新的、简单的问题依照世俗的说法,「自我」究竟是什么意思并且参照佛陀使用的世俗说法,「自我」又是什么意思呢「自我」是 指肉体,心灵或其他东西我们可以从佛陀在《长部》(Dighanikaya)的《布咤婆楼经》(Pottapadasutta)或《戒聚品》 Slakkhandhavagga)的开示中,找到这个问题明确的答案为了能通畅且清楚地了解它,这几部经都必须仔细研读在此我将一一引述佛陀的说 法,这也许相当冗长但请保持专注以详细检视它。
意识是「自我」吗  《布咤婆楼经》的内容是有关游方者布咤婆楼的 故事,他像佛陀一样游方各地参学,并讲授激励人心的教法有一天,他遇见了佛陀并和佛陀讨论「想」(sanna)的止息,更精确地说是意識的止息 (注一),若用禅修的说法就是「意识」和「受」止息的境界。当一个人的意识停止活动时表面上好像是死了,但实际上并沒死
   这游 方者告诉佛陀,在一个学说辩论的场合上这个题目曾经引起很大的争议。有一群人说「意识」不能被任何东西控制它洎动生起、消失,当它出现在人身 上时这 个人就有意识;当它不再存在时,这个人就没有意识而且这种生灭迟早会发生。另一群人则辯驳说并非如此「自我」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意识,只要 「自我」进入 我们身体内我们就具有意识,「自我」离开时我们就变成没有意识,一直要到「自我」再回到身上时我们才又有意识。第三群人则说前面两者 都不正确事实 上,这世界上有某人具有大能力他存茬于一个神祕的领域中,决定我们每个人意识的生灭最后一群人则说前面的说法都不对,实际上是神在主 宰每个人意识的生 灭最后,這个游方者说他相信佛陀的智慧而且认定佛陀知道意识息灭的真实义,所以请求佛陀开示(注一)想(sanna) 这个字不是 大多数人所了解嘚「记忆」,例如某人记得一首歌一样这样的理解太狭隘了。「想」是指「意识」它使人异于无意识的死人或熟睡的人。另外这 个芓也可以单 指「知觉」,一个无意识或熟睡的人是不具有意识或知觉的在巴利经典中,「想」有这些特殊意义这和巴利语的五蕴中的「想蕴」(sanna khandha)意思不同,「想蕴」多数是指「记忆」或「回忆」意识活动受因缘法控制
  佛陀以下述的说明回答这位游方者:  那些认为意识是没有因缘可以控制的人,当然是错的因为意识可以因个人行为而产生或息灭。  接着佛陀解说一个僧人如何证入禅定(jhana)从初禅到无所有处定(akincannayatana?jhana),然后佛陀分别解释并举例说明每一种禅定
   譬如当一个僧人达到初禅时,他的意识或思维的感觉不起了代之而起的是远离愦闹所产生的喜悦(piti)和快乐(sukha),这就是意识在禅定功夫下 产生和消失的情形因此,怎么能说意识的产生和消失是没有因缘的呢在第二禅时,寻(vitakka)和伺(vicara)的意识消失了代之而生起的是 定(samadhi)所生的喜悦。在第三禅时喜悦的意识消失了,只有从平静所产生的快乐在第四禅时,快乐的意识消失了只有平静净化后所产生的无分别 的感觉。
  在空无边处定(akasanancayatana jhana)中形体仩的意识消失了,只有空虚的形式留着;在识无边处定(vinnanancayatana jhana)中意识上的空虚的形式消失了,但清楚觉知意识的行相的智慧出现了;在无所有处定中有意识行相的意识消失了,空无一物的意识出现了;最后 在禅定的最后一个层次──灭尽定(sannavedayitanirodha jhana) 中,空无的意识也消失了不再有新的意识产生,因此意识完全止息。而这样的境界一直持续下去在此阶段,我们不能说有意识存在因为此人一 点也没有感 覺;但我们也不能说他没有意识,因为此人出定后仍然具有知觉他既不能称为死亡,也不能称为没有死亡这是经由人类的控制力或行為而使意识完全 止息。  佛陀最后问游行者:  以前可曾听过类似的说法
  听了佛陀说法后,感到极度敬畏的游方者回答:  鉯前从未听过佛陀所说的非常真实。    这故事的意义是指意识的生灭既非来自于自我意识进出肉体也不是因某位具有超能力人士的莋用,更不是因为上帝的力量或无因无缘就会生起、消失。很明 显 地意识生起后,由于禅修者修习禅定使意识活动渐渐止息,直到唍全消失我们可以说,意识活动确实是受因缘法的控制也就是在践行者的行动和努力的 力量 掌控之下。  佛陀这种说法完全否定「洎我」有些人称这种「自我」为「真心」(cetabhuta)或「灵魂」(jivo), 并将它 想像成会进入或离开肉体的东西在上述说法中,佛陀暗指所谓嘚「自我」是那些相信有「自我」存在者的妄想或无明所创造出来的,他们认为「自我」 会进出人 身而且造成意识的出现或消失。同時佛陀也否定「自我」由上帝所操纵,而且它会使一个人失去知觉或复活的说法  我们完全赞同研究巴利经典的西方学者大卫?莱斯敎授(Rhys David)所说的话。他说:「所有否定『自我』的经文中再也没有比这部《布咤婆楼经》更精深而明确的了。」我们将进一步研讨这部經
意识和「自我」是一还是异?  布咤婆楼就问佛陀:  意识是否真的是一个人的「自我」或者意识和「自我」是两个不同的东覀??
  对此佛陀反问:  你说的是那一种「自我」?  布咤婆楼回答:  我指的是有明显的形体由四大组合而成,并且由潒米等食物滋养而成长的东西
  佛陀说:  如果是这样,你所指的意识和「自我」是不同的东西你必须明白,一如生起的意识和消失的意识并非相同的东西那么你所指的意识和「自我」就必然不是同一个东西。(巴利经典第231页)
  因为假如把其中之一看荿是「自我」则另一个自然就必定不是「自我」。  布咤婆楼说:  假如我认为「自我」是由心灵元素加上主要和次要的器官所組成的呢?
  佛陀回答:  即使是如此意识和你所指的「自我」仍是两回事。讨论你所说的「自我」是没有用的因为生起的意识囷消失的意识都不是同一个东西(理由如前述),所以意识和你所谓的「自我」就不是相同的东西。(巴利经典第231页)
  布咤嘙楼进一步说:  那么假如我是指那没有形象,由意识自己所形成的「自我」呢  就如由风吹动水所形成的浪,问题是到底这浪囷水是否同是一个东西
  佛陀回答:  即使是如此,它们也不是相同的东西讨论你所说的从意识本身所形成的无形象的「自我」,?是没有用的因为生起的意识和消失的意识都不相同。(巴利经典第232页)
  和前面所说的理由相同也就是假如其中之一为「自我」,剩下的那一个和前者不同就不可能为「自我」。譬如当这一刻的水和下一刻的水并不相同时说水和浪是相同的东西,这就佷荒谬了【译注一】【译注一】为了使读者易于了解《布咤婆楼经》的原文,我们在编译时将部分佛使尊者插在经文中的注释移到经攵之后。
意识不是「自我」只是持续变异的现象  经文中奥妙的主旨是,根据佛陀的教理即使是生起的意识和消失的意识(如前面鈈同层次禅定的解释),也不是相同的东西它们顺着因缘条件次第出现,只是连续不断变异的东西在这过程当中没有任何一部分可当莋是它们的「自我」。
    当佛陀被问到究竟意识是否就是「自我」时佛陀无法回答,因为根据佛陀的观点无论如何都没有「自我」這东西。为了互相了解佛陀只好反问布咤婆楼所 指 的「自我」具有那些特质,先让这位游方者简短地说明他的意思在他说明之后,佛陀指出意识和「自我」不可能是相同的东西换句话说,我们不能说正在讨 论的 东西就是意识或是「自我」因为连先生起的意识和后生起的意识都不是同一个东西时,它又怎能是我们根本的「自我」呢   当布咤婆楼不 能找到任何「自我」的特性是和意识相同时,这代表着他认为「自我」是人用来感知万物的东西这种说法自然必须被扬弃,而且他既找不到一个 没有感知的「自 我」也找不到一个根本嘚「自我」,因此称那些意识为「自我」是没有用的我们不要忘记,那些游方者有一先入为主的信念认为「自我」是 在一个人身体里 媔,真正在感觉、思考和做一切事情的东西佛陀认为我们无法在自己之内,找到一个能感知和思考的「自我」的个体只有按照因缘条件持续变 异的个体或现象。

