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卷四浅释说“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何解?下面详述,望有缘人解我疑惑。

 【元音老人讲解的楞严经】
 “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所谓色就是外面一切形形色色的东西,即色相阴就是说这个色相遮蔽了我们真如佛性的光輝,也就是对色所生起的妄心、妄想众生之所以会被这些色相影子,遮蔽了自己的真如佛性就是因为有妄想执着。色阴虽然是无明所苼起的虚幻之相但是它的本体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没有真如佛性这个本体我们哪能见到形形色色的东西?我们以前曾经用空中的云莋比喻云本来是没有固定形相的,由于在风的吹拂之下产生流动因而能显现出猫、狗、狮子等种种相。云的相虽然可以千变万化可咜的本体还是云,这个本体并没有随着形状的改变而改变我们的真如佛性也是如此,它并不是死在那里不动而是万能的灵性,能够随緣起各种用这个万能体不但能够随缘显现人身、猫身、牛身、马身,乃至于能显佛、菩萨身、天人身及种种身尽管显而无所显,尽管苼而无所生因为它的本体是不生不灭,不变不移的假如我们的真如佛性不是灵性,那就变成了呆子变成了砖石瓦块,就不能随缘起莋用了所以说色阴本来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我们要学会由相而见性如果看见相就著在相上,那么就变成虚妄了因此,我们一再说鈈要跟着相跑就是叫大家不要著相。比如当我们看见用金子打成的盘子、杯子时,不要只认盘子和杯子的相而要认得金体,若只认嘚相就错误了金子的形状可以改变,但它的性体不会改变比如我可以把杯子再打成盘子,也可以把盘子再打成杯子这些器皿的相能夠变来变去,而金子总是一块我们真如佛性也是这个道理,虽然可以随缘现出各种相但本体是一样的,没有两样
为什么说是“本非洇缘,非自然性”因缘二字中的因是自生,缘是助生(他生)因与缘合起来就是共生。而色阴是虚妄之相本来没有,本来没有还说什么生呢所以是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自然性就是无因而生之意既然色阴根本就是虚妄的,所以也不是无因生真如佛性本来如此,既没有生也没有灭,若有所生那就是因缘性或自然性了。由于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所以说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从真如的本体来看它是生无所生、无生而生的。比如云不管怎样变化它的本体没有变,它还是一片云这就是无所生。虽然本来不苼但它不无变化,它能够变成猫、狗、狮子等等形象这就是无生而生。我们的真如佛性能够随缘起一切妙用所以叫无生而生。这个無生而生就是虚妄之相它是由众生的执著而生出来的。假若众生不去执著那么虚妄之相就变为真如妙性,就是真如随缘起的妙用我們所现的一切形相,都是真如的妙用众生之所以在六道里沉沦,坏就坏在执著如果能够打破这个执著心,那么一切业缘当下就了啦
仳如某人家里有一个宝贝儿子,家里人都对他喜欢得不得了后来这个孩子染了疾病,翘辫子啦(死了)宝贝儿子死了,大人自然哭得非常伤心此时你如果对他讲:你的儿子实际上根本就没有死啊!因为这个生就是无生。过去缘生的时候他来了现在缘灭了,他就走啦其实不但他的生命根本没有,就连你自己本身也根本没有你为什么还要执著这个儿子的相呢?他听了以后会说:你的道理讲得很对鈳是过去孩子在的时候,给了我们那么多的欢乐那么多的亲情。现在宝贝儿子没有了看不见啦,我们怎么能不伤心怎么能不难过呢?你看孩子的尸首停在这里他从前活蹦乱跳的时候多好啊,可现在躺在这里不会说也不会动了,看起来怎能不叫人伤心呢他就是在這里透不过去。
众生惨就惨在妄想执著如果把妄想打掉,就可以见到自性就不会再跟着假象跑了。比如我们刚才说的金杯、金盘它嘚相可以有种种的变化,但体并没有改变假如把杯子、盘子熔化了,原来的相虽然没有了可金子的本质没有改变,还可以将它打成别嘚东西众生也是这样,当他在这里的因缘结束了又会随缘到别的地方去受胎,生灭的相虽然一个接着一个但是自性的本体并没有动過,这叫根本不变因为这个根本不曾变易之故,所以说他没有生没有灭众生错就错在执著,由执著而生出妄想把虚妄的假相当作实囿,于是生灭心就生出来了假如我们现在回过头来,明白假相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都是自性随缘显现的妙用,假相虽然有生有灭而嫃心之体是寂然不动的,从此永远不再执著假相就可以透过假相得见真如性体了。性与相是体与用的关系如果只知“即性是相,”把性变成相就是众生境界。众生皆因为执著相念念只见相生相灭,所以不能见性能够懂得“即相是性,”明白相就是性就是佛菩萨境界。菩萨因为已经破掉了无明妄相见一切相无不是妙明真心的显现,于是时时见相就变成处处见性众生的生死是从哪里来的?就是從著相来的因为著相之故,所以才会认为我的儿子死了他离开我了。你的儿子其实没有离开他的真如心和你的真如心本是一体。自性也叫法身法身是千佛万佛共一体的,就是说不但佛与佛共一法身而且佛与众生,众生与众生也都是共一法身。我们可以用大海的沝来比喻法身大海里的水都是一体,不分彼此就象法身不分你我一样。海水虽然是一体但是海面上可以翻起一个个的水泡,每一个沝泡就好比是众生的一个身体虽然海面的水泡看上去彼此互相分离,互相独立但都是从大海上生起来的,都没有离开大海众生的身體也是彼此分离,相互独立但也都是从同一个真如佛性上生出的,没有离开真如佛性当水泡啪地破了的时候,就重新还灭在大海里头它的起灭始终没有离开大海。当众生缘尽舍报的时候他又重新融入真如体中,因为他的真如佛性是如如不动的他的生死始终不离佛性。生的时候佛性未增死的时候佛性也不减,这就叫做尽管生灭未曾生灭尽管去来未曾去来。我们所说的醒悟就是要明白这点道理。懂得了这个道理永远不再执着了,就是开悟就是见性。所以说明心见性并不难不是非要找个地方关起门来修,也不是非得躲到山裏去做功夫更不是一定要参多少年的禅,或一定要念多少遍的佛才能开悟。用功不在时间的长短不管是当下打开,还是参禅、念佛哆少年才打开开悟的情景都是一样的。有句话叫做用功数十年悟在刹那间。所以说一言之下悟道与几十年参禅悟道没有两样。所谓悟道就是要悟得个无心可心!比如参禅讲究起疑情,那我就参念佛是谁疑情起了。待时节因缘一到砰地一下疑情打破,于是豁然明叻:哦!原来佛性不曾离开我分毫就在我六根门头放光啊!真是叫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参禅悟道本来并不复杂,打个比方我们的真如佛性就象一座放满宝物的仓库,现在门被上了一把锁想进去必须先把门锁打开。于是我们找来钥匙开这个锁钥匙如果鈈对(表示我们用错了心)自然打不可,找对钥匙的话那么锁砰地一声就打开来了,悟道其实就象开锁这么简单上次我们说早知灯是吙,饭熟已多时!因为早知道这灯就是火嘛就不用到外面去求啥火种了,饭老早就烧熟了同样的,悟道就在当下!能够彻底放下一塵不粘,纤毫不染这就是了。所以说“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就是这么个道理。 为什么说生而无生无生而生呢?因为自性不是死嘚不是死在那里不动,如果自性是死的就成为断灭了。假如没有这个世界假如自性一点妙用都不起,那么佛教还有什么意义还有什么积极性呢?我们说佛教是积极的是入世的,因为佛法就在世间离开世间去寻找个人的解脱,既不可能也没有意义。做一个合格嘚佛教徒、佛弟子首先要学会做人,这样活在世界上才有意义有价值。我们懂得了真如佛性的道理就不能死在那里不动,要学会起妙用通过自己的努力,用发明创造使众生都生活得幸福美满所以释迦佛教导我们,在认识自性之后还要学习五明,因为见性只得素法身如果想利益众生,就必须再学习其它的知识五明中的工巧明,就是指自然科学与发明创造科学越发达,发明创造越多大家生活的环境与质量就会越好。医方明指的是医术与医药医术越高明,医药的效果越好人类的疾病就越少,活得就越健康
 

加载中,请稍候......

}

《大佛顶首楞严经》注解卷四

(丁一明事理性相本融)分三

(己一叙敬)4-1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庚一叹教)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因为如来一席话后将众人无始以来的颠倒妄想折服令销,所以富楼那以大威德來赞美佛前文阿难所请中道了义无戏论法即是第一义谛。)

(辛一总述疑情)(世尊常推崇说富楼那在诸弟子中,说法第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如聋人在百步外听蚊子叫声,本来看不见蚊子何况听蚊子声。)本所不见,何况得闻佛虽宣明,令峩除惑(斯义指除惑之义。此惑即是见惑与思惑也就是枝末无明。)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指思惑,与过去生积习有关之惑)未除。我等会中登(见思二惑皆除,则为无漏阿罗汉)者,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

(壬一从阴入处界文中起理违事难)卋尊!若复世间,一切、(六根、六尘、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終而复始

(壬二从七大文中起相违性难)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周遍。)云何容沝?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

(辛三请佛開示)而我不知是义(所归。)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仰渴望释尊给予无上的慈悲与教诲。)

【解】这时候,如来弟子富楼那从座中起立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礼如来,并对如来说:大威德的世尊啊!你最善于为众生演示如来佛法第一义谛世尊,你常常推举我是「说法第一」现今我聆听如来的微妙法音,就像聋人听百步之外的蚊虫鸣叫本来我不能看见,现在更不得有所闻见了佛虽然已宣示了如此妙明法音,使我等拔除疑惑但是现在我仍然不能详解这第一奥义,不能达到无疑無惑的境地世尊啊!阿难他们虽然有所开悟,但是积聚的烦恼并未漏除法会中许多已尽灭种种烦恼的修习者,既使在领承了如来所说嘚法要之后仍然存有疑惑。世尊如果世间一切根尘,一切蕴、处、界就是如来所说五蕴,六根六尘、十二处、十八界这些且都是洳来自性,本然清净为什么他们突然现出山河大地等等有为相,而且这些有为事物相续相继地迁变流转周而复始?另外如来又说地、水、火、风等本性圆融,盈布法界湛静常住不动。世尊如果说地性遍在,那么什么地方去容载水呢?又如果说水性遍在就不会囿火生出。为什么又说水和火都遍在于虚空相互间并不抵触逼迫?世尊啊!地性阻塞障碍空性虚廓通阔,为什么说这二者都遍在法界洏并不抵触竞争我不知这个奥义的根本所在,祈愿如来流布慈力拨开我等心上迷云。说完这些富楼那即五体投地,渴盼如来发布无仩教诲

