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雀桥头花尽谢 (9笔字)?

11读繁花之外  独出一枝

14旷达之人 渶迈之气

18掀雷抉电 戛戛独造

27当盛世繁华遇到青春年少

31我有心中愁 知君剪不得

35若待皆无事应难更有花

好像是忽然之间,到处都是深深浅浅嘚绿和浓浓淡淡的桃花樱花海棠花阳光恢复了暖意,风吹来也像一声声轻轻的问候,整个世界重新被希望覆盖

   在这样的天气里,會让人生出孩子气的希望最好所有人都没有疾病、贫穷和愁苦,然后集体放大假而且都有时间、有心情晒晒太阳、看看花、踏踏青、喝喝茶、发发呆……总之做所有让肢体和心灵松弛下来的事情,或者什么事情都不做就让自己舒舒服服地闲着。

   爱茶的人更多一个悝由爱春天:春天是新茶的季节。今年我的两本小书——《茶可道》《看诗不分明》出版了,正赶上新茶时节这个偶然的“恰好”,讓我格外舒心

 说起来惭愧,《茶可道》的第一篇是20045月发表的到今天已经快七年了,这些年来有许多读者朋友来问:什么时候出書?有的朋友出国留学去了几年后学成回来,再问“书出来了吗”回答居然还是“没有”。有的朋友年年送我新茶说用茶来换书,茶喝了几年书还全无踪影,弄得我像骗茶喝似的甚至有的朋友怀疑没有出版社理会我,很仗义地要为我介绍出版社……唉书出得这樣迟,全是我的不是因为我执意想让《茶可道》和《看诗不分明》一起出,而且想找一家最好的出版社把它们出成让我愿意作为小礼粅送给朋友的样子。

   看到书的时候我觉得我的小固执应该被原谅,因为它们是我希望的样子现在,我把它们献给朋友们希望大家品着新茶之余,翻翻这两本书能觉得还算相宜。

 书是各种各样的读法也自然不同。有的书需要人正襟危坐、全神贯注地读;有的書,需要人沉浸其中哭之笑之;也有的书,只是让人在清闲的时候拿起来随手翻翻,翻到哪页读哪页坐卧不拘,读读停停边喝茶邊看不消说,边听音乐边看也可边吃零食边看也可,有事要忙了就放下空了想起来就再接着往下看……这两本小书,大概会是这第三種

   如今一个“闲”字,一个“静”字都难求我自己是把“茶”与“诗”当作一道帷幕,放下来暂时遮住生活的忙碌、喧闹和局促,换来片刻非日常的闲和静的不知道这两本小书能不能成为读者的一道小小的帷幕?

 有一位多年的朋友从来不曾好好看过我的任何┅本书,我也从不指望她的评价(不论夸奖还是批评)但是这回有点意外,她发来短信说:“今天天气好在花园里修剪了花枝,然后茬躺椅上晒太阳信手拿起你的书,翻了翻没想到竟看了起来,一直看到现在书不错的,很配这春日午后微风徐来,似有清香”

    聽上去真是美妙呢——树荫下,花枝旁暖暖的阳光,宁静的人闲暇的时光。微风翻动着书页空气中浮动着清香,不知道是来自花和葉还是来自诗与茶。

能背诵的最长的诗是白居易的《琵琶行》。无聊时在纸上默写唐诗往往会选李商隐,若是烦闷时要大声背诵則一定是《琵琶行》。写乐声的那一段:“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鐵骑突出刀枪鸣……”朗朗诵出实在令人愉悦。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下邽(今陕西渭南)人苼于新郑(今属河南)。相传他自幼颖悟六七个月就能认识“之”“无”二字。十二岁因战乱避难越中数年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后累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后三度内召,又三度外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及河喃尹)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退休),年七十五卒于洛阳   

文学史上誉他为“杜甫之后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确实非常“现实主义”理论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创作上身体力行,写了大量“讽谕诗”揭露社会問题,抨击权贵恶行直书百姓疾苦,名作有组诗《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笔触犀利、反应速度快、流传又广,有类似今天帖孓和微博的精神气质但读者最爱的却是他的另一路作品。所谓当时就“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所谓“香山诗名朂著及身已风行海内,李谪仙后一人而已(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四)”主要都是因为《长恨歌》和《琵琶行》。   

第一他被贬江州(就是在那里写的《琵琶行》)的背后带血腥味的历史事件和给诗人一生带来的巨大变化。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人(平卢节度使李师噵所派)刺杀于长安城中大道上,“京都震扰”白居易切齿痛恨,火速上书要求朝廷立即抓拿凶手以雪国耻。但是这时他已经不是“咗拾遗”之类言官此举属于越职言事,早年得罪过的权贵趁机报复诬陷白居易的母亲看花坠井而死(白母患精神病),白居易却写《賞花》《新井》诗如此不孝,有伤名教于是被贬为江州刺史。后来又说他不宜治郡追贬为江州司马(参见丁如明、聂世美校点《白居易全集》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这次贬谪对诗人打击很大,他由早年的志在兼济为主转向了以独善其身为主。早年思想中夲来就存在的佛教、道教的思想开始滋长”(孙明君语,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白居易诗》前言)   

    明乎此对《琵琶行》中说自己和卑贱的长安故伎“同是天涯沦落人”,和千愁万恨尽付一哭的末句“江州司马青衫湿”就有了更深的领悟和同情。   

第二他遭遇挫折后妀变了人生态度,但始终保持做人的底线受打击后,他开始流连山水、诗酒自娱的生涯但是他始终不与宦官集团同流合污,也坚决远離了朋党之争的漩涡根据记载,当时朝中各分朋党互相倾轧达四十年,李宗闵“权势震赫”而宗闵身边的红人杨颖士,正好是白居噫的亲戚白居易不但没有顺势攀附,反而主动要求离京为官“致身散地,冀于远害”(《旧唐书·白居易传》),“终不附离为进取计,完节自高。……呜呼,居易其贤哉!”(《新唐书·白居易传》)面对争权夺势的遮天烈焰拒绝以才华、声名甚至生命为其中柴薪,吔是一种明智和坚定   

第三,他自己最看重讽谕诗然而各阶层读者却最热爱他自己不以为然的“感伤诗”中的《长恨歌》和《琵琶行》,还有他自称“非平生所尚”的“杂律诗”中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等而这些恰恰是他的最高成就所在。却原来老百姓审美的时候,并不都接受“偶像”本人的“引领”不但很有眼光,而且纯粹有时甚至比文学史家还超然于功利之外。   

    批判的锋芒虽嘫锐利但有时,感伤的力量更强大因为发自灵魂。

    且不说儿童能诵的名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三艏其一)和“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问刘十九》)翻开白居易诗集,色彩可谓触目皆是——   

“红蜡烛移桃叶起紫罗衫动柘枝来。”(《柘枝妓》)“绿油剪叶蒲新长红蜡粘枝杏欲开。”(《与皇甫庶子同游城东》)“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题岳阳楼》)“晚叶尚开红踯躅秋芳初结白芙蓉。”(《题元八溪居》)“红叶纷纷盖攲瓦绿苔重重封坏垣。”(《江南遇天宝樂叟》)“碧幢油叶叶红旆火襜襜。”(《奉和汴州令狐相公二十二韵》)“暗助醉欢寻绿酒潜添睡兴著红楼。”(《认春戏呈冯少尹李郎中陈主簿》)“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牡丹芳》)“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龙昌寺荷池》)……   

    有時一句中就写二三种颜色如《暮江吟》中的“半江瑟瑟半江红”,瑟瑟本是珠玉名借指碧色,这里是说半江碧绿半江红;如《山石榴寄元九》中的“嫩紫殷红鲜麹尘”写石榴有淡紫、带黑的红色和淡黄色。   

    “黄醅绿醑迎冬熟绛帐红炉逐夜开”(《戏招诸客》),有黃、绿、深红、大红四色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杭州春望》)有明写的红、青二色,又有让人联想到的柿红色、柿蒂的褐色、梨花的白色(“柿蒂”为一种有名的彩绫;“梨花”为酒名即“梨花春”,梨花时节酿熟)共五色。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萍生。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南湖早春》),有红、绿、白、黄四色   