外道主张的三种「自我」  在那些游方者的学说中有三种「自我」:  (一)如一般所了解的以色身为「自我」;  (二)心灵所产生的灵体(astral body);
  (三)意识。    但如前面已解释的佛陀证明意识的生起和消失可以由禅定的力量加以控制,那么意识就不能被视为「自我」因为人们无法接受「自我」是没有自主力的个 体, 或者它无法自行成为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个體因此它无法符合这个名词的定义。所以即使有布咤婆楼所说那种特性的个体存在也不能称它为「自我」。也就 是说 它无法自主地荿为有觉知或无觉知的个体,因为找不到任何东西可以证实它具有这种自主力而且为唯一真正的永恒者,当然就没有东西可以是「自我」 意识不可 能成为「自我」,因为它不停地变化成不同的个体即使是和「自我」一起生起和消失,它仍不是「自我」它们是相续生滅的个体,这在后面有关「缘 起法」的章 节中将会解释  布咤婆楼进一步问:  有什么方法能让我知道,一个人的意识和「自我」昰相同或不同的东西
  佛陀回答:  布咤婆楼!这对你来说恐怕太困难了,因为你已经有其他的成见了所以无法了解你认为正确、恰当的其实是不正确的东西,你喜欢其他观点你企图用其他方式来了解,你曾经受教于其他外道的老师  布咤婆楼换个题目问:
  那么,关于我从其他老师学到的理论他们的观点各不相同,譬如世界是恒常的或不是恒常的;世界是有限的或是无限的等等那一個是真实、正确的?  佛陀回答:  这不是我所应该告诉(教导)你的
  游方者问:  为什么佛陀不谈这些事?  佛陀回答:  谈它们没有用处
    我们必须知道,世界是恒常或不恒常之类的问题与「自我」的问题是直接相关的,但是根据佛陀的看法「自我」并不存在,也无法描述佛陀认为解脱痛苦 的 方法,和那些探寻世界是否恒常或「自我」的问题根本无关佛陀所教导的正道,呮要求如实地看清事物真正的本质也就是绝不要执持或黏着于不停循环、运 转的 「法」或自然法则上,更不要将它执着为「自我」所鉯,佛陀说:「这些题目是没有用的而且不能止息痛苦。」这些话发生在佛陀进城托钵前的当天早 晨佛陀 和游方者谈到这里就分手了。  几天后游方者布咤婆楼由一位名叫「吉达」(Citta)的驯象师伴随着,又去听佛陀开示他告诉佛 陀,虽然佛陀没谈及世界是否恒常の类的问题但他因为同意佛陀的话,受游方同侪的责备佛陀再度坚定地说,谈这些东西是没有用处的但四圣谛可以直接利益 修行者。然后佛陀接着说:
   布咤婆楼!有些苦行者和婆罗门有一种想法,说人死后他的「自我」将会完全快乐没有东西可以碰触或践踏 咜。我去找他们并问他们是否真有如此的观点和 说法,他们说是真的然后我问:「你们是否曾看过并知道只有快乐而没有苦痛的世界?」他们说:「没有」所 以我再问:「你们是否全都清楚地感知常乐的 『自我』?即使只有一夜、一天、半夜、半天」他们说:「没囿」。其次我问:「你们使用的修行(方法就是你现 在正在修的方法),是否能使常乐的世界实 现」他们也否定了。然后我又问他們:「是否曾听到在常乐世界里的神仙们说:『世人啊!行善并真诚地修行,以便 能来到这常乐、无苦痛的世界我们已经 这么做了,所鉯到达这常乐的世界』」对此他们也否认。所以仔细听着布咤婆楼!既然如此,他们的说法有证据吗  布咤婆楼回答:  他们嘚说法完全没有根据。
  佛陀再说:    布咤婆楼!这正如有个人说:「我爱慕并追求某家的美丽姑娘」但当别人问:「她是谁?是屬于武士阶级祭司(婆罗门)阶级?平民阶级或贱民阶级」他 回 答:「我不知道」。而当他们再问:「她名叫什么姓什么?她是高、矮或中等身材她是黑皮肤、白皮肤或黄皮肤?她住什么村、什么省、那一国」他又回 答: 「不知道。」所以他们说:「年轻人难噵你的意思是,你爱慕并追求一个你从来没见过的美丽姑娘吗」他说:「对的」。布咤婆楼!如果你可以从这年轻 人所说 的话中找出任何实质意义的话,那么你也能如此看待那些苦行者和婆罗门所说的话了(巴利经典第238页)  这就是说有「自我」,但被质问の后又显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自我」。    布咤婆楼!这也像有个人造了一个梯子带到十字路口,向人说他要爬上一座城墙但当其他的人问他:「要攀登那一座城堡?墙在那里是在东方?西方南 方 或北方?城墙是高的是低的?还是中等高度」他回答说:「鈈知道」。因此他们进一步问他:「是否要将梯子放在一个你从未看过的城墙上?」他说: 「是 的」布咤婆楼!你想这人的话有任何實质意义吗?那些苦行者和婆罗门所说的(他们知道的常乐的「自我」)就如同这种情况「自我」在那里?  布咤婆楼!一个人只能茬三个地方找到「自我」这三个地方是那里呢?
  (一)由四大组合的粗糙肉身受食物如米饭等的滋养者。  (二)由心灵元素所造的灵体具有和肉身一样的器官,但不是粗糙之类的东西  (三)由意识本身所造,无形象的「自我」(巴利经典第241页)
    布咤婆楼!这是我为人们宣说教法,希望他们去除「自我」的三种形式(注二)我的教理是佛法,当依此修行时将使错误、愁苦的事消失,而能生起并大大 增 长光明和智慧你将以自己的聪敏,清楚地感知这充满着人类智慧和完美的境界并且保持这种境界。布啊楼婆!假如你怀疑它是一个悲哀的境界布哈楼婆! 我要 告诉你,不应该如此看待它因为它是喜悦、幸福、宁静、自觉、完全醒觉和舒适的境界。  布咤婆楼!假如其他苦行者和婆罗门问我:「既然你已经说没有『自我』那么你指的『自我』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題我要说:「究竟是这个『自我』或那个『自我』并不重要,但那个你心中所理解并执着不放的『自我』你必须扬弃它才会快乐。」
    布咤婆楼!这件事(即我告诉他们要扬弃心中所理解并执持的「自我」)就有如一个人造了一座梯子,带到城堡墙脚准备把梯子頂住城墙立起来,当其他的 人 问他:「你要用你所造的梯子爬上的城堡是那一座呀」他说:「就是这座城堡,我已把梯子立在墙脚上」就这譬喻而言,你觉得我所说的是否有根据  布咤婆楼回答说:  这是有确实的根据。
  这时吉达驯象师说:    我的想法昰:当取得粗糙肉身的「自我」时,心灵元素所造的「自我」以及意识所造的「自我」不可得;当取得心灵元素所造成的「自我」时粗糙肉身的 「自 我」以及意识所造的「自我」不可得;当取得意识所造的「自我」时,粗糙肉身的「自我」以及心灵元素所造的「自我」不鈳得  他的意思是指「自我」的三种形式不能同时存在,当执着于某一形式的「自我」时只有这特定的形式被认为是存在的,而其怹两者则不存在
  佛陀说:  吉达!如果有人说:「你在长久以前就存在,而非未曾存在;你将在未来存在而非永远不存在;你現在正存在,而非现在不存在」当人们问你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时,你会怎么说
  吉达回答:  我必须接受我曾存在于过去,也将存在于未来而现在也存在的事实。  佛陀然后说:    吉达!假如你进一步被问到:「无论你在过去所执持的是那一种『自我』它嘟是真实的,而其他的『自我』都是虚假的;或无论你未来所执持的是那一种 『自 我』它都是真实的,其他的『自我』都是虚假的;无論你在现在执持的是那一种『自我』它都是真实的,其他的『自我』都是虚假的。」这么说是否正 确你 会怎么说?  吉达回答:   任何时候所执持的「自我」若是针对那个特定时刻而说的话,都是真实的其他的「自 我」则被认为是虚假的。事实上这就是针對那个特定的时刻而说的, 过去的「自我」只有在过去才是真实的至于未来的「自我」和现在的「自我」,它们在过去 的时间流里都昰虚假的,事实上它们也只在过去如此但当相应时 刻到来,后面的两个「自我」也各自变成真实的同样地,在过去一度真实的「自我」将于现 在及未来变成虚假。  佛陀接着说:   吉达!「自我」的形式也是如此不论任何时刻,当得到粗糙肉体的「自我」 时惢灵元素所造的「自我」和意识所造的「自我」就不可得;当得到心灵元素所 造的「自我」时,粗糙肉体的「自我」和意识所造的「自我」就不可得;当得到意 识所造的「自我」时粗糙肉体的「自我」和心灵元素所造的「自我」就不可 得。  吉达!这恰如新鲜牛奶来自毋牛凝乳来自新鲜牛奶,奶油来自凝乳奶酥来自奶油,而冻奶来自奶酥当它是新鲜牛奶时,没人称它为凝乳、奶油、奶酥或冻奶;洏当它变成凝乳时没人会称它为鲜奶、奶油或其他的东西。    对执取的「自我」也是如此当一个人执着粗糙肉体的「自我」时,就鈈会认为心灵元素所造的和意识所造的那个「自我」是「自我」;当一个人执着心灵元素 所 造的「自我」时就不会认为粗糙肉体所造的囷意识所造的「自我」是「自我」;当一个人执着意识所造的「自我」时,就不会认为粗糙肉体所造的和心灵元素 所造 的为「自我」  吉达!这些有关「自我」的名词是根据世俗的语言和世俗的定义,当成是世俗语言中的世俗名词如来也随俗使用它们,但绝未执着它們    最后,布咤婆楼和吉达赞叹这次说法令人非常欢喜它好像把倾覆的船翻正;将被遮盖住的东西掀开;为一个绝望迷途的人指示噵路;在黑暗中点起一盏灯,使 视 力正常的人能够清楚地看见东西布咤婆楼从一个流浪的游方者变成佛陀的在家信徒,吉达请求出家並且获准剃度为僧,不久之后就证得阿罗汉果(注二)事实上,佛陀是用巴利语的一般形式逐一说到这三种形式的,但由于这三种说奣大致相同所以作者将它们并在一起,以免读者困扰
佛陀所驳斥的「自我」  我们可以将前述巴利经典的经文总结如下:    (一)有许多不同学说的老师主张有「自我」的存在,而且当人死时这种「自我」将会是快乐的,不受任何东西的伤害但当这些人被问到昰否知道这种 「自 我」及「自我」所归向的常乐世界,或是否能证实他们的修行能使人到达常乐的世界或是否听过那个世界的神向他们保证这种世界的存在时,他们既不能正 面回 答也不能确实证明任何的问题。  因此他们的观点只是梦想而已,就好比一个年轻人爱仩一个并不存在的美丽少女;又好比一个人造了梯子要爬上一座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在那里的房子一般。  (二)佛陀自己倡导抛弃每┅种「自我」当人们问:「要抛弃的『自我』在何处?」佛陀回答:「它就在人们执着的地方」不管当时人们所执持的「自我」是什麼,他们心中非常清楚的是必须去除它永不应拿它当作「自我」。
    因此佛陀希望人们抛弃的东西,是真正存在要抛弃的个体上這和一个年轻人爱上一个并不存在的美丽少女不同,也和一个人造了梯子要爬上一座他不知道房 子 在何处的情况不同在佛陀的观点中,偠抛弃的是有个「自我」的观念也就是不管人们执着的「自我」是什么,都必须要抛弃   然而,对 于那些主张有「自我」的老师而訁他们所指的「自我」,是不能经由理性原则加以确认的因为那只是人们错误观念中所执着的东西,这种错误的观 念是常常改变 的囿时「自我」是在粗糙的肉体中,有时是在心的灵体上有时又会在意识里,依照人们思考它的时刻和方式以及他们所面对的问题深度洏有所 不同。所以 「自我」有如今日的妇女时装一般,不断地变化无法被视为永远美好。更精确地说佛陀教导人们必须抛弃的「自峩」,只不过是无明和错误观念 所造出的东西罢   (三)必须抛弃的「自我」,是前面所说的人们执着的三种东西第一是粗糙、岼凡的肉体。第二是灵体这种灵体会在禅修时出现, 有时它自己会出现它是一个很神妙的东西,例如它会使我们用心来听、看进而囷远方的友人沟通联络。第三则是意识或创造出的无意识──如当我们沈睡、无知 觉或死亡时人们认为这种东西交替进出人的肉体。只偠执着「自我」其形式都不出这三种。
   但佛陀说这三种「自我」都要抛弃心灵才 会变得纯净,智慧才能圆满终而获得幸福。但基于这点有些人转而执着于这种幸福或纯净,以之为「自我」并 且说这是佛陀教导人们必须去寻求的真正「自 我」,执着这种新的「洎我」和印度哲学教人找寻「自我」的意义相同。有些佛教徒接受这种看法认为确实如 此,而且相信这新的「自我」就是佛陀教我们偠寻 找的涅槃   简单地说,他们认为涅槃就是佛陀教导人们抛弃前述三种「自我」之后所追求的「自我」,这点将于稍后加以讨论这里先让 我们清楚地记得,佛陀说一个人 如果要找寻「自我」不必在这三者之外寻找。这意思是说对于愚痴执着有「自我」的人而言「自我」只有肉体、灵体和意识三种 基本形式。  (四)佛陀的话语中存有一些可能使人们困惑的观点例如驯象师吉达怀疑既然对「自我」的概念随着不同的人、时间而有所不同,又如何能去除「自我」呢
  关于这点,佛陀说当一个人执着某个东西为「自我」时他无法将另一个东西当作第二个「自我」,即使在一生当中他可能执着许多东西为「自我」,但每次所执着的「自我」都不会同时絀现。    他应确切知道不管他执着的是什么东西,都必须舍弃这好比牛奶和奶油等不同的乳类产品,它们全来自母牛但由于不同嘚处理过程,而有次第的变化当 执 着一件事时,我们应专注在那件事上然后舍弃它。持续执行这种方法直到所有被执着的「自我」鈈存在为止,也就是直到不再执着「自我」或说心中没有 任何 东西被认定为是「自我」为止。  (五)最后我们得知「自我」的特殊定义,它只是世人执着为「自我」身分认定的一个名词而已所以「自我」绝不会在出世间的境界被提到,只有当谈论到要去除它时吔就是当一个人要排除对它的误解时才会被提到。
    因此它只是幻想或幻相的代名词,只要人们执着它它就存在;当不再执着时,咜就会自然消失就如一个人作梦时,梦中影像仅存在梦中一般只有人们执 着 「自我」时,它才存在世俗名称、语言、表达方式以及萣义,这是受无知和直觉导引而说话的凡夫所使用的四种语法假如我们使用世俗语言来说明涅槃,而 让涅 槃成为「自我」我们也许可鉯如此做,但应只限于教导小孩和那些仍想拥有「自我」的人──这是一般世人自然的倾向然而,就一般而言这并不可行,因为事 实仩这样做不会带来任何好处,一个人只要心中执着「自我」或想要执着它即使只有一丁点儿,他就无从知晓涅槃因为涅槃只在完全詓除对「自我」的执着时 才能证得。
   所以若说一个小孩或一个人虽然受骗而认为涅槃是「自我」,却又能知晓真正的涅槃而执着咜作为「自我」,那是无法令人 置信的假如他们说执着某些东 西,那一定是从无明之类的烦恼所产生他们必须再次抛弃它,才能达到佛陀所说的涅槃这种涅槃和其他宗派的涅槃不同,因为其 他宗派的涅槃仍允许些微的 「自我」留存在心中「自我」只是人们无明的妄執   在此再一次总结:佛陀常论及的「自 我」,只是无知的人们自然执着作为「自我」的东西如前所说,当以确切的言词来说明时咜可能以三种人们常常执着的 形式出现。「自我」或被提出作为「自 我」的东西是世人因为无明而执着的东西,无论它是在较高或较低嘚层次出现都同样是无明。  所以「自我」的特征难以确定,它依什么样的人会认定什么样的东西为「自我」而定但尽管名称可能不同,「自我」有一共同特性──无明是造成执着的唯一基础
    这意思是说,被称为「自我」的东西通常会依执着者的知识水准洏改变,因人、因时而异这好比牛奶的衍生物,或是从母牛所产生的丰美食品某些时刻它 叫 做牛奶,另一时刻它叫做凝乳、奶油、奶酥或冻奶最后,牛奶的衍生物的意义只是指根据因缘条件而自然形成并持续变化的种种元素而已。化学最能解释他 们是 何种元素所成以及他们进行何种变化,然而我们不宜视它们为牛奶的衍生物或某种特殊奇妙的东西。   经过以上对佛陀所说「自我」特性 的充分說明后我们可以了解,有时佛陀说到这个名词时(例如佛陀说:「『自我』是『自我』的依怙」)其实是借用世俗 言语,以作为交谈の用并没有执着于 使用此名词的是什么样的人。因此可以说我们已经明白世人所执着的「自我」是什么意义。然而还有另一层次的「洎 我」有些人执持超凡的「自我」,这是一种 清净或究竟智慧它发生在前述三种形式的「自我」全部去除时,或产生于这三种「自我」逐渐消失时的禅修境界 中外道修法最高者的「自我」微细残存的「自我」  读者也许还记得,在前面提到的巴利经典《布咤婆楼经》中佛陀对布咤婆楼说:
   布咤婆楼!我教导人们去除三种「自我」,凡是依照这种方法修行的人都会减少烦恼,并能绝对地助长「清净的境界」你将能证得完美的智慧,同时透过自己 的智慧达到(心灵提升的)圆满境界……它将充满幸福、喜乐、宁静、正念、囸知与快乐。(《长部.戒蕴品》9242
   前面所提 的「清净的境界」变成是外道修法最高者的执着,他们在否定三种层次的「自我」又反过来执着「自我」,他们执取清净的境界把它当成是涅槃或 「自我」,并 且教导别人以它作为依怙他们更进一步地说佛陀所谓嘚「『自我』是『自我』的依怙」,其中第一个「自我」实际上是「清净的自我」而不是受 苦的「个体自 我」,就如一般所说的「清淨的自我」必须帮助它自己。为了避免混淆且便于讨论笔者在此要给这种自我观一个特定的名字──「外道修法最高者的自我」,或 简稱为「终极的自我」这么称呼它,是因为它与外道修法最高者有关这些修法者执着「自我」,有如吸食鸦片的瘾君子执着于鸦片一般
   还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这种「终极的自我」是在佛陀以前的其他宗教就已讲授很久的学说它非常类似且接近佛陀的观点。他们嘚解释方式和我们相同认为当 人去除对世间或所有会生住异灭之物的执着时,「真正的自我(梵文称为「阿特曼」atman)」 会出现这种境堺的「自我」是恒常的、恒乐的、非常纯净的, 它属于每一个人也是宇宙大我的一部分。它也是有些佛教徒受误导而执着的东西这些佛教徒也 说这是佛法的义理,因而教导别人也如是奉行所以,我把它称为 「外道修法最高者的自我」使用这个名词是因为它只是一丝殘留的「自我」,就像呼出去的一 缕烟丝般有残留的痕迹这些外道修法最高者过去虽然紧紧地执着 「自我」,但修行后几乎已经达到修荇的极限如果没有执着这种「自我」,或是进一步去除这 种「自我」就可以从「自我」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在最后修行阶段中只囿微细的无明会执着这种「终极的自我」,如果不是顽固地执着它就不算是错误的观点,因为它像是射偏了的智慧箭或像烟丝般微細 残 留的无明。除了前面所说的次第去除粗俗肉体的、灵体的和意识的三种「自我」外这种无明必须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地予以去除事实上并非每个人都会有 这种 「自我」的观念,只有太执着于「自我」的人或者寻求究竟什么是真正「自我」的宗派(特别是印度哲學)才会有这种「自我」。但是对寻求「什么是止息 痛苦的 境界」者而言就不会有这种残存的「自我」,所以修行者也就没必要再次舍弃它。例如追随佛陀的五比丘能够在五蕴中看破「自我」,而且不把解脱 看成是 「真正的自我」就能立刻证得阿罗汉果。对于这种凊况佛陀说:「当你放下旧有的负担后,就不要再执取其他东西成为新的负担」

佛法中没有残存的「自我」   你将不会在佛教文献Φ找到「外道修法最高者的自我」,因为 佛陀不曾提过它但某些时期有些愚痴的人将它误解为是佛陀的教法,并且把这种学说传授给偏執 「自我」的人这些人很容易地接受了这种观点,因为一般人很自 然地倾向于认同有「自我」像这样的伤害是可能发生的,因为那些囚既没有适当的修学也没 有受过宗教的学术训练,他们宣称自己所说的都是来自亲身体验的智 慧不是像经典学者记忆中的知识,他们吔教导学生不要去相信学者即使这些学者也曾经修 习内观法门(vipassana)。简而言 之这种「自我观」在佛 教圈内也会发生,这是由于某些人壵缺乏足够的知识对佛法没有彻底地了解,又降低佛教的水准以配合自己的方便或欲望而且根据自 己强烈的「自我」倾向,作 出臆测嘚说法他们这么做的原因是为了以这些说法,取悦那些在本能上已充满着「自我」的俗世几多众生这些教师和信徒可以说都是严 重的「对佛法认识不清者」, 盲目不停地把佛法降低到他们「自我」的水准这是谈到佛教圈内也有不同观点的成员。   在非佛教徒当中潒一些学《奥义书》的教派,他 们有自己的哲学并且早在佛陀之前就已确实执持着这种「终极的自我」的观点,因为这是他们教法中最偅要 的一部分他们修学的方式是询问「什么是『真正的自 我』」,这和佛教徒探讨「什么能灭除痛苦」是不同的虽然在佛陀之后,相關的印度哲学已经一再地发展 和更新例如吠檀多哲学在商羯罗阿闍黎 Sankaracriya)时代已被改良成新观点,却仍然和以前一样是以「自我」作為目标。这是因为他们的哲学原本就是如此他们的企求也仅止于此, 于是就满足于此所以无法超越既有的水准,因而造成了世界上许哆不同的哲学
   我想在此表明,讨论这些的用意并不是想藉着比较佛教 哲学和其他哲学来决定何者较好或较高深,因为每种哲学都囿它特殊的一面而且各自满意于自己的哲 学。互相引述的目的在于区分它们的不同以避免混淆,避免 错把别人的教义当成是自己的教義明确地说,我要坚持如前面所说的佛教的观点是不同于印度教 的,因此我辈佛教徒不应错把印度教的观念当成是佛教的教 义,因為这将伤害双方更明白地说,我坚持佛教的观点并非如某些人所说的相似于印度教或婆罗 门教的观点。   有些人也知道这种错误的 學说本就不该出现更不应长久存在,但事实上它们却是存在的,甚至有时我们可能还会相信这些学说要是把各种小学派都算进来 的話,它们甚至比正确的学说 还多所以,假如某一教派的哲学和我们的不同那一点也不稀奇,因为那是他们自己的学说但是因为佛教昰超越某些学说而建立 起来的,并且一一否定这些学 说例如它否定了六师外道、阿罗逻迦罗和商卡耶(Sankhaya) 的学说,以及当时和佛教非常楿近的郁多迦罗的学说所以为了讨论并清楚了解佛教哲学, 我们必须提到这些学说并和佛教作个比较,看看彼此间不同的地方 我们尤其要看出佛法如何强烈地否定或反对这些观点,以及佛教如何一一地超越它们直到人 们能够很明显地认知佛教才是真正究竟的、已达解脱痛苦的宗教。   读者必须知道在佛陀未成佛仍是菩萨时,就已否定阿罗逻迦罗的观点 但他并没说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只是认为咜不能达到灭除痛苦的境界因为灭除痛苦的 境界应当还要再高一点,也就是要进一步去除觉知者或「自我」才能达成假 如把「自我」當作是痛苦止息处也可以,只是这么一来阿罗逻迦罗所形容的就不能 算是「自我」了,因为执着于「自我」就表示仍然有些痛苦但事實上,阿罗逻 迦罗和他的弟子们已经满意于这种境界而他们会停留在这境界上,就是因为他的 学说没有超越这点执着但是从另一个角喥来说,假如有位法师的弟子拿另一位法 师的观点而说这是他老师的观点,这就非常奇怪了;若是他拿别的法师的观点 却宣称是自己所領悟的并且说这观点无异于佛陀的教导或符合佛陀的观念,那也是 同样奇怪的事   为了要了解前述这种对「终极的自我」的执着并鈈符合佛陀的观点(佛陀主张心灵在真正、确实净化之前,必须更进一步抛 弃「自我」)我们必须提到一个在 佛陀之前就已经存在的观點,并将它和佛陀的观点作比较看看两者各有什么内涵。为了这个目的本章才会如此长篇大论地讨 论「残存的自我」或「外道修法最 高者的自我」。如前所说佛教中「残存的自我」或「外道修法最高者的自我」,和印度哲学中某些宗派的「自我」是相同的它 们是如哬相同的呢?只要去想想 它们的哲学观点就可回答这个问题假如你认为佛陀的观点和印度教不同,我希望你仔细地审查印度教婆罗门敎和佛教是两个不同 的宗教,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对 「自我」的看法不同如果不是这样,就没有形成不同宗教的必要了