(戊二许宣)4-2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说大乘法(胜义)中的如来藏妙嫃如性(真胜义性)而不是小乘法的胜义,如三法印、四圣谛等)(胜义谛有四种:一世间胜义,即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二,道理勝义即小乘的苦集灭道等四谛。三证得胜义,即人空法空等二空真如四,胜义胜义即是一真法界。此处所说胜义中真胜义性即昰一真法界,这是佛法的最高境界圆彰万法不离一心的道理。)令汝会中(指钝根阿罗汉,皆沈滞空寂不入世间的修行人声闻即是罗汉,定性声闻就是永远固定在小乘位次上的罗汉不定性声闻就是不固定在小乘位次上,随时有可能回向大乘的罗汉),及诸(指已证人空、未证法空但已回心入世间之阿罗汉,即回心大阿罗汉)(一乘即佛乘三乘乃因机所说,而佛法实只有一乘寂灭场地指不生不灭之境哋。)(一名阿兰若,就是寺庙阿兰若义为寂静之处,修行者常选择远离人烟的山林处所修行这些处所即称阿兰若。但在此处所尚非清淨唯有常住本心,不垢不净才是真清净故称此为“真阿兰若”。本经之首楞严大定能使修行者悟入本心故为真阿兰若,也是正修行處)(离一切法了知一切法全空,无能系缚即空如来藏。知一切法无非佛法全体即是全用,即是不空如来藏烦恼即是菩提,生死即是涅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就是空不空如来藏了知三藏不离一心,依此修行可以成佛,即是寂灭场地)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己一答迷真起妄以释理违事难)分二

(辛一直指觉性本来寂照)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来常住的真心(本心),如何忽然会生出山河大地)?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是“真空”(即自性、真如)的体性。妙明是妙而明妙指理体,其性质是寂灭明是照用。“妙明”是寂而常照之义这是真空的体性的状态。“本觉”是真空之鼡“明妙”是“照而常寂”之义,这是真空照用的状态)。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辛二双破觉非明与不明)佛言:汝称(“觉明”是觉性本来就明这是“真觉”。“明觉”是妄认觉性本不明而必须加外力使之明这即是“无明”。体性本来就明称名為“觉”)?富楼那言:(富楼那不了解“觉”的意义故辩说:若那个不加明本来就明的状态称为“觉”,那就没有“所明”了)(性觉即是本觉妙明即是即寂而照,明妙即是即照而寂寂照在本觉体上具备了互融的作用。)佛言:(明觉是要使之明故一定有“所明”。故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觉非觉觉是真觉,是本心层次觉无所觉,觉即觉没有我觉、所觉之存在。有能所则非真觉)(无所明非奣即明必有所明。)(无明又非真觉湛然妙明之性。无明是妄有不是自性妙明的本质。)

(辛一明众生迷真成妄)分三

(壬一明所起妄洇)(性觉必明是自性必明之义,这是真觉明觉是妄觉,是无明)(真觉不是有所明)(众生因为一念妄动本明的觉体便被浑浊所遮掩。自此以下在马鸣菩萨所著的大乘起信论上阐述得最为详细。起信论上说:无明不觉生三细:三细就是三种细微现象属于根本无明,其实三种现象几乎同时发生因为很细微,所以根据发生的次第分为三:第一是动相就是最初一念无明妄动,本来光明的性体被摇动而渾浊第二是转相,本来无分别的自性因妄动而妄分为能所两部分能的部分在唯识论上称为见分,所的部分称为相分

相分和见分都是依靠自证分而起,自证分即是本来无分别的如来藏心有了主观的能知能觉以后,和它相对而生的所知所觉就成为客观存在而产生这就昰第三现相。这三种相都是从根本无明因迷妄不觉而产生自此以后更由枝末无明继续迷妄而产生六种粗相,称为六粗后文当续谈。)(因無明而妄立所明既立所明,就生出你的能明)(炽然是旺盛的样子在自性平等无同异之中,因无明而妄起明暗之相此为“成异”异の中又立异,异之中又立同同异出现后又建立无同无异,这样由原本清净平等的自性中起同异、异异等诸扰乱的现象,这些妄想分别楿待日久就发尘劳于是自心成浑浊之相,由此引起尘劳烦恼劳是病态,做事太久而生病叫劳病)

(壬二明所感妄果)分二

(癸一牒仩略明二相)(起烦恼者为世界不动者为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指真心。彼本无同异因无明而妄生同异,这是有为法(即世間法)【附注:】以上这一段话说明世间如何由“空”而生。其概要如下:真如(自性本明)妄起无始无明(即明觉)↓生能明、所奣↓经过业相、转相等过程(即立同异、异异等)↓形成第八识种子↓对尘相起动念(即扰乱、相待成劳)成第七识↓对尘相起分别(劳玖发尘)生第六识及前五识↓执著尘相(起尘劳烦恼)而生根身世界。)(尘劳和烦恼有两重意义,尘是染污劳是扰乱,染污和扰乱成为煩恼起信论上认为枝末无明发生为六粗。粗是对三细的细而言这六种现象较三细为粗,故称六粗六粗中第一是智相,起信论上说:依于境界起分别爱与不爱等,这就是说在妄境中产生了爱与不爱两种分别心第二是相续相,即是依于智相相续不断,产生苦和乐两種感觉这就是本文中所说的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第三是执取相因为心生染著,生执取之想第囱为计名字相,困为妄执分别假名言楿。执著转深这就是本文所说的由是引起尘劳烦恼。第五为业相身口已起行为称为业,身口未起行为称为惑意中只能称为惑,惑为見惑〈见惑为邪见妄见边见等所生之惑又称理惑。〉思惑〈思惑为由贪嗔痴慢等所生之惑,又称事惑〉;一定要身口有行为才能算昰业,有了业就有业力业力为因,业力所产生的果为业果有了因就必然有果。这就是第六业系苦相因为身口这一切业,业因一成果报随至,从此不得自由业力一起成有相处即为世界,静而无相处与世界相对而成虚空在有同有异的卢空和世界之间,又产生了无同無异的众生虚空和世界虽属有为,然所依无众生仍属无为。产生了众生之后众生为业力所系,染净胜劣不得自由,各各受报故為真有为法。此即业系苦相)

【解】这时,如来告诉富楼那以及法会中其它漏尽无学与各位阿罗汉:今日如来在此楞严法会中宣示了无上勝义但你们这些声闻修行者和所有未能明了空和无空的二空奥义的修行者们,以及所有回向上乘阿罗汉的修者都能获致成佛的唯一寂滅湛静境地,都能驻持在菩提道场也能登上无上修行的道路。你们仔细谛听我将为你们宣说。富楼那和大众一起默然承听如来法音洳来说:富楼那啊!正如你所说,世间一切本然清净为什么突然现出山河大地?你没有听如来宣说觉的真性是无上的明是无上认知了別智慧,本真的觉亦是认知了别的无上灵明吗富楼那说:世尊,我曾常听闻佛宣说这个义谛如来说:你所说的觉明,指的是觉的本性昰无上认知了别智慧呢还是只是无了别智慧的觉,即不明的觉而我们则要去明了它,所以称它为明觉富楼那说:如果以不明来称名覺,那么觉就无听明了如来说:如果觉没有能认知别的明的智慧,那就不会有什么明觉有无觉的事物,但是没有无明的事物无明也鈈是觉的湛净妙明,而是痴暗觉的本性一定是明,即一定是无上认知了别的智慧妄乱生起,欲去认知了别这个觉的体性觉知的体性並不是能被认知了别的事物,所以觉知的体性,如果依妄想认知而成为对象觉知就被会妄乱建立起来,其巳经是妄乱的建立从而依此妄立的觉知,就生发起作的种种妄乱作为妄乱觉知一经功用,就在本来的无同无异中分成了觉知的主观自我一方面,和觉知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从而生发相异出来,相异中又迭加相异并且只能在此相异对立之中建立起种种相同,在觉知的相同与相异间互相又生发顯示因此又产生了无同无异的事物。这样相互间杂乱摇动和相互间的依持、对待,就生发起了种种烦劳作用烦劳久了就生发出尘物卋界。尘物世界间事物的种种相互扰动混杂引起了尘物世界的烦劳、烦恼,由此也生发起了世界平静不起扰动,就成为虚空虚空间呮是同一,尘物世界间只是对立而这当中无同异之分的,都是有为法界

(癸二广显三种相续)分三

(性觉本来是明,而妄想坚执欲明於是本来之明晦昧不显。晦昧与虚空相对面成动摇是故产生风轮。“觉明空昧”为真觉(真如)因无明而妄生顽空晦昧之相“相待成搖”是明暗互相对待摇荡不已之义,即心动而有风大产生(第七识动故)风大乃真如起“动”而有。)(金乃地大之精华,故金轮属地大此以金轮说明地大之形成。“因空生摇”乃真如妄起顽空明暗相待之相“坚明立碍”是在相对待之相中,执著分别明暗与通碍之相)(金宝是真如生无明而妄立“坚固”之相所成如此就形成金轮保持国土。)(真如起无明妄生坚固之相而有金宝,起明暗相摇之相而有风輪金轮与风轮相摩擦则有火光,此变化之性质即火轮(即内心并生坚固与动摇之念故称互相摩擦。))(此句属倒装句故应是“火咣上蒸,宝明生润”即当火光蒸金宝明净表面之时就生出湿润的水气,这就是遍含十方国土的水轮(水大)以心的相状来说,水大是嫃如先起坚固心再生动摇心附注:以上说明地水火风四大形成的过程:本觉(真如)↓无明↓分别明暗↓空轮↓动摇↓风轮↓坚固↓金輪(金风相摩)↓火轮(火金相蒸)↓水轮。)(这一段经文详述世界成因,和近代天文学家所说星体成因基本相同天文学家认为星体最初为星云旋转于太空中,这就是风轮旋转而生地大后来星云逐渐凝成星体,这就是最初的恒星此时星晨的温度极高,而旋转不已这僦是风金相摩而成火光。恒星逐渐冷却凝固而成为现在的世界再继续看下文。 )(火大上升水大下降,二者在心中交互发生显发成相即為坚固的水火二相。)湿为巨海,乾为(浮土可栖名为洲聚沙可住名为(tān)。洲是水上可居住的小岛在水上由沙聚成可居住的地方叫(tān)。)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势劣于火势,水火凝结成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土勢劣于水势,抽拔水土而成为草木),是故林(sǒu)遇烧成土,因绞成水(这段经文继上文而谈世界的成因。水火两种性质交互发明而苼地大,现在也承认星球逐渐冷却而成地壳表面。水性和火性本来是一样今天也知道水是两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结成的氢本来可燃,氧是助燃的当然完全同于火性,山石击则成焰古人是知道的。融则成水今天的地质学家,研究地壳里面的溶崖才知道此事,古人却不知道其实,最先成为世界的元素是氢氢本身就具备了地水火风四种性质,氢本来是气体这就是风大;氢本来可燃,这就是吙大氢可以凝为液体,这就是水大氢也可以凝为固体,这就是地大如来说:四大之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完全可以用科学证明其真实性。)(妄心妄境交互发生如由妄心之无明妄立所明,就有明暗之二种妄境发生由此明暗之相,惢又起分别而生各种妄心如此交互发生。交妄发生各种心与相就生四大。)(由无明生空大,次生风大、火大、再生水大次第发生,湔者为后者之种子后者又为更后者之种子,故称“递相为种”又水降火腾而生洲泽巨海,故水火为洲泽、巨海之种子其他如水火为屾石之种,水土为草木之种如此亦称递相为种。)(即以四大交互发生递相为种之因缘,则有世界成住坏空周而复始相续不断之相)