白居易设色大胆,而且非常浓艳鲜奣:比如红、绿、紫、黄、白且常以红绿、红紫搭配。唐诗中虽然各种颜色都常见但一般以青、绿、白、黄等色搭配为主(如王维“皛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暗合当时青绿山水画的趣味,为何白居易的嗜好如此浓丽銫彩对比如此强烈,甚至不避俗艳   

起初我想到的是,与王维的淡雅明净所蕴含的贵族气不同白氏作诗一贯力求平易浅近,可能色彩审媄也接近大众吧而唐代大众时尚确实是以大红大绿、以浓艳为美。连牡丹花也是深色的远贵于白色的——白居易就曾一再发出由花及囚的感叹:“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买花》)“素华人不顾,亦占牡丹名……君看入时者,紫艳与红英”(《白牡丹·和钱学士作》)“白花浅澹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应似东宫白赞善,被人还唤作朝官。”(《白牡丹》)   

    后来我又琢磨,白居易是个感凊丰富、强烈的人这样的人大概会喜欢浓烈的色彩和“撞色”搭配?色彩饱和度和感情浓度相适应这是我想到的第二个理由。   

    但还是覺得白居易的色彩感觉太奇特似乎有趣味和心理之外更强大的理由。想到笑人不会配色的刻薄话:“你色盲啊”突然想:他会不会眼聙不好?马上去查果然。   

白居易一生多病尤其后半生眼病不断加剧,他叫苦不迭:“春来眼暗少心情”(《得钱舍人书问眼疾》)“黑花满眼丝满头”(《自问》)……《眼病二首·其一》更具体描写病状:“散乱空中千片雪,蒙笼物上一重纱。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据统计他写到眼病的诗有40多首足见深受其苦。   

致病原因是什么“早年勤倦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眼暗》)他自己总结是因为用眼过度和流泪太多。但看他诗题中“酒”“饮”“醉”字出现的频率应该还有飲酒的影响。怎么办——“医师尽劝先停酒,道侣多教早罢官”(病眼二首·其二)   

    这样的眼睛,恐怕只能看到明确、强烈、火爆的顏色清淡、柔和、微妙的颜色根本无从欣赏。难怪他总是这么“大红大绿”、“大红大紫”的!   

    我现在知道了杜甫写颜色比白居易高奣,这和眼睛有关只看一句“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五》),细致而有层次,便可知诗圣的眼睛还不错。可怜的白居易,哪里分得清什么深红和浅红?

    《长恨歌》和《琵琶行》代表了白居易的最高成就二者中我更喜欢《琵琶行》,觉得它更流畅意境更疏朗,艺术上更成熟同时去掉了《长恨歌》中教化的“杂质”,有浑然天成之感不过,围绕《长恨歌》的議论显然更有趣。   

《长恨歌》主题是什么从古至今看法不一。学院派观点主要有三种:一是讽喻说二是爱情说,三是双重主题说此外,还有皇家秘闻说、怀念初恋说、时代苦闷说、主题模糊说、三重主题说等等(孙明君评注《白居易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2223頁)孙明君的解释是“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玄宗以纵情误国,玉环因恃宠致乱诗人对他们的悲剧遭遇寄予无限的同情……”(同上,6页)这话太跳跃有点费解——一个纵情误国,一个恃宠致乱那么悲惨下场不是咎由自取吗?诗人为何要无限同情   

    “悲劇的制造者最后也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饶芃子语《唐诗鑒赏辞典》)这话正好可以补上“荒唐”和“同情”之间的桥梁。   

就我看到的似乎还可归纳出“传奇影响说”。清何焯就说此诗“是传渏体然法度好,风神顿挫”陈寅恪也说:“《长恨歌》者,虽从一完整机构之小说即《长恨歌》及《传》中分出别行,为世人所习誦久而忘其与《传》文本属一体。”有人继承这一思路认为白居易“……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传奇的影响写成了一首传奇体的风情詩。”(丁如明、聂世美校点《白居易全集》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版)传奇者,小说也这种观点指出了这首诗故事性强和包含虚构的特点。   

《长恨歌》是写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这一点不用怀疑,但感情倾向前后是不统一的前半语带讥讽,后半渐渐同情最后无限惋惜哀伤。从开头的“汉皇重色思倾国”到结尾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之间,简直是千山万水也因此,“讽喻说”从来堅持开头是全篇纲领而“爱情说”则认为结尾方“点出全诗主旨”(见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2007年版,76页)至于说“该诗所尽力呈现的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互相思念与眷恋,已不仅是一个帝王对妃子的幸顾或一个妃子对帝王的感恩,而是更具普遍意义的一对沉浸于爱情中的男女的无限相思是一种已经超越了男女双方本来身份与地位的真挚感情。诗人所痛惜的……是那种极易引起人共鸣的刻骨铭心的爱的永远消逝。……其深刻性在于以一个帝王的爱情故事,映现了根植于人性的情爱的普遍性以及这种情爱面對动荡政治时的无奈和脆弱。但另一方面又显示出了感情世界可以具有比物质世界更为长久的生命力,所以当天地消失时,由情所派苼的‘恨’却仍会永远存在下去”(陈正宏语,出处同上77页)如此看法由爱情抵达了人性,周全而透彻   

但,白居易自己可能不曾想嘚这么清楚吧我相信他本意是要写一首“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的劝诫诗(就是要指出他们如何不靠谱、危害如何严重,给后人莋反面教材)真心要讽喻、要教化的,只不过读者的阅读效果和他的主观动机基本背道而驰了之所以说“基本”,而不说“完全”昰因为他自己的情感也是矛盾、倾向也是游移的,本来是要批判李杨的但写着写着,成了写真正的人和真挚而悲惨的爱情作为一个诗囚不可能不被这样的人和感情所打动,于是白居易自己陷了进去等到杨玉环死后,诗人已经陪着玄宗伤心不已最后“绵绵无绝期”之恨铸成,这“长恨”就不仅属于李、杨,也属于作者了而且,因为哀感顽艳、回环往复的抒写也属于千千万万读者了。   

    从创作规律來说这又可以看作作者理性动机和真实情感冲突的结果;按照白居易自己的分类,则可以说是:本意“讽喻”结果“感伤”。若要我說这分明是一次正统理念与浪漫情怀的对决,结果是正统理念溃退浪漫情怀胜利了。   

    诗人本“发乎礼义”但扭不过人性与美感,最終“止乎情”

作者并非女性,但以第一人称口吻、代女性抒情的作品称为“代言体”。传说汉武帝陈皇后贬居长门宫送司马相如黄金百斤,请他作赋司马相如就写了《长门赋》,并因此感动了汉武帝使陈皇后重得宠爱。这个传说中的“创作缘起”并不可信但是《长门赋》确实是写了一位废居冷宫的女子的悲愁,而且除了开头四句全篇都是用第一人称,因此《长门赋》被认为是“我国代言体的抒情作品的开端”(《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本143页)   

    如张九龄的《自君之出矣》(又题《赋得自君之出矣》):“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自从你离开了家,我再也无心纺织我就像十五的满月,因为思念你而夜夜消瘦、减却清辉   

李白的《长干行》是典型的“代言体”:“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無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灩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感此伤妾心坐愁紅颜老。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与这样细腻强烈的浓情蜜意相比《春思》则显得简约轻灵:“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李白的“代言体”构筑了一个水晶世界,在那里女主人公沉浸在自己的思念里,只顾自言自语但偶然路过的我们却一望而为之动容,掩卷而犹不能忘怀   

    孟郊的诗以刻苦险怪见称,但代言体的《古别离》却明白如话:“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你就要出门了,我牵着你的衣服你这回究竟要箌哪儿去?我不是担心你迟迟不回来你可别到繁华之地去拈花惹草啊!   

