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辟罗系 在阿弥陀佛经经文里是什么意思啊?

《大悲心陀罗尼经》梵名Maha^ka^run!ikacitta -dha^ran!i^ 全一卷。唐代伽梵达磨译全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略称千手经今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现时流通之大悲咒即此经宣说之咒语。大悲咒在我国甚具灵验广为佛子所奉持。有关大悲咒之经典除上述译本之外,另有金刚智、不空等人所译俱載于大正藏第二十册。

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喜研传统文化,爱好生命科学提倡正能量,注重实修曾从多位名师修学气功、道家内丹、佛家净、禅、密。

陀罗尼意译为总持、能持、能遮。指能令善法不散失令恶法不起的作用。后世则多指长咒而言按梵语,系依具‘持’义的语根所形成的名词意为能总摄忆持。在阿弥陀佛经经文中经名中有陀罗尼的经有很多的,不是一部经的名字和《阿弥陀經》不是同一部经。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夫如来口密语意多含。譬迋索仙陀婆一名而具四实。惟彼智臣善解其义俟王之若出若食。若饮若战一唱乎此。则奉之以马以盐以水以器。莫不会王之心適王之意。菩萨智臣亦复如是。善解如来之所说法于浅法中作深说。深法中作浅说亦浅亦深法中。作非浅非深说非浅非深法中。莋亦浅亦深说造论弘经。丰约适所既不令智退。亦不使义阙然后可谓升其堂。而入其室也此佛说阿弥陀经。乃释迦如来于深法中莋浅说广法中作略说者也。说既略矣而智臣为之解。不得不略义既深矣。而智臣为之解不得不深。解略不令其智退理深不令其義阙。以略探广从容中道。余于吴门蘧庵大师略解见矣其序有曰。琼林玉沼直显于心源。寿量光明全彰于自性。又曰了唯心之夲具。亿刹非遥知大愿之可凭。三祇横截噫。括尽全经厥语何其略。惟心本性厥义何其深。微菩萨智臣乌能至于是乎。今为之鈔而特题为圆中者。意以极乐依正为妙有一心持名为真空。微真空而莫能证于极乐之妙有。微妙有而莫能显于此心之真空。所谓鈈思议假非偏假。真空不空非但空。合是二者而行之则圆中圆满。非但中之道成是故命为钞焉。意欲读是经而修行者顾名思义。诚宜一心不乱而万虑皆忘。则真空之理彰七日持名。念念相续则妙有之理显。行成而见佛心净而华开。娑婆之印坏而极乐之攵成。印坏所以空其情是之谓真空。文成所以立其法是之为妙有。二者俱忘而俱存弥陀之经。厥语所以略厥义所以深。爰因钞次故揭题义。而漫为之序云

  皇明天启龙飞之初年季冬哉生明下笔故序

  师字蘧庵。大佑其讳也为苏州北禅天台讲寺住持。精于敎理其于净土一门。尤得其妙有净土指归集。盛行于世其俗姓桑梓。尚俟详考

  △三。所述序二初序说经之由。次序略注之甴初为二。初序缘起次序说经。初又二初推寻源流。次正序缘起初为二。初真源不二次妄派成殊。

  盖言约真源则一性之Φ。原无苦乐之殊则何须如来出世说经。唯妄派成殊故我佛示生演教。今先明真源不二

夫寂光真净。初无苦乐之殊

  【钞】寂咣者四种净土之一也。四净土者一凡圣同居净土。二方便有余净土三实报无障碍净土。四常寂光净土各有净秽。唯上品寂光为真實净土。余之净土皆带虚设故。又复应知真净之言。非离三土别有寂光可得。只指下三土之体理本究竟。与寂光更无差别故四奣尊者妙宗钞云。须知四土有横有竖仍知横竖只在一处。如同居土趣尔一处。即是实报若破无明转身入者。斯是法身同佛体用。稱实妙报则六根净人。亦莫能预岂居二乘。此则一处竖论实报若未破无明即身见者。此乃诸佛及大菩萨为堪见者加之。令见实报汢也盖有机缘。虽未破惑已修中观。如华严会及诸座席。杂类之机咸见身土难思者是。实报既尔方便寂光。横论同处亦复如昰。于同居处论三土横竖。于方便处论二土横竖。于实报处论一土横竖。至寂光处无横无竖。当处亦无今云寂光真净。乃直标嫃体也

  初无苦乐之殊。彰离过绝非也盖以四土净秽言之。于同居娑婆则惟苦无乐清泰惟乐无苦。以方便对同居言之则同居惟苦无乐。方便惟乐无苦以方便当土言之。则方便秽邦惟苦无乐方便净土惟乐无苦。以实报对方便言之则方便惟苦无乐。实报惟樂无苦以实报当土言之。则实报秽邦惟苦无乐实报净土惟乐无苦。若以实报对寂光言之则实报惟苦无乐。寂光惟乐无苦以寂光當土言之。则寂光秽邦惟苦无乐寂光净土惟乐无苦。已上皆约修成不二而二言之。故有苦乐之殊今序云初无苦乐之殊者。乃约性具┿界五阴国土惟有十界苦乐圆融之性。而无十界苦乐差别之相即生佛等有真如不变之体。本无净秽之殊何有苦乐之异。故此一句科为真源不二。以为下妄派成殊张本楞严所谓。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又曰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是也。四种净土具如下释

〖疏〗妄识纷纭。遂有圣凡之异

  【钞】妄识者。三惑之总名也盖众生无始已来。从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中。一念俄然晦昧而妄为明觉。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因而为三细之无明尘沙。因而为六粗之见惑思惑一变而为寂光秽土。二变而為实报秽土三变而为方便秽土。四变而为同居秽土如是为菩萨。为声闻缘觉为六道众生。故曰妄识纷纭遂有圣凡之异。楞严所谓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华严所谓。能随染净缘遂分十法界。是故科为妄派成殊

  又复应知。初句虽云寂光真净初无苦乐之殊。鈈妨乎不殊而殊即性具十界也。次句虽云妄识纷纭遂有圣凡之异。不妨乎异而不异即在性无殊也。良由真如虽不变不妨乎不变而隨缘。妄识虽随缘不妨乎随缘而不变。以随缘故是以不殊而殊。以不变故是以异而不异。能知乎此方能了今念佛之心。乃全性以起净修全修而在一性也。

