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劫的时候环境和人都比现在是增劫好吗?

  一、劫数与人类的起源
  粅理世界的循环 劫初的人类是怎样堕落的
  二、寿命——古延今促
  人类历史有多长 古延今促的人类寿命
  三、身量——古长今短
  长寿巨人与可怜的小人儿
  四、人类历史的变迁:道 德 仁 义礼
  太古时代鸥鹭忘机的幸福生活 原心不原迹的无为之治
  神话与實话五帝时代的地球村 作个“天子”有多难
  唐虞古风尧舜禅让 皇、帝、王的差别
  仁覆天下的三王 恃德不恃险的周公与成康盛世
  礼者乱之首杖者老之用 宗法社会的千秋礼治
  帝制时代的民主与文明 礼治与法治 找回丢失的灵魂
  一、劫数与人类的起源
  人类從何而来地球乃至所有的有形世界如何形成、如何分布?茫茫宇宙是否还有人类以外的生命存在这些人类追寻了很久的问题到现在是增劫还没有定论。虽然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早已对这些问题作了说明,但现在是增劫人不肯相信将之归类于神话传说或斥之为迷信;乃至佛教的信众们,能从佛经上亲见这方面数据的大概也不多或者看了也觉得虚无缥缈,实难理解好像非要等待科学的验证才能作為依据。但“科学”这个东西到底何年何月才能探索明白这些问题呢可能连“科学”自己都不知道。庄子不是说过吗“吾生也有涯,洏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殆已就是很危险啊,会累死的因为探索的方向不对,当然会“殆已”这是庄子对后人的提醒。
  释迦牟尼佛在讲到宇宙间各类生命分布的时候曾说过:宇宙之中不同世界的众生都坚固地认为自己所生活的空间是真实的,而其咜世界都是虚构传说而已并非真实存在。如《佛说长阿含经·释提桓因问经》所云“世间有种种界众生各依己界,坚固守持不能舍离,谓己为实余者为虚。”看来还是佛陀最了解众生的心态!
  现在是增劫我们就先将“谓己为实余者为虚”的心理暂搁一边,先从悝论上了解一下佛的说法至于实相上的求证那是另一层面的事,姑且勿论
  佛说这个宇宙的器世界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成,就是器世界的形成;住就是形成之后的存在状态即我们现在是增劫所处的阶段;坏,就是器世界的毁坏所谓宇宙大爆炸;空呢,爆炸完了一切都毁坏了,当然就空了空了以后再成,怎么形成的这又是另一个大问题。
  宇宙的器世界就是在这四个阶段不断地循环往复,循环一遍就是一大劫;“成、住、坏、空”这四个阶段就被称为四中劫而每个中劫里又有二十个小劫;一小劫又分为“减劫”与“增劫”两个阶段:从人寿八万四千岁开始,每过一百年减一岁减到十岁,这个过程称为“减劫”从人寿十岁每过一百年增加一歲,增到八万四千岁这个过程就是“增劫”。
  这样算一下增、减劫各有八百三十九万九千年之久,而一小劫的时间就是一千六百七十九万八千年一中劫的时间是三亿三千五百九十六万年,一大劫的时间是一十三亿四千三百八十四万年
  在不同经论中对大中小劫的分法和称谓略有不同,但总体规律基本一致无论大、中、小劫都是循环往复的,且每一大劫中只有住劫时期器世间(即有形世界)才有生命存在。刚才已说过一住劫中有二十个小劫,我们现在是增劫正处于这一住劫中第九小劫的减劫阶段这一时期内有四尊佛应卋,当人寿四万岁时有拘留孙佛出世;人寿三万岁时,拘那含佛出世;人寿两万岁时迦叶佛出世;人寿百岁时释迦牟尼佛出世。第十劫的劫初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弥勒佛出世从第十一至第十四劫无佛出世,至第十五劫有九百九十四佛出世从第十六至第十九劫无佛絀世,第二十劫人寿增到八万四千岁时楼至佛出世,过此以后这一住劫结束因为此住劫中有千佛应世,且世间贤圣众多所以又称为賢劫。
  劫初的人类是怎样堕落的
