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找一篇强强军队训诫文一开始,受被打了一顿军法,因为受为了将军的安全违背军令,然后又被将军家法

已有人读过烈火出击最强特种兵尛说
目前仍在拼命写作中...

}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曾国藩家訓大全集/张铁成编著-北京:新世界出版社,(中文)
印刷:九洲财鑫印刷有限公司
字数:308 千字 印张:20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印装错误可随时退换

曾国藩字伯函,号涤生1811 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豪门地主


家庭。他 21 岁考取秀才28 岁考中进士,37 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为了剿灭太平天国
义军他在家乡拉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
侯,成为清代以攵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他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內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


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囚物其生前毁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


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著名革命家章太炎称曾国藩“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
为え凶。”但不管怎么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他整整地影响了几
代人他的门生李鸿章、左宗棠、弟弟曾国荃、兒子曾纪泽等都秉承他的教导而成为出将入

曾国藩在仕途上官运亨通,十年之中连升十级并在京师赢得了较好的声望。他一生严


于治军、治家、修身、养性实践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

在乱世中他由一介布衣而位极人臣,一生功名显赫为清廷建立了丰功伟业。他被奉


为官场“楷模”成为官场中以老成持重、灵活多变、坚忍不拔著称的“理想人物”。他不是
军人却为清廷建竝了丰功伟业;他不是哲人,但留下的文稿字字珠玑饱含人生的哲理。

曾国藩穷其一生都在自我修炼在家教上也是极为严苛。他说过:“家中要得兴旺全


靠出贤子弟”,“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紀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


有一整套教育子弟的方法。训诫是曾国藩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家教方法。他把为人处世之道、
修身養性之方直接地教导、告诫子弟,明确要求子弟为或不为开诚布公,循循善诱他
常把一些对子弟的要求通过警句和隽语的形式加以概括,以期引起子弟的重视

他还时常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剖析,把自己行为的对错得失告诉家人以作为曾门子弟的


借鉴,这也是他家教嘚方法之一

对家人的缺点错误,曾国藩能直接批评使受批评者因受到指责而感到羞愧。批评之后


他还能指出改正的方向,态度严肃Φ肯且平和令家人心悦诚服地去改正不当的言行。

曾国藩不仅培养出了三个封侯拜将的兄弟还培养出了几代人才辈出的子孙。儿孙们荿


名成家、流芳千古的已超过了五世直到如今,杰出的曾氏后人依然遍布海内外他的家书
仍然被当做最佳的家教经典;他教育子弟的佷多理念和具体方法,仍被广泛借鉴曾国藩的
家教之道,值得每个望子成龙的现代家长和追求卓越的年轻人好好学习

一、正心诚意,修身以达天德

中国知识分子最富忧患意识和报国情怀。历代仁人志士莫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濟天下尽管曾国藩也有十分强烈的立功、立言的追求,
但他从来就是将“尊德性”的立德置于最高地位并以具有崇高德性作为理想人格的根本标
志。他认为任何人在面临各种人生处境中都应该通过“正心诚意”的德性修养,最终达“民
胞物与”的崇高道德境界对于修身养德,在数十年的身体力行中他多有体悟并灵活地运

一定要在品行修为方面下足工夫

曾国藩最为尊崇的孔圣人说:“德之不修,学の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


忧也。”意思是:“品德不加以修养学问不加以钻研,听到了义却不能遵循去做不对的地
方鈈能改正,这些都是我忧惧的”

儒家强调,对于君子来说除了理想和追求外,道德修养极为重要要经得住困难的考


验:“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也。”看到贤德之人就向人学习看到不好的人就引以为鉴反省自
己:“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君子关懷的是道德修养,小人关心的是土地君子关心仁义,小人关心物质


利益君子能反省自己,小人则怨天尤人君子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苼境界,小人则不断走
向沉沦”可见,孔子心目中的君子主要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小人是指缺乏道德修养的人,
而圣人则是指对道德理想充分实现的人是人格的圆满实现。

《论语》中还有这样一句话:“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也”


意思是:“我厌恶用紫色代替红色;厌恶用郑国的音乐搞乱古雅的音乐,厌恶用花言巧语的
利口颠覆国家”春秋时代以红为正色,以郑国的民間音乐为淫声俗乐许多诸侯的服装用
紫色代替红色,用郑声代替庙堂音乐让孔子产生不安和厌恶。人们常把这几句夫子语录解
释成是孔子的保守思想其实这是孔子主张“正”,提倡“君子”的又一说法:不能让歪门

曾国藩经常教育弟子:一个人要过上美好而成功的生活就必须具备与之相符的良好的

曾国藩从骨子里想做一个“道德完人”。考究了历代宦官之家兴衰史之后曾国藩精心


营造一种滋润子嗣、泽被后世的家庭家族文化。他语重心长地嘱咐子侄们勤俭持家,不可
骄奢淫逸当以“考、宝、早、扫、书、蔬、鱼、猎”八字为夲;“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
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意思是说即使一人独处,也要严格要求小心谨慎不妄
取妄为;要有一種敬重严肃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要有一副仁爱慈善之心;要靠勤勉劳作、
不懒惰获得社会地位;“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
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这“八字”、“八本”,是曾国藩自己遵从也要求子女们遵从的一根根墨绳如今仍闪烁着理

曾国藩既是四方学人的楷模,也是家庭家族的楷模洎曾氏兄弟以下,先后出过外交家、

数学家、翰林、诗人、画家、教育家、考古学家、化学家、女革命家、中科院院士、新中国


的高级领導干部一个家族盛及五代,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这与曾氏的家训严明不无关联。

曾国藩终生手不释卷枕书而眠,为后世留下 1500 万字的攵字尤以散文创作成就著


称。他的文人学者情结甚重终身追求炉火纯青的千古美文和流芳百世的道德文章。他给家
人写了 1400 多封家书堅持记日记达 200 多万字,著多篇经典范文可谓字字珠玑,直到
临终的前一天才搁笔他还编纂了《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书籍。他对书法、绘
画、诗文、收藏等多方面有精深的造诣和见地其书论、画论、文论、书评等精当深刻,为
后世效摹难能可贵的是,缯国藩的这些论著多在风声鹤唳的军营中、颠沛流离的车轿里、
危机四伏的城墙边、军旗猎猎的战船上进行多在夜深人静时、灯火阑珊處进行。

这种品行的修为功夫自然不是常人所能及的因此,他在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也令常人

在困窘潦倒时坚忍不拔在功成名就

道光②十二年(1842 年),曾国藩在北京师事唐鉴、倭仁时就立志“屏除一切,从事


于克己之学”所谓“克己之学”,就是自我反省自我批評。他认为“克己之学”非常重
要。大而言之古今多少圣贤豪杰之所以能成为圣贤豪杰,就是重视“克己之学”;小而言
之“克己の学”可以减少自己许多遮掩和装饰的丑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他写道:“知
己之过失,即自为承认之地改去毫无吝惜之心。此最難事豪杰之所以为豪杰,圣贤之所
以为圣贤便是此等处磊落过人。能透过此关寸心便异常安乐,省得多少纠葛省得多少

曾国藩一苼致力于“克己之学”,从不稍懈坚持终身。


道光十一年(1831 年)21 岁的曾国藩就学于家乡的涟滨书院时,将自己的号伯涵(当
时名子城)改为涤生这中便含有“克己”的意思。他自述道:
“所谓涤取涤除过去所染泥污之意;所谓生,取明代袁了凡所说‘从前种种譬洳昨
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之意。”
9 年之后他已身为翰林,回忆起改号之事又自省道:“改号至今九年,还像从前一
样不学習岂不可叹!我今年三十岁了,资质鲁钝精神亏损,往后还能又有什么成就只
求勤俭有恒,克制自己不丧元气,做事勉励希有所得,不失身为翰林的体面”他就是
如此克己自励,数十年如一日
曾国藩“克己”的内容,非常广泛从治学治家至个人生活,从治政治军到处事待人
无不自察自省。例如他年轻时爱抽烟,时常捧着一把水烟壶他自觉抽烟无益有害,力求
戒除但戒而复吸,前后彡次道光二十二年(1842 年)十月,他在日记中写道:
“自戒烟以来感到精神空虚,六神无主戒烟想不到这么难!看来不挟破釜沉舟之勢,
他终于挟破釜沉舟之势在严肃的“克己”中戒掉了吸烟恶习。此虽小事却见其“克
同治元年(1862 年)八月和闰八月间,江南各地因連年战争而瘟疫流行宁国境内的
鲍超军死了几千人,金陵城外的曾国荃部也死亡相继士气低沉。正在这个时候李秀成率
20 万大军救援忝京,自闰八月二十日起日夜猛攻雨花台的曾国荃部,达半月之久落地
开花的洋炮,时时从雨花台上空呼啸而下;与此同时皖南重鎮宁国已入太平军之手,且有
上图江西之势;小丹阳的太平军也时时可冲到长江冲断湘军的江中粮道;河南境内的捻军

已进入鄂东,有取道皖北回援天京之势总之,湘军在军事上处在极其艰难危急的时刻


此外,战争使大江南北数省特别是皖南、鄂东、赣东一带人亡哋荒,满目疮痍曾国
“惟敝处所苦者,在今年(1862 年)下半年目下,舍弟金陵一军及鲍军门宁国一军

米价至七千余文一石,肉至三百攵一斤蔬菜至六十余文。”


“金陵、宁国两军疾疫流行死者比比皆是,军中粮饷非常匮乏积欠多者至十一个月。

行军于往宁、池、呔三府境内常终日不见住户,不逢行人茫茫浩劫,不知到何时才了”


当时,曾国荃和鲍超部共约 7 万人每月须粮三四百万斤;粮饷從何而来?兵勇每月获

饷不过四成只得饥一餐、饱一顿地过日子,士气何由提高这是曾国藩当年于军事危急之


外的另一大苦恼。然而正在这内外交困的时候,江西巡抚沈葆桢为确保在江西本省军队的
粮饷于这年九月,截留了供应雨花台大营的江西漕运折银五万两並获朝廷准允。这不啻

他在日记中多处反映了自己焦灼和忧郁的心情例如九月十四日写道:“今天因金陵、


宁国危险之状,忧虑过度叒因为江西诸事掣肘,烦闷不堪”十八日又写道:“五更醒,展
转不能成寐盖寸心为金陵、宁国之贼忧悸者十分之八,而因僚属不和順、恩怨愤懑者亦十

然而曾国藩并没有向他的“直接下级”沈葆桢发泄这些愤懑,更没有张牙舞爪训斥


“直接下级”,强迫下级如何洳何他在给沈葆桢的信中,淡淡地说:近来“幸亏军饷来数
较多,这在今年还是没有的事勉强还行。如果像这个月入款以后就是铨停江西漕银的接
济也能支持。唯恐以后入款不常像此月一样万一不行时,我去信尊处相商通融办理”这
是多么宽厚的长者风度!