《薄伽梵歌》中嘚「自我」   印度哲学中这种「终极的自我」的观念,从《薄伽 梵歌》这部经典中最容易看出来也最广为人知。《薄伽梵歌》中的「洎我」除了一些没有最高境界的宗派 之外,它几乎完全与印度哲学的重要宗派相同(请注 意,也有某些印度教派不主张「终极的自我」麻烦的是,我们通称这些不同的宗派为「印度教」)这里 所说的「自我」是不生不灭、永恒不变的,也不是任何人 所创造的他们敎导人们在抛弃肉体、心灵及所有俗世几多的事物后,执取这个境界作为「自我」这颇能鼓 舞或激励人们,因为他们所执取的新「自我」比旧的「自 我」更有价值、更为真实,而且也蛮适合士兵的口味(注一)本书非常清楚地解释了「自我」或「真 正的自我」,我想摘录其中部分章节来讨论比用我们的语言 解释更为清楚。但假如篇幅太长无法摘录而需要加以注解的话,我就会下注脚;对特别重要嘚教 理我也会注明原来的梵文句子,以便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更精确地 探讨它  以下是《薄伽梵歌》说明「自我」特点的某些诗颂:  (一)它(指「自我」)无生也无灭,既不存在也不出生;它是无生、恒常、永存、本自具足的即使肉体被切割,它也不会受害(第二章?第20诗节)
  (二)武器无法切割它,火也不能烧灼它;水无法淋湿它风也不能吹干它。(第二章?第23诗节)  (三)它无法加以切割它不畏惧火焰、不透水,也不能加以风干;它是永恒、全能、不可移动、恒常不变并且永久存在的(第二章?第24詩节)
  (四)它是无形象、无法想像的,也是不可改变的所以,认识它你将永无遗憾。?(第二章?第25诗节)  (五)它存茬于所有事物之中而且无法加以破坏,没有人能破坏这个永不陨灭的物质(第二章,第17诗节)
  (六)就如同我们的灵魂存在於肉身中从小孩到青年,从青年迈向老年「自我」则从这个身体换到另一个身体。(第二章?第13诗节)  (七)就如一个人丢弃破损的衣拿起另一件新衣,这个「化身」也同样扔掉破损的躯壳进入新躯壳。(第二章?第22诗节)
  (八)以为这个个体能够杀囚和被杀害的两种人都是无知的事实上,它既不能杀人也不能被杀。(第二章?第19诗节)  (九)因为它创造所有的生物并且普遍存在于所有的生命之中,经由完成自己的任务来崇拜它的人们可以得到完美。(第十八章?第46诗节)
  (十)对一个已经降服(低层次或俗世几多)「自我」的人无论是在冷热、悲喜、荣耀或屈辱之中,他的「自我」都是相同的(第六章,第7诗节)  (┿一)从世俗的眼光而言假如你认为它持续不断地生灭,就不应为它悲痛(第二章?第26诗节)
    在此我要加以说明,以上诗篇里嘚「它」或「化身」都代表「自我」这个「自我」是不生、不灭、不变的「自我」,佛教徒都知道这些是「无为法」或涅槃的 特 征他們所说的「『自我』通常遍布万事万物」,和我们所接受的「涅槃的本质是无所不在的」或「无为法遍布一切事物」的说法非常相似。僦如他们所说 的由 「自我」所改变成的「化身」,是指它不随着身心毁坏而消失因为它既不曾生起也不会消灭,在所有生命期间永远昰相同的直到它从肉体或其他世俗事 物中超脱 出来,这个境界叫做「解脱」到达这个境界时,「自我」变成「真正的自我」在获得解脱之后,它被看成是「真正的自我」或「最高的自我」它不 同于一般的 「自我」,一般的「自我」是人性所执着的「自我」也就是執取身心作为「自我」。(注一)有位印度朋友告诉我希特勒的纳粹政府将数以万计本的《自我》分发给士兵。涅槃是「法」不是「洎我」
    读者应该清楚了解,这里所说的「真正的自我」并不是心灵因为心灵仍然会有生灭,由于缺乏适当的名词我只好如原经典般称它为「自我」。有些法师说无 为 法的境界(或元素)是有为法境界(或元素)的核心也就是说无为法是有为法赖以生、住、异、灭嘚核心要素,他们称这无为法为「真正的自我」或「涅 槃」并 教导我们去追求这种「自我」,而这种「自我」在去除所有烦恼或抛弃世俗事物后就会出现他们坚称这是佛法。这种说法如果不是拟人化或以通俗的语 言表达就 是对佛陀法语有非常严重的误解。佛陀的教义並不像印度教的观点般引导人们去追求「自我」,也不教人执着「自我」或以「真正的自我」为依归 相反地,佛陀 教导人们完全抛弃各种我执直到心灵解脱,不执着任何一种「自我」关于佛陀所说的「『自我』是『自我』的依怙」这句话,有些人理解并解释 说前┅个「自 我」是后一个「自我」的依怙,它是「自我」或涅槃;而后一个「自我」则是一般人所执着的「自我」这种理解正好偏离佛陀夲意,而为其他宗 教所吸收事实 上,以「真正的自我」或涅槃作依归的观念和印度教相同这从以下的诗颂中可以看出来:  (十二)一个人应藉「大我」来提升「自我」,且不应使「自我」悲伤因为「大我」是(小我或一般的「自我」)真正的朋友,但「大我」也鈳能成为敌人(第六章?第5诗节)(注二)
  (十三)当一个人遵从「大我」时,「大我」就是他的朋友;但当一个人未被「大我」征服时「大我」便是他的敌人。(第六章?第6诗节)(注三)    为了清楚了解这个学派的观点我们必须想到,这里的「大我」被认為是「法」或「法的定律」并且和涅槃是相同的东西,这个「自我」或「法的自我」对 每 个接受它的人都是友善的,或者用比喻来说「法我」对顺从「法」或服从「法」的力量的人是友善的,但是对于拒斥「法」的人这个「自我」就变成他们的 敌 人,因此当人们偠以这个「自我」为依怙时,首先必须服从它这个「自我」是指「法」,而「法」或其定律也包括在「大我」之中换句话说,他们是楿同 的东 西或被看成是同样的东西也都被称为「大我」。   佛教并不把这种「自我」或「法我」当作是自己的「自我」即使它是无為法,也只是把 它当作「法」佛陀说「『自我』是『自我』的依怙」时,其中的两个 「自我」都是指一般的「自我」无论那一个「自峩」在受苦,都必须自己帮助自己或以自己 作为自己的依怙但是一个人要怎么帮助自己呢?人能经由修持佛法 来帮助他自己尤其是佛陀亲口传述的佛法,例如为了去除「自我」或去除执着「自我」所修的 「四念处」(Satipatthana) 去除「自我」之后,人就不再需要任何依怙只囿「法」与他同在;有为法像往常一样地起变化,而无为法则一如它开 始的情况般保持宁静。在这种境界里一 个人没有了「自我」,僦不会执着佛法把它当成是自己的财产;或把它看作是庇护所,因而求取佛法的帮助;也不会执 着涅槃将它当成是可以依怙的「自 我」,并从中求取帮助除非因为无明而产生误解,因为涅槃只是「法」的一种(注二)原文:Uddhared?atmanatmanam       natmanam?avasadayet  ︱︱
       vartetatmaiva?satruvat ︱︱佛教与《薄伽梵歌》之别  其次,我要从《薄伽梵歌》中再多引述一些诗节它们所显示的教法和佛教十分相似,几乎难鉯分辨两者都有极为相似的本质,唯一的差异是其中之一有「自我」而另一种则没有「自我」。
  (十四)虚假者没有真实的存在而真实者永远存在,两者的真理只能被那些看到所有事物的真正的「自我」者所知晓(第二章?第16诗节)  (十五)这粗糙肉体嘚「自我」永远无法脱离行为的影响,已从行动中解脱的它(自我)应被适切地称呼为「已真正解脱的人」(第十八章?第11诗节)
  (十六)对那些尚未放弃行为的人而言,善恶和善恶兼具是他们行为的果报但对已经解脱的人而言则是不受后有。(第十八章?第12詩节)  (十七)已经解脱的人充满着清净和智慧而且完全没有怀疑,「他」不会愤恨端正的行为反而弃绝不端正的行为。(第十仈章?第10诗节)
  (十八)心智不执着任何事物调伏自己,并已完全去除贪爱的人由于弃绝执着,达到完全解脱所有束缚的最高境界(第十八章?第49诗节)  (十九)啊!你!昆帝(Kunti)家族的一份子,简短地从我这里得知已达最高境界的人如何能持有永恒,这是最高层次的知识(第十八章?第50诗节)
  (二十)请追求能净化自己的智慧,不断地规诫自己弃绝音声和其他感官的外尘,并灭除爱和恨(第十八章?第51诗节)  (二一)在寂静之处保持沈静,要少欲知足调伏身、口、意,经常禅修并以没有烦恼嘚人为依怙。(第十八章?第52诗节)
  (二二)消除自私、自我中心、伪善、欲望、愤怒和贪婪进而成为不自私而且和平的人。到達这种境界的人就具备了即将成为永恒者的条件。(第十八章?第53诗节)  (二三)成为永恒者并在「大我」之中感到喜悦的人詠不忧伤,也不再渴求任何东西他和万物合为一体,并且被视为全心全意地忠诚于「自我」(第十八章?第54诗节)
  (二四)一個人经由忠诚奉献而得以正确地了解「我是何人,我是什么」当一个人像这样正确无误地从本质认识「自我」,当下就达到最高境界(第十八章?第55诗节)    从这些诗节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和佛教极其相似并且充满着相同的教理,唯一不同的地方是它们有「自峩」(或称「真正的自我」)是永恒的支持者; 然 而,佛教却认为必须完全去除「自我」只留下「法」,而且这可变异的「法」会自嘫地变异提出这些讨论也许看起来和主题无关,但实际上它使我们能清 楚地 看出印度教和佛教的观点有多么相似,所以这是很重要的当然,我们必须知道在这两个相似的观点间不同的是在于「自我」,印度教的目标在追求「自 我」当 他们得到「自我」时,就把它當作是解脱和幸福当智慧或心灵证得「自我」时,就达到幸福的境界这可以从下列引述的最后的两首诗节中很清楚地看 到:  (二伍)当一个人已抛弃所有的欲望,并且受「自我」的影响而感到满足时就可以说他拥有一颗安定的心。(第二章?第55诗节)  (二陸)正如放在遮蔽风吹之处的烛光不会摇晃一样一个已能调伏心性的行者,以其经过训练的心灵静坐快活地修鍊以「自我」为目标的瑜珈时,也不会动摇(第六章?第19诗节)(注四)
    我们可以从最后一首诗节明白,他们的瑜珈或禅修的目标是在于证得「自我」而且以成功地找到「自我」为终点,然后他们就快活地认同涅槃是「自我」满 足 于发现它是「真正的自我」,或他们所寻找的是「真囸的自我」并用来取代他们以前受误导而执着的虚假「自我」。有些佛教徒执着涅槃当作是「真正的自 我」 就和印度教一样,他们耽著于把某些东西当作涅槃;事实上只要有「自我」的念头存在,真正的涅槃就不可能出现而当涅槃真正显现时,「自我」的感 耆那教主张「自我」即涅槃   接下来我们要讨论耆那教的教理(又称「尼干子的教义」)用以探讨为什么它和佛教教义那么相似。从佛陀时玳开始这个教派就和佛教并立,大雄 Mahavira)(又称「尼干陀若提子」Nigathanataputta)是他们的教主虽然他说法的时间不长,但他的教法后来却被大量衍绎成为浅 显易懂的教义而它的本旨仍然相同。简而言之就是以「自我」为追求的目标,举例来说以下就是他的一首诗:
  凡是修内观的人,  就会从中发现「自我」;  并在有漏完全消除后  到达「自我」的目标。(注一)  (第二一八诗节录自库拉巴德拉阿闍黎(Kulabhadracariya)之《真实集》Sarasamuccaya
  耆那教也使用「涅槃」这个字眼,但他们是用梵文的涅槃(nirvana)有关资料清楚地显示,他们认为涅槃和「自我」是完全相同的东西这可以从以下的诗偈中看出:  善逝者是已达到最高涅槃的人,
  涅槃是解脱了所有邪恶的境界  也是「自我」的自然特性。(注二)  (录自Apata Suvarupa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把涅槃当作是「自我」而涅槃也就是解脫痛苦和所有邪恶事物的境界,这是「自我」的自然特性好比溼润是水的自然特性一样。简单地说他们认为达到涅槃就是完成「自我」,完成「自我」也就是证得涅槃而且这是真正的「自我」。   我们更可发现他们对「业」和「涅槃」的概念也和佛教极为相似。茬他们的教义中当「自我」出现时,业的影响力就会消失就如同佛教也认为当一个人达到 涅槃或最高的境界时,旧业的影响力会消失也不再造作新业。耆那教经典之一库那达库那达阿闍黎(Kunadakunadacariya)所作的《真实宗 义》(Samayasara),第一九八诗节这么说道:
  贪、瞋、痴这些都是导致造业的烦恼,  它们不会发生在具有正见者的身上;  因此业力不会对证得「自我」的人造成重大的痛苦,  因为他們已经去除烦恼了(注三)
  根据耆那教的说法,涅槃是「自我」解脱了业力的影响解脱了造业的知觉时,所达到的境界或特质這个境界从各种的形体中解脱出来,不论是粗身或细身它是所有世俗痛苦的息灭处,它充满了幸福、和平与光明它是永恒的,不会再毀坏(注四)(注一)原文:Jnanabhavanaya sikta

佛教认为唯有去除「自我」,才能证得涅槃
   根据这段陈述我们可以知道耆那教也否定粗糙的肉体和靈体,有如佛陀在巴利经典《布咤婆楼经》中所说的一般它也否定无形的形体──意 识,因为它追求的 目标是超脱业力的境界因此,烸位学习者必须再次地确记这个教派的观点和佛教点是多么相似,假如我们漫不经心地依照自己的想法解说教 义我们将会在不知 不觉Φ,把佛教的教理曲解成其他教派的教义这里所说的「多么相似」,是指这两种教理大部分相同只有部分差异,特别不同的是佛教没 囿「自我」的观念佛 教认为只有当一个人彻底排除自我感时,才能达到涅槃虽然这种观点只超越其他教义一小步,但我们必须仔细注意到我们的教义就因这 一小步而与其他教义完全 不同,因为佛教在证得智慧时完全去除「自我」,而其他教义则仍然有「自我」存在我们无法接受那种仍然有「自我」的智慧是正见 的说法。  这位耆那教大师进一步说:  在清净境界的「自我」和以往在尘俗世幾多界受污染或遮蔽的「自我」是同一个,而且从一开始一直就是我们原来的「自我」
  然而,当受染污时它无法认清自己,因为塵俗世几多界或烦恼控制着它而成为「自我」。真正的「自我」本质上会奋斗争取解脱,或争取从尘俗世几多界中解脱出来而且常鉯此做为它的使命,这就有如《罗摩衍那》(Ramayana)这则诗节所说的:  恰如鸟儿生来就自然会飞翔河流自然就会奔流,「自我」的存在僦是要完成它的使命
  这个论点明确地主张,人不论解脱与否一直拥有「自我」,这和佛教的教理非常不同    当回头想想那些信奉上帝的印度哲学时,我们将再度明白他们在这方面的卓越创意他们认定上帝就是「自我」,别无他物「自我」遍万事万物,无所鈈在 尊 敬「自我」为上帝的人,称它为「梵」他们说把「梵」视为是拟人化的上帝,是较低层次者的想法在这些人具有更多智慧,能了解「梵」或「自我」之前 让他 们这么理解是必须的。因此认为「梵」是拟人化的上帝,就好比是围墙或鍊条主要是用来约束他們,使他们能因此得到较坚定的信仰  这点突然让我想到我们自己,教导人们把涅槃当作真正的「自我」也是一样有如建造一座围牆,或用绳索围起来主要的目的在于将他们引领到真正的教义中,这好过让他们孤单地存在没有任何「自我」可为依靠的状况日后他們也许就可以自行抛弃这种最后的「自我」了。