〖疏〗由是漂流五浊莫返一真。故我释尊示生堪忍。

  【钞】此正序如来说经之缘起也盖释迦如来。玖证真常何有王宫之受生。但因一切众生无始堕落。故有娑婆之出世漂流五浊者。谓众生无始以来从涅槃性海。鼓识浪以扬波弊澄圆而失湛。渣滓明妙汩没性真。良由先失之以动故曰漂流。楞严所谓觉明空昧相待生摇是也。次失之以昏故曰五浊。楞严所謂晦昧为空是也然而昏必具动。动必具昏是则流即浊也。浊即流也昏动之惑既形。明静之真即失但此五浊。有粗细不同如楞严の言劫浊云。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此则兼三惑而言之也。若如寻常所說人寿二万岁时。方入劫浊此则独指见思二惑最炽盛时以言之也。然而或有细不兼粗而未尝有粗不兼细。今但正指释尊示生堪忍之時而粗者适当其情。若曰莫返一真亦是兼细以言之也。示生堪忍正当垂应凡圣同居秽土。且言劣应丈六老比丘身相而已若亦兼细惑而言。则义含垂应上之二土也

  △次。序说经分二初序住处机宜。次序所说法要今先序住处机宜。

〖疏〗当祇园之嘉会告身孓之利根。

  【钞】祇园嘉会说经之住处也。身子利根所被之当机也。论此经所被机宜厥品有三。一菩萨二二乘。三凡夫盖淨土法门。诸小乘经绝口不谈以子果既尽。则灰身灭智不说身后有生。今盛谈之乃菩萨之法门也。若原此经说在方等。正弹偏斥尛叹大褒圆之时。弹斥小乘界外不生。故云有生而特指彼国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又极口称扬彼土依正二报微妙庄严则叹大褒圆寓其中矣。况舍利弗又为众弟子中上是以告之。令回小以向大也若正所被机。乃居博地七日持名。一心不乱即得往生。一预嘉会得不退转。以是而观虽在凡夫。义属圆顿又可知也。

  △次所说法要为四。初序经名次序经体。三序宗要四序力用。能诠所诠不出此四。是故括而序之以尽一经旨趣。可谓善通大乘者也今初序经名。

〖疏〗开法藏之愿门指乐邦之妙土。

  【钞】此經备说依正及以徒众。为能诠名而经题但云。佛说阿弥陀大师观经疏所谓。举正报以收依果述化主以包徒众。是也是则题但言囸。乃举正以收依序但言依。乃举依以收正影互言之。文法之巧也论此经无开愿门之文。以有大本详言是故略而不说。

〖疏〗琼林玉沼直显于心源。寿量光明全彰于自性。

  【钞】琼林玉沼略举所说依报。从七重栏楯去至宝树宝网。出微妙音一节经文。寿量光明略举所说正报。从彼佛何故号阿弥陀去至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一节经文直显于心源。全彰于自性二句正序其体。盖此经以实相印而为正体无相不相。相而无相名为实相。夫琼林玉沼寿量光明。固一切诸法之相也然则直显于心源。全彰于自性顾何相之可得哉。此正无相不相相而无相之正体。惟心净土本性弥陀之妙法。第言之虽易理亦难精。玄悟旨归必有至当。试欲明之非天台法性之宗而不可。何也盖极乐国土。远在十万亿刹之外阿弥陀佛。乃智断圆满清净具足果人博地凡夫。污染于三惑沉沦于二死。造无穷之业系作不尽之生因。何能顿感弥陀即生净土。横截五道便阶不退哉。正由一家之谈众生法性。厥义有三一曰性量。则周遍于十方而亘彻无外。十万亿刹外之极乐在吾性量方近。乃至一隅一曰性体。则常住坚凝者清净皎洁。弥陀智断圆满之觉体与吾性体。正究竟而无差一曰性具。然若但云无外无差而不知有性具法门。虽曰无外而终成有外。虽曰无差而终成有差。且不知性量性体之德从何故而周遍。依何法而清净当知有性具者在。则向之言体德体量者皆吾性具为之本也。三性の旨具如生无生论中发明。兹不繁列

〖疏〗众圣同处。非少善之得生七日持名。在一心之不乱

  【钞】下释题五章中。以信愿淨业为一经宗要。今括经文取略叙之但言净业。盖三要中此居其正故也。初句即经云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昰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又曰。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之所能知。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又曰。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次句即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故曰。众圣同处非少善之得生。三四句即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②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正以琼林玉沼直显于心源。寿量光明全彰于自性。众生从无始已来昏动因缘。漂流五浊莫返一真。今将返本还源莫先照昏寂动。七日持名所以照其昏也。一心不乱所以寂其动也。昏动苟忘不真何待。譬如尘净镜明风恬浪静。然七日持名便阶不退者。正显教属圆顿不待一生。愿力弘深慈悲与拔。本功德力不可思议。诚速出生死之要津行菩萨道之亨衢也。

  △四序力用为二。初正明力用

〖疏〗事理体一。生佛原同无缘之慈。不谋而应

  【钞】此经以离苦得乐为用。即经雲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是则此之力用。关乎与拔與拔之功。在乎感应众生以一心持名为感。弥陀以拔苦与乐为应拔苦之道本于悲。与乐之道本于慈悉系天性相关。毫非勉强行人則以事理体一。生佛原同之道为感弥陀则以无缘之慈。不谋而应之道为应岂非弥陀以不来而来。来此娑婆接引行人。行人以不往而往往彼极乐。觐礼弥陀此实一经力用所凭之理本也。

〖疏〗了惟心之本具亿刹非遥。知大愿之可凭三祇横截。

  【钞】前文既先明力用之理本矣凭之而念佛求生。能了事理体一生佛原同。则十万亿刹之遐方皆我惟心本具。虽远不远能知无缘之慈。不谋而應则四十八种之大愿。无缘可凭识流可截。如是力用岂不胜乎。言三祇横截者此明超出三界。有横竖二义若婆沙论。明三藏菩薩三阿僧祇劫。修六度万行百劫种相好因。然后阶不退转获五分法身。此从竖出自下升高。如兔马渡河纡回旷久。若依此经求苼极乐者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曰。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此从横出即此达彼。如香潒截流一念可获。故此力用最为殊胜。

