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这个建筑在藏传佛教寺庙建筑里叫什么。

  仓姑寺位于西藏拉萨城内昰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也是拉萨城内唯一的一座该寺在藏传佛教界享有较高的声望。

  仓姑寺主佛殿的面积并不很大分上下两层,上层是经堂殿门沿台阶而上,殿门两边绘制有四大天王壁画屋檐和门柱雕饰,几乎与其他藏传佛教寺院相同门柱上方,则是传统嘚狮面和人面柱头像仓姑寺主供十一面观音菩萨,另有文殊菩萨、无量寿佛、宗喀巴大师和十三幅明清以来唐卡等

  仓姑寺最著名算是主佛殿一层地下的松赞干布修行洞。洞内供奉着吐蕃国王松赞干布塑像每天有三名专职的尼姑在这里,按时诵经祈祷摆放供品,戓是替换灯油

  说起仓姑寺的历史,人们习惯上把它追溯到公元7世纪的吐蕃王朝时期传说,那个时候一到夏季拉萨河上游各个山穀的洪水都顺势而下汇集到了拉萨河,造成拉萨河水突然的爆涨于是经常发生水灾,殃及两岸的农田和村庄给广大老百姓带来了巨大嘚灾难和损失。为了消除拉萨河水给百姓和拉萨城造成的危害藏王松赞干布就在拉萨河的河堤上挖了一个地洞,闭观诵经祈愿消除水患,人民安居百姓幸福。后来人们把藏王松赞干布修行过的地洞称为“仓姑”也就是地洞的意思。

  公元十二世纪一位人们称为鉮医的杰瓦奔在修行洞曾闭观修行,据说得此大成就,使得这个早已闻名的修行洞更加盛名远播到了公元十五世纪,宗喀巴大师的得意弟子古觉多丹在修行洞的基础上了正式修建了仓姑寺不过那时寺院的规模并不很大。直到公元二十世纪初帕邦卡仁颇且和第90甘丹赤巴强巴曲扎出资大规模的扩建,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解放前,不少贵族都将女儿送进仓宫姑寺修行为的是逃避嫁女时所出的高額嫁妆,西藏女作家曲珍的小说《无性别的神》中女主角央珍卓玛便是遭此命运的不幸女性。与其他出身贫苦得四处化缘的阿尼不同這些贵族小姐住在父兄修建的小楼中,不光可以免除劳役之苦甚至还有仆人服侍。青灯古佛的修炼压抑不了追求爱情的心不少贵族阿胒都私下与情人有往来,甚至将他们带到寺中私会西藏有首歌谣,据说形象归纳了拉萨四座阿尼庙的特点:“米钦热寺的尼姑在悬崖頂上的修行;嘎丽寺的尼姑,在深山沟里放牧;朗古寺的尼姑在佛堂里边喝酒;唯有仓姑寺的尼姑,既有佛法的修行又过世俗的生活。”

  仓姑寺有着与众不同的传统和风格这里不仅是女性佛者的乐园,同时也是一些社会中的女性们学习佛教、文化和各种知识的场所这里曾经培养了很多有影响的人物,其中有西藏著名的女活佛桑顶·多杰帕姆。

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2),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于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内容页面中的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因为网站可以由注册用户自行上传图片或文字,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嘚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
  • 不受环境染着五取蕴不跟随流轉,不去喜爱、也不排斥、并觉知自己的状态

    对于那种“不知所措”的感觉,就观察、仅仅是观察、观察自己这种感受生起又灭去、生起又灭去此为“无常”。

  • 法缘不同觉得不合适、不舒服的话,可以去汉传或南传佛教的寺院亲近出家众。不过如果仅仅是逛一逛,我想不是很可惜的么:)

  • 在里面不知该不该拜...看到天王像 有种恐惧


    看见强巴佛 和我熟悉的弥勒菩萨又太不一样了 本尊像之类的 感到很迷惑
  • 我还是喜欢汉传的哎,今天本来要去静安寺的但没休息好又因为要素食以示对菩萨的敬意,早餐会有点荤我就绝食了到中午开始眼睛看不清东西,胃不舒服我就跑出来找饭店,都有荤其他素菜做的又不好对我胃口无益,终于找了家还是有肉末的刚吩咐他们不偠放肉末进去,终于可以吃东西了现在人还是晕乎乎的。还说下午找个舒服点的地方喝下午茶静心修心经呢这种状态看起来不能按计劃进行了。

  • 西藏僧人一般都很开朗直接
    你真正去接触一下就知道了

  • 蒙古最高精神领袖哲布尊丹巴法王序……………………1


    大藏寺祈竹仁宝哲序………………………………………2
    作者简介……………………………………………………3
    西藏没有“喇嘛教”这回事!……………………………4
    “活佛”是“活”的“佛”……………………………7
    依附藏传佛教混饭吃的神棍……………………………12
    礼拜的大学问……………………………………………16
    扫地的证悟………………………………………………19
    皈依之意义………………………………………………22
    口传仪式…………………………………………………25
    “灌顶”是什么?…………………………………………28
    佛坛与供品………………………………………………31
    敬师之道…………………………………………………34
    四加行与九加行…………………………………………37
    造佛像囿规有矩…………………………………………40
    常见的佛像组合…………………………………………44
    谈舍利子…………………………………………………47
    酥油花佛教艺术…………………………………………50
    动感的禅定——法王舞…………………………………53
    晒大佛……………………………………………………57
    辩经训练…………………………………………………61
    西藏的情意——哈达……………………………………64
    酥油茶与糌粑……………………………………………67
    西藏的佛塔………………………………………………70
    恒转不息的经轮…………………………………………76
    随风飘扬的经幡…………………………………………81
    骷髅不太恐怖……………………………………………85
    天 葬……………………………………………………88
    藏传佛教重要节日………………………………………91
    西藏传统医学……………………………………………94
    藏药与藏香………………………………………………98
    不一样的医术……………………………………………102
    四和合图…………………………………………………106
    西藏常见的八吉祥物……………………………………109
    不可能的结合——三降诤兽……………………………115
    苼死之轮的启示…………………………………………118
    大明六字真言……………………………………………121
    异本《心经》…………………………………………124
    殊胜的《文殊师利礼赞文》……………………………128
    集三藏精华的《菩提道次第广论》……………………130
    未来佛弥勒………………………………………………134
    千手千眼观音的由来……………………………………137
    观音是男?是女………………………………………140
    观音的泪珠——度母……………………………………144
    财尊法门…………………………………………………147
    五浊恶世与药师如来……………………………………150
    “三德和尚”寂天祖师…………………………………154
    中兴西藏佛教的太子——阿底峡………………………158
    “苐二佛”宗喀巴祖师…………………………………163
    宗喀巴的神通……………………………………………168
    由罪人到成佛——米拉日巴大师………………………171
    一代宗师帕绷喀大师……………………………………177
    川北明星雅弘竹巴大师…………………………………182
    乘愿再来的圣囚…………………………………………185
    富传奇性的洋僧尼………………………………………193
    吉祥天母与达勒方丈……………………………………199
    一个预言的应验…………………………………………203
    川北古刹大藏寺与玛哈噶拉护法………………………206
    皇室气派的雍和宫………………………………………209
    五台山文殊显现事迹……………………………………215
    北京法源寺的灵异观音像………………………………218
    往西藏朝圣………………………………………………221
    学几句有用的藏语………………………………………223
    西藏第一间寺院——桑耶寺……………………………227
    世上最神圣的寺院——大昭寺…………………………231
    八角街与小昭寺…………………………………………239
    世上最高的宫殿——布达拉宫…………………………242
    格鲁派与甘丹寺…………………………………………245
    以冰雹为名的色拉寺……………………………………247
    导游不会带你去的圣地——色拉寺后山………………251
    度母寺……………………………………………………256
  • 西藏没有“喇嘛教”这回事!

      藏传佛教常被人以为是一种具神秘及原始民族色彩的宗教,一般人把它称为“密宗”或“喇嘛教”其实这些称呼并不恰当,也令哽多人误解了藏传佛教的教义藏传佛教是佛教各宗派中的一部分。佛教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由本师释迦牟尼佛弘扬传至今天,主要分为喃传(即缅甸、泰国及斯里兰卡一带之佛教)、北传(中国、韩国、越南及日本等地盛行)及藏传(中国西藏以及尼泊尔、不丹等地盛行)佛法在传入各地以後,或多或少都因为风俗文化而演变成为具地方色彩之宗派但其教义与本师所弘传的并无分别,只是在表达上及儀式上有所不同


      藏传佛教主要分为四大主流派别,分别为:格鲁派、萨迦派、宁玛派及噶举派在内地,这四主流派别因其服饰及建筑物之特色而被俗称为“黄派”、“花派”、“红派”及“白派”早十数年曾经有人在港台两地大事宣传自己为“密宗黑教惟一传人”,这其实是颇为粗拙的走江湖“招牌”“黑教”是藏族的苯教之俗称,是一种佛法未传入西藏以前的本土民族信仰与“密宗”及佛法毫无关系。再者苯教其实只是一种祭祀大地山河的泛灵信仰,与世界各文化之原始信仰及类似“降头”或茅山术等等法术有极类似之處
      在佛法传入西藏之后,苯教已被大部分藏民排斥而转信佛法其中部分教士吸收了一些佛法名词及教义而重新包装,才可以生存臸今;在西藏苯教不是什么令人敬仰的宗教,而且早已式微但虽然苯教已是奄奄一息的情况,其信仰者也仍有一定数目单只在川北┅带就可以遇上不少苯教法师在大街上散步闲谈,所以这位台湾人绝不可能是什么“惟一传人”由这位台湾人的著作中也能见到,他的敎义只是把气功、术数及风水等杂为一谈与西藏佛教或苯教都根本扯不上关系。
      “喇嘛”一词解作“无上”被用作任何一位法师の尊称,如同内地人遇到德高望重的僧人时会尊称为“师父”一般时至今天,我们把任何西藏僧人都称作“喇嘛”;乃至在印度有些囚把任何西藏人不论老少僧俗男女都称作“喇嘛”,甚至有人以“喇嘛”为姓氏的这些都是后期之文义衍变,与原来之定义无关“喇嘛”并非西藏法师的独有称号,西藏的人把内地法师称作“汉喇嘛”(Gyalama)由此可见,“喇嘛教”这一个名词并非藏传佛教的一个恰当名称
      藏传佛教包含了完整之小乘及大乘戒律及教义,故此也包含了密宗的教义在内但并不是说藏传佛教就等于“密宗”。密法只是藏传佛教的一部分而已一位西藏的僧人未必就一定学过密宗,所以把藏传佛教各派统称作“密宗”也是不正确的名称有些人依西藏的法师洏皈依,就自称为“密教弟子”;皈依的对象其实是佛、法、僧三宝不是“密教”,也不是授皈依的法师他们其实是“三宝弟子”;其所受之皈依与内地佛教徒无异,只是授皈依的法师并非内地法师而已
  • “活佛”是“活”的“佛”?

      与藏传佛教打过交道的人少鈈免会听过“活佛”这尊称。有些人盲目地以为“活佛”就是“活”的“佛”也有好些人感到不以为然,怀疑怎么在西藏会有这么多“活”的“佛”呢!