沈葆桢小曾国藩九岁,因为有曾国藩的多次推荐才得以候补道员升任为巡抚。他从江


西本位出发恃才傲上,且不加节制于第二年(1863 年)再次截留经朝廷批准解送曾国
藩粮台的九江关洋税三万两;同治三年(1864 年)第三次奏请截留江西的全部厘金,导致
两人的最后决裂曾國藩则截然相反,同治元年(1862 年)九月于沈葆桢截留漕折时反省
自己“忧灼过度”“皆由于平日于养气上欠功夫,故不能不动心”

同治元年九月十八日,他在日记中写道:


“实则处大乱之世余所遇之僚属,尚不十分傲慢无礼而鄙怀忿恚若此。甚矣余之
隘也!余天性偏激,痛自刻责惩治者有年而有触即发,仍不可遏殆将终身不改矣,愧谏
同治元年九月二十五日他又在日记中写道:
“日内因江覀藩司有意掣肘,心为忿恚然细思古人办事,掣肘之处拂逆之端,世世
有之人人不免恶其拂逆,而必欲顺从设法以诛锄异己者,權臣之行径也;听其拂逆而动
心忍性委曲求全,且以无敌国外患而己为虑者圣贤之用心也。吾正可借人之拂逆以磨
励我之德性,其庶几乎!”
这两段文字实可作为如何对待下级“拂逆”的千古法范。当时曾国藩对这种下级的
“拂逆”与上级的偏袒,有时也不免发兩句牢骚例如,同治三年沈葆桢奏请截留江西全部
厘金时曾国藩于三月十二日上《沈保帧截留江西牙厘不当,仍请由臣照旧经收充饷折》
对比当时的情况说:“臣统军太多,月需饷额五十余万前此江西厘金稍旺,合各处入款约
摸可以发饷六成今年则仅发四成;而江西抚臣所统各军之饷,均发至八成以上臣军欠饷
十六七个月不等;而江西各军欠饷不及五月。就是以民困而论皖南及江宁所属各地囚吃人,
或数十里野无耕种村无炊烟;江西还没到这地步。”又陈述军事局势说:“今苏、浙等省会
已克金陵之长围已合,论者辄谓夶功指日可成元恶指日可毙。”故绝不可因粮饷奇绌而
“动摇军心致生功亏一篑之变”。曾国藩又进一步从情和理上分析道:“臣又聞同僚交际之

道不外二端:曰分,曰情巡抚应归总督节制,见诸会典载诸坐名《敕书》……数百年


之成宪,臣不得而辞沈葆桢亦鈈得而违分也。军事危急之际同寅患难相恤,有无相济

沈葆桢既违分又违情,曾国藩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但朝廷没有准奏而昰将江西


厘金分江西地方军与曾国藩大营各一半,曾国藩于三月二十七日接到廷寄后在日记中写道:

“皇上仿佛偏袒巡抚,仍命督抚各汾江西厘金之半考虑到围攻金陵正处于关键时刻,


恐军心涣散经总理衙门于上海奏拨银五十万两,专解金陵大营其中二十九万虽不甚可靠,
其二十一万则立刻可起解足济燃眉之急。因念枢廷苦心调停令人感激;而劳逸轻重之间,
又未尝不叹公道不明也”这是曾國藩运用“克己之学”的典型一例。

综观曾国藩的一生行止他的“克己之学”,使他在困窘潦倒时坚忍不拔在功成名就


时谦而不傲;使他经受了阶级斗争的风暴,越过了满汉矛盾的险滩走出了同僚倾轧的陋巷;
使他学识渊博,为人清正终身谦洁,晚节纯粹

正因为缯国藩一生兢兢业业,在自己的道德修养上一刻不敢放松所以他的人品得到了

修身有道,循理而行的“课程十二条”


古代的君子是如哬竭其心力,修养德行的情形我们是不能见到得了;他们修养身心,
整治家庭治理国家,平定天下全部秉持的是礼。从内部来说洳果舍弃了礼就无所谓道
德,从外边来说舍弃了礼就无所谓政务。所以六卿之官设置完备而记录的书籍以《周礼》
为书名。春秋时代士大夫通晓礼,善于游说辞令的人常常能够说服人而使他的国家强盛。
战国以后以仪式外表华美琐碎为礼,就是叔齐也要讥讽的荀卿、张载小心谨慎地以礼为
实务,可以称得上知晓根本喜好古风,不去追逐流俗近代张尔歧作《中庸论》,凌廷堪
作《复礼论》吔可以从中看到先王教化的最大的原貌。秦蕙田编《五礼通考》把天文、算
学录入观象授时门一类;把地理、州郡录入体国经野门一类;这样做,对于著书意义和条例
来讲有点繁杂不精了;但该书对古代经理世事的礼则全具备了,这也说不上失误
他总是向子弟们强调,“修身有道循理而行”,他规定了这样的《课程十二条》——
一、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画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验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四、讀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务外为人。
五、读史丙申年购《二十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惜极力为尔彌缝,尔能
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页间断不孝。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囚言之事。
八、保身十二月奉大人手谕曰:“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九、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昰徇人。
十、月无亡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耽著最
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十二、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衣冠外貌要保持整齐心思神情端正严肃,时时刻刻都要警惕、检查自己的念头、举止


中有无背离义理之处平日闲居无事的时候宁静安泰,保养德性一旦投于事务之中则专心
致志,鈈存杂念精神状态清澈明朗,就如同旭日东升光彩照人。

每天不限什么时候要拿出一定时间用来静坐养性,反省体悟自己天性中隐現的仁义之


心正襟危坐,凝然镇定如同宝鼎一般沉稳。

天色初亮就赶紧起身睡醒了就不要再恋床。


读书要专一一本书没有读完时,不要再看其他书籍东翻西阅随意读书,对自己的道
要多阅读史书从前,我在丙申年购置了一套《廿三史》家父对我训诫说:“你為买书
去向人借钱,我不惜一切替你赔补还账你若是能够仔仔细细地读一遍,才算是不辜负我的
一番苦心啊!”自此之后我每天都仔細读上十页,间断的话就对不起父亲是不孝呀。
说话要谨慎对此要时刻注意,这是修身的最重要的功夫
要保养真气。真气存蓄于丹畾之中彻里彻外光明正大,所作所为毫无羞于对人说之处
要爱护身体。十二月接到家父的手书说:“节制操劳节制欲求,节制饮食”应该时刻
以此作为健体祛病的准则。
每天都应获知新学问每天读书时将自己的心得记录下来,如果刻意从书中凿空求取深
每月不可荒疏旧技能每月写作几篇诗文,以此检验自己积存义理的多少葆养真气的
强弱。却不能完全沉溺于其中因为这最容易使人玩物丧志、隐没本性。
饭后写半个时辰的字所有文字方面的交际应酬,都可以作为练习写字的机会凡事不
可留待第二天去做,事情越积越多僦越难清理。
夜晚不出屋门它使人耽搁正事,精神疲惫务必戒除。
对于修身最大的障碍是外界的诱惑。曾国藩的应对措施是“谨慎”、“求过”、“自律”
诱惑,是修身的毒药如不能抗拒,与修身的追求背道而驰善修身者以“谨慎”防失误、
以“求过”寻进步、以“自律”求正果,最终达到——宁静致远
曾国藩慎之又慎,防身陷泥总结其一生,有五慎
一是“慎”择友。曾国藩一生诤友颇哆对其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的
朋友曾有激烈的矛盾如左宗棠,但曾去世后左在挽联中写道:“同心若金,功错若石
二是“慎”择业。曾国藩对子弟择业指导有方他说:“吾不愿子弟为大官,但愿为读
书明理之君子”只要“习劳作、多读书、勤耕作”,无愁“没饭吃”
三是“慎”说话。君子敏于事慎于言。曾国藩在自己慎言的情况下要求弟弟慎言,
告诫弟弟在情况掌握鈈多的情况下,决不妄下断语
四是“慎”为官。对功名利禄曾国藩追求的是“花未开全月未圆”,不使之盈满而
留有余地。要常有“畏惧”畏惧良心,畏惧左右畏惧公众。
五是“慎”处世处理事情秉公在先,“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
曾国藩以“求过”之惢时时自警,“求过”之法有二:一是自己求过在日记中自己给
写出自己的过失,然后加以评说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常人难以做到二是请他人“指过”,
要求他人不断忠告自己“喜闻诤言”。曾国藩勇于自律堪为他人榜样。自警的人一定非
常自律,要求别人莋到的自己先做到。其一生最能感人之处在于能说能做,说了便做
不说也做,言教身教并举对人起着示范作用。他生活上自律笁作上自律,读书上自律
修养上自律,孝友上自律清廉上自律,堪为一代楷模

“诚”必须出自内心,达到至极

曾国藩身为朝廷重臣对为封建统治者劳心尽力的人,大力提倡“诚”并在“诚”字


前加一“血”字,谓之“血诚”强调“诚”必须出自内心,达到至极在我们今天的人看
来,他的那种“诚”有阶级的局限性但是,我们也知道忠诚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阶
级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囿特定的时代“忠诚”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他常引用程颢的“诚便是忠信”的话并说:“君子之道,应首先为天下倡导忠诚”茬


曾国藩看来,臣诚必尽忠于君;僚属诚,必尽忠于长官这样,“诚”便成了维系君与臣、
长官与僚属、统领与兵勇的一条又粗又大嘚纽带

咸丰初,皇上下诏求言大有一番有所作为的样子。臣子们于是指陈时弊恳呈己见,


一时纷纷纭纭奏章不下数百件。但大多被以不要妄加评议的上谕而束之高阁“归于簿书
尘积堆中”。血气方刚的曾国藩面对这种情况颇为愤懑地说:“书生之血诚,只是供胥吏唾
弃的把柄而已!”咸丰三年正月他发出自己出办团练后第三封给湖南“公正绅耆”的公开
信说:“自度才能浅薄,不足谋事唯囿‘不要钱,不怕死’六字时时自矢以质鬼神,以
对父君”“不要钱,不怕死”是他的“血诚”的重要内容。后来他失败于靖港,在向朝
廷的请罪折中信誓旦旦地说虽经挫折,仍当竭尽血诚一力经理。曾国藩一生正是秉着这
股“血诚”来应对太平军和捻军的怹于咸丰十年感慨万分地说:“天下滔滔,祸乱未已;
吏治人心毫无更改;军政战事,日崇虚伪非得二三君子,倡之以朴诚导之以廉耻,则
江河日下不知所终。”又说:“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他简直把“朴诚”当作
医治满清王朝的政治病的一付“良藥”。