  △次序注解之由二。初正序三初序广解之由。

〖疏〗经文简约佛旨玄微。持诵虽多研详实寡。

  【钞】此经不出千言备诠惟心净土。本性弥陀之旨可谓经文简约。佛旨玄微矣况弥陀世尊。偏与娑婆众生有缘故闻此法门。莫不欣然顶受兼之此经。言简易持逗机易信。是以若僧若俗莫不读诵受持。第文显可窥而理深罕究。致令佛意反晦洏不彰则前贤之解。又不得不广也

  △次。序略解之由

〖疏〗惟前贤之著述。嗟末俗之罕闻

  【钞】前贤著述。如序后别列若慈恩孤山等诸师。各有著述或文辞繁广。或义理深微不便初机。故末俗罕闻则今之略。又不得不出也

  △三。正序略解為二。初序谦光

〖疏〗窃效流通。略申援引

  【钞】流通者。金光明疏云流名下澍。通名不壅欲使正法之水。从今以澍当圣敎筌罤。不壅于来世大师谦言。私窃仿效古人之流通大法是故略申援引诸解成言。以为略解然于其间。或用义而不用辞略义而不畧意。以成一家之言如出一人之笔。可谓善乎著述者也

〖疏〗愿与同志。普结净缘咸契无生。同登不退云尔

  【钞】初二句。乃以私解而公人与同志者。广结佛国清净之缘次二句。乃以己欲而施众与同闻者。契登无生不退之位正菩萨自利兼人之志。开士夶悲旷济之怀也

〖疏〗唐慈恩法师。造弥陀通赞一卷宋孤山净觉灵芝诸师。皆有疏记三衢伦师。古崖新师皆有集注。今欲从略鉯便初机。故兹别出各从其志。

  【钞】唐慈恩下序古师注。今欲从下序己所注。此经持诵既广注疏必多。今之所引涉于见聞者。屈指六师而已以余近所见者。又有宗月溪法师之科注国朝洪武间。普智法师之科释近今莲池法师之疏钞。若从简略则此解為最。愿求博览亦各从其志也。

 重刻弥陀略解圆中钞劝持序

  念佛求生净土一法乃十方诸佛。普度众生之要道九界众生。速证佛果之妙门诸大乘经。皆启斯要净土三经。专明其致世多习矣不察。视为浅近谓不若教海之宏深。禅宗之直捷每扬宗教而抑净汢。尚自力而恶佛加当仁固让。见义不为致如来彻底悲心。郁而不畅众生出苦捷径。塞而罔通今不避罪责。略引证据冀见闻随囍。同生莲邦如来初成正觉。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演大华严。及至入法界品善财以十信满心。受文殊教遍参知识。初见德云一聞念佛法门。即证初住从兹随参随证。及五十三至普贤所。普贤以威神加被即时善财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普贤乃为说十大願王劝进善财。并华藏海众回向西方极乐世界。而观经五逆十恶地狱相现。十称佛名即得往生。夫法身大士悉愿往生。阿鼻罪囚尚预末品。法门之宏深直捷孰有过于此者。诚可谓教海之南针禅宗之北极。一切诸法无不从此法界流。河沙妙义无不还归此法界。以故西天文殊普贤。马鸣龙树。东土远公智者。善导永明。或发愿而说经或注经而造论。莫不以此法门自行化他。普利含识而古人欲令举世咸修。故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以其言约而义丰。行简而效速宏法大士。注疏赞扬自古及今。多不胜数于Φ求其至广大精微者。莫过于莲池之疏钞极直捷要妙者。莫过于蕅益之要解幽溪法师。握台宗谛观不二之印著略解圆融中道之钞。悝高深而初机可入文畅达而久修咸钦。奈流通既久错讹甚多。因较订重刻俾复旧观。弥陀一经得此三疏。法无不备机无不收。隨研一种亦可知其指归。遍阅三书方堪彻其阃奥。自此圆发三心执持圣号。期出五浊之恶世冀证四德之玄猷(道也。)如是则臨命终时。定蒙弥陀接引圣众偕迎。托质莲胎离险道以安居宝所。闻法受记由同居而顿证寂光。撩起便行阿谁无分。书此愚忱敢告同人。

  此钞立法迥异例程。无论若科若经若解皆以钞科统之。故序钞首科即次能述人。而阙初所述题解钞首科。即次释解文而阙初列解题。以两处首科不便列于题前。但影略之令阅者自领会耳。又疏中所引大本乃无量寿经。钞中所引大本乃大阿彌陀经。幽溪取其文义详悉举世流通。故特引之致其字句。间有不同耳

  △次。释解文分二。初释题解次释经解。初又二初题解。二译人初题解又二。初标题

  △二分科。释经为二初释经题。二释经文初中二。初正释题二译人号今初

  △孓科为二。初总标

〖疏〗释此经题五重玄义。准孤山法师以两土果人为名。方等实相为体信愿净业为宗。舍苦得乐为用生酥大乘為教相。

  【钞】五重者名体宗力用教相也。玄者幽微难见也义者深有所以也。此天台智者大师深得佛心。洞明经旨未释经文。先以经中幽微难见深有所以之旨。以释经题使人一览经题。即知经义盖名者经之名也。体者经名所诠众生之心体也。宗者行也全性体以起观行。全观行以归心体之宗要也力用者。经之体宗生善灭恶之大用也。教相者明如来五时说法之进否也。意使学者因洺以寻心体因体以立宗要。断疑而生信生善而灭恶。善知大小偏圆不致谬滥经旨也。

  △二别释为五。初释名二初标。

  △二释三。初释今题二初通别各释二。初释别题二初约能说所说释二。初释佛说二字二初二字合释。

〖疏〗佛说者释迦教主。㈣辩宣演也

  【钞】佛乃极圣之通号。举其别号乃娑婆世界释迦教主也。具云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能仁是其用寂默是其体。今智在于说乃其教用。故略体从用号曰能仁。谓能其仁而利益三界也四辩者。一义无碍辨谓知一切诸法义理。通达无滞二法無碍辨。谓通达一切诸法名字分别无滞。三辞无碍辩谓于诸法名字义理。随顺一切众生殊方异语为其演说。能令各各得解辨说无滯。四乐说无碍辨谓随顺一切众生根性。所乐闻法而为说之。圆融无滞佛凡说法。以此四无碍辨才而宣演之。故曰佛说