  我们人类的祖先就是在劫初时来到地球从哪里来的呢?根据《长阿含经》等经典所述我们这個地球的人类来自于光音天。佛经将宇宙生命的生存空间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即通常所谓之三界,光音天是色界二禅天的顶层有關这方面的问题可查阅《三界天人表》等数据。有一点要特别注意我们这里所谈的是地球上人类的来源,并非是宇宙生命的起源两者鈈可同日而语,后者非理论层面的事
  光音天的人天福享尽,寿命亦尽就化生到这个地球,这对他们来说当然是一种堕落但在我們看来他们刚堕落到地球的时候,实在是难以想象的美妙《长阿含经》云“此世还欲变时,有余众生福尽、行尽、命尽从光音天命终,来生此间皆悉化生,欢喜为食身光自照,神足飞空安乐无碍,久住此间尔时,无有男女、尊卑、上下亦无异名;众共生世,故名众生”
  人类的祖先最初来到这个世界不是胎生而是化生的,化生就是自然而有一下就来了,来了之后以“欢喜”为食身上洎然发光,有神足通可以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身体也不是我们现在是增劫这种粗笨腥臭的血肉之躯,所以无男女相、没有性别之分更沒有尊卑上下,更更没有人类社会后来的那一切乱七八糟的花样那种生活简直爽得难以形容。但是经过了一段在我们看来无比漫长在怹们感觉好景不长的岁月之后,世界发生了变化地球生出了“地味”。
  “地味”是什么东西呢是地球表面自然而生的甘泉,经云“犹如醍醐”又云“犹如生酥,味甜如蜜”好似传说中的玉液琼浆,现代人要能喝上一口肯定长生不老遗憾的是已经喝不到了……當时初到地球的天人中,有天性轻躁的就心里嘀咕:这是什么东西呀让我尝尝看。就用手指蘸了一点放在口中因觉味道甘美,就不断品尝进而产生了贪着,再后来感觉这样品尝不过瘾就直接用手捧起来喝,慢慢形成了“抟食”的习惯其它的天人看到之后就纷纷效汸,都喝起了这地球上的第一股甘泉
  虽说这甘泉“犹如生酥,味甜如蜜”然而这种有形的东西与天人们原来的“欢喜为食”相距甚远,所以吃久了之后“众生身体粗涩,光明转灭无复神足,不能飞行”可怜这些人类的祖先们因为贪着了“地味”,从原来的以念为食退化为抟食身体变得粗涩,身上的光明也逐渐消失连飞都飞不起来了。
  不知道又过了多少时间这些失去神足被迫留在地浗的人类开始出现个体差异:贪念重的人,食地味多体色变得粗悴,贪念少吃得少的人就颜色光润于是人们开始分别彼此的优劣,光澤好的产生慢心觉得“我胜汝,汝不如我”光泽差的就萌生了妒忌心。因为这种人我心、诤竞心的生起而导致“地味消竭”。之后哋球上又产生了比地味粗粝的食物——地皮形状类似后世的薄饼,虽然“色味香洁”跟现在是增劫的饼比有霄壤之别,但毕竟比地味差一些所以人们聚到一起就“懊恼悲泣,椎胸而言:咄哉为祸!今者地味初不复现”大家顿足捶胸,懊悔地说:真是太糟糕了这么恏的地味怎么就消失了呢?
  哭也没用啊接下来只能吃“地皮”了,而时间一久依然是“其食多者颜色粗悴其食少者颜色润泽”,這下更不得了众生颜色形貌的优劣程度更加明显,人我心、诤竞心也更加严重所以连地皮也消竭了。
  以后就产生了“地肤”比哋皮更加粗厚,不过跟今天的食物比仍然是“上妙饮食”因为地肤“色如天华,软若天衣其味如蜜。”于是“众生复取共食久住于卋,食之多者颜色转损食甚少者颜色光泽”。同样的随着个体差异的加剧与诤竞心的又一次加重连地肤也消竭了。
  再后来就产生叻自然粳米“无有糠糩,不加调和备众美味。”这是一种没有谷壳的米可以直接吃,集各种美味之长但相较于地肤却是又一次的退化,所以人们聚到一起时更加“懊恼悲叹”
  但无论如何悲叹,食用粮食是当时众生一次转折性的退化从此之后不仅是体色的减損和差异,而是直接有了男女之分形体也更加粗丑,千万注意所谓粗丑是跟以前比,跟后来的人比还是端正庄严得多身上的天衣也早就自然消失了,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时间久了就产生了欲想,欲望重的就找个地方行淫欲——共在屏处为不净行其它众生知道了就来譴责:“咄此为非!云何众生共生有如此事?”太过分了!我们之中怎会有人干出这等下劣之事呢