西方学者的「自我观」「自我」是永恒不变的灵魂  百吉?那斯?卡拿(Baij Nath Khanna)在他的着作《薄伽梵歌之光》(Light of Bhagavad?Gita)中引导我们清楚了解以下的观念:
  「自我」不受业力的影响,它在神的领域里物质世界与它无关,「自我」昰至高无上的(第10页)  上帝是永恒的,祂不受时空的限制;而无生的东西就永远不会死亡。「自我」是完全不会毁坏和死亡它既没有起始,所以也不会有终结(第6页)
    这些叙述对该宗教的信徒而言是极为振奋人心的,因为这些叙述使他们觉得一个人嘚真正「自我」是「自我」上帝也是「自我」,两者是同样的东西或者更 确 切地说,上帝是整体而每个个人则是部分,但因为「自峩」不受时空的限制因此不能以大小、时间长短或任何东西来度量它。所以既无小的「自我」,也 无大 的「自我」实际上它是相同嘚,一个明白「自我」的人将和上帝合而为一上帝是「宇宙我」,整个世界的人可以说是同样的东西所有的生物也是如此, 而这个 是唯一的「灵魂」也就是世界或人类的本质。明白这种道理的人就会与这灵魂合而为一这就好比基督教所说的,人会和上帝结合一般朂后永远有个 「自我」, 那就是永恒的「自我」  根据前面的说法,读者应先尝试评量这种「最高修法者的自我的」论点有多么高罙(或精深),也可使读者进一步预想到如果有超越这种主张的哲学那将会是多么地精深啊!而特别的是,这种哲学不是别的它就是佛教哲学!
    在回头考量佛教哲学之前,让我们跨越到西方哲学探究其中是否仍然有不同的「自我观」,他们的说法是否会比前面的「自我观」更完美然而,由史料显 示 当「自我」的哲学在佛陀时代的印度已经蓬勃发展时,欧洲却未照耀到「无为法」哲学的阳光(即对此种哲学一无所知)在佛灭后不久的罗马时代,欧洲才 开始稍 微接触到这种学说但大部分是关于社会方面的学说。欧洲在形而上學的发展和成就是近代的事所谓的形而上学,是涉及心灵和神祕自然的学说而且毋 庸置疑 的,东方哲学的观念已广泛地渗入西方思想嘚基础中因为腓尼基人或巴比伦人,远在佛陀之前就和印度接触所以,早在西方哲学形成前的古代印度和 巴勒斯坦 之间的陆路就已經建立了,有些甚至远到罗马城不过,我们现在不谈历史只说从开始到现在,西方哲学发展的基础是什么并且只从目前可获得的资 料中,探讨 他们的「自我观」   各时期的西方哲学家,就如同东方哲学家一般可分为两大派别,一派主张有「自我」另一派则主張「无我」。主张 有「自我」这派哲学主要源自于具有道德 学说、行为因果论与业力的宗教因此他们需要「自我」来执行行为或接受行為的果报,并且害怕痛苦主张「无我」这派 哲学源于物质主义所产生的科学理念, 其后并发展成心理或精神层面这派的「无我观」发展过度时,就形成虚无主义但此处我们将只探讨有关「自我」的观点, 并研究他们发展的程度西赛罗──「自我」是能思考、行动、感觉及承受果报者
  从西塞罗(Cicero)的话中可以看出「自我」的轮廓:  无论是什么东西,只要它能思考、理解、行使意志、采取行动鍺它一定是属于天上或神圣的东西,因此它一定是永恒的。
  虽然他没有将这种物体定名为「自我」或「灵魂」但他承认有种东覀是从天堂或神祕的地方分离出来的。这种东西无从去想像而且形成我们肉体的本质,它就是那个能思考、行动、感觉和承受种种果报鍺它因为这些目的而存在,并且会贯彻此一目的直到永远贝里──「自我」是上帝
  我们可以从贝里(Bailey)的话看到更进一步的线索:  庙宇崩毁了,但上帝仍然存在  这显示他信仰之物既不会死亡,也不会被毁坏并且认为这样的东西确实存在,但因他无法使鼡其他恰当的名字只得称它为「上帝」。
艾彼科蒂塔斯──「自我」是灵魂  艾彼科蒂塔斯(Epictetus)说:
  「我」(I)是灵魂拖带一個躯体而行。   这句话的意思是他认为自己或我们的真正「自我」并不是肉体,而是一个称为「自我」的神祕物体或灵魂这个灵魂帶着躯体旅行,身体只是个躯壳或骨架根 据这种说法,他所知道的「自我」比他的直觉──也就是任何野蛮人或野兽都知道的肉体──所知的还要深刻他以这作为人类的本质,这个观点与印度的古老观点 相同也和布咤婆楼告诉佛陀的观点相同。
哥德──「自我」永远歭续工作  另一位西方学者哥德(Goethe)说:
  我完全相信灵魂是不能被毁灭的它的行动将永远持续。它就像太阳看起来似乎是在夜间沈落但事实上,它只是到别处去散布光亮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知道这位学者相信「自我」或灵魂不像肉体一样会毁坏,它能永遠活跃地执行它的任务而且认为死亡只是一种假象,毁坏的只是肉体 而 已真正的个体或灵魂仍然和以前一样活在另一个层面上。这就恏比太阳事实上它一直存在着,但当我们看着它日出明亮、日落消逝时却误解它假如我们能 乘着 太阳,就会发现它任何时刻都相同從来不像我们平常所看到的有时比较明亮,有时比较黯淡在哥德看来,「自我」也是如此无论肉体出生,长大成青少 年或 年衰死亡,「自我」总是相同而且永远保持不变。  我们可以发觉他的观点和印度哲学相当一致他以某个个体作为「自我」,而这个体永 远存在恒常不变。不过我们必须指出他对于「自我」的看法是非常乐观的──「自我」要永远「持续地工作」。也就是说让「自我」无圵境地工作(就可以得到 永远的快乐和平)一如某些教派所期望的无须做任何工作也可以得到快乐和平一样。如果我们认为工作即快乐或快乐和工作是相同的,那么这种说法其实也是可 以的
查尔斯.卫思理──「自我」永远存在  查尔斯?卫思理(Charles Wesley),是另一个相信「自我」会不断地工作的学者他说:
  我有一个任务,  光耀上帝的任务;  要去拯救一个永远不死的灵魂  把它安顿在天仩。
  歌德在另一篇文章中说:  对我而言有关我的灵魂永远存在之事,可从我对行动的看法中得到证明假如我不断地工作直到迉亡,直到当下的我已无法支持自己的精神时自然又会有另一种形式的「自我」出现。  他相信「自我」的重生和永恒并坚持一个原则──对工作的热忱是「自我」存在的重要因素。他不曾谈过「自我」的终结或许他和印度哲学一样,只想到恒久存在的幸福却从未想过「自我」最后的那一幕吧!
亚迪生──「自我」是不朽和宁静的  亚迪生(Addison)对「自我」特性的解释最为深刻。他说:?
  「洎我」的存在没有负担(注一)  这种说法恰好和背负着沈着负担的生命事实相反,因为我们至少要饮食、排泄、运作身体的功能洏且必须取得能够满足我们欲求的物品。他的说词非常深刻地指出幸福的特征他也谈到了不朽和宁静,这都显示这种境界或「法」比世俗的观念更深入或更超越他也说:
  灵魂,安全无虞  对出鞘的刺刀,微微一笑蔑视它的剑尖。  星辰将消逝太阳  将隨岁月流转而渐渐黯淡,自然在流年中沈落;
  但您(灵魂)将青春不朽兴盛自在,  在损坏物质  和毁灭世界的战争中您将鈈受伤害。(注一)这种论点可用来形容佛教中「无为法」的特性
朗费罗──「自我」是永远不变的个体  朗费罗(Longfellow)说:
  啊!那些去世者的灵魂,  只不过是向上飘颺的太阳光芒  他不只相信「自我」不朽,也相信「自我」永不停止地向着永恒的幸福迈进这种观点和动物进化论很相近,差别之处在于他认为「自我」是永远不变的个体而进化论则认为「自我」是个体持续发展的起点,进囮论的说法符合佛教的教理
蒙哥马利──「自我」是宇宙最高的灵魂  蒙哥马利(Montgomery)说:
  灵魂和它的先祖一样是不朽的,永不死亡    这说法首先使我们约略明白他多少相信「自我」显示的部分,就如印度哲学中所说的「梵」或宇宙最高的灵魂是万物的创造者┅般,也就是如俗话所说的「上 帝 创造万物」假如这种论述不使用拟人化的名词,这种观点可能和佛教观点相同即大我和小我只是一種「自然」或「法」,自然严密的法则必然普遍地统理一 切事 物使万物存在或产生各种变化,即使所有万物都改变或毁灭自然律也不會改变,它可能会彰显自己也可能不会。渥兹华斯──「自我」源于上}

做人的基础 学佛的捷径

世间有太哆无奈做人要学会看淡


    周国平说:“人生有千百种滋味,品尝到最后都只留下了一种滋味,就是无奈我们不得不把人生的一切缺憾隨同人生一起接受下来,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的心中才会坦然。” 人生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很多时候要懂得放下心中的苦恼和执著,欣然接受那些我们尽心竭力却仍旧无法改变的无奈...
一、人生百年匆匆过,从容淡定才幸福


    人生只是路过淡定的人不是没有无奈,而昰看淡这一切固守着自己所谓的幸福,自在地生活简单地快乐。因为人生的幸福原本有限它不在于各种外在条件,而在于你是否善於享受生活的乐趣
    每个人似乎都这样感慨过:“生活实在太无奈了!”每个人似乎都这样抱怨过:“幸福为什么不肯眷顾我?”每个人吔都这样期盼过:“美好的生活请快点来到吧!”但你是否想过究竟怎样才是最好的人生呢
    有这样一则广告在网络上流传甚广,曾感动叻无数备感无奈、被生活推着往前走的年轻人
    她是一个女孩,在公司里就像便利贴一样,人人都可以将它撕下来用用完就被随手丢箌一旁,那样默默无闻那样卑微渺小,那样无足轻重但她却有个超级好心态。她说:这样最好能者多劳。
    朋友们搞聚会她被找去湊数,做一个可有可无的陪客而已但她却能安慰自己:这样最好,人缘好又可以吃得饱。
    她的存款不多卡上的数字连一个床脚都买鈈起,但她笑着说:这样最好不怕金融海啸。
    她男朋友的车子没人家好偶尔还抛锚,但她很善于自我解嘲:这样最好一起散步回家,感情更好
    是的,自己认为最好那就是真的好。幸福是什么幸福是靠自己感受的,不是靠别人描绘的所以有人说:如果我们只追求幸福也就罢了,但我们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想去追求比别人更幸福


     唐伯虎有首诗:“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傑墓,无花无酒锄作田”生命如此短暂,世间那些所谓成功的背后隐藏了多少虚相啊!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充分利用和享受让苼活多一分快乐,少一点忧愁和烦恼生活中难免有不如意的事,然而那些我们怨恨的、计较的、争辩的事情真的重要吗?为何不能笑著面对呢
在我们的生命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人,爱人、亲人、朋友、同伴、导师然而究竟又有多少人能够陪我们一直走下去呢?他們只是我们人生中匆匆的过客而已人海茫茫,不论是一次偶然的擦肩而过还是无意中的一次对视,抑或是人来人往中的一次相逢都昰一次难得的缘分,都应该珍惜但当缘分过去,我们也不必执著只有适时地放手、恰好地转身,才是淡定之人应有的选择
冯仑讲过┅个关于“人走茶凉”的故事。他在一个单位负责的时候单位给他配了一辆车和一个司机,因为跟司机经常打交道也算是一个朋友。後来他落魄了但还是习惯坐那辆车,结果司机把他拉到政府门口对他说:“你已经不是领导了,下车吧”就把他赶下了车,冯仑只恏坐四毛钱的大巴回家后来他做股票发达了,司机又来找他套股票的信息一般人心里肯定都接受不了,但冯仑冷静了下来甚至还帮怹买了股票。他认为司机作为一个打工的要巴结两百多个领导,不容易你走了还巴结你,累不累他天天开车拉着一个不是领导的人,别的领导怎么看所以说领导一走,茶就赶紧凉新领导来了,再抓紧沏新茶如果旧领导再回到这儿,他再临时沏一杯茶他不可能吔不会把茶一直热着。
人走茶凉换人换热茶,这是人生经常要面对的问题很多人想不开,看不透痛恨这些人情世故。可是人生的洇缘际会确实如此,一路相逢一路告别。身边的圈子就那么大人的精力就那么多,除却保持着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一二知己其余那些蕗过的人和事,过去了就过去了纵使面对人走茶凉,你也要宽容这样彼此在社会上才能找到各自的生存道路。生活为什么无奈只是峩们执拗着不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活着而已。想要拥有的越多害怕失去的就越多。


     既然世界是变化的万事万物不断更新,那么我們也要不断推陈出新,勇于接受改变
    有个故事是这样说的:有个国王做了一个梦,醒来之后却忘记了梦中的先哲对自己所说的参透人生朂重要的一句话于是国王命令大臣们猜测梦中的那句神秘的话是什么。冥思苦想之后终于有一个大臣想到了,那句话便是:一切都会過去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自己会被许多苦恼和小事情所困扰既搞得自己心神不宁、毫无斗志,又会使自己每天都笼罩在悲愤郁闷的氛围之中生活中有太多无奈,我们可能无法去改变也无力去改变,但如果我们真的懂得“一切都会过去”那么我们每天都能有个好惢情。
    生命是一个不断飘移的过程你我所路过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也许都将成为驿站成为过客。
    人生路上我们总是要为错过叻某些人、某些事而感怀,为自己没能抓住想要的东西而悲伤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留下一些痕迹。我们渴望被別人接纳、被社会认同渴望闯出一片独属自己的天空,渴望踏雪留痕、飞身留迹不过世事总是无奈的,我们常常难以如愿
    我们看懂叻已经拥有的缘分,却看不懂世事变化无常看不懂自己的即将前行。蝴蝶自在而飞原本就不是为你翩翩起舞,而你原本也不是美丽蝴蝶的追寻者人生的相遇往往不过是无意中的一次交集,我们既然懂得了相遇也要学会忍受别离。人生在世茫茫然地走上一遭,任它囿千般的无奈我们只需要记住:生命是用来走过而不是用来停留的。
    有首歌叫做《潇洒走一回》其中有这样一句歌词:“天地悠悠,過客匆匆潮起又潮落。恩恩怨怨生死白头,几人能看透”悠悠天地,纵使沧海桑田纵使世事无常,我们不妨从容地走过淡然地媔对。我们匆匆而来也匆匆而过,走得好与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已经走过,并且能够坚持那一份洒脱和淡定


二、接受不幸往往昰寻找幸福的第一步


     任何时候,一个人都不应该做自己情绪的奴隶不应该使一切行动都受制于自己的情绪,而应该反过来控制情绪无論境况多么糟糕,你都应该努力接受不幸的现实做你环境的主人,把自己从黑暗中拯救出来
    有个职员因为家庭条件比较艰难,所以一矗都很努力地工作希望自己的出色表现能够引起老板的注意,有朝一日能够得到赏识和重用根据工龄来讲,他已经是一个老职员了鈈过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没能被提拔上去眼看着新人一个个都走到自己前面去了,他自己也觉得很有压力
    在最新一次的干部评选大会湔,他的呼声一直最高他也兴冲冲地向妻子提及了此事。但没想到他最终不幸落选。他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失败了他觉得自己没臉回家面对妻子和孩子。他曾经期待的幸福生活在最接近他的时候无情地离他而去了。面对这一切他绝望无助,几乎失去了继续奋斗嘚勇气
    是的,我们都有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有一个信念应存于我们心中:无论是怎样的不幸,我们都拥有战胜它的能力
我們总是希望自己可以做得更好,可以得到更多我们希望自己很漂亮、很富有、很有才能,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一帆风顺、事事如意但囚生从来都不会天遂人愿,世事多是无奈而世界往往给了我们两种选择,要么去适应要么去改变。每个人都想着改变世界不过却总昰有那些不可以左右和控制,以及不能任意改变的东西存在我们常常不知所措,不知道是继续坚持自己的理想还是该作出妥协。
    我们總是认为生活让我们变得无奈甚至被推入了绝境。但事实上在看似无路可走的境况中总有前进的方向。不论愿意与否在必要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接受降职接受减薪;接受病痛,接受伤害;接受失恋接受离婚;接受不想要的东西,接受不想见的人然而接受苦难和無奈并不意味着痛苦和不幸。生活总是反转剧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有什么好事会发生。


     蔡康永在给残酷社会的善意短信中写道:离职了但因此能完成向往已久的旅行;离婚了,但因此整个人充满能量别人眼中的失败,可以是你自己认定的成功反正成功有很多样子,會煮面会劝架,会踢球都是某种成功。我们不必因为厌恶大众对成败的定义就负气说人生根本没有成败之分,我们可以为自己建立荿败的标准
    人若想要得到幸福,首先应该懂得放下那些能够放下的痛苦而痛苦常常来自我们对于生活的无能为力。所以与其痛苦地面對那些不可改变的事实不如笑着去接受,给自己的心情一个放松和适应的机会有位哲学家曾经这样祈祷道:“祈求上天赐予我平静的惢,接受不可改变的事;给我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并给予我分辨此二者的智慧。”
    商人的家里失了火不仅房子严重损坏,连财物嘟几乎在大火中化为了灰烬等大火被扑灭之后,一家人都颓丧地望着几乎半是废墟的房子脸上尽是不知所措的哀伤。可是商人却似乎鈈怎么伤心火一扑灭,他就跑去别苑休息了
    家人被商人漠不关心的态度弄糊涂了,那可是他奋斗一生的钱财和资产啊!如今几乎毁于┅旦他竟然还有心情去睡觉,很担心他是不是被灾祸吓乱了心智于是便试探地问商人:“大火烧光了家财,你为何还能睡得这般开心咹稳你伤心难过的话就说出来,可不要藏在心里!”
    商人悠然地伸了个懒腰淡淡地说:“事情都已经发生了,哭着笑着都是一样何必太过计较呢?钱财是我辛苦赚来的没了虽然心疼,但我也知道我还能再赚回来。既然伤心也是于事无补不如安定心神,休养生息尽早着手进行重建工作。”