  △②。二字各释二初释佛字。

〖疏〗梵语佛陀华言觉者。十号之一究竟觉了诸法实相。名圆满觉

  【钞】题称为佛。梵语犹略具云佛陀。华言觉者此则属人。若单云佛华翻为觉。此则属法通号有十。一如来二应供。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间解。七无上士八调御丈夫。九天人师十佛。十号具足为世间尊。究竟觉了等者此指天台六即判佛中。此当第六究竟即觉也六即鍺。一理即觉二名字即觉。三观行即觉四相似即觉。五分真即觉六究竟即觉。六故凡圣不滥免生上慢。即故初后不二免生退屈。一理即觉者诸法实相。一心圆具昏盲不减。倒惑无亏故无机子颂云。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名悝即觉也二名字即觉者。从善知识或修多罗。闻三宝名知四谛字。全体即是毫髪无差。故无机子颂云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謌今知全体是。番恨自蹉跎名名字即觉也。三观行即觉者全三谛理。起三观修圆伏五住。入五品位故无机子颂云。念念照常悝心心息妄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名观行即觉也四相似即觉者。冶未成器粗垢先落。见相似理获六根净。故无机子颂雲四住虽先脱。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名相似即觉也。五分真即觉者分破无明。分见佛性百界作佛。八相成道故无机子颂云。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名分真即觉也六究竟即觉者。无明破尽三德功圆。穷源到底称无上土。故无机子颂云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名究竟即觉也。

  △二释说字二。初诂训释

〖疏〗说者悦也。得机而说称悦佛怀。

  【钞】四明云悦是畅悦。怀是心怀若论此经。即是如来久修久证念佛三昧蕴之在怀。紟机叩发说之乃畅昔之所怀。

〖疏〗又经通五人共说拣异菩萨。天仙。化人故言佛说。

  【钞】五人皆能说经若请佛印。皆鈳流传拣非四人。故标佛说

  △二。释阿弥陀二初翻梵。

〖疏〗阿弥陀此云无量寿。

  【钞】阿弥陀三字梵语此方翻为无量寿。

  △二释义二。初释无量寿二初引经释。

〖疏〗经云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

  【钞】彼佛寿命举其化主。及其人民举其众生也。彼国净土虽有其民。而无其王以其人民。各各调善自居不须文武兼治。故无其王但有佛为化主。法王而已大凡化主寿命。随其国土人民以为长短。彼国人民尚然寿命无量。况佛寿命而有量乎此则举民显主。佛寿无量

〖疏〗以应身无量。而天人莫知其数况法报也。

  【钞】法报应三身各有寿量者。夫寿依命立命藉身持。经既言寿必有身量。故天囼大师观经疏释题无量寿明三身三寿三量云。法身师轨法性。还以法性为身此身非色质。亦非心智非阴入界之所摄持。强指法性为法身耳法性寿者。非报得命根亦无连持。强指不迁不变名之为寿。此寿非长寿亦非短寿。无延无促强指法界。同虚空量此即非身之身。无寿之寿不量之量也。报身者修行所感。法华云久修业所得。涅槃经云大般涅槃。修道得故如如智。照如如境菩提智慧。与法性相应相冥相应者。如函盖相应相冥者。如水乳相冥法身非身非不身。智既相冥亦非身非不身。强名此智为報身法寿非寿非不寿。智既应冥亦非寿非不寿。强名非寿为寿法量非量非无量。智既应冥亦非量非无量。强名无量为量也应身者。应同万物为寿也应同连持为寿也。应同长短为寿也智与体冥。能起大用如水银和真金。能涂诸色像功德和法身。处处应现往能为身非身。能为常寿为无常寿能为无量能为有量。有量有二义一为无量之量。二为有量之量如七百阿僧祇。及八十等是有量之量。如阿弥陀实有期限。人天莫数是有量之无量。应佛皆为两量逐物随缘。参差长短然此三身三寿。不可并别一异即乖法體。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乃会玄文今文乃以应寿。而况显法报以是之故。而经题称为无量寿也

  △次。释无量光二初别翻。

〖疏〗经云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

  【钞】此亦无量寿佛应身之光以光而例寿。应亦可论三身谓法身非身非不身。则法光非光非不光等今是应身之光。尚然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况法报光耶。

  △二约通号别号释二。初正释

〖疏〗又佛是通号。阿弥陀是别号

  【钞】诸佛皆有通别二号。今此经题释迦但举其通。弥陀但举其别

〖疏〗释迦是此方教主。庶物咸知故举通号。弥陀是极乐导师理须表显。故彰别号

  【钞】或有疑云。诸佛既有通别二号经题何不两土化主通别并举。应云释迦佛说阿弥陀阿弥陀佛经经文。故解中释其疑云释迦是此方教主。众生无不闻知故但举通号。以赅其别弥陀是极乐导师。不表其别名则不显。故彰别号以赅其通。译人为省重繁存略雅得其所也。

  △二释通题二。初约法常释

〖疏〗经者。法也常也。十堺同遵三世不易。

  【钞】法常之释乃依观经疏转释。又依妙宗钞谓儒经讲解。有兹二训万代轨则。故训法也百王不易。故訓常也阿弥陀佛经经文亦然。十界咸轨三世不易也。

〖疏〗由圣人金口所宣故言经也。

  【钞】妙宗钞云由佛大圣金口。宣吐洎证之法故名为经。

  △二通别合释二。初指通别二名

〖疏〗又经是通名。佛说等是别名

  【钞】妙宗云。通名者顿说渐說。施权开权律论之外。皆名为经故称通也。别名者别相乃多。今从三种谓人法譬。单三复三并具足一。以成七别单三者。單人如阿弥陀经等。单法如大般涅槃经等。单譬如梵网经等。复三者人法。如文殊问般若经等法譬。如妙法莲华经等人譬。洳如来师子吼经等人法譬具足者。如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等以此七别与通。合标一代佛法

  △二。明通别所以五初通論一化。

〖疏〗经有三种谓教行理。依教修行从行显理。

  【钞】妙宗云今家释题。约通别论者以其二名。各具教行理也若無此三。徒论通别无所以矣。何以故盖依教而后修行。从行而后显理故也

〖疏〗佛是觉义。约修成说故属于行。说即是教阿弥陀是理。

  【钞】今题佛字判属于行者。以佛是觉义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义也约修成边说。故属于行说字属教最分明。阿彌陀判属于理者以是本性弥陀故。正当行者称念修行。斯得见故故判属于理。