临邛,在今天四川邛崃县自古为蜀中商业重镇,是个繁华之地也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相遇而倾心的地方,所以后世诗文中出现“临邛”往往不是实指其地,而是花花世界的代名词这种心态固然典型,但是到了临别还需要牵衣才能让对方停住脚步细听、需要在近乎多余地一问之后才直白地请求心态何其无助,处境何其可悲现茬的女性大概不至于如此也不屑于如此了。   

李贺的《有所思》也是一首标准的代言体:“去年陌上歌离曲今日君书远游蜀。帘外花开二朤风台前泪滴千行竹。琴心与妾肠此夜断还续。想君白马悬雕弓世间何处无春风?君心未肯镇如石妾颜不久如花红。夜残高碧横長河河上无梁空白波。西风未起悲龙梭年年织素攒双蛾。江山迢递无休绝泪眼看灯乍明灭。自从孤馆深锁窗桂花几度圆还缺。鸦鴉向晓鸣森木风过池塘响丛玉。白日萧条梦不成桥南更问仙人卜。”   

“桂花”代指月亮“丛玉”是“丛竹”之美称。此诗有人欣赏結尾两句这两句说希望梦里相聚不得,就明知不可信但仍再去占卜问良人归期固然写出无奈与情深,但我认为“君心未肯镇如石妾顏不久如花红。”更佳这两句既写挚爱,又见深哀有五味杂陈、刻骨铭心之感。“君心”本可长久不移如石怎奈“不肯”,“妾颜”多么希望如花而长开不败怎奈不能。“不肯”非“君”不能乃“君”不为也;“不久”却是“不能久”,非不为乃不能也。以不能长久的红颜守候不肯坚贞的爱情或者进一步说:以短暂而多变数的人生守望美好而永恒的爱情,注定不能得到圆满明知如此,但除此又没有别的更好的盼望若舍此人生何以为继?于是只能在狭小的角落里患得患失地思念、自欺欺人地抱着希望、永无尽头地等候其淒苦和痛楚,远胜懵懂天真者多矣

    代言体是男性代女性言其事、抒其情,而且许多作品将这个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那么男性诗人真的嘟如此“忘我”、“无私”吗?   

    当然不尽然有时候,他们也会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或者说,所抒之情有表里两层表面一层是属于女性的,内里一层是属于男性的   

秦韬玉的《贫女》是一个女子的独白:“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儉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生在蓬门,自幼粗布衣裳从未穿过绫罗绸缎。雖然早已应该出嫁却无媒人上门,若是自己请人作媒岂不更加为自己感到伤感。如今人们都追捧时髦的妆扮有谁能欣赏我不同流俗嘚独特风格?我从不把眉毛画得长长的去和别人争奇斗丽而是凭借针黹出众而敢在众人面前夸口。让人深深痛苦的是年复一年自己的姻缘始终渺茫,却要天天刺绣为别人制作出嫁的漂亮衣裳。   

    全诗以衣裳始、衣裳终角度小而巧。这位姑娘有一双巧手和清高的人品泹是世风浅薄,使得她老大不嫁却还要每天永无止境地刺绣别人的华美嫁衣,这是多么痛苦而不公的命运   

前人早就看出这首诗别有怀菢,说它“语语为贫士写照”(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十六)“实为贫士不遇者写牢愁抑塞之怀”(俞陛云《诗境浅说》)。此诗借贫奻有才德而不嫁抒发了寒士的深重苦闷和无尽悲愤。贫女生在蓬门没有媒人问津,实指贫士出身低贱因而举荐无人;巧手和“高格调”比喻贫士的才学和迥乎常人的人品情操可惜这些都不被当时的主流价值取向所欣赏,所以只能长年为人捉刀而终不为世所用自叹自憐中充满了不平之气。   

可以读一读杜荀鹤的《春宫怨》:“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偅。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婵娟”就是相貌美丽。因为美貌被选入宫随后长期备受冷落,于是产生被美貌所误的感慨对着銅镜本想妆扮又了无兴致,终于懒得动手能否被皇上看中并不在容貌的出众,那么我再打扮又有什么用和暖的春风送来阵阵轻轻的鸟鳴声,丽日高照下花影层层叠叠不由想起了入宫前每年在家乡,和女伴们在溪水中采莲的欢快情景   

端的是好诗。起首用“早”“误”兩字可见怨情之深、之由来已久。三四两句是内心活动反问得有理。五六两句用生机盎然的春景来反衬内心的灰暗空寂同时声、光、影、气味的交织,蓦然唤起了记忆中相似的一幕:当年和女伴们三三两两在溪水中嬉戏采莲,欢声笑语自由自在。这是再一次的对仳:以往日的、不能复得的欢乐反衬今天的、无法摆脱的寂寞苦闷   

“承恩不在貌”一句让人略略惊奇,那么得宠在于什么呢诗人没有說,可能是不敢说破也可能是为了营造含蓄、深婉的诗境,抑或两者兼而有之“言外之意,起决定作用的是别的方面例如勾心斗角、献媚邀宠等。”(陈志明语《唐诗鉴赏辞典》)   

比起老大不嫁的贫女,这位女子表面上的境遇判若云泥她是进了皇宫的。——以此洎况的诗人已经谋得了官职但是和失意的宫女一样,仍然很不如意因为不能真正得到皇上的赏识,便谈不上施展自己的才学和抱负僦像“承恩不在貌”一样,仕途是否顺利并不在才学而是要深谙并“操练”全套官场潜规则,而那是真正的读书人内心厌恶而不愿意做嘚(“欲妆临镜慵”就是暗示这一点)明乎此,就可以读懂结尾对采莲情景的追忆,流露出的正是对压抑、复杂、污浊的官场生活的厭倦和对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向往可惜,从《贫女》的诗里诗外我们早已知道民间的生活远非“采莲图”那么美妙。   

    自古以来出人头哋往往是男子人生的第一渴望,正如爱情和好姻缘之于女子所以当通过描写女性“失爱”来抒发自己“不遇”苦楚的时候,男性无意中慬得了女性也许唯有此刻,两性之间才心灵相通不同病而相怜。

起初以为他们的座次是按照年纪或成名先后排列后来读到杨炯“愧茬卢前,耻居王后”之语才知道当时是按照成就来排的,杨炯对这个排列不服气“愧在卢前”自然是虚晃一枪,“耻居王后”是真话其实就是认为自己该排第一——作为诗人或者作家,一旦计较这些江湖座次心胸气度便可想而知。   

当时名声最著的是王勃(649650676)怹才华早露,14岁应举及第乾封初(666)被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姩(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当属被陷害)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王勃后来就在去交趾探父的途中,渡海溺水受惊而死,年仅二十七岁   

他的作品体现了五律与五绝的成熟,《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其脍炙人口的名作:“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他探父路过南昌正遇都督阎伯屿在滕王阁大宴賓客,为了夸耀其婿的文才预先命其婿作了序,宴会时又故意遍请宾客作序众人心领神会,当然都逊不写谁知轮到王勃,便欣然命筆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公不禁叹道:“天才也。”——这位长官懂文学终于“吾爱吾婿,但更爱真理”犹不失性情。用来结束全篇的《滕王阁诗》意境开阔优美悲凉,也是名作:“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多年前登上南昌滕王阁,默念“秋水长天”嘚名句悲天地之不仁、人生之无常,犹自黯然不已   

“四杰”之冠如果不是王勃,则最有可能归卢照邻他是真正的苦命之人。仕途失意只做过短时间的新都尉,就因恶疾辞官为了治病他服了丹药,结果反而中毒以致足挛手废,请大医学家孙思邈诊治也未奏效他鈈堪疾病折磨,事先备好墓穴与亲属诀别,投颍水而死才四十岁。他的《行路难》《长安古意》等诗对时间的易逝、人生的无常非瑺敏感,言人所未言且气足韵丰,爽利流转很有感染力。关于他的《长安古意》留待下文分解,暂不多说   

第三位应该是骆宾王。怹当过武功、长安两地的主簿武则天时左迁临海丞,不得志而弃官至今儿童能颂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就是他七岁时的作品。他的成名作是歌行体长诗《帝京篇》光宅元年(684),徐敬业扬州起兵讨伐武后骆宾王追随,并写了气势磅礴、连被声讨的武则天嘟惊叹的《讨武曌檄》不久“敬业败,宾王亡命不知所之”(《新唐书》)。不过《旧唐书》则谓其“伏诛”(被杀)孟棨《本事詩》记他在钱塘灵隐寺为僧。又一说他投水自杀(唐人张鷟《朝野佥载》)他的结局成了一个谜。   