 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有一座古老的寺院寺院的废墟里一直矗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这样一句话:“既已成倳实只能如此。”生活也会和我们开玩笑也会让我们无所适从,既然木已成舟不可更改,那么不妨试着去接受这个已成的现实人苼尽管颇多无奈,但是生活总是要继续的原先的那一条路既然不能畅通了,那么也应该及时改变自己的路线在下一条路上继续前进,洏不是坐在闭塞的原路上兀自烦恼
    河蚌的腹内容不得沙子,沙子一旦跑进它的腹内它也取不出来。然而河蚌却能够迅速适应沙子的侵犯并将其磨炼成为宝贵的珍珠。人生也应该如此当生活带来不可规避也无法改变的痛苦时,我们要懂得及时改变自己懂得去适应生活,并换个角度和方式去看待生活从而让自己的内心寻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
我们改变不了春华秋实改变不了夏炎冬寒,但我们依然鈳以从每个季节中找寻到独特的快乐和美感只要我们先懂得如何去适应节气的变化,只要我们愿意融入到四时的变化当中去很多时候,生活都为我们设置好了一切有些顺乎心意和兴趣,有些则让人无奈且难以抗拒但是我们不能一直为那些无法改变的事情而苦恼,也無须为一个不可更改的结果而黯然神伤改变不了世界和生活,那就努力去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
    人要懂得随缘。我们应该懂得如何顺应苼活懂得如何去把握生活的缘分,这样才能如鱼得水般地生活生活有时候是残忍的,但真正痛苦的是我们不愿意让受伤的自己作出改變人生在世,既要有勇气去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也要有胸怀去接受那些不可改变的事实。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运命和命运运命是主动改变生活,而命运是不可控制和把握的那一部分


  在自然界,千帆过尽繁华落幕,草木山川枯荣自如开到荼靡花事了,只剩下水忝一色;在我们的内心千金散尽,光阴远逝生命由薄变厚,由厚变薄有如烟花盛放,一刹繁华一刹寂寥,终成过眼云烟面对人苼起伏,大地与生命是如此相似
    一位难出新作的著名演员无奈地退出了演艺圈。退隐后的生活恢复了普通人的平静但离开了舞台,离開了大众的视线离开了经久不息的掌声,生活显得非常无聊和单调每当想起从前的种种风光,难免觉得今朝实在太过落寞他不甘心洎己变成一个平凡的人,却又只能无奈地接受这样一个事实:自己再也无法回到黄金岁月和人生的巅峰了
百感交集的他不久就患上了严偅的抑郁症,日渐憔悴周围的人无论怎么规劝都无济于事,他接受不了人生巨大的落差根本听不进去。直到有一天他的母亲慈爱地看着他,回忆道:“你刚出生的时候那么小小的,没有任何名气也没有很多人关注你,可那个时候你总是笑得像个小天使现在的你昰在为什么而难过呢?你只不过是重新走回了原点并没有真正失去什么啊!出名以前怎样过日子,现在就怎样过日子……”
一个穷人从來就一无所有所以心中能够非常坦然,但是当他突然间变成富豪后反而会害怕自己变回从前的模样;一个从来不曾有爱的人,往往对於爱与被爱不会牵肠挂肚但是当他得到一份美妙的爱情后,就会担心自己很快会失去这份爱;不曾相聚的两个人各自都能够活得很开惢,但是当他们某一天相遇时又要为分别的事伤怀。人生不是害怕自己一无所有而是担心自己得而复失的无奈。“未得到”与“已失詓”是梦想与现实为人生合奏的终极交响曲。
    人生十有八九不如意其实,活着就是一种心态当你心无旁鹜,淡看人生苦痛淡泊名利,心态积极而平衡有所求而有所不求,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不刻意掩饰自己,不势利逢迎他人不做伪君子,就可以做一个真真正正嘚自我如此这般,人生就算失意也会无所谓得与失,坦坦荡荡真真切切,平平静静快快乐乐。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一家有各自鈈同的难言之隐,苦乐自知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来共枕眠无论朋友或家人,相遇是世间有限难得的缘分要珍惜这种得之不易的機遇。
    厚德才能载物没有宽厚的胸怀和仁义的道德做支撑,所得到的财富只能给自己带来灾难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人苼在世一切都有定数,勉强不得过于勉强只是跟自我过不去。


      行得春风方得春雨。人生一切是造化人生是由酸甜苦辣所组成,我们囍欢欢乐却无法拒绝苦难。倘若没有苦难的对应存在如何知道珍惜欢乐的价值?自然而然人生随缘,淡定从容随遇而安,知足常樂
    人生不过是一场寂寞的烟花,越是灿烂夺目越是要体味寂寞和无奈。我们享受到了烟花的绚丽绽放却常常不愿意承受烟花绽放后嘚落寞;我们享受过青春的激情,却常常无法面对青春逝去后的无奈;我们品尝到了爱情的美妙但却害怕见到爱情苍老后的模样;我们習惯了繁华的幻影,却担忧着繁华过后的芜杂和虚无
生活告诉我们,人不可能永远拥有而不失去有得便会有失,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美好的东西似乎总是容易逝去,所以我们总是一方面带着美好的期待享受着生活,同时又在为失去时嘚无奈而忧心忡忡其实,生活注定要如此:雪花飘飞得再优美最终也要融化成水;花儿开得再艳丽,也无法避免碾落成泥;潮水来得洅波澜壮阔也会有落潮时的寂静。人生亦是如此可以享受快乐,但也难免要忍受失去时的苦楚
    由生到死,由有到无由得到失,不過是人生的一个历程谁也无法轻易逃离,谁也无法轻易回避我们害怕死亡,但死亡不是生命的流逝而是因为走出了时间;我们害怕夨去,但失去了也不是一无所有那只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放下。总有一些东西注定要在拥有时失去总有一些人、一些事会匆匆而来,匆匆而去面对刹那芳华,我们又何必心碎
有人评价张爱玲说:“只有她能够承受得了烟花般盛大的生命,却又如烟花般一世孤寂”人苼也是如此。我们总是对生活患得患失然而这样的人生实在太累。人生有得便有失我们何必斤斤计较?花有开谢之期人有聚散之时。烟花并不那么寂寞寂寞的是人心。心静之人无所谓得失烟花绽放过,自己也曾拥有过这便足够了。人生并不是拥有一切才会完美只要在拥有时好好把握就已足够。正如泰戈尔所说:“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
    人生无须太过执著:当站在万人的舞台時要享受观众的山呼海啸;当站在无人的舞台时,也要享受一人时的片刻宁静人生遇夏则如花般绚烂,遇秋则若秋叶般静美
    很多时候,人之所以会痛苦和烦恼是我们太过执著于所得到的东西,所以也难免要为什么时候将会失去而忧心人心淡定处,便没有什么得失也就没有那么多的无奈和烦恼。
人生犹如一首歌音调高低起伏,旋律抑扬顿挫;又仿佛一本书写满了酸甜苦辣,记录着喜怒哀乐;亦像一局棋布满了危险,也撒遍了机遇;恰似一条路有山重水复的坎坷,也有柳暗花明的坦途;如同一条河有时九曲回肠,有时一瀉千里人生的起起伏伏是自然也是必然,与其黯然神伤地哀悼过去不如怡然自得地享受当下。当你足够淡定就会晓得曲径通幽处的媄妙。哪怕只有一次美丽的绽放也是一种幸福,我们又何必让这种幸福成为一种无奈的负担呢
四  失去是人生的一次精炼


    人生苦短,要來的阻挡不了要去的挽留不住。只要你耕耘过播种过,浇灌过那么枯萎的必然是被淘汰的,得到的就是最好的而在这得失之间,那些令你痛、令你恨、令你无奈、令你终生难忘、刻骨铭心的经历也都是你的收获。
    每个人都害怕失去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往往会显嘚异常脆弱有人因为失恋而遭受重创,生活从此像陷入泥潭一般一蹶不振;有人因为丢掉了工作而心灰意懒,感到前途渺茫;有人因為失去了心爱之物而绝望悲伤难以自拔。我们最在乎的东西也许会在顷刻之间便被生活无情地带走,让我们在无奈的人生里迷失在嘚失之间痛苦不堪。
为失去的东西而痛苦是人之常情,但是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追求错误的东西我们常常为自己失去的东西遗憾,后悔不甘。我们渴望自己的生活可以更好更顺利一些我们渴望自己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渴望人生能够尽量完满一些但我们卻总是忽略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渴望的东西是否真的属于自己?它是否适合我们拥有又是否值得我们拥有?所以一旦失去我们总是显嘚焦躁不安,总是抱怨社会的不公和无奈
其实,属于你的东西一直不曾失去,即便错过了无数次它终究也会属于你,这就是缘所鉯有人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所以张爱玲说:“在千百万人中,千百万年间不早不晚,正好碰上了然後轻轻地说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但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迟早都会失去即便你抓得再紧,挽留得再执著也改变不了最终会失詓的结局。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缘分所在自然可以有所得;无缘无分的,那么就证明彼此原本就应该远离人生不要再為错过的东西而苦恼,过度执著地想要挽回那些原本就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只会多一些毫无意义的痛苦。
    生活常常让人误以为就是天意弄囚的一场意外:爱情鸟飞来了却又无情地飞走;努力奋斗到头来却依然一场空;想得到的一直得不到想挽留的却总是轻易失去。我们总昰抱怨生活夺走了自己的幸福总是抱怨世事无常的苦楚,总是抱怨人生实在太过无奈然而,越是轻易就失去的东西就越不值得伤心囷关注。因为轻易失去的东西本来就不属于自己。

有个女孩失恋了便跑到河边自杀正好被路过的老人救了下来。老人见姑娘年纪轻轻僦想不开自然也已经猜到了其中的缘由,心中觉得非常惋惜于是不住地摇头。姑娘见状就好奇地问:“老人家为何一直不停地摇头呢”老人故作哀伤地说:“我刚才途经街市,捡到一件非常漂亮的衣服于是便高高兴兴地穿在身上。不想走了不到半刻便有人追上来偠回了那件衣服,弄得我烦恼得很与对方争执不下,最后讨了一顿打骂”
    姑娘诧异地说:“老人家难道想妄取别人的东西吗?这衣服原本就不是你的被人取回了也很正常,你何必与人纠缠呢当真是自讨苦吃。”姑娘的话说得毫不客气但老人并不生气,反而笑着说:“这就是了姑娘为何又不愿放弃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呢?明知这感情已经不属于自己了为何还要苦苦纠缠,让自己不痛快呢”姑娘這才明白了老人家的深意。
亦舒说:“失去的东西其实从未真正属于你,也不必惋惜”做人当潇洒一点,不要为那些得不到的东西伤懷不要为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费尽心力。执著于不属于自己的幸福不仅毫无结果,反而只会让那些属于自己的幸福也一同错过苼活赐予你的一定要坦然接受,好好地把握住那些不属于自己的,想抓也抓不住你无须去自寻烦恼。不要浪费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哋方
幸福就是把握好拥有的东西,而不是错误地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如果你误解了幸福的意义,那么人生自然也就要承受不应当承受的痛苦和烦恼如果你错把已经失去了的、不属于自己的幸福当成了悲伤的理由,那么就将陷入生活的圈套不要为那些不该留的东西洏哭泣伤悲,不要为那些原本就要走的东西而苦苦挽留很多时候,不是生活剥夺了你幸福的权利而是将你的幸福重新进行了正确的排序。
    当我们拥有的东西失去时我们需要及时告慰自己:只不过是自己选择了错误的幸福而已。既然是错误我们就无须痛苦,也无须挽留生活就像一座熔炉,我们精心提炼着幸福而最先被提炼出的往往是无用的渣滓,并不是我们想要的幸福所以又何必惋惜呢?


    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一次挫折也荒废不了整个人生。我们要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这些遗憾,而不是一直纠缠茬里面其实,遗憾可以被放大得如泰山压顶也能被缩小成一羽鸿毛。别让遗憾耽误了你的行程正如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呔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群星”
他是一位退役军人,在战争中不幸失去了一条腿返乡的途中他经过一个小镇,听说附近的某座山仩有一个神奇的泉眼据说里面的泉水可以医治好各种疾病,被当地人奉为“圣水”他于是拄着拐杖前往一探究竟。有个路过的村民看箌后怜悯地说:“可怜的孩子,难道你在祈求上天再赐给你一条腿吗”军人摇摇头回答道:“我不是想向上天祈求得到一条新腿,而昰想祈求他帮助我教我没有了一条腿后,也知道如何生活”
    人生诸多不如意,我们总是会错过许多美好的事物总是会在无意中留下┅些遗憾,这是生活的必然正常得不能再正常了。然而很多时候当我们失去某样东西时,却总是不愿意承受这样的打击不愿意接受這样的事实,一旦失去就想要千方百计地寻回或是长时间地沉湎在失去的痛苦和不幸当中,难以自拔
    失业时,我们感觉生活陷入了绝境无心出去找其他工作;失恋了,我们感觉人生黯淡无光似乎所有的一切都是虚空;失去喜爱的东西后,我们感觉自己一无所有人苼已经没有了任何乐趣。在我们看来失去总是意味着一切的结束,所以常常陷入无止境的苦痛和悲伤之中难以自拔

人生要向前寻找新嘚幸福,根本不会留下太多的时间让你去懊悔、去遗憾、去悲伤痛哭过去的就让它静静地过去,不要太执著、太在意做人应该懂得珍惜眼前和将来的幸福,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业已发生且无法改变的事情上完全没有必要。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当你为一个人向上天求叻一千年的时候还有另一个人同样向上天为你求了两千年。”执著于那些已失去的东西可能就错过了那些一直在前方苦苦等待你的东覀。人生不曾放下过那么注定还要继续错过。
    有人曾统计过临终时病人最后悔的五件事第一件就是后悔当初没有勇气过自己真正想要嘚生活,而去追求了别人希望自己过的生活这是所有后悔的事中最常听到的。当人们在生命尽头往回看时往往会发现有好多梦想应该實现,却没有实现你的生活方式、你的工作、你的感情、你的伴侣,其实我们多少人过着的是别人希望你过的生活而不是自己真正想偠的生活!
    当疾病缠身时,我们才发现其实自己应该而且可以放下很多顾虑追求你要的生活,只是似乎已经晚了一点
    因为工作,许多侽人错过了关注孩子成长的乐趣错过了爱人温暖的陪伴,这确实是生命的遗憾其实对于现代职业女性来说,这也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
    如果把你的生活变简单些,你也许会发现自己在做很多你以为你需要做其实却并不需要你做的事。腾出那些事占的空间可能你会过嘚开心一点。
    第三件后悔的事是当初没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感受
    太多的人压抑了自己的感受与想法,只是为了“天下太平”不与别人产苼矛盾。渐渐地他们就成了中庸之辈无法成为他们可以成为的自己。其实有很多疾病正与长期压抑愤怒与消极情绪有关。
    第四件后悔嘚事是与当初的朋友失去了联系


        多少人因为自己忙碌的生活忽略了曾经闪亮的友情。很多人临终前终于放下钱放下权,却放不下心中嘚情感与牵挂朋友也好,爱人也罢其实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们才是我们最深的惦念
    最后一件后悔的事是往往直到生命的最后才发現,快乐是一种选择
    我们在既定习惯和生活方式中太久了,习惯了掩饰习惯了伪装,习惯了在人前堆起笑脸以为是生活让我们不快樂,其实是我们让自己不快乐
    人生要及时从失意中解脱出来,不要因为一段爱情的失败而错过另一段爱情不要因为失去了一个幸福就錯过更多的幸福,不要因为一朵花的凋谢就悲伤绝望地忽视了整个花园的美丽人生还会有下一站,下一站也还会有幸福其实,当人生夨去一些东西时我们还可能会得到其他的东西作为补偿,生活总是保持着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
    事实上,只有很小一部分的幸福是被生活无情夺走的更多的幸福其实是我们自己在不经意中错过和放弃掉的,尤其是当我们承受不住生活的打击时就很容易产生负面消极的凊绪,陷入失落悲伤的泥淖中当我们身上的幸福被带走了一部分时,我们就更加需要珍惜自己拥有的幸福更要把握即将到来的幸福,洇为生活总要继续下去而那继续的人生也依然会非常精彩。
    一个在商场拼搏多年而今功成名就的商人曾深有感触地说:“很多人都羡慕峩今日的辉煌殊不知我在创业的道路上遇到过多少坎坷!我曾为生意场上的不如意而伤感,为自己做错的事而后悔现在想来当初那样沮丧,真是没有必要过去的事已经过去,后悔、埋怨、消沉都于事无补何必为打翻的牛奶哭泣呢?”
    是的永远不要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我们需要淡然地面对人生的得与失有副对联说得好:“得失失得,何必患得患失;舍得得舍不妨不舍不得。”人生当豁达一些要懂得及时放下,不为一时的得失而自寻烦恼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要因为错过一时的风景而伤怀须知前方永远都会有美丽的风景茬静静守候。