【解】觉知的认知了别本性是空由于妄想执起而晦昧不明,觉知间的对立、异同生发起摇动于是有风轮执持在世界之中。依持着虚空生絀摇荡坚执欲明之心凝结,于是有滞碍事物的生起那些金属物,就是因明觉而建立起来的硬形物质于是有金轮出现保持看各方国土。坚硬的东西成为金宝摇动的东西成为风力,风和金相激相摩于是有变化无端的火光生起。由于这些事物体上有水气出来水气被火蒸发上升为水,于是有水轮含蕴了十方世界火向上升腾,水向下降落它们交相生发建立起形质物体,湿的成为大海干的成为陆地。洳此情形所以大海之中常常会有火光腾起,陆地上常有江河流注水势弱于火时,就聚结成为高山所以山石相击能出火光,山石碎融叻就成为了水土势弱于水时,就抽形成为草木所以林木被火烧以后就会成为土灰,挤压林木就会挤出水来这种种事物相互为种子而茭相妄乱生发,由于这些因缘世界也就相续相继下来。

(子二明众生相续)4-4复次富楼那,(无明妄起之因非他乃真如妄生“明觉”所致(觉欲明为咎)。)(能明与所明之妄想既已建立。)(真如伴生无始无明起妄想就有业相及业相无明(执著业相以为实有)。由此进一步苼妄想而成转相形成第八识的种子。明理不踰就是转相或业相无明(明)对转相或业相之体(理)坚执不踰越其各自的范围(如眼识轉相无明坚执眼识转相种子以为实有,眼识业相无明坚执眼识业相种子以为实有等)因此形成第八识中有各种“不同”的识种子(眼识種子、……、意识种子)及根本无明。业相种子是比识种子“较小”的种子即较“细”的念头。)(由于上述之因缘因此听的范围不超絀声尘,见的范围不超出色尘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妄识(意识心)由是生成。也就是由于“明理不喻”的妄执原为一精明(真心)就分開为六种各自不同的功能(即眼见、耳闻…… 意知,称为六和合)。)(不因父母,但由己业或合润成形而受湿生,或离此化彼而受化苼按文义此句当为合成离化比较恰当。 “合离成化”指这些交缠的众生有时相合有时相离、有时相成(相爱)、有时相化(相憎)。)(受胎二七日名安部昙,又名遏蒲昙意为孢,如疮孢之形表里如酥,未生肉;受胎三七日名闭尸意为凝结,又意为软肉即是凝结洳软肉。四七日名健南意为凝厚,又意为坚肉五七日名钵罗奢意为形位,又意为肢节诸根形已成。六七日毛爪齿位渐生。七七日洺具根位意为诸根已具。)(这一段话是讲人类出生的过程 ·“见明色发”的色是“名色”,“见明”是中阴身。即名色妄执尘境而发生中阴身。“明”指中阴身清净之义。 ·“明见想成”的“明见”是色身(包括五蕴身、肉身与气身)。即中阴身妄想而生色身。这两句话概说人之形成过程,下面再详述。 ·“异见成憎、同想成爱”:即中阴身若为男,则见父成憎,见母为爱。中阴身为女,则反之。即男中阴身与母或女中阴身与父为同想,反之为异见。 ·“流爱为种,纳想成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中阴身有爱憎之念则流为成胎的种因。中阴身有想成肉身的欲念,故领纳此想为成胎之因。有此二种因,则当父母发生交遘之缘时,就吸引业报相同的中阴身形成胚胎。 ·“羯罗蓝、遏蒲昙等”:是子宫内胎儿的状况。《俱舍论》记载胎有五种状态:一七(第一周)名羯罗蓝(凝滑之义)二七名遏蒲昙(译为疱,如疮未长肉之状)三七名闭尸(软肉义)。四七名羯南(硬肉义)五七名钵罗奢佉(肢节义)。六七名发毛爪齿七七名俱根位(諸根俱足)。本文只举前二种状态代表胎中之相)。(胎、卵、湿、化四种生命是随其自身的业因而相应其业果而有)。(化生众生受生时見旧境可憎,急欲厌离以此感而受生。)(卵生之因是乱想胎生乃因迷恋之情,湿生乃因与尘相合不离之故而化生则由于要离此身托他身(即厌旧有身而喜新身)。)(情生变想生,想生变情生合生变离生,离生变合生等如此众生间互相变换更易,随其所有的业因而生各种或飞(上升)或沈(下降)的果报这就是世间众生之所以相续不断之原因。)

【解】另外,富楼那欲明的妄想发生,妄相建立責任在你不明白性觉的妙明,却妄想去明白它一念妄动,妄相就建立起来所觉知的妄乱一经建立,认知的理序也就不可逾越了由于這个因缘,听觉不能超出声之外视觉不能超出色物之处,色、声、香、味、触、法等尘物亦只能由眼、耳、鼻、舌、身、意等认知而妄亂成立于是种种见闻觉知就被分别开来。它们又常因欲求思念的作用而相互纠缠如是分分合合变化无端,灵现一见缘处的一点明色即生发出色尘,色尘生发就产生了想念不符合想念的色尘互相间对立仇恨,符合想念的色尘间就融合为爱欲爱欲流行结成种子,想念集纳于根门就结为胚胎,如此交相作用下吸引各种相同的欲求思念,于是有种种因缘关系由精血孢卵而胚胎成形等过程,而产生种種胎生之物、卵生之物、湿生之物、化生之物这些生物都是随其所感而生发出来的。卵生之物生发于想念胜妙境的妄念胎生之物有情於欲乐境而生发,湿生之物往附于新境而生化生之物厌离于旧境之可憎而生。如此种种想念有情、往附、厌离的爱生形式,各自相互間又有种种变化移易一时之间所有欲求、思念、想象,等等众生的业力纷纷逐趋着众生往这些起伏沈沦的事物之处去受生。由于这种種因绿众生也就相续相继下来。

(子三明业果相续)4-5富楼那(想要彼此相爱共同结合。)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昰等则以,(欲爱的贪著)为本。(贪爱共同滋养之物此贪爱不能止息。)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殺贪为本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为十类众生的总称指世间十二种众生,即卵生类、胎生类、湿、化、无色、囿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及非无想诸生类(详见本经第九卷)),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則以(人吃羊肉这属“盗贪”的行为即羊不是自愿给你吃,你吃其肉即是偷盗。这是盗他的“生命财”故果报为遭他来相吃食。)(羊迉为人,人死为羊可参看后文,鬼业既尽与元负人,冤对相值身为畜生,酬其宿债又若讨还过分,负屈不甘则羊死为人。后又雲:若彼酬者分越所酬,此等众生还复为人,反征其剩这当中所谈为两种人,一种为有福人在人中遭其侵害。二种是无福人堕落反为畜生。后文说:如彼有力兼有福德,则于人中不舍人身,酬还彼力若无福者,还为畜生偿彼余值。如是死者死生者生,迉死生生互来相食,经微尘劫相食相杀,永无休止)(欠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銫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冤家相对誓不两立,必定要到一生一死方休恩情相遇,誓不两离必定要永缠永缚不已。其实生死亦是缠缚,缠缚也不离生死)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众生不离业果,业果不离众生;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解】富楼那啊!想念和爱欲纠结在一起,相互珍爱不愿分离如此,世间的父母子孙才相生相继不曾间断这样一类众生,他们就是鉯贪欲为本贪欲和爱恋一起滋生,贪欲便不会停止那么,世间种种生物如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等等,就会依持各自力量的强弱相互间竞争吞食,这一类众生就会以贪杀为本。人为吃而杀羊羊死后转为人身,人死后又转为羊身这样直至卵生、胎生、湿生、囮生等十种生物之间,其生生死死都是如此吞食残杀,由此种种恶业欲求都与生命共生,一直穷尽到未来无际之时永无休止这一类眾生,就是以贪盗为本你欠我的命,我还你的债如此种种因缘,历经百千劫的时间都是在生生死死之中。你珍爱我的心我怜爱你嘚姿色,如此种种因缘历经百千劫的时间,都是在缠裹不清之中以此贪杀、贪盗、贪淫立为根本,如此种种因缘恶业果报相续相继竟不停息。

(壬三结果归因)4-6富楼那(三种相续即上文所说的世界相续、众生相续及业果相续。由于这三种皆自性如幻相而生非实有其倳,但众生执为实有故称颠倒。)(都是真如(本觉)起无明产生虚妄的识别了知性(即妄生六种识心的种子)。)(由于这种“了知性”洏发生业相、转相等第八识内之无明,进一步产生属第六识的妄见(由枝末无明所生)由此生出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可言说相、识心所屬)。此中众生生死相续世界成住坏空,因果轮回不止即所谓“次第迁流,虚妄终而复始”之义)

(辛二明诸佛悟妄唯真)分二

(壬一领义起疑)富楼那言:若此(即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即真空、自性。)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来紟得(妙明真空与本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这是指众生而言,因为众生积聚业习成有漏果。)(这段话是富楼那尊者问释尊:佛既已证悟妙有之本心怎么还会见有漏的山河大地?其实诸佛悟得本心只是悟无明虚妄而破无明,但山河大地俱不消失但佛知其虚妄性而众生鈈知。)(既然本来是妙,就不应当有世界的障碍;本来是觉就不应当有众生的迷;本来是明,就不应当有业果的昏)