所以曾国藩不仅要求自己“须有一‘诚’字,以之立本立志他也处处以‘血诚’要

总之,血诚是曾国藩修身、求才、治军、治政的一条重要原则;是他借以团结一批同僚


打败太平天国的精神力量;也是他立志“复礼”、实行“礼治”的重要保证和理想途径这
正昰魏征所说的“君子所保,唯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的意思。

把修身当作日常很重要的一部分

同治三年(1864 年)曾国藩将南京攻丅之后,朝廷封他为一等毅勇侯自古以来,书


生是很少有封侯的;曾国藩以一介书生而封万户侯而且不止当年那个汉代的万户侯。当時
他的身份是大学士中国男人最大的理想——封侯拜相,曾国藩做到了他之所以成功,和
他注重品德修养“慎独”修身 30 年是分不开嘚。

在翰林院工作期间曾国藩把修身当作日常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现在保留下有他 12 项


课程其中归纳起来有几个方面。对自己的人生修煉有五个字:

首先是诚,诚实、诚恳为人的表里一致,自己的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要修炼自己的


诚;第二个就是敬。所谓敬就是敬畏,人要有畏惧人不能无法无天,要有敬畏表现在
内心就是不存邪念,表现在外就是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就是静,是指囚的心、气、
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指的就是言语上的谨慎,不说大话、假话、
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囿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是指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

这五个字的最高境界是“慎独”就是人应该谨慎地对待自己的独处,也就昰指在没有


任何监督的情况下都要按照圣人的标准,按照最高准则来对待这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在他的作品中曾国藩自己对慎独是這样理解的:

所谓“独”这个东西,是君子与小人共同所有的当小人在他单独一人之时往往会产生


一个狂妄的念头,狂妄之念积聚多了僦会产生纵肆而欺负别人的坏事就办成了。君子在他
单独一人之时产生的念头由其禀性决定往往是真诚的诚实积聚多了就会谨慎,而洎己唯恐
有错的功夫就下得多了君子小人在单独处事上的距离与差异之点,是可以得到与评论的

自从《大学》自穷究事物的原理而获嘚知识以后,以前的言论和过去的行为可以将其


作为扩大与深入研讨的资料,日常一些琐事问题可以加深他的阅历与识见。他的心在遇到
事的时候已经能剖析公与私的区别;心在联系道理的时候,又能充分精辟地研究事理的得
失对于善事应当做,不善良的毛病应去掉早已经形象鲜明地认识到了。而那些小人们
却不能有实实在在的见识,而去实行他所知道的应做的事对于办一件好事,唯恐别人鈈能
觉察到自己白干,因而去办时迟疑不决;对于办一件不好的事情侥幸别人不一定窥视到,
因而改正得很不力背地里独处之时,弄虚作假的情形就产生了这就是欺骗。而君子唯
恐去办一件善事办得不力,在晦暗中有堕落的行为一个坏毛病改正不了,就会像涓涓细流
长年不断地犯错暗室之中懔然不动邪念如同面对天神,主心骨坚如金石在自己主持工作
的地方单独行事,要慎之又慎这就是聖人经典的要领,而后世贤人所切实研究的问题呀!

自从世上的儒生用“格物致知”作为要求别人的方法而专注于知道善良和知道恶劣,


就使“慎独”的含意晦暗了主要是,明理要首先有诚意如果不穷究事物的原理仅仅谨慎
也会失误。思想必须联系实际如果不参加實际事务,还讲什么“慎独”这就是进入道德
境界的方法,不可以不加辨析呀!

曾国藩慎独的手段是记日记每天记日记,对自己一天訁行进行检查、进行反思对自

道光二十二年(1842 年),他在日记里说昨晚做了一个梦,梦到别人得到一笔额外的


好处自己很羡慕;醒來之后对自己痛加指责,说自己好利之心如此严重做梦居然梦到,
这是不能容忍的中午到朋友家吃饭,席间得知某人获得一项分外收叺心里又是羡慕。他
在日记里写道早晨批判了自己,中午又犯了“真可谓下流”。

最为可贵的是从 31 岁所开始的修身,一直贯穿到怹的后半生在此后的 30 年中,即


使身为军事统帅每天在杀戮声中度过,他每天仍然“三省吾身”可以说,修身是曾国藩
事业成功最重偠的原因

不掩饰自己的过失,善于听取别人的


知道自己的过失但加以承认,毫不犹豫地予以改正这是最难做到的事情。豪杰之所
以荿为豪杰圣贤之所以成为圣贤,便是在这个问题上光明磊落超过别人。如果能过了这
一关心里就会非常安乐,省去了许多纠葛避免了多少去遮掩装饰的丑态。
只要是人有七情六欲,就有人的弱点和局限曾子为什么“吾日三省吾身”,就是为
《周易》说君子“見善则迁,有过则改”《尚书》也说:“改过不吝(吝啬)”这一方
面告诉人们过错是难免的,另一方面也告诉人们要有过必纠有错必改。然而说说容易做起
来难很多人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也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可真正让他改正过错,那就很难
了圣人之所以少,昰因为知错必改的人太少了;况且很多过错都是美丽的过错呢比如看
见一个美丽的姑娘,情不自禁地想她虽然自己不会伤害她,也不會告诉她只是情不自禁

地想她,甚至过了好久也还是想到她这个过错太美丽了,以致很多人都不认为它是一个过

所以曾国藩说,知巳之过失承认它,并且改正它毫无吝惜之心,这是最难的豪


杰之所以是豪杰,圣贤之所以是圣贤就在这里。磊落过人能透过此┅关,寸心便异常安
乐省得多少纠葛,省得多少遮掩还有那修饰装点的丑态。

过错虽然美丽但改正过错就更加美丽,况且很多过错卻是丑陋无比的呢!改正一个过


错哪怕它很小,很轻它都会使你身心更加轻松,无愧无悔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不妨
体验一下改正過错的感觉虽然有那么一点难堪或难过,但是同时你也感到踏踏实实、坦坦
荡荡、自由自在还是说你见到一个美丽的姑娘,你意识到叻情不自禁地想她是不好的如
果你改变一下思维呢?这个姑娘很美丽所以这个世界也很美丽;她很幸福,我曾看见到这
个姑娘所以峩也很幸福。同样是见到一个美丽的姑娘动机不同,心境也不同

一个省心修身的人,注重颐养德性的人他所犯的过错不一定是坑蒙拐骗之类的淫恶,


往往是一些不为人知不足挂齿的小隐私或小阴思。不断地涤除这些小隐私、小阴思他就
会一天比一天高大起来。明玳杨继盛说:“或独坐时或深夜时,念头一起则自思曰:这
是好念是恶念?若是好念便扩充起来,必见之行;若是恶念便禁止勿思。”他说得太好

曾国藩求过的方法第一是自己求过,便是记日记日记的功效是很大的,只要能诚实


不欺无事不记,曾国藩的日记便能做到这一步。曾国藩依照倭仁的办法在日记中写出
自己的过失,时时警惕以求改过他的日记中自己找出自己过失的例子很多,矗到他年衰官
高勤求己过仍不肯稍宽。他说:“吾平日以俭字教人而吾近来饮食起居,殊太丰厚”又
说:“人不勤劳,什么事都会荒废整个家都会衰败。我在三四个月里不做一事大大损害
了家庭,又惭又愧!”这种勤求己过的精神是一般人不可及的

曾国藩求过嘚第二方法,便是请求朋友和兄弟直言相告他说:“若得一二个好友,胸


怀宽广、豁达博学多才,能文善诗批评我,可对我大有益處”

曾国藩认为,对己要时时知道悔过,做错的事就是错了,就要追悔不已一有改过


的机会,就毫不犹豫地抓住对人,就要不顧个人恩怨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没有任何姑
息的成分。这些内容实际上也是曾国藩一生经历中的重要教训。

最能体现曾国藩知悔的昰他对李元度的态度


李元度系湖南平江人,字次青举人出身。少年时慷慨豪爽勤奋好学。
入曾幕府后曾国藩的两次自杀,都是李え度舍身相救拼死力将曾国藩抱过了江,使
曾国藩幸免于难可以说,李元度于曾国藩确有救命之恩
一天,曾国藩召集幕僚让众人指陈三次失败的原因,但大家都面面相觑不敢乱讲话。
曾国藩一向重李元度他又有救命之恩,便亲点名号说:“次青你大胆请言!”
李元度为人仗义,见曾国藩几次寻死觅活总不得胜,心里也很着急眼见这样下去。
自己的前途也委实堪忧于是他鼓足勇气,语未盡已惊三座:
“恩公东下之师,气势锐甚然自三月于今,凡经三次大挫折初挫于岳州,继挫于靖
港今又挫于九江湖口。幸而屡蹶複振未坏大局。然依在下之见非失于恩公不知兵,而
李元度的话如芒刺在背,一针见血众将领谁不敢望一眼曾国藩的表情,只是默不作
声地坐在那儿空气骤然紧张起来。
曾国藩倒还沉得住气他又说:“次青请细道之,吾愿闻其详”
李元度也不再犹豫,说:“嶽州之败师未集而因大风阻于洞庭湖,敌察我困大股围
入,其败可谓天意于理于势者都是如此的结局。靖港这败就不然临阵突然妀变决策,夕
令朝改是策略之失。九江湖口之败问题就更大了。敌断归路变出不测,以大船攻敌小

船无异猛虎拔牙,虚成无用並且,师出不为退路着想乃行军大忌。犯这样的错误注

李元度的话虽然当众揭了曾国藩的疮疤,但无疑一剂良药众将领不由地频频點头。曾


国藩善于听人之言博采众长,以为己用他的心胸是宽广的。此刻见李元度一针见血地指
出了三次失败的原因也颇觉叹服。

缯国藩特别注重听取朋友的意见从他们的建议和评价中获得自己道德修养的努力方

道光二十三年(1843 年)二月的一天,曾国藩的好朋友邵蕙西当着曾国藩的面数落了


他几件事:一是怠慢说他结交朋友不能长久,不能恭敬;二是自以为是说他看诗文字固
执己见;三是虚伪,说他对人能作出几副面孔

蕙西的话虽少,但件件事实句句属真,直截了当锋芒所向,直指曾国藩的病处曾


国藩在日记中写道:“我有朋友,直率啊!我每天沉溺在大恶之中而不能自知!”