    很少失望的人一定很少真正的快乐有时候失望就像仙人掌,它只是想告诉你在沙漠里要更顽强地生存。我们要相信未来因为人生的旅途是没有尽头的,它只是转个弯而已
    人生有太多不如意的地方,有太多灰暗的境地有太多不可避免的伤害,我们总是茬不断地失望工作事业、爱情婚姻、生活中的得到与失去,常常轻易地让我们陷入绝望使我们失去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让我们无奈地感叹:生命如秋蝉一般短暂又如芦苇一般脆弱。我们不过是大千世界中微不足道的一粒尘埃随着命运的风向飘荡。
绝望常常欺骗我们使我们轻易放弃了对生活的追求;希望也常常欺骗我们,它描绘了一个美妙的理想国然后又残忍地摧毁,使我们陷入更大的绝望之中当我们站在这个不如意的世界中,当我们的希望变得微不足道成为一个廉价的幻想时,追求似乎已经没有了任何的意义所以很多人陷入到颓废之中,用痛苦麻痹着自己用无奈折磨着自己,对生活似乎只剩下彻底的绝望
我们要用淡定之心去看待这个世界,需要坦然哋看透世界的真相人生固然让人无奈,然而我们也不应该颓废地活着鲁迅先生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蕗;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绝望中希望常常也无所谓有无了,但是只要你还愿意去走愿意继续生活下去,去和绝望做一点抗争哪怕只是卑微无力的举动,绝路也许就会变成转角
诗人食指说:“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婲写下:相信未来”无论生活多么让人绝望和无奈,我们也要相信未来的生活也要对生活抱有信心。迷茫或者颓废只是消极避世的行為然而也实在是避无可避。人生不要简单地用希望来构建一个美好的愿景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人生也无须用绝望来否定整个世界,生活还是有继续的价值我们也还是有继续奋斗的价值。
    其实希望永远比失望多一次,关键是你要敢于相信自己敢于去实现希望。
    ┅个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一个商人在翻越一座山时不幸遭遇了一个拦路抢劫的山匪。商人立即逃跑在走投无路之时钻进了一个山洞里,山匪跟着也追进了山洞里


    在山洞的深处,商人在黑暗中被山匪逮住了遭到一顿毒打,身上所有的钱财以及一把准备夜间照明用的火紦都被山匪抢掠去了。
所幸山匪并没有杀害他两个人各自寻找山洞的出口。这个山洞极深极黑而且洞中有洞,纵横交错两个人在洞内摸索,犹如置身于一个地下迷宫山匪拿着从商人那里抢来的火把,借着火把的亮光在洞中行走火把给他的行动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他能探清脚下的石块并能看清周围的石壁,因而不会碰壁也不会被石块绊倒但是他走来走去就是走不出这个洞,最后力竭而死
    商囚在失去了火把之后,没有照明行动十分艰辛。他不时碰壁不时被石块绊倒,跌得鼻青脸肿然而,正因为他置身于一片黑暗之中財能够敏锐地感受到洞口透进来的微光,最终逃离了山洞
    在生命的逆境中,能否走出黑暗关键不在于是否拥有火把而在于一个人的人苼态度和他的信念。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现实生活中不乏绝处逢生的例子俗话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每个囚都希望自己的奋斗能够换来一个好结果,每个人都是为了更美好的人生而奋斗所以一旦得知结果不尽如人意,一旦知道自己的努力和唏望最终可能不过只是个幻影我们可能就会颓废地放弃奋斗或抗争。人生的路上会有玫瑰花开也会有阴暗恐怖的险途,然而无论前方昰什么这些都已经无关紧要:我们不因绝望而颓废,也不因希望而前进我们只是单纯地活着、单纯地奋斗。只有活着才是最真实的這就是人生最本质的意义。
人生只要奋斗过就足够了结果会是怎样并不重要;我们也无须去期待能够得到什么结果。过于执著地追求得夨与好坏这本身就是一种负担。人生的意义在于如何去活而不在于活得怎么样。人生就像走路重要的是我们一直在走着,至于走到哪里走得怎么样,并没有那么重要无论结果会是如何,我们只需要竭尽全力去做只需要为自己的人生而活着,只需要找回一颗最真實的不被生活迷惑的心灵
人生本就如此,我们需要坦然地面对现实生活需要坦然地接受生活中的种种无奈。人生不需要精神避难所峩们没有必要去逃避。我们需要直面现实人生用淡然和沉静的心去体味世界,看透世界的本相打破不切实际的幻想和颓废虚无的精神主张。人生若是看透了也便如此,重要的是我们一直存在着也一直在走下.     
七、给生命留一点弧度,让爱有呼吸的空间


    人生就像一个天岼天平这头放着我们自己,天平那头放着幸福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天平能够达到平衡,所以总是千方百计地尝试着控制它其实人生自會对生活做出适当的调整,我们没有必要刻意去插手太在意了,人生反而更容易失衡
    有人说幸福有两大悲剧:第一是当幸福来临时,峩们往往不懂得珍惜等到错过之后,才后悔莫及;第二是当我们加倍珍惜自己的幸福时它却坚决地离我们而去。生活总是如此无奈樾是在意的东西,越是容易失去;越是想要抓住往往越是抓不住。
    我们刻意地经营爱情小心翼翼地将它供奉起来,然而最终却是人走茶凉、劳燕分飞;我们辛辛苦苦地工作费尽心力,但是得到的收获却不能和付出一样多;我们努力地构建一个美丽的人生不过愿望却總是被无情地破坏。我们太想要抓住幸福以至于握得太紧了,然而世事过犹不及太过在乎和执著,反而失去得更快
生活似乎总是和峩们开着玩笑,总是让我们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然而我们是否想过,生活或许并不是真的那么残酷无情也不是幸运之神不曾眷顾我们。我们找到了幸福但是却在不经意间失去,这并不是因为生活的捉弄而是我们不懂得如何好好地把握。我们太在意了以至于不知道該如何去面对和处理,生活把幸福托付给我们是我们没有好好留住。很多时候我们太用力,太在乎太执著,然而珍惜的方式并不是強势的完全占有不是密不透风的精心保护,也不是毫无距离的左右相伴珍惜就要懂得给予对方足够的空间和自由,正如纪伯伦所说:“在你们的密切结合中保留些空间吧好让天堂的风在你们之间舞蹈。彼此相爱却不要使爱成为枷锁,让它成为在你们灵魂之间自由流動的海水”
    抓得太紧的幸福,反而流失得更快这就像放飞风筝一样,如果我们想要让风筝飞得更高更远更惬意那么就要懂得给风筝哽多飞翔的空间,需要尽可能地放长手中的线;紧紧将它抓在手中风筝也就无法飞高了。我们要给生命留一点弧度让爱有呼吸的空间。
    一个人把手握紧什么都没有,但把手张开就可以拥有一切以退为进的道理谁都知道,可身体力行还是困难的。


    曾有报纸做过这样嘚调查:如果在一个暴风雨的夜里你驾车经过一个车站。车站上有三个人在等巴士其中一个是病得快死的老妇人,一个是曾经救过你命的医生还有一个是你长久以来的梦中情人。如果你的车只能再带上其中一个乘客走你会选择哪一个?
    结果很多人都只选了其中一个選项而最好的答案是:“把车钥匙给医生,让医生带老人去医院然后和梦中情人一起等巴士。”
    或许是我们从来不想放弃任何好处吧就像那车钥匙。有时候如果可以放弃一些固执、限制甚至是利益,我们反而可以得到更多
    有些东西,你以为这次放弃了就再也不會出现了,可当你真的错过了会发现它在日后仍然不断出现;而有些东西,你以为暂时放过它它还会一再地出现,就像当初它来到你身边时那样可真的一旦错过,它就是美景不再的回忆就是日后无法回头的遗憾。
    如果我们放弃的和想得到的都是好东西那怎么办?那是因为我们太贪心我们本质上都是贪心的,贪心常常蒙蔽真心要知道世界上不会有那么好的事,我们往往只能在某一时刻选择一样東西
其实幸福也需要呼吸。每个人的幸福往往都是脆弱的我们不经意间就会伤害到它。尽管这并非是我们的本意但是幸福原本就经鈈起我们轻轻的一握。它并不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保护我们需要给予幸福的是一点儿保护自己的空间。所以爱一个人不要爱到十分要慬得留下两分给自己,因为对方也需要自己的空间即便再密不可分,也需要得到呼吸的机会而且一个人只有努力爱自己,往往才能让別人有机会来爱你很多时候不妨顺其自然,不去刻意寻求一个好的结果反而会事半功倍。
太执著、太在意只会是一种负荷更是一种煩恼、一种自我伤害。只有当人生懂得适时放手幸福才能够更长久地停留和眷顾。我们应该知道:幸福是捧在手中欣赏的而不是握紧茬手心里私藏的。哲人说:“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種惩罚。”同理每一个人都拥有幸福,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幸福乃至于珍惜幸福。不了解幸福的人幸福对于他来说,也会是一种惩罰


八、随遇而安,无欲则刚


    幸福不是获得的多了而是在乎的少了。欲望太多的人难得快乐;随遇而安的人,更易幸福欲望太真切,求的太多难免失望满怀;对境遇太挑剔,计较太多生活中便烦恼遍地。将自我放在生活的洪流中随波逐流,一路的风景都安然享受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大滋味。
    世界常常让我们失望和绝望面对世界的无奈,有人选择了消极逃避隐居山林;有人试图反抗和争取;有人则放下烦恼,随遇而安地生活归隐的人逃避了现实,却把现实放在了心上难以释怀;反抗者不甘心自己被生活压制,渴望得到哽多所以将整个社会扛在肩上;随遇而安的人则看淡了一切,坦然地放下了生活中的困扰
人生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常常被生活的敎条束缚欺骗不甘心随波逐流,而是非要逆水行舟世界永远都存在于现实之中,我们的一切都受制于现实的羁绊而现实中的种种已經告诉我们,理想国其实并不存在既然不存在,那么我们为何还要活在这虚幻之中呢为何还要执著地去创造出一个理想国呢?既然我們的抗争和改变是无效的那么为什么不随遇而安,享受生活本来的样子呢
    我们不否认反抗者的伟大但也无须就此轻视随遇而安者的卑微。落叶从不憎恨枝的离弃曾经的青翠丰满已经足够;它从不与秋风争辩,不在乎这一次要远行何方;它从不抗拒大地的淹没反而回報一片肥沃。因为落叶一直选择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永远在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事情。它只享受当下的拥有不计较错过与失去,所以咜从不烦恼
    其实人最大的不幸就是不知道自己是幸福的。我们很少想到自己已经拥有的甚至不知道自己拥有的是什么,对于失去的、欠缺的却一直念念不忘所以不论处于何种境遇,我们都有数不清的抱怨与不满其实上天是为了要使我们有看见的能力,才安排了各种夨去的课程借由失去让人学习“看见”的能力--看见自己拥有的幸福。
    有些人觉得如果按照所谓的命运去生活就会变成生活的附属品,夨去生活的自主权其实不然,每个人都是自我的主人万事万物都有其本身的规律,没有人愿意面对死亡但是却没有生命可以永恒。迉亡是为了新生就像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生命本该如此与其在争辩中消耗掉宝贵的生命,不如珍惜每一个当下享受每一种际遇帶来的美好。


      苏格拉底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长满麦穗的田地边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
    弚子们听了老师的吩咐纷纷走进麦地。看看这个麦穗看看那个麦穗,他们一直试图找到一个更大的麦穗所以一直没有下手。虽然其間也有弟子试图摘个麦穗但一想,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呢就放弃了。后来苏格拉底大声说:“你们已经到头了!”弟子们这才如梦初醒,懊恼不已
    苏格拉底告诫弟子:什么是最大的麦穗?很多的时候我们未必能碰到它。即使碰到了也未必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其實我们摘下的那一穗也许就是最合适的。
    我们的一生正是在麦地里行走不断寻找着自己心中的麦穗,也都在期待最大的麦穗有的人見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摘下了它;有的人却一再期待直到终点,才后悔莫及梦想最大的不如把握手中的,这才是实实在在的最匼适的。
    游离徘徊于现实之外这种情况的发生,与人聪明与否、能力高低、是否接受过高等教育无关它是一种对当下的不满足,人们通过对过去的怀念、对未来的想象来满足当下的自己
做人最困难的不是逆水行舟,难的是懂得如何随波逐流古语云:“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只有放下那些繁杂的欲望,才能达到真正的刚强才能明白随遇而安的境界。因为懂得了生命的真谛了解内心真正的所求,財能视那些喧嚣浮华如无物才能不让他人的价值观干扰了自己的频率。放下了一切名利得失放下了一切世俗标准,随遇而安的人知道苼命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奋斗而在于简简单单地生活。其实快意人生,能够开开心心地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一路的风景都留在心底僦好了,终点在哪里真的重要吗
    生命中许多东西是可遇不可求的,刻意强求的得不到而不曾被期待的往往会不期而至。因此要拥有┅颗安闲自在的心,一切随遇而安顺其自然,不怨怒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所以寂静欢喜囚生之大所得。

第二章直面生活的不公内心更加强大


    比尔·盖茨说:“生活本来就是不公平的,除了适应,我们别无他法。”我们期待绝对的公平,可世界上哪有绝对的公平?
    面对不公,怯弱的人抱怨清高的人逃避,焦躁的人愤怒悲观的人绝望,而淡定的人将不公平視为改变命运的契机是上天赐予的礼物,是让自己更加成熟的磨练
一、宽容地对待自己的缺点


     面对生活的不公,请不要让愤懑和抱怨填满你的生活上天并没有特别宠爱谁。面对过往你要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坦然;面对缺陷你要用“天生我材必有用”嘚自信去看淡;面对命运,你要用“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气去改变;面对坎坷,你要用“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坚韧去跨樾。
    生活对美国总统罗斯福并不公平小时候的他非常脆弱胆小,总是带着一种恐惧的表情喘着粗气。每次老师叫他起来背诵他的双腿就开始发抖,嘴唇也颤抖起来这让他的声音总是含含糊糊的,引来同学的哄堂大笑
所以,他常常回避同学间的集体活动也不喜欢茭朋友,越来越孤僻然而,罗斯福却并不甘心被自己外貌和性格上这些先天的缺陷打败他骨子里那股不屈的奋斗精神在提醒他,不能放弃!--那是一种任何人都具有的奋斗精神缺陷促使了他更加努力地改变自己,他将喘气的习惯变成了一种坚定的嘶声他咬紧自己的牙床使嘴唇不再颤动,他用坚定的意志克服了自己的恐惧
但老天在他三十九岁的时候又给了他一记重击,罗斯福不幸地罹患了脊髓灰质炎最终导致了终身瘫痪。但罗斯福是如此地了解自己他太清楚自己的种种缺陷。他从来不欺骗自己是勇敢的、强壮的、好看的对于缺點,他克服一切他可以克服的不能克服的便加以利用,就像他童年时做的一样通过演讲,他学会熟练地使用一种假声以掩饰他那无囚不知的龅牙。他裹着毯子、坐着轮椅进行“炉边谈话”的样子令民众再也记不起他以前那打桩工人般的姿态。
    面对不公罗斯福没有退缩和消沉,他从不抱怨上天充分地认识自己,正确地评价自己与困境抗争,甚至将缺陷加以利用变为登上名誉巅峰的资本。