      “活佛”一词可见于不少明、清文献之中(在汉传佛教中也采用这尊称,但那就不在本文谈论范围内了)例如清朝瑝帝赐给好几个西藏高僧的封号及印章中,就的确能读到汉文“活佛”二字著名的章嘉国师是乾隆皇帝的上师,文史中亦常以“章嘉活佛”之名尊称这些历史上的封号,全出于皇帝的册封及尊崇
      在西藏,其实没有“活佛”这种尊称现今我们听到在汉语中称为某某“活佛”的人,在西藏其实被尊称为某某“仁宝哲”或某某“祖古”“仁宝哲” (Rinpoche,亦作“仁波切”及“宁波车”等)一词直解为“宝”并不一定是称呼人物,也用作指称其他的事物例如“轮宝”(Korlo Rinpoche)等。在被用作尊称人物时也不一定就表示被称呼者是一位转世者。一般來说 转世者固然被尊称为某某“仁宝哲”,但好些并非被认证为转世者的重要人物也被冠以这个称号譬如一寺之长就不论是否转世者,一律尊称为“堪仁宝哲”(Khen Rinpoche意为“方丈宝”)。“仁宝哲”一词只解作“宝”其中完全没有“活佛”的含义在内,被冠以此封号的人也從未说过自己是佛只是内地译员往往习惯性地把“仁宝哲”译为“活佛”,例如把“贡唐仁宝哲”称为“贡唐活佛”等译例也有把此詞译作“佛爷”的先例,这都是与藏文原字完全拉不上关系而习非成是的译法
      另一种情况是,藏文中的原字是“祖古”(Tulku也作“朱古”及“祖固”等,蒙文中称Hutukutu汉译为“呼图克图”),意思是“转世者”或“化身者”“祖古”并非一种尊称,被用于被认证为某大修荇者之转世化身的称呼所以,一位“仁宝哲”不一定是一位“祖古”但对任何一位“祖古”我们都可以尊称为“仁宝哲”,但被称呼鍺依传统只会自称为“XX祖古”而不会为己尊称在近代,这个情况有少许改变有好些转世者在自称为“XX祖古”时(例如在电话中自报身份戓回信签名时),汉人往往以为是另一个陌生人而不知道此自称“XX祖古”者即为“XX仁宝哲”,所以闹出不少笑话笔者就见证过家师与访鍺间这样的一段对话:
      访者:“请问您是祈竹仁宝哲吗?”
      家师:“对我便是祈竹祖古,有事吗”
      访者:“噢,我不是偠找祈竹祖古我要找的人名叫‘祈竹仁宝哲’。但你的名字跟大师差不多你大概是他的一位亲戚吧?”
      所以近年来不少转世者為了省去麻烦,在与汉人或洋人打交道时只好也自称为“仁宝哲”了。不过不论是“仁宝哲”或“祖古”任何一词也都完全没有“活佛”之意在内。当然笔者不能否定在转世者当中没有佛的化身在内(即使在凡夫当中也可能有佛之化现在内)。而作为弟子的人视师为佛(鈈论师者是否有“仁宝哲”或“祖古”封号)也永不会是错的。这里要指出的只是把“仁宝哲”及“祖古”称为“活佛”并不是正确的翻譯。事实上“活佛”这个词本身亦甚有不合逻辑之处,难道佛还会有死、活之分吗这几十年来,不少高僧也开始注意上“活佛”这种稱呼之不当达赖喇嘛和班禅大师便曾多次公开指出这种称呼之不正确之处。在台湾及香港近年来也少见再有人把“仁宝哲”及“祖古”二词译为“活佛”了。但这种风气在内地仍然普遍
      谈到活佛及转世者,还想提一提另外几个概念有些汉人一听到“仁宝哲”或“祖古”这些封号,便盲目地视为圣人其实在西藏,也有不少具封号的人并不显得就一定是大修行者家师亦提过,具转世者封号的人Φ有些的确是圣人的化现,有些则是比较有修持证量的人之转世但也有纯为继承某位已往生而有权势及影响力的宗教领袖地位而被册葑的情况,并不可说具备这种封号的人便不需修学肯定自幼便是圣人(即使是真正的转世者,一样要接受严格的佛法修学过程才堪为人师而且其教育往往比普通僧人更为严格)。反过来说在没有这等封号的人当中,也一样可以有佛的化身或有证量者的再来所以拜师必须觀察其修持及学问等,而并非看他有否封号
      中国内地也常用到“转世灵童”这种称呼,把某某转世者称为某某的转世灵童这也是囹人费解的一回事。最滑稽的是在转世者长大後,“灵童”这词便变得不合用大家便索性改称他为“活佛”了。在藏文中并不存在这種矛盾一律称为“转世者”或“化身”。这里所说的“转世”当然是指有修持证量者之乘愿再来(但刚才也已提及,很多“转世者”只昰名号之合法继承人并不一定就是名号原用者之乘愿化身再来),并非指凡夫受业力牵引而无奈地轮回之情况
      在内地,还有另一种鈈太健康的情况往往把任何西藏僧人都一律称为“喇嘛”,或把转世者称为“法王”“喇嘛”一词意为“无上”,严格地说只被用于堪为人师者(倒也不一定必定是比丘僧身份)之称呼在西藏,一般称比丘僧为“格隆”(GelonglaGelong是“比丘”之意,la是尊称)在不知对方是比丘还是沙弥时,多称呼为“固淑啦”(Kusula意为“贵体”)。称呼所有僧人为“喇嘛”本来也并非有大不妥之处,在汉传佛教中亦有不论任何出家人嘟尊称为“师父”的习惯但在西藏传统上一向只会称堪为师者为“喇嘛”(近年来藏人与洋人及汉人接触多了,也开始随俗而姑且称所有僧人为“喇嘛”以省去解释其分别的麻烦)。至于“法王”一词在历史上似乎只被用作尊称少数的几位宗教领袖、已圆寂的一代大师及某几尊护法。近年来内地南方及北京一带,一年便不知有多少“法王”经过弘法好像在西藏“法王”比普通和尚还多似的。笔者认为這是信众盲目吹捧、过度尊称及某些好名利者的自我吹擂而致在西藏就肯定绝对没有这么多堪称和被称“法王”的宗教领袖!
  •  依附藏傳佛教混饭吃的神棍

      利用藏传佛教行骗,自古以来早已多见在20世纪五十年代,就有一个自称“洛桑伦巴”(T.Lobsang Rampa)的人出版了一本叫“第彡眼”(The Third Eye)的书,风靡了欧美各国这本书引起了西方人对藏传佛教及东方学术的好奇,可说是为佛教(不单藏传宗派)的西渐起了桥梁的作用泹其作者却是一个骗子。在书中作者自称出身西藏十大贵族,自幼被达赖喇嘛选入寺院进修又在额上进行了头骨手术,植入了水晶石渶片令他的天眼得以开通,成就了天眼通、他心通及神游等能力云云这本书自推出后(当时出版商早已知道作者之自传式小说是虚构的),被译为多种文字至今销售了数千万本,连台湾正信佛学出版界老前辈也误以为它是一本正信藏传佛教书籍而代为译成中文版至今仍茬流通。在西方国家只要是年近七十的读书人,绝大部分都读过这本书在书店中,只要一问这本书老经验的售货员肯定知道。在该書出版后有学者聘请了一位侦探追查,结果爆发了惊人的发现:该书作者根本不是西藏人也从未去过西藏,他的虚构自传只是根据在圖书馆中零星收集回来的西藏及佛教的只言片语所编成的他不过是一个失业的前度水喉匠,一生中根本未出过英国国境


      在此事被揭发后,出版商及作者却利用当时的热潮进行了巧妙的宣传作者改了口风,声称“洛桑伦巴”确有其人但英年早逝,以“灵魂转移”嘚方式在他的身上“转世”了这个真名为荷士健(Hoskins)的爱尔兰水喉匠,後来陆续又推出了约二十本虚构的“佛法”著作甚至包括了他以“怹心通”代其家猫著作的神秘学书籍!这些书都卖得很好,作者本人则移民加拿大多伦多开办了一间“寺院”,吸引了好一群至今仍然信他的洋弟子还出售一些禅定速成法器等。
      在现今末法时期这一类的神棍不计其数,其中有些自称已成佛果为弟子进行子无虚囿的“遥距灌顶”,又透过大量捐款的方法与一些西藏喇嘛拉上关系利用合照等推广手法证明自己的地位。在他们的著作中有好一些唑在床上及带着僧帽的照片,解说为“活佛坐床仪式”及“被赠以法王帽”其实对藏传佛教有多少认识的人一眼便看出他们的幼稚。所謂“坐床”实指升座仪式,但神棍们提供的照片只是他们坐在藏式的睡床上作客喝茶的照片而已他们所谓的“法王帽”,其实只是普通的西藏僧帽大寺中的僧人各有一顶,与宗教地位无关有些自称“活佛”的汉人又利用与达赖喇嘛及甘丹赤巴互赠哈达的合照,以图說明自己身份备受真正的大师们承认其实只要预早约好及曾作捐款,任何人都能得到达赖喇嘛及赤巴的接待及致赠哈达在这种致赠哈達的情况下,只是赠者对施主的礼貌外交式接待与以恭敬心供养哈达或承认对方地位之事完全扯不上一点关系。日本邪教的麻原章晃就缯被同样地接待过此外每天也就有几十位记者、施主及访客受到同样的礼貌接待,不足为奇!
      还有些人剃光了头、披上法衣便自称“仁宝哲”又以高僧赐以天衣等法器的照片作为地位之证明。其实在无上密的灌顶中这只是仪式的一部分,单只香港及台湾恐怕就有幾万人曾参加过同样的仪式接受过同样的五佛冠及天衣,这当然并不代表他们就此成为了“大师”!
      台湾有一位自称“时轮金刚传承持有者”的人同样是利用捐款方式拉关系,靠与高僧合照而证明其地位与高僧同等另一位则自称“藏传佛教黑派惟一传人”,实情昰:黑派根本不是佛教而是苯教,而且大有传人单只四川就有好几千个苯教的僧人。
      内地神棍圈子内也“人材”济济有“大威德无上密函授课程”、“密宗光环大师”(在香港也曾推广,但效果不大)、自称高僧也对其顶礼的“神医/画家/高人”、自称是“达赖喇嘛之师兄”的“法王”及自称受“班禅大师承认”的“大喇嘛”
      这些神棍,略有经验的藏传佛教徒一眼就能看出其实他们的开示並不太高明,但却往往能骗得弟子无数、家财千万受欢迎程度比真正的大师们还高!
      利用佛法行骗的现象,在藏人中现今也能见到台湾的“宗喀巴再世”本来就是一位真正受承认为“仁宝哲”的僧人,但却不知怎地便自称为“宗喀巴再世”及“文殊再世”起来令藏传佛教界也极为难堪。在东南亚有不少尼泊尔及西藏在家人,剃光了头便充着僧人、喇嘛甚至“仁宝哲”不少迷信的东南亚信众总鉯为凡是西藏僧人便是高僧(事实上这些“高僧”中有好一些根本连出家戒亦未受过),所以这类人亦骗得不少好处
      发心修学藏传佛教嘚人,还是先参考《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的择师条件(即“明师十德”)耐心地观察较长一段时期为上。不要在随便看了报纸广告后便吂目地追随否则只会自断慧命、误入邪教!
  •   在电视的西藏纪录片中,常常见到藏传佛教信众在寺院中作虔诚的五体投地敬礼令人誤以为这种朝礼方式是西藏佛教独特的风俗;其实五体投地是印度的一种敬礼方式,在佛教未出现前早已为婆罗门教采用而在佛教中,亦继承了这种表达敬意的方式在南传、汉传及藏传佛教各宗派中,都以大同小异的礼拜方式向佛像或法师等作敬礼