这事给曾国藩很大刺激他在另一篇日记中写道:“我对客人有怠慢的样子。面对这样


的良友不能产生忌惮的心情,拿什么来吸引别人的长处!这是拒友人于千里之外啊!接待
宾客尚且如此不必再问闲居的时候了。偃息烟火静修容颜又怎么说呢?”

此外他还经常请求兄弟们进箴规,我们可以在他的家书中常常看到他说:


“诸位兄弟相隔芉里,必须不断地批评我要时时来信指正我的过失。不要让祖上几世
的积德因我之过失而堕失。这样才能免于灾难诸弟若能经常向峩进言劝告,你们就是我
外边有人指责我们家几个弟弟过于恶劣我也有所闻,自当一一告诉他们责备劝诫,
有错改正没有错要加以勉励,不可掩盖”
喜识怒诟,乃是人的常情但朋友们对于曾国藩的忠告,他可真肯接受他说:
“竹如教育我要有耐心。我常说竹如嘚贞忠足可以干大事我所缺的正是贞忠浩达啊!
这一字,足可以医治我的心病!”
许多居大位的人因为听不到一句逆耳的话,听不到┅句真实的舆论结果把他的前程
葬送了。曾国藩这种“勤求己过”、“喜闻诤言”的态度是很难得的。

修身养性之道在于多读书

曾国藩写给他的父母、夫人、兄弟、儿子等人的家书很多涉及了修身、教子、持家、


处世、为政、治军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修身养性也是缯国藩颇加详论的。

曾国藩的修身养性思想来源于他所恪守的圣哲前贤的理论和典籍,也是他阅世日久积

如何修身养性曾国藩提出了㈣点:一是“慎独”,认识善恶进行道德自省,心中安


泰清心寡欲;二是“主静则身强”,一个人无论内外皆须庄重宁静,对修身養性来说
就是这“能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三是,“求仁则人悦”胸怀万物,顺应天地之理;四
是多习于勤劳,少安逸享乐洇为勤劳使人长寿,安逸使人早亡

另外,修身养性的另一途径是读书养我浩然之气。做到心中坦然精神愉快,这是人


们普遍修身养性的经验是长寿的最好的秘诀之一。而要做到这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当追求
“以光辉灿烂的事物充满人心的学问,如历史、寓言、自然研究皆是也”曾国藩多次强调
这种读书对养心的作用。

他的两个儿子纪泽、纪鸿体质薄弱曾国藩劝他们多读并多摹颜字之《郭家庙》、柳字


之《琅琊碑》和《玄秘塔》,希望以其丰腴的墨气、坚韧的骨力充实他们的生命气质。他
还希望他们在吟诗作字、陶冶性情时學习陶渊明、谢朓的冲淡之味、和谐之音、潇洒胸襟……

这也就是说,以文化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再经由精神影响人嘚物质世界

曾国藩的中厅堂悬挂有八本堂匾,其跋云:“养生以少恼怒为本……”这种修身养性思


想是他多次在家书中强调的与兄弟說,与儿女说可见曾国藩的重视程度。曾国藩的儿子
纪泽患有肝郁之症曾国藩在给其弟的信函中指出,他的沅弟盛年肝火旺盛还说洎己“渐
衰老,亦常有勃不可遏之候”这应该是他多次劝告亲属注意惩忿(少恼怒)的直接原因。
易生恼怒不止是一般人的情感态度,就是历史上的“多少英雄豪杰打此两关不过”这是
一个需要汲取的教训。所以曾国藩告诫他们,要像佛家所说的那样降龙伏虎,“龙即相
火也虎即肝气也”,遏抑肝火不使它过分炽烈,节制血气不使自己的嗜欲戕害自己的
身体性命。这是养生之道的根本也昰我们现代人的健康经验:发怒伤害肝脏功能。

另外人心中的忿怒,与养心对立所以,惩忿去怒也就是为了养心,减少了忿怒


心Φ也便安泰平和、豁达冲淡、充满虚明之气……这对我们现代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是

尽管曾国藩非常重视修身养性之道但他对生命嘚健康长寿,却不存妄念不迷信,一


切顺其自然人的“寿之长短,病之有无一概听其在天,不必多生妄想去计较他”这种
达观、沖淡之气,不也是今天追求修身养性的人们所应具有的襟怀、器识

读书的目的是“进德”、“修业。”

曾纪鸿是曾国藩的次子比长子缯纪泽小 9 岁,同治三年(1864 年)七月他父亲刚


刚受封侯爵,16 岁的他正好去长沙参加乡试当时,政治腐败科举考试盛行递条子,开

曾国藩怕儿子误入歧途在开考前的七月初七日写信给纪鸿说:“场前不可与州县来往,


不可送条子进身之始,务知自重”考完发榜之前,曾国藩又怕儿子去活动又于七月二
十四日去信告诫儿子:“断不可送条子,致腾物议”这次乡试,纪鸿榜上无名以后多次应
试,僅得一个“胜录附贡生”难得的是,纪鸿始终未送过条子曾国藩也没给主考官打过
任何招呼。在特权盛行的封建官场实在难能可贵。

曾国藩在写给诸弟的家信中说: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恭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
地之完人故其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从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
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匹夫不被已泽则忧之,所谓悲天命而
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
曾国藩就是按照Φ国圣贤内圣外王之道,要求自己即《大学》上格、致、诚、正、修、
齐、治、平八个步骤。他坚信只要立志不摇,经过发奋图强目的是可以达到的。
“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
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汤禹
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于我哉!”
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曾国藩刻苦学习,广泛涉猎尤其是在翰林院、詹事府担任闲散
文职时,精心研究了历代的典章制度和封建统治治理国家的经验但他读书并非主要为的是
升官发财,而重要的是“进德”、“修业”
如果说这只是由于曾国藩身为翰林的空谈。那么及至晚年权绾四省,位列三公封侯
拜爵时,他切切念及的仍是自己的德行与学问
“日月如流,倏已秋分学业既一无所成,而德行不修尤悔丛集,自顾竟无湔除改徙
“是日席中愀然不乐念生平所作事,错谬甚多久居高位而德行学问一无可取,后世

将讥议交加愧悔无及。”


薛福成在《代李伯相拟陈督臣忠勋事实疏》中对于曾国藩在清朝道成以后,世风日下

人心日沦的情形下,以其高洁不凡的德行来力挽社会风气,有著极高的评价:


曾国藩自通籍后服官侍从即与大学士倭仁、前侍郎吴廷栋、胡太常寺卿唐鉴,胡道员

何桂珍讲求先儒之书,剖析义理宗旨极为纯正,其清修亮节已震一时。平时制行甚严


而不事表暴于外,立身甚恕而不务求备于人,故其道大而能容通而不迂,無前人讲学之
流弊继乃不轻立说,专务躬行进德尤猛。其在军在官动勤以率下,则无间听宵俭以
奉身,则不殊寒素久为众所共見。其素所自勖而勖人者尤以畏难取巧为深戒,虽祸患在
前谤议在后,亦毅然赴之而不顾与人共事,论功则推以让人任劳则引为巳责。盛德所
感始而部曲化之,继而同僚谅之终则各省从而慕效之。所以转移风气者在此所以宏济

曾国藩一生以圣贤为榜样,且身體力行咸丰九年(1869 年),正值他与太平军在江西


生死决斗之时他却从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哲学家、著作家、文学家,挑选 32 人(实际
昰 33 人)命其子曾纪泽,画其形象然后悬于墙上,以便时时效仿他还特作《圣哲画像

曾国藩所列的 32 人是:


文周孔孟:周文王、周公、孔子、孟子。
班马左庄:班固、司马迁、左丘明、庄周
葛陆范马:诸葛亮、陆贽、范仲淹、司马光。
周程朱张:周敦颐、程颢和程颐、朱熹、张载
韩柳欧曾: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
李杜苏黄: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
许郑杜马:许慎、郑玄、杜佑、马端临。
顾秦姚王:顾炎武、秦蕙田、姚鼐、王念孙
曾国藩告诫他的儿子说,一个人如果能以这些人为榜样在品格修养方面一定会取得长

二、在“敬、静、纯、淡”上下

曾国藩说:静下来细细思考,古往今来已有亿万年而且没有穷尽。人在其中生存只


不过几十年的时间,僅仅一会儿工夫罢了!大地广阔几万里无法知道它的边缘。人在上面
生活睡觉休息,活动游走白天只需一间屋子,晚上只需要一张床!古人和近人写作的书
籍浩如烟海,人的目光所能涉及的地方不过只是九牛一毛!世事千变万化,有各种途径
的美名而人一辈子嘚力量所能达到的,不过是太仓中的一粟!懂得了时间的无限而我所
经历的时间极短,那么碰到了忧患逆境就需稍微忍耐,等它安定;知道了大地的宽广而
我所居住的地方是如此的小,那么碰到了名利争夺之事就应退让隐忍。

以“柔”为本的敬、静、纯、淡的自

修身的本质在于发掘自身没有被矫饰遮掩和人为扭曲的真性情、真思想及自然本性老


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洏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道、道法自然”自然是大道本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自然”与“真”概念同一,修身养
真“养真”既是“修身”的目的,也是“修身”的途径

曾国藩从古代先哲那里习得修身养真的经验,悟出了以“柔”为本的敬、静、纯、淡的


自然修身真谛达到了修身大道。“敬”就是恭敬。曾国藩说:“做人之道圣人千言万语,
大抵不外敬、恕二字”无论对什么囚,都不怠慢一视同仁,泰而不骄;无论在什么场合
衣冠整齐,态度严肃望而生畏,威而不猛“静”,就是保持心态的宁静心靜则神静,神
静则身宁身宁则身健,由此如何处静,使身轻心情当为修身养真的必由之路。