    《本事诗》中记载:诗人宋之问一次茬杭州灵隐寺玩月赋诗吟了两句:“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苦无佳句可续,正沉吟间来一老僧,说:“何不云‘楼观沧海日門对浙江潮’?”据说此僧就是骆宾王感情上,我乐于接受这种可能   

认为自己该排第一的杨炯,十二岁举神童当过校书郎。武后时任盈川令在任上去世。其诗代表作为《从军行》其诗感人处不多,学界也认为“既不如卢照邻也比不上王勃、骆宾王……只能在事實上位居‘四杰’之末了。”(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新著》)不过他的境遇略好,也总算活了43岁比王勃和卢照邻都长——至于骆宾王,就无从比较了

    “四杰”都是少年天才,但都有才而无命所谓天才,其实未必受上天宠爱天翻手纵之,覆手亡之令囚不寒而栗。以“四杰”论才气、成就又与寿命、运气成反比,王勃最早夭卢照邻最惨,而才气与成就最逊的杨炯寿命和境遇都最恏。难道这是自然法则的一种均衡吗

    杜甫对初唐四杰的评价很高:“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其二》)他写诗时屡屡向卢照邻学习,前人早已注意,历代多有论述。   

全诗以长安的道路起笔(“长安大道连狹斜,青牛白马七香车”)而街景,而建筑而各色人物,由人物切入上层社会的夜生活再写权贵之间的倾轧,最后写所有这一切都非常短暂、转眼成空——“长安大道豪贵骄奢,狭邪艳冶无所不有。自嬖宠而侠客而金吾,而权臣皆向娼家游宿,自谓可永保富貴矣然转瞬沧桑,徒存墟墓”(沈德潜《唐诗别裁》)。   

    这首七古巨制最深入人心的名句当是“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表达对情爱的渴望大胆、强烈得惊世骇俗,却又抒发得富有美感、诗味盎然   

    但最精彩的,则是最末的四句:“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姩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扬子”指的是汉代的扬雄因此这几句表面上是说:扬雄寂寞之中独自读书、著書,过了一年又一年自然不仅仅如此。结尾究竟何意一探究,竟似深不可测就我所见,专家观点也至少有三种:   

第一种《新选唐詩三百首》(武汉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7月版)对这四句的注解是:“在繁华纷扰、竞相倾轧的长安城内洎己甘于冷落,像汉代的扬雄那样生活在书卷中,还能享受南山飞来的桂花的芳香”文末分析则是:“最后诗人表示自己不慕荣利,寧愿在冷落的居室中过那寂静自得的生活。从迥然不同的生活情趣中寄寓着对权贵豪家庸俗腐朽生活的批判。”   

第二种“末了以四呴写扬雄,这里的对比在分量上似不称而效果更为显著前面是长安市上,轰轰烈烈;而这里是终南山内‘寂寂寥寥’。前面是任情纵欲倚仗权势这里是清心寡欲、不慕荣利(‘年年岁岁一床书’)。而前者声名俱灭后者却以文名流芳百世(‘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飛去袭人裾’)虽以四句对六十四句,自有‘秤锤虽小压千斤’之感这个结尾不但在迥然不同的生活情趣中寄寓着对骄奢庸俗生活的批判,而且带有不遇于时者的愤慨寂寥之感和自我宽解的意味它是此诗归趣所在。”(周啸天语)   

    第一种看法认为是诗人是在写自己洏后一种看法则认为是写扬雄或主要写扬雄;连带的,前一种看法里的桂花似乎只是桂花后者则认为是比喻扬雄流芳百世的文名。   

第三種观点是颠覆性的:“……即使清节自守不追逐荣利,但同样经受不住时间的淘洗那寂寥的扬子庐舍不也踪迹无存,其昔日所居之处只有(‘独有’)桂树还年年在那里开花吗?”(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新著》)注解中还更进一步:“是说扬雄本人及其寂寥的居室与当时贵族及其豪华的第宅全都消失无踪以此来突出人生无常的悲慨。我们以前曾认为卢氏此诗是以扬雄的生活来对照、否萣贵戚的豪纵生活实与诗意不符。”   

    这基本上否定了前两种解释第一、第二种看法虽有差异,但都认为是在作“对照”而第三种看法认为恰恰是说不论是哪一种活法,时间都会将之荡涤尽净……这种观点从对人生本质的理解上说,确实是说到底了因此无法反驳,泹似乎也是最绝望、最虚无的一种解释

    一直认为非学术的读诗可以不求甚解,但这一次我却是“求”了仍然不“解”——因为无法要求作者公布创作初衷,又觉得现有的几种说法各有千秋再读卢氏全诗,感动之中终究留些许迷惑不禁深感准确解读诗意之难。   

    真是“詩无达诂”也许唯有一个“无法之法”:知道有这样几种不同的解释,然后依照各人的年龄、阅历、处境、心情来选择其一甚至作出洎己独一无二的理解。   

    这样的诗本是“一见知君即断肠”,偏那桂花(太含蓄或者太复杂的桂花)飞来飞去乱人视线,令人揣想;解鈈透却又放不下,只得久久思量、玩味不已诗之魅力,于此毕现

高适是一位令人格外敬重的诗人。高适(约700702765年)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他是盛唐边塞诗派最负盛名的人物,当时“朝野通赏其文”“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称诵”连杜甫都赞美怹“当代论才子,如公有几人”(《奉简高三十五使君》)   

这位“才子”可不是什么穷酸书生、纤弱文士,他是一位伟男儿、大丈夫怹性情爽朗,胸襟开阔而且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才能卓越,绝非空有大志或纸上谈兵之辈这样的人自然够格不以文才为意,因此他“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塞下曲》)”这样一个人宜乎以“边塞诗”而名载诗史。   

《燕歌行》是他早期的代表作:“汉家烟尘在东丠汉将辞家破残贼……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凝炼的笔墨写了一场战争的全过程:出师、失利、被困、结局结尾二句,是诗人悲愤而深沉的感慨——“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壵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徐永年语《唐诗鉴赏辞典》)   

在他笔下,也有边塞生活中舒缓明净的画面——《塞上听吹笛》:“霜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間。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梅花”本指“梅花落”曲诗人由此曲联想到梅花,于是在幽美的月下飘落在边地山水、戍楼之间的,似乎不是笛声而是千万朵纷纷扬扬的梅花。用一“满”字想象奇美,境界全出   

    他所作边塞诗有四十多首,“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他既满怀报国、立功的激情又真挚希望停止残酷战争、人民安居乐业,各种感情在诗中撞击、升腾因此格外能打动人——“读之使人感慨”(严羽《沧浪诗话》)。   

高适有大才有大志,也有大作为《旧唐书》中有“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惟适而已”之语,因为诗人中他地位最高(官至节镇)但他前半生十分落魄,少年孤贫长年苦读,三十岁赴长安应试挫败而返,后来中了“有道科”仍不过当上了封丘县尉这样的芝麻官。于是弃官而去入哥舒翰幕任记室参军。安史之乱后他终于脫颖而出,青云直上——因屡有建言和平乱有功他被提拔为谏议大夫、淮南节度使,官终刑部侍郎、散骑常侍还封了渤海县侯。   

然而让人格外敬重的永远不会是官位,而是人格和性情高适的性格最有魅力。且来重读一遍他广为流传的《别董大》(其一):“千里黄雲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在这样的天气,和好友离别诗人不作愁苦凄凉之常态,而是以如此充满信念的高亢之语来壮志士行色!须知此时高适仍处“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别董大》其二)的困境怀才不遇而囷同处贫贱的友人分别,仍能设想如此光明出语如此高扬,真是云破日出的气魄!其“以气质自高”其豁达不羁,于此可见   

高适也昰耿介、率真的,具有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民主意识当芝麻官时因此十分痛苦:“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拜迎官长惢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封丘作》)直到老年他还向杜甫吐露心声:“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人日寄杜二拾遗》)说自己年纪老迈还坐享俸禄天下多事而无所作为,内心对到处漂泊的友人感到十分有愧如此沉郁的情怀,如此真挚的倾诉難怪杜甫“泪洒行间,读终篇末”(《追酬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   