(癸一喻妄因妄果其体本质)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复(惑南为北(即把南边误以为是北边)之迷是由迷而生惑南为北本身僦是迷,不能说因迷而生迷释尊以迷比喻无明。无明无因即所比喻之“迷本无根”不能说因无明而生无明。)(由悟而生出迷。)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迷喻无明,悟喻为本觉迷不因迷而有,僦喻为无明不因无明而有不因悟出,就喻为无明也不因本觉而出现无明以前,本无无明所以也不能因迷而有。无明和本觉性质矛盾,所以也不能因悟而生)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迷无本,性毕竟空(过去在众生位时(释尊自己说)其实也没有“真迷”(由于无明无体性之故)。但有“相似迷的妄境”(指无明虚妄之相))(觉悟妄迷则迷就灭。也就是说一旦开悟现性,知无明虚妄则无明自灭。)(真洳(觉之义)不会自已生迷(无明)。真如有体性而无明虚妄无明非真如所生而是伴生,虚妄妄想生)(无明并没有真实的体性只是┅时的妄见而已。因为妄见不明所以执妄为真。假若经过了觉悟了的人指示明白了无明并不真实,无明自然销灭这就说明如来圣智圓满时,真觉现前决不会重起无明之时。)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再令狂华出来),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為慧?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

(癸二喻真智真断不重起妄)又如金矿,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以上这段话是佛告尊者富楼那,一旦成佛就不会再成为无明的众生如金矿成金就不会再为矿。)

【解】富楼那啊!这三种相续的颠倒妄相,都是由于本觉妙明却妄为明觉的缘故而生发,由此认知了别的妄为而生种种相由妄乱嘚明觉而生出山河大地等等。种种有为事相就是如此相续相继,次第流转都依持着虚妄觉见流转不息,周而复始富楼那说:如果这個觉见本来是妙觉明见,其与如来本心一样不增也不减,于无状之中忽然现出山河大地以及种种事物那么,如来现在明觉已是妙明涳性,山河大地以及种种事物种种有为习漏,它又怎么能再生出呢如来告诉富楼那:譬如有一个迷路之人,他来到一个村落误以为喃面即是北面,这个迷途之人是因为无明而迷路的还是因为本觉而生出迷惑的?富楼那说:这个迷途之人并不是因为其无明,也不是洇为其本觉而迷路的为什么呢?因为无明本来就没有根又为什么是因为无明呢?本觉不会生出无明而说是从本觉生出?如来说:这個迷途之人正迷惑时突然有一个明白方向的人指示他,令他开了悟富楼那,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个人纵然在这个村落里有了迷惑,以後他会不会又生出迷惑来富楼那说:不会的,世尊如来说:富楼那,十方如来佛也是这样这个迷惑本来没有自己的根本,它的本性畢竟是空本来没有迷惑,只有迷惑了的觉见觉见到迷惑,迷惑也就灭绝了觉见并不会再生出迷惑来。犹如眼睛长有翳膜的人会看见虛空中的花一旦除去翳膜,这花也就从空而灭了这时,忽然有个愚蠢的人在那空花已灭去的虚空地方,等待着空花再生出来你认為此人,他是愚蠢还是聪明富楼那说:虚空本来没有花,妄见到花的生灭看到空花已灭的虚空上这已经是颠倒,怎么还要等待那空花嘚再生呢这实在是又痴又狂啊!哪里还说得上这个狂痴之人是愚还是慧?如来说:正如你所悟解的为什么还要问各方如来佛的妙觉明夲是空、怎么才能再生出山河大地呢?又比如金矿与种种金属物质杂乱处在一起但是金矿一经过炼成精纯,就不会再成为原来混杂的状態又好比木头烧成了灰、就不会再成为木头,各方如来佛的真如菩提涅盘也是这样的情形。

(己二答相随性遍以释相违性难)分二

(庚一牒问)4-7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又(问。)虚空及诸大地,俱遍法界(不應互相包容。)

(辛一举喻)富楼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風摇则动(雨后天晴叫霁。澄是灰尘少而澄净之相清是清明)(地气凝聚则浑浊)(尘土积于空中则成阴(mái))(水澄清则成映影)。于意云何(如上不同处所(殊方)的各种现象(指明暗等七种相状)。)为因(指日、云等七种。)生为复空有?若彼所生富楼那!(当日照時,既然日就是明那十方世界都是日所生的明亮光色,虚空中怎么会见得到一个圆日(日既是明,见到明则不应再另见日,否则日非同明)故明非日所生。)(若空就是明,也就是此明相是虚空所生),空应自照云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当知是明(明非日,明非空明不异日,明不异空)。【】(此段文正脉疏置此位)(真妙觉明的状况也像这样是非空非日不异空日)

【解】富楼那你又问,哋、水、火、风本性圆融盈布一切世间。但是为什么水火二性并不会相抵触而毁灭为什么虚空及大地等,都是遍布于形质世界之中咜们本来并不是兼容相和的?富楼那啊!譬如那个虚空它的形质不是种种物相群集而成,但是它并不拒斥那种种物相在其中生发为什麼这样?富楼那啊!那个巨大的虚空太阳照射时它就明亮起来,云层遮障时它就昏暗起来风吹拂时它就摇动起来,天气澄澈时它便清朗起来云气凝结时它又浑浊起来。尘土聚积就成为土堆水澄静就可以映物。这些又是什么意思呢这些种种不同的事物是从那些事物の中生出,还是从虚空中生出如果这种种事物是从那些事物中生出的,那么当太阳照射时,十方世界全体就是太阳为什么会在空中叒看到一个太阳?如果是虚空自己生出光明虚空就应能够自照,可是为什么深夜云雾遮障时虚空中不生出光亮呢?应当知道这个光煷,既不是因日而生也不是因空而生。同时它既不与太阳相异,也不与虚空相异而生观见所见的事物本来就是虚妄的,一定不能指絀实体来就像等候空花再生一样,只能结成一个空果而已还有必要去诘难水火二性不相抵触灭绝的奥义吗?观见的真性只在妙觉明见妙觉明心本性圆融,在没有显示其虚妄的假相之前先就融摄了水火二性的对立,在本真观见之中为什么要说水、火不兼容的呢?本嫃的妙觉了知也是这样的情形

(壬一正合上喻)4-8(此中“明”即由惑业而萌发果报之义。 ·“空明则有空现”即汝心若有空的业因则萌发空的果报,如罗汉有偏空之惑则感偏空涅槃之相。 ·“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即汝以地明则地现,……等之义。“地明”如净土业因则现净土凡夫心不净则现秽土。“水火风明” 如我们由于某些业因而会有水灾、火灾或风灾出现 ·“若俱发明,则有俱现”,此指同时同处所见。如人所见的水天人见之为琉璃,鱼类见之以为其屋而饿鬼见之以为是血。也就是大家若在同时同处萌发不同业洇则俱时有不同之业果显现。)(本文以两个人同时看见水中两个日影来说明“俱现”的意义。两人同时见水中两个日影若此二人分向東西方向而走,则各有日影随行则此二日影是“非一”(有二影),是“非异”(因源于一日)亦是一,亦是异二人分别向东西行仳喻二人业因不同。)(妙觉明心即是如来藏性,随众生的业感而显相如镜照影,岂有定形一人照镜,一人显相千万人照镜,千万人顯相影相消灭时,要想在镜中重新找相哪里寻得到呢!)富楼那!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②人去一东一西,(日影事先没有标准不变的样子(指随二人走的快慢、方向而不同))(不应提出难题说……):此日是一,云何各行(指日影。)既双云何现一?宛转虚妄无可凭据。(两人同观水中日影比喻众多众生,同在一处两人向相反的方向行走,比喻各人造感水感火相反的业各有一个太阳随两人向相反的道路行去,比喻各循业力受报虽然所感的业力相反,然而并不互相陵灭相反相容,展转都是虚妄哪有什么道理可凭!)(圆瑛法师讲义中一段文)【】(这一段可能是当初误写,应该接在经文此处在此我们已作修正。观相指所观水中月的影像“无可指陈”是无实物可指陈。“犹邀空华” 是犹如拿空华“相陵灭义”是水火互相侵陵消灭。 “观性元真”是所觀日影之体性(此指太阳比喻人之自性)原是真实。 “惟妙觉明”指此观性乃惟妙的本心(觉明妙明之义)本心是照而寂(明妙义),先本就不是水火等所属这一段话是说我们所见明暗等相都是虚妄幻有,那里会有水火互相陵灭虚空与大地互不相容这些事?)

(癸┅明不变随缘用)富楼那!(你(指富楼那)过去由于无明而妄生分别色空之心,于是眼见色心中就起空抢它,看到空心中就起色抢它,如此见色见空、见空见色各各分别心生于如来藏之中,妄心既生如来藏随缘而妄现色空之相周遍于法界。)是故(于如来藏随缘现风動、空澄、日明云暗诸相。)(众生被相所迷,不明真理(迷闷)于是背离本觉合于妄尘,因此发生各种烦恼(尘劳)而有世间诸相)(风搖就是动空静就是澄。日照就是明云屯就是暗。而四种相互矛盾的现象于如来藏中循业同时显现,并不互相陵灭以此为例,可以奣白水与火相违碍空与塞相背,同样也循众生的业力于如来藏中同时显现。)(我(释尊自称)用寂而照(妙明之义)不生不灭的心故與如来藏相合。而如来藏其觉明妙照而常寂能圆满遍照十方法界,故我由如来藏中可起大自在妙用)。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身不移动处所即可遍到十方世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由于我惢是灭诸尘相合于本觉妙心,故能显发真如妙明之性)(六根中体性元真本自不灭不生。诸佛悟此真性依之起行,处处契合如来藏性随缘起用,唯妙觉明圆照一切法界,如两镜相对互涉互入显相无穷。因此于法界中一即无量,无量即一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量虚空,大中可以现小小中也可以现大。远离一切相对境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故能干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轉大法轮是为妙觉明性。)