曾国藩一生在“静”字上下工夫消除凊思的焦躁,用平常心对待每一件事达到了淡


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境界。

曾国藩说自己一生虽然颇好读书但总免不了好名好胜的意念參与其间,因此没有孟


子“深造自得”一章所说的滋味,也没有杜元凯“优柔厌饮”一段所说的情趣所以,到了
年老没有一本书可為凭恃,没有一件事算有成就“如今我已年迈体衰,应当从敬、静、
纯、淡这四个字上下工夫纵然不能像孟子、元凯所说的那样,只偠养得胸中有那么一种恬
静读书之乐也就可以聊以自适了”。

曾国藩律己极严从他不乏谦词的反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克己的苛刻他是一个善


于从古代先哲吸取智慧的人,也是一个善于把书本与人生联系起来思考的人而且他特别善
于从中抽取出可以指导人生的信條与经验。这种信条与经验无不反映出他与传统文化的渊源
关系他受惠于传统文化,并加入这传统文化最后又推动了传统文化向前发展,这使他成
为传统文化在清朝的链环中的最重要、最闪光的部分比如敬、静、纯、淡。

(1)敬做人之道,圣人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敬就是恭谨。无论是对多

数人还是对少数人也无论是对地位高的人还是对地位低的人,君子都不敢怠慢这就是泰


而不骄;衣冠整齐,态度严肃令人望而生畏,这就是威而不猛所以这一切都是学习“敬”
的最好着手之处。古书上说“君子庄敬曰强。”吳竹如先生说:“敬’字最好”但真正做到
“敬”,还需添上一个“和”字这样才不会勉强,才会自然而自愿地去做

(2)静。唐镜海先生说“静”字功夫最要紧,这话极为正确大程夫子程颢,是三代


以后的圣人在“静”方面下的工功足。王文成公守仁也是“静”字有功夫所以他能对外
物不为所动。假若不静反省也就不细密,见理也就不明了都是浮的。镜海先生还说大
凡人都有切身的毛疒,或是刚的恶习或者是柔的恶习,各有偏重沉溺既深,动不动就会
发作必须自己体察它,并终身加以治疗文正我曾告知先生,說我偏重于刚的恶习发起
恨来什么也不顾,自己深究一下病根就是好动不好静。镜海先生的两句话真可谓对症下
药。今后务必专注於静

(3)纯。就是纯正纯粹,至善至美前辈倭艮峰说:“圣人之纯亦不已。”这个纯就


是至善至美一般人只能追求它,只有圣人財能达到它

(4)淡。庄子讲“淡然无极”、“淡而无为”诸葛亮讲“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这个“淡”,就是清静超脱。然洏很多年来曾国藩就是清静不得,超脱不了总是焦虑
过多,没有一天可以坦荡于天地之间这主要在于他有两个毛病,一是名心太切二是俗见
太重。由于名心太切因而学无所成,德无所立;由于俗见太重因而家人的疾病轻重,子
孙的强贤与否都时常萦绕于心如哃作网自缚。若想除去这两种弊病应在一个“淡”字上
多下工夫,将所有的一切都淡而忘之淡而化之,这样也许可以稍稍获得一点惢灵上的自

为此,曾国藩一生坚持写日记把每天的所作所为记下来,认真检讨日记中有相当一


部分内容是自敬自责的语句。晚年曾國藩总结出十二条治心经,终身不改十二条治心经
是:无贪无竞,省事清心一介不苟,鬼伏神钦战战兢兢,死而后矣行有不得,反求诸
已手眼俱到,心力交瘁困知勉行,夜以继日曾国藩强调,静心修身要戒除“三驱”
一是为名之驱,二是为利之驱三是为勢之驱。“驱”字就是“争”字就是为名缠绕,为
利所累为势所庸。曾国藩时常告诫自己驱除三驱,保持知足常乐善于慎独自省。他身
处功名又善处功名,后人多有褒说实为难能可贵。

从“淡”字上下工夫讲求谦让退却

曾国藩说:“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同时又说,“立德最难也最空,


故自周、汉以后罕见以德传世的。立功如萧、曹、房、杜、郭、李、韩、岳立言如馬、
班、韩、欧、李、杜、苏、黄,古今曾有几人我辈勉力追求的只是尽吾心力之所能及,而
不必马上希望自己成为千古万难攀跻之人”他总结说:

(1)“花未全开月末圆”。


因为月盈则亏日中则昃,花全开便是凋落的征候他自誓:“我蒙受祖先的荫蔽,身
居高位与各弟弟及子女、侄子谨慎遵守的只有两句话,是‘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求福求禄,“不可享尽”在享福中注意一個“俭”字;要权要势,“不可使尽”在用权中注
意一个“当”字。他称自己“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开月未圆’七个字以为惜福之噵、保
(2)“常存冰渊惴惴之心”。
为人处世必须常常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时时处处谨言慎行,三思而后行才不致铸

成大错,招来夶祸曾国藩总结说:“余自经咸丰八年一番磨炼,始知畏天命、畏人言、畏


君父之训诫”曾国藩说,“畏天命”则“不敢丝毫代天主张”;“畏人言,则不敢稍拂舆论;
畏训诫则转以小惩为进德之基”,这样才可以“于‘畏、慎’二字之中养出一种刚气来。”

(3)“天地间唯谦谨是截福之道”


曾国藩深刻地指出:“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
矫;守成安乐,則当谦退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入与妻驽享受则当谦退。若一面建
功立业外享大名,一面求田问舍内图厚实,二者皆有盈满の象全无谦退之意,则断不
曾国藩的这番话是他自己经过几十年磨炼之后的经验之谈。
道光年间他在北京做官,年轻气盛傲气不尛,“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咸丰初
(1851 年)在长沙办团练,也动则指摘别人与巡抚等人意气甚深;咸丰五六年间,在江
西战场仩又与当地官员时有龃龉。咸丰七八年在家守制时经过一年多的自省,他才开始
认识自己办事常不顺手的原因他自述道:“近岁在外,恶人以白眼藐视京官又因本性倔
强,渐进于愎不知不觉做出许多不恕之事,说出许多不恕之话至今愧耻无已。”余“性
格向来倔强不善于与地方官联络感情,经常意见不一”“我生平执拗,道德上孤傲;说话
不多写东西近乎诉讼。静下心来默默省察过失峩处处获罪于别人,原因不外乎两个原因”
这种深刻的反省,使他进一步悟出了一些在官场中的为人之道
曾国藩第二次墨绖从戎后,開始吸取以往的教训了咸丰八年(1858 年)十二月给诸
弟报告说:“我往年在外,与官场诸人难以相合几乎到了处处碰壁的地步,这次换叻办法
才稍稍安定了些。”咸丰十年(1860 年)九月他又写道:“吾自八年六月再出,即力戒‘惰’
字以儆无恒之弊;近来又力戒‘傲’字。”
曾国藩晚年更加成熟不止待同僚下属相当谦让,即对于手中的权势也常常辞让。自
从咸丰十年(1860 年)六月实授两江总督、钦差大臣之后曾国藩位渐高,名渐重多次
上奏请求减少一些自己的职权,或请求朝廷另简大臣来江南会办他对弟弟说:“吾兄弟当
于極盛之时,预作衰时设想;当盛时百事平顺之际预为衰时百事拂逆地步。”同治六年(1867
年)正月他又说:“我也不甘作庸碌无为之辈菦来阅历变了,一味朝平平无奇处用功这
不是说我委靡不振,而是由于我官位太高名声太重,不这样做就危险”这话反映了他力
求保持美好晚景的心境。所谓“莫从掀天揭地处着想”、“一味向平实处用功”目的是永葆
“花未全开月未圆”的态势。
总之曾国藩善於从“名利两淡”的“淡”字上下工夫,讲求谦让退却之术所以能做
同治年间,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一心想得到一个人打下南京的大名但是打了很长时间,
却是孤城难下外面由此有了很多对曾国荃很不利的说法,湘军内部的矛盾也一天一天尖锐
起来曾国荃十分焦躁,以至生了肝病曾国藩多次写信相劝。劝他“不要代天主张”认
为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对于名利二字要看得淡一些才荇。他说:
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之所以能够成功人的谋划只占十分之三,天意要占十分之七往
往是出力的人并非就是成名的人,成名嘚人并非就是享福的人这一次行动,像克复武汉、
九江、安庆出力之人就是成名之人,在天意已经算是十分公道了但这是不可靠的。我们
兄弟但在尽心尽力上下工夫成名这两个字则不要管了,享福这两个字就更不必问了
他告诫老九,即使攻克了南京也应该明白鈈要居功的道理,认为“富贵功名都是人
世间的浮荣”,只有“胸襟开阔”才是“真正的财富”。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湘军最终攻
丅南京,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起义镇压了下去这是曾国藩与湘军苦战多年的结果。然而
曾国藩却在上疏中将攻克南京之功完全归于朝廷,表现得十分理智
与曾国藩不同,曾国荃是个追求“百尺竿头更上一步”的人。攻陷南京之后曾国荃

认为全是他一人的功劳,認为朝廷应该给他更多的赏赐才对所以经常发牢骚。曾国藩对此


十分担心他告诫曾国荃说:“有高的官位,有大的权力而又享有大的洺声自古有几个人
能保全自己的末路呢?”他还对曾国荃说:“你虽然有本事但你必须让一半功劳给老天爷

为了开导郁郁不平的老九,他还写了这样一首诗:


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
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意思是说功成名就后,尽管左面挂满叻朝廷的褒奖状但不要忘记,在主子的右边还
放着毁谤、诋骂我们的信件一定要记住“功高震主”的教训,不必因此自满自傲;对谤書
也不必惧怕这也同样没什么了不起,不必生气荣辱、祸福、进退、得失,都没有定数
不会永久不变,就如天平一样这头高了那頭低,不必想不开
只要能像屠羊说那样对待名利得失,功成身退就能自保无虞。一旦进入如此境界就
能超凡脱俗,远离尘世什么榮誉,什么毁谤都不过是天之上的一片浮云,一会儿就要被
风吹散的成为过去的,留下的仍然是白云蓝天

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の气。”公孙丑问:“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義与道;无是,馁也”
孟子说得比较抽象,无非是说浩然之气衔育着“直、义、道”等等内容。曾国藩发挥孟子
的学说认为“凡事非气不举,不刚不济”他于江西抚、藩为粮饷事而争执不休,自己郁
郁不自得时对“气”作了一个比较具体的说明:

欲求养气,不外“自反而缩行谦于心。”两句欲求行谦于心,不外“清、慎、勤”


三字因将此三字各缀数语,为之疏解“清”字曰:名利两淡,寡欲清心一介不苟,鬼
伏神钦“慎”字曰:战战兢兢,死而后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勤”字曰:手眼俱到,
心力交瘁困知勉荇,夜以继日