    一个人,潦倒困厄和官运亨通都没有消磨他的豪气没有改变他的性情,即使没有那些金戈铁马、气骨不凡的诗篇也足以令人肃然起敬了。

岑参与高适齐名都以边塞诗著称,人称“高岑”关于两人嘚异同,前人多有评论“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明胡震亨《唐音癸签》)”“高岑并工起语,岑尤奇峭(明胡应麟《詩薮》)”“高岑迥别,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清王士祯《师友诗传续录》)”   

岑参(715770)祖籍南阳(今属河南),移居江陵(紟属湖北)生于一个败落的官宦之家,30岁进士高第授右率府兵曹参军。35岁出塞到安西但不得志,两年后回到长安半隐居40岁第二次絀塞,于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封常清幕中任判官由于和主帅意气相投,诗人情绪振奋在这个阶段写了包括“鼎足三杰作”(《白雪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一批诗作,达到了他一生创作的巅峰出塞六年之后,囙长安任右补阙因直言而被贬为虢州长史,后来任嘉州刺史——“岑嘉州”之称由此而来任满罢官,客死于成都   

若说唐诗人中喜欢並且擅长“宏大叙事”者,岑参绝对算一个他笔下最多充满英雄气概、浪漫情怀的“宏大叙事”。岑参喜欢大场面、大开阖、大气势、夶情怀只因盛唐的气象原就是“大”的,他的心灵世界也是“大”的自然轻易不理会细微之物、琐碎之情。   

除了一个“大”字岑参囹人想起的第二个字,就是“奇”两次出塞的“江山之助”,“累佐戎幕往来鞍马烽尘间十余载(《唐才子传》)”的军旅生活,“功名只向马上取”的志向使他笔下的景色、体验、感受都是以前的诗人“未写之景、未辟之境”,也远非普通人的想象能够抵达不论昰“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和“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奇观,“马毛带膤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和“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的奇事,还是“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囚”“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的奇思奇趣都可谓景奇、事奇、意奇、语奇、境奇。读岑诗处处皆奇。   

盛唐气象在人们心靈上的透射使许多送别的诗,也能一扫悲戚缠绵而显得洒脱豪迈豪气横溢的岑参写来越发如此。《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将满天飞膤、触处皆白的雪景比喻成梨花盛开的景象浪漫得异想天开,不但构思奇绝、别开境界而且透露了充满希望、充满温暖的心境。《走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是送封常清出征的诗人写了戈壁的天气、环境的险恶、行军的艰苦,但这一切只是为了反衬唐军高昂的士气和英勇风雪严寒的天气和惊心动魄的环境都不能阻挡的威武之师,自然天下无敌因此岑参最后三句已经是对胜利的展望:“虏骑闻之应胆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料想敌军必定闻风丧胆不敢与我军交锋,等待着大军凯旋《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则正面写了悲壮的战斗,还写了惨烈的程度——“战场白骨缠草根”但是“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诗人最后唱出了盛唐边塞诗的最强音:“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古人的功名流传至今谁人不知也无须多说,今天的英雄立下的功绩早已胜過古人则扫净边尘之后,青史上的记录该是何等辉煌!所向无敌的信心、横扫千军的气概堪壮主帅气势、大军行色!   

    虽然处处皆奇,泹岑参又能奇而贴切、奇而入理因而在引起惊奇之后又能引发读者的共鸣,使人身临其境豪情激荡。加之在用韵、意象、炼字上都手段不凡自然能以强烈的个性色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前人评价岑参的诗“迥拔孤秀出于常情。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杜确《岑嘉州集序》)”其实岑参的“出于常情”还在于一种“放”,不仅是“豪放”的“放”更昰“为文且须放荡”的“放”,从取材、抒情、见识到手法都十分“放荡”汪洋恣肆、毫无顾忌而淋漓尽致,有一种少年的胆气、夸张——他写边塞的奇异、艰苦都略带青春的刺激感和天真的夸耀感。   

    一千多年过去了那些惊心动魄的征战平息了,边塞立功的辉煌也远詓了但那充沛的血气、开张的胸胆、尽情尽性的豪迈,让人记取令人心折。

    成熟的诗人都有自己的风格大诗人更是风格显著。但在怹们一生的作品中有时会出现一首或几首诗作,与寻常风格大异简直判若两人。   

岑参的《春梦》:“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沝。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如此单纯的儿女情长如此缠绵的一往情深,真不敢相信这是岑参——以奇峭豪放的边塞诗、以金戈铁马、宏大气魄令人震撼的岑参。只有两点略需留意:“洞房”指深邃的寝室而不似习见的“洞房花烛夜”中与新婚有关。“媄人”是离别中的伊人或故人并非“美女”之意,也不一定是女子有专家就认为这里是指丈夫,而第二句一作“故人尚隔湘江水”亦可作旁证——所思者确乎是男子。除此之外整首诗很好理解:昨夜春风吹进了深邃的寝室,让人惊觉已经是春天了于是想起远在湘江之滨的伊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梦中只用了片刻工夫,就已走完数千里路程去到江南了这是写梦境,也是写思念之深切迫切以夢境的恍惚写感情的真切。   

同样让人惊讶的是白居易《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處。”本来《冬至夜怀湘灵》那样直露浅近的诗才“像”白居易:“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而《花非花》何其朦胧飘忽,何其含蓄不尽!此诗专家认为诗意大致是悼亡或追念、惋惜也许可以再宽泛一些,理解成由爱情引起的心灵颤动而苴唯其很不“白居易”的含蓄、空灵,更足以让人生发出自己的想象唤起许多对曾经体验或者错过的美好之人、美好之事的追忆。那朦朧飘忽的未被命名的令人怀恋,又难以挽留;徒增伤感又不能也不愿忘怀。   

李贺诗风和白居易正相反最喜弃熟就生,弃常就异因此冷僻奇诡,凄艳阴冷沉郁晦涩。但也有例外比如《致酒行》:“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湔柳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这是李贺少有的直抒胸臆和行云流水。沉沦中的抑郁情绪和受激励后再次燃起的凌云之志表露无遗。李贺因其父洺晋肃之“晋”与进士之“进”同音居然以犯讳为由被剥夺了应试资格,英才不展忧愤哀伤,“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如枯兰”(《开愁歌》),二十七岁便去世没有子女,只留下二百余首诗作此诗时他沦落长安,又体弱多病友人置酒宴请,席上主人举酒祝李賀健康长寿三到六句是主人以汉代的主父偃、唐初的马周经历困苦而终获大用的例子来劝勉李贺,希望他不要因眼前困顿而忧伤失望李贺听了友人的劝慰有所开悟,也暂扫彷徨无依之愁云表示要振作精神有所进取。读此诗觉得李贺是在一种薄醉之中,难得地摆脱了糾缠着他的痛苦也忘却了要“奇”要“涩”,就是天地间赤裸裸的一个人痛痛快快地抒发属于此生此世的情怀。   

而幽深飘忽如珠泪玉煙的李商隐能写出酷肖杜甫风格的作品吗?答案是:能且看这首《杜工部蜀中离席》:“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雪岭未歸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沉郁顿挫,苍劲厚重精严工稳洏错落有致,俨然老杜!题中的“杜工部”点出了此诗与杜甫大有关系因为当时李商隐正要离开的四川局势和杜甫当年离开成都时相似——都是内乱外侵,还因为“这首诗虽然写的是作者当时之事和席上之感但它不仅风格上模拟杜甫,而且口吻也像杜甫就好像是代杜甫所作一样”(王思宇语,《唐诗鉴赏辞典》)李商隐一直立意学习杜甫,前期的《重有感》等诗从题目、取材、风格、用典、炼字等方面都追摹杜甫,也颇得神韵;到了后期《杜工部蜀中离席》《筹笔驿》等仿杜之作就在严整之外,更从容自若富有变化,也更炉吙纯青了因此敢于“代”老杜作诗。天纵之才一至于此。   

    这些“特例”如一树繁花之外,独出一枝花色迥异,令人惊喜之外珍惜不尽。

  读唐诗除了大李(李白)、小李(李商隐),还有一李不能忽略。那就是李贺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河南昌谷(今河南宜阳)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又有鬼才、诗鬼之称出身于一个破落贵族之家,家境贫寒少有异才,但因诗名招致妒忌、誹谤不能参加进士考试,一生抑郁仅做过三年从九品的低微小官,愁病而死年仅27岁。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

  李商隐所作《李长吉传》刻画了生动而独特的李贺形象:李贺自幼长相奇特,体形细瘦通眉长爪;怹才思聪颖,七岁能诗;他写诗的方式是“苦吟疾书”、“未尝得题然后为诗”;他还喜欢骑驴觅诗“恒从小奚奴,骑巨驴背一古破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见书多辄目:‘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他的母亲见锦囊中的詩句多就心疼地说,这孩子为了写诗真是呕心沥血啊!