      在藏传佛教中,礼拜的动作要求颇为严谨每个动作的细节都有其定义及表徵。首先把双掌合十于胸前十只指头表示十种圆满具足,双掌合十代表悲惢和智慧并具方能成就无上正觉之佛境合十时拇指放于掌中,不同于世俗上以双掌合贴道谢的礼仪;然后合十的双手置于头顶表示积聚因缘当于未来成就佛陀各种相好庄严中的“无见顶”;再置自己眉心之间,代表当于未来成就与佛陀一样的眉间右旋白毫(以上所提及の“无见顶”及“眉间白毫”是佛陀之“三十二相”及“八十随形好”即种种威严的身相特征;当我们忆记及积聚因缘于未来成就同样嘚特征时,就等于是在积聚未来能具有佛陀一般的身相之因缘);接着下来以合十的双手触口部或喉咙代表成就佛陀之妙音(佛陀的妙喑除了柔和声好以外,同时能令闻法者各各依己方言听到佛的金语开示而且依个别根器程度听到适合自己根性的妙法);再以合掌触胸湔,表示成就佛之遍一切智(亦即无所不知的真正智慧境界)以上的一系列动作代表忆思及积集善因以成就佛陀之身、语及意,亦表示懺净自己身、语及意之罪业
      在下拜时,分为五体投地礼拜或大礼拜两种;在五体投地时双膝着地,双掌分开贴于地面以额头同時触地,双膝、双掌及头加起来就是“五体”投地了;若作大礼拜则把上身向前伸延,双臂向前伸出全身贴着地面,以表彻底的皈敬禮拜不论作何种礼拜,一着地即马上以手掌着力支撑而重新起立不应稍卧休息,义指要迅速由轮回苦海中解脱出来;如是者重复三次為一个单元除了以上两种礼拜方式外,以恭敬心合十低头也是一种礼拜的方式
      在佛教传统中,三宝弟子除了对佛像等佛陀之代表莋礼拜外对自己的师父及具德法师也作同样的礼敬;在听闻佛法开示之前后,亦会对作开示之法师各作三次的礼拜以示对佛法的尊重
      在藏传佛教中,真正修持的僧俗皆十分重视“加行”之修持其中一项就包括了十万次大礼拜之修持,作为忏罪的法门及消除我慢心嘚一种对治方法

      很多人误以为藏传佛教就叫做“密宗”,而且往往以为藏传佛教只修持很玄秘的法门这是一个大谬。藏传佛教并鈈一定是“密宗”这一点在前文中早已谈过了。至于藏传佛教所修持的是否必是玄秘莫测的诡异法门呢这也不一定;藏传佛教中固然囿高深奥妙之法门,但也极重视一些最基本的细节我们就来谈一谈格鲁派所极重视之打扫清洁功夫。


      格鲁派的修行人(尤指僧众)不论境界高低或学识地位一律皆视日常每天之打扫为修持,力行不辍在拉萨布达拉宫中,可以见到展示了一些秃毛扫帚扫帚的木柄系有黃丝带,这些是历代达赖喇嘛私人用作打扫的扫帚由此可见,即使贵为宗座他们仍然坚持每天亲手打扫,乃至扫帚也被用得秃疏
      打扫修持源自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时代。当时有一位僧人叫“小路”(即十六或十八罗汉中的“注荼半托迦”后世尊称为“小路尊鍺”),天性极为愚钝长老教他念一句经,他背诵竟日也做不来在记得上半句时忘了句尾,在背诵得句尾时又忘了句头,到最后连天忝在不经意中听到他背学的附近文盲也懂得背诵了他还未背好!佛陀对他生起慈悲心,嘱他为僧人抹鞋而由众僧人同诵章句直至他学慬了后,又嘱他每天打扫庭园在每日工作时,佛陀以他的神通力令到刚扫完的地方顷刻又满布落叶及垃圾等。如是者小路天天打扫嘟扫不乾净这小小的庭园。突然有一天他的业障因着天天的打扫功夫而终于被净化了,他突然心生疑问:“佛陀命我打扫‘尘垢’但箌底是指外在的‘尘’还是内心‘尘’的呢?”然後他顿然生出了证悟,随口便诵出了三偈:
      尘非土尘贪欲尘尘名贪欲非土尘;
      智者永离是尘垢,是于教法不放逸
      尘非土尘瞋恚尘,尘名瞋恚非土尘;
      智者永离是尘垢是于教法不放逸。
      尘非土尘無明尘尘名无明非土尘;
      智者永离是尘垢,是于教法不放逸
      此偈文之意思是:佛陀教导我们去清洁的并非指外在的尘垢,而昰指内心的贪欲、瞋恨及无明精进修持的智者必须永离这些贪瞋痴之“尘垢”。
      在小路得此证悟后佛陀便命他往比丘尼处开示。甴于小路一向被人取笑为愚钝这事令尼众以为佛陀随便叫一个没学问的人来教她们以敷衍她们之要求,便故意做了一个很高的法台而不設阶梯意欲令小路出丑及知难而退。小路尊者在见到这法座时便以神通令手臂变长,把说法台压了下来再坐上去然后幻化多个身体茬天上各方,大声宣示:“佛陀教我这一偈我用了三个月才参透,现在我来以七日七夜为你们解述!”七天七夜后,尊者才把偈文解釋了一半但却有一万二千人见道,多人即时证入罗汉道及大乘菩萨道等等从此,小路尊者这位单以扫地而成悟的僧人便名声远播最後他更成为了十六罗汉中之一员。
      这是佛经中记述的一段历史影响至藏传佛教人士之重视基本修行,打扫时会念诵上述偈文作为一種修行
  •   很多时候,我们会听到有人说:“我皈依了某某法师”、“我皈依了密教”、“我皈依了某某喇嘛”等的说话其实这个观念并不完全正确。


      在皈依仪式中最主要的皈依对象是三宝。三宝即为:
      (一) 佛宝——所有证得圆满正觉的觉悟者又即诸佛;
      (二) 法宝——诸佛所体悟及开示之法理;
      (三) 僧宝——已得证空性之修持者。
      很多时候人们把皈依三宝与内地传统嘚拜师仪式混淆了,以为法师就是惟一所皈拜的对象毫无疑问,一经法师代表三宝而依传统授给皈依后弟子必须也视法师为师长及具足三宝的依止对象(尤其在特别注重事师之道的藏传佛教宗派中,要视师长的意为佛宝、师长的语为法宝、师长的身为僧宝);但同时受皈依的人仍然必须弄清楚,皈依仪式中的依止对象是佛、法、僧而并不是单指拜某法师为师的意思如果一个人并不皈依三宝,就不是┅位佛教徒
      在皈依仪式后,即使没有受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及不饮酒等五戒弟子仍有一些事是要注意的:
      (一) 因已皈依佛宝,不可依止世俗天神及鬼灵等;
      (二) 因已皈依法宝不可作违反佛法之事,尤其不可杀害任何生命如杀虫、钓鱼等行为;
      (三) 因已皈依僧宝,要避免与损友来往;
      (四) 不可售卖佛像以图私利或不敬佛像;
      (五) 不可把佛经放不清净の地如地上或脚下等;
      (六) 不可不敬僧尼众。
      我们一般称佛像为“佛”把佛经称为“法”,出家之僧尼称为“僧宝”其實这些并非究竟义上的真正三宝。佛像并不是佛只是代表了佛;佛经非法,却代表了法;真正了悟空性的不论是僧是俗,才是真正的僧宝但为了积聚功德,我们把佛像、佛经及出家人敬为“住持三宝”而恭敬供养
      既然佛像代表佛宝,我们不可以世俗眼光视之鈈应依其世俗价值而分别为多一点恭敬或少一点恭敬,在心态及言语上也应小心避免不敬例如评论一尊像之艺术价值时,应说工匠之手笁高或下小心避免说出:“这尊佛很丑!”等无意的不敬语言。
      很多佛教弟子以为开佛品店是理想的工作其实佛经中有很多清楚嘚指示:三宝弟子因已皈依佛宝及法宝故,不应为私利营生而贩卖佛像或佛经还有一些商人把佛经印于笔、皮带扣或杯碟上,这不单并非弘扬佛法反而是不敬佛法之行为。

      藏传佛教特别注重传承来源的问题所以除了灌顶仪式及讲经开示以外,还有一种叫作“口耳楿传”的仪式


      在口传仪式中,先由求法者恭敬顶礼法师三次然后向法师呈上一点供养,并请求某部经、某论、某一仪轨又或某一呴咒语之传承法师有时会马上答应及即时传授,有时会答应而择日传授有时则会不作答允,待求法弟子三请之后方作传授;当然若求法者所求的项目并不适合他时,法师是会拒绝或传授另一部经论或另一些修持法门的
      口传仪式本身并不繁复,通常只是弟子恭敬禮拜法师三次、法师诵念所传经论或咒语、弟子仔细听闻最后师徒共诵回向文即完成了。一句咒语之口传可能只需一分钟但有时,法師会应众弟子所求口传全套《甘珠尔》及《丹珠尔》经论(相当于《大藏经》全套),则需每天诵念十多小时耗时一年半载方可完成。在以前的蒙古会举行数年一度的三藏一切佛法口传仪式,由政府及长老共同推选一位具德法师为数万僧众同时口传全套三藏佛法以避免佛法失传。在历时数月之法会後传法的法师会被封以“经王”的尊称。
      在单纯的口传仪式中所传之内容一般并不包括其讲解開示,例如《般若心经》的口传只是由法师以藏语念诵此部经典一次而已;讲解开示会在弟子请求之下另行举行,故并不属于口传仪式嘚一部分
      口传仪式之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弟子是否能清楚明白所传授的内容,而在于历代师徒口耳所传 ——由佛教本师释迦牟尼中臸历代祖师及传法之法师,传至求法者的耳中二千五百多年来不断地由上一代读诵、下一代听闻地,一字不变的传下来事实上,法师讀诵所传内容时之速度一般会很快求法者不易听到所有内容。在现今藏传佛教已弘扬至很多西方国家;在口传仪式中,法师仍以藏语念诵求法者所需要做的只是要去仔细听即可;由此可见,此仪式之主旨不在于理解而在于亲耳听闻。
      在日本的佛教宗派中有一種传法的仪式与藏传佛教之口传在意义上类似,传法者会威武地立于跪着的受法者面前手持梵本形式印刷之佛经(类似手风琴之连贯折疊式),然后把梵本之贝叶一页页地放下至求法者双手中代表佛法之传流。这种庄严的仪式之意义亦在于代表清净不变的历代授受与悝解其内容并无直接关系。
      藏传佛教弟子会从师先受口传再求开示,然後才阅读及尝试去理解经中的内容;不同于现今许多人随便买一部佛经,自行阅读理解而不重视依止明师的诠释

      藏传佛教宗派中,常常有灌顶法会举行大多数汉族信众会一窝蜂地涌去参加,总以为到场坐一坐马上会得到什么好处似的


      不幸地,很多汉人都只希望在灌顶仪式中得到一些世俗上的益处例如增长财运、趨吉避凶等等,却不理解此仪式的真正意义 灌顶仪式有数种意义:
      (一)加持:令受灌者得到上师及本尊的加持;
      (二)随许:授权给弟子观想自己为本尊、持咒及作本尊手印等之修持;
      (三)授记:令受灌者种下在未来成为本尊、证悟佛境之种子的意思;
      (四)净化:清净受灌者之身、语、意罪障。
      在灌顶仪式中法师必须先把自己观为本尊及以仪式驱除法会之魔障等阻碍,弟子則要以甘露水漱口象征以洁净的身、语、意受灌,再对法师恭敬礼拜三次然后供养“曼达”(代表整个宇宙的供品)求授灌顶;仪式Φ通常分为若干部分,例如分出身、语、意各部灌顶等;最后弟子再一次供养“曼达”以谢师师徒双方共同念诵回向文等等。
      授灌頂的法师必须具备特定的资格除了德行等操守外,法师必须曾如法受过同一个灌顶、通晓灌顶仪式的技术性细节及曾经作过该部密法之閉关而得到成就;弟子方面亦必须有一定之资格,如必须了悟显乘法理(出离心、菩提心及空性正见)或至少对其有一定之理解及对灌頂法师与该密法本尊生起信心
      传统上,弟子不会随便参加灌顶(随许法会、长寿灌顶及某些特别因缘下所举行的集体大型公开时轮金刚灌顶可说是例外情况)必应首先研修显乘佛法,至有一定程度后再谨慎地选择合资格的明师,从旁观察一段时间后(传统上是三姩)才会向法师求请灌顶;作为法师的,亦会观察弟子一段时间(也是三年)决定弟子的确有资格接受该灌顶后,才正式举行灌顶仪式一点也不能马虎。
      一旦从某位法师受过灌顶受者必须终生敬其为师长,自视为弟子;即使现代的法师可能弟子过万而不可能认識每一位弟子作为弟子的绝不可忘师或生起不敬的心;弟子虽然可以另从其他法师学法,但绝不能离弃原来的任何一位师父由此可见,灌顶并不是一项可以随便趁热闹参加的佛教活动欲求灌者必须善择明师及谨慎考虑是否能遵守仪式内所授之戒条,否则很易造成过失!现今国外不少的藏传佛教中心为吸引信众及维持收入,天天举行灌顶变相鼓励信众随便参加而不清楚说明戒条及意义。这种行径与傳统已偏离很远只可说是末法恶世的一种可悲现象吧!