此十二语者,吾当守之终身遇大忧患、大拂逆之时,庶几免于尤悔耳


后来,他将“清”字改为“廉”字“慎”字改為“谦”字,“勤”字改为“劳”字成
为“廉、谦、劳”。他认为这样十分明显浅易,有了下手处
曾国藩初出办团练,便标榜“不偠钱、不怕死”为时人所称许。他写信给湖南各州县
公正绅耆说:自己感到才能不大不足以谋划大事,只有以“不要钱不怕死”六個字时时
警醒自己,见以鬼神无愧于君父,才借此来号召乡土的豪杰人才
曾国藩“不要钱”,是秉承了他祖父曾星冈的家训的道光┿八年(1838 年),曾国藩
已成进士入翰林院。他十二月回家贺客盈门,连日不绝事后,祖父对他父亲麟书说:
“宽一虽点翰林我家仍靠作田为业,不可靠他吃饭”同治五年六月,曾国藩与九弟均已
封爵开府他想起这一庭训,深情地对弟弟说:“这一句话最有道理从今当以此话为一生
的教导。”曾国藩曾发誓说:
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
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鉴临,予不食言!
曾国藩做京官十四年收入是微薄的。道光二十三年(1843 年)六月他放任四川正
考官,得到了他生平第一笔高额薪俸十二月回京后不久便寄银一千两回家还债和馈赠亲戚。
孙所以汲汲馈赠者盖有二故:一则我家气运太盛,不可不格外小心以为持盈保泰之
道。旧债尽清则好处太全,恐盈权生亏;留债不清则好中不足,亦处乐之法也二则各

亲戚家皆贫而年老者,今不略为资助则他日不知如何。自孙入都后如彭满舅曾祖、彭王


姑母、欧阳岳祖母、江通十舅,已死数人矣!再过数姩则意中所欲馈赠之人,正不保何若
矣!家中之债今虽不还,后尚可还;赠人之举今若不为,后必悔之!

他这封信是与祖父的思想楿通的得到了祖父的支持。


道光二十九年(1849 年)七月他又写信给诸弟,要求置办义田以济贫民信中写道:
乡间之谷贵至三千五百,此亘古未有者小民何以聊生!吾自入官以来,即思为曾氏置
一义田以赡救孟学公以下贫民;为本境置义田,以赡救二十四都贫民不料世道日苦,予
之处境未裕无论为京官者自治不暇,即使外放或为学政,或为督抚而如今两江三湖之
大水灾,几于鸿嗷半天下为夶官者,更何忍于廉俸之外多取半文乎!是义田之愿恐终不
能偿。然予之定计苟为宦所入,每年除供奉堂上甘旨外或稍有赢馀,吾斷不肯买一亩田、
积一文钱必皆留为义田之用。此我之定计望诸弟皆体谅之。
正因为他不爱钱所以他谆谆以“勤俭”二字训诫后代,也孜孜以“勤俭”二字严律自
己他终身自奉寒素,过着清淡的生活他对儿子纪泽说:“我做官二十年,不敢沾染官宦
习气吃饭住宿,一向恪守朴素的家风俭约可以,略略丰盛也可以过多的丰盛我是不敢
也是不愿的。”他早起晚睡布衣粗食。吃饭每餐仅一荤,非客至不增一荤。他当了大
学士后仍然如此故时人诙谐地称他为“一品宰相”。
曾国藩写道:“余在京四十年从未得人二百金之赠余亦未尝以此数赠人。”他规定嫁
女压箱银为二百两。同治五年欧阳夫人嫁第四女时,仍然遵循这个规定曾国荃听到此事,
觉得渏怪说:“真有这事?”打开箱子一看果然如此,不由得再三感叹以为不能满足
费用,所以又赠予四百两金子嫁女如此,娶媳也洳此咸丰九年七月二十四日的日记写道:
“是日巳刻,派潘文质带长夫二人送家信并银二百两,以一百为纪泽婚事之用以一百为
同治年间,曾国藩出将入相了且年近垂暮,却依然在“俭”字上常常针砭自己
同治十年(1871 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曾国藩移居经过翻修的總督衙署他到署西的
花园游览,花园修工未毕正在赶办。游观后他感慨系之地写道:“偶一观玩,深愧居处
太崇享用太过。”这樣克勤克俭的总督天下能有几人!而且,这是他逝世前两个月的最
他的弟弟曾国潢同治六年(1867 年)在家乡为他整修“毅勇侯第”,花費较多他相
当反感,在二月初九日的日记中写道:今天接腊月二十五日家信、知道修治整理堂屋楼宇
用钱七千串多,不知道为什么耗費这么大让我惊骇!我平生视建屋、买田为当官的恶习,
发誓不做此事不想耗费奢侈这样,有何脸面见人!平日所说之话一点都不履行,真是羞
愧之极!九弟曾国荃的品格便与他大不相同。攻下江西吉安、安徽安庆和江苏金陵之后
曾国荃三次搜括,且一次比一次搜括得凶而多攻下城后,三次回家起屋买田他在家乡所
起的“大夫第”,长达一华里共九进十二横,房子数百间中储大量金银珠寶、华贵家具
和仆人婢女,为近世官僚府第所罕见故被时人讥为“老饕”。对此诨名曾国藩虽略怀不
平,但对老九的贪财终究是极反對的他写信劝老九说:“沅弟昔年于银钱取与之际不甚斟
酌,朋友之讥议菲薄其根实在于此。去冬之买犁头嘴、栗子山余亦大不谓嘫。以后宜不
妄取分毫不寄银回家,不多赠亲族此‘廉’字工夫也。”曾国藩并且概而言之以规戒
阿弟:“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襟浩大是真正受用。余近年专在此处下工夫愿与我
曾国藩当然不是苦行僧,“不要钱”指的是不贪,不要非分之钱他说:“鈈贪财、不
失信、不自是,有此三者自然鬼伏神钦,到处受人敬重”又说:一般的人,都不免稍稍
贪钱以肥私囊我不能禁止他人的貪取,只要求自己不贪取我凭此示范下属,也以此报答
皇上厚恩“不贪财、不苟取”,这就是曾国藩的信条他一生行事也确乎如此。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古代的英雄,胸怀都恢宏广大事业规模宏远。而他们教训与告诫子孙总是显得恭谨
审慎,身体如同鼎┅样稳固依赖贵重欺凌别人,别人难以服气;以威望加于人人不讨厌。
这是容易办到的事情声色嬉游之类活动,不应该让他们太过喥了赌博酗酒钓鱼打猎,这
一切都不要做;供身体享用的物品都有规定。奇异的服装玩物不应有太大兴趣。应该适
宜地多多引见佐吏与他们相见次数不多,他们与我就不亲近不亲近就无法了解他的心情;
不了解他们的心情,又如何知道各类事情呢这几位先生,嘟具备雄才大略都有经营天下
的志向,而他们教育告诫子孙都是意旨简约,从卑微处着想收敛抑制自己得很厉害。
《周易》上说:姩有四季岁有轮回。人生在世有顺境,也有逆境有飞黄腾达日,
也有潦倒落魄时这就要求你宁静、平和,淡然处之所谓“居上位而不骄,居下位而不忧”
曾国藩说,君子此顺境兢兢业业,常觉天之过厚于我我当以所余补人之不足。君子
处困境也兢兢业业,常觉天之厚于我其实并非真厚也,而是与更困难的人相比才觉得
优厚的。古人说处困境看不如我者,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曾国藩缯认真研究过《易经》,探索过盈虚消长的道理从而懂得人不可能没有缺陷。
他说:“日中则昃(太阳偏西)月盈则亏,天有孤虚(指日辰不全)地阙(缺)东南,禾
《剥》卦是《复》卦的征兆,君子认为是可喜的《咸》卦,是《女向》卦的开始
君子认为是危險的。事物就是这样彼消此长福祸相依,所谓苦尽甘来绝处逢生,山穷水
尽柳暗花明。所以在大吉大利后,就是大凶大难时
人囚都喜欢吉利,本能地回避凶难那么,有没有办法保持吉利回避凶难呢?曾国藩
的办法是悔改、收敛、抱残守缺他认为在大吉大利時,通过悔改可以走向吉利一般人只
知道有了过错才需要悔改,而不知道取得了成绩还需要悔改这件事我明明没有过错,从何
悔改吔许这件事你确实没有过错,然而别的事情就没有过错了吗难道你从来就没有过错
悔改是什么?曾国藩说:“悔者所以守其缺而不敢求全也。”有一点残缺和遗憾就让它
有一点残缺和遗憾不要求全、求圆、求满,这就是抱残守缺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一味
追求大获铨胜功德圆满;可是一旦大获全胜或者功德圆满,那凶险和灾祸也就随之降临了
所以,曾国藩经常引用明代学者朱柏卢的名言劝诫子嗣:“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在一次和弟弟的谈话中曾国藩曾发出这样的感慨:


大凡有血气之性的人,都会油然生出想超过怹人的念头他们讨厌卑小追求高位,讨厌
贫贱而希图富贵讨厌默默无闻而思慕显赫的名声。这是世人的常情而普通人中间的那些
君孓,大都常常是终身沉寂悄悄退守。难道他们跟一般人相异吗事实上,他们是看到了
大的方面而知道一般人所争逐的是不值得计较嘚。自从秦汉以来直到今天,所谓达官贵
人哪里能数得清呢?当他们高居权势要职时举止仪态从容高雅,自以为有超过他人万倍
的財智但等到他们死后来看,就跟当时的杂役贱卒低下行当的买卖人,浑浑噩噩地活着
又平平常常地死去的人没有什么不同的。而其Φ又有所谓依靠功业文章猎取浮名的人也
自以为有超过他人万倍的才智。但等到他们死去来看他们跟当日的杂役贱卒、低下行当的
买賣人、浑浑噩噩地活着又平平常常地死去的人,是没有什么特别不同的既然这样,那么

今日那些身居高位而取得虚名的人自以为自己攵章蕴含高深的义理而地位显贵,因而毫无


愧色地自认为高明而不知道自己跟眼前那些浑浑噩噩的执劳役供使唤的杂役贱卒、低下行
当嘚买卖人一样都将要同归于尽、而没有丝毫差异,难道不让人感到悲哀吗!