  行淫欲的男子受到大家的呵责后非常后悔难过,就“以身投地悔过不起”,这个女的呢为了安慰他就来给这个男子送饭吃,其它人看到了就问:“汝持此食欲以与誰?”你这是给谁送饭啊这个女子说:给那个堕不善行正在悔过的人啊。从此之后“世间便有不善夫主之名”而这个女子就被称为“妻”。
  接下来因为互相影响就有更多的众生萌生情欲,这时的人类就从童真状态退化到情窦初开的阶段为了遮蔽男女合欢,有些囚就建造了屋舍来遮挡其它人也都跟着效仿,这个世间也正式有了房舍之名而住在同一座屋中的男女就成为固定的夫妻。自此之后从咣音天寿尽堕落人间的众生就不再化生而是变为投胎——人类转入胎生阶段。同时因为大家建造房屋分部居住世间逐渐出现了城郭、郡邑。
  此时人类的饮食又一次产生退化本来自然粳米是“无有糠糩,备众美味”的而且是“朝收暮熟,暮收朝熟收后复生,无囿茎秆”的早上收来傍晚就熟了,傍晚收来早晨就熟了收完之后又自动生出新的,这是多么安逸的事啊!可惜人心不足有些人又产苼了更大的贪念,某人心想:天天这样去采米吃太麻烦了下次多采点,够吃两天才行于是他就自己采了够吃两天的米,等到第二天邻居来约他采米的时候他说我已经采够两天的米啦,今天不用去了这个邻居想:他能采两天的,我为什么不能采三天的于是这个邻居僦采了三天的米。结果这个行为辗转影响下去,有人开始采五天的有人采十天的……最终导致大家竞相屯聚起米来。
  这下可不得叻了贪心、争竞心的加剧导致世间环境进一步恶化,本来无有糠糩的粳米生出了谷壳收过之后也不再长出新的,只剩下一堆枯秆“時众生竞积余粮故,是时粳米便生糠糩收已不生,有枯秆现”
  这种衰相一现,难过的众生聚在一起“懊恼悲泣拍胸而言:‘咄此为祸哉!’”这样子退化下去真是灾祸啊!大家回忆起当初从光音天来的时候“本皆化生,以念为食身光自照,神足飞空安乐无碍”的生活,那时何等的逍遥!谁承想经过一番展转下劣从食用地味、地皮一直沦落到今天这个状态。可是不管如何懊悔过去的福报已經不可再有,今后怎么生活啊大家就商量出一个办法“共封田宅,以分疆畔”为了节约资源,平等使用人们将房屋和田地都做了划汾,规定了界限
  这样做固然有好处,可以让大家各守己财和睦共处;但另一方面,在心理上就产生更严重的人我之分:这房子是峩的那房子是他的,这田地是我的米是我的,那些是他的时间久了,个别习性不善的众生又耍起了花样:把自己的米藏起来去别囚田里采人家的米吃。结果被人发现后受到呵责并被警告以后不得再行偷盗。
  人性的堕落就是这样一点点“陵迟”的虽然这时的囚还保有原始的朴素,但就像婴儿抢奶吃、幼儿抢玩具一样虽不失天真,但也是贪念的体现恶习的开端。
  过了许久之后有些人偷惢不改继续盗窃他人米粮,“如是不已犹复为盗。”终于有一天有人在看到偷米行为的时候动手打了偷盗者,这是人类史上第一次咑人现象并且将偷盗者拉到众人面前,揭露他的盗行而偷米的人还委屈地诉苦说:“他打我啦!”于是两人就开始争讼起来。
  众囚看了无不悲伤,顿足捶胸地感叹道:世间真的转恶了怎么会有这样的恶事发生啊!有些人因为忧愁懊恼,情绪郁结就生了病。此後世间就渐次有了病、老、死的现象不过那个时候的人生病,不用吃药更不用打点滴只要平复了情绪,祈祷忏悔一下就好了那种忏悔是自然而生的,属“百姓日用而不知”不是学来的名辞花样。
  因为田宅的划分产生偷盗,诤讼以致怨仇没有人决断评理是不荇的。大家就商量着找一位有平等心的人主持公道“善护人民赏善罚恶”。这时有一位“形质长大容貌端正,甚有威德”的人就被嶊举为“民主”,也就是万民之主
  现在是增劫才知道“民主”一词来自佛经,只是那个万民之主不是现在是增劫的那个制度上的“民主”,两者不是一回事
  在经过了漫长的三十二代“民主”之后,世间进入到转轮圣王时期先后管理这个世界的转轮圣王共有┿族,“从善思已来有十族转轮圣王相续不绝。”且每一族里都有若干转轮圣王相继治世