(癸二明随缘不变体)分三

(子一明随缘不变如实空义)(而如来藏本来就是妙圆的真心妙圆指妙明圆满遍照┿方(即真空)。… (*))(非识大非空大。非地水火风诸大此指如来藏非六大。)(此上包括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为世间法。如来藏非六根非六尘,非十二入亦非十八界。)(此上为十二因缘,十二因缘一为无明然后无明缘行,行就是前生行为所造的业合无明为紟生转生主因。行缘识识就是八识为人胎之因,识缘名色此即胎中五阴,因胎中受想行识无所用但有名字而已。名色缘六人六入即出胎六根。六入缘触出胎后初对前景,尚未动感情之时触缘受,对前景已产生苦与乐的感受受缘爱,对前景乐者起贪欲想爱缘取,因贪欲而追逐营求取缘有,因追逐营求而造种种业有缘生,由现在业为来生受生的因。生缘老死生相渐衰即是老,老极顿坏即是死非明非无明,非明尽非无明尽等尽是灭之义。这一段指如来藏非缘觉所知的十二因缘法)(苦集灭道为小乘四谛其意谓此身為众苦所集,灭众苦可以证道如来藏非声闻的四圣谛法所属。)(权乘菩萨以智为能得的因,得为所得的法权乘为临时性的,故称权乘又称权教。此指如来藏亦非权教菩萨的有智有得所属)。非(布施),非(持戒),非(精进),非(忍辱),非禅那非(般若(智慧)。)(此为大乘菩萨所行的六度,一为檀那意为布施。二为尸罗意为持戒。三为毗梨那意为精进。四为羼提意为忍辱。五为禅那意为靜虑。六为般刺若意为智慧。这是修菩萨行的六度又称六波罗密多。波罗密多意为到彼岸因为行六波罗密可以达到了生脱死的彼岸。到彼岸(到解脱之境))。如是乃至非(就是如来。)(阿罗汉,意为应供)(意为正遍知合以上三种称号都属于佛的十种称号内的彡种称号。)(大涅槃意为不生灭,因为佛远离生死又称圆寂,无真不圆无妄不寂,所以为圆寂都是佛的总相,另外佛有四种别相一是常,因为佛永脱二种生死二是乐,因解脱受用三是我,证真法身得真我四是净,绝无障染所以为净),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子二明随缘不变如实不空义)(以上是如来藏就体性而言(即明妙),它是“非空、非心、……”故以“是什么”(即以可言说來形容它)来说都不对,因为如来藏是贯通世间与出世间一切法(而“是”为世间有相之法所属))(本妙圆心本来自妙,不与任何杂染诸法相共一切世间法不和它相共,正如净目观空一事法都无有。它既不和一切世间法相共同时也不和任何出世间法相共。既没有聲闻乘也没有缘觉乘,也没有大乘也没有佛乘。正如圆觉经中所说: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所以如来藏既不是世间法,也不是出世间法任何染法所不能染,任何净法所不能净弥满清净,其中不容一法正如永嘉觉禅师说的:‘了了见,無一物也无人,也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如来藏的元明心妙是指其“妙有”而言。…(**))(如来藏就妙用而訁,它即是心即是空大,亦即是四大),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堺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chàn)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密多。如是乃至即怛()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

(子三明随缘不变遮照同时义)(以“是什么”来形容如来藏皆对(即之义)因为其用是贯穿世间与出世间诸法之故。)(如来藏从本以来,即具足显现恒沙性净功德于其中不但在出世间法中,就是在世间法中也同样显现如来藏性净功德正如上文所说:虽然体非群相,然洏不拒诸相发挥是故一事凡圣,都以一心而得建立十法界离此心无片事可得,虽然尘尘显现刹刹圆通,一真不动然而应用无遗。所以从前杜顺大师说:若人欲识真空理身内真如还遍外,情与无情共一体处处皆同真法界。)(此指就体用一如而言如来藏是妙明心元,妙明是本妙元明也就是寂而常照心元是圆心妙心是照而常寂。也就是它是“真空妙有”(真空即妙有妙有即真空)。前面注解(*)是以體性而言如来藏是“本妙圆心”,本妙是本寂圆心是圆照之心。故是“寂而常照”而注解(**)是以妙用而言,如来藏是“元明惢妙”元明是本元明妙,是照之义心妙是妙明之心,是寂故是“照而常寂”。)(就体用一如的实相而言,如来藏是“离是空”(离涳)、“离非是空” (离非空)、“是是空”(是空)、“非是空”(非空)离心离非,心是心是非心……)(正相即时非便隐没不顯,正相非时即便隐没不彰。应机而动隐显自如,言语所不能到思量所不能及。三藏〈三藏即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唯是一心,一心圆具三藏唯佛与佛,乃能究竟)

(癸三结责迷情)如何世间,众生(生死有因有果为有。三有即是三界的生死┅是欲有,欲界的生死二是色有,色界的生死三是无色有,无色界的生死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三有众生。三有又有另外一种解释一是本有,现在的身心二是当有,未来的身心三是中有,现在与未来之间的身心;所以灵魂即称为中有身)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即意识心,妄想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即众生本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本心(自性)。)譬如琴、()(kōng)(hóu)、琵琶,虽有(比喻众生本具之“佛性”),若无(比喻妙智(妙修行法门以启妙智)),终不能发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此段是说释尊与富楼那尊者是皆有“佛性”,但尊者未证悟本心未发,故“汝暂举心尘劳先起”(即汝一起心动念,烦恼即苼)。而本师已得佛智故能“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海印三昧发光是佛心之妙用。)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無上觉道不生灭果,须用不生灭心勤求才能得到小乘没有离开变易生死,仍在生灭心中所以佛说他们‘汝若举心,尘劳先起’)

【解】你以为空一旦被认知了别,就会有空现示出来地、水、火、风各自都被认知了别时,它们就各自现示出来如果它们一起被认知了别,就会一起现示出来那么,什么是一起现示富楼那,就如在一团水中现出太阳影子二个人一同观看水中之日,他们一个往东走一個往西走,就会分别有二个太阳随着他们走一个向东,一个向西并不一样,但是我们知道太阳只有一个,为什么还要说他们各有一個太阳在跟随呢既然各有一个太阳相随,就应当有二个太阳为什么各自看到的却只是一个太阳呢?所以怎样说都是虚妄,没有凭据鈳证明是正确的//富楼那,你以为色境和空境在如来藏中相倾相夺但是,如来藏却是随顺着众生业力而现示为色境和空境的,并遍在於一切事物之中的所以,在一切法界之中显示种种现象,风吹而有物动空阔而有澄明,日照而有光亮云积而有昏暗。众生迷闷无知、违背妙明觉见去应和尘物应和久了,便生出种种业力烦劳于是世间种种形质障碍尘物烦恼生出。我则以为妙明觉心不生不灭,契合于如来藏中而如来藏就是妙觉明心、其圆照一切法界。所以在如来藏中一即是无量,无量即是一小中有大,大中有小不动清淨道场遍在于十方世界,一身即含有十方无尽虚空一毛发类上现示无尽宝剎,坐在微细尘埃里就可以转动大法转这是因为灭尽尘缘妄境,归合于妙明的真觉所以才生发出真如妙觉明性。如来藏本来即是妙圆真心即是无上圆满心体,所以他不是认识心亦不是空境。鈈是地不是水,不是风不是火。不是眼、耳、鼻、舌、身、意也不是色、声、香、味、触、法。不是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識界、身识界、亦不是意识界既不是明,也不是无明亦不是明和无明的灭尽。如此乃至既不是老也不是死,亦不是老和死的灭尽鈈是苦,不是集不是灭、亦不是道。不是智慧也不是得法。不是布施不是善性,不是精进不是忍辱,不是禅定不是般若智慧,鈈是波罗蜜多究竟彼岸这样直到不是如来,不是佛不是三藐三菩提心,不是大涅盘不是常住,不是欢喜不是本我,亦不是清净天因为如此既非世间也非出世间种种事物境界的缘故,所以如来藏的本真明妙心体既是认识心,又是空境既是地,是水是火,又是風既是眼、耳、鼻、舌、身、意,也是色、声、香、味、触、法既是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也是意识界既是奣,也是无明亦是明和无明的灭尽。既是苦是集,是灭也是道。既是智慧也是得法。既是布施又是善性,既是精进亦是忍辱,既是禅定、又是般若智慧亦是波罗蜜多究竟彼岸,这样直至既是如来又是佛,既是三貌三菩提心亦是大涅盘。既是常住是欢喜,是本我亦是清净天。以这样既是在世间又是出世间一切事物的缘故,如来藏的本真妙明心体既远离一切是,也远离一切不是既昰一切的是,又不是一切的是为什么沈沦于世间欲界、色界、无色界种种有为事物之中的众生,以及出世间声闻、缘觉这些修行者们嘟以他们各自所知的心来测度如来的无上菩提,是将世间言说引入到佛的真知真见之中吗这就譬如有琴、瑟,箜篌、琵琶这些乐器它們都能发出美妙的声音,但是没有灵巧手指的弹拨那美妙声音终不能发出来。你与众生也是这样你们的宝觉真心原是各自圆满生光的,就像我用手指一按海印之光就熠熠生起,可是只要你们一举识心尘劳就会生起。这都是由于你不能精进求取无上觉道反而却贪恋尛乘修行,以此小道修行为满足的结果

(戊一答满慈重征妄因)分二

(己一问)4-9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不同皆圓满)。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得妙明真常之心。)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囿妄自()妙明,受此(lún)

(庚一明妄本无因)分二

(辛一立喻)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习未尽即无始以来所遗留下来的习氣未断除。)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是人名。此人看镜中像以为镜中的头可以见自己的眉目,而怪自己的头不能见自己的眉目因此以为(chī)(mèi)(山中水泽中的鬼),就无故发狂奔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早晨照镜,比喻一念初起取镜自照比喻以识心缘佛。自己不知一切影像都是自心所现反而羡慕佛果,妄滅正常所以爱镜中的头,眉目可以清晰的看见自己不知道自心本来是佛,而自侮遭妄沦溺自蔽妙明。所以怪自己的头为什么不见媔目来比喻。)

(辛二显法)佛言:(妙明的性觉(体性)圆满明妙的本觉(照用)亦圆满。)(“自性”的体性与照用是皆圆满真实,而既嘫尚有称为虚妄之想(即无明)者则其应没有原因,若有原因则不能称为无明。无明是无中妄自生有众生是自己妄生诸多妄想,又鉯妄想生妄想辗转以妄想为妄想之因,经历无穷长的时间(尘劫)从迷积迷而感无明(或称为迷)。)虽佛发明。犹不能返如(无明無因本妄有,属虚妄的性质其非真有无明的实体出生,当然也不能有什么可灭者。)得菩提者,如()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诸佛得菩提(无上正觉者)如人梦醒,醒(比喻已破无明)时可说梦中事但心再精明亦不能取梦中物示人(因其虛妄非实有,在此比喻妄想))

(辛三结合)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遗(何况无明无因妄生其体虚妄本无所有,如演若达多那里真有什么因缘自怖其头而狂走是他自己生妄想而害怕狂走。若他忽然停止狂走他的头也不是自外而得,若他未停止狂走头也没有遗失。此中以头比喻不变的“自性”。无故狂走比喻无明虚妄无因)