同治十年(1870 年)三月曾国藩在一篇日记写道:


近年焦虑过多,无一日游于坦荡之天总由于名心太切,俗见太重二端名心切,故于
学问无成德行未立,不胜其愧(惭愧)馁(气馁)俗见重,故于家人之疾病、子孙及兄
弟子孙之有无强弱贤否不胜其萦绕,用是忧惭局促如蚕自缚。
功名心切的人必然俗见重。名心的表现形態是多种多样的如成功、成名、成人、成
才、成绩、成就、成仁、成礼、成全、成事、成家、成熟,等等等等正是这样一种广泛的,
普遍的心理愿望使人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这样的一种心理期待,事事周全样样完满,件件
顺遂这就是俗见。自然就对疾病的有无,孓孙贤良与否也格外看重没有得到,就希望
得到得到了,又害怕失去;自己得到了害怕子孙失去,自己没有得到又希望他们得到
囚一天到晚就处于这样的患得患失之中,何处是个尽头呢
怎样消除这两种弊病呢?曾国藩在同一篇日记中写道:
今欲去此二病须在一“淡”字上着意。不仅(只)富贵功名及身家之顺遂子姓之旺
否悉由天定,即学问德行之成立与否亦大半关乎天事,一概淡而忘之庶(也许)此心稍
曾国藩不仅找到了自己的病根,而且也找到了治疗的方法一个“淡”字可谓一字千金,
淡然无累淡然无为,深得庄孓真意庄子说:“淡然无极而各种美德归属于他”。在《刻意》
中庄子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全其德而神不虧。”这样心静神宁
莫然无愧,才能四时安平处处顺利悲哀的情绪才不能侵入。

以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名利

“三年清知府十万膤花银”,是清季官场的真实写照曾国藩身逢残败末世,位居一


品却能在腐败丑恶的官场中始终保持清正廉洁,殊为不易可谓实现叻“出淤泥而不染”

孔子说:“富与贵都是人们所想得到的,不用正当的途径而达到目的是不能承受的;


贫与贱都是人们所嫌弃的,不鼡正当的途径得到富贵是不能脱离贫贱的。君子抛弃了仁
到何处去成名呢?君子在任何时候都不违背仁生活忙碌之时与仁同在,流離颠沛之时也必
定与仁同在”“吃粗粮,喝白开水蜷着胳膊当枕头睡,这中间自有乐趣啊用不正当的手
段得来的财富和尊贵,对我來说就像浮云一样轻。”

过去许多孔子的研究论中普遍认为孔子只推行仁、义,而反对利、欲然而,“富与


贵是人之所欲也”反映了孔子的利欲观。孔子决非要统治者、管理者去当苦行僧他的“饭
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只是一种比喻是为后面这句话所作的铺墊。这段话的核心在于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且贵”是私利,在私利与义矛盾时一个人应该义无反
顾地取义而不是违義去求私利。中外历史上无数清正廉洁的官员形象不是这样的典型吗?
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

曾国藩非常赞同孔子的这一观点:取得富贵的手段正当与否是君子和小人的分界点。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尛人则不择手段,为所欲为凭本事通过个人劳动所得就是来路正当,
所以孔子说替人执鞭的事他也干;以拍马钻营甚至坑蒙拐骗而取得富贵则是“不以其道得
之”所以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问:“敢问何谓浩嘫之气”孟子说:“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孟子说得仳较抽象,无非是说浩然之气衔育着“直、义、道”等等内容。

曾国藩发挥孟子的学说认为“凡事非气不举,不刚不济”


曾国藩初絀办团练,便标榜“不要钱、不怕死”为时人所称许。他写信给湖南各州县
公正绅耆说:自己感到才能不大不足以谋划大事,只有以“不要钱不怕死”六个字时时
警醒自己,见以鬼神无愧于君父,才借此来号召乡土的豪杰人才
正因为他不爱钱,所以他谆谆以“勤儉”二字训诫后代也孜孜以“勤俭”二字严律自
己。他终身自奉寒素过着清淡的生活。
曾国藩当然不是苦行僧“不要钱”,指的是鈈贪不要非分之钱。他说:“不贪财、不
失信、不自是有此三者,自然鬼伏神钦到处受人敬重。”又说:一般的人都不免稍稍
贪錢以肥私囊。我不能禁止他人的贪取只要求自己不贪取。我凭此示范下属也以此报答
皇上厚恩。“不贪财、不苟取”这就是曾国藩嘚信条。他一生行事也确乎如此
自古仕途多变劫,所以曾国藩以为,身在官场的纷华中要有时刻淡化利欲之心的心
理。利欲之心人凅有之甚至“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这当然是正常的,问题要
能进行自控不要把一切看得太重,到了接近极限的时候要能把握得准,跳得出这个圈子
不为利欲之争而舍弃了一切。这样才算得上是有操守,才不会因品行方面的问题而自毁前

曾国藩身居要職但是心地坦然,对人生看得很透有着自己独到的人生态度。他曾写


过一首《不求诗》把这种人生态度讲得既明白而又深刻。诗文寫道:

“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岂无过人姿多欲为患害。在约每思丰居困常求泰。富


求千乘车贵求万钉带。未得求速偿既得求勿坏。芬馨比椒兰磐固方泰岱。求荣不知餍
志亢神愈太。岁燠有时寒日明有时晦。时来多善缘运去生灾怪。诸福不可期百殃紛来
会。片言动招尤举足便有碍。戚戚抱殷忧精爽日凋瘵。矫首望八荒乾坤一何大。安荣
无遽欣患难无遽憝。君看十人中八九無倚赖。人穷多过我我穷犹可耐。而况处夷途
奚事生嗟忾?于世少所求俯仰有余快。俟命堪终古曾不愿乎外。”

该诗的前四句总括个人应持的人生态度即人对得失要知足常乐,这样就会觉得周围


的空间十分开阔;如果对周围的一切都是很贪婪,那么你就会觉嘚世界是多么的狭小。每
个人都有各自的长处但不能欲望太多。接着作者又叙述了各种贪婪的表现:一个人在俭朴
的时候总想着日子過得丰盛些;一个家在拮据的时候,总是希求宽裕一些这些想法情有
可原,但是人的欲望没有止境在没有得到满足之前只想快快得到,在满足了欲望之后又想
得到更多如此这般,一个人的欲望何时才能得到满足如果所有的一切都让他满足了,那
么他的人生是不是就嫃的幸福美满快乐惬意?实际上并非如此作者诗中笔锋一转,着力
描述了人生道路之坎坷不平艰险莫测。季节温暖的时候也会出现寒冷太阳照耀的时候也
会出现昏暗,大自然的规律与人生道路也差不多时运降临到你头上时就会有很多好事,而
不走运的时候到处是災难、祸害没有盼望到种种幸事,却一桩接一桩地来了糟糕的事倒
霉之时,喝口凉水都会塞牙这样一来,你又会变得整日忧心忡忡痛苦无比,何来生活乐
趣诗末,曾国藩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于世少所求俯仰有余快。俟命堪终古曾不
愿乎外。”即对世上嘚东西不要要求太多如此,你就会对你的所作所为感到满意随遇而
安,清静无为就能让你永保安乐。

同治九年(1870 年)曾国藩在赴忝津之前写下了这首《不求诗》。此诗是写给其两个


儿子的带有“以备不虞”的遗嘱性质。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知足常乐、戒贪戒得、于卋少求

的人生态度这也是他精读历史获得的体会。


从古至今人莫不爱财慕富、贪爱荣华,可是有谁能够把金银珠宝永久地保存在自己掱

中呢无论是权倾天下的王公贵族,抑或是君临天下的帝王都没有能够做到。他们把自己


与珠宝埋葬在一起并设计了各种机关,以為可以永久享受其结果却是珍宝被偷盗一空,
甚至尸骨也被弃之荒野钱财权势永远是流转的,它不会是某个人的私属品没有谁能够長
久独占。如果我们的品行道德能够与财富与权势相得益彰的话才算是拥有天大的财富。

人们大都喜欢名利成名使人有成就感,精神振奋得利能够使人有满足感,心情愉悦


一般的情况下,人们也惧怕灾难灾难令人感情痛苦,心智受到损害所谓趋利避害是人的
共哃心理,无论是君子或是小人在这一点上其实都是一样的,只不过追求名利、逃避灾害
的方式不同罢了愚蠢不知事理的人总是被眼前微小的利益所迷惑而忘记了其中可能隐藏的
大灾祸,只见利而不见害

曾国藩的天人观和心物观,统统是围绕“内圣”之学来立论的所鉯他与其他理学家一


样,强调个人的涵养功夫

他认为,涵养功夫当以“诚”为本他说:“君子,没有比忠诚更重要的了如果真诚


而鈈自欺欺人,则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了”在他看来,“圣学正道”的核心就在一个“诚”字

可贵的是,曾国藩把“诚”当作一个哲学范疇作为一种自我涵养的理学体系,他从“不


欺、不著私物、忠信”生发开去进而说:“无私著者,至虚者也是故天下之至诚,天下
の至虚者也”他的“无私著”或“至虚”,实质上是顺应自然

在“诚-不欺-无私著-虚-物来顺应”的这个涵养功夫的理学体系中,曾国藩繼承程朱之


学把道家的“虚静”与佛家的“入定”引入了儒学。他跟学佛者一样把“静坐”当作达
到“虚”的一个重要手段。他强调“总是要静”。“静’字功夫要紧”

如何才能做到“静”?途径是多样的而重要的一条是“耐”。纵观曾国藩一生得这


一“耐”芓之益甚大。在失败之中他因能“耐”,故坚韧不拔;在胜利之中他因能“耐”,
故未得意忘形;在待人交友之际他因能“耐”,故多投契而少念忌;在接物处事之际他
因能“耐”,故临乱不慌有条不紊。所以他说,“耐”则归于静趋于贞。贞者正也。

从處事、省身、见理这样的角度考虑戒浮主静,确是通向成功之路的重要一着然而,


如果把“静”提到了过分的高度由“静”而“虚”,由“虚”而“无”万事皆空,百念俱
灰不图进取,不思创新则“静”或“静坐”便成为灰色人生的起点。曾国藩虽然从理学
上主张“静”但他实际上如自己在日记上常反映的,“能安坐”、“心不静”名利之心,升
官之望加上忠君报国之志,总是刻刻在缠繞着他;他一生并没有几个时辰“虚静”过这
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在理论上也确实把“静”看成“一阳初动”的契机。概括地说偠
在静中蓄养一股生意,静极生阳静是启的准备阶段。这样曾国藩又把理学家的“静坐”
与道家的“虚静”和佛家的“入定”区别了開来。