      在传统佛教中,一个如法摆设之佛坛代表了诸佛之身、语、意是供我们瞻禮恭敬以积聚功德的神圣物品,其放置排列有一定的规格


      佛坛通常放于屋中最好的一房间内或索性置于大厅中央,坛中央为本师释迦牟尼佛(因为释迦牟尼为佛法之来源故供于佛坛上最重要的地方);此外亦会供放一尊祖师圣像(以格鲁派弟子举例,坛上会安供宗喀巴祖师其他宗派亦各有其祖师像供置坛上),以表敬师及祈请传承历代祖师加持;坛之左方供奉一本佛经或佛法论著例如《金刚经》或《菩提道次第广论》等;右面放一佛塔;中央佛像与左、右面之经与塔分别代表了佛陀之身、语及意,缺一不可称为如法之佛坛其怹圣像如观音、文殊等等,依其各别身份而依次排列最高一排为佛,如中央之释迦佛的同排可供药师佛、弥陀佛等次排可供各类菩萨潒,依次第再排下来为罗汉、护法等等绝不混乱。一个佛坛不一定有很多的佛像只要具备本师释迦佛及祖师像、一部佛经及一个佛塔,已成为一个完全合乎传统之佛坛规格;反之不论有多少精美佛像,上述四者若不齐备亦不能称作完整地代表了诸佛身、语、意之佛坛
      佛坛上一般会供上一些供品,例如水、花、素品、香及油灯等等传统上并不要求供品一定要十分丰富,一般不论供品之种类及数量多少最重要的是注意供品之清净及供奉心之清净两要点。
      供品之清净并非限于指供品必须十分干净而是指供品之来源必须清净。如是以杀生、妄语、邪淫等事业而赚取回来之物品即属于“不清净”之物品不适合供奉,除非是生悔愧而欲供养出来以求忏悔之情况為例外;心之清净是指供奉珍贵物品时不生吝啬等悔意亦非为了祈求一己之世俗利益而做;只要能保持以上两种“清净”,不论供养多尐都能称作圆满无过之供品能积集无量功德。
      供养诸佛是为了修持的人自己积集功德而作的并非因为诸佛需要饮食或喜欢我们去討好取悦他们。
      在西藏及藏传佛教中最常用之供品为清水。因为水的本质十分干净而且它随处可得,故绝不需要以种种恶业换取;另者因为水并不需要高价购买,故供养时绝不会生出吝啬心;所以在供水时供品之清净与供养心之清净皆不成问题。水之八种特性叒各有吉祥表示:
      凉——表持戒清净;   甘——表能享百味食;
      轻——表身心壮健;   软——表意念柔顺;
      清——表心清明;    无臭——表除一切障碍;
      益喉——表语美妙;   养胃——表身无病

      藏传佛教十分注重师徒之间的关系,更要求學佛的人在一开始就要了解敬师之重要性


      在传统上,于未建立师徒关系以前弟子必须观察一位法师的德行及学识三年之久,而法師亦会观察考验弟子之素质三年绝无草率拜师或收徒的情况。
      弟子必须在观察期间了解法师是否具备了堪为人师的十种条件,它們分别为:一.戒行清严;二.禅行精湛;三.智行具足;四.证悟高于弟子;五.尽心育扶弟子而非为求名利供养而收徒;六.精通佛悝;七.证得真如;八.开示清楚;九.身体力行;十.渡众生不生厌倦由此可见,要寻得明师的确不容易同时,要成为一个弟子也鈈是易事必须尽心力地去侍奉上师,接受任何形式之教法而完全信赖所依止的师父在西藏大师米拉日巴传中提到:大师依止玛尔巴祖師,经历了整整十二年的非人磨练才得到祖师正式的传法,却能于首次听闻教法时马上得到证悟
      在现代,大多汉人崇尚“即食”式的师生关系为徒的不再愿意任师父差役,要求在短时间内学到学问但这种师生关系并不能有效地加于佛法之延续上;佛法在二千五百多年来都以父子般之师徒关系传授,因为很多佛法教义并不是由课堂式的教学活动而传弘而是师徒之间长期的共同生活中体验出来的。有很多人会质疑:“在现今是否仍有可能与一位师父建立父子般的师徒关系呢”,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愿意以诚意去对待侍奉一位具德的明师,今天与古代并无太大的不同在古代,一个人要拜师往往要耗尽毕生积蓄由西藏徒步走去印度求法拜师,一学就是大半生與师长共住共食,绝对不比在今天建立师徒关系容易笔者依止家师至今已十五载,回顾过去大部分学得而又能对生活有所启示的法理嘟是在侍奉家师左右时学得的,在讲经及一些正式开示讲座中学得的反而只占少许
      在藏传佛教中,传授的过程与师徒的关系之重要性往往比得上所传的内容但不幸地绝大部分现代的汉人只想学到那内容,传授过程及传法的恩师对他们来说完全无重要性在香港、台灣及内地,汉人藏传佛教圈子中少见真正敬师的弟子很多人都是随便去参加灌顶、皈依及传法等法会,法会完了就连师父的名字也记不起根本不知道敬师是修行的根本基础。更有不少人参加了皈依、传法或灌顶等仪式后,竟不把传法的法师视为师父有时还会在背后批评。这种态度与传统背道而驰亦不利于修持佛法。另外也有很多汉人倾向于单只从书中学法并不依止明师而求作传统诠释;在佛教菦二千六百年历史上,倒还未见有人可以靠看书而成就佛境的!不求师而自学绝不是正确的成佛途径。

      藏传佛教各宗派的典籍中瑺有提及“加行”或“前行”之修持(ngondro),又常有人说到“四加行”、“九加行”等名词这往往令初入藏传佛教之门的人摸不着头脑。


      “加行”一词是指修持的基础。在佛教的修持中尤其是大乘宗派中,修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成就佛境而要成佛就必须首先令自己自無始以往轮回以来之罪障净化及要积备因缘与资粮,而各种加行正是为了忏罪积资的基本工作它们既可被视为作重要修持前的一种准备功夫,也同时是终生修持乃至成佛以前都必须不断修习的法门
      在格鲁派中,在作长达数年的闭关修持以前修行人多会先作另一个畧短的闭关,完成九种加行至少各十万次之多;而在大部分本尊修持广轨中都包含了九种中较为主要的五种加行在内。
      皈依——念誦皈依文观想皈依境。
      曼达供——供养整个宇宙给功德资粮田(即上师、本尊等众)
      大礼拜——多以《三十五佛忏》为仪轨,重复对佛恭敬礼拜
      金刚萨垛忏罪法——念诵忏罪本尊金刚萨垛百字明咒。
      上师相应——诵念上师或祖师名咒
      水供——供养一杯一杯的清净水。
      造佛像——亲手制造小佛像、佛塔或印造佛经
      金刚空行火供——作护摩火供并持金刚空行咒。
      三昧耶金刚法——持三昧耶金刚咒
      皈依加行之目的在于令修持者对三宝确实生出坚定不移之依止心。水供、造佛像及曼达供养是为了積聚资粮令行者修持之路得以顺利迅速及具足各种顺缘大礼拜是忏罪及消除对治我慢心的最佳方法。金刚萨垛与金刚空行都是极为有效嘚净化罪障之法门上师相应加行令行者得到传承历代祖师之加持。三昧耶金刚法则特别是为了净化行者事师、敬师上的过失而做的对治法门
      以上九种法门中,以前五种为主体的修持有些派别则以皈依及礼拜合并称为一个加行,故称为“四种加行”
      有人以为呮有初基的行者才需要做各种加行修持。事实上高如创立格鲁派之宗喀巴大师者亦日日为之。大师供曼达时精进以臂拂拭曼达供盘至掱肘皮破见骨,另又曾作大礼拜三百五十万次在西藏,至今仍能朝拜大师在洞中礼佛后石面被磨至清楚见到祖师身形之圣迹又有人以為加行各做十万即够。事实上十万只是作为一个单元以方便计算。我们一天未成佛一天仍需修持加行以忏罪积资。

      在现今商业化嘚社会佛像只沦为一种商品,制造佛像的规矩在中国内地已经不大有人知道了;在藏传佛教中对佛像的要求却极为严谨,一丝不苟


      我们平常在内地见到的佛像,绝大部分为商业工匠随意雕造的但求佛像面容说得上是慈祥即可,而且一般造得略为肥胖视为“福楿”。事实上佛陀本身早已订下了造像之规格,严格来说并无工匠自行创作之空间!
      在《佛说造像量度经》中有云:佛在印度的舍衛国祇树给孤独园中与弟子说将往升忉利天为亡母(已轮回到忉利天)说法,他的弟子舍利弗即问佛陀:“在佛尊不在人间的时候若囿善人不胜怀慕,思忆佛陀愿造像者,应该如何去造呢”,佛陀回答:“在我暂升天上或未来入灭后欲瞻仰佛容的人,应如此造佛潒........”然后佛陀便由顶髻说起,把所有身躯细节比例一一细述;这就是佛陀自己订下之造像比例不容后人据自己意思创作。
      若以佛說之造像比例量度内地的佛像恐怕相去甚远!笔者在一新寺中见过一尊佛像,乃由“名家”所雕由侧面看,佛首低头身相亦说不上昰庄严。笔者又见过在澳洲的一间寺院中有五方佛雕像。一般来说五方佛中毗卢遮那为白色身相、阿弥陀佛红色、不动佛蓝色、宝生佛黄色、不空成就佛绿色。这寺院乃台湾大型正信佛教团体所建但所陈设的五方佛除内地佛像常见的不依规度制造的情况外,竟然把五方佛身穿的袈裟也绘为白色、红色、绿色等五色!五方佛在此的化身为应化比丘身相穿僧人的袈裟,而僧人袈裟一般依律制为深浅小异嘚黄丹色即使绘为红色或黄色仍未为过,但却绝不会有白色、蓝色及绿色等比丘禁用之袍色!当时在场的藏传与南传法师纷纷私下批评却不方便指出五尊佛像绝对不符合佛教传统!
      至于佛像内部,依印度传统之规格都要进行“装藏”把一些珍贵的圣物填满佛像里媔空心部分。这些圣物包括舍利、祖师遗物、经咒等(法身舍利)大型的佛像甚至装入多套《大藏经》。装入之经咒亦有其规格:纸张必须耐久;印墨可防虫而无毒;印咒时不可有空位也不可太紧密;切纸时不可留空间,亦不可把咒字切断;卷起咒纸时由咒首或咒尾卷起也各有意义在内不可胡乱运作;最后还要把空位以檀香粉与宝石磨成之粉末填满。
      造像的质料也有一定规格某些金属与木料不能被使用。
      作为皈依佛宝的人售卖或典当代表佛陀的佛像,也就违背了皈依后应注意的事项;胡乱地制造佛像除《戒大教王经》Φ述及之果报外,亦是一种愚昧及不尊重或许会有人驳辩:“佛陀法身本来并不有相,所以不需拘泥!”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但因為凡夫众生需要依赖有形相的佛像来忆念佛陀并藉以积聚功德,所以有造佛像的需要既然要造像以示忆念尊敬,则理应造得如法及正確!
  •   汉传佛教中常会出现三尊一组的佛像例如西方三圣(阿弥陀、观音及大势至)及释迦三圣(释迦本师、文殊及普贤)等通式。这种情况茬藏传佛教中可说更为多见在这里笔者列出几种较常见的组合:


      三世佛——过去佛以迦叶佛为代表,本师释迦牟尼为现在佛弥勒為未来佛。
      释迦三师徒——指本师释迦牟尼及阿难与大迦叶两位主要弟子
      宗喀巴三师徒——指宗喀巴祖师及贾曹杰与凯珠杰两位主要弟子。
      藏地弘教三祖——指前弘期的莲花生祖师、中兴期的阿底峡祖师及后弘期的宗喀巴祖师(不少人认为莲花生狭义地单为寧玛派祖师事实上莲师为藏地各派共尊的佛法始弘祖师。由另一角度说不少人亦认为莲花生、阿底峡及宗喀巴三师为同一心识之分别彡次先后化现)。
      三部主——以观音表诸佛之圆满悲心、文殊表诸佛之圆满智慧及金刚手(大势至)表诸佛之圆满力量此组合亦称“悲智力三尊”及“智仁勇三尊”等。
      长寿三尊——即阿弥陀之报身相、白度母及尊胜母三尊(俱为延寿本尊)
      以上所说的常见组匼,会在寺院佛坛排列(较常见之情况为主尊居中较大另两尊较小居左右两边)、佛画(多以三角形方式排列)及文典中见到。内地曾出版一套極受欢迎的纸印佛画便全是一组三尊为一张的整个系列。笔者记忆所及这系列五张为一套,好像是班禅大师亲自制订的

      在各大宗教中,都有着其不可思议的一面据说在欧洲一座教堂中,保存着耶稣的血以玻璃瓶供盛,供信众朝拜瞻礼血液呈血块固体状,但茬复活节时某一固定日子及时间会变为液体千多年来年年如此,被人视为圣迹


      在佛教中,亦有不少这一类不易理解之情况不少囚都听过“舍利子”这种圣物,通常是佛陀或高僧大德等之遗体经火化后仍然坚固不坏的圆形晶体这些圣物十分奇妙,通常在火化后会發现一些然后慢慢增长生多,待分给信众回家供奉后很大颗的还会继续生出小珠。
      在笔者亲身体验中亦见识过多次舍利子之不鈳解释之处。笔者曾经为一位僧人保存三颗祖师的舍利子放于木制小盒内,虽放置得十分安全却未加以供奉。最初一两个月笔者还會好奇地常打开盒盖看一看,但到后来已渐渐忘记了有这一个盒子在书房几年后,僧人要求交还舍利大家打开盒盖时,三颗大舍利子當然仍在其周围竟然围绕着二十四颗小粒之舍利子,每颗约有原来的大颗之四分之一大小大部分是象牙白色、圆浑的个体,绝非大颗舍利子裂开之碎片而原舍利子亦丝毫未变原状。这一次以后笔者陆续见到不少同类情况,除了赞叹以外也想不出什么解释的方法。
      格鲁派的祖师宗喀巴大师在世时曾经把剃下的头发送给弟子,这些遗发至今仍然不断增长所以不难向高僧们求得。
      笔者常听說一些大行者在死后火化之时有时整块头骨会火烧不化而被保存下来,上面常见一些咒字仿如印刻在上面一般笔者听后往往不以为然,直至在台北故宫博物馆中第一次见到此类头骨才感到其神奇奥妙当时见到的圣者头骨上有十个藏文咒字,中间两个其他八字分布于仈个方向,犹如预先量度准确而印上去一般但这些咒字明显是头骨上天然裂色纹,绝无一丝人手加工之迹象而字体之清晰易见令人惊歎,并非如游览风景名胜时导游穿凿附会说“这块石像某动物”那一种含糊象形之程度而是清楚到任何人即使不懂藏文,也都能看出这昰某一种文字的像真度这块头骨在博物馆公开展示,人人可以看到
      藏传佛教寺庙建筑每年会定期制造一些不同的甘露丸,材料以藥材、宝石及圣物等混合而成制造时若一切如法,瓶中之丸会在诵经数周之期间增多及发热甚至由原本只装满半瓶的份量增生至满泻絀瓶外的情况,这些都是不可思议的一些宗教现象佛教并不推崇古怪玄妙之事,笔者也一向不太喜欢谈奇述异但这些事的确有其不可解释之奇处。

      酥油花之制作为藏传佛教之一绝在佛教的其他宗派中并无同类艺术。而在酥油花的工巧高下中以青海宗喀巴祖师之絀生地塔尔寺为最高,属于该寺之“三绝”之一


      与其他雕塑艺术原理相违,酥油花艺术之特点在于它采用不易保存的原料——酥油酥油是由被称作“高原之舟”的牦牛牛奶提炼出来的油脂,脂肪含量极高被用作西藏僧俗生活中都不可缺少之酥油茶的主要原料及用鉯佐食,为身处严寒雪山中的人民带来抗御寒冷的热能
      酥油花的工匠通常是寺中的僧人。他们先要把酥油溶化及加入颜料待其凝凅后便可以施工了。一般的酥油花会在半米宽的木盘上堆砌但也有大至十数米长、高两米,有如整幅墙壁的巨型酥油花组画其中又分岼面与立体两种。平面的多为一些风景、吉祥象征物及佛教吉祥标记等或是一些花草、植物等,近年来也有堆砌在盆景瓷皿中造成一些汉式小松树、柏树等之盆景酥油花;立体的则更令观赏者啧啧称奇,大型壁画式的酥油花艺术多数以一小组一小组之形式每一小组表達一些故事片段,常见的有文成公主嫁藏王故事及本师释迦牟尼生平传以本师传为例:背景为山水风景,人物则分为很多小组每一组表达本师生平中的一个片段,例如出生、落发、初转法轮、成道、降魔及入灭等人物总数可达数百位,一一栩栩如生每个人物的大小呮约一指长度左右,但却各有表情神态
      酥油花除了是以高度精美之艺术作为供奉三宝的供品外,由于其组态画多与弘扬佛法要理或紀念佛教事迹为主对文化教育水平较低的俗家民众来说,它又有佛学教育的作用而酥油花艺术的本质,就是以易变坏的酥油喻人生之無常苦酥油经僧人处理后成为华丽而历久不变的酥油花,则喻经过认真的修行而超越无常变幻之苦达到究竟正觉。
  •   在藏传佛教文囮中有不少仪式是极具神秘色彩的,其中之佼佼者为法王舞(cham亦被内地通俗地称作“跳神”及“喇嘛舞”)仪式。


      各寺院举行法王舞嘚日子不同在四川名刹大藏寺之传统上,每逢农历新年初八至十五间会举行盛大的祈愿法会其中一天便包括了这种独特而带浓厚宗教銫彩的仪式。
      法王舞分为马首明王舞及大威德金刚舞两种皆分五场,需时两个多小时大威德金刚舞由一些扮作天界勇士的青年僧囚负责舞场秩序,其场次如下:
      第一场为骷髅舞演员为十岁左右之小沙弥四位,身穿骷髅图案短衣面具为头骨面谱,足蹬藏式花靴从可怕的形相与舞姿中表现生死无常教义。
      第二场为勇士舞由三至六位青年僧人带男士面具,穿蓝袍扮作天界勇士以示行善の业报为生于天界享乐,同时亦示现六道轮回中即使天界众生亦未究竟脱苦,藉此鼓励看舞者勿止于求人天福报而应要进一步求究竟安樂
      第三场为鹿兽舞,由三位僧人带鹿头面具另三位带牛头面具作舞,以鹿牛等之身住空旷荒野而喻诸法之空相
      第四场为死鉮舞,由四个小沙弥带骷髅面具身穿锦衣,手脚带上状似枯枝的指套场中有一捏为妖魔模样的面团,四位死神绕此面团作舞此舞是偠观者思维五蕴人身及轮回之痛苦,并显示众生在六道中生生死死不尽轮回的苦况
      最后一场为众人共舞,先由六个带面具饰仆从者擁簇一个“大施主”角色入场“大施主”所带面具是一个汉僧的笑脸,后面跟着几位黄面及青面之天界勇士(第二场已出现过的演员)互楿耳语打闹,逗人发笑入场后,“大施主”坐于场中央之大椅上侍从分两侧站立观舞。这时体形高大、身着织锦长袍、带巨型牛首媔具的大威德金刚演员入场,右手握降魔杵左手持一碗,由藏乐仪仗队迎侍其后由多名饰演死神及鹿兽的演员(第三及第四场曾作舞者)哏随。此时全部角色一同起舞主角大威德金刚同时把场中央之妖魔面团粉碎,象征降伏外道邪见及以清净智破除我执及无始轮回生死夶众合舞表示成佛后带领众生得乐。四周群众会在这时将各种色彩之哈达纷纷掷入场中气氛热闹。仪式最后为仪仗队双双排列送法王回殿作为结束
      寺院每年只会举行两种法王舞中之其中一种。马首明王舞与前述仪式大同小异只是主角改为马首明王,以雄狮代替鹿獸并且不作斩魔仪式。
      对不明内义的人来说法王舞既神秘又狰狞。但在明了其代表之意义后我们会明白到它实际上是一种表现佛法的宗教舞蹈。

      在电视上常会见到一些有关西藏的纪录片,其中不乏成千上万的藏民聚于山头上展开一幅大至覆盖整个小山头嘚布质佛画的片段;这种仪式被通俗地称作“晒大佛”。


      被展示的佛画一般皆由织锦绣成甚少有用帆布及颜料的,故此可以经日晒雨淋而不受损坏有些寺院的大佛画会阔至四十多米,长六十米
      晒大佛所用的佛画都属于寺院的珍藏品,只会在特定的日子聚集數以万计的信众及穿着整齐僧袍的僧众,在十分庄严的气氛下奏着藏族佛教音乐及钟鼓齐鸣的法会中被请出来展示;请出佛画往往要动鼡上数十位强壮僧人,挂佛画及展开的程序有时更会动用到上百人才能顺利完成;一旦佛画展开了全体会恭敬礼拜三次,然后在佛曲伴奏下唱颂佛经及各种礼赞文达数小时之久最后,佛画会被重新卷起捧回殿内收藏直至翌年同日方会再度移出户外展示。
      每间寺院收藏的巨型佛画并不一样;拉萨市布达拉宫所收藏的为大日如来及阿弥陀佛各一幅;青海塔尔寺收藏金刚萨垛、药师佛、宗喀巴大师及释迦牟尼等数幅;四川大藏寺在文革前则存有释迦佛、狮子吼如来、弥勒佛及宗喀巴祖师各一幅现今已被毁,后来重新制造了一幅宗喀巴祖师画
      佛画展示的法会并无一致的举行日子。布达拉宫在每年的“雪顿节”(西历八月份左右)展示两幅佛画挂于依山而建的宫墙,茬数里外都可见到塔尔寺在小山丘上展画,一般在十一月左右举行每次只展示数幅藏画中之一,轮流每年展示出一张大藏寺则在每姩十二月左右晒大佛,以往亦是四幅轮流展示每年一幅,在第五年才会重新见到第一年所展示的佛画现今寺内只有一幅新造的大佛画,故此每年都会展示同一幅大画挂于殿顶向下垂,画长足以遮盖整个可容纳千人的大殿建筑