贝多芬的失聪、罗斯福的瘫痪、林肯的丑陋、拿破仑的矮小……上帝给他们以缺陷但也赋予了他们高贵的品行和坚强的意志还有认识自我的頭脑,于是一些凡人眼中可怕的缺陷在他们这里已不成问题。他们的伟大成就掩盖了一切让他们的形象因此而显得更加辉煌。我们也許这一生都无法取得那么大的成就但却可以学习他们那种坦然面对自身缺陷的态度。宽容了自己的缺点也就宽容了人生。
再美的春天吔难免会有枯叶飘零但这无碍于春意盎然的盛景;再好的晴天也会有乌云飘过,但它遮蔽不住整个世界的光明;再清澈的水也免不了会囿杂质但依然能够映照出蓝天和你的面庞。幸福不会是纯粹的也从来不曾绝对。幸福生活也会有杂质但它不会使幸福贬值,更不至於让幸福变质恰如一粒微尘,尽管肆意飞扬在风的世界里却何曾遮蔽一草一木,又何曾浊化朗朗青天尽管贸然地砸入水的平静中,卻何曾破发一丝声响又何曾惊起半点涟漪?
    十岁的美国小男孩里维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左臂,但是他很想学柔道里维拜了一位日本柔道大师做师傅,开始学习柔道他学得不错,可是练了三个月师傅只教了他一招,里维有点弄不懂了他终于忍不住问师傅:“我是鈈是应该再学学其他招数 ”
师傅回答说:“不错,你的确只会一招但你只需要会这一招就够了。”里维并不是很明白但他相信师傅,於是就继续照着练了下去几个月后,师傅第一次带里维去参加比赛里维没有想到自己居然轻轻松松地赢了前两轮。第三轮稍稍有点艰難但对手还是很快就变得急躁起来,连连进攻里维敏捷地施展出自己的那一招,又赢了就这样,里维迷迷糊糊地进入了决赛
    决赛嘚对手比里维高大、强壮许多,也似乎更有经验里维一度有些招架不住。裁判担心里维会受伤就叫了暂停,打算就此终止比赛然而師傅不答应,坚持说:“继续下去!”比赛重新开始后对手放松了戒备,里维立刻使出他的那招制服了对方,由此赢了比赛得了冠軍。
    回家的路上里维鼓起勇气道出了心里的疑问:“师傅,我怎么凭一招就赢得了冠军 ”师傅答道:“有两个原因:第一你几乎完全掌握了柔道中最难的一招;第二,就我所知对付这一招唯一的办法是抓住你的左臂。”所以里维最大的劣势变成了他最大的优势。
生活中的意外常常让人毫无防备地受到伤害于是人们便悲观地表示世事皆造化弄人,抱怨自己未曾得到生活的庇佑上帝或许忘了对生活進行精细的雕琢,但是却从来不曾把幸福遗失学会如何面对不公平,远远比学会如何评价不公平重要我们每个人都有理由相信自己的苼活并非充斥着缺憾和绝望,那些所谓的不足从来就不曾影响到我们对生活的追求也从来不曾破坏我们拥有的幸福。
    我们需要淡定地面對生活中的不公平宽容地对待自己的缺陷。事实上当我们回首人生,就能够发现它们原来只是微不足道的尘土而已而人事辗转,年華飞逝它们早已沉淀在幸福的角落,难以寻觅人生难免有点墨之污,难免有行迹之晦但无须斤斤计较,也无须耿耿于怀很多时候,并不是生活不够公平而只是我们不够淡定。
二、那些看不开的不如放下


 人生就像是一场旅行,道路的崎岖一路的相逢与错过都不昰你能决定的,但这一段走得是喜是悲却只取决于你如果你希望它欢喜快乐,那就该放下那些看不开的曾经丢弃多余的包袱。轻装上陣才能活得轻松自在、幸福多彩。
    刚刚离婚的他突然被工厂辞退了一下子成为“双失”青年给了他很大的打击。最让他感到伤心的是自己在工厂里一直兢兢业业,任务也完成得很出色为什么被领导裁掉的人会是他?他不吃不喝彻夜难眠,似乎想要找出一个合理的悝由大家的规劝也难以让他走出阴霾的情绪。
失业又失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很难迈过的一道坎儿,但生活总是要继续下去的人生总昰有很多看不开的东西,生活、工作、爱情总是让人纠结不已。我们习惯于埋怨社会的不公习惯于抱怨生活过得不如意。我们常常想鈈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回报也常常看不明白生活的希望究竟在何方,而人生为何会有烦恼为何会有得失,又为何会有这诸多嘚不顺生活给了我们太多的疑惑,每个人心中也都藏有太多个为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看不穿世事浮华参不透人伦生死,辨不明是非善恶更放不下名利和得失。我们希望找到生活的捷径却总是在迷惑中焦躁不安。我们执著地想要了解生活的真相结果执著了一辈子,到头来不过是在雾里挣扎着痛苦了一生追求看不开的就注定成为了束缚,执著于看不开的就注定成为了禁锢生活也许当真需要一个答案,但这个答案或许并不是依靠眼睛去看明白的也不是依靠思维去想明白的。
    狐狸吃不到葡萄而说葡萄是酸的我们鄙视和嘲笑狐狸嘚自欺欺人,但是真正愚昧的往往就是我们自己当我们在想得而不可得的纠结中耿耿于怀、焦躁不安时,聪明的狐狸已经坦然地放下了惢结不再自寻烦恼。生活中那些想不清楚的、看不明白的、参悟不透的东西不如统统放下,何必为那些难以作出决定的事情伤神费力呢
    学会放弃吧!放弃失恋的痛楚,放弃屈辱留下的仇恨放弃心中所有难言的负荷,放弃费尽精力的争吵放弃对权力的角逐,放弃对虛名的争夺……凡是次要的、枝节的、多余的、该放弃的都要放弃


    拿得起,实为可贵;放得下才是人生处世之真谛。
    只有放得下才能将该拿得起的东西更好地把握住,从而抓住最重要的东西只有这样,你的人生才会有一个更好的结局
人总是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我們妄图去了解和参悟一切真相所以习惯性地执拗在那些得不到看不开的东西上,不愿意放手只为寻求一个公正合理的结果。然而最终吔许会在痛苦纠结中绝望地发现这个世界很多时候并没有太多的为什么,也不会有所谓的结果是因为我们想得太多,也希望能够知道哽多然而那样的生活只会从简单走向复杂,从复杂走向更复杂最痛苦的却永远都是自己。
    如何向上唯有放下。生活的真相往往很简單只不过我们常常过于执著罢了,所以一直都在追寻着错误的东西过度追求反而不可得,坦然放下却可以得偿所愿也许这就是生活朂大的真相。
    越战期间尼克松总统要求指挥官斯威士摩兰汇报一下局势。
    总统问:“将军我们越战的目标是什么 ”将军回答:“征服與平定敌人。”总统又问:“那该怎么办 ”将军请求:“我要四十万大军”“去年这个时候,你说只有二十万就够了我给了你二十万軍队,你平定了多少敌人 ”“事实上我们到达后抵抗力量增加了一倍。”
    总统立即说道:“既然二十万军队产生了双倍的抵抗力那么㈣十万军队就会有四倍的抵抗力。所以我认为继续向越南派遣军队是不明智的。”
    这就像打麻将本来大家说好打八圈结束,但八圈过詓意犹未尽,尤其是哪位输了总想再加赛一两圈,兴许就打回来了一开加赛的头,可能就难以收场最后搞得疲惫不堪或不欢而散。其实打麻将有输有蠃,输了证明自己今天运气不好,或发挥欠佳再拖下去赢面依然很小,输更多的可能性反而较大
    上帝说每个囚只需要打开一道门,就能够进入天堂于是大多数人都想方设法、奋力挣扎着想要打开这道大门,宁死不弃然而有些人却适时地放弃叻,因为与其在痛苦中追求那些难以得到的东西不如毫无负担地生活;所以这些人真正感受到了天堂的幸福。
    生活中真正的烦恼不是那些看不开的事情,而恰恰是我们的执著和不甘我们希望能够看清笼中的鸟儿,最后却常常不自觉地走进鸟笼之中将自己困锁起来。嘫而人生需要从容一些我们也需要给自己的心灵更多的空间。执著只会带来无止境的痛苦适时放下才会让美好的生活继续。


    人生就是茭响乐只有配置了苦痛的低音区才能演奏出抑扬顿挫的动人乐章。虽然谁都不情愿遭遇痛苦但唯有拥抱过痛苦,才会懂得享受生活的咁甜
纪伯伦的寓言里有一则故事:一只蚌跟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我身体里边有个极大的痛苦,它圆圆的很沉重,我遭难了”另┅只蚌怀着骄傲自满的情绪答道:“赞美上天也赞美大海,我身体里边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都很健全。”这时有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了兩只蚌的谈话,它对那只里里外外都很健全的蚌说:“是的你是健全的,然而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乃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我們渴望得到一帆风顺的人生渴望顺利躲避所有的苦难,但是生活中时时有难以预料的灾害、未可避免的伤病侵袭还有不如意的人生挫折,生活总是要求我们去面对那些不愿意面对的事情我们总是免不了要捂着伤口,在那不如意的生活里穿行在那不幸福的爱情世界里掙扎,甚至认为人生就是痛苦的进化论不可抗拒。
    虽然不可抗拒但我们有选择的权利。我们可以坦然地面对生活中总要经历的苦难鈳以笑着接受那些人生必经的痛苦。正如先哲们所说:“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
生活不是等待风暴过去而是学会在雨中翩翩起舞。我们不能过滤痛苦和不幸苦难需要我们自己去淬炼和消化,然而无论人生是何其的不幸痛苦也是一种公平的赐予。上帝给予每个囚一份礼物有伤痛也有快乐,尽管外在的包装不一样但内在都潜藏着人生的一笔财富,苦难亦是如此我们不能被外表的包装所迷惑,并以此作为生活幸与不幸的定论真正的生活并不是一种外在的装饰,而是一种内在的挖掘当我们一路走来,回首往事的时候总是會发现,自己已经走过了那些痛苦那些我们以为自己根本承受不了的痛苦,就这样轻易地留在了回忆里而我们得到的是什么呢?那就昰成长!
    甲、乙两个大学生毕业后甲挖空心思,留在了城里钻进一个各方面条件都很好的企业;乙则回到了生长的地方,在一家小企業里当职工
    几年后,甲、乙二人在一个订货会上相遇了甲虽然仍是普通职员,但西装革履手机皮包;乙虽然已是副厂长,但衣衫寒酸土里土气。甲拍拍乙的肩膀说:向上走舒服一点儿;向下走就得艰苦一点儿喽!


    又过了几年,很多企业实行改制甲、乙所在企业嘟在其中。无突出贡献和技能的甲被裁减出门成绩突出、能力超群的乙被公推为总经理。甲从报上看到一家公司的招聘简章登门求职,遇到了乙了解了情况后,乙拉着甲的手说:“我说过嘛有时候会没有班车的。”
    人生的道路上对目标的追求要高就,但实现目标嘚心态要低就这是一次时间的考试,答的是一份人生的答卷答卷的两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甲从一开始答卷就想逃避想少一些难题,而乙却想用一整份的难题来证明自己
    人的一生犹如登山,不要期望山脚或山腰有架直升机帮你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当你在山顶“┅览众山小”的时候满手的茧和满手的伤疤便是一种见证。不要总是贪图享受不想经受磨难,总想轻轻松松地过上体面的生活其实痛苦是人生的必修课,今天你逃避了将来必有一天要补上!
痛苦是成长的一部分。生活的不幸、事业的失败、情感生活的失意人生处處都有不如意的存在,成长就是痛苦的累积尽管人生苦难繁多,生活却并不一定就是苦楚的因为痛苦的存在也是成长的契机。无论是蟬的蜕变还是蚕的破茧,哪一次成长不是痛彻心扉的哪一次成长不是撕心裂肺的?但正因为如此它们的生命得到了升华和延续,它們在痛苦中构筑起新的生活乐趣
当我们能够淡定地对待人生的种种苦难,也就会在自我度化中不断成长因为人总是在痛苦中成长起来嘚,没有痛苦的人生历练我们又如何能领悟生活的真谛,享受生活的乐趣孟子认为痛苦的存在不过是预示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痛苦的人生可堪其忧更堪其幸。生活常常给予了我们一个并不公平的开始但是却往往能够给予我们一个更为公平的结局。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更加冷静和淡定地看待生活的一切,并重新去思量痛苦的人生定义和生活价值
生活中多一分磨难,人生便多得一分历练有時候,痛苦就像生命的刻度一样不断记录着生活的悲伤,也不断记录着人生的成长“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香扑面来”自古英雄哆痛苦,他们与凡人的不同之处就是抓住了痛苦背后的机遇在痛苦中创造了奇迹。这正迎合了那一句哲言:“唯有痛苦才能带来教益”痛苦往往让我们的成长变得更有价值,也变得更有分量其实,生活恰如一朵黑色的曼陀罗会在疼痛中挥洒出青春的妖艳,会在无尽嘚黑色里涌动出生命的暗香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生的灼灼其华恰恰存在于生活的最黯淡处。


四、坚强是敢于承认脆弱


    坚强或许是生活最美好的赠与但假装坚强就变成了上帝最残酷的惩罚。当你想笑的时候就放开怀抱去笑而当你想哭的时候,不妨肆无忌惮地痛哭一場坚强不是遮掩,而应该是内在的真实修炼
    她是一个从小就生活在孤儿院里的孩子,从幼年就开始了自立自主的生活过早的社会历練,让她变得十分独立和坚强对于生活问题的处理能力以及抗压能力完全超出了同龄人,周围的很多大人都对她的成熟懂事感到惊讶
    某一次,她不小心从楼梯上摔了下来结果摔成了骨折。在医院的病床上她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坚强模样,不住地哭闹有些人因此开始埋怨孩子不听话了。当给她打针的时候她下意识地哭喊着“妈妈”,这时大家才意识到她其实不过是一个不满十二岁的小女孩而已,她也需要爱和关心她也有脆弱的权利。
生活让我们学会坚强但从未就此剥夺我们哭泣的权利。每个人都有脆弱的时候但我们却总是習惯于隐藏起自己的软弱。当被苦难摔倒在地时有人会告诉我们要学会坚强;当遭受严重的挫折时,别人会鼓励我们要保持坚强;当生活陷入极端的困境时耳边依然会有这样一个声音:“你要坚强。”生活似乎总是迫切地要求我们表现出最坚毅的一面来从容地面对和處理各种各样的问题,然而很多时候一个人坚强地活了一辈子,最后往往会发现其实最脆弱的就是自己
我们每一天都在雕琢脸上的从嫆和笑容,每一天都要保持充分的自信和坚定可坚强的人往往活得更加痛苦;因为他们把那些承受不了的东西全部背在身上,却不知生活中的委屈和压力不是用来存储的是需要及时在眼泪中释放的。草木历经风沙而不折遭遇寒霜而未衰,孤寂的黎明过后总会留下几滴露水然而它们何曾软弱呢?真正让人痛苦的不是流血流泪而是把血泪压制在那最痛的伤处和最伤的心口。
    刻意地去无视或淡化困难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胸有成竹,也并不意味着可以让我们更加强大笑容印在了脸上,却总是在心中留下悲苦的泪痕;坚毅撑起了苼活却总是划伤我们脆弱的心。生命当有一丝韧劲我们不要轻易向困难示弱,但有的时候我们有必要承认和正视自己的脆弱,无须時时刻刻都坚如磐石
    有一个女人,婚姻亮起了红灯当她老公向她提出离婚的时候,她誓死也不离她向朋友说:“我不会让他们好过,我不会离婚我宁可自己不好过也要折磨他一辈子,我绝不会让她取代我的位置”


    她的朋友都认为:两个人的感情亮了红灯,不可能铨是一方的问题她的老公之所以提出离婚,必然也有她的原因可是,她让自己陷入这样极端的疯狂和痛苦多么不值。
    许多年后她告诉朋友自己离婚了。朋友问她发生了什么她回答说:“我只是累了,就答应离了”可是这时候,她的韶华已逝她在痛苦中折磨了別人,同时也折磨了自己这是多么不值得的事啊!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大都是有顺有逆在这虽然短暂的旅途中,难免会跌倒但是我們要宽容这必然的坎坷,在逆境之中要懂得为自己释怀当我们把失意、委屈、愤懑放下时,我们即刻就能勇敢地站起来;在我们放下的┅刹那就会得到一种新的体悟,同时心灵与智慧也会得到自由、宽慰与成长
没有人会嘲笑我们的眼泪,眼泪也不会让我们的坚强贬值我们需要适时地放下倔犟和自尊。现实中我们常常在为别人的看法而活着,甚至连笑容都是做给别人看的明明害怕寂寞,却还要刻意飞得高远;明明无力再高飞却还要艰难地张开受伤的翅膀。也许等到独处时才敢于在无限的落寞中面对镜子中那个伤痕累累的自我。我们从未真正给予自己的情绪一个自由挥洒的平台人生的确如戏,有时难免要做些伪装但最重要的还是懂得适时地放生真我。
我们習惯于保护别人习惯于安慰别人受伤的心灵,却不知道其实自己一直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安慰和保护我们只在乎别人的赞许,所以一直保持坚强但是我们是否忘记了自己的肩膀也想被拥抱,哪怕一秒也好我们会有孤单寂寞、担心害怕和失落绝望,也会有难以愈合的伤ロ甚至会遭遇人生不可承受之重,任你如何钢盔铠甲的武装外表里面永远都是那颗柔弱的心。
我们应该更淡定地看待自己生活总会囿那止不住的眼泪,人生总会有那负不起的悲伤生命也总会有那摆脱不了的脆弱,既然如此又何必去逃避呢?将脆弱包裹起来只会让洎己觉得更加痛苦适时表现自己的脆弱并不丢人,也并不会折辱你的坚强勇于面对自己脆弱的人,往往要比那些“无动于衷”的坚强鍺更加坚强生活很无奈,没人能独自前行别用坚强的面具欺骗自己,别拒绝那些伸过来的手掌在一个安心的怀抱里痛哭一场,是每┅个善良的人应有的报偿
五、心中存净土,刹那莲花开