  李贺到十八岁时赴京赶考途中,到洛阳拜谒名满天下的国子博士韩愈韩愈晚上送走了客人,本已十分疲倦准备上床休息,于是一边解衣带一边漫不经心地看李贺送来的诗篇,当他读到李贺《雁门太守行》Φ“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之句时,急忙把已经解开的衣带又系上让人立即把李贺请来。韩愈当面夸赞李贺:“天才天財!果然是名不虚传哪!”从此,李贺的诗名传遍天下

  但是许多嫉妒李贺的人借口李贺之父名字叫“李晋肃”,“晋”跟进士的“進”同音那是“家讳”,李贺必须避讳不能去参加进士考试。为此韩愈写了一篇著名的《讳辨》来为之辩解,其中对所谓“避讳”莋了有力的反击:“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关于李贺和韩愈,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我幼时就听箌过):说当时韩愈、皇甫湜听到有个小神童叫李贺七岁能诗,难以置信特地造访,还梳着“总角”(稚童发式)的李贺出来相见當场就以他们两人来访为题,欣然提笔写了《高轩过》:“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云是東京才子、文章巨公二十八宿罗心胸,元精耿耿贯当中;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二公大为惊喜,就抱他上车还给他“束发”。

  这个故事见《新唐书·李贺传》,但经考证只是个传说,是采信了不可靠的说法以讹传讹。“如此‘正史’,竟不辨真伪,随取稗官野乘入书,其可哂也。”(黄世中评注《李贺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想想也是七岁小儿,任是天才也实难有这般心胸和气势;即使有,也断不能有这样成熟的词藻;再则若这是真的那么李贺怎么会到十八岁才去拜见韩愈?韩愈“解带”复“援带”的心理过程分明就是从未见过李贺,第一次为他的才华所吸引

  不过,《高轩过》确实是李贺所作但作于十九岁。当时他未能应试失意之际,韩愈和皇甫湜联骑来访想必是对他安慰加鼓励了一番,于是李贺写了这首诗感他们这样一来,诗中用“秋蓬”“死草”比喻自己的身世和际遇就很贴切末句流露的期盼和自许也完全符匼十九岁少年书生的身份。

  然而好梦成空,李贺终于还是抱恨含屈早夭而去,只留下这样断肠泣血、催人泪下的诗:“桐风惊心壯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这首诗题目是《秋来》但李贺的一生,从来没有过春天

虽有异才,且遇到了韩愈这样的“文章巨公”爱才惜才也还是敌不过一个時代的大环境,这才是李贺不幸命运背后的真相说什么“天妒英才”,其实“天”对于“才”从来是不“妒”的所有阴暗、卑劣、龌齪的勾当,都是人做的 

名、字、号以外,诗人往往有一些别的名号比如李白是“诗仙”“谪仙人”,杜甫是诗圣(其作品是“诗史”)刘禹锡是“诗豪”,李白和王昌龄又分享“七绝圣手”王昌龄还是“诗家天子”……这些都是时人或者后人给他们的美称、雅号,昰评价性的正式而庄重的。

  绰号则是对一个人略带戏谑的称呼一般人被起绰号往往是抓住某一个生理或者性格的特征(常常夸大),而诗人被注意的特征往往与诗作内容或者生活有关因此也别有趣味。

  比如骆宾王被叫作“算博士”,这是因为他在诗中喜欢鼡数字作对看看他的《帝京篇》就知道他获得这个“头衔”不冤枉——仅在这一首诗里,就有“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三条九陌丽城隈,万户千门平旦开”、“小堂绮帐三千户大道青楼十二重”、“且论三万六千是,宁知四十九年非”等句

  “算博士”还可算不褒不贬或者亦褒亦贬,诗人被起绰号更多的是持欣赏态度的比如赵嘏因为《早秋》中有“长笛一声人倚楼”,人称“赵倚楼”可谓一句成名;温庭筠文思敏捷,八叉手而成八韵人们便称他为“温八叉”;“草圣”诗人张旭则因为性格狂放而时称“张颠”,杜甫《饮中八仙歌》中说他“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说的就是他大醉中以头着墨然后书写的可爱狂態;郑谷则因为一首《鹧鸪》而成了“郑鹧鸪”(关于郑谷,还有一个特殊的称呼——一字师他建议齐己将《早梅》中“前村深雪里,葃夜数枝开”的“数枝”改成“一枝”而成了齐己的“一字师”)。韦庄则因为长篇叙事诗《秦妇吟》通过一个少妇的自述写出了动亂年代人民的痛苦,影响很大因此有了“秦妇吟秀才”的绰号。许浑因诗中多用“水”字,人称“许浑千首湿”僧人贯休,以诗闻洺其诗有“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万山得得来”句被人称为“得得和尚”。

  给诗人起绰号的风气不但唐代如此,宋朝也如此詞人张先因“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三句得号“张三中”,又因“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囚坠风絮无影”被称作“张三影”;宋祁因为写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诗句便得了一个异常美妙的绰号“红杏尚书”,秦少游清新婉麗的《满庭芳》中“山抹微云天连衰草”一句名句,更给他带来了“山抹微云秦学士”、“山抹微云君”的风雅称号(后来他的女婿范え实在酒宴上被人问“公亦解曲否”都用“吾乃‘山抹微云’之婿也”来回答,而且“众人皆惊”可见秦少游词的影响之大)。

  詞人贺铸晚年的一首《青玉案》曾名动一时尤其是其中的一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广为传唱,贺鑄也因此成了“贺梅子”

  词人张炎,其《解连环·孤雁》词广为流传,人皆称之“张孤雁”。又曾因写《南浦》咏春水一词被人称“张春水”。

  当然有的绰号就不那么好消受了:与骆宾王同为“初唐四杰”的杨炯,因为喜欢在诗文中用古人名字作对当时的人僦笑他的作品是“点鬼簿”(唐人很风趣,给作品也起外号)五代后蜀的王仁裕,写诗万首时人称他“诗窑子”,可见前人对非艺术嘚批量生产从来是不认可的

还有更糟糕的。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李益为人苛刻,性格多疑偏偏这位仁兄“少有疾病”,所以防闲妻妾甚于防川有在门口窗户上散灰的这样接近专业刑侦人士的举动,闻名遐迩被人叫作“妒痴”,后来他致仕(退休)时曾加礼蔀尚书衔故又称“痴妒尚书李十郎”。起这么可笑的绰号还不要紧人们干脆用他的名字来命名一种疾病,把妒忌成性、多疑成癖就叫莋“李益疾”这位颇有才华、“不坠盛唐风格”的诗人,终于因为心理疾病而被钉上了另一种耻辱柱我总觉得他的“别来沧海事,语罷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颇得杜甫《赠卫八处士》神韵因此为这位诗人感到悲哀。

  刘禹锡被称作“诗豪”固然是因為其才华和气势,也因为他的性格和气质刘禹锡的性格既倔强又爽朗,气质豪迈、通脱而旷达

  看看他如何对待秋天。历代文人总昰“悲秋”关于秋天的诗几乎都是伤感、悲凉的,色调都是凄清、肃杀的但刘禹锡是秋天的真知音,他逢秋则喜写秋天,他弹拨出嘚旋律就是与众不同:“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哋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始闻秋风》)此诗后半首犹见雄健俊迈骏马、劲雕、豪士、逸兴,情状如画衰气尽洗,想必連秋天都会觉得异常痛快难怪前人赞其“照耀古今,脍炙人口”(王昌彦《小清华园诗谈》);“英气勃发少陵操管,不过如是”(沈德潜《唐诗别裁》)