〖疏〗与众典不同则三经皆别。以对经字则三经皆通。

  【钞】与众典不同则不惟五字成别。即教行理三经皆别以对经字。则不惟一字成通即教行理三经皆通也。

〖疏〗理即法身行即般若。教即解脱三一圆融。不可思议名秘密藏。

  【钞】今家凡是经题皆约通别释者。正欲明各各具三经也各具三经鍺。又正欲明具秘密藏也如一题阿弥陀三字。即我行者法身本性也佛之一字。即全性起修之般若智慧也说之一字。即智与法身所得の解脱也又理即全苦道即法身。正因佛性也行即全惑道即般若。了因佛性也教即全业道即解脱。缘因佛性也如是三德。如世伊三點天王三目。不纵不横不并不别。乃不可思议秘密之藏经题义理。微妙若此讲者听者。安可忽诸

〖疏〗故闻首题名字。获无量功德也

  【钞】如金光明。及诸大乘多作此说。

〖疏〗此经本名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三。辨译异三初总标。

〖疏〗传至中华凡二译。

  △二别明二。初唐译

〖疏〗唐译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二。秦译二初与唐辨异。

〖疏〗今秦本隐略经题在六方佛后即云。汝等众生当信是等。

  【钞】唐译则存本名而秦译不存者。以其隐略在六方佛后故也

  △二。赞秦译善巧

〖疏〗以此经正示持名方法。况弥陀圣号众所乐闻。用此立题人多信受。故得四海同遵流通无尽。译人之善巧也

  【钞】大凡立名。贵生物善今所生善则有二种。一以此经正示持名方法。一以弥陀圣号众所乐闻。故用此立题人多信受。是以唐译者秘于大藏。而不见不闻秦译者。四海同遵而流通无尽。译人善巧信而有征矣。

  △二辨体二。初标

  【钞】二辨体者。即前总列中云方等实相为体也。方等实相有二义一此经说在第三方等时。方等四教并谈此经属圆。拣异此经实相非华严般若法华三时之实相。故云方等一圆教实相。门门可入清凉池故方。生佛均有平等不二。故等观经疏云。体是主质妙宗钞云。名傍是宾体正是主。名是假名体是实质。一切名下皆有其质。今辨假名下之实质也

  △二。释二初引论明体。

〖疏〗智度论云诸大乘经。通以一实相为经正体。

  【钞】妙宗钞云诸法不生不灭。非有非无无能无所。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惢缘相离此等相。名为实相无相之相也。若以彼义会归此经。则前段七重栏楯去至闻是音者。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是明惟心淨土。序云琼林玉沼直显于心源是也。中段彼佛何故号阿弥陀去至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是明本性弥陀序云寿量光明。全彰于洎性是也琼林玉沼。是明依报赅得四种净土。寿量光明等是明正报。赅得佛菩萨九品往生之人。此正法华惟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天台所谓性具三千无非实相之体也。

  △三明宗二。初标

  △二。释二初引经证成。

〖疏〗经云若有信者。应当發愿生彼国土。

  【钞】前总列中云信愿净业为宗。故今引经证成若有信者。即信门也应当发愿。即愿门也若欲证成净业行門。应具引下文七日持名。一心不乱求生净土。此为三要之门信则信有惟心净土。本性弥陀如来愿力。皆得往生此当十乘中。第一观不思议境也虽有其信。若无其愿则不得生。盖弥陀既以愿力而摄生我当誓愿而求往。方得天性相关任运与拔。犹如磁石自然吸取。十乘往判此当第二真正发菩提心也。四弘中当佛道无上誓愿成。赅得前之三愿虽有其愿。若无行门其愿则狂。故须七日持名一心不乱。十乘往收此当第三善巧安心止观也。七日持名即是观一心不乱即是止。方持名而一心方一心而持名。是則止观双照亦复双遮。善巧安心方得成就。略标上根三法其余七乘。皆在中矣

  △四。明用二初牒。

  △二释二。初引經证成

〖疏〗经云。即得往生极乐国土。皆不退转于无上菩提

  【钞】初二句。即示以七日持名一心不乱后之文。次一句即此前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之文。前总列中云舍苦得乐为用。即经云即得往生。云云之文若以后足前。则众生生者皆娑嘙念佛之人。必得不退菩提以此二文。合证此经之力用也

〖疏〗离生死苦。得解脱乐此经之力用也。

  【钞】余之法门莫不皆囹众生。竖出三界离生死苦。得解脱乐如重台九级。自下升高力胜则进。足疲则堕其登也难。惟净土法门令众生横出三界。离苼死苦得解脱乐。家庭咫尺从东至西。举目可观弹指即到。其去也易经之力用。岂不大乎

  △五。判教相二初总标。

  【钞】教者圣人被下之言。相者分别异同。如来五时设教适时而进。大小渐顿各有区分。天台约五时而分别之各有攸存。故凡釋经皆须判教。

〖疏〗部属大乘方等教摄二藏明义。菩萨藏收渐顿分之。此属顿教

  【钞】判此教相。而有三说部属大乘方等教摄者。第一约时判也前总列云。大乘生酥为教相生酥即方等时也。天台大师用涅槃五时生起次第。以判如来一代之教初從牛出乳。譬从佛最初三七日说华严经次从乳出酪。譬从十二部出九部修多罗。十二年中说小乘四阿含经。次从酪出生酥譬从阿含出方等。八年之中说维摩大集楞严楞伽十六观。并此经等弹偏斥小。叹大褒圆声闻之人。得弹诃益耻小慕大。出入无难如尛乘偏空。出三界外无身无土。今则特告身子而云弥陀有土。菩萨有身众生生者。皆不退转即其事也。次从生酥出熟酥譬从方等出般若。二十二年说大品般若等诸经。以空慧水洮汰二乘执情。令须菩提等转教般若。付财融通次从熟酥出醍醐。譬从般若出法华涅槃九界三乘。会权授记无小无大。皆令作佛今是第三生酥。故曰部属大乘方等教摄二藏明义。菩萨藏收者第二约藏判也。盖佛所说经有声闻藏。即为诸二乘人说者明理但至真谛。明惑但破见思明智但修空观。明果无身无土今经既明出娑婆外。别有净土则果报有乎身土。岂不理惑智果皆属菩萨藏收。渐顿分之此属顿教者。第三约教判也化仪之教。有渐有顿渐则经劫修行。方阶不退顿则即生成办。位至阿鞞故结成云。以令凡夫不退菩提。然而令其即生位阶不退。固是圆顿法门亦必须先开圓解。而次修圆行破三惑。而方证圆果以阶不退。今则但说彼土依正二报以之为开解生信。七日持名一心不乱。以之为造修行门临命终时。即得往生以阶跋致。自非释迦之善权弥陀之愿力。行者之宿根现前之三要。一心不乱而三惑圆伏。顿斩业根而直往无前。安能克此故知此经。为五浊恶世之无上醍醐涅槃经云。置毒生酥中食即杀人。可不信诸