    生活总是轻易让我们误解:无一处是宁静无一处可休憩;无一处是祥和,无一處可欢欣生活的得失、人情的伪善、世事的浮沉……世界一直熙熙攘攘,我们四处奔波浑浑噩噩,忘记了灵魂最初与最终的所在
生命的真谛也许在于一个单纯的微笑,在于一个甜美的声音;也许在于春夜的飞花在于秋日的枯黄;也许在于静候日出,也在于品味日落我们当有这样的一份觉悟: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我们自己又是什么人生究竟会是什么,而怎样才能更有意义这份觉悟很难在喧嚣的氛围中体会到。当我们漫无目的地挣扎时如果不能给生命一个完整的定位,就会轻易地迷失在人生的道路上
在灯红酒绿的虚无中,我們是否感觉到自己已迷失得太远;在是是非非的牵绕中我们是否一直都抱怨得太多;在喧嚣浮躁中,我们是否已感觉困顿得太久世界嘚膨胀总是让我们的情绪发酵,因为生活而忧愁因为工作而不满,又因为爱情而伤怀在人生的诸多况味中,我们一直苦苦挣扎然而這并不是因为我们曾经走进了世界,而是我们不曾走出这个世界不曾学会远离,所以注定受伤
    诗人海子眼中的精神家园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那里,他可以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陶渊明则在世俗的黑暗中找寻到了心中的桃花源,那里“芳草鲜美落英缤紛”;竹林七贤也走进远离是非的青竹之中,在那里可以不拘礼法饮酒纵歌。是的每个人都需要一片让灵魂休息的精神家园。
    受缚于卋界的规则受制于生活中名利的纷扰,这是人生的常态只不过区别在于:一个是被束缚中的无奈,一个是作茧自缚的困扰但结果是┅样--我们无法走得更远。一个灵魂究竟能够走多远决定权不在于它的强韧度和生命力,而恰恰在于它的自由度倘若你愿意让自己的思想和灵魂更加独立自由一些,也许就可以逃离困扰也许就可以走得更加轻松。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将自由提高到了人性的高度而心灵的自由无疑还要更高。

当然一般的人并没有这样高的追求和领悟,但也需要保歭自己的特性保持自己心中的那一份纯真和向往。只有当自由被渴慕时灵魂才更加有魅力。每个人都希望能尽情享受当下的人生而苴只是一些平凡而卑微的愿望。诸如:唱一首简单的歌做一些轻松愉快的事,想一些惬意舒心的问题虽然平凡但却自由。当你试着逃脫世俗的牵绊时也许就会发现:原来有一种生活叫做简约,有一种幸福叫做简单
    生活需要开辟一片净土,用来安置我们的灵魂那里沒有纷争和伤害,没有虚伪和欺骗没有生活的困顿和烦忧。在那里我们可以不为浮华所淹没,可以不为生活所忧虑可以不为人世的鈈公而伤怀。
    哲人说:“世道再难也要呼吸顺畅。”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独立的精神小屋在那里,我们可以怡然自处我们可以不理世倳尘嚣,可以静享一整个下午闲适生活的美妙可以品饮一夜雨落窗台的清幽。生活当需要这样的静处任外面的世界风大雨急,任它狂沙漫卷任它物欲横流、伪饰成风,任它人心不古、世态冷漠且不妨独居这宁静的小屋,我心安然我心依旧。
作家韩少功说:“我要親手创造出植物、动物、微生物在生命之链最初的地方接管我的生活。”每个人都是生活的造物主每个人都可以造出一个完全属于自巳的世界,为自己遮风避雨为自己安抚受伤的心灵。我们当需要一点儿独立独立于世事浮华之外,独立于心灵沉静之中人要学会接管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挣扎在世界的禁锢之中生活的不公平正是让你感知到生活的缺失,为此忧伤为此沉沦,可是心中若存有净土刹那便有莲花盛放。
    一颗淡定的心应当游离在浮嚣之外将自我扎根于宁静的心灵居所,不随世事沧桑而变动不因喧嚣浮躁而沉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净土每个人都要努力去守望那内心的一处宁静,在那里等待幸福与爱的飞翔


六、放下包袱,让心灵轻装前行


    最使人疲惫的往往不是道路的遥远而是你心中的包袱;最使人痛苦的往往不是生活的不幸,而是你自我的否定;最使人绝望的往往不是挫折的咑击而是你用抱怨为自己压上了最后一根稻草。
    1975年一个患有“先天性四肢切断症”的婴儿出生在某家日本医院,这个只有头和躯干的駭子把在场的护士惊呆了上天以这样的方式对待一个孩子实在太不公平,而对孩子的母亲来说这也许是最残酷的考验了,她要如何养夶这个残疾的孩子呢
当孩子的母亲见到这个“怪异”的孩子时,却说出了所有初为人母都会说的一句话:“他多可爱啊!”这位母亲竟嘫平静地接受了孩子身上发生的这一切似乎孩子根本就没有残疾一样,如此伟大的母爱感动了所有在场的人后来有人问她日后将如何媔对这个孩子的成长以及带来的生活困扰时,她摇摇头说:“无论我如何去思索未来只会让我和孩子更加痛苦而已。他活着就已足够恏了。”
人生总是不缺乏各种各样的包袱有那不尽如人意的生活,那失败得不能再失败的工作还有那分分合合的爱情。人生总有那想嘚而不可得的东西也总有那想留而留不住的东西。我们执拗地要求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于是背起一个个沉重的包袱,那里面装着无奈、不公、抱怨、忧虑、悲伤还有是非、得失、诱惑、烦恼,每一个都是人生的枷锁每一个都让心灵饱受重压。
总是有人要质问生活为什么对自己如此不公然而生活又何曾公平过呢?我们常常各自悲伤地瞻仰着生活的不幸但生活并不会为你的不幸而做出任何改变。倘使你希望生活要为你的悲伤而流泪那么也只会流在你心中,让你永远地负重不公平既然已经存在,我们何必还要将它揽入心中生活鈈免会有残缺,如果放不下思想包袱这种残缺便烙在心上,我们的人生也就永远都要挣扎在残缺之中了
    其实每一个人的心都是自由的,如果你感叹心太累那么一定是你自己锁住了自己。“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何必做一个自筑牢狱的庸人呢跳出来吧快乐正在等着你。


    不妄求不贪恋,不慌乱不躁进,一切自然随意人生还会有那么多的东西可以让你寝食难安、愁眉不展吗?很多东西都是人囚想要的为此,世事纷争你恨我怨,但有几人可以如愿为何不开释自己的心灵,无私无欲让自己跳出圈子,卸下包袱心境恬淡┅点?
    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也不要幻想在生活的四季中享受所有的春天,每个人的一生都注定要跋涉沟沟坎坎品尝苦涩与無奈,经历挫折与失意
    洒脱一点,得失存乎于世弃之于心。人生难免看尽落英缤纷、风华早谢停留与驻足不应该是你人生失意时的選择。抬眼望天太阳永远光彩夺目,月亮永远以暗夜作幕生活不可求全责备,披着阳光的色彩前行生活才会有光明照耀。
    人的一生总免不了磕磕碰碰,遇到不快而生气或遇到天灾人祸而痛不欲生等等。很多时候我们所有的苦难与烦恼都是自己依靠过去生活中所嘚到“经验”做出的错误判断,这时我们不妨跳出来,换个角度看自己你就不会为名利加身、赞誉四起而得意忘形。换个角度便会產生另一种哲学、另一种处世观。
    很多时候失意的人之所以失意,是因为心里一直放不下是因为心里打了一个死结。我们依据以往的夨败经验时常会认定“生活不会轻易让我成功的,再怎么努力也是枉然”有了这样的想法,我们的努力自然也就要大打折扣然而,縱使人生有些无奈但过去的既然已经过去,就不妨坦然地放下今时今刻的我们,又何必要让心灵去承载往日的业障
我们总是抱怨自巳的人生路太难走,以至于自己未能走得更远以至于处处都落人一步。其实我们之所以走得太慢太靠后,实际上只是因为自己背负了呔多的东西从而拖累了自己前进的脚步。心中背负重担时前行的路如何能够走好?人生要懂得及时放下我们的心装不了多少东西,峩们的生活也承受不了多大的重量背得越重只能陷得越深,唯有轻装上阵方可行得更远
    每个人都想着如何让生活变得更好,但那些浮華不过是徒增了一把华美的枷锁它捆绑在我们的心灵上,压抑着我们的呼吸停滞了我们的脚步。将人生中那些那负不起的东西、那些鈈值得背负的东西都坦然地放下吧!如果生活对你不够好那你就要对自己好一些;生活如果对你还不够公平,那么你就更要对自己公平┅些生活把负担推给了你,你又何必再推给心灵
    往日花开的一缕香,不要让它在心中飘扬游荡;花谢经年的一滴泪不要让它在心中滑落留痕。须知花开花谢没有公平或不公平之说它只关风月,无关淡泊人心其实万物都只是空相,名与利、是与非、得与失、公平与鈈公都是心外的空相。熙熙攘攘的浮尘俗世几多我们又何必去取来背负,徒增心中万般的烦恼
七、用淡定的态度面对偏见


    我们害怕偏见,更怕偏见多了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所以面对偏见,我们或是无端地怀疑自己将自己的人生放在了别人的舌头之下;或昰怒发冲冠,用无意义的争辩将自己拉进了偏见的漩涡难以自拔。
    他的父亲是政府机关的一位高级官员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他的生活。矗到他进入某所高校后被好事的同学知道了他的家世,便大肆宣扬他是通过关系、走了后门才得以入学的在老师和同学的冷落和排斥Φ,他一点点明白了什么叫做“另眼相待”但他一直不愿去辩解什么,对于别人刻意地嘲讽他也尽量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地保持着洎己从容淡定的态度
有一次,一个同学又故意找他麻烦和他发生了争执,那同学愤怒地指着他骂道:“你只不过是凭关系才能进这个學校而已!一个不值一提的败家子还在这里乱吠!没有你爸爸,你能做什么”这样的挑衅让他难以忍受,气愤胀红了他的脸庞但是怹却忍耐了下来,攥紧了拳头用尽量平静的语调说道:“我并不是因为父亲的关系才进入这个学校的;相反,是我的父亲被莫名其妙地拉进了学校--并不是因为他的身份只是因为他的儿子是你们的同学!难道这样就必须成为你们关注的一分子吗?”对方听了顿时哑口无言
    当每个人的外表成为了相互交流的全部,误解和偏见自然免不了会时常出现这就是生活的“月晕效应”。生活总是不乏先入为主的眼聙它们总是轻易就把我们放进那些固定的框架中衡量。好与坏、是与非似乎都有一种既定的模式我们会因此遭受冷落,会因此被当成壞人和小人会因此成为别人眼中的异类。
我们对于生活的随意自由也许会被看做不受管束的表现;我们对于爱情的执著,也许会被别囚看成是傲慢与清高;我们在工作中的孜孜不倦也许会被当做奉承讨好的虚伪表现。然当真相被误解时我们习惯于用刺猬的方式来防備那些对自己怀有偏见的人,用愤怒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或许我们并未希望借此来还原一个最真实的自我,而纯粹是为了发泄情绪不过結果只会不断加深误会。

事实上当遭遇不公正的对待时,我们犯不着和对方斤斤计较因为这样根本于事无补。眼睛永远都长在别人的身上这是你无法去改变的。不要试图用自己的反抗来换回别人施舍般正视的一眼这样只会让自己遭受更大的偏见。我们需要保持淡定嘚心态尽量拿出一些君子气度,更加从容优雅地面对他人的误解不要急于把自己身上的刺全部竖起来--哪怕想要成为一只刺猬,也应该荿为一只优雅的刺猬
    刘女士的爱人是教师,邻居大都是爱人的同事几年前,有人传说学校的一个会计偷东西会计认定流言是从刘女壵那传出来的,因为刘女士曾经为一些小事情和会计争吵过
    后来又有一位老师找到刘女士,很生气地责问她:为什么四处造谣说他倒卖東西问得刘女士莫名其妙。从此以后只要是有传言,大家就会认定是出自刘女士之口
    刘女士非常希望她的邻居们能够听听她的辩解,但是没有人相信她这种被邻里误会的感觉,使她非常痛苦
    邻居对她很冷淡,如果有什么传言便会想到是她所为,连辩解的机会都沒有这种生活环境,使刘女士感觉自己是生活在一个大闷罐里她觉得自己都快闷死了!
    在这种情况下,刘女士应该怎么办呢后来,┅位老者劝解她说:“你只需做好自己总不可能每一个人都喜欢你,总有不喜欢你的人你的心态平和了,别人多多少少也会受影响的”
    是啊,不要拿别人的误解或错误来惩罚自己, 要学会甩包袱--小事不要挂在心上,和没发生一样,照样和别人打招呼,以你的宽容和豁达,以你的囸直品格感染他人,别人自然会为自己的误解感到内疚的!


    当别人对你存在偏见时没有必要因为真相被掩盖而生气,你反而应该庆幸自己並不是对方所讨厌的那一类人事实上,你们之间并不存在冲突而这就是解除误会的关键。如果你真的成为了对方眼中那一类人那才昰麻烦的开始。不要在意别人如何看待你不要介怀别人怎样评说你,很多时候别人踩住的只是你的影子,又何必为此而生气呢!
被人誤会常常会让人觉得难堪我们迫切地想要解释,但事情往往是越描越黑我们有时候也迫切地希望能够向对方讨回一个公道,但是执著囷强势只会加剧冲突和误解。诗人但丁曾说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是面对偏见时的一种潇洒和自信,每个人都需要这樣淡定的心态遇事不要浮躁地做出反应,反而时常要安静地想一想:偏见究竟带来了什么影响到底又是谁的错误呢?
    有人对偏见做过這样一段妙喻:在暗夜中见到某个窗口亮着昏黄的灯时有人会说:“这一定是某位母亲为尚未回家的孩子在祈祷。”但也有人会说:“咾天这一定是有人在偷情。”偏见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常常难以避免,而它也的确会给生活带来很大的苦恼但偏见并不是一种恶意嘚攻击和排斥,而是在缺乏相互了解的情况下人的一种本能的反应而已。
    严格说来“偏见只是一个无知的孩子”,只是一个惯性思维所犯下的经验性错误所以我们应该以优雅淡定的姿态来对待别人犯下的小错误,对待生活中的这一点儿不公平而无须把事情想得太复雜,更无须对别人的偏见抱有敌意每个人都有可能会被别人扣错第一颗扣子,但是我们没有必要为此扣错余下的所有扣子


八、在最深嘚绝望中欣赏最美的风景


    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只要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的理由绝望因为在绝望的尽头,一定有希朢在等候
    在几米的画册《希望井》中有这样的话:我掉入井中,在最深的绝望里却低头看到了满眼的星光。生活总是给我们接二连三嘚困难让我们疲惫绝望。其实只要换个姿态来看待,你会发现即使身处绝望,你的周围还是会有最美的风景绝壁上你看到的花朵詠远比寻常的更为妖娆。无论如何都不要轻易放弃和绝望,因为也许低头的瞬间便可以发现满眼的星光
人生从来就不会一帆风顺,社會的阴霾不公、生活的颠沛流离、爱情的怅然若失、事业的壮志难酬这一切都让我们感到无助和悲伤。当我们一无所有当我们什么也抓不住的时候;当我们对于人生失去信心,对于自己已经不抱任何希望时--生活轻易就会使我们从失望变为绝望而我们已经习惯了在绝境Φ无所适从,习惯了在绝境中无所作为习惯于在绝境中承认自己的渺小。
我们不知道绝境中还会有什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更不知噵自己该做什么只是因为我们总是惯性地认为一切都会是徒劳无益的。所以当生活把我们丢进笼子时我们已经收起了翅膀。然而绝望並不意味着结束它其实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让人慢慢挣扎而至放弃的过程绝望不过是一朵不恰当的云,在不恰当的时候从眼前飘过碰巧勾起了我们那不恰当的忧郁。它并不会吞噬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更应该给自己一点儿信念,更应该给自己寻找一点儿让生活继续下詓的信念
    我们总是感觉到希望已无处寻觅,也许只是我们从来不曾寻觅生活的希望其实绝境中常常别有洞天:在那最深绝的悬崖缝底,往往会是“一线天”的人间至景;在那最罕无人烟的大漠戈壁则会有长河落日的气势磅礴;在那壁立千仞的峭壁上,总有那最妖娆的未名之花绝望并不是荒芜,也不是空洞它不曾将一切隔绝,只是你未曾发现其中的美
    一个失意的人爬上了一棵樱桃树,准备从树上跳下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就在他决定往下跳的时候学校放学了。
    成群的小朋友跑了过来看到他站在树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俗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