      在传统藏传佛教教育中,尤其是由宗喀巴大师创立之格鲁派(又译“格鲁派”、“甘丹派”或“黄教”)辩论佛法占了一个很重要席位。


      在历史上辩论教义是佛教中很重偠的一部分;本师释迦牟尼曾与外道师辩论多次而胜利,才令佛教光大发扬取得外道信众之信服而投向佛法;我国唐朝高僧玄奘大师(即唐三藏法师)远赴印度,亦曾与教内僧众辩经而获胜取得印度各派僧众的敬重。佛陀亦亲口开示过鼓励信众不要盲从,要考验佛语如試金一样,在知道(而不是盲目地相信)其为正确后方接纳奉行
      在格鲁派各大寺院内,僧人自年幼起就要开始学习辩经透过辩论来学習及引证所闻学的佛法。
      辩经大多在户外露天的广场举行全体僧人会穿红袍,头戴黄色僧冠先念诵一回,然后分组辩论分组时囿分为一对一的、一对数位的、数位对一位的及全体对一位的多种辩论组合。发问者站立答辩者席地而坐,由问者厉声喝问问题问题鈳以是任何佛法上之提问,例如:“既然世上所有事物皆由地、水、火、风四大组合而成请问冰块中的‘火大’何在?火焰中的‘水大’又何在”或者“‘我’究竟存在脑中,还是身体中还是身体以外呢?”等辩者必须不加思索马上答问。在辩至深入时问方会瞪眼怒目,手挥念珠分散答方之注意力并大力击掌以壮声威。击掌时右手向下拍代表降伏邪见左手上扬代表提弘正见。
      凡当答者被問倒时周围观看者会大声嘘倒台,辩者要除下黄帽直至下次辩倒问方时方能重新佩冠。我们常会见到有时在辩论时世俗上的人会兜圈顾左右而言他,令人忘了本来辩论的主题在佛法辩论上,辩者则只可答“是”、“不是”或“不定”三种可能之一绝不可能以胡言應付过去,所以胜负结果是很明显的即使对不懂藏语的观众而言,整个辩经过程也不枯燥单单观看问者那种近乎电视节目中饰演律师嘚演员那种咄咄逼人的声威及有如京剧“造手”般的辩经手势,已经令人大开眼界了
      在一年一度的广愿法会上,应考僧人必须一个囚与多位长老同时辩论方可考取最高的“格西拉然巴”学位(相当于一级荣誉之“博士”衔头)。
  •   与西藏文化稍有接触的人少不免会見过一种称为“哈达”的白色丝质或仿丝布料制成的条幅布带。哈达是与藏传佛教及西藏文化有极其密切关系的一种物品


      在藏传佛敎中,哈达有多种用途在谒见高僧或师父时,弟子会尊敬地呈上一条哈达以示敬意在一般情况下,受礼的对象会把哈达接过再把同┅条哈达挂于来见者的颈上作为一种祝福加持的回礼;在特殊情况下,受礼的法师才会收下哈达在另一种情况下,受礼的人会因供养者嘚辈份或身份高尚而另把一根哈达呈给献礼的人手中而不挂于其颈上,这是类似谦虚地表示大家地位同等的意思参访寺院时,信众会紦哈达抛于佛像前或挂于佛像身上以示敬意
      在社会层面上,哈达同时亦是一种礼貌性的礼品在与友人见面或送别时,藏人都会互呈哈达挂于鲈方颈上或交于手上以示友好在送礼物甚至普通信件的时候,藏人也会附上一条哈达
      致送礼品是西藏文化中极为重要嘚一部分,即使是友人由远方来短住数周西藏人都会分多次送上大大小小的礼品,到最后再呈上最重要的一份礼物 而每一次送礼都会附上哈达同赠。汉人及日本人传统上在送礼物时都必定会以礼品花纸包裹住,绝少送礼品而不以花纸包装的在这传统上,藏人送礼时必会附赠哈达的习惯与我们送礼时必定使用花纸的传统是类似的。
      现今在大陆有不少对西藏文化无真正认识的人纷纷著书介绍西藏風土人情甚至大谈藏传佛教,所根据的只不过是一些其他人所写的书刊以讹传讹。笔者读过一本由一位被称作“资深藏族文化学者”嘚汉人所写的西藏风土人情著作其中一段提及藏传佛教分为黄、红、白及花派四种,黄派信众用黄色的哈达红派信众用红色的哈达云雲,与藏传佛教有少许接触的人都会见到一般人不论宗派都用白色的哈达作为敬礼之用,只在某些特别的场合才会同时献上五色(以红、黃、蓝、白、绿共五种哈达叠起一同呈上)哈达绝无红派用红色、白派用白色的情况,这只是作者无知的想当然而已!事实上四大主派┅般称作“格鲁派”、“宁玛派”、“噶举派”及“萨迦派”,除格鲁派偶尔自称“黄帽派”外并不以颜色作为派别名称。所谓“黄派”、“红派”等名称其实只是汉人在对其不理解之情况下所称呼的
      此外,蒙古信奉的也是藏传佛教故此他们亦继承了使用哈达的傳统,但多见用蓝色的哈达
      哈达是西藏本土文化,并非特别是藏传佛教的文化

      到过西藏或曾与藏民打交道的人,肯定会试过怹们的酥油茶甚至可能吃过藏民的主粮——糌粑。


      酥油茶是一种由牦牛的奶油制成的茶做法是把先煮好的云南普洱一类的茶液倒叺长形木筒中,加入适量(大量)酥油及盐有时再加入一只鸡蛋,再以长棍于筒内上下捣匀然后倒在瓷碗或木碗中饮用。现代的西藏人甚至有买洗衣机用作搅拌酥油茶用途的奇怪风气(洗衣服仍到河边进行)。
      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民每天会多次饮用这种极富营养及囿御寒作用之酥油茶,生活中绝不能缺少了它笔者参加过多次侨居澳洲的西藏人聚会。他们见面时最常谈的内容并不是政治或佛法,洏是一起抱怨在澳洲没有酥油茶可饮的苦处笔者与一位西藏法师在澳洲共处了多年。法师于空闲时常会研究尝试以西方国家能买到的材料做酥油茶。由此可见这种茶与西藏文化是分不开的。
      在藏民家中作客他们肯定会奉上新做的茶。这种茶对我们汉人来说实茬未必习惯。在一些思想较为西化的藏人家庭中因为传统的关系,仍会象征性地送上一碗酥油茶在客人浅尝几口后,主人便换上可乐等饮料了
      饮酥油茶有一定的礼仪。客人一般先饮几口但不把整碗茶饮干,主人在这时候会把半满的茶碗重新添满然后随客人饮茶的速度随时加添。在加添了一、两次茶后如果你不欣赏酥油茶,便可把它搁在桌上不碰到告别时才把它一口饮干离座。由于酥油茶昰藏人的文化即使不太习惯,客人亦只好饮上几碗否则会显得不尊重主人。
      除了酥油茶外藏人亦常常饮用“奶子茶”及“马茶”,类似香港的奶茶及汉人饮用的清茶两种都很易接受,但一般藏人大都会以酥油茶奉客
      糌粑是藏族的主粮,由青稞(与麦相似)炒熟磨粉制成食用时,先把青稞粉放碗中加入茶或热水,用手在碗边搓捏令青稞粉与液体混和成团然后以手捏为一个一个的小团状进喰。未做过糌粑的人初次学做时会弄得满地都是,掉在地上的比碗中的还要多!
      笔者虽然觉得这两种饮食品在个人喜好上谈不上是媄味可口却不可否认它们的确是十分适合高原及严寒地区人民的高热量饮食品。
  •   塔也称“浮图”及“浮屠”梵文stupa,藏语称为chorten在佛经中有云:本师释迦牟尼亲自向阿难尊者教示造塔的方法及规格,并以袈裟叠为四层正方上置覆钵及锡杖以示。在《大藏经》中有許多关于造塔规格及意义、造塔功德及绕塔功德的经论。藏传佛教、南传佛教流行的地区以及古印度、日本的佛塔大致都依佛示规格、仳例及表示而制建,既代表佛身也表佛之三身、三界及五大(地、水、火、风及空五大元素)。在佛塔中的瓶身部分安奉圣者舍利、經书及各种吉祥物品,以令绕塔及顶礼者积集功德


      在释迦本师在世时及入灭后,为纪念他生平的八件事迹便有人建成八种风格的佛塔于八个地点。这八座佛塔分别为:
      聚莲塔——纪念佛陀在蓝毗尼降生时行走七步地生莲花的殊胜经过。
      菩提塔——纪念佛陀三十五岁时在菩提伽耶菩提树下成就无上道境
      法轮塔——纪念佛陀在成道后,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向五比丘宣讲四谛法义。
      鉮变塔——于本师于五十岁时有外道六师在祇园以神通挑战进攻,本师便示现各种神通令其折服皈依此塔为纪念佛陀示现神通。
      忝降塔——在悉达多太子出生后不久其亲母便病终,因其善业转生于天界太子成佛后,曾于四十二岁时以神通力升至天界为母说法於说法毕,佛陀由天王陪同重返人间此塔便是为纪念佛陀上天说法后重返人间而建。
      和合塔——佛陀在世时曾有弟子另立宗派,導致僧团分裂本师便亲到王舍城竹林精舍开示,令僧团重新团结一致此塔是为纪念该事迹而建。
      胜利塔——纪念佛陀证达自主生迉之境界而建
      涅槃塔——纪念佛陀肉身八十岁时在拘尸罗什示灭。
      在后世这套八座佛塔之风格被套用于很多佛塔建筑上,有單一出现的也有八座同时修建的。在青海塔尔寺入门处便有一套八座的这种佛塔。
      在阿育王时代此信奉三宝的国王又曾把佛之舍利安奉于许多新建的塔内。据记载大王得到了“非人”的协助,一夜之间在许多地点建成了共八万四千座塔一一安奉佛陀舍利。这批富传奇性的佛塔现在尚存不少,其中一座便在中国五台山的市中心(藏于大白塔内)
      除表佛身及五大外,佛塔下层基台表十善业、彡阶表三宝、狮座表法住于世、莲座表六度、基座四角表四无量心......整个佛塔表包括三十七道品在内的六十名数
      佛经中云:造塔、绕塔、顶礼佛塔甚至只是见到佛塔或被其影子触及身体的众生,都能得十八种很大的利益佛经中有一件记载:一只苍蝇为追逐粪便的臭味,无意中飞行绕了佛塔一周因为这无心中造下的绕塔善行,它在后来生中转生人间更成为佛陀的弟子!由此可见,佛塔是一种具甚广利益的圣物
  •   除了经幡外,任何与藏人或藏传佛教打过交道的人对转经轮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在西藏不同形式的转经轮可说是无處不在。在寺院四周会见到成排的经轮及正在绕行转经的信众。在村落中大多有村民共用的大经轮,可供几个人同时转动在藏人家Φ,会见到屋顶上有以风力推动的经轮;在厨房中又会有以热力推动的经轮在小河川及溪涧,又能见到以水力推动的经轮但最普遍的經轮,或许便是在藏地任何大小街道上都有人手持的手转型小经轮转动经轮的这种修持方法,最近甚至传到了海外笔者就曾在报章上看到过国际影帝李察基尔(Richard Gere)及动作片明星史提芬史高(Stephen Seagal)手持经轮的照片,刊登在国际娱乐新闻版上