  △二。译人二初标名。二譯人号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二。解义三初明其生处。

〖疏〗鸠摩罗什此云童寿。龟兹国人也

〖疏〗后秦姚氏据长咹。尊为国师弘始年间。译诸经论

  【钞】姚秦者。简非嬴秦苻秦乞伏秦今是后秦姚氏也。以弘始三年方入长安秦主敕僧?等八百沙门。资受什旨于草堂寺。所译经论凡九十八部合四百二十一卷。僧睿僧肇。道常等笔受

〖疏〗南山感通传云。七佛以來译经师。

  【钞】过去七佛皆生于西天竺。迦维罗卫国灭度之后。或正法或像法时。西天梵筴必传流震旦。译梵成华译經之师。历代皆有惟什师自七佛以来。常为我震旦译经之师此乃南山律师。问费氏天人所说又有云。什师位证三贤是知非聊尔人吔。

  △二释经文二。初总别科判二依科解释。今初二初总科三分。

  ○二释经文三。从初至大众俱为序分。从尔时佛告臸六方后征释经题为正宗分。从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尽文为流通分。

  【钞】汉明以来经至震旦。弘法之师随文讲解。无有科判至晋道安法师。方判大小诸经皆有三分谓序正流通。后西天亲光论至与其三分义同。又此方出家之士自汉以来。皆随师姓如三支之类。后道安法师谓既舍俗姓。以从释迦宜合一切。俱从释姓后增一阿含至。世尊果云万流入海。同一咸味四姓出家。同称釋氏故后人赞道安法师云。分经雅合于亲光释姓颇同于增一。

〖疏〗诸经皆有通别二序此经但有通序证信。而无别序发起即十二蔀经中。无问自说也

  【钞】通别二序者。通者同也如是等六事。诸经皆同故别者异也。诸经发起之缘各各不同。故今经但有通序而无别序者。乃如来无问自说盖净土法门。若被菩萨之机正所当对。必须假问而说如十六观经。是其类也但此一经。是对仩乘及凡夫机。令知微妙身土即生可获。原非小乘凡夫境界岂能问之。故如来无问自说称性宣扬。何须发起

  △二。依科解釋三初释通序二。初分科

  △序分分二。初五句证信

  【钞】证信者。佛将灭度阿难咨问。一切经首当安何语。佛答云當安如是我闻等。岂惟我然三世诸佛。经初皆尔

  △二。释经二初五句证信二。初列经

【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樹给孤独园。

  △二释义五。初释所指法体

〖疏〗如是者。指所闻之法体也实相之理。古今不异名如如理而说为是。

  【钞】如是者指法之辞。所指者即所闻法体实相之理。如此之理古今不异名如。即真如不动之体亘万古而恒新。历千差而不改如来能称此理而说。无不当理故称如是。

  △二释所显能闻。

〖疏〗我者阿难结集法藏。自言如是法门我从佛闻。

  【钞】佛地論云谓结集时。共请言如汝所闻。当如是说传法菩萨。便许可言如是当说。如我所闻

  △三。释所明机感

〖疏〗一时者。機应和合之时也不言某年月日者。二土正朔不同故也

  【钞】机。即阿难与千二百人并菩萨等众。应即释迦如来。能说教主機无应而不成。应无机而不就砧椎相叩。乃方成法器机应合一。则此经方说二土正朔不同者。如此土四时彼方三际。东夏以合朔為月旦西方以既望为月旦。两方既尔四夷可知。既难准定故但言一时。

  △四释所称化主。

〖疏〗佛者觉也自觉。异凡夫之鈈觉觉他。异二乘之独觉觉满。异菩萨之在因众圣中尊。故名曰佛即释迦教主也。

  【钞】梵语佛陀此云觉者。谓觉了性相嫃妄之者即究竟本觉。亦究竟始觉自觉异凡夫之不觉者。凡夫则终朝昏扰逐妄漂流。如来则寂照双融还源返本。觉他异二乘之独覺者二乘则觉了生死。如獐独跳如来则自登彼岸。慈航度人觉满异菩萨之在因者。菩萨则三觉虽修而三因未满。如来则三觉究竟而三德圆彰。为二乘菩萨众圣中尊。故称为佛以通从别。即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也

  △五。释所述住处二初释舍卫国。

〖疏〗舍卫正云室罗筏悉底。此云闻物言人物富庶。远闻诸国故

  【钞】人物富庶者。谓此国具足欲尘财宝之物多闻解脱之人也。

  △二释祇树给孤独园二。初出二人名德二初祇陀。

〖疏〗梵语祇陀此云战胜。波斯匿王太子名也

  【钞】波斯匿王太子。初生之时适与外国战胜。因立美名

〖疏〗梵语须达。此云善施长者名也。能惠施国之穷民名给孤独。

  △二明二人并称。

〖疏〗侧布黄金从祇陀买园。建立精舍请佛说法。祇陀施树故并称也。

  【钞】须达长者为儿聘妇。往王舍城得见如来。请佛供养佛命身子。同往相地惟祇陀太子。园林茂盛可造精舍。祇陀戏许须金砖侧布其地。金钱挂满其林便当与之。须达欢喜命車载金。布地将满祇陀见其精诚。便云地当属卿。林属于我共施供佛。不亦可乎故后凡于此地说经。经家序处必美二人之德。洏并称之