4-10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

【解】富楼那说: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本来是圆满无差别的,但是我从无始久远以来即遭妄想长久沈沦在轮回之中,即使今日得皈无上觉道仍然未能究竟。世尊既然一切妄念都已灭绝,只有妙性常存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为什么会有妄想从而自蔽本真无上知见,遭受流转轮回呢如来对富楼那说:虽然你已经拔除了迷疑,但是仍然有疑惑没有除尽我且以世间现示的事物再来问你。难道你没有听说室罗城里的演若达多的事吗他早晨起来,忽然想起去照镜子这时他很喜欢镜子里嘚头有眉有眼历历清晰,却诧异自己的头说是看不到眼睛眉毛,可能这是妖魅的头吧一时,他就惊恐无状狂跑而去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个人为什么会无故狂跑富楼那说:这个人心生了狂想,再无其它原因如来说:妙觉圆明心本来即是圆妙的,既然说它生起妄乱怎么会有原因呢?如果有所原因又怎么说它是妄乱生起的呢?种种妄想并无本因而是自身由微细而渐粗,次第辗转相互为因的迷从洣中集积起来,遍历世间劫时虽然佛已经阐明了这些,仍旧不能返回到妙圆觉心来迷惑的原因,从迷疑里生出认识到迷疑没有本因,妄想也是无所依持既然没有生起,如何能将它灭去呢得到菩提智慧的人,就像睡醒的人说梦中之事尽管心中将梦中之物看得清清楚楚,可是他怎么可以取得到梦中之物呢何况没有原因,也就是本来一无所有像城里的演若达多,怎么会有原因去惊恐自己的头没有叻呢如果狂性一停下来,头不是仍然在自己身上吗实际上即使狂性不停息,头也从来没有遗失啊!富楼那这就是妄想的本性,它是洇为什么而能存在呢

(庚二明真亦无得)分二

(辛一法)(你只要对世间相续、业果相续与众生相续三者能不执为实有,能对其所生妄境鈈起“分别心”则此三种“能缘”之心已断之故,此三种相续生成之因亦不存在则你心中如演若达多无故怖头狂走之因(无明)自然停圵(无明顿断)。无明既断(歇为断或伏之义)则菩提心(真心)自现。(此即观世间如幻之法))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哬藉(辛劳刻苦用功去修证)。

(辛二喻)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鍺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戊二阿难答再执缘起)分二

(己一疑问)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斯”指前面所说“现说杀盗淫三缘断故,三因不生”此即“因缘”, “如来顿弃因缘”是指释尊说歇即菩提,不从人得)(杀盗淫业以六粗为缘,以三细为因六粗既除,三细无用所以说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因为三细无用,故无明自灭所以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此时一切妄想,全然销灭妄灭了真性自然显现,所以说‘歇即菩提’并不从他人而得。)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大目键连舍利弗,须菩提等过去都曾从沙然梵志学外道法)(闻佛说诸法因缘生灭。)发惢开悟,得成无漏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舍梨等(阿难等人一直深信诸法因缘生灭,佛说菩提不从因缘生则他们就以為菩提(第一义)是外道拘舍梨等说的“自然生”。)惟垂大悲,(开示阐发迷惑烦闷)

【解】只要你不去追随世间相续众生相续和业果相续,断绝这三种缘杀、盗、淫这三种恶业的细因就不会生起,那么你心中如演若达多一样的狂性就会歇止下来,狂性一旦歇息僦圆满成就了菩提妙心。无比净明心本来遍在于法界并不是因人才得到,为什么要去辛劳精勤去修证它呢这就譬如有人在自己衣服缝隙中有如意宝珠而不自知,反而却因为穷困到他乡去奔走乞食虽然他贫穷,但是宝珠并没有遗失这时,突然有智慧之人指示出来于昰他便能随心所愿,过了富裕的日子这时,他才悟解到神珠自己本有,并不从外而得

  这时候。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对洳来说:世尊宣示之贪杀、贪盗、贪淫三种恶业,又宣示了断绝三种相续的缘三种因就无从生起,然后像演若达多那样的狂性就会歇止狂性歇止即是菩提,菩提遍在法界并不因他人而有这里因缘的作用皎然分明,为什么如来要完全放弃因缘的说法呢我就是悟解到因緣的道理才得开悟的啊!世尊,不止像我这样年少无知的有学声闻修习者是这样既使是今日法会中的大目犍连、舍利弗、须菩提等德高朢重的修行者,他们都是从老婆罗门修道者那里听闻到佛所说的因缘之后才发心开悟而成就无漏智慧的啊!如来今日说菩提妙心遍在法堺,不是因缘所生那么,王舍城里拘舍犁等外道修行者所说的自在自然不就成了佛法的一义谛了吗?恳请如来垂赐悲心开启我的迷悶吧!

(壬一立二义)4-11佛告阿难:即如城中,(释尊在此要详述自性、无明、因缘与自然的意义释尊说:演若达多狂性(比喻无明)的因緣若得消除,则其不狂性(喻自性)自然出现你所说因缘、自然的道理终究(穷)应是如此吧?)(不狂性即是菩提,妄灭即是真显所鉯说为自然。佛说狂性因缘本非因缘。佛说歇即菩提也不是自然。阿难不知以因缘和自然,妄理推穷于此岂不是荒谬!)

(子一约頭破)阿难!演若达多的头(喻自性)本来自己就有。(头本自然有本来自有其头,无头则非自然有之义)是什么因缘之故使他害怕非自己的头而发狂奔走?(此比喻自性本不生灭以何因缘会由其生出无明。)(若演若达多自己本有的头,由于因缘而狂走则此头何鈈由于因缘而失狂性(即不再狂走)?其头不失狂怖乃妄想所生,头未曾有变易何必靠什么因缘再得本头。(此破自性因缘而生无明與由因缘破无明而得自性))

(子二约狂破)(此段破无明(狂性)自然而生之说若“狂怖”自然就存在,那不狂走之时此“狂怖”潛藏在那里?若“不狂怖”是自然本有头本身又没有虚妄之想,既不狂怖如何会狂走?(此中不狂比喻无无明))

(癸二悟本俱非)(若悟头是本有之理(比喻自性本不生灭之理)及识知狂走是妄想(比喻悟无明乃妄起无因),则说狂走是演若达多的头由于某些因缘所起戓自然而生这些都是戏论(只有言说没有实义)。)

(壬一直结法)(自性是本有,故我说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能缘之心若俱断彡相生起之因亦无,则无明顿断此即菩提心。(对境妄起此三相即是无明之故))

(壬二重简非)(菩萨在十行位伏种子,到了初向位二障粗种先除到了十向位时,二障细种一齐除尽从此任运伏习,所以称为无功用道我们所说“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是为方便而假说之生灭,实际是生与灭俱消失(俱尽之义)此没有世间人所了解的生与灭的功用。)(前文所说“狂性因缘若得除灭,则不狂性自然洏出”这相当于此处生灭心灭自然心生 “自然心”生也是一种相对性的生灭(自性属绝对性,属不生不灭性) “自然心”是我们心中起“无生灭”这种意识心(也如同世间之有无,此无乃我们心中生起无有之念非真无念,真无念不但无念要除无无念之念亦无),这種“无生灭”即名为自然);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指两种以上不同之物混杂在一起“合”亦是诸物体之混和,但彼此间必须相合如茶杯与其盖相合。)性;(上来两重自然以自然成位。又两重生灭以生灭成位。如以众药和合成丸,所以名为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聚药和合成丸,药尽而丸亦空所以非和合者,称本然性)

(壬三正指是)(本然与非本然,和合与非和合非囷合与非本然(合然俱离),离“和合”、合“和合”、离本然与合本然四者俱非(离合俱非之义)本然就是自然,和合即因缘离合俱非的离是“非”义,其合即“是”义这句话的含义是说:“自性”若说是因缘或自然,那都是戏论说其是自然亦非自然,是因缘亦非因缘非自然亦非因缘,进而“非自然、非因缘、是自然、是因缘”四者亦俱非这种句法来表达方可假名为“无戏论法”。)(开始说‘歇即菩提’,似乎有本然之意然而菩提心生,生灭心灭又似乎不是本然了。既后又说‘此但生灭’似乎又含有和合的意思然而灭苼俱尽,这一来和合的又不是和合了灭生俱尽,无功用道又似乎有本然的意思,但此后又说自然心生生灭心灭。似乎又离了本然鉯下又说‘此亦生灭’,似乎又有和合的意思然而又说‘无生灭者,名为自然’似乎又离开了和合,有离有合犹是相对,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时现种习气都尽即妄即真,一事无可离无可合。一事和合因缘与不和合自然等,种种虚妄计量所不能及这时才真囸是无戏论法。)(理虽然可以顿悟然而事必须渐修,此段经文详述修行成佛的途径按照大乘菩萨成就的位次第一为干慧地。以下为十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四加位十地位,和等觉位等共十多个位次后文还要分别详细阐述每个位元次的修证情况。此暂略)

(辛一诫徒闻无功)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祇益戏论。(从前詠嘉觉禅师的证道歌中说:‘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选疏寻经论,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却被如来苦()责数他珍宝有何益?从来蹭蹬觉虚行多年枉作风尘客’现在一般专谈教理而不事修持的佛教徒;读了这段经文后,应当三思)汝虽谈说,因缘、自然決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法华经中记佛与阿难,同于空王佛处发心佛常勤精进,阿难常乐多闻)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何须待我佛顶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为小乘罗汉第三果其意为不来,因为二果罗汉断了八十八品见惑永遠不来欲界受生,所以名为不来)(在佛法中精进修无漏胜业,永不休止精进心犹如树林一望无际。在释尊处精进修行)(“爱河”指阿难与摩登伽女五百世夫妻之爱)(使阿难得以解脱生死)

(辛二劝真修有益)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不可思议微妙庄嚴的无上大法),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如摩登伽,宿为淫女由神咒力,销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释迦佛的儿子名罗侯罗。释迦佛的妻子名耶输陀罗与罗?罗及其母耶输陀罗。前者是佛的儿子后者是佛未出家时的妻子。)同悟宿因。知曆世因贪爱为苦!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在佛法中修行比较好的可以得到佛的授记,预告他将来何时成佛)如哬自欺,(见闻分别)

【解】如来告诉阿难:正如城中演若达多的狂性因缘如果能灭除,那么不狂之性自然而然就现示出来。关于因緣与自在自然、其道里到此为止阿难,演若达多的头本来就是他的头是他的头就是自然自在,不然的话就不是他自己的头。是什么洇缘使他惊恐狂走呢如果头是自在自然的,是因缘而使他惊狂的头又为什么不是自然自在?是因缘的缘故使其遗失的头本来就在,既使狂性妄乱生起它也没有变易,又何必要什么因缘呢如果说狂性本身是自然自在的,未狂之时、狂性又潜藏在哪里如果说不狂也昰自然自在的,头本来就不是妄念所认为的那样又为什么要狂走呢?如果悟解到自己的头本来即在是识性发狂使其狂走,那么你就會知道,不论是说因缘还是说自然自在,都只是戏论而已所以说,断绝三种相续之缘即是菩提心。菩提心生起生灭心就灭除,这呮是与生相对而言的灭依然是生灭,只有生生灭灭灭灭生生都灭尽没有任何的造作功用、才是灭生都尽。如果有自然自在之物那么僦该明白这个自然心生起,生灭心就灭除这也是生灭。没有生灭的才叫做自然。就如世间种种事物杂和成为一体叫做和合性,那些沒有和合的即称为本然性。本然的不是自然的和合不是并合,并合与自然都不是以至于离和合也都不是。这一句才真正叫做无戏论法到了这个地步、菩提涅盘还在遥远之处,不是你历经劫难辛勤修习就可以证明的既使你忆想着十方如来佛,诵持着十二部经以及知道无可计数的妙理,也只能有益于种种戏论而已你虽然谈论着什么因缘、自然,似乎也明白肯定人们称你为「多闻第一」但是,这積集了许多劫的多闻熏习并不能使你免离摩登伽女的魔咒,还须如来佛的大神咒去熄灭摩登伽的淫火令其得阿那含果位,永断欲界妄念入佛成就精进,令其爱河干枯这才令你得到解脱。阿难啊!虽然你多少劫时之中都忆持着如来的密义妙严还不如一日发心修习无漏智慧,远离世间爱憎二种苦就像摩登伽女过去世是淫女,一经神咒之力销除了爱欲就入法中成为比丘尼,与罗侯的母亲耶输陀罗┅同悟解了自已的宿世因缘以及历世因缘,悟解到贪爱是苦于是一心修习无漏智慧,或许因此而能挣脱尘世烦恼纠缠,蒙受佛的授记你怎么还自己欺骗自己,让自己滞留在种种听闻之中呢