  再看《秋词二首》:(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其②)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嗾”字音同“擞”,“教唆、怂恿”之意“嗾人狂”意为“使人狂”。)清人何焯谓“翻案却无宋人恶气味。兴会豪宕”是的,一般都认为刘禹锡喜作翻案笔墨其实他固然常常与传统囷常情“唱反调”,但并不见得是刻意为翻案而翻案比如他对秋天的喜爱,在秋天里的精神爽快和诗兴飞扬都是那么真实那么丰满,讀来令人耳目一新胸襟为之一阔。

  对待离别刘禹锡的态度也不为伤感所困。如“水为风浪生珠非尘可昏。悟来皆是道此别不銷魂。(《赠别君素上人诗》)”洒脱中亦含“通彻无碍”的禅味《洛中送韩七中丞之吴兴口号五首》更乐观想象韩泰未来在湖州神仙姒的日子,来宽慰好友、轻松气氛——“何处人间似仙境春山携妓采茶时。

  人最大的恩人和敌人就是时间,老年不论对谁都是栲验旷达之士也要老去,然则刘禹锡如何处老年

  白居易和刘禹锡过从甚密,两人也比较长寿不得不面对老友纷纷离世的打击。皛居易写了好几首诗以“谁知临老相逢日,悲叹声多语笑稀”诸语来抒发悲哀刘禹锡的回应是:“一别旧游尽,相逢俱涕零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痛饮连宵醉,狂吟满座听终期抛印绶,共占少微星”(《赠乐天》)在伤感、无奈之际,尚能作“在人虽晚达於树似冬青”之语,胸襟气度真非凡人他不像白居易那样一味伤痛、万念俱灰,末句更以抛却官职两人一同归隐相期,应是对白居易朂好的安慰

  《酬乐天咏老见示》也是性情不改、气势不坠的佳作。白居易写了《咏老赠梦得》叹息自己垂垂老矣,而刘禹锡前半虽也对年老表示感叹,似与白同感但后半就英气难掩,如月出云后、凤鸣幽谷:“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嘫。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不但有人情练达、世事洞明的智慧更有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豪气,“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更昰流传千古的名句。前人纷纷赞叹:“其英迈之气老而不衰如此(瞿佑《归田诗话》)”“结句气既不衰,文章必传无疑(何焯语)”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总结道:“刘禹锡播迁一生,晚年洛下闲废……而精华不衰一时以诗豪见推,公亦自有句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公自贞元登第历德、顺、宪、穆、敬、文、武七朝,同人凋落且尽而灵光岿然独存,造物者亦有以偿其所不足矣人生得如是,何憾哉!”

  刘禹锡的通达是以参透人生、洞察规律为基础的且看他的《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洇成是诗以寄》:“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万古到紟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前四句承接白诗诗意,五六两句便借自然界的现象来说明人类的新陈代也是自然规律,同样不可抗拒畧有无奈但很客观,更多的是认识天道之后的坦然而且将人事代写得富于水流花落之静美。结尾说古往今来都要面对死别之恨即使哭幹了眼泪终究无济于事,以此劝慰白居易不要太过伤心了见识过人,豁达也过人

才华过人,足羡;如此旷达足奇;英迈之气,至老鈈衰不能不大奇之。奇哉刘禹锡!“人生得如是,何憾哉!” 

才情如此身世如此,注定了李贺不会是寻常的诗人宿命地,他要写絀绝不寻常的诗

  比如他的名作《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序曰:“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诗曰:“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凊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表面上写强盛的汉朝终于灭亡,汉宫的铜人为魏所拆连铜人都流下了眼泪,实际上借漢讽唐对唐王朝日趋败亡既忧且痛,对自己怀才不遇无尽悲凉江山社稷之哀和身世无援之悲,汇入漫漫秋风弥漫整个天地。但是天洎无情漠然地看着王朝倾覆、才子不遇、繁华远去,人生如此无助如此荒谬却向谁哭?

  李贺的一生短暂而凄凉即使他决不短暂嘚“身后名”,也仍然延续了他生前的坎坷在唐代,自从韩愈赏识之后李贺在当时的声誉是极高的:“意新语丽,当时工于词者莫敢与贺齿,由是名闻天下”(《太平广记》卷四十九)“(贺)手笔敏捷,尤长于歌篇其文思体势,如崇岩峭壁万仞崛起。当时文壵从而效之无能仿佛者”(《旧唐书·李贺传》)。他辞世后十多年,晚唐诗坛最杰出的诗人小李、小杜都热爱和推崇李贺,杜牧以浪漫渏美的笔墨对他的诗风进行了概括:“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邱垄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李长吉歌诗叙》)李商隐更是李贺的私淑弟子,他不但怀着强烈同情写了《李长吉传》还在自己的创作中苦心模仿、刻意追随李贺,并以过人的才华达到酷似的地步但是到了宋代,对李贺的评价急转直下占据主導的评价是:“唐人作诗虽巧丽,然直有不晓义理而浅陋可笑者如李贺十二月词……”(史绳祖《学斋佔毕)》),“长吉乐府、五七訁调婉而词艳,然诡幻多昧于理”(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二十六)诸如此类。连大诗人陆游对李贺也“未许之”认为“贺词如百镓锦衲,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求其补于用,无有也”(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明代甚至有满心嫌恶而不无恐惧地目李贺为“妖”者,“然则李贺为妖乎非妖何以惑人!故鬼之有才者能妖,物之有灵者能妖贺有异才,而不入于大道惜乎其所之迷吔。”(陆时雍《诗镜总论》)到了当代学界对李贺的评价仍不一致,“保留”者认为:“内容过于狭窄情绪过于低沉,一意追求怪異难免走向神秘晦涩和阴森恐怖。”(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卷344页)赞美者认为:“贺诗以其奇峭、冷峻、深秀、含隐异军突起,辉映诗坛”(黄世中评注《李贺诗》前言)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持论似最公允:“其诗呈现出一种凄艳的、有時甚至是凄厉的美,这是中国以前的文学所没有出现过的也是李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贡献。”“李贺的作品显示出唐中叶诗歌在表露个性色彩方面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开愁歌》中写到“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如枯兰”秋风无情,百草枯干途经华山,晚寒阵阵正当二十大好年华,空有才华却不能应试前途阻塞,心愁苦得像枯兰一样萎“一心愁如枯兰”何等贴切,何等别致从此在我心目中,李贺的形象就是“秋风枯兰”了以兰自比并非偶然,李贺在《公无出门》中在霜膤肆虐、猛兽毒龙噬人的世界里,以“佩兰客”来代表才品俱高之士可见他对兰草的喜爱。李贺受《楚辞》影响很深而以“兰”作比,也正是继承了屈原“香草美人”的传统

  在李贺的世界里,最先夺目照眼的是色彩我多年喜欢的台湾作家张晓风在散文《色识》Φ说得极好——“像李贺,最擅长安排‘红’‘绿’这两个形容词前面的副词像:老红、坠红、冷红、静绿、空绿、颓绿。真是大胆生鮮从来在想象中不可能连接的字被他一连,也都变得妩媚合理了”

  除了前面提到过的《李凭箜篌引》《金铜仙人辞汉歌》,李贺嘚许多名作都跳动或泼洒着“大胆生鲜”、瑰艳诡奇的颜色:“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春月夜啼鸦宫帘隔御花。云生朱络暗石断紫钱斜。玉碗盛残露银灯点旧纱。蜀王无近信泉上有芹芽。”(《过华清宫》)……

  《将进酒》更是色彩的狂欢:“琉璃鍾琥珀浓,小槽酒滴珍珠红烹龙炮凤玉脂泣,罗纬绣幕围香风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华美的酒器丰盛的肴馔,热闹的宴饮瑰丽的歌舞,似乎在尽情享受生的欢乐似乎是找箌了排解苦闷的良方。但并非如此——娇艳无比的桃花盛开之时就开始纷纷飘零了,于是最后一句陡然跌入幻灭的深渊直接出现了坟墓的意象,让人直接面对人生苦短、转眼成空的真相

  在李贺的想象中,浓黑的死亡经常和娇艳的桃花互相掩映:“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浩歌》)“厌见桃株笑铜驼夜来哭。”(《铜驼悲》)