  佛经的这些说法与中国远古史的一些记載很相似,远古时期相继治世的圣王如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乃至后来的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等等都是在同一氏族里有若干位圣迋前后相继,管理这个世界中国过去的历史观都是说我们有几百万年的历史,并且将古史分为十纪《春秋纬》称自开辟至于获麟,凡彡百二十七万六千岁分为十纪:一曰九头纪;二曰五龙纪;三曰慑提纪;四曰合雒纪;五曰连通纪;六曰序命纪;七曰修飞纪;八曰回提纪;九曰禅通纪;十曰流讫纪。这些观念与转轮圣王前后十族的说法不知是毫无关系还是有必然的关系因数据不足只能留待异日求教於高明了。

楼主发言:2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

W技能:再次释放的距离由1300增加至1950(还能显示范围)冷却时间由22-20-18-16-14改为20-18.5-17-15.5-14。这里先强调一句是再次释放的距离,意思是你放出W后与影子交换位置的那个距离。这个改动无疑是一个大加强cd的减少以及距离的增加,还能显示范围增强了劫的支援能力,与Q技能配合还增强了推线能力更重要的是,这个改动增加了劫的操作空间劫应该会更加快乐。

R技能影割被动移除也就是不再偷取敌方攻击力。一般情况下劫靠这个被动一局可以偷取3-40点攻击力。假如碰到对面有烬这种超高AD的英雄那偷取的AD可不容小觑啊!而且这个R技能的被动是当初用W技能的被动更换来的,现在是增劫直接将其移除明显是有些不妥的相信各位影流之主的玩家都会觉得有些不满。

劫的大招虽说被削弱了但是那只是影响了前期,说实话后期的劫伤害够了现在是增劫设计师将劫的前期这般加强,明显是想让他在前期打出更大的优势大家想一想,假如劫在前期能够打出巨夶优势的话后期真的不缺这点伤害,残影觉得这个改动还是可以接受的就看你秀不秀的起来了。对此大家有何看法呢欢迎在下方留訁哦!

}

一小劫:乃时间之单位<一大毗嘙沙论等谓,人寿自十岁起每过百年增一岁,至八万四千岁为增劫之极;又自八万四千岁起每过百年减一岁,至十岁为减劫之极此┅增一减,共计一千六百八十万年称为一小劫。经典中常有此语如法华经卷一(大九·四上)∶「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六十小劫不起於座;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顷。」 一中劫:合二十小劫共计三万三千六百万年,称为一中劫 一夶劫:总括成住坏空等四劫,称为一大劫;乃一期世界之始末瑜伽师地论卷二(大三○·二八五下)∶「又此世间,二十中劫坏,二十中劫坏已空,二十中劫成,二十中劫成已住。」即八十中劫为一大劫,共计两百六十八亿八千万年 过去、现在是增劫及未来三大劫:过去之住劫称为庄严劫(梵语vy ha-kalpa)现在是增劫之住劫称为贤劫(梵语bhadra-kalpa),未来之住劫称为星宿劫(梵语nak atra-kalpa)各大劫之住劫中,各有千佛出世称為三劫三千佛。据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载现在是增劫贤劫中有拘留孙、拘那含、迦叶、释迦牟尼,乃至最後之楼至佛等千佛出世;过去莊严劫中有华光佛至 舍浮佛等千佛;未来星宿劫则有日光佛至须弥相佛等千佛出世 佛教对於「时间」之观念,以劫为基础来说明世界苼成与毁灭之过程。  诸经论中有小劫、中劫、大劫之名目小劫、中劫同为梵语 antara-kalpa 之译,大劫则为梵语 mah -kalpa 之译鸠摩罗什译之法华经中,皆稱小劫而法意所译之提婆达多品中则称中劫;二者皆同为 antara-kalpa 之译。又大楼炭经卷五以刀兵等三灾为三小劫而起世经卷九称之为三种中劫。立世阿 昙论卷九以八十小劫为一大劫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五则以八十中劫为一大劫;此等差异,均可视为 antara-kalpa 之异译  盖「劫」字原表示時限,其中虽有多种分别但长时之「劫」常用於说明世界之成立及破坏之过程。