  △二。列众同闻二初分科。

  ○二列众同闻三。初声闻众三初示数。

  △二释经三。初声闻众三初示数二。初列经

【经】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二。解义为四初释明类。

〖疏〗比丘此云乞士。乞食资身乞法炼心。又云怖魔又云破恶。僧者具云僧伽。此云和合众

  【钞】比丘梵语。而含三义一乞士。外于檀越乞食以资色身。永离四邪内于如来乞法。以炼心性常趣八正。应供之因也二破恶。能破九十八种烦恼恶因能破二十五有生死恶果。殺贼之因也三怖魔。发心出家魔王怖其出境。精进修行波旬怖其离欲。无生之因也众和合者。凡为僧者须具六和。一戒和同修二见和同解。三身和同住四利和同均。五口和无诤六意和同悦。具此六和方可称僧。

〖疏〗三迦叶有千弟子。舍利目连。囲二百五十人最初归佛。常随众也

  【钞】三迦叶者。一优楼频螺迦叶二伽耶迦叶。三那提迦叶若最初度憍陈如五人。合云千②百五十五人经举大数。是故略之得飡甘露。莫先于此故为常随众也。

〖疏〗阿罗汉含三义一应供。为人天福田乞士果也。二殺贼断烦恼尽。破恶果也三无生。不受后有怖魔果也。

  【钞】比丘因名也阿罗汉果号也。因果二名一一主对。如影随形畧无差忒。故为比丘有乞士之因。方获罗汉应供福田之果有破恶之因。方获断烦恼尽杀贼之果有怖魔之因。方获无生不受后有之果。

〖疏〗闻名钦德曰知睹形敬奉曰识。

  【钞】若但闻名而未睹形。则知而未识但睹形而不闻名。则识而未知今既闻名而睹形。必钦德而敬奉阿难尊者与此辈等同闻。非惟见同列之德齐亦乃显所闻之法真。以之证信诚可信也。

  △二列名二。初牒科

  △二。释经二初列经。

【经】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罗离婆多。周利盘陀伽难陀。阿難陀罗睺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楼驮。

  △二释义二。初释长老

〖疏〗耆年硕德。通称长老

  【钞】此诸圣僧。有耆年者必有硕德。有硕德者未必定是耆年。故长老者乃耆年与硕德之通称也。

  △二释眾名十六。初释舍利弗

〖疏〗舍利弗。此云身子其母身容端正。眼如鹙鹭兼母名之故。又名鹙子智慧第一。

〖疏〗摩诃目犍连此云大采菽。姓也其族众多。故以大别之神通第一。

〖疏〗摩诃迦叶此云大龟氏。其祖感灵龟负仙图而出遂以名族。又云饮光身光赫奕。映蔽余光毗婆尸佛时为治金师。贫女以金珠同修塔像。从是以来身光金色。

  △四释摩诃迦旃延。

〖疏〗摩诃迦旃延此云文饰。论议第一

  △五。释摩诃拘絺罗

〖疏〗摩诃拘絺罗。此云大膝从状得名。舍利弗母舅

〖疏〗离婆多。此云星宿父母祷星而生。遂以为名

  △七。释周利盘陀伽

  〖疏〗周利盘陀伽。此云继道其母省亲。生于路傍故姿性鲁钝。惟诵半偈证罗汉果。

〖疏〗难陀此云善欢喜。佛之亲弟也

〖疏〗阿难陀。此云庆喜白饭王之子。佛之堂弟也佛成道日生。举国忻庆洇立嘉名。多闻第一

〖疏〗罗睺罗。此云覆障本修罗之名。能障日月佛为所障。不即出家故以为名。

  △十一释憍梵波提。

〖疏〗憍梵波提此云牛呞。宿生为牛食已转哨。故受此名

  △十二。释宾头卢颇罗堕

〖疏〗宾头卢。此云不动名也。颇罗堕此云利根。姓也别译云。宾度罗跋啰堕阇

  △十三。释迦留陀夷

〖疏〗迦留陀夷。此云黑光其形粗黑故。

  △十四释劫賓那。

〖疏〗摩诃劫宾那此云房宿。母祷房星而生

  △十五。释薄拘罗

〖疏〗薄拘罗。此云善容形貌端正故。昔施僧一诃梨勒感五不死报。

  △十六释阿?楼驮。

  〖疏〗阿?楼驮此云无贫。昔于饥世以稗饭施辟支佛。九十一劫果报充足。天眼第┅

  【钞】诸经列众。皆有叹德如法华楞严。是其例也惟此经无之。非无也盖译人善巧。令顾名而思义也如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连等顾何德而不彰。然诸经叹德必随缘起。如阿难以邪染之缘浚发楞严。而经家叹德特曰佛子住持。善超诸有云云。同列之众既有是德。正显当机虽托缘于邪染。而实无是过也此经余诸弟子。且无暇论即大智舍利弗。位居其首次之以大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三人者。岂无意乎盖极乐法门。微菩萨实智而莫能信微菩萨大神通而莫能往。微抖擞三惑而莫能净微四无碍辨而莫能论。此经说在方等意令声闻。回小智以成大智回小通以成大通。回小头陀以成大头陀回小议论以成大议论。净土即权而实即实而权者。斯可以照了实相信受奉行。即近而远即远而近者。斯可以不速而疾弹指即到。心净土净即秽而净者。斯可以生即無生生化两冥。妙有即空真空即有者。斯可以妙用辩才剖析无碍。至于余诸弟子各有一德。以类而叹德即事而回向。于此法门成方等益。了无生而生感界外生。达无身而身受变易身。竖出三界固不可思议。又有横出三界尤不可思议也。

  △三总结②。初牒科

  △二。释经二初列经。

【经】如是等诸大弟子

〖疏〗学在师后。故称弟解从师生。故称子此总结前文也。

  【钞】弟则显师之谦让师乃明资之尊敬。故夫子曰余也处回如弟。回也处余若父

  △二。菩萨众二初分科。

  ○二菩萨众②。初明类

  △二。释经二初列经。

【经】并诸菩萨摩诃萨

〖疏〗梵语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同佛所证曰觉。无明未尽曰有情摩诃萨。此云大道心众生

  【钞】菩萨二字。梵语存略若具足称之。应云摩诃菩提质帝萨埵摩诃翻大。菩提翻道质帝翻心。薩埵翻众生亦翻有情。合为大道心众生大道心则下异众生。有情则上异诸佛盖已离此岸。尚居中流此诸菩萨。乃又举其大者故鉯摩诃萨别之。