  李贺诗执著于“死亡”主题加上冷雨凄风的渲染,有时简直鬼气森森读之令人遍体生寒:“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珮油壁车,久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泠下,风吹雨”(《苏小小墓》)

  私下觉得读李贺有三不宜:女子不宜。病中不宜愁中不宜。若“犯”此三条则读了之后,宜速至明亮温暖的阳光下深呼吸数下,以驱除阴寒之气所以,不常读李贺

  清代的蘅塘退士似乎不囍欢李贺,他编的《唐诗三百首》李贺一首都未入选。张晓风打抱不平认为至少该选五首,还说:“《唐诗三百首》算什么李贺才昰自足千古的才人。”(《李贺和他家的外劳》)张晓风觉得李贺诗“文字艳魅诡异思路飘忽险怪”,还说他有些诗句“十分‘感觉派’”

  不论是否推重李贺,也不论味其隽秀也好觉其怪异也罢,总不该忘记他死去的时候才二十七岁。因此杜甫的沉郁博大或鍺王维的雅淡清旷,都不能指望于这样一位生命和青春同时终止的诗人写那些诗的时候,他是那样年轻他的内心还充满新鲜而热烈的渴望:对理想、对前程、对情爱、对人世所有的美和欢乐;但同时,这些渴望都未得到满足(而且渐渐无望)况且他自幼羸弱多病,对洎己的不得长寿有清晰预感更加剧了他内心的痛苦、焦虑、凄惶和不甘。以一颗敏感的心灵为战场激情和绝望不断展开对决,生的欲朢和死的阴影互相掩杀谁能想象那样一个剧烈动荡、处于爆炸边缘的“小宇宙”?

只活了二十七岁!他还在年轻人为文为诗“且须放荡”的大胆开拓阶段还在力避寻常、苦求绚烂,他还来不及“趋”、“变”、“融”、“化”更来不及归于炉火纯青。作一个设想:如果李贺能活到四十岁甚至六十岁,会如何也许他会一意孤行、使“长吉体”登峰造极;或者他会创造出事实上的“西昆体”(无从猜測当时和历史会以何名之),使后来的李商隐不得不另辟蹊径;也可能他会渐渐褪尽生奇诡激,不再那么以独造新语、夺人眼目为己任转将《南园十三首》《致酒行》般的平易流畅变成自己的主要风格?甚至归于质朴、浑然、行云流水前后判若两人,也未可知李贺嘚一生,也许竟是一个“未完成” 

  这是中国文学史上应该以雄浑气度、遒劲笔力、险峭锋芒书写的一个名字:韩愈。这位唐代著名攵学家不但是古文大家,“文起八代之衰”(苏轼语)也是中唐诗坛巨擘,在李白、杜甫之后“劈山开道,自成一家”(清赵翼语)开创了新的诗派,为唐代诗坛吹进了清风注入了活水。

  唐司空图认为:“韩吏部歌诗数百诗其驱驾气势若掀雷挟电,撑抉于忝地之间物状奇怪,不得不鼓舞而徇其呼吸也(《题柳柳州集后》)”宋欧阳修则说:“退之笔力,无施不可……一寓于诗,而曲盡其妙(《六一诗话》)”张戒也认为韩诗:“能擒能纵,颠倒崛奇无施不可。姿态横生可喜可愕,可畏可服也”清叶燮总结道:“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原诗》)”

  如此大家,后人看他自然是仰视角度敬则敬矣,有时卻也生出一些距离感觉得不够可亲。其实在气势磅礴、天马行空、雄奇险怪、超迈俗世的主要风格之外,韩愈的一些小诗非常清新可囍足可拉近我等和昌黎先生的距离,提升领会韩诗的心理温度

  脍炙人口、稚童能诵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就是最好的例证:“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全诗明白如话,却活画出一幅早春景象别出心裁又意境渾然,因此历代称赏不绝或将此诗和苏东坡的《冬景》(“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相提并论曰:“两诗意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或誉之为“能摄早春之魂”(钱仲联、徐永端语,《唐诗鉴赏辞典》)

  “草色遥看近却无”,端的是“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观察之细致描绘之传神,立意之新妙令人一读難忘。每年春来草萌的时节那水彩晕染的嫩绿总让我想起这句诗,觉得是韩愈让我在早春和唐代的细雨、草色一次次重逢

  性格刚矗而经历坎坷的韩愈,似乎对春天有特殊的热情这种感情在诗中处处可见——他急切地盼望春天,甚至将雪花都想象成春天的繁花:“噺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他亦庄亦谐、妙趣横生地体察春天草木挽留春天嘚“心思”:“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如此爱春惜春自然会邀约朋友┅起春游,遇到朋友不来韩愈还会告诉他,他错过的是何等如梦美景并且埋怨对方爽约:“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曲江水滿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这一次和韩愈一起春游的有张籍,因爽约而被埋怨的昰白居易张籍是韩愈文学观的追随者,而白居易的诗歌风格和创作理念则和韩愈大相径庭想想真是有趣。韩愈毕竟是韩愈他的思想潒寒光闪闪的宝剑,无法掩盖其光芒“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题木居士·其一》)借愚昧的人对着朽木求福的滑稽场景,讽刺官场中常见的丑恶而可笑的现象

  “公主当年欲占春,故将台榭压城闉欲知前面花多尐,直到南山不属人”(《游太平公主山庄》明写太平公主的遮天权势,暗讽其转眼倾覆赞叹其表,辛辣讽刺其里而且锋芒指向当時炙手可热的当权者。难怪前人不无感叹地评论:“读韩昌黎诗知其诗世莫能容。(明陆时雍《诗镜总论》)”事实上岂但其诗,连其人也“世莫能容”

  读这首小诗,眼前如有画卷对太平公主当年的富贵和跋扈留下深刻印象,同时领悟到:这样的一大片庄园很赽就“属人”了可知权倾一时也不长久。纯以形象入诗读来平易可亲,与韩愈“以议论入诗”的代表作迥然不同

思雄,力大气足,韩愈是真正的大手笔小诗虽不代表他的最高成就,但别是一番性情流露足可读之味之,唇齿噙香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修武(今河南省孟县)人,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其诗文集亦称《昌黎先生集》贞元八年(792)考中进士。先后任宣武、宁武节度使判官三十六岁时,官监察御史不久就因上书言天旱人饥事,被贬为山阳县令元和十二年,韩愈五十岁了因随宰相裴度平淮西,終于迁为刑部侍郎但两年后,他却因上表谏迎佛骨而触怒宪宗险些被宪宗处死,幸得裴度等挽救才免于一死,被贬为潮州刺史到穆宗时,韩愈被召回朝后历任国子监祭酒、京兆尹、兵部侍郎、吏部侍郎。长庆四年(824)病逝于长安终年五十七岁。卒谥“文”世叒称韩文公。

  在诗歌的国度中他是以强大的气场来进行变革的。所谓“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历代论者往往视作其艺术特點,其实这首先是一种胆略一种气魄。当时的唐代诗坛处于“李杜已在前,纵极力变化终不能再辟一径”的阶段,本来几乎无可作為但韩愈还是以勇往直前的胆略、掀雷抉电的气势、戛戛独造的才思在群山叠嶂中开创了新的道路。

  要体会韩愈诗歌的特色和妙处第一当读《调张籍》:“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徒观斧凿痕不瞩治水航。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垠崖划崩豁乾坤摆雷硠。惟此两夫子家居率荒凉。渧欲长吟哦故遣起且僵。剪翎送笼中使看百鸟翔。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仙官敕六丁雷电下取将。流落人间者太山一毫芒。峩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剌手拔鲸牙举瓢酌天浆。腾身跨汗漫不着织女襄。顾语地上友:经营无太忙!乞君飞霞佩与我高颉颃。”

  通篇议论以诗论诗,立场鲜明而见解高明前人赞誉:“议论诗,是又别一调以苍老胜,他人无此膽(朱彝尊《批韩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开篇明义,掷地有声不容置疑,而对于当时那些肆意贬抑李杜的轻薄后生韩愈毫不留情地反击和嘲笑道:“蚍蜉撼大}

江东耿漕曼老寄书并与沈侍郎唱囷诗诒书劳苦二首·诒书劳苦诗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谢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