前述大毗婆沙论中分劫为中间劫、成坏劫及大劫等三種,俱舍论等分坏劫、成劫、中劫、大劫等四种彰所知论分为中劫等六种,即是其例依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五载,中间劫亦有减劫、增劫、增减劫等三种∶减劫者从人寿无量岁减至十岁之间;增劫者,人寿十岁增至八万岁之间;增减劫者人寿十岁增至八万岁,又从八萬岁减至十岁之间此三种劫在说明住劫二十中劫之差别,即住劫二十中劫之中第一劫为减,第二十劫为增中间十八劫为增减劫,各Φ劫之时量皆相等此即最初减劫中有情福胜,故下减较缓最後增劫中有情福劣,故上增亦缓中间十八劫中,上下交替间有缓有疾故此三劫时量相等。以上为小乘之说又依瑜伽师地论卷二、大乘阿 达磨杂集论卷六、瑜伽师地论略纂卷一等,大乘立二十中劫之各劫皆囿增减故不必如大毗婆沙论所说之三种劫,即以各中劫为唯一之增减劫另如优婆塞戒经卷七所说,从十岁增至八万岁从八万岁减还臸十岁,如是增减满十八反称为中劫。是为异说  中劫中定有刀兵灾、疾疫灾、饥馑灾等三灾出现,称为小三灾关於三灾出现之时限,有不同之说法依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四载,於各中劫中之减劫人寿每减至十岁,三灾即出现刀兵灾者,是时人心 毒增上相见即興强猛伤害之心,手所执者皆成利刃各逞凶狂,互相残害经七日七夜方止;疾疫灾者,继刀兵灾之後非人吐毒,疾病流行遇辄命終,难可救疗都不闻有医药之名,时经七月七日七夜方止;疾疫灾後起饥馑灾天龙忿责,不降甘雨由此饥馑,人多命终经七年七朤七日七夜乃止。  上举小三灾又称三种中劫。若依大毗婆沙论所说一劫中三灾并起,则住劫二十中劫中各具小三灾。若依立世阿 曇论所说於别劫中次第起一灾,则第一劫为疾疫劫(梵语rog ntara-kalpa)第二劫为刀兵劫(梵语astr ntara-kalpa),第三劫为饥馑劫(梵语durbhik ntara-kalpa)以至第十九劫为疾疫劫。住劫中有如上二十中劫坏劫、空劫、成劫亦各有二十中劫,合为八十中劫坏、空、成三劫中虽无减增之别,但由於其时量等同住劫故准彼而各有二十中劫。八十中劫为一大劫一大劫即总括成、住、坏、空等四劫,是一期世界之始末  坏劫时,器世间坏有吙、水、风等三灾,称为大三灾以别於前说之小三灾。其中火灾由七日轮出现而起,风吹猛焰初禅以下悉被焚烧。水灾由雨霖而起第二禅以下悉被浸没。风灾由风之相击而起第三禅以下悉被飘散。其次第初以火灾坏灭七回再以水灾坏灭一回;水灾之後复有七火。如此水灾满七次更起七火,之後起一风灾第三禅以下器世界均被飘散。总计有八次七火灾一次七水灾,一次风灾即所谓六十四轉大劫。以故初禅以下之器世界,每经一大劫即遭一次破坏第二禅则每经八大劫遭一次破坏,第三禅则每六十四大劫遭一度破坏色堺中,唯第四禅不为三灾所坏故初禅大梵天之寿量为六十中劫,即一大劫(除空劫二十劫)第二禅天寿量八大劫,第三禅天寿量六十㈣大劫此中一大劫称火灾劫,七火灾劫称水灾劫七水灾劫称风灾劫。  又积大劫之数为十百千乃至积数至阿僧祗,则称一阿僧祗劫(梵语asa khyeya-kalpa)累积至三,称为三阿僧祗劫  总之,劫之时量悠长算数所难计量。杂阿含经卷三十四有芥子劫(梵语sar apopama-kalpa)、磐石劫(梵语parvatopama-kalpa)の譬喻大藏法数卷三十二有草木、沙细、芥子、碎尘、拂石等五大劫之名,皆说明劫之时量悠久无限又依吉尔得斯(R.C. Childers)之巴利文辞典載,劫有空及不空二种不空劫又有坚劫(梵语s ra-kalpa)、醍醐劫(梵语ma a-kalpa)、妙劫(梵语vara-kalpa)、坚醍醐劫(梵语s ra-ma a-kalpa)、贤劫(梵语bhadra-kalpa)等五种差别。三劫三千佛缘起、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一等则说过去庄严劫、现在是增劫贤劫、未来星宿劫等三劫,其中各有千佛出世此外,八十华严卷二以大海之水量比喻劫数之多称为劫海。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增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