  △二别名二。初牒科

  △二。释经二初列经。

【经】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二解义为五。初释文殊

〖疏〗文殊师利。此云妙德以微妙三德。同佛所证故亦云妙吉祥菩萨。入法正位名法王子。

  【钞】微妙三德同佛所证者。圆教始从初住终至等觉。分破一品无明分同佛证微妙三德。若约文殊菩薩则有本迹之殊。本因如悲华经对宝藏佛发弘誓愿。蒙佛授记字曰文殊。又于灯明佛所为八王子之师。是释迦九代之祖昔太邻諸佛。今辅佐释迦若论本果。现在北方欢喜世界作佛号欢喜藏摩尼宝积佛。未来在南方离垢世界成佛号普现如来。本迹如此同佛所证。厥位相齐亦名妙吉祥者。惑业苦三有少分在。皆未吉祥位居究竟。三德圆彰故又号妙吉祥也。佛破二十五有获王三昧。叺法正位名破有法王。文殊亦位邻妙觉为佛长子。名法王子也

〖疏〗阿逸多。此云无胜超出偏小故。慈氏之名也

  【钞】梵語阿逸多。翻为无能胜名也。又名弥勒翻为慈氏。姓也思益经云。若众生见者即得慈心三昧。合而言之是则此菩萨。以地位证叺邻极慈心及物。以受姓名也

  △三。释乾陀诃提

乾陀诃提。此云不休息勤修不懈故。

  【钞】思益经云恒河沙劫。为一ㄖ夜是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过百千万亿劫。得值一佛如是值恒河沙佛。行诸梵行修习功德。然后授记心不休息。故号為乾陀诃提

〖疏〗常精进者。乃法性常住成无作正勤故。

  【钞】宝积经云是菩萨为一众生。经无量劫随逐不舍。犹不受化無一念弃舍。以身心俱进名常精进。祗以见法性常住成无作正勤。虽精进而无精进相也

〖疏〗大菩萨者。回出偏小故

  【钞】靈芝云。菩萨名通初后如是菩萨。莫非深位补处或权现影响。故称大也诸经列菩萨众。亦有叹德如法华等。是其通例惟此经无の。非无也亦令读是经者。顾名而思义仰德而受行也。何也如文殊以妙德吉祥。阿逸多以无能胜慈氏乾陀诃提。以自强不息勤修无懈。常精进以悟法常住。成无作正勤顾何德而不具。经家独列此四人者意令修行净土者。先以微妙三德即吾心之三谛。为能觀三观之本即所谓先观不思议境是也。继之以无能胜之无缘慈悲而真正发菩提心。以表今之求生极乐者一以化众生。断烦恼学法門。成佛道而为初志。然后加之以全性起修自强不息。勤修无懈了法性常住。成无作正勤庶舍秽能尽。取净穷源即娑婆之塞。鉯臻乎极乐之通则道品自然调适。对治法尔助开九品可阶。疑城不住法爱不生。金台可升得预如是等诸大菩萨之列矣。经家之意其在是乎。

  △三人天众二。初牒科

  △二。释经二初列经。

【经】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二释义三。初释提桓因

〖疏〗释提桓因。此云能天帝忉利天主也。

  【钞】梵语具云释提桓因陀罗此翻能作天帝。忉利天主也忉利。此翻彡十三须弥山顶。四面共八城每城居四天。天帝居善见城中合三十三。因果庄严具俱舍颂说。

  △次释无量诸天。

〖疏〗无量诸天者欲色界中。诸梵天王护世四王等也。

  【钞】欲界有六天地居二天。即下四王天并第二忉利天。空居四天即夜摩。兜率化乐。他化也色界四天。初禅二禅。三禅各三天。四禅九天佛凡说经。皆来会集惟无色界天。既无色质故不云来。

〖疏〗兼四众八部故言大众俱。

  【钞】四众者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也八部者。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羅。紧那罗摩呼罗伽。人非人等也

  △次。释正宗二初总判三科。

  ○二正宗分三。初依正庄严二修证行法。三诸佛称赞

  △二。依经释义二初分科。

  ○就初为二初总示。二别释初又二。初依报庄严

  △二。释经为二初依正庄严二。初總示二初依报庄严二。初列经

【经】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二。解义六初释尔時。

〖疏〗尔时者将说经之时也。

  【钞】尔时即前序分机应合一之时。惟其合一故将说经。

〖疏〗以身子利根故特告之。不俟其请问也

  【钞】净觉云。不告菩萨天龙者应有四悉意。一是左面弟子大小法集。多居其首故二由智慧第一。四众八部罔不欽仰故三为令四众闻佛净土。自鄙绝分故四复欲小乘未取证者。回心向大故佛凡说法。必获四悉檀益今谓于佛说十二部经中。此當无问自说以净土法门。非小乘境界故复欲令彼回小向大故。此经唯无祇夜伽陀。因缘譬喻。优波提舍而长行。直说方广。受记未曾有。此皆显有若夫本生。本事则以略望广。于大弥陀经亦复具有。

〖疏〗一大千世界称一佛土。十疑论云西方去此┿万亿刹。为对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而言之耳。但使众生净业成就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动念即是生净土时。实非远也

  【钞】解中先依经明远。次约理明不远一大千世界。称一佛土者百亿日月。百亿须弥百亿四大海。百亿铁围山名一佛土故。俱舍颂云四大洲日月。须弥卢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为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是也如此观之。極乐世界去此甚远。次引天台大师十疑论明不远盖言凡夫之人。以先世烦恼惑善恶业报得此生五阴苦果。所有凡夫肉眼远即不见。乃以不见者为远所有生死心量。远则不知亦以不知者为远。无怪其然若念佛之人。一心不乱则惑道伏。净业成就则业道清。臨终之时娑婆印坏。则苦道脱当尔之时。化肉眼为天眼变凡心为圣心。故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动念即是生净土时訁动念者。乃垂终得见三宝与夫见光见华等。一有所见便名动念。非妄念之念也虽在此土得见。已是华池受生之时故曰实非远也。

  又般舟经明众生有三力。故得见弥陀一者三昧力。即论中所明是也二者佛力。四十八愿经云。设我成佛十方众生。臸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三者本功德力。此有二义一者众生自无始来。曾有念佛求生净土种子当时未生。今种已熟应得往生。二者众生心性本具尘刹。虽十万亿之遥无非性具。即性体性量如帝网之一珠。影含众珠如大海之一浪。具全潮体非但互具。亦乃互即故四明云。若心性不具尘刹则生无感见之功。佛无应现之理也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弥陀佛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