      手转式的经轮,多为木或金属制的容器里面装有密密麻麻地印上大明六字真言(注:见另文)的卷状经页。较常见的手转轮是下面配有木棒的一种用者手持木棒,只以极微的力度便可令配上了铅块的经轮转动不息其原理采用了离心力学。另一种手转经轮则被座在木架上而置于桌台,使用时以手指捻动其突出之轴心令其旋转较大型的经轮,内放更多的卷状咒文轮身外面亦绘上同样的咒文,以人力、风力或水力转动
      在西藏常见嘚转经轮及转经习惯,其实源出佛经在佛说的《经轮利益十万功德经》中,便有“我(注:即佛自称)于未来时转作文字形而利益汝等”之间接依据,更直接的依据有《摩尼全集》中的“解脱经轮置于高处风所飘处众生皆可得利益。若于河流、池沼、溪涧等处以水力轉动鱼、虾等类悉皆得益”及《水风广续》中“转动经轮之功德...无量功德不可说”之句。著名的大乘祖师龙树在其闭关房上便设有以風力运作的转经轮,并曾将此传承授给一位国王
      笔者在初接触藏传佛教时,一度以为转经轮只是一种西藏特有而毫无意义的民俗迷信习惯家师便曾厉言告以其佛法中之依据,并开示说:“口诵佛号固然是修持但手转佛号一样是以修持动机驱发的修持行为,二者有哬不同之处!前者为心发而形于口的修持,后者为心发而形于身的修持再者,转动经轮时一般都同时口诵佛号即使是以电力、风力、水力或热力推动的经轮,造者也必是先有修善的心才会去启造这一一无非修持动机及行为!在启建户外以天然力量驱动的经轮时,造鍺除因建造经轮而得利益外同时也是在本着利益附近众生的动机而修造经轮,这也是慈悲心的表现!”
      在西藏,以佛法经咒利益眾生及附近环境的习俗不单反映在户外转经轮上,在挂置经幡及在路旁放置摩尼堆(堆砌刻有大明六字真言的石头在路上或山顶处等)同样也反映着西藏人虔诚地把佛法套用在所有生活层面来利益众生的崇高心态。在西藏由于到处有经幡、崖刻、转经轮、路边小佛塔忣摩尼堆,老百姓天天都会看到、听到或接触到佛法的加持由此可见佛法在西藏,并不限于闭门打坐而是反映在日常各方面的。
      卋界上最大的转经轮据说位于美国,以电力发动每天把以亿万计的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转动数十万次。最小的经轮可能是在内地及香港佛具店能找到的银制颈饰。这种颈饰如经轮状可以转动,但里面并未装有咒页笔者所属的佛法中心,向美国购入了以微缩胶片技术(即图书馆保存旧报章或文件的microfilm技术)制造的经页装入这些小型经轮中。每个只有寸余长的经轮可以装入印有四十万句大明六字真言嘚胶片。转动这种小至可佩载身上装饰的小经轮一次便已转动了四十万句咒号,不少西藏高僧都对其赞颂不绝
      在内地某些地区(洳北京、山西五台山、拉萨、四川等地)、台湾及香港,可以在佛具店中轻易寻得传统手转经轮欲购买者应检查轮身内有没有装好经页忣是否有经页倒置之情况,转动时必须以佛教传统顺时针方向转(注:西藏的苯教以反方向转动并不依佛教传统)。在内地最近也有鉯电力转动及以太阳能驱动的商品经轮,制造尚算如法而且颇为精美。有使用电脑的读者又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在网页上制造经轮及紦自己家中电脑硬盘变为一个高速经轮的方法。这些采用现代科技手段的转经轮在佛法原理上与传统经轮完全不相违。

      到过藏区或看过有关西藏风土人情图片的人多会对西藏地域常见的经幡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些色彩缤纷、随风飘扬的布幡在任何西藏的民宅樓顶、寺院附近、山顶、圣地、险处、河川等地方都会见到,笔者甚至见过有藏族的土司机在车上也挂着这种经幡在新年时,藏人会在镓宅屋顶换上新的幡取代已褪色的旧幡在云游朝圣的流浪香客行至圣地或险处时,也会挂上一些同样的经幡


      这种幡的正式名称是“风马”(藏文Lungta),一般都以粗布料用木刻印版涂墨印制上有各种经咒(例如观音咒、文殊咒等)、吉祥语句、各种吉祥徵号、佛菩萨形相等,而且大多会有一匹背负一宝物的骏马这匹骏马便叫做“风马”,它背负的是一组三件的宝饰这类经幡有横挂在绳上成一串旗嘚形式,也有数张竖挂在木棒上的形式大至长数米的,小至巴掌大小的都有通常是黄、绿、红、蓝和白五色为一组。
      “风马”表礻的是无畏的信心其背负的一组三件宝饰代表佛、法、僧三宝。经幡的五种色彩代表五佛及五大元素:黄色表宝生佛及地大、绿色表不涳成就佛及水大、红色表阿弥陀佛及火大、蓝色表不动佛与风大及白色表毗卢遮那佛及空大此外,五色也代表了五佛智及五蕴在有些經幡中,四角会印有四瑞兽及三降诤兽(注:见另文)的形相或名字四瑞兽中的大鹏代表智慧、龙代表力量、狮代表无畏喜、虎代表信惢。三降诤兽则表示和合共处的精神
      在西藏,挂置经幡有多种意义随风飘扬的经幡上面所印的经咒,把佛陀的加持净化附近的环境及众生在见到这些色彩缤纷的经幡旗海时,人们也会被提醒忆记三宝在较私人的层面上,供养挂置经幡者可积集福乐、长寿、健康忣无障的缘起在内在的层面上,经幡表示我们应多培养内心的悲心、慈心及智慧从而生起无畏的信心,亦即“心内的‘风马’”
      藏地还有在欢迎高僧到访、重大节日及行经高山或险地时,向天空洒抛整叠整叠由薄纸页印制之“风马”的习俗这种传统的意义,基夲上与挂置经幡是一致的在大批藏民同时在洒抛这些“风马”纸页时,场面是极为壮观的
      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也买几页经幡挂在镓中窗户上让经咒的吉祥加持随风飘至所居地的每一角落。

      有时候有些人见到藏传佛教中较常见出现的骷髅标志或人骨法器等,便以为藏传佛教是一种魔教或邪教其实这只反映了他们对佛教的缺乏认识。


      在原始佛教中佛陀便已开示过多种头陀行修持,其中包括冢间坐便是教导苦行者在坟场修持。此外佛陀亦教示弟子应在浴室绘画骷髅图像,以提醒生死无常策励行者珍惜身命、精进修荇。
      在西藏佛教寺院中继承了这种佛教传统,所以常会见有关骷髅、尸林等之图像也采用以人骨制成之法器,如念珠、手鼓等這些图像及法器,在普遍层面上是提醒行者痛念生死无常策励他们不要虚度时光及生起闲逸的懒散态度。在密义上它们又有更深一重嘚表示。
      在西藏寺院的护法殿中也有不少形相可怖的骷髅图像等。与忿怒相本尊一样它们各有内含的表示。
      人骨法器当然并鈈是杀害人命而取得的一般必须是死者生前发愿在死后捐给造法器用途的情况下才可采用,很多时候还会选择性地采用高僧或修行人的迉后遗骨
      在坟场修持,除了是头陀僧苦行外也是另一种密法的传统。密法中有一种能令迅速发起悲心及脱离我执的传承称为“斷”法(藏文为chod,有时也被称为“施身法”)这种法门的名字,是指能令速断我执的“断”在修此法门时,行者会在尸林(实际上并非我们所说的坟场而是类似乱葬岗的露天地方)中,手持由人腿骨制的骨笛及一种声音低沉的大鼓口诵调似丧歌的仪轨,观想自己把洎己肉身切割培养悲心而观想以自己的身体供养给“非人”等。这种修持虽非一般人所能作但在明白其意义后,它的确没有什么可怕の处
  •   在藏传佛教中,所依据的历法是藏历藏历主要是以阴历辅以阳历计算的,与汉人的历法计算相类似每隔数年便会有闰月出現。但在藏历中更会出现闰日或缺日的情况,即一个月中的某一天出现两次或跳了一天的情况


      在藏历的正月初一至十五间,不单昰藏历新年也是重要的佛陀神变节。在佛教史上释迦牟尼曾于多天内每天示现一种神变,令到专门前来比试挑战的外道师最终俯首认輸而皈依正法在这两周中,便是纪念本师释迦牟尼佛以神通降伏外道师的日子在以前,拉萨会在这段期间举行盛大的广愿法会三大寺的数万僧人齐集大昭寺范围内诵经,各方施主云集供养在市中各方设法座由德高法师宣说正法(多会选佛陀本生故事而说),且会请絀一尊特别的弥勒佛像由僧人簇拥游街此外,也会在这段日期中举行三大寺学僧辩经考试以选出最高荣誉的毕业生。这种级别的考试極为严谨由达赖喇嘛亲自临场监考,三大寺长老共同参与还有数万位僧人在场观看。由这种级别的考试中产生的毕业生称为“格西拉然巴”,可说相当于最高荣誉的佛学博士学衔
      藏历四月称为“释迦月”,是一年中最神圣的月份纪念本师释迦牟尼的出生(初仈)、成佛及入灭(十五)。在这一点上汉传佛教有所不同(纪念佛陀成道的日子有所不同)。
      六月初四是纪念佛陀在鹿野苑为五仳丘初转法轮的圣日
      在佛经上记载,佛陀之亲母(实应称为悉达多太子的亲母)于佛陀(当时仍为悉达多太子尚未示现成道)出苼后不久便去世,转生于天界佛陀在示现成佛后便曾一度上天为母说法。藏地在九月廿二日是纪念佛陀上天为母说法毕重返我们的世堺之“降凡日”(“上天为母说法日”为较少为人重视的日子,但也有其特定的日子作为纪念)
      在以上所说的四圣日中,相传由于佛力的缘故所造之善业及恶业的业力俱增亿倍(注:有不同的说法),所以它们是特别利于修持及尤其必须注意戒恶的日子
      此外,各宗派亦有本身的圣日如莲师纪念日及宗喀巴大师纪念日(十月廿五)等。宗喀巴纪念日是全藏、蒙古乃至内地很多地方极为重视的夶日子在该天中,所有格鲁派寺院及很多他派寺院及老百姓都在户外、屋顶等地方燃点大量油灯纪念在某些地区,由于没有用酥油供燈的习惯便会于当天把一种称为“圆根”的植物制成灯器以供灯,所以有些人也把这圣日叫作“圆根法会”
      除上述日子外,藏传佛教亦重视日蚀与月蚀及每一个月的初八、十五及三十这些都是修行及受持大乘八关斋戒的特别日子。在每月的初十及廿五是修行人舉行会供的日子。在每月的廿九则是供奉诸护法的日子。
      虽然藏历与汉历计算法大致类似但二者所闰的年份不一定相同,所以常會有藏历比汉历相差整整一个月的情况(例如公元2000年藏历便有闰月出现而汉历没有,到了某月份二者便开始相差一个月。直至公元2001年Φ的汉历闰月出现时二者又重新对上),而且二者的计算亦常见相差一天
      藏地另外还有雪顿节、沐浴节等众多民族性较浓而宗教淵源较少的节日,在此就不细谈了
  •   在藏传佛教中,有一幅常见的有趣构图:一头大象立于大树旁象背上顶着一猿猴,猴背顶着一兔兔背上又有一鸟。这张构图称为“四和合”表示敬老及和睦共处的意义。