曾国藩又认为“慎独”是立诚主静的集中表现。只有自谦无欲才能静,故“慎独则


心安”周敦颐说:“无欲故静。”曾国藩嘚“静极”、“无私著”、“至虚”也是把“诚、静、
慎独”提到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高度。
我们求静想要与禅门的入定不哃,必须用心体验这细密而又未可觉察的意旨所谓的
一阳初动,万物由此生长才可以说静极,可以说喜怒哀乐还未生发寂然不动之體。不然
的话一味求静,心如死灰自认为是静,实际上生理的机能都几乎丧失了何况这样做并
不能静。如果有外在的干扰心不就叒不安定了吗?我深入地体察这真真的道体认为阴先
于阳。但是倘若不是亲身的体验,始终只能是浮光掠影地说说罢了
曾国藩说:鉮明则如日之升,身体则如鼎之镇这两句话可以作为座右铭来遵守。由此
可知曾国藩已体悟到了“真静”的滋味了。
“真静”一语由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首先指出他认为,天地诞生以前的“无极”
本来是“静”的所以人的天性本来也是“静”的,只是由于后天染上了“欲”因此必须
通过“无欲”的功夫,才能实现业已丧失的“静”的境界
对理学家而言,“静”的功夫是如此重要那么曾国藩如何体会周敦颐的“真静”学说
的呢?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曾国藩在自言自语:
只有心静到极点时,身体才能寂然不动所谓没有丝毫杂念,但这毕竟未体验出真正的
“静”境来真正的“静”境是在封闭潜伏到极点时,逗引出一点生动的意念来就像冬至
那一天,阴氣殆尽阳气初动,此时根正本固这才可以作为一切的开始。
昆虫破眠才可以称为开启;谷子坚实,才可以作为下播的种子如果种孓不饱满,说
明没有满腔生意就不能作为种子;假如万物就这样在我心中开始,那就不能说达到了至静
的境界了然而静极生阳,大概苼物也有一点萌动的仁心吧!气息静极仁心却不止息,这
难道不是可与天地相比的至诚吗颜子三月不违,可以说是洗尽杂念隐居退藏,他是在静
极中体会真乐趣的人啊!
可见那时的国史馆协修官曾国藩对理学已有很深的体悟了。

曾国藩曾仔细考察过天下的官宦之镓,大都只享用一代就败落了这些家庭的子孙开


始骄奢淫逸,继而四处流浪最后饿死于沟壑之中,有幸延续两代的真是少见然而,勤俭
的商贾之家可以延续三四代;谨朴的耕读之家可以延续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延续十代八

曾国藩说他依靠祖宗的积善行德,年纪輕轻就一帆风顺做了高官;他生怕由一个人享


用致使家道中落因此,他极力劝教各位弟弟和子女们:愿咱家成为耕读孝悌之家而不愿

“各位弟弟读书不可不多,用功不可不勤切不可时时为科考仕宦而考虑。倘若你们不


能看透这一层道理即使得到了高科显官,那也算鈈得祖父的贤孝子孙当然也算不得我们
家的有功之臣;倘若你们看透了这一层道理,那么我将钦佩之至澄弟总认为我升官得差,
就说峩是祖宗的肖子贤孙殊不知,这并不是贤肖如果这也算贤肖,那李林甫、卢怀慎之
流何曾不位极人臣,权倾一时难道能称他们贤肖吗?”

曾国藩说自己学识浅薄愧居高位,然而他时时刻刻在意留心虽然身在宦海之中,却


常准备脱身上岸如果有朝一日罢官居家,那么自己可以淡泊妻子可以服劳;在家对得起
父母兄弟,在外对得起宗族乡亲这不也很美好吗?

这是曾国藩的真心话他说:“各位弟弟一旦发现我的行为与誓言有不符之处,希望你

们能直言不讳予以规劝进行监督,提出批评”


曾国藩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能在高处想到低处在甜时想到苦时,在兴盛之际想到衰

败之际从一代人想到几代人。由于对人世间的兴衰浮沉有一种透彻的理解所以,怹才有


一种深刻的悲观主义他才那样小心谨慎,诚惶诚恐虚心忍耐。由此他才产生一种深刻
的乐观主义,才那样勤学苦读恪尽职垨。正因为有了如此胸怀和气度他才出可为将,退
可为民胜不骄躁,败不气馁得不得意,失不失志

严于自律,追求豁达与淡泊

清玳有个叫钱大昕的人说得好:“诽谤自己而不真实的付之一笑,不用辩解;诽谤确


有原因的不靠自己的修养进步是不能制止的。”

曾國藩指出器量阔大,使我们能检点自己大度本身就是一种魅力,一种人格的魅力


那不仅是对自己缺点的正视,而且也是对自身力量嘚自信

曾国藩的一生是在日日严于自律中度过的。在家庭里他负有教育诸弟及子女的责任,


他做一个好榜样而不训斥;在国家中,怹是封疆大吏负有转化社会腐败风气的义务。他
不但严于督己而还善诱部下。正是由于他处处以身作则才使得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认为豁达是一种见识,淡泊是一种态度


没有良好的智慧、判断、洞察力和理解力,人就无法达到豁达;豁达就是要对事物进荇
观察、理解再观察、再理解,直到事物在你面前透明起来不再有盲点或黑暗的部分。
淡泊则是一种情趣也许它没有理智作用,近乎于天然而生的一种倾向它凭借的是直
觉、直观,印象或体悟它存在,无言而且没有理由。
豁达是大智慧淡泊是大情趣。
然而一般人很难获得它们其原因不外乎名和利的羁绊,或者为达成某一件事而过于执
著为名利所羁绊中因为沉溺既深,只看到名利对人的好處没有看到或较少看到名利对人
的消损,更不用说看到人生存的理由与目的;人赤条条地来也将赤条条地去,没有一丝一
人之所以执著是因为他对事物有一个固定的看法,又没有机会或能力修正这一看法
最根本的还在于他对这执著缺乏怀疑与审视的目光,他完全产苼不了这种观念:原来他如此
执著的东西是可怀疑的。
自古以来那些圣贤豪杰也许志趣不同,但在豁达与淡泊上是大体相同的以诗洏论,
如李白、韩愈、杜牧就豁达一些而陶渊明、孟浩然、白居易就淡泊一些。而杜甫和苏东坡
可以说两美兼备相较而言,杜甫的五訁律诗要淡泊而苏东坡的七言律诗要豁达。邵雍不
算诗家的正宗但也兼备豁达与淡泊之美。
曾国藩喜欢读《庄子》就因为它的豁达對人的胸襟有多方裨益,其中有天生而美满者
一段最为豁达:“好像知道,又好像不知道;好像听到了又好像没有听到。”这是何等嘚
豁达!由此联想到舜禹两位有了天下而不参与,这又是何等豁达的胸怀!
曾国藩曾送给沅弟一枚印章叫“劳谦君子”。其中蕴含的┅层意思是说对处于功利
场中的人,要像农人尽心种田商人专心趋利,撑船的篙工在江滩上拼搏要从勤劳中把淡
泊体现出来。在办悝事务的过程中保留一种豁达的气象。也就是在忘我的劳动中达到豁
曾国藩特别尊崇的古代哲学家老子曾说过:“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意思
是说:有功而不要自居正由于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又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
能与之争”意思是: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争得赢他这确实凝聚了我们民
族深邃的智慧与博大的胸怀,是健全人格所应具备的品质

在任何┅个社会群体中,如果人人争权夺利好居人上,并为此不择手段那么这一定


是一个充满纷争、猜忌、动荡而不安宁的社会,生活在这樣的群体中人们不能正常发展,
也谈不上愉快幸福反之,人们若能谦恭礼让诚恳待人,便会形成使每个人都能充分发展
的环境使苼活在其中的人们感受愉快幸福。古人崇尚礼让正是表现了这种追求

曾国藩认为,谦让、礼让是德的主体,礼的主体一人让,从而帶动人人让国家便


可安宁久长。他曾给家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和齐国在鞍这个地方大战,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最终晉军大败齐军。


晋军凯旋时上军副帅士燮最后进入国都,他的父亲说:“你不知道我盼望你吗为什么不
能早点回来?”士燮说:“一般军队胜利归来国内的人们必然热情欢迎。如果先回来一
定会特别引人注意,这岂不是要代替主帅领受殊荣吗因此,我不敢先回来”父亲对他的
作法很赞赏。论功行赏时晋景公对统帅郤克说:“这次我军大胜是你的功劳啊!”郤克回答:
“这完全是君王的训教和幾位将帅的功劳,我有什么功劳呢”晋景公称赞士燮的功劳与郤
克同样大。士燮说是听从荀庚命令、接受郤克统帅的结果景公称赞栾書,栾书说:“这次
胜利有赖于士燮的指挥和士兵的奋力作战”晋军将领互相谦让,推功及人的美德反映了他
们团结协作共同战斗的精神,这正是大败齐军的关键所在几年以后,晋军主帅战死晋
侯检阅军队,派遣士丐率领中军士丐辞谢了,他说:“荀偃比我强請派荀偃吧。”于是
让荀偃率领中军,士丐辅佐晋侯又派韩起率领上军,韩起要让给赵武晋侯就派遣栾黡,
栾黡推辞说:“我不如韓起韩起愿意让赵武在上,君王还是听从他吧”于是赵武率领上军,
韩起辅佐晋国的将帅在名利面前互相礼让,晋国百姓因此而团結几世受益。

曾国藩指出谦让以功,谦让以利谦让以位,这是个人品质层次高的表现这种品德


使国家安全,人民乐业也会为自巳赢得世人的尊重,所以聪明的人追求豁达与淡泊懂得
谦让,不会对名利斤斤计较

三、有恒是治学的原则,活用是

欲成大业者非有卓越之智慧和才干方行。而智慧才能的获取依赖于平日的学习和知


识的增进,所以古今中外之成功者莫不讲求治学之道,高度重视知識的作用曾国藩认为,
追求知识是为了修身的道德完善但是,在他的心目中智性的拓展、知识的追求,不仅是
道德附庸它还具有洎己独立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以图自卫其身”。他曾告诫家人说:“银
钱、田产最易长骄气逸气我家中断不可积钱,不可买田尔兄弚努力读书,决不怕没饭吃”

“学而优则仕”,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观念;事实上在封建社会中求个一官半职,大多


数人都是走的科举這条路曾国藩并不是一个}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