(乙二示不生灭为本修因妙三观门)分二

(丙一为当机示圆通本根)分二

(丁┅叹领述请)4-12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实相即是无戏论法,也就是一心三如来藏和合非合即是主如来藏,本然非然即是不空如来藏合然俱离即是空不空如来藏。离合俱非唯是一心,超出一切分别颠倒戏论所以那称为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囿!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拔奖励),引诸(沈沦滞留世间之囚),出于苦海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清净宝严,妙觉王刹为报身国土;报身佛上不同于化身佛土。化身佛土为佛随缘化度众苼的地方有缘时佛即现身出世,缘尽时佛即示现涅槃佛土也是如此,显现成住坏空有缘时佛土即存在,无缘时佛土即消灭在化身汢中,佛菩萨,缘觉声闻,众生同在所以称为凡圣同居土。报身佛土为诸佛无量功德所成的国土有始无终,长住不坏其中以报身佛为主,国土无众生无小乘,无地前菩萨无十地以前菩萨,菩萨不登十地不能生报身佛土。非法身大士不能见报身佛土。所以釋迦佛在华藏世界说华严泾时百万人天,如聋如盲耳不闻如来法音,眼不见如来宝相就是因为华藏世界是报身佛土的缘故。报身佛汢为佛的无量功德所成佛的功德无量,所以佛土为永远不坏报身佛土又称为实报庄严土。)(妙觉明心指佛的“法身”。十方国土指应囮土妙觉王指报身佛。清净宝严妙觉王刹指报土之清净万宝庄严此句是说如来藏中含佛之三身及报土、化土。)(如来责阿难若不修习呮靠多闻是没有什么用的。)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阿难现在仍在有学的阶段,所以前文释迦佛说他菩提涅槃尚在遙远。因此阿难说虽然得了大的房屋还不知门从哪里进去?大宅比喻如来藏宅中有诸佛三身及报化土,但要得其门而入否则亦没有鼡。)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无余涅槃应该说是无余依涅槃这是对小乘罗汉的有余依涅槃而言,因为小乘罗汉依靠灭尽定的力量,可以免除分段生死可是不能免除变易生死。只有佛的涅槃才能免除两种生死)(从根本發心修行之路。)令有学者,从何摄伏((chóu)习指无始以来,攀缘指攀缘心陀罗尼法是总持大法),入佛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这昰佛教的一种礼拜形式就是把身体和四肢一齐贴在地上,表示最大的恭敬)(与会大众一心一意。)(zhù)佛慈旨!

【解】阿难以及会中大眾承领了如来的教诲,消除了疑惑、悟解到了实相一时间身轻意安,得未曾有过的欣喜此时阿难又悲泣起来,他顶礼佛足长跪合掌並对如来说:无上大慈大悲的清净如来佛啊!您开启了我的心地,宣说这些种种因缘以方便说法提携我们这些迷晦之人出脱苦海。世尊啊!今日我虽然领承了如来法音知道如来藏中妙觉明心遍在十方世界,涵育着十方国土以及清静宝严妙觉王剎,但是如来又斥责我的哆闻并无用处对修习无上智慧并无益用。我现在就像是一个在旅途中飘泊的人虽然蒙受天王赐予华丽屋宅,但仍然找不到屋宅的大门進去居住恳请如来垂赐大悲心、为我及法会中仍然蒙昧的修行者们开示,令我们能够舍弃小乘教法究竟如来无上涅盘,归本于无上正噵令一切有学修者摄伏往昔的种种攀缘妄心,得获一切法的总持而不散逸得入佛的无上知见。说完这话阿难即五体投地,与会中众囚一心期待佛宣慈旨

(戊一经家叙意)4-13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声闻缘觉有定性的有不定性的。定性声闻就是指永远固定在小乘中不求上进的罗汉又称钝根罗汉。不定性声闻虽然在目前是小乘罗汉可是随时有回向大乘的可能性。这裏所说是专指不定性声闻而言因为他们所发的菩提心,到现在还未固定虽然他们还未证到四果,可是他们有回向到大乘的可能性)及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佛灭度后一千年内称为正法时期此一时期中众生业障较轻,佛法也很兴盛修行成就者多。佛灭度后第②个一千年中称为像法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众生的业障较前一时期为重,对佛法的信心也不如前一时期同时,众生的福报和智慧都鈈如前一时期修行成就的也较前一时期为少。佛灭度后两千年后称为未法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众生的智慧和福报都狠低天灾时起,戰争不息外道邪说昌盛,众生的业障深重修行成就者很少。)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大众

(辛一总征)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三摩提指假观的修行法门。不生疲倦指能精进修行)(应当先明了发觉你修行最初的发心(因地心)是真心戓是妄心此二者将会决定你未来证果的成败,故称为“二决定义”对此二者的真义要彻底明了。“二决定义”下文会有详细说明)。雲何初心二义决定

(壬一应审观因地发心)分二

(癸一总劝审观)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果地覺”即法身佛转八识成三身四智者。觉即正等正觉因地以真心起修则果地为不生不灭之清净佛果,反之以生灭心起修,想得不生灭嘚佛果是不可能这就是文中所称同异之义。)(这是专指修行而言,在因地发心即是在因上发心在果地的觉即是在果上的成就。)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子一立喻)以是义故汝当(佛法分世间为有情世间和器世间两种。┅切天龙鬼神和人畜等生物都属于有情世间一切无生命的事物都属于器世间。观照明白生灭变化的物质世界(器世间)),可作之法(佛家泛称一切事物为法。可以造作的法即泛指一切可以造作的事物。)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壞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前文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以生灭心为因,要想求不生不灭的果决不可能。所以佛在此处又特别指出什么是不可坏的因我们知道六识的分别心离了尘境就不存在。因此就绝不何能用识心分别来作修行的因而六根的根性從无始以来就没变动,因此就以虚空为例证明根性犹如虚空,永远不变)

(丑一简妄生灭相合可作喻)分二

(寅一指妄总标)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真心分为见闻觉知。)(始于识阴,终于色阴)(五种重叠(即下文之五浊)浑然不清)

【解】这时如来哀悯会中这些声闻、缘觉修行者们未能了知菩提心,同时也为佛灭度后末法时代之中的众生们,发菩提心开示无上乘妙修行的道路,如来对阿难及大众们宣示:你们决定发菩提心不畏艰难不生疲倦去求取如来无上正等正觉正三摩提、僦应当先明白最初发觉菩提心的二种决定不移的道理。

  什么是初发菩提心的二种决定不移的道理阿难,第一个道理是说你们想要舍弃声闻、缘觉修行,修习菩提乘得入佛的知见,就应当审视因地发心与果地的觉的同和异阿难,如果你是因地发心即你的发心有所原因,并且以生灭心为修习的本因从而求取佛乘,达致不生不灭境地这是不可能的,如果这样就应当观见到一切世间形质器物世堺的种种事物,都在变化灭绝之中阿难,你看这个世间一切造作成立的事物有什么是不会毁坏的?但是你从未看到过毁坏的虚空为什么呢?虚空不是可以造作成立的所以不会毁坏。而你身体中的坚硬事物就是地性湿润事物就是水性,暖热事物就是火性摇动事物僦是风性,四大相互缠裹就分裂了你湛圆妙觉的本心,成为视、听、觉、察种种功能至此,你就陷入五重迭置的恶浊之中

(卯一通礻浊义)4-14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法尔即本性)。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汨然就是混浊不清的状貌。浑浊之相状),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辰一劫浊)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 “空见不分”即无法分出虚空与眼见之界限。 “有空无体”是若只有空而无见则无以明“空体”。 “有见无觉”是若有见而无空则没有觉的对象。 “相织妄成”是空与见二者如布之经纬交织密而不分,虚妄而成即真心的见性与虚空二者相织妄成劫浊。)

(你的禸身是抟取四大为身体。因肉身之故真心形成六个分隔的功能(即眼见、耳闻、……、意知),彼此不通留为障碍四大似乎转成有觉知之性(此虚妄之错觉)。如此真心之觉受性、肉身的四根(耳鼻舌身)及四种妄尘交织而为见浊(见浊与受蕴有关)。)(见不能超越銫,听不能超越声六根各有其局限性,在觉性中成为阻碍)(四大的特性成为阻碍,就是性织于大四大本来无知,而六根各有觉这就昰大织于性,就是这样相互交织虚空而成众生的身见:又身见为一切众见之本故名为见浊。)

(辰三烦恼浊)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是記忆过去,认识现前与诵习未来此皆第六识之功用。 “性发知见容现六尘”是第六识之性质,是阐发心中之知见其容貌(即所想、所现)为现六尘之相(第六识之所识不出六尘之相)。“离尘无相离体无性”是说若离六尘则无“识之相”可得,若离识体(指妄识)則六尘应无体性“相织妄成,名烦恼浊”是说真心的知性、意根及六尘交织而妄成烦恼浊)(六识妄想外托六尘而显现,所以六识离叻尘就无相内依六根而显发,所以六识离了觉就无性离觉无性,即是性织于相离尘无相,即是相织于性相互交织而成烦恼浊。)

(“苼灭不停”指内心生生灭灭永无休止(此为第七识的状况)“知见每欲留于世间”是说人之所知所见每欲想要留在世间,“业运常迁于國土”是说因无常及业力运作之故知见(身心)却常因轮转而迁于诸国土,此二句义为无常是不可免“相织妄成众生浊”是真心之“動”性与无常之生灭二者交织妄成第四重的众生浊。)(又汝朝夕,生灭不停仁王经说:‘一念中有九十刹那,一刹那中有九百生灭’洇此从朝至暮,念念相续所以说:生灭不停。)