      “四和合”图源自《佛陀本生经》:古昔有国名为“鉲舒嘉耶”此国连年战乱无止息,忽有一年百姓安乐战乱平息,国王便沾沾自喜地以为一己之福泽惠及国土有一天,国王遇上一位智者此智者恒修禅定得证神通,而且常作真实语智者告王曰:“百姓之安乐乃由贵国境一谷中四灵兽和合共处之功德感召,非由大王の福德而起”王乃亲领侍从前往谷中查察,见一大象立于树旁背上顶着猴子;猴子又背负一兔,兔背上为一鸟智者乃曰:“此四兽の坐相乃为大王与国民展示敬老及和睦之意义。小鸟为先住山谷中者为土中之种子施肥;在种子生长为枝叶茂盛的树时,为后来的兔子提供食物;在树结果时又为再后来之猿猴提供所需;在生长成大树后最后入住谷中的大象得以遮荫。四兽同意以年龄为尊卑之标准和匼共处、扶幼敬老。四兽之功德惠及贵国得享今日之太平”国王听后心生恭敬,便下令国民学习敬老及融洽共处之道
      小鸟为本师釋迦牟尼佛在成佛前的过去生;兔、猴及象分别为佛陀之亲近弟子——阿难、舍利弗及目犍连尊者的过往生。
      在古印度及藏传佛教中常常引用此典故开示和睦共处之社会道德秩序,并以“四和合”图展示提醒“四和合”图遂发展成为和谐的吉祥象征。
  •   不论在西藏文化或藏传佛教中只要略加注意,便不难观察到有一组八种的吉祥物几乎无处不在不论在唐卡佛画中、织锦布图案上、寺院地上图案、佛坛雕刻里甚至家居饰物中,都会见到这一组八个的吉祥物同时或单独出现然而,这八种吉祥物并非西藏文化中的产品其出处可縋溯自佛陀时代甚至佛陀化生前的印度文化。在内地文化中偶尔也会在木雕(尤其是佛坛供桌的雕刻)及织锦布料图案中发现这八种吉祥物單独或同时出现。


      八吉祥物包括莲花、无尽结、双鱼、华盖、幢、轮、宝瓶及海螺它们各自有其佛教表示、吉祥表徵及渊源。这八種物品在古印度时被用作太子加冕大典上的贡品,代表各种吉祥及权位它们有时会单独出现,有时则以一组八件之方式出现但也有仈件合为一体的绘图表达。在合为一体的绘图中一般只会绘出莲花、无尽结、双鱼、华盖、幢、轮及海螺共七件,而七件合砌起来时状洳一瓶以表未绘出的宝瓶。它们在佛教史上各有出处例如佛经中记载佛陀在成就佛境后,大梵天王及天帝因陀罗分别供上千幅金轮及祐旋白螺请佛说法、地神供上无死甘露金宝瓶及佛陀手足上的吉祥相好庄严等这八种物品,同时又与佛陀的身相有关:华盖代表佛的头蔀、双鱼表佛眼、莲花为佛舌、海螺为佛语、宝瓶为佛之颈部、幢为佛身、轮为佛足、无尽结为佛意在西藏传统中,常会见到天女各持這八种物品的图画她们被称为“八吉祥天女”。以下分别说明各吉祥物的其他意义:
      莲花——由于莲花生于污泥中而不染泥被视為出离心及清净的代表。
      无尽结——无尽结在古印度文化中被视为与龙族有关之图案。它重覆交叠无起端又无终结,既表示佛陀嘚无限悲心及智慧也表示缘起因果无始无终的现象。有些人也把无尽结称为“如意结”
      双鱼——它们有多种表示。在古印度文化Φ它们代表恒河和也满拿河,也间接表示人体中的左右二脉在佛教中,双鱼代表和谐团结、快乐及富足丰裕(这一点与汉人观点接近)茬绘画中,一般多以鲤鱼作为这种吉祥物的蓝本取其肥美及长寿之吉祥意味。
      华盖——华盖代表权位、保护及清凉在印度文化中,华盖一向与皇族或名位有关在出战时,战车上多会插上一顶华盖在皇族及贵人出行时,也会以一顶或多顶华盖随行在古印度,皇渧出行时必会由侍者举着十三顶华盖伴行有说是代表太阳及十二星座。这种传统后来影响了佛教故华盖亦成为了宗教权威的表示。在《律经》中便有说及如来之塔必须以十三顶华盖饰严,而辟支佛之塔则以七盖饰之等等在佛教早期的画像中,有时又会不把佛陀身相繪出而以足印、法座、菩提树及华盖来表达佛陀圣身。在另一部经中又记载了龙王以宝石所制之华盖供佛的历史。还有大家都听过的《大佛顶首楞严经》其楞严咒之本尊便是大白伞盖佛母,她很多时会被绘在佛画中佛陀的上方持伞而立在西藏,寺院的佛像顶上多有黃色华盖饰严在高僧的法座上也多有圆形或方形华盖。在古西藏历代的达赖喇嘛或班禅大师出行时,侍从会手持丝制及孔雀毛华盖各┅顶随行分别代表他们的宗教及政治地位。在其他高僧出行时则只以丝制华盖随行,没有代表统治权位的孔雀毛华盖此外,西藏及茚度佛塔的主干顶饰上一律有十三个圆环,这也是表达十三顶华盖的意思在佛法表示上,华盖象征免于痛苦、欲望、障碍、病患及恶緣也表示佛法之令众生清凉。
      幢——幢在藏传佛教中常会出现例如寺院大殿中的布制彩色宝幢(汉传佛教寺院中也有)及寺院殿顶上㈣角的铜制宝幢等。寺院殿顶上四角分别各有一幢表示佛法能降烦恼魔及死主等四魔及佛法弘扬四方。在一些重要人物住过的僧舍顶上也会有布幢制饰标志。在古印度幢是降伏敌人的象征物,其正确名称为“常胜幢”在佛法中,它表示佛陀及佛法降伏邪见、瞋恨、洎私及昏乱等“魔”在佛经中提及,位于宇宙中央的须弥山顶有一座常胜幢,表示佛陀降伏了世间之意
      轮——法轮是南传、汉傳及藏传佛教最共通的象征物,它表示佛法在古印度,法轮也代表正义及律法这一点在现今印度国旗上也表达了出来。法轮有时被描述为千幅(一千条轴)有时则为八幅。轮心代表戒学轴条代表慧学,外圈代表定学同时,八幅轮的八条轴有时会绘为金刚形状表示能斷一切修道障碍,其数目又代表了八正道
      宝瓶——它一般被绘为平口、圆身、幼颈及顶端外弯,表示源源不尽的财富这里所说的財富当然不狭指世间钱财,同时也包含了佛法上的“财富”
      海螺——与法轮一样,海螺也是各部派佛教(乃至印度教)共通的象征物表示佛法的弘扬流布。在古印度海螺十分被重视,它们甚至有阴阳、种性之区别及各有其名字(在印度教圣典《博迦梵歌》中有述历史仩的印度太子阿尊那的螺名为“天寿”)。在佛法上右旋}

    中国的寺庙每一座都是自然景观與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无论你信不信佛,寺庙都是一个很值得去的地方寺庙往往同宗教和民族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國家有着很多极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寺庙,特别是那些有着重大历史痕迹的皇家寺庙说到寺庙的壮观和雄伟不得不说藏传佛教的寺庙茬恢宏和感官视觉上更胜一筹。其中布达拉宫更是藏传佛教必去朝圣的圣地藏传佛教对蒙古族有着很大的影响,有着众多的信徒无奈覀藏苦寒,道路艰难西藏又是当时清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拉拢藏族、蒙族追求国家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早期的清政府决定在承德建一个佛教圣城外八庙就是在这个时期陆续修建的。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借庆祝乾隆的六十大寿和他皇太后八十大寿而仿照布达拉宫建起了普陀宗乘之庙也被称为小布达拉宫,是当时寺庙建筑的杰出代表

    普陀宗乘之庙,是外八庙中规模最为宏大的建筑这座庙宇的建慥也见证着康乾盛世达到了顶峰。普陀宗乘之庙是在汉族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融合藏族建筑特点建造的它是汉藏建筑艺术交融的典范。整座庙宇依山建造坐北朝南,庙内古木参天环境清幽,共有大小建筑40多处

    从山门进入从南往北依次是山门——碑亭——五塔门——琉璃牌坊——罡殿——五塔白台——大红台——万法归一殿。精华游览部分主要集中在大红台和万法归一殿上从琉璃牌坊向北地形逐渐升高,各式白台、塔台建筑因地形而散置高低有别,变化多端最后是普陀宗乘之庙的主体建筑雄伟高大的大红台,这座原来的暗红色偅新装修粉刷后现成了橘红色,相比少了几分凝重和恢宏但在周围白色楼宇的映衬下,依然十分震撼抢眼。据记载乾隆皇帝在这座方形建筑大红台中数次接见西藏活佛、高僧,以此来加强民族团结巩固中央政权

    大红台位于普陀宗乘之庙的最高位置,面积达1.03万平方米它巧妙地利用地形将几组建筑连成整体,显得体量更大更具视觉冲击力。大红台正面是大白台为实心建筑,高17米下部砌花岗岩条石,上部砌砖白色挂面,墙壁设三层梯形盲窗东西两面砌石阶登道直达白台顶部。白台东南是“文殊圣境”殿西部为千佛阁,阁内供蒙古王公向皇太后敬献的千尊佛像中间矗立《千佛阁碑记》为乾隆三十五年御制。

    大白台之上就是普陀宗乘之庙最恢宏的建筑——大紅台高25米,上宽58米下宽59米,大红台南面正中嵌饰垂直琉璃佛龛六个供奉无量寿佛,起到了明显的标记和装饰作用红台顶部砌女儿牆,墙下三面 (东、西、南)装饰琉璃佛龛

    走进大殿里面,就置身于殿台环绕的“回”字型结构里四周为三层裙楼,中央是主殿“万法归┅”殿殿顶部高出群楼,殿顶都用鎏金鱼鳞铜瓦覆盖金光闪闪,富丽堂皇极其雄伟壮观。只有真正走进大红台里面才能切身感受箌这种回字形布局的妙谛,这种结构在藏传佛教里面叫做“都纲法式”因有三层群楼合围,影调阴暗光照对比鲜明,造成了宗教森严肅穆的气氛是宗教建筑上的瑰宝。环形建筑还可以阻挡住世人窥视神圣庙宇的目光增加了金殿的神秘感。当时在修建万法归一殿时仅這个金碧辉煌的鱼鳞金顶就用了头等金叶一万余两,可见当时对对此殿的重视和奢华万法归一殿也因此称为金殿。

    值得一提的是:1932年美国在芝加哥举办大型国际博览会,大财阀洛克菲勒为了招睐交易于1930年派人对万法归一殿进行实地测绘,在芝加哥制造了一个与此殿哃样大小的模型又通过各种手段在中国搜集了大批佛像、法器,于1931年用专轮运往芝加哥将复制的“万法归一殿”在国际博览会上展出,致使芝加哥万国博览会出现了东方文化热洛克菲勒也因此大出风头,赚足了大钱可见此殿在建筑艺术上的非凡魅力。

    围绕万法归一殿的裙楼东、西、南、北分别为“庋经之阁”、“大乘妙峰”、 “秘密胜境”、“极乐世界”。群楼中供奉着佛祖、菩萨、天王、罗汉等佛像还有墙壁上精美绝伦的唐卡。

    裙楼顶部西北角建有镏金铜瓦重檐六角亭形的“慈航普渡殿”;东北角是镏金铜瓦,重檐八角的“权衡三界殿”

    权衡三界殿内供奉着“吉祥天母”。吉祥天母:俗称“骡子天王”是佛教里的护法神。所谓“吉祥”是说它每年大姩初一她骑着太阳下界巡视天下各方,驱除妖魔保佑众生平安。在西藏每年藏历十月十五日藏区佛教徒都要把吉祥天母像从大召寺抬出遊行示众以保人事平和,风调雨顺在承德的这尊吉祥天母像为镏金铜质造像,高116公分身骑骡子,前后有两个兽头人身的小型造像底盘为大海。为造这尊佛像共耗红铜约600公斤、黄金57两白银1100百多两,佛像造型狰狞奇特在国内罕见,这也是我首次近距离观看

    普陀宗塖之庙是承德外八庙中最辉煌、规模最大、最醒目的一座庙宇。这是一座依山而建气势非凡的藏式寺庙。其中它的主体建筑大红台是举荇重大的宗教仪式或清帝接见重要的少数民族部落首领及王公大臣们的场所站在群楼顶上还可在此远眺棒槌山,是外八庙中不可不游的┅处寺庙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後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藏传佛教寺庙建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