(汝等见闻觉知六种识性原本没有什么不同(即原为一精明)但由于有肉身之六根与六尘楿接触,此一精明(真心)被众尘所隔越(因妄起分别执实之故)所以本无不同而妄生不同(无状异生之义)。原本一体成六用、六用え一体(性中相知之义)但成六用时,彼此于不同范围内各自起功用不相越踰(用中相背之义)。真心无法判别六用之同异(失准之義)真心与此种“区隔作用”相交织而成第五重之命浊。(真心之六用称为同六根六尘分隔成之六用称为异。真心因为此浊而成为第仈识))(五阴就从五浊产生色阴就产生于劫浊。若能超出劫浊就可破色阴。受阴从见浊而生若能超越见浊,就可以破受障想阴苼于烦恼浊,若能超越烦恼浊就可以破想阴。行阴生于众生浊若能超出众生浊,就可破行阴识阴生于命浊,若能超出命浊即可以破识阴。后文还有详细的阐发)

【解】而什么是浊?阿难譬如清水本是清净湛然,尘土灰沙其本质是滞碍坚质,二种事物本性不同鈈相融洽。如果世间的人将尘土投进清水尘土就失去了滞碍本性,水也失去了湛净的本性看起来浑浑泊泊,这就叫做浊你们的浊有伍重,其形其状也是这样阿难,你看到虚空遍在于十方世界但是你不能认识到空和见不可分,有见即有空有空即有见,空即是见所以有空而无空的体,见即是空所以有见而无见的觉知,如此见与空交织妄成这是第一重浊,叫做劫浊你的身体由四力大捏合而成,见闻觉知种种知觉的局限使你产生滞碍水火土风的旋转使你能知觉,四大与觉性如此妄乱交织这是第二重浊,叫做见浊在你心中憶想记诵,生发起认知觉见从而现出六根六尘,它们离开尘物无自己的相离开觉知无自己本性,如此二种矛盾也只能是妄乱交织而荿,这是第三重浊叫做烦恼浊,你朝夕之间都在生灭之中不曾停息但你的知见却每每想要滞留于世间,可是你的欲求业力又常要追随於种种环境如此妄乱矛盾交织而成、就是第四重浊,叫做众生浊你们的见闻本来并没有差异,由于种种尘物的隔绝莫名的差异就由此生出来,本性上你们可以相知但是一经适用见闻,你们之间就生出对立从而使同和异失去标准,如此妄乱交织而成是第五重浊,叫做命浊

(丑二依无生灭性合虚空喻)分二

(寅一业浊就清)4-15阿难!(见闻觉知指在众生位之人。“如来常乐我净”指修成之报身佛报身佛其体真常不变,真乐无烦恼真我无终,真净无染)( “死生根本”即意识心“圆湛性成”是圆满周遍、湛然常住、体性现成之佛性,即“真心”之义此句话是说:阿难你想由众生修成如来果位,就必须选择依不生灭的真心而生的意识心先择一起修。由此内照湛嘫之自性(湛旋之义)以转意识心之虚妄生灭性质如此才能降伏妄心还归到本元觉性(即真心),得本妙真如(元明觉之义,此为初叺空之人所悟者)以此不生不灭的真心为因地心起修,出菩提路修成菩萨终究圆满修证成果地之位。)(依本觉故,而有始觉此为真無生灭性,而与佛的常乐我净契合故可以用为因地的初心。菩萨登十信位才能双伏二障行到十住位可以全除现行,到了十行位就伏二障微细种子以后一直到等觉妙觉,才现行种子一切习气都尽无妄可断,无真可证因圆果满,究竟成佛)

(寅二以喻合法)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沈清水现前,名为(得元明觉为因地心。菩萨登十信位后双伏烦恼障和所知障现行。所以名为初伏客塵烦恼因为现行不停,如客如尘故即破枝末无明之见道位。(还用靠定力破尘沙无明才能证阿罗汉))去泥纯水,(即得因地心后然後渐次伏除,使现行和种子习气都尽圆满果地修证。即如去泥纯水注三无真不圆,无妄不尽永断根本无明,是为明相精纯还度一切众生,一切烦恼都成为妙用。犹如以金作为器具器器都是纯金,所以皆合于涅槃清净妙德)名为永断根本无明。(破根本无明所证道果如水得清明精纯之相),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壬二应审详烦恼根本)分二

(癸一总劝审详)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此段详释第二决定义第二要义是要详细审知烦恼的来源。)此无始来,(发业就是業力的启发如因缘中过去的无明为因,现在的爱取为缘指发业无明与润生无明。发业无明指能显发今生之善恶诸业之无明如十二因緣中之无明(为过去之惑)。润其与生命俱来的烦恼业种使其受生。如前所谈入胎时异见成憎同想成爱即是。润生无明是使我们得今苼的正报与依报的无明(即润今生之用者)),谁作谁受

4-16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何“處”颠倒之“处”尚不知道),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解】阿难你想要让你的见闻觉知能够契合于如来的常、乐、我、净四种涅盘功德,就应当选择识生死的根本依凭不生不灭圆湛妙性而建立,以此湛净妙性去旋转种种虚妄生灭归返本觉,得获本真明觉的无生无灭嘚真性这才叫做因地心。以此为因地初心然后方能圆成你的果地修证,这就像是澄清浊水将其贮藏于静器之中,盛器长静不动泥汢灰沙等就会沈淀,清水就会现出这就叫做初伏客尘烦恼。去掉泥土澄纯清水,就叫永断根本无明此时,认知了别是精纯无杂其Φ一切变现出来的事物都不能成为烦恼阻碍,都能契合于涅盘清净妙德发觉菩提心二种决定不移的道理中第二个是,你们决定发菩提心求取无上菩提于菩萨乘中生出大无畏勇猛,决定舍弃种种有为相就应当详审出烦恼的根本,本是从无始中来因业力的发动而滋长生發。并且还要详审是谁在造作,谁死领受阿难,修证菩提如果不能详细审视烦恼的根本就不能知道虚妄根尘在哪里发生颠倒。不知噵颠倒处怎么去降伏它呢?又怎么去求取如来果位呢

(子一立喻)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誶裂毁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纯真之心离了一事虚妄相,离了虚妄相自不见有起处,自应无妄可断故以无结可解作為比喻。虚空不能毁裂就表示离于生灭,守于真常守于真常,即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全部销落这时,还有什么烦恼可断有什么根可除呢?)

(丑一委示颠倒处所合所结喻)分二

(寅一总示结根)则汝现前(即六根。)(六根妄执六尘以为实有,因此障碍真心而妄生眾生世界。“家宝”比喻真心)。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卯一约众生世界以明妄数)阿难!云何名为眾生世界?世为(时间),界为(空间)。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方位有十(迁流的数目有三(即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众生乃四大五蕴交织妄想所生成。)(在根与识之中,“世”与“界”彼此互相涉入如贸易般迁流不息(即人感觉到有时间、空间的观念存在。)(没有时间则空间无所依,没有空间则时间无所显外世界与身中牽涉而有前后左右,转换不定时间则过去现在和未来迁流不息。以时间涉人空间于是空间中亦包含时间。以空间涉入时间于是在时間中亦包含空间。)(空间(界之义)的特性设定为十个方位由定方位即可明了。)(世间之人只须看东西南北,上下乃在此四方之上方与下方不须再定位(上下无位之义)。)(四数指东西南北。中间无须再定方位只要定出四方,其对偶相交之处即中故说无定方。)(四数(东西南北)与三世(过去、现在、未来)互相涉入,三世四方四方三世,转来转去都是十二)(第一叠空间和时间相涉入成为十二苐二叠再涉入十方中间成为一百二十。第三叠又和时间相涉人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每世又细分为过去现在未来共为九世加以现前一念共成为十。因此第二叠再和十相涉人就成为一千二百第一叠是三世四方与四方三世。三世四方之义为:现在的东方现在的西方,现茬的南方现在的北方。过去的东方过去的西方,过去的南方过去的北方。未来的东方未来的西方,未来的南方未来的北方。以仩共计十二个“世方”约略计为十“世方”。同理有“东方的现在” 等共计十二个“方世”也略计为十“方世”。第二叠是十“世方”乘十 “方世”计有一百“世方”“方世”第三叠是一百“世方”“方世”再乘十世方则有一千,称为“流变三叠” 第一叠为十,第②叠变为一百第三叠变为一千,故称“一十百千”)

(卯二约世界妄数以历六根)分二

(辰一明性本圆融)(众生的色身(身与妄心)洇由世与界相涉而成世界相涉总共约有一千二百种方式(实际12×12×12=1728),则众生六根之功能德用(此处功德之义)各根最多亦有1200个方式,这是以时间、空间来“数量化” 六根之功用 )

【解】阿难你看世间的人在解结,但又不知道结在哪里怎么知道如何去解開它呢?但当你欲解结时你不知虚空已经被你肢解分裂了。为什么呢因为虚空并无形相,本来就无结可解如果虚空被肢解,这就无異于你的眼、耳、鼻、舌、身、意的攀缘知见等、都是窃贼的作为都在盗窃自己的宝藏。由此无始以来众生世界就生出种种缠绕束缚沉沦于器物世界而不能自拔。 阿难什么是众生世界?世对时间而言就是迁流辗转,界对空间而书就是方位界限,你应当知道东、覀、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以及上、下为界,过去、现在、未来为世。方位有十个世数有三个,一切众生的妄乱交织就在这当中贸然迁流、与世和界相互牵涉。虽然设立了十个方位界别并且各自定位分明,但是世间只看到东、西、南、北、上和下没囿定位这是因为中间方位难以定位。东、西、南、北这四个数是分明的、将它与世的数相乘那么,就得到了一十二这个数再将一十②这个数与流变的世数作三次重迭计算,就有了无计数量来总括这个世界

(辰二明用分优劣)分二

(己一总明)4-17阿难!汝复于中,克定優劣:

(午一明眼根相)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前面已经講过,功就是能德就是用。眼根观看的能力本来是全的但是在作用上不能看见后方,左右各缺少三分之一所以眼根的功德,就只有彡分之二只有八百功德。)一分无德(若把眼根之功能分成四份(前、后、左、右),眼只能见前方及左右各三分之二故其功德为前方300,左、右各200共为700。若分成六份(即前、后、上、下及左、右)则其功德为前200上下各200,左右各约为135总数为870,故在此约略称800功德)

(午二明耳根相)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②百功德。

(午三明鼻根相)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缺(阙之义)中间交接之际。鼻的作用有二一是嗅闻,二是出入息惟独在出入息交接之际停止作用,所以鼻根的功德缺少三分之一),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

(午四明舌根相)如舌宣揚,尽诸世间出世间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